中国古典园林鉴赏论文

2022-05-14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中国古典园林鉴赏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协调共生的思想。随着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认识的加深,不断地在园林中模仿自然的山水景色,营造自然的山水意境,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第一篇:中国古典园林鉴赏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时空演变特征

摘 要: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西蜀园林具有鲜明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艺术价值,符合中国绿色发展战略思想。本文基于文献调研得出131个成都西蜀园林数据样本,并采用ArcGIS重心坐标法、标准差椭圆法的空间分析工具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可以归纳如下结论:西蜀园林历经先秦萌芽期、秦汉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停滞期、隋唐五代全盛期、宋元成熟期以及明清后成熟期,呈现三个时空演变特征:第一,西蜀园林分布范围广泛,但空间集聚度高,分布不均衡;第二,各历史时期的西蜀园林分布范围总体呈线性扩大,分布方向性趋于明显,分布重心基本在成都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变迁;第三,西蜀园林的消亡格局空间集聚度高,消失的园林多见于中心城区内。

关键词:西蜀园林;古典园林;时空演变;标准差椭圆

0 引 言

根植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中國古典园林(Classical Garden,CG)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是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和谐统一,也是世界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观点与中国的绿色发展战略思想高度吻合[1,2],并对欧洲、日本和韩国等地区的园林产生了重大影响[3-5]。由于许多中国古典园林都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ESCO),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6,7]。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升现代景观设计的应用水平[8]以及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9],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经济价值也不容忽视。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支脉的西蜀园林(Xishu garden,XG),是一种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园林。西蜀园林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等共同构成中国古典园林体系[10]。新中国成立以后,西蜀园林先后两个阶段得到了大规模的修复:1949年至1978年期间,西蜀园林得到了初步的整修和扩建;1979至1989年期间,“十年动乱”中被损坏的西蜀园林得到了修缮扩建[11]。研究人员发现,梅花[12]、竹[13,14]等自然资源是西蜀园林的重要植物配置资源,名人纪念园林[15]、寺观园林[16,17]、祠宇园林[18,19]等类型是西蜀园林的重要类型。一些研究从定性研究的视角出发,认为西蜀园林具有生态价值[20,21]、文化价值[22,23]、艺术价值[24,25]。作为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拥有大量的西蜀园林历史遗迹,例如著名的杜甫草堂、武侯祠、昭觉寺、望江楼等。这些西蜀园林历史遗迹极大地丰富了成都的文化形象、旅游形象,在为成都带来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现有研究对于西蜀园林的概念界定不清晰,且不能解释西蜀园林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本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西蜀园林是什么?第二,西蜀园林的时空演变特征有哪些?

综上所述,西蜀园林是一种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中国古典园林,常用梅、竹等作为植物配置资源,且以名人纪念园林、寺观园林、祠宇园林等类型为主,具有鲜明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艺术价值。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共性特征一致,西蜀园林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观点符合中国绿色发展战略思想。然而,现有西蜀园林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从定量研究为西蜀园林的空间分布特征作出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借鉴自然科学的普遍做法,将定量研究引入西蜀园林研究具有创新性和重要意义。标准差椭圆(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DE)是一种基于空间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于1926年最早由Lefever提出,主要用于揭示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26,27]。由于可以精准地揭示空间分布多方面特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园林景观[28,29]、环境科学[30,31]、地理学[32,33]、区域经济[34-36]等需要揭示时空分布特征的科学研究中。

本文以西蜀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归纳出西蜀园林的特征和价值,根据文献调研得到位于成都的131个数据样本,采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数据样本进行处理并得到西蜀园林时空演变特征,根据研究结果讨论得到西蜀园林时空演变影响因素。该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意义:第一,厘清了西蜀园林的概念界定,归纳了西蜀园林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地方绿色发展规划提供了决策参考;第二,拓展了标准差椭圆方法的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提供了定量研究的突破口;第三,揭示了西蜀园林分布的空间特征,丰富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研究。

本文三个部分安排如下:第1部分为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给出了数据的来源出处、时间范围以及研究区范围,介绍了标准差椭圆方法的分析原理以及处理工具;第2部分为结果分析,根据数据处理得到西蜀园林时空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变特征两方面研究结果;第3部分为结论,根据研究结果和讨论分析,全面总结了西蜀园林的时空演变特征。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华阳国志》[37]、《四川通史》[38-43]、成都市地方志[44]。根据中国历史时期出现的先后顺序,时间截取自先秦至晚清(分为先秦、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个历史时期)。研究区域覆盖成都市全域,最终筛选出131个数据样本,详见附录1①。

1.2 研究方法

标准差椭圆方法的原理为将所得的园林点数据拟合出一个椭圆,以显示所选数据的分布状况;重心坐标则是用于描述物体空间特质的计量方式,区别于几何重心,重心坐标能在标准差椭圆的基础上得出点数据的分布重心,即对应的园林分布重心[45]。基于以上基础数据,采用ArcGIS 10软件中的“方向分布(标准差椭圆)”及“中心要素”分析工具进行模型分析。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2 结果分析

2.1 时空分布特征

2.1.1 时间分布特征

参考中国古典园林[46]的分类方法,将西蜀园林划分为宫室园林、私家园林(含祠宇园林、地主庄园)、公共园林(含书院园林、寺观园林、衙署园林、会馆园林)、名人纪念园林及陵墓园林五大类十一个子类别(样本中天涯石、支机石、八阵图为孕育西蜀园林的雏形,但无法归纳为当前园林分类中的具体类型)。成都各类型西蜀园林时间演变如图2所示。

结果显示,西蜀园林的时间演变经历了先秦萌芽期、秦汉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停滞期、隋唐五代全盛期、宋元成熟期以及明清后成熟期共计六个阶段。先秦时期的西蜀园林数量少、类型少,但出现个别类型园林的萌芽雏形;秦汉时期的西蜀園林数量增多,类型稍加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蜀园林数量锐减,类型变得单一;隋唐五代时期的西蜀园林数量及类型均有明显扩大及丰富;宋元时期的西蜀园林数量锐减,类型减少;明清时期的西蜀园林数量剧增,类型丰富。

并且,成都各类型西蜀园林中具有明显的“时间指向性”和“时间积聚性”的时间分布特征。

(1)“时间指向性”体现在成都各类型的西蜀园林的修建时期明显集中于某历史时期,符合该时间分布特征的西蜀园林有:集中于秦汉三国时期的地主庄园、集中于隋唐时期的衙署园林,以及集中于明清时期的名人纪念园林、书院园林及会馆园林。

(2)“时间积聚性”体现在某一历史时期成都各类型的西蜀园林数量明显多于其他时期,符合该时间分布特征的西蜀园林有:多见于隋唐时期的公共园林,多见于秦汉时期及隋唐时期的宫室园林,以及多见于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

2.1.2 空间分布特征

将具有详细地址数据的样本导入ArcGIS 10软件,转化为点数据;在此过程中,同时叠置包括地形、水系、目前成都行政区划三个要素在内的底图。得到的西蜀园林空间分布图如图3所示,西蜀园林消亡状况如图4所示。

结果显示,西蜀园林空间分布特征为:

(1)分布空间范围广泛,各下辖行政区划中均有分布。

(2)现存的西蜀园林以成都市和都江堰市为中心,平原地区有大量分布,山麓、各级河流附近呈散点状分布。

(3)历史上消亡的绝大部分西蜀园林曾出现于成都中心城区。

2.2 时空演变特征

为了得到各历史时期的西蜀园林时空演变特征,绘制各历史时期的西蜀园林数量变化趋势图。不同历史时期西蜀园林数量变化散点图如图5所示(131个样本中无鱼凫祠与蜀侯恽祠出现于众多文献中,其存在的真实性具有一定依据,无法通过文本查详,且园林现已消失),图中x为历史时期,y为数量,R2代表拟合程度(“假设先秦=1,秦汉三国=2,……”)。

结果显示,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以来的六个历史时期内:

(1)西蜀园林数量在曲折波动中整体增加。

(2)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西蜀园林数量呈减少趋势。

利用ArcGIS 10软件中的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对各历史时期的西蜀园林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先秦至明清六个历史时期的西蜀园林历史重心坐标及标准差椭圆相关数据及分时期分布图,同时给出六个历史时期西蜀园林重心坐标的迁移分布图(如表2及图6、图7所示)。

标准差椭圆的面积表示点数据的分布范围,长轴与短轴方向分别表示点数据在空间上的主趋势方向和次趋势方向,二者长度则分别表示点数据在主轴方向及次轴方向的偏离程度[47]。

结果显示,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以来的六个历史时期内:

(1)西蜀园林空间格局重心分布于103.77260°E ~104.10900°E及30.64803°N~30.71262°N之间。

(2)西蜀园林分布范围总体趋于增大。

(3)从重心坐标及其迁移图来看,六个时期除魏晋南北朝时期重心西偏之外,其余时期重心均在成都中心城区附近。

3 结 论

本文以西蜀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归纳出西蜀园林的特征和价值,根据文献调研得到位于成都的133个数据样本,采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对数据样本进行处理并得到西蜀园林时空演变特征,根据研究结果讨论得到西蜀园林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回答了西蜀园林是什么、西蜀园林的时空演变特征有哪些的科学问题。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西蜀园林的时间演变经历了先秦萌芽期、秦汉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停滞期、隋唐五代全盛期、宋元成熟期以及明清后成熟期共计六个阶段,呈现出三个时空演变特征。

第一,西蜀园林总体空间分布范围广,呈现出成都市中心城区和都江堰两个分布重心;第二,六个历史时期的分布范围在波折中总体呈线性扩大,分布方向则在波动中呈线性集聚,即总体而言西蜀园林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分布更具方向性,且各历史时期的西蜀园林分布重心大致在成都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变迁;第三,西蜀园林消亡格局具明显指向性,现存的西蜀园林仍保留中心城区及都江堰两个重心,消失的园林则绝大部分曾出现在中心城区内。

本文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没有将不同类型的西蜀园林进行对比量化研究,下一步将结合西蜀园林风格建立数理模型,根据不同类型,将西蜀园林进行对比量化研究。本文对于西蜀园林的研究,旨在引起学界对西蜀园林的相关讨论及研究。西蜀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支脉,有关其保护工作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议有关部门对基于本文统计出来的现存的西蜀园林,可以结合其价值进行实际考察,从而为申遗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建议有关部门对于成都已消失的西蜀园林资料进行保存与完善,对成都现存的西蜀园林进行规划与保护等工作。

(3)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西蜀园林的形象塑造力度,充分挖掘并发挥西蜀园林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艺术价值,推动中国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莉莉,苏允桥.生态视野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研究 [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17-124.

[2] LI X,DU J,LONG 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Gree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J].Sustainability,2018,10(12):4357.

[3] CLARK H F. Eighteenth Century Elysiums:The Role of “Association” in the Landscape Movement [J].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1943,6:165-189.

[4] NAKAGAWARA C. The Japanese Garden for the Mind:The ‘Bliss’ of Paradise Transcended [J].Stanford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2004,14:83-102.

[5] YANG B E,Brown T J.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Preferences for Landscape Styles and Landscape Elements [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2,24(4):471-507.

[6] LIANG H,LI W,LAI S,et al. The integration of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and terrestrial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digital photogrammetry for the documen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A case study of Huanxiu Shanzhuang,Suzhou,China [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18,33:222–230.

[7] 楊俊,陈荻,张青萍.中国城市古典园林遗产保护预警研究初探 [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4):91-97.

[8] WANG X B,ZHU H L,SHI Y X. The Cognitive Mechanis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somorphic Synesthesia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A].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C]//Beijing: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6:226-231.

[9] 罗树杰.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意义和旅游价值 [J].青海民族研究,2011,22(2):24-29.

[10] 孙大江,杨玉培,唐琴,等.追忆王绍增先生 再探西蜀园林 [J].中国园林,2018,34(2):70-73.

[11] 王璟,尹玉洁,刘珊.成都市园林植物造景特色探析 [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14-18015+18062.

[12] 江波,何相达.成都杜甫草堂传统古典园林中的梅花文化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37(S1):94-96.

[13] 戴秋思,刘春茂.竹文化影响下的西蜀历史名人纪念园林 [J].中国园林,2011,27(8):65-68.

[14] 肖云花,田珊珊.浅谈世界名竹博览园——以青神竹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 [J].中国园艺文摘,2018,34(6):158-160.

[15] 万英,江波.诗意草堂,文化传承 [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4(2):47-49.

[16] 连乐桐,肖雨佳,吕恒志,等.从环境心理学角度研究寺庙园林的意境营造——以广汉霍家庵、龙居寺和成都文殊院为例 [J].四川建筑,2015,35(1):28-29+32.

[17] 马中举,王正祎.川西寺庙园林植物造景探析 [J].北方园艺,2009(2):216-219.

[18] 朱春艳,高菡.论川西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特色 [J].安徽农业科学,2008(28):12192-12193+12393.

[19] 全利.论川西祠宇园林的纪念性氛围营造——以杜甫草堂为例 [J].装饰,2016(3):128-129.

[20] 邓晓松.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古树名木的生态景观价值及文化价值 [J].南方农业,2018,12(9):40-41.

[21] 李星苇.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川西平原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1):3315+3318.

[22] 戴秋思,刘春茂.竹文化浸润下的西蜀园林 [J].四川建筑,2011,31(5):4-5+9.

[23] 张哲乐.浅析道教思想与成都古典园林 [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177-178.

[24] 严文丽,吴林家,郭丽.西蜀园林山石造景艺术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5):92-94.

[25] 郭树杰.西蜀园林的文艺美学特征初探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1):234-235.

[26] LEFEVER D W. Measuring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by Mean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26,32(1):88-94.

[27] ROBERT S Y.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An updated tool for spatial description [J].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Human Geography,1971,51(1):28-39.

[28] GUO S,YANG G,PEI T,et al.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urban park service area in Beijing:Perspectives from multi-source geographic data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9,181:103–117.

[29] 鄭茹敏,梅林,付占辉,等.中国国家森林公园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2):197-202+215.

[30] XU J,ZHAO Y,ZHONG K,et al. Measuring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impervious surface in Guangzhou,China,from 1988 to 2015,using time-series Landsat imagery [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8,627:264-281.

[31] 任嘉敏,马延吉.东北地区工业污染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J].环境科学学报,2018,38(5):2108-2118.

[32] 周超凡,宫辉力,陈蓓蓓,等.北京地面沉降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19(2):205-215.

[33] 赵曦,陈静.基于ArcGIS和熵值法的四川省各市州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差异研究 [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5(3):625-631.

[34] 丁建军,周书应.武陵山片区城镇化减贫效应的空间异质性——基于SDE与GWR的视角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2):78-83.

[35] 钟业喜,王晓静,傅钰.“闽新轴带”沿线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J].经济地理,2018,38(9):22-29.

[36] 冯兴华,钟业喜,陈琳,等.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J].经济地理,2016,36(6):18-25.

[37] 常璩.华阳国志校注 [M].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

[38] 段渝.四川通史:卷一 先秦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39] 罗开玉.四川通史:卷二 秦汉三国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40] 李敬洵.四川通史:卷三 两晋南北朝隋唐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41] 陈世松.四川通史:卷四 五代两宋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42] 陈世松,柯建中,王纲.四川通史:卷五 元明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43] 吴康零.四川通史:卷六 清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44] 成都市地方志 [EB/OL].(2019-02-01).http://cdhistory.chengdu.gov.cn/.

[45] 吴佳雨,潘欢,杜雁.中国历史园林遗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人文地理,2016,31(1):50-56.

[46]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7] 龙剑,朱海宁,曹邦宇.基于标准差椭圆模型的贵州省经济密度空间差异分析 [J].当代经济,2014(13):114-117.

作者简介:王静怡(1998-),女,汉族,广东佛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园林景观设计;徐剑蓉(1995.11-),女,汉族,四川剑阁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景观生态;李俊(1997-),男,汉族,广东广宁人,就读于园林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

作者:王静怡 徐剑蓉 李俊

第二篇: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语言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协调共生的思想。随着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认识的加深,不断地在园林中模仿自然的山水景色,营造自然的山水意境,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山水诗;山水画;自然观;模仿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自然观

中国传统园林和绘画艺术一样,也是要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自然”,诸如“有若自然”、“妙在自然”、“宛若自然”之语。园林艺术中的“自然”就是要“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自然可爱”,“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1]。

二、中国传统园林表现自然山水的主要特征

园林中表现自然的方式有写实、写意之分,一般认为其之间是逐渐进化的关系。这一点可以借鉴书法艺术的发展,如中国文字由甲骨、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草书,就是由象形逐渐转向写意,由形似(甲骨、篆书)到神似(行书、草书)的过程[2]。同样,中国园林艺术也是这样,随着其发展,表现自然的方式逐渐由写实转向写意自然,由简单再现自然转到表达心中的自然。

1.写实地摹仿自然山水

汉代人们已经逐渐开始从审美角度认识到自然,并在园林中摹仿自然山水。如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大起第舍,“又广开园圃,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像二崤,深林绝涧”[3],这时期的叠山手法以土筑或山石兼用摹仿真山,无论形态、体量都追求与真山相似。写实地摹仿自然比摹拟神山仙境前进了一步,自然山水已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但山的尺度很大,要求园林的范围也大,这对于大多数官僚和商人是很难办到的。因此,这种自然主义的筑山方法定会逐渐被写意的筑山方法取代[4]。

2.写实与写意结合地摹拟自然山水

园林艺术与山水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魏晋南北朝时,园林中就开始注入了写意的成分,开始写实与写意结合地摹拟自然。如张伦园中的景阳山,“其中重岩复岭,嵌害相属。深溪洞壑,通透连接。高树巨林,足使日月蔽亏;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崎岖石路,似奎而通;峥嵘涧道,盘纤复置”①;这时的园林以小尺度的假山再现山林野趣的形态,人们已经对自然山水有所概括、提炼,以带有写意的手法摹拟自然,这与汉代相比,有了实质的变化。到宋代时,园林中的山水提炼的程度已经很高,写意山水园基本形成。

3.写意地表达自然山水

山水画经过唐宋的发展,更加成熟,更加强调画家心灵思想的表达。艺术无疑都是以表现人生,表现人之心灵世界,表现宇宙万象作为对象和目的的。元代大画家倪瓒曾说“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5]。清代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山川也,予脱胎于山川也。”②可见,他们所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把绘画当作一种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手段。这时绘画中所表现的自然山水已经不是简单地摹仿或稍加提炼而写意地表现出了,而是画家心中经过理想化和个人感情化的山水。中国传统园林是立体的山水画,所以和山水画一样,也是古代文人用来表达哲学思想的一种方式。这时,造园不是简单的摹拟自然了,而是成為主人寄托自己哲学思想的一种载体,当然“表达自然”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对自然山水的深入观察和理解基础上的,和自然融为一体,正如石涛所说的要“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②

4.山水即自然

中国传统园林向来是对自然山水的摹仿或表现。在中国,山水美就是“自然美”,就是理想美。古代的诗词、绘画、园林艺术都很重视“山水美”,视其为“自然美”的象征,诗词、绘画都有很多专门表现山水美的作品,中国传统园林,更是以表现山水美为目的。当然园林无法从大尺度上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只能摹仿自然山水的某一局部或者抽象地表现出自然山水,“山水美”始终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永恒主题。

总之,山水在园林中,既是一种物质性的建构实体,又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起着符号的作用。人们通过欣赏园林中山水可以联想到无限的山川自然,从而达到与神灵对话,与自然亲近,驱除烦恼,陶冶性情的目的。我想这也是古人用山水来造景的意义所在吧!

参考文献:

[1]江溶,王德胜.中国园林艺术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2]姜今.画境-中国画的构图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

[3][南朝·宋]后汉书·梁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杜顺宝.中国的园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云林集[G]//文渊阁四库令书:集部.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

作者:张 燕

第三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可鉴性

摘 要:伴随中国城市化运动的发展,现代景观也同步发展了近百年,尽管在理念、艺术形式、功能上受到多个时期的各种艺术和思想运动的影响,在形式和功能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围绕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的讨论却一直是不变的话题。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的特点、形式、理论的分析,寻找两者之间结合的契合点与相互借鉴的可能性与中国现代园林的民族与文化地域性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景观设计;借鉴与传承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拥有着及其悠久历史和灿烂光辉的文化积淀与艺术成就,并以其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自周朝开始了正式的造园活动,经过了自周汉到清末民初的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消落期。由于清末列强的侵入,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瓦解了中国的社会体制,自此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造园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中国古典园林自此中断。近一个多世纪来,我国的园林景观事业虽有了极大发展,可到底还是没有形成如中国古典园林般带有明显民族地域烙印的现代园林。尽管国内的园林景观设计事务蒸蒸日上,但多数设计还是缺乏明确的设计意图和理念,不顾文化的连续性和地域性,设计上生搬硬套,尤其是在时下欧美现代景观设计风格的风靡背景下,我们的设计师明显缺少了创新精神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更应该在立足于现代景观的基础之上去回溯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文化特点、理念或者说是理想,从中在吸收营养的同时拾起我们早已断掉了的文脉,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气节,这也是本文的初衷。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设计背景与哲学

任何的文化形态自形成、发展、繁盛、衰亡的整个过程中,它都自始至终离不开其环境影响,也就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制约。环境是这一事物形成与发展的母体,离开了它任何事物只能是空中楼阁。园林作为文化形态之一,也自然符合这一规律。中国国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涵盖了六个气候带,山地、丘陵、沙漠、湖泊、盆地、平原等地形相间分布。漫长的海岸线自鸭绿江到北仑河,沿岸分布有六千五百余个岛屿,由此我国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从总体地势上看,整个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依次递减,呈现一个阶梯状地形。正是这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铸成了这风景秀中华大丽好河山,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产生发展的自然背景。而古典园林发展的人文背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也是本节探讨的核心。

(一)儒家思想对古典园林营造的影响

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一直保持着它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安邦兴国的主流思想。它以“仁”为根本、以“礼”为核心,宣扬着“天地君亲师”的纲常大义和“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以及积极的“入世观”。这一思想在古典园林上具体反映为对大自然的生态美与人文美的结合,使得园林中自然式的布局当中包含着井然的秩序性。

中国的古典园林其实就是文人的心灵栖息地,他们在造园的过程中或者说从一开始就将儒家思想的诸多理念融入到了其中,这些文人身份的造园师在设计创作过程中自然将儒家的伦理道德不自觉的传达出来。儒家的“君子比德”不正是自然与人化自然的辩证结合吗?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与“水”正是儒家思想里“仁”与“智”在造园中的体现。

(二)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营造的影响

以“无为而治”、“天道自然”为主旨的道家思想对于古典园林的发展亦起到了重要影响,道家崇尚自然以自然美为美学核心,憧憬“返璞归真”、“小国寡民”,其潇洒飘逸、恬淡自适、宁静致远的美学特征深受士大夫阶级的喜爱。道家强调有与无、阴与阳、虚与实、宇宙中的微观与宏观等之间的辩证对比,宣扬修炼方术以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等一系列神秘的宗教信条,并提出“玄”的概念,同时又极富想象力地完整构建出了关于人仙鬼神的道家世界。道家的这一浪漫色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如园林建筑造型上的轻盈飘逸和超凡脱俗以及皇家苑囿中的模拟仙境等都能轻易看到道家文化在园林中的展现。

(三)佛家思想对古典园林营造的影响

佛教与公元六世纪传入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循环”、“彼岸世界”、“转世轮回”等教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发展出禅宗文化,即“汉传佛教”,后又发展出十余个宗派。禅宗主张世人皆有佛性,众生亦可顿悟而立地成佛,禅宗认为人要以一种“空”的理念对待万事万物,这种空灵的理念给予文人雅客极大的灵感,在园林艺术中体现为“意象”。文人们将这种宗教中的空灵境界融入到园林的中,营造出文人墨客内心纯净的精神世界。禅宗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对于时空的独特思考,能够在有限的时空中展现出无限的美学体验,让我们能体验“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时空无限性。因此为古典园林营造“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小中见大,咫尺山林”的无限性审美体验提供了空间创作手法和理论基础。

三、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发展的借鉴

古典园林至今仍对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并不是随着形式、理念、服务对象、社会性质的改变而失去意义。尽管从造园形式和理念上中国古典园林都与现代园林有着较大的区别,但其目的却具有着一致性,那就是为人的生活创造美好环境。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似乎是不同时间阶段上的不同反应罢了,经历了不同的造园形式、理念的更迭和推进。

首先是古典园林意境的表达。古典园林通过对环境中光、声、色、质等的表达,带给我们视觉、听觉、触觉等的特殊体验,进而激发我们情感上的特殊感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表达是其它园林类型所缺乏的,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情感表达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其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含蓄性。这似乎和中国人含蓄温婉的性格是完全契合的,古典园林中“人化自然”的思想就是通过自然环境中的山、水、植物、建筑等的特点来含蓄表达创作者的意图,以物明志。在接受着西方意识形态狂烈轰炸的今天,设计中隐喻的意向表达可能会更容易触碰我们的心灵的柔软处。最后,是古典园林的艺术文化渗透。古典园林中创作者即为文人墨客,这也就决定了园林中文学艺术的充分表达。园林中艺术文化的积淀让古典园林传承至今,并也日益受到我们的关注。时刻在进行风格转变、形式至上的现代景观设计似乎需要认真进行反思和学习,如何将设计师的意图轻松并以我们更易接受的方式传递出来。

四、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发展的启示

现代园林现代社会物质文化意识形态的产物,其多元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意图成为其区别于以往任何时期的园林类型的重要标志。 现代园林具备在无比的科学性与人性化,以现代科学为依托在科学的架构下融入艺术性,既满足功能有满足审美要求。同时它人性化的设计与对生态的关注也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原则之一。现代园林在满足传统艺术审美要求的前提下,肩负着对社会责任,摆脱了传统园林的束缚,具有着创新与活力,正是这种创新带来了艺术审美的多元化,这就是现代园林的包容性。相比之下其内容比较单一的古典园林需要积极的从其中汲取适合自己的营养。与此同时,古典园林对于现代园林具有指导性。在西方园林设计的影响下, 设计上往往讲究平面上的构成感和空间的炫丽透视效果,追求视觉冲击力,而忽略了意境与情感表达,创造出的景观渐觉平淡无奇甚至厌恶。由此,可以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许多设计手法和意境表达方式中得到借鉴。

中国古典园林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现代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以及存在土壤的研究。抛弃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将传统造园的优秀观念融入进现代造园与生活环境中,积极关注现代园林的本土化研究,探索与创造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园林作品。虽然古典与现代园林设计存在较大差异,但本质上有着诸多相通点,古典园林的发展也应研究借鉴现状园林的成功经验,汲取现代园林之长补中国古典园林之短。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66.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7-19.

[3]李江蜻.基于视觉美的中国森林景观设计途径[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4]李冰.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影响[J].北京农业,2013.

[5]朱建宁杨云峰.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J].中国园林,2005(01).

[6]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人文背景[J].中国园林,2004:59-62.

作者简介:

田 伟,河北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设计。

李振戬,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专业会员,河北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作者:田伟 李振戬

上一篇:学前儿童早期教育论文下一篇: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