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鉴赏

2024-05-23

古典诗词的鉴赏(精选十篇)

古典诗词的鉴赏 篇1

客观上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许多教师由于长年形成的应试教学习惯, 对于一篇名作很少引导学生去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 难以起到濡染心灵、陶冶性情、提高文学综合素养的作用。主观上学生对读诗没有兴趣学生对诗歌接触太少, 积累不够, 缺乏学习诗歌的兴趣,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促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采取新的教学策略。

一.调动情感提高兴趣

学生不喜欢诗歌的原因很多, 但有一点不能忽略, 其中有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诗歌。因此在诗歌教学当中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一) 选取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诗篇

中学阶段所选的诗歌篇目较多, 各种风格流派都涉及到了。结合各类诗歌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 选择一些浅显而优美的短诗作为诗歌教学的开始是比较合适的。比如用《诗经二首》作为诗歌教学切入口, 引起学诗的兴趣。

在学生的心目中, 《诗经》似乎比所学过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要难得多, 而且《诗经》所反映的时代又那么久远。实际上, 《诗经》所反应的都是遥远时代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诗经》的内容应该是好理解的。最使同学们感兴趣的是, 人类童年时期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卫风氓》虽然是弃妇诗,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纯真爱情的渴望。“乘彼垝垣,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我们在女主人公登上墙头张望的焦急神态中看到了人类对爱情的纯真、美好的爱情的渴望。

(二) 举行激发学生读诗兴趣的比赛

中学阶段的学生, 具有很强的好胜心, 一说起比赛都跃跃欲试。抓住这一特点, 适当开展朗诵比赛能调动起学生们学诗的兴趣。用鼓励为主的原则, 争取使每位学生都能尝到读诗的乐趣。对于朗诵基础较好的学生, 这样的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可以得到一次锻炼, 至少有一次朗诵比赛的经历, 认为自己还可以朗诵诗歌。同学们都有了读诗的愿望, 班上就形成一种良好的读诗学诗的氛围, 从讨厌诗歌变为亲近诗歌, 这样才能使诗歌教学有效地开展下去。

二.注重积累总结规律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的鉴赏, 都有其内在规律。古典诗歌鉴赏的内在规律就是以作品为文本, 通过鉴赏主体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渗入和感悟, 从而使鉴赏主体获得正确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愉悦。因此, 在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中, 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培养对作品的研读能力。

(一) 了解常识, 知人知时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 这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 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 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比如说, 讲苏轼的作品时, 应该首先比较全面地介绍苏轼所处的时代特别是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个性, 努力还原出北宋那个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和在这个具体环境中生存、思考和写作的活生生的苏轼。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 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另外, 他比当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 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 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 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 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时代的内心苦闷。所以, 要读懂苏轼, 就不能离开时代、社会、民族和人。

(二) 紧扣意象, 体会意境

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创造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主观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在语言文字中融汇和呈现即意象。它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加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情与景的结晶, 它是古代诗人创构的诗歌的精华, 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最重要的审美环节。在鉴赏诗歌时, 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象, 体会意境, 借助联想和想象, 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艺术空间, 聆听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最真切的诉说。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用的就是典型的意象的叠加方式。十个细节, 一组象征符号, 全为景, 只因“断肠人在天涯”一句, 点染出一片凄清苍凉的秋色, 点化出一片哀愁孤寂的情思, 全部景象笼上一层无限的悲愁。无言愁而愁绪似东流之水, 渲染出一种肃杀荒凉的氛围, 体现了主人公无可奈何的落寞心境。

(三) 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之说。体现了他们对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的领悟。我们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 必须让学生抓住诗人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体会它们对表达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 最初用“到”, 后改为“过”, 又改为“入”, 再改为“满”, 终定为“绿”。“绿”字为什么好呢?这里把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表达上就会更丰富, 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 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联系背景可知此时诗人正值奉召回京, 重施变法之际, 诗句用“绿”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喜悦的心情相契合。

因此, 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答出诗的主题不如首先问他们究竟喜欢哪些词句, 中国古人讲眼见佳句分外明, 我相信现在的中学生们也都是有一定的审美敏感的。

(四) 剖析技巧欣赏诗趣

古典诗歌中, 诗人为了表达个体真切的感受并把它传达给读者, 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诗歌语言在不断更新中, 特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歌语言的特色来自对常规语言的变异, 是对汉语表达故意的充满美感的扭曲。在诗歌语言表达上出现了许多修辞方式。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不能拒绝比喻这种修辞, 因为它是使诗歌语言形象化的最有效的表现方法之一。例如:贺铸的《青玉案》: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抒发作者下野后不被人们注意的慨叹。他独自徘徊在碧云冉冉的香草地, 暗叹自己纵有满腹才情, 但无人赏识的悲凉。随着暮云的缓缓滚动, 这种无边的闲愁涌上心头, 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失落感。作者叠用了三个新奇, 又稍带夸张的比喻:“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把这种闲愁充塞天地, 既多且广, 不可消释, 是化虚为实的灵光之笔。此外, 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还有很多, 如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双关等。

在诗歌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在鉴赏诗歌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析, 把握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 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形象, 走进诗歌的意境, 领悟作者的感情。

三.抒写心得拓展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 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 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 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 进行生动的创造。”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 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把诗歌中浓缩的生活和情感还原回原生状态, 更要让学生把读出的自己的而非别人的感悟抒写出来, 即让学生对原诗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发挥, 使原诗具有更为广阔的意象群, 同时使艺术形象得到再造和扩展。只有这样做, 我们才能使鉴赏主体与诗歌作品完美统一, 真正实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目的, 达到诗歌鉴赏的最高境界。因此, 在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 应注意加强学生诗歌鉴赏的书面表达训练。让学生抒写感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教诗歌内容的特点, 常常采用改写, 写读后感等方法。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篇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李 莉

(山东省莱阳市第九中学)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人、诗作层出不穷。高考为了考查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专门设置了诗歌阅读鉴赏题,直接考查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但古代诗词鉴赏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本文就诗歌鉴赏的技巧方法浅谈一二。大体上可分四个部分:外部感知、象境体悟、技巧品赏和语言玩味。

一、外部感知

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送元二使安西》,一个“送”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一看题目就知道是怀古诗,我们在鉴赏的时候就要注意怀古诗的答题技巧。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出题人所给的补注,或是诗人写这首诗歌的相关时代背景,或是对这首诗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也或是这首诗中出现的相关典故和疑难注解等,这些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我们在鉴赏时要格外注意,不要掉以轻心。

二、象境体悟

世间物象无数,诗人选此舍彼,或舍此选彼,完全是根据创作时内心情感和表达志趣的需要。在不同情感或志趣的导引下,就是同一物象也会选取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意象。例如,同是咏蝉,虞世南写:“垂绥饮清露”“居高声自远”.骆宾王却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位诗人都选取了露水和声响两个客观物象,但因为当时诗人的处境不同,情感有很大的区别。虞世南身居高位,以清高风雅自许,自负才华;骆宾王无辜遭诬身陷囹圄,含冤莫白。所以,在诗中的意象完全不同:一是“清露”“声远”;一是“露重”“响沉”.另外,有些意象,还有着传统的文化象征意义,它们的意义较为固定。例如,梅花象征不屈和高洁、鸿雁象征相思和信使、菊花象征清高和坚强等等。如果我们懂得这些意象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对我们理解诗歌有较大的助益。

三、技巧品赏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都是直抒胸臆,真切感人,直接表达诗人的`感情。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在含蓄。如《金缕衣》中“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又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借景抒情,含蓄表达情感。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西方有位哲人说,没有象征就没有诗歌。所谓的象征有明暗两个含义:明意是指诗人眼前景物,暗意是指与景物有本质相似点的某种品格。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流水多指愁绪;月亮多表达思乡思亲之意;雨打芭蕉多指忧愁、愁怨……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主要区别在于:托物言志是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主观的志向情趣或节操,其理解的重点在于“志”的把握上,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古诗中常用的梅、兰、竹、菊、松也是作者用来抒发自己不畏环境艰难而保持高洁品行的事物。

四、语言玩味

诗人写作的风格是迥异的,我们平时要多注意积累识记。古诗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豪放飘逸、委婉含蓄、慷慨悲壮、辞藻优美、富有韵律等。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就是同一诗人,在不同时地、不同心境下,表现在具体作品中的风格也会不尽相同。但是,就一首诗来说,只要是一首和谐的诗,诗的风格一般是统一的。也就是属雄浑豪放的,就不可能是蕴藉含蓄、凄婉缠绵的;属华丽典雅的,也不可能是朴素自然的。

我们在鉴赏一首具体的诗词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果经常有意识地综合运用这些方法,那么,对鉴赏古代诗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参考文献:

如何走出古典诗词鉴赏的困境 篇3

一、面临的困境

1.“距离遥远”代表着“难沟通”

文学来源于生活,古典诗词所反映的是诗词作者那个时代的生活、思想、情感。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中学生而言,那个时代的生活太遥远,他们很难一下子真正获得贴近作品的情感体验,也往往难以理解作者的思想。

2.“凝练之美”造成了“难理解”

古典诗词给学生的第一感觉应该说就是“艰涩”,那是一种“凝练之美”,可对学生尤其是没有古文积淀的职中学生,确实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古典诗词在表达习惯、字词意义、句法结构等很多方面都与今天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理解和鉴赏古诗又必须从字、词、句的认知入手,因此,语言上的障碍使不少学生将文言诗文的学习视为畏途,他们宁愿多做几道数理化题,也不愿在诗文语段中云里雾里地徘徊。

3.“心浮气躁”决定了“难静心”

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能静下心来,沉浸于书中。现代社会,受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学生们整体上都表现出“心急气躁”的阅读状态,往往不肯静下心来读原著,更不要说语言相对而言较艰涩的文言诗文了。加上学生本来就不爱学习,即使有些课余时间,也宁愿听流行音乐、玩手机游戏、看闲书。

二、走出困境,要做好几个“对接”

1.投其所好,做好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对接

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流行音乐。而我早就养成了“跟着学生脚步走”的学习习惯。投其所好,也喜欢并研究流行歌曲,还抄了不少的歌词。

一次上课,学生在播放许嵩的《半城烟沙》,别的学生也跟着哼唱。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我们上了一堂诗词鉴赏课。这首《半城烟沙》把思辩的主题落到了“战”与“和”之上,别具禅意。正如歌中唱到的:“半城烟沙,兵临池下;金戈铁马,替谁争天下;一将成,万骨枯,多少白发送走黑发。”作者以旁观姿态静待一场一触即发的厮杀,愈加凸显战争的冰冷残酷,而作者的反战立场也尽在歌曲中了。独特的视角、悲悯的情怀、含蓄内敛的表现手法,很难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堂课学生的反响极其强烈。于是我进一步要求学生找类似的歌曲来唱。在熟练吟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体会其韵律之美,给学生讲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感情。我告诉学生,古诗本来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是可以谱成歌曲广为传唱的,不少优秀的古诗词在当时其实就是“流行歌曲”!这样一来,原来遥远的古诗一下子在学生心理上被拉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就明显提高了。

2.析文解字,做好现代汉语与古典诗文的对接

学生读不懂古诗,最大的问题就是读不懂诗词的语言。

中国诗歌讲究格律,语言上呈现出音乐的美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为此,在语法上表现为语言的诸多变形,包括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这往往也是读懂诗歌的重点。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3.积累储备,做好肤浅无知与文化积淀的对接

职中生文化底子薄弱,思想意識浅薄,这是众所周知的。那么,不是“文化人”还要做“文化人”事——鉴赏诗词,那就得“学文化”了。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多诵读、多积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知识、文学流派、发展脉络、重要作家、历史典故等有个全面的了解。

4.感悟体验,做好学生感情与诗人情感的对接

(1)抓住意象意境

诗的意境的创构要求诗人以想象为桥梁和纽带,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做到虚实并举、情景交融。我们鉴赏诗歌,体会诗的意境,同样需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来再度创构诗的意境,从而领略古典诗歌的“真景物”“真感情”。

(2)把握诗人情感

要尽可能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诸如身世、经历等,就能设身处地去领会诗人彼时彼地的思想及心情,并与诗人产生共鸣。

(3)掌握诗作背景

鲁迅先生说:“诗人感物,发而歌咏。”诗人抓住生活中那些动人的能启发人思考的片断,运用原有的生活积累,加工创造出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以构成能唤起别人美感的意境。因此,领会诗词,就必须分析诗的背景,从中认识艺术境界的氛围和作品的情调。

(作者单位 山西省襄汾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鉴赏古典诗词思想情感的方法 篇4

一、类型辨析法

分清诗歌的类型, 根据不同诗歌类型的特点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古典诗词的取材十分广泛, 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也是复杂丰富的, 可按其题材及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的不同来分类, 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 山水田园诗。

主要通过描写景物, 展现自然之美, 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或通过描写田园风光、劳动场景、生活场面等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或惬意之情。代表作品有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

(二) 咏物诗。

咏物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借物抒怀。诗人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 把自己的政治理想或某种志趣、情怀融于某种具体事物身上。代表作品有虞世南的《蝉》、王安石的《梅花》。

(三) 咏史诗。

诗人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 感慨兴衰, 古今对比, 借古讽今, 怀古伤今;多用典故, 手法委婉,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忧虑, 对个人遭遇的不平。代表作品如杜牧的《泊秦淮》、刘禹锡的《乌衣巷》。

(四) 送别诗。

古代频繁的政治、军事斗争, 落后的科技、交通等造成了许多无奈悲伤、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 送别诗是古代诗家的重要题材。诗人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 表达对友情的怀念, 或对亲人、朋友的安慰、嘱咐、祝愿。一般感情色彩较为惆怅、悲凉, 但也有乐观、豁达的诗句。代表作品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五) 行旅诗。

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或因仕途不畅贬谪外地, 或因外出经商长期客居他乡, 或因躲避战乱长期漂泊在外的寂寞孤独、悲凉艰辛的感受以及思乡思亲的痛苦等, 大多采用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手法。

二、知人论诗法

鉴赏诗词的思想情感要懂得知人论世, 善于借助诗词的写作背景即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以及诗人创作时的身份、地位、处境、思想倾向和状态等综合理解、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诗词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流露, 更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一个时代的风貌都会在同时期的作品上打上印记。唐朝在强盛时期, 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 诗歌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李白的《兰陵别儿童入京》、王昌龄的《从军行》等。而中晚唐时期, 政治腐败, 国势衰微, 人民生活痛苦, 诗歌多表达忧国忧民之情。如杜甫的《春望》、杜牧的《过华清宫》、刘禹锡的《石头城》。

学生对一线大诗人的个人情况相对比较熟悉, 但对二、三线诗人的情况大多不甚了解, 此时, 一定要注意鉴赏诗词的标题、序言、注释等。这些内容, 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 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 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 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信息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极大帮助的。

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1的诗词鉴赏题———鉴赏刘孝绰《咏素蝶诗》。

题目给这样的注:“刘孝绰 (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

应该说, 大多数学生对刘孝绰这个作家的个人情况还是不太熟悉的, 这是命题者给出注释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注释恰好让广大考生对陌生的刘孝绰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 这为鉴赏这首诗的思想情感指明了方向。

三、意象把脉法

善于抓住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来理解、领悟诗词的思想情感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十分丰富, 大多有固定的含义, 寓意深刻, 如“月亮”易引发思亲、思乡、思国之愁, “折柳”往往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蝉”寓指高洁的人品等,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和描绘, 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四、结构导引法

古典诗词的内部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般而言, 篇幅短小的古典诗词大多具有前半部分写景或叙事, 后半部分抒情或议理的结构特点。而诗词中的景与情, 事与理是密不可分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叙事都是为了抒情、议理。借助诗词这一结构特点来指导我们鉴赏、领会诗词的思想感情是大有裨益的。

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2诗词鉴赏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诗的前两句写景, 描绘了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 构成了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图, 渲染了边境紧张的局势;后两句则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 斗志昂扬, 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如能结合边塞诗的类型特点来综合分析、理解, 互相印照, 则效果更佳。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杜甫诗歌鉴赏 篇5

文学院教育硕士

张艳

050100200165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学习吟咏欣赏继承,自然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很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杜甫的诗歌更是不可不学的。

目前高中课本中杜甫的诗歌有《登高》、《蜀相》、《客至》、《旅夜抒怀》、《登岳阳楼》、《兵车行》。这些诗句真是杜甫血泪而成,杜甫悲痛坎坷一生化为尘粒随岁月之风遍洒在这些苦吟之诗中,千年的杜甫还在这些诗中低吟苦思。无数次地诵读他们,我便无数次地泪湿眼眶,种生命之外的巨大的痛抑在胸中挣扎,这些文字真是非诗而圣!

杜甫诗中这崇高的悲痛沉郁,如何才能让年浅的高中生体会一二呢?只从诗的字面去解释,像翻译一样讲解,又怎能走进诗人真实的精神世界及情感深处呢?这些诗歌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诗人有较深了解的基础上,所谓知人论世。所以我认为高中诗歌教学中,一定要在解读诗词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诗人,带领学生了解研究写作背景。而现在许多诗词教学却更多的直接解读字面意思,忽略了诗词字面背后的丰富深刻的文化背景。这真是买椟还珠,不禁让人扼腕叹息!以《登高》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困苦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如果只是简单解释:“风急天高猿猴悲哀的啸叫,渚清沙白鸟在风中飞舞盘旋,望不到边的落叶萧萧飘下,长江水滚滚常流,我漂泊万里,在这悲凉的秋天,我常在异乡流落,衰老多病,登上这萧索的高抬,我仍是孤独悲伤,艰难苦根,双鬓又添新霜,穷途潦倒,偏又必须新停了洗愁的酒杯。”这对学生来说将是多么隔膜,这远离他们的生活经验,必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真正体会到诗人的沉痛的人生悲叹。甚而至于,有的同学还怀疑杜甫的生存技能,这不是太可笑可悲了吗。

如果,我们从杜甫的生平际遇入手,便知此时杜甫大约已是55岁左右,离他异乡客死水中孤舟只有不到5年的时间了。正可谓迟暮之时,并且此时他不得以离开几难一安的成都草堂顺江东南而下,过嘉州、谕州、忠州最后到了夔州西边的云安,一路上感受湿气,肺病和风痹发作,致使双脚麻痹,只能卧床休息,曾写教材所选的一诗: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写尽孤苦流零之情。杜甫在夔州,身体时时不好,疟疾、肺病、风痹不断缠绕着他,牙已脱落过半,耳也渐聋,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个偏辟的山城与外界隔就,生活艰难,竟曾觉自己是可怜的“穷轍鲋”、“丧家狗”。如此,再回头来看《登高》一诗,其中那悲凉凄然孤寂之意自眀于心。“常作客”可谓杜甫一生际遇之简括,一生流离,外乡漂泊,再看“潦倒新停浊酒杯”更是令人心酸。“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如今由于百年多病疾痛缠身,唯一解忧之物也不能不停下。

所以学习诗歌一定要知人论世,一定要先了解诗人、了解时代背景。

仔细研究高中课本中所选杜甫诗歌基本都写于他创作成熟期,也就是多写于安史之乱以后,其顺序如下:《兵车行》、《蜀相》、《客至》、《旅夜抒怀》、《登高》、《岳阳楼记》。所以,我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打乱教材编写的顺序,按照杜甫写作的时间顺序来教。这样,既可以对杜甫生命历程有更系统的了解也可以对杜甫的诗歌有更正确深入的理解还可以对杜甫的思想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不至于像现在许多教师那样将这些前后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诗歌割裂来讲,使得学生对杜甫其人其诗的认识和理解支离破碎,从而使得学生不幸的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擦肩而过却不能领略其高雄学习其丝毫,岂不痛哉!

杜甫这几首诗很具代表性,是杜甫后期的优秀作品,细列一下,《兵车行》作于诗人四十岁左右,是诗人寄居长安十年的后期所作。时玄宗把政事交给贪污的宰相,把边防交给穷兵黩武的将官,人民受着纳租税与服役的残酷剥削,生产力大大衰落。长安北渭水上的咸阳桥连接着通往西域的大道,统治者用暴力征发来的兵士开往边疆都要经过这里,杜甫曾亲眼目睹士兵们出发时的情景,他们的亲人拦道牵 衣,哭声震天。杜甫看到这凄惨的景象,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痛苦,写出了第一首体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而长安时期诗人本人也只能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因李林甫的“天下没有余贤”而终不能及第为朝廷所用,流浪长安,日日穷困。有诗:

《奉赠韦左丞长二十二韵》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这一时期也写出了优秀诗作《赴奉先咏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学生曾在初中学过,也应顺便谈及)。并且,此时,杜甫自己也遭逢人生的大不幸,他千里迢迢从奉先蓬头垢面、破衫褴褛回到家乡尚未踏进家门就听见家里哭声震天,原来他未满周岁的幼儿是日饿死家中。

而《蜀相》《客至》两诗应作于安史之乱后,国家满目疮痍。此时诗人已近五旬,经历安史之乱的国破家亡诗人已经不是仅仅自哀自怜了,纵然身陷饥寒之境,但却更加关注理解百姓之疾苦,更是希望皇帝朝廷可重振河山,心中尤慕三国诸葛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忠义和惊世伟略,故而有《蜀相》。而《客至》则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搭建起一暂寄一时的草堂时,偶得片刻之娱,享翁邻之谊的诗作。温暖之后仍是深刻的寒寂,成都五年半的生活可谓苦不堪言

迟暮之时杜甫不得不离开几难一安的成都草堂顺江东南而下,过嘉州、谕州、忠州最后到了夔州西边的云安,其过程中先后写下《旅夜抒怀》、《登高》、《岳阳楼记》。杜甫带着一家大小乘孤舟顺长江东 南漂泊,有时一家大小数日无米进餐,而此时杜甫几乎已经半身不遂,行动极不方便,常常还需出卖多年积蓄的草药以换取食物,其境凄凉不可待言。

杜甫遭遇不再累述,但由上文所述当可看出按照杜甫创作时间顺序来教授高中课本中的杜甫诗歌应当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对杜甫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杜甫这位诗圣有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从而热爱杜甫热爱诗歌,学习杜甫精神学习中华诗歌精神。参考书目:

《杜甫传》

冯至

《“史诗”:〈兵车行〉的另一种解读》

语文教学通讯 《聚焦在文化认同上》

于漪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的审美艺术 篇6

古典诗词是中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典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因为如果能够鉴赏的话,古典诗词对学生来说就是一首首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诗歌,借此可以听到古人心灵的歌唱,他们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则是与现代生活距离遥远的枯燥文字,学生也会觉得难学、难懂、难记。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审美艺术,对鉴赏的顺利展开与不断深入有很大的帮助。

一、鉴赏形象之美

古典诗词中的形象与一般小说、戏剧中以人物为主的形象有所不同,它既可以是人物形象(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可以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例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等都是诗词中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往往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只要我们细心品味,感受诗情,就会发现美之所在。

1.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虽然不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完整,但能通过精当的描写,简练的刻画,在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中浸透作者的情感。鉴赏中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就会体会到作品主人公的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再如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

2.景物形象。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感情。这时的景物形象就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我们通过鉴赏诗词中的意象,便可感知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像,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3.事物形象。古典诗词中某些事物作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的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古典诗词中常描写的形象有:蝉、雁、梅、竹等。如:“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虞世南《蝉》)诗人将蝉人格化,带有明显的自况意味,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二、鉴赏语言之美

诗是语言艺术中最为精粹的一种,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确性,凝练而又有乐感的突出特点。鉴赏诗词时,只要注意这些特点,仔细推敲,就会品味到诗歌语言的自身之美。

1.品动词。在鉴赏诗词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它是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表情达意。如:“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哀江南》)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字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2.品形容词。在诗词鉴赏中,形容词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抓住诗句中精练传神的形容词去品味,对把握诗的意境,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再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

3.品叠词。叠词用得好,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畅,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其中的“依依”和“霏霏”虽是相叠的两个字,却可以“以少总多”,不但把客观的景物显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让人看到了人物的剧烈的思想活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也生动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万分愁苦之情,令人叹惋。

三、鉴赏技巧之美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既包括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包括白描、渲染、想象、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各种表现技法,还指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之处。鉴赏出技巧之美,有利于准确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

1.析虚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杨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2.析动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因此,我们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鉴赏古典诗词,并用心揣摩,就能发现它的艺术魅力,对培养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古典诗词的鉴赏 篇7

一、解题步骤

1.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m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2.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在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突破。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3. 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在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4.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词句突破

所谓诗眼,即一首诗中概括主旨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

(1)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如能捕捉到一首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探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2)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5. 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二、解题模式

诗歌鉴赏的提问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端的,思想、风格、艺术、语言、情感……对这些,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一方面来进行解答,结果常常是答非所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在这里,我们将就提问的类型与解答的内容进行归类,希望能够给考生带来一些帮助。

第一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一般应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方向寻找答案。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又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1.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抒情、议论、铺陈等。

2. 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3. 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例1.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分析诗句+手法+表达作用。

关河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提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阙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阙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简洁完美,切忌面面俱到。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第三部分,根据氛围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的形象。

古典诗词的鉴赏 篇8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 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应当确定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 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就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表现在语文材料中的数量最多、最集中, 通过语文教学, 教师应进一步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授给学生。”不难看出, 语文教学历来只是一种手段, 传承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才是目的。换言之, 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就是应该通过语文教学来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因此, 将大学语文之“文”定位在“文化”上, 才是高等教育中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因此, 重视《大学语文》中的古典诗词势在必行。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大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 应当把兴趣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能变无效为有效, 化低效为高效。学生有了这方面的兴趣, 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 才会不断地积累、学习, 受用无穷。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精华, 其本身就是肥沃的人文土壤。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 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成为人精神上的支柱。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会让人觉得生活中有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东西, 那春花秋月、金风玉露都会以一种优美的姿态步入人的生活中。这种学习对一个人的气质修养、谈吐, 对一个人理解生活、认识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应是我们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关键。

三、执着精神和超越意识的培养

中国古典诗词品类繁多, 内容庞杂,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抓住对学生执着精神和超越意识的培养。“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 亦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核心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凡杰出的诗人无不关心“民生疾苦”, 无不“以天下为己任”, 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等诗人一生积极入世, 写出了许多表现拯世济民之志的诗词。即便是一些典型的以超世著称的诗人, 如阮籍、陶渊明等亦有“大济苍生”之志。“以天下为己任”并非说人人都要争做政治家, 人人都要具备“治国, 平天下”之术以参与政治活动, 这里强调的是一种精神境界, 一种“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在当代社会, 这种精神境界要求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具有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能够摆脱物欲的束缚, 走出个人的狭小空间。只有培育出这样的知识分子, 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才有可能开创出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也是我们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如果说“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主要来源于儒家思想, 那么超越意识则主要来源于道家思想, 特别是“老、庄”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中, 如陶渊明、李白、苏轼等诗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这种超越精神。在当代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激烈而复杂, 如果没有正确认识, 心灵就极易受到创伤, 所以, 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有所为有所不为, 能从个人小事中超越, 从个人不幸中超越, 是非常必要的。这种超越意识的培养当然不能离开古典诗词的学习。因此, 古典诗词的学习在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智力活动, 没有一定的欣赏方法就等于没有找到鉴赏的门径。教师在教学中可讲授一些中国古典诗歌的基础知识, 如古代诗歌的意象、意境、风格、格律等,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并配之以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文质兼美的诗歌作品。也可向学生介绍一些诗歌研究专家的指导性文章, 或追本溯源, 或探幽发微, 或介绍评价, 或独抒新见地包容诗歌的常识和常见常用的欣赏技法, 读之使人茅塞顿开, 受益匪浅。还可印发一些名家名篇的鉴赏性文章, 增加一些鉴赏的感性认识, 学习鉴赏评论的方法。课堂教学应大胆而适度地运用分析的手段, 古代文论为分析提供了一条出路, 古代的文学批评是“美学”的批评, 是成熟个体借助经验、结合比喻等手法对文章进行理性而又不失情感、形象的阐释, 可直接借鉴到诗歌鉴赏中来。教师可用自己成熟的体验, 通过形象的讲解, 引领学生达到新的境界。

五、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在教学中要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相结合。在课堂上努力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 实行讨论式教学 (口头讨论、书面讨论) , 把练习论辩口语和练习概括、品评、抒发感情的书面写作, 变成学生表达的需要。引导学生收集阅读本课所需要的有关信息和资料, 在整体阅读中说出自己阅读的兴趣点, 提出看法和疑问, 然后就理解上的分歧点分小组合作探究, 写出读书报告, 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问题, 从而突出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与研究的热情。

六、大学语文的师资问题

师资问题是困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现在的大学, 特别是大量扩招之后, 学校面临师资力量的压力, 排课不能考虑课程的需要, 除了重点保障专业课师资外, 多数公共课程可能还会选一些教学水平相对较弱的教师, 这样做的结果是课堂吸引力不足, 导致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缺乏兴趣, 从而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鉴于这种情况, 学校首先要重视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师的配备, 任课教师必须知识渊博又擅长讲课, 善于深入浅出,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兴趣。除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很好的才情外, 还要求其有一定的研究精神。任课教师必须有奉献精神, 任劳任怨, 将教书育人结合起来, 既向学生传授知识, 也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综上所述,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古典诗词教学对于提高理工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 寓人文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是一个确实有效的措施。可以说, 语言文化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枢纽, 但要真正做好并达到以上目标, 还有很大差距, 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江少英.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凸显爱国主义主题——《大学语文》教学之体会[J].引进与咨询, 2006, (09) :108-109.

[2]程克江.论大学语文教学的文化视角[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1997, (01) :6-11.

[3]陈开美.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4) :22-25.

[4]赵卓.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及策略[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3, (02) :77-82.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中意象的把握 篇9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意象

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 春秋的风卷着生命的呐喊, 唐宋的雨夹杂着岁月的哀思, 成就了中国古典诗词。这些古典诗词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 对它的鉴赏传承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鉴赏是语文能力中的最高等级, 也是学生的弱项所在, 如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 涉及到的方法很多, 从意象的把握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作浅显分析。

1 意象的含义和溯源

诗歌的创作十分含蓄, 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 也不是情感的直接灌输, 而是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 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 所咏之“物”, 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客观之“意”。简言之,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它是诗歌的基本单位, 是作者的主观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 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 赋予它灵性, 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如有了“人”、“桂花”、“月”、“鸟”、“涧”等一系列意象, 于是便有了王维的“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的静谧自然。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 《周易·系辞》中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唐代诗评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说“意象欲出, 造化已奇”。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 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和“象”的关系, 亦即“情”与“景”的关系, “心”和“物”的关系, “神”和“形”的关系。如刘勰指出, 诗的构思在于“神得也哥哥”, 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江晚正愁予, 山深闻鹧鸪”和李群玉的《九子坡闻鹧鸪》中的“落照苍茫秋草明, 鹧鸪啼处远人行”中的鹧鸪意象都有此意蕴。鸿雁是大型候鸟, 每年秋季南迁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欧阳修《戏答元珍》中的“夜闻归雁生乡思, 病入新年感物华”。也有以鸿雁代书信的, 如杜甫的“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和李商隐的“朔雁传书绝, 湘篁染泪多”就是如此。莲与“怜”音同,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 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 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斜阳 (夕阳、落日) , 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另外, 古人以折柳表惜别, 以梧桐象征凄凉悲伤, 以流水象征时光易逝,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运哀微的哀叹和一腔爱国之情, 当然, 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 这里介绍的只是他们最常见的意义。

3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作用

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者进行诗歌的鉴赏首先从感受意象开始,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和描绘, 正是其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 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 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首先, 在以象寓意的纯意象诗中, 意象是情思的一个载体,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如马致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在这里意象的作用是诗人调动生活积累, “神与物游”地展开联想想像, 使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中的物象相交相融, 相契相合, 臻于统一, 创造出意与谐的独特艺术境界, 而避免雷同之感。

第三, 意象是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 从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所谓“诗无达诂”即指此类。如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把锦瑟, 五十弦柱, 置于庄周梦蝶、望帝啼鹃、沧海映珠、蓝烟笼玉的意象组合之中, 是表达年华消逝的感慨, 国运沦替的忧愤, 还是追忆逝去的一段恋情, 追悼故去的爱妻, 抒发爱情生活的隐痛?抑或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惆怅怀才不遇?诗人以心象融铸物象, 通过一个个看似无关的意象组合创造形象抒发人生的感触, 给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像空间和回味余地, 诗作也由此产生了朦胧美和多义美。

诗贵创新, 诗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意象的创新, 是创造出新奇的意象表达。这种创新的空间是广阔的, 同时也是十分有限的。因为意象的选取和运用必须顾及到文化传统的制约和读者的审美接受心理的弹性限度。从这个意义上讲, 掌握常见意象的意蕴把握意象的作用对鉴赏中国古典诗词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古典诗词鉴赏策略 篇10

一.反复吟诵, 感悟诗情, 化育灵魂

吟诵, 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活态, 它能深化对诗词的理解。吟诵历来是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和大前提。吟诵, 重在诵。古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吟诵。吟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词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 启发学生的心智, 引导学生由感知美入手, 到欣赏美、热爱美, 最后创造美。吟诵是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 创造性地再现作品, 还原生活, 拉近与古人的距离, 与之气息相通, 与之心灵相融, 实现读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通过吟诵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获得对美的感性认知, 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使其产生对诗意的理性认识和思考。

诗词的情感是借用韵律节奏的外在形式, 通过一定的方式意象组合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更好地将作者的情思以整体的方式诉诸人的感觉、直觉, 使鉴赏者得到最深切的体验。如李煜的《相见欢》用了一种低回、沉重的韵律和节奏, 几乎是一韵一顿, 勾画出了作者凄婉欲绝的感情。如果在吟诵中诵出了这种低回沉重的韵律和节奏, 就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因此,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诵, 可以在朗朗读书声中顺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起到润养身心, 化育灵魂的作用。

二.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 追寻诗词的意境之美

艾青说:“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因为作者在创作诗词时, 不仅有着强烈的感情, 而且还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所以, 我们要鉴赏诗词所创造的意境, 也要发挥想象和联想。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典诗词浸润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 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 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只有把握景与情的联系.才能入境。鉴赏诗词, 捕捉意境, 则是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 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将是无法实现的。如, 鉴赏“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鉴赏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 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 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 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在一定意义上说,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词;没有想象, 诗词就不能飞翔。如实地描绘得再好, 也只能得其“形”, 而不能传其“神”。因此, 我们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必须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 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古典诗词教学中,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展开联想, 开拓想象, 指导他们捕捉意境中闪光的东西, 引领他们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在施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 诗的意境、情感就自然得到了把握, 审美情趣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依托多媒体创设情境, 展示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 顾名思义, 就是多种传媒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动作的综合运用, 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 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 这是电子传媒文化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教学中, 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充分地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诗词的意境, 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特定的氛围中, 实现以声传情, 以形传意, 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如鉴赏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句, 可以用慢镜头的形式, 把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气势磅礴, 雄伟壮观的画面展示出来, 学生不但因之胸怀阔朗, 而且容易体会当年作者那种燃烧着的激情, 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总之,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 变枯燥为有趣, 转静态为动态, 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 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语文教师要随着教育的方向、对象、环境的变化, 不断优化诗词教学策略, 让学生轻松迈入古诗词的艺术殿堂, 在诗词鉴赏感悟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与语文素养。

摘要:我国的古典诗词具有丰富的内涵, 再现着历史, 见证着文明, 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鉴于此, 教师如何通过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让学生走近古典诗词的内核, 去感受和发现诗词传递出来的独特魅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上一篇:电力继电器下一篇:老年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