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知识

2023-05-15

第一篇: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知识

诗歌鉴赏知识储备

常用的表达技巧等,再加上相当多的考生对一些诗词的风格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复习起来倍感艰难,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对其进行举例归类。请注意以下术语!

1、语言风格:精炼、含蓄、简朴、清新、明快等。

2 、思想内容: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3、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

一些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有对比、烘托(映衬)、反衬、抑扬、想象、联想、照应、铺垫、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不一而足。其作用有: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4、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郊寒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等。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的来说,诗词曲的特征分别是“诗庄”、“词媚”、“曲俗”。

5、篇章结构:常用的术语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略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语文诗词鉴赏答题套路及解题歌诀

一.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二.五种种答题模式: (一) 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 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

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 结合诗句说明为什么。

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

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三) 分析语言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 答题步骤:

① 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运用口语;叠词互用。 ② 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③ 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3.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 (四) 炼字型:

1. 提问方式: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是否同意。 2. 答题步骤:

① 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 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是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

寸断。此字然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 别的酸楚。 (五) 诗眼型:

1. 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2. 答题步骤: ① 解释词义。 ② 点名中心。

③ 是全诗的关键。起到了总领全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3.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一“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相思之情是从听到“折柳”引起的。承上启下。所以是全诗的关键。

三、古诗鉴赏歌诀

古诗鉴赏不畏难,考纲要求烂心间。表达技巧和形象,思想内容加语言。 素质修养固根本,神游于古想联翩。诵读咏叹兴会至,语言突破发先端。 平仄对仗适格律,押韵也使语序缠。语言风格有特质,术语种类要记全。 质朴清新别绮丽,简练隽永意味先。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误,鱼传尺素鸿雁忙。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抒情方式要记清,直抒胸臆显爱憎。更兼触景生情意,融情入景风雨惊。 托物言志诗魂寄,尽吐块垒见真情。侧陪正面静衬动,乐景哀情反相成。 烘云托月手法老,虚实结合更鲜明。双关互文兼对仗,铺陈排比并比兴。 跨过表达技巧隘,评价顺水有乘风。

思想内容怎评价? 胸存类型不驳杂。写景寄旨表不群,咏物抒怀写高雅。 羁旅行役寻常见,思亲怀乡拟不差。故道长亭别情重,多言不忍少旷达。 怀才不遇思明主,舒啸山水访道家。咏史写人堪自比,借古讽今漫叹嗟。 边塞风火燃诗意,或欲建功或挞伐。对号入座须谨慎,莫让定式缚自家。 古诗浩淼如烟海,读品思评四步法。如今识尽个中味,居高临下六分抓

经典试题]

秋过松原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赚得行人错喜欢”一句,有的版本作“赚得行人空喜欢”,“错”与“空”哪一个字更恰切?请说明理由。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空”比“错”恰切。“错”字只表明了“喜欢”是一种错误;而“空”字不仅包含了这一层意思,还突出地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形象感更强。

2)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轻松,

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过程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了另一种艰难。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性格、行为。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成绩时,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还记得上次小报------《诗词鉴赏经典题目解读》(20011.5.16)吗? 里面的题目与今年全国各省高考题何其相似也!! 找出,利用这三天假期读一读,学一学!!! [( ([(

(

第二篇: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11、山水诗、田园诗。 山水诗模山范水,见山水精神,歌赞祖国大好河山,抒发个人胸襟抱负;田园诗写村居田园生活,透露出隐逸思想,抒发闲适心态。二者都要即景即事抒情,都讲究情景交融,情在景中。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

- 1

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注意:

1、古典诗歌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感情的,因而分析感情不能离开形象(意象)和意境空谈;分析概括的依据——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分析概括的七个角度——人、事、景、物(以上从属于“写作内容”角度)、情、理、趣(以上从属于“写作目的”角度)。

2、对诗歌作品的观点和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更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评价的原则——辩证分析,实事求是。①不能拔高②不能曲解。

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可模式化,不能随便套用一些现成的词语,使评价不中肯,似是而非。

(三)、了解这类题目的的提问方式和答题模式

这一部分的答题要根据所问回答,有几个问要答出几点来。 答题模式:

1、问题:这首诗有人这样评价,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回答:第一步先要回答同不同意,第二步说出自己的理由和观点,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自己的观点正确性。

2、问题:请归纳出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并说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首先回答出你理解出来的诗歌内容(逐句理解,相同的归并),然后回答具体思想感情的类别。 当然还有其他的问法。

二、关于诗歌的形象(意象)和意境

(一)熟悉常说的意象、意境概念: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

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开阔苍凉等。

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

深远等。

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等。 繁复一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

(二)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

1、古代诗歌中的常见典故

(1)斑竹 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 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 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 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 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的代称。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登高 重阳有登高习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3

不还。”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0)梦蝶 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21)青鸟 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

(22)三径 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东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23)桑榆 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4)射天狼 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5)双鲤 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后因此将其比作书信。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双鱼”同义。唐李白《赠汉阳

(26)黍离 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7)商女 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很,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8)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

(29)阳关 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30)折柳 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霸桥,并折柳枝相赠。后指送别。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1)折腰 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2、常用意象含义

杨柳 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杨花 象征离散

梧桐 表现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木叶 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梅花 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 纯净洁白 兰花 象征高洁、美好

菊花 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竹 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桃花 形容美女的容颜 牡丹 表现富贵、美好

松柏 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绿叶 表现希望、活力

黄叶 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禾黍 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②表现荒凉、偏僻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 花落 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

黄粱 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花开 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 鸳鸯 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鸿雁 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 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 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表

杜鹃 哀怨、悲伤、凄凉

燕 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

猴猿 表现凄厉、哀伤、孤寂,愁苦 鹰 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鱼 表现自由、闲适

乌鸦 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 5

例如: 1、.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题菊花 (唐)黄 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三、 关于诗歌的语言

(一)明确古诗中常见语言的风格特点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二)、了解诗歌语言的结构特点:

(1)语序颠倒。典型的比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重排为“欲目穷千里”,是为了对偶的需要。又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可以重新组合为:“ 夕鸟藏(于)梨花”、“小树花传香”、“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将这些诗句重新还原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诗人特定环境中的思索,美丽景象中的情趣。 (2)叠词、拟声词。①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②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

- 7

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三)了解一些常规问法和答题模式

1、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运用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分析关键词句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模式: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3、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关于诗歌表达技巧

(一)、了解表达技巧的分类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1、修辞手法

常用的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设问、对偶、双关、顶真等

易混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2、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

描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等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3、其他表现手法

1、赋、比、兴(创作方法)

2、寄托、讽喻、联想、想象、铺陈、象征、含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小中见大等

3、首句标目、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总分结合、开门见山、层层深入、伏笔照应、过渡铺垫、承上启下等(篇章结构)

(二)、理解表达技巧方面的相关术语

1、熟悉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

- 9

“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0)、对比 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 11)、叠词 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12)、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中的“东西”、“左右” 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秦”、“汉” 兼及“明月”和“关”。

(13)、双关 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 14)、倒装 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为

- 11

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杨先抑,讽刺性极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10)、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11)、意象组合

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2)、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13)、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4)、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5)、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

- 13

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 了解常见的 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三)、了解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和答题模式

表现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等。

答题思路: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这首诗采用了(具体的何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技法,写出了(某种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或效果。

第三篇:诗歌鉴赏知识网络(定稿)

高考专题复习

2011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1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网络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写景抒情诗

寄情山水、田园的闲适、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现弃官归隐的决心 青春易逝的伤感

表达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伤感 思乡怀人诗

表现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的羁旅愁情 表现对亲友、故乡的思念 表现对故国家园的思念 表现闺怨或闺中怀人 表现对和平团圆的渴望 咏物言志诗

抒写怀才不遇的愁情幽愤 展示远大崇高的政治理想 表现高洁的品格节操 讽喻世风时俗

即事感怀诗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白居易《卖炭翁》

表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 表现岁月无情、青春易逝的伤感 表现生活情趣、人生哲理的喜悦 表现理想落空、不为人知的愁苦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咏史怀古诗

借古讽今的情怀昔盛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边塞诗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报效祖国的激情

抒写征士久戍边塞、归家无望的痛苦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 反映对帝王开边、穷兵黩武的不满 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送别诗

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离愁别恨 叙写别后浓浓的思念 表示情深意切的勉励

推心置腹、坦诚心志的告白 讴歌深厚温馨的友谊 鉴赏诗歌的形象

人物形象

抒情主人公诗人自身形象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意象营造氛围、映衬烘托 物象托物言志 高考专题复习

2011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2 鉴赏诗歌的意境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 语言风格

清新秀丽、自然、平淡质朴、直白明快、洗练、工丽、雄奇、绚丽、含蓄蕴藉、典雅庄重、俊逸、繁复、风趣诙谐、沉郁顿挫、豪迈奔放、悲慨 炼字 词性

炼动词、形容词、副词、表颜色的形容词、数词 位置

常为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 特点

有活用现象、使用了修辞手法、富有特殊表现力、增添情趣、翻出新意 诗眼 词性

表心情的形容词如悲、喜、愁、愤等

表情态动作的词如思、想、念、等、望、送、别 表线索的某一名物词灯、药等 作用

对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揭示主旨、全诗的构建起、承、转、合有重要作用 音韵 对仗

工整、音韵和谐 叠音

增加形象性、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诗文更生动 语言修饰艺术 修辞技巧 对偶、对比、双关、反复、互文、顶针、设问、反问、夸张、借代、比拟、比喻通感、借喻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表达方式 记叙

顺叙、倒叙、插叙虚实相生联想、想像 截取生活图景赋铺陈叙事 描写

写人技巧

正面描写肖像、语言、行动、神态、细节、心理 侧面描写旁人评价、对比 写景场面技巧

虚实、点面、动静、声色形、

对比、映衬、渲染烘托、细节、角度变化远近、上下等、 白描工笔、列锦、以景作结 抒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议论抒情 间接抒情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作结 借人事抒情用典

咏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表现手法

正侧结合、点面结合、铺排、烘托映衬映衬、反衬、抑扬、铺垫、对比、渲染、象征寄托、画龙点睛、

想象、联想、起兴、比况、赋、用典、以小见大 结构技巧

起承转合、卒章显志、首尾照应、以景作结、 伏笔、铺垫、照应 修辞技巧

反问、夸张、借代、比拟、比喻通感、借喻、 对偶、对比、双关、反复、互文、顶针、设问 高考专题复习

2011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3 诗歌鉴赏典型题参考答案

1、步骤①这首诗塑造出一位胸襟开阔不畏磨难卓立不群的诗人形象。步骤②经历了“投荒万死”的磨难诗人也双鬓斑斑而今终于能“生出”四川平安地通过滟澦天险回家乡岳阳楼周围的山水那样亲切那样畅怀诗人不禁展颜一笑步骤③这一笑表现出诗人面对磨难乐观地坚持自己操守的品质。

2、答步骤①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骤②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步骤③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3、答同意。步骤①“看”指回望。步骤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③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4、1 步骤①霜是“年”的代称步骤②

“十霜”表明作者客居并州时间之长“霜”字统摄全篇既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又给人以秋霜的冷清、肃杀之感。步骤③表现出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3分每点1分

5、步骤①本诗语言豪迈雄奇。步骤②诗歌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海浪如云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呼啸的北风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步骤③这些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6、步骤①云物凄清、残星几点、秋雁横空、菊花半开、红荷落尽高楼上笛声悠长步骤②这些景象层层推进反复渲染勾勒出一个凄冷清凉的意境步骤③抒发了诗人羁旅在外思乡归隐的感情。

7、示例一 步骤①诗歌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步骤②“红旗高举”船儿张开双翼从深深的杨柳渚“飞出”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船疾速前行的情形鼓声咚咚响如春雷比喻手法写出鼓声的响亮 又用“直破烟波”“惊退万人”夸张手法步骤③从而渲染了竞渡的热烈紧张气氛。

示例二 步骤①诗歌绘声绘色。步骤②红色的旗帜绿色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的楼台色彩绚丽场景明亮赛船如春雷的击鼓声和观众震地的欢呼声显示出场面的热烈步骤③这些都再现了争胜的英雄气概和参加盛会的热烈气氛。答对一点得2分就某—方面赏析到位可得4分。对渲染热烈紧张气氛写作技巧的赏析答案不只此两点如炼宇炼句赏析亦可。

8、步骤①本词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具有精湛技艺、身手不凡、履险如夷、英勇无畏、搏击风浪的弄潮儿形象。步骤②“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两句写“弄潮儿”能在潮头上立泳而使手中的红旗不湿白描手法塑造人物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同时以钱塘江之排山倒海、壮阔惊险的描写渲染烘托出弄潮儿的精湛技艺和英勇无畏结句用壮观的钱塘江涌潮仍频频入梦梦醒后尚心有余悸进行烘托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和弄潮儿的形象步骤③表现了诗人要在风险中拼搏的思想。

9、步骤①视角由远而近描写动静相宜。步骤②写浩荡的江水是远景描写树木花朵是近景。如果说颔联是写静景那么颈联就是写动景了鱼儿在细雨中欢欣地畅游燕子在微风里倾斜地掠过传神的描绘出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步骤③这两联描绘了一幅美丽宁静的田园春光图传达出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

10、步骤①诗歌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痛苦的心情。步骤②作者贬居岭外经冬历春音书断绝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高考专题复习 2011届高三语文备课组

4 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在越接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他忧惧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一经见面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步骤③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附“断”与“复”的表达效果。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这种情况下捱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11、步骤①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

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② 这样

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③

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盛衰无常的悲凉之感。

12、步骤①

“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是从上一句对昔游的回忆转到写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在仕途失意走在流放去边疆途中的诗人眼中却似乎也饱含远去边疆的哀愁。步骤②这一句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步骤③拟人手法有力的衬托出诗人浓浓的边愁。

13、答李益与李涉在诗中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来烘托气氛均表现愁苦之情。 两首诗不同之点是步骤①李涉的《鹧鸪词》由怀古兼及游子行客之情。步骤②他充分运用联想看到湘江水深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杀看到斑竹阴阴想到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听到鹧鸪的啼叫触动自己羁旅的愁怀。步骤①李益的《鹧鸪词》咏思妇怀远的愁情。前两句用比兴的手法。步骤②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诗中人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自然会想到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勾起自己怀念情郎的愁肠接着写那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翅而飞且飞且鸣其声凄清愁苦听到鹧鸪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绪接着

“处处湘云合”一句以笼罩在湘江之上的阴云来比喻女主人公郁闷的心情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写出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14、赏析

第一步总评全诗。

这首诗叙写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第二步逐联赏析。

首联言与友人离别后时间过的太快以“去年”、“今日”之花事同而人事异兴叹便于下文之接、转。

颔联概括一年来不如意的境况告诉对方自己情绪十分低落“茫茫”、“黯黯”用叠字词极富迷惘与苦闷的感情色彩。

颈联就宦游异乡生发感慨对上文悲事多难料、诉愁来独眠作一解释表示那都是病怀更添乡愁与失职总生愧意惹出的。两联层层承接脉络清晰结构稳重。 尾联则一转而结到期待重逢从彼我双方措词益见性情之厚。 第三步总结评价

全诗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不仅仅以个人遭际感人。

此为诗歌鉴赏逐联赏析法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重点在第二步逐联赏析赏析应既有对本联的理解又有对意境、字词、表达技巧等的鉴赏。开头或结尾要点明诗歌的感情主旨。

第四篇: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教案

第一章 考纲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试要点: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读】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中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作用)。

3.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包括作品整体或具体语句的修辞手法、写作技法、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特点。其中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比、对仗、用典、夸张、衬托、借代、通感、互文、双关、反语、反复等。 常见的写作技法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方面重点在赋(铺叙)、兴(先言他物),描写方面重点在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视听(声色)结合、虚实结合、工笔与白描、渲染与烘托,议论方面重点在先抑(扬)后扬(抑)、卒章显志,抒情方面重点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抒怀、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铺垫、映衬、烘托、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乐(哀)景写哀(乐)情等。

常见的篇章结构特点有音韵与节奏、开门见山、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分析作品的主旨、形象及其社会意义,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社会价值、人生观。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或认识的局限性。

第二章

高考考点分类解析 第一节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考纲解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形象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生动地抒写出作者的情感,深刻地反映出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时首先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出词义或语义,其次要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表情达意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与用意。要特别注意诗中有修辞格和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诗歌中有关词语或句子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理解诗歌中关键词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分析诗歌整体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的艺术效果。

举例1: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来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举例2:王驾《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二、【古代诗歌“赏析字词语言”常见的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最具表现力)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2、某字是全诗的关键,其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3、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妙)在哪里?

4、某词富有深意,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5、请分析某字或某句在哪一方面的表达效果。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三、【古代诗歌“赏析字词语言”通用的答题思路】

(1)陈述对象或态度:直接指出关键字词,或表明观点态度。

(2)解释含义:解释该字在诗句中乃至在全诗中的含义,包括其表层意义、潜在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等。

(3)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描述该字所在句的景象。

(4)指出用法:指出该词在诗句中的活用现象或修辞手法。

(5)点明作用: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突出了什么样的主旨,或在结构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等。

【古代诗歌“赏析字词语言”通用的答题思路示例】

高考题【全国卷Ⅰ】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1)陈述对象或态度:是“拳”和“退

(2)解释含义:“拳”是“蜷缩”的意思,这里是栖息意; “退”是“越飞越远”的意思。

(3)描述景象:鹭鸟在沙滩上蜷缩着栖息,鸿鸟在天空中越飞越远

(4)指出用法:形象别致生动而又准确的动词

(5)点明作用: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赏析字词语言”复习建议】

1、重视积累,对平时练习时把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炼字”词类和语言风格尽可能逐个积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见多自然就可以识广了。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

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积累;例如雄浑、豪放、沉郁、清新、自然、俊朗、清幽、淡雅、冷峻、婉约、朴实、华美、洗练„„

第二节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考纲解读】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诗歌形象:也就是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意象)有机融合就形成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对意境的分析则包括对诗歌形象、内容、情感的全部把握和鉴赏。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领会浸润于形象之中的诗歌内容,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情感。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主要指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形成的一种形象,它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往往浸染了作者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因素。

事物形象:指诗中所刻画的某一物件(如:松、竹、梅等)所赋予读者的印象,这种印象往往灌注着作者的情感、人格、评价倾向,读者从中得到某中生活启示或人生感悟。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意境常见的提问模式】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或: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②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有什么寓意?

③诗中塑造了什么形象(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诗中所写形象(意象)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形象(即意象)与诗人的情感综合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意境通用的答题思路】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意境答题思路示例】

高考题(2009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题思路与步骤】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 山环水绕,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清幽恬静。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闲适自得。

【答案提纲】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表现了作者闲适自得的雅致情怀。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 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附录)【古代诗歌中常见形象(物象)类举】 【古代诗歌的常见意境类举】

1、雄浑、开阔

2、高远、纯清

3、庄严、肃穆

4、清幽、明丽

5、深隐、旷达

6、静谧、悠闲

7、空灵、秀美

8、慷慨、豪迈

9、和谐、融洽

10、激越、狂野

a、缠绵、悱恻

b、萧瑟、落寞

c、苍凉、悲壮

d、凄婉、冷落

e、荒凉、衰败

f、凄苦、悲凉

g、痛苦、悲愤

h、低沉、怨婉

i、幽暗、忧惧

j、悲怆、幽怨

第三节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考纲解读】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这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表达技巧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我们主要要掌握:表达方式(写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四大类。

【表达技巧之一——表达方式(写法)】

1、记叙: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倒叙”和“铺叙”(铺陈叙事)。

2、议论: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卒章显志” 。

3、描写: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视听(声色)结合、虚实结合(描写的角度);“工笔与白描”(描写的详略)、“渲染与烘托”(描写的用意)。

4、抒情: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借景(物) 抒情”、“借古抒怀”“寓情于景(物)”、“托物言志”四种抒情方式。

【表达技巧之二——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铺垫、映衬、烘托、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乐(哀)景写哀(乐)情等。

【表达技巧之三——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中运用的常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偶、对比、衬托(反衬)、夸张、借代、比拟、双关、用典、设问、反问、互文等手法。

【表达技巧之四——篇章与结构】

常见的篇章结构特点有音韵与节奏、开门见山、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

(附录)【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概念解读】

【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常见的提问模式】

⒈这首诗的某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⒉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这幅画面的。

⒊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⒋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一意象的?

【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通用的答题思路】

①判断并指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注意两点:A、题目提问的指向:是问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还是篇章结构?抑或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如:艺术手法、表达技巧等)?B、要落实到具体的点上。

②具体分析运用了该表达技巧的诗句。分析要清楚、细致,要联系诗句中具体的字词或语句做一个详细的解说。如把什么比喻成什么,或者以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或者某句是实写、某句为虚写„„

③分析该表达技巧运用的效果。包括该表达技巧在语言锤炼、描绘景物、抒发情感、表达主旨等方面的效果。

【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答题思路示例】

高考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III)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题思路(1)】

①判断并指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②具体分析运用了该表达技巧的诗句。以“淡磨明镜” 来比喻“平静的水面”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来反衬“东风忽起”之前的水面的平静。

③分析该表达技巧运用的效果。题目不作要求,可略。

【答题思路(2)】

①判断并指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本诗从“动静结合”的的角度刻画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②具体分析运用了该表达技巧的诗句。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③分析该表达技巧运用的效果。全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案提纲】

(1)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以“淡磨明镜” 来比喻“平静的水面”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来反衬“东风忽起”之前的水面的平静。(2)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第四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考纲解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包括概括分析作品的主旨、形象的社会意义;评价作者赋予作品的感情、价值观、人生观;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或认识 的局限性等。

【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常见的提问模式】 1.请结合全诗赏析某一(几)句的意思或内容。

2.为什么说这首诗是什么诗或表现了什么情意,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写了什么样的内容)。 4.某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你认为怎样?

5.这手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或内容,请具体说明。 6.本诗某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涉及面较为宽泛,而要做到全面理解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内心感受和写作意图、揣摩出作者赋予诗歌语言之中的思想以及准确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我们就有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时代的变化以及写作的背景,从而推测到作者当时的心境,结合诗歌本身去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要凭借的几个点】

1、借助题目的信息推测诗歌内容的大概范畴。

2、借助对诗人生活经历及思想感情的一般性特征的全面了解把握诗歌的总的大致的思想内容。如:杜甫与安史之乱、辛弃疾与北伐中原、陆游与抗金、李煜与亡国、苏轼与被贬、李清照与亡国破家、李白与政治失意等,每个人的思想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都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我们可以从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特点。但切忌生搬硬套。

3、借助序言和注解的信息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4、依据诗歌整体意境评价其思想内容【这是根本】。

5、借助抒情或议论性语句揣摩其思想内容。 【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通用的答题思路】

1、用自己的话呈现诗歌描绘的画面。

2、用精练的词语概括画面内容(不是氛围)。

3、诗歌反映出作者当时的思想或心情。

4、诗歌体现思想内容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答题思路示例】

高考题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江苏卷)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 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 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答题要点】

1、用自己的话呈现诗歌描绘的画面。

2、用精练的词语概括画面内容(不是氛围)。

3、诗歌反映出作者当时的思想或心情。

4、诗歌体现思想内容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答案提纲】诗歌开头“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山前珠翠绕”“殿里笙歌作”,描绘了中原昔日繁盛境况,而如今“荒烟外,许多城郭”“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一片狼烟,满目风尘;昔盛今衰的悲慨中表达出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而结尾“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则表达了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则是想象“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古代诗歌鉴赏之复习建议】

1、加强诗歌鉴赏综合训练,注意题型的“高考标准化”,注意答题思路、步骤、要求标准化。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

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第五篇:鉴赏诗歌语言考点知识清单

高考语文素材:鉴赏诗歌语言考点知识清单

一、考点解析

考查方向

1、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

2、对寻常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3、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这里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二、炼字方法点拨

1、 找出关键字,并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故意在一些地方设置关键字,这些地方,往往就是全诗或全句中的“诗眼”,要详加分辨。

2、赏析影响诗意的关键字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

3、整体分析、综合后进行书面表达。

步骤:(1)、先整体分析全诗的意境,找出一些关键意象,明白诗的旨意和情感

(2)、找出关键字,并思索其在整句和整首诗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意境、手法、表达、情感等几个角度进行思索、分析。

(3)整理并成文,注意表述的层次性、语言的简洁性,最好是分点进行总结。

四、知识清单

(一)古典诗歌的炼字例说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 炼数量词。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庚信《小园赋》中的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运用。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鸥",郭彦深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睛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3、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如"吐"字,这是最平常易见而没有什么惊人之处的动词了,杜甫有一联诗句是"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苏东坡对此极为欣赏,我想,除了"明"字这一形容词兼摄动词的作用而富于动态之外,就是"吐"字下得极妙。清代的查慎行,大约于此也未能忘情吧,他在《移居道院纳凉》诗中写道:"满城钟磬初生月,隔水帘栊渐吐灯",写华灯初上灯水交辉的夜景,化静为动,造语奇特,这个富于动力性的"吐"字的运用,真是不让杜甫和陈与义专美于前了。

4、炼虚词。 虚词的运用,在新诗创作中似乎远不及在古典诗词中地位重要。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二)语言风格有关知识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1、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雄壮豪迈:王昌龄

豪放磅礴:曹操

旷达俊爽:杜牧

2、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怀古诗:幽深绵长 送别诗:意蕴深远

(三)语言风格常用术语简介

1、生动形象

语言活灵活现,具体形象

①人物语言个性化,言如其人;②描写逼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③运用多种辞格,新鲜活泼;④注意词语选用,注意句式变换。

举出实例,分析其生动形象成因或表现。

2、朴素自然

语言自然不做作,少雕饰

发自内心,出于至诚,感情真挚;明白如话,清新自然,不堆砌,少修饰,不做作,真切平实,通俗易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举出实例,说明表现(白描、口语、大众化),概说好处

3、含蓄蕴藉

语言含义深刻,含而不露,言在此而意在彼

引而不发,含而不露,欲言还休,富有言外意、弦外音、话中话,深沉厚重,深蕴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举出实例,揭示其丰富内涵,略析其成因(象征、双关、暗示等)及好处

4、 幽默风趣

语言诙谐机警,活泼有趣

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段,突出事物特征,揭露事物本质,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和说服力,令人轻松愉快,忍俊不禁。

举出实例,说明用意,分析好处

5、庄重典雅

语言平实沉稳,严肃郑重

采用典范书面语,拒绝俚词俗语;常用古语词、成语;多用专有名词、术语;多长句、复句。庄重严肃,堂皇正大,深沉厚实,义正辞严

举出实例,说明成因和用意,略说好处。

6、清新明快

语言干净利落,明白晓畅

语言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斩钉截铁,单刀直入,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痛快淋漓,雅俗共赏

举出实例,分析特征好处

7、绚丽华美

语言酣畅淋漓,辞藻华丽

辞藻华丽,注重修饰,表意细腻,体物入微,穷形尽相,多用辞格,讲究技巧,富于联想、想象,纵笔泼墨,气势如虹,内容丰富,表意充分

举出实例,分析特征好处

8、音律和谐

语言具有音乐美

合辙押韵,节奏匀称,平仄调配,抑扬顿挫,音律讲究;多用叠词象声词,多用整句,多用四字短语。读来朗朗上口,听来悦耳动听,富音乐性

举出实例,分析成因好处

10、整散结合

整句(对偶、对比、排比、反复、顶真等)与散句错杂

语言具有整齐美、对称美、复叠美、回环美、错落美,活泼多致,丰富多彩,显得文采富赡,文气十足,情浓意满,酣畅淋漓

引出整句,分析其语言美感,略说整散结合之妙

(四)语言风格常用术语例析

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3、清新明丽、清新雅致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7、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8、雄浑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9、豪放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代表作。

10、 沉郁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11、 悲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12、俊爽

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

13、冲淡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

14、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 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

上一篇:中国古代史材料题汇总下一篇:中国电子产业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