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鉴赏

2024-05-17

古典诗歌的鉴赏(精选十篇)

古典诗歌的鉴赏 篇1

一.古典诗歌形象的内涵

古典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古典诗歌形象包括:

1. 人物形象, 可分为两类: (1) 诗人形象, 即诗歌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 (2) 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刻画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2.景物形象, 是指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 已不只是单纯的景物描写, 而是寄托了诗人在国破家亡之后所具有的独特的生活感悟和体验。

3.意象, 是“意”和“象”的融合, “意”即诗人主观情感, “象”即客观物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 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 而是熔铸了诗人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之情感的意象了。

4.意境,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 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 是“情化的理”, 又是“蕴理的情”;“境”是指诗人所描写的客观物象, 即鲜明的生活图画, 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 就是诗人典型的主观情感与鲜明的客观物象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如杜牧《泊秦淮》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画面凄美而迷蒙, 衬托出诗人凄凉哀伤之情。

二.高考诗歌形象鉴赏的命题特点

全国近5年高考诗歌形象鉴赏命题情况统计表

由此可见, 高考诗歌形象鉴赏的命题具有如下特点:

1. 诗歌形象鉴赏题的命制越来越受到命题者青睐, 考查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11.11%上升到2012年的47.06%, 上升幅度较大, 比重增加的发展趋势明显。

2. 由2008年、2009年对诗歌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的考查, 过渡到2010年及其以后对诗歌意象鉴赏的考查;对诗歌意象鉴赏的考查逐渐得到重视, 且所占比重呈发展上升态势。

3.2012年高考, 第一次出现了对诗歌意境鉴赏的考查, 全部覆盖诗歌形象鉴赏的所有种类, 而且对诗歌形象考查的综合程度和要求越来越高。

三.高考诗歌形象鉴赏的解题方法

高考诗歌形象鉴赏题, 主要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题时, 首先, 要读懂全诗, 包括题目、诗句和注释, 明确诗歌写了什么形象, 怎样写的, 为什么这么写等问题。其次, 要认真阅读题干, 仔细推敲, 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点。第三, 要尽可能结合诗歌社会背景、时代特征和诗人性格特征等, 做到知人论世。第四, 要紧密结合具体诗歌形象 (诗句) , 分点答题, 做到语言准确, 条理清楚, 答题规范。

1.人物形象

解答人物形象鉴赏题, 要紧紧抓住诗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的诗句, 要明确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以及人物形象描写的作用, 也就是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1] (2012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 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 软红光里涌银山。

[问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这是一道考查诗人自我形象的试题。答题要点:具体诗句或词语+性格特征+思想感情。通读全诗, 从诗题的“最爱”, 从诗中“只知”“逐胜”“忘寒”“小立”“只爱”等词语, 再结合诗歌的题目和最后两句, 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性格、心境和情怀。诗人最爱东山晴后山上雪景, 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 诗人怎能不陶醉, 怎能不忘怀!这样, 我们就可以答出:诗人“只知逐胜”而不觉春寒, “小立”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 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 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例2] (2012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 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 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 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 客馆未开扉。

[问题]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

这是一道考查诗歌主人公形象的试题。审读题干, 可以明确答题要点:主要性格特征+简要分析。通读诗歌题目和注释, 我们便知道, 邹明府是个县令 (身份) , 远游宁夏灵武县。细读全诗, 可以知道:邹明府“三年”出任“县令”, 可“马不肥”, 债台高筑, 只好“凭剑”偿还, “官满”卸任也只落得一车“书”, 此次远游“灵武”, 可“卧衣”哪里抵挡得住“林风”, 每天听见军营“晓角”, 连“客馆”也“未开扉”过。对此综合归纳, 就可以做出如下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 马依旧瘦弱, 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 前程艰险, 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 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 景物形象

解答景物形象鉴赏题, 要紧紧抓住描写景物特征的诗句, 回答景物形象的特征、象征意义 (品质) 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3] (2012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 按要求作答。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 (1) ,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 (2) 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1) 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2) 政:通“正”。

[问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这是一道考查景物形象的试题。答题要点:景物形象的特征+象征意义或形象品质。审读题干便知, 答题的重点范围是“颔联”, 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细读全诗, 再重点研读“颔联”, 抓住“在野”“有幽色”“减妙香”等词语, 也就不难做出如下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 花色清淡, 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 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3. 诗歌意象

解答诗歌意象鉴赏题, 要紧紧抓住诗歌所描写的具体的“象”, 再揣摩融合其中的作者主观感受的“意”, 结合全诗内容和感情基调, 回答意象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4] (2012年江西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 泪难收。犹记多情, 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问题]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审读题干便知答题要点:意象内涵+思想感情。词的上片主要是通过“杨柳”意象来抒情的, 下片主要是通过“飞絮”意象来抒情的。联系词作中的“弄春柔”“动离忧”“系归舟”“人不见, 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几时休”“流不尽, 许多愁”等, 我们就可以理解其意象内涵的两层含义和词作表达的情感, 即“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 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暮春伤别之情, 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4. 诗歌意境

解答诗歌意境鉴赏题, 既要紧紧抓住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个具体的意象, 又要着眼全诗准确理解由意象构成意境的内涵;既要明确回答诗歌写了什么, 又要回答诗歌是如何写的, 还要回答为什么这样写;既要弄清楚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 又要整体把握诗歌的题材内容和思想情感。总之, 鉴赏诗歌意境, 需要对诗歌进行全方位的赏析。

[例5] (2012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唐诗, 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 (1) (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 (2) 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1) 破讷沙:沙漠名。 (2) 鸊鹈泉:泉水名。

[问题]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 赏析全诗。

题干要求“从意境营造的角度, 赏析全诗”, 赏析要点包括, 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逐句分析客观形象 (意象) 内容及其意义或作用, 阐明诗歌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 揭示诗歌意境的内涵, 述说诗歌表达诗人的主观感受或思想感情。我们紧紧抓住诗中“雁”“日”“寒光”“铁衣”等意象, 再结合诗歌题材内容和感情基调, 可做如下具体赏析: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 既有胜利者的喜悦, 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 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 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 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 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 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高考古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诗眼 篇2

中小学必背70首古诗的诗眼(解说诗眼在括弧中)

•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涵盖内容的

• 关键性词句 ;它可能是全文的线索,贯穿 • 全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它往往奠定 • 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 例如:

• 《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 《荷塘月色》: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

什么叫诗眼: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

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 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 性或情趣性的统领全诗、全联或全 句最关键的字词句。

诗 眼

小诗眼: 一句之眼,“一字之妙”。

使意境更丰富;

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情趣味;

大诗眼:指一首诗的眼目,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诗

揭示全诗主旨,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诗眼的判断和鉴赏方法

诗眼举例一

•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望岳》 白居易《琵琶行》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示儿》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闺怨》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题临安邸》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眼例三(诗题式)

• 《春夜喜雨》杜甫 《书愤》陆游 • 《题李凝幽居》贾岛 《田园乐》王维 • 《望月怀远》张九龄 《山中留客》张旭 • 《喜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

《征人怨》 柳中庸

指出下列诗歌的诗眼(句子)

• 杜甫《蜀相》

《登高》 • 李白《将进酒》 •

《行路难》

• 李清照《一剪梅》

• 柳永《雨霖铃》

指出下列诗歌的诗眼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王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

•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杜牧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 赵师秀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雨过山村》王建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秋夜 朱淑真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湖州歌》汪元量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宫词》 武衍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西楼》 曾巩

总结找诗眼方法

-- 整体感知全诗的意境和主旨

• 抓住体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字词句 • 关注诗歌题目中隐含的信息

• 关注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 诗眼位置:诗题、首联、中间、尾联

高考诗眼设题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哪个字或词统领全诗?请分析一下。

举例: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 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指出来,并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示范

• 答 :闲字是该诗的诗眼,全诗描写

• 了山村幽静和谐、农家农事繁忙。即使是

• 雨天,妇和姑也相约去浴蚕,全家没有闲人,只有庭院的栀子花 闲着,诗以闲着的栀子花衬托出农家之忙,诗充满了情趣。

总结答题步骤

1、指出诗眼,点明该字在全诗表达主旨中的作用,或该字在诗歌结构上所起作用;

2、分析全诗围绕该字或该句写了哪些内容

3、该字(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05天津)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指出这首诗的诗眼并简析其在诗中的作用。

这首诗的诗眼是“望”字,它对全诗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统领作用。

诗人用茫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渐沉的夕阳、归巢的寒鸦等景物,烘托了诗人哀怨、惆怅、悲凉的心境,抒发了自己亡国失家、眷恋家国的悲伤之情。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问题:你认为此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锁”是诗眼,借景托情,描写宫女被禁 锢的悲哀和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怨恨之情。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季节,可是宫苑里却“春色 沉沉”,一片沉寂;只有那雪白的梨花飘舞于阑 干阶砌,以春色喻佳人之年华,以落红飞舞出 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妙语双关。

2004福建卷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答:诗眼是凉字,“凉”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找出两诗的诗眼,比较分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答案 •

两诗诗眼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引领全篇,实写登楼,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中小学必背70首古诗的诗眼(解说诗眼在括弧中)

1.汉乐府《江南》:鱼戏莲叶间(戏字为诗眼,嬉游,乐在其中)

2.北朝民歌《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见”为诗眼,最能表现广袤辽阔水草肥美)

3.骆宾王《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活泼可爱)

4.李峤《风》:风——标题就是诗眼(自然力的赞美)

5.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裁”为诗眼,大自然创造无限、鬼斧神工)

6.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何须怨为诗眼,苍凉孤独思乡)

7.《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为诗眼,境界决定于高度)

8.孟浩然《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美景易逝请珍惜)

9.王翰《凉州词》:古来征战几人回(豪情、悲壮)

10.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国情怀)

11.《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明志)

12.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但闻为诗眼,空、寂的境界)

13.《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惜别)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念亲。倍,诗眼,更加。反衬此时的孤单,强调思乡念亲的情怀)

15.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借月思乡)

16.《古朗月行》:诗眼为标题中的“朗月”

17.《望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惊诧之意,赞美壮观景色)

18.《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个字,深,情深义重)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惜别——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

20.《早发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欢快的心境)

21.《望天门山》:题目中的“望”字为诗眼,诗中景致皆为“望”见之景

22.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虽是离别却胸襟开阔、豪情满怀)

23.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诗其实所写都是居处所见,并无侧重,实在找不出哪里是诗眼,抱歉。)

24.《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雨的特色,如果诗眼是一个字,那就是“喜”,两个字就是“潜”、“细”)

25.《绝句》:春风花草香(赞美春天)

26《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花满蹊”是诗眼,其余三句皆为此来)

27.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无价——这个不用说了吧)

28.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独两字为诗眼,最显境界)

29.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可用一本书得题目解说:存在与虚无,呵呵。)

30.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愁”为诗眼,乡愁)

31.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说不好,应该是这句,渔人之趣,如果找词儿,那就是“不须归”)

32.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眼应该是“满”,形容雪大,塞下气候恶劣,战事紧张)

33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诗眼,所写之景,皆为遥望所得)

34.《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直上,诗眼,强化黄河浪涛的气势。)

3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春草的坚韧勉励将别的友人)

36.《池上》: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不解,诗眼,写出小娃的天真幼稚)

37.《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诗眼,所写之景皆可忆,皆应忆,忘不掉)

38.李绅《悯农》

(一):粒粒皆辛苦。(此句为诗眼,悯农辛苦劳作)

39.《悯农》

(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犹,诗眼,表达了对劳动者不得食的悲愤之情)

40.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爱,诗眼,赞美秋景)

4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清明时节的冷煞之气)

42.《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后一句为诗眼,借古讽今)

43.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是近黄昏一句为诗眼,感慨美景短暂易逝、年华易老)

44.罗隐《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后一句为诗眼,感慨民生疾苦,悲悯百姓苍生,劳动者不得食)

45.胡令《小儿垂钓》: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怕得鱼惊,诗眼,小儿初学垂钓的心理尽显)

46.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但爱”两字为诗眼)

47.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送暖,诗眼,赞美春意,写出元日喜悦之情)

48.《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太经典了,“绿”字写尽春意)

49.《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长扫、手栽写出清静无为、不图名利的淡然心态)

50.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题目中的“醉”字为诗眼)

51.《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总相宜,诗眼,突出西湖之美)

52.《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题目中的“春江”为诗眼,诗中皆为春江之景)

53.《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二句是诗眼,哲理蕴含:当局者迷)

54.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此二句为诗眼,写尽豪情远志)

55.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知、但悲所涉及的事情,即临终念念不忘、谆谆叮嘱之事,所以但悲不见九州同为诗眼)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泪尽”为诗眼,年年盼回归,盼得泪尽仍然无望,不能抒写收复失地的悲愤)

57.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选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各”当家为诗眼,写农家辛苦、农家孩子独立、早熟)

58.《四时田园杂兴》(选二):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此二句中,无人过、惟有写尽寂寥)

59.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才露、早有两词为诗眼,写早夏池中之景)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不与四时同,诗眼,写出西湖六月景的独特)

61.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二句为诗眼)

62.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末句为诗眼,愤怒指责当权者只顾眼前快乐,忘记了国仇家恨)

63.叶绍《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关不住,诗眼,写出春色春意满人间)

64.翁卷《乡村四月》: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闲人少为诗眼,写农事繁忙)

65.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为诗眼,诗中所写都是早春乡间特有景观)

66.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后一句为诗眼,写出墨梅气节风骨)

67.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后一句为诗眼,写出心志)

68.郑燮《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突出了坚韧、坚定不移的精神)

69.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一句应该是诗眼,是纵歌与静默变化的关键)

70.龚自《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后一句为诗眼,直抒胸臆,道出对人才的渴望。)

鉴赏古典诗歌的途径 篇3

一、了解古典诗歌的类别

1.写景抒情类。或借景表达美好志向,或体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抒发对人生世事感慨。如杜甫的《登高》,借对秋江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志不得伸的感情。

2.怀古咏志类。或缅怀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苦闷,或抒发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赤壁古战场的雄奇壮丽,表达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3.送别诗。或表达依依惜别、旷达劝慰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写的是情人间眷恋缠绵之情。

4.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借重新打开信封的细节,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牵挂。

5.山水田园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田园景象,表达归隐的闲适生活。

6.边塞征战类。或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如曹植的《白马篇》。

另外,还有爱国诗、爱情诗、咏物诗、闺怨诗、哲理诗等。了解诗歌的题材,有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便于分析诗歌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广泛、深刻。

二、知人论世

理解诗歌作品,一定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境遇、思想。如李白曾被流放夜郎,途经白帝城时,遇赦返回江陵。《早发白帝城》就是借写景来表达诗人获赦时喜悦欢快的思想感情的。又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亲历安史之乱,漂泊流离,生活困顿;目睹人民的痛苦,伤时感世,忧国忧民。《登高》《兵车行》等诗就反映了这些现象。

三、抓标题,读注释

标题是内容和主旨的体现,读标题往往能抓住诗歌的关键内容,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字透露出全诗的感情基调。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便知是写朋友间的离别。认真品味《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题目,便能明白孟浩然写此诗是希望得到张丞相引荐,出仕为官。注释往往是命题人所给的答题暗示,万万不可忽视。

四、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和特殊的语法现象

有些诗句中有一两个词语起着关键作用,弄清楚对句子的理解就很容易了。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是理解整个诗句的关键,应解释为“因为”。

受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限制,古典诗歌语句上有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常见的有词类活用、省略、倒装和互文等,要能够识别解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使动用法。“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正常语序为:“神游(于)故国,应笑我多情。”“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诗应理解为:将军和壮士经历多年的苦战,有的壮烈牺牲,有的光荣凯旋。

五、抓住诗眼,体味感情

所谓“诗眼”,即能够传达诗歌主旨的关键词、议论抒情的关键句。通过它,就能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如陆游的《示儿》诗中的“悲”字就是“诗眼”,它浇铸着诗人的复杂感情: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投降派的愤慨,对未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悲叹。

六、了解常见的典实和意象

所谓典实,即诗歌里用到的历史事实和典故。应注意积累记忆一些常见的典实,了解其内容并揣摩作者所用典实的意图。从形式上看,有明用、暗用;从与内容的结合上看,分正用、反用。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五个典故为正用,王维《山居秋暝》里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为反用。了解典实,才能准确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就人物而言,有:忧国忧民的形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求贤若渴的形象(“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钟情田园山水的形象(“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豪放洒脱的形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儿女情长的形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就事物而言,有:表示离愁别恨的“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浮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作为思乡怀人的代名词的“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爱情的“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比喻高洁坚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的“菊”“松”“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象征寂寞凄凉和愁思悲伤的“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比喻旅途的艰险和离愁别绪的“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象征忧愁、悲哀思归的“杜鹃”(“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象征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的或借指传送书信使者的“鸿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但是,对意象的理解要防止绝对化,不可拘泥。如“梅”这一意象,在陆游和毛泽东词中是截然不同的。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篇4

一、抓住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情感之美

诗歌最为根本的是情感,不论是什么样的题材,也不管是什么时期的诗歌创作,古今中外诗歌的创造的核心就是展现诗人的心境、表达作者的心情。并且诗歌以情感为灵魂,贯穿诗歌的始终,融入诗歌的全部;以情感为统摄,决定诗歌的选材、遣词造句和艺术手法选用。为此,培养诗歌鉴赏能力,首先应该提高学生的诗歌情感感知能力,从情感入手,找出诗歌中最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诗句或词语,仔细品味,感知诗歌的情感美。

例如,学习杜甫的《登高》,一开始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歌中集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后两联,并找出其中的最能够体现诗人感情的词。“悲”“作客”“独”“艰难苦恨”“潦倒”等这些具体的词语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生活方面艰难拮据,身体方面年迈多病,心情方面悲伤无比、思亲念家、孤独无依,精神方面志向难酬、圣心难解。由此可以感知诗人晚年的心情和心境。感知重阳佳节,作者一人登上高处内心非常复杂的心情。诗人的情感一股脑都抒发了出来,读来令人悲叹不已。这位伟大的诗人可怜的身世经历、悲惨的处境和结局,令人掩面叹息。这其中的情感,已经超越了个人的范畴,每一个有类似的经历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出其中的自己,这种情感将会成为一种永恒,让无数深处艰难的人从中获得更多的情感共鸣。

二、抓住诗歌的意象,感知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之美,诗歌的情感一般不直接表达,也不全面抒发出来,而是将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绘之中,借助景物画面更好地衬托人物的心理,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的情感,也将情感融入到诗歌的画面之中,实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同时,中国古典诗歌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在进行艺术的创造,展现诗歌的艺术价值和魅力。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是因为诗歌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诗歌具有画面美、意境美。所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想象和联想,将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变成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情感共融的画面,真正走进诗歌的意境。

例如,阅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阅读时,先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具体意象:花、蹊、蝶、黄莺。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些意象组成的画面,小路的两旁开满了鲜花,不仅数量多,千朵万朵,而且开得非常茂盛。不仅有如此茂盛鲜花,还有很多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还有黄莺在那里自在欢快地鸣叫。再让学生想象这样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学生能够想象出色彩缤纷、生机勃勃、欢乐明快的画面。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会感到心情非常愉悦,想象起来就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画面场景,从而感知诗歌创造的优美意境。

三、从艺术手法入手,感知诗歌的艺术之美

古典诗歌围绕情感表达、人物形象,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表现手法,将情感表达得更为真切,将人物塑造得更为形象,将画面表现得更为生动。培养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能更好地感知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艺术之妙,就要体会诗人表现情感的艺术,把握诗歌景物描写的方法,掌握基本的修辞手法,赏析诗歌的结构、选材等方面的表现手法。

例如,李煜的《虞美人》,词的最后抒发个人的情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最直接表达词人的情感诗句,词人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自己抽象的愁苦比作一江滔滔不绝的春水,让人体会到一代君主沦为阶下囚之后的绵绵的愁苦之浓、之久。又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表现“人生如梦”“早生华发”的感慨,特意塑造了一个年轻有为、意气风发、风流儒雅、功业早成的周瑜形象,处处将其与自己进行对比,感慨自己青春不再、壮志难酬。借此将自己屡遭贬谪的无奈和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典诗歌的鉴赏 篇5

一、课堂练习:

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四)。

2、谒 山 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麻姑]是古代传说中的女仙,曾自称在短时间三见沧海变为桑田。

①“触景生情”是诗人创作的直接原因。从这首诗的内容上看,这“景”当是

诗人登山远望,见夕阳西下、水去云回之景。②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要点:景、情、境

诗人看到日落西山,流水东去,白去归去的景象,想到要向麻姑买下沧海来阻止时光的流逝,(步骤一、二)诗人的想像新奇,整个画面奇幻而瑰丽。(步骤三)表达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怅恨(步骤四)

3、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起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即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景色: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分析: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情感: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迈。

二、巩固练习

4、【2009·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考点】第一问: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 第二问: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个性解读

【解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鉴赏】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5、【2009·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考点】第一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第二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诗歌鉴赏】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古典诗歌鉴赏的关注点 篇6

【摘要】诗歌鉴赏要从阅读入手,从诗歌题目、诗歌作者、诗歌内容、诗歌注释四方面综合分析,进行诗歌鉴赏。

【关键词】求本溯源;关键字句

诗歌鉴赏一定要从阅读入手。阅读、欣赏时如果偏离了语言符号的指引,仅仅以掌握一些解答的技巧为手段是不够的。求本溯源,还要回到认真阅读诗歌作品上来。

阅读、鉴赏诗歌要仔细“看”:

一、关注题目。看题目,许多诗歌的题目基本上表明了诗作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缘由(无题诗和以文体作为题目除外)。通过看题目,可以帮助我们定位好诗作的内容范围和情感指向。

二、关注作者。许多被考查的诗歌篇目是名家名篇。这些著名诗人的生平经历往往贯穿着一种始终如一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所以他们的大部分诗作的主流基调是一致的。如南宋诗人陆游,他一生致力于抗金御侮,收复失地,恢复中原。在他的诗作中贯穿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三、关注内容。看内容是阅读欣赏诗歌最重要的环节和步骤。了解内容要注意做好几个方面:

1.寻找关键字、句。关键字、句是指那些透露或明示诗歌作品思想感情的字、句。它们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所选篇目《江阴浮远堂》。在此诗的“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两句中,不难找到“愁”和“苦”二字,由此就可以感知此诗的情感为“忧愁、痛苦”。就整首诗歌而言,还要特别注意带有抒情或议论的词句。

2.注重细节描写。诗歌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来塑造形象。如2006年全国高考卷Ⅱ所选《邯郸冬至夜思家》一诗,诗中以“抱膝灯前影伴身”生动勾画了作者抱膝枯坐、形影相吊的情形,就是通过传神的细节表现了人物的思乡之情。细节为诗歌重彩描绘之形,是分析形象的“重心”。

3.着眼环境描写。诗歌情景交融、情寓景中。应当体味景中之意,感悟景中之情。2006年全国高考卷Ⅰ的《春行即兴》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思的。这首诗歌借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伤春、凄凉之情。

4.锁定意象。古代诗歌中,意象较为普遍。许多意象有其固定的意蕴,形成了特定的诗歌语言。鉴赏时,联想意象的特定含义,便能较快地把握诗歌内容。意象在诗歌中出现较为普遍。例如“西风”寓有“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等意蕴。2006年高考浙江卷所选诗作《齐安郡中偶题》中“一时回首背西风”就涉及到这一意象。

5.注意典故。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2002年全国高考卷的诗歌鉴赏题所选篇目《春夜洛城闻笛》就考查了“折柳”这一典故来抒写离别行旅之情。

四、关注注释。在对古代诗歌的阅读、欣赏中,学生能不能“自得”其“真意”,是阅读能否取得收获的一个重要标志。高考设题时,在诗歌下注释,实际上是为学生“自得”提供了帮助的。诗歌下的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的难解名词或写作背景及写作年代的注解,鉴赏诗歌时要关注这些注释。如2003年全国卷的《过香积寺》,在诗歌下就有对“安禅”和“毒龙”的解释,这些注释都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助于考生对考题的解答。

浅析诗歌鉴赏中的分类鉴赏 篇7

一.怀古诗

怀古诗将史事与现实扭结到一起, 或感慨个人的遭遇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或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与评价 (如杜牧《赤壁》) 。

(1) 形式标志:标题中常有古迹, 古人名, 或在其前加“咏”, 或在其后加“怀古”、“咏怀”等。

(2) 特征意象:古迹、古代建功立业的人物

(3) 基本主题:a.寄托诗人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志向;b.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暗含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多为借古讽 (伤) 今;c.揭露统治者的昏庸, 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 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d.悲叹年华易逝, 壮志未酬。

二.送别诗

1、形式标志:标题中一般有“别”、“赠”、“送”等字眼。

2、特征意象:柳、酒、歌、船 (舟) 、长亭、短亭、灞陵桥、南浦。

3、基本主题: (1) 依依不舍的留恋; (2) 离情别恨的愁绪; (3) 对友人的思念; (4) 从对方落笔, 写友人念己, 实则反映自己孤寂情怀。

三.羁旅行役诗、闺怨诗

古人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飘泊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 他们或写羁旅之思, 或写征人思乡, 或写闺中怀人。内容上或触景生情 (如中秋望月、重阳登高) , 或托物传情 (如月、雁、笛、柳) 。

1、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

2、羁旅诗的基本主题:行旅之人的旅途艰辛、飘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清冷孤寂、思乡思亲。

3、闺怨诗的主题: (1) 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或对战争的厌恶; (2) 表现宫中女子自由被禁锢, 遭人冷落的怨恨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战争, 边塞为主题的诗歌发展到唐代, 由于战争频仍, 士子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 要比科举进身容易的多, 且统治者尚武轻文, 再加上盛唐那种积极用世, 昂扬奋斗的时代气氛, 雄奇壮丽的边塞诗得到了空前发展, 形成了边塞诗派。

1、形式标志:标题中含塞、征等字, 有的用乐府旧题 (如凉州词、从军行等) 。

2、特征意象:玉门关、阳关、胡人、胡马、羌笛、明月、大漠、胡天等。

3、基本主题: (1) 表现雄奇壮丽的边塞景观; (2) 建功立业, 奋勇杀敌、视死卫国的决心; (3) 山河破碎的痛苦; (4) 久居边关的思乡之愁; (5) 塞外生活的艰辛苦痛; (6) 报国无门的怨愤; (7) 归家无望的哀痛。

五.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 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 发展到唐代, 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张籍、王建。

山水田园诗,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 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清新洗练。这类诗歌的特点常常是情景交融。

1、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盛景。

2、基本主题: (1) 寄情田园山水, 渴望安静、恬淡以及农家的悠闲与欢乐; (2) 描绘山川美景, 抒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3) 厌弃官场黑暗, 抒发闲适情调, 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和隐逸情怀; (4)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六.咏物言志诗

1、形式标志:往往以“咏梅”“秋菊”“孤桐”等为题, 常用比喻、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 由物到人, 由实到虚, 寄托某种志趣、精神、品格。

2、特征意象:岁寒三友 (松、竹、梅) , 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 等。

3、主题内容: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心志或追求, 或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或对人世的评价。

4、分析角度:抓住物与人的相同点, 物我合一的结合点加以赏析。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的方法 篇8

下面我就按照诗歌的组成部分来探寻读懂诗歌的途径。一首诗歌通常包括:诗歌标题、作者、诗歌正文和注释四部分, 偶尔有些诗歌还附有小序。所以要想读懂诗歌, 关键是要学会四读:读标题, 读作者, 读注解, 读正文。

一读标题:辨别诗歌题材, 大致确定诗歌思想内容

就我多年的教学实际总结,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有一个阅读诗歌的不良习惯:跳过诗歌标题, 直接读诗歌正文。诗歌标题就好比一个女人的香水, “闻香识女人”;读诗歌标题, 同样也能初步判断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老师要经常提醒学生的地方。

从题材上看诗歌可大体分为:送别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等, 如果学生掌握了各类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在鉴赏诗歌时从标题入手未尝不是一条捷径。因为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 定下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以江苏高考卷中的诗歌鉴赏为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从诗歌题目中的“凤凰台”这一古地名可判断出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由“黄鹤楼”这一历史名迹可知这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王昌龄的《送魏二》中“送”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忆”字可看出是一首怀人诗, 初步判断出是杜甫春日里对李白的回忆与思念。这样从诗歌标题就能大大缩小学生思考的范围, 缩短学生阅读诗歌的时间, 也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读诗人:知人论世

《孟子》中说:“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就是说:吟咏他们的诗, 读他们的书, 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 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 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 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 但一般是接近诗人主创风格的。如陶渊明的农耕与恬淡, 柳永的相思与艳情, 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文天祥的四海奔波忧国忧民。因此读诗人不仅要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如何, 更要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如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 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 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 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 国破家亡, 他少年从军, 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为己任。转战各地, 艰苦斗争, 为的是“收拾旧山河”。再联系课本中学过的岳飞所写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和《小重山》这两首词, 就可以推断他写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应该是抒发直捣中原, 收复失地的爱国理想, 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和阻挠, 深感自己杀敌报国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情感。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 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 像李白、岳飞、王昌龄、杜甫这样的名家等。所以, 读这样的名家作品就需要调动我们平时积累的知识来回忆提取。

三读诗歌正文:抓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关键词

从某种意识上讲, 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 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王国维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 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创造的诗境中, 作者移情入景, 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 而是带有作者浓厚的主观色彩,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

诗歌意象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是诗人复杂微妙内心世界的形象表达和感性呈现。所以诗人选取意象必然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使人一读便可感知, 并迅速产生联想。在古典诗歌中庞大的诗歌意象家族中, 有些意象可以称之为典型意象, 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或典型的象喻性。这主要是由于古典诗歌积淀深厚, 历代诗人递相沿袭, 使得一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喻意义比较接近、比较固定。如柳、雁、鹧鸪 (布谷) 、长亭、南浦常表现离愁;雨、芭蕉、梧桐、落花、衰草、烟波、寒鸦等表现哀愁;明月、杜鹃、大雁、归鸟、孤山、孤帆、浮云、游子、落日等表现相思。这里以“月”为例。在古典诗歌中, “月亮”这一意象常常表达出望月怀远的主题, 旧梦重温的情思, 诗人想念家园、父母、妻儿、兄弟、故旧的情愫常寄托于明月来传递。对这些常见的典型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进行掌握。

刘勰说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

如“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之句, 其意境的创造, 就是通过意象的叠加实现的。从这意境中, 我们可以读出“莫道君行早, 更有早行人”的生活感悟。

所谓关键词, 即诗词的“诗眼”, 就是最能表现作品意境、情感和主旨的词语。

关键词中首抓“情感词”, 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 如苏轼的《卜算子》中除了要抓缺月, 疏桐, 幽人, 孤鸿, 寒枝, 沙洲冷等意象, 还要抓情感词, 如恨、寂寞、幽、孤、寒、冷等, 方能体会词人寂凉、凄苦, 却依旧孤高自赏, 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则始终不渝, 并不屈服于现实, 不同流于世俗的生活态度。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多读诗, 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具备诗歌素养, 培养出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和兴趣。

四读注释:了解相关背景, 准确读懂诗歌思想感情

诗歌下面的注释绝不可以轻视。一般来说, 命题者提供的注解, 对理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 命题者绝不可能随便放一个注解在那里。这种注解要么是提供作者创作诗歌时的背景, 要么是解释诗歌中难以理解的词语, 要么是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信息。而这些对理解诗歌会有极大的帮助。

如 (2013江苏高考) 阅读下面北宋文学家唐庚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世味门常掩, 时光簟已便”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通过对诗人唐庚的注解可知诗人是遭贬此地时写下的这首诗, 那么掩的“世味”即为官场的争斗, 所以此两句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所以诗歌中出现的注解, 我们不可忽视, 因为抓住了这些注解, 对后面问题的解答是很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 诗歌的鉴赏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 而只要抓住读诗歌标题, 读作者, 读诗歌正文, 读注解这四步读, 学生就能揭开诗歌鉴赏的神秘面纱, 鉴赏水平必然能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渔、郑义主编.孟子·万章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关于开设古典诗歌鉴赏选修课的思考 篇9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 我深感我们应该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古典诗歌鉴赏方面的教材, 一来教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 二来能从容应对高考试题中的相关试题。这本教材, 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板块的内容。

其一, 古典诗歌鉴赏通论。

周先慎先生的著作《古诗文的艺术世界》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 月版) 中有一篇《漫谈古典诗歌的鉴赏》, 通过大量实例, 谈了古典诗歌鉴赏的两方面内容, 一是鉴赏的准备, 二是鉴赏的三个环节:了解, 感悟, 联想。有关鉴赏的准备, 作者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人生经验和人生素养方面的准备, 二是对中国古典诗歌基本特点的了解和认识。这篇文章堪称帮助我们步入古典诗歌鉴赏殿堂的路标。叶圣陶先生写过一篇 《读 〈游子吟〉》, 通过一首小诗教我们怎样欣赏古典诗歌。熊秉明先生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着重从炼字的角度, 多层次分析了“绿”在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的不可替代。这三篇文章, 前面一篇是面, 后面两篇是点, 合在一起, 正好从点面结合的角度教给我们如何鉴赏古典诗歌, 是古典诗歌鉴赏方面不可多得的通识性指导文章。

其二, 古典诗歌艺术分析。

鉴赏古典诗歌, 仅有宏观的认识还不够。我们还必须通过对一首首风格、手法不同的作品的具体解读, 举一反三, 来练就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这一板块, 应包含“题材篇”“风格篇”“技巧篇”“体裁篇”等要素, 每一种要素中, 又可细分出若干元素。比如, “题材篇”里, 我们可以下设:送别诗、闺怨诗、爱情诗、田园诗、边塞诗、山水诗、咏物诗、咏史诗、哲理诗等。“风格篇”里, 我们可以下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婉约与豪放等。“技巧篇”里, 我们可以下设如下内容:虚与实、动与静、联想与想象、侧面烘托、用典、夸张、化无情为有情、一词领全篇、炼字等。“体裁篇”里, 我们可以下设如下内容:古体诗、近体诗的格律、诗与词、元曲等。

这一板块是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重中之重, 其中的每一种元素都可设为独立的一节。这里, 仅以“近体诗的格律”为例作简要说明。

2014年3月26日, 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纲要》指出, 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并对每个学段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学习要求。七到九年级学段, 《纲要》中有“诵读古代诗词, 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的要求。事实上, 我们不少的老师未必对这方面知识了然于胸。最近参加“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优课”评选, 有位讲《唐诗是早晨, 不是下午茶》的老师, 很不经意地将学生背出的杜甫的《望岳》说成“典型的律诗”。

《望岳》是律诗吗?律诗必须具备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条件。《望岳》其实只占了中间两联对仗这一格律要求, 押韵、平仄都不合律诗的要求, 所以, 它肯定不能归入律诗之列。

先看押韵。了、晓、鸟、小, 固然韵母相同, 但它们都是仄声, 而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再看平仄。“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是对律诗平仄的最起码要求, 这首《望岳》的第一句的第二、四字, 全是平声, 而第二句的第二、四字, 又全为仄声, 这已明显不合同一句中平仄相间的格律要求了, 遑论其他。还有, “三平调” (在句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 用在古体诗中是可以的, 但近体诗中必须避免。这首诗第一句“岱宗夫如何”的平仄是“仄平平平平”, 都成“四平调”了!

掌握近体诗的格律, 便于我们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 也有助于我们为律诗中的句子正确排序。

其三, 古典诗歌作品选读。

古典诗歌鉴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10

第一, 诗歌鉴赏, 学生应注意古人遣词造语中同义词的组联替换。古典诗歌有很多特点, 首先就是它具有四声, 这是构成诗歌文学的最基本的音调声律的重要因子。懂得这一点, 去欣赏诗歌, 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去领略鉴赏, 离开这一点侈谈诗歌的艺术, 很容易流为肤词泛语。众多诗歌的格律, 千变万化, 一字不能随意增减, 不能错用四声平仄, 因为它是歌唱文学, 比如“兰音”唱出来却成了“滥饮”……即此可见, 格律的规定十分严格, 诗人第一就要精于审音辨字, 这就决定了他每一句每一字的遣词选字的运筹。正是这种精严的规定下见出了他的驾驭诗歌音律的真实功夫。正因此故, “青山”、“碧峰”、“翠峦”、“黛岫”这些变换的词语才被词人们创组和选用。学生不懂这一道理, 见了“落日”、“夕曛”、“晚照”、“斜阳”、“馀晖”也会觉得奇怪, 以为这不过是墨客骚人的习气, 天生好玩弄文字。把“月照房宇””说成是“桂华流瓦”, 这其实是“代字”, 原本是由字音、乐律的精微配合关系所产生的诗歌艺术中的一大特色。讲欣赏, 应该细心玩味词语间极为精微的分别。“青霄”、““碧空””意味不同, “征燕”、“飞鸿”神情自异。“落英缤纷”, 并非等同于“断红狼藉”;“霜娥幽独”, 绝不相似于“桂魄高寒”, 如此类推, 整理辨析, 对提高学生诗歌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第二, 要讲诗歌欣赏, 学生还要掌握诗词创作中词类活用的特点。苏东坡的诗说“十日春寒不出门, 不知江流已摇村”是否那“江柳”竟然动摇了一座村庄, 这里写春天来得很快, 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 而江边柳树已一片嫩绿, ’“江柳已摇村”的“摇”是使动用法, 它很形象地活画出整个村庄在春风荡漾, 江柳轻拂中的神态。秦观的词说:“碧水惊秋, 黄云凝暮”怎么是“惊秋”?是“惊动”了秋天, “震惊”于秋季?都不是的。这样的把“惊”字与“秋”字紧接, 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写一片碧水放出了冷光, 使人不觉惊叹时序变迁之快。用现代句式来理解, 一定会大为吃惊, 大感困惑。王安石的《岁晚》“月映林塘淡, 风含笑语凉”这里不是笑语冰凉, 而是说新月朦胧, 明月与清波相映, 明朗动人, 笑语在风中缓缓荡漾, 使人感到风的清凉, “凉”字是使动用法。汉字运用的奇妙之趣, 表现在诗词文学上, 更是登峰造极, 因而自然也是留心欣赏者必注意的一个方面。

第三, 要讲欣赏, 学生还应注意诗歌创作中的潜台词, 也就是思考出诗句后面隐藏的东西。李商隐的《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他不说如今追忆, 惘然之情, 令人不可为怀;却说何待追忆, 即在当时已是惘然不胜了。如此, 不但惘然之情加一倍托出, 而且婉转低回, 余味无尽。晏殊作《鹧鸪天》, 写道:“醉拍青衫惜旧香, 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 日日楼中到夕阳。云渺渺, 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 莫向花笺费泪行。”此词写怀人念远, 离恨无穷, 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而归信无凭, 空对来书, 流泪泉涌———此本相思之极致, 而词人偏说:来书纸上诉说相思, 有什么做凭据呢?不如丢开。话似豁达, 实则加几倍写相思之情, 相忆之苦。

上一篇:不良家庭气氛下一篇:难治性障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