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改革持续推进

2024-05-23

铁路改革持续推进(精选七篇)

铁路改革持续推进 篇1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清醒地看到,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特别是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集中暴露, 改革的难度明显加大。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基本药物制度还需巩固完善, 公立医院改革需要深化拓展, 推进社会力量办医仍需加大力度, 人才队伍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政府职能转变亟待加快步伐, 制度法规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同时,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城乡居民健康需求不断提升并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特点, 进一步加剧了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卫生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疾病谱变化、医药技术创新、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卫生费用快速增长等, 对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服务供给、转变服务模式、合理控制费用和提升管理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 必须持续不断地推进改革。“十二五”时期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承前启后, 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制度优势, 抓住基层综合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 不断凝聚和扩大社会共识, 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为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奠定坚实基础。——摘自《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2]11号)

铁路改革持续推进 篇2

铁路货运改革的启动,旨在依托铁路全天候、大运力、低运价等优势,从根本上改进铁路货运服务,全面参与现代物流业竞争,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铁路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铁路运输质量和效益。总公司实施货运组织改革,是铁路货运改革迈出铁路走向市场化的第一步。改变传统货运思维,提高思想认识

货运组织改革,必须打破以往“要车皮”难的局面,铁路货运服务要面向市场,去适应现代物流方便、快捷的需求。面对铁路货运逐步下降的现状,必须要要清楚的认识到铁路货运不再是真正的“铁老大”。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公路、航海等运输发展规模化和其运输成本的降低,以及上门服务的一系列快捷性渠道,使得铁路运输货源不断流失。因此,铁路货运改革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驱,没有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货运改革就难以成功。要引导干部职工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货运组织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公司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对待改革,积极投身改革,确保实现总公司党组确定的改革目标。优化货运办理手续

以往客户通过铁路办理货物运输,手续比较繁琐。客户不仅要申报月度计划、申报请求车计划,还要联系货物的受理和装车。“方便”是当下物流市场的共性,货运改革后简化手续,拓宽渠道,敞开受理,随到随办,给广大客户提供最直接、最方便、最快捷的服务,使货主办理手续不再“头疼”。多渠道受理货运办理,省心省力

货运改革以后客户可以选择多种方式联系发货,坐在办公室拨打各铁路货运站受理电话,或者只是动动电脑鼠标,打开相关网站点击发货就可以轻松办理;最大的不同由铁路营销人员直接上门服务。改革后这种除了规定有特殊运输限制的货物之外,敞开受理,随到随办的模式,适应了货运市场的需求,真正推进铁路货运走向了市场。继续保持合理的收费机制

改革后实行“门到门”全程“一口价”收费机制,是铁路货运走向市场的根本保证。这次改革,对货运收费进行严格的清理规范,使铁路的运价优势充分体现出来,货运明码实价,建立“一口价”收费机制,彻底改变了客户想报批火车皮需要“多头掏、多掏钱”的现象。

铁路改革持续推进 篇3

关键词:铁路;货运;组织改革;问题

中图分类号: F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7-168-2

0 引言

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铁路运输组织方式和理念明显滞后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无法更好地满足新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铁路相关部门应深入分析现阶段运输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改革货运组织方式和理念,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下面将具体探讨深入推进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的问题。

1 改革铁路货运组织重点解决问题分析

1.1 充分利用优势资源

铁路运输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据着很高的比例,在运输环境、运输方式、运输容量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成为目前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关注的一项重点内容,铁路部门应坚持在变革中求发展的理念,正确认识货运业务的重组与流程革新。因此,优化运输组织,开展服务项目要相互配合,形成“一条龙”的业务链条。

1.2 实现铁路与客户的双赢

第一,延伸装卸业务。扩大铁路装卸市场的占有额,在巩固货场的基础上延伸到企业专用线。另外,为了有效提升装卸作业效率,规避装卸安全风险,应增加散堆装货物机械装卸比率。第二,提高综合物流服务收益。综合考虑运输产品的属性及时空特性,为客户提供方便,实现铁路和客户的双赢。铁路部门应做足准备推动新增项目及业务的发展,购置现代化的物流装备,就业务服务与客户签订相关合同,确保物流服务的合法收益。第三,铁路部门可以以整合社会资源为前提,实施“门到门”运输业务,并明确其管理方式及经营模式,延伸服务链条,提升核心竞争力。

1.3 增强服务意识

为客户服务是铁路货运组织各个环节的宗旨,要在各项业务中充分体现前店、后厂的责任分工,前台、后台的服务功能。铁路物流化的货运组织运作要明确运营模式,具体包括物流服务费的收取、装卸业务的拓展等;另外,还可以采取代办、协商的方式去运作,实现货运的连续性服务,已达到效益最大化的服务效果,逐步形成完善的铁路物流货运。

2 铁路货运物流化运作模式

2.1 自营物流运作模式

根据铁路货运的特点,自营物流指的是铁路货运部门结合客户需求,独立完成物流货运工作,此过程涵盖了与客户的洽谈协商、合同的签订、设计最佳的物流方案、实施完善的物流功能等。该模式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安全性,铁路部门一些数据时保密性的,在自营物流运作模式下,铁路自助运作整个物流环节,可以对物流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物流信息与数据全都在内部流通,增强了铁路内部信息的安全性。另外,鐵路货运部门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渠道获得供应商、销售商、最终顾客的第一手信息,实现准确、及时地“门到门”物流服务,促进了客户服务质量的提升;二是整合现有物流资源,铁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具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实施自营物流模式,整合、盘活、优化配置这些庞大的资源,使资源的利用效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以铁路为中心,构建完整的货运物流链。实施自营物流模式,减少了前台在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的谈判,降低了交易风险,减少交易费用。更为重要的是实施自营物流模式有助于以铁路为核心,打造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将铁路货运物流辐射到其他运输领域,推进铁路货运的多式联运发展。

2.2 联盟物流运作模式

铁路联盟物流运作模式是结合铁路优势,根据不同的物流功能环节、地域范围或项目阶段,拆分客户需求,通过战略联盟、合资合作等形式来协作完成物流运作的方式。其特点如下:第一,联盟物流运作模式将社会优质物流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集中力量开展专业化服务;该模式下的各合作方,根据自身的服务范围与特点进行相关物流业务的运转,降低专业外的投资负担,减少了铁路投资风险;第二,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两端集货和配送环节具有门到站、站到门的运输优势,专业性、高效性较强可以确保集货和配送环节的及时、专业及有效。

3 改革铁路货运组织的有效对策

3.1 加强信息化建设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铁路各基层站段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建设,但这些系统都是相对独立、分散的信息系统,例如铁路货运营销及生产管理信息系统(FMOS)、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nⅢS)等。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铁路货运若想实现有效的改革,就应该重点思考如何有效集成现有的信息系统,并设计开发适应铁路货运物流化的综合物流信息平台,下面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3.1.1 建立物流信息系统

铁路货运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是在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上,集成相关数据,在物流信息系统中增设合理化的物流化模块,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首先,集成FMOS、TDCS、TMIS系统中的相关数据;其次,对接到12306货运系统。为了后期的系统扩展需要要预留一定数量接口,具体的铁路货运物流综合信息系统架构。

3.1.2 两端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

①联盟物流运作模式下,路段外的物流运输由第三方物流负责,此过程需要建设联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便前店能够及时、准确获取货物的详细信息,确保后厂紧密协调货物运输衔接。②自营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自营物流模式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前店将负责起两端物流运输的信息反馈和营销规划,深化了物流服务功能;后厂负责站运输组织,直接根据信息平台上的货源信息进行合理运力调配。

3.2 增强服务意识

现代物流的核心理念就是服务意识,铁路货运的服务意识还较为薄弱,所以为了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实现物流化铁路货运组织,必须增强服务意识,转变经营理念、创新工作思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增强铁路货运的市场竞争力。

3.3 注重两端物流服务

两端服务水平是客户对整个物流环节满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在揽货这个首要环节应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方式,保质、保量地满足客户物流需求;在物流末端的配送环节,要充分体现快速、及时、准确的物流服务理念。两端服务可以与信誉高、资质好的物流公司合作,利用其成熟配送网络及健全的服务方式,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在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中,铁路货运组织必须适时改革,建立自营物流运作模式或联盟物流运作模式,并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注重两端物流服务,进一步推进铁路货运组织的有效改革,进而推动铁路运输的长效发展,为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王杨堃.我国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的总体评价及若干建议[J].综合运输,2014,12:50-57.

[2] 卫晓菁,张晓东,韩伯领.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发展对策研究[J].综合运输,2015,01:30-34.

[3] 朱金山.加强货运组织改革完善铁路物流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3:43-44.

[4] 李瑞英.深化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的对策与建议[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6,02:51-53.

[5] 杨玲玲.倒逼机制推进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8:155-156.

铁路改革持续推进 篇4

1 中国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铁路运输以实现运输效率和运输总量最大化为核心, 而非以市场需求为中心, 日常运作主要通过部、局、站段三级调度及相关人员制定和执行日 (班) 计划来完成, 而计划的制定缺少高效、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支持, 科学性和准确性不高导致生产运输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计划的执行情况不可能实时掌握, 无法根据现实情况对计划进行及时的跟踪和调整。在日常生产过程中, 各业务部门、作业单位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联系, 有时造成作业过程存在扯皮、推托的现象。由于职工素质参差不齐, 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存在差异, 造成运输组织管理不够统一, 生产过程不够严密。

1.1 中国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现状铁路运输组织是一

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目前的运输组织仍然是粗放的计划模式, 即组织型狭义的“按图行车”, 运输生产以货物编组计划为基础、运输组织效率为核心, 按日班计划组织运输工作, 靠一系列的计划和制定来完成。将运输全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列车运行区段, 按编组计划规定的列车种类组织满轴编组, 选择列车运行图相应的运行线组织列车运行、货物输送。尽管在日班计划中已经根据列车基本运行图确定了列车的出发时刻, 由于在满轴集结方式中, 列车重量或换长的要求是绝对的, 时间的要求是相对的, 常常会造成因某一去向的车流集结辆数到列车编组前达不到运行图所规定的长度或重量, 从而导致列车不能正点出发, 货车在不同列车运行区段的不同列车间车流接续不可避免地缺乏统一的安排。货车在发到站间输送全过程选择的编挂车次、在技术站的车流衔接都是随机的, 亦即反映为铁路货物运输全过程组织的计划性差。这种计划性差将导致货主托运时无法具体掌握货物运到时限, 也使得铁路企业没有条件向货主承诺货物运输时间, 而且会进一步影响技术站的作业效率和列车在区间的运行秩序[1]。

1.2 中国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存在问题在运输组织过程中,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没有统一的部门对运输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在

运输过程中, 铁路相关部门不能对某一批或某个货主的货物进行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监控和跟踪, 各级部门只负责整个过程中的某个侧面或单个环节, 协调联动能力欠缺, 责任分工不突出, 条块分割明显, 从而制约了运输系统的合力的发挥。

1.2.2 运输需求和现实能力的矛盾。由于路网结构和

干线能力之间的不平衡, 运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在市场经济运作的大环境下, 运输需求和现实能力之间产生了矛盾。表现为列车到发的不平衡程度加剧, 检修、施工、维护作业的增多和现有设备的不足[2]。

2 中国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如何改革

铁路运输组织模式改革的总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市场对货运产品时效性、经济性、安全性等因素的不同侧重, 针对不同的地区、客户、品类等多样化运输需求, 开发以重载运输、快捷运输、多式联运产品为核心的运输组织模式。

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货源、货流的集中化管理。针对客货运站数量众多, 货源分散, 空车、重车来源去向分散, 运量小的货运站大量存在, 通过对货源、货流的结构和分布进行科学评估, 对重点物资、时效性要求较强的货物及其他一般物资采取科学、合理的组织方式。全面掌握货流的流向, 有效的提高货运的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率, 改进运输组织。“大站做强做大, 小站逐步萎缩”, 逐步关闭货运量小的小型货运站, 大站根据地理位置、吸引地区的经济环境和已经形成的运输生产联系, 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和运输作业组织的变革。通过这一改革实现铁路货运集中化, 体现铁路货运组织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2) 建立完善铁路信息管理系统。铁路货运首先要对自身的生产能力进行精确的评估, 实时掌握车辆、机车、线路、设备状态、设备性能、作业人员的状态等信息;其次, 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再次, 对生产过程进行全方面的跟踪, 实时、准确的了解生产过程, 并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调整, 改进生产方式, 创新生产方式, 优化作业过程。 (3) 运输计划的编制方法。货物列车编组计划是车流组织的具体体现, 列车运行图是铁路运输企业实现列车安全、正点运行和经济有效地组织铁路运输工作的列车运行生产计划, 同时又是铁路运输企业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承诺。列车编组计划是运输计划和列车运行图之间的重要联系环节, 是编制列车运行图的基础。

因此, 在列车编组计划和运行图编制过程中必须注意二者的合理匹配, 加强流线结合, 以提高编组计划和运行图的编制质量, 实现运输生产过程组织管理的整体优化[1]。

3 运输组织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运输组织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3]: (1) 运输系统的供给能力首先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也应该是可持续运输发展的最基本目标。现代运输的发展不仅直接参与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活动, 更是始终伴随着现代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与完善; (2) 运输发展要充分体现可持续性, 实现运输系统自身在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性及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3) 可持续运输的目标在于使运输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运输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实现长期的动态的协调。

3.1 可持续运输的基本内涵[3]可持续运输发展的焦

点就在于, 如何按照可持续性的基本要求实现运输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运输组织模式自身的发展。由此, 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可持续运输的基本内容: (1) 运输的经济可持续性。它又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从运输与国民经济关系的角度, 要求运输应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运输资源的需求, 即运输体系要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二是从运输系统内部角度, 要求遵循运输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 追求运输经济效益, 实现运输资产的良性循环。 (2) 运输的环境与生态可持续性。即要求运输与环境、生态保持协调与相容的关系, 运输发展对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 特别是对人类生活与健康的负面影响要满足最小化原则。 (3) 运输的社会可持续性。即要充分运用运输对消除贫困以及对落后地区的拉动等功能, 充分发挥运输对社会公平的调节与改善作用, 同时, 运输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应在社会的所有成员间公平分享。

3.2 可持续运输与运输组织的模式的关系可持续运

输包括运输的经济可持续性、环境与生态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可持续性, 而运输组织模式的变革要和可持续运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应综合把握俩者的关系。其中, 运输的经济可持续性在运输组织的模式的变革中处于核心地位, 起着关键作用, 它是运输体系得以持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运输组织变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长远看来, 运输的环境与生态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可持续性又是实现运输组织变革的有力保证。可见, 运输组织变革就是既要使运输体系在动态上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又要使运输体系自身满足可持续性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 论文集 (上册) [C];2005年.

[2]曾明毅.优化铁路编组站运输组织工作的探讨[J];中国铁路;2009年12期.

铁路改革持续推进 篇5

一、资源价格改革势在必行

资源价格改革滞后已经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央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我国公共服务品价格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将会释放部分隐性通货膨胀。燃油、水、电、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价格和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都存在潜在的上涨压力,一旦释放,将会推动未来价格水平的上升。但是我国资源价格水平长期偏低,不仅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粗放型经济增长,而且还导致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扩大了贸易顺差,夸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资源价格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价格基本上是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只反映了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全面覆盖环境破坏成本和安全生产成本。资源税很低,没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致使资源价格偏低。长期以来,我国水、电、煤气、热实行政府定价,天然气和成品油的出厂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此外,政府还可干预电煤和土地的价格。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煤、焦炭、天然气、水、电的价格均相对较低。在地价方面,不少地区为招商引资,压低征地补偿费。成品油价格虽然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动情况进行调整,但调整时间滞后,调整幅度也低于国际成品油的涨幅。二是资源性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不合理。从电力与替代燃料的比价关系看,我国单位兆焦的电力价格,只相当于燃料油和天然气的70%、液化气的67%、人工煤气的56%。资源价格偏低和比价关系不合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国偏低的资源价格不能及时和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缺乏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需求和过度浪费。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粗放的,资源产出效率低。二是偏低的资源价格加剧了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从需求来看,资源价格偏低导致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特别是不正常的投机性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从供给来看,资源价格偏低,影响了资源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此外,资源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还促使资源出口大幅增长,最终造成国内资源供给不足。三是资源价格扭曲带来国际收支失衡和汇率上升的压力。由于国内的资源价格被人为地压低,多数资源价格低于国外水平,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很低。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始终保持在全球较低的水平,刺激了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贸易顺差扩大,带来结汇压力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投机资本也会因此迅速流入,造成资本项目顺差,最终带来国际收支失衡和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压力。

二、资源价格改革的重点和思路

针对当前我国资源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等问题,资源价格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考虑到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行渐进式改革,力争把改革的负面影响和不确定因素降到最低程度。在具有竞争潜质的领域,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放松政府对价格的直接管制,让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充分发挥价格信号调节市场供求、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对部分不能形成竞争的经营环节,要加强价格监管调控,确保市场平稳运行和国家经济安全。资源价格改革的重点一是全面推进水价改革。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推行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制度,逐步提高农业用水价格;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尽快把污水处理收费标准调整到保体微利水平;合理提高水利工程和城市供水价格等。二是积极推进电价改革。要逐步建立起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实行政府定价的价格形成机制。将上网电价由政府制定逐步过渡到由市场竞争形成。三是完善石油天然气定价机制。坚持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方向和原则,建立既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又考虑国内市场供求、生产成本和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提高天然气价格。四是全面实现煤炭价格市场化。政府逐步淡化对煤价形成的干预;研究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全面反映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煤电价格的良性互动。五是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使土地价格真空反映土地市场供求和土地价值,反映土地资源的稀缺状况。严格控制行政划拨用地范围,扩大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的范围,减少协议出让土地的数量。

今年是“资源价格改革年”,高县的工作思路是把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需要与可能、力度与承受力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以及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统筹安排好全年的定调价工作。一是适当调整工商类销售电价,缩小与大网电价的差距。二是调整农村汽车客运票价,规范农村客运市场。三是加快城镇供水价格改革,在条件成熟时开征污水处理费。四是出台廉租房租金标准,适当调整直管公房租金水平。五是合理核定天然气安装工程费和天然气试销价格,保持天然气与煤气的合理比价。通过价格改革促进煤气公司提高供气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天然气和煤气适度竞争。六是按照“分级定价、优质优价”的思路研究学校住宿收费,促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

三、资源价格改革对经济运行和群众生活影响

当前我国资源价格进行全面市场化改革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并不成熟,不宜全面铺开,急速推进。一是资源价格改革可能会破坏宏观调控的成果。我国宏观调控虽然取得了成效,但目前仍处于稳定消化阶段。资源价格的放开将会直接导致作为经济源头和基础的资源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增加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抑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作用,但是却会引发资源开发和生产部门的投资扩张,从而在上游部门产生新的投资过热。而资源产品的价格上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将会直接推动下游产品的价格上升,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资源价格的上涨有可能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近年来,我国的国内需求一直徘徊不前,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资源价格上涨将会进一步抑制本已疲弱的国内需求。一方面直接增加了消费者在水、电气等公共资源产品上的支出,另一方面通过价格传导提高了其他消费品的价格,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这不仅直接降低国内的总需求水平,而且也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而且,资源价格上涨还会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05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已经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出口产品的成本。由于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将在2006年开始显现。资源产品价格的上涨,对于出口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三是资源部门自身对于市场化改革的准备还不充分。资源价格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资源产品的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消耗和资源成本在产品价格中得到体现。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然而在资源部门自身的改革进程滞后的条件下,单纯放开资源产品价格,将会使资源价格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众所周知,由于资源部门的特殊性和历史原因,资源部门大部分仍然是垄断经营。在许多资源性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没有体现在价格中,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通过价格改革使其内部化也是政府的一个目标。但是,在没有破除行业垄断,形成充分竞争的情况下,贸然放开价格,垄

断厂商将会毫无疑问地制定垄断高价,攫取高额的垄断利润。而政府希望通过价格改革使资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破坏和污染成本内部化的良好愿望也不可能实现。由于垄断企业可以通过垄断价格将这些成本转嫁给下游企业和消费者,价格放开并不会对垄断企业产生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激励。结果将是使资源价格改革变成一次资源部门向下游产业和消费者攫取垄断利润的利益再分配。四是相应的社会保障和补偿机制尚未到位,资源价格改革不仅直接导致资源产品价格上涨,也会引起其他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必须的生活成本。对于低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而言,价格冲击更为剧烈。因此,在进行资源价格改革的同时,必须同步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或补偿机制,保证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不会恶化。这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资源改革成功的保证。

四、资源价格改革应完善综合配套政策措施

铁路改革持续推进 篇6

11月6大发电集团耗煤量同比增速在-9%左右,比10月的-16%略有恢复。电厂耗煤仍处在深度负增长区间,11月工业增速可能继续疲软。

11月以来,螺纹钢价格创出新低,水泥价格也有走弱,尽管公共财政支出快速恢复,受低基数的影响政府性基金支出的同比增速也有明显恢复,但微观数据显示的固定资产投资可能仍然较弱。

11月30大中城市房地产销售绝对水平仍然保持在高位。估算2015年新开工面积比销售面积快速下降到1.2左右的水平,扣除新开工面积中无法销售的部分(约占新开工面积的20%左右),以及廉租房等无法销售的保障性住房,房地产库存去化速度正在加快。考虑到中央在供给侧改革中特别强调了化解房地产库存压力,配套政策可能随后逐步出台,以及未来一段时间金融条件持续宽松对商品房销售的支持,房地产业调整的速度可能更快一些(见图1)。

近期中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和需求,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需求是从产品角度看问题;供给是从要素角度看问题。因此,供给侧也有三驾马车,那就是劳动、资本和技术,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增加要素的投入数量或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

1990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对于当前的供应侧改革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1990年代后期,中国面临产能过剩、经济疲弱、通货紧缩、就业困难、金融系统坏账等一系列难题。对此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需求扩张政策。包括扩张财政赤字,大规模增加基建投资,增加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居民住宅建设,力图把住宅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二,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提出国企改革政策、金融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三大改革。国企改革抓大放小,减人增效,多渠道充实资本金,以纺织业为作为三年脱困突破口。金融体制改革切割国企和地方政府向银行的透支,搭建国务院领导下的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体系,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政府机构改革,裁撤人员,提高效率。

第三,防范金融风险。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银行体系坏账,防范银行惜贷。

第四,保障下岗职工生活,实施再就业工程。

第五,在历经15年谈判之后,终于成功加入WTO。

与90年代相比,本次供给侧改革更加侧重于化解过剩产能和提升企业效率,这基本地对应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国企改革。此外,银行体系稳健,金融风险可控,以及整体就业压力不大,也将对改革的推进提供支持。

在就业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未来几年就业压力显著下降。与过去5年相比,未来5年中国年满18岁的人口将减少1900万,退休人口将增加870万。考虑到经济总量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就业,即便假设未来5年净新增城镇就业人员保持在年均1000万(2013、2014年分别为1138万和1070万),未来5年每一名年满18岁的新就业者面临的就业机会为1.24个。这意味着就业对削减产能的制约不大。同时,鼓励延迟退休,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变得更为迫切(见图2)。

生产资料价格下行,企业盈利恶化

11月流通领域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下行,显示实体经济压力仍然较大。

11月南华工业品期货价格仍在下行。工业金属、贵金属价格下行较多。随着中东局势紧张,原油期货在下旬有所反弹,其他大宗商品也受此带动,但总体上反弹力度较弱,大宗商品仍然弱势。

观察10月下旬以来的大宗商品下行,时点上与美元走强相一致。但螺纹钢等广泛的与国内需求相关联的生产资料现货价格同步下跌,显示不仅是计价和预期因素的影响,实体经济的走弱也有很大关系。

10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4.6%,测算主营业务收入增速-0.6%,首次进入负增长区间。分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冶炼、煤炭开采等原材料行业利润下降最为明显。

测算三季度以来上、中、下游行业利润率集体下行,中下游利润率下降更加明显,主营业务收入同比负增长,显示实体经济需求仍然在收缩的过程中。

经济疲软,长债收益率下行

中旬以来,长端债券收益率明显下行,短端收益率稍有上行。5年期国开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行18bps和15bps,1年期国开债上行6bps。

11月上旬债券收益率的反弹受到联储利率政策变化的影响,资本流动对短端债券的影响更大一些。考虑到当前实体经济仍然较弱,通货膨胀继续下行的压力较大,基本面因素仍然支持债券走牛。短期之内,联储加息从预期到逐步落地影响资本流出,这对债券市场仍然有一定制约。

随着美元走强,近期人民币汇率再次贬值到6.4附近。经历过8-9月份巨额资本外流,和10月份恐慌消退、外汇储备增加后,近期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动在逐步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近期人民币可能加入SDR,这对汇率有一定支持。中期之内,中美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在趋势上存在背离,这会持续加剧资本流动的压力,人民币仍然存在不小的贬值压力。目前NDF市场显示的贬值预期接近4%(见图3)。

关注全球央行政策

11月美国MarkitPMI略有走弱,下降1.5个百分点到52.6。欧元区德国、法国PMI有所回升,日本PMI也有恢复。总体上发达国家经济表现良好。

随着经济数据的确认,美联储加息和欧洲央行宽松加码的可能性逐步加大,主要央行政策走势的背离可能在12月的央行会议中落实。

在此背景之下,美元指数突破100,美欧国债利差持续走高,黄金价格跌至新低。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央行政策走势可能持续背离,对全球经济复苏和资本流动的影响需要关注。

铁路改革持续推进 篇7

改革开放确实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 他们从原来吃不饱穿不暖到有节余的存款, 住房、医疗等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同时,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国农村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城乡的差距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后劲, 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 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没有较大的改变。相对其它行业而言, 农村经济发展是滞后的, 这种滞后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道路上必须跨跃的一道鸿沟。

(一) 30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回顾

改革开放前, 粮食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解决。1956年时人均粮食产量为310公斤, 1960年自然灾害时下降到215公斤, 到1978年恢复到人均产量320公斤——徘徊了22年。20世纪70年代末, 我国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只有31.5%, 中国农业一直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慢车道上爬行。

改革开放后, 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增长阶段 (从1978年至1988年) 。这个阶段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农民人均收入从100多元增长到近3000元。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土地的使用价值得到充分的利用, 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得到迅速提高。是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 就市场而言, 是属于卖方市场。在本阶段农民主要生产传统产品, 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精耕细作来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

第二阶段, 基本停滞和低速徘徊阶段 (从1989年至2003年) 。这个阶段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 农民负担的不断加重,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降低, 再加上市场上的农副产品的总量不断增加, 经常出现卖产品难的现象, 农民增产不增收, 甚至亏本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本阶段, 由于农副产品的供给总量已超过需求总量, 从市场的角度看, 属于买方市场。在本阶段农民以生产传统产品为主, 新产品为辅, 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也是增加劳动量和提高劳动强度。

第三阶段, 恢复性较快增长阶段 (从2004年至2008年)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国家依靠政策重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特别是2004年以来, 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 而且还免除了农业税, 使农民收入增速得到迅速恢复, 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同时在本阶段, 农民生产新产品和特色产品的比例有较大的提高, 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不断提高。

(二)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契约, 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到2003年, 小岗村人均收入只有2100元, 2005年, 人均收入3255元, 离“小康”标准相距甚远, 仍然没有摆脱贫困的帽子。小岗村的现状反映了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60多万个行政村中, 象小岗村一样先天资源不足, 后天开发落后, 经济增长缓慢, 村民观念陈旧, 增收乏力的贫困乡村还是占绝大多数。

1. 村集体没有财产。

继农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山林的经营权也分到农户, 绝大多数的行政村没有村办企业, 村里唯一的财产就是村部办公楼, 有的村甚至连村部办公楼都没有, 是寄在村里的祠堂办公。

2. 劳动力缺乏。

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我国农村精英源源不断地单向流入城市, 农村成了城市人才的“播种机”, 城市成了农村人才的“收割机”。早些年, 有些年青人就外出打工;近几年, 政府通过培训转移劳动力, 使绝大部分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现在留在农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 其中以老年人为最多。因此, 在农村的留守人员中, 老年农民成为了主力军, 农村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农村的一大特征。

3. 村民观念陈旧。

越贫困落后的农村, 村民的观念越是守旧。他们安于现状、因循守旧、小富即安, 认为现在的政策好, 能吃饱穿暖就可以了。绝大多数的村民还是抱着“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 “高、新、特”农副产品在贫困落后的农村极难推广。

4. 自然资源贫乏。

大多数行政村人口在1000人左右, 分散在若干自然村居住, 每个自然村三、五十人, 有的甚至只有十几个人, 人均农田一亩多, 在丘陵地带, 许多农田还是梯田, 林地面积只有几千亩, 人均林地在五亩左右。而且行政区划的面积相对较小, 大多在10平方公里以内。

5. 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在长达近30年的联产承包中, 农民在农田建设方面的投资几乎是零。国家虽然每年对农业都有大量的投资, 但主要集中在近郊, 而对于边远的山村几乎是关照不到。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的倾斜, 农民生活方面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薄弱环节。

6. 没有特色产品和缺少规模生产。

在大部分农村, 主要还是生产传统的农产品, 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在生产方式上, 还是以人力为主, 机械化普及率很低。在产品的品种方面, 各农户以自己的意愿来确定, 因此, 很难形成规模生产, 在市场中总是处在从属的地位。

(三) 深化改革, 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1. 实行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

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还得从农村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着手, 要充分用好现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 (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林业、文化遗产、生态等) , 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所谓有效的整合, 就是要依据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按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进行整合。

(1) 行政村的整合。现有的行政村区划面积太小, 经济总量也小, 所拥有的资源量也少。要打破现有的村行政区划, 将相邻的几个地域条件相同的行政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 使行政村区划面积达到30~50平方公里, 有条件的还可以更大些, 这样的行政村的资源拥有量就会凸显出来, 为规模化生产经营创造条件。

(2) 农户手中土地的整合, 这是资源整合的关键。按现有的政策, 农田和山林均已承包到户, 这是资源的分散, 极大地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因此, 要动员农户以股份或租赁的形式将土地集中经营, 为机械化生产提供可能的条件。只有这样, 才能转变长期以来单纯依靠土地进行粮食生产作为主要收益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从而使农村的主要经济收入以农副产品的规模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主, 粮食生产收入只是作为辅助收入。对整合后的行政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 关键是要制定行政村的经济发展规划。

在实行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的过程中, 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 本着村民自愿的原则, 不能搞强制入股, 特别是在村民的资金入股方面, 更不能搞强行摊派。

2. 成立农副产品生产经营集团公司。

在整合后的行政村, 可以向当地的工商部门申请注册成立农副产品生产经营集团公司, 下设若干分公司, 公司前期的主要业务是经营与农副产品有关的产品, 到后期有条件的也可以经营其它的产品。要成立公司, 主要要解决人、财、物三个方面的问题。

(1) 人的组成问题, 人员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留守的村民, 这些人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 而且都没有企业管理的经验, 因此只能从事一线的生产, 对于老年人, 则主要从事产品的分检、包装等非重体力的手工劳动;第二部分是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一批人员到农村创业, 这些人是企业中坚力量, 他们将被安排到各单位担任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人员, 主要从事农副产品生产的现场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第三部分是大企业下派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这些人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力量, 主要从事产品的开发和经营决策。

(2) 资金的问题, 资金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村民集资, 主要是村民将手中的土地、林业资源作价入股和现金参股;二是村集体的财产和资源作价入股;三是大企业的投资;四是银行贷款。

(3) 物的问题, 主要是厂房、设备及农业机械的建设和购买。厂房可以利用行政村的礼堂等闲置的建筑进行整修, 如果没有, 就只能新盖;生产设备尽可能由大企业提供, 如没有就购置新的, 最好能赊购或分期付款, 以缓解资金的压力;农业机械以赊购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集团公司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 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成员由行政村干部、大企业代表和村民代表组成。原则上董事长由村书记或村主任担任, 总经理由大企业代表担任。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 村委会与集团公司合为一体。

3. 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持力度

(1) 政策方面的扶持, 这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针对目前农村经济的无序发展, 对整合后的行政村要象城市一样进行统一规划, 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 确定主要农副产品的品种和生产规模;二是劳动技术人员的扶持, 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有文化、董技术的人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要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 补充一定的农业技术人员, 以利农业技术和机械化的推广使用, 为农村经济发展输入新鲜的血液;三是在税收方面的扶持, 对于农村新成立的企业, 视其规模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给予减免税收, 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2) 以农副产品为生产材料的龙头企业的扶持, 这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农村经济要发展就必须龙头企业来打开市场, 没有龙头企业的扶持, 农民就必然面临生产的盲目性和巨大的市场风险, 就会不断出现增产不增收或是卖产品难的现象。每个行政村都要有一个龙头企业挂钩, 龙头企业可采用多种形式与行政村合作, 合股办加工企业, 或是实行订单农业, 还可以在行政村设立分厂或生产车间, 直接加工, 这样即可以繁荣农村的经济, 又可以有效地吸纳农村留守的劳动力, 使农民增加了增收的渠道。

(3) 金融机构的扶持, 这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农村其自身积累的资金极为有限, 如果没有金融机构的扶持,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因此, 金融机构对农村企业生产要尽可能地放宽条件, 同时给予优惠,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 科研机构的扶持, 这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也是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今天农村的经济之所以发展缓慢, 主要是因为科技含量不高, 品种更新慢, 产量提高难。未来的农业在科技的推动下, 将由传统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发展成为以生物产品为基础, 并向着农产品加工、医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的一种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新型农业。科研机构要尽可能与行政村相挂勾, 使科学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力,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上新台阶。

我国现有60多万个行政村, 有效整合后, 将使行政村的数量大大减少, 最主要的是实现农村资源的优化组合, 走贸工农一体化道路, 改变原来单一生产农副产品的格局。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 以龙头企业为抓手, 延长产业链,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只有这样, 农村的经济才得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特别要强调指出的是, 我们所提议的农村经济发展企业化, 决不是恢复原来的集体所有制, 而是一种由村民参股的股份制。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 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但大多数的农村离小康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而且经济发展处于无序状态, 后劲严重不足, 为使农村经济能有效、持续发展, 必须整合农村的现有资源, 实行企业化经营和管理, 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 村委会与集团公司合为一体。改变原来单一生产农副产品的格局, 走贸工农一体化道路。

关键词: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贸工农一体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7-2008) .

[2]许开录, 孙志浩.农业经济管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9.

上一篇: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述评下一篇:海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