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问题和对策

2024-05-04

作用、问题和对策(精选十篇)

作用、问题和对策 篇1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对策引进和开发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在科技开发和创新的过程中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加大科技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进而提升本国科技资源的利用率。

科技政策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是一个国家为实现特定时期科技任务而规定的基本行动准则,也是确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指导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性原则,涉及国家科技规划的重点、科技管理原则以及具体的科技实施方案等,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创新离不开正确政策的引导,对科技政策的研究已成为很多国家政策研究的重点,我国早在1985年就决定对科学技术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科技产业化[1]。国家要发展科技,必须制定和出台正确的科技政策,实施有效的政策管理,既要处理好科技领域各个部分和环节的关系,也要处理好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实现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评估对科技政策和科技事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制定科学的适合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政策,形成健全的科技政策体系,就要重视科技政策的评估工作,具体表现如下:

(1)科技政策评估是科技政策研究和分析的重要环节,通过科技政策评估可以对科技政策系统、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效益和效率的评价,决定科技政策是否对科技发展有指导意义,促进和规划作用有多大,从而改善科技政策系统,提高科技政策质量,有效实现科技政策的终极目标,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

(2)科技政策评估可以全面考察和分析科技政策运行各阶段的情况,为科技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也为今后科技政策的改进、完善、变更和终结提供依据,科技政策的有效与否关键要看该政策对科技运行推动作用的大小,通过科技政策评估就能够决定一项科技政策需要延续还是废止,从而减少科技政策无效对科技发展的制约。

(3)科技政策评估是评价政策执行活动的重要标准,也是政策过程的终点。随着我国科技政策研究的深入,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科技政策的运行能影响政策的执行力,对科技在现实生活中的发挥产生重大影响,通过科技政策评估才能够实现科技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保证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有序性和规范性。

总之,科技政策评估要求评估主体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对科技政策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取得有关科技政策运行方面的信息,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政治性活动,也是科技政策运行的必要保障[2]。作为这样一种重要的政治行为,科技政策评估对改进科技政策的制定系统、克服科技政策运行的弊端和障碍、增强科技政策的活力、提高科技政策的水平都有重要的作用,既是我国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科技事业的重要工具,也是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有效手段,因此,科技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科技政策评估的作用才能实现科技政策的目标,保证我国科技事业的良性发展。

2 我国科技政策评估中的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政策研究的深入,政策评估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基础,为科技事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有力保证,科技政策评估也相应地提上日程。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管理部门对科技政策的研究起步晚、时间短,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科技政策研究还停留在浅层次分析或经验判断的基础上,对科技发展起导向作用的政策相当欠缺,科技政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科技事业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政策效率依然较低。

(1)科技政策评估主体界定不清。

美国政策科学家戴伊认为:社会精英阶层的偏好、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及政府与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在确定什么样的政策目标时起着特别关键的作用,在政策目标确定后各利益集团的博弈在决定怎样制定时又起着重要的作用[3],那么分清各评估主体在科技政策评估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其评估的权力配置关系,避免评估中的不公正现象,才能保证科技政策的有效性,而我国现行的科技政策评估主体只局限于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门,没有扩大到其他主体,导致评估主体单一,特别是公众对科技政策还没有真正了解,也没有理解科技政策的运行情况,无法提升科技政策的整体质量。随着社会的转型,我国已形成政府选择与非政府选择、公益与私益博弈、公平与效率交叠、新旧体制交替、社会公共资源重新分配的格局,社会转型出现的变化使科技政策评估主体变得相对复杂,日益呈现出混合型状态,这样,谁来开展政策评估、采取哪些评估方法、开展政策评估各主体的权力如何分配、对评估主体如何界定等都成了科技政策评估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对科技政策评估主体未做明确规定,必然会影响政策评估的信度、效度以及政策效率的实现。

(2)科技政策评估重视程度不够,资料和经费相对不足。

由于我国只重视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忽视了科技政策的评估,政策评估相对薄弱,科技管理部门搜集与科技政策有关的资料和信息积极性不高。资料和信息是开展政策评估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缺乏这些足够的与科技政策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就无法开展有效的政策评估,某些地方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门为了迎合上级检查,突击开展的评估由于不贴近科技政策的实际情况,所获取的资料和信息不完整、不合适甚至不正确,也影响了科技政策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另外,科技上的投入本身是巨大的,而对评估不重视也造成科技管理部门不愿意支付科技政策评估的资金、办公设施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成本,使科技政策评估所需的经费严重不足,据2000年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投入的比例R&D/GDP只有1%,经费总支出896亿元,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却达到2%-3%[4],说明科技政策蕴含着巨大的资源配置,也折射出我国比例偏低、投入不足等问题,而科技政策评估的投入经费更低。经费不足还形成我国科技政策制定机关和执行机关之间经费分配的博弈局面,评估主体无法获取评估的必要经费,活动难以持续开展,使评估工作只成为一种形式。

(3)科技政策评估标准差异性大,无法达成一致。

我国科技政策原则上是由国家统一规定,具体则由各地方评估主体来实施,科技政策的制定需要在实践中运行才能体现政策的价值,要求各地区认真执行,对政策制定中的偏差和不足及时修正,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使科技政策真正发挥对科技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评估方式多种多样,对科技政策的评估差异性较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完全机械性地以国家的科技政策为依据,缺少变通和灵活处理;另一种则是只注重本地科技管理部门的利益,结合本地特殊情况开展政策评估而与国家科技政策不符,造成科技政策评估的走样、扩大或替换,反馈的信息也向本地倾斜,目标模糊,无法形成上下一致的评估标准[5]。政策执行和评估主体之间也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科技政策的执行主体主要从事具体科研实践,而评估主体则主要发挥监督和协调作用,他们常利用前后对比、对象核定、专家判断和自主评价等定性评估方法开展评估,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无法实现客观评估的目的,这种脱节现象还面临着沟通渠道不畅、交流不善等问题,使科技政策无法形成统一标准,永远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6]。

(4)科技政策评估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

科技政策评估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相应的机制做保障,我国目前实施的评估保障机制相对缺乏,首先是评估反馈机制不健全,科技政策评估是通过总结和分析科技政策的实施情况,对成果加以积淀,对错误加以修正,而目前的评估只是单向评估或经验评估,不能反映评估的成就和不足,也无法对政策调整作出科学规划。其次是奖惩机制不完善,科技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发现问题就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政策执行和评估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要施以相应的奖励,而现在科技政策的出台和执行都是一种集体行为,无论出现不良后果或运行良好的现象都较少有人承担责任或得到嘉奖,奖惩机制不完善造成大量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科技资源在制定和执行中被大大浪费掉了。最后是科技政策评估缺乏法制化环境,由于科技政策评估起步晚,与之相关的法律较少,科技管理部门完全凭个人价值偏好在一组备选方案中择一而评估,很少主动思考其效果和目标,造成科技政策评估的随意化,方案的采纳完全取决于政策制定者个人或团体,影响了公众和社会组织对评估的接受程度。

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倡政策要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化,为了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管理部门必须重视科技政策评估,全面研究和分析科技政策的运行环境,为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3 完善我国科技政策评估的对策

3.1 评估观念要深化

政策评估是科技管理部门规范运行和有效服务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政府主导下,科技管理部门必须重视政策评估,深化政策评估观念,构建适合我国科技政策评估的理论体系。通过加强科技政策评估理论建设推动评估的发展,提高全社会特别是科技管理部门对评估环节、过程和意义的认识,使其思想上重视科技政策评估。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科技政策评估的宣传,使部门内部和外部都认识到评估是科技政策改进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有利于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科技政策,体现科技政策的优势和成效,还能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政策资源,补充、修正和完善科技政策。为了统一思想,改变评估即是“评优”的错误思想,还要正视评估的批判性和价值性,坚持全面、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对评估给予支持,发现和解决科技政策中的问题,提高其质量,实现科技政策的科学化,为政策评估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2 评估主体多元化

社会发展促进了公共权力承担和社会资源提供方式的转变,公共权力和资源的提供者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企业、私营部门或非政府社会组织甚至公众,公共事务主体的扩大要求重组和调整公共权力和资源,积极吸收包括政策制定者在内的各类主体,允许和鼓励各类组织和公众参与科技政策评估,培养成熟的政策评估主体,实现政策参加人员、专家和公众三结合的多元化评估取向,发挥他们在政策评估中的作用,保证政策的公平性。政策参加人员了解政策制定的动因、发展和实施中的问题,专家则可以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对政策进行实质性研究和分析,公众是政策发挥作用的直接推动力量,对政策运行效果有更深刻的体会,要保证公众参与政策评估的权利,使其对政策做出满意性评价。根据不同主体的需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赋予其相应的自主权,鼓励其独立、自主、积极地参与政策制定和评估并给予评价,对评估贡献大、作用显著的评估主体要给予支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科技政策评估的质量[7]。

3.3 评估组织专业化

重视政策评估组织的建立和评估工作人员的培训,独立的评估组织是政策评估科学性和客观性的保证,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评估组织独立自主的开展政策评估,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科技管理部门内部的评估,要强化其政策评估的专门职能,特别要将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部门分开,使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辅之以外部的、独立的民间评估组织,发挥民间评估组织的专业优势和社会关系优势,通过民间评估组织了解科技政策运行的方向、效果及问题,保证评估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还要加强专业评估人员队伍建设,作为政策评估的实施者,专业评估人员的经验、知识结构、理解和掌握政策的水平、运用评估技术的熟练程度、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对问题的敏锐力和分析力都会影响评估的质量,因此,造就一支专业化的评估队伍,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以绩效和工作满意感为衡量标准加强对其考核、培训、教育和管理,提高其对评估理论、评估方法和评估技术的研究和分析能力,对科技政策的评估至关重要。

3.4 评估内容标准化

为实现评估的公正、高效、合理、有序,参与评估的主体要构建科学的政策评估体系,体现政策效能与效率的统一,实现政策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明确政策评估目标的基础上,注重科技政策评估的效果,明确科技政策评估的价值判断就要使评估内容标准化,以便对不同的科技政策做出宏观评估。科技政策评估所确定的标准除了符合我国公共政策的政治标准、生产力标准、公益标准及社会实践标准外,也要注重其成本标准、效果标准、效率标准和效益标准,还要注意评估主体的价值观、利益观及其兴趣偏好等主观标准。作为国家产业政策之一的科技政策,其评估要特别注意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和效应标准,效益标准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充分

重视科技政策目标实现的充分性及其实施所带来的经济成果和可能出现的负作用;效率标准要求关注科技政策的成本、单项科技政策的投入产出、科技政策的全部成本与总体产出等三个层次;而效应标准则要关注科技政策的公正性和回应性两个维度,注重科技政策对科技事业作出的公正评价[8]。

3.5 评估机制制度化

实施有效的评估就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形成评估制度。一要完善监督机制,可根据政策制定、实施及效果评价等修订和调整政策,通过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评估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加强各评估主体与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公众的联系,形成政策评估的监督机制;二要健全反馈机制,信息化社会要求政策评估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构建评估的双向反馈机制,即评估结束后要及时组织相关部门撰写评估报告和材料,作为有效资料存档和向公众解释的依据,增加评估的“透明度”;三要加强法制建设,将评估目标、范围、程序、途径、方法等运行环节纳入法律轨道,公开政策的规定、界限、办事程序、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的活动,体现法律性和严肃性的精神,以法律的手段巩固政策评估的成果;四要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将评估结论与有关人员的奖惩联系起来,明确政策评估主体的权、责、利,通过合理的奖惩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政策评估主体的责任心,为政策评估提供经验教训,提高我国科技政策的评估水平。

鉴于现代科技的特点,科技政策已成为科技发展最大的外生变量,那么,提高我国科技政策的运行质量,必须重视科技政策评估体系的构建,使科技政策评估日益科学化和规范化,有效发挥科技政策的规范、促进、约束和激励作用,才能为我国科技事业的稳步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杨健,韩立新.科技创新政策及法律环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3

[2]陈振明.公共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DYE T R.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M].Eighth Edition 8ed byprentice Hall.Inc,1995

[4]国家统计局.2000年全国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统计公报[R].

[5]王建容.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J].行政论坛,2006(2):41

[6]申喜连.试论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困境及制度创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5):32

[7]唐云峰,李侠.论我国科技政策评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4(7):109

社会保险作用、问题及对策 篇2

社会保险有以下五大功能:

(一)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安定社会。

(二)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增进劳动者体质。

(三)促进生产发展,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四)为社会、为基层服务,方便群众生活。

(五)实行收入再分配,适当调节劳动分配,保险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六)增加国民储蓄,促进经济增长。

主要问题及对策:

问题:

1、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一是就业和劳动权益往往受到侵犯。二是社会保障覆盖面小。三是农民工经常面临失业的窘境。

2、企业不按规定以全部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之和为企业缴费工资基数。目前许多企业一方面少报、瞒报、漏报缴费工资基数,尽量少缴养老保险费。虽然社会保障部门不断加大清欠力度,但往往是边清边欠,前清后欠,难以杜绝。

3、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低,保障水平低。

4、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全国抽样调查的10084个农村60岁以上老人样本中,不享受养老保险的占96.9%,享受养老保险的只占1.5%。目前全国城镇居民享受低保人数约2200万人,属在低保标准很低基础上制度覆盖的最困难人群。全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3亿人,其中农村老龄人口约9000万人,生活主要依靠子女供养。

5、专家们指出,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尚存6种缺陷,如规定的待遇水平较低、远未实现全覆盖、严重的城乡失衡、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的社保问题突出、对贫弱人群的发展权保障严重不足、对贫势人群的福利服务严重不足等。原因分析: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比较薄弱、资金支付压力大、部分社会群体社会保障待遇不合理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宏观上来看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就业形势多样化。三是城市化。四是经济全球化。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主要原因有:(1)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2)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3)社会保障在缺乏法律保证。(4)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社会保障管理分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是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

而在社会保障问题中农民工的社保问题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有:一是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二是制度执行上存在薄弱环节。三是思想观念上的原因。四是雇主和农民工双方都抵制社会保障。措施对策: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国家依照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对象是会体社会成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应对措施主要有:(1)加快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主要任务是:

1、扩大覆盖面,实行城镇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2、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3、实行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养老保险费用。

4、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随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指数定期调整的制度。

(2)加快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应考虑和落实以下改革:

1、扩大实施范围。一方面,抓紧完善国有企业中所有非自愿失业职工都能获得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帮助;另一方面,要使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覆盖城镇农村及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职工和机关、团体、事业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职工。

2、提高基金的社会化统筹程度。失业保险基金应按照以支定收、留有适当储备的原则,进行全社会统筹。

3、合理确定基金使用的目标。以失业救济和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紧密结合再就业,实行有效管理。

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3)逐步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

1、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我国在城乡各地实施的社会救助制度,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包括农村贫民救助、“五保户”救助、灾民救助、城镇生活困难职工救助等救助形式。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应遵循反贫穷、积极救助等原则,科学地确定实施范围和生活待遇标准。

2、进一步完善社会优抚制度。改革的重点是,科学地制定社会优抚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建立优抚事业自我发展的机制,建立专项基金和创办经济实体;通过立法,使退役官兵安置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是增进城乡居民生活福利的重要措施。

建议采取如下具体对策:

作用、问题和对策 篇3

关键词:影视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85-02

一、影视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影视文化内涵

影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因为其能为广大观众提供大量信息而逐渐被大家所喜爱。影视载体中所展现的生活理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因为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或异于生活,因而可以打动喜欢寻求刺激的当代人们,并会被逐渐模仿直到盛行,这便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影视文化”。关于影视文化的概念学者们没有统一的表述,结合查阅的各类资料,笔者认为影视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其通过影片和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的形式呈现给人们,进而传达一定的信息和思想。它能够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而表现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

(二)影视文化特征

1.直观性,视听直接、形象而生动

影视传播的是图像和声音,它通过直截了当和形象鲜明的方法传播信息,比较符合人类感受客观事物的习惯。图像较为形象和直观,它能够更直接、有效地传递信息,声音具有穿透性和感染性,创造了一种赏心悦目、引人入胜的效果。二者结合比其他传播方式更容易被人接受。

2.普及性,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播快捷而广泛

大学校园是一个半封闭式的环境,因此影视文化可以迅速传播的渠道、快速生长。如果你不知道现在比较热门的电影、电视剧或者你不知道流行的明星、较潮的语言,那你就很难和他人更好的交流。在大学校园里不止是学生,包括老师、其他工作人员都必须了解一定的影视文化。

3.娱乐性,影视文化主要特征

影视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娱乐消遣功能。现代社会不仅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物质生活,然而快节奏的生活也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舒缓紧张的生活,人们通过影视文化可以足不出户地游览世界各地的风光、可以观看喜欢的电视和电影、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进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影视文化所表现的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夸张讽刺而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4.导向性,对大学生的“三观”影响深远

文化环境在本质上是指向人、塑造人的。影视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它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会通过各种社会形式和传播媒介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进而改变人们的思维观点、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使人们的思想品德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视文化的影响。

5.商业性,影视企业主要以营利为目的

在影视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商业性价值也逐渐凸现。影视文化虽然只是文化形态的一种,但是在人们接受、采纳进而推广它的整个过程中,它与商业利益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影视文化成为了一种以商业运营、商业收益为主要方式和目的的商品。影视文化在成为商品后,以商业运营的方式进行生产和销售,在这过程中实现了商业利润。

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偏离

对当代的大学生而言,父辈们那种“报效祖国,报效社会”的理想追求早已被抛到脑后,甚至在他们的眼里父辈们的这种理想追求甚至有些落伍和可笑。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他们上学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将来能够谋得一份好的工作,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他们的理想追求越来越功利化、世俗化。近几年一些婚恋交友节目的流行,“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道出了很多人浮躁、虚荣的婚恋交友观,一些大学生也受到了这些的不良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萌生了“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

(二)导致大学生政治观模糊

西方倡导的所谓民主、人权、自由等观念通过部分影视片渗透到我国,虽然是不真实的、片面的,但这些影视作品对正处于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是很难以辨别的,造成大学生错误地把西方的经济繁荣看成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优越性的表现,这容易对青年学生的政治观念引起误导,对社会主义发展极为不利。这在入党方面有深刻的表现,入党本应作为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深刻理解和积极追求,是他们追求政治信念的标志,而如今却成了一部分大学生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成为他们的一种“资本”。

(三)导致大学生历史观混乱

最近十年来的火爆荧屏的历史剧,大部分以“戏说”为主,尤其是近两年较为流行的穿越剧,编剧、导演为了满足大众口味,获得更高的收视率,任意篡改历史,造成青少年对历史的误解。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艺术加工绝不是大张旗鼓地歪曲历史,不是无限制地猜想、编造和杜撰。电视剧说得像历史,其毒害就越大,就越可能亵渎历史,对于历史知识不够扎实,思想不够成熟的大学生群体来讲,他们会把在电视中看到就误以为这就是中国的历史,这比他们脑里对历史知识一片空白更加可怕。

(四)导致大学生思想意识和行动上的惰性

由于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比从前更大,这样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对现实充满各种不满,产生消极厌世的情绪,他们经常会在影视作品中寻找放松,逃避现实,甚至有的大学生沉迷其中,乐此不疲,过分沉溺于影视文化构建的虚幻世界,到影视文化的世界中去寻找心理的慰藉,这大大地减少他们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减少人与人之间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从而不太懂得甚至厌恶人际交往,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五)导致大学生审美观失衡,审美情趣低俗

美是让人们内心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审美是人们根据自身心理是对美与丑、善与恶的一个判断过程,进而表达对某些事物的好恶和喜憎。但是由于当代影视文化制作和传播具有不负责任性,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将一些格调低俗、内容低劣的影视作品进行传播,使得这些影视文化在社会上悄然风行。在这些不良影视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渐渐偏颇,社会责任感渐渐削弱,对美的追求也日渐呈现粗俗化、非理性化的态势。他们追求一种快节奏的“快餐文化”,感性的形象、短暂的捧腹大笑,让大学生们为之痴迷和追捧。

三、降低影视文化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建议

(一)加强影视文化建设与监督,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影视文化环境

首先,政府要加强影视文化建设与监督,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影视文化环境。政府部门可以做出相关规定,禁止国产或引进的影视剧、电视节目等,出现过多的暴力、色情、赌博、吸烟、酗酒等镜头,或过分宣扬拜金主义、消费主义,过分、露骨地炫耀资本主义奢侈、豪华生活生活方式和观念,或者是调整此类影视剧的播出时间。其次,影视文化企业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的承担。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影视作品的制作者也要加强社会责任感。要努力寻找一条主旋律影视商业化和商业影视主旋律化的道路,找到主流意识形态和商业的完美切合点。拍出更多既能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贴近百姓现实生活,格调高雅,催人奋进又能够获得商业利润的影视作品。

(二)加强学校教育与管理,引导大学生对影视文化的良性选择

首先,将影视文化载体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例如,开设一些关于影视介绍和评论的课程,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向学生科学、系统的分析影视文化中所体现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等,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影视文化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使大学生在面对庞杂的影视信息时有较为正确的辨明优劣的能力。其次,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避免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影视文化。目前我国的教育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学校和家长希望学生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另外越来越多的学校不愿意组织郊游、看电影等集体活动,原因是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学校就要承担相关责任。现在的大学生每天除了学习,看电视、上网等自然就成了他们放松身心的重要的娱乐方式。因此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趣味竞赛、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如果青少年在课余时间能够一起参加文体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减少了他们接触不良影视文化的机会。

(三)加强大学生自身的自律,自觉抵制不良影视文化

首先,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进而提升自身鉴别能力。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当代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深入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科学的理论和思想,才能为自身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只有在树立了科学的“三观”,并以此为指导,才能有效地抵御影视文化中庸俗、消极方面的影响。其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大学学习环境比中小学更宽松和自由,时间更充裕,因此大学相比中小学,在开展课余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学生平时除了学习和参加一些课余活动外,还可以参加诸如兼职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大学生沉迷于影视文化所创造出的虚拟世界。最后,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抵制不良影视文化。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模仿倾向往往超过拒绝倾向,特别是对流行的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模仿。因此,大学生必须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抵御不良影视文化的影响。面对诸多复杂的影视文化信息,大学生应当学会辨别和选择,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自觉地抵制不良影视文化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锦云.身肩重任当自知一马当先需慎行——论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导向作用[J].今传媒,2011,(7).

[3]郑雅良.利用影视文化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

[4]麻敏.浅谈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电影评价,2011,(17).

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和相关改进对策 篇4

1.1 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的意义

在传统农业中, 农民无法掌握作物生长的规律, 为了得到较好的收成只能寄希望于风调雨顺。如果自然情况不好, 那么农民的收成也会受到巨大影响。在现代农业中, 农民可以自己掌握作物的收成情况。而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 由于土地干旱、贫瘠, 所以作物收成普遍不好, 造成了农民收入降低, 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在我国偏远地区更应该推广农业技术, 让农民知道应该如何对应土地状况, 使土地状况和作物产量都得到提高。

1.2 农业技术推广对国家的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作物收入在我国生产总值中占了很大比例。所以在我国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的偏远地区, 农民受教育水平不高, 农业生产水平普遍低下, 农民收入也很低。如果在偏远地区推广农业技术, 可以提高我国偏远地区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水平, 从而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人民满意度。

2 在我国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问题

2.1 技术人员较少

我国偏远地区的农业技术人员普遍较少, 这也就造成了我国偏远地区农业水平不高, 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恶性循环。造成这种现象的普遍原因是我国偏远地区的生活水平不高, 待遇不好, 生活十分困难, 所以很多的优秀农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而以前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技术员也很容易流失, 造成了我国偏远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低下。

2.2 农村专业干部少

目前我国农村的基层专业干部十分稀缺, 农民在农业生产上出现的问题没办法自行解决, 农村里的干部通常也是行政干部, 无法为农民进行专业的辅导。而在和其它部门进行协调方面, 由于没有基层农业干部为农民在业务拓展方面进行协调, 偏远地区的农业拓展方面得不到完善, 也就造成了我国偏远地区农业发展无法得到提高。

2.3 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如果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就需要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推广材料, 例如嫁接果树需要的新品种枝条, 在进行沼气设施安装时需要的软管等。这些材料价格普遍偏高, 我国偏远地区的农民显然不能自费, 也就无法在农业技术推广上取得进展, 农民的收入也会减少, 生活水平降低。

3 改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3.1 做好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

在对农民农业技术培训方面, 国家可以通过和当地政府协调, 让政府定期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培训, 例如可以利用电视台、报刊等方式向农民普及一些浅显易懂的农业技术知识, 也可以定期为农民举行宣讲会和培训活动, 将一些较为深奥的农业技术知识传授给当地农民。从而在短时间内让当地农民对农业技术知识有一些了解。

3.2 提高对农业技术员的待遇

由于偏远地区的生活十分困难, 待遇很低, 所以很多技术员不愿意去偏远地区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以往的技术员也选择了离开。我国政府应该提高农业技术员的待遇, 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例如可以在每年评选出优秀农业技术员, 并且在电视台进行表彰, 从而让社会承认这些在我国偏远地区的农业技术员, 使得我国农业技术员的精神生活得到巨大提高, 让我国偏远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展开。

3.3 提高偏远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经费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较多经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即使有了专业的技术人员, 在没有材料的情况下也难以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因此可以让当地政府多为农业推广工作拨出经费, 并且派专人管理经费, 做到专款专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可以提高, 在当地农业水平较高, 农民生活水平较好的时候可以考虑减少经费, 形成良性循环。

3.4 多派遣基层技术干部

在技术人员到位, 经费也到达的情况下, 当地政府可以派遣出基层技术干部为农民和技术人员服务。有了技术人员和经费, 基层技术干部可以和其它部门和企业协调, 为农民和技术员采购需要的农业推广材料, 让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和每个人都能够物尽其用。

4 结语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发展, 但是跟国际上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还需要进步, 而且我国的偏远地区农业技术发展较慢, 农民生活水平较差, 农业生产值也较少。因此我国可以多为偏远地区派遣基层技术干部, 并且提高农业技术员的生活待遇, 让目前的大学生多去偏远地区为农民服务。当地政府也需要进行宣传工作, 让当地农民从内心明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从而让我国偏远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得到长足的发展, 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将农业科技与农民联系起来, 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更加有效率, 让农民可以得到更多收益, 也可以让我国的现代农业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作用,改进

参考文献

[1] 何鸿飞.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推广农业技术[J].吉林农业, 2013 (6)

作用、问题和对策 篇5

一、老年大学在文化养老中的优势表现

一是正确的导向优势。老年大学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强阵地。随着1983年全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在山东省创办后,各地老年大学应运而生,几十年来,通过在实践中探索,在总结中提高,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老年教育事业也随之得到了蓬勃发展,更为老年群体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在全社会创建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二是丰富的教育优势。老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老人们抛弃自卑,树立自信,对自己一生的“体面劳动”感到光荣和自豪,“更有尊严”地生活。老年大学教育是企业和谐乐章中的重要音符,在老年大学厚重的文化氛围里,老人们能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如品香茗、食美味、游智海,开启心扉,扩大眼界,充实胸怀,焕发潜能,养成高雅的气质,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增强了自己在社会主流中的感觉,尊严地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

三是平等的交流优势。交流沟通是老同志摆脱孤独、融入社会的“高速路”。虽然在职工作时大家都按级别岗位分类在岗,但到老年大学学习都是平等的主体,原职业、职务、职称和家庭、文化、阅历等的差异越来越被淡化,没有贵贱高低之分,学校坚持以自愿为原则、以自律为要求,以情感为基础、以和谐为目的。通过自发组织、自愿参加,扩大交往、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协调关系,从而加强了学员间的凝聚力,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是广泛的辐射优势。老年教育的目的是“完善自我、展示自我,回报社会”。老同志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完整的人生阅历,经过老年大学的学习,实现了再充电,更新了知识,都有再服务社会的“冲动”。在老同志身体允许、量力而行的基础上,老年大学可以引导老同志“老有所为”,使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是重要的稳定优势。离退休人员虽然已经离开工作岗位,但其在各个领域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离退休队伍的稳定是整个企业和社会队伍稳定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来老年大学接受教育是一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有效模式,老年大学的教育为队伍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奠定了基础。

二、当前制约老年大学发挥文化养老阵地作用的问题

一是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还未能完全从“待遇养老”向“文化养老”转变,对离退休人员文化养老工作关注度不高。

二是随着退休人员逐年递增,人员呈现出“五化”特点,即:年龄低龄化、身体健康化、学历高龄化、兴趣广泛化、技能掌握多样化,但老年大学却因场地、班次限制,使许多老年人为“入学难”而犯愁,老同志入学比例相对较少。

三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化使许多老同志渴望更新知识、掌握更多与现代科技、衣食住行相关的技能学习,但老年大学目前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相对“老套”的模式,使得部分老同志选择学习课程时面临选择余地小、内容不丰富的局面。

四是老年大学在管理上虽然出台规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教学标准也进行了达标设置,但在师资的管理、教学水平、校园交流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创新。

五是社会化实践课堂的开设还存在有保守现象,在对外交流互动、为老同志搭建“学有所用”平台上存在滞后现象。

三、调动老年大学发挥文化养老阵地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一是着眼一个“引”字,把老年大学教育作为加强老年群体思想政治建设、占领党的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渠道。要紧紧围绕坚持正确导向,强化理论武装这一任务,以老年大学为平台,结合老年人特点,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组织开展帮扶帮教活动,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集体和社会公益活动;坚持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与提高政治素质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坚持把文化娱乐活动与科学健康养生相结合,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引导老年人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健身活动。

二是立足一个“实”字,把老年大学教育作为丰富老年群体兴趣爱好的知识宝库、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有效载体。许多老年人从社会“大舞台”进入家庭“小圈子”,仍有求知欲望、求乐心理、求为意愿。鉴于这种情况,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秉承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老年人的理念,按照既突出政治性、思想性,也体现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原则,坚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宗旨,着力抓好课程设置。一方面坚持按需设课,满足大多数学员的普遍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坚持分层设班,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个性学习需求。同时还要紧紧围绕党的重要政治活动,经常举办理论专题讲座,就老年人关心的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辅导、共同研讨,帮助学员们释疑解惑、理顺思路、认清形势、增强信心。

三是把握一个“活”字,把老年大学教育作为向老年群体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展示自身作为的平台。教学设计中要根据老年人的资历、年龄、文化基础、接受能力不同的实际,重点突出颐养康乐和进取有为两项内容,注意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相结合、理论辅导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集中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员研讨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成果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在集中抓好第一课堂教学,引导学员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的基础上,努力搞活第二、第三课堂,鼓励学员学为结合、学以致用,积极组织学员融入社会,充分体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开办老年教育网站和老年教育空中课堂,方便广大老年人就近学习。

四是突出一个“优”字,把老年大学的师资储备和基础管理作为加强老年教育的组织保证、教育教学的评判水准。师资力量决定教学质量。要注重选聘那些富有奉献精神、热爱老年教育事业和有教学专长、身体健康、深受老年学员欢迎的教师。在此基础上,对聘请的教师要始终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感情上沟通、教学上支持,通过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甘于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积极营造懂教育、会管理、能干事、干成事、热情服务的浓厚氛围,以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适其所需,授其所宜,导其所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教师队伍能够“请得进、留得住、教得好”。在管理上要做到“细”字当头,建立完善的内约其心、规约其行的规章制度,有效促进老年大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结合实际工作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学员管理等一系列切合实际、科学管用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激励机制,通过制度来营造一个规范有序、学有所得的教学秩序,宽松和谐、团结友爱的学习环境和适应教学、满足需要的办学条件。

作用、问题和对策 篇6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大多是黑板加粉笔, 有时附加一些挂图及模型, 对课本内容边讲解边板演而完成, 学生课堂上接受信息主要通过听觉获得.教学效果实验表明, 如果学生既能看得见, 又能听得见, 通过多种方式的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及信息效果, 比单一的听教师讲课要强得多.利用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实现从“听”数学到“听、看、做”数学的优化, 知识的保持能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二、课件在高等数学教学的应用

(一) 实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联系

在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中, 对极限的思想、微元法的思想等内容, 老师只能口述告诉学生, 在黑板上无法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利用课件教学中数学软件包强大的符号演算功能和图形、动画功能, 使得以前在黑板上较难表现的函数极限过程、空间曲线和曲面的图形, 以及通过Power Point制作的动画都能得到较好的演示, 直观、生动、形象.

(二) 能形象直观地展现空间图形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述旋转曲面时, 学生很容易地想象与理解某种旋转曲面是由何种曲线绕着哪个轴旋转得到的.在讲授二重积分章节求曲顶柱体的体积时, 借助于课件或数学软件将曲顶柱体从“分割到求和”的过程一步步地细腻、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 使学生得以更好地理解“微元法”的思想.

(三) 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抽象的数学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在课件中, 可提供图文声像并茂、色彩鲜明的教学情境与氛围, 还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环节, 适时方便地添加或引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的资讯.如讲授极限与导数内容时, 通过课件中的超级链接, 介绍微积分的发现过程等背景知识, 播放柯西、牛顿、莱布尼兹等数学大师们的图片与生平, 使学生受到数学史的教育,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节省时间

高等数学的许多定义、定理等文字性的东西篇幅长而且结构差不多, 如:定积分, 重积分, 曲线、曲面积分的定义, 传统板书画图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 其实只需让学生注意分割、取近似、求和、取极限的思想即可, 用课件播放演示这个过程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另外,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 可随时对课件进行修改, 比修改纸质教案节省时间.

三、不当使用教学课件存在的问题

(一) 目标定位不准, 忽视教学特点, 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有的高等数学课件一味追求课件本身的技术含量而不考虑学科特点, 页面到处充满动感, 画面美丽时尚, 课件看起来漂亮, 但在实际教学中随着展幕的不断演示, 学生的注意力被各种新奇的形式所吸引, 忽略了应学习的信息, 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 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 以课件代替学生思考, 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等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 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过程.许多教师运用课件教学时, 变成了计算机的操作者, 充当的是电子黑板的作用, 将教学内容输入课件电脑, 将教学环节设计成顺序式结构, 把自己想表达的能表达的东西在显示器上放映出来, 学生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被动地接受, 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 教学设计不当, 影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教学是一门艺术, 它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互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师生交流探讨, 共同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但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只顾低头点击鼠标, 无暇顾及学生的反映, 更谈不上和学生课堂互动, 这样教学效果大大打了折扣.

(四) 过分依赖课件教学, 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高等数学课逻辑性比较强, 课堂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充分理解, 各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课件辅助教学不可或缺, 但过分依赖课件教学, 把教学的过程变成课件的播放过程, 让计算机的运行取代人的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被课件取代, 会适得其反.

四、怎样合理地运用课件才能发挥优化教学的作用

(一) 正确认识课件辅助教学的作用

课件辅助教学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但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 课件只是辅助教学, 不能喧宾夺主, 必须将课件辅助教学融入到传统教学中去, 将二者有机结合, 实现两种教学手段优势互补.

(二) 要根据实际需要, 有针对性地使用课件

对于那些用传统教学方法不便展示的教学内容辅之以计算机技术, 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对于极限的概念, 涉及“变化趋势”的问题, 传统教学中无法直观表达, 只能通过教师语言描述, 学生自己想象理解,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 会造成部分学生理解不充分, 影响了教学效果.若采用计算机课件可以把变化趋势的变化过程动态地显现出来, 突出了教学难点.还有一些教学内容学生容易理解, 但是课堂上板书量大, 把要书写的内容制成课件, 方便了课堂教学.

(三) 制作课件, 尽可能减少可能干扰学生的因素

课件的界面应简单, 背景不宜太过花哨, 没有必要为了突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将各类文字、图片、声音、动画都加进教学课件中, 喧宾夺主,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干扰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结束语

作用、问题和对策 篇7

关键词:小城镇,环境问题,对策,生活污染源,生产污染源

1 小城镇建设的作用

我国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繁荣农村经济和加快城镇化发展联系起来,是党中央经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总结而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标志着我们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成败的关键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又在于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与农业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但能否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问题的关键,既有计划又有步骤地推进小城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1]。

1.1 小城镇建设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小城镇既紧靠农村又同周围大城市联系紧密,它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交流的中心。依托小城镇建设,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及科技水平,同时交通、通讯更加便利。在小城镇建设初期,可及时有效地将相关务工信息和农产品销售信息传递给农民。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民很难依靠经营小块土地脱贫致富,同时现有的农村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因此,出路只能是把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把农民转移到城镇中去。这样一方面可使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能依靠非农产业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把置换出来的土地资源在农民手中适度集中,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提高人均产出量,保证农民即使在农产品价格下跌时也能增收,使农业真正成为致富的产业[2]。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推进,要求转移到城镇的农民改变身份,成为真正的市民。因此,小城镇建设可从总体上重组城乡结构,重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从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

1.2 小城镇建设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201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亿人,如果按照发展大城市的主张,需要建设200座100万人口大城市才能吸纳这些剩余劳动力,达到人口城市化上升到45%的既定目标。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没有实力在短期内建造数目惊人的大城市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如果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现有大中城市,必然造成现有城市人满为患,在就业、住房、交通、教育、治安、计生、社会保障、市政建设等方面形成严重冲击[3]。发展小城镇的成本相对较低,我国目前已建城镇约有1.9万个,平均每个小城镇吸纳1万人就可以吸纳1.9亿人,如期完成城市化的目标。如果再考虑集镇,则小城镇就有约5万个,平均每个吸纳4000人,就能完成2亿人口城市化的任务。因此,发展小城镇既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城市化的现实选择[4]。

1.3 小城镇建设可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小城镇建设可带动乡镇企业的集中和发展。从经济增长总体来看,我国乡镇企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职工人数超过了国有企业人数,在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40%。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到今天仍处于粗放经营阶段,首先是分布分散,重复建设严重;其次是规模较小,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第三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企业较多;第四是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小城镇建设是乡镇企业摆脱分散化粗放经营困境的根本途径,对减少耕地占用、保护环境、完善乡镇企业的基础设施服务的配套、降低生产成本、发展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5,6,7]。乡镇企业的集中和发展可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首先,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工业化进程。乡镇企业就近发展农产品加工,一是熟悉本地资源和出产,可合理地确定生产基地半径,有效控制运输、筛选、损失的成本,具有“地缘”优势;二是熟悉本地的行政运作和市场操作,具有“人缘”优势;三是企业和农民是邻里乡亲,遇事好协调,能同舟共济,外部成本较低。乡镇企业在农业母体的哺育下,充分发挥农村的各种资源优势而发展和壮大起来,再补农、建农、带农,带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其次,乡镇企业的集中和发展可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推动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在小城镇合理聚集,一方面有效地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降低了企业成本;另一方面为小城镇提供了活的资金来源,提供小城镇实现城市功能必备的人口支持和技术服务,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四是乡镇企业的集中和发展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可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下,没有乡镇企业作载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一种空想[8,9]。

2 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2.1 小城镇建设中环境规划滞后,水土流失严重

环境规划滞后,大部分小城镇发展规划中没有将环境保护列入其中,有的即使列入其中,也不具备可操作性和长远性。部分小城镇环境规划的实施,未与城建规划同等水平同步进行。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一些问题凸现出来,如未进行环境功能分区、布局不合理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水土流失严重。

2.2 占用大量耕地,导致新的社会问题

小城镇建设必然占用大量耕地,从而使部分农民失去耕地,这部分农民被转移至小城镇后由于收入有限,再加上本身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必然出现一些新的社会环境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等。

2.3 乡镇企业加重了小城镇的环境破坏

随着小城镇内乡镇企业的兴起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小城镇的环境受到很大破坏,主要原因正是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在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中,由于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领导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经济发展指标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环保投入与环保工作需要不相应、环保机构不健全,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向乡镇转移,加重了对小城镇的环境破坏。具体的污染分为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两大类。

生产性污染[10,11,12]:由于乡镇企业的自身特点和企业管理者缺乏环保意识,使乡镇企业没有完善的环保设施和配套的污染治理设备。产生的污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空气污染。汽(柴)油、煤燃烧产生的烟尘和NO2、SO2、CO等排放严重超标;磷肥、磷酸、电解铝等工厂排放出的氟和氟化氢等有毒气体,矿石烧结、水泥生产、钢铁冶炼、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煅烧产生的大量粉尘、飘尘和有毒废气等都会对周围环境及聚居人群的健康产生巨大影响。②水污染。它是对人们生产、生活最直接的污染。很多乡镇企业属技术水平低、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大量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从而造成大面积水体污染。如生活污水等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电镀废水、焦炉和高炉的煤气洗涤与冷却水;采矿废水等含有氰化物等剧毒物质、酚类物质、重金属物质、酸碱等物质破坏和污染水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以及生物制品、制革、屠宰等工业废水,含各种病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流入水体后会传播各种疾病。在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城镇,地表水和地下水普遍受到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同时,上游水系的污染会影响下游城市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③固体废物污染。炼铁厂、炼钢厂、氧化铝厂等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冶金渣,以煤为燃料的电厂产生的燃料渣,塑料生产及石油冶炼厂产生的化工废渣等工业固体废物在堆存过程中,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经雨水浸淋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同时生活垃圾、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成为环境的严重污染源,造成传染病传播和流行。城镇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处理渣,这些处理渣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二次污染。④噪声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逐渐集中和发展及小城镇建设会带来噪声污染,从而妨碍城镇居民的休息、工作和生活。如金属加工机床、冶金设备、发动机、电动机和建筑用的推土机、打桩机、搅拌机等产生较强的噪声;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所造成的噪声,包括家庭噪声、公寓噪声和娱乐场所、菜市场、运动场的噪声等;小城镇中的交通运输工具也是最大的噪声源。所有这些噪声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生活性污染[13,14]: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短缺、规划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居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对环境产生污染:①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是居民日常生活排出的废物,包括厨房排出的垃圾、日用品消耗的垃圾等。生活垃圾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增多,资金短缺或设备不完善致使生活垃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只是进行简单的填埋或堆放,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二次污染。②生活污水。生活污水除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动植物脂肪、尿素和氨、肥皂和合成洗涤剂等外,还含有细菌、病毒等使人致病的微生物,这种污水会使接受水体发臭和变质。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江河,致使一些直接饮用河水的地区常常大规模地流行疾病。

3 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

作用、问题和对策 篇8

医院制剂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多数制剂室开始追求利润, 盲目扩充品种, 使医院制剂方向发生了偏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医疗体制的改革, 新的《药品管理法》的实施, 给医院制剂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3]。因此,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医院制剂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及医院制剂在现阶段应如何向前发展。

1 医院制剂存在问题

1.1 已批准配制的制剂管理欠规范

就已批准配制的制剂而言, 虽然各省市的医疗机构已按本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制剂品种的管理要求申报并获得批准, 但由于多年来国家没有统一的审批标准, 各省市的审批部门和对制剂的管理方式也几经变化, 审批标准和技术要求低, 致使已获得合法配制资格的品种存在一些需要规范的问题[4,5]。

1.2 医疗机构非法配制、使用制剂

这种现象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一些医疗机构尤其是医疗门诊部使用的制剂不申报, 却在大量地配制或委托加工、使用;二是有些医疗机构配制使用的制剂品种没有全部申报, 只有部分品种申报或只获得了部分品种的批准文号。

1.3 医疗机构非法进行广告宣传, 销售或变相销售制剂

一些小型医疗机构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医院门诊部, 见利忘义, 钻国家法律不健全或监督体制不顺畅的空子, 以制剂大搞盈利活动, 坑骗患者, 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2 医院制剂问题对策

2.1 加大医疗机构制剂的监督管理力度

严厉打击邮购销售或变相非法出售医疗机构制剂的违法行为。监督管理体系是一个业务管理系统, 卫生和药品监管部门要各司其职。针对邮购销售的医疗机构或变相销售医疗机构制剂, 扰乱医疗市场, 坑骗病人的行为需进一步强化管理, 加强监督, 情节严重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进行相应的处理。

2.2 对已批准配制的制剂进行全面整顿

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一要求, 对制剂品种进行一次全面整顿。各省市药监部门可借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刚刚完成的、对上市药品进行三项整顿的做法和经验, 对已批准配制的制剂品种进行整顿, 认真完成清理制剂品种工作:一是对市场上已有供应的品种或法律法规不允许配制的品种进行清理;二是重新评价制剂处方, 规范制剂名称, 解决制剂组方不合理, 命名不科学规范等不合理配方;三是全面提高制剂的质量标准;四是规范制剂的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五是整顿制剂使用的内包装材料。

2.3 加强宣传

通过宣传, 努力实现三个目标:一, 提醒媒体和医疗制剂广告, 不能不择手段, 只顾自我的利益, 对人民群众不负责任, 甚至做出一些非法的事情。告诫医疗广告的审批部门要履行好职责, 对医疗广告中变相宣传制剂的行为, 坚决予以禁止, 绝不能放行;二是是让患者或患者家属了解医疗机构制剂只能在医院凭医生处方使用, 不能自行使用;三是提高医疗机构中各级管理人员和直接从事制剂配制、检验等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 自觉地按法律法规的规定办事, 及时纠正那些违法或不规范行为。

3 医院制剂对临床医疗的作用

20世纪以来, 药物研究和开发工作进展迅速, 向市场推出新的药物品种不断增加, 药物作用也越来越多。但人类的疾病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新病种不断更新。事实上, 当某些疾病没有合适的市售药物, 此时可由医院制剂室制成临时制剂, 解决临床急需,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6]。

临床治疗的需要与市场无供应的品种:一些临床长期应用, 经济方便而市场又无供应的品种, 有些专科医院经验处方、保密处方、专利处方, 也需要医院制剂配制。

医院制剂具有较为简单的包装, 也不存在运输耗损, 库存低, 周转快, 只要上规模的三级医院, 就能够有良好的规模效益。

医院制剂室成为开发新制剂、新技术、新材料的实验场所, 能减少新药与新剂型的研发费用与周期。

据报道我国已批准上市的中成药有90%以上的品种是在医疗机构制剂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目前许多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新药[如复方丹参滴丸、薏花仁油 (康莱特注射液) 、胃苏颗粒、消渴丸、通心络胶囊等]都源自医院制剂。这成为推动医院制剂发展的原创动力, 而也成为医院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阵地。同时医院医药人才集中、医药信息密集, 用药动态快捷, 临床资源丰富, 制剂室能即时准确地为临床提供剂型独特, 治疗效果确切, 价格又低廉的医院制剂, 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4 总结

医院制剂的存在是必要的, 要充分认识其发展的重要性, 探索其发展方向。要客观认识现状, 面对困难, 克服存在的各种问题, 保证质量, 创造特色, 在机遇与挑战中求得医院制剂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伍杰雄.论我国医院制剂的存在和发展[J].中国药房, 2002, 13 (3) :134.

[2]李彬.我国医院制剂的现状及发展[J].中华医院药学杂志, 2003, 2 (10) :29.

[3]霍保方, 徐英宏.医院制剂管理的探讨[J].辽宁药物与临床, 2001, 4 (3) :143.

[4]王书杰, 赵宗祥, 王丽萍, 等.浅谈医疗机构制剂的发展方向[J].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7, 23 (5) :398.

[5]仇学宏, 刘子昀.医院制剂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J].中国药业, 2007, 16 (19) :49.

作用、问题和对策 篇9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作用,发展,对策

进入新世纪,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实施科学技术的载体, 为实现大面积粮食作物的增产增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障粮食安全等提供了条件, 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 并将持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连云港市目前已经进入跨越发展阶段, 2009年沿海开发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农业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必须同步快速发展, 而实现农业的增长和提速发展, 必须要有好的抓手和动力源, 农业机械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 是目前我们可以选取和依赖的一条有效捷径。

1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单位时间里, 消耗在农业生产中的物化劳动越少, 那么农业的生产率就越高, 农业的产值就越高, 因此, 在最少的物化劳动中去获得最高的生产率是一条有效的增收途径, 而这唯有依靠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所以, 提高农业效率必须首先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1.1 改善了生产条件

如果说, 机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工业革命的起点, 那么,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可视为农业领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革命起点, 农业机械是引发这场革命的关键要素。农业机械置换了劳动力, 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大大改善了劳动者的生产条件。

1.2 促进了农业丰产丰收

农业机械的使用, 提高了耕作、种植、收获的质量, 加快了生产的进度, 如联合收割机及水稻插秧机的应用, 农作物的收、种周期较“大包干”前缩短了20~30 d, 大大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另外, 农业机械作为实施科学技术的载体, 使得一些先进的生物技术得以实施, 促进了农业的高产稳产。据测算, 农业机械在农业增产增收中的贡献率占15%以上。

1.3 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 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条件,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据2009年统计, 我国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已近发展到4 000万个, 其中农机户3 900万个, 占99%, 农机户约占乡村总户数的12%, 从事农机作业服务的人员约4 550万人, 约占农业从业人员12%。

1.4 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机部门重视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推广应用, 并始终把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去抓, 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 节本增效成果显著。如推广化肥深施技术, 可减少化肥有效成分的损失, 化肥的利用率提高15%左右, 使在同等施肥量的条件下, 达到增产的目的。再如推广小麦精少量播种技术, 比人工撒播省种225 kg/hm2以上, 同时, 又提高了播种质量, 促进小麦单产增幅近15%。这些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 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让农民尝到了甜头, 增强了农民科技种田的意识。

2 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积累, 连云港市的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高, 农业装备结构性战略调整逐年推进, 农机化综合水平逐年提高, 农机良性发展的机制逐渐形成, 农机的新技术水平也日渐提高, “兴机富民”工程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 农机管理法制化水平和农机安全监理工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应看到, 目前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上也存在着一些的问题, 有很多的“瓶颈”尚待突破, 有很多障碍急需清除, 归纳起来, 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2.1 农业机械管理服务需进一步完善

连云港市农机管理机构不健全, 力量薄弱, 人员匮乏。特别是乡镇农机站建设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没有按上级的“五定”方案落实, 人员有名无实, 经费没有纳入预算管理;有的农机管理员不专业, 缺少专业知识, 不能胜任工作。

2.2 农机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制约着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农业机械一次性投入大、回收期长,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有些人不愿意投入;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 富裕起来的农民对农业机械需求更迫切, 但因国家政策性投资和专项补贴少, 购机贷款难争取, 只能望机而叹。

2.3 农业动力机械和机引机具配套严重失调

农业机械闲置和不配套, 使很多机械发挥不了作用, 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2.4 分散小农式经营、种植, 影响农机化的发展

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以户为单位的小条块状农田里农作物种植五花八门, 受季节、作物品种、道路的局限, 农业机械很难提高作业效率。

2.5 农机市场不规范

一些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及零配件冲击着农机市场, 损害了购机农民的利益。

2.6 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农机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必须造成土地的分散经营, 土地规模因人口增长和农户的增加而越分越细。农业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 由于没有土地的集中相配合, 从而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小规模农业生产的成本反而会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当农民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时, 必然会造成农民少种或者不种地, 甚至会造成割地的弃耕, 进而影响粮食生产, 危及粮食安全, 从而阻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伴随着农业人口的不断增加, 根据有关农业经济学原理可知, 当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随着农业人口的增加已降为零甚至为负数时, 必然会造成人均收入的下降。当大量农民滞留在小块农田上, 农民不能在其他行业上就业是, 会增加农业机械化推广的阻力。

3 对策建议

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必须要有好的思路, 好的办法。具体讲, 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3.1 必须转变观念, 强化服务意识

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不应过分强调在短期内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否则, 可能妨碍农机具的更新与淘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的主题, 增强服务意识, 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对农机多品种、多型号、多功能的需求, 大力发展适合多种农产品生产的种植机械、栽培机械、养殖机械、收获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和农产品的保鲜、分类、贮藏、运输等产后处理机械, 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服务中, 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3.2 必须抓好技术创新, 进行灵活经营

农机技术创新是农业结构调整后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农机是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载体, 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要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而且要为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农业先进技术服务。现代农机不仅要满足产前、产中、产后的需求, 而且要满足蔬菜和经济作物生产品种多、农艺要求高、上市频繁、变化快等特点的要求。所以, 要倡导技术创新, 开发和研制小型化、多种类、多规格、多功能、复合式、高效率、一机多用的实用农业机具, 使农民能够买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可行、低成本、高效率的农业机械。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农机经营效益是推动农机化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有些经济作物的生产规模比较小, 农机具的利用率、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将有所降低,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机专业户的经营积极性。但是,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民收入提高, 农民对农机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多。要开拓创新, 灵活经营, 发展多种经济结构、多种经营形式的农机经营服务组织, 优化农机资源配置, 降低农机作业成本, 提高农机经营效益, 不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形成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运用模式。

3.3 必须要抓好五个结合, 使农业机械化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见效

3.3.1 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

适应发展粮食产业工程、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牧业、渔业和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对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的新需求, 为结构调整提高机械化支持, 促进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增收。

3.3.2 把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与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结合

为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工程, 提高机械化技术支持, 尤其要解决好制约生产过程机械化的瓶颈—机械化技术装备。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农业,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促进农民增收。

3.3.3 推进农业机械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

农业机械化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提供先进农业机械装备或农机作业服务支持, 发挥产业优势, 取得品牌效益和规模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

3.3.4 推进农业机械化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结合

促进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减少农业人口, 提高经济效益, 拓宽增收领域, 促进农民增收。

3.3.5 加强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和调控力度

与充分发挥市场对农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推进农业机械化, 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4 提高农机队伍的素质

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是实施科教兴农, 顺利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 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希望。在我国2.37亿农户中, 有3 900多万户拥有农业机械, 全国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推广人员以及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达5 800多万人。基层农机干部和农机手是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素质高低, 直接关系到管理效益的高低, 关系到农机技术推广普及的进程和农机作业质量的好坏, 甚至关系到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农业结构的调整会出现许多新产业, 经济作物的品种也会增多, 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在相应增加新型农机具种类的同时, 又把农艺、生物工程、自动控制、电子等先进科技集农业机械于一体, 只有掌握科学技能, 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机人员才能得心应手的管理和操作农业机械, 使现代农业机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应用作业,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5 加快农机化结构调整的步伐

3.5.1 实施科技推进

围绕农业产业关键环节和农民迫切的技术需求, 加速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农机装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创新。大力实施新的机械化农技措施, 加快农机节本增效、设施农业等技术推广应用。同时开展好“农机科技下乡”活动, 加快农机化推广步伐。

3.5.2 实施产业带动

采取鼓励扶持政策, 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 促进机具、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通过大力实施“十、百、千”示范带动工程, 使连云港市逐步形成装备精良、功能优化、机制灵活、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农机社会化、产业化服务体系。重点抓好农田作业、农副产品加工、运销等农机服务项目, 通过联合、改组、扩建等形式, 不断扩大规模, 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把农机服务与农村大市场有机地连接起来, 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3.5.3 实施市场拉动

要着重培育好农机作业市场、销售市场、信息咨询市场和技术服务市场, 逐步规范市场行为, 整顿市场秩序, 扩大市场规模。要围绕农机化发展的需求, 积极兴办各类专业服务市场, 带动相关机械的发展, 拓宽作业项目。由单一为种植业服务逐步向农林牧渔各业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延伸。

3.5.4 实施政策驱动

作用、问题和对策 篇10

关键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新形势下企业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存在的问题

(1)党员的世界观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各样的文化也一同随着改革进入我们的生活,党员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影响,有些党员对我们先前推崇的奉献精神产生了“质疑”,认为在现实生活奉献不需要了,世界观受到很大的冲击。(2)党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不断的进步,我们的党员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企业党员既要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又要有带领职工群众迎接挑战、开拓经营的实际本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文化水平较低、业务水平不精的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难以发挥。(3)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由于这几年企业不断的改革改制以及用工性质的变化,党员队伍呈现出“三多三少”,即老党员多、年轻党员少,低学历多、高学历少,男党员多、女党员少;党员分布在生产一线党员少,从事管理工作的党员较多的现象。(4)个别党员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二、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对策

(1)加强理论修养,提高党员政治思想素质。①抓好党员的理论政策教育。充分利用每月一次的党组织生活会和基层单位的职工大会、调度会、班组班前会等各类会议组织党员和职工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党员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改革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意识。②抓好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经受各种困难、风险的考验。③抓好党员的党性教育。通过每年的党员轮训和日常党员教育,每年企业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党员时刻把企业的利益视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讲责任、讲奉献,爱岗敬业。④抓好党员艰苦奋斗教育。通过学习先模人物,特别是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督促党员以先模人物为楷模,处处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2)加强党员业务培训,增强党员业务素质。党支部要针对部分党员知识底子薄、本领技能差的实际情况,将强化党员业务知识培训列入议事日程,着力对党员进行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岗位业务工作技能和企业管理知识的强化提高,使党员做到至少掌握一门技术,具备一定技能,激发党员敬业爱岗,能在企业改革、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三、建立党员考核机制,提升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动力

(1)实行党员工作目标管理。目标管理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够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党员管理也可以实行党员工作目标管理。党支部要将党委、支部的全年的工作目标,结合党员的实际情况,将党员工作目标化,分解落实到每个党员头上,使每个党员人人头上有任务。并且将管理纳入所在单位管理的统一规划之中。(2)以“创先争优”党性实践活动激励党员。根据企业基层党委的工作任务,结合党委和支部工作目标,组织引导党员开展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对党员的考核,定期对党员发挥作用情况进行评比检查,让党员的工作成绩接受群众的监督。(3)以党员奉献日活动提升组织生活的实效性。通过组织党员奉献日活动,突击生产环节中的难点和瓶颈 ,为生产经营工作创造条件。(4)加强群众监督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基层党支部要根据企业党委的安排部署深入开展好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根据评议结果,实施奖优罚劣。(5)积极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年度述职。在抓好民主评议党员的基础上,实行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工作,总结自身思想、工作、生活和履行岗位职责等方面的情况,通过领导干部述职、职工民主评议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对干部党员的监督,同时也鞭策干部党员进一步形成兢兢业业,清廉为民的工作作风。

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构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活动平台

上一篇: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建构下一篇:聚酰胺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