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业利率困境论文

2022-04-18

被业内戏称为“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人身险费率改革,终于在今年获得迅速推进。《财经》记者从有关权威渠道独家获悉,讨论近十年的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和路径已基本敲定,相关文件有望近期发布。被费率管制捆住手脚的寿险业,近年增长乏力,新单业务已连续两年负增长,今年前两个月依然颓势。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寿险业利率困境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寿险业利率困境论文 篇1:

利率波动对寿险的影响

摘 要: 利率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变量。随着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利率波 动的经常性,对寿险发展起重要的影响。利率风险成为寿险公司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

关键词:寿险 利率波动 影响

利率波动作为一种常见货币经济现象,对任何采用货币形式经济的行业都会产生直接或 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对寿险公司也不例外。由于寿险公司不生产 物质产品,其业务经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筹集资金,使用和分配保险资金的过程。因此,无 论从保险人、被保险人或是从保费、赔款、准备金、资金运用以及管理费用等方面看,保险 受到利率波动都是在所难免的。深刻的历史教训使我们认识到:无论当前经济处于何种发展 时期,研究整体经济框架尤其是利率波动对寿险业的影响,都是相当重要和必要的。利率上 升与利率下降是两种反向的经济现象,不管是利率上升还是利率下降,都会对寿险业的发展 壮大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利率波动对寿险业的影响

1.利率波动对寿险产品的定价的影响。 利率波动对寿险公司影响远远大于财险公司。寿险保单价格由死亡率、经营费用率和 利率决定的。死亡率在一定时期,是基本趋于稳定的,寿险公司设计产品时可参考当时适当 的生命表;经营费用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寿险公司可以控制的因素,也就是说,死亡率 和经营费用率对费率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是可以预测的、控制的。因此利率便成为影 响 寿险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利率波动就给寿险公司费率厘定(产品价格)带来了困难。一方面 ,寿险公司既要使保费负担不会超过投保人的承受能力,又要力保自身有足够的偿还能力, 这就会要求寿险公司随利率的波动而对费率作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寿险公司要保证经 营的稳定,也不能经常变动费率。因为经常变动费率会影响投保人对寿险公司的信任度,严 重时可能会引发退保行为,造成寿险业务量萎缩,甚至引发严重的财务危机,因此,利率波 动使寿险公司进入了产品价格厘定的两难境地。

2.利率波动对寿险产品供求的影响。

传统寿险产品都具有储蓄性,居民储蓄也有一定的保障动机。尤其在发达地区,人们在 购买储蓄性寿险产品时,往往将其与银行储蓄进行比较。寿险的流动性比银行储蓄低,但预 订利率往往比银行利率高,因此,银行利率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寿险的相对价值,提高或降低 投保人购买寿险产品的机会成本,进而影响投保人的行为。当利率上升时,一方面,由于寿 险保单的预定利率从报单生效后始终不变的,而利率上升,必然导致加大其他金融产品的投 资而减少对寿险产品的购买,从而导致寿险产品需求减少甚至引发保户退保,寿险业务量萎 缩;当利率下调时,一方面,使金融产品如储蓄、股票的投资收益率下降,对寿险的需求量 上升,另一方面,利率下调迫使寿险公司提高价格,其市场竞争力下降。寿险公司将压缩寿 险商品的规模,从而降低整个寿险市场的商品供给水平。

3.利率波动对寿险资金运用的影响。利率波动使寿险公司的利息收益面临前所未有的压 力,导致资金运用收益的不确定 因素加大。基于多种原因,目前我国的寿险资金主要集中于银行存款、政府债券,利率波动 ,利率风险增加,原来最稳定的银行存款、政府债券也有某种程度的收益不确定性,原有的 固定利率庇护功能几乎完全消失。资金市场上的风险更大,寿险业如何调整投资比例,加强 风险管理,确保寿险业长期的保值增值,成为更加突出迫切的问题。

4.利率波动对寿险资产负债匹配造成影响。

当利率频繁波动时,给寿险公司的资产匹配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从而威胁寿险公司 的财务稳定性。在寿险公司经营过程中,由于人寿保险的公共性,保险公司的投资活动不同 程度地受到监管部门的限制,结果寿险公司的资本,相当大的比例被投放于资本市场,包含 债务、抵押等。而寿险公司来自债券和抵押的收益,对利率的波动极为敏感,如果利率波动 过于频繁,寿险公司是不可能准确地判断出每次的情况,这样就会给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匹 配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困难。如果期限匹配出现问题,当负债支出对资产提出变现要求时,就 有可能造成资产损失,甚至造成公司的经营困难。

二、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

1.积极创新险种。

保险公司应该根据地区的不同,客户不同的特点,细分市场,设计多领域、多层次、 多品种的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客户的寿险产品,同时还要通过个性化的产品和营销方式等渠 道挖掘市场的隐性需求。

(1)大力发展纯保障型险种。纯保障型险种由于给被保险人提供的保险保障是死亡或意外伤 害保险责任,即只有在保险期限内被保险人死亡或意外伤害,保险公司才付给保险赔偿,否 则投保人所交的保费将全部归保险公司所有。死亡或意外伤害给付完全取决意外伤害发生的 概率,而这种概率又是在预定生命表的范围内,是确定的。所以这类产品在积累未来偿付准 备金过程中基本不受投资回报影响,目前寿险公司中可供选择的保障型险种比较少,但针对 市场需求可以有计划的发展部分纯保障型的险种,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

(2)开发浮动利率寿险产品。传统的保险其现金是在对死亡率、投资回报率、经营费用等长 期预算的基础上运用平衡原理在购买保险时就确定了的。浮动利率保险是指现金价值或保 险余额随投资收益或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用投资收益来抵消利率波动的影响。保险公司 可以给定一个较低的保证利率,也可以不承认保证利率。

2.通过保险投资运用来消除利率波动的影响。 《保险法》第105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 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其中,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为拓宽保险资金 的投资渠道留有发展空间。因而保险人应该在法律规定的现有的投资渠道中积极选择适合发 展的渠道。根据保险资金的特点有效的开展各种投资活动,拓展现有投资领域。通过保险资 金的保值增值,使保险资金由财政型发展为金融型,从而有效抵御或消除利率波动对寿险的 影响。

3.调整寿险险种的期限结构。

寿险险种的期限结构是指不同保险期限的寿险险种占保险人所有险种的比重。由于利率 对寿险的影响程度与保险期限结构密切相关,保险期限越短,受利率波动影响程度就越大, 因此应减少短期养老保障义务,特别是趸缴费业务。

4.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缓解保险业的利率困境,也要把经营思想和发展战略从单纯追求业务 规模、市场份额转 变到追求企业效益、产品品质和客户服务上来,多作有效益的业务,少作或不作没有效益的 业务。其次,要加快培养人才,在短时间内培养一大批懂寿险、懂经营、懂管理的经营者, 按人寿保险的要求经营和管理寿险公司,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营决策的失误。

参考文献:

1.曹贵仁.利率市场化对中资保险公司的影响[J].保险论坛,2002(4)

2.苏莉,苏莹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寿险公司的影响[J].南方金融,2003(11)

3.魏巧琴.保险企业风险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200093)

(责编:贾伟)

作者:许良成

寿险业利率困境论文 篇2:

寿险费率改革临门

被业内戏称为“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人身险费率改革,终于在今年获得迅速推进。

《财经》记者从有关权威渠道独家获悉,讨论近十年的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和路径已基本敲定,相关文件有望近期发布。

被费率管制捆住手脚的寿险业,近年增长乏力,新单业务已连续两年负增长,今年前两个月依然颓势。中国保监会高层曾公开表示,保险业目前发展陷入困局的症结在于费率管制抑制了保险需求,费率管制导致产品价格高。价格偏高,消费者不愿买,销售主要靠误导。

费率改革已成为打破保险业发展僵局的业界共识。

3月4日,保监会召开主席专题会,讨论了新版本人身险费率改革方案,向多家寿险公司下发了“关于征求对《关于开展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试点的意见》等四个文件意见的函”征求意见。26日,保监会召开费率改革试点专题座谈会,八家公司作为代表对改革提了多条意见。

在参考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保监会近期修改和完善了改革方案。《财经》记者获悉,在最终确定的方案中,总体思路依然是放开预定利率(或最低保证利率)和管住准备金评估利率。但在具体步骤上,将分步实施,先推出产品试点,且试点产品由原定方案的普通型产品和与特定资产项目挂钩产品两类,缩小为 普通型产品一类,即率先放开普通型产品的预定利率,此类产品的预定利率(或最低保证利率)由保险公司自行确定,但以3.5%为界,实行不同的定价区间。

这意味着,自1999年起,执行了14年的国内人身险产品定价利率2.5%的红线将被突破。

据知情人士透露,先放开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是“投石问路”,保监会将视其试点效果再考虑下一步改革的推行节奏。“这体现了保监会对费率改革的审慎态度,既要放开,又要稳妥。”

在寿险业增长乏力的困境下,曾经对费率改革持反对意见或观望态度的大保险公司,态度也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转为支持“渐进式”改革。而多位受访的保险公司负责人表示,由于预定利率的放开暂时只限于普通型产品,这类产品占比较小,不会对保险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

专业人士普遍认为,人身险定价利率市场化是行业向风险保障型产品转型的必经之路。不过,短期内定价利率市场化难免给保险行业带来一些“阵痛”。
试点范围缩小

今年3月,媒体披露了人身险费率改革“四步走”方案:产品试点即放开普通型人身险和与特定资产项目挂钩产品的预定利率、区域试点即放开上海税延养老险的定价利率限制、公司试点即满足有关要求的保险公司原则上取消其所有人身险产品2.5%的定价利率上限,以及全面放开四个步骤。

据了解,保监会的基本思路是,率先启动产品试点,然后配合上海税延养老险项目推进区域试点,至于第三步和第四步,目前暂时不在考虑之列。

第一步试点拟放开预定利率的产品仅限于普通型人身险产品,对其实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定价区间采取区别化的产品管理方式,预定利率低于3.5%的产品,按备案制管理;高于3.5%的,则按审批制管理。

为何以3.5%划分区间,保监会给出的解释是,主要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如果预定利率高于3.5%,需要计提保费不足准备金,保险公司的资本成本会迅速上升,对此会谨慎权衡,从而防范定价风险。

普通型产品目前主要包括死亡保险、生存保险和两全保险三类,其中,死亡保险又分为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生存保险则包括年金保险。在三类中,两全保险的储蓄性极强。目前普通型产品在人身险中的占比不高,一位中型寿险公司管理层人士透露,普通型产品在该公司占比仅2%,在其他公司的业务占比最高的也就10%左右。

与原定方案不同,第一步试点取消了对与特定资产项目挂钩产品预定利率的放开。据了解,参与费率改革讨论的多数公司认为,保险公司既要有负债驱动资产的传统型业务,也要开展资产驱动负债的新业务模式,而项目挂钩产品便是资产驱动负债的创新经营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试点。但中国人寿等公司则对此持谨慎态度,认为保险公司不应偏离主业发展理财性业务。

据一位曾参与讨论的知情人士透露,最终讨论的结果是,该类产品本质基本被认定为基金或信托产品,本身与人身险费率改革的关联不大,何况该类产品目前也缺乏足够的实践数据积累,利率放到哪个档次为妥,还很难确定。因此,暂不纳入放开的试点之列。
改革风险预估

预定利率的高低与保险产品的价格直接相关。如果预定利率越高,消费者投保该产品时所缴纳的保费则越少,反之亦然。无论如何,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的放开,对于保险消费者来说是切实的利好,因为产品价格将更便宜。

目前2.5%的预定利率被市场认为偏低,一旦放开,预计大多数保险公司将提高预定利率,届时同类产品的价格会更加便宜。此前中国人寿原总精算师邵慧中曾表示,经初步测算,如果预定利率由2.5%升至3.5%,公司的相关保单价格将下降20%到30%。

精明的消费者可能会因此选择退旧买新,这正是保险公司担心的问题:退保风险。

据有关测算,如果预定利率升至4.35%(参考目前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退保增幅将达50%,退保增量将达1222亿元。退保将主要集中于普通险和趸缴型银保分红险。

业内对于费率改革“后遗症”的另一个担心是增量业务的利差损风险。申银万国的报告称,如果保单精算假设的长期投资收益率难以实现,负债成本下降的空间较小,利差缩窄的幅度加大,甚至有可能产生巨额利差损,是费率改革推出的最大风险。

2010年,中国人寿总裁万峰在第五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表示,我国寿险产品以返还型的储蓄型产品为主,实行费率市场化,如果风控做得不好,会造成新的利差损或新的业务风险。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从日本费率市场化历史来看,缺乏偿付能力和评估利率约束的定价机制导致日本保险业严重的利差损,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政府实行零利率政策,使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受到很大限制,导致保险公司倒闭潮。

一位参与讨论座谈的寿险公司总精算师认为,中国人寿等大公司的存续业务规模大,如果推行改革,退保压力和现金流压力可能会比较大。

据了解,在制定改革方案时,保监会对上述两种风险进行了预估。据测算,试点后多数公司可能会提高预定利率,新保单的价格将更便宜,可能会导致一些客户退保,不过全行业普通型产品占比不到15%,退保风险可控。而趸缴型银保分红险客户更关注到期收益,很少在满期前退保,即使退保,可通过转保(新老保单置换)消化,整体影响有限。

对于利差损风险,接近决策层的人士认为,与日本当年的改革不同,国内费率改革已将利差损风险的管理纳入到偿付能力监管之中,实行试点产品申报、保险业务经营与偿付能力监管相挂钩。一旦公司的偿付能力低于试点要求,保监会将不接受其试点产品申报和试点。如果试点后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将采取停止试点、暂停产品申报等措施。

另外,改革方案中设定的准备金评估利率相对保守,普通型人身险评估利率为预定利率和3.5%的小者,间接约束了定价利率。“如果定价利率过高,需要一次性计提大量的保费不足准备金,未来的利差损风险立即体现为当前的资本需求,并表现在偿付能力报表中。” 一位参与方案讨论的寿险公司负责人表示,“只要管住准备金评估利率和偿付能力,就管住了利差损风险。”

由此,保监会认为,行业具备承受风险的能力,即使出现极端的风险,通过加强监管和落实风控措施,改革伴生风险可控。

华创证券分析师高利表示,从美日韩三国的费率改革经验来看,管住评估利率和偿付能力,比管住定价利率更有效。而国内费率改革的审慎导向以及对评估利率和偿付能力的约束,使得整体风险可控。在他看来,定价利率作为寿险市场的价格要素,必然受到市场利率水平的牵制。在一个有效监管的市场中,定价利率不会长时间大幅偏离市场利率中枢水平,由此引发恶性竞争,进而导致利差损的概率较低。

一位寿险公司总精算师认为,如果只是普通型人身险放开预定利率,不算大改革,对行业和公司没太大影响。“如果真的按‘四步走’改革推进,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

中信建投分析师缴文超认为,如果不考虑费率改革后产生的降价效应所引发的保险销量提升,从静态来看,定价利率提升会导致单张保单保费和新业务价值下降。如果该产品具有返还属性,且保险期间在30年以上,保费下降幅度将在20%-30%,新业务价值下降幅度将达一半。如果产品保险期间较短,且没有返还责任,则对保费和新业务价值影响幅度较小。
渐进式改革

“业内讨论费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有差不多十年时间了。早在2001年就开始探讨这事,2004年保监会开始启动改革项目。”一位一直参与费率改革的寿险公司负责人回忆。

2004年,保监会启动对费率市场化改革理论层面的研究,制定的《关于我国费率市场化改革建议的报告》曾为国内寿险市场化改革设计了三种模式:基于定价方法的费率市场化、基于定价原则的费率市场化和基于定价指导的费率市场化。

2007年7月,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首次超过2.5%的预定利率,传统人身险业务不断萎缩,放开预定利率的呼声渐响。当年,保监会研究制定了“三步走”的费率改革方案,第一步即放开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并研究制定了改革方案以及准备金评估、偿付能力监管和窗口指导等配套措施。

当时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大公司认为,放开预定利率会影响公司业务价值和盈利能力,担心小保险公司借价格杠杆挑战其品牌优势和渠道优势,改变现有市场利益格局,对改革持反对态度。

在种种阻力下,费率改革“破冰”未遂。不过,中国人寿在部分省区试点的“新简易人身险”和天津滨海新区补充养老险试点,作为费率改革的局部试水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现行价格利率管制的突破。

近年来,银保业务增长乏力,业内呼吁转型调结构,加大保障型业务的发展。保障型业务如获突破发展,需要“清障”——突破2.5%预定利率的限制。2010年,保监会发布《关于人身保险预定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规定传统人身保险预定利率由保险公司按照审慎原则自行决定,再次发出费率改革的信号。

与2007年版本不同的是,2010年版本中,除了传统人身险的预定利率可突破2.5%,分红险预定利率和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拟由现行的2%和2.25%调高至2.5%。

近两年保险业的困局,让曾经对费率市场化改革持反对意见的大公司,态度发生了转变——支持渐进式改革,但分歧依然存在。

在适用产品上,有的公司提出,仅放开纯保障型和短期返还型两全险为妥,因为这两类的利差损风险可控。不过保监会的观点认为,这样缺乏可操作性,因为在现行产品管理和监管体制下,难以仅针对产品功能划分费率改革适用范围,会造成产品准备金管理的混乱。

另一个争论焦点在于,是否需要设定预定利率上限。一些公司认为,预定利率由公司自行确定,这样才能体现出改革的市场化。但中国人寿等公司则倾向于由保监会设定3.5%-4%的上限区间或建立基准利率的定价浮动机制。据了解,根据保监会“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总体监管思路,仍将定价权交给公司,但有所折中,设置了不同定价区间的区别化的产品管理方式,预定利率低于3.5%的产品,按备案制管理;高于3.5%的,则按审批制管理。

对于目前将实施的方案,上述寿险公司总精算师认为,如果预定利率放到3.5%,准备金评估利率预计将会增加1个百分点,准备金提取将会少一些,公司的资本压力也会相应减少,总体上对公司的影响不大。
需要改革套餐

定价利率改革是人身险费率改革的核心,但改革的成效如何,需要配套措施的保证。前端负债的放开,必须有后端偿付能力监管的跟进。

在现行偿付能力体系下,风险保障类业务的最低资本要求偏高,部分投资资产的认可比例偏低,客观上加大了保险业务的资本成本,抑制了公司开展相关业务的积极性。据了解,保监会下一步将着手在现行体系内对有关标准和事项进行调整或规范,拟考虑降低现行偿付能力标准中关于风险保额的最低资本要求,以促进风险保障型业务发展。

在第十四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保监会正在建设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规划体系,转型后的资本监管将成为撬动保险业市场化改革的支点和杠杆,在管制放松的情况下,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放开定价利率,需要有资产端收益的提升作为支撑,这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创证券分析师高利认为,投资渠道多元化、资产收益提升是推行预定利率改革的重要前提,也是储蓄型寿险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中国人寿总裁万峰曾在公开场合发言时建议,放开预定利率的同时,须同时实行佣金和营业费用的市场化,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促进保障型产品发展的目的。据了解,保监会在起草的“人身险保险业务经营管理规定”中拟放开有关佣金监管的限制,将尽快推动人身险保险佣金标准政策的出台。

人身险定价利率的放开,能否带来保监会期望中的改革红利,敦促保险业回归保障的本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所长助理郭金龙认为,现行预定利率使保险价格偏高,抑制了消费者的保险需求,如果预定利率可以达到5%以上,老百姓可能更愿意买保障型产品。

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麟认为,当前分红险独占鳌头的局面,其实是定价利率市场化压力的变相体现,因此,人身险定价利率市场化是行业向风险保障型产品转型的必经之路。不过,短期内定价利率市场化难免会给保险行业带来一些阵痛。

资料
预定利率:
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每年收益率,是寿险产品计算保险费及责任准备金时所采用的利率,主要参照银行存款利率和预期投资收益率来设置。预定利率的高低与保险产品的价格直接相关。如果预定利率较高,消费者投保该产品时所缴纳的保费则越少,反之亦然。目前,国内寿险预定利率上限为2.5%。

作者:俞燕

寿险业利率困境论文 篇3:

险企陷代理人增长困境

2019年以来,随着市场利率的不断走低,寿险新单增速也逐渐放缓,加上经济增速的放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也有所放缓,保险行业的负面因素逐渐显现。不过,国际经验显示,利率下行周期一般对应年金险的销售高峰,同时受益于大型保险公司稳定的万能险结算利率,附加的养老社区等服务以及监管对高预定利率产品的限制,2020年的储蓄险市场的增长以及上市公司份额格局的提升仍值得期待。

2019年,全市场健康险增速大幅高于上市公司数据,且上市公司继续率有所承压,凸显健康险市场激烈的竞争态势,目前来看,即使到2020年也很难改变这一现状,客均保额(2017年新客户客均保额依然只有17万元)提升将是上市公司保障新单提升的主要拉动力;引入和培养人才以提升队伍的产能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的共识,然而,短期新业务价值的压力成为“优才计划”执行的最大掣肘。

监管依然会是行业保费结构和增长的扰动因素,双录若扩展至全国,预判影响不可低估;根据测算,上市保险公司存量负债成本为2.8%-3%,当前上市公司加大超长久期地方政府债和银行优先股等资产的配置,免税后票面利率在5%左右,依然可以保持稳定的利差。
人身险市场格局生变

随着寿险增速放缓,保险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未来储蓄险市场潜在增速将逐步提高。储蓄险的销售增速对应于中国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财富管理市场呈现两大特征,即安全可靠投资渠道的变少,以及在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变缓(由2014年的7%下降为2019年三季度的5.4%)。映射到储蓄险市场,则对应为有最低保证收益率的年金和终身寿险受到更多的青睐,以及大单的减少。以中国太平为例,其2019年“开门红”100万元以上大单的占比比2017年下降8个百分点,但5万-10万元的保单占比则提升11个百分点。

根据国际经验,在经济增速放缓期,储蓄险在财富管理市场的优势将弥补大单下降的不利影响,即利率阶段性低谷通常带来年金险销售的高峰。以美国为例,其个人年金规模在两个利率快速下行期(1980-1985年和1990-1995年)的复合增速分别达到27.1%和7.6%,占人身险的比重大幅提升7个百分点。

2019年11月,监管部门约谈13家寿险公司,商讨禁止销售预定利率为4.025%的终身年金产品,2019年8月末,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办法》(179号文)规定银保渠道代销的产品中,保障类及保险期超过10年的年金、两全险的占比必须超过20%,进一步压缩中小公司类中短存续期产品的供给。大型上市寿险公司基本都建立了生态圈,储蓄险销售有养老社区,生命银行等配套服务,基于其较强的优质非标获取能力,储蓄险搭配的万能险结算利率较高且稳定。

2019年以来,上市险企在健康险市场受到的冲击不断加大,全行业健康险增速显著高于上市公司增速:截至2019年10月,行业健康险增速为30.2%,扣除续保和短期医疗险保费,预计长期重疾险的新单同比增速依然强劲,而上市公司除中国人寿外增速均放缓,甚至负增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太平2019年上半年长期保障新单增速分别为-4.9%、-15.4%、3.4%和-26.4%。

上市保险公司13个月(国寿披露的是14個月)保单继续率均显著恶化,国寿、平安、太保、新华和太平2019年上半年的数据比2018年同期分别下降6.2个百分点、3.7个百分点、2.1个百分点、0.6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虽然影响保单继续率的因子较多,但重疾行业竞争加剧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尽管重疾险市场的竞争在加剧,但出于队伍和重疾发生率恶化等原因,中泰证券判断上市公司不会轻易下降费率,而是通过扩大保障范围来保持价值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观察到上市公司采取的措施包括:提高增员质量使得代理人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型,建立更多的生态圈和平台帮助代理人获客,加速迭代细分市场产品等。

此外,客均保额的提升将是未来1-2年重疾险新单增速的重要推动力。在经历快速增长后,太保2017年重疾险客均保额依然只有17.3万元,但呈现出高保额(30万元以上)客户增长更快的良好趋势。

除了市场因素外,监管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双录实施省市若进一步扩大,将会对保险公司负债端产生短期的负面影响。

2019年7月,江苏保监局下发《关于深入推进人身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规定自10月起辖区内销售1年期以上的人身险产品,所有渠道均要进行录像录音等可回溯管理。由此,业界预期今后双录的实施范围将会延伸到更多省市。

长期来看,双录实施后将倒逼主体公司“增真人,签真单”,促进队伍的销售技能,但在短期却可能由于双录过程的冗长和步骤过多,带来销售效率的下降。

中泰证券选取了国内人身险总保费规模最大的6个省份,观察在双录施行前后不同省份的保费增速变化。结果显示,江苏地区10月累计总保费增速下降1.49个百分点,远高于未实行双录的其他5个省市。这和我们微观调研的结果比较一致,即双录实行后的短期的确有可能影响负债端的增长。

尽管双录政策的实施有负面影响,但目前来看,保险公司负债成本依然控制得当,优先股和地方政府债成为其主流选择。我们以剩余边际摊销载体较为温和的太保和新华为例,测算出当前上市公司存量保单的负债成本大致在2.8%-3%,依然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另一方面,2020年,上市公司的确面临着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增大的情况,2018年下半年,上市险企可以配置到5.5%-6%收益区间,6-8年久期区间的非标资产,但当前能配置到的高信用等级的非标资产已不是容易的事。

当前,保险公司固收类典型的配置方案包括:1.优先股,例如10月末发行的民生银行优先股股息率达到4.38%,考虑到免税因素票面收益率达到5.84%,平安财、国寿、长江养老均进行了配置;2.超长久期的地方政府债,当前AAA级别的30年久期地方政府债票面收益率为4.1%,考虑免税因素后收益率可以达到5.47%。


代理人增员并非一蹴而就

随着寿险代理人及银保渠道监管的趋严,险企主动清虚,代理人队伍增员承压,2020年仍面临新单增长的压力。上市险企采取利用线上化工具、建立人才培养流程等方式转向提升人均产能,同时对银保渠道的重视程度有所回暖,拉动保费增長的同时改革合作模式。目前,各上市险企“开门红”销售已全面展开,投入力度和预售情况都较好,短期来看,保费有望企稳回暖。

代理人增员的困境是保险行业未来持续面临的痛点,随着监管倡导保险回归保障和对销售队伍全面整顿,销售难度有所增加,代理人收入下降造成人员招募及留存困难,同时代理人培训周期长,产能释放需要时间,险企面临持续的新单增长压力。平安、国寿、太保及新华2019年中期个险代理人规模同比增速分别为-9.2%、 9.3%、 -6.0%和4.3%。增员困难的压力在2020年和未来较长时间会持续。

面对保险行业增员的痛点,除了保持代理人数量稳定之外,提升人均产能是推动价值持续增长的最优方式。通过做大核心人力做强顶尖绩优,培育新生代代理人有望打破“得人”难的困境。

此外,银保渠道有所升温,虽然销售展业成本高,但获客易、规模销售短期易提升等特点,使得2020年部分上市险企通过银保渠道销售达到短期内“规模+质量”的提升,短期销售年金险产品获客,再进行深度开发进行二次销售,以此来应对新单增长的压力。

从资产端角度来看,长期低利率环境下,上市险企配置超长期固定债券有利于拉长资产久期,同时监管引导险资作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入市,险企或加大委外资产的比例。由于短期内利率有望回暖,2020年“开门红”各家保险公司普遍以年金险作为主打产品,虽然时间节奏有所差异,但预售情况较为良好,有望在2019年低基数下实现较高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客户年龄和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在代理人发展方面,尽管引入人才成为保险行业的共识,然而“优才计划”并非一蹴而就。

2010年转型卓越代理人战略的友邦中国其2018年人均NBV是行业的5倍,MDRT的比重为6.14%,而上市保险公司该项数据则不足0.5%。在显性的学历指标上,友邦北京2018年大学以上文化的代理人占比为71%,而上市保险公司中人力最优秀的平安大专以上代理人占比则是25%-30%。

总体来看,在传统增员方式有效性逐渐减弱、保险行业“优才计划”施行需要更多配套的基础上,2020年上市保险公司总人力增速为微幅正增长。
上市险企问题剖析

分公司来看,平安集团2019年的管理重心在于落实“全面智慧数据化经营”,在寿险上体现为运营端、资产端和资源端的科技赋能和场景运用,与同行相比提前进入“无人区”,而当前平安遇到的种种问题可以看作是正经历驶入“无人区”之前的调整。

平安人寿在传统人力发展上面临一定的挑战,主要体现为代理人收入增速的停滞,2017-2019年上半年,代理人的收入增速分别为3.9%,0.7%和-3.7%,从而导致代理人数量在2019年前三季度有所下滑。在传统人力发展受限的背景下,平安于2019年年中开始推行“优才计划”,根据友邦的经验,人力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业务的影响至少为两年的维度(友邦中国自2010年修订战略后,经历了2011-2012年两年的业务低谷期,随后驶入发展快车道)。

从中长期维度而言,平安受益于集团庞大的客户群,沉淀的优质代理人,平衡的产品战略,显著高于同业的盈利能力以及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依然是行业内的领跑者,但短期会经历驶入“无人区”之前的考验。

进入2019年,国寿负债端结构调整基本成功,红利释放仍将持续。国寿在保持保费市场份额的同时(2019年10月市场份额为18.9%,仅较年初下降0.76个百分点),低价值的银保趸交占首年长险新单的比重由2018年上半年的9.41%降为当前的几乎为零,负债端渠道结构转型调整成功,实现了价值和规模的双均衡。

2019-2020年,国寿均采取“开门红”短期储蓄险限额推动从而快速切入价值险种的业务战略,后续资源聚焦保障产品,价值转型目标非常明确。在单险种产品价值率接近的情况下,国寿2019年上半年个险整体NBV margin为41.9%,分别落后平安和新华17个百分点和8.8个百分点,显示出业务结构改善依然有较大的空间。

而代理人队伍的质量齐升是2010年国寿业务增长的强力保证。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国寿销售特定保障产品的人力、合格人力和总人力的增速分别达到了49.2%、37.4%和14.3%,显示出新增人力和存量人力同时被激活。

对太保而言,寿险代理人队伍的质量发展将是重要的观测变量。太保集团和寿险在2019年经历了重大人事调整和组织架构变动,集团战略2.0定位为“价值协同型总部”,对子公司的管控权加大,寿险子公司则提出了“聚焦价值,聚焦队伍,聚焦赋能”的口号。

从“开门红”业务推动方案和财务制度变化来看,中泰证券推测,太保寿险未来的发展将更考验分支机构的自主经营能力。基于代理人队伍回升至2018年同期的水平,新的主力重疾险“金福人生”的价值率高于前一代产品,以及整体准备情况比2018年相对充分,我们对太保寿险2020年的新业务价值增速呈较为乐观的态度,但2019年以来健康和绩优代理人数量的同比下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5-2017年,新华代理人数量复合增速仅为15.92%,远落后于同业26%-35%的人力增长,2019年8月以来,新华人力的大幅逆势扩张(预期2019年同比增速将达到35%至50万人)虽然伴随着合格率的稀释以及较高的成本,但依然是个险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储蓄险的占比较同业低15-23个百分点,结构相对不均衡。对新华而言,未来储蓄险将迎来较大的市场空间,适度的产品结构均衡化将有利于新华的长期发展。

基于人力发展和产品结构两大因素,新华保险在2020年的负债端表现值得期待,但潜在风险是代理人培训体系未能跟上,在未来可能出现大脱落。

根据中泰证券的分析,中国太平在集团层面有三大改善预期:第一,集团分红能力和意愿的加强;第二,永续次级债的赎回和财务再保险合同的完全结束,使得财务报表可预测性加强;第三,集团整合资产管理平台卓有成效,2019年中报综合投资收益率达到6.6%,存量浮亏也基本消化完毕。

尽管集团层面预期改善,但太平寿险业务仍面临挑战。我们判断2020年其会面临一定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人力2018年大跃进后的调整期将持续,提价后的重疾险销售能力恢复需要时间,以及公司2020年“开门红”准备较为仓促。

而友邦在排除中国香港市场的干扰后负面因素逐渐消退,而且中国业务加速扩张。香港离岸市场的压力将在2020年下半年逐渐消化,受特殊原因的影响,香港离岸保险市场在当前受到较大的冲击,2019年三季度单季新单仅录得98亿港元,比2018年同期下滑14%。考虑到友邦香港新单中来自于大陆游客的保单规模高达70%左右,若假设其他地区NBV保持2019年上半年的增速,我们预估,2020年上半年友邦整体的NBV增速将下滑至0-5%的区间,但三季度起基数效应将逐渐消退。

不过,中国地区的扩张是友邦2020年估值的最大支撑因素。一方面,中国内地自2020年将放开外资寿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的权限,友邦中国2019年已经在天津和河北石家庄地区获批开设营销服务部;另一方面,在扩张过程中以量补价的平衡关系也值得关注。

作者:方斐

上一篇:水电厂计划管理论文下一篇:农业系统伦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