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定价策略

2024-05-04

转移定价策略(精选十篇)

转移定价策略 篇1

一、转移定价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基础理论

转移定价也称为转移价格、内部价格,是跨国公司集团内部转移商品、技术、劳务等的定价策略。是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地区的税率、不同的免税情况,进行国际贸易内部交易,使得内部市场化,以达到资金转移、减轻税负、提高市场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规避风险、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内部化理论是研究转移定价产生原因的基础。根据内部化理论,企业为减少风险、降低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和隐性费用,提高效率和收益,会自行构建内部市场。因此,市场被分为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外部市场由价格规律和供求关系决定,内部市场则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内部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内部化范围不断扩大,形成跨国公司的内部化,使得整个贸易市场涌现大量内部交易。

二、转移定价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集权化程度是影响转移定价策略的一大因素。一般情况下,集权化程度较高时,以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为最主要目的,转移定价策略通常是成本导向型。相反地,分权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集团,权利被下放,子公司拥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独立核算成本利润,优先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通常采用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转移定价策略。

(二)企业的经营目标

企业集团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经营目标,比如减轻税负、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子公司内部竞争、提高员工积极性等,不同的经营目标会采用不同的转移定价策略。

(三)税率

影响转移定价的税率主要是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关税税率。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各国所得税税率和关税税率的不同,提高或降低内部价格,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四)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直接影响了企业集团持有货币性资产的购买力。针对通货膨胀率较高国家的子公司,集团采取高价卖出、低价收回该公司中间产品的方法,将货币性资产转移给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的子公司,从而增大货币性资产的实际购买力。

(五)外汇管制

东道国可能会在手续、数额或者课税方面对跨国公司汇出收益实行严格限制,甚至可能采用宏观手段使得货币贬值,降低跨国公司持有该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使跨国公司遭受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可以抬高“卖”给该子公司的中间产品的转移价格,压低“买”回中间产品的价格,使资金流回母公司。

(六)东道国的政局稳定性

跨国公司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经营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得益于东道国的政局稳定。一旦东道国政局混乱,跨国公司就会面临很大的财产风险、经营风险。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一般通过利用转移定价的方法,“高出低进”,将财产转移到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中。

三、A公司转移定价分析

A公司是一家较大型的跨国集团公司,在世界各地多个国家拥有10家子公司。A公司所在国家所得税税率为25%,关税税率为8%。2014年A公司国际贸易总额360亿,其中内部贸易总额180亿,占国际贸易总额的50%。在内部交易中,A公司多次使用转移定价策略,以到达集团的经营目标。

(一)A公司转移定价动机

A公司实行转移定价的动机,按照通用分类方法,可以分为税收动机和非税收动机。

1. 税收动机

由于A公司在多个国家拥有子公司,利用各国税率和税收政策的不同,通过转移定价,A公司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征税,并减轻集团的整体税收负担。在所得税税率相差较大的两个国家间,A公司只需抬高对所得税率较高的子公司所提供的中间产品的价格,增加相关的收费,提高费用分配比例,压低收回中间产品的价格;反之亦然。对于关税税率较高的子公司,A公司需要高进低出,关税税率较低的则低进高出。从高税率国家转移出来的利润,一部分转移到了低税负国家的税收中,另一部分则成为A公司的税后利润。

2. 非税收动机

随着内部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相关研究的投入越来越多,A公司已经走出了单纯利用转移定价策略进行简单税务筹划的最初阶段。如今A公司更多地把目光投在了转移定价的非税收功能上。A公司的非税收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由转移资金,优化资源配置。A公司为了扩大贸易规模,实现全球化的战略目标,必须要有足够的自由资金供合理配置。此时,通过转移定价的策略,A公司既可以提高“卖”给东道国子公司的中间产品价格,使得资金在短时间内回笼;也可以有意压低“卖”给东道国子公司的中间产品价格,帮助子公司进行融资。这样一来,A公司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地转移资金,优化资源的配置。

(2)降低外汇管制的影响。东道国的外汇管制,特别是限制对外汇出利润,使得A公司的资产被圈在东道国,阻碍了A公司的战略发展。一般情况下,通过外汇支付成本费用的方式,提高对东道国子公司的收费标准和费用比例或者产品成本,都能在不被东道国注意的情况下,将资金转移出来。另一方面,多数国家对跨国公司制定了严格的反倾销规定,利用转移定价,A公司可以调整东道国产品成本,规避反倾销诉讼。

(3)降低经营风险。东道国的政局稳定是跨国公司在当地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如果东道国的政局发生较大的震荡,跨国公司就面临巨大的资金持有风险。同理,当东道国发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等金融问题时,A公司需承担持有的该国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的风险。此时,转移定价能在短时间内以“正常”内部贸易方式,提高该子公司的成本,降低收回价,挤压利润,将资金快速转到货币购买力稳定的A公司,有效地避免减值风险。

(4)提高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进入新市场时,A公司的子公司在市场份额和竞争力方面处于劣势地位。A公司通过为东道国子公司提供低价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收取低于正常水平的技术服务费用等手段,为子公司创造成本优势,提高子公司的竞争力,使子公司能在东道国占有立足之地,稳固根基,继而开发和控制东道国的产品市场。

(5)合理分配利润。利润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子公司实现特定目标,健康发展,并使集团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当子公司需要在东道国进行融资,或者需要较高的信用额度时,为了给子公司创造良好的声誉,A公司往往会通过转移定价,使子公司能以低成本从母公司“买”到中间产品,再以高价格“卖”给母公司,将利润转移到子公司,使其拥有良好的财务形象,能够更方便地进行融资。另一方面,当子公司的经营业绩比较突出时,当地政府会过分关注,并且可能会要求重新谈判,以分享子公司在东道国的高额利润,员工也会要求提高薪酬,中小股东会趁机要求增加分红。为了避免各权益中心的矛盾激化,A公司同样可以通过转移定价,将利润转回母公司,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成本。

(二)A公司转移定价方法

作为一家较大型的跨国集团企业,由于贸易金额巨大,业务范围广,A公司多次运用多种转移定价的策略,以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主要方法如下:

1. 有形资产转移定价

2014年10月,A公司需要向国外子公司——B公司提供一批原材料,B公司所在东道国所得税税率为30%(A公司所在国所得税税率为25%),关税税率为8%(与A公司所在国相同)。按市场价格计算,这批原材料的成本为900万美元,按组成计税价格计算(成本利润率为10%,不征消费税),这批原材料的价格为660万美元。考虑到B公司东道国在关税税率相同的情况下,所得税税率比A公司所在地的税率高了5个百分点,而东道国政府虽然要求进出口商品应该以市场价格为准绳,但政府对产品的市场价格并不总是那么敏感,A公司最终以1 150万美元的价格将原材料销售给了B公司。11月,原料加工完毕,产品市场价格约为1 500万美元。A公司向B公司购回这批产品,以内部协商价格1 350万美元完成交易。

在这笔交易中,A公司两次利用内部转移定价,从B公司东道国转移出了大额利润。下面进行简单计算(不考虑其他成本费用):

(1)双方均按正常的市场价格进行结算:

A公司在这次交易中:

应纳税所得额为900-660/(1+10%)=300万(美元)

应缴纳所得税为300×25%=75万(美元)

B公司在这次交易中:

应纳税所得额为1500-900=600万(美元)

应缴纳所得税为600×30%=180万(美元)

集团整体应缴纳所得税=75+180=255万(美元)

(2)双方按内部协商价格进行结算:

A公司在这次交易中:

应纳税所得额为1150-660/(1+10%)=550万(美元)

应缴纳所得税为550×25%=137.5万(美元)

B公司在这次交易中:

应纳税所得额为1350-1150=200万(美元)

应缴纳所得税为200×30%=60万(美元)

集团整体应缴纳所得税=137.5+60=197.5万(美元)

两者间的纳税负担差异为255-197.5=57.5万(美元)

可以看出,因为转移定价策略的实施,A公司集团的整体税后利润增加了57.5万美元。

有形资产的内部交易次数多,交易金额大,所以有形资产的内部转移定价策略成为A公司使用最频繁、范围最广、最有效的工具。有形资产的转移定价除了日常的购销产品之外,A公司较常使用的还有用固定资产设备对子公司进行投资的策略。固定资产的计价模式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等,采用不同的计价模式计算资产价值,对子公司进行投资,就能影响持股比例,进而影响决策。

2. 无形资产转移定价

由于A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多为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所以无形资产的使用费也是A公司比较大的收入来源。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商标权、专利权、知识产权、文化产权、非专利技术等。A公司主要涉及的是商标权、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的使用费问题。众所周知,无形资产由于具有特殊性和专属性,市场上没有相似的价格可供参考,其价格的确定就更加复杂、隐蔽,东道国政府技术有限,很难准确评估出市场价格或真实价值。A公司在技术上的垄断,使得它在确定子公司的特许权使用费时拥有更大的随意性和可操作性。A公司与多家所得税税率较高的子公司都签订了特许经营合同和技术支持合同,每年向这些子公司收取大额的特许权使用费,通过内部贸易,将利润从子公司转移到A公司。

3. 劳务费用和租赁租金转移定价

劳务费用也是跨国公司实施转移定价策略的一种重要方式。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的劳务费用一般包括其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机械维修、市场调查、咨询服务、广告宣传、行政管理等而收取的服务性费用。2013年,A公司的子公司C所在的东道国由于政局不稳定,导致该国货币急剧贬值,通货膨胀率骤升。A公司召开紧急会议,最终决定采取有形资产转移定价与劳务费用转移定价双管齐下的方法,除了对C公司采用“高进低出”的产品购销内部定价之外,还以为C公司提供最新的生产技术指导、为C公司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等名义,收取了C公司很高的劳务费用,在短时间内迅速将资金撤出C公司,避开了东道国的外汇管制,减少了持有该国货币的购买力损失。

租赁租金转移定价以前在A公司较少采用,但随着各国反避税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跨国公司内部转移定价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风险越来越大,跨国公司不断挖掘转移定价的新形式,租赁租金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A公司主要通过租金高低进行转移。这种方法跟购销中间产品转移定价的做法很相似,原理是一致的。A公司将外购或者自用的生产设备低价租给所得税税率低的国外子公司,高价租给所得税税率较高的国外子公司,这样悄然无息地将利润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国家,增加集团整体的税后收益。

4. 资金融通转移定价

资金融通转移定价就是金融借贷方式的转移定价。A公司为子公司提供充足的资金供应有直接投资和借款方式。A公司选择直接投资时,以股本或实收资本形式投资,子公司不需要向公司支付费用。A公司选择以借款方式为子公司注入资金时,子公司需要向A公司支付利息费用。A公司根据集团目标,需要从子公司中将利润转移出来时,便将直接投资方式转为借款方式,同时约定一个较高的借款利率。相反,当A公司的目标是把利润转移到某所得税税率较低的子公司中去时,则约定一个较低的借款利率,或者直接将借款方式转为直接投资方式。

四、我国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策略所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我国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策略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跨国公司起步较晚,导致跨国公司的很多管理模式、战略目标都不够完善。虽然也有利用转移定价的策略,但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

第一,多数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的动机比较单一,仍然只停留在减轻税负的目标上。转移定价的基础目标是进行税务筹划,但如今各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加强管制,税务筹划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经济全球化也使得跨国公司面临越来越大的经营风险,非税务动机不可忽视。

第二,我国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方式基本只有中间产品购销转移定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劳务费用、租赁租金、融资利息等方面的转移定价方式大多被忽略或者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我国跨国公司过分注重转移利润,忽略了公平性,严重打压了子公司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子公司的健康发展。

第四,我国部分跨国公司在处理与东道国关系时观念有偏差,将公司利益与东道国利益对立起来,认为为了自身利益必须压榨东道国利益。

(二)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跨国公司应明确各发展时期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可以将其分为减轻税负、降低外汇管制的影响、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竞争力、创造良好声誉等多个层面。按照集团的具体战略目标实施恰当的转移定价策略。

第二,我国企业应该借鉴国外企业的丰富经验,学习应用多种转移定价方式,在制定策略时根据需要,采用不同方式,甚至多种方式相结合,增加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筹码,为集团谋求更大的利益。

第三,确定管理模式。集团的组织模式可以分为集权化和分权化,集权化注重整体利益,而分权化更强调独立核算、形成内部竞争。企业应区别对待,才能使集团的各个利益中心更好更快地发展。

第四,纠正观念,认识到公司利益与东道国利益是一个矛盾统一体。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经常会转移东道国利润,这是矛盾之处。但东道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才能为当地子公司提供更好、更长远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子公司为东道国创造利润,也很可能受到东道国政府的政策倾向,拥有更高的地位,获得优惠条件。

第五,跨国公司在利用转移定价策略时,应该重视转移定价策略存在的重大税务风险,特别是近几年,各国税务机构加强对避税问题的稽查,甚至追踪以前年度的纳税情况。企业应充分考虑该因素,避免巨额的税收罚款。

参考文献

[1]成法民,侯紫岚.企业集团内部转移定价研究——以T集团铸造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4,35.

[2]朱静娴.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策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策略[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04):156-157.

[3]岳洪彬.外资企业转移价格的动因、影响及防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9,(17).

[4]罗晓春,杨淑华.试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的转移定价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6(10):67-68.

[5]李福娣.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转移价格及应对[J].现代商业,2014,(26).

[6]范婴.论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防范[J].商业经济,2014,8.

[7]苗青.跨国公司转让定价与税收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11.

[8]鄂立彬.跨国公司转让定价与政府规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9]唐家强.海关对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10]邱惠.跨国公司内部转移定价分析——以和路雪为例[D].辽宁大学,2013.

[11]徐章涛.F公司转移定价案例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3.

转移定价税制的法律分析 篇2

「摘要」运用转移定价避税是跨国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此行为进行法律控制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内在要求,也是各国税收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法律角度对转移定价行为进行分析,并审视、评价现行转移定价税法控制的原则和方法,进而提出我国转移定价税制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思路。

「关键词」转移定价;税法控制;法理「正文」

在内部交易中利用转移定价(也称转让定价)避税是关联企业[2]谋求高额利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跨国公司,由于各国税制千差万别,客观上又为其利用转移定价进行国际避税提供了前提条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各国纷纷建立并加强了本国的转移定价税制,对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避税行为进行法律控制。在我国,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国际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或扩大在华投资规模,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避税问题非常严重,相应地反避税形势也非常严峻。因此,对转移定价税制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将有助于加强对转移定价避税的认识,提高反避税的立法水平。

一、转移定价税制的法理基础

转移定价是指关联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在集团内部对货物销售、资金借贷、劳务提供、有形财产租赁和无形财产转让等所制定的不同于市场公平竞争的价格,或就费用的分摊所进行的不合理分配。在企业经营领域,关联企业运用转移定价,有时系出于某种商业考虑,如调节利润以树立新建企业的形象,提高其竞争力,或是调节利润以避免海外经营时面临的政治风险、外汇风险、货币风险等。但更多时候是为了减轻税负,逃避税收,如将利润转移到税率低或可免税的关联企业,或是将利润转移到亏损企业,从而实现集团税负最小化。特别是在跨国公司,由于各国的税法差异,它可以更方便地经常利用转移定价的方式将利润从高税负国向低税负国转移,使集团利润在低税负国积聚,从而避免高税负国的税收负担,达到集团最大限度逃避税收的目的。

从企业角度,转移定价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只是反映关联企业内部的一种定价原则。考察它的历史可以发现,转移定价问题起源于在同一税收管辖权下的两个关联企业之间的定价策略。最初并不是出于避税目的,而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随着关联企业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的推进,关联企业的经营从域内发展到域外[3],相应地,其税务从受制同一税收管辖权发展到受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税收管辖权。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跨国公司常利用不同的区域税收优势在不同的区域设立功能不同的关联企业,对在这些企业内部的交易进行定价规划,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整个跨国公司的效益。

从税收角度,根据税收的“公共产品”性和税收的公平性原则,凡从政府获得利益者就应当负担税收。如果获得利益相同者,应负担相同的税收;获得利益不同者,应负担不同的税收;同时,凡具有相同纳税能力者,应负担相等的税收;不同纳税能力者应负担不同的税收[4].对关联公司而言,不论其母公司还是域外的关联公司都同域内的公司一样从域内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中受益,自然应当纳税,而纳税的重要基础就是域内企业所得。如果域内企业利用转移定价将在域内获得的利润转移到域外,即使主观上是为企业经营所需,但客观上却逃避了域内税收。这不仅有违税收公平原则,而且损害了域内政府利益。因此,域内政府一般都会进行积极的法律干预,从而维护域内的税基和税收管辖权。

从国际税收角度,各国为了自身利益对关联企业转移定价行为进行法律干预的结果,导致各国税收立法存在差异,也导致各国转移定价制度存在差异。如果一国的转移定价制度得不到相关主权国家的认可和配合,那么,各相关国家独立的、存在差异的转移定价制度势必造成对跨国企业的国际双重征税问题,进而影响跨国经营者的利益,不利于国际经济的发展;而要得到相关主权国家的认可或配合,则又涉及到尊重和保护各相关主权国家的税基和税收管辖权问题。因此,一国对跨国企业转移定价避税行为的法律干预,不仅要考虑本国的利益,还要考虑相关国家的利益和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转移定价的税法控制绝不是一项单纯的本国税务问题,而是一项国际经济政治问题。这也是转移定价税制相对于其它领域税制复杂的根本原因。

二、转移定价税制的原则和方法

考察世界各国税法,可以发现目前各国对转移定价避税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主要是正常交易原则。所谓正常交易原则,是指在处理关联企业的转移定价问题时,将关联企业视同独立企业对待,以独立企业的正常交易价格取代不合理的转移定价,重新分配利润,并据以征税。该原则自1977年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和1979年的《联合国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采用后,已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并采用的跨国公司及税务机关用于处理转移定价问题的标准。

推究正常交易原则的理论基础,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从企业角度,假定两个企业之间因所有权而带来的联系完全终止,那么各个独立的企业在各自的经济利益驱使下会如何行动?不言而喻,由于企业的属性是经济的,独立的企业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经济责任,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和竞争的需要,每个企业都会尽可能按照公平独立的价格进行交易,同时获得公平的赢利。就税法而言,把正常交易原则作为税务部门处理转移定价问题的标准,实际上正是立法者在设想一个理性的、独立的企业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会如何决策的结果。二是从国际税收角度,既然跨国关联企业的转移定价会涉及各相关主权国家的税基和税收管辖权,那么以正常交易原则处理跨国关联企业的转移定价问题,无疑会有利于体现税收公平和维护国家间的主权公平,因为根据正常交易原则确立的税制,其调整的重点不是征纳双方的关系,而是国与国之间的收入分配。基于此,正常交易原则才成为现代各国转移定价税制的基本原则。

为了具体实施正常交易原则,需要确定调整定价的方法。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调整方法主要是可比价格法(CUP法)、再销售价格法(RPM法)和成本加价法(CPM法),通称传统交易法(traditional transaction methods)。“传统交易法是确定关联企业间商务和财务关系状况是否独立的最为直接的方法”[5],但它在实践中执行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因为跨国公司为数众多,日常交易频繁且数额巨大,税务部门难以做到按照正常交易原则核实每笔交易的价格;另一方面因为在某些情形下,税务部门很难找到那种真正独立的和可供比较的第三方交易价格,如专有技术和特殊服务,其转移价格合理与否往往无从

比较。因此国际上又探索出了一种新的调整方法,即交易利润法,包括利润分割法和交易净利润法。此两种方法包含较多经济学内容,本文不再细述。

不论是传统交易法抑或交易利润法,都属于对转移定价的事后调整。对税务部门而言,有种种执行方面的困难[6];对跨国公司而言,事后调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甚至有可能使企业面临被双重征税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预约定价制度应运而生。其基本含义是指纳税人事先将其与域外关联企业之间内部交易的业务往来所涉及的转移定价标准(如定价方法、可比因素、对未来事件的关键性假设等)向税务机关申报,经税务机关认可后,作为计征所得税依据,并免除事后税务机关对转移定价进行价格调整的一种制度。预约定价制度不仅使跨国公司按照事先确定的价格进行交易不必有所顾虑,也使税务机关由此摆脱了繁琐费时的事后审核工作,同时还有利于保证国家税收收入的稳定性。因此,预约定价制度自1991年美国首先采用以来,不仅发达国家竞相采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逐步建立。在国际税收协调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全球化趋势下,预约定价制度“无疑成为避免国际税收争端的一个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措施”[7].

三、我国转移定价税制相关问题及解决思路

我国对转移定价的税法控制主要体现在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13条及其《实施细则》第52条至第58条。此外,4月国家税务总局根据上述立法及有关税收协定的规定,颁布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也是转移定价税务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并且,《规程》的内容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9月国务院公布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中得到了反映。

从上述立法的相关规定看,我国转移定价税制的指导原则“独立企业原则”与国际上通行的“正常交易原则”是一致的,其所采取的调整方法[8]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并且,随着国际转移定价税制的发展,我国立法基本上能够保持与之同步,因此,从总体而言,我国转移定价税制还是先进的。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整体立法的内容过于简单和抽象,缺乏对各种调整方法实际内容的规定,尤其是对国际上认为最重要的可比性问题很少提及;有关劳务和无形资产的转移定价税制立法很不完善;没有规定转移定价避税中的举证责任、国际税收合作问题;关于各种调整方法应循序适用[9]的规定不适当,等等,从而使转移定价税制的一些措施在实践中的应用不仅缺乏合法性和明确性,更增加了管理上的困难,影响了转移定价税制实施的效率。

针对我国转移定价税制中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已着手进行调查调整,专家学者也从各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建议[10].但笔者认为,在一种制度经过实践检验需要调整完善时,并不是单纯提出几条措施或提出几个解决问题的对策就能达到目的的,它必须重新审视该制度赖以确立的原则并根据其实践检验的结果确定一条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就我国转移定价税制而言,保障国家税收安全、对跨国纳税人公平课税固然是其基本要义,但正如前文所言,关联企业的转移定价并非全然为了避税,而当关联企业的转移定价不是为了避税而是一种普通的经营手段时,法律如何保障关联企业作为纳税人(包括跨国公司)应当享有的合法权利和经营利益?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律应该如何通过转移定价税制鼓励关联公司利用转移定价促进本企业整体、长远发展,进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对此问题,我国现行的转移定价税制显见是考虑不够的,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皆源于此。如《涉外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有关转移定价调整方法应循序适用的规定,实际上是过多考虑了主管税务机关在管理上的方便和效率,而较少考虑或没有考虑其采取的方法是否最能反映具体交易的合理结果。换言之,该规定过多侧重了国家的征税权,而忽视了关联企业权利和利益的保护,客观上可能损害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国家税基。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细述。

随着经济国际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运用转移定价避税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完善相关税制,加强反避税固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但在制定或完善相关税制的同时,如何维护关联公司(包括跨国公司)的利益以利于经济发展,也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本文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注释」

[2] 所谓关联企业,是指它们之间存在关联关系的企业。各国税法及税收协定一般都没有对关联企业给出简短而明确的定义,只是给出了一些关联企业或关联关系的判定标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股权控制标准;一是企业经营管理或决策人员的人身关系标准。此外,有些国家在采用上述两个标准的同时,还采用其他一些标准,如资金、技术上的依赖标准等等。参考刘剑文主编《国际税法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4月第一版,第240-241页。

[3] 此处的“域”是指“法域”,即法的效力的空间范围。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就是一个独立的税收法域。但在个别实行联邦制的国家,由于每一个联邦或州都享有税收立法权,因而,也可能存在多个税收法域。

[4] 参见国家税务局科研所编著《西方税收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版,第134页[5] 参见《OECD转让定价准则》。

[6] 转移定价的事后调整模式给税务部门带来管理上的沉重负担。一方面,这种事后判断一般要追溯3至5年,长一些的要追溯甚至无限期,税务部门要证明当时的交易是否符合当时的公平交易价格有相当难度,尤其是,这种事后的判断是对实际交易的经济实质进行税法的解释和适用,因而很容易造成纳税人和税务部门各执一词的局面;另一方面,税务部门经常困扰于纳税人的不愿提供资料,因此无法有效地进行转移定价的调查、审计和调整。参考刘剑文、熊晓青论文《预先定价税制产生的动因分析》,载《涉外税务》第6期第28页。

[7] 参见武艳茹论文:《跨国公司转让定价法律规则研究》,载《财税法论丛》第1卷,204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第396页。

[8]根据《涉外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54条和《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55条规定,具体调整方法包括可比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成本加价法和其他合理方法。其中“其他合理的方法”,根据《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试行)》第28条的规定,又包括可比利润法、利润分割法、净利润法、预约定价法以及

核定利润率法等。

[9] 我国《规程》就各种定价方法的适用顺序并未明确作出规定。但根据《涉外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54条,主管税务机关在选择转移定价方法时仍应依照顺序进行,对此规定,国家税务总局1992年颁布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实施办法》第7条给与了认可,而根据《规程》第52条,《规程》显然也是接受了各种方法之间适用的先后顺序。

[10]参考赵晋琳、张学斌论文《我国转让定价税制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载《涉外税务》20第9期第34-35页;刘永伟著《转让定价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8月版,第179页、第187页、第195页。

「参考资料」

1、刘剑文主编《财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年2月版。

2、刘剑文主编《税法学》,人民出版社(北京),年6月版。

3、刘剑文主编《国际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4月版。

4、曹鸿轩主编《中国税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2月版。

5、刘剑文主编《WTO体制下的中国税收法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6、陈长文等著《财经法律与企业经营》,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1月版。

7、王顺林著《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定价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年12月版。

8、刘永伟著《转让定价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9、(英)大卫。特洛、马克。阿特金森著《国际转移定价》,电子工业出版社,6月版。

10、(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4年11月新1版。

11、相关论文。

解析转移定价和海关估价 篇3

本人愿与其他同仁一道,在转移定价和海关估价这个复杂的领域内,就跨国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共同面对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简要介绍

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跨国企业要同时遵循税务及海关的有关规定,符合其要求。然而各个政府部门的不同定价原则,导致这些要求可能会产生矛盾。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同一个价格在一个国家里是否能同时满足税务及海关的要求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重要的是要考虑转移定价和海关估价的不同要求。列举下表的情况进行说明:

从中可以看出,税务部门和海关都关心跨国企业的定价方法。税务部门可能断言这个价格过高(即造成国内应税利润减少),而海关可能认为这个价格太低(即导致应征税款降低)。税务部门所关心的企业总体上(即包括不同产品的总和)是否获得了一个合理的利润,然而海关却要求每笔交易单独定价并有一个合理的利润。

由于两个政府部门关注点上的差异,许多跨国企业为了用同一定价方法来满足税务和海关两个部门的要求,而进行艰苦的努力就不足为奇了。尽管如此,转移定价和海关估价之间还是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

适用法律

1.转移定价规则致力在关联方之间达成公平交易价格(arm's lengthprices),而这些规则也作为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指南公之于众。在中国,读者可参见国税发(1998)59号令。

2.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确定原则基于世界贸易组织(WTO)估价协定。在中国,读者可参见2006年5月1日生效的中国海关总署第148号令,其取代海关总署第95号令。

上述两套规则都以他们自己特有的方法,寻求获得一个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应是公平交易。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转移定价规则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海关估价方法在很多方面是相类似的,具体说明如下表:

转移定价和海关估价的现状

许多跨国企业正为使其转移定价达到公平交易的要求进行不懈的努力。转移定价不再仅仅是一种管理上的需要了,而且成为一个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的一个必要因素。

在安永会计师事务所2005年进行的全球转移定价调查中,超过86%的被调查者把转移定价称为他们最重要的税务问题。此外,76%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今后的两年内可能要面临转移定价稽查,这一事实表明,转移定价稽查正在被世界各国的税务机关广为使用。另外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举办的年度“海关及国际贸易论坛”中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转移定价和海关估价的困难和问题被参与调查者列为将来可能碰到的三个头等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中国,由于国家税务总局正着手发布有关转移定价文件准备方面的相关要求,因此,届时跨国企业将按要求准备文件资料,证明他们在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是建立在公平交易价格基础之上的。为此,许多企业将进行转移定价的研究,一是为了选择最合适的定价方法,二是分析可比公司的利润率,并将其作为标准来计算关联方交易的合理回报。

跨国公司为了从税务角度进行的“转移定价”的研究以及由此生成的文件和资料,是否能够支持他们进口时向海关申报的价格?根据研究的深度,答案可能是“能”、“不能”,或者是“也许”。举例说明,要推断出一个公司全部业务的合理利润率是很困难的,把这个合理利润率或相互不同的利润率应用到具体产品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转移定价方法经常使用净利润、营业毛利或其他类似利润等指标来测试价格是否公平。从海关的角度看,重要的数字常常是毛利。不过转移定价分析中的某些领域可用来支持向海关申报的价格,例如,相似企业间的盈利情况比较。

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建议

令人感兴趣的是,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建议各国的海关和税务部门,在确定跨境交易价格时,应该充分利用彼此所准备的文件资料以及进行的估价程序,因为两种程序之间有许多共性。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转移定价指南1.67款规定:

“在估定转移价格时,一个国家所得税和关税的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将有助于减少海关估价或税务部门的转移价格不能彼此被对方接受情况的发生。在信息交流方面加强合作将使双方将受益匪浅,这对于那些把所得税和关税划归一个部门管理的国家不应该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对于那些分头管理的国家,也许应该考虑修改部门间交流信息的有关规定,以利于信息在主管部门间更为容易地流转。”

总结

由此看来,在中国转移定价和海关估价问题将来不可能完全消失。与此相反,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业务转移到中国并努力遵循税务及海关的法规,上述问题可能还会有加剧的趋势。海关估价和转移定价方法有共同的前提,但同时又遇到许多相互冲突和法律上有争议的解释问题,这给他们的广泛应用带来了麻烦。

转移定价策略 篇4

(一) 关联方关系

对于关联方关系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即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 以及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或多个企业、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或受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对于集团企业而言, 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各个子公司之间都构成了关联方。

(二) 关联方交易的类型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 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业务的事项, 而不论其是否收取价款。依据关联方之间经常发生的交易特征, 可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有形资产的购销、转让和使用, 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交通工具、机器设备、工具、商品、产品等有形资产的购销、转让和租赁业务。第二类: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 包括土地使用权、版权 (著作权) 、专利、商标、商业秘密和专有技术等特许权, 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或实用新型等工业产权的所有权转让和使用权的提供业务。第三类:融通资金, 包含各类长短期资金拆借、担保、各类计息预付款和延期付款等业务。第四类:提供劳务, 包含市场调查、管理、技术服务、咨询、代理等服务的提供。

二、关联交易内部转移定价方法

从理论上来讲, 内部转移定价依据其定价的基础不同, 主要分为以市场为基础的定价方法和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两种。目前在实践中又可以细分为市场定价法、双重转移定价法、协商定价法、成本导向转移定价法四种方法, 其主要优缺点如下。

(一) 市场定价法

优点:集团企业内部引入市场机制, 以市场价格为基础, 公平交易, 有利于集团对各事业部的业绩考核和激励, 调动各方积极性, 增强市场竞争力。缺点:实际交易中完全的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 市场价格的获取通常会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获取的市场价格很可能不有代表性, 从而影响业绩评价的公允性。

(二) 双重转移定价

优点:能灵活控制买卖价格, 实现利润转移。缺点:加大了集团整体管理成本和费用, 并且因为集团各事业部过分依赖内部交易, 容易导致其逐渐丧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 协商定价法

优点:自主性较强, 价格弹性较大, 能兼顾双方的利益。缺点:协商过程可能会消耗大量额外的人力、物力、时间与资源, 如果集团高层过度参与协商还可能会损害分权机制。

(四) 成本导向转移定价法

优点:能获得相对稳定的成本数据,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在实践中简便易行。缺点:不能激发各事业部的积极性, 可能降低整个集团的竞争能力。

综上, 集团企业应根据其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特点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战略管理目标选择合适的内部转移定价方法。对于集团企业来讲, 转移定价的制定是一个战略过程, 一般不会受市场供求规律的影响, 主要服从公司战略发展目标的需要。因此, 企业在进行关联交易时, 往往根据其战略需要而进行调整。

三、集团企业关联交易内部转移定价的动机

集团企业关联交易内部转移定价的确定, 在实际工作中受多种因素制约, 其关键因素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绩效考核、集团整体税负等方面。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 其实际转让价格难以按理论价格确定, 因此, 在实际操作中, 关联交易的内部转移定价呈现出与其成本或市场价格相差甚远的常态。但追根溯源, 集团企业在制定关联交易内部转移定价策略时, 都是为了达成集团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关联交易内部转移定价的主要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 降低集团企业整体税负

通常有两种典型方式可以利用关联交易内部转移定价避税。一是利用不同地区税收政策的差异, 将利润转移到低税率或免税关联企业;二是在同一地区相同税率情况下, 利用集团之间费用分摊比例或收入转移进行调剂, 将盈利企业利润转移到亏损企业, 从而实现集团企业整体税负最小化。2008年税制改革后, 虽然国内企业之间税率差别变小了, 但是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税收政策依然不同, 例如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战略产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实行的新政规定, 特区内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 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些税收政策差异都为进行利润转移降低税负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二) 非“恶意”调节利润

集团企业转移利润通常有两种定价方式。一是国内企业转移定价, 关联企业间母公司为提高其新设子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往往会通过低价向子公司提供原材料或劳务, 或高价购买其产品的做法, 达到转移利润、增强子公司竞争力的目的, 从而提高企业影响力, 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反之, 盈利能力较好的子公司通过费用分摊、劳务等方式, 对母公司进行利益输送, 同样能达到相同性质的目的。二是跨国转移定价, 国内企业通过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的商品、劳务等交易, 通过定价差额实现利润转移。

(三) 通过虚增利润粉饰公司财务报表

另一种情况是明显的“恶意”调节利润, 其目的是通过虚增利润达到粉饰公司财务报表, 隐瞒公司真实的经营管理状况, 这在上市的公众公司中比较突出。2011年紫鑫药业造假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紫鑫药业利用其影子公司四川平大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进行集团内部自买自卖。其前三大客户为四川平大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亳州千草药业和吉林正德药业有限公司, 均系紫鑫药业的关联方。紫鑫药业未按《企业会计准则36号——关联方披露》要求详细披露关联方交易的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 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刻意隐瞒此类关联交易, 从而达到虚增公司利润的目的, 直接导致了投资人对其获利能力和经营状况的错误判断, 并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四) 实现资金流转移

多年来跨国企业通过转移定价策略, 向子公司提供商品或劳务, 交易价格远远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 通过转移利润, 达到实现资金流转移的目的。这一现象在跨国企业中普遍存在。

(五) 规避外汇与经营风险

跨国企业通过转移定价策略, 实现利润转移, 从而达到降低预期的外汇风险, 进而减少通货膨胀损失。对于当前我国国内企业而言, 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定价还可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六) 绩效考核需求

企业还往往通过制定内部转移定价, 来考核各个利润中心的盈利能力和进行业绩评定。这是基于内部考核与激励而进行的转移定价。制定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可以协助集团企业设立更加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和分配政策, 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四、内部转移定价存在的税收风险动因

随着集团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对外并购扩张、对内整合重组等资本运作业务越来越多。集团企业间关联交易业务种类繁多, 性质复杂, 客观上增加了企业涉税处理的复杂度和难度, 因此关联交易转移定价管理中也就呈现出越来越大的税收风险。

(一) 从宏观角度把握税收风险影响因素

(1) 目前转让定价法律体系不完善、缺乏实际业务操作标准。为规范和加强特别纳税调整管理, 2009年1月8日, 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国税发[2009]2号) 。对企业的转让定价、预约定价安排、成本分摊协议、受控外国企业、资本弱化及一般反避税等特别纳税调整事项的管理进行了规范。整体来讲, 立法内容还是过于简单和抽象, 仅仅规定了转移定价四种方法的调整顺序, 并没有明确调整方法的实质内容, 特别是关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转让等的价格调整问题更显突出;对于“其他合理的方法”也未做出明确的规定和列举。在众多税收征管实际案例中, 税务主管部门常常采用核定利润率的方法进行调整, 其结果往往直接违背了正常交易原则。这是显而易见的一种“硬伤”。

(2) 案头审核环节主观因素影响多。依据《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 (试行) 》规定, 税务机关结合日常征管工作, 开展案头审核, 确定调查企业。案头审核主要根据被调查企业历年报送的年度所得税申报资料及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等纳税资料,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关联交易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在审查筛选过程中, 税务经办人员一般不会考虑到或干脆直接剔除个别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偶然事项或非常规因素。同时, 税务经办人员对企业存在着明显的主观经验判断, 在认定企业是否存在不当的转让定价行为时常常存在着非理性偏差。在税收征管实践案例中, 税务经办人员不按法定程序或法律法规进行调查, 更是引发企业转移定价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从微观和超微观角度把握集团企业自身因素

(1) 关联交易转移定价管理评价体系孤立, 缺乏主动管理的有效措施。集团企业间关联交易业务种类繁多, 性质复杂。实际操作中, 每项关联交易业务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特殊的操作规定, 单纯依靠一个或几个部门无法实现对关联交易公平性、公允性的判断。如关联企业之间以土地作价出资、转让或租赁业务的处理, 会涉及投资发展部、资产管理部、财务部、审计法务部、企业管理部等多个部门的参与。此项业务是否存在法律障碍、是否符合集团企业土地管理办法、投资管理办法等规定, 是否与集团战略目标契合, 是否存在涉税风险, 不同业务模型影响集团整体税负测算等, 单一、孤立的转移定价管理机制, 是无法实施有效管理的。

(2) 风险意识不强, 缺乏主动应对机制。集团企业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最终目标是为了发挥整个集团企业的协同效应, 提高集团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转移定价是一种极易被企业利用避税的手段, 如过分追逐目标, 偏离市场价格定价, 将面临补税、滞纳、罚款等各种税务处罚, 信誉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在众多的税务稽查案例中, 集团企业由于风险意识不强, 税收自查阶段敷衍了事, 在后续现场重点抽查、复查阶段又因沟通不顺畅, 不能及时抓住时机主动有效化解风险。

(3) 缺乏税务专业人才。集团企业现有税务管理人员中, 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精通税务专业知识技能、并具有丰富企业实操经验的人员十分稀缺, 这对转移定价税收管理形成了直接的瓶颈制约。

五、内部转移定价税收风险应对策略

(一) 完善我国转移定价税制, 增强实际业务可操作性指导

一方面, 自2015年6月16日起, 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成本分摊协议管理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公告2015年第45号) , 《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 (试行) 》 (国税发[2009]2号) 第六十九条同时废止。集团企业执行的成本分摊协议, 无须再经过税务机关审核, 取消了审批环节的管理。但在赋予企业更多自主权的同时, 对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完善、巩固主动管理措施, 才能有效降低税收风险, 实现税企共赢。另一方面, 从2014年至今,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先后出台多项税收优惠政策, 以支持集团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兼并重组整合企业所得税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直接降低了集团企业内部重组整合的税负, 为支持集团企业做大做强、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但是, 在国家层面, 继续不断完善我国转移定价税制的顶层制度设计, 以不断增强实际业务可操作性指导仍是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二) 加快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 着力构建关联交易内部转让定价管控体系

一是以集团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为支撑, 融合各部门业务接口, 实现信息共享;二是加强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共同做好关联交易的管理工作;三是针对转让定价决策, 各部门主动收集同行业、同类型交易的参考资料和信息, 同时反馈定价政策对各部门的影响。转移定价管理要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流程, 渗透到业务的每一个环节, 才能真正体现关联交易转移定价管理的经营理念。

(三) 积极主动应对, 做好税收风险应急预案

一是全面梳理集团企业的涉税现状, 尤其是重点行业、核心单位的纳税情况;二是对并购、特殊重组业务重点排查, 寻找潜在的风险点, 对可能出现的税收风险提前做好应急预案;三是主动整理和汇总各关联企业普遍存在的转让定价风险问题, 尤其是同行业的共性问题, 以税收法律规定为依据, 积极谋划合理的纳税方式;四是不管是否要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关联交易的同期资料, 企业都应积极收集有关关联交易的同期资料, 将相关资料收集齐全, 提前做好转让定价风险的应对准备。

(四) 加强与各级主管税务机关的沟通, 争取提前达成预约定价安排

日常工作中, 要主动向税务机关请教, 了解税收法规最新动向及要求。邀请主管税务机关到企业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 进一步加强税企联动沟通机制, 建立更加和谐的税企关系, 实现税企合作共赢。针对业务中发现的税收政策、征管方面的问题, 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请示汇报, 尤其是关联交易转让定价, 要积极沟通与协调, 提前达成预约定价安排。《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条文特别规定了企业关联交易转让定价风险的例外情况, 比如年度发生的关联交易金额在4000万人民币以上;依法履行关联交易申报义务;合理保存和主动提供同期资料。满足了上述三条件, 企业可以提前与税务部门就关联交易转让定价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磋商, 形成预约定价安排。值得注意的是, 预约定价安排存在有效期, 一般自企业提交正式书面申请的次年度起至未来3到5个连续年度均可发生效用, 在此期间, 企业只要按照税务部门的有关要求就可消除关联交易转让定价风险。

(五) 借助外部专业机构、专家力量, 提升涉税风控应对能力

企业要加强风险识别与评估, 尤其是关键节点的风险管控, 涉及内部交易重大、复杂事项的税收风险评估, 应该聘请中介机构来帮助实施。企业通过借助外脑, 借助专家的鉴定经验, 识别关联交易中转让定价存在的风险, 并及时调整定价政策来应对风险。

(六) 重视人才培养

集团企业要重视内部专业人才培养, 积极从外部引入专业的成熟人才, 高度重视税务专业管理人才工作,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税务管理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企业税务人员培训机制, 分类别、分层次对集团税务管理人员和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定期与不定期培训。着力强化对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和把握, 及时了解和掌握税务与会计的差异, 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 避免由于政策掌握不到位、不及时而引起的税收风险。

六、结语

转移定价策略 篇5

成本核算-内部资金转移计价

内部资金转移是指在实行分支行体制的商业银行内部,以上级行为中间环节,上存资金为始端,借用上级行资金为末端的信贷资金 流通过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包括上存资金价格、借用上级行资金价格。

相关因素:

贷款利率为

R1 贷款收息率

Q1(实收利 息与贷款应收利息之比)收入贷款损失率为

Q2(贷款本金损失与贷款实收利息之比)营业税税率

I 贷款经营费用率

B1 贷款派生存款系数

D(发放单位贷款可以带来的存款数量)活期存款利率

R2 存款资金综合成本率 B2(指通过组织存款途径筹集的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成本水

平,其成本构成要素有存款利息支出、为组 织存款而支出的经营和管理费用、存款经营活动 中的备付现金而支付的利息成本)上存资金利率

R3 借用上级行资金利率 R4

上存资金利率定价模型:

发放贷款的实际得利与上存资金实际得利之 间的等价平衡关系式为:

R3=R1Q1(1-I-B1)-Q1Q2+D(B2-R2)-E

发放贷款实际得利与归还上级行资金实际得利之间的等价平衡关系式为:

R4=R1Q1(1-I-B1)-Q1Q2+D(R4-R2)-E

上存资金和借用上级行资金定价的基本原则 有四条:一是借用上级行资金价格要高于存款资金综合成本率。二是借用上级行资金价格要高于上存资金价格。三是在上存资金不追加利内部文档

成本核算-内部资金转移计价

润任务的条件下,上存资金价格要高于存款资金综合成本率;在上存资金追加利润任务的条件下,上存资金价格与追加利润任务之差要高于存款资金综合成本率。四是要较好地体现区别对待、分类调节的资金定价原则,以有利于调动低效高险支行压缩贷款而扩大上存或归还上级行资金和高效低险支行适度借用上级行资金而扩张贷款的积极性。

设定低 效高险支行有关因素符号的右上角以“′”表示,高 效低险支行有关因素符号的右上角以“〃”表示, 在上存资金不追加利润任务的条件下,上存资金、借用上级行资金价格较合理区间关系式为:

B′2<R3>R′1Q′1(1-I-B′1)-Q′1Q′2+D′(B′2-R2)-E

R3<R4<[R″1Q″1(1-I-B″1)-Q″1Q″2-D″R2-E]/(1-D″)

而且在上存资金追加利润任务条件下,设上存资金追加利润任务为E1,单位贷款追加利润任务为 E2,且有E1+E2=E,那么,上存资金、借用上级行资金价格较合理区间关系式为:

B′2<(R3-E1)>R′1Q′1(1-I-B′1)-Q′1Q′2+D′(B′2-R2)-E

2R3<R4<[R″1Q″1(1-I-B″1)-Q″1Q″2-D″R2-E2]/(1-D″)

根据上述模型测算出来的上存资金、借用上级行资金利率是一系列数据组。在实际中,还应 该根据资金供求状况和信贷资金增值部分在各类支行间的分割比例来确定具体利率水平,并要控制在合理水平区间之内。

三、内部资金定价模型的应用举例

例如:某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共有10个县 级支行,其中高效低险支行有4个,低效高险支行 有6个。据调查统计综合分析,1997年,6个低效 高险支行综合贷款利率为9.6%,贷款收息率为 64%,收入贷款损失率为4.2%,贷款经营费用率 为0.8%,贷款派生存款系数为5%,存款资金综 合成本率为7.8%;4个高效低险支行综合贷款利 率为9.9%,贷款收息率为94%,收入贷款损失率 为0.5%,贷款经营费用率为0.5%,贷款派生存 款系数为28%。对发放贷款追加2%的利润任 务,上存资金不追加利润任务。活期存款利率为 1.71%,上存资金约期一年的利率为8.73%,借 用上级行资金利率为9.3%,营业税税率为8%。内部文档

成本核算-内部资金转移计价

将有关数据代入前述低效高险支行上存资金 价格较合理区间关系式B′2<R3>R′1Q′(1-I-B′1)-Q′1Q′2+D′(B′2-R2)-E,经计算得到 R3>7.8%

R3>1.2%险 R3>7.8%,这就是说,上存资金利率应该高 于7.8%。再将有关数据代入前述高效低险支行借用上 级行资金价格较合理区间关系式R3<R4< [R″1Q″1(1-I-B″1)-Q″1Q″2-D″R2-E]/(1-D″),经计算可得到 R4>R3 R4<8.1%

综合上述计算分析,上存资金利率、借用上级 行资金利率的合理区间为: 7.8%<R3<R4<8.1% 然而,实际执行的上存资金利率为8.73%, 借用上级行资金利率为9.3%,明显偏高。调整的办法有二:

一是利率主动,加利微动。如将上存资金利 率从8.73%调低到8.1%,借用上级行资金利率 从9.3%调低为8.4%,同时增加贷款追加利润任 务从2%调低为1.5%。这样,低效高险支行上存 资金实际得利率为0.3%,高效低险支行借用上 级行资金发放贷款实际得利率为0.3%,二级分 行的资金收益率为1.8%(拆借资金与支行上存 资金利差加利润任务1.5%)。

二是利率不动,加利主动。如将放贷追加利 润2%分成三块,其中0.8%用于追加贷款利润任 务,0.5%用于追加上存资金利润任务,其余0.7%作减少利润任务处理。这样,上存资金利率仍 为8.73%,借用上级行资金利率仍为9.3%,但低 效高险支行上存资金实际得利率为0.43%,高效 低险支行借用上级行资金发放贷款实际得利率为 0.3%,二级分行的资金收益率为1.87%。

资金转移定价体系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信息

在大多数银行里,资金转移定价体系主要是由银行财务部门来负责的。从银行各个业务单元的角度来看,由于各业务单元的资产和负债期限匹配(通过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来实现的),它们大多数的利率风险已被消除。但从整个银行的角度来看,某 一期限的“资金库”所产生的资产和负债的数量并不一定匹配,于是财务部门就要对该部分的 差额进行管理,以规避利率风内部文档

成本核算-内部资金转移计价

险。例如,从整个银行的角度来看,3月期的资产可能要多于3月 期的负债,那么财务部门就必须为该差额融通资金;反之,则需要为多余的资金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

银行实行期限匹配的多利率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可以在银行总体水平上汇总各业务单元 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情况。此时,银行财务部门就可以对这些不匹配的部分进行对冲或根据他 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测利用这些不匹配的资产负债额来赚取利润。因此,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是为 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信息的主要来源。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各业务单元是在完全套期保值的基础上开展经营活 动的,任何由于资产和负债不匹配所产生的利润(或损失)都在财务部门汇总。因而利率变动对 银行净利差收益的影响可与各业务单元的经营成果分离开来,这种分离可通过图1表示。

在图1中,有3条倾斜向上的收益曲线。收益 曲线AB代表了银行所持有的资产的收益曲线, 收益曲线CD代表了银行负债的收益曲线。而收 益曲线EF是银行在外部资本市场上的收益曲 线,同时也是银行在外部资金市场上获取(或出 售)资金时,对应于不同期限的利率情况的收益曲 线。收益曲线EF又是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 收益曲线。假定我们将银行简化为只有3个业务 单元:一个为贷款部门,它仅仅发放1年期的贷 款;一个为存款部门,它仅仅内部文档

成本核算-内部资金转移计价

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转移定价问题探讨 篇6

关键词:转移定价;外商投资;探讨

转移定价是指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商品、劳务、资金和无形资产等内部转让的定价行为。更具体地说,外商投资企业转移定价是企业出于税务动因或非税务动因,以实现整体利润最大化,或者以规避风险、快速收回企业利润并增强企业整体运营优势作为基本目标,按照一定的计价方法确定中间产品最优转移价格的过程。

一、外商投资企业转移定价的主要方式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利用转移定价向境外转移利润或进行资金快速跨境划转多体现在各种业务往来中。

1有形业务往来中的转移定价

(1)商品进出口中的转移定价

外商投资企业利用转移定价把利润转移出境、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货物销售业务中,进口定高价、出口定低价,把设在中国的子公司利润转移到母公司或关联公司。我国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属于“两头在外”的生产加工型企业,即原材料或者中间产品由国外进口,产品销往国际市场。而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赊销权往往掌握在外商手中,从而为外商在商品赊销过程中采用“高进低出”转移定价策略向境外转移利润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转移定价成为外商规避我国税收的一种最有效、最便利的手段。

(2)资产评估中的转移定价

在成立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时,过度低估中方资产,将中方未来收益权拱手让给对方。高估外商投资品,一方面把被高估的部分直接从合资合作企业转移给外方母公司;另一方面外方增加了未来参与合资合作企业收益分配的比例。

2资金和劳务中的转移定价

贷款业务中的转移定价是关联企业之间在借贷业务活动中,通过人为地增加或减少贷款利息的方式转移利润,将集团内部的利润在关联企业之间重新分配。由于关联企业中子公司以股息形式获得的报酬,在纳税时不能作为费用予以扣除,而支付贷款的利息则可以作为费用在征税前扣除。因此,关联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贷款中的转移定价来转移利润。

劳务中的转移定价是关联企业之间相互提供劳务,通过采取高作价或低作价的方式收入劳务费用,从而使关联企业之间的利润根据需要进行转移。按照公平独立原则,关联企业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时,应该按照市场正常标准收取劳务费用。关联企业之间相互提供劳务时,为了使关联企业一方增加利润,对方提供劳务时提高收费标准,接收对方提供劳务时降低收费标准。反之,为了使关联企业一方减少利润,则反向操作。

二、外商投资企业转移定价的动因驱动

1税务动机

税务动机主要是出自减轻税负方面的考虑,外商投资企业倾向于通过关联企业间的交易,将利润转移到税率更低的国家或地区,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假设税率关系是:高税率地区高于国内税率,国内税率高于低税率地区的税率。因此,当关联企业之间交易方向为从高税率到低税率时,中间产品交易价格低于公平交易价格;反之,中间产品交易从低税率向高税率地区进行时,则采用高于公平交易价格的转移价格。通过中间产品交易,利润从高税率地区向低税率地区流转,达到降低总体税负的目的。在税率差异较大的两个国家之间,外商投资企业间的转移定价常常表现出极为明显的税务动机。

(1)减轻公司所得税、逃避预提税

如果两个国家的公司所得税税率存在差别,跨国公司常常利用设在避税地或低税国的关联公司迂回进行,把利润转移到避税地或低税国。各国对外国公司或个人在本国境内取得的消极所得一般征收预提税。在两国之间没有税收条约或税收协定相互降低预提税税率的情况下,税负对公司的影响很大。通过转移定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预提税的影响。

(2)增加外国税后抵免额

在母公司所在国实行外国税收抵免制,并实行综合限额法的情况下,利用转移定价可以起到增加当年外国税收收入的抵免额的作用。

2非税务动因

根据外商投资企业在东道国投资目标的不同,非税务动因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注重短期目标的实现。投资企业的发展以迅速占有利润为目标,通过中间产品交易快速进行资金跨境划转,以获得资源整合控制收益。可将资金变相渗透到新兴市场的高收益行业,如股票市场和房产市场等;加速利润汇回,规避汇率风险;在实行鼓励出口政策的国家,转移资金,多得补贴和退税。二是关注投资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外商投资企业通过中间产品交易将更多利润和资源转移到投资企业,提高投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达到在东道国形成长期具有经营优势的目的。

三、政策建议

外商投资企业利用转移定价在跨国关联企业之间进行收入和费用的分配以及利润的转移,使我国引进外资的环境恶化、减少我国税收、损害内资企业的利益,对此应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规避。

第一,完善立法,明确操作细则。虽然1998年颁布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暂行)》中对关联企业问的转移定价提出了相关管理办法,我国的转移定价法规仍有待完善,应在立法和执法环节加大力度。

第二,建立完善的商品价格转移监管体系,从海关进出口数据和银行收结汇数据入手,建立一整套的分析指标体系,并将之固定化、程序化,全方位综合分析企业进出口价格的变动情况及与之相关的收结汇情况。

论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防范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各类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跨国联属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通过内部交易转移定价, 从而进行国际逃避税的行为, 造成了很多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 严重损害了各国的税收主权。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 了解国际关联企业如何通过转移定价获取利润及其危害, 并深入分析国际上现有通行的规制方法,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以寻求合理的途径来保护国家的税收收益, 加强国际税务合作, 防范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逃避税收行为。最终通过这些研究和借鉴, 探寻新方法新思路, 不断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促进国际税收的和谐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转移定价的界定和成因

转移定价的定义, 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转移定价是关联企业之间的一种商业行为, 但一种认为转移定价是关联企业之间偏离正常市场价格的内部交易行为, 另一种仅指转移定价是关联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 而不考虑正常市场交易价格。笔者认为, 从转移定价的字面及法律意义上理解, 转移定价是指跨国公司根据全球营销目标在各关联企业之间转移商品、劳务或技术交易时所采用的一种内部交易定价。而这种“定价”只服务于跨国公司的整体利润追求, 而不符合市场交易规律, 也不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定价”的适用也仅限公司内部, 彼此独立的企业之间不存在转移定价, 实际转移的是成本费用或利润收入。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主要是为了追求利益。一是尽可能多的逃避税收。跨国公司利用各个跨国联属企业所在国家税率高低的差异, 及“避税港”的税收减免优惠和一些区域性的关税同盟国的相关政策, 在联属企业之间的交易中进行自我定价, 逃避税收。二是实现自己的经营策略。跨国公司通过转移定价实现资金的周转和配置, 在整个企业之间进行利润分配, 扩大其子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从而提高海外竞争的能力, 实现公司的经营策略。例如, 低价销售给子公司原材料, 再高价买进子公司产品, 使子公司的利润大大提高, 这样, 子公司的品牌就会在当地很快树立起来, 并能够争取更多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和销售市场。三是避免风险。跨国公司的子公司要受到其所在东道国政策、法律法规的制约, 东道国的政治是否稳定, 税法是否健全和完善, 价格控制的高低, 宏观调控的力度及外汇管制的措施等, 都是跨国公司所面临的风险。所以, 为了应对东道国政策或法律法规的变化, 用转移定价躲避风险成为了一种有效地手段。

三、防范和管制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国际经验

由于跨国公司进行定价转移在实质上就是进行全球性的资金配置, 所以转移定价的现象一产生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各国纷纷制定或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转让定价的管理。防范避税历来是国际组织和各国税收部门所关注的课题, 在长期实践及经验积累下, 联合国和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就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防范和规制问题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方法和理论。

(一) 美国对转移定价的防范

美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货币、银行、企业”检查系统, 监控各企业、银行、货币使用者的交易信息。当交易金额大于1万美元时, 就必须申报纳税。此外, 联邦税务局还设立了稽查选案管理系统, 该系统存有有关纳税人的申报资料。这两个系统是联邦税务局的“左膀右臂”, 不仅方便了税务稽查, 而且提高了税务征管的整体水平。

美国对税务稽查工作高度重视, 税务机关具有许多必要的执法权, 稽查的威慑力比较强, 对于偷税行为的处罚非常严厉。美国税务机关由服务机构和稽查机构两部分组成, 前者为纳税人办理日常事务和提供咨询, 而稽查机构不仅在人数还是覆盖面上, 规模都大于服务机构。税务稽查人员需持证上岗, 还要接受定期的专业培训, 另外还设有刑事调查人员, 可以带武器, 也有出示逮捕证的权利, 这就为税务稽查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二) 日本关于转移定价的规制

日本的国际化程度很高, 其进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总额均居世界前列。为了防止企业把所得利润向国外转移而减轻税收负担, 日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反避税税制。如1986年创设了与国外关联企业交易相关的征税特例, 转让定价税制。值得介绍的是预约定价法, 概括来说它是为了降低事后调整方法的征税成本, 而将事后调整提前到事前对转让价格进行预测约定, 明确责任和义务的一种方法。其一般程序是:跨国公司在开始办理内部交易前, 要向税务机关提交相关申请, 并报送有关材料, 经过税务机关认真审查并与跨国公司就一些程序性问题和实体性问题协商讨论, 确定关联企业间交易的价格, 签订预约定价安排协议, 实行预约定价的纳税人, 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各经营年度报告书供税务部门审定检查。尽管预约定价方法的规定和操作比较复杂, 但现实中, 征纳双方都乐意采用它。预约定价法最大的优点就是避免了复杂的事后审核工作, 这就有利于防止并减少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出现事后的矛盾, 加强了双方的合作, 提高了税收征纳工作效率, 保证国家税收收入的稳定性。据统计, 2000年, 日本进行相互协商的转让定价案件发生了62起, 其中48件是预约定价, 占了77.42%, 可见预约定价法在日本避税中的地位。

四、我国现行防范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法律法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吸引外资, 我国规定了三资企业在税收上可以享受“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但是许多外资企业通过在整个公司内部施以转移定价来降低利润, 甚至造成亏损的假象, 借此来延长对企业的税收优惠期限, 以达到避税目的。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境内三资企业“亏损”面高达40%, 有的地区甚至高达75%, 而由此造成的税收流失也难以确切统计, 涉外税收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而许多长期的所谓“亏损”的企业, 外资注入却不断增加, 经营的规模仍在扩大, 显然他们是虚亏实盈, 利润已由跨国公司转移到境外。这不仅造成大量利润外流, 减少了我国的税收收人, 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关联效应, 使我国的国际收支恶化, 而且对我国的投资环境的声誉造成损害。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驻我国已成必然。这些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凸显。这表明, 我国防范跨国公司内部价格转移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措施也欠完善。另外, 在调整转移定价时, 我国缺少相应的被告举证责任。缺乏关于纳税人负有举证责任的条款是现行转移定价法律调整的主要缺陷之一, 应该注意完善这方面的立法规定。

五、我国现行防范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完善措施

立法的不断完善是整个制度完善的基础, 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 要细化法律条文, 尽快颁布“制转移定价实施细则”。通过细则的规定, 明确税务机关的权利, 包括稳定利润、价格、数量等真实性的权利, 罚款的权利, 核查的程序, 时间的限制, 纳税人的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 以便使税务机关以专门的税法条款为保障, 顺利开展控制转移定价的工作。其次, 规定转移定价调整的程序, 增加国际惯例中所认可的交易利润法, 如利润分割法, 完善转移定价调整体系, 使有关监督机构在执行中有法可依, 并增加透明度和可操作性。最后, 关于不少跨国公司通过转移定价转移利润, 使企业微利、无利甚至亏损, 来延长享受税收优惠的期限的行为, 要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外商企业提高经营效益, 对其予以奖励, 而非采取单纯的税收上的优惠减免措施。

(一) 预约定价协议制度的借鉴

从世界范围看, 预约定价被认为是解决转移定价反避税的最有效方式。尤其是日本采用预约定价协议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对于先进制度的借鉴也是完善我国相关制度的一种好的捷径。预约定价协议制度的实质是把转移定价的事后调整改为事先约定, 防范于未然。我国虽已经引入了该制度, 但繁琐的过程却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在目前我国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较多的环境中, 可以采用一种简单的预约定价协议制度, 在中方投资者和外方投资者之间通过在合作中明确利润率从而达成协议, 避免转移定价的发生。经过借鉴和根据我国实际状况的要求, 完善这一制度在我国的适用, 简化预约定价协议制度, 不仅会省去很多程序上、手续上的繁琐细节, 而且能够提高效率, 节省成本, 这也将会得到征纳双方的欢迎。

(二) 税务征收部门的自身完善

关联企业转移定价如此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利用税务当局没有完善的信息库。由于各地税务机关的信息有限, 而转移定价的防范和事后调整工作又不能没有有关信息资料, 因而国家税务总局有必要建立一个较为详备的信息库体系, 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 为全国税务部门提供有关信息, 以推动转移定价调整工作的开展。

此外, 由于我国涉外税收起步较晚, 经验缺乏, 应采取措施大力提高征管人员的素质。把握好新进涉外税收人员的质量关, 新招收人员需接受一定时间的专门训练, 经严格考核后方能上岗, 强化对在职税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借鉴其他国家, 特别是美国的相关制度规定。

(三) 建立涉外税收管理的立体护税体系

在海关、税务、工商、审计等几个环节之间同时加强对外资企业的审计和监督工作, 实行多方面的合作式监管。另外, 我国应积极地开展税收国际合作, 加强国内外的税收情报交换和反避税信息资料收集工作, 从各相关部门广泛收集跨国纳税人的资料和价格信息, 使税务机关能充分掌握纳税人的经济活动, 提高转移定价审计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严格要求在华跨国公司及时、准确、真实地向税务部门申报其经营收入、利润成本和费用的列支情况;严格对企业涉外会计业务进行审计, 对审核验证后的报表如发现不实, 进行验证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建立涉外税收管理的立体护税体系, 是完善和推进我国转移定价税收法律制度工作的基础性的一环。

(四) 加强国际税务合作

转移定价涉及跨国公司和跨国交易, 牵涉到许多境外查询、调查取证事宜, 控制转移定价需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加强税收信息的收集和交流。一国转移定价调整往往涉及到另一国税务当局进行相应的调整, 否则会使跨国公司遭受双重征税的风险。为了维护国际资本流动的秩序, 国家之间必须进行税务合作。

六、结语

基于转移定价的国际问题探讨 篇8

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也面临着动态的发展过程; 内部贸易的深入发展, 以及各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也会直接影响企业集团的转移定价。

1.1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

二战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导致生产和资本市场日益国际化。 当前,国际贸易和资本输出日渐频繁,特别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大大加快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不断受到社会经济变革的挑战。 从整体上来看,世界经济并不是各国、各地区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从日益成熟、有效的国际制度框架下,转变为一个生气勃勃的世界经济。 当代经济已经跨越出国家的疆域、打破地区的界限,从整个世界经济的运行特点和相关机制来看,世界经济日益接近于“地球村经济体系”。

1.2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深入发展

正是由于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 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纷纷采用国际化经营战略,开展跨国经营活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分享各国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丰厚回报。 跨国经营是当今企业高度社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经营的必然趋势,是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国际技术和资本流动的需要,它代表着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

由于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分布在世界各地, 因此它具有很强的集团内部贸易倾向,直接从事全球范围内的进出口贸易,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对全球商品流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内部贸易导致商品交易跨越了国界, 但是交易的行为主体实际上是在同一个企业集团中,因此它既具有国际贸易的特征,又具有公司内部商品调拨的特征。 因此,转移定价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针对转移定价的应用日益引起重视。

1.3 各国、各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各国、 各地区经济条件的冲突越来越明显,这是由于各国、各地区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加剧。 主要表现在:

(1)各国税制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税负轻重不同。 例如:①纳税义务各不相同;②课税方式差异很大;③税率高低不等;④避免国际间双重课税的方式不同。

(2)各国政府通过法令形式对国际结算、 外汇买卖、 外汇汇价实行一定的限制,避免本国国际收支和汇率的波动。

(3)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到20 世纪7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除了大幅度降低关税外,乃至放宽甚至取消了非关税壁垒措施,扩大进口自由化。 但是自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以来,世界性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抬头,非关税壁垒措施不断加强。 据统计,至20世纪80 年代末,西方国家这方面的措施已达1 000 多种。

(4)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制定了许多形形色色的贸易技术规则,有的很合理,有的则是借机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成为取代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高级形态和主要手段, 而且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比关税壁垒和其他非关税壁垒更为严重、更为深刻、更为隐蔽。

因此企业集团特别是跨国公司在企业内部交易时, 需要充分了解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各国不同的贸易保护形式, 依据本企业集团的现状,调整企业战略、规避风险,制定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内部交易政策。 企业集团利用转移定价规避各国的贸易保护、维护本企业利益,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2企业集团内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企业集团作为一个整体,保障了各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协作,但是也面对很多问题,例如:一个部门从自身出发有效配置资源还是服从于企业集团整体,维护整体利益。 适当地转移定价可以从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出发,协调发展。

2.1 企业集团各部门分工协作产生内部产品转移问题

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形成了社会的分工协作。由于技术进步,过去由一个人或一个经济单位承担的职能,现在可以分解成由多个人或多个经济单位分别承担的多个职能,分解后的多个职能结合起来,同分解前的一个职能相比,其功能相同,但效率提高了。

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也是一样。最初企业内部由各工序的工人分工协作生产,后来由于技术进步,各道工序更为复杂,完成每道工序需要的人员、工具、设备和专门知识更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信息和沟通成本增加,协调和管理越来越困难,最后只好由一个企业变成若干个部门, 以局部产品的供求联系企业整体,每个部门只制造或生产产品的某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然后由另一个部门组装起来。 这种生产专业化和职能独立化,能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但是往往也会出现产品内部转移的问题,企业内部交易正是在这一条件下产生出来的。

2.2 企业内、外部资源有效配置引起人们对转移定价的关注

企业内部转移并不只是产品的转移,广义上说,生产设备、无形资产、资金、人力资源等也都包含在转移对象之中。企业通过内部及外部相关资源的协调配置,企业具备最佳竞争力,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 企业内部交易是通过对企业销售、生产、采购、物流等各环节,以及人力资源、生产设备、资金等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①。 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并非都可以成为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的源泉,因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资源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取, 使之真正成为企业绩效与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这就需要企业有效利用、开发内部资源而不懈努力。

转移定价可以有效配置资源, 但是不当的使用也会歪曲内﹑外部资源配置的功能,误导投资者形成错误的投资理念。 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例如通过上市可以将社会资源向那些业绩优良、有发展前景的公司集中,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人为控制转移定价,也会使那些没有多大发展前途的公司能够迅速提升经营业绩, 给人造成一种繁荣假象,投资者资金向这些公司集中,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导致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 企业究竟是利用自身的内部资源(内部购买),还是依赖外部市场的有利条件(外部购买),这个问题也是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协调的问题。企业集团正是利用转移定价,协调内外资源优势互补,整合内部资源,提升企业整体营运绩效,使企业更具有核心竞争力。

2.3 转移定价对企业战略影响深远

企业为了在竞争经济中获取战略主动权,必须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通过制定积极的增长战略来保护、利用并拓展公司的核心业务。 企业集团战略目标包括: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②﹑投资经营战略目标、市场化目标、产品目标、技术创新目标、企业发展目标。由于转移定价直接改变了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流向和集团内部各公司的盈利水平,因此转移定价的实施不仅会影响集团企业的整体战略也会影响集团内部各方的业绩和利益①。 企业中转移定价方法的选择与各目标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为了达到市场化目标,大多企业选择市场导向转移定价方法。 不同产品的目标需要选择不同的转移定价方法,而且企业目标不同所需要的转移定价方法也是有所差异的,如果企业集团战略有所调整,也需要及时相应地调整转移定价策略。无论集团企业采取哪种竞争战略,企业在设立内部转移定价时,都必须服从于企业竞争战略的需要。

2.4 划清经济责任,保障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责任会计制度使企业核算单位归属到不同的级别,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责任中心,诸如成本中心、费用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等。 正是由于这些责任中心在作为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时,需要准确地核算各单位的产品或劳务,如果内部转移得不到正确的计量, 一方面有可能使供应部门失去生产经营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购买部门不能有效地节约使用产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为了划清各责任中心的经济责任和正确评价其经营业绩,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因此管理中心在制定转移定价时,还必须考虑转移定价对各部门业绩的影响,否则一些部门会由于遭受不公待遇而拒绝接受该转移定价。 而且在转移定价的实施过程中,如果各部门发现规则对本部门不利时,也会改变自身行为,从而偏离原定目标或与内部其他部门发生冲突,使集团企业整体的协调性下降。 特别是当转移定价在内部管理中造成负面影响时,各部门还会直接要求管理中心改变转移定价方法。

3转移定价对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其他所有制形式,都会面临市场化的冲击,特别是国际市场的冲击。因此借鉴各国转移定价经验,找到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3.1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的国际市场化

改革开放20 多年以来, 我国市场开放的整体方式是渐进式的,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相对于国际市场而言,特别是在与国际经济贸易活动进行融合的过程中, 还存在方方面面的不足。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不仅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起点,也是中国深化改革、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起点。

打破垄断性产业、保护性产业的屏障,需要通过引入国际竞争对手来予以冲击,否则深化改革很难推进。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企业开始面对更加复杂的、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以前企业只从事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外国公司只是把中国作为它们的工厂流水线,技术含量不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制造, 因此我们还需要打造本国的国际性制造企业。在国内企业向国际市场迈进过程中,研究各国的转移定价规章制度和法律,特别是借鉴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经验,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转移定价法律、法规以及满足企业迈向世界市场的重要举措。

3.2 我国面临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逃税、避税的严峻挑战

转移定价是跨国公司在经营中最常用的财务手段。通过转移定价,跨国公司就可以达到转移子公司利润、资金,减轻税负,规避外汇风险和东道国外汇管制等目的。由于各国和地区的税法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国家和地区所得税或者一般财产税的征税比率很低,跨国公司利用这些低税率国家优势转移利润,达到避税目的。 外商投资企业的避税,给我国造成了重大危害:企业利润被转移到境外,不仅直接造成了大量税款流失,造成我国财政收入的大量流失, 而且带来了同类企业间的税收不公平;另外,由于外商将企业利润转移到境外,使得企业处于亏损境地,造成了中国投资环境不佳的假象,不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

3.3 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转移定价的欺诈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滥用和误用转移定价、 利用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来粉饰财务报表、 转移上市公司资金和利润已成为证券市场上人所共知的现象④。 例如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税负转移给国家和投资者造成损失, 上市公司出于税务动机而发生的关联交易减少了应纳税额,使得国家税收遭到损失,同时导致投资者(主要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受损。 例如为减少纳税额而人为把利润转移到其他关联企业中,使上市公司的可分配利润减少,从而减少了股东实际分配的红利甚至不能派发; 通过收购亏损项目使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剥夺了股东获取利益的机会,还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制造虚假利润, 粉饰经营业绩⑤,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误导中小投资者。 为了达到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配股筹资和避免被摘牌要求, 部分上市公司也会利用关联交易操纵经营利润,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向其“输血”,使其当期经营业绩变为优良,这无疑会误导中小投资者。 上市公司通过转移定价调整公司利润,也会引起股价变化,危害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4 公司治理的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轨经济中, 在国有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变的过程中, 转移定价的滥用和误用, 产生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阻碍了国企改革的正常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也面临许多转移定价上的难题。 研究发现,很多上市公司的欺诈行为和发布错误信息误导投资人等,大多是通过滥用和误用转移定价引起的。 滥用和误用转移定价,导致对盈余人为操纵、会计信息错误传递,这样不可避免地误导公司外部的投资者、 债权人和一般公众错误投资,严重影响了我国尚处于发育阶段的资本市场秩序;信息传递错误也会导致企业集团内部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致使激励和约束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呈现管理上的低效率等⑥。 因此研究转轨经济中公司治理模式下的转移定价及其产生的经济基础,建立并运用合理的转移定价机制,为公司治理提供部门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的协调、激励机制,使企业形成“新价值最大化”⑦,从而优化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 很多企业还沿用老的管理模式,旧管理体制不适应当前的市场的竞争机制,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亏损严重,经济效益普遍低下,因此制定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4转移定价对跨国公司业绩评价作用

虽然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很长一个时期, 但是一开始人们对跨国公司的业绩评价问题并不重视。 而且各国的特殊性和文化特征都会对此产生不同的影响。

4.1 跨国公司业绩评价问题

跨国公司在最初时期, 出于节约成本及内部管理便利的考虑,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另外制定业绩评价系统,而是使用与管理国内部门相同业绩评价系统,一些人发现,跨国公司在国内企业集团管理中和国外的业绩评价系统对转移定价的使用并没有差别。 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大都把国内管理控制系统照搬到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与控制系统中, 业绩评价指标大多使用销售利润率,而使用投资报酬率(ROI)和剩余收益的并不多。 随着跨国公司对各国税率的了解,通常把管理重点放在税负最小化上,母公司一般只注重子公司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只是母公司达到其目标的一种工具,因此母公司极少注重业绩评价问题。

随着跨国公司内部管理的加强, 很多公司发现使用内部业绩评价系统会产生不同影响。 跨国公司的各子公司处于不同的国家之中,各国文化、财务、政策、经营因素的差异,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经理和子公司的业绩有很大影响。 因此, 在业绩评价时,是依据母公司(国内)的标准还是依据东道国(外国)公司子公司具体标准评估,是跨国公司面对的问题。 一般来说,总部在使用业绩标准时要公平适当,如果不公平、存在偏见则会导致子公司行为偏差、目标不一致、减少部门自治和激励问题,因此损害子公司和跨国公司总部的效益。 所以使用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标准,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具体制定。

由于子公司所在国家不同, 各子公司的业绩评价指标差异较大,评价方法缺乏共同性和一致性。 例如Borkowski S C.(1990)⑧早期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在日本的美国跨国公司经理不能与在美国的日本经理相比较,必分析各国经济的特殊性,以及文化特性对业绩评价的影响。 依据权变理论,很多企业制定的业绩评价指标不同,而且在业绩评价中,跨国公司大多使用投资报酬率、预算比较、利润等纯财务指标。 在指标的使用过程中,并未考虑各国间的环境差异和汇率变动对业绩评价方法的影响, 甚至把子公司经理业绩评价与子公司本身业绩评价混为一谈。 近10 多年来,随着公司治理问题的出现,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系统成为管理控制的一部分,因此业绩评价的其他作用日趋减弱。 战略管理理论使人们意识到仅运用财务指标评价跨国公司业绩的缺陷,近些年企业开始逐步重视非财务指标。 非财务指标一般包括市场占有率,即子公司或某生产线在全球产品市场中的份额,它主要被许多生产型跨国公司作为对其子公司或经理人员进行业绩评价的重要指标;产品质量与服务指标,包括:产品瑕疵率、返修率、退货率和顾客满意度等;人力资源指标,包括雇员对本企业的满意程度、雇员培训与发展计划、劳动力流动状况、雇员技能、职位晋升等有关人力资源的指标。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相互联系与补充,加强了企业管理的作用。

4.2 国际转移定价对业绩评价的影响

4.2.1 国际转移定价与业绩评价的联系

跨国公司在决定把转移定价作为战略工具时, 首先要认识到转移定价本身存在的一些潜在特征。 当转移定价成为完成不同战略目标的手段时,跨国公司必须明确转移定价的影响,如它是如何与其他方式联系到一起,并对跨国公司业绩产生影响,最终达到战略目标的。 跨国公司在制定转移定价时,必须确定是否对业绩有积极影响, 以及各子公司经理行为是否能够获得公正的补偿与回报。

大多数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调整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目标,扩大利润、减少税负、协调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业绩评估。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 转移定价策略也造成了决策管理和决策控制之间的冲突,导致管理目标不一致和部门业绩评价问题。 最初跨国公司的业绩评价与转移定价并没有太多联系, 尽管业绩评价指标采用财务指标, 但是并没有把转移定价纳入其中。 可实际上,以利润和其他财务指标评价子公司管理业绩时,必然受到转移定价的影响。

通过跨国公司转移定价提供的信息进行业绩评价时, 依据跨国公司的目标选择转移定价的方法。 在实际中,跨国公司发现使用相同的转移定价方法来完成一个目标, 却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跨国公司中的两个子公司利用高转移定价,一个子公司是为了避免反倾销的指控,另一个却是为了利润回撤。 而且为实现重要目标,对其他目标可能造成不同的影响。 跨国公司如果根据本国实际税率状况, 选择支付较高或者较低关税的转移定价战略,就会很难评估TP对其他目标影响。 如果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目标是减少税负,转移定价会人为地降低利润,同时也会影响很多财务比率。 近年来,以利润作为业绩评价标准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这主要是子公司经理不能直接控制管理高层的目标,因此对子公司业绩评价存在偏差。 Brickley等认为:在准确计量转移产品的机会成本(管理决策)和管理人的回报(决策控制)的同时使用转移定价会产生冲突, 导致经理依据自己的偏好任意歪曲转移定价,造成了跨国公司的次优化。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转移定价方法会影响以利润为导向的业绩评价。 Borkowski通过调查发现:在79 个跨国公司中,使用不同转移定价方法,业绩评价标准没有太大差别, 而且跨国公司使用市场导向转移定价把销售增长作为最重要的标准, 成本导向以部门净收益作为最重要的指标。

4.2.2 转移定价对公司业绩计量的影响

Karen S.Cravens通过对与竞争相关的赢利能力、 市场占有率、企业增长、顾客满意、投资回报等5 个指标(见表1)的研究发现:赢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说明了企业的竞争地位,与产品价格有直接联系,因此对转移定价的要求比较高。 企业增长是计量内部管理的工具,计量与内部标准相关的相同类型的业绩。 顾客的满意程度由市场决定,转移定价对市场的竞争地位有间接影响。投资回报公司经营和投资决策相关, 这些业绩计量也与经济决策有关。 经济决策包括产品适当的销售价格、产品的输出水平、资本的投资决策。 这些计量都是以管理补偿为基础的。

资料来源:Karen S.Cravens.Examining the Role of Transfer Pricing.as a Strategy for Multinational Firms.Int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6,1997.

很多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认为转移定价对企业整体的业绩评价有重要影响, 该理论是建立在跨国公司的整体目标与子公司目标一致的基础上。 但是,也有人认为评估子公司经理业绩是依据本子公司业绩而不是企业整体业绩, 转移定价应该与子公司业绩相关联。 在选择转移定价方法中也要考虑这些影响。 针对这两方面的争论, 笔者认为转移定价成为公司整体业绩评价的战略工具所起的作用, 远远比处理子公司经理之间的定价问题重要得多。 很多跨国公司认为内部业绩评价是转移定价的主要目标, 但是同时也认为转移定价对其他方面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4.2.3 评估跨国公司转移定价方法

跨国公司制定的转移定价方法是否合适, 是否会对本企业集团产生不良影响,也需要评估。 但是转移定价是实现战略的工具,而不仅仅是计量部门业绩的手段,很难找到计量影响转移定价的方法。 为了评估转移定价的影响,必须首先确定转移定价作为战略工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转移定价方法的选择不仅对子公司的业绩评价起作用, 而且也会对企业集团整体业绩产生影响,因此评估转移定价需要全面考虑这些问题。 评估转移定价方法的优劣还与该方法对企业战略支持程度有关, 也就是说与转移定价在完成战略目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关。 制定转移定价需要满足不同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企业通过转移定价达到目标的程度可以评价转移定价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计量转移定价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性并不简单, 由于转移定价目标众多,必须依据跨国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程度,以及各目标在总体目标中的作用,最终获得所有实现目标的状况。

4.3 转移定价调整汇率风险下的业绩评价

跨国公司的子公司设立在不同的国家中,因此,在企业集团内部交易中使用不同国家的货币计量, 最终表现为持有大量以外币资产和负债。 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通常要在会计年度期末结算后,再将应分配的股息或利润汇回母公司或总公司。在这段期间内, 由于某种货币贬值造成损失或者由于外汇汇率的震荡,使得持有外币资产和负债的风险很大⑨。 通过调整转移定价可以减少外汇风险, 也就是说可以减少由于外汇汇率的变动所引起的跨国公司未来经济价值变动的风险。 具体来说,公司利用集团内部的交易价格,就可将有关利润提前汇回,把货币贬值国家中的资金转移到其他国家, 减少由于汇率变动可能给跨国公司带来的损失。 一般情况下, 总部首先对汇率波动做出预测,例如中国的跨国公司对未来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进行预测,如果认为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就会将美元结算的子公司的货币转移到中国,从而减少由于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 这就是为什么近一段时期,各企业资金大量转移回国内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实际工作中, 跨国公司还将内部国际转移定价与国际金融工具(外汇期权、外汇远期交易等)的运用结合起来,以求更好地实现减少外汇交易风险的目标。 例如:中国的跨国公司甲,在美国有投资子公司乙,总部供应中间产品A到子公司进行深加工,最终产品B销售到美国市场。 A的内部转移价格为10 美元,数量100万,最终产品20 美元,则(20-10)×100 万=1 000 万美元的利润。C如果总部预测美元将进一步贬值10%,子公司利润是由美元表示(1 000 万美元),会造成1 000×10%=100 万美元的损失,因此,总部就会采取措施, 转移价格设定为20 美元,(20-20)×100 万=0,这样子公司原利润汇提前转移到总部,避免了由于美元贬值给公司带来的损失。

上述做法虽然避免了总公司的汇率风险, 但是不利于子公司的业绩评价,也就是说,不能正确表达子公司实际业绩计量,不利于对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经理的激励。 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报表大多数是单独列报的, 由于汇率的频繁波动也会对子公司财务报表产生影响, 因此不能对子公司的业绩评价做出公正的判断,特别是在浮动汇率的情况下,由于国际转移定价不能依据汇率的频繁变动而变化,因此,使用转移定价进行业绩评价显得更加复杂。 通过以下的范例,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

例如,一个美国跨国公司有两个子公司A和B,子公司A设立在甲国内,子公司B设立在乙国内。 甲国的汇率:1 美元=5 甲元,A公司销售1 000 单位的货物到乙国的B公司, 转移价格每单位5 美元,汇率为1 美元=0.8 乙元;附属机构A获得500 美元的净收益或2 500 甲元, 附属机构B获2 000 美元或1 600 乙元的净收益(见表2)。

但是,汇率变动会导致什么情况呢? 假设:当美元贬值到1美元=3 甲元和1 美元=0.48 乙元, 此时见表3 表示; 子公司A利润损失2 499 美元,或者7 500 甲元;子公司B利润收益6 666美元,或者3 200 乙元;子公司A销售净利润率从原来的10%下降为-50%; 子公司B销售净利润率从原来的20% 上升为40%;全球总的销售净利润率保持不变。

通过以上范例比较看出, 由于汇率的变动直接对子公司A和子公司B的利润产生影响,尽管A公司的生产不变,但利润从原来的500 美元下降到亏损2 499 美元,而子公司B利润从原来的2 000 美元上升到6 666 美元,由于汇率的变动歪曲了各子公司的业绩,不利于对子公司的业绩进行公平计量。 因此,当汇率变化以及使用转移价格时, 对子公司A的经理管理水平不能公正地反映,低估了A经理的能力,然而子公司B经理管理水平却被高估。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哈尼渥公司的玛穆先生采用了调整转移定价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称为“美元指标”,也就是以美元为基数,对子公司以东道国货币计价的报表进行调整(见表4)。

过调整汇率的波动,可以达到两个目的:

(1)在使用转移定价时,可以对子公司进行真实的业绩评价;

(2)转移定价反映了转移产品的真正经济成本。

调整转移价格公式如下:

式中,NTP为新转移定价;OTP为旧转移定价;CER为当前现汇比率;PER为计划现汇比率。

通过以上公式,我们可以得到:

表4 显示出汇率影响转移定价的调整。 新的转移价格是8.33 美元,比旧转移价格要高8.33-5=3.33 美元。 与销售相关的百分比净收益同汇率变动之前相同, 这两者与以前的业绩评估也相同。 两个子公司的利润多少取决于美元与当地货币的贬值程度。

限制跨国公司向子公司转移定价 篇9

转移定价的制定过程是一项十分机密和复杂的工作。调查显示, 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投资的主要动机, 第一是开拓中国市场, 占66.07%;第二是建立生产基地, 占55.36%;第三是追求利润, 占43.75%;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则排在了第四位, 只占43.75%。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对子公司的影响

1.吞噬子公司的利润

母公司实施转移定价使合资、合作企业的利润减少甚至出现“零利润”、“负利润”, 造成大量的“长亏不倒”的不倒翁企业。江苏省南通市某纺织有限公司, 2004年1月注册成立, 资本金50万元, 同年5月正式投产, 属一般纳税人, 所得税采用查账征收。该公司成立3年来累计亏损66万元。2005年注册资本为50万元, 在经营极度不佳的情况下, 2006年仍大幅度增加注册资本金150万元, 且当年的增值税税负为1.44%, 与江苏省国税局发布的同行业预警税负3.5%, 相差两个百分点。

2.调低利润, 减少子公司的“麻烦”

(1) 某些东道国政府可能要求重新谈判跨国公司进入的条件, 分享其利。为了避免重新谈判, 跨国企业用转移定价的办法, 把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盈利悄悄转移出去, 只宣布较低的公司利润。

(2) 在跨国公司与当地合资的企业里, 如果跨国公司投资比例较大, 一般希望扩大该合资企业的资产额, 减少所公布的利润额, 从而减少因缴纳所得税和分红的损失;如果东道国合资方所占投资比例大, 按投资比例分红原则, 跨国公司获利较少, 不希望东道国合资方多分红, 因此也不愿将更多利润留在合资企业。运用转移定价策略, 可减少合资企业的总收入, 调低利润水平, 实现上述目的。

(3) 运用转移定价调低利润, 可缓和与东道国工会之间的紧张关系。海外子公司宣布较高利润, 有时会引致东道国工会组织代表工人利益, 要求共享盈利, 增加工资和福利。我国跨国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 可运用转移定价, 调低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子公司的利润水平, 避免陷入经营危机。

3.提升利润, 帮助子公司争夺和控制市场

当子公司需要扩大新市场, 或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 母公司可以低价向子公司供应原材料、零部件或成品, 降低子公司的生产成本, 使其拥有价格优势, 击败竞争对手, 争夺和控制市场。

4.降低子公司纳税额

转移定价首先用来规避所得税。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分布在不同国家, 各国的所得税率高低不同, 跨国企业就可以利用这一点, 将盈利从高税率国家转移至低税率国家 (包括属于避税地的三类国家) , 以减少公司的纳税额。

利用转移定价还可以规避关税。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跨国公司内部企业之间以调低的价格交易, 减少缴纳关税的基数;另一种是利用区域性关税同盟或有关协定的优惠规定逃避关税。例如, 欧洲自由贸易区规定, 商品如系自由贸易区外生产的, 由一成员国运往另一成员国时, 须缴纳关税。但如果该商品价值的50%以上是在自由贸易区内成员国中增值的, 在该区内运销可免缴关税。

5.为子公司提供账面需要的数字

达到一定规模的跨国公司往往拥有若干子公司, 每个子公司均是一个利润中心。它们根据各自东道国的情况, 在母公司的授权下作出相应的决策。转移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各子公司的账面盈利, 乃至某些财务比率, 经调整使各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发生改变。如果东道国机构需要以此为据提供贷款或允许股票发行的话, 跨国公司便可以通过转移价格提供出“满意”的数字。

我国应对外商投资企业转移定价的策略

1.法律方面

(1) 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 把重点放在突出法律的可操作性上。一是采纳被告举证原则。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相关法律都规定:除非纳税人出具相反的事实依据, 否则对避税港或关联企业的交易都应视为采用了转移价格。二是不少跨国公司利用我国优惠政策中“开始获利年度”的规定, 通过转移价格转移利润, 使企业假微利、无利甚至亏损。对这一条应加以修订, 可将其改为“从投产或开业年度”, 并规定当年亏损可结转到以后年份, 在以后年度所获利润中弥补, 与此同时, 可适当延长免减期以平衡调整前后税收优惠。三是对无形资产的转让作特别的规定。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和交易定价等问题确定具体细则。四是删除诸如“应尽量在中国购买”等既对跨国公司无实际约束力, 又违反世贸组织国民待遇原则的规定。在原材料、非专业性资产和中间产品采购中实行招投标制度。

(2) 扩充新的法规。一是增加预约定价协议条款。公司通过与税务部门签订预约定价协议, 确定有关交易适用的转移定价方法能给跨国公司安排自身事务以更大的确定性, 并避免税务部门进行纳税调整及事后稽核等。税务当局应当对有关预约定价使用的程序步骤、协议使用接受标准、定价协议过程的大致时间框架、定价协议过程可能的结果、可能需要提供信息的性质和范围、信息保密的保证等方面给予指导。二是对于跨国公司所应提供的与转移定价相关的材料内容应有明确规定。这些材料应突出反映跨国公司的定价方法, 并提供可比交易的相关数据。三是增加对于操纵转移定价行为进行处罚的条款。应采用发达国家的做法, 在制定转移定价各项条款的基础上, 增加对于转移定价处罚的规定。处罚应根据情节轻重、转移金额数量的大小, 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情节严重的, 还应追究法律责任。四是增加转移定价纠纷中的上诉和仲裁规定。为了给转移定价纠纷提供法律依据, 税法应详细规定纳税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提起上诉, 纳税人在对处罚不满时应提交的各种经济、法律和税务资料, 提起上诉的期限, 税务部门按照何种标准进行仲裁。

2.管理方面

(1) 建设高素质的税收队伍, 确保法规执行富有成效。一是建立对转让定价进行检查的专门机构, 设立对转移定价进行检查的工作流程。这样有助于检查程序的专业化和科学性, 能运用一些较先进的手段和工具对转移定价进行专业管理。国家应授予涉外税收部门对外资企业更大的监管和审查权力。二是在审查工作中配备国际税务专家和专业资产评估师, 在对公司内部转移资产价值进行准确评估的同时, 增强税收人员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应变能力。当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和先进技术价值评估有难度时, 可请专业咨询机构来完成。三是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 以提高审查人员的整体素质, 建立一支通晓中国税法、外国税法、国际贸易和企业跨国经营、有能力查证转移价格的高水平涉外税收队伍。

(2) 建立国家的反转移定价的数据库, 为税务部门提供充分、全面的外资信息。数据库的内容包括:国内外各种设备、产品、原材料的价格信息, 各国的税率及特殊税收规定, 在华投资的跨国企业母公司与各分公司的所在国、资产额、销售额、利润、国内外个人收入水平的对比以及特许权使用费信息等。

(3)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作用。我国会计制度要与国际惯例接轨, 熟悉跨国公司的财务会计做账方法, 建立健全审计制度, 这样可在注册会计师审计阶段解决跨国公司转移价格问题。

(4) 加强海关对外资企业进出口货物的监督管理。海关发现严重偏离正常交易价格时, 要对进出口货物重新估价和征税。对从国外进口的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等进行认真的检验, 核定国际市场价格, 未经检验的机器设备, 依法不准使用。对于最终认定其实施了转移价格的企业, 要加大依法处罚的力度。

(5) 提高合资、合作企业中中方的自我保护能力。一是在与外商成立合资、合作企业之前, 中方应通过结构上的优化组合, 掌握对外购销策略, 控制企业的运营。在签约时应设立一些有关员工收入、管理费用、购入产品价格和外销产品价格的保护性条款。二是加强对经营权尤其是对营销权的控制或监督。中方应参与企业购销业务, 改变由外方“包买包卖”的不利局面, 争取收回被大多数企业“拱手相送”的对外营销权。三是对引进专有技术、商标使用权的转让价值应经过我国权威部门鉴定。引进技术、工艺流程要彻底、有效, 尤其应注意对关键技术的引进吸收, 同时加强培养国内企业对引进关键部件的制造供应能力, 避免形成对外方的进口依赖。

规范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的对策思考 篇10

一、非公允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的危害

转移定价是企业集团战略的一部分, 是规避风险、实现整个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因此, 正常的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有着积极作用: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 实现行业结构优化。但是, 转移定价与公允市价之间的差异导致不同形式的利润转移, 过分偏离市场价格的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则必然会对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利益产生很大影响。

(一) 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 造成国家税收收入损失

尤其是在华外资企业, 利用转移定价低价向其国外关联公司销售原材料或商品, 或高价进口原材料与设备等, 导致部分外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企业账面连续亏损多年, 其资本却不断增加, 严重损害了我国税收利益。

(二) 上市公司通过非正常转移定价操纵利润, 粉饰财务报表

非规范关联方交易的存在, 会扭曲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 误导投资者, 形成错误投资理念。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上市将社会资源向那些有发展前景的公司集中, 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非公允关联方交易的存在, 使那些发展前途并不大的公司经营业绩提升, 给人造成一种繁荣的假象, 误导投资者把资金向这些公司集中, 影响正常股票交易秩序, 导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也会加剧市场的垄断, 破坏市场的公平和秩序。

(三) 非正常定价的关联方交易损害股东利益

非正常定价的关联方交易可能使上市公司成为控股股东的“提款机”, 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利用关联方交易转移资金至母公司或关联企业, 这必将减少这些上市公司股东的财富, 也包括控股股东的财富。但是, 由于控股股东能够从利益转移中获得全部好处, 而只承担上市公司亏损的一部分, 因而控股股东存在进行关联交易的动因, 而中小股东和其它利害关系人将承担因此造成的损失。

二、规范关联方交易的方法与建议

(一) 规范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制度

1. 关联交易的3种传统定价方法

完善关联方交易定价的确定依据, 明确可供关联方选用的几种定价方法。具体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参照国际会计准则中关联方披露部分提供的关联方交易3种传统定价方法, 我国可以在现行相应法规的基础上加以调整与规范。

(1) 不受控可比价格法

该方法要求母公司将产品销售给子公司的价格, 应与同种货物由独立的买卖双方交易时的价格相一致, 并将交易所得与其经营活动相类似的独立企业的获利相比较, 得出可比利润的上下限。即根据一个经济上可比较的市场向与卖方无关的买主出售可比产品的情况来定价, 这种方法最能体现“正常交易准则”的要求, 还经常被用于确定财务费用。

(2) 再销售价格法

此方法将从事交易的母、子公司视为相互独立的供销双方, 它要求供应方的转移价格相当于销售方转售给第三方的价格减去合理的销售毛利。合理的销售毛利指转售者获得的毛利要与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其他销售者的毛利相一致。即从再销售价格中扣除一笔毛利, 以便得出转售者应付的转移价格。这一方法也可用于其他资源的转移, 如权利与劳务。

(3) 成本加成定价法

即在供应商的实际成本上加毛利来确定转移价格, 毛利的确定须参照同种类的独立公司的毛利水平。这种方法适用于无市价可参照, 可比销售利润率或资金利润率在类似行业中可加以比较的情况。

2. 加强对关联方交易审计

对关联方交易审计时, 先要确定企业是否在财务报告中公允地披露了关联交易的要素;然后必须对其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尤其是转移价格的合理性给予严密关注, 审查是否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审计中应重点关注关联方交易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特别要注意审查关联方之间的购销业务、融资活动、租赁行为、劳务供应情况等。注册会计师应根据重要性原则来决定是否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当审计受到重大限制时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3. 加大监管、惩处力度

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在完善相关规定的同时, 应加大对关联方交易的过程和披露的监管, 对关联方交易没有公平定价而蒙骗投资者的违规行为, 应予以严肃处理。对于故意隐瞒重大关联方交易, 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 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应给予严厉处罚, 并可鼓励投资者对其提出诉讼, 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

(二) 加强关联方交易中避税方面的管制措施

1. 制定转移定价相关税制

建立包括转移定价调整基本方法、非常规交易调整方法在内的定价税制。同时, 应定期公布关联企业之间的财务报告。通过分析财务报告可对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明显的转移定价和利润转移等问题做出判断, 从而获得很好的监督依据。

2. 利用国际税收协定, 共同打击避税

由于关联企业利用转移定价避税具有跨国的特性, 因此, 要利用国际税收协定, 交换情报, 共同打击避税, 并加强宣传工作, 树立公众反避税意识, 使各种形式之间相互配合, 以有效防范各种形式的避税行为。

3. 借鉴经验, 加强培养

借鉴国外税务人员资格认证的经验, 加强税务专业人员与专业经验的培养。让稽查人员专业化, 稽查行为享有较好的司法保障, 税务稽查工作需持证上岗, 税务稽查人员实行等级制。对一些专业化大公司的稽查, 通常还要聘请社会上的一些经济专家, 如计算机专家、化工专家、石油天然气专家, 协助税务机关进行检查。税务机关对稽查人员要定期进行专业化培训。

4. 详细规定文件准备要求

明确规定纳税人提供其在境外关联交易等经营活动的资料等证明文件的内容和时间, 提高反避税工作的效率;规定纳税人对某些交易行为有事先取得税务部门同意的义务;规定纳税人对国际避税案件有事后提供证据的义务。

(三) 完善相关法律配套环境

在法律配套环境方面, 反不正当竞争法如果能对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价格, 即特高价、特低价的限定规定相应的条款, 海关法如果对关联企业之间的进出口产品的价格、数量、质量、卫生标准等的报关、进出口等规定要求披露有关交易对象信息及提供国际上可比参考信息等条款, 将有利于转移定价税制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娟.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现状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4 (4) .

[2]刘汉进, 霍联宏.双关联内部交易转移定价的经济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5 (11) .

上一篇:电子供应链下一篇:经贸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