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管理专业

2024-05-04

经贸管理专业(精选九篇)

经贸管理专业 篇1

英国学者高夫·斯坦顿 (Geof Stanton) 曾构建了一个能力模型, 比较准确地表达了整合能力观的思想, 该模型表明, 能力结构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 是一般的知识、技能及态度;另一方面, 是对具体情境的理解力, 两者缺一不可。我国劳动部门正在参照英国职业核心技能体系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核心技能测评体系, 该体系分为8个模块, 即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

高职高专教育所培养的人才, 首先, 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是职业能力, 这是决定他们能否“零距离”上岗的关键, 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其次, 必须具备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核心能力, 这是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必须的、具有普遍使用性的能力, 因为, 高职高专教育不是仅仅为了特定的职业而教育学生, 而是要以学生准备去适应各种各样的职业为宗旨。经贸管理类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有哪些能力可作为共有的平台, 用何种训练方法能达到预期效果, 这些新的问题急需施教者解决。所以, 设计好专业的能力结构, 建立完整的能力体系, 在专业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 培养素质好、能力强、市场所需的经贸管理类人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根据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笔者提出构建经贸管理类专业能力结构的思路:遵循一个规律, 确定两个模块, 坚持三个标准, 落实四大能力。

遵循一个规律

制定某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 市场需求的岗位能力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中, 而课程体系来自于能力结构, 能力结构又取决于人才培养规格。因此, 课程体系构建与能力结构的设置, 就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根据岗位需求, 明确能力结构;根据工作过程, 确定课程体系。要完成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 就要在经贸管理专业的设置之初, 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 通过市场调查, 把握社会需求总量, 从岗位需求入手, 确定岗位群。 (2) 针对岗位群, 确定培养目标。 (3) 围绕培养定位, 构建素质与能力、课程与项目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在财会、贸易、营销、管理等方面能适应中小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能熟练掌握财务运算与管理、营销与管理、贸易与通关等所在岗位的专业技能, 并具有较高素质与特长的高等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确定两个模块

经贸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侧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 而能力培养必须落实在课程体系中。具体的课程是由两大模块构成的, 一个是工作岗位中的能力模块, 另一个是工作过程中的能力模块。经贸管理类专业的岗位很多, 能力要求也不一样, 如会计员、营销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物流师、审计员等, 对个体的综合素质与岗位技能, 以及可迁移能力都有明确要求。工作过程的能力模块, 即计划的制定、计划的执行、工作中的检查、项目完成的验收与评估等等。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在课程及能力设计上, 从连锁推广到商务谈判、连锁购销业务、连锁店营销策划、连锁店现场管理、连锁店电子商务运营、连锁店物流管理等, 既体现连锁经营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 又体现课程的编排有着岗位的前后关联性。同样, 在《连锁经营现场管理》课程中, 也体现工作过程中各环节的能力培养, 从编制营运手册到收货与验货作业、收银作业、理货作业、盘点作业等环节。这两个模块是相容的, 岗位能力模块主要是横向的设计, 工作过程模块主要是纵向的设计。

坚持三个标准

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 质量至上, 就必须有检验标准。一个专业要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毕业生就应制定并实施三个标准:一是能力考核标准, 二是课程考核标准, 三是毕业生质量标准。能力考核标准突出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 高职高专培养的就是高技能人才, 其应有能谋生, 会发展的能力作为保证。能力考核标准是建立在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之上, 同时, 又与课程考核标准紧密联系的。专业能力就必须紧扣技能等级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考核标准, 如会计、营销、物流、国际商务、报关、电子商务等都有国家或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试。而通用能力被分解到各类课程中, 如表达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商务谈判、应用语文、普通话与口才等, 计算能力体现在经济数学, 个人素养与合作相处体现在商务礼仪、公共关系, 创造革新体现在创造原理与应用、思维训练等。毕业生质量标准必须体现培养目标所指引的高素质、技能性、创新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针对其质量鉴定应是全面的, 但相对其具体专业而言, 鉴定又是有重点的。毕业生的质量鉴定只有在实践中进行, 才是最有效的, 用人单位的评价最有发言权。所以, 毕业生的质量标准要不断进行阶段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 要不断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参与评估, 才能不断修正质量标准, 调整教学计划与内容。

落实四大能力

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设计, 必须考虑人才现行谋生与今后发展, 考虑岗位竞争与拓展迁移, 考虑社会责任与个人爱好, 总之, 全日制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社会适应性强的人才。基于这样的思考, 对经贸管理类专业提出培养“四大关键能力”, 即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一般业务能力、可迁移能力及个性化能力。在专业核心能力上, 突出岗位技能与职业资格, 总体反映学生在专业业务能力上具有市场策划与营销能力、经济运营与核算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等。一般业务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办公自动化、英文情景会话、接待礼仪、法律常识等能力的掌握。可迁移能力主要考虑学生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变化中、岗位转换中、生产调整中都能从容应对, 概括为信息处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运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等八大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落实在显性课程中, 也落实在隐性课程中, 不仅体现在计划教学中, 也反映在社会实践中。以上能力构建并实施培养, 才能真正体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如在经贸管理专业中, 构建共有素质与能力平台, 开设大学语文与实用写作、书法、现代办公技术、口语与礼仪、思维与创造等课程, 增设并逐渐推广ERP沙盘实训项目, 模拟企业经营环境, 提高学生经营实战能力。个性化能力主要是张扬个体的鲜活性, 发挥个体的潜能, 激活特长, 如体育、文学、音乐、艺术等爱好, 哪怕富有挑战性的个人专长, 在校园中, 良好的氛围里, 让他们快乐展现, 放飞思想, 激情燃烧。

参考文献

[1]刘占年.高职教育核心职业能力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2]周瑞珍, 罗宝华.浅谈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方法改革[J].职教论坛, 2008, (5) .

[3]赵美琳.对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分析[J].职教论坛, 2005, (24) .

2006 年行政管理专业外经贸 篇2

2006-10-24点击: 549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年行政管理专业(海关管理方向)第二学士学位招生简章行政管理专业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一个重点学科,该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涉外行政管理方向和海关管理方向。本专业(海关管理方向)自 1978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5 年开始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所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2006 年我校继续在全国招收“海关管理”专业方向第二学士学位生,热忱欢迎有志于从事海关管理事业的青年人报考我校!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经济理论、海关管理理论、外经贸和海关业务知识、熟悉我国对外贸易方针、政策,熟悉海关的政策规定,能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独立从事海关管理业务能力的、能够适应我国加入 WTO 后发展需求的具有专业知识的海关管理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将具备两门专业、一门外语的技能。

二、报名条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品德优良,遵纪守法。、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身体无残疾。、往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已获普通高等学校非管理学学士学位。入学时不转户口和档案。4、将于 2006 年 7 月毕业的应届统招大学本科毕业生,并且能够在 2006 年 9 月入学前获得非管理学学士学位。入学时转户口和档案。

三、招收人数

人,学制为全脱产学习二年,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报名、报名时间: 2005 年 12 月 5 日— 12 月 11 日。、报名地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生办公室(诚信楼 627 房间)。、报名方式:报考者必须本人到现场报名,不接受函报。

(1)报名所需材料:

a.应届统招本科生须持身份证、学生证和所在学校学生处或教务处的证明(证明其将获得何种学位);往届毕业生须持身份证、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及学位证书复印件一份。

b.须交填写完整、盖章齐全的报名登记表原件一份。

c.同底版一寸正面半身免冠照片四张。

d.报名考务费 200 元。

(2)报名登记表可直接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园网二学位招生栏目下载,网址为 /zhaosheng,也可来函或发电子邮件索取,我办电子邮件信箱为 zhaosheng@uibe.edu.cn。

(3)不符合报名条件或报考材料不全者不予报名。报名考务费交纳后,概不退还。

五、考试、考试科目:满分 400 分

(1)英 语:(100 分),按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测试,无参考书。

(2)国际贸易基础知识:(100 分){ 参考书:《国际贸易》,薛荣久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国际贸易实务》,黎孝先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

(3)大学语文:(100 分){ 参考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朱成器、徐砚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读本》,朱良卿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

社 }

(4)行政管理基础知识:(100 分){ 参考书:《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张国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政治学基础》,王浦劬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

▲ 以上参考书可在我校出版社读者服务部购买或邮购,电话:(010)644923382、考试时间: 2006 年 2 月 18 日— 2 月 19 日。、考试地点:本校内(具体地点见准考证)。、考试前一天(2 月 17 日)凭本人身份证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生办公室领取准考证,并看考场。、参加考试时,考生必须携带身份证、准考证。此外,往届毕业生还应携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应届毕业生还应带学生证。证件不全者将不允许参加考试。、体检时间: 2006 年 2 月 20 日 在本校校医院体检(在外单位体检无效),体检费用自理。、参加考试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自理。

六、录取和复查

总分和单科成绩分别划线,总分和单科成绩均达到分数线者,按照分数进行预录取;进入预录名单者,调档审核,根据考试成绩、政审情况、体检结果,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录取通知书将于 2006 年 6 月下旬发出,开学报到时间详见入学通知书。

被录取的考生,在入学报到时需要交验第一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录取通知书及准考证。未获取第一学士学位者取消入学资格,所交费用概不退还。入学报到后,我校将对录取考生的第一学历进行严格复查,对于弄虚作假者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七、在校期间待遇、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有关规定,往届毕业生学习期间,不转户口、工资关系及人事档案,副食价格补贴、生活补助、医疗费用等均由原单位负责。修业期满,回原籍就业。、应届统招毕业生在校期间发放生活补助、副食价格补助。毕业时,在规定时间内由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突出,成绩优秀,可参评学校设立的有关奖学金。、学生修业期满,成绩合格后,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二学士学位毕业证书及管理学学士学位证书。、如果国家教育部对第二学士学位招生政策有新规定,将按新规定执行。

八、收费标准

每人每年收取学费 6000 元,如果 2006 年教育部和北京市调整学费标准,上述收费将相应调整。学校为学生安排住宿,宿费自理。

九、主要课程设置

国际商务实践、当代西方经济文章选读(英)、公共管理学、海关英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海关商品学、海关行政法学、国际海关组织与公约协定、关税政策理论与实务、海关通关实务等专业与基础课程。学院依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外语、经贸、金融、法律、信息及管理等专业和学院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与有关部委、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本着创造特色品牌,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及文化底蕴的新型国家公务员。

十、主要就业去向

就业的主要去向是外贸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

十一、乘车路线

从北京站乘地铁至雍和宫站下车乘 62、807 路公共汽车至外经贸大学;从北京西站换乘地铁至雍和宫站下车乘 62、807 路公共汽车至外经贸大学。

十二、联系方式

电 话: 010-64492178 传 真: 010-64493866

电子信箱: zhaosheng@uibe.edu.cn 网 址: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 10 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生办公室邮政编码: 100029

经贸管理专业 篇3

苏州经贸学院自2005年开办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以来, 一直坚持在学生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展工学交替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以2013年为例, 学院一个会计与国贸学院工学交替就涉及6个专业8个班, 有300多名学生在20多家企业中进行顶岗, 工学交替管理的任务重, 难度大, 研究工学交替管理问题, 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其中12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连锁经营方向) 共计81人的工学交替最为典型。

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 在华润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进行为期1学期的工学交替, 学生全部以准员工身份进入华润员工系统, 其工作内容及职责要求与正式员工一样, 从事收银、理货、生鲜、防损、物流等工作, 真正实现了顶岗的要求。学生覆盖在华润苏州各门店。通过工学交替这一形式, 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感悟连锁企业环境 (文化环境、管理环境、技术环境、生产环境) ;感悟连锁企业对岗位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开展实践活动;针对不同岗位的特点, 学习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部分专业课程;通过学习和感悟, 结合专业, 进一步明确本人未来的发展目标。

二、工学交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工学交替岗位安排单一, 轮岗模式难以实现

基于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 校方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 要求《工学交替》课程大纲中的所有知识点都被学生掌握, 才算达到课程目标, 进而希望能够实现轮岗的顶岗安排模式;而企业根据业务需求, 希望运用学生顶岗来缓解临时性员工不足或渡过短期性业务旺季, 这种短期性人员需求是不太可能实现轮岗。另外, 工学交替中轮换岗位越多, 企业培训费用越高, 且轮岗安排较单一岗位安排来说费时费力。这种单一岗位安排, 导致工学交替课程的教学目标难以全面达成, 长时间工学交替, 也容易引起学生对开展工学交替课程必要性的质疑, 进而引起学生思想波动, 给工学交替平稳推进和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

本次12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连锁经营方向) 的工学交替中, 大部分同学安排在收银岗位, 少部分同学安排在理货、生鲜、防损、物流等部门, 应该说, 这种岗位安排和岗位内容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相契合的。但是, 在实践中, 由于各岗位在在岗人数、工作时间、人员要求等方面的差异, 轮岗安排有一定难度, 使得部分同学在整个工学交替期间只从事一项业务技能学习, 再加上其他方面因素的触发, 在学生思想上造成了波动, 导致个别学生以此为理由擅自离岗。

2. 工学交替的宣传动员不够, 学生思想准备不足

《工学交替》是学生的一门实践课程, 但其最大的特点是授课地点在企业, 授课方式采取顶岗, 授课要求完全按照企业各项管理规定进行。作为从未接触过工作环境和社会的高职学生来说, 严苛的企业规章制度, 繁杂的企业业务压力, 形形色色的员工人际关系, 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提出了较高的挑战。能不能尽快适应这一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 是能否顺利完成《工学交替》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工学交替开展前, 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动员宣传, 包括学生管理、专业认识、企业环境等, 只有对开展这门课程的目的意义有足够的认识, 在心理上做好吃苦的准备, 才能度过工学交替初期的校企环境转变的磨合期, 顺利完成工学交替。

本次12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连锁经营方向) 的工学交替前, 虽然也进行了专门动员, 但动员内容大多仅限于安全和纪律方面, 动员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学生对工学交替的认识不足, 导致在企业岗位实际上岗后, 个别同学心里上有抵触情绪, 进而演变成异常事件。

3. 工学交替管理权责利不清, 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

从工学交替管理的角度来说, 多元化管理更有利于提升工学交替的管理水平。

本次12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连锁经营方向) 工学交替中, 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发挥了巨大作用, 班主任老师经常在晚上或早上下宿舍, 与学生谈心, 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 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 并把情况反馈给学生, 很多问题经过反复耐心沟通, 虽未满足学生诉求, 但得到了学生理解。但由于指导老师和班主任之间的责任分工不明晰, 学生反映的部分问题未得到及时解决, 影响到整个工学交替的稳定。

4. 校企双方管理沟通不及时, 问题处理反应滞后

本次12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连锁经营方向) 工学交替中, 学生虽然都在华润顶岗, 但分布在4个网点, 同一网点的学生又分布在不同部门岗位, 同一岗位的学生又排班在不同时段, 这就导致指导老师很难摸准到岗及缺勤人数, 只有企业的部门经理了解这一情况, 如学校不加强与企业经常性沟通, 学生很容易出现长时间缺勤等情况。学生在企业中的工作表现, 也需要企业与学校及时沟通与反馈, 以便学校及时对学生该门课程做出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企业对学生的处理意见应该及时通报学校, 以便学校做出相应的反应。

三、对工学交替组织管理的思考

1. 成立领导机构, 加强工作指导

相对于其他课程, 工学交替开展的时间较晚, 积累的管理经验较少, 面对千差万别的企业环境, 管理的难度较大。因此, 要成立专门的工学交替领导机构, 负责制定工学交替中普遍性问题的针对性政策, 解决处理工学交替中重大事件, 督促考核工学交替管理队伍中的各个人员尽职尽责。

为组织好工学交替教学, 保证工学交替效果, 会计与国贸学院根据学院相关文件精神, 制定了《会计与国贸学院工学交替实施细则》, 成立了会计与国贸学院工学交替工作小组, 由系主任、系书记、教研室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指导老师组成, 对工学交替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做到及时协调处理, 有力保障了工学交替的有序进行。

2. 深化校企合作, 解决轮岗问题

目前, 工学交替企业的选择一般由专业教研室在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中进行选择。由于企业用工的淡旺季时段与培养方案中工学交替的安排时间不能完全吻合, 很多情况下, 校外实训基地很难满足工学交替的岗位需求。这时的工学交替企业一般由某位老师联系到某个企业的中低层管理人员, 双方接洽后虽然也能安排具体岗位, 但在整个工学交替过程中, 得不到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强力支持, 工学交替中的很多问题都难以解决, 特别是涉及到跨部门的工学交替轮岗, 没有企业高层的干预协调, 部门之间是不可能做出轮岗安排。

3. 强化顶岗动员, 端正顶岗态度

为什么要进行工学交替、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哪些方面能力、企业工作环境和学校有什么不同、企业管理制度有哪些要求等等, 这些问题工学交替前就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 并能够在思想上接受, 在心理上有足够准备。只有端正了工学交替的态度, 才能对工学交替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才能保证工学交替的顺畅进行。

端正工学交替顶岗的态度, 关键靠动员。工学交替动员要进行多场次、全方位的立体式动员。专业教研室要从专业培养角度进行工学交替课程目标等反面的动员;学生管理部门要从纪律角度进行讲解;企业指导人员要从企业规章、业务环境等方面进行认知动员。只有动员到位, 认识才能到位, 课程推进才能平稳有效。

4. 细化管理制度, 明确责任分工

工学交替是校企双方共同管理, 校方管理又存在多元管理的情况, 因此, 明确责任分工, 防止推诿扯皮, 是工学交替管理的核心所在。

我校虽然有关于工学交替方面的管理制度, 但各个院系专业不同, 每个专业面临的企业不同, 学校的管理制度只能起到原则性指导作用, 多数条款在具体工学交替实施过程中很难实行。因此, 各个院系要针对本系的专业情况, 在学校管理制度框架下进行细化工学交替管理细则, 重点是明晰各个管理部门、人员的权责分工, 调动工学交替管理团队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会计与国贸学院根据学校工学交替管理的相关规定, 结合会计与国贸学院开展工学交替的经验和专业情况, 制定了《会计与国贸学院工学交替管理实施细则》, 从工学交替组织流程、工学交替管理人员职责分工、工学交替工作量分配等方面, 把工学交替管理团队各成员的权责利有机结合在一起。

工学交替是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课程, 是高职院校实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加强工学交替管理, 提升工学交替效果, 能够凸显高职学生技术技能优势, 符合高职学院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左雷.关于高职学生管理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 (7) :110.

[2]段桂英, 徐宁宁, 兰天.高职大一学生的特点与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22) :220.

经贸管理专业 篇4

1.谈员工服务意识与企业竞争力提高之间的关系

2.试论客人投诉的处理和饭店形象的树立

3.谈如何提高饭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我国旅游饭店集团化问题分析

5.有关我国旅游餐饮管理问题研究

1.饭店如何解决饭店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流失问题

2.谈培训工作在饭店管理中的重要性

3.有关我国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

4.关于“酒店禁带酒水”的几点思考

5.试析员工满意度与酒店服务质量的关系

1.论旅游饭店的诚信营销

2.论饭店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

3.中国饭店业特许经营发展现状及对策

4.“感情投资法”在饭店管理中的运用

5.我国饭店业中存在的服务质量问题和对策

1.论酒店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2.浅析酒店无干扰服务

3.试析员工满意度与酒店服务质量的关系

4.浅谈现代酒店营销

5.饭店经营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1.试论酒店客户关系管理关系的重要性

2.浅析饭店定位和个性化服务

3.浅析酒店文化对员工的影响

4.试论我国旅游酒店的可持续发展

5.浅析我国饭店康乐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1.试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2.我国饭店员工流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3.我国经济型酒店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

4.旅游企业员工的激励研究

5.我国旅游饭店发展战略思考

1.从心理学角度论酒店餐厅服务管理

2.浅析员工服务意识与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关系

3.从旅游投诉看旅游服务质量

4.酒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究

5.酒店顾客抱怨现象分析对策研究

1.对当今酒店从业人员培训的几点看法

2.旅游专业(或酒店专业)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服务的标准化与个性化问题探析

4.谈人力资源管理在饭店中的作用

5.试论酒店人才流失的原因

1.对中外酒店经理管理理念的分析

2.探讨饭店人力资源的开发创新

3.酒店业经营方式创新探讨

4.议香港与大陆的旅游业差异

经贸管理专业 篇5

该基地建成以来,始终秉承“建设基地、打造平台、产学融合、项目牵动、提升能力、服务地方”的建设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资源整合、实践导向、项目牵动、多维保障”的原则,确定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项目牵动,搭建平台,分层共建,发挥特色,规范运行,多维保障”清晰的建设思路,突出了“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线,将学科和专业特色相结合,做到“讲给学生听,做给学生看,领着学生干,帮着学生赚”,为学生搭建“基地支撑—项目引领—实战训练—成功就(创)业”的实践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岗位认知能力、核心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了学生从课堂到企业岗位无缝对接,实现了实践教育基地的规范化运行,将建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育体系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平台,最终实现创设“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性实践教育基地作为基地建设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一般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联合的管理体系的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开放的共享机制建设四个维度。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以创新实践教育模式为途径,实现全程式实践教学

借助企业全景式管理理念和基地良好的实践条件,使企业全程式参与人才培养,提高实践教育效果,创新实践教育模式。

首先,依照与企业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要求,在实践教育各个环节上,企业全程参与、深度参与,以更好地实现协同育人。在实践教育目标与方式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各环节上,要改变过去企业往往只停留在实践教学实施层面的合作,企业要从目标制定到实施全程参与实践教育(包括见习、服务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课内实践环节,还有与此相联系的实验、社会实践以及与实践能力相联系的实践活动等)。

其次,改变过去实践教学环节从第二学年才设置的做法,要将实践教育教学贯穿本科四年学习的全程,每一年根据学习的层次和知识要求安排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四年的实践教学阶段呈递进关系;基地可以满足见习、服务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过程,实现学生从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到创新能力的“三能递进式”实践教学目标(如下页图所示)。

通过创新实践教育模式,改革校外实践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把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融入到企业实践,置于社会的实践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均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构筑四个平台,完善基地实践条件

1. 实践教学基础平台

依托旅顺旅游集团所属22个下属企业和单位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和学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建立景区服务与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市场策划、旅游规划、会议服务等专业方向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基地要为学生提供方便舒适的住宿环境和员工食堂、员工健身活动场所等相关生活配套设施,并根据实践教育教学需要安排专项资金改造多媒体教室、仿真实验室等教学设施,通过教学硬件条件和生活保障条件建设,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仪器设备和现场生产设备等硬件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满足教学需要的专用房间,作为学生学习、企业授课、教师指导的公共场所,构筑实践教育教学保障体系。

2. 职业能力训练平台

以旅顺旅游集团所属各企业和单位生产和服务现场为依托,充分利用企业景区、酒店、餐饮、购物和休闲度假等条件设施,安排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以及学校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形成职业能力训练教学流动平台。基地要按照职业素质训练、专业基础理论强化、工作技能训练、工作实践四个阶段,围绕职业素质、专业基础、工作实践、管理能力等对学生进行训练。

3. 教科研项目研究平台

基地可以结合集团及其所属单位的旅游规划部、市场研发部、景区服务运营部、酒店管理部、质量保证部以及安全环保部等成立教科研项目研究平台,安排有实战经验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学生将直接参与企业旅游规划、产品开发等项目,围绕企业项目目标,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文献资料收集、研究方案制定、关键问题凝练,数据整理、结果分析、研究报告撰写等科学研究各个环节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4. 实践教学管理平台

基地要通过教学资源共享、整合与优化配置,联合开发包括用户管理、学务管理、教务管理、考核(务)管理等主要功能的基地实践教学网络管理平台,构建实践教学信息系统,为实践教学管理提供保障。

(三)校企联合共建实践课程体系

1.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课程

基地已建设的课程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专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在准备重点建设以下课程,如辽宁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辽宁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创新实践、企业经理实务等,校企合作双方可以在课程内容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实践技能要求等方面共同探讨。

2. 联合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和实践指导手册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已经和旅顺旅游集团共同开发了以岗位流程为主线、典型工作任务为参照的实训指导书。未来几年内,充分利用企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管理人员的人力优势,与学校教师优势互补,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校企联合开发系列实践教材和实践指导手册,为实践课程教学提供适用的教材资料。

二、构建校企联合的管理体系,规范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校企双方将共同开展管理体系建设,由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实践基地的负责人。实践基地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机构完整、职责明确、运行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与旅顺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签订协议,形成了由领导小组(分管校长、旅顺旅游集团董事长)、专家委员会(专业教授、博士、企业专家、教育研究专家)、工作小组(由院系领导、教务处、集团人力资源部、集团下属企业领导组成,下设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综合管理办公室)构成的组织管理体系框架。建立并逐步完善教学基地管理办法,使基地建设工作有章可循;逐步完善实践基地制度建设,如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运行管理、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落实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安全和权益的保障措施;依据相关专业的特点,逐步整合教学资源,保证实践基地的开放性;在运行机制上,统筹安排、调配相关教学资源和教育资源,保证实践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是基地建设的主管职能部门。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实践基地的规划建设,负责基地实践教学各方面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高校和实践依托单位双方的职责和任务。大连旅顺旅游集团是基地的组织协调部门,是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场所。

三、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和水平

(一)学校专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指导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1. 吸引高层次人才,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水平

充分利用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挑选具有扎实学术背景的博士研究生来学校任教,充实指导队伍,并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

2. 鼓励教师充电学习,提升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通过鼓励指导教师参加国内外行业会议及高层次培训等相关活动,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专业教育培养现状,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素质,增加实践教学相关的科研项目和成果。通过安排指导教师到其他高校考察学习,借鉴其他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思想和教育经验,提升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3. 开展双向交流活动,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开展校内专任教师与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课教师双向交流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校内教师向校外实践课教师传授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经验,校外实践课教师向校内专任教师传授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和技能,促进整体师资队伍指导水平的提高。

4.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提出基地专兼职教师建设的若干规定,该规定由总则、专兼教师的构成、专兼教师职责、专兼教师的教育、专兼教师的考核、专兼教师的待遇等几部分组成。通过评选“优秀指导教师”等奖励机制来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

(二)基地依托单位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基地还要加强兼职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利用基地依托单位的丰富人力资源,考虑不同的专业背景,聘用一线技术能手及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对实践指导教师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增强责任心,做好表率,搞好“传帮带”;安排实践指导教师积极与校内专任教师开展双向交流活动,向校内教师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经验;通过评选“优秀指导教师”等措施来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加强基地开放的共享机制建设,发挥基地辐射带动作用

基地要遵循“立足企业需求,促进管理创新”和“教学科研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原则,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实现人才、知识、管理、研究成果、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校、企、地(方)互利共享。

(一)加大开放共享力度,覆盖更多院校师生

基地除接纳该校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实习学生,还要根据自身能力接纳大连等地其他高校的部分实习学生,基地的实践项目要进一步向其他高校开放,从而扩大基地的影响力,增加实践教学的广度和社会辐射作用。

(二)加深校企共建参与程度,互惠共赢

基地应坚持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共同开发的原则,充分利用企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的人力优势,进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系列校企合作教材和实践指导手册,为实践教学提供依托。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区域旅游研究中心”的优势,将该基地的有关信息作为一部分内容吸引更多的高校、社会团体共同参与旅游科学研究,实现信息共享互利,共同为旅游行业出谋划策,为地方经济服务。

(三)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立纵横结合实践专业建设模式

基地在实践专业建设上可采用纵横结合建设模式。纵向是旅游管理专业各年级各层次学生的全程式实践活动;横向是逐步向该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开放共享,最后为其他兄弟院校提供校外实践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晓花.高校实践教育基地内涵建设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4,(12):88-89.

[2]许晓冬,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2):72-75.

经贸管理专业 篇6

郭扬在《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5期撰文指出, 高职教育既坚持“大力发展”, 又着力“提高质量”,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七大转变:第一, 办学理念由封闭转向开放。包括教育要真正面向全社会, 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 提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第二, 评估指标体系由本科压缩型向高职特色型转变。2008年教育部设计了一套新的高职院校评估指标体系, 充分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和特色。第三, 师资引进与培养由学科型教师向“双师”结构转变。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并认定这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的必由之路。第四, 教学内容由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高职教学内容要不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改革专业教学方案, 推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第五, 课程系统建设由稳定的学科课程向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转变。第六, 办学模式由单一学校办学向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转变。第七, 培养方式由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向注重实习实训转变。

现在, 很多高职院校为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积极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多样性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技术, 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 这已成为高职教育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主题。所以, 为配合培养模式的转变, 亟待建立一个针对高职学生的能力考评体系。

高职院校经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有了新的需求。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这类应用型人才需要有扎实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综合的职业能力。因此, 为达到这样的目标, 满足这样的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从最初提倡“学历+技能+证书”培养模式, 到现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培养模式。教育部2006年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只有真正理解“能力”的内涵, 才可能更有效地进行能力考核体系的构建。我们现在所说的能力, 已不仅是简单意义上所理解的实践操作能力, 而更强调的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 指的是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 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这些能力对经贸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综合职业能力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运用、团队合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绝不是在单一、静态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培养出来的, 它需要在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等更为复杂的综合环境背景下培养和发展。

高职经贸专业现有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考核方式和给分主体单一, 实践考核有名无实许多高职院校在考试方式的选择上仍较多地选用闭卷笔试, 而对于开卷笔试、半开卷半闭卷考试、口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较少采用, 即使采用了也没有具体的评分依据。另外, 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大幅扩张, 教学设施的投入难以同步, 即使有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和一些校企合作项目, 但所能容纳的人数也非常有限, 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总课时量还是显得不足, 不能普及到每个专业和每个学生。所以, 有些专业的校外实践流于表面。如经贸专业的学生参观了一些企业就算作课程实践, 虽然课程成绩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与实践成绩的结合, 但三者的分数都是由任课教师决定的, 教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到准确客观地评价。

命题标准化, 缺乏创新能力的考查标准化考试虽然体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但由于教师命题时遵循题型标准化的原则, 使得命题只限于知识的检验, 而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 也无法检验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另外,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工具, 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教材, 但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知识更新非常迅速, 特别是一些财经法规的变化更是频繁, 而教材本身的编写、出版、发行具有一定的周期, 很难适应现实的需要, 所以, 不能高估教材所发挥的作用。

夸大了分数的作用, 缺乏能力考核许多高职院校往往把学生的课程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能力大小的标准, 把学业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紧密地结合, 过分夸大分数的作用, 使学生产生了功利化倾向, 导致学生只注重期末, 不注重平时, 只注重结果, 不注重过程, 只注重分数, 不注重实际能力培养。这种以考核知识积累和知识记忆为目的的静态考核, 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经贸实务操作能力, 无法准确衡量学生的技能水平。

考核没有注重专业的综合性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一门课一位授课教师, 学生这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由教师给定。这种做法无法体现经贸专业课程的连贯性, 学生也会缺乏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而这方面的能力是经贸类专业学生非常需要的。在课程安排上, 前面的课程知识是后续课程的基础, 比如说连锁经营专业在第二学期的《统计基础与市场调查》课程就是第四学期的《市场营销学》的基础, 这两门课程的讲授隔了半年多的时间, 要让学生把之前的知识运用到后续课程中来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学生也没有动力再去学习已经考过的课程。这种情况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是有害而无益的。

建立高职经贸专业学生专业能力考评体系的要点

考核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考评主体单一, 基本上是由教师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模式缺少有效的沟通与互动, 难以形成积极、民主、平等的评价关系, 使评价不能有效地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诱导机制。因此, 在新型评价体系的构建上, 应通过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小组评价和教师 (或师傅) 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 达到评价双方互动, 从而在整体上起到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特别是有实践项目的课程, 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由实践单位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和任课教师一起担任实践教学任务, 观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 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试、技能测试和熟练度测试, 再辅以口头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工作的一般原理, 达到了实践的目的。

考核形式多元化考核形式应根据课程本身的性质、考查评价的需要灵活确定。对于理论课程, 可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形式;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调研报告、问卷调查、项目设计、自评与互评、团队活动、大型作业、实验操作、成果汇报、答辩等形式进行考查评价。实行多元化考核, 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相互协作与沟通能力等的考查与评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从第一天开始直至期末考试结束后的时间内, 每一阶段都要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 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将学生的平时课堂学习表现、出勤、作业、完成任务的业绩等都纳入成绩考核评价范围, 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 找出差距, 有的放矢地开展学习。学生应注意收集有关以往学习成效的证据, 包括设计方案、实际产品、文献报告以及经认可的成绩证明等, 这些证据不仅包括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 而且包括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正是高职经贸专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

命题方式体现创新意识目前, 要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 闭卷笔试考核方式还是不可缺少的方式, 但在命题时不能完全依附教材, 题目要体现时效性, 除去一些必要的记忆类题目外, 还应包括让学生发挥创造性的题目, 没有标准的答案, 学生只要能对观点自圆其说就可以, 如可以让学生根据现有资料预测某经济问题的走向, 这类题目称之为无标准答案的试题。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上课时与时俱进, 注意知识的积累与更新, 经贸专业的教师更需要如此。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可谓是风云变幻, 作为经贸类专业的教师不仅自己要具备这种洞察力与敏锐性, 还要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分析能力与创新意识。

考核体现专业培养要求考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是希望学生能按照专业要求提升能力, 从而适应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 每一门课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 考核不能只是一门课程的考核, 而应该是对专业能力的考核。所以, 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可以设置几个模块, 每个模块由紧密相关的几门课程组成, 课程结束有课程分数, 几门课程都结束后有这个模块所要求的能力分数, 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前学后忘、学完就仍的现象, 可以体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模块教学法的应用正需要这种综合性的专业考核作为依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人才, 社会更欢迎那些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人。所以, 学校教育就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和需求, 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核不是目的, 只是为了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激励学生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笔者提出的高职经贸专业学生的能力考评体系只是个构想, 要具体实施还需要进一步转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想长远发展, 就要不断培养出具备专业综合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其学习模式[J].职教通讯, 2007, (1) .

[2]郭扬.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七大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5) .

[3]杨延.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J].考试研究, 2006, (7) :119-127.

[4]张成斌.多元互动性高职财经专业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7) .

经贸管理专业 篇7

关键词: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一、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高职经贸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经济贸易、金融等行业的一线工作岗位, 这些岗位要求从业人员能基本通晓商务、外语、法律、IT等两个 (或两个以上) 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多层次的知识结构, 能把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比如, 从事会展业的, 不仅要懂专业、精营销、知策划、会招商, 还要能讲外语、懂电脑、能管理。同时, 贸易金融行业多是与人打交道的业务, 会涉及到具体的客户资源、企业机密, 经手的也都是与经济、数字有关的需要特别注意细节的工作, 一个数字一个小数点甚至一个字母的差错, 都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 现在的金融企业在选用高职人才时, 对于专业技能并不是第一考虑因素, 而越来越重视应聘人员是否具有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 能否具有严谨、认真、细致的个人品质, 当然能否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也是企业对于企业自身和企业员工可持续发展的更多期望。

二、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描述

对于职业素质, 很难有统一和绝对的定义。一般来说是指劳动者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 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具体可以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是人类从事职业活动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其“职业性”特别明显。为了能胜任毕业后即将面对的不同职业, 同时获得个人职业前景的顺利发展, 学生除了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 同时还要养成针对不同行业的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 决定了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会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其内容既包括与经贸活动有关的专业职业技能, 例如基本商务知识、法律知识、英语和计算机等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包括如下一些内容: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自信心、抗挫折、团队合作精神、情绪控制力、主动、灵活、坚持等, 二是人际影响力。例如沟通、说服、演讲、关系技巧等, 三是自我管理能力。例如时间管理、个人形象管理、自我规划等, 四是审美管理能力。例如礼仪、社会和职业形象管理等。

三、构建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途径

1. 开设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系列课程, 创建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程中, 除了要开设一些基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 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创业与新新》、《就业指导》、《职业道德修养》之外, 经贸类专业还需要特别开设例如《职业形象塑造》、《人际沟通》、《中国传统文化》等与经贸文化和人文素质有关的选修课。而对于经贸类不同的专业, 职业素质选修课应有所区别。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 应增加跨文化沟通内容, 而对文秘专业的学生则侧重个人形象管理和礼仪知识方面的内容, 对营销专业则加重心理素质训练方面的选修内容。必修或选修的素质系列教育课程要贯穿三年的学习过程, 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循序渐进, 逐步培养学生经贸类职业素质。

与此同时, 要改变以往只以学习成绩为唯一考核指标的考核体系, 加强对学生包括学习和日常行为在内的全方位的跟踪考核, 构建全面的职业素质考核体系。经贸类专业应增加例如商业道德、行为规范、组织能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面的考核, 并给予一定的分数达标要求, 把隐形的职业素质通过一套有形的指标体系反映出来, 给每位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生素质测评表, 同时要把此表反映在毕业生推荐表上, 供用人单位参考。

2. 深入推进与经贸类企业的互动与合作, 积累职场实践经验

企业是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 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企业进入企业, 将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通过岗位认识、参观学习、课余兼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 充分融入企业氛围之中, 传递企业的效率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等, 也客观地认识到工作岗位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从而全方位做好胜任未来岗位的准备, 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打好基础, 以职场实践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

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一线工作人员、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进入学校, 为在校学生作如“财务人员职业能力与素养”、“物流业发展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等职业素质系列专题讲座和报告等, 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获得有关企业的信息、企业的用人要求, 感受来自于企业的文化, 触摸到市场的脉搏, 有效的缩短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

3. 打造独特的经贸类校园文化, 提高人文素质

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 不是靠哪一门具体课程就能实现的, 也不是靠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而是在一种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中, 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因此, 为了培养适合经贸类专业的职业素质, 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营造经贸类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例如可以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 说“行业话”、说“企业话”, 把一些著名的商业企业照片、成功商业人士的个人成长故事、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与经贸类职业相关的内容, 张贴公布在校园的显眼位置, 而且一定要定期更新, 让学生感受到经贸类行业的日新月异的特征, 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其次, 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经贸类有关第二、三课堂, 开展各种经贸类社团活动、各种经贸类协会活动、企业社会实践活动, 举办经贸类职业技能节, 开展各种技能比赛,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 营造浓厚的经贸技能操作氛围。支持鼓励学生们参加如“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大赛”等经贸类全国各地技能大赛, 重奖技能竞赛的优胜团队和个人, 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专业的热爱, 提高职业技能素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进行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有效辅导。

4. 加强职业规划与创业指导, 培育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

将职业规划从入学开始就引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 倡导学生科学系统地将专业、学业、职业统一起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 学生们就能与专业教师和同专业的毕业生面对面交流, 通过“了解职业倾向”、“职业近路及职场探索”、“职场伦理测评”等方面的在线测评, 分析出学生的各种职业素养, 并给出适合的职业选择, 形成该学生的“人才DNA资料”。根据测评结果, 系统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 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来做好职业规划, 并指导他们根据所选职业的要求来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合理安排好3年的学习计划。例如, 某一经贸类专业新生在入学时将自己的职业定位暂时选择为“人力资源”, 他则可以通过专业课程学习、选修课学习和“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的考证, 来让自己在未来的3年学有专攻, 为自己走向社会选择职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帮助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同时, 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业指导, 帮助学生熟悉自我与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吃苦耐劳品质、合作精神, 提升就业竞争力, 提高创业创新能力, 实现大学生由择业、就业逐步发展到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元锡.大学生职业素质修养与就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郑懿.高职院校经贸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浅谈[J].职业, 2008, (26) .

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篇8

关键词:双语教学,双语定义,授课方向,终极目标,研究成果

1. 成果基本内容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 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 国际交流能力业已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迎接经济全球化所带来各种挑战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为了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具备这项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改革将首当其冲。2008年该课题经学院批准成为《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学改革计划立项项目》, 立项以后, 我们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变得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到现在, 该项目结题, 形成教改成果, 其基本内容如下:

1.1 双语教学重点在于学生

教、学是相互的, 但我国目前正处于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在学生对外语的理念思维、异国文化熏陶以及外语教师的经贸知识能力和贸易经验都相对缺乏的情况下, 单纯的双语平级授课效果是不理想的。

那么在师资和学生水平都有限或者师资水平偏高但学生水平严重滞后的情况下, 以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双语教学模式则无法取得预期的成效。首先如果教师自身外贸专业知识或者外语能力不够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误导学生的双语接受能力, 并且在教师自己为主打的课程上, 作为配角的学生也无法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错误的引导, 这是外贸双语课最为严重的教学结果;其次, 如果是单方向的教师水偏高, 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双语接受能力, 采取诸如“满堂灌”、“自我陶醉”式的单项教学也无从达到双语教学的效果。

结合自身在外贸双语课中的教学, 以及对学生的抽样调查, 我们发现, 在目前外经贸类学生双语能力普遍偏低的情况下, 双语教学侧重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完全可取的, 而且立竿见影。首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其次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空间自由探讨和暴露自身问题;再次, 课堂节奏和知识进度可以更加科学而有效;最后, 由单纯的教→学, 转变为教→学→教这样的更为科学的模式,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1.2 结合双语的性质和教学的实质论述了双语的正确定义

我国目前的双语教学的实践活动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的摸索阶段, 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案。关于双语教学的基本定义, 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而各地学生语言素质迥异, 贸易文化影响悬殊,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们认为双语教学的定义应该有所不同, 并存在着是重语言还是重专业, 重汉语还是重外语的问题探讨。

结合我院外经贸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 以及在实践的教学中的探索, 我们认为双语不应该限定为突出语言还是突出专业, 或是侧重汉语还是侧重外语, 而应该定义为:用第二语言诠释母语专业, 用母语专业规范第二语言, 实现语言的融通和交流。

双语教学必定是两种语言的交替进行, 但是科学的双语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形式来进行翻译, 而是语言的融通和交流。首先是用第二语言来诠释我们的母语专业, 注意这种“诠释”不等同于翻译, 而是建立在对两种语言灵活掌握的基础上的一种理性加工, 既有语言之间的传递也有专业知识和文化差异的要求, 更有交流者的话语风格和个人素养要求;其次是用母语专业来规范第二语言, 语言表达总是灵活的、多样的, 然而在具体的一项母语专业中, 为使我们的交流更加富有成效, 我们必须让我们的语言传递得更为专业, 更有针对性, 这时候我们所表达的第二语言就要有所选择性, 要侧重专业领域的语言转换和表达习惯, 以避免在对外交流中产生歧义和招致不必要的纠纷。为此, 我们将二者结合, 最终实现语言的融通, 达到卓有成效的交流, 使双语真正活跃起来。

1.3 双语授课的方向

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 双语教学重在实效。冠冕堂皇的说教以及华而不实的理论灌输起不了多大效果, 经贸类专业的双语课面向的是市场, 面向的是涉及世界广泛领域的种种对象, 那么双语教学当以案例分析为主, 语言渗透、文化交织, 不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 还是能源、交通、通信等领域学生的双语能力都力求有所造诣。

首先双语授课应该以实效为立足点, 要充分结合市场要求和贸易特点, 选择切合实际的教材和教学资料, 进行极具针对性的课堂授课。不局限于某种既定的教材, 不拘泥于形式, 并且需要结合最新的专业和语言知识进行增补和修改;

其次要求授课教师有相当广阔的知识面并且授课时要侧重对学生的启迪和引导, 有效的组织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转换, 并让学生有充分的能动性来反馈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信息。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拓学生的思路, 授课时教师可适当减少过多的母语陈述, 而改用第二语言进行引导。

再次教师双语授课中必须穿插大量鲜活的案例, 而选取的案例必须兼顾专业和语言的渗透性。所举案例需要有广泛性, 应涉及到外贸及外贸相关的其他领域, 将母语的表达和第二语言的表达差异性充分的应用于多种领域和场景, 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不同专业知识的相通性, 既可以拓展学生视野, 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双语的精髓, 并且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可谓一举多得。

1.4 双语的终极目标

双语教学是个由浅入深, 有集中到发散的过程。教学初期是以语言导入为主, 学生更多的是通过专业的爱好而涉足语言的学习;而教学的后期是要把专业的娴熟和语言思维相结合, 把汉语的语言习惯和外语的表达模式灵活的结合, 由语言来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这是我们双语教学要突破的一个目标。

2. 成果应用情况

2.1 开辟了一套有效的双语立体化教学模式

在确立对双语课题的研究和探索以来, 双语课程的教学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更新, 但是几经探索和总结, 我们终于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立体化双语教学模式, 并针对我院国贸专业学生开设了《外贸实务》, 《外贸英语》, 《外贸函电》, 《外贸谈判》, 《商务英语口语和听力》等课程的双语课教学, 并有所侧重的选取相关授课教师进行富有成效的双语授课, 形成了我院贸易类双语教学的立体化模式。

2.2 课堂成效突出, 学生反响剧烈

从我院07级、08级国贸专业的培养情况来看, 学生课堂反响激烈, 双语能力进步明显。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摆脱传统双语课的心理束缚, 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和积极探讨, 并有一定深度。能够灵活的与教师交谈和交换意见, 并能将第二外语和母语做到有机的转换, 并充分结合专业知识来驾驭双语之间的差异。通过几次模拟贸易谈判赛可以看出,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业务知识娴熟、知识面广泛、语言思维能力活跃。由此可以总结出我们的双语实践和探索是富有成效的, 是切合我院学生实际的。

2.3 教改经验具有一定启发性、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从推理上讲, 在中国入世后, 市场对经贸人才的需求会有一个较大增长, 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本培养模式是培养此类人才的有效载体, 按此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必然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因而该成果对经济院校国贸专业双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推广价值。

从实际情况看, 教育部早在2001年第4号文3和2005年第1号文4中先后要求大学在本科阶段逐步实施双语教学, 力争到2004年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设课程的5%至10%。而结合对我院外经贸类07、08级学生的双语教学来看, 是得到了学生的赞许和外经贸类专家的认可的。同时, 我院07级国贸专业学生目前已进入大四阶段, 大部分学生已经在外企找到了实习工作, 企业对我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能力上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因此该成果在与我院类似的开设有外经贸类专业的院校中推行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罗建新.外贸教与学[J].北京:1998 (1) :6-11.

[2].滕美荣等.外贸英语函电[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2.

[3].诸葛霖.外贸英文书信[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10.

经贸管理专业 篇9

一高校在海洋经贸人才培养方面给予了较高重视, 无论在教育硬件或软件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然而截至目前, 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 海洋经贸行业就业人数还非常有限, 特别是缺乏应用型和高端型技术性人才。新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 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质量评估制度是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因此, 应当发挥评估在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应当看到, 目前在海洋经贸人才培养方面, 现有的评估体系存在许多问题。首先, 由于来自教育部和省级的评估标准, 各类高校和专业整齐划一, 不适合具有特色的海洋经贸人才的培养体系;其次, 滞后的评估标准、单一的评估手段也束缚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化进程;同时, 评估主体的局限性, 社会评估机构的缺失和评估工作的非常态开展, 也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呼唤高校人才质量评估方案的改革

教育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已启动。较之以前新方案有一些不同。如新方案是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分类的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和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 各学校的评估指标都不一样。另外, 过去把文科类院校和理工类院校、专业类院校和综合院校放在同一指标体系中衡量;而新方案将不再采取一个标准, 而是整体设计, 以学校自评为基础, 突出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理念。同时, 高校将向社会公布年度报告, 接受各界监督。

因此, 在教育部新的评估方案的指引下, 作为本科高校的特色海洋经贸专业, 由于国内缺乏相同专业可以直接借鉴, 有必要研究探索适合其自身特点的评估方案、评估体系和评估指标, 发挥学校自评的主体作用。

三本科海洋经贸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所取得的成效的同时, 也应该看到, 我国开展高校评估工作只有十年多时间, 评估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尚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首先, 在评价标准上缺乏分类指导的原则, 往往用同一套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进行评估, 容易产生指导性不强的现象。其次, 一些指标过于绝对和机械, 如一些教学资源的指标、生均教学用房的面积、纸质图书的数量、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要求、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等, 有些考核内容简单量化, 往往容易产生偏差的导向, 导致形式主义做法的出现。

四关于构建本科海洋经贸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估范式的建议

适用的评估指标体系应努力诠释海洋经贸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体系的内涵、特点和效用, 构建以促进高校及师生自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评估指标体系, 做到分类、分层制定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突出针对性、指导性, 使评估真正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长期以来,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点一直是高等教育供给方的投入, 比如课程结构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设施的完善等。然而这些条件的优劣并不等同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估体系和学生个体发展评估体系, 即以大学生个体发展理论等观点为基础, 设定理想的教育产出目标, 从学业发展、创新素质、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意识等不同维度测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建议学校与学院建立适合本科海洋经贸专业人才的专门的评估指标体系, 比如学校本科海洋经贸专业评估办法、本科海洋经贸本科课程评估办法、院 (系) 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办法、本科海洋经贸教师教学科研考核办法, 为质量评价提供指标体系, 如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实施、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和成绩考核等。

1. 科学的评估方法

实行周期与动态评估、全面性与单项性评估、质性与量性评估、通讯评议与实地考察、传统评估与网络化评估相结合的高等学校发展性教学评估方法;构建科学的测评模型和工具, 精确地界定理论中的概念, 量化研究现象, 从而使得数理逻辑的方法在研究中的科学应用成为可能;努力构建科学的量化研究分析方法, 探讨多层统计分析模型和多变量统计分析模型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中的使用与结合。

2. 多元的评估主体

建立多元的评估主体, 包括社会主体 (包括行业组织、用人单位、毕业生家长、毕业生) 、校内主体 (校内评估机构、在校学生、学校教学督导组和领导、学院督导组和领导、教研室、学院教师同行、教师自我评价) 、专业评估机构、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估机构、政府评估机构的联合。

3. 评估结果的反馈

为确保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以提升教学质量。具体包括:对于各个教学环节即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实施、理论教学环节、课程成绩考核环节、实习 (含实训) 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评价信息, 和来自多个评价主体即社会评价 (社会用人单位、毕业生) , 学生、学校教学督导组和领导评价, 学院督导组和领导评价, 教研室评价, 学院教师同行的评价信息, 及时通过面谈、公布等方式反馈给教师, 具体包括本院参评教师的总数、教师的排名、课程的评价结果以及评教最后得分等项目, 使教师能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 进而分析改进。

五结束语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对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对高等院校教学水平进行国家级和权威级认证的工作。国家通过教学评估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宏观调控, 掌握各院校的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状况, 国家应用评估指标体系, 为高校指明今后办学需努力的方向, 以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评估是教育部为掌握高校的教学质量状况、激发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各个高校来讲, 通过教学评估, 对照《指标体系》肯定自身已经取得的成绩, 找出尚存的差距, 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从而促进本校建设与提高, 使教育教学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近些年来, 实践证明, 高校评估对提高教育主管部门的质量服务意识, 对教育部指导及监控高校本科的教学工作, 促进各级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增大投入, 对高校进一步明确教学工作的思路和办学指导思想、提高教学质量和强化教学管理、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以及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改善办学的条件等方面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晓丽、沙野.论高校教学改革与评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7

上一篇:转移定价策略下一篇:幼儿安全教育策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