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转移策略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注意转移策略范文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

文章标题: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特别强调,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说,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其中,“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由于体制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愿意并且能够大量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进行产业转移。一方面向第二产业转移,主要从事工业、建筑业;另一方面向第三产业转移,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不仅为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通过劳动力转移形成人口流动,均衡了劳动力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配置,从而使转移本身成为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的一个主要手段。不管是从发展农业经济的角度,还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都是农民增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进而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协调、稳定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兼职”到“离土不离乡”,再到“农民变市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仍滞后,我县农业劳动力大量富余问题仍非常突出,转移就业压力非常大。当前,**县实有农村劳动力28.02万人,分布在农、林、牧、渔业的有14.49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1.71%,工业为3.88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3.85%,建筑业为3.6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2.99%,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讯业为0.82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93%,批发和零售业为0.81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89%,餐饮业为0.49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75%,其他非农行业为3.89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3.88%。与2000年相比,分布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只减少了0.44万人,比重仅下降2.4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几年象山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十分缓慢。更为突出的是全县约有10-12%的农业劳动力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全县耕地共有29.99万亩,从事农业(种植业)的劳动力只有11.12万人,如果按照2000年农业部课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的标准(每一劳动力合理负担8亩耕地)计算,**县现阶段从事农业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3.75万人,富余劳动力将达7.37万人。因此,转移农业过剩劳动力,减少农业人口数量,使农业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配比逐步趋于合理,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

二、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诸多问题当前,就**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总体来看是好的,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人群之间存在不平衡1、地区之间存在不平衡。一方面反映在就业率不平衡上。就业率高的镇乡(街道)富余劳动力仅占2.6%,就业率低的达18.3%。另一方面也反映在从业不平衡上,高的镇乡(街道)从事工业的劳动力比例已达55.2%,低的还不到3%。2、产业之间存在不平衡。从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来看,全县至今仍有近一半农村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明显过剩,第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难以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需要。

3、不同人群之间存在不平衡。当前社会劳动就业难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及外来民工等多种竞争对手。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在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

4、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不平衡。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率最高的是30—50岁年龄段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72.6%;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就业率相对较低,仅为27.4%。

5、性别之间存在不平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县建筑业迅猛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男劳力。建筑用工饱和后,男劳力转移速度明显放慢

,针织、家政服务等女性用工呈良好发展态势。

(二)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多数农民文化程度只有初中水平,占到总劳动力的90%左右,其余的为高中或小学文化程度,大专的屈指可数。他们普遍拥有传统的种植业、海洋捕捞业技术,技能传统、单一,缺少现代新型的农业科技知识。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滞后。政府有关农村劳动力转

移的服务还显得相当薄弱,民间服务机构还很不规范,造成信息不够通畅、工作力度不够大、工作效益不够高。目前,全县18个乡镇仅丹城、石浦、鹤浦等地有县劳动局下辖的比较规范的中介所。

(四)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不足。除丹城、石浦、爵溪、西周等地二三产业较为发达之外,其他乡镇能提供给农民的第二三产业的机会非常不足。

(五)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给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全县不少乡镇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现象。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农业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为顺利转移创造前提条件。目前,我县多数农民文化程度只有初中的状况已无法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也限制了农村劳动力深层次的转移。因此,笔者建议,在转移过程中应着力提高劳动力内在素质,增强生存意识,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政府应主要抓好三方面培训:1)农民的转岗就业培训,使农民掌握一门以上非农就业技能。2)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农业劳动力掌握1—2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水平。3)农民学历培训和新一代农民的培养。同时,应继续抓好职务船员培训和农(渔)民技术培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打好基础。

(二)加快工业化步伐,不断增加就业岗位。从我县具体情况来看,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应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向大城市转移上,而应大力发展乡镇工业。比如以宁波市环杭州湾产业带**产业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能源、船舶、建筑、海洋运输、仓储等临港型新兴产业,并深度开发海洋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高附加值产品,大力扶持成长性好、吸纳劳动力强、就业门槛低的环保型以及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针织、食品工业等乡镇中小企业;积极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水产品、出口蔬菜、杨梅酒和畜禽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积极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践证明,对农业进行深度和广度开发,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业内部转移的有效途径之一,还可为农业产前、产后服务部门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并有利于防止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我县山海资源得天独厚,海域面积是陆域面积的4.5倍。近年来,积极推进农业资源的综合立体开发,引导农民从单一的传统种植业向名特水产、名优水果、特种畜禽等多业并举方向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柑橘、杨梅、浙东白鹅、出口蔬菜、大黄鱼、梭子蟹、紫菜七条“龙型”产业链,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就业新场所。政府应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容量。一是重点搞好市场建设,包括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资金市场建设,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二是除了发展传统的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和餐饮服务业外,还要加快培育旅游服务村,大力开发农村旅游,引导农民不断拓展与旅游业相配套的各种服务业。

(五)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新空间。要加快城镇化步伐,对进城落户农民实行“低门槛”政策,积极引导农村企业向位于中心城区和中心镇的工业园区集聚,不断提高城市化率。在抓城市建设的同时,要注重镇(乡)所在区的功能完善,协调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镇就业积极创造条件。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并落户后,在住房、参军、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应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六)加强劳务输出管理,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目前我县外出劳动力以沪杭甬等长三角地区为传统市场,主要从事建筑、餐饮等行业。我县是全国建筑大县,2006年,全县实现建筑施工产值300亿元,有包括外地民工在内的建筑大军10万人。我县也是全国渔业大县,农业总产值和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全省领先,海产品和名特优农产品种类繁多,“**(石浦)海鲜”享誉长三角地区。**人在沪杭甬三地开设的海鲜餐饮企业超过100家,其中上海就有70多家,年产值逾10亿元,就业人员达上万人。全县有1000多人在美国、新加坡等国从事建筑、针织等境外劳务输出工作,完成的劳务营业额已连续多年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列。2006年共签下境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近1.5亿美元。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数已超过5万人。今后,要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升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和档次,继续以向县外建筑业、商贸流通和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输出为重点,进一步开拓国际工程劳务输出市场。总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尽快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不仅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我县政府一定要鼓足干劲,拓宽思路,积极地、多渠道地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机会,继续加大向国内、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以不断开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局面。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来源于,欢迎阅读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

第二篇:(商业时代投稿)河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探讨

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探讨

Study of transfer strategy of surplus labor force in Hebei Countryside

杨立铭 周玉梅 郜秀菊(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财经学院秦皇岛 066004 )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科技项目“冀东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体系建设及培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0457285)秦皇岛市科技支撑项目“秦皇岛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体系建设及培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101A433)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笔者对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不断增长的原因、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实现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为有关政府职能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

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河北省农民增收、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庞大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沉淀在农村,势必会影响整个农村的经济振兴、社会稳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应给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以高度的重视。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涵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有序地完成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另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包括农村劳动力向农业内部的转移,即从传统的种植业中分离出来,向大农业中的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转移。

二、制约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就业能力相对较差

鉴于农村收入较低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普遍较少。据调查,2010年河北省外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70%左右,未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占60%左右,虽然这些数据较以前年度都有所降低,但这与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需求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数据来源华聘网)。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因文化程度偏低,只能从事最简单的体力劳动,比如清洁工、搬运工、服务员、建筑工人等,就业渠道较窄。一部分想在农村内部进行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因文化程度较低,因不能很好的掌握科技知识无法创造更好的收益不能实现很好的转移。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安全意识淡薄,参加工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压力,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发生的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接近14万,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很对单位不愿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二)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

据河北省统计局公布的经济年鉴数据显示,河北省农村人口2009年是5495.58万人,乡村从业人员是2894.82万人。由于耕地数量的限制,农村人口没有充分就业,按测算农村劳动力大约有10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我省大约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70万左右。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又会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同时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效率的不断提高又放慢了对劳动力的吸收速度,双重作用下共同导致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转移吸收的局面。

(三)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制度不完善

首先,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为集体所有制,即土地为集体所有,农民只拥有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农民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模式来实现对土地的使用。这种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和经营模式决定了土地是农民生存的一个重要保障。农民一旦放弃土地、脱离农民的身份,他们无法带走或者转让他们的那部分土地,也无法获取等同于城市居民的各方面的保障。这样一来,农民在进入城市务工经商时不会轻易放弃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也不会完全抛开农民的

身份向城市流动、融入城市。从而造成了一种“亦工亦农”兼业的特殊现象,即进城务工的农民与土地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农闲时外出务工而农忙时则回乡务农,呈现出一种在城乡之间不断流动的“候鸟式”生存状态。由此看来,这种集体所有制的土地性质,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模式,阻碍了农民进城发展,延缓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化的进程,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效。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权益保护制度尚不十分完善或现有制度执行不到位。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劳动者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权益保护制度尚不十分完善或现有制度执行不到位。2011年1月29日,刘德军“服毒讨薪”事件的发生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一起因劳资争执引起的民事纠纷是因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引起的,类似这些问题目前还是法律和政策的空白点。切实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益,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前提。

(四)劳动力转移市场不完善

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一直得不到真正的解决,导致农民与城市居民在就业的机会、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和技能培训等方面都不一样。首先表现在就业保护主义,政府管理机制的双重性导致出现就业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城市的弱势群体就业,采取种种苛刻的政策限制外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入。其次,农民劳动力培训体系不完善。现有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专业化程度低、培训质量低,且与劳务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脱节,不能真正起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成市场所需要的技术工。第三,农村劳务供需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非常滞后,农村劳务市场信息来源渠道少,没有或者很少有正规的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取劳务市场信息的渠道很少而且不规范、不可靠,获取的信息量很少,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也无法保障。目前农民外出务工主要通过亲戚朋友介绍,这种获取信息的严重不对称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转移。

三、促进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努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及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

首先,加强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一方面要加强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青少年的基本文化素质。强化九年义务教育,不但要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还应唤起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教育、投资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在河北省教育制度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多种形式的社会助学会起到很大的补充作用,应该大力倡导。另一方面要大力兴办农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系统的、规范的、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水平的工、农业生产技术或服务行业的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在职业教育相关专业中增加安全生产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高危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的地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培训。

其次,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政府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法律知识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构建多层次的法律援助体系,为农民外出务工时提供帮助。让他们逐步成为懂法、用法、护法的新时代民工,通过提高农民法律方面的素质,逐渐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弱势地位,提高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二)控制人口数量,实现有序增长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河北省常住人口为7185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6.55%,总人口数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六位。全国十年来人口增长5.84%,相比之下,我省6.55%的人口增长幅度仍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虽然河北省现在人口增长速度相对以前来说已经慢下来了,但是鉴于我省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计划生育工作仍然是不能放松的。同时,应该进行思想教育宣传,改变“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虽然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必须长期坚持不懈。通过坚持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好人口的增长速度,减轻就业的压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数量也会减少,避免了剩余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大带来的更多的问题。

(三)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具体来说,土地应该按照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土地的市场化流动。对依法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如果他们有转移的意愿,应该允许他们依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把承包期的土地以转包、出租、转让等多种形式流转给其他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从而获得他们离开家乡、在城市生活所必须的保障金和经营资本。对那些不愿意离开农村的种田大户,应该向他们提供技术支持或者资金帮助,加速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其次,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省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覆盖城市,而在我省相当多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水平很低,所以应该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异,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相关制度

首先,制定公平的竞争规则,政府要制定公平的竞争规则,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种种制度性差别和障碍,甚至歧视,给予城市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和权重。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其次,要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机会和就业管理的均等。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有序的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合理有效利用。第三,完善和规范职业介绍组织机构,并与其他省的服务网络相连通,扩大服务的范围,增强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职业介绍机构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重要的媒介作用。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就业服务所的作用,掌握本地区劳动力需求信息,以及企业用工的信息,建立及时、方便、准确的劳动力供求市场信息网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减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四,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消除农村劳动力在获得教育、就业服务、职业培训上的差别,对城乡劳动力同等对待,规范企业用工管理,切实维护好转移后的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劳动报酬上实行统一标准。建立和健全劳动就业市场的法律规范,保护劳动者之间的公开公平竞争,约束用工单位和中介组织的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大力发展农业,加大农业内部的就业能力

首先,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运输、水利工程、水库、河流等修复和治理的力度。这既有利于发展农业,又有利于缩小城乡经济的差别,也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而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其次,改变农村单一的农业结构。由片面的强调种植业向林、牧、副、渔的“大农业”发展。通过“农、林、牧、副、渔”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大农业丰富的资源来发展农村经济,发掘农村本身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最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流通行业,实现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劳动—技术密集型大农业产业模式,走“农业+加工业+商业”结合的大农业产业化道路。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资料,发挥地域特色、区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依靠科技围绕市场需要发展大农业产业,在农业内部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量。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2010 [M] 45-232

[2] 秦皇岛统计年鉴--2010[M] 37-85

[3] 廖芳.浅论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J].老区建设,2008,20:36-37.

[4] 徐文.论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J].吉林工商学院报,2008,24(5):69-71.

[5] 陈俊.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探析[J].经济与管理,2009,23,(75):9-10.

[6] 司晓雪.论我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巢湖学院学报,2011,13(1):42-4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华网,2011-03-01.

[8] 熊军.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价值工程,2010,34-39.

第三篇: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移注意事项

一、组织关系转移形式

1.就业单位是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组织关系直接转至该单位。 2.就业单位是外资、合资、民营企业,党员组织关系应转到该单位所在地的市、县(市)区人才交流中心或其居住地党组织,也可以转至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

3.暂时还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党员,应将党员组织关系转至父母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党组织或父母工作单位,也可将组织关系暂挂靠在省、市、县(市)区人才交流中心(欲将组织关系挂靠省、市、县(市)区人才交流中心的党员,通常要确认其人事档案已经转至该中心,否则较难办理)。

4.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选调生、公务员、考取研究生等毕业生党员按照录取通知书上转移组织关系的要求进行转移,没有被录用的参照第3条办理。

二、组织关系转移程序

1.毕业生党员应事先与就业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联系,咨询如何将组织关系转至就业单位。

2.毕业生党员到党总支填写《宝鸡文理学院毕业生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登记表》(见附件1),并确认。

3.各院系党总支派人到组织部办理完《介绍信》后,毕业生党员到所在院系党总支签收本人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认真核对后,若发现疑问或错误要及时与院系党总支联系,如需修改,应及时到组织部进行修改或更换。

4.在有效期内尽快按《介绍信》抬头所填写的党组织进行逐级接转,直至《介绍信》抬头是就业单位或就业单位所属的基层党组织。 5.毕业生党员要主动联系接收党员组织关系的基层党组织,请接收单位务必在一个月内将回执联邮寄或者传真至我校党员原所在院系党总支,以顺利完成组织关系转移工作。

6.《介绍信》转移结束后,党员特别是预备党员要接受组织教育考察,按期自觉交纳党费。

三、《宝鸡文理学院毕业生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登记表》部分填写内容的说明

1.党员类型:分正式、预备两类。 2.介绍信抬头内容。

(1)单位在陕西省各市或县(区),市的抬头就是该市市委组织部,县的抬头就是该县县委组织部,区的抬头是该区所在市的市委组织部。如果单位在陕西省以外的其它省,抬头就是该单位所在市的市委组织部,单位在县(区)的抬头也是该县(区)所隶属的市的市委组织部。(宝鸡市除外,因为办理《介绍信》直接用的是宝鸡市市委组织部的《介绍信》,所以单位是宝鸡市教育局的,抬头就是宝鸡市教育局党委,是宝鸡市人事局的,抬头就是宝鸡市人事局党委,隶属宝鸡市县(区)的,抬头就是县委组织部或区委组织部,是具体的单位,比如宝鸡钢管厂,抬头就是宝鸡钢管厂党委组织部或者党委)。

(2)中央驻地方的单位,党组织关系不隶属地方管,抬头一般是本单位党委。

(3)毕业生党员派回生源所在地县(区)教育局或人事局,抬头填写内容同(1)。

(4)、西部计划、选调生、公务员、考取研究生等毕业生党员按照录取通知书上的要求填写抬头内容。

(5)党员《介绍信》抬头填写内容一般分为以上几种情况,如有不符合的,请毕业生党员与用人单位联系,以单位通知为准。 3.接收单位。

(1)有接转组织关系权限的单位,就是指这个单位。

(2)毕业生签了就业单位,但是单位没有接转组织关系权限的党组织,根据本人的意愿,接收单位可以填写父母居住地的街道、乡镇或父母工作单位,也可填写成省、市、县(市)区人才交流中心。

(3)就业后派回生源所在地县(区)教育局或人事局,师范专业的单位是教育局,非师范专业的单位是人事局。

(4)考取研究生的以录取通知书上的要求填写单位,一般就是被录取的学校。

四、转移党员组织关系注意事项

1.党组织关系由党员本人办理,并妥善保管,不得遗失。如有特殊原因,本人不能办理时,应由党组织代办或通过机要转递。

2.《介绍信》抬头和组织关系接收单位要准确,不清楚要和工作单位取得联系,认真核实,不能凭自己想象填报,以免出现填写的组织关系《介绍信》去向单位因没有接转党员组织关系的权限而无法接收。

3.党员要在《介绍信》注明的有效期内办理转移手续。逾期不办理转移手续并长期把《介绍信》放在手里,成为“口袋党员”而不落实组织关系者,学校不再为其重新办理组织关系《介绍信》,由此造成党员自动脱党等后果,由学生本人负责。

4.若工作单位发生变动,不可将原《介绍信》逐级退回,也不能到学校重新开《介绍信》。必须请原《介绍信》中的单位开具新的《介绍信》,按转移程序转往新单位。

5.毕业生党员在转移组织关系时,如果用人单位以在试用期不接收组织关系或者其他理由不接收组织关系,按照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中组发[2004]10号)规定:“任何党组织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按照规定转来组织关系的党员”,毕业生党员可以委婉拒绝用人单位提出的延期接收组织关系的要求。

6.毕业生党员如不慎丢失学校开具的《介绍信》,应尽快向自己所在院系的党总支说明情况,党总支在查明情况并对其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后出具相关证明,组织部将根据情况予以处理。

7.在接转过程中,一旦出现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变更《介绍信》的情况时,务必要在有效期内向相应的党组织提出申请。对思想不重视、态度不认真、不按上述规定和要求主动及时转移组织关系的毕业生党员,学校不再进行补转或改转,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自己负责。

党员组织关系转移是一项重要、严肃的工作,请毕业生党员高度重视,各党总支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增强党员意识,及时做好党员组织关系转移,确保该项工作圆满完成。

第四篇:毕业生党员党组织关系转移注意事项

2009级学生党支部

毕业生党员党组织关系转移注意事项

说明:凡是毕业时是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的,在毕业离校时应办理转移党组织关系相关手续,所有党员(含预备党员)毕业时需领取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毕业时需要领取党员组织发展材料档案,正式党员的党员组织发展材料档案装入毕业生个人学籍档案,学校统一寄送。

要求: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须由党员本人携带,到组织关系接收地或接受单位党组织报到并接转组织关系,不得邮寄。正式党员的党员组织发展材料档案已经放入学生档案袋;预备党员的党员档案由本人带到党组织关系接收地。党员必须在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注明的有效期限内办理接转手续,并到转入单位党组织报到,介绍信回执联于一个月内由接收党员组织关系的基层党委邮寄或者传真到护理学院党委。

请各位毕业生党员按照要求填写“护理学院2014届毕业生党员转出关系表”,于5月20日之前发给班上团支书汇总,校党委组织部将根据大家的填写情况开具党组织关系转出的介绍信。(表格填写模板会放到各班群共享供大家参考)

一、 根据党员的属地管理原则,所有学生党员毕业后都应将组织关系转移到其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地党组织,学校不保留已毕业学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

二、 毕业生党组织关系转移的基本原则是:已经签定了工作单位的,应将党员组织关系及时转到所去单位党组织。尚未落实工作单位或工作单位未建立党组织的,可将其组织关系转移到:①个人人事档案所挂靠的人才交流中心党组织;②工作单位所在地街道党工委;③本人或父母户口居住地的街道或乡、镇党工委;④父母所在单位党组织(以上四种情况,请学生事先向即将转往的目的地党组织联系,核实对方是否同意接收)。

三、 如果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党组织为党总支或党支部,应注明其主管上级的党委名称。例如:某毕业生工作单位为重庆长安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该生了解,该公司为长安集团下属公司,党组织为党总支,故该生组织关系应转往中共重庆长安集团委员会。如果市外的组织关系接收党组织级别不明,请毕业生事先向所就业单位的党组织咨询清楚。

四、 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由学校党委组织部根据大家填写的党组织关系接收组织的名称开具党组织关系转出的介绍信,毕业生党员在交清党费后(统一交到6月份)到所在学院学生党支部亲自领取其组织关系介绍信,并在规定期限内交往组织关系转移目的地党委。各(组织关系介绍信不能由其他人代领,以免遗失)。

五、 若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需作变更、修改,请本人持原介绍信和本人身份证到校党委组织部办理。

六、 组织关系介绍信应妥善保管,若有遗失,不能补开。

七、 毕业生党员档案材料装入学生学籍档案,由各辅导员老师负责装档(预备党员档案不装入学籍档案),预备党员需持党组织关系转出的介绍信和党员档案到工作单位党组织或要转入的其他党组织报到。还未到转正期的预备党员由工作单位或所在地党组织继续培养转正。

如果不清楚接收党组织关系的党组织名称的,请参考班级群共享往届毕业生党员的填写表格或者直接咨询工作单位人事部门

第五篇:武汉科技大学毕业生党员转移组织关系注意事项

一、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党员如何转移组织关系

1、在省内工作或学习的,党员组织关系可以转移至省内各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党的基层委员会(不含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分党委),党的关系实行垂直管理的系统所属基层党委。例如,到某县某镇的企业或单位工作的,介绍信抬头开到中共某县委组织部。又如,到省属大学(学院)工作的,介绍信抬头开到省内某大学(学院)党委组织部,到市属大学(学院)工作的,介绍信抬头开到中共某市委组织部。

2、到省外工作的,党员组织关系可转至所去省的地、市、州、县(区)党委组织部。例如,到某省某县某单位工作的,应将介绍信抬头开到中共某县委组织部;到特区、直辖市某单位工作的,如深圳市南山区某单位,应将介绍信抬头开到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委组织部。到省外高校工作或学习的,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抬头转至所去的省(市、自治区)委高校(教育)工委组织部(处)或省(市、自治区)委组织部。

3、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境内企业,铁道部部属各公司、各铁路分局及分局级公司,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的,党员组织关系可直接转移至境内企业党委(直属党委),铁道部部属各公司、各铁路分局及分局级公司党委,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组织部(处)。

4、到部队工作的,应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将介绍信开到部队师一级或相当于师以上政治部的组织部(处、科)。

5、凡党员所去单位尚未建立党组织或因其它原因无法接收组织关系的,应将其组织关系转至单位所在地或其居住地党组织,也可以转至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或县以上政府人事(劳动)部门所属的人才(劳动)服务机构党组织。

6、留校工作和继续在我校深造的毕业生党员,其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在七月以后统一办理。

二、尚未落实工作单位和毕业后拟出国留学的毕业生党员如何转移组织关系

对于尚未落实工作单位和毕业后拟出国留学的毕业生党员,其党员组织关系一般应放在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党组织,即将党员组织关系转至本人或父母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党组织或父母工作单位,也可随同档案转移到县以上政府人事(劳动)部门所属的人才(劳动)服务机构党组织。

三、工作单位变动的毕业生党员如何转移组织关系

如果组织关系介绍信已经转到工作单位,则需由原工作单位所在的党组织开具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到新的工作单位;如果组织关系介绍信没有转到工作单位,属于工作改派,在介绍信有效期内,凭新的报到证或就业协议书和填写盖章好的《武汉科技大学毕业生党员更改(补办)组织关系介绍信申请表》,到校党委组织部办理。

四、组织关系介绍信过期、遗失的毕业生党员如何转移组织关系

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是被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的政治身份证明。不按期转移组织关系,或不妥善保管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是组织观念淡薄的一种表现。在介绍信开出6个月以内:

1、如系单位经办人工作不慎造成介绍信过期的,党员本人首先要提交书面情况说明,并由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党组织予以证明,然后到原所在学院党委领取并填写《武汉科技大学毕业生党员更改(补办)组织关系介绍信申请表》,经原所在学院党委审核盖章后,持以上两份材料到校党委组织部补办。

2、如系党员个人原因造成遗失或过期的,要及时向原所在学院党委报告并提交情况说明和检讨,学院党委在审查核实情况后,要对党员进行批评教育,然后由党员个人持《武汉科技大学毕业生党员更改(补办)组织关系介绍信申请表》到校党委组织部补办。在介绍信开出的当年12月30日以后,校党委组织部不再予以补办。

五、党员本人如何询问具有接收组织关系权限的党组织的全称

1、工作单位或接收党员组织关系的党组织已确定在武汉市内的,请向工作单位或接收组织关系的党组织询问接受组织关系的独立党委的全称;如果工作单位没有党组织,请询问该单位党员组织关系挂靠单位党组织的全称。

2、工作单位或接收党员组织关系的党组织已确定在湖北省内的,请向工作单位或接收组织关系的党组织询问“能够独立接收由中共武汉科技大学委员会开

具的介绍信的党委的全称,或该党组织上级(即市(区)、县级)党委的全称”。

3、工作单位或接收党员组织关系的党组织已确定在湖北省外的,请向工作单位或接收组织关系的党组织询问“能够独立接收由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开具的介绍信的党委的全称,或该党组织上级(即省(市)、县级)党委的全称”。

六、几点应注意的问题

1、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是党员变动组织关系的凭证。党员因工作单位发生变化,外出学习或工作时间较长(6个月以上)且地点比较固定的,应按规定转移党员正式组织关系,即开具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党员组织关系转出后,党员在党组织中的隶属关系随即发生变化,党员应在转入单位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等。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工作实行回执制度,介绍信回执联由接收党员组织关系的基层党委在接收党员后填写并盖章,于一个月内邮寄或传真至党员原所在基层党委,或由党员本人一个月内寄回原所在基层党委。

2、转移党员组织关系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应由党员本人亲自办理,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要由自己携带,并负责妥善保管。如有特殊原因,本人不能办理时,应由党组织代办或通过机要交通或机要邮政转递,原则上不能委托他人代为办理(委托他人代办理的必须有党员本人委托材料以备查)。党员要在介绍信注明的有效期内,及时转移组织关系,到所去地方或单位党组织报到。如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转移手续,介绍信自行作废。对于无正当理由,超过6个月不转组织关系、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 应按党章规定,作自行脱党处理。

3、以往一些毕业生党员在工作报到时,将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直接交给用人单位人事部门或本部门领导,委托办理;还有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党员提出了试用期满再转入组织关系的要求,致使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过期和遗失,给毕业生本人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因此,毕业生党员在报到时,必须亲自前往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抬头单位党组织办理党员组织关系的转移手续。

上一篇:自由泳说课稿范文下一篇:租用服务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