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定价指南

2022-07-12

第一篇:企业内部定价指南

内部培训纲要--产品定价管理制度

一、制度制定背景:

应总裁要求,在HKI公司范围内,总部资金财务部以制定相关制度的形式理顺项目开盘销售定价流程,规范销售价格议定程序,充分识别市场态势和潜在影响定价的因素,合理预期销售目标,并有效保障和实现项目销售盈利。

二、基于对在京项目以往开盘销售定价经验的总结制定本制度。属于程序性文件,

注重实操和实效。

核心:项目全程目标销售均价及相应销售策略的确定与审批

流程:启动定价——〉组成定价小组——〉召集会议——〉汇集资料,定价方案测算并与各方进行方案沟通(公司领导、项目总、营销团队、中介机构等)——〉确定定价预案,有营销团队提请报批——〉客服在建委报批备案(对外报价和折扣方案)——〉录入明源,开盘——〉全程销售均价跟踪

三、定价工作需要项目领导重视,项目各相关部门深入参与,协同作战,是集体

智慧的体现。

原因:典型的目标预期管理,存在一定风险,需要专业化团队深入合作完成

定价面临的市场固有风险(市场竞争、产品定位、政策调控等)

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周期性、地域性特征

中介机构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牵头组织:总部资金财务部

定价小组:项目营销策划(含销售或销售中介)、财务、合同预算、客服、总部专业对口支持(如需要)

四、定价工作的关键环节:

对外:进行前期市场调研,认清市场态势,确立科学的产品竞争策略

做好产品市场定位,明确产品营销策略,确定合作伙伴

对内:理清产品结构特征,充分识别影响各个产品单体定价的所有因素合理制定推盘计划和折扣方案

需要:各部门、各方资源自始致终的紧密配合

五、强调:流程管理--- 基础资料真实可信,定价过程合规透明,呈批手续齐全

目标管理--- 建立全程价格跟踪报告机制,定期反馈定价与销售成果

六、提醒:重视公司确定的开盘时间和定价资料的准备,及时启动定价工作。

请项目领导/营销部门在开盘前2-3个月通知资金财务部启动定价工作。 请各部门提前着手准备定价资料(市场调研与产品定位分析、产品测绘、成本测算等资料)

七、如遇市场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影响本制度的执行效力,请相关部门及

时联系总部资金财务部。

八、答疑/经验分享

第二篇: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及应用指南 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企业执行的其他企业种类是(C )。

A.大型

B.中型

C.大中型

D.小型

2.执行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披露的内容是(A )。

A. 自我评价报告

B. 自我检查报告

C. 自我考评报告

D. 都不是

3.下列各项中,属于内部环境的是( D)。

A.信息沟通

B.控制活动

C.内部监督

D.企业文化

4.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是( D)。

A.内部环境

B.风险评估

C.控制活动

D.信息与沟通

5.处于内部控制环境的最高层次,健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为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的是(A )。

A.公司治理结构

B.授权控制

C.科学的内部机构设置

D.权责分配

6.企业为明确所有岗位的主要职责、资历、经验要求等,并定期组织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人员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保各岗位配备胜任的人员,避免因人设岗而制定的制度是( A)。

A.岗位说明制度

B.岗位责任制

C.人力资源政策反映渠道

D.轮岗制度或强制休假制度

7.因企业新产品、服务品种开发不对路,产品有质量和缺陷问题,产品陈旧,或更新换代不及时等导致的风险是(A )。

A.产品风险

B.自然风险

C.经营风险

D.管理风险

8.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

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是( B)。

A. 风险规避

B. 风险降低

C. 风险分担

D. 风险承受

9.下列各项中,作为依据判断与威胁相关的薄弱点,决定保护的地方和采取的保护手段,安全控制措施的选择依据是( C)。

A.风险应对

B.风险识别

C.风险评估

D.风险预防

10.绩效考核有很多划分的方法。按考核时间分类的是(D )。

A. 日常考核和月度考核

B. 季度考核和考核

C. 常年考核

D. 定期和不定期考核

11.(B )是支持决策管理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

A.数据库技术

B.数据仓库

C.数据挖掘

D.以上都不是

12.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的是(C )。

A.内部监督

B.风险评估

C.控制活动

D.内部环境

13.公司董事会、管理者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等,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很大影响。下列各项中,体现这一影响的内部控制要素是( A)。

A.控制环境

B.风险评估

C.控制活动

D.监督

14.下列各项中,属于授权批准控制要求的是(B )。

A.单位应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

B.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C.单位应明确账、证、表的处理程序

D.单位应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

15. 负责银行存款账目调节的人员与负责银行存款账目登记的人员应当分离。下列各项中,体现这一要求的控制是(A )。

A.不相容岗位分离

B.出纳人员职业道德

C.授权批准制度

D.风险措施

16.下列各项中,属于出纳人员收入现金或支付现金的依据是( D)。

A.原始凭证

B.现金收款记账凭证

C.现金付款记账凭证

D.审核无误的现金收付款记账凭证

17.下列各项中,属于登记银行存款总账的人员是(B )。

A.出纳人员

B.会计人员

C.业务经办人员

D.财务部门负责人

18.销售部门收到顾客订货单后,应首先进行登记,在确认能够如期供货后,应(c ),作为信用、仓储、运输、开票和收款等有关部门履行职责的依据。

A.填制入库单

B.填制出库单

C.填制销货通知单和销售发票通知单

D.填制销售发票

19.( A)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应收账款及时、足额地回收,而对购货单位在付款期限、付款方式、支付结算办法等方面所作出的规定。

A.付款政策

B.付款期限

C.付款方式

D.付款信用

20.下列各项中,属于应收账款函证的最佳时间是( C)。

A.每年年初的时间

B.每年年末结账之后的时间

C.与结账日期相近的时间

D.应收账款到期的时间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部委有( ABCD)。

A.财政部

B.证监会

C.银监会

D.保监会

E.发改委

2.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本原则有(ABCD )。

A.全面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制衡性原则

D.适应性原则

E.公平性原则

3.下列各项中,控制至少要包括的要素有( ACD)。

A.施控者(施控主体)

B.环境

C.受控者(受控客体)

D.施控者对受控者作用的传递者

4.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控制措施应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主要包括( ABCD)。

A.职责分工控制

B.授权控制

C.审核批准控制

D.预算控制

5.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前提,是影响、制约内部环境的重要因素有(AB )。

A. 健全的治理结构

B. 科学的内部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

C. 完美的企业文化

D. 完善的企业目标

6.企业应根据岗位职责合理制定人力资源需求计划,这些职责有( ABCD)。

A.岗位责任制

B.岗位保密协议

C.轮岗制度或强制休假制度

D.人力资源政策反映渠道

7.下列各项中,属于风险评估的主要任务有( ABCD)。

A.识别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

B.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C.确定组织承受风险的能力

D.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

8.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的因素有(BCD )。

A.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

B.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

C.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

D.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

9.下列各项中,属于合同业务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控制要点有(AB )。

A.合同谈判与审批职务相分离

B.合同审批与执行职务相分离

C.合同的签订与办理发货职务相分离

D.合同货款的确认、回收与相关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

10.下列各项中,企业预算一般包括的内容有(ABC )。

A.经营预算

B.资本预算

C.财务预算

D.管理预算

11.外部沟通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ABCD)。

A.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沟通

B.与客户的沟通

C.与供应商的沟通

D.与监管机构的沟通

12.内部审计章程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A B C)。

A.内部审计目标

B.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

C.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范围

D.审计项目业务控制

13.下列各项中,属于内部会计控制特征的有(ABD )。

A.控制的范围主要限于能够用价值形式表现的经济活动

B.控制的基本手段是会计处理程序及其他会计控制标准

C.控制的基本手段主要通过制度和方针政策来实施

D.控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14.下列各项中,属于财产保全控制主要内容的有( ABCD)。

A.限制接近

B.定期盘点和比较

C.会计记录要妥善保护

D.重要资料留有后备记录

15.下列各项中,属于出纳岗位设置的形式有(ABC )。

A.一人一岗

B.一人多岗

C.一岗多人

D.多岗多人

16.下列各项中,属于为防止现金违纪行为的发生,企业必须做到的行为有( ABCD)等。

A.不准白条抵库

B.不准谎报用途套取现金

C.不准将企业收入的现金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

D.不准保留账外公款

17.下列各项中,属于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的关键控制点有(ABD )等环节。

A.审批

B.审核

C.现金收付

D.稽核

18.下列各项中,属于销售与收款业务环节中,不相容岗位设置要求的有( ABC)等。

A.销售业务的经办、审核和销售通知单的签发人不得由一人担任

B.财会部门的开票、出纳和记账这三个岗位应当相互分离

C.收款、管理应收账款、向欠款客户发放对账单这三个岗位应当相互分离

D.出纳、档案管理岗位应当相互分离

19.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折扣政策的有( ABCD)等。

A.数量折扣

B.现金折扣

C.职能折扣

D.季节折扣

20.下列各项中,属于销售合同签订基本要求的有( ABD)。

A.合同的签订应符合《合同法》的规定

B.金额巨大的合同签订应征询法律顾问意见

C.合同内容应与双方谈妥的事项大体一致

D.应当建立健全销售合同审批制度

三、判断题

1.许多企业以失败、破产而告终,不少企业发生严重的内部控制事件,一些集团企业组建后没有达到预期的协同效应。主要原因在于内部控制不力有关。(√)

2.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3.《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

4.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可以不受内部环境的制约而进行。( ×)

5.离职人员提出辞职申请后,还可以接触企业的各项资料,包括计算机。(× )

6.如果说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设置是企业的骨架,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 )

7.制度风险是指企业由于研究、开发、应用新技术,而使其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 )

8.财务报表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补充记录来识别企业潜在的风险。( √)

9.授权审批的范围不包括对相应的办理手续、业绩报告、业绩考核等明确授权。( ×)

10.企业预算的最高权力机构为董事会或企业章程规定的类似最高权力机构,应负责企业预算方案的审批。(× )

11.信息系统是由特定的人员、数据处理工具和数据处理规程组成的有机整体( √)。

12.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策划、组织内部的各项活动,评估其效果和效率。(× )

13.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仅属于会计控制范畴,与管理控制不相关。( ×)

14.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

15.为了节省人力,在规模不大、出纳工作量不多的企业,一人多岗的出纳岗位设置,容许出纳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

16.企业对于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可以使用现金支付。(√ )

17.业务经办人员根据已批准的银行存款收付结算凭证,向银行办理银行存款收付结算。(× )

18.主管销售与收款业务的负责人对本单位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以及销售与收款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

19.企业判断折扣政策适度性的标准,是所给折扣是否超过了该项销售业务的成本。(× )

20.企业内部的销售与收款职能应当分开,销售人员应当避免接触销售现款。( √)

第三篇:《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及应用指南》第二讲

第二讲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概述

本讲主要阐述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过程

2.基本规范制订的法律依据

3.基本规范的基本结构和具体内容

4.基本规范明确内部控制目标

5.基本规范的基本原则

6.基本规范内部控制规范方法

7.基本规范实施的责任主体

8.基本规范取得的突破

9.基本规范发布和实施的意义

2.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过程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执行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执行内部控制且要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评价意见。

基本规范既有类似萨班斯法案的强制力,又有与COSO报告一样的对内部控制实务的示范作用,既对中国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又为千差万别的中国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既吸收了内部控制的国际先进理念,又充分体现了中国内部控制的现实环境要求。这一规范的出台,是中国企业按国际化标准严格自律的宣言书,更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逐步接受并自觉遵循市场经济游戏规则,不断完善企业制度、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

关于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我们可以认为:如果会计准则体系是帮助企业发展,那么内部控制体系则是让企业在高速发展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注重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换句话讲,如果说英语是国际通用的公共语言,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那么内部控制则是国际通用的管理语言。基本规范的发布是我国继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之后,财政、审计、证券监管、银行监管、保险监管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和资本市场又好又快发展,在会计审计领域推出的又一与国际接轨的重大改革。这部新规范的推出,意味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正在向国际标准靠拢。

1.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形成,促进各单位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会计法》,其中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二)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

(三)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

(四)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上述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法律要求,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

根据会计法的上述规定,财政部启动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相继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和担保等6项内部会计控制具体规范,并印发了固定资产、存货、筹资、预算、成本费用等5项征求意见稿。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规章,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对各个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和防范财务风险发挥了应有作用。

2.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本世纪初期,安然、世通、施乐等跨国公司的纷纷落马,震动业界。在国内,类似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内部控制失效引发的巨额财产损失、破产倒闭等案例也有发生。结合国内、国际企业发展形势,为了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各种风险,推动会计控制向全面风险控制发展成为当务之急。2004年年底和2005年6月,国务院领导同志连续就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由财政部牵头,联合证监会及国资委积极研究制定一套完整公认的企业内部控制指引”。2006年7月15日,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起成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来自监管部门、大型企业、行业组织、中介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为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提供了组织和机制保障。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召开发布会,以财会[2008]7号文件的形式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是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2 基本规范制订的法律依据

与2001年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原内部控制规范)相比,基本规范的制定强调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与经营管理水平为准绳,以《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

2.3 基本规范的基本结构和具体内容

基本规范共七章五十条,基本结构是:第一章总则,共10条;第二章内部环境,共9条;第三章风险评估,共8条;第四章控制活动,共10条;第五章信息与沟通,共6条;

第六章内部监督,共4条;第七章附则,共3条。

具体内容包括:

(1)总则。包括规范的宗旨和制定依据、规范的适用范围、内部控制概念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等内容。

(2)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议事规则、独立董事制度,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的职权、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人力资源政策、岗位职责与人力资源需求计划、招聘培训与离职、人力资源考核政策、薪酬及激励政策,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现代管理理念和经营哲学、风险意识、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和员工的行为守则,法制观念、法制教育、法律顾问制度、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人员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内容。

(3)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风险和风险评估、控制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等内容。

(4)控制活动。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

和绩效考评控制等内容。

(5)信息与沟通。包括信息和沟通、信息系统、反舞弊机制、举报投诉制度、信息的收集机制以及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内容。

(6)内部监督。主要包括内部监督、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资料保存、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内容。

(7)总则。包括本规范解释部门、配套办法的制定、本规范实施时间等内容。

基本规范的基本结构和具体内容重点突出和强调公司治理、内部环境、风险控制等内容的扩展。

2.4 基本规范明确内部控制目标

基本规范明确内部控制的5个目标,即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基本规范发布以前,内部控制规范的目标主要围绕会计控制展开,强调报告目标和合规性目标。而基本规范则主要强调围绕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并将内部控制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在突出重点的情况下,具体内部控制规范和指南着重就影响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的重要业务及事项进行了规范,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以财务报告控制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机制。由原内部控制规范的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扩展到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体现了将关注企业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规避风险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

2.5 基本规范的基本原则

基本规范确立了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及成本效益5个原则。

全面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在层次上应当涵盖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在对象上应当覆盖企业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在流程上应当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重要性原则,即强调内部控制应当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制衡性原则,即要求企业的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应体现权责分明和有利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履行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职责的部门应当具有良好的独立性,任何人不得拥有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特殊权力;适应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合理体现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业务特点、风险状况以及所处具体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并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断改进和完善;成本效益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在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合理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争取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更为有效的控制。

基本规范在涉及原内部控制原则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以下内容:一是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的控制措施;二是强调监督检查职责部门应当具有良好的独立性;三是任何人不得拥有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特殊权力。

2.6 基本规范内部控制规范方法

原内部控制规范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基本规范内部控制的方法则主要是建立在内部环境和风险基础上,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所体现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职责分工控制。原内部控制规范方法中的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单位按照

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基本规范中的职责分工控制要求根据企业目标和职能任务,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企业在确定职责分工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不相容职务通常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

第二,授权控制。原内部控制规范方法中的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以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基本规范控制规范方法中的授权控制要求企业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办理经济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业务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基本规范中的审核批准控制要求企业各部门、各岗位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相关经济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签章),做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其他处理的决定。

第三,财产保护控制。原内部控制规范中的财产保全控制要求单位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项财产的安全完整。基本规范中的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和处置,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财产的安全完整。

第四,会计系统控制。原内部控制规范中的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单位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基本规范中的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依据《会计法》以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可靠和完整。

第五,内部报告控制。原内部控制规范的内部报告控制要求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基本规范的内部报告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内部报告方式通常包括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

第六,经济活动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原内部控制规范的经济活动分析控制要求企业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利用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因素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基本规范的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科学设置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照预算指标、盈利水平、投资回报率、安全生产目标等方面的业绩指标,对各部门和员工当期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兑现奖惩,强化对各部门和员工的激励与约束。

第七,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原内部控制规范中的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求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

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基本规范的信息系统控制要求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建立与本企业经营管理业务相适应的信息化控制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同时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用。

2.7 基本规范实施的责任主体

原内部控制规范指出由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基本规范则指出企业董事会应当充分认识自身对企业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加强对本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情况的指导和监督,并规定董事长(或者法定代表人、代表企业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以下简称董事长)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经理(或者总裁、厂长,以下简称经理)根据法定职权、企业章程和董事会的授权,负责组织领导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总会计师(或者财务总监、分管财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以下简称总会计师)在董事长和经理的领导下,主要负责与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密切相关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向上扩展到治理层(董事会),向下扩展到其他员工。

2.8 基本规范取得的突破

基本规范坚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取得了以下重大突破:

1.科学界定内部控制的内涵,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树立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理念。

2.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的目标,要求企业在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着力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3.合理确定内部控制的原则,要求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全过程中贯彻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

4.统筹构建内部控制的要素,有机融合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内部控制的做法经验,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

5.开创性地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要求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国务院有关监管部门有权对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明确企业可以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2.9 基本规范发布和实施的意义

基本规范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它的出台构建了一个标准框架。科学地构建了一套内部环境优化、风险评估科学、控制措施得当、信息沟通迅捷、监督制约有力的内部控制框架。可以有效地解决政出多门、要求不

一、企业无所适从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监管效益、降低监管成本,有利于优化企业管理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有利于保障资本安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强化了一种内部控制理念。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风险防范意识,实现了由内部牵制、单一会计控制向全面、全员、全程的风险控制的观念转变,必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立信守诚、和谐进取、健康向上的内部控制文化,对深化企业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建立了一套内部控制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对财务报告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约束,提高了企业资源管理与利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提供了有力支持。夯实了一个制度基础。基本规范的制定实施,既是促进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其他有关法规制度有效执行的配套制度安排,同时也是推动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令行禁止的重要机制保障。

确立了一个实施模式。有效地化解了标准制度与实施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提高了内部控制标准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认性,增强了标准的执行力。构筑了一个联动平台。在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的大会计系统之中,完备的会计法规为会计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四篇:2013江苏会计继续教育答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及应用指南答案

2013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及应用指南

第一讲(1)A (2)ABCD(3)对

第二讲(1)A(2)ABC(3)对

第三讲(1)C(2)ACD(3)错 第四讲(1)D(2) ABD(3)错

第五讲(1)A(2)BCD(3)错 第六讲(1)B(2)ACD(3)对 第七讲(1)C(2)ABCD(3)对 第八讲(1)B(2)BCD(3)对 第九讲(1)D(2)ABC(3)对 第十讲(1)A(2)AC(3)对 第十一讲(1)B(2)ACD(3)对

第十二讲(1)A(2)ABC(3)错 第十三讲(1)C(2)CD(3)错

第十四讲(1)D(2)ABCD(3)错 第十五讲(1)A(2) ABCD(3)对 第十六讲(1)D(2)ABD(3)错 第十七讲(1)C(2)ABCD(3)错 第十八讲(1)D(2)ABCD(3)错 第十九讲(1)B(2)CD(3)错 第二十讲(1)A(2)ABCD(3)错

第五篇: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定价机制研究

【摘要】:小微企业不论在哪个时代、哪种经济环境下,都是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活跃,占市场经济发展的比重也在随之增加,然而,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是其发展的桎梏。从小微企业来说,自身的平均利润率较高,但是由于经营风险较大,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时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致使小微企业难以得到合理的贷款。从商业银行来说,商业银行迫切希望拓展小微企业信贷市场,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因此,以什么样的价格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以及如何制定相关的定价机制就成为商业银行实现拓展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战略下不断攻坚的课题。本文针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定价的特殊性,在分析目前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定价机制的相关理论和实务,试图从贷款定价相关部门的合作流程和适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定价模式两个方面构建适合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定价机制。在安排合作流程时,首先将贷款定价工作细分为信息搜集与分析、建立信息管理系统、风险评级与评估、会计分账独立核算、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培养与储备信贷定价人才队伍这七个方面,然后从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两方面考虑;在构建贷款定价模式时,综合考虑贷款的基础成本率、风险溢价和调整因素。各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运作,在覆盖风险的前提下,为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更多的便利。从商业银行自身角度来说,合理的

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可以实现补偿风险并有一定的盈利水平;从小微企业来说,贷款利率合理的前提下他们会在银行寻求更多的融资,为企业提供强力的资金后盾,满足它们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需要。因此,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不仅可以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可以保障商业银行自身的竞争地位,不断促进商业银行创新发展。【关键词】:小微企业贷款定价合作流程定价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4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11绪论11-18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2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1.2.1国外的研究现状12-131.2.2国内的研究现状13-151.3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15-161.4主要工作及创新点16-182小微企业贷款定价机制概述18-252.1小微信贷的涵义18-202.1.1小微企业的定义18-202.1.2小微信贷的涵义202.2小微贷款定价机制的内涵202.3小微企业贷款定价机制中存在的问题20-242.3.1贷款定价基础支持系统不完善20-222.3.2贷款定价模型设计不合理22-232.3.3贷款定价相关部门缺乏密切协作232.3.4贷款定价管理人员匮乏23-242.4小结24-253小微企业贷款定价部门的合作流程25-323.1贷款定价的相关工作25-303.1.1信息搜集与分析25-263.1.2建立信息管理系统26-273.1.3风险评级与合理评估273.1.4会计分账独立核算27-283.1.5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283.1.6健全的激

励约束机制28-293.1.7信贷定价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储备29-303.2贷款定价相关部门的合作流程30-313.2.1完善组织架构303.2.2业务线条流程化30-313.3小结31-324贷款定价的模式选择32-404.1贷款定价的原则和影响因素32-344.1.1贷款定价的原则32-334.1.2贷款定价的影响因素33-344.2贷款定价的基本模式34-364.2.1成本导向型定价34-354.2.2市场导向型定价35-364.2.3客户导向型定价364.3贷款定价基本模式的评析36-374.4适合小微企业贷款定价的模式选择37-394.4.1小微企业贷款定价的特殊性37-384.4.2适合小微企业贷款定价的模式选择38-394.5小结39-405小微企业贷款定价模式的构建40-475.1贷款基础成本率40-415.1.1资金成本率405.1.2贷款费用率40-415.1.3贷款价格含税率415.2风险溢价41-435.2.1违约风险溢价41-425.2.2期限风险溢价42-435.3调整因素43-445.3.1客户综合贡献价格浮动43-445.3.2市场调整价格浮动445.4算例分析44-455.5小结45-47结论与展望47-48参考文献48-51致谢51-5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研究52-5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上一篇:企业内控文化初探下一篇:企业加强内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