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

2024-05-02

高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精选十篇)

高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 篇1

在此政策支持下, 高校先后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教育开始正式走进课堂, 并由零星逐渐系统化, 填补了我国创业教育的空白。根据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阶段特点, 创业教育课程教育对象可以分两类, 一类是高校面向低年级学生, 课程的目标和重点在于增进学生的创业认知, 唤醒他们的创业意识, 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地尝试创业。另一类课程以进入求职环节的应届毕业生为对象, 课程的目标和重点在于向学生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创业政策, 给予创业学生财务制度、工商法规、管理流程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和指导, 帮助毕业生创业成功。

一、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大学生心理和生涯发展的特点及创业教育的目的, 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转变被动就业观念, 认识创业的意义, 增强创业意识, 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尝试。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 就业即是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中找份工作, 因而在就业方面就业者通常是被动的择业。创业教育则是要使大学生认识到除了自主择业外, 还可以自主创业, 创业不仅可以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还能够创造就业机会, 形成新企业和新行业,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使整个国家和经济发生深远而根本的转变, 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领导方式, 满足人们渴望自足、经济独立、自我决定生活方式的理想。可以说, 创业的过程是为自身和社会带来双重价值的过程, 使大学生转变被动的就业意识, 树立主动的创业行动, 鼓励大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之一。创业的过程对大学生而言, 是很好的锻炼和成长的过程, 创业能使他们提前接触社会, 及早发现自身的长处和短处, 明确自身需要学习的知识, 比如需要学习沟通的技巧、市场营销的能力和财务管理知识等, 促使大学生更好的规划和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

第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坚定成功的信念。江泽民同志曾说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业虽不等于创新, 但创新精神是创业品质中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 创业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创新精神。创业教育旨在激励大学生积极发掘自身潜能, 引导大学生学会发现和把握商机, 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础素质, 培养大学生的开创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使大学生认识到成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财富的积累是通过努力工作、自律、计划、节俭和所有其他创业品质来实现的。大学生们不必出身豪门, 也不必一定上名校, 一样可以取得成功。才能、技巧加上适当的商机的结合是成功的关键。

第三、掌握创业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创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创业者需要具备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知识。创业意识是在创业过程中对创业者起支撑作用的意识倾向, 主要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积极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创业品质是影响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主要包括决心、责任感独立性、敢为性、合作性、适应性、坚韧性、领导力、承受能力等核心品质;创业知识是指在创业过程对创业者具有指导意义的知识系统及其结构, 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财务知识以及商业技巧等。

二、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创业要素、创业品质、撰写创业计划书等内容。

(一) 创业要素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机, 利用各种资源, 创建活动组

织和团队, 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商机、团队和资源。商机是创业过程的核心要素, 市场需求、市场结构和规模、利润是判断商机好坏的主要依据, 好的商机通常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市场结构和规模合理, 且利润可观。创业团队是创业的关键因素, 创业除需要技术、创业者、资金和风险资本等外, 还需要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 这是发掘企业发展潜力, 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要素。创业资源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包括资金、技术、人脉等。这部分的教学, 教师需要讲授的重点是商机的来源、团队管理的技巧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除此之外, 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分析、观看创业成功人士的视频的方式, 让大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要素, 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激情。

(二) 创业品质

成功创业需要具备一些核心的创业品质, 如决心和责任感、性情

诚信、领导和决策力、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适应性、学习能力、对成功的渴望等, 这些处事态度、行为方式是可以通过实践获得的。专业技能在成功创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许多成功的创业者以往并不具备相关的行业背景, 依然能够获得成功, 对创业者而言, 更重要的是获取信息并为我所用的能力。还有些非核心的创业品质对创业也有帮助, 但并不一定能够获得, 如智力、价值观等。而依赖、冲动、过于独立等则属于非创业品质。在这部分的教学中, 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有哪些属于创业品质、哪些属于非创业品质、哪些品质对创业有帮助但不一定能够获得, 让学生更准确、系统地了解自己的品质特点, 以及自己需要学习的品质。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和练习进行, 也可以通过能力测试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品质。

(三) 撰写创业计划书

学习撰写创业计划书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创业计划书要求创业者描述公司的商机来源, 阐述创立公司的进程, 说明所需要的资源, 明确风险和预期回报, 团队管理, 提出行动建议等, 是对创业者创业可行性的一次全面考验。这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要点, 了解到一份成功的创业计划书需要文字流畅, 简明扼要, 重点突出;创新意识强, 创意新;做好市场调查;“计划”要商业化, “计划”的产业化可塑性要高。最重要的是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尝试撰写创业计划书, 体验创业, 教师针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开展点评活动。

高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 篇2

关键词:体育;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对于学校教育来讲,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研究性学习作为解决策略之一被提出来。研究性学习重建了教学观、课程观、师生观和学习观,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换言之,教学设计是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关键,而面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理论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1]。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冲击传统教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促使新的教学模式产生。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始至终教师扮演着教学主体的角色,学生扮演着被动接纳的角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差,以至于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差。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促使学生学习的模式发生着繁体腹地的变化,科技推动着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发生变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前进脚步。新的教学模式呼之欲出,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受到极大地冲击,翻转课堂的出现使得现代日趋严重的教、学矛盾得以有效解决,使教师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全体学生展示自身能力和创造力的舞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2]。

二、体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翻转课堂基于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组织课前、课上及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在目前的教学设计领域中,更多的研究关注的是运用线性系统方法模型对一个学校的全部课程设置计划一门具体的课程、一个教学单元等进行设计、开发和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不是教学主体,由师生共同构成了研究行学习,师生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对话关系。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内容,组织讨论,并对所获得结论加以评判和指正,使学生的研究成果无限趋向于正确,最后加以全面综合的点评,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多方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线上教学设计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包括网易云课堂、YY教育、多贝等。高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发展迅速,学校的网络和无线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与相对成熟的学习的平台合作,共同开发建立适合学生在线学习的网络平台,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线上教学设计,教师主要负责线上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视频或微课制作、电子教案、教学资源补充、讨论专区、通知、作业、管理、统计、考试等方面。教师要对信息资源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教师在线上为学生的预习和复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先形成自己的先期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疑问,加强学习的深度。另外,学生在课堂之上没有理解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线上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补充,同时能够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的扩充,例如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视频欣赏,对专门教科书的查阅,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探索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线上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对于线上班级的管理的作用也很重要,好的管理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线上教学的学习中,利用所学知识的趣味性,教师采用有效的管理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完成学习的过程,达到教师的预期教学目标。

(二)线下教学设计

线下的教学设计具体指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总体规划,包络教学引导、教学分组、提出问题、分组探讨、集中讨论、教师讲评、分组实践等教育环节。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对于教学的主要内容的引导要有预先的设计,在课堂教学的前期过程巧妙的引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根据实践课堂学生的组成,科学分组,体育实践课多数为合班教学,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班级,彼此不熟悉,因此分组时纪要考虑到学生专业关联,又要照顾学生间的交流平台的搭建,还要考虑到学生基础能力的差别,进行合理分组,有利于探讨、交流、学习。分组之后,教师集中提出本次课的教学任务,提出需要学生自行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讨,探讨之后集中让各个小组成员派出代表讲解小组讨论结果,教师组织班级学生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于踊跃发言,积极参与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分数、口头表扬),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根据学生的讲解,教师做适当的点评,最后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对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动作要点、动作难点,讲解技术动作之间的联系。教师讲评是课堂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课堂上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最大限度的评价和指导,实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以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学习、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技巧、沟通能力、个人能力锻炼等诸多方面得到教师的广泛指导,从而在提高学生智力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主要包括:学习兴趣、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体现体育学科异于其他学科的教育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在练习的实践活动中,体会技术动作,教师则进行教学巡视,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性进行个别指导,如发现共性错误,教师可进行集中纠正。线下教学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强的教学能力,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保障。课堂的翻转,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教师的角色虽然改变,但扮演着更加全面、更加重要的角色,更加体现教师驾驭教学的综合能力。在这里,“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

三、结语

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的引入,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崭新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正在引导着我国教育领域的变革。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一门学科,体育课程中对于翻转课堂教育理念的运用是大势所趋,翻转课堂不光是教学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手段。翻转课堂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体育学科自身的教育功能的优势也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得以体现,科学的教学设计需要教育人才的创造,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实行翻转课堂的必备条件,优秀的教学模式需要优秀的教育人才的具体实施,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挥体育学科的教育功能,真正体现体育学科的教育优势。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优秀的教育资源是翻转课堂的必要条件,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不紧要做好科学的教学设计,还要做好教育实施者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使翻转课堂这种优秀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翔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中央电化教育馆,2011,(3)。

[2]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篇3

摘 要: 单片机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片机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单片机课程设计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本文在分析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课程设计选题及学生分组、教学实施过程、考核方式等做了教学改革探讨。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单片机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智能仪表、家电、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单片机是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设计是单片机实践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单片机课程设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帮助学生树立实践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存在的问题

1.实施方案陈旧。传统的课程设计注重理论验证,设计过程是老师给出设计思路,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案和课本已有资料进行设计,最终造成学生对单片机系统设计过程不能深刻理解,严重束缚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

2.题目选取问题。很多高校的设计题目多年来一直不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的任务完成就是直接向高年级学生索要相关资料。还有的学校题目完全由学生定,题目选的过于简单,甚至选取教学中的例程。这两种情况都无法达到课程设计的真正目的。

3.硬件开发环节依赖试验箱。某些高校采用高度集成的单片机试验箱进行课程设计,试验箱功能强大,集成度高,用户通过简单连线可以完成实验,不利于学生单片机应用开发能力培养。

二、教学改革探索

1.课程设计选题。课程设计中,题目的选取非常关键,一方面要使提供给学生的题目难易适中,让学生能够及时完成任务,另一方面选定的题目要具有科学性和新颖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考虑以上因素,我们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老师精心挑选题目,并说明要实现的功能;第二种是让学生自拟题目,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拟定课程设计题目,然后与指导老师协商讨论后确定。

2.学生分组。学生三人一组,以强带弱,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个方向:一人负责硬件,一人负责软件,另一人负责报告的整理和撰写。小组还要对项目进行评估和检查,采取组内合作模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程设计实施过程。(1)课前准备:指导老师简单讲解单片机理论教学中没涉及的但与课程设计相关的理论,同时介绍课程设计步骤和模块化设计方法。学生根据项目需要深入了解相关器件使用方法。(2)资料查阅:鼓励并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图书馆资料库和互联网等查找与项目相关的资料,确定最佳设计方案、最重要的是单片机选型,主要考虑单片机所能提供的资源,比如单片机速度、输入/输出端口资源、低功耗和实现难易等因素。方案如果把握不准,可与指导老师讨论,修改后确定方案。(3)Proteus仿真软件的应用:对初学者来说,如果按照传统单片机系统设计流程制作硬件,经常会出现需要重新更改设计方案、重新购买元器件并重新焊制电路板等情况。这样不但会浪费时间金钱,而且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进Proteus软件对单片机电路进行仿真分析。在Proteus环境中软硬件联合调试通过的情况下再购买元件并焊接。(4)单片机硬件电路的制作:各小组根据确定方案及仿真效果,选择元器件,列出详细元件清单,并自行采购。然后在Protel中设计完整原理图,生成PCB图,进行纸板和元件焊接,最后进行系统调试。

4.考核方式。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可将考核分为平时成绩、调试成绩、答辩成绩和报告成绩几部分。平时成绩考核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整理、工具使用熟练程度等能力。调试成绩考核学生仿真和实物调试,并与预定任务目标相比较而给出成绩。答辩部分反映学生对课题理解程度,针对课题设计中关键问题进行提问。报告部分主要从内容和格式进行评价,包括设计方案合理性、文字叙述条理性、排版规范性等。

三、结语

单片机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等,为毕业设计和将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单片机实践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春晕,张学睦,李建楠.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222-224.

[2]林祝亮,马世平,杨金华.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类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114-116,

[3]郭洁.大学专业课实验教学法改革与效果分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1):74-76.

[4]施国英,李天华,刘晓松.浅谈“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08.

[5]张凯亮.单片机实验教学的探讨及实验室的管理[J].福建电脑,2014,10.

[6]石莹.高职高专院校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J].信息系统工程,2009,11.

高校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探索 篇4

公共艺术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公共艺术价值核心的界定。前面提到公共艺术的本质是为公众而服务的, 所以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的主旨也因定位为———培育“为公众而设计”的设计师, 研究公共空间的环境特点, 掌握公众生活的发展规律, 分析公众的审美和需求。根据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特点, 现将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以公众为本”的设计理念

设计学科的教育一直离不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作为和公众联系极其紧密的公共艺术专业, 这个原则体现得尤为重要。作为公共空间中最主要的活动本体, 公众是品鉴和检验公共艺术成败最主要的对象, 因此只有关心公众的态度, 了解公众的生活背景与喜好, 分析公众的接受度和认知度, 才能够真正体现公共艺术的特色。要培养学生们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 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美和有趣点, 以便设计出使大多数人看得懂并能会心一笑的作品。

二、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教学方针

“宽口径”是指作为交叉综合性学科的公共艺术课程, 涉及的艺术种类丰富, 涵盖面广泛, 表现手法可包括雕塑、壁画、装置、多媒体影像等。它可作为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空间展示等多个专业的必修课开设, 也可在视觉传达、多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开设选修课程。既作为空间设计类专业深入研究公共空间的绝好机会, 又可作为视觉传达等专业认识空间, 学习利用公共空间的最佳方式。

“厚基础”既是凸显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跨界性, 同时又给各个设计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一个交叉学习的最优平台。这样做强调了设计手法的多样性、材料媒介应用的广泛性和大众化特征的传播性, 使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能了解艺术设计领域以外的更多艺术表现形式。比如绘画、雕塑、传统手工艺、戏曲等。这些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的艺术形式, 不仅限于专业艺术家们的“架上创作”, 而且通过设计手法的转换, 使它们的传播模式更加贴近大众, 取得更快更好的社会影响力。

“重能力”主要强调的是加强手动能力的培养。公共艺术设计不仅注重设计理念的表达, 更注重设计理念的实现。这就决定了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引导, 如利用工作室或实验室, 教导学生学习泥塑、陶艺、金属、木工、漆艺和多媒体等各个材料媒介的特性与加工方法, 使学生的设计理念得到综合的实现。

“求个性”是指在“厚基础”的前提之下, 根据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辅导。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在很好地理解公共艺术设计所要表达范畴的前提之下, 挖掘原本具备的设计能力, 补充艺术素养方面的漏洞, 应用熟悉且擅长的设计材料、设计方法、设计流程做出符合公众审美, 得到社会认可的艺术设计作品。

三、使学生在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实践中体味设计的真谛

着重于高校校园公共空间内的艺术品和艺术行为, 皆可称之为校园公共艺术。高校公共艺术是校园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雕塑、壁画、景观绿化、空间指示系统、公共设施、校园公共艺术文化活动等多个部分。校园公共艺术的特点是:设计风格和校园环境有机统一;公共艺术品是对于高校人文精神的物质体现;公共艺术活动和大学生精神风貌得到完美融合;具有优异的尺度感和人性化的设计效果。由此可见, 好的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应该是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 又可以给学校师生带来美的体会、善的熏陶, 使他们在美丽的学校环境中工作与学习, 同时又伴随有艺术的气息和设计创意的灵光。

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时候, 特别着重以校园环境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载体。校园环境是同学们熟悉的公共空间, 而活跃于其间的师生们又是同学们无比熟悉的人群。在学生深刻体悟公共艺术设计概念和方向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进行校园环境访问和分析。并且将这样的分析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在全体同学面前进行汇报和讨论。报告主要包括:目标空间的空间形态特点、目标空间中人群的活动性质、目标空间中人群的活动特点 (包括心理、行为、运动轨迹、行为规律等) 。在此基础上, 分析目标公共空间中公众的生活习惯、行动与喜好。只有在抓住空间与人的特点的情况下才能很好地设计公共艺术作品。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 综合分析结果, 提出新颖并极具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结合前期所学习的材料工艺知识, 尽最大可能将设计方案实践, 并最终放置在校园公共环境中。鉴于实验室的条件局限性, 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选择经济适用型的方法达到设计目的。

图1是2007级同学在大一时制作的公共艺术品, 地点为某教学楼一楼。该空间的特点是空间宽阔, 四周墙壁有大面积的玻璃窗, 进出口在当时基本处于锁闭状态, 因此缺少学生们的光顾。为了这个校园空间能够吸引更多同学, 得到有效利用, 课程班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 制作了50个石膏梯形体, 并将它们有次序排放, 形成一个巨大的白色拉链状。拉链开口处对准长期锁闭的空间出口, 别有寓意。这个公共艺术品的出现, 有效地吸引同学们来此参观, 给空间以活力;巨大的玻璃落地窗也向外展示了“白色拉链”的形式感;更重要的是, 因为石膏单体是放置的形式, 其他同学可以随意搬动摆放成新的形式, 而这个临时的公共艺术品在学校需要该空间作为公用的情况下, 可以快速回收, 对空间环境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如在某教学楼后的广场上, 有一大片硬质铺装, 没有绿化也没有供人休闲的公共设施。由于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 同学们更加关心并关注身边的校园环境, 提出对此进行力所能及的设计与改造。在空地上, 他们用防水的绝缘胶条, 贴出围棋棋盘格的形式, 再用木板制作了围棋棋子, 并用黑白两色的防水漆涂装表面 (如图2) 。这个设计吸引了广大师生驻足观看, 很多人都跃跃欲试, 加入了“下棋”的行列。原本寂静无人的广场, 一下子成为了休闲和交流的好去处。围棋是我们国家的国粹, 师生们对此熟悉并且喜爱, 这样的设计不但使教学楼外的闲置空间有了价值, 更重要的是使广大师生都能参与到设计中去, 真正达到了“为公众而设计”的最终目的。并且, 防水防锈处理也使得该设计以较小的经济成本, 赢得了较高的舆论评价。“棋盘”、“棋子”维护、清理都很方便, 对于原环境损耗极小。

四、结语

公共环境是人类的广阔活动舞台, 体现着人与空间、文脉、生态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艺术的角度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优化生存环境, 优化自身状态的一个良好方式。通过艺术感召力和表现力赋予公众权利、传达公众精神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历史使命。在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展公共艺术教育, 既根植于艺术的土壤又体现人本设计思想, 是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良好的培养方向和教学方法的确立, 必将为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更为优秀的设计人才, 也会对社会公共环境的艺术化演绎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王中.公共艺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1次版第1次印刷.

高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 篇5

为提高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参赛作品质量,提高建设和使用的效率,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有效共享,制订如下技术要求:

一、基本内容

参赛作品围绕大学数学课程的某个知识点或知识点群,基本内容包括:微课程视频,配套的教学设计(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PPT)以及相关教学辅助材料。

注:学校名称、个人基本情况应在教学设计表格中填写清楚,并在提交素材时加以注明,但切忌出现在视频、课件及相关辅助材料中。

二、技术规范

1.微课程视频

1)建议时长范围:10~20分钟

2)视频分辨率不低于720p(1280×720,16:9); 3)视频采用MP4格式,单个视频文件尽量不超过200M; 4)音频要求清晰,无其他杂音或噪音;

5)如有字幕文件,应单独上传(不得与视频合并),要求srt格式; 6)拍摄环境光线充足、安静,教师衣着得体,讲话清晰,板书清楚; 7)视频文件名称应包含:知识点名称、学校名称、教师姓名。2.多媒体教学课件

1)如微课程视频中用到多媒体教学课件,则必须同时提供该课件的电子文档,要求ppt(或pptx)或pdf格式;

2)ppt(或pptx)或pdf模板应朴素、大方,便于长时间观看,在模板的适当位置标明课程名称、模块(章或节)序号与模块(章或节)的名称建议采用附件中所提供模板; 3)如微课程视频全程使用板书,无多媒体教学课件,亦应提供所讲授内容的电子文档(即教案),要求doc(或docx)格式; 4)课件名称应与视频名称保持一致。3.教学辅助材料

1)包含微课程视频及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用到的动画、视频、习题、试题等资源,应单独分别提交;

2)动画要求swf格式; 3)视频要求mp4格式;

4)习题、试题等文档要求doc(或docx)格式;

5)辅助材料名称应包含:知识点名称、辅助材料类型、学校名称、教师姓名。

三、技术咨询电话及邮箱

李晓秋:010-58582360

lixq@hep.com.cn 杨

高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 篇6

关键词: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近年来,我国教育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进入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高校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教育,这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同时,很多毕业生也踏入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迅速发展,这就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式,促进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的发展。

1 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传统的写生色彩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

在设计色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流程如下:首先学生要掌握基本的色彩基础知识,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静物写生训练,达到巩固的目的。这种方式可以起到强化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但是学生陷于一种模仿的处境,影响设计色彩的技能的提高。目前,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在现实中,却比较缺乏。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要加强色彩的训练,融入自己的思想,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的设计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

1.2 受到学生自身美术基础的影响

目前,高等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越来越大众化,很多学生选择了设计色彩专业,但是,很多学生美术功底薄弱或者几乎没有美术基础,在色彩的认识上比较薄弱,对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足。而且,在学习设计时,注重模仿,忽略了创新,所以,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教学的方法。

2 目前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模式不符合设计专业的需求

在设计色彩专业中,很多教学模式都来源来西方,教学内容注重绘画性,追求形似。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只是盲目追求写实,不利于学生深度探求色彩教学的目的,从而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课程内容缺乏对设计色彩理论的探究

目前,很多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写实性,忽视了对多元化理论教学内容的教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大多会传授一些关于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造型,但是忽略了色彩的历史、人文内涵等,从而导致学生理论知识的缺失。再加上,学生获得的色彩知识比较片面,因此,学生在后期的实践中,往往不能正确运用色彩,从而影响色彩的实际应用,并且在应用中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

2.3 色彩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在设计色彩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环节中,很多教师的设计比较简单,实践内容比较单一。而且,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未能充分发挥个性,在实践中自我意识不足,也未能将色彩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充分结合,影响了设计色彩课程实践的开展。

3 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

3.1 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模式”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纯绘画,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和片面,不利于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素质模式”教学的方法,可以采取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对自然的形、色等进行全面的观察,便于学生加深对色彩的印象,更好地进行感知;第二,要提高学生的全面分析的能力,和日常所看到的紧密联系,并总结出规律,从而在头脑中进行创新;第三,要使学生重视“画”的意识,可以尝试利用不同的工具和介质进行创作。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教学展览等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3.2 改革传统的作业方式

在传统的作业方式中,学生更加重视做工,在色彩的关系上把握不准,而且,创作的时间比较长,因此,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设计色彩。所以,可以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将电脑作为设计色彩的重要工具,提高学生设计的效率,激发学生的设计色彩的兴趣,并且可以学到更多的技术,开阔学生的眼界,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而且,通过电脑设计出的作品,具有更多的优势。比如,当在进行明度推移训练时,传统的方式需要调节好明度关系的颜色,然后填入草稿,但是若一种颜色用完,就需要重新调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调制出完全一样的颜色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会影响作品的效果。但是,通过使用电脑图形处理软件,将会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在具体的情况中,要按照实际需求来定。

3.3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传统的设计色彩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的地位,向学生讲授教学理论和各种技巧,知识点众多,且比较枯燥,因此,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因而,这一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因而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配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比如,当教师在课堂讲评作业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首先让学生小组谈论,推出代表进行互讲,互评,并提出一些意见,然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进行适当的指导,从而可以提高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4 结语

目前,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逐渐增多,但是在现实中,设计色彩人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要加强色彩的训练,融入自己的思想,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在高校设计色彩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模式”教学;改革传统的作业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叶蕾.从绘画色彩到设计色彩的突破——简论高校设计色彩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83-86.

[2]刘冬梅.浅谈高校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2(20):137.

[3]戴悦.从绘画色彩到设计色彩的突破——高校设计色彩课程的创新与实践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01):144-145.

高校VI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篇7

1VI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VI设计是艺术类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 是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一个综合评价, 它融合了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图形设计、色彩设计、包装设计、型录设计等先修课程的知识点, 是对设计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但在VI设计的教学中, 笔者通过自己的了解与自身的教学实践, 发现存在着一些应该引起教学者重视与思考的问题。

首先, 训练课题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比较明显。学生在课题训练时, 大多采用的是模拟课题, 很容易忽略设计初期的市场调研与分析, 造成对企业品牌的定位和分析不透彻, 作品个性不足。

其次, 对VI系统中的标志设计存在认识误区。很多学生将VI设计等同于标志设计, 过分强调了标志的重要性。VI设计是围绕品牌形象开发进行的一整套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任何一个项目的设计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字体、图形、色彩、应用系统缺一不可。仅注重标志设计而忽略其他元素的设计必然导致企业形象的苍白、单调。

再次, 对辅助图形的重视不够。目前大多数的专业书籍对辅助图形的设计仍定义于辅助纹样的阶段, 通过利用标志的造型进行分割、重组的形式进行设计。如今, 辅助图形在企业形象系统设计中已成为重要的核心图形, 对于增强VI系统应用的广泛性和适应性, 提高VI系统的展开效应有着重要的作用, 标志和辅助图形不再是主从的关系, 而是互为补充、互为强化、互为拓展的关系。

最后, 对应用系统模板的盲目套用, 缺乏灵活性。在课程实践中, 很多同学只是将自己的标志套用于应用模板中, 使模板使用可以精简设计师工作的作用完全丧失。设计模板的使用可以简化VI系统设计的工作量, 然而盲目套用模板的快餐式设计, 将本应该以追求突出个性、特点的企业形象成为了批量生产式的设计, 缺少实用性与适用性, 丧失了 VI设计独有的风格和针对性。此外VI系统的应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对应用系统的选择应有主有次, 根据企业自身的性质, 选择应用性较强的部分进行主要的设计, 忽略次要部分。

2VI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根据VI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们得出VI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 提出对 VI 设计课程教学中设计理念、教学方法、评价系统及实训改革若干建议。

第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由市场需求决定设计风格。

授课教师应在授课当中加大对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的比例, 强调其重要性。鼓励学生亲自设计调查问卷, 参与信息的收集, 深入市场, 了解品牌的企业文化和发展现状, 最终提交调研报告。在课堂上交流研究成果, 使学生真正了解品牌的精神、经营理念, 有效避免“闭门造车”。针对模板的快餐式设计现象, 教师在辅导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选题特性引导其有侧重的进行设计, 强调各个元素的重要性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二, 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讨。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 应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如互动式教学、上班式团队合作等。利用“上班式”情景设计, 让学生在模拟工作环境下, 进入职业状态, 发挥各自的优点, 履行岗位责任, 加以校企合作教学等, 强化学生在VI系统设计方面的创造、设计、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

第三, 建立有效地评价系统。

通过项目评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三种方法对设计进行有效地的评估。在课程结束前, 安排一次评价课, 由设计者以项目投标的方式将自己的方案进行讲解, 给予自己中肯的评价, 接受教师和小组的评论与打分。

第四, 增加课外实训基地, 营造实践学习的机会。

对于设计类学科, 实践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实训基地的建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之间共同努力来完成。可以是广告公司、设计公司、企业宣传部门等, 由企业提供具体设计项目, 教师做引导, 学生进行设计, 最后由企业、教师共同评定, 将选中的方案投入使用、接受市场的考验。这种实践教学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为今后参加工作起到很好的作用。

3结语

VI系统设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凸显自身品牌的一套视觉包装。面对VI设计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应该从VI设计的教育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科学设计, 迎合文化潮流, 跟上时代步伐, 打造品牌特色。探索与研究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努力实现高校VI教学与就业市场的完美对接。

参考文献

[1]沈莉.CI:赢家战略[J].销售与市场, 1995, (2) .

高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篇8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从多方面改变着人类生活、工作和思维的方式,计算机应用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较高计算机素养,站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前列,推动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计算机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1.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通识性课程,熟练掌握程序设计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编程思想,培养学生的编程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传统程序设计教学中,一方面,教学过于拘泥于语法知识的讲解传授而忽略了编程思想的培养,是一种“填鸭式”教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学期下来,学生对该课程所授知识很茫然,没有形成基本的编程思想,只是能读懂简单的程序,稍难一些的程序结构都不能理解,更不用谈通过编程解决实际问题了。另一方面,由于在课时压缩的同时教学任务并没有减少,教师只能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而忽略了上机实践的重要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课程结束时,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编程能力偏低,有的甚至面对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对编程产生了恐惧感。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经验,对“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简称VFP程序设计)”等课程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程序设计教学通常采用教师占主导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主动的思考和参与,久而久之,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对所学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因此,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显得非常重要,在VFP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进度,综合考虑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合理的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作用,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讲授式教学方法

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接触本课程之前对于程序设计是没有什么基础的,因此,对于“VFP程序设计”中一些关于数据库基本概念和语言元素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可能更好些,这如同我们建一栋房子,如果连基本的钢筋水泥等基本建筑材料都不认识,又如何能建起高楼大厦呢[1]?在掌握了基本的语言元素之后,再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因此,随着教学的深入,在学生掌握了VFP程序设计的基本语言元素等基础内容后,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结合实际设计一些和学生相关或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例如在学习数据库建表时,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他们熟悉的学生表,反应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此任务做一个分解,首先分析表结构,分析表应该包含哪些字段,每个字段的应该是什么类型,其次建立表结构,最后输入相应的数据。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充分发挥主动性,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案例式教学方法

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计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分析、讨论和实践,进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VFP程序设计,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任课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案例,并指导学生主动分析案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寻求解决方法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将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变传统被动的接受知识点为主动去查找所需知识点。

2.2 重视上机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VFP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倡“精讲多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所学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上机实践不应仅仅作为验证课堂内容的一个手段,任课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内容,让学生动手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遇到问题时可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

2.3 改革考评体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考查

为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改变以往的纸质考核方式,采用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无纸化考核方式。在考试系统中,构建实验考试题库,组成实验和考试方案,从考试平台的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组成试卷,试卷包括理论知识和上机实践两部分,让学生在此系统中进行上机实验或考试。为及时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采用分阶段上机测试+期末上机测试等多次测试的方法,巩固学习的过程,督促学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避免期末突击。相应的课程成绩也避免采用期末成绩直接作为最终评定成绩的一刀切的方式,而是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按2、2、6的比例综合评定,作为最终的期评成绩。

3. 小结

总之,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需要进行不断的深化改革,教师除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究以外,应按照教育部“质量工程”的要求,结合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多方位、更深层次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黎霞.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10) :2420-2421

[2]付沙.高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0 (2) :21-24

[3]徐肇杰.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职业与教育, 2008 (11) :36-37

高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 篇9

1 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时课时缩减, 造成教学内容无法完成。

最近几年, 由于高校教学计划的不断调整, 许多课程的授课学时在缩减, VFP程序设计课程同样不能幸免, VF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学时从72学时减到48学时, 从而部分教学内容无法完成, 主要指类的创建与使用、报表的创建与使用和应用程序的开发与发布等。

1.2 语言基础较弱, 造成概念难以理解

在学习VFP程序设计课程前,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一门大学信息技术作为该课程的基础, 他们对计算机语言根本不了解, 不具备语言的基础知识, 尤其是编程能力差, 无疑也加大了学生学好该门课程的难度。

1.3 教学内容枯燥, 造成学习兴趣不浓

VF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 有许多内容是非常枯燥的, 如表单、控件、属性、事件和类等, 它需要记忆和理解, 如果还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课堂效果一定很差。

1.4 教学注重理论, 造成动手能力下降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 一定注重VFP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语法功能等理论, 上机操作仅仅作为验证理论的一个手段, 最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 课程教学的探索

2.1 采用互动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 幽默互动式教学, 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我们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 废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 广泛调动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可以采用课堂引导、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课堂演示等办法。

2.2 改变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因此, 教学内容必须形象化、多样化, 图文并茂,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接受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2.3 适当调整体系, 教学进度合理

VFP程序设计课程中, 程序设计和表单设计是难点, 在介绍时应该有重点、有目的, 有快慢, 灵活的修改调整教学体系, 同时, 由于函数和程序设计初步是数据库操作、查询操作和表单设计的基础, 因此, 必须提前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只有这样, VFP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会更合理、更科学。

2.4 引进案例教学, 丰富教学内容

VFP数据库管理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行各业, 本课程有大量的教学案例, 教师应该有目的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 做到循序渐进,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反过来理解和记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真正掌握课程的精髓。

2.5 重视实验环节, 增强动手能力

VFP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只有通过上机操作, 学生才能真正消化理解并掌握课堂上所学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上机实践, 一方面要与教学内容同步, 另一方面要丰富上机内容, 让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 得到最大的收获。

2.6 组织研发小组, 增进团队合作

学好VFP程序设计课程后,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可以开发各种数据管理系统, 如工资管理、成绩管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和经营管理等系统, 教师应该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带领学生分组组成团队, 明确研发题目后, 从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系统维护等步骤, 进行合作研发,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达到掌握本课程的目的。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VFP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探索了VFP课程教学的新方法, 教师应了解教学大纲内容, 以教科书为本,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教学的方式, 丰富教学的内容, 以提高学生能力目的, 真正做好本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严明, 单启成.Visual FoxPro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洪举.专家门诊Visual FoxPro开发答疑160问[M].北京:人们邮电出版社, 2004.

[3]丁玉萍, 王艳.独立学院经管类VFP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07 (10) :88-89.

高校工业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篇10

1. 高校工业设计课程体系设置

(1) 公共基础课, 是高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 此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的。这些课程包括军事训练课、大学英语、政治课、体育课等。这类课程与专业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在高校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和基本职业道德素质。

(2) 专业基础课, 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 也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 课程包括专业基本技法训练、基础理论知识等课程, 这些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更好的投入专业设计课打下基础。

(3) 工业设计专业课, 是本学科的重点课程, 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软件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为目的, 其课程包括设计理论课、专业设计实践课等。

(4) 跨学科课, 是为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而设置的课程,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 其课程包括以工业设计相关的交叉学科。

2. 高校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专业基础课与设计课程设置之间关联性不强。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虽然课程内容是一些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法, 但对于学生在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与设计专业课程存在脱节问题, 基础课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 在教学内容中缺乏与专业设计相关联的课题训练, 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 使之较难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联系在一起。

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不够深入。工业设计是物的创造, 最终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造物行为决定了工业设计人才必须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 目前国内的高校工业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就相形见绌了。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手绘、软件操作、模型制作等方面。其中在模型制作能力培养方面, 存在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一些先进的快速成型技术并没有引入高校教学, 严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此外,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全面, 导致学生在解决错综复杂、涉及面广的问题, 不能综合运用课程知识来解决。

专业设计课程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强。专业设计课程设置虽有时间上的联系性, 但实际教学内容却缺乏具体的关联性、系统性。例如, 在教学计划中关于产品设计系列课程有三门, 产品设计 (一) (二) (三) , 分别在大二、大三、大四展开, 这三门课程既有联系性, 又有递进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不同教师授课, 在教学内容方面难免有内容的重复和目标性不强的问题。

3. 高校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首先, 加强专业基础课与设计专业课的关联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脱节, 是目前大多数院校在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难以解决问题, 如果解决的好, 将对提高设计人才质量, 提升教学水平起重要作用。虽然基础课所学内容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法, 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 犹如“无根之树”“无基之房”。因而要加强专业基础课与设计专业课的关联性必须要认识到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 改革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改变专业基础课重技法训练而轻创造力的局面。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结构应注重层次性, 由浅入深, 将其分为基础层、技能层、应用层。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加入设计理念和社会调查理念, 增强基础专业知识与设计实践的互动性与互渗性。例如, 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 除了色彩基础理论知识、色彩构成训练之外, 加入色彩与平面设计、工业产品色彩设计、流行色彩等训练。通过这一系列训练, 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色彩原理, 还体验到了色彩在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的应用, 为学生将专业基础知识运用于专业设计中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次, 加强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目前, 国内院校培养出的工业设计人才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 实践动手能力不足是国内大部分产品设计师的通病。究其原因, 与国内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体制不完善有关, 一些专业设计课程设置无重点, 课时安排相差不大, 这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与发展。例如, 专业重点课程《产品设计》, 课时为64课时, 教学过程一般涉及市场调研、设计草图、设计效果图三个环节, 而产品模型制作、产品人机分析、产品优化方案与可行性分析、产品配色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环节都没有在本课程中展开, 学生的设计过程停留在“半实践”“未完善”的设计阶段, 设计实践能力也就不能够得到全面综合培养。因此, 要加强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应根据专业设计课程的性质与培养目标, 对个别专业设计课程适当延长, 以使学生在专业设计课程中充分的时间进行设计实践。

最后, 加强专业设计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信息时代的到来, 工业设计教学观念和模式必定有重大转变, 教学将更倾向于灵活的、个性化的、弹性的、丰富的、启发式的教育观念和模式, 课程的学习不再囿于学科的界限, 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例如, 将设计项目带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以设计项目带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还可以将课程进行整合, 将三年级上学期到四年级上学期的专业课程整合为三大系列课程, 以综合训练为核心, 其它相关课程为辅助。辅助课程可根据综合训练课程的需要, 在适当的时间介入。这种教学方式, 将学科知识和设计实践紧密结合, 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

小结

高校要培养高水平的工业设计人才, 设计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在坚持素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 积极探讨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教学模式。给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注入新鲜的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高素质的工业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喜华, 工业设计概论[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2]翻懋元, 王伟廉, 邬大光,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3

上一篇:《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下一篇:大学生道德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