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2024-05-02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1

比较之一: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设计一】

1.学习课前导语后,边读课文边思考: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进行交流。

3.孩子们,听出来了吗,只要讲清楚作者几次看到花和看花后不同的心情,就能把这件事讲清楚,自己试着再讲一讲。

4.学生第二次交流,教师随机完成板书。

5.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奇特的变化呢?你能看着板书连起来说一说吗?用“因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说话。

教学效果反馈:学生第一次概括主要内容抓不住主线,泛泛而谈,有的接近简要复述;第二次概括提升并不明显。用“因_____而_____”说话,举手学生并不多,而且发言的质量也不高。

【教学设计二】

1.默读导语,寻找学习要求,整理后呈现:

(1)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为什么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锁定第一个学习要求。齐读四个词,这四个词都表示——(心情)。

3.默读课文,在文中圈出表示心情的四个词,交流含词的语句。

4.联系这些句子,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一连串的变化?并把思考的结果填写在作业纸上:(作业纸上独立完成,交流中屏幕呈现)

5.如果我们把这四句话串联起来就能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回答。

6.总结:顺着作者的情感变化,我们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了。以后大家碰到类似的课文,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来说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效果反馈: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动笔思考,参与交流,氛围活跃。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作业纸有条理地说清楚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1.文本教学价值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个环节,两位教师都根据文章的导读选择了两个教学点:“理解作者情绪变化的原因”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不同的是课例一,教师把教学的归结点落在了“理解作者情绪变化原因”上,概括主要内容的目的是为引出后面的情绪变化;课例二,教师把教学的归结点落在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上,先借助作业纸理解情绪变化,再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前面的步骤是为后面的概括搭桥铺路。我们可以看到课例一只是停留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层面上,课例二则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两节课,教师对文本教学价值的认识不同,设计的落脚点就不同,学生在语文能力上的收获也是大相径庭的。当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在阅读中就能够和作品中的人物自由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他们在表达时就能够正确地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语文素养就能逐渐提升。

2.文本教学价值的落实要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

课例一中,教师未经任何点拨指导,就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学生的回答出现了“罗列文章内容”“不分主次”等现象,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如同迎了当头一棒,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学习兴趣减弱了,整节课的教学氛围处于低迷状态。课例二中,教师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学情,由浅入深,梯度前进。找出词语,画出句子,完成作业纸练习,最后概括主要内容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的发言条理清楚,表述完整,教学目标的落实是高效的。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教学路径的生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做到循序渐进,始终把文本教学价值的坐标放在学生的世界里。

比较之二:品读咀嚼描写“藏花图”的语段

【教学设计一】

出示语段指名读,改动句子后自由读: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纯洁;紫的、娇小、这么多;鲜亮、这么密、这么辽阔!

师:你觉得改动后的句子好吗?

生:不好,原文的分类很清楚,而改动后分类混淆了。

师:哦,原来同一类的,表达形式相同的词语我们应该归为一类。‘分类齐读’

师: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花的?

生:颜色、样子、数量。

师:作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花的多,花的美,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学效果反馈:学生读得通顺流畅,也关注到了句子中分号的停顿,但语气平平。

【教学设计二】

出示语段,自由读,指名读画线的句子。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师:你发现这几句话有什么特色?

生:作者从“颜色”“样子”“数量”分类来写。

教师引读。这些花从颜色上看——,从样子上看——,放眼望去——。

师:孩子们,你们还发现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教师范读提醒学生)

生:这些词,表达得非常简洁!

师:如果换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听听有什么不同。这些花有的是白颜色的,有的是黄颜色的,有的是紫颜色的……

生:这样表达与原文相比就没有惊喜感了。

师:是呀,在这段文字中,没有一个表达情感的词语,却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那份惊喜。文章就是通过一个个简短、跳跃的词语传递出作者看到花时眼前一亮的惊喜!(指名有感情朗读)

教学效果反馈:学生朗读特别出彩的是这句话“白的……这么辽阔!”读得轻快、跳跃,作者看到花时一刹那的惊喜溢于言表。

【教学反思】

文本的教学价值指向文本有特色的“秘妙”之处

这个环节,课例一、课例二都重点品读了“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课例一,关注到了“分类的表达形式”,通过句子比较,让学生明白:同一类的,表达形式相同的词语应该归成一组。课例二,既关注到了分类的表达形式,更关注到句子中一个个短语并排罗列的表现手法,流露出作者看到花时的那种激动与兴奋不已。这句话的教学价值到底体现在何处?乍一看,作者从三方面写花,分类清楚,这样的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从两节课的教学情况看,文本的这一特色,学生一读马上就发现了,说明在以前的学习中肯定接触过,不是这篇文章特有的,对学生而言也已经不存在“秘妙”中的“秘”了。所以此设计并没有体现出文本的有效教学价值。再来看课例二,教师通过进一步引导,朗读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把自己的心情融入一个个简短、跳跃的词语之中,这样的表达不愧出自大作家冯骥才的笔,那样的独具匠心,那样的真实自然。当学生读懂文本的这一层“秘妙”后,朗读这个句子就充满了生命力,在以后的写作中也会自然地仿而效之。文本独特的“秘妙”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魅力无穷。如果我们教师能借助一双慧眼挖掘出文本最有特色的“秘妙”,也就能使文本的教学价值趋向最优化。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2

1、认识4个生字,“吕、厘、刷、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教学前思:

本课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单单教给学生一些知识更有效。因此在本设计中,我重点引领学生读懂课文中描写花的三个场面,理解作者心情的变化,品悟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作家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感悟到花的勇气在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生命力的力量在于勇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朗读,升华情感,感悟生命的意味。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2、预习作业

(1)一读课文,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二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3)三读课文,思考课前导读中提出的问题:

a、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b、他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怦然一震”

(4)四读课文,想一想花的勇气是什么?你还知道种子、梅花、小草等其他的勇气是什么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板书:“花”,同学们看到花,你脑海中会浮现哪些描写花的词语。

2、花带给人的感觉总是美好的,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作家一起走进素有“音乐之都|”美誉的维也纳去感受那——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预习检测

1、赢在新起点:小吕、泛滥、厘米、观看、铺满、齐刷刷

2、词语乐园:()一震改()换()

傲()挺()明亮()()

3、玩转导读思考题:

a、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b、短短的几天时间,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怦然一震”?

三、初读课文,梳理画面

1、默读课文思考:在四月的维也纳作者在同一片草地上,先后看到了哪三幅不同的画面?请划下描写三幅画面的词语或句子。

三个画面——没有花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

2、看着这样的一个个景象,作者看到了花的勇气。让我们也来细细地读读课文,欣赏这三幅画面,去发现花的勇气。

四、品读欣赏,由景及情

1、欣赏画面一“没有花的绿地”,感受失望之情。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没有花的绿地,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我”喜欢这样的景象吗?

引导品味“寂寞”。

出示相关语段。

引导:同学们非常棒,读到的是草地的景象,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情。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还能感受到这份心情呢?

重点引导品味“泛滥”:多得成灾令人讨厌。

小结:虽不见“失望”两字,但“寂寞”、“乏味”、“泛滥”这些词语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暴露无遗,字字句句都是失望。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段的开头写道: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

指导朗读,读出失望之情。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3

1.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美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生命的意味在于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认读词语。

出示:

纯洁 娇小 傲然挺立 明亮夺目 拔地而起 失望 遗憾 惊奇 怦然心动

2.说说这两组词语分别用来描写什么,用“拔地而起”来写花是否合适?

二、初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1.速度读文,思考课文写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把文中写花儿拔地而起的句子划出来。

2.练习根据作者的情感变化概括文章大意。

3.朗读写花儿拔地而起的句子,初步感知“拔地而起”所表达的情感。

三、品读欣赏,由景及情

1.欣赏画面“千万朵小花藏身草地”,感受吃惊之情。

过渡:作者的感受时刻与花联系在一起,只有读懂了作者的感受才能读懂“拔地而起”。作者第一次看到了千万朵小花藏身在草地,课文是怎么写这片景象的?

引导:读一读,你能否从写花的景象中读懂“我”的心情与感受?

出示: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①静静地读,脑中只有这一段话、这个场面,读着读着,涌上心头的是一种什么感觉?(新奇 惊喜 高兴 舒畅 惊叹……)

②作者没有用一个表示心情的词语,却能把这种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每一丝的感觉,都藏在字里行间,再细细地读,哪些词会跳到你的眼中,在你眼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边读边动笔,圈圈点点。

③自读,交流。

④指导朗读。

过渡:只要一使劲儿花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谁能给它劲儿?现在花儿能冒出来吗?

2.欣赏画面“花的原野”,感受兴奋、惊奇之情。

学生聚焦最有温度、最有情感的词进行交流。(预测:改天换地、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重点引导品味“改天换地”。

①“改天换地”是不是说天地都改变了?改变的是什么?联系整句读一读。(出示三个段落)

②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画面吗?学生自读。

③此刻你就是一朵维也纳的小花,你的心中充满了什么,脸上洋溢着什么?指导朗读。

作者整个心灵、整个心情,从失望到惊喜,又从怕见不着花的遗憾到无比的兴奋。因为曾失望、吃惊、遗憾,所以这一片花的原野更令作者激动不已。

四、扣词想象,理解勇气

过渡:几天里,没有花的绿地成了花的原野,让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出示最后段)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发现花的勇气了吗?

再次引导体会“拔地而起”:“拔地而起”用得贴切吗?除了让你读到了花儿的坚强、勇气,还读到了什么?

(我被那份力量与勇气深深地折服了。)

指导读最后一段,读出内心的震撼与敬佩。

五、拓展写话,内化理解

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那是花儿的勇气,同学们,当我们融进大自然,你会发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鸟一虫这些平凡的生命都在竭尽全力展示自己的勇气,大家也来动手写一写。

出示: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那是花儿的勇气。

在( ),那是( )的勇气。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4

关键词:尊重,阅读体验,阅读指导,能力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下文中简称“2011版课标”) 至今已实施两年多了, 2012年春在石家庄参加省课标培训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时, 笔者做教研员两年, 对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的作用刚有一些理性的认识, 培训结束后便下功夫开始研究2011版课标。

2013年, 从教研员回归教学一线, 重新登上三尺讲台, 和学生一起学习语文。生活回到了原点, 但内心却极清楚四年的纯教研生活对自己的影响之大, 其中之一就是改变了一些教学观念, 比如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对课堂的指导作用。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使笔者深刻认识到, 要想真正落实课标精神, 必须勇于否定自我 :否定已经熟悉的教学方式、否定已经成型的教学认知、否定已经形成的教学习惯 ;要想真正地落实课标精神, 必须建立新型的课堂 :建立以解决学生疑惑为教学中心的课堂、建立以展示学生思维成果为主体的课堂、建立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的课堂……一次次的否定、一次次的重建过程中, 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终于成了现实, 体现在了教师的课堂上, 虽然不够深入, 不够全面, 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些2011版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 却扎扎实实地在每节阅读教学课上得到了落实。

一、落实课标阅读建议, 要从关注学生的课前阅读开始

人的天性是对未知的事物有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在小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发下的新课本, 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打开课本看目录, 选自己喜欢的文章读一读。一般情况下, 一周之内, 语文程度再差的学生, 也能把全部课文读上一遍, 对文章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即便一年级的学生, 也会借助自己学前的知识储备、课本中的插图和家长的力量, 看一遍课本。所以, 从某种意义说, 我们很多教学公开课上, 教师板书课题后, 提的诸如“看到这个题目后, 你最想知道什么”, 很多时候是伪问题, 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把戏。让人无语的是, 这一方式在更多的课堂上被复制。可怕的是, 我们的课堂基本上看不到揭穿皇帝新装的小孩儿, 学生们坐在那里假装自己不知道课文内容, 以“配合”老师的演出。

2011版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这种阅读指导不应只体现在课堂上, 更应延伸到课前的预习性阅读和课后的拓展性阅读中。课前阅读指导, 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文本, 可以让学生形成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可以通过质疑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准确把握学情后, 可以根据学生所需调整教学思路、设计教学环节, 使课堂真正成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场所。

《花的勇气》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 其所处的单元主题是“热爱生命, 感受生命的美好”,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三篇相关主题的文章, 对于生命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知,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命的价值, 能够借助书面语言表达情感 :“一定要珍惜生命, 决不让它白白流失, 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在此基础上, 笔者请学生借助“自学提示”, 结合本课的三个学习目标完成预习。

小学生的预习很多时候都是简简单单、毛毛糙糙的。经过初步的了解后, 发现学生都能做到为生字注音, 勾画生字词、四字词语, 一部分做事认真的能够划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 个别学生会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写到句子的旁边。

了解了学生初步预习的情况后, 笔者利用下午放学后十分钟的时间,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找出让作者“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的原因, 用横线划出来, 试着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并用一两句话写出来。接着请学生回家后, 用波浪线划出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方法的句子, 想想使用修辞方法的好处 ;试着找找课文的中心句用双横线划出 ;完成学案“预习导航”部分的内容。

第二天一到校, 马上批阅学生的学案, 除了解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外, 更关注的是他们最后一题“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填写情况, 令人欣慰的是, 有目的的预习效果远胜于无指导的预习, 学生们认真完成字词部分和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梳理外, 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如 :“改天换地”是什么意思? 作者在这里想突出什么? 文章最后一段中为什么加上破折号? 为什么说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难道只有勇气是生命的意味? 如果不是, 还有什么? 文章为什么以“花的勇气”来命题, 而不以“生命的勇气”或“花的气魄”呢?

还等什么, 赶快写评语 :“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认真读文并思考了!”“你很善于提问题, 佩服佩服!”溢美之词毫无吝啬地批改到学生们的学案上。写完之后, 再选几个最能体现文本内涵的问题打到PPT上, 这节课的教学就以它们为中心了。

一册书共有32篇课文, 教师一学期只要了解32次学生自行预习的情况, 花32个十分钟指导预习,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就会有32次小小的提升, 32次的叠加, 理解力再差的学生, 阅读能力、质疑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2011版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求, 在学生的预习阶段就可以一点点地落实下去, 并能做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所以, 很多时候, 不是学生们的能力能够提高多少, 而是我们做教师的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多少, 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思考多少。学生从来不会辜负我们的期望, 只要我们的期望在他能够落实的范围内, 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告诉他们怎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这一期望。

二、落实课标阅读建议, 要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为基点

课前预习的指导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虽然有作用, 但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展开的, 课堂才是他们提高阅读能力的主阵地, 蔡塘学校的“教学案”授课方式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实现自我的提升, 因为学生在这种课堂上, 已经习惯了先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 再按照老师的要求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有这样一个小插曲, 刚接手四年级这个班级时, 笔者习惯性地采用自己熟悉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学, 比如一个学生上课总是说话, 笔者问他为什么不听讲, 他昂着头, 闪着亮亮的小眼睛 :“老师, 你总是讲啊讲的, 我听得都困了, 说话就不会睡着。”他的这番话刺激了笔者, 清醒地认识到, 面对一群已经习惯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学生, 传统的课堂他们已经从内心排斥了。教师需做的, 只有改变自我以适应他们。

为落实2011版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这一要求, 笔者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课文, 初步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写作线索、作者的情感变化, 并抓关键句写出自己独特感受后,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学案“预习导航”中的第四个问题, 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并把自己的找到的原因及读到这一原因后的感受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有了预习打下的基础, 学生很快就把自己的思考梳理了一遍, 没过几分钟, 小组间的讨论展开。深入到各组听学生的思考结果, 遇到学生理解不透的地方指导一下, 说得不完善的地方提醒一下, 看到经引导后组内讨论的质量明显提高。当然, 最让人欣慰的, 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本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独特的感受。

一个学生读“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这句话时说 :“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作者虽然并没有见到花, 但他非常爱花。因为‘寂寞’是形容人的, 只有我们人才会寂寞, 花是不会寂寞的, 作者用了‘寂寞’这个词, 是想告诉我们没有花的草地是不好看的。”

组内的另一同学听了, 马上说 :“我从‘绿色到处泛滥’的‘泛滥’这个词中, 感受到维也纳到处都是绿色的, 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都是绿色的。本来到处都是绿色是很美的, 可作者却说‘见不到花, 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说明他非常爱花, 没有花大片的绿色也不美了, 下次再来还要躲开四月。”

“还有还有……”旁边的同学迫不及待地说 :“请大家看第二自然段第四行‘白的、黄的、紫的 ;纯洁、娇小、鲜亮 ;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作者一看到花, 就用了这么多的词来形容, 有颜色, 有样子, 数量还很多, 说明他非常爱花。”

“就是, 作者还说‘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满满一层’, 好多好多的花, 作者看了一定很开心!”第四个同学也不甘落后。

同样是爱花, 不同的学生却从不同的句子、不同的词语中感受到作者对花浓烈的爱, 这充分说明面对文本,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当教师尊重并珍视学生这种独特的阅读感受时, 学生们就乐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表现欲强的还会有不吐不快之感。很多时候, 面对每个小组都高高举起的小手, 笔者总在犹豫、平衡, 哪个小组先说, 哪个小组补充, 哪个小组的思考代表性强? 怎样鼓励其他小组同学既能认真倾听又能积极补充说不全的地方?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每堂课下来, 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遗憾。在所有的遗憾中, 笔者最喜欢面对的是学生因未被提问到而失望的眼神, 那代表着他们思考了, 代表着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并愿意把自己的见解分享给大家。这种思考是有价值的, 是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 在发展思维的同时, 学生的情感必将受到熏陶, 思想定会受到启迪。

三、落实课标阅读建议, 要指导学生的表达方式

四年级的学生多在十岁左右, 这一年段的孩子, 即使能够认真思考, 乐意表达, 但囿于年龄, 阐述观点时, 总会存在着诸如表述不明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更主要的是, 很多学生关注的是自己说了没有, 至于有没有人听, 就不在意了。结果, 被选中的小组几个学生自顾自说, 其他学生自顾自举手争取说的机会, 却很少有人关注别人说了些什么。以至于刚接手班级的那段时间, 课堂上总是出现重复表述的现象, 这既不利于学生借助他人的思考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又耗费时间, 容易产生“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满堂说现象。

为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 落实2011版课标倡导的“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教育理念。笔者从指导学生表达入手, 引导学生不但会说、会听, 还要会补充、会质疑, 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真正成为落实阅读建议的有效方式。

首先, 组内表达要由弱到强, 有层次, 有梯度。由于班上学生一年级就开始分组, 每组的成员多为四人, 基本按优生、中上生、中下生、学困生组合, 因此形成组间实力相当、组内强弱互补的格局。学生经过几年的合作, 已经形成默契。这种默契的优点是能够很快整合出自己小组的观点, 形成统一认识, 缺点是程度越差的学生, 发言的量越少、质越低, 组内成员间的差距容易越拉越大。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根据各小组特点, 分别指导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指导小组长时, 侧重“分配任务”、“组织讨论”、“总结提炼”三种能力的指导, 和小组长一起研究讨论内容、分析讨论题目, 制定分配方案, 努力做到把不同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学生,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都有话可说, 说不同的话, 遇到需要总结的题目时, 还能组织组员归纳总结学习收获, 形成统一认识。指导组员汇报时, 要求每个小组内的组员汇报顺序要由弱到强, 让程度差一点儿的同学先说, 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说了什么, 在此基础上, 或补充或创新, 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 要关注其他同学说了什么, 做到汇报内容不重复, 听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质疑、讨论, 能在组内解决的问题不放到班上解决。

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明确组间讨论的方式, 笔者利用课余时间, 以两种方式指导学生, 一是把各组程度相似的学生集合到一起, 针对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指导 ;二是指导每个小组的具体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指导可以使学生以最快地速度进入讨论状态, 并根据自己在小组中所处的位置, 发挥自身的作用, 提高组内讨论质量。组内的讨论质量提高了, 组间的汇报交流质量也就相应的提高了,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刻, 感悟到的内容自然会相应在增加。

其次, 组间交流要说重点, 有补充, 有质疑。组内的有效学习与讨论结束后, 组间的汇报交流便开始了。组间交流时, 要求学生在汇报时, 首先要有礼貌地告知大家自己汇报的内容在第几段第几行, 等大家找到相关的内容后, 再汇报自己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感, 汇报结束后, 要认真倾听同学们的补充意见, 耐心回答同学们的质疑。如果同学补充的意见自己不认同, 可以再次谈自己的想法 ;如果同学质疑的问题自己答不出来, 可请班上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同学相助, 同学解决不了的, 可请老师帮忙。

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 学生汇报的质量明显提升, 其他学生补充、质疑的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教学《花的勇气》过程中, 就有很多高质量的补充与质疑, 如 :A小组的学生说了自己小组对“白的、黄的、紫的 ;纯洁、娇小、鲜亮 ;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这句话的理解时, B组的同学补充道 :“我还从这句话感受到花的美, 我从‘白的、黄的、紫的’感受到花的颜色美 ;从‘纯洁、娇小、鲜亮’感受到花的形状美 ;从‘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感受到花的气势美!”并且美美地读起这句话来。C组的同学继续补充 :“第七自然段也是写的花多。我从‘竟是一片花的原野’和‘改天换地’中可以体会出, 原本都是绿色的草地, 现在全都是花了, 成了花的原野, ‘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说明草地已经看不到一点绿色, 全都成了花的彩色。”D组同学 :“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的‘傲然挺立, 明亮夺目, 神气十足’这几个词可以看出花的姿态美、气势足, 有一种风度翩翩的感觉!”E组同学 :“我还可以从D组同学这句话中感受到花儿不惧风雨、傲然开放的勇气!”

不同的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 组内的讨论可以帮助他们去粗存精, 表述时更简洁、更清楚、更深刻。把讨论后的结果汇报给全班学生时, 全体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 更多地了解其他组同学的所思所想, 充实自己的头脑, 完善自己的思维。

爱思考的孩子也爱提问, 同学间的质疑也利于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时完善自己的思维。如听了第十小组汇报完学习第八自然段的感受后, 就有一位学生提问 :“这篇课文一直在说花很有勇气, 我想请问十组同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 仅仅是为了说花很有勇气吗?”这一问题直指文章中心, 问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这个问题的带动下, 全班学生又进入新一轮的讨论中, 形成了新的认知, 对文本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有的学生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前面几篇课文的内容谈了自己的感受, “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得到了有效落实。

课内阅读结束后, 再为学生们补充上几篇相关的阅读材料, 他们对单元主题的理解会更深, 独立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也会提升。

一节节课上下去, 一篇篇课文学下去, 一份份阅读材料补充下去, 学生获得的语文素养用“基本”一词是无论如何也涵盖不了的, 阅读自然成了“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读准课文中四个生字“吕、厘、刷、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乏味、泛滥、傲然挺立、拔地而起”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课文中描写花的几个场面,读懂作者的心情变化。

3、通过有感情朗读,品味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作家的写作方法,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4、在链接和拓展中升华情感,感受作家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言为心声(都说语言是内心的表达,那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去触摸一些词语,寻找一下感觉。)

师板书:勇气。什么是勇气?举个例子说说?

勇往直前的气魄,敢想敢做毫不畏惧的气概。

小结:看来,就这简单的一个字,一个词,都能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思考。

再补充课题——《花的勇气》。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了题目,你在想什么?

花怎么会有勇气?它的勇气到底是什么?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跟随冯冀才老先生开始维也纳之旅,去细细品读这花的勇气。补充课题——《花的勇气》。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课文

翻开书91页,自个儿去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在四月的维也纳,作者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

2、检查自学情况

课堂上最动听的是同学们的读书声。看,课文中难读的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

自由读——指名读

吕 泛滥 厘米 齐刷刷 震撼

明媚 怦然一震

3、作者的维也纳之旅,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

(板书)没有花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

的确,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看着这样的一个个景象,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欣赏这三幅画面,触摸作者的情感,去发现花的勇气。

三、品读欣赏,由景及情。

1.欣赏画面一“没有花的绿地”,感受失望之情。

出示: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大片大片的草地上,只是绿色连着绿色,见不到能让人眼前亮起来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自由读第一段。读一读,面对这一片没有花的绿地,“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快速浏览课文,哪几个词语写出了作者的失望?

引导品味“寂寞”(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开满鲜花的绿地才是——热闹的。花花草草也知道寂寞与热闹吗?是“我”寂寞了,失望了。)

同学们很有本领,读到的是草地的景象,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情。

重点引导品味“泛滥”。泛滥字形分析,本来指江河湖海的水溢出发大水,说洪水泛滥。 比喻事物过多,流行的无法节制。(“绿色到处泛滥”就是说“绿色——”。多得让人?体会“泛滥”指多得成灾令人讨厌,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小结:一个词语不仅只是一种意思,更是一份感情。“寂寞”、“乏味”、“泛滥”这些词语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暴露无遗,字字句句都是失望。

指导朗读,读出失望之情。(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2.欣赏画面二“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感受惊喜之情。

出示:小吕听了,将车子停住,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读

静静地读,脑中只有这一段话,读着读着,映入你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花)

(1)“白的、黄的、紫的”就是说颜色——很多,这样的画面可以说是——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简简单单的三个词给我们的却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简洁却不简单啊。 (指导读)

(2)简简单单的词语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花儿的色彩、样子,呈现出如此优美的画面,把它们都组合在一起时,还能感觉到什么呢?指名读,感悟惊奇

小结:课文中的一个个短短的词语,就像一朵朵小花一样跃入我们的眼帘,没用一个词语表示心情,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表达出一种眼前一亮的惊喜!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读一读,读出这花开的景象能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也读出来。

3、感悟遗憾与震撼

引:同学们,词语有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就不是简单的两个字,而是有了生命,鲜活无比;有了温度,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默读第三——第五自然段,哪些词语有感情、有温度,能让我们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请你拿起笔做个记号。

学生默读学习。圈划

作者为什么感到遗憾?

是啊,冷雨伴着凉风,我们都不想出门,更何况是那些娇嫩的小花呢?它们也许已经( ),也许已经( ),也许已经( )……我就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这次看不到这些小花了,真有点遗憾。

4.欣赏画面三“花的原野”,感受兴奋之情。

我真带着遗憾走的吗?

出示: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学生聚焦最有温度最有情感的词进行交流。(预测:冒,改天换地、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重点引导品味“改天换地”:

(1)冒,可以换哪些词?(钻 挤 露 ……)那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命力强大、很有气势)冒的结果呢?(读句子)

(2)“改天换地”是不是说天地都改变了?改变的是什么?联系整句读一读。回顾画面的不同。(出示三个段落)。

刚见草地, 只是绿色连着绿色 ,

拨开草看, 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离开之前, 看不到草地上的花 ,

雨中去看, 一片花的原野 。

(3)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改变的仅仅是眼前的画面吗?学生自读。

刚见草地, 只是绿色连着绿色 ,感到____失望_ ;

拨开草看, 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感到____惊喜__;

离开之前, 看不到草地上的花 ,感到____遗憾__;

雨中去看, 一片花的原野 ,感到___惊奇 。

整个心灵整个心情,从失望到惊喜,又从怕见不着花的遗憾到无比的兴奋。

因为曾失望、吃惊、遗憾,所以这一片花的原野更作者激动不已。

欣赏画面配乐范读——全体配乐读。

四、扣词想象,二解“勇气”

师:几天里,没有花的绿地成了花的原野,让作者想到了花的勇气。(出示最后段)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发现花的勇气了吗?(出示: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你发现哪一个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最能表达这份勇气?

引导体会“拔地而起”:我们以前知道什么拔地而起?是啊,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拔地而起,拔地而起的都是该让我们抬头仰望的,一朵朵小花又怎能拔地而起,值得我们去仰望吗?(我被那份力量与勇气深深地折服了)

同学们,作者是用这个“拔地而起”来表达自己的那份“震撼与敬佩”的心情。

因为有勇气,小花们挤出草丛,齐刷刷地;因为有勇气,小花们敢于在冷雨中( ),因为有勇气,小花们让寂寞的绿地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 )。

指导读最后一段,读出内心的震撼与敬佩。

五、拓展写话,三解“勇气”。

1.写一写。出示: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师:这就是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感受着花的勇气,是否让你想起了种子的勇气、飞蛾的勇气、松树的勇气,以及其他一些生命的勇气?请同学们用最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词语,写下简洁的一句话。

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种子的勇气——( )

(飞蛾)的勇气——( )

(梅花)的勇气——( )

( )的勇气——( )

2.诵一诵。师:是的,同学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请记住,只要你拥有勇气,就拥有希望。这就是生命的意味。看到的是冷风冷雨中拨地而地的小花,想到的是生命的意味。这不能只是眼前一亮,更是心头的怦然一震。让我们读出内心深深的震撼吧。齐读最后段。

六、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师:《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定格的只是维也纳四月的画面,只是春天的一个画面,三、五月间的画面同样迷人、诗意、浪漫、震撼,你看:

转天醒来时,忽然窗前一束艳丽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睡熟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上一篇:思想体会下一篇:高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