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程序设计课程

2024-05-07

高校程序设计课程(精选十篇)

高校程序设计课程 篇1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从多方面改变着人类生活、工作和思维的方式,计算机应用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较高计算机素养,站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前列,推动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计算机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1.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通识性课程,熟练掌握程序设计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编程思想,培养学生的编程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传统程序设计教学中,一方面,教学过于拘泥于语法知识的讲解传授而忽略了编程思想的培养,是一种“填鸭式”教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学期下来,学生对该课程所授知识很茫然,没有形成基本的编程思想,只是能读懂简单的程序,稍难一些的程序结构都不能理解,更不用谈通过编程解决实际问题了。另一方面,由于在课时压缩的同时教学任务并没有减少,教师只能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而忽略了上机实践的重要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课程结束时,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编程能力偏低,有的甚至面对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对编程产生了恐惧感。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经验,对“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简称VFP程序设计)”等课程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程序设计教学通常采用教师占主导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主动的思考和参与,久而久之,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对所学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因此,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显得非常重要,在VFP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进度,综合考虑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合理的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作用,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讲授式教学方法

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接触本课程之前对于程序设计是没有什么基础的,因此,对于“VFP程序设计”中一些关于数据库基本概念和语言元素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可能更好些,这如同我们建一栋房子,如果连基本的钢筋水泥等基本建筑材料都不认识,又如何能建起高楼大厦呢[1]?在掌握了基本的语言元素之后,再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因此,随着教学的深入,在学生掌握了VFP程序设计的基本语言元素等基础内容后,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结合实际设计一些和学生相关或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例如在学习数据库建表时,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他们熟悉的学生表,反应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此任务做一个分解,首先分析表结构,分析表应该包含哪些字段,每个字段的应该是什么类型,其次建立表结构,最后输入相应的数据。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充分发挥主动性,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案例式教学方法

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计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分析、讨论和实践,进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VFP程序设计,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任课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案例,并指导学生主动分析案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寻求解决方法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将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变传统被动的接受知识点为主动去查找所需知识点。

2.2 重视上机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VFP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倡“精讲多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所学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上机实践不应仅仅作为验证课堂内容的一个手段,任课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内容,让学生动手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遇到问题时可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

2.3 改革考评体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考查

为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改变以往的纸质考核方式,采用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无纸化考核方式。在考试系统中,构建实验考试题库,组成实验和考试方案,从考试平台的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组成试卷,试卷包括理论知识和上机实践两部分,让学生在此系统中进行上机实验或考试。为及时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采用分阶段上机测试+期末上机测试等多次测试的方法,巩固学习的过程,督促学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避免期末突击。相应的课程成绩也避免采用期末成绩直接作为最终评定成绩的一刀切的方式,而是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按2、2、6的比例综合评定,作为最终的期评成绩。

3. 小结

总之,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需要进行不断的深化改革,教师除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究以外,应按照教育部“质量工程”的要求,结合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多方位、更深层次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黎霞.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10) :2420-2421

[2]付沙.高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0 (2) :21-24

[3]徐肇杰.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职业与教育, 2008 (11) :36-37

高校工业设计主要课程 篇2

产品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设计色彩、雕塑、立体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制作、人机工学与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材料与工艺、多媒体设计、汽车造型设计、家具与家居用品设计、产品设计、产品策划、毕业设计等

展示艺术设计专业:造型训练、设计色彩、平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图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基础与模型、表现技法、人机工学、机械基础、生活形态研究、材料应用、展示道具设计、展示空间、展示设计

1、展示设计

2、展示设计

3、毕业设计等。

北方工业大学

主要课程:美术基础、造型基础、表现技法、机械设计基础、造型材料与工艺、人机工程学、设计方法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展示设计等设计实践类课程。

同济大学

机械原理、设计创意、可持续设计、设计心理学、电气工程学概论、课程设计、设计发展前沿、用户研究、数字化环境、设计管理、设计方法论、战略设计规划与研发、人因工程学、设计文化论、视觉形态创造学。

中国美术学院

主要课程:《机械制图》、《专业绘画》、《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与技术》、《产品构造》、《人机工程》、《产品设计》、《专题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山东理工大学

主要课程:力学、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工艺业美术、造型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人机工程学、心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天津工业大学

工业设计专业(艺术类)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素描基础、色彩基础、设计工程基础、设计素描、人机工程学、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产品造型、设计表达、产品形态设计、模型制作、造型材料与工艺、价值工程学、设计心理学、工业设计方法学、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计算机辅助立体设计等。

工业设计专业(理工类)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造型材料与工艺、工程力学、电工技术、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素描基础、色彩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人机工程学、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产品造型、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形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设计表达、环境设计。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世界现代设计史、艺术设计思维、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材料构成、专业制图、产品速写,产品设计效果图、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市场调研及分析方法、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及、产品改良设计、产品开发设计、模型制作与工艺、产品概念设计、新产品命题设计、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等。

天津美术学院

主要课程:产品设计概论、创造学、人机工程学、设计管理、设计程序与方法、模型制作基础、产品设计等。

大连理工大学

主干课程: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鲁迅美术学院

主要课程有:素描、色彩、制图与CAD、工业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表现、平面设计基础、模型塑造、立体形态设计、应用人体工程学、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语义学、计算机辅助设计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

(三)、产品演示设计、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交通工具设计等。

华东理工大学

主要课程:基础绘画、设计图学、设计基础、形态构成、设计原理、设计史概论、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产品改良设计、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系统设计。

上海大学

人体工程学概论、草图速写技法、模型设计与制作、产品设计平面表达、CAS辅助设计、产品设计程序与管理、产品形态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综合表达、产品规划与开发设计、专题产品设计研究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设计概论、设计史、人机工程学、工程图学、设计力学、设计思维与方法、摄影基础、设计管理、产品设计工程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改良设计、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系统设计等。

武汉大学

学科基础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二维设计基础、三维设计基础、设计概论、人机工程学。

其他主干课程:模型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三维动画制作、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系统设计、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工业设计史、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基础等

武汉工业大学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设计基础、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史、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产品造型材料与工艺、工业设计专业英语、市场学、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展示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

从课程目标上看,本专业开设了《代步工具设计》、《家电产品设计》、《家具设计》、《仿生产品设计》、《IT及通讯类产品设计》、《灯具设计》、《首饰设计》、《鞋类设计》、《包袋设计》、《服装设计》、《材料与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表现技法》、《机械制图》、《人机界面设计》、《模型制作与优化设计》、《市场营销》等课程,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和广泛性。

从课程结构来看,开设了《设计方法论》、《仿生设计》、《设计批评》、《设计管理》和《传播学》等特色课程,体现了多元、合理的课程结构。

南京理工大学

主干学科:艺术学、机械工程。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造型设计基础、产品设计基础、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产品设计、汽车造型设计、汽车创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

南京工业大学

主要专业课程有:设计制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造型基础、工业设计史、设计基础、人机工程学、设计工程基础、效果图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价值工程、设计心理学、模型制作、产品设计等

南京艺术学院

产品制图、产品模型工艺、设计效果图、设计系统表达、设计人机学、设计材料学、设计工程学、产品设计专题、产品形态设计、产品开发设计、产品风格设计、产品创意设计、产品系统设计。

合肥工业大学

主干课程:素描、色彩、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力学基础、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人机工程学、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产品设计材料与工艺、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模型制作基础、产品设计、设计心理学、摄影、市场学等。

安徽工业大学

主干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艺术、设计图学、工业设计史论、综合造型基础、机械设计基础、造型材料与加工工艺、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设计创新与开发、产品系统设计。

湖北工业大学

主要课程:工业设计概论、产品制图原理、人机工程学、材料工艺与金工实习、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设计表现、工业设计史、设计心理学、专业摄影、创意思维与方法、设计管理、产品快题设计、概念设计、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系统设计等。

湖北美术学院

主要课程:产品设计方向:产品效果图 人机工程学 机械制图 机械基础 计算机辅助设计 材料工艺 制模 基础设计 快题设计 产品设计

展示设计方向:建筑速写 建筑制图 采光与照明 人机工程学 计算机辅助设计 模型与材料 建筑风格与展览史 展示建筑设计

湖南大学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素描、水粉、设计初步、平面与色彩构成、设计表现、产品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摄影、产品设计的程序与方法、工业设计工程基础、工业设计史、产品开发设计、人机工程学、系统设计、设计心理学、产品形态设计、影视制作、动画设计、企业形象设、数码艺术等。

重庆工学院

主要课程:素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工程图学、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史、工业设计方法学、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

西北工业大学

主要课程:工业设计概论、人机工程学、技术美学、设计表现技法、产品造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色彩学、工业产品摄影、三大构成、室内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CI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工艺美术史、设计心理学等。

浙江大学

主要课程:绘画基础、效果图、设计基础、基础技法、工艺基础、设计表现基础、计算机图形基础、设计概论、设计思维与表达、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形式与方式设计、图形与编排设计、人机工程学、产品系统设计、整合与创新设计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专业基础课——设计素描、色彩、设计制图、设计概论、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设计表现技法、设计程序与方法、人机工程学、市场营销学、工业设计史、机械基础、塑料模具设计基础等。

专业课——产品设计、产品形态语意学、展示设计、设计心理学、设计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PRO/E)、设计材料与成型工艺、专业英语、版面设计、标志设计等。

上海理工大学

高校插图设计课程沿革探究 篇3

关键词:高校;插图设计;沿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01-01

视觉传达这个概念在我国上升到理论性课程就是在近二十年的事情,其实际存在的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诞生之前的原始人类社会。当时以岩画、壁画等造型为媒介的生产劳作信息传递为主要文化载体承载着整个人类延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纵观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以视觉为传达的信息表述方式更是无可替代的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真实性、生动性、严密性、审美性都远远超出包括文字等其他承载传递方式。插图的出现最初的目的是用于弥补文字所不能达到的严密性,对阐述目标做进一步的精确和审美的表达。视觉传达设计涵盖平面、广告、动画、包装等多个领域广泛被众多高校独立成一个系统专业,其中涉猎知识范围最广的一门课程就是插图设计。就目前插图的概念已不再是仅仅作为文字的附属品起到补充注解的目的,而是更加独立成为具有专属传达意义和审美意义的一种实用艺术形式。高校插图设计课程所授的知识除去其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还包含了许多与其它设计类课程所交集的多方面内容,这种课程内容必然会使插图设计课程成为视觉传达专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必修学科。

就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对插图设计课程重视的程度来看,基本已达到专业发展的要求但是重视不代表已经健全,视觉传达概念的提出也只是近期的事情,插图设计课程的教材教学经验虽有国外高校的参照,但仍是稚嫩的,课程体系与知识构架并没有形成牢固的框架,专业的年轻性必然使教师教学经验缺乏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结果的迷茫或盲从。

先从插图设计课程目标来说“使学生了解插图艺术的原理、风格分类,掌握插图创作的造型方法,掌握形式构成法则在插图创作中的应用规律,同时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插图艺术与书籍、包装、品牌形象设计等设计种类之间的关系与应用方法。”由课程目标可知,教学目的最终为让学生在认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用于实践。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掌握放在了实践操作之前,并且实践过程突出独立的技巧知识运用和审美意识传达。这种教学目标的设立并不完全符合实用艺术的初衷。插图设计是一门实用艺术,这点必须要求插图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被广泛应用,把它与社会或其它应用型技能独立出来。单独研究技法和审美,本身就与其课程性质相背离。就如:让一学生为某产品而做一插图宣传,学生做出的作品从设计角度、美术角度都无问题,却不能很好的应用于此产品的宣传,不能达到实用的目的。这种例子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出现。笔者认为出现此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目标的不明确,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含糊不清,容易使教师从研究理论的科研态度出发,进而教授出一批理论研究员,学生则会沉溺于书本知识和个人审美探索,纸上谈兵,终不能实践操作。

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明确插图设计实用课程的地位,制定目标要与这一地位相符合。确定以实践、实例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以理论知识为指导,进行详尽分类。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在教师教学中明确体现出来。

其次,伴随教学目标的不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划分不合理,且理论与实践普遍有脱节现象。据调查显示,多数高校在此门课程的划分,理论和实践各占一半,采取中庸式划分,如此划分正是因为教育者对课程性质的不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往往被分开,不能形成及时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验证。

要解决此问题,笔者认为对于插图设计这类实践型应用型的课程,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必须要和理论课程有所区别,这就更需要我们多去思考和尝试,把理论揉合到实践中去,以理论的点带动实践的线,最终使学生掌握实践操作能力。

再次,插图课程讲授与社会生产相脱节。高等教育在我国正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发展,这就必然导致高校学生由学术向实用发展,插图设计正是向实用发展的课程成果。教育的目的由侧重于学术发展转向社会需求(就业),必然要求知识的应用要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形式的发展要求我们的课程与社会生产相接轨,而插图设计课程中实践部分却不能符合此项要求。插图课程的实践部分教师与学生往往看重多项技法的熟练运用和个人审美的体现,其中教师的评价标准多数是在审视作品中的技法和艺术审美,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更像是主观的在做艺术创作,而非是完成一项可实用性的设计,课程实践与社会相脱节。

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分管设计的院、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开拓思路,为学生实践创造更符合社会环境的条件。教师在课程中把插图设计的实用性质在知识体系中进行强化,在明确设计目的前提下进行实践活动。对于此项有其它实例可以借鉴,如:某大学医学院附属学院、某学校科技园或某学校实践基地,这种形式大多存在于医科和理工科、师范科。插图设计也可借用此形式。在笔者调查中,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有些学校在插图设计课程中,设立专门的工作室,尝试为其它社会机构绘制插图;有学校引进专业插画设计师来学校与学生交流等。笔者认为,这些成功的案例其形式都是以插图设计实践为基础,尝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最终达到技能的社会运用。

总之,插图设计课程教学必须要符合实用艺术的特征,课程教学过程离不开实践操作,知识体系的建立必须要依托实践操作而存在,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必须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才能实现插图设计课程存在的根本意义。

高校程序设计课程 篇4

1 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时课时缩减, 造成教学内容无法完成。

最近几年, 由于高校教学计划的不断调整, 许多课程的授课学时在缩减, VFP程序设计课程同样不能幸免, VF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学时从72学时减到48学时, 从而部分教学内容无法完成, 主要指类的创建与使用、报表的创建与使用和应用程序的开发与发布等。

1.2 语言基础较弱, 造成概念难以理解

在学习VFP程序设计课程前,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一门大学信息技术作为该课程的基础, 他们对计算机语言根本不了解, 不具备语言的基础知识, 尤其是编程能力差, 无疑也加大了学生学好该门课程的难度。

1.3 教学内容枯燥, 造成学习兴趣不浓

VF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 有许多内容是非常枯燥的, 如表单、控件、属性、事件和类等, 它需要记忆和理解, 如果还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课堂效果一定很差。

1.4 教学注重理论, 造成动手能力下降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 一定注重VFP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语法功能等理论, 上机操作仅仅作为验证理论的一个手段, 最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 课程教学的探索

2.1 采用互动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 幽默互动式教学, 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我们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 废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 广泛调动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可以采用课堂引导、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课堂演示等办法。

2.2 改变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因此, 教学内容必须形象化、多样化, 图文并茂,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接受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2.3 适当调整体系, 教学进度合理

VFP程序设计课程中, 程序设计和表单设计是难点, 在介绍时应该有重点、有目的, 有快慢, 灵活的修改调整教学体系, 同时, 由于函数和程序设计初步是数据库操作、查询操作和表单设计的基础, 因此, 必须提前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只有这样, VFP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会更合理、更科学。

2.4 引进案例教学, 丰富教学内容

VFP数据库管理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行各业, 本课程有大量的教学案例, 教师应该有目的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 做到循序渐进,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反过来理解和记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真正掌握课程的精髓。

2.5 重视实验环节, 增强动手能力

VFP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只有通过上机操作, 学生才能真正消化理解并掌握课堂上所学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上机实践, 一方面要与教学内容同步, 另一方面要丰富上机内容, 让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 得到最大的收获。

2.6 组织研发小组, 增进团队合作

学好VFP程序设计课程后,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可以开发各种数据管理系统, 如工资管理、成绩管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和经营管理等系统, 教师应该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带领学生分组组成团队, 明确研发题目后, 从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系统维护等步骤, 进行合作研发,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达到掌握本课程的目的。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VFP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探索了VFP课程教学的新方法, 教师应了解教学大纲内容, 以教科书为本,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教学的方式, 丰富教学的内容, 以提高学生能力目的, 真正做好本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严明, 单启成.Visual FoxPro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洪举.专家门诊Visual FoxPro开发答疑160问[M].北京:人们邮电出版社, 2004.

[3]丁玉萍, 王艳.独立学院经管类VFP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07 (10) :88-89.

高校程序设计课程 篇5

关键词:体育;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对于学校教育来讲,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研究性学习作为解决策略之一被提出来。研究性学习重建了教学观、课程观、师生观和学习观,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换言之,教学设计是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关键,而面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理论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1]。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冲击传统教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促使新的教学模式产生。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始至终教师扮演着教学主体的角色,学生扮演着被动接纳的角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差,以至于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差。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促使学生学习的模式发生着繁体腹地的变化,科技推动着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发生变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前进脚步。新的教学模式呼之欲出,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受到极大地冲击,翻转课堂的出现使得现代日趋严重的教、学矛盾得以有效解决,使教师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全体学生展示自身能力和创造力的舞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2]。

二、体育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翻转课堂基于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组织课前、课上及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在目前的教学设计领域中,更多的研究关注的是运用线性系统方法模型对一个学校的全部课程设置计划一门具体的课程、一个教学单元等进行设计、开发和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不是教学主体,由师生共同构成了研究行学习,师生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对话关系。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内容,组织讨论,并对所获得结论加以评判和指正,使学生的研究成果无限趋向于正确,最后加以全面综合的点评,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多方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线上教学设计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包括网易云课堂、YY教育、多贝等。高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发展迅速,学校的网络和无线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与相对成熟的学习的平台合作,共同开发建立适合学生在线学习的网络平台,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线上教学设计,教师主要负责线上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视频或微课制作、电子教案、教学资源补充、讨论专区、通知、作业、管理、统计、考试等方面。教师要对信息资源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教师在线上为学生的预习和复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先形成自己的先期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疑问,加强学习的深度。另外,学生在课堂之上没有理解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线上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补充,同时能够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的扩充,例如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视频欣赏,对专门教科书的查阅,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探索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线上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对于线上班级的管理的作用也很重要,好的管理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线上教学的学习中,利用所学知识的趣味性,教师采用有效的管理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完成学习的过程,达到教师的预期教学目标。

(二)线下教学设计

线下的教学设计具体指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总体规划,包络教学引导、教学分组、提出问题、分组探讨、集中讨论、教师讲评、分组实践等教育环节。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对于教学的主要内容的引导要有预先的设计,在课堂教学的前期过程巧妙的引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根据实践课堂学生的组成,科学分组,体育实践课多数为合班教学,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班级,彼此不熟悉,因此分组时纪要考虑到学生专业关联,又要照顾学生间的交流平台的搭建,还要考虑到学生基础能力的差别,进行合理分组,有利于探讨、交流、学习。分组之后,教师集中提出本次课的教学任务,提出需要学生自行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讨,探讨之后集中让各个小组成员派出代表讲解小组讨论结果,教师组织班级学生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于踊跃发言,积极参与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分数、口头表扬),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根据学生的讲解,教师做适当的点评,最后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对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动作要点、动作难点,讲解技术动作之间的联系。教师讲评是课堂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课堂上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最大限度的评价和指导,实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以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学习、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技巧、沟通能力、个人能力锻炼等诸多方面得到教师的广泛指导,从而在提高学生智力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主要包括:学习兴趣、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体现体育学科异于其他学科的教育优势,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在练习的实践活动中,体会技术动作,教师则进行教学巡视,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性进行个别指导,如发现共性错误,教师可进行集中纠正。线下教学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强的教学能力,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保障。课堂的翻转,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教师的角色虽然改变,但扮演着更加全面、更加重要的角色,更加体现教师驾驭教学的综合能力。在这里,“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

三、结语

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的引入,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崭新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正在引导着我国教育领域的变革。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一门学科,体育课程中对于翻转课堂教育理念的运用是大势所趋,翻转课堂不光是教学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手段。翻转课堂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体育学科自身的教育功能的优势也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得以体现,科学的教学设计需要教育人才的创造,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实行翻转课堂的必备条件,优秀的教学模式需要优秀的教育人才的具体实施,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挥体育学科的教育功能,真正体现体育学科的教育优势。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优秀的教育资源是翻转课堂的必要条件,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不紧要做好科学的教学设计,还要做好教育实施者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使翻转课堂这种优秀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翔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中央电化教育馆,2011,(3)。

[2]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

高校程序设计课程 篇6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7-0142-02

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随着学科的发展和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谈一些想法。

1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1.1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目的不明确

多年的教学经历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始终不明白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基本是按教材章节顺序授课,没有强调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笔者认为,一定要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明白学习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然后其他教学活动才可由此展开。

1.2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许多教师把很大的精力甚至是主要精力放在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语义上,把“程序设计”课变成“程序语言”课,考察的内容不少是对不实用的怪、难、偏的语句语义的理解,脱离课程教学目的,脱离实际,反映不出学生真正的编程能力。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理解,导致了学生学习精力的偏移。

1.3教学方法不科学

教学方法上多数是传统式的“灌输法”,在有限的教学学时里,重复讲授的东西太多。过多的指导书增强了学生的依赖性,从而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能力得不到充分提高。

1.4选择语言工具存在盲目性,程序设计课过多过滥

在语言工具的选择上盲目追求最新版本的流行软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片面强调社会的需求,有些学校甚至提出“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授什么”,而忽视了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在加大了老师备课负担的同时,并没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前多数高校以一门程序语言课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程序设计课程的入门,老师通过C语言或C++对学生讲授基本程序设计概念和程序设计方法,而在随后的教学计划中,涉及程序设计的课程却多达3门~5门。结果是当学生学完了多门语言的程序设计后,发现只是学习了各语言的基本语法。学生中真正能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具有较好的编程能力、能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甚少。

2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

2.1明确培养目标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应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术,有理论联系实践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应对发展变化的良好素养。根据这一培养目标,除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外,更应注重学生的内涵发展。

2.2程序设计与程序语言相结合,建立良好的考核方式

可行的做法是把程序设计与程序语言结合起来,以程序语言为载体来讲解程序设计。这样能把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对问题的求解思想,通过程序语言予以实现,使学生看得到、摸得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在程序实现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科学作风。

一定要彻底改革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考核方法,完全可以实行开卷考试,让学生个人或几个人一组完成一个小型系统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可以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我们的教学环节中,又可以让学生在开发系统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完成系统后体会到自己的成就感。成绩评定可以采用学生答辩的方式,这样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3教学精讲多练

精心组织好每一堂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合理地分配课时,才能把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能让学生把容易学的知识和技能牢牢地记住,不容易理解的能够学会、理解并且能基本灵活应用。

多练的含义包括课堂练习和上机实现两部分。在进行课堂练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题目非常重要。题目要有针对性最好结合学生知识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选择好一个例题,对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作为实验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在课堂进行必要的演示操作,更要注重实验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在带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计算机实验室上课,老师先讲一会,让学生就刚才讲解的内容再上机实验一遍,边讲边练,使学生对老师刚讲过的、刚演示完的内容通过实验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2.4分阶段选择合适的语言载体

语言工具的选择的依据是看这个语言在概念、结构上是否满足教学要求。新兴的程序设计语言工具,往往强调的高效快捷的开发程序,而忽略或简化概念,并不能承担起传递思想,理解概念的作用。针对当今计算机程序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具体情况,应将面向对象体系作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核心,而不只是面向过程体系的附加和补充。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数据结构、Java语言程序设计和Web程序设计等课程。这样学生一开始就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去贯穿到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当中,并通过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课程来强化对面向对象理论的理解和实践的应用。在此基础上,通过Java语言课程的学习熟悉网络编程、I/O编程、多线程编程等技术,而不是现在简单的语法学习。最后在Web程序设计课程中学习如何综合应用上述技术进行B/S模式的应用系统的开发,锻炼学生整合业务流程和开放性的面向对象编程的能力。

3结束语

只有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这正是我们教师的任务,也是我们的责任。相信通过我们共同努力,将会把我国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肖军模.程序设计语言编译方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 郑人杰.软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高 红.开设自主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2):60~62

4 张基温.面向21世纪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Discussion Educational Reform of University

Computer Specialized Programming Curriculum

Gao Yua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programming curriculum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this curriculum reform, and has carried on the exploration and the research.

高校程序设计课程 篇7

一、学习《VF程序设计》的准备

大学生首先要端正学习的态度,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让自己成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而当今社会离不开计算机,所以对计算机的学习应该放在首位。明确了学习态度再开始开展对各类学科系统知识的学习,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的每个专业的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只有掌握好各类基础知识才能更深入地进行各学科的专、深知识的学习。《VF程序设计》这门学科贯穿了很多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开始学习《VF程序设计》之前掌握《计算机基础I》的基础知识。且《VF程序设计》的学习涉及很多VF的语句、函数,同大多数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一样,它们都是英语单词的缩写,因此学生的英语是要达到一定的水平。高校学生在学习《VF程序设计》之前要有这种基本概念,即学习《计算机基础I》和有一定的大学英语水平是学习《VF程序设计》的基本前提。

二、学习《VF程序设计》的方法

1. 要求课前预习

课前的预习是《VF程序设计》最重要的学习环节,也是被很多大学学生忽略的环节之一。《VF程序设计》这门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点繁多,包含VF程序设计的数据类型、语言、函数,表和数据库的基本操作,SQL语句,以及程序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表单的设计,报表、菜单的设计,等等。因此,每节课的内容老师都安排得非常紧凑,如果对内容完全不了解,那么在老师快节奏的讲述中,往往最后的结果是一知半解。如果每节课都是这种状况,最后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课前预习,了解每节课有哪些新知识点,课前找出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带着问题去听课,掌握每节课的精髓,就一定能轻松地完成对《VF程序设计》的学习。

2. 理论课堂的听课方法

老师在《VF程序设计》的每一节理论课上,都会讲授大量的知识点,而且这些知识点的连续性很强。这就要求同学们对每节课的知识点都很好地掌握,才能循序渐进地学习。《VF程序设计》这门学科的知识点都是需要记忆的,比如各类函数、命令语句、SQL语句等。老师一节课的讲授,甚至可能涉及几十条命令语句,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所以一定要注重听课的方法。如果方法得当,一节课下来大多数知识点是能被记住的。

下面以《VF程序设计》中SQL语句为例来看看关注例题、理解记忆的具体方式。《VF程序设计》中的查询语句有很多种类,包含投影查询、条件查询、统计查询、分组查询、查询排序、链接查询、嵌套查询和集合查询。无论是哪种查询语句,它的语法结构都是SELECT...FROM...WHERE。同学们可以通过对一种类型的查询语句的学习,从而理解其他类型的查询语句;可以通过对某种查询语句的一种情况的语法格式学习,从而掌握这种查询语句的其他情况的语法格式。例如,WHERE*FROM学生WHERE团员。该VF语句实现的是查询学生表中是团员的学生的所有字段信息。从这个例题中要理解的是WHERE后面跟的语句就是条件,所以只要是满足VF语法的所有的条件表达式、确定范围、确定集团的语句格式和匹配语句都可以放在WHERE后面作为条件语句,以实现多重条件查询、范围集合查询和匹配查询。通过一个例题,我们不仅能记住条件查询的基本语法格式,还能记住条件语句中常用的一些运算符、表达式和一些确定范围、集合的子句格式。通过理解该例题中每个动词含义,以及动词后跟的语句的作用,同学们自然记住条件查询的各种语法格式和相关联的知识点。

3. 课后及时上机实践

学习《VF程序设计》这门学科同其他程序设计语言一样,上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VF程序设计》的学习中涉及大量的VF语句、函数、语法的使用,以及程序设计的方法、数据库、表单的创建,只有在上机实践中才能把理论知识完全转化成自己的技能,才能灵活实现对表、数据库、各类语句的灵活操作。鉴于VF中的知识点繁杂,建议同学们在每节理论课后,抓住一切机会上机实践,从而更有效地了解自己学习VF的实际情况,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 学会使用参考资料

学习《VF程序设计》还有一个特别的环节就是使用参考资料。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参考资料不仅仅局限于参考书,网络和各类的电子产品让所有学科知识近在咫尺。学习使用百度,学习使用电子图书,学会利用网络帮助自己解决《VF程序设计》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利用网络更深入学习《VF程序设计》的各类知识点,那么每个同学都可以学好《VF程序设计》,为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检验《VF程序设计》的学习效果

大学生对如何检验学习《VF程序设计》的效果越来越重视。同学们意识到必须通过上机实践实战才能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VF程序设计》这门学科。因此我们建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检验成果的方式。理工科学生,在学习《VF程序设计》后应该选择开发一个完整的学籍管理系统或工资管理系统等类似的基于数据库的大型综合实例,以检验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程序编写能力,为更深入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奠定基础。文科学生可以选择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二级VF,以检验自己是否掌握该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使用软件的能力,是否具备程序设计的基本素质,便于以后能更好地跟专业人员沟通。

综上所述,如果高校学生能够按照以上方式,分步骤系统地进行《VF程序设计》的学习,那么学好这门学科将不再是难事。

摘要:当代高校广泛开展《VF程序设计》这一门计算机课程, 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学难懂。作者针对这一现象, 结合对《VF程序设计》多年的教学经验, 提出几点学习《VF程序设计》的建议。学生必须做好学前准备, 注重常被忽略的一些学习环节, 掌握理解记忆和实践操作的学习方式, 才能真正掌握这门学科知识。

关键词:高校,《VF程序设计》,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勇帆.现代教育技术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1.

高校网络课程的设计 篇8

高校大都是大教室上课,一百多人教师不能和学生有效进行语言和思想交流,Gibbs,Lucas和Simonite(1996)以英国高等教育为例的研究也表明,如果课堂教学超过100个学生,在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作用和教师的个人作用的优势也将无法发挥出来了(Beverly Abbey等,2003);而高校学习者是一个有着丰富知识、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评判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学习群体,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协作能力。因此,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把课程设计成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正是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网络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首先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课程目标来分别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然后根据整个设计思想使用一定的技术最终得以实现,最后在网络教育中进行实践检验和评价。

1 确定课程目标

网络课程目标是对网络课程实施结果的一种预期,课程目标的确定基于设计者的课程观。博比特倡导的行为目标和结构主义课程观适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杜威“教育即生长”的生成性目标和建构主义课程观重视过程,适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学者艾斯纳表现性目标和人本主义的课程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三种网络课程目标取向各有侧重,我们要用高层次的“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融合“行为目标”,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网络课程设计中,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网络课程各要素,使得网络课程设计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根据网络课程目标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这就要根据内容和预期达到的目的来进行了。

2 从课程内容组织、结构设计、活动设计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我们以课程目标为基础,根据课程目标要求的范围,深度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以实现最优化的效度。在内容组织方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梅里尔五项教学原理强调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建构主义也认为新知识的掌握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的,所以课程内容组织时要尽量采用容易唤醒学习者记忆的方式来进行。

网络课程结构的设计应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学习支持和学习评价等部分内容。课程结构设计会体现课程对学习者个人需求的回应程度。建构主义也认为良好的结构设计有益于新知识的纳入,所以我们在课程设计上要多下功夫。

计算机课程中的很多内容重在实践,因此计划合理高效的教与学活动显得尤其重要。网络课程中教与学的活动在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学习支持和学习评价的过程中展开。我们举例说明:

行为目标导向教学活动可以通过讨论和答疑进行,在讨论中要注意讨论内容的针对性,教师注意要避免讨论主题偏离;答疑中教师要给出问题的明确答复,可以进行引导和启发,比如数据类型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其他编程语言(比如C语言)中的数据类型,找到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样可以加深记忆。学习活动主要是知识意义建构,比如在学习“变量”的概念时,结合“内存空间分配”的知识,再和数学中的变量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变量,还可以通过表格、图形等组织方式尽量和已有知识牵线搭桥,这样有助于新知识在头脑中的纳入。

生成性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讨论、模拟设计和设计方案点评来进行。在设计初期对整个系统的总体结构可以参照教师所给样例程序进行模拟设计,然后与教师和学习伙伴进行讨论,使系统结构合理,教师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点评,引导设计者进行合理完整的设计。学习活动主要是问题解决能力生成活动,学习者在设计过程中,随着目标的不断生成,问题一步一步得到解决和完善,如此反复,就会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培养学习者问题的解决能力,并让学习者体验成功的喜悦,增进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形成性评价,重点考虑设计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课程设计结束后要进行总结性评价,重点考虑各阶段的联系和互补,看课程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任何阶段的设计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不能孤立的进行,要考虑整个设计的融合性。

3 根据课程目标和设计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的过程和手段,研究如何教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建构主义、梅里尔首要教学原理和目标导向理论的指导下来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并以此确定教学策略。我们以支持学习者的学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和准则,根据课程目标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可以将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模式(基于“加涅范式”的传统教学设计模式)和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以达到目标的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目标转化而来,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了解解决综合性项目的一般过程,形成自上而下逐步细化的问题求解方法。

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并最终实施。行为目标导向可以采用替代式教学策略,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替学生处理信息,预先固定学习内容、进度和预定学习评价。而生成性目标导向可以采用产生式教学策略,让学习者自己产生学习目标,自己组织学习内容、管理学习资源、决定学习进度,并进行自我评价(乌美娜,1997)。

然后设计学习情境和学习资源。网络课程中学习情境设计是学习环境中的要素,知识的意义建构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目标。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境可以包括自主学习情境和协作学习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在学习者新旧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学习变得有意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和分析,以使其符合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这样才能促进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再配以合适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跟踪和记录系统、学习反馈系统、学习导航系统和学习工具系统这些学习支持系统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学习。再以测试的方式进行形成性或总结性的学习评价,使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落在实处。

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结束后,就能进入到开发阶段了。根据我们具体的设计,用相关技术来实现,达到网络课程的最终成型,给学生展示一个全新的学习情境,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

摘要:网络在高校应用广泛,如何使用优质的网络资源来进行教学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高校中网络课程的设计是网络资源使用的重要方面,网络课程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网络课程,课程设计,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4(209):5-11.

[2]武法提.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原理[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7-19.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 篇9

在此政策支持下, 高校先后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教育开始正式走进课堂, 并由零星逐渐系统化, 填补了我国创业教育的空白。根据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阶段特点, 创业教育课程教育对象可以分两类, 一类是高校面向低年级学生, 课程的目标和重点在于增进学生的创业认知, 唤醒他们的创业意识, 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地尝试创业。另一类课程以进入求职环节的应届毕业生为对象, 课程的目标和重点在于向学生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创业政策, 给予创业学生财务制度、工商法规、管理流程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和指导, 帮助毕业生创业成功。

一、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大学生心理和生涯发展的特点及创业教育的目的, 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转变被动就业观念, 认识创业的意义, 增强创业意识, 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尝试。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 就业即是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中找份工作, 因而在就业方面就业者通常是被动的择业。创业教育则是要使大学生认识到除了自主择业外, 还可以自主创业, 创业不仅可以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还能够创造就业机会, 形成新企业和新行业,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使整个国家和经济发生深远而根本的转变, 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领导方式, 满足人们渴望自足、经济独立、自我决定生活方式的理想。可以说, 创业的过程是为自身和社会带来双重价值的过程, 使大学生转变被动的就业意识, 树立主动的创业行动, 鼓励大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之一。创业的过程对大学生而言, 是很好的锻炼和成长的过程, 创业能使他们提前接触社会, 及早发现自身的长处和短处, 明确自身需要学习的知识, 比如需要学习沟通的技巧、市场营销的能力和财务管理知识等, 促使大学生更好的规划和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

第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坚定成功的信念。江泽民同志曾说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业虽不等于创新, 但创新精神是创业品质中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 创业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创新精神。创业教育旨在激励大学生积极发掘自身潜能, 引导大学生学会发现和把握商机, 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础素质, 培养大学生的开创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使大学生认识到成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财富的积累是通过努力工作、自律、计划、节俭和所有其他创业品质来实现的。大学生们不必出身豪门, 也不必一定上名校, 一样可以取得成功。才能、技巧加上适当的商机的结合是成功的关键。

第三、掌握创业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创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创业者需要具备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知识。创业意识是在创业过程中对创业者起支撑作用的意识倾向, 主要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积极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创业品质是影响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主要包括决心、责任感独立性、敢为性、合作性、适应性、坚韧性、领导力、承受能力等核心品质;创业知识是指在创业过程对创业者具有指导意义的知识系统及其结构, 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财务知识以及商业技巧等。

二、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创业要素、创业品质、撰写创业计划书等内容。

(一) 创业要素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机, 利用各种资源, 创建活动组

织和团队, 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商机、团队和资源。商机是创业过程的核心要素, 市场需求、市场结构和规模、利润是判断商机好坏的主要依据, 好的商机通常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市场结构和规模合理, 且利润可观。创业团队是创业的关键因素, 创业除需要技术、创业者、资金和风险资本等外, 还需要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 这是发掘企业发展潜力, 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要素。创业资源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包括资金、技术、人脉等。这部分的教学, 教师需要讲授的重点是商机的来源、团队管理的技巧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除此之外, 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分析、观看创业成功人士的视频的方式, 让大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要素, 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激情。

(二) 创业品质

成功创业需要具备一些核心的创业品质, 如决心和责任感、性情

诚信、领导和决策力、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适应性、学习能力、对成功的渴望等, 这些处事态度、行为方式是可以通过实践获得的。专业技能在成功创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许多成功的创业者以往并不具备相关的行业背景, 依然能够获得成功, 对创业者而言, 更重要的是获取信息并为我所用的能力。还有些非核心的创业品质对创业也有帮助, 但并不一定能够获得, 如智力、价值观等。而依赖、冲动、过于独立等则属于非创业品质。在这部分的教学中, 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有哪些属于创业品质、哪些属于非创业品质、哪些品质对创业有帮助但不一定能够获得, 让学生更准确、系统地了解自己的品质特点, 以及自己需要学习的品质。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和练习进行, 也可以通过能力测试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品质。

(三) 撰写创业计划书

学习撰写创业计划书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创业计划书要求创业者描述公司的商机来源, 阐述创立公司的进程, 说明所需要的资源, 明确风险和预期回报, 团队管理, 提出行动建议等, 是对创业者创业可行性的一次全面考验。这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要点, 了解到一份成功的创业计划书需要文字流畅, 简明扼要, 重点突出;创新意识强, 创意新;做好市场调查;“计划”要商业化, “计划”的产业化可塑性要高。最重要的是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尝试撰写创业计划书, 体验创业, 教师针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开展点评活动。

高校设计素描课程的一些思考 篇10

一、设计素描发展历程及特点

20世纪初叶, 西方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这种市场的竞争对物体本身外观设计和使用功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大名鼎鼎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应运而生, 设计艺术和纯粹的艺术作品的功能相差甚远, 一个是直接为社会和经济服务, 而另一个只是在审美范畴, 不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因此改变了教育目标。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从50年代开始。1956年, 以中央美院实用美术系为基础组建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开始了设计艺术的中国之路。到上个世纪90年代, 市场经济的确立使艺术设计得到了飞速发展, 艺术设计体系初步成型。

设计素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 以透视现象、空间规律, 物象的内部结构等理论, 绘制设计草图来表达设计意图的专业基础课。设计素描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西方现代美学观点和我国传统美学观念的深入, 不以其再现事物本身为目的, 而是从探索和研究事物自然属性, 获取物象的本质特征, 然后超越其外在特征, 从而达到对事物认识的主动性与再造性。

设计素描的尊重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现代设计艺术无论怎样发展, 都要通过研究事物, 观察形态, 来表达事物本身。在创意与表现上都要真实传达事物的本质特征;设计素描在对事物内在结构特征的准确把握, 在创作中, 不仅研究客观事物的形态外部因素更要表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准确的分析力与概括提炼力;设计素描, 把握逻辑的推理、转换、发展, 通过进一步强化思维, 在形态与结构的辩证过程中来分析事物, 并进行重构和演绎事物的特征。

设计素描, 不在乎其结果的稳定与一致性, 意在探索与钻研客观事物与客观世界的本元。发现, 寻找, 通过存在于客观事物中本来特质, 创造出独特而新奇的的视觉形式, 这种重构, 创新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一直贯穿于设计生涯中。

二、传统基础素描与设计素描区别

设计素描不同于纯美术的基础素描, 其训练技法和要求有着很大区别。写实的训练是极其重要的对于传统的学院派美术教育, 而艺术设计则不同, 更注重形式语言的的探索, 这种探索还会受到现实形象的限制。因而有些观点出现了, 艺术设计不需要写实素描么?的确, 艺术设计中很少使用写实性描绘, 即使有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进行补充, 如复印、粘贴、照相等, 国外许多艺术设计院校学生并没有素描基础课程, 而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水平又不同凡响, 但也有特殊的专业如插画, 这个专业要求有较好的素描功底。具有写生能力可以增添一种艺术设计的表现层次, 也是对我国现在的招生体制一种延续, 考生考前曾花大量的精力时间学习素描, 大学课程如果没有素描也会给他们带来疑惑, 因此素描要延续下去, 而设计素描在专业中如何让延续, 和学生在考前所学的素描有什么不同, 如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设计素描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基础素描, 基础艺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空间明暗、结构质感、调子虚实等方面为重点解决问题, 研究基本造型的规律, 并以画面最后视觉效果为主的绘画基础课程。

二者所表达的基本诉求不同。基础素描, 通过造型手段, 描绘出具有审美性和感染力的绘画, 达到其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与审美作用。而设计素描则是以素描作为媒介, 去认识与研究物象的内在结构关系, 实现其对结构规律认识表现, 有着和独立的想法和结构秩序。二者思维过程的不同。基础素描在绘画时的思维活动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收集材料, 创作作品, 到最后完整的艺术形象的表现和创造, 是一种感性而形象的思维过程。主观的审美感受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中。设计素描的思维过程, 虽然也是从感性开始, 但逻辑思维始终贯穿其中, 将感性的形象思维蕴含于理性的逻辑思维之中, 强调严谨性、有序性与合理性。观察方法与构图的差异性。整体观察的方法同时适用于基础素描与设计素描, 但是设计素描更加注重观察方法的立体性。立体观察是要求画者多方位、多视点、多角度的观察, 写生对象的位置可以经常移动, 全方位的观察, 这样才能正确地分析理解事物的内部结构。设计素描构图没有基础素描那样讲究, 注意上下左右的范围, 留出一定的空间。不必将后面的物体描绘得过于虚化, 否则将不能透彻地分析, 理解事物本身。主要是考虑分析对象的结构关系, 因而构图要相对统一而均衡, 表达出设计意图。

三、设计素描课程在发展中的一些转变

如何上好设计素描这门课程, 使这门作为艺术设计学科基础素描更加有效的帮助设计专业的学生, 并尽快把自己从考前状态调整到设计领域里。一是将固有的思维定式进行转变;二是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方式方法的转变。

思维上的转变, 那么我们就不能像从前画基础素描一样去画设计素描, 不仅仅去了解形式美的普通规律, 也要针对素描训练中的点、线、面等视觉元素进行不同的组合, 感受其所带来秩序与张力的美感体验。这就需要在讲授作品的同时也要将美学理论一步步渗透给学生, 使学生逐步了解艺术设计创造的美, 是一种个人的人生体验与感受, 唯有将作品与生活与人生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创作, 有感染力。

改变常规的素描概念。材料、肌理、绘画方法的大胆使用, 运用不同的材料可以极大地丰富设计素描的表现形式。在我们教学过程中, 多种材质的使用并置摆脱单一素描的线条的局限感, 不但可以丰富画面, 而且也传达了其思想情绪。设计素描不仅在形态的立体造型进行研究, 还要表现形态特征。如:结构空间的改变、事物的材质、产生的肌理。在媒介与技法上结合不同的材料使素描语言丰富而有层次, 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尝试, 既有形态结构的空间表现, 又有不同效果的写实与再现, 既有抽象的装饰意味, 又有大胆的主观表达。我们对其广泛的研究和探索为设计作品的创意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域。

绘画形式的转变。速写是学生在考前都已学过,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速写的训练将学生迅速带入设计课堂, 此时速写为设计速写, 他的最大特点是收集所需的设计素材、记录曾经一闪而过的设计灵感和平时在生活中对作品的一种构思, 他可以很好地将自己的想法信息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与沟通。利用设计速写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的快速造型能力, 捕捉所想到的见到的实物的形态与特征, 提高绘制草稿的能力和对透视关系的准确理解与把握。

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思路的转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意的开发与培养始终作为一个重中之重来考虑。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的模式去思考创作,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投

中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初探

李娟 (河南省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河南三门峡472000)

摘要:文章指出了中职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学的弊端, 提出了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中职学校;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教学改革

在艺术设计课专业教学中, 基础课教学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基础课的学习, 由浅入深地认识和掌握设计语言, 并通过训练能够把握和运用各种语言, 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服务。然而, 目前的中职学校艺术设计的基础课教学模式, 最初大多是在模仿复制高校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虽然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 有所改进发展, 但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普遍存在自身定位模糊、教学目的不明确以及教学手段落后、陈旧等问题,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 我深深感到建立起一套适合中职学校的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只有通过科学调查、分析, 在明确中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就业需求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中职在校生的实际现状, 建立起一套能满足中职学校需求的新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 才是目前中职学校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的首要任务。

一、目前中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 是没有充分考虑到授课对象的改变。中职学生与高校学生存在着年龄上的差异, 致使其在学习上的理解、领悟能力、自主性和自控能力以及学习的持久性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同时,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的不断扩张, 致使中职学校的生源一再受到挤压, 生源素质急剧下降。文化课成绩差、专业课零基础这已成为每年入学新生的一种常态。在这种状态下, 继续使用原本用于高校的教学模式, 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 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

其次, 是教学目的不明确。一方面, 受传统绘画基础教学的影响, 大部分训练时间都集中在临摹、写生之阶段, 一味追求写实技术能力的培养, 重再现、轻表现。教师要求标准仍倾向于为提高技术而深入刻画, 是为真而画, 为画而画。写实性技能的训练, 有利于学生对造型和色彩的基本认识, 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 艺术设计不是复制自然的美, 而是创造。对学生审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才是我们教学的首要目标, 而这恰恰是我们目前普遍所忽略的。另一方面, 是自身定位模糊, 有人说:“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学, 应把全面的审美能力的提升放在突出位置。”这样说本没有错, 但这是本科院校对基础教学的定位, 中职育侧重将学生培养成生产、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技术人才”, 强调学生的“技术能力”。在这个背景下进行设计基础课教学探索, 整合各设计基础课的门类, 针对不同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后续教学和实训中最亟须培养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是一条必行之路。

二、中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

1. 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对职业及专业学习的认识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同时

入到自由大胆的想象世界中来。通过安排一系列超常规的不同创意课题进行教学, 使学生了解所选择的课题并准备与之相应的素材, 通过构思画面、设计草图, 展示意图, 教师根据学生的草图加以引导、启发、并最终使之完善, 最后通过正稿表达出来。这种教学方法, 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对设计素描课程的热情, 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

总之, 随着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素描教学也不断发展, 除了也是一个人学习的原动力源泉。对于学习态度及习惯普遍较差的中职学生, 一方面, 进行学习的引导, 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及自己所学习的专业, 并由此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事实证明, 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专业和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产生了兴趣, 才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 才能在碰到困难时去坚持。具体作法是:一方面, 将职业规划和专业介绍适时、适度的贯穿于整个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 了解专业的工作状态、工作特点尤其是工作要求, 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紧迫感。同时, 通过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 加强对教学规范化的要求, 制定一系列详细的、明确的教学规范和教学要求, 也就是让学生清楚, 在什么时间必须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因为对于学习目标明确并有一定自制力的高校学生来说, 适度的宽松化管理有利于个性化的发展和个人能力的提高, 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管理才是最需要的。

2. 明确教学目标, 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目的是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在基础课程中, 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 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训练, 引导他们打破常规, 活跃他们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设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动力是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同时, 作为中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 将来所面对的工作, 更多的是学要实际动手操作, 而不是纸上谈兵的设计。对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的始终, 特别是在基础课训练阶段。具体的做法是, 引入实践教学方式, 从基础课教学阶段就开始, 结合实践训练。例如, 让学生利用绘制的形式对个人的校服进行个性化的改进;利用所学知识美化班级教室墙面等。

3. 优良的教师队伍、全新的教学观念是基础教学更新的根本。

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前提,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首先自己要有“道”才能有资格传。基础课老师应积极主动地与设计课老师共同研究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形式、方法与手段, 集众人的智慧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基础教学改革的重心要放在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上。如何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如何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工作中去, 这是中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09) .

2.冯炳妹.艺术设计教育造型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美术大观.2008 (09) .3.赵志生.感悟体验发现创造——对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17) .

要有好的方法和理论外, 教师更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 才能使设计素描课程在未来发展更好。

参考文献

[1].席跃良.素描与设计素描.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地铁BAS下一篇:声乐学习中的情感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