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导入方法

2024-05-16

数学教学导入方法(精选十篇)

数学教学导入方法 篇1

一、利用旧知引新知, 温故知新

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内在的联系为切入点,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而顺理成章地进入到对新知的学习当中。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 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例如在讲分式的概念时, 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小学时学过的相关分数的一些知识, 例如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等。然后在此基础上, 再相应地给出分式的这些知识, 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容易从旧的知识中去发现新知, 理解分式知识, 同时也能更好地区别分式与整式。这样的导入, 使学生能从旧知的复习中, 发现一连串的新知, 并且很快掌握新知。

二、开门见山, 直接导入

这是一种最为直截了当的导入方法, 是教师在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在上课伊始, 教师就用简洁的话题将教学的主要内容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简明扼要的说明或者设问, 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对于这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等内容在一开始就心中有数, 从而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听课。这种导入方法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精简、生动、明确, 要用三言两语将要点说明, 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使学生感到一种需要感和紧迫感。例如“整式的加减”这一课的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本节课, 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

三、质疑导入法

疑问是思维的开始, 有疑问表示着思维的进行。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 促使其积极思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认为, 在学习时, 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通过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 让学生有所发现, 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有一位学生想按照一块三角板做一块相同的三角形, 他该如何做才能做一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呢?我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他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 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四、利用故事引入

学生们都有好奇的心理, 他们喜欢听故事, 故事能使他们兴趣大增。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因此, 故事引导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还能使学生从中学习数学知识, 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 接受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教学内容, 选择一些综合趣味性和教育性强的历史典故, 逸闻趣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样不仅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使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和谐融洽。讲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历史或故事, 往往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 增强探究精神和学习数学的毅力。因此, 在平时的课堂导入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介绍, 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实验导入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 主动认识, 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这样印象会更深, 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 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 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 在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这种引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克服他们懒惰思想,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 有利于诱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回答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联系生活导入

生活是数学的基础,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因此, 教师要认清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中不要人为地割裂。只有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才会让学生感觉亲切, 才会使学生很快理解数学、热爱数学。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利用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实物做材料, 以此做导入, 就能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 促进学生的思索。例如在“求代数式的值”的教学时, 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同学们, 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 要初中三个年段每个年段各添置一批排球, 每班配2个, 年段另外留10个, 如果假设某个年段有n个班, 总共需多少个排球。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需要添置的排球总数, 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 代数式2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 这时教师再适时地提出:我们将上面计算的结果22、26和24, 称为代数式2n+10当n=6、n=8和n=7时的值,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代数式的值。

七、动手操作法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 生性好动, 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行动, 在实践中主动思维, 探索, 从而获取知识和能力。这样的引导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也能开发他们的智力, 让他们在一种自由、融洽的课堂氛围中汲取知识,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堂教学效率。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 教师在课前课先预备一个作业, 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测平仪。然后在上课时, 先让学生用自制的测评仪测量自己的课桌面, 怎样测量?测量是否水平?学了本节知识后便可获解。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篇2

数学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设计课前导入环节的时候,可以尝试着从日常生活入手,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和现象来导入新课,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例如,我在给学生介绍直角三角形之前就给学生先提了几个问题:大家想知道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吗,有没有什么方法不上楼也能够测出它的高度呢?在我们的学校后面有一条河流,我们能不能不过河就能够侧出河流的宽度呢?大家都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那么它的高度是怎样侧量出来的呢?难道是一步步登上山去进行实地测量的吗?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们不用登山也能得出珠穆朗玛峰准确的高度呢?就这样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就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这种通过生活实例来进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他们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神奇,这样自然容易引起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动手实践导入新课

很多时候,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正因大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边讲解边动手实践的方式来进行新课导入。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受到多重感官刺激,同时也可以将原本抽象化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直观,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小议小学数学导入方法 篇3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如:我在执教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时。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要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就要考虑使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

生1:策略就是做题目时的方法。在古代也指谋略,是用来获得战争胜利的方法。

师:说得不错,你们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生2:在《三顾茅庐》的故事里见过,就是指计策。

生3:《孙子兵法》里讲的全是策略。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那么,在我们数学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呢?

为了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徐老师就是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开门见山地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者用过?”学生由《三国演义》到《孙子兵法》,由《三顾茅庐》到《田忌赛马》……通过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很快被激活了,把具体的方法与“策略”建立了有效的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到了“策略”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二、生活情境导入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我在上“百分数的认识”内容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绍兴有哪些特产?”这个问题密切联系当地的特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自己家鄉的特产,学生在举例中就举到了黄酒是绍兴的特产。黄老师马上问:“黄酒厉害吗?为什么?”学生根据商标纸上的说明,指出黄酒并不厉害,因为上面的酒精度只有16.5%。黄老师马上导入,“同学们想知道这个16.5%表示的意义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百分数。”这样的导入密切地联系当地的生活实际,给百分数以丰富的背景,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深刻理解数学与现实是结合在一起的。

三、故事导入法。

通过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内容时,我就用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分西瓜“的故事引入。

四、悬念导入法。

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五、实物演示导入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因此,新课的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变抽象概念为具体的实物。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拿出模型,让学生观察六个面面积的计算,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扫除了障碍。

六、游戏导入法。

爱好游戏,这是儿童的天性。准备一些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视频,有时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在教学“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学生第一次接触“解决问题的策略”,我播放了一段《猫和老鼠》的卡通片,学生看得很开心。这时提问:小老鼠聪明吗?聪明。你们想变得和它一样聪明吗?想。那么刚刚的影片中,小老鼠用了各种各样的好办法对付厉害的猫,这些好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策略。在生活中有很多难题,只要我们掌握了好的方法,也就是好的策略,就可以把它们解决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这节课学生学得很开心,达到了快乐数学的境界。

七、谈话导入法。

某些知识点,学生可能已接触过却又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对于这些可采取师生谈话来导入。比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可这样谈话导入:“小朋友们,我们生活中哪些方面要用钱啊﹖请个别学生回答 待时机成熟便立即揭题:钱的用处真是大啊。我们中国人用的钱叫什么﹖叫人民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部分人民币”。随即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八、类比迁移导入法。

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根据分数同除法的关系,从“商不变性质”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九、借助媒体导入法。

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声、色、形、动、静发生交替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屏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法。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采用多媒体创设一种动画情景,渗透“割补法”将其转变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十、实践操作导入法。

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例如,教学“认识等腰三角形”时,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测量几种不同三角形的每条边,并做好记录),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与发现各自测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教师便因势利导,逐步引入新课,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

探究小学数学教学高效导入方法 篇4

一、构建情境法

构建情境法是授课的重要开端环节之一, 教师一般会根据授课内容, 在授课前就会构建一个适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这个情境的构建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学生拉去含有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境, 使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学内容。构建情境法, 一般上都是采取对话交流的方法。通过与学生的交谈, 逐渐将学生引入自己预先构建的情境, 然后在情境中, 将教学内容合适地阐述出来。如在教授学生认识分米、厘米、毫米这一课中, 老师将情境导入设置为猜测孙悟空金箍棒的长度。金箍棒可大可小, 有时像柱子那么粗, 有时又可以小到塞进耳朵里。当金箍棒塞进耳朵里时, 金箍棒有多长呢?这时候学生们就会有各种猜测了, 有学生说金箍棒差不多是一厘米长, 有的学生说超过了一厘米, 还有的学生说金箍棒没有一厘米那么长。等学生都说完之后, 就将微型的可塞入耳朵的金箍棒模型从教学工具中拿出来, 让学生自己拿尺子测量微型金箍棒的长度, 测量的结果是微型金箍棒的长度只有一厘米中的八个格子, 不到一厘米。这时候, 不到一厘米的八个格子就引出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毫米是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这场由对话情境开始的导入, 成功地将学生的好奇心理转变为听课的积极状态, 使学生在情绪高昂的状态中跟随老师一起学习。

二、故事法

在多样的教学方式中, 有一种导入方法非常适合小学数学教学, 这种方法是故事导入法。没有小学生不喜欢讲故事, 故事是小学生非常期待的一个娱乐方法。在教学导入中, 使用故事法, 可以将学生放入一个虚拟的世界, 开拓他们的课堂思维,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认识分数的这一节课堂上, 老师开始时, 先讲了一个童话故事。话说, 有一天, 猴妈妈得到了3个一样大小的饼, 猴妈妈将3个一样的饼分别分成了4份、8份、12份。分完之后, 让3个小猴子分别取其中的3份、6份、9份 (同时在黑板上板书四分之三、八分之六、十二分之九) 刚说完, 小猴们就异常奇怪, 妈妈今天怎么了, 以前都是给我们分一样多的食物, 今天怎么这偏心, 每个人的都不一样。说到这, 老师便问大家, 猴妈妈偏心吗?学生摇摇头不知道, 这时候老师拿出3个圆纸片, 让学生将3个圆纸片各分为4等份、8等份、12等份, 然后分别取其中的3份、6份、9份, 让学生们比较三部分的大小。学生发现这三部分是一样多的。这里利用学生们喜欢听故事的心理, 将分数性质融入童话故事, 让学生思考四分之三、八分之六、十二分之九这3个分数为什么一样大,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接受老师教授的分数内容。这样, 就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游戏法

游戏的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这能将无趣的课堂学习变为有趣的游戏过程, 使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这种导入方法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在认识角这一课中, 老师说我们之前已经认识了很多种图形, 然后问学生还记得哪些图形啊?学生说有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老师说:我这有几个图形在纸袋子中, 你们来摸一下, 看看能不能摸出圆这个图形。一个学生上台成功的将圆摸出来了。这时老师将三角形拿出来, 问到:你是怎么区分圆和三角形的啊?学生说圆没有角, 而三角形有角, 角尖尖的。老师这时就及时地说到:哦, 原来是有角啊, 这尖尖的角确实摸起来不一样。老师通过这个游戏, 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角的特点, 自然而然就进入了角的认识这一课的学习。

四、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有许多种, 如操作实践法、复习导入法、表演导入法、开门见山法, 等等。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导入法。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不同的内容设置合适的导入方法, 关注授课内容的连贯性, 抓住学生的兴趣, 有效提高教学的教学效果, 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 寻找最切合的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最终让学生养成热爱学习、灵活学习的习惯。

摘要:小学生在学生整体中, 是年龄最小、心智最不成熟、自我控制力最差的一个群体。针对这些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就必须要做到吸引学生, 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数学课合适的导入方法往往能够构建出新颖的课堂环境, 引导小学生专注于课堂, 更好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专注,教学导入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海娟.浅谈课堂导入的作用[J].学周刊, 2011, (02) .

[2]刘莉莉.利用情境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数学兴趣[J].新课程学习, 2011, (05) .

数学课教学导入的方法 篇5

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 “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 “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教学导入方法探究 篇6

一、课题质疑导入法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中心的体现,它或者表明文章的线索,或者概括文章的内容,或者提示文章的对象,或者突出文章的重点,或者暗示文章的结构,或者寄托作者的感情。把握题目,研究题目,是进入课文学习的第一步。英语课文有许多文章的题目都是富有文学意味、象征意味的,我们可以抓住这类文章的特点,采取“课题导入法”,使学生很快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那么,何为“课题导入法”呢?它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利用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或根据课文题目提出来一系列问题来导入新课的方法。例如高一英语必修一《Annes Best Friend》,我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安妮。(板书课题,齐读)从课题看,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人呢?她最好的朋友又是谁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走一走,看一看。这样的导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即能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能抓住文章的写法,同时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快速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

二、谜语激趣导入法

汉语有谜语,英语也有谜语。用谜语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既让他们开动了脑筋,又让他们生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既让他们感到愉悦有趣,又让他们从中学习到知识。如果教师能将一些英语信手拈来,根据文章内容加以灵活运用,那么,一定会起到“良好开头”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到有关汽车的文章时,我是这样导入的:“It has a head ,but no neck.It has a body,but no warmth.NO feet,but can travel?”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觉得既新奇,又有趣,开始动脑猜谜,很快谜底就出来了,他们也就了解了学习的内容,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再如过愚人节的时候,问了学生这么一个问题:“why are people tired on April Fool's Day? ”学生猜出后,不但知道了“march”有三月的意思,而且有“行军”的意思,既起到导入的作用,又积累了单词,可谓一举两得。

三、图片激情导入法

越到高年级,英语课文中的图片越显得少了。这是出于尊重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但课文中的图片少了,不等于老师就不能利用图片了。其实,在导入中,为了使学生很快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新课的学习上,为了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为了方便有效地引出所学习的内容,完全可以充分地利用图片的功能。好的图片,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既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可以将它作为一项内容贯穿课堂的始终,从而使整个课堂显得紧凑而严谨。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很方便。它可以是一处风景,放到学生的面前,会使他们的眼睛一亮,然后引出关于旅游的话题;可以是一个人物,让学生根据他(她)的形貌来猜测这个人的名字,随之让学生根据知识储备来加以介绍;可以是一本书的封面,教师可以介绍书籍的内容,然后引出关于阅读的话题;可以是一张风俗的图片,通过对它的观察和研究,引出关于节日和文化的话题。学生对枯燥的课文的学习往往不感兴趣,但对感性的、直观的图片,却有着浓浓的兴致,图片利用好了,不但能起到创设情境的作用,而且也可以通过它来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在这中间,教师加以必要的引导,浓郁的课堂气氛很容易就形成了。这项工作可以由老师为做,更可以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做。老师可以提前一天布置给学生带与课文相关的图片,上课伊始,请学生加以展示和介绍,其他学生很快就能把握所学内容并且进入学习状态了。

四、旧知引路导入法

语言的学习,势必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新课标强调“就近发展区”,也就是要把新的内容的学习密切地与旧的知识联系起来,根据已经具备的英语水平来做进一步的提升。尤其对于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注重这方面的问题。倘若一开始上课,就生硬地将新的内容揭示出来,部分学生势必难以接受和领会。最佳的方法,就是利用旧知来引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复述一篇学习过的课文的内容、复习一个学习过的单词、回忆一个学习过的典型的句子的方法来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所复习的内容,应该是与新的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通过对旧的知识的深味,唤起学生对新的知识的渴求。这种做法既科学,又有效。

五、音乐渲染导入法

许多的英语歌曲,学生是耳熟能详的。在上课伊始,可以播放一些英文歌曲,就歌曲的内容和歌词中的单词作为引子,来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大多是喜欢唱歌的,大多也是希望会唱众多的英语歌曲的。但苦于口语表达的能力不强,对一些英语语法不到位,对一些单词感到陌生,也就难以把握优美的旋律,难以唱出歌曲蕴含的意味。音乐渲染导入法,就是利用了学生的这种求知心理。当学生意识到这一节的学习,有助于他们音乐水平的提高时;当学生懂得通过努力地掌握本节课内容能够让他们唱出动听的英文歌曲时,学习的兴趣自然就大大地增加了,不但进入角色快,上课的效果也会很好。

英语课,是语言课。语言是灵活的,是优雅的,是动人的,也是艺术的。那么,导入新课的方法,也就要因学习的内容不同而不同。导入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它需要老师的智慧。导入,需要创造,需要设计,也需要机变。但不论怎样的导入,都应该与新课的学习密切相关,而不能陷入导入和内容两张皮的状态,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需要而做一些无效的劳动。让我们继续摸索,用自己的智慧设计出别致新颖、富于实效的英语课导入法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篇7

一、问题设疑法

二、演示实验法

演示实验法是指教师通过直观教具演示, 引导学生一起动手实验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导入方法.例如, 在讲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时, 在学生有准备的情况下, 教师做演示, 或让学生动手拼接, 去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这样可加深学生对这一定理的认识.然后可以用合情推理的方法加以说明, 从而达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又如, 在讲等式的性质时, 首先给学生演示一个实验:在天平两边的秤盘里, 放着相等重量的物体, 这时天平是平衡的 (让学生看实物) , 然后提问:如果我们在两边的秤盘里都加上或拿去重量相等的物体, 天平会有什么变化?如果把天平两边的秤盘里的物体的重量扩大到原来的相同的倍数 (如3倍) , 或者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如二分之一) , 天平有什么变化?通过“天平仍然平衡”这个事实来说明等式的两个性质.教师通过直观教具演示, 引导学生一起动手实验而巧妙引入新课的导入方法, 往往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提问启示法

例如, 在讲平方差公式时, 可以用提问启示法作如下引导.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多项式的乘法, 两个二项式相乘, 在合并同类项前有几项?生:四项.师:合并同类项后, 积可能会是三项式吗?请举出例子.生: (x+3) (x-2) =x2+x-6.师:两个二项式相乘, 积可能是二项式吗?问题提出后, 让学生动脑、动笔进行探讨.学生议论纷纷, 各谈自己的见解,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生: (x+3) (x-3) =x2+3x-3x-9=x2-9, (2 m+n) (2 m-n) =4 m2+2 mn-2 mn-n2=4 m2-n2.师: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 两个二项式相乘, 积可能是二项式.那么, 乘式具备什么特征时, 乘式会是二项式呢?生甲:两个因式的两项中, 有一项相同, 另一项是互为相反数, 积一定是二项式.生乙:当乘式是两个数之和乘以这两个数之差时, 积是二项式.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生:积的四项中, 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 合并这两项的结果为零.于是就剩下两项了.师:很好, 观察认真, 理由正确.我们再观察一下, 它们的积有什么特征?生:积等于乘式中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师:在多项式的乘法中, 对于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 我们把它写成公式, 并加以熟记, 以便遇到类似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时, 就可以运用有关公式进行计算.如果用a和b表示这两个数, 那么就可以写成公式了, 你能将公式写出来吗?生: (a+b) (a-b) =a2-b2.

教师通过不断设疑, 使学生一再出现新的疑问, 教师再适时而巧妙地加以引导, 启发思维, 从而完成新的教学内容的引入, 这是运用了提问启示法.

四、类比分析法

类比分析法是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对某些特殊知识经类比分析得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外一些特殊知识的导入方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类比导入新课也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 在讲授分式基本性质时, 可以与分数基本性质对照类比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 可以做如下导入:方程的解法与不等式的解法有类似之处, 我们可以用类似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来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看似两三句话, 但这样的导入能把学生以获得的知识技能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上去, 同时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学习和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刍议 篇8

1.直接导入法

1.1方法介绍。 直接导入法是老师一站在讲台上把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 即在讲授新课时直接讲述内容, 类似于灌输法, 直接把内容灌输给学生, 很少或基本不与学生沟通, 不易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情及学生对新课的掌握.

1.2课堂演练。 演练内容:分式约分

师: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讲解分式的约分, 首先, 我们来看一下分式约分的定义: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的过程, 称为分式约分.大家都学过公因式, 分式约分用通俗的话来讲, 就是把分子、分母中的数同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对于所有在分子、分母中出现过的任意一个字母, 如果分子、分母中都含有这个字母的因式, 则同除以这个字母的最低次幂, 如果分子、分母中不同时含有这个字母的因式, 则保留这个字母的因式不变.例如在分式中, 分子中的6和分母中的15的最大公约数是3, 则分子、分母同时除以3, 只有分子中含有字母a的因式, 保留这个因式不变, 再看字母b, 分子分母中同时含有这个字母的因式, b的最低次幂是b, 故同时约去b, 同理, 分子分母同时约去c, 则这个分式的约分结果为

该导入法直接讲授分式约分的定义, 并举例演示, 使学习枯燥无味, 不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令人担忧.因此, 一般情况下, 不宜采用此法.

2.亲手实践导入法

2.1方法介绍。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真理, 学习新知识.亲手实践导入法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 且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学过程容易进行.

2.2课堂演练。 演练内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师:大家先在纸上作出一个三角形 (同学们纷纷忙碌起来, 不到两分钟, 大家都作出了三角形) .

师:大家都做得非常棒, 现在, 请同学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 依次拼在一起.大家能发现什么?

生:三个角被剪下后, 依次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 这就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180°.

这种导入方法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同时学生体会到了发现真理的快乐及教学过程中自己的主体地位, 充满自信, 对其自身学习和成长都大有裨益.

3.归纳导入法

3.1方法介绍。 归纳猜想是老师在黑板上简单地演练一些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发现其中规律或奥妙的一种方法, 也是数学导入新课常用的方法.

3.2课堂演练。 演练内容:不等式性质3

师:我们知道, 5>3, 5× (-1) = (-5) , 3× (-1) =-3, 可见有, 5× (-1) <3× (-1) ; 另外, -2>-3, (-2) × (-6) < (-3) × (-6) , 同学们观察这一规律, 可以发现:不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 不等号的方向怎么样, 与之前的符号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也就是说, 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一个负数, 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不等式性质.

归纳导入法可以使学生自己寻找规律, 获取新知识.该方法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快乐, 增强自信心.

4.创设情境导入法

4.1方法介绍。 创设情境导入法是新课改之后最主流的导入法方式, 文理科通用.教师抓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 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 描绘出一个生动、曲折的故事情境, 充分集中学生注意力.

4.2课堂演练。 演练内容:用正多边形拼地板

师:小明家里在装修房子, 要买各种材料, 把小明的爸爸忙得晕头转向.昨天, 爸爸要去买瓷砖, 就把小明带上了, 也想让长大了的小明帮忙拿主意.

小明和爸爸转了好多家瓷砖店都是一些正方形的瓷砖.小明心想:既然让我这个“大师”出马, 我肯定得设计点新花样.恰好, 当他们转到最后一家瓷砖店的时候, 小明发现店门口还堆了一堆正六边形的小块砖.于是小明就对爸爸说:要不我们把这两种形状的砖都买回去, 拼在一起, 不就与众不同了嘛.爸爸刚想表扬小明, 旁边的店老板笑着说:“不是我不卖给你, 是这两种砖没办法拼在一起.”

转了一天, 小明满心疑惑:为什么瓷砖不能多设计一些其他形状? 为什么店老板那么肯定说两种瓷砖不能拼在一起? 今天我们就一起帮小明解开这些疑惑吧.

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可以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也能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总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很多, 重点是要营造良好的授课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使学生思维活跃, 竖起耳朵认真听讲, 使授课过程容易进行, 且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朱灿.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J].新课程研究 (上旬刊) , 2016 (02) .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例谈 篇9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就是教师在上课伊始直接阐述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程序, 点明本节课所讲的课题以及问题的重点.这种导入法的优点是, 开门见山, 重点突出, 主题鲜明, 节省时间, 既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 又易于立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顺藤摸瓜, 进而探究教学的中心内容.

例如, 在讲“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一节时, 教师可以这样直接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 每种三角函数的数值都是用两条线段的比值来定义的, 这为我们在应用中带来诸多不便, 如果变成一条线段, 那么应用起来就会方便很多, 今天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通过直接导入法, 教师不仅明确了这堂课的主题, 而且说明了这堂课的学习背景.

二、故事导入法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教员的巨大技巧便在于集中学生注意.”故事导入法的魅力也正在于此.讲一个扣人心弦、富于哲理的故事导入新课, 会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神奇而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去, 这样既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自然导入新课, 又能启迪学生的心智,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欣赏力.

在学习无理数时, 我给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来导入: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世间任何数都可以用整数或分数 (即有理数) 来表示, 并将此作为他们的一条信条.有一天, 这个学派中有一个叫希伯斯的年轻人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值是个非常奇怪的数, 于是他努力研究, 终于证明出这个对角线的值是不能用整数或分数来表示的.而这个发现打破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 于是毕达哥拉斯命令他不许将这个发现外传.但诚实的希伯斯却将这一秘密告诉了别人.毕达哥拉斯知道后大怒, 要将希伯斯处死.尽管希伯斯连忙外逃, 四处躲避, 然而还是被抓住了, 被扔入了大海, 他为科学的发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希伯斯发现的这类数,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无理数.可以说, 无理数的发现, 导致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为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事导入法能让学生马上进入思维的积极状态, 跃跃欲试,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大提高了求知欲.

三、发现导入法

启发学生从某些现象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 在讲“勾股定理”时, 教师先让学生量量自己的两个三角板三边的长度, 并大胆猜测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 教师又让学生画出Rt△ABC, ∠C=90°, BC=8, AC=6, 求斜边AB的长度.每名学生都动手尝试计算, 有些学生按1∶1的比例在草稿纸上画出三角形, 并量出结果, 也有学生通过推算得到结果, 但讲不出原因.这时, 老师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就要学习一个重要定理:勾股定理, 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情境导入法

采用情境导入法, 从生活情景入手, 提出生活中能见到, 但还没有进行过数学思考的新问题, 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 教师在教学“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 结合多媒体演示, 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看, 在建筑工地上, 很多工人师傅正在砌墙.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 师傅将一根吊着铅锤的绳从屋顶垂直放下来, 用来看看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这种方法能保证墙面与地面垂直吗?工人师傅或许还不知道这其中的奥秘, 你们能不能为他们找到科学依据呢?”

五、悬念导入法

采用悬念导入法, 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学习知识, 掌握技能,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方法符合心理学原理,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 在教“等比数列前n项和”知识时, 教师可利用网络让学生对闻名世界的阿联酋迪拜塔高度有深入的认识, 再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 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 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 这时教师指出“有一种纸张的厚度是1 mm, 我只需将其对折19次其厚度就可超过阿联酋迪拜塔高度”的论断, 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 形成悬念, 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六、电教导入法

在教学中, 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比语言往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

例如, 在认识椭圆的特征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 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 学生哈哈大笑.教师又通过多媒体换成椭圆形的, 同学们都说:“也不行, 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 而椭圆的不行呢?”短短一句话, 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兴趣达到高潮, 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 这时, 教师再讲新课, 效果很好.

物理教学导入方法研究 篇10

物理课堂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 因人因地因内容而定。在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课堂导入策略。

一、新旧知识联系导入

新旧知识联系教学法, 即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案例:在教学“向心力”时, 回顾已学过的向心加速度知识:向心加速度对物体做圆周运动中的线速度起到了什么作用?向心加速度方向指向哪里, 有何特点?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猜想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外力, 它的方向有何特点, 大小等于什么?通过回答上述一系列问题, 学生复习了先前学过的向心加速度的知识, 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 让学生尝试猜想,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演示实验导入

即以进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方式设置学习情境的引导方法。通常在学生缺乏新知识所要求的感性经验, 或者学生在生活中虽有所接触但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和思考时, 采用实验引入方式。

案例:在教学“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可设计碰鼻实验:如图所示, 把悬挂重球拉至学生鼻尖由静止释放, 学生立于原位不动, 小球来回摆动, 学生怕重球碰坏了鼻子进行躲避, 可事实是重球碰不到鼻尖。此时学生会感到十分惊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要解释这种现象就要用到新的力学理论——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让学生表演碰鼻实验, 以惊激趣, 以趣生疑, 以疑引思, 迅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注意力, 激发探究欲望。

三、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导入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与生活密不可分。用物理知识揭示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 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有用,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案例:在教学“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时, 可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导入。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握手时, 指尖接触时或者手接触到金属物体时, 有“触电”的刺痛感;在晴朗干燥天气, 用塑料梳子梳头时, 头发是越梳越乱, 甚至“怒发冲冠”;晚上脱衣时, 会伴有蓝色的火花和“啪啪”响声, 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产生过程中又遵循怎样的规律呢?从而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四、游戏或竞赛导入

所谓“游戏或竞赛导入”是指运用做游戏或竞技的方式, 发现物理问题进行导入。“好动爱玩”是青少年的天性, 巧设游戏, 通过比赛可使学生发现矛盾。

案例:在教学“摩擦力”时, 设计拔河比赛的游戏方式导入。具体方法是让一名女同学和男同学站在讲台前举行拔河比赛。男同学坐在带轮子的椅子上, 女同学站在地上。比赛结果是无论男同学如何用力拉绳, 女同学都能轻而易举地把男同学连同椅子一起拽过来。男同学比女同学有力气, 却输给了女同学, 学生顿时感到疑惑。课堂导入也就发挥了它的作用。对这样的拔河比赛还可以换一种更简易的方式进行。上课前, 教师准备一个空啤酒瓶, 在靠啤酒瓶底的一端涂上洗涤液。上课时进行拔河比赛, 让女同学单手握瓶口一端, 男同学双手紧握瓶底一端, 两人同时往回拽。结果男同学瓶子滑脱手, 女同学获胜。这样导入也能使学生产生疑惑, 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五、成语和诗词导入

语言是交流情感的产物, 它能唤起学生注意, 促进学生思维。因此用联珠的妙语揭开新课的序幕, 是引入新课的好方法。

案例:在教学“弹力”时, 可以这样引入:

我国古代有“后羿射日”的民间传说, 汉代有“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叫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李广, 三国时有“辕门射戟”的吕布, “百步穿杨”的黄忠, 唐朝有“将军三箭定天山, 壮士长歌入汉关”的薛仁贵, 隋朝有“一箭双雕”的长孙晟, 元代有“只识弯弓射大雕”的铁木真。这些英雄人物, 创千秋功业, 留万世英名, 靠的就是强弓劲箭, 一张弓何以产生如此威力?

六、多媒体课件导入

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它既能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可提高观察对象的可见度和清晰度。所以用多媒体课件引入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在教学“曲线运动”时, 可让学生欣赏抛出去的标枪、宇宙中的星体、砂轮打磨下来的微粒的运动视频, 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这些物体运动的共同点是运动轨迹是曲线。从而引入曲线运动这节课。

也可以下载游戏软件, 让学生做游戏引入新课, 收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案例:在讲授“平抛运动”时, 让学生玩飞机投弹炸小船的小游戏。飞机水平匀速飞行, 飞机投出的炸弹做平抛运动。要求学生通过点击电脑鼠标操控飞机投弹的时机, 炸掉飞机前下方的小船。结果有的同学能把炸弹准确地投到小船上, 而有的则不能。教师小结:炸弹在空中的运动是平抛运动,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平抛的知识。

上一篇:路桥工程质量下一篇:成像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