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创业教育

2024-05-04

德育课堂创业教育(精选十篇)

德育课堂创业教育 篇1

一、高校德育实施创业教育的理论依据

1. 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教改革, 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开辟新天地。

在传统教育中, 教育仅仅是作为文化传递与延续的载体而存在, 学校仅仅是传授知识、规范行为的场所, 教学仅仅是通过各个方面的学习和模仿去规范言行, 以适应社会准则和规范, 课堂教育活动很少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 很少关注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事实上, 经过多年教育之后, 很多学生并不了解职业生活的基本特点和素质要求, 并不善于应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创业教育在普通文化教育的基本上, 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教育要求, 注入了新的教育内容, 寻求新的结合实践活动的途径, 能培养一代既能动脑又能动手, 既有开创精神又有一定创业能力, 既能从事一般生产劳动又能从事某种开拓性的创业活动的劳动者。

2. 开展创业教育可以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虽然当前大学生创业者还只是少部分, 但是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通过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和参与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 可以开阔知识视野, 进行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培养自立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锻炼动手实践能力, 有效地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所有这些正是高校德育所应包含的内容和目的。长期以来, 高校德育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 但是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国内形势, 高校德育难度不断加大, 其实效性越来越受到严峻的挑战, 因而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

3. 培养创业型人才是现代高校德育追求的新目标。

现代高校德育是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的德育, 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促进主体德性发展为根本的德育。创造性活动作为一种价值性活动是道德教育关心的重要课题。作为一种道德品质, 人的创造性培养已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就业观等不断发生变化, 与之相应, 现代德育也在不断创新, 原有德育范式正在不断改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高校德育体系必然要进行调整, 即从禁锢人的头脑、抑制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灌输性德育, 转向开放性的、激发人的自主创造潜能的发展性和主体性德育。

二、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不足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7年由清华大学发起的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拉开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序幕, 到现在为止, 我国的创业教育其实还十分薄弱, 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 具体表现如下:

1. 缺乏科学明确的指导思想。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比较薄弱, 一方面是因为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缺乏明确认识, 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缺乏创业教育科学的指导思想。“创业教育到底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 很多高校就把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与创新创造教育、与就业指导等混为一谈, 指导思想的混乱极大地阻碍着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2. 缺乏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人才培养活动的内在机制、要素及其关系直观和简洁的描述。我国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显出保守、僵化的弊端, 不能适应创业教育的开展。从培养方向上看, 强调以谋职为取向, 培养“对口型”的专门人才, 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培养结构上看, 强调以专业教学为中心, 学科“深而窄”, 专业划分过细, 限制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特别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3. 缺乏合理的课程结构。

首先, 创业教育的课程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创业的相关讲座、选修课等, 但这些仅是孤立的课程而已, 呈现出零散破碎的特征。其次, 很多高校都仅仅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 如创业计划大赛、创办科技园或创业园与创业孵化器等。当然, 创业实践活动自身具有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其无法完整地构建起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 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因此高校应将创业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之中。

4. 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

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 要求他们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 所以当前我国高校中能胜任这一工作的人非常少。此外, 目前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兼职教师, 他们需要同时教授其他课程, 根本没有时间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创业教育, 而且大部分教师缺乏创业实战经验, 存在着依赖书本的倾向。我国创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缺乏不仅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薄弱, 而且深刻反映出高校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 没有对专业队伍的培育作提早规划, 没有意识到创业教育在未来高等教育和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 缺乏相应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 它对学生具有陶冶功能和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 提高学生的精神状态, 而沉闷的、死板的校园文化则会扭曲人性。目前我国校园文化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化自我意识,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挥才干, 把对自我价值、自我实现等问题的思考融汇到社会价值、集体价值观等方面中去都做得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导向模糊、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差, 还没有完全在校园中形成一股适合创业教育开展的风气和文化。

综上可见, 没有科学明确的指导思想, 创业教育的开展就是无的之矢, 操作起来就带有盲目性;没有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的课程结构和专业的教师队伍, 创业教育的开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失去了实践的可能性;而没有相应的校园文化, 创业教育的开展就失去了外在的氛围与条件。

三、高校德育体系中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具体规定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向和应掌握的知识、能力, 它标志着应当培养学生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是进行创业教育的依据, 是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创业教育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培养与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教育五个方面。

1. 培养创业意识。

所谓创业意识, 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 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力、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创业世界观等。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大学生树立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勇于竞争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也是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培养创业意识实质上就是让受教育者“愿创”。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创业也是就业, 是更高层次的就业。

2. 培养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指创业所需的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知难而进, 艰苦奋斗的精神。江泽民同志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64字创业精神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艰苦奋斗, 知难而进;学习外国, 自强不息;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同心同德, 顾全大局;勤俭节约, 清正廉洁;励精图治, 无私奉献。”这些积极的创业精神是决定个体创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取得成功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3. 培养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创业能力, 就是具有创业的基本本领, 是创业精神的直接结果和具体体现, 包括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实践经验等。创业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劳动, 需要创业者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情商。成功的创业者应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既有优秀人才普遍性的一面, 又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具有较高综合性的能力, 是一种具有突出的创造特性的能力。

4. 培育创业品质。

创业品质即创业心理品质, 它是对创业者的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与人固有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人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等方面, 它反映了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要培育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 高校就要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培养乐观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克服没有目标、缺乏恒心的消极心态, 让学生以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走向社会。

5. 增长创业知识和技能。

创业知识主要解决“怎样干”即“会创”, 它主要包括创业如何起步, 创业目标的确定, 创业信息的收集, 企业的人际交流和创业形象的确立, 等等。这需要学生构建创业知识的网络, 高校要鼓励学生学有所长, 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有所创新, 这是创业教育的奠基课程。

创业教育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 需要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 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而高校德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 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结合, 不断创新, 找到德育目标创新与大学生创业教育之间的契合点,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这也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培养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曾毅红.创业教育:高校德育的新视野.理论探讨, 2006.04.

[2]郁义鸿.创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高校德育下的创业教育论文 篇2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理念

在高级教育机构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创业教育是否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并为之努力,也就是说要认识到大学生是创业教育主体位置,要以此为标杆来进行培训和教育。而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研究人员表示,人的主体地位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基于实践活动的人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承认大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主体,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感受到自身被平等对待,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需要设置合理的培训课程,将相关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发挥大学生自主能动性上来。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每一个节点,都要认识到每位大学生身上存在的个体差异,而有这些差异而衍生出来的各种创业需要也是不同的。所以说,在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这些不同的个体差异,通过对不同大学生对待创业的心理以及对创业工作的认识能力甚至大学生背后的家庭条件影响,都要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制定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具有个体差异特色的培训课程,实现分级教学、分层服务,让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创业教育的独特魅力,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并在这种环境中找到独立创业的精神力量。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原则

1.积极调动,教育引导与主体自觉相结合

中国目前的创业教育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开展并不普遍,由此导致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象也不多件,因而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学生还是接受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没有进行自主创业的准备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往往都是自毕业之后就去寻找工作,缺乏明确的目标与奋斗激情。所以说,在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机构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对创业教育接受的主体大学生进行全面和完善的引导,不断地强化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信心,想成他们自主创业的理念,吸引他们主动地思考未来的出路;同时,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他们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明确自己下一步应该如何开展工作;最重要的是,让接受教育的学生都能够掌握一定水平的专业技能,只有基础工作做好,学生才有能力和自信去开展创业。

2.注重实效,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坚持知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论和人的发展论以及教育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所规定的,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仅仅具有相应的技术能力,并不一定能够掌握好该门技能,可能仅仅只是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习惯。某些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接触和了解,才能在脑海中形成比较形象的思维,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最终形成具有实战能力的工作技能。

3.因材施教,共性指导与个性辅导相结合

所谓因材施教,也就是按照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或者其他能力而采取的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因为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事情不同,所获得的经历不同,也就拥有不同的能力。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一定要根据学生个人情况,深入研究适合相对个体的教学手段,才能最大程度的趋利避害,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独立创业的水平和能力,反之,如果仅仅采取统一的培训方式,学生就无法根据教育内容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轨迹,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走弯路。所以说,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应该仅仅包含统一的就业指导,还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

三、德育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1.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陶冶模式

开展多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突显创业教育文化主题。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东西,既承载和体现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传承和发展着校园文化的内涵。要在高校中广泛开展高品位的科技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要使校园文化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趣味性与感官的愉悦上,应结合科学特色、专业特色开展较高层次的学术文化活动,提倡有品位、高格调的科技创新活动,突显创业教育文化主题,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校园文化活动更多地体现学术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统一。一要以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广泛开展各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如开展“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比赛”、“创业创意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商业计划大赛”、“企业管理案例分析大赛"等活动,集中展示学生的创造成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分析问题、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完善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这不仅以活动展现了学生们的创新力更制造了鼓励创业的舆论环境。

2.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验模式

首先,正确认识勤工助学。由于勤工助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位置,导致了部分学生和学校对其社会属性的误读。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机构的不断发展,服务功能日趋完善,而此时勤工俭学的属性也有扶助贫困学生的单一属性转化为了社会实践以及提升学生工作经验、锻炼自我的一种手段,这对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创业教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所以说,高等教育机构需要不断地拓宽学校内部和外部勤工助学的渠道,挖掘合适的资源,搭建校园内部的信息沟通网络,为更多有进行社会锻炼的学生提供更有有价值的岗位。其次,良好的社会实践机会能够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德育教育的课堂,对学生的培训和教育也较为有针对性,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创业以的灵感和技能。同时,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全程参与到活动中去,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把之前所学知识找到合适的实验地点。再次,目前在各地广泛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在有效维护了国家资产不收损失的同时,也避免了投资方在组建基地时的资金投入面临风险。另一方面,基础设施良好的创业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了较为集中的创业辅导服务设施以及优越的师资力量,使得集群化的效果得到放大化,投资者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最后,国家和各级政府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出台了许多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了解这些政策,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

3.大学生创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广泛采用的德育教育进入大学生创业培训教育的趋势,是将大量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带入其中,以求得到最为理想的教学结果。比如东北地区的吉林大学,他们就采用了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方式,邀请了很多大型外企的企业高管来到大学进行演讲。而这些企业的高管从第一线带来了创业、事业等方面的经验,同时与大学生分享了自身发展的轨迹,成功者的说教永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正能量,这些不可多得的财富在演讲的过程中都可以被有心的同学所吸收接纳。其次课程设计要根据培养目标物化为课程计划和教材。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的形成、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的校本教材,用以指导创业教育活动。这些手段为大学生的创业之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和理念。同时,在这些充满了实践性的.课程中,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增加具有互动性、交融性的课程,使得大学生的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大学生通过自身所学理论以及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独立或者组成团队形成活动策划方案,在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递进,通过合作过程中的交流,使单一的思考融入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理念,从而激发出更加合理和富有创造性的创业思路。

4.大学生创业教育激励保障模式

德育课堂创业教育 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课堂;创业意识

一、关于创业教育

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之一是人口太多,导致就业问题成为我们发展中沉重的负担。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创业教育,激发国民的创业激情,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成全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源,把数以千万计的待业人群或大中专毕业生转化为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

谈创业和就业,首要的问题是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实际上每一个成功创业者首先应该要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具备足够的自信心,相信人“无限”的潜能。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而言,心理处在不稳定的特殊阶段,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影响和激发学生创业成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这些品质在创业活动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不管是创业还是不创业,都应该接受创业教育。因为如今的任何工作,都是需要创造力的。对于毕业后计划自己创业的学生而言,创业教育更是必不可少。俗话说: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中职教育的德育课上,教师要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把创业教育作为课程重要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上学到底为什么,是只为取得一纸文凭,还是从上学之初就考虑培养自己创业能力、实战能力,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激发创业的热情,为以后谋求更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走上岗位前多一分把握,多一次机会,才有可能创造奇迹。

二、关于德育课堂激发学生创业意识的实践与思考

如果学生毕业时只能从业,不能创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教育是片面的,因为培养人的创业意识比教知识、教原理更重要。创业意识即创业实践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是主体对创业这一实践的正确认识、理性分析和自觉决策的心理过程。有了创业意识引领,还用别人去灌输知识吗?德育课教师要强化“德育”和“育德”的功能,需要负责什么呢?那就是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正如华南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石槟所指出的:“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再提供平台和环境。真正创业成功的人可能并不多,但是可以培养一大批有创业意识的人。”

1.引导学生创业需要

现在德育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基本上都会安排“新闻播报”。这是一种让学生走出书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成长,进一步感受和理解知识原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从学生收集的材料看,发生什么就讲什么,这样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抓不到重点。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具实效性,引导学生产生创业需要,笔者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选择播报内容的方法指导,特别要求学生重点收集就业、创业方面的典型事例。于是北大才子卖猪肉、清华学生种蔬菜、复旦学生卖盒饭……这样的事例被学生屡屡播报。当然,不能把类似新闻当作讲故事,介绍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而没有分析与此事件相关的前因后果,把时事孤立起来,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进行分析。所以,随之播报的重要跟进内容就是学生们的社会调查。比如让学生调查目前的创业现状,学生们了解到: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创业”时,绝大多数创业者或拟创业者表示,现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毕业往往就要面对找不到工作或是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创业是无奈之举。如何适应未来的社会,如何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学生意识到:必须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自觉培养创业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与其几百个人一起去抢一个工作岗位,也许还不如自己创业当老板。这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是从无到有的跨越。

2.激发学生创业动机

仅有创业需求,还不一定有创业行为,想做老板、想成为中国盖茨的人大有人在,但多数人只是想入非非,只停留在想法阶段。创业需要必须上升为创业动机,才有可能发生创业行为,这才是一种竭力追求最佳效果和优异成绩的心理动力。宛如一个儿童被某一样玩具迷住一样,本来只是“想摸摸看”的心情,结果变成“要买”的意愿。这就需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且还可以为别人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或各种服务。如何克服学生对创业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创业的深层次动机呢?笔者在德育课教学中,和学生就创业的“难”与“易”的问题进行过多次研讨。师生们得出结论:创业失败的原因有千万种,但成功的因素无外乎就那么几条,具有专业的技能、独到的管理能力、敏锐的眼光、坚强的毅力、宽大的胸怀、诚实守信、踏实稳重等。按照倒推的方法,这些完全可以在三年或者再稍长的时间里逐一完善和提高。创业难不难?难。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但并不是不可能。就像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在其著作《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提到的观点:他在留学前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推动了韩国经济的腾飞,因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

3.培养学生创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成功的开始,是创业行为完善、持续的动力,能推动人们积极寻找创业途径,努力实现创业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在上好《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这门必修课的同时,要适当增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在笔者的教学中,一般会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收集的事例。一次,学生例举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教授在美国留学时的一次经历:他看上了一辆二手自行车,询问价钱时,卖货的妇女指指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说:“这个是他的,你问他卖多少钱吧”,孩子的回答是“20美元”,李教授试探性地还了一下价“5美元怎么样?”“OK。”从表情上看,一旁的妈妈一定觉得儿子的出价太便宜了,但是却笑着对李家华教授说:“今天是你的幸运日”。“从表面看这个孩子少赚了15美元,但这15美元却为他交了学费”,李家华说,他体验了和一个成年人的讨价还价的过程,实践了一次交易,“经营的观念在他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为他今后的创业提供了可能”。因此,在德育课堂实施创业教育中,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各种创业实战案例及创业实务知识,让学生了解社会、建立成本意识、风险意识、资源意识等,在分析、研究中挖掘创业潜质和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例如成立各种兴趣小组,组织各类竞赛和技能比赛,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观各种展览会等,使学生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和爱好,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创业方向。

4.深化学生创业理想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一个人若成功做某件事,85%取决于他的态度,15%取决于智力和他所知道的事实和数字。因此,职校生同样可以将创业作为自己对未来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大德育观,在德育课堂内外通过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不仅让学生相信“我也可以创业”,更可以让学生实践“我也可以成功”,从而深化学生创业理想。一是通过收集、调查本校学生成功的创业典型,以榜样的力量促使学生树立创业理想,明确当前学习生活的努力方向。二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兼职活动,比如做推销员,通过自己的实际职业性劳动体会职业人的酸甜苦乐。三是建立校内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如在校园内建立薄利多销、凸显个性的微利店、小超市、饮品吧、动漫社等等。学校对建设创业实践基地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借鉴美国成功经验举行校园创业计划大赛。美国学校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商业计划大赛,也称创业计划大赛。除了创业计划大赛,美国还经常组织创业交流会、报告会等活动,把全球有影响力的创业家邀请到学校与学生座谈交流。举行校园创业大赛不仅为学生创业者闪亮登场提供舞台,更重要的是提供了锻炼能力、转变观念的宝贵机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深化学生创业理想,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5.坚定学生创业信念

职校生作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普遍存在着“能找份工作就不错了,哪还能去当老板”的想法。如何让学生保持上进心,这就需要辩证地来看待成功与失败。笔者在平时的德育课上,根据知识点会适时播放马云、李彦宏、俞敏洪、牛根生等人创业励志演讲视频并设置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我与学生逐渐明白:失败比成功更能给人教益。很少有人在成功欣喜之余,还能心平气和地总结原因,而失败却会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和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个真正善于学习的人,不仅仅要学习正面的成功事例,还必须懂得从失败中学习。多去了解创业者失败的经历,不仅不会让我们的胆子更小,而会让我们的胆子更壮。失败是每一个向优秀迈进的员工必须面对的事情,养成从失败中学习的习惯,每一次失败便可以说是下一次成功的开始。如果我们不再努力,那就永远停留在失败上,并成为“习惯”。虽然很多美好的事情我们不能实现,但从现在做起,兴许就能改变一点!也许正是这一点点量上的差别,就会使我们的生命有质的不同。时运不济作为人生旅途中的一段灰暗路,人人都可能遇到,只不过有些人遭遇的时间短一些,有些人遭遇的时间长一些。然而,一辈子都时运不济的人很少。面对时运不济,每个人都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怨天尤人,另一种就是活得更起劲,选择后者的人会发现时运不济其实是时候未到,只要审时度势,自强不息,总有一条很宽广的路是为自己准备的。目前,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们普遍具有了“总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的观念。

当然,加强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德育课教学中必须长期坚持,并且还要在文化课、专业课中进行渗透,建立起一个有机的整体网络,使那些怀揣梦想、充满激情、不甘束缚又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年轻人,在刚毕业或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能自主创业,施展自己的抱负,也为社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作者单位: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文摘

我国技工教育正处在一个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的过渡时期,为社会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是技工教育的发展方向。技工学校究竟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充实学校师资力量,通过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交叉培训、结对帮扶等措施,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做到“少而精”,要彻底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旧模式,使知识的加工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延伸。教师应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辩证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等,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三、搞好生产学习

生产实习是技工教育的重要环节,校外实习的环境更接近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环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效果也很显著。

四、加强学生管理

班主任要全面把握学生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鼓励他们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

另外,教学设施的完善,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重要影响。

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创业教育探析 篇4

中职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实用型人才, 以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就业本领为主。但近十年来的职业教育实践表明, 如果把职业教育仅仅定位为满足市场对劳动力的基本需求, 则难以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近年来, 随着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 企业面临的各种压力凸显, 在夹缝中生存的企业呼唤创新型的人才。因此, 职业教育要发展, 必须从传统的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 加强对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教育、引导、支持、帮助学生毕业后开展自主创业, 努力为社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型人才。

一、中职创业教育的内涵

美国考夫曼基金会指出:创业教育是一个过程, 它提供给学生创业所需的观念和技能, 使他们辨认出别人可能忽视的机会, 并且使他们拥有洞察力和勇气采取别人可能迟疑的行动。它包括机会识别、整合资源以及主动进行商业冒险等方面的指导。因此, 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形成完整的创业基本素质, 具有较高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形成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创业能力和知识结构, 培养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独立生存、发展本领的教育。

中职生能否创业是个普遍受到怀疑的问题。而事实证明, 中职生不仅能创业而且具有创业的自身优势。笔者所在的学校 (宁波市鄞州职教中心) 曾对2000—2003年的毕业生做过一份调查问卷, 发现毕业生中有110人选择自主创业, 占总人数的13%, 涌现出了非常多的优秀的创业人才, 其中就有创业11年资产已达12亿元的彭天斌。因此, 从现实来看, 对中职生进行创业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它是增强学生竞争力、拓宽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也是提升学生就业品质的重要手段。

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 中职创业教育不能仅从创业技能或创业操作层面展开, 而应该先进行为创业打基础的系列素质教育, 包括创业品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及社交、管理技巧等内容。而中职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利用创业课程和创业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使其今后有可能成为自主创新的人才或企业家。因此, 中职创业教育应包括以下两项内容。

(一) 创业通识教育

创业通识教育的核心是进行企业家思维模式和企业家精神的教育, 包括风险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的教育等。对中职生开展创业通识教育, 不仅能够教给他们创业的基本步骤等, 让学生对创业有基本的了解, 还能够使他们有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 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较强的团队协调能力。同时, 还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 创业品质的熏陶和培养

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 要注意对学生创业品质的培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包括自强自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勇于参与、积极进取的意识, 良好的责任心, 坚持不懈的韧性, 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等;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主要是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善于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创业不是空中楼阁, 而是利用已有知识, 发现契机, 进行资源的调配整合等, 这些技巧都不是靠教出来的, 而靠学生自己发现、探索出来的, 靠学生对已知的知识进行迁移、创造出来的。

二、利用德育课堂进行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 德育课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块, 下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等课程, 因此可以将德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 激起学生的创业兴趣。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 增强学生的创业自信心

自信心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只有引导学生树立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自我信心, 学生才能在创业的实践中大展身手。由于受传统观念束缚, 社会对职校学生的认可度不高, 职校生往往被贴上了应试教育“失败者”的标签, 对前途失去信心, 这种自卑消极的情绪终会导致他们创业自信心的不足。因此,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阳光心态是德育教师首先应解决的一大课题。德育课教师要善于发现职校学生的“闪光点”, 让他们认识到“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要寻找合适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要多给学生以鼓励, 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点燃他们职业生涯之路的明灯。笔者在平时的德育课上, 会适时按学生所需播放创业人物马云、李彦宏、俞敏洪、牛根生等人的视频, 让学生在对创业人物的直观感受中解读创业。学生通过欣赏、讨论逐渐认识到, 创业是要经历千辛万苦的磨难, 只要努力就有希望。笔者还积极利用本校的校本资源, 让学生搜集学长中创业成功者的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通过三年的教学, 笔者惊喜地发现, 任教班级的学生们从自卑变得开朗活泼, 并且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历练变得更加自信, 有好多学生竟然主动通过假期打工、网上开淘宝店等方式去体验创业, 这也大大带动了其他学生的自信心, 推动了学校创业教育的进程。

(二) 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跟学生的创业需要、动机、兴趣和理想信念等有着密切联系, 在实际操作中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等多种表现。教师在德育教学时, 要善于在职业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寻找话题, 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对创业进行思考, 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

1. 鼓励学生立足专业创业。

笔者通过走访本校的毕业生发现, 近年来,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 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路“绿灯”, 甚至创业规模越来越大, 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创业意识很强。因此, 在德育教学中,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引导和启发, 让学生有意识地将专业所长与创业联系起来, 抓住机遇和灵感, 激发其创业的梦想和追求, 为学生的创业打开思路。

如笔者在设计一堂创业课时, 曾采用了销售创业体验活动, 让学生在简单易操作的活动中, 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竞争意识, 培养他们的市场思维和顾客意识。在之后的拓展延伸中, 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编写创业计划书。许多同学在自己的计划书中写到了毕业后要开一家“数控厂”、“模具厂”、“电器维修人才汇”等等, 一份份计划书虽然稚嫩但却怀揣着他们大大的梦想, 字里行间抒写出他们的创业豪情, 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的创业蓝图。

实践证明, 若能将基础知识学习、专业学习和创业教育巧妙地联系起来, 尤其是挖掘德育课程中的目标导航作用, 就会对学生创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从在校中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来看, 90后的他们个性张扬, 自我意识较强, 关注社会和他人的意识不够。因此, 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 渗透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在德育课堂中, 笔者就经常采取角色扮演法, 设置生活工作情境, 让学生扮演顾客、工人、教师等多种职业角色, 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极大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而且能够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各种职业的艰辛, 使学生将问题与生活、创业联系起来, 让他们更多地关注创业的服务方向、服务方法、服务态度等问题, 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从而增加创业成功的几率。

3. 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温州人曾把创业成功的经验总结为“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 说尽千言万语, 历尽千辛万苦, 想尽千方百计。要教育学生, 想成就一番事业, 必须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贪图享乐、小富即安不是一个成功创业者的所为。要学生懂得创业需要有恒心, 要持之以恒, 不怕各种挫折, 失败了爬起来再干, 总有一天会成功。

(三) 增强学生的创业实践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对德育课创业教学的实践和反思, 笔者深深体会到, 创业教育脱离实践难“给力”。“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在创业课中为学生提供一幅真实的创业图景, 才能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创业的种子;只有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创业体验, 才能让创业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德育教师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和校企合作平台, 为学生的创业实践助力加码。

1. 在校内德育活动中, 树立学生的创业理念。

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校团委把五月份定为“文明风采暨职业生涯导航主题月”, 其中把创业创新作为主要内容之一。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创业之星征文、“心绣未来”演讲、创业论坛、创业设计大赛、“创业一条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 德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导航作用, 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创业一条街”的创业实践活动中, 一些学生的校内创业实践活动令人瞩目。以班级为单位组队, 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制作的小食品、批来的饮料或其他小商品等向校内的师生销售。德育教师可以在市场商机洞察、资金筹备、目标市场等多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创业的相关问题, 为学生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书打下基础。

2.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 增加学生创业认识和体验。

我校已经初步建立起“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与园区联结”的三联办学模式, 与243家单位建立联系, 拓宽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训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参观调查或实习的机会带领学生走出去, 参观和了解创业成功的企业。到创业成功的企业单位考察学习, 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企业创业成功的经历和过程, 学习创业成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在成功创业企业的示范下, 激发学生热情, 增强创业意识, 坚定成功信心。

此外, 学校依托福泰、欧琳等5家区级实训基地和130多家各种校级实训基地, 通过实行工学交替、产教结合和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方式, 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经过、培养和检验创业能力的场所, 让学生边学边用, 学以致用。在尝试教学、生产 (经营) 、开发一体化的准创业实践活动, 放手让学生面对市场进行创业活动, 自主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的管理, 熟悉各个环节, 获得自主创业的经验、胆略和能力, 使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培养创业的精神, 掌握创业的本领和方法。

当然, 学生的创业知识主要还是应从学校设置的系列专业课程中获得, 通过切实的创业实战去锤炼, 德育教学若能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主动的学习观和创造的价值观, 懂得自信、创新、竞争与合作之道, 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 就是对创业教育的最好表达了。

参考文献

[1]李心建.在德育课堂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 2011 (3) .

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5

新墩镇中心学校理化组

孙翰林

德育教育,从本质上讲,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其中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是方向,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就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而言,德育是把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活动,怎样在各科教学中落实德育首位的原则,这是一个新课题。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德育教育因素,这正象赫尔巴特所说的那样:“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关键问题是看我们是否能善于挖掘、具体分析各学科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与德育的必然联系,科学地进行德育教育。物理学科是各类学校教育中设置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同样具有非常高的地方位。由于物理知识具有精确性、可测性、实践性、客观性和局限性等特点,所以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它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态度和道德情感,献身科学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笔者作为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学物理教师,积极响应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号召,在本文中根据物理教学的特点教学目的,结合教学内容就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一些探讨。

一、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的德育内容应该以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核心。物理学是一门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学科,教材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物理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有关章节介绍我们的祖先对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在讲到磁场、磁针问题时可介绍一下我们的祖先在十一世纪末已发明并使用了指南针,而外国关于指南针的记载最早是在十二世纪末,比我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

通过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祖国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远景,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愿为将来更好地参加祖国建设而努力学习。比如在讲授力学并涉及到航天知识的时候,可多介绍一下我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情况。从70年发射第一颗卫星,到84年发射同步通信卫星,以及后来发射出去又能准确地进行地面回收再到最近我国的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上天等等。在介绍光的三原色原理时,可谈谈蒋筑英在改革彩色复原技术难关时的忘我精神。在有关原子核的教学中,可介绍钱三强夫妇在核反应研究中,关于铀核三分裂变和四分裂变的发现,受到世界重视。他们还拒绝了外国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这些事迹都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用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时间都很有限,如何把有关的内容恰当地溶进教学之中,这是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点到为止,不要拔高分析,更不要不管内容如何,都牵强附会地往上联系,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不能总把“爱国”两个字挂在嘴边上,要就事论事,让学生从具体的事实中认识到祖国的伟大,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二、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概括和总结了当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全部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准备了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很多观点都可在物理学中找到佐证。在教学中如能有机地把这些哲学观点渗透进去,这无异是对政治理论课的一个很好补充,使学生无形中受到政治思想教育。教学中,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同时,适当提一下科学史上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过程中曾出现的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辩证的自然科学方法论。如:在讲到能量守恒定律时,可提到在机器工业非常发达的时代,人们发现机器能不断地对外做功,但却总要消耗能量。当时就有人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能不能设计一部不消耗能量就能不断对外做功或消耗很少的能量,却可以对外做很多功的机器,即制造永动机。这种美妙的设想很吸引人,有很多人为之奋斗了一生,但终究没能设计出永动机,也不可能设计出永动机,因为它从根本上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违背了物质的运动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唯物主义观点。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毕竟不能用过多的时间去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更多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进去,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在分析物理现象时,很多地方都能用到。如:在讲参照系,相对运动一节时,在分析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同时,要进一步分析运动与静止的对立统一关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地球上处于静止状态的人,是相对于地面来说的。实际上,“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正跟着地球围绕太阳遨游太空呢!唯物辩证法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科学知识及有关概念是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认为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在讲这部分知识时,可简单提一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发现了物质的第四态即“等离子态”、以及物质的第五态“中子态”。作何概念都会发展,结论都会深入,任何时候的认识总有局限性,永远不会有尽头。以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有意识地将辩证法思想融汇贯穿到全部教学中,有机地体现在每章节的知识传授中,必定会对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物理这门科学是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的,它得出的定理、定律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理学特有的逻辑精确性以及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这些都会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激起正直与诚实的内在要求。物理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具有理性思维,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都要经过合乎逻辑的理性思维,决不允许随意胡编,信口开河,也不能容忍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它可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任性,意气用事、随心所欲的弱点,形成一切都要经过理智过滤的良好习惯。每一次物理课所提出的目的,所期望和所要求的结论都是明确确定的,而结论的清晰无误、能够并且在事实上也积极地影响着学生的顽强性和坚定性的形成。而物理学史上的科学家,如伽俐略、布鲁诺等,为捍卫真理,被迫害甚至英勇献身的事迹,也能够激发学生勇于破除迷信,追求直理的精神。

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集体主义教育,因为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规范的根本区别在于我们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通过课堂教学及分组实验,小制作等,培养学生协同活动、共同努力的集体主义精神。物理课的更深刻的和更重要的特点是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创造性。正是物理课的这种创造、探索的性质,可以培养学生坚韧和勇敢的精神。这正如苏联教育家辛欣所说的那样:“谁体验过一次创造的崇高乐趣,他就会为了再次体验到它而不懈地去努力。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他,他的激情和志向,他的克服障碍的埋头精神和坚韧精神,都会随着每一个新的成就而充实起来,他会象一个真正的战士那样学会去迎接挫折、失误、暂时性的失败„„”。

德育课堂创业教育 篇6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模式;高校创业教育;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

主体性德育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动力,其理论基础和来源是主体性教育理论。对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探索研究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性,同时也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1.主体性德育的内容和意义

主体性德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主要指的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使受教育者能够具备一定的创造性以及自觉性,最终受教育者可以实现个人主体性人格。从教育内容来看,主体性德育有利于形成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和谐统一,使个体的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化的要求。从教育理念来看,主体性德育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从实际操作来看,主体性德育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主体性德育教育有别于传统德育教育,能够培养主体的创造能力,使受教育者实现主体性人格,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发展性。

2.主体性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关系

1.1主体性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主体性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对教育的接受能力,其研究对象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以及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所形成的规律,而创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素养,增强受教育者的创业能力为目标。

从培养人格这方面来看,主体性教育和创业教育具有相同点,两者都属于培育主体精神和个人人格的教育体系。两者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主体性德育教育看重对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创业教育在师生平等交流理解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

1.2主体性德育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创业教育首先要符合社会主导思想。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和素养,使其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创业教育在内容上要以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实际情况为依据和出发点。主体性德育恰恰以个人的发展为中心,所以,可以作为创业教育的指导理论。主体性精神会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主体性德育能培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碍,如果缺乏自主能力,没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主导地位,就不会积极探索和追求新的发现,那么就会导致创业精神的缺失。大学生在创业中,应该勇于开拓进取,面对困难不退缩,勤奋追求,探索创新。

创业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培育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和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创新思维会激励大学生寻求突破并追求新事物。主体性德育旨在发展个性,通过摆脱被动和保守的思想束缚,充分发掘学生的发展潜力,从而使受教育者逐步建立起完善健全的个体人格,实现主体人格。人格的定义是性格特点以及个人气质的总和,自我修养的水平以及文明程度构成了人格体系。创业人格对创业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创业人格影响甚至决定着创业行为,只有通过主体性德育教育的作用才能为创业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创业人格具体化为人的思想、行为以及感知能力等,要想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就要树立自觉性和创新意识,不断克服困难,勇敢前进,最终培养出创业人格,为创业成功铺路。在德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通过引导来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课堂上采用平等对话的形式,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中,教会学生树立自主意识,勇于挑战权威,不随波逐流,而是敢于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

3.高校创业教育实现主体性德育教育

3.1教学理念

主体性德育教育首先要遵循的理念就是以人文本,运用于高校创业教育,也就是把大学生当做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德育活动普遍简单化,由于教学内容单一乏味,失去了感染力和吸引力,课堂形式只是一味地政治理论的说教,脱离了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突出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主体性德育的指引作用。

3.2教学模式

将主体性德育运用于高校创业教育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探究性教学模式。具体来讲,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先设立问题,且问题具有实际意义,可供学生讨论,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同时,为增加课堂氛围,可以在教室中进行创业情境的模拟表演,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在情境中分析问题,说出自己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会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由此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同时,让学生的创业能力也能有所增强,在创业的过程中面对困难阻碍能够积极去解决。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知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并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创业道路的艰辛,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养成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实行高校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积极组织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的创业思维。创业教育需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多多实践,而不能只一味的依赖于讲授的方法来传播教学内容和知识。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和创业演讲比赛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让学生能够主动参加,在竞争中激发自己的创业潜力,培养一定的创业能力,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求发展,加强创业意识。

结束语:

主体性德育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以及创业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

参考文献:

[1]钱美玲. 主体性德育模式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建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德育课堂创业教育 篇7

1. 主体性德育

所谓主动性德育,以培养教育者的主观能动心个创造性为主要目标,期望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化发展。主体性德育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育中心和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在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下,尊重个体发展需求,在教育能力方面,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争取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式下,主体性德育的发展,实现了德育教育的创新化发展,更具开放性和有效性,为德育教育的稳定发展提供优良的平台,强化德育教育的开放性,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理念和主体人格,从而为社会培养更优良的人才。

2. 主体性德育在创业教育中有重要地位

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科学的思想进行指导,创业教育必须与社会主导思想相一致。高校创业教育是在高校中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主创业素养的大学生,因此创业教育的内容就必须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主体性德育重视个人的发展,为这一要求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3. 主体性德育模式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建构

3.1 创新教育理念。

3.1.1坚持以人为本。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基于主体性德育的原则和价值观,遵循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创建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成长环境,培养创业创新人才。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不仅将大学生看作是教育过程中被动的客体和被教育的对象,应当基于创业教育的目的,以大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本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当深化对大学生认知,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当前时代发展的新趋势,遵循创业人才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反映人的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创业教育内容,促使创业教育更具时代性和发展性,选择多样化的创业教育方式,积极创建优良的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一个优良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创业教育活动中,迸发自身参与创业教育的激情,促进民办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3.1.2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化对大学生主体性及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认知,进而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也就是说,应当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自主创业的主体觉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肯定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促使民办高校学生能够自我评价、自我管理,从而实现自我发展。与此同时,主体性德育模式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运用,应当全面衡量大学的创业需要和特点,转变传统与刻板的教育模式和单一的意识形态灌输,坚持与时俱进,将主体性德育教育融入到民办高校的通识教育和创业教育等活动中,深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

3.2 创新教育模式。

3.2.1探究型模式。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运用主体性德育模式,应当坚持学生的发展,从具有讨论性和争论性的问题入手,创设优良的创业情境。在这一情境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收集创业资料和信息,针对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冲突,进行合理的设想,并加以论证,找寻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应当合理运用多种德育教育方式,调动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的创业思维,构建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正确认知,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品德发展。3.2.2实践型模式。创业教育实效的提升,需要民办高校积极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实现知行的有机统一,通过个性化的实践操作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应当积极贯彻主体性德育内容,适时举办大学生创业知识竞赛和创业大讲堂等活动,积极营造优良的校园创业氛围,组织并支持学生参与大型创业竞赛活动,培养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实现价值的多元化,在实践操作中增强学生的主体创业意识。

结束语

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运用主体性教育模式,应当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并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创业意识和健康的创业心理,通过主体性德育模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大学生能够具备安身立命的能力,并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创业化、知识化和德育化的协调发展。

摘要:主体性德育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教育领域内的直接反应。当前民办高校德育教育中,合理运用主体性德育模式,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自主创业素质,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本文简要探讨主体性德育模式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实效性,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模式,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洁标.主体性德育背景下基层学代会制度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2]周晓夏.大学生主体性德育评估探析[J].网友世界,2014(07).

德育课堂创业教育 篇8

汉语作为母语,具有自然习得的特点。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就接触我们的母语环境,学习母语是一种直觉行为。基于母语这一学习特点,使得语文课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他课程的学习都得从“学得”起步,而语文课却不是“从零开始”,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教一些什么能使得学生终身受益呢?

一本介绍印度教育家师利·实谛·赛·吧吧教育思想的教科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对教育所能谈起的就是,当我们忘记所学但仍在脑内留下印象的,才是教育。因此,到底是什么东西于忘记所学后仍遗留下来的呢?答案是人格。没有人格,教育便是徒然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奉行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标准,那就是我们教育的准则,在教学中注重育人,教育和德育并不是两条平行的轨道,语文课虽然和其他学科一样,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门学科而已,但是这门学科却具有特殊性,因为学习的载体就是一篇篇课文,一定涉及思想内容、道德判断或审美鉴赏,这些文章渗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和精神的精髓,是浓缩的“做人的教科书”,我们学生在学习时也必然受到熏陶和影响。语文课上“教书”的过程无不伴随着育人的功能,“教书”和“育人”浑然一体,难以分割。

一、教材文本是育人工作鲜活的资源库

语文课基本上是借助以课文为主要内容的教材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现在的新课标也加大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引导投入,因此在选择课文上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作为课文进入课堂,让学生品读,用“文”这种形式上的美来传递文章本身所蕴含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内在的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质“上的美,自然达到了教育意义。我们初读课文,也许还在磕磕绊绊地把一些生字生词理清楚、读明白,等到我们读过二三遍之后,我们就会开始探寻心灵的共鸣,打开自己的心扉,去和作者的心灵发生碰撞,进而产生共鸣。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做到的一项工作,而且要常做常新。

例如学到了《背影》,初读课文,也许有些学生没有什么心灵上的感受,可是对于那些缺少父爱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中会有一丝的涟漪。可是,当我们读到作者的父亲穿过铁道,为自己的儿子买橘子那一段,那步履蹒跚的背影,那血浓于水般的情怀,便跃然纸上,就在这时,我会让学生放下手中的书本,闭上眼睛,让他们用心去感受这份久违的却时常发生的感情,去回忆和自己的父亲相处时的点点滴滴,我们发现,这种情感,其实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曾出现过,而且许多孩子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他们听着课文的朗诵,想着自己和父亲的故事,对于13、14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很少能够有这样的环境,静下心来去回忆、去感悟,而我们就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情境。有的孩子真的流下了热泪,而这时,作为老师,能够感受到他们心在流泪,有迟到的感动,也有痛心的懊悔,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老师不会问,也不会让他们与大家分享,只是让他们尽情地释放,把各种感悟留在自己心中最珍贵的地方。

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读《小狗包弟》时,让他们去感受巴金先生那说真话的勇气,同时让他们写一写自己人生中,最想对谁说对不起,同学们写了很多,有些事情现在看来,已经不算什么,但是他们敢于写出来,就是进步,就是勇敢,就是灵魂的一次洗涤、一次突破、一次飞跃。我让学生读《包身工》,联系我们身边的农民工,黑煤窑工人的遭遇,孩子们流下了泪水。诸如此类,我们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有些课文其实不需要老师去细致的讲授,不必非要讲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方法,那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慢慢地,仔细地诵读、品味。而教师在学生有阅读困难的时候,适时地引导、启发、点拨,而不要去刻意灌输什么所谓的“意义”。

二、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是育人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们的教学其实是如下这些人共同参与完成的:作者———教师———学生,这个模式在现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还是占非常大的比重,我曾经在朱晓民先生著的《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这本书看到:钱梦龙老师深受他中学国文教师庄乘黄先生的影响;于漪老师也对她的老师在教授《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时眼中噙满了泪水这一幕记忆犹新,我在初登讲台的时候,曾觉得很可笑,老师讲课也能讲哭了。但没过多久,我发现,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多么地重要:我在教授《游褒禅山记》的时候,我讲到了如果要是进入洞穴,看到“奇伟瑰怪非常直观”需要三个条件,那就是志、物、力,我把这个和学生当下学习联系到一起,告诫他们志就是你们的志向,物就是父母给你创造的物质条件,力就是你们的努力,我联系到我在学生时代的种种遭遇,我求学的过程,讲到激动处几次哽咽,当时班级鸦雀无声,课后,学生在班级日志中写道:没想到语文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够讲课讲到哽咽,我们能听得这么安静,我上学这么多年没有遇见过,老师讲古文的时候都是翻译字词,说说文言常识就完了,可是这堂课完全不一样,我绝不会让父母失望,好好学习,父母给了“物”,我要用我的“力”,去奋斗、去实现我的“志”。我没有想到,我的一点“感慨”与“回忆”能给学生这么大的触动,这使得我更加明白了学生语文课上真正需要什么———需要的是交流,需要的是敞开心扉去感悟。

三、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

课堂活动是学生体验自身生命价值的过程,对于这一点,语文教师往往有着自己切身的感悟。因为语文课堂承载着太多的人文关怀。语文教学内容不单单存在着知识、技能,还渗透着思想的、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因素。只有在教学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是非、好坏、美丑的鉴别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认识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才能够更好地得以培养和提升。语文课的育人是靠潜移默化、熏陶渐染的。

上课会出一些非常有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是没有正确答案的。但是我希望学生能够享受思考的快乐,能够激发他们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热情,能够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我现在执教的高二年级,刚刚学到选修课本中的《长恨歌》,当我讲完这首诗后,我让学生谈谈对唐玄宗这个人的理解,有个男生怯怯地挤出来一句:“唐玄宗这个人也没有那么色啊!”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如果换到别的课堂上,这孩子肯定被老师训斥一顿,可是我从孩子的眼中看到了是他的想法,我让他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而利用课堂上剩余的15分钟做了一个“唐玄宗重色误国Vs唐玄宗爱情专一”的辩论,大家充分说出自己的观点:

生甲: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但后来骄傲了,腐朽了,不知道居安思危。

生乙:唐玄宗对于爱情还是专一的,自从和杨贵妃在一起后,再也不爱别人。

生丙:如果唐玄宗和杨贵妃是民间夫妻,他们会很幸福,可惜在帝王之家,身不由已。

生丁:唐玄宗即使和杨贵妃恩爱,也可以把国家治理好,还是麻痹大意,思想膨胀,生活腐败,以至于国家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再比如我在执教高一必修一的时候,对于古文单元《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牺牲到底值不值得;《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的为人,你到底喜欢谁;结合历史的背景,为什么被人们冠以“痞子”的刘邦最后一统天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都是需要我们去引导学生讨论、去理解、去形成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当然这里面也需要老师掌握好火候,掌握好大的方向,鼓励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去认识、去思考。

记得我本学期在执教高二必修五一开始,我便把书本后的名著导读中《三国演义》的学习任务给学生布置下去,让学生或是去图书馆借取,或是自己买,或是找亲戚朋友借阅,都要在两个月之内给我通读一至两遍,临近期中的时候,我特意拿出一节课来进行“我来品三国”的读书活动,大家有的是看过易中天品三国的片段,然后又结合自己感受同大家分享,有些学生确实又读出了自己的许许多多的东西,学生的想象发散能力实在不可小觑。

当我看到学生们为了一个答案据理力争的时候,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而在书中寻找答案的时候,我会从学生热烈的学习情绪中感受到孩子们那种自我充实的愉悦感和自我发现的成功感。对于一些学生来讲,讨论的过程,小组合作的过程对他们的影响,往往超出答案本身的影响,讨论中他们的智力因素———凭借知识、技能获取正确答案和非智力因素———学生学习意识、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品格的培养,在这里相得益彰、受益终身。

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9

一、设计合理游戏使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

在上垒球投掷课时,单一的投掷,学生兴趣不浓,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因而我设计成“投弹炸怪兽”游戏(在投掷区前画一条及格线,远处放一个或多个标志物,上画野兽的头像,看谁能炸死怪兽,如不到及格线者,算炸伤自己,罚做俯卧撑,促其加强臂力练习)能投到怪兽头像处的以投掷的多少、投掷的是否规范、投掷的准与否,来评选小英雄,同时适时讲一些奥运会投掷和射击英雄人物的故事和事迹,以及他们为国旗在奥运会的升起作出的努力,这样学生便兴趣盎然,都能奋力投掷。这既是效果好的体育课,又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这节体育课,不但使学生学习到了体育技能,在其过程中还受到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增强民族责任感,达到体育锻炼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让学生在充分参与中感受成功,增强信心,陶冶情操

低年级学生争强好胜,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进行品德教育。例如:在进行快速跑讲课时,我组织学生进行直线接力跑比赛,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组,要求学生不论能力大小都要积极地去“参与”、去“竞争”,同时设置竞赛规则,每组再分成运动员、啦啦队,进行接力跑比赛,获胜者进行奖励,冠军获得者不但奖励,还要求其他学生为他们唱国歌,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也能全身心投入比赛。为了争冠军各组队员相互配合、紧密合作,课堂气氛也空前活跃,笑声、呐喊声不断,比赛的运动员更是竭尽全力,飞速奔跑。真如置身于竞赛场。比赛结束后我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将来站在国际领奖台上,国歌会为你们奏响,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又愉悦了心情。

体育课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和竞赛,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懊丧,培养他们养成胜胜不骄、败不馁、坚韧不拔、敢于开拓进取的良好心态。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最纯真的年代,教师要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的时光,能够自觉地养成积极锻炼和养护身体的意识,使自己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旺盛的生命力,为将来的社会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教学中用行动让学生懂得合作、团结的价值

在排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排球的“传”、“垫”“发”三大基本技术,教师除了讲解基本技术原理和练习方法以外,采用最多的是练习方法,即组织同学互相对传、对垫、对发。学生在练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基本技能掌握不好,合作不协调,会出现过多的失误。对此学生之间相互埋怨,尤其是一部分技能好一点的学生甚至挑剔别人,他们常说道:“不要和某某在一组”“老师我们要求换人”等等。这时教师就要给学生讲明白,球类项目是通过集体配合进行的,在练习中要学会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也不能排斥他人。并以最近的世界杯为例,问学生“如果西班牙队只有比利牙能不能进入四强?”“我们踢足球两个高手对十一个普通球员能不能赢”等,让学生明白,只有合作,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才能取得好成绩。同时让同学们再练习,并在再次练习中强调相互协作、尊重对方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协作中以别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掌握技能,提高自己的水平。通过再练习学生开始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当然技能掌握地也更好、更快,在合作中学生感受到了成功,也感受到了快乐。

球类游戏等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多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鼓动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较好地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培养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挑战自我,将智慧、体质、意志和品质融为一体

田径项目对人的耐力要求比较大,训练的时候没有太大的娱乐性,特别是中长跑练习,很多学生虽说不是谈之色变,心里也多少有点发怵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没有单纯地对学生进行跑步的技术、呼吸方法、体力分配这样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对他们进行了心理的培训,也就是告诉他们中长跑锻炼的实践意义教育,鼓励他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不懈地进行锻炼,培养他们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此外,我还率先垂范,进行示范跑和助跑,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一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好,为了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心肺功能,我要求他们在完成规定的距离后,再加跑一段,以使他们能够激发自己的潜能;而在支撑跳跃中,一定程度的提高器械的高度,加长起跳的距离,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小学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篇10

一、故事触情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 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年龄小, 好奇心强, 也喜欢听故事。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充分做好准备, 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 坚定信念, 提高认识。如学《惜时如金》一文, 使学生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自小学习好的主要原因, 乃是他爱惜时间、刻苦学习, 从而激发起他们从小要惜时如金, 发奋学习的思想感情。

二、设“画”诱情

俗话说:“触景生情”, 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 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幻灯、挂图, 加以生动的描述,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教《爱惜粮食》这课, 我绘制了一组以粮食生产过程为主线的图画, 让学生边看图, 边听老师的描述, 使学生很快被带进了“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的情境, 在看、听的过程中明白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三、歌唱促情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进音乐, 把思想品德教学与音乐合理的联系起来, 能加深课文的意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了《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这一课, 让学生唱《我的好妈妈》, 使学生明白妈妈为我们日夜操劳的艰辛, 我们应该怎祥孝敬母亲, 怎样做个好孩子的道理。这样, 既加深广对课文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 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 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 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 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 深挖其思想精华, 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 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 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 受到教育, 规范行为, 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 学校抓校风建设时, 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 引导学生去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 明辨是非, 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 教师可以适当提示, 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 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 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 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联系实际融情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和灵魂, 这是由品德课的目的和任务所决定的。

(一) 思想品德课需要联系。

1.学生的思想实际。

2.学生的生活实际。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4.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政治文化、经济的巨大变化的实际。

(二) 怎样联系实际。

1.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现在的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改革开放等现有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很关心, 对国际政治经济现象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很有兴趣。此外, 学生行为习惯、思想认识能力的逐步提高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 (思想品德) 教材的内容编排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教材以上学——做学生——守时——守纪律到团结同学——爱老师——爱祖国——讲卫生——爱物品这样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和深入的过程, 安排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是好动、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无知等, 若与实际特点联系起来。

2.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思想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材进行改革, 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改革才行。如对一堂好课的认知标准, 过去我们认为能做到概念、原理、能讲清楚、立场观点正确、层次分明, 条理逻辑性强, 就是一堂好课, 现在要从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上来看课堂教学。因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提高应该要求认识与实践统一。为此, 教师要坚持教书与人, 确立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的观念, 有人就要了解人、研究人。根据学生的思想特色和变化了的情况施教, 加强教的针对性, 看一节好课, 除了看教师讲的内容外, 还要看课堂教学取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下一篇:中老年女性化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