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金评价

2024-05-08

公共基金评价(精选八篇)

公共基金评价 篇1

随着新农合覆盖率、参合率和补助标准的不断提高,对新农合基金的使用和监管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保障广大参合农民的切身利益,确保基金运行的经济、效率和效果是政策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基金效益最大化(value for money,VFM)为原则,基于经济、效率和效果(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框架,分析新农合基金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新农合资金筹集使用的整个过程为着眼点,探讨新农合基金管理的评价体系和方式。

1 基金效益最大化(VFM)

VFM即效益最大化,即“合理使用资源,实现预期结果”。实现基金效益最大化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成本投入和效益,并使两者达到更好的衔接,从而采取更明智的政策措施。基金效益最大化绝不是意味着使用花费最低的方法,也不只是片面地、孤立地分析其中一个要素,如单纯看其经济性或效率性而不考虑效果性,而是需要从经济、效率和效果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综合考察、分析,从而建立基金分析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框架,取得公共基金预期结果的最大化。

实现新农合基金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于必须清楚的了解成本投入以及所期望的产出,重点在于评价投入产出过程中的效率,此外,在评价过程中还需要建立纠错机制,并在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以调整政策,根本点在于评价经济、效率和效果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将三者贯穿于基金投入至产出影响的过程(见图1)。当对基金的效益做出判断时,公平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例如,确保低收入人群也能享受到新农合政策预期结果所带来的影响,即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 经济、效率、效果分析

2.1 经济性原则(Economy)

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资源耗费,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体现在新农合基金中主要是以何种方式合理地筹集资金和降低管理成本,因此要以是否符合经济原则来评价新农合基金的筹集和管理。实施新农合,首先要筹集基金,这是起点也是难度较大的一个环节。其次要对基金进行管理,这对新农合的可持续运行也是非常重要的。

2.1.1 筹资成本

要综合考虑新农合基金筹集渠道和筹资方式。目前,新农合基金的筹集渠道主要包括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资助和其他收入。但是一些地区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各级地方财政和农民上缴的保费,缺乏来自社会方面的捐赠,筹资渠道比较单一,影响了基金的壮大和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2]。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农民参合积极性,拓宽新农合筹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保证政府稳定持续资助,切实减轻农民筹资压力,减少新农合运行阻力。目前,新农合筹资方式主要有六种:募捐式筹资、签约式筹资、赠券式筹资、补贴式筹资、滚动式筹资和税收式筹资[3],每种筹集方式各有利弊,各地应该因地制宜,遵循简便易施、成本较低、效果良好的原则,采取灵活高效、经济性强的筹资方式,并且要建立长效的筹资机制,确定合理的筹资标准,降低新农合筹资成本。

2.1.2 管理成本

在新农合基金管理上,可以从报销制度和统筹层次方面进行评价。报销制度不完善和手续的繁琐复杂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造成费用报销的成本较高,实行信息化即时结报,能够减少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双方的工作量,节省管理成本[4]。另外,新农合基金实行县级统筹,会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和困难,但可提高新农合的基金统筹层次,既能提高抗风险能力,又可以把更大区域内的新农合基金放在一起管理,统一收缴、统一拨付、统一监管,可以节省管理成本,保障新农合基金的安全使用[5]。

2.2 效率性原则(Efficiency)

效率性是确保以最小的新农合基金投入取得一定数量的产出,贯穿于新农合基金投入和产出的全过程,以效率性原则评价新农合基金就是评价保证基金运行质量所采取的措施。基金监管不当,会导致新农合基金大量流失,使用效率低下,并且参合农民享受不到质优价廉的服务,影响参合的积极性[6]。为了确保新农合基金运行的效率,防止基金支出与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应该将监督贯穿于整个新农合基金使用和管理过程中,便于我们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纠正和调整。可以从工作人员的行为、透明度和审查力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2.2.1 工作人员的行为

工作人员的行为如技能、素质及管理水平等方面关系到新农合基金运行的效率。为了促使新农合基金能够得到合理的使用,工作人员需要在决策和实施中不断努力,明确何种方式有效并确定以最有效率和效果的方式达到目的。因此,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严格执行报销规定,提高管理水平。定点医院的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从供方的角度降低道德风险,同时要进行绩效考核,提高新农合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2 透明度

评价新农合基金使用的透明度是确保效率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定期向社会公布新农合资金收支和使用情况,并在县、乡、村三级公告栏张榜公布,除公示、举报外,聘请农民作为监察员和信息员,充分发挥农民参与监管的作用[7]。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对参合方获得补偿情况及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行为进行公开的披露,接受社会监督[8]。促使公众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判断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是否符合效益最大化原则。

2.2.3 审查力度

加大对基金使用的审查力度能够及时发现基金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效率。因此,从审查力度的角度来评价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要明确问责对象及其岗位职能,对管理系统进行初步审查,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责任主体,严格根据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罚。设立独立的机构来评估新农合运行的效果,并且进行系统评价。由于采用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方式,部分定点医疗机构为了增加收入,存在诱导需求的现象,造成医疗费用的上涨,可能会造成基金的浪费使用,影响了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效率。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考核审评,审评结果将决定其定点资格。另外,检查机关工作人员也要尽职尽责,不徇私枉法,加大打击力度,做到惩治与预防相结合,提高农民对参与新农合的信任度。

2.3 效果性原则(Effectiveness)

效果性是指既定目标实现的程度,从效果性方面来评价新农合基金运行即在经济性和效率性原则的基础上,新农合基金运行能否实现预期结果让参合农民受益最大化?新农合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切实减轻农民的看病就医负担。因此评价新农合基金运行的效果性可以从控制农民医疗费用和公平性的角度来探讨。

2.3.1 医疗费用

有研究表明,尽管新农合对农民的住院补偿比例在逐步增加,但补偿增加的费用大部分被医疗费用的上涨所抵消,导致农民受益程度的增加受到了较大限制[9,10]。首先要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的上涨,使有限的新农合基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应该继续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根据不同支付方式的优缺点、医疗机构层次以及服务类型采取成本效益较高的支付方式,例如实行按病种付费,选择病种制定临床路径,细化质量指标和标准,限制病种收费最高额,定期进行质量考核,提高诊断治疗水平和用药规范性,使医药费用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防止诱导需求。其次要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降低农民自付费用。新农合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基金使用和分配原则。据卫生部、财政部要求,新农合当年基金使用率必须达到85%, 结余不能超过15%,累计结余不能超过当年的25%。补偿标准过高将使基金结余过低,甚至出现赤字,说明基金没有控制好,补偿标准过低则基金过度结余,说明农民没有得到相应的医疗保障,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基金的安全与效果最大化。通过调查农民的医疗卫生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对起付线、封顶线和共付比例等具体的补偿标准,采用保险精算的方法进行优化[11],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补偿标准,使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不会因为医疗费用的上涨而增加。

2.3.2 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

公平性是评价新农合运行的结果指标之一。新农合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但是作用有限,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公平性有待提高。就新农合基金来说,中央应该加强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资助,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缩小地区间的不公平性,可以尝试按照收入水平设定不同的筹资和补偿标准,例如新农合实施方案的补偿比例向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倾斜[12],合理引导农村居民就诊流向;另外,基金统筹方式的调整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目前虽然门诊统筹工作普遍开展,但是门诊补偿水平有待提高,应该加强特殊门诊补偿、住院分娩补偿力度,扩大医疗补助受益面,进行合理规划把卫生资源投向最需要的人群,提高农村低收入人群对基本卫生服务的支付能力。

3 结 语

加强新农合基金管理,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是新农合制度有效及可持续实施的有力保障。经济、效率和效果三个方面在新农合基金运行过程的不同阶段各自占有重要的地位,要经常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但是有时会忽视目标或效果,单纯追求经济;或者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忽视经济性,最终影响综合效果;或者不顾效果单纯追求效率,最终导致资源浪费,因此,要充分考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树立辩证的理念,把握和认识三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整体的视角进行审视,将成本效果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并且进行有力地监督,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预期的结果,实现影响的最大化。

摘要:新农合基金是公共基金,是新农合制度可持续运行的有力保障,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基金使用符合成本效果,对确保基金安全意义重大,但是基于经济、效率和效果的视角评价新农合基金的研究相当匮乏。根据基金效益最大化(value for money,VFM)的原则,综合考虑基金筹集,使用的全过程,从经济、效率和效果三方面出发,将成本效果的理念贯穿于新农合基金使用过程,探讨评价体系和方式,为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形成良性循环,达到预期的结果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农合,公共基金评价,经济,效率,效果,基金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新农合工作2011年进展和2012年重点.[2012-07-26].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3582/201202/54209.html.

[2]赵晓雯,梁民琳,呈秋等.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1):44-48.

[3]赵立飞.六种合作医疗筹资方法的比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8):4-6.

[4]夏锦萍.安徽省新农合即时结算报销问题与对策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1.

[5]李尧远,王礼力.提高新农合基金统筹层次必要性探讨[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25(2):43-45.

[6]杨金侠,李士雪.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不规范行为监管的思路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6,25(1):26-28.

[7]辛燕,周良荣,李钢强等.衡阳市新农合基金运行现状及改进路径[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136-138.

[8]李国芳,王前强.新农合基金流失的道德风险与防范对策[J].卫生软科学,2011,25(4):219-220.

[9]韩冰,袁兆康,廖小兵等.江西省新农合对农民医疗费用影响的四年连续追踪调查[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5):17-19.

[10]程斌,任钢,汪早立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11):45-47.

[11]张英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9.

公共维修基金公告 篇2

小区房屋漏水维修事宜已经通过房产局维修基金中心严格审批通过,历时近4个月时间。从5月24日起开始签名,请第一批7栋到14栋和5栋产权人到物业公司办公室签名。签名后房管局将在每个单元门口公示本次维修范围、金额等情况。由于房屋维修基金是房屋公共区域专项维修费用,使用维修基金需征得三分之二以上的产权人同意。

为了让漏水房屋尽快维修,请广大业主发扬合作精神,一家有困难,全单元帮忙。业委会将在博客中公布5栋、7栋-14栋业主申请维修情况,并将每天公布签名情况。现在时间掌握在业主手里。签名后,经过公示,在天气晴朗情况下立刻启动房屋维修。

xxxx委员会

基金业绩评价研究 篇3

目前, 基金业绩评价方法已经基本成熟, 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单独衡量收益或风险的指标, 比如收益率指标、净值增长率、收益率标准差及β系数等。二是风险调整收益评价法, 即综合考虑收益和风险的评价法, 包括夏普指数、特雷诺指数和詹森指数。三是基金经理的能力评价法。基金经理的能力包括证券选择能力、时机选择能力等。该方法采用传统的CAPM模型为基准, 将证券投资基金的择时能力与选股能力明确分离和量化, 然后进行相关评价分析。

一、单独衡量收益或风险的指标

收益率 (R) 是反映投资收益与投入的关系的相对指标, 表示单位净资产的收益情况。其数学公式可表示为:Rt= (Pt+d-Pt-1) /Pt-1。其中, Rt表示评估期的收益率;Pt表示期末单位净资产;d表示评估期每股收益分配;Pt-1表示期初单位净资产。收益率评估法的优点是综合地反映了基金在评估期内的业绩, 且收益率是各种评估方法的基础, 但是仅凭这一指标来评估基金业绩的好坏是很不全面的, 因为它没有考虑不同收益率背后所承担的风险, 依然没有对收益率进行风险调整。

收益率的标准差σ, 衡量的是实际收益率围绕预期收益率 (即平均收益率) 分布的离散度, 反映的是投资的风险。基金的收益率波动越大, 那么它的标准差也越大, 表示其风险较大。数学公式可表示为:

为基金净值收益率, n为收益率个数

β系数也是一种风险指数, 用来衡量一支基金相对于整个股市的价格波动情况, 它剔出了某支基金中的非系统性风险, 只保留了系统性风险。数学公式为:

其中, E (ri) 和E (r M) 分别为股票i和市场组合M的期望收益;Cov (ri, rM) 为股票i和市场组合M期望收益的协方差;σM2为市场组合M期望收益的方差。

二、基于风险调整的3种经典业绩

上述传统的基金业绩评价有很大的缺陷, 不能够对基金收益和风险二者综合考量。学者们试图建立比较适用的基金整体绩效评估模型, 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三个业绩指数模型:一是特雷诺指数 (TerynorJ.L) ;二是夏普指数 (Sharpe W.E, 1966) ;三是詹森指数 (Jesen M.C.) 。这三个模型均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为基准, 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的主要参数风险和收益率转化为单一指标, 大大简化了基金整体绩效评估的复杂性。

(一) 特雷诺指数 (Treynor Index)

特雷诺指数是利用证券市场线 (SML) 为基准组合来评估基金的业绩, 根据CAPM模型基金经理应消除所有的非系统性风险, 因此每单位系统风险系数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率来衡量投资组合的业绩是恰当的, 它等于基金投资组合的投资收益率与无风险收益率之差除以其系统风险测度值, 即TR= (rp-rf) /βp。其中, TR表示特雷诺测度;Rp是所考察基金在样本期间内历史收益率的平均值;Rf是样本期间内的无风险收益率。 (Rp-Rf) 则代表基金在样本期间内的超额收益情况。βp则是基于样本期内基金与市场组合的历史收益率, 并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所得, 严格意义上它只反应了基金的系统风险。特雷诺测度的数值越大, 说明基金承担的每单位市场风险的收益率越高, 基金业绩越高, 当其位于证券市场线上方时, 则表明该基金绩效胜过大盘;反之, 基金的业绩越低。

(二) 夏普指数 (Sharpe Index)

夏普指数以资本市场线 (CML) 为标准来评估基金业绩。它是指在一定评估期内的基金投资组合的投资收益率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部分与该基金收益率的标准差之比, 该指数可以看成是单位总风险所带来的超额回报。其数学公式表示如下:SR= (rp-rf) /σp

其中, Sp表示基金的Sharpe指数;Rp表示业绩评估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Rf表示业绩评估期的无风险收益率;σp表示业绩评估期基金的收益率标准差。Sharpe指数不但能够反映基金经理的市场调整能力, 而且由于Sharpe指数考虑了非系统风险, 故该指数还能反映基金经理分散和降低非系统风险的能力。当夏普指数为正数时, 说明基金的投资收益率超过无风险利率, 但也只能在互相比较中才能体现该指标的价值, 即夏普指数越大说明基金的业绩越好。相反, 如果夏普指数小于零, 说明基金的投资收益率没有超过无风险利率, 显然业绩很差。

(三) 詹森阿尔法值α (Jensen’s Alpha)

詹森阿尔法测度衡量的不是基金的单位风险收益, 它计算的是差额回报率, 即在给定基金面临的风险条件下, 求出基金的期望收益率, 然后基金的实际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比较, 后者与前者的差额即为詹森阿尔法, 其公式为:

其中, E (rp) 表示基金的预期收益率;α表示詹森阿尔法测度;Rf表示业绩评估期的无风险收益率;Rm表示市场组合平均收益率。如果基金经理对证券价格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 则Alpha值就应大于0, 否则就小于0, 而对于随机构造的组合并采取买入并持有策略, Alpha就是0。特雷诺指数和夏普指数尽管能给出不同基金业绩的排序, 却无法告诉我们基金表现优于市场基准组合具体是多少, 而詹森指数却刚好能解决这一问题。它利用样本期间内的基金和市场组合的历史收益率, 分别先计算出样本基金平均收益率Rp, 市场组合平均收益率Rm和系统风险βp。再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MP) 理论, 基金的预期收益E (Rp) 应是无法分散的系统风险βp对无风险收益及Rf的补偿, 即E (Rp) =Rf+ (Rm-Rf) βp。

综上, 以上三种指标都只考虑市场这单一因素调整风险和报酬, 并认为基金获利能力应有平均报酬率来衡量, 但是关于风险的确定却存在取σp或βp的差别。相比较之下, βp能够剔除不同基金之间的相关性问题, 而σp却更全面。因此, 如果投资者准备投资多只证券基金或股票时, 用特雷诺指数和詹森指数较好, 但如果投资者只准备投资于某单一基金时, 则用夏普指数更适用。

三、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判断分析

证券投资基金能否最终战胜市场并真正体现专家理财的优势, 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其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的高低。证券投资基金的选股能力主要是指基金经理对较之整个证券市场而言价值被高估或低估的股票的识别能力, 即指基金经理人寻找那些期望收益率大大偏离证券市场线的股票的能力。而证券投资基金的择时能力则是指基金经理对市场平均收益率的预测能力, 如果基金经理人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未来市场的整体走向, 通过预测不断调整其投资组合的风险, 通过高风险资产和低风险资产之间的不断转换来战胜市场。数学公式为一个双β模型:

其中Rp为基金 (投资组合) 收益率, Rf为无风险收益率, Rm为标的指数收益率, D为虚拟变量, 当市场为牛市时, 即Rm>Rf时D=1, 否则D=0。α为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β2为择时能力。

笔者整理了最近一年的开放式基金选股选时能力, 发现绝大多数基金的选股能力为正, 而选时能力为负, 表明基金经理在选股时表现出了超越大盘的能力, 但是在择时表现不尽如人意, 见下图。

数据来源:Wind终端

此外, 基金经理是否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良好的过往业绩也是我们评价一支基金紧优劣的依据。

四、基金公司的选择

除了以上评价指标之外, 选择一家好的基金公司也尤为重要。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选择。一方面是看基金公司是否诚信, 按照规则办事, 不损害任何投资者的利益, 有没有“老鼠仓”等重大违纪行为。这些就要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内部运作规范, 并已在业内取得良好口碑。另一方面是指基金公司的投资能力。在各种琳琅满目的投资产品中, 只有取得实实在在的突出业绩, 才是一只基金证明自己能力的最好办法, 旗下基金整体业绩出色的基金管理公司是值得信赖的。投资者在比较这些公司的业绩时, 尤其要关注一段较长时间内的总体收益 (比如一年以上的收益) , 毕竟购买基金是相对长期的投资, 我们需要的是长期持续的回报。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和研究基金业绩评估的意义;其次介绍了与基金业绩评估有关的经典理论和传统评估方法;最后分别从基金经理、基金公司对基金业绩评价进行综合研究。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CAPM模型,双β模型

参考文献

[1]肖江峰我国开放式基金业绩评价的实证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研究 篇4

一、基金业绩评估研究的意义

第一, 基金公司作为专业的证券投资者, 相比个人投资者来说在资金、信息、技术上存在明显优势。对券投资基金的经营业绩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不仅是对资产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优势的最好体现, 同时也为投资者选择正确的证券投资基金进行投资提供一定的依据。

第二, 如何在新基金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各自的投资风格日益变化的情况下确定具有不同基金的风险和收益, 为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不同的新基金品种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 基金业绩评估对基金管理层和资产管理人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从管理层角度看, 发行新基金可以促进市场稳定发展, 同时为广大散户树立一种良好的中长期投资理念;而对新基金资产管理人来说, 其经营业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报酬的高低, 所以对其本身经营业绩进行定期的科学评估, 使其所管理的基金资产能够得到长期稳定的增值。

二、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方法

目前, 基金业绩评价方法已经基本成熟, 主要分为4类:一是衡量收益和风险的指标。衡量收益采用单位净资产、收益率、单位净资产费用率等;衡量风险的指标有标准差、半标准差、β系数、风险价值 (VAR) 等。二是风险调整收益评价法, 即综合考虑收益和风险的评价法, 包括夏普指数、特雷诺指数和詹森指数。三是基金经理的能力评价法。基金经理的能力包括证券选择能力、时机选择能力等。该方法采用传统的CAPM模型为基准, 将证券投资基金的择时能力与选股能力明确分离和量化, 然后进行相关评价分析。四是基金绩效持续性评价法。基金绩效的持续性可以采用年度相对绩效分析、双向表分析和一阶自回归分析等方法。

(一) 传统评估方法——收益和风险评价法

1、基金单位资产净值评估法

基金单位资产净值 (NAV) 表示某一时点每股基金的市场价值净值。为基金的净资产总值除以发行在外的该基金总份数, 即NAV=基金净资产总值/发行在外的基金总份数, 其中, 总资产等于计算日该基金持有的证券市价总值和持有的现金之和。而净资产则是从总资产中扣除各项费用和负债总额后的资产净值。这种方法所存在非常明显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该方法仅停留在收益率的量的衡量上, 未把风险作为评估基金业绩好坏的因素考虑在内, 未将收益率进行风险调整, 没有进一步对收益率的质进行衡量, 而事实上只有同质的量才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二是该指标与基金是何时发行的有很大的关系, 即与证券市场的周期相关, 如评估期n是牛市, 而n+1期为熊市, 而基金A是n-1期发行的, 它经历了一个牛市和一个熊市, 但是基金B则是n期发行的, 它只经历了一个熊市, 此时并不能以评估期末A的单位净值高于B的单位净值而得出, 在评估期n内基金A的业绩好于基金B的业绩的结论。因此, 基金资产净值法在不同时期发行的基金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2、收益率评估法

收益率 (R) 是反映投资收益与投入的关系的相对指标, 表示单位净资产的变动程度。其数学公式可表示为:Rt= (Pt+d-Pt-1) /Pt-1。其中, Rt表示评估期的收益率;Pt表示期末单位净资产;d表示评估期每股收益分配;Pt-1表示期初单位净资产。收益率评估法的优点是综合地反映了基金在评估期内的业绩, 且收益率是各种评估方法的基础, 但是单凭这一指标来评估基金业绩的好坏是很不够的。虽然该指标克服了单位净资产法在不同时期发行的基金之间不具有可比性的缺点, 但是它依然没有考虑不同收益率背后所承担的风险, 依然没有对收益率进行质的调整, 而如今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金融市场上可交易的金融工具的风险差别也越来越大, 因此, 这种不考虑风险只考虑收益率的评估方法是很不完善的, 当然其评估的结果也是令人很不信任的。

(二) 基于风险调整的3种经典业绩评估方法

在基金发展初期对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评价, 主要是根据投资基金单位净资产和收益率两个指标来进行的。但传统不考虑风险的基金业绩评价有很大的缺陷。学者们试图建立比较适用的基金整体绩效评估模型, 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3个业绩指数模型:一是特雷诺指数 (Terynor J.L) (报酬-波动性比率) ;二是夏普指数 (Sharpe W.E, 1966) (报酬-变动性比率) ;三是詹森指数 (Jesen M.C.) (差别业绩指数) 。这3个模型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为基准, 只考虑市场的因素, 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的主要参数风险-收益率转化为单一计量, 即只考虑风险调整后的报酬, 大大简化了基金整体绩效评估的复杂性。

1、特雷诺指数 (Treynor Index)

Treynor指标是利用证券市场线 (SML) 为基准组合来评估基金的业绩, 根据CAPM模型基金经理应消除所有的非系统性风险, 因此每单位系统风险系数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率来衡量投资组合的业绩是恰当的, 它等于基金投资组合的投资收益率与无风险收益率之差除以其系统风险测度值, 即

其中, TR表示特雷诺测度;Rp是所考察基金在样本期间内历史收益率的平均值;Rf是样本期间内的无风险收益率。 (Rp-Rf) 则代表基金在样本期间内的超额收益情况。βp则是基于样本期内基金与市场组合的历史收益率, 并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所得, 严格意义上它只反应了基金的系统风险。特雷诺测度的数值越大, 说明基金承担的每单位市场风险的收益率越高, 基金业绩越高, 当其位于证券市场线上方时, 则表明该基金绩效胜过大盘;反之, 基金的业绩越低。

2、夏普指数 (Sharpe Index)

1966年, 威廉·夏普在《共同基金业绩》一文中, 提出了夏普测度。Sharpe指数以资本市场线 (CML) 为标准来评估基金业绩。它是指在一定评估期内的基金投资组合的投资收益率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部分与该基金收益率的标准差之比, 该指数可以看成是单位总风险所带来的超额回报。其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 Sp表示基金的Sharpe指数;Rp表示业绩评估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Rf表示业绩评估期的无风险收益率;σp表示业绩评估期基金的收益率标准差。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夏普指数的具体计算如下:基金的投资收益率= (期末累计净值-期初累计净值) /期初累计净值×100%。累计净值是净值与基金设立以来累计派发红利金额之和。我国每周公布一次基金净值, 宜采用周为计算期。首先计算出每周投资收益率;然后计算各周的平均投资收益率;最后将周平均投资收益率转换成年投资收益率, 采用的转换公式如下:R= (1+Rw) 52-1。其中, R表示年投资收益率;Rw表示周平均投资收益率。公式中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采用的是净值收益率而非基金的净收益指标。国债以国家信用为担保, 可认为风险为零;对长期投资品种的评价一般用中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作为无风险利率, 一般采用10年期国债的年平均收益率为无风险利率。计算夏普指数的分母须先计算出某基金各周投资收益率的标准差, 然后再根据上述公式将周标准差转换成年标准差。计算出分子分母之后便可以计算各基金的夏普指数。Sharpe指数不但能够反映基金经理的市场调整能力, 而且由于Sharpe指数考虑了非系统风险, 故该指数还能反映基金经理分散和降低非系统风险的能力。当夏普指数为正数时, 说明基金的投资收益率超过无风险利率, 但也只能在互相比较中才能体现该指标的价值, 即夏普指数越大说明基金的业绩越好。相反, 如果夏普指数小于零, 说明基金的投资收益率没有超过无风险利率, 显然业绩很差。

3、詹森阿尔法值 (α) (Jensen’s Alpha)

詹森阿尔法测度衡量的不是基金的单位风险收益, 它计算的是差额回报率, 即在给定基金面临的风险条件下, 求出基金的期望收益率, 然后基金的实际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比较, 后者与前者的差额即为詹森阿尔法, 其公式为:

其中, E (rp) 表示基金的预期收益率;α表示詹森阿尔法测度;Rf表示业绩评估期的无风险收益率;Rm表示市场组合平均收益率。如果基金经理对证券价格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 则Alpha值就应大于0, 否则就小于0, 而对于随机构造的组合并采取买入并持有策略, Alpha就是0。特雷诺指数和夏普指数尽管能给出不同基金业绩的排序, 却无法告诉我们基金表现优于市场基准组合具体是多少, 而詹森指数却刚好能解决这一问题。它利用样本期间内的基金和市场组合的历史收益率, 分别先计算出样本基金平均收益率Rp, 市场组合平均收益率Rm和系统风险βp。再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MP) 理论, 基金的预期收益E (Rp) 应是无法分散的系统风险旦p对无风险收益及Rf的补偿, 即E (Rp) =Rf+ (Rm-Rf) βp。詹森认为基金实际的平均收益率Rp, 减去其预期收益率E (RP) , 该值就能量化基金优于市场组合的实际水平。因此, 其表达式为:Jp=Rp-[Rf-βp (Rm-Rf) ]。Jp值越大越好, 当Jp值显著大于零时, 表明基金绩效较之市场有较好表现;反之, 当Jp值显著小于零时, 则表明基金绩效较市场总体更差。

综上, 以上3种指标都只考虑市场这单一因素调整风险和报酬, 并认为基金获利能力应有平均报酬率来衡量, 但是关于风险的确定却存在取σp或βp的差别。相比较之下, βp能够剔除不同基金之间的相关性问题, 而σp却更全面。因此, 投资者如果还将大量投资其他证券基金或股票时, 用特雷诺指数和詹森指数较好, 但如果投资者将准备只投资于某单一基金时, 则用夏普指数更适用。另外, 在实际操作上, 特雷诺指数和夏普指数较为客观, 因为它们是相对无风险利率的超额收益与风险的相对指标;而詹森指数则是对无风险利率补偿基础上的预期收益的绝对差额, 它能量化基金超过或低于市场组合的业绩, 并能准确计算其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水平。

(三) 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判断分析

证券投资基金能否最终战胜市场并真正体现专家理财的优势, 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其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的高低。证券投资基金的选股能力主要是指基金经理对较之整个证券市场而言价值被高估或低估的股票的识别能力, 即指基金经理人寻找那些期望收益率大大偏离证券市场线的股票的能力。而证券投资基金的择时能力则是指基金经理对市场平均收益率的预测能力, 如果基金经理人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未来市场的整体走向, 通过预测不断调整其投资组合的风险, 通过高风险资产和低风险资产之间的不断转换来战胜市场。本文选取近一年来开放式基金——股票型排行榜第1-10, 101-110位的样本来分析基金管理人对基金的选股能力、对市场时机的把握能力和基金的业绩表现, 表1提供了部分重要的统计指标。从表1可以看出, 2008-2009年第1季度股票型基金业绩前10名的基金单位净值较高, 回报率较高, 波动幅度较小。从近半年和近1年来看, 前10名基金的损失率都较小。从选股能力 (α值) 来看, 截至2009年3月20日, 样本中只有1只基金的α值小于0, 其他均大于0, 且排名前10名的基金显著大于0。a>0的T检验值显著说明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选股能力较以前有了较大提高。这说明, 基金管理人对基金的选股能力和对市场时机的把握能力直接影响基金的业绩。高水平的基金管理人能使基金在困境中免受或少受损失。上文的结果与国外对基金的时机选择能力和证券选择能力实证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由于2008年后, 股市转熊, 股票型基金无一不没有幸免, 这表明在我国这样相对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上, 基金经理人同样不具备超常的获利能力。

(四) 基金绩效持续盈利能力分析

基金业绩的持续性是指基金的业绩在一段时期内保持连贯性, 即前期业绩表现较好的基金在下一期仍然较好, 而前期业绩表现较差的基金在下一期仍然较差利用基金业绩的这一特点, 投资者可以根据基金的业绩表现, 选择前期表现较好且具有持续性的基金进行投资, 以获得超额收益。另外, 基金业绩持续性的研究也有助于基金管理公司评价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和水平, 为基金经理的业绩考核和聘用提供依据。研究基金业绩持续的主要方法有3种:列联表法、横截面法和动量检验法。如果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存在持续性, 就可以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的以往业绩水平合理推测它们的未来盈利能力。从本质上看, 基金业绩持续性是考察基金历史业绩对未来业绩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揭示作用。研究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持续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 基金作为一种集合投资, 代投资人理财, 进行业绩持续性检验也可以验证基金经理到底是靠碰运气, 还是在不同时间内都能连续地都能体现其投资才能源源不断的为投资者带来好的收益, 即体现基金经理具有专业理财能力;其次, 研究基金业绩的持续性, 其作用在于判断基金在过去的投资收益是否包含了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信息, 能否用基金过去的收益率来对其未来收益进行预测, 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作参考;再次, 对业绩持续性进行检验还有助于把握基金市场的运行特征, 并对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因为根据效率市场理论, 在一个效率高的市场上, 基金是很难持续战胜市场的, 即不可能取得业绩上的持续性, 反过来, 如果基金持续地战胜了市场, 就说明市场是无效率的。

(选取1-10, 101-110名, 计算截止日期:2009年3月20日)

同迅速发展的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相比, 有关基金投资价值评价的研究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体系, 发展显得相对滞后。随着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 尤其是开放式基金的迅速发展, 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 使市场各方能够对基金的业绩和投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而且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健康发展来说,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信随着我国基金业的发展, 基金投资价值评价必然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基金投资价值评价理论和实践必将得到完善和发展。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和研究基金业绩评估的意义;其次在基金业绩评估的部分介绍了与基金业绩评估有关的经典理论和评估方法;最后分别从基金的风险和收益水平、风险调整的收益水平、股票选择能力和时机选择能力、业绩的持续性以及与业绩相关的特征因素等多个方面对开放式基金的业绩进行了考察, 对基金未经风险调整的收益和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进行了衡量。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估,业绩持续性

参考文献

[1]、肖江峰.我国开放式基金业绩评价的实证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于玲, 王波, 范忠骏.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5 (2) .

某基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5

关键词:基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 概述

我国基金经历20余年的发展,基金主管部门也曾相继尝试制定并规范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和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基金绩效评价涉及的范围广、层面多、学科特点和发展程度不一致,目前仍处于探索和实践期。基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自然科学中的其他研究一样,因素繁多,需要认识其中的辩证规律。

2 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及现状

各国绩效评价活动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对其尤为重视。世界上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各自关于基础研究活动的绩效评价政策以及相关方案、措施,借以增进并修正基础研究与国家中长期战略目之间标的关系[1,2]。与此同时,为了使科研活动的评价工作得以合理公正地展开,各国根据自身科研情况以及国情及战略分别建立了不同的衡量指标体系[3]。

为了进一步促使基金的有效利用,在对研究活动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之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完善且实用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对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运用是对由基金资助所得研究成果进行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更是一大难点。鉴于基金项目绩效评估中需涉及繁多的评价指标,各个指标间权重各异,关系繁杂,量化难度极大等特点,因此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够建立起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系统并且完善的基金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而根据不同评估目的、被评估对象任务及特点,确定各异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也是目前国际主流的趋势[4]。其中,绩效评估中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便是建立合理的指标和指标体系、量化及设定其权重,这些工作作为指导科研活动产出方向的灯塔,需要认真慎重地制定。

3 基金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

我国基金经过20多年的管理与实践,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4个系统相协调的管理体系以及包括论著、成果、奖励和人才这4个系列相互搭配组合的资助成果绩效验收体系和格局。基金绩效评价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专家现有知识体系构成的作用,在“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下,发挥导向、稳定和激励等正面作用,在资助项目、培育人才以及改进我国科研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经取得了大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科研过程中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成长,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为基础研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对建设富有活力和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探讨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也做出了可贵贡献,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基本原则

为使基金项目绩效评估更加科学化、现代化、标准化,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建立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时往往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即采取由简单至复杂;由重点至全面;由半定量至定量;由试点检验至全面推广的程序。在进行定量评估时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尤其需要处理好,其一是定量评估的指标评判,不仅需要有“量”的概念,又要涵盖“质”的内容;二是定量评估必须不能与定性评估相隔离[5]。

基金绩效的正确评估,不仅需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基金管理过程,还需要分析基金资助投入与知识产出所涉及的管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评估过程中,掌握绩效测量的关键点以及建立绩效指标体系的关键之一便是正确分析知识生产全过程的要素结构和因果关系[6]。通过从经费投入、组织架构与管理、资助结构及调整、资助对象作用及效果以及产出影响等多方面进行结构描述和因果分析,明确基金资助到产出的管理过程,确定基金投入、产出到广泛影响之间的关键节点及定性、定量关系,从而从系统结构层面把握绩效测量的关键点和控制因素,进而开展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并通过绩效评估信息的反馈控制,不断提高资助系统的资助绩效。

5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该基金绩效评价体系主要从论著发表、成果应用、奖励获得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建立。相应关系如图1所示。

6 绩效评价的作用及意义

对基金项目绩效进行评价,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有利于科技基金管理部门管理工作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不断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2)有利于发挥高等院校、中科院、研究所和其他科研机构在产品与装备研制和提高中的作用;

3)有利于促进科技基金项目承担单位良性竞争,实施激励措施、推动科技基金项目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4)有利于修订更加基金管理政策,调整课题立项评审准则与方法,改进决策,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将科技基金的有限资金尽可能的集中于可行的重点研究领域。

7 结束语

本文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建立了一套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一些阶段成果,但是总体上来看,这些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取得的成果也是初步的,该体系并不完善,仅仅是基于手中有限的一些数据总结提炼出来所得。在掌握大量成果数据与相关资料的条件下,理应可以对本文所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以更符合该基金资助所需,起到引导相关科研方向更加符合国家战略目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aker D,Loyd P.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United Kingdom[C].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Selected Expe-rience,OECD/GD,1997.

[2]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 Congress.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 of1993[R].1993.

[3]Bordons M,Fernandez M T,Gomes I.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in the Use of Impact Factor Measures for the Assessmen of Research Performance in Aperipheral Country[J].Scientometrics,2002,53(2):195-206.

[4]李正风.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若干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2,20(1):67-71.

[5]邓斌,徐仕海,肖宁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后期管理的绩效评估[J].地质科技管理,1998(4):21-24.

合作医疗基金实证分析及评价 篇6

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评价

由于我国各地的社会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在贯彻实施这一新型医疗制度时必然因为地区的差异出现很多问题,合作医疗制度本身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总体筹集资金的能力差,加大了农民自身资金的投入,加剧了农民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医疗制度的积极作用的发挥,农民没有切实地从中获得保障,由于担负着一定数量的医疗金额,农民自身不具备良好抗医疗风险的能力,农民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打击了农民积极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一些农民即使一开始参与了,也无法长期坚持下去。

近年来随着医药价格的上涨,一些不合理的医疗花销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负担,这样的现实情况与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产生了矛盾,在缺乏足够的医疗资金作为保障的情况下,这项制度的有效实施更是面临着巨大挑战。

由于没有形成完善的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制度,在没有一定的约束机制的限制下,更加剧了合作医疗资金流失等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了这项制度实施起来举步维艰,在农民中普遍存在着抱怨的呼声,例如:履行程序过多,报销不及时,延迟时间过长,程序耗费过多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是制度管理不健全外,还存在制度运行的方法不够科学,制度方案本身存在问题,以及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制度,就要从这一制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改革,循序渐进地完善这项制度,这个完善的过程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出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实施补偿模式来对合作医疗制度加以完善是一个明智之举。

二、合作医疗基金的实证分析

以下是对我国某地区农村的合作医疗基金的调查,本调查显示了本年度该地方农民在这项制度下的受益情况,以及医疗资金的利用情况,从具体的调查数据中可了解到农民的合作医疗参与状况,农民对这项措施的满意度,以及他们对于这项制度有无长远打算的情况。此项调查用事实说话,有效地证明了这项制度的运作情况。

(一)农民所获利益情况分析

该地区的合作医疗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是住院付费用,其次是严重性疾病,这些严重性的疾病涵盖:癌症、白血病、肾功能衰竭等需要花费大量治疗费用的疾病。时至2012年,该地区参与这个医疗保障项目的总人数已经达到了47.21万,享受住院医疗保障的人数为1.18万人,享受到严重疾病就诊治疗的人数达到0.06万,合计发生率为2.63%,依照合作医疗基金的规定,享受补偿制度从中受益的农民人数比重小于这个合计发生率数值2.63%,由此可见,在农民中间真正从合作医疗中受益的人只占据一小部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合作医疗基金的运用状况

在2012年度,本地区总共筹备的合作医疗资金达到1个多亿元,这其中的70%用在住院方面的统筹,补偿基金总数为5631.71万元,其中住院补偿基金为4568.15万元,占合作医疗基金的45.68%,具体的数据如上所示,很直接地看出:补偿基金存在很大一部分的剩余,这部分资金的去向不明,可以得出结论:农民从中得到的恩惠很少。

(三)调查农民对此项制度的满意程度

在抽样调查的600个农户中,有88个用户对这种制度表示没有达到他们的满意程度,占整个用户数量的19.19%,通过他们对这种不满意的程度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农民们认为医疗补偿的钱数较少,对应的保障范围也十分狭窄,这说明现在的合作医疗制度还非常不健全,远远未能达到农民的根本需求,农民对于申请医疗报销的程序的繁琐程度很厌烦,占总比例数为23.26%,也有的农民认为保障的模式过于单一,比例的数值范围为18.60%,因为在一个地区合作医疗的政策是一样的,但是由于用户的不同,就需要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三、具体的解决方案

首先,合作医疗要主要放在农民的严重疾病上面。如果一个人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病,他的医药费不是几千就是上万,对于一个以农业为生的农业住户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他们没有能力来承担这样繁重的医药费用负担,所以,目前合作医疗费用大部分应该放在农民的比较严重的疾病上面,杜绝农民因为疾病导致贫困的现象。

国家应该设立一个大病的等级标准,一等疾病就是由于生病会导致农民钱财两空的严重疾病,二等疾病就是指虽然会生病会花掉农民的大量的医药费,但是不至于让农民发生贫困的疾病,根据不同的疾病等级来制定相关的医疗合作项目。

其次,实行全方位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不同的农业收入群体,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身体条件、对合作医疗制度的认识,以及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他们会选择不同等级和层次的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保险意识强、收入高的家庭会选择高水平的合作医疗项目,以此获得较为高级的医疗保障,但是现在在一个地区所施行的合作医疗制度比较单一,没有根据农民的不同层次来进行具体的划分,无法满足不同农民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所以,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来建立不同等级的医疗保险制度,这样才能达到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水平对全体农民的支持,实现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

四、总结

经过全方位的实例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的合作医疗制度整体上为农民的医疗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从中受益,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以及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在具体的运行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通过采取科学的措施,针对具体的问题研究对应的解决方案,政府和集体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完善补偿模式来调节基金的基本分配,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制度实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纪爱卿.试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 (1) :12-13.

[2]谭湘渝, 樊国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补偿模式研究——兼与质疑“大病统筹”模式者商榷[J].经济体制改革, 2007 (04) :152-155.

[3]葛延风, 贡森.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134.

[4]韩俊, 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6:140.

浅谈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设计 篇7

一、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绩效评价标准

在制订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时, 应该遵循客观、可靠, 可适用、可理解、有效、内容清晰、同时可被审计机关、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媒体和社会公众普遍接受等等原则。基于这些原则, 笔者认为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经济性, 即政府部门或机构经济使用公共资源并将其成本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社保基金作为一种交易形式必然会由于将若干参保人组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易以及制度摩擦而产生外生和内生交易费用。因此, 参保人必然要求社保基金管理部门减少管理成本, 以最少的支出实现管理目标。

第二, 效率性, 即寻求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途径。我国社保基金历史债务沉重、筹资渠道不畅、收入增长缓慢, 而社保基金的支付压力却不断加大, 收支缺口日益扩大。参保人必然要求在收缴的社保基金一定的情况下, 通过对社保基金的管理实现最优的投入产出比。

第三, 效果性, 即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预期结果。社会公众从逐渐了解社会保险制度到对社会保险制度产生信赖继而踊跃参与社会保险体系、按时交纳社会保险费用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期间社保基金管理部门管理行为的最终效果、是否实现既定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四, 公平性。“公平”体现为投入的资源以及产生的收益是否是按照公平的思想在社会不同群体间进行分配, 包括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对于社保基金管理来讲, 实现公平有两方面, 一是只要符合参保条件的劳动者都应纳入到社会保险体系中;二是达到条件依法享受社会保险的参保人应按照统一的标准给付。

第五, 回应性, 即项目安排对公众需求的满足程度。只要社会公众认为满足了自己的利益要求, 回应性就高;反之, 回应性就低。

二、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绩效评价指标

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绩效评价指标应全面的反映其绩效评价标准。但由于社保基金管理内容纷繁复杂, 涉及面广, 若想穷尽其所有指标, 难度非常大也不太现实;因此本文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全面反映社保基金绩效的评价指标。一般来讲, 绩效评价指标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之分, 两者相互结合。前者可以量化, 一般没有主观偏好;后者则难以量化, 主要是在民意调查等工作基础上进行分析, 公众的主观色彩浓, 可以作为对定量指标的检验和印证。与绩效评价标准结合, 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一, 反映“经济性”标准的评价指标。该类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管理成本, 指基金管理的内外部费用, 包括日常行政管理费用、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监管的费用等, 可通过管理费用占社保基金总额的比率来衡量;二是实征率, 这是衡量社会保险机构基金征集工作实际成绩最主要的考核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实征率=社保基金实际征集额/社保基金计划征集额×100%。它反映了社保基金征收的完成情况。

第二, 反映“效率性”标准的评价指标。该类指标主要有三个:一是社保基金收益率, 指社保基金投资到资本市场所获得的收益额与社保基金投资额的比率, 反映社保基金投资管理能力;二是社保基金结余率, 指社保基金历年滚存结余额占当年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的比率, 在财务上反映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状况;三是风险系数, 指在社保基金投资过程中, 造成投资收益率不确定性的可能性发生的概率, 越小说明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越高, 市场运作的规范程度越好, 社保基金投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就越强。

第三, 反映“效果性”标准的评价指标。该类指标主要有三个:一是社会保险费用实际支付率, 即报告期内社会保险机构实际向社会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总额与计划向社会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总额的比率。二是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率, 反映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三是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率, 同样反映了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因为社会保险的参保人为劳动者本人及其所在的工作单位, 因此衡量社会保险覆盖面时我们可以从企业和个人两方面考虑。

第四, 反映“公平性”标准的评价指标。该类指标主要有三个。一是筹集对象的范围, 是指按规定符合参保条件的劳动者是否都纳入到社会保险体系中, 强调的是起点公平。二是给付对象的真实性, 是指领取社会保险金的人员是否都已参加社会保险并符合享受条件, 是否存在骗领、冒领社会保险金的行为。三是给付水平是否一致, 是指社保基金支付时是否按照统一的标准, 是否存在任意扩大或缩小开支范围, 是否有多领保险金的行为。

第五, 反映“回应性”标准的评价指标。该类指标主要有三个。一是参保对象满意度, 是指参保人对社保基金的管理是否满意、满意的程度如何, 以及满意群体在参保总群体中所占的比重。二是社保基金生活保障系数, 是指参保人领取的社会保险金是否与平均生活水平相匹配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提高。三是社会保险金发放的及时率, 是指社保基金管理部门是否及时、足额的发放社会保险金, 有无拖欠、截留的现象。

综合而言, 绩效评价标准和绩效评价指标两部分相互结合才能组成合理有效的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绩效评价体系, 才能最终使得社会保障基金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02月

公共基金评价 篇8

与此相应, 社会对于慈善基金会的关注与要求不断增高。为了解我国慈善基金会财务信息披露现状、财务收支状况、业务活动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笔者以财政部评估的5A级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例, 基于该基金会官网披露的2005~2010年度审计报告财务数据, 从非营利性水平、筹资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四方面对其财务信息进行分析 (部分指标借鉴非营利组织财务绩效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基金会财务管理相关指标研究) , 并在此基础上从财务视角对我国慈善基金会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一、非营利性分析

所谓非营利性是指非营利组织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它体现了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与公信度。按照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 笔者以公益事业支出占上年总收入百分比、业务活动成本占当年总支出百分比、工资福利与行政费用占当年总支出百分比三个指标衡量该基金会非营利性。

如图1所示, 2005~2010年间, 公益事业支出占上年总收入百分比呈明显下滑趋势, 且2009年该指标仅为50%, 低于国家70%的法定标准。这可能是由于2008年特大自然灾害导致当年捐款收入激增, 间接导致2009年该项比例下滑。但笔者剔除2009年极端值后发现, 该比例仍呈明显下降趋势, 这说明该基金会非营利性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风险。

业务活动成本是基金会为实现其公益活动目标、开展其项目活动或者提供服务所发生的费用。由图1可知, 2005~2010年间, 该比例整体缓慢上升, 持续稳定在90%左右, 反映出基金会公益意图明确。

另外, 2005~2010年间, 工资福利与行政费用占总支出比例持续稳定在5%左右, 符合国家法定标准 (10%以下) ;但2010年有增高现象, 达到6.44%, 比上年增长65.1%。笔者观察, 非营利性程度较高的香港乐施会2010年行政管理支出仅占总支出的2.7%, 这说明我国慈善基金会尚有通过调整费用支出结构提升其公益性的空间。

二、筹资能力分析

笔者从收入总额及其分项所得、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筹资费用率三方面衡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筹资能力。

如图2所示, 从收入总额来看, 2005~2010年间该基金会总收入大幅上升, 2006年、2008年出现突破性提高, 这与2008年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有直接关系;但2007年总收入较2006年总收入仅增加4%, 2009年总收入较2008年总收入增长率为-37.91%, 这反映出收入增长缺乏可持续性。

从各项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可见, 该基金会收入基本来自于捐赠收入, 收入来源较为单一。总收入中投资获利比重较低, 说明该基金会对投资持谨慎态度。同时, 该基金会2005~2010年间, 政府补助一项始终为零, 同为5A级别的其他五家基金会中, 有两家曾获得过政府补助, 可见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政府关系不密切, 对政府的依赖性不强。

从筹资费用率来看, 2005~2010年间该基金会筹资费用率大幅下降, 筹资效率不断提高。这说明以较高效率激励人们的捐赠意愿是提高收入总额、保证收入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运营能力分析

笔者利用各项费用总额、管理费用占总支出比例、筹资费用占总支出比例、年度收支比等指标来分析该基金会的运营能力。

如图3所示, 筹资费用绝对支出总量较为稳定, 但明显少于管理费用, 2005~2010年筹资费用与管理费用每年支出的平均比值为1∶266;筹资费用占总支出比例呈稳步下降趋势;这一方面说明筹资效率较高, 另一方面也说明基金会为筹资做出的努力很有限。

从管理费用来看, 其绝对支出数额始终最高, 2010年管理费用激增, 较2009年增加92%, 而当年总收入增长率仅为10%, 总支出增长率仅为9%;管理费用占总支出的比例波动较大, 但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 2005~2010年该项比例平均值为4.56%, 较2005年初始值下降30.81%。这说明管理费用控制有效, 但存在不稳定现象。

从其他费用来看, 其绝对支出波动较大, 2006年从前一年的0元猛增至5 217 883.03元。其他费用主要是用于核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处置净损失所产生的费用, 波动过大, 说明某一年度会出现大量资产处置损失。

从年度收支比 (当年总收入/当年总支出) 来看, 2005~2010年分别为97.23%、153.9%、120.64%、212.22%、118.82%、120.46%, 收入与支出的循环系统不够稳定, 内生的运营能力较弱, 缺乏长效激励机制以获取收入。笔者认为, 年度收支比并非越高越好, 应当趋于平衡, 这要求基金会能够在一个年度内取得高收入, 同时在短时间内处置收入, 实现运营, 并要提升可持续的募集资源能力。

四、发展能力分析

发展能力反映一个社会组织可持续成长的实力, 主要从资产和收入两方面衡量。笔者从总资产增长率、非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总收入增长率等方面对发展能力进行分析。

如图4、图5所示, 2005~2010年间, 该基金会总资产增长率、非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 总资产增长率与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波幅相对一致, 在2006年、2008年达到峰值, 与总收入趋势一致;非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在2007年达到峰值。趋势线显示, 总资产增长率整体逐渐上升, 非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限定性净资产增长率无明显变化, 成长性不突出。

如图5所示, 2005~2010年间该基金会资产负债率较为稳定。2005年资产负债率为25.06%, 2006年以来资产负债率逐渐降低, 至2008年以后稳定在10%以下。这说明基金会偿债能力不断增强, 偿债压力不断减小, 为基金会尝试多种发展方式提供可能。总收入增长率基本为正, 但波动较大, 2006年、2008年出现明显尖角, 2009年出现负值。这一方面反映出该基金会近年来收入有所提高, 存在一定的增长趋势;另一方面反映出收入的增长较多地依赖人们因突发自然灾害而产生的捐助愿望, 基金会缺乏主动的筹资态度、多样的筹资方式、长效的筹资模式和固定的收入增长政策, 对群众自发性捐赠依赖较大。

五、结论与建议

1. 我国慈善基金会非营利性较强, 但存在下降风险, 费用支出结构需要关注和调整。

分析显示, 非营利性主要指标下降明显。慈善基金会非营利性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而提高非营利性水平的首要任务即是按照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9条规定的“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 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来控制费用支出结构。因此, 基金会应当树立费用控制意识, 确立明确的费用管理体制, 尽可能减少显性浪费和隐性浪费, 确保社会捐赠用于公益活动, 更好地为社会公益作贡献。

2. 我国慈善基金会筹资能力稳步增强, 但收入增长模式亟须转变。

分析显示,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筹资效率不断提升, 但缺乏主动的筹资态度、多样的筹资方式、长效的筹资模式和固定的收入增长政策。基金会应当拓宽筹资领域, 丰富筹资渠道, 加大慈善宣传, 增强内生的社会捐赠驱动力, 加大投资获利、取得政府补贴等筹资模式的探索和突破。

3. 我国慈善基金会运营能力不断增强, 但需进一步建立长效稳定机制。

分析显示,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筹资费用与管理费用比例悬殊, 费用支出不稳定。为此, 慈善基金会应当重视增强内生的运营能力, 重视发展筹资能力, 继续控制管理费用, 稳步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从被动型的运营方式向主动型运营方式转变。

4. 我国慈善基金会发展趋势良好, 但发展波动较大, 发展方式较为单一, 创新氛围亟待改善。

分析显示,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要成长性指标有增长趋势, 但受年度因素影响较大, 且过分依赖人们的自发捐赠, 发展方式单一, 创新性不足。这与基金会相关法律环境有关, 管理程度过严, 管理幅度过宽, 使我国基金会运作过于保守。我国应当借鉴国际经验, 建立适合当前经济环境的基金会相关法律, 适当鼓励基金会稳步创新, 不怕出错, 善于纠错, 开拓前进。

5. 我国慈善基金会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方式不明确, 信息披露存在缺失甚至失真现象:

一些基金会官网并未披露审计报告或仅披露部分年份审计报告;许多基金会网站披露的年报为图像格式, 有的甚至模糊不清;大多数基金会仅披露宽泛的收入来源及支出情况, 缺乏明确的善款流向说明;一些基金会年报年初数与上年年报年末数出现不一致, 且并未解释原因;一些基金会管理费用核算出现前后矛盾现象等。为此, 我国应当依照相关法规加大对基金会财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 继续加强基金会财务信息披露相关制度的建设, 使我国慈善基金会真正打开财务透明之窗。

参考文献

[1].彭君.公募基金会财务管理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论文, 2010

[2].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体系研究.中国行政管理, 2001;10

上一篇:物流法律下一篇: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