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支出评价论文

2022-04-20

摘要: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现代公共支出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梳理、比较国内外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研究现状,找出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发展的不足,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公共财政支出评价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公共财政支出评价论文 篇1:

基于DEA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运用DEA方法,在建立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的基础上,对我国沿海十省市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领域的财政支出相对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北京以外的各地区均没有达到效率最优状态,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研究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DEA方法;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为我国的公共财政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学术界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而对实现公平过程中的效率问题则关注较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的绩效状况也会严重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本文在分析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重要性的基础上,运用DEA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效率进行评价,以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当今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各级政府也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上了议事日程,我国学者在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和探索。由于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尚停留在理论层面,部分学者也从实践上进行了一些实证分析,归纳起来目前针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概念的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评估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选择与实现路径研究等问题上。陈昌盛(2007)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应是指纯公共服务,因此不能笼统地讲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社会保障等是基本公共服务,只能提其中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科学研究、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社会救济等,属于基本公共服务。[1]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我国学者着重于从区域不均等、城乡不均等、群体不均等方面建立均等化的评估体系以及评价方法。项继权(2008)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状况及中长期发展作出评估。[2]在政策选择与实现路径方面,原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认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健全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这四方面着手。[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与实践始于20世纪初,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探索,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证分析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非参数的DEA方法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成为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阿方索和费南德斯(2008)运用非参数方法以地方政府作为研究对象,评价了葡萄牙各地方政府效率。[4]国内学者也作了一定的研究与探索。刘振亚等人(2009)研究了如何构建适应于DEA方法的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运用DEA方法对地方财政支出效率进行评价。[5]朱玉春等(2010)利用DEA方法对全国28个省的农村公共服务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了农村公共服务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对其变异系数进行了估算。[6]陈诗一、张军则运用DEA方法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7]韩海彬等(2010)将AHP与DEA相结合,充分考虑定性与定量因素研究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效率。[8]

根据以上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近年来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归纳与总结,可以看出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针对效率性研究较为不足,而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领域如何体现公平性的研究也很缺乏,正是基于目前研究上的缺憾,笔者试图将公平与效率同时并举,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探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采用DEA非参数方法对我国沿海各省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相对效率进行评价,以提高财政自给的使用效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概述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由美国学者Farrell创立并由Charnes等人推广开来。我国学者段永瑞概括指出,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一种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数学规划为主要工具,以优化为主要方法,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数据对相同类型的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9]

DEA分析方法将一个经济系统或一个生产过程看作是一个实体(一个单元)在一定可能的范围内,通过投入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并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的活动,这样的实体(单元)被称为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具有相同目标和任务,相同的外部环境,相同的输入和输出指标的同类型DMU可以构成一个DMU集合,若某个DMU在一项经济(生产)活动中的投入向量X=(X1,…,Xi,…,Xm)T表示第i种投入;产出(输出)向量Y=(Y1,…,Yr,…,Ys),Yr表示第r种产出(输出),(Xj,Yj)对应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向量,(X0,Y0)对应被评价决策单元的相应指标,于是可以用(X,Y)表示这个DMU的整个生产活动,n个DMU的投入集就可以构成一个n×m阶的投入矩阵,其产出集可以构成一个n×1阶产出矩阵。

DEA方法的最基本模型为CCR模型,它是1978年著名的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Rhode提出的,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研究DMU的技术效率。而后CCR模型发展为假定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将综合效率分为两部分: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将主要研究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这三项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因本文是立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来研究的,因此本文将侧重于研究如何从以上三项基本公共服务中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在遵循3E原则(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基础上,指标选取充分考虑了公平性原则,以体现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因此,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笔者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选择了一些符合我国实际的投入产出指标,在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的同时,力图科学全面地评价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相对效率。其中在指标选取时将引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系数指标,此概念是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税根教授首次提出,该均等化系数可以测度城乡间、区域间和群体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在考察城乡间的均等化程度时,用农村数据比上城市数据即可得出单个指标的均等化系数。

本文从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分别选取了投入产出指标。

在义务教育方面,把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X1)、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X2)、城乡国家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占总义务教育经费的比重(X3)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有学龄儿童入学率(Y1)、初中毕业升学率(Y2)、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率(Y3)、生师比(Y4)、城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比例(Y5)。

在医疗卫生方面,投入指标有: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W1)、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W2)、农村医疗救助支出(W3),产出指标有:平均每千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S1)、设卫生室村数占行政村数的比重(S2)、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S3)、农村已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S4)。

在社会保障方面,投入指标有: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H1)、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H2)、城乡低保资金支出(H3)、农村社会救济支出(H4),新农合参合人数(B1)、农村五保供养人数(B2)、农村社会救济人数(B3)。在表1、表2、表3中分别列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始数据。

为了消除上述各项初始指标不同单位的影响,对表1、表2、表3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不再列出各项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

四、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各项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运用DEAP2.1分析软件,对沿海10省市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相对效率进行测算,分别得到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将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率值汇总得到沿海各省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总效率值并进行排序,得到表4。

由表4对沿海10省市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综合分析结果,从整体上来看,北京在10省市中的综合效率排在第1位,并且其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都达到了DEA有效;山东省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方面都是DEA有效的,而在义务教育方面既没有达到技术有效也不是规模有效,这说明其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并且规模收益递减;辽宁省综合效率排在第3位,主要是由于其社会保障没有达到DEA有效,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规模收益递增,可适当加大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接下来的福建省、江苏省与前面的山东省情况类似,都是义务教育没有达到DEA有效;广东省排在第6位,只在社会保障方面达到了DEA有效,义务教育方面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都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医疗卫生方面主要是没有进入规模合理阶段,处于规模递减阶段;河北省与广东省情况类似,义务教育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并且处于规模递增阶段,医疗卫生达到了技术有效,但处于规模递减阶段;浙江省在三个方面都没有达到最佳状态;而经济发达的天津市与上海市却排在最后两位,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保障投入明显不足,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因此应加大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力度。

将上述除北京市以外的9省市的非DEA有效单元根据相应的DEA有效单元进行投影,即可得到效率非最佳的9省市的调整值,即可以实现相对有效。鉴于本文篇幅有限,不在此进行详细研究。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有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选取相应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对我国10省市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相对效率进行评价,以期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更好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项继权,袁方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投入与需求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08,(3).

[3]金人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求是,2006,(22).

[4]A.Afonso, S.Fernandes. Assessing and Explaining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Local Government[J].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8,(5).

[5]刘振亚,唐滔,杨武.省级财政支出效率的DEA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7).

[6]朱玉春,唐娟莉,刘春梅.基于DEA方法的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效率评价[J].软科学,2010,(3):37-43.

[7]陈诗一,张军.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J].中国社会科学,2008,(4).

[8]韩海彬,李全生.基于AHP/DEA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效率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

[9]段永瑞.数据包络分析(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关 华

责任校对:李金霞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in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based on DEA

Yan Lisha

Key words: DEA; basic public services; financial expenditur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作者:闫丽莎

公共财政支出评价论文 篇2:

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现状

摘 要: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现代公共支出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梳理、比较国内外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研究现状,找出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发展的不足,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公共支出 绩效评价 比较

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现代公共支出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对政府公共支出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在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已基本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而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论从评价理念还是评价方法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系统梳理目前国内外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比来揭示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发展与国外的差距,并探索进一步发展方向,对于我国公共支出管理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现状

一次完整的公共绩效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评价内容是什么;如何测量评价指标;如何对所得数据进行解释;如何汇报评估的结果(Karen Fryer et al.,2009)。国外众多学者对于公共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也基本是围绕着这四个方面展开的。

(一)有关评价内容的研究

公共绩效评价内容的确定是对评价理念的反映,主要是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来实现的。西方国家的评价理念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20世纪初,以效率为核心的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开始出现(Bruere,1906);20年代到40年代,开始有学者关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问题(Ridley,1927、1938);40年代到70年代,“效率至上”的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这一时期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 (Rayne Scrutiny Programme,1979);80年代后,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政府绩效评价理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其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质量和公众满意程度,坚持公众导向和结果导向 (戴维·奥斯本,1992),这种评价理念也一直延续至今。伴随评价理念发展,早期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财务方面指标,后来指标逐步扩展到质量、效果等领域,这使评价指标范围出现了快速膨胀过程(Modell, 2004)。但Lonti et al.(2007)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评价指标质量的提高。正如Zineldin (2006)所说,发现一个恰当评价指标是非常困难的。Kennerley et al.(2002)认为正是由于评价指标的选择没有做好,导致大量与评价无关指标被选入评价系统。Johnson (2005)建议应对每个评价指标都做成本收益分析,那些具有决定意义的指标才可入选。

针对评价指标的分类问题,Stevens et al.(2006)认为有四类指标:产出型指标、福利型指标、绩效型指标以及整合其它三种类型的综合指标。而Macpherson (2001)则把指标分成了三个等级:一是生活现实情况指标;二是计划、预测和预算数量指标;三是数字化目标指标。Zigan

etal.(2008)则指出,一些对绩效有影响但是很难评判的指标没有被考虑进入评价体系。

在评价模型框架的构建方面,Kaplan and Norton(1996)提出了平衡计分卡方法,Neely et al.(2001)提出了绩效棱镜法,Martin Cole et al.(2003)提出了公共服务价值模型等等。Rouse et al. (2003)对这些模型框架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一个多维度,能够反映参与者变化的模型框架。但Pun and White(2005)认为没有一个通用的框架可以适合所有公共组织绩效评估。

(二)评价指标的测量

在决定了绩效评价应该通过哪些指标测评组织的哪些方面内容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准确地区性测量这些指标。Tarr(2004)认为要想使指标真实有效,必须重视如下一些事项:①相关指标的基本假设以及测量它的基本原因;②测量的准确程度;③代理变量与实际变量的一致性;④有没有更加适宜的测量值;⑤是否需要一个柔性或是刚性的测量。

与怎样测量紧密相连的是何时测量。Allio(2006)认为通常的指标都侧重于短期结果,这会妨碍组织在长期中的创新动力。Thomas(2004)认为当数据被收集、分析、汇报时,已经变得陈旧。Macpherson(2001)认为数据应该通过前瞻性和动态性的分析和使用,而不是仅仅对历史进行一个描述。

(三)解释结果

Vakkuri et al. (2003)指出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数据收集问题;二是如何将绩效结果转化成有助于决策的有用信息。Brown(2005),认为即便是好的评价指标,如果它们没有用于预测需求和成本,那么它们的用途也是有限的。相似的,Jacobs et al.(2007)认为,绩效排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公共部门,但是对于这些排名的变化却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Johnson(2005)认为公共组织有一个特别的问题,它们常常很稳定,缺乏重组。他们不愿进行纵向的绩效分析,不愿在一个推测的好的水平上进行有益的尝试。

(四)汇报结果

有关绩效评价的文献很多,但是关于绩效汇报的好的文献却很少。SAS研究会(2005)注意到指标的可分析性和易于理解性是非常重要的。通常,绩效指标作为年度汇报的一部分已经被公布出来,但是对于这些指标却鲜有解释和比较,这使得参与者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Feit(2003)建议在结果汇报中使用“仪表板”方法。Pidd(2005)则建议使用赋权法来综合各个绩效指标。Wisniewska et al.(2004)指出应建立“绩效信息文件夹”。Karen Fryer et al.(2009)提出在绩效汇报工作中应注意提供数据所花费时间与数据时效性之间的权衡。

二、国内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现状

我国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较晚,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应该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的,这使得我国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逐步学习国外经验开始。

(一)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和层次

陆庆平(2003)认为绩效实际上是一项活动实施的结果,这种结果既包括实施这项活动所投入的资源与获得效果的对比关系,也包括投入资源的合理性和结果的有效性。朱志刚(2003)认为,绩效不仅仅是对结果的衡量,还包括对过程的衡量,甚至包括对提供方主观努力程度和接受方满足程度的衡量。丛树海等(2005)提出绩效是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统称,它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它又包括产出与投入相比是否有效率,行为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及产生的中长期影响。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具有多层次性,陈文学(2004)、卢静(2005)、丛树海等(2005)认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包括4个层次:一是综合绩效评价;二是部门绩效评价;三是单位绩效评价;四是项目绩效评价。徐一心等(2003)认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包括3个层次,即总体绩效评价、分类绩效评价、项目绩效评价。

(二)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在对绩效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公共支出的实际过程构建起来的。目前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从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及效果来设立指标体系;二是从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来设立指标体系;三是从支出的全过程即投入、运作、产出、结果四个阶段来设立指标;四是将上面三种形式综合起来设立指标体系。

郭亚军(2003)从财政支出规模类、结构类、效果类三个方面构建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吕炜等(2007)以绩效内涵和教育支出过程特性为两个构建依据,以内部过程绩效和外部结果绩效为基础上构建了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张清廉等(2009)根据结果和过程相结合的原则,设定了包括经济、收入分配、居民生活等9类24个评价指标的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武辉、郑华(2010)根据财政收入、支出、结构三类指标构建了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评价指标体系。

(三)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

目前国内文献对评价方法分类存在一定分歧,主要有三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分类法认为评价方法主要包括:①成本—效益分析法,即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②综合评价法,即在多种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一个综合评价值,依据综合评价值对公共支出项目进行考评。③因素分析法,将影响投入(财政支出)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分析所有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计算投入产出比,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④模糊数学法,采用模糊数学建立模型,对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⑤目标评价法,将当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水平与其预定目标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王克强等,2006;丛树海,2007;)

第二种分类法以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涉及的方法为主,主要包括:①3E/4E方法,指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②标杆管理法,指以比较组织本身与标杆组织之间的绩效差距来达到改善绩效的目的。③平衡计分卡方法,强调从顾客、财务、内部业务和内部创新之间适度的平衡来管理绩效。④绩效棱柱模型方法,用棱柱的五个方面分别代表组织绩效存在内在因果关系的五个关键要素。⑤关键绩效指标法,对政府组织内部运作过程中关键成功要素进行提炼和归纳并对其进行评估。(张小玲,2006;安秀梅等,2007)

第三种分类方法主要是把以上两种分类中所包含的方法混为一体,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技术方法如层次分析法(AHP)、数据包络法(DEA)、因子分析法等作为一种分类,例如郭亚军等(2010)所提出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分类。

三、对国内外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现状的比较评述及未来展望

(一)对理论研究现状的比较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考察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对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与国外学者有着较大的不同,存在着较大差距。首先,从发展时间来看,国外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已有上百年发展历史,而我国从改革开放后算起只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次,从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评价理念来看,伴随着西方评价的百年发展历史,评价理念也从最初的单一投入效率评价逐步发展到投入与产出并重的“效率至上”理念,再到目前的注重公共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绩效评价理念;而我国的绩效评价理念则没有这样复杂的发展历程,它的确定主要是针对政府支出中的实际问题借鉴西方国家的评价理念而形成的。第三,从研究范围来看,国外的研究比较完整,对绩效评价所涉及的四个方面均有学者在研究;而我国的研究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狭窄,基本上处于“评价内容”的研究范围中,对于“如何测量评价指标,如何对所得数据进行解释,以及如何汇报评估的结果”这三个方面则鲜有涉猎。第四,从绩效评价的运用角度来看,西方各国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估已经发展成为公共绩效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进入到战略应用阶段;而我国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发展仍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中,与政府支出管理的其他方面结合并不紧密,没有实现绩效评估的有效运用。

(二)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发展的未来展望

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较晚,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上处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学习借鉴过程。一方面要学习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及时掌握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考虑到各国的国情,在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时要考虑到在我国的适用性,不能盲目照搬。通过上文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未来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应该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拓展,一是要从评价理念上进行拓展,改变目前我国注重对现实描述的,以“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评价理念,转而发展建立具有对我国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指引意义的评价理念,这是运用绩效评价结果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二是要从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的范围上进行拓展,改变我国理论研究范围狭窄的特征,从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所涉及的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让理论研究更加有效的服务于实践。

参考文献:

[1] Behn, Robert. Why Measure Performance? Different

Purposes Require Different Measures. Public Adminis -

tration Review, 2003, 63(5).

[2] Dall W. Forsy. The Managing Performance in American

Government. The Rockefeller Institute Press. 2001.

[3]安秀梅,邵世才. 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的

国际比较与我国评价方法的选择[J].财政监督,2007, (03).

[4]丛树海,周炜,于宁.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

建[J].财贸经济,2005.(03).

[5]郭亚军,何延芳.我国1994-2001年财政支出状况

的综合评价[J].财经研究, 2003,(09).

作者:刘彦军

公共财政支出评价论文 篇3:

浅析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决策机制

摘 要 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是社会再分配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促进社会和平,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使其收益。政府所发挥的决策职能则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政府财政支出效应也是政府公共财政中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我国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现存的问题,并且主要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来分析研究如何为优化财政支出提出建议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 政府公共财政支出 公共选择理论 决策机制 优化效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政府职能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支出规模迅速增长,对公共财政支出的认识也有深入了解和逐步提高。

一、我国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现存问题分析

(一)财政的供给范围过宽,结构不合理。我国现行财政支出范围不仅包括公共安全、公共机构、公共服务等支出,并且其中包揽过多,含有大量的竞争性领域的开支。由于政府定位不准,“越位”和“缺位”并存。市场可以自行有效管理,政府要越位干涉,如在财源建设、微观管理和供应范围等方面。

(二)政府在财政预算方面存在弊端,财政资金的损失和浪费严重。在实际的政府工作中,我国财政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没有发挥财政预算应有的职能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府财政预算报告编制粗糙。我国目前依然沿用旧的编制办法,只是公布几项大的收支类项目,加以文字叙述,没有详细项目的数字显示,很难准确的显示出预算的具体性和真实性。

2.政府财政预算的时间存在问题。按照年度公历时间应是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但我国的人大常委会议通常是在每年的3月份召开提出异议并作出决策,那么对于本年度已经过去的1月和2月则是纸上谈兵,在执行上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3.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具有不完整性、不透明性和非规范性。这不仅仅导致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造成支出中的不足和浪费,对于财政支出管理存在普遍的预算约束软化,严重影响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益。

4.我国在财政支出法制方面不健全,监督制约管理职能缺失。由于缺乏行政机构设立、人员定岗定编方面的法律,机构编制变动无据可依,财政机构供养的人员产生恶性膨胀,最终使得行政管理费用开支不断上升。

(三)我国实行的财税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1994年我国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后,形成了以税收返还、体制补助、专项补助等为主要内容的初期转移支付模式。这种模式的转移支付是以基数法为依据,不科学,不合理,也不够规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财政的实际问题,我们必须要建立起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实现资金公平、公正、公开分配的和各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是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推动下,通过对传统市场理论的批评产生的,并且成功地运用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坚持“经济人”假设,采用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用交换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过程。用奠基人布坎南的话来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公共选择理论在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假设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应该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个人是分析的基础。任何行为都是由一些个人做的,集体的各种决策也是由一个人或多个人的具体行动而表现出来的,集体的具体意义由个人的具体行动所赋予的。公共选择理论将个人主义用于分析政治领域及政治过程,将个人看作是评价、选择和行动的最基本的单位,把社会存在看作是各种个人而非团体或阶级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张用个人的动机和目的来解释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现象。

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是假定每一个活动在经济过程中的个人都以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为动机,面临选择总是趋向于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机会,每一个参与者都依据自己的偏好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活动。然而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济人”假设也适用于政治领域,在政治决策活动的本质就是一种公共选择,个人参与政治活动时也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因此,政治人与经济人一样,是利己的,理性的,依据个人偏好的,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活动来获得最大化收益。

公共选择理论的交换政治学观点,是用交换的方法观察政治,使人们对政治过程的理解有新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模式。将政治制度视为政治市场,将过程视为交换过程。人们通过在有组织的市场上交换货物和服务而进行合作,且这样的合作还意味着相互获利,个人进入一种交换关系。在这种交换关系中,个人通过某种直接有益于交易的另一方的产品或服务而促进其自己的利益。基本上,按照个体主义的国家观,政治的或集体的行动与此非常相同。

三、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于公共财政的决策机制的建议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选择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完善我国政府财政决策与机制监管,逐步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框架有着重要的建议和启迪意义。

(一)合理界定政府决策的领域和范围,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明确政府的职责。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和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和模式。在目前的体制下,如果市场可以自我调节,政府就不应该插手干预;而对于那些市场无法承担的就应由政府去管,政府只能站在市场之外去为所有的市场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的这一特征决定公共财政应当通过某种决策选择机制,将个人偏好和决策表现成一种社会的偏好和公众的选择决策。通过公共选择理论的我们可以得出,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我们应该重新充分的去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详细的界定公共财政决策的内容范围,这是避免政府失灵的关键点。

(二)完善政府决策的程序与方式,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进程。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就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它涉及了如公共项目的提供方式、建设规模、资金来源、价格机制等多个环节,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信贷政策、税收征纳、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公共物品的决策过程是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完成的。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府的决策必须了解和尊重个人的偏好,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人的意志。所以进行政府决策民主化进程是事在必行的,并且要很好的完善。

(三)政府决策的法制,规范政府决策行为。主要是通过完善社会公众对政府财政决策的社会约束和监督机制,其次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管理机关内部的约束机制,再次则是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来改进政府的工作效率,最后是从体制和制度上杜绝寻租现象的发生。

四、我国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决策机制在优化效益方面的对策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国公共财政的决策机制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就具体到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方面的决策,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及其意义我们可以在其优化效益方面做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科学界定财政支出的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一方面国家财政应该尽快推出生产经营性投资领域,另一方面加强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开支。社会公共性开支主要包括科技、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代表社会共同利于和长远利益的支出,这类支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使得该项支出持续保持增长的趋势,但是在我国公共性开支却所占比重很小,没有达到预期的指标。因此政府在公共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开支方面应该加大力度投入,保证财政资金充足。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一是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这是优化支出结构的需要,又是实现依法理财的客观需求。二是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此项措施是加大预算执行的监控力度的重要手段。三是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它是公正、公平和优化政府收支行为,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益。

(三)健全财经法制,建立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监督制度。财政支出绩效监督作为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的有效手段,是财政部门以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与使用效益为目的,在有效展开财政支出合规性监督的基础上,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监督方法,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照部门预算要求,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公正地制约和反馈。在实现财政分配基本职能过程中体现的国家主体对其他相关主体的一种效益性制约功能,更好地促进国家财政资金配置以及效益提高。

总之,我国政府在公共财政支出方面的决策机制应该更加科学化、法制化、精准化的来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效益,促进国家财政资金的配置。只有将公共财政用到实处,人民对生活和政府的满意度则会大幅度提高,有效地实现创建和谐社会的宗旨。

参考文献:

[1]薛惠萍.论政府公共行政中的财政支出效益.北方经济.2002(3).

[2]张慧岚.浅析公共选择理论及其借鉴意义.现代商业.2009(5).

[3]郭庆旺,赵志耘.财政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陈共.财政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万娟

上一篇:技述进步增长经济论文下一篇:电网企业基建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