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中的纳米材料

2024-05-03

药物中的纳米材料(精选十篇)

药物中的纳米材料 篇1

参考文献

[1]宋德萱.现代医学技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2]涂全波.纳米医学材料发展前景[M].北京:中国医学出版社, 2002.

基本药物培训材料 篇2

时间:2012年1月2日 地点:医院会议室 主讲人:丁之山 学习内容:

如何正确理解基本药物的内涵?

具体来说,“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是指优先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避免贪新求贵;“剂型适宜”是指药品剂型易于生产保存,适合大多数患者临床使用;“价格合理”是指个人承受得起,国家负担得起,同时生产经营企业有合理的利润空间;“能够保障供应”是指生产和配送企业有足够的数量满足群众用药需要;“公众可公平获得”是指人人都有平等获得的权利。为什么要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地区发展差异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提高群众获得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保证群众基本用药需求;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改变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的运行机制,体现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有利于规范药品生产流通使用行为,促进合理用药,减轻群众负担。

基本药物知识培训

时间:2012年2月15日 地点:医院会议室 主讲人:丁之山 学习内容:

目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有多少种药?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包括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205个品种,中成药102个品种,共307个品种;颁布国家药品标准的中药饮片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如何调整?

在保持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医疗保障水平、疾病谱变化、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科学技术进步等情况,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动态调整管理,不断优化基本药物品种、类别与结构比例。原则上每3年调整一次。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还可根据需要适时组织调整。

基本药物知识培训

时间:2012年3月15日 地点:医院会议室 主讲人:丁之山 学习内容:

地方可以增加基本药物品种吗?

不可以。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但是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初期,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非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报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备案。配备使用的非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品,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及零差率销售等政策。患者使用基本药物,能得到什么实惠?

一是节省费用。基本药物实行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零差率销售,价格比较低廉,而且报销比例高于非基本药物,能够明显降低群众负担。二是用药合理。国家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类型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按规定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确定合理比例,国家还印发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以规范医生的处方,避免过度用药。三是安全有效。基本药物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检验证明安全有效的首选药物。国家对基本药物实行全品种覆盖抽验,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更安全。四是方便可及。群众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能获得,使用方便。

基本药物知识培训

时间:2012年4月27日 地点:医院会议室 主讲人:丁之山 学习内容:

如何保证群众使用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国家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督管理的规定》,加强对基本药物的质量监管,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一是地方政府负责保障本地区基本药物安全,定期对本地区药品安全状况进行评估。二是药品监管部门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对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覆盖检验,逐步把基本药物纳入电子监管网。三是只有质量管理水平高、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生产流通企业,才可成为基本药物的生产、配送商。生产、配送企业以及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负责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按规定及时召回。

为什么要由政府统一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的零售指导价?

药品消费属于被动消费,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绝大多数国家都对药品价格进行必要的管理。按我国目前的法律

法规,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药品,以及少数特殊药品,都由政府制定价格。基本药物必须全部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政府财政予以一定补偿。药品价格关系到财政补偿、医保基金支付及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保证群众公平享有基本药物,同时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促进价格合理形成,由政府统一制定指导价格是必要的。国家制定的指导价格是最高限价,经营者可以降价销售。基本药物知识培训

时间:2012年5月6日 地点:医院会议室 主讲人:丁之山 学习内容:

国家基本药物的零售指导价是如何制定的?

制定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的基本原则是,既要使基本药物价格水平有所下降,又要考虑生产经营企业获得合理利润,从而鼓励企业生产供应基本药物。基本药物的指导价格按药品通用名称制定公布,原则上由政府制定统一的指导价格,不区分具体生产企业。制定指导价格有四个基本程序一是成本和市场交易价格调查;二是专家评审三是听取各方面意见:四是向社会公布指导价格水平。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药价能降吗?

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可以使药品价格下降。一是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合理确定我国基本药物的品种和数量,规模较大,成本较低。二是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逐步实现零差率销售,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的价格加成。三是基本药物实行国家制定零售指导价格,省级根据招标情况,在指导价格幅度内确定本地区统一采购价格,确保合理的性价比。

基本药物知识培训

时间:2012年6月8日 地点:医院会议室 主讲人:丁之山 学习内容:

基本药物价格越低越好吗?

基本药品价格不是越低越好,而应是价格合理。基本药物价格既要保障政府、企业和个人可以承受;也要保证生产、流通企业合理盈利,鼓励企业生产供应,保证药品质量。但若价格过低,可能会导致生产企业缩小生产规模或生产质次、量少的伪劣产品,难以保证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和质量。在哪些地区、哪些医疗机构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2009年,每个省(区、市)在3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率销售。2010年,基本药物的配备使用覆盖60%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到2011年,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20年,全面实施规范的、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基本药物知识培训

时间:2012年7月6日 地点:医院会议室 主讲人:丁之山 学习内容: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患者只能用国家基本药物吗?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患者并不是只能使用基本药物。医疗机构在优先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病情实际,使用省级人民政府统一确定的执行基本药物政策的非目录药物。确因病情需要,患者还可以使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具的处方外购药。如何保证医生开处方时优先选择使用基本药物?

一是通过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不断优化品种和数量,将目前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药品纳入目录中,扩大目录的适用范围。二是规范医生开具处方行为,医生应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优先选用基本药物,并将使用情况纳入医生考核。三是加强对医生使用基本药物的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四是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逐步改革药品加成政策,从制度上切断趋利行为。

基本药物知识培训

时间:2012年8月3日 地点:医院会议室 主讲人:丁之山 学习内容:

基本药物都实行零差率销售吗?

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度,先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始实施,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其他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销售基本药物,仍可执行现行加价政策。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影响基层医务人员收入吗?

不但不会影响,反而得到有效保障。虽然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购进价格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但同时,政府增加对人员经费等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实行绩效工资,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基层医务人员还可以通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从财政、医保和服务收费等渠道得到合理的补偿。

基本药物知识培训

时间:2012年9月7日 地点:医院会议室 主讲人:丁之山 学习内容: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如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补偿?

一是通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断改进完善付费方式和付费政策,引导参保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合理制定。三是政府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负责其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为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顺利推进基本药物制度,需要在以下方面综合推进改革:一是严格界定其服务功能,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维护公益性质。二是改革人事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包括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建立因事设岗、全员聘用、能进能出和激励有效的用人机制,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政府负责保障其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范围和标准,政府核定任务,核定收支,按绩效考核给予补助。四是积极推进乡村联动,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加强对乡村医生执业活动的日常监管,规范服务行为。基本药物知识培训

时间:2012年10月11日 地点:医院会议室 主讲人:丁之山 学习内容:

药店按何种价格销售基本药物?

根据基本药物价格政策,国家公布的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社会零售药店及其他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其销售基本药物的价格均不得超过国家公布的最高限价。零售药店可根据市场情况,在不超过国家限价前提下,自主确定实际零售价格。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社会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何影响?

用纳米制造的药物“导弹” 篇3

对于癌症病人来说,化疗是除手术、放疗外,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大多数的化疗都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患者在1~2个疗程后头发就掉得差不多了,每次化疗时吃什么吐什么,强烈的化疗反应让人感觉“生不如死”。原因就在于,化疗就像是用一些毒性极强的“毒药”毒死癌细胞。我们知道,是药三分毒,药物进入体内,总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毒副作用,特别是对癌症患者,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其副作用也是相当明显的,即给人体正常细胞组织带来严重的损伤,比如胃肠道,肝脏、肾脏、心脏等重要脏器基本都会遭殃。这种敌我不分的行为使人们对于化疗总是谈之色变。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用最小剂量的药物产生最好的治疗效果,能不能只按人们的期望指哪打哪呢?于是,在众多患者的急切期盼,在全世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像制导导弹一样的“靶向给药系统”应运而生。靶向给药的概念最早是在1906年首次提出的,就是想办法将药物按我们的希望选择性地分布于病变部位以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相对的,也就使病变组织的药物浓度增大,从而提高药物利用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有合适的载体系统。其中纳米材料以其特有的优点逐渐脱颖而出。特别是近几十年,纳米技术如同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般席卷全球,在这股热潮的带领下,纳米级别的药物运载材料更是成为近年来国内外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热点。

制备纳米药物载体系统的材料基本都是高分子化合物,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人工合成的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就是人们采用理化的方式合成一些具有特定作用的聚合物体系,如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等;二是天然的大分子体系,这是来源于自然界纯天然的材料,如天然的蛋白、明胶、多糖等,像近些年非常热的壳聚糖,广泛存在于许多海洋生物的甲壳中,以及昆虫和菌类的细胞壁中,是地球上储存量仅次于纤维素的最丰富的天然资源之一,而且本身也具有无毒、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等许多的优点。对于不同材料的选择主要依据的是治疗用途,所运载药物的外形和生物相容性等因素。无论是人工材料还是天然材料,进入我们身体后,材料本身都不会对身体产生伤害,可以与机体内的组织细胞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材料会慢慢被身体内的酶所逐步降解或者吸收,最后无影无踪。

纳米载体的优点

纳米载体最显著的特点——超微小体积,使其可以穿过严密的组织间隙,自由来往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通过最难以逾越的血脑屏障——脑部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进入脑部血液循环结构。纳米载体甚至可以被细胞吸收,深入到细胞内部,对核酸、蛋白质等生命物质进行分子水平的治疗。当纳米载体进入体内后,可以被某些组织专一地吸收,实现前面提到的靶向性,减轻药物活性成分对其他器官的毒副作用,治疗这一组织系统的疾病。纳米粒的性质(如聚合物的类型、疏水性、,生物降解性等)及其所携带药物的性质(如分子量、电荷、与纳米粒结合的部位等)都会影响药物的分布。

这种靶向还仅仅是属于一种被动的靶向,依赖于组织和器官对纳米材料的吸收。但人们希望能够更好地控制纳米粒,按我们设计的路径和目的地来治疗疾病,于是人们对纳米粒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造,真正实现“指哪打哪”。比如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磁性纳米粒子,其基本原理是将药物和铁磁性物质(像四氧化三铁,三氧化二铁等)共包于或共分散于纳米载体中,静脉注射到体内后,在体外加一个外加磁场。就像我们儿时玩的游戏,将铁钉放在纸上,在纸下面用一块磁铁来回移动,让铁钉“跳舞”。在外加磁场下,通过纳米粒子的磁性导航,使药物定向移动到病变部位,达到治疗的目的。

纳米粒第二个优点就是对药物的缓释。我们经常在广告中听到“缓释胶囊”这个词,它可以让药效持续若干小时。简单地说,缓释就是让药物在体内缓慢地释放。纳米粒不但可以在体内保持长时间的循环’,从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而且当其进入靶向组织后,药物才开始缓慢地从纳米粒内部释放出来。缓释的原因一方面是药物从内部渗透扩散到外部需要跨越纳米材料的阻碍;另一方面,机体对纳米材料的降解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如果我们服用一般的药物,会在服药后的较短时间内体内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而过一段时间,药效则会显著下降,然而,采用纳米粒来运载输送药物,可在保证药物作用的前提下,大大减少服药次数,减少给药剂量,从而减轻或避免毒副反应,延长药物活性。总结以上两个优点,纳米粒的显著作用就是:将更少的药物更精准地运到更需要的部位,实现更长时间,更有效的治疗。

纳米载体的应用

纳米药物载体系统最有前途的应用之一是作为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输送系统。在化疗中如何尽可能地降低患者的痛苦,而不影响治疗效果,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难题。纳米药物载体系统的闪亮登场则使人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将抗肿瘤药物与纳米粒相结合来进行治疗,因为肿瘤组织血管的通透性也较大,当以静脉给药的方式注射了纳米粒子后,纳米粒子能从肿瘤有隙漏的内皮组织血管中溢出而滞留在肿瘤内,从而延长药物在肿瘤中的存留时间,减少给药量和毒副反应。但这只是纳米药物载体系统对肿瘤作用的一个开始。通过对纳米粒的修饰改造,可以增强其对肿瘤组织的靶向特异性。比如用叶酸修饰的纳米粒,因为肿瘤细胞表面有大量的叶酸受体——就是专一吸引并接受叶酸的一种物质,其数量远高于正常细胞,利用这一特点,纳米粒便可以携带药物主动靶向肿瘤细胞。由于肿瘤组织的细胞活性加强,有较强的吞噬能力,于是,纳米粒在肿瘤细胞内部开始了积极的工作。

无毒、靶向、缓释、持久等纳米粒的优点都是其他输送体系所无法比拟的。纳米药物载体系统在医学领域,特别是在肿瘤的治疗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我们对纳米技术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而对抗肿瘤药物纳米载体系统,也正在加强其实用性及商品化的研究,现在的大多数研究还仅处于体外和动物体内实验阶段,要想用于临床,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人体实验。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国家在纳米研究和开发上与发达国家基本上处在同一起跑线。我国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抗肿瘤药物——纳米载体系统治疗恶性肿瘤技术已取得显著成果,并开始逐步从动物实验阶段转入临床实验阶段。专家认为,在不远的未来,这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新疗法将会在医学临床广泛应用并有望征服一部分恶性肿瘤。可以预见,随着合成方法、分析设备的进一步改进,分析手段的加强及理论实践工作的进一步修正,纳米药物载体系统必将得到广泛的开发应用。

纳米荧光探针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 篇4

在新开发的载体中, 多孔材料由于其稳定的结构、大的比表面积、低毒性、可进行药物缓释[6]等优点吸引了众多研究者。采用多孔材料的药物运载系统虽然可以达到对药物进行有控制的释放, 但是无法检测其释放量的变化及到达目的地的可靠性。为此, 研究人员开发出多孔二氧化硅与纳米荧光材料复合的纳米荧光传感器运用在药物运载及缓释中。纳米荧光材料是一类颗粒尺寸为1~100nm的发光材料, 包括纯的和掺杂离子的纳米半导体复合发光材料以及具有分立发光中心的掺杂稀土或过渡金属离子的纳米发光材料[7]。纳米荧光颗粒具有诸多优点, 如能够均匀分散到药物载体中, 不会改变载体的结构和性质;不但具有高亮度、高效率的发光, 而且具有合适的荧光寿命, 使其检测灵敏度大大提高。因此, 纳米荧光探针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综述了目前纳米荧光探针在药物载体应用中的一些前沿问题, 通过对其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和应用, 以期为纳米荧光探针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1 荧光量子点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量子点具有发光强且稳定、发射峰窄、激发光谱宽等优点, 很多文献[8,9,10,11,12]都报道了对量子点的应用。在药物载体的研究中, 多孔材料大多采用MCM-41、SBA-15、MCM-48、中空硅球作为药物载体[13,14,15,16,17]。这些传统介孔材料的药物装载能力相对较弱, 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通常通过合成中空介孔材料和对介孔材料表面修饰有机硅烷, 以加强介孔材料与药物的结合。Yunjie Yang等[17]采用表面修饰来提高药物载体的装载量, 并负载了发射峰在430nm处的量子点CdS。他们合成了不同的药物载体MSNTs (Mesoporous silica nanotubes) 以及修饰了NH2基团的NH2-MSNTs, 并分别负载CdS, 合成了CdS-MSNTs和CdS-NH2-MSNTs, 最后装载药物布洛芬 (IBU) 来研究不同药物载体的装载量, 结果表明, CdS-NH2-MSNTs 的药物装载量明显大于CdS-MSNTs的药物装载量, 并且明显优于其它的二氧化硅材料, 表明对药物载体进行表面修饰可以增大载体的药物负载量, 且负载量子点也不影响其药物负载量。同时, 他们将装载了药物IBU后的CdS-NH2-MSNTs置于不同的模拟环境 (模拟人体体液SBF、普通溶液NS和硼酸盐缓冲溶液BBS) , 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 CdS-NH2-MSNTs在SBF、NS和BBS中IBU的释放率具有显著差异 (见图1) , 证实了CdS-NH2-MSNTs受溶液pH值和离子浓度影响, 适合装载弱酸性和亲脂性药物, 对药物载体可装载的药物种类做出了明确的判断。

2 无机纳米发光颗粒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多孔材料和发光材料的复合材料通常采用的发光材料是有机染料、CdSe/ZnS或者量子点, 但是染料分子会发生光致褪色和淬灭, 量子点具有毒性, 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特别是在人体中的应用[18]。因此科研工作者研究了许多替代方案, 如采用毒性较小的无机纳米荧光颗粒 (如YVO4∶Eu3+、Y2O3∶Eu3+等) , 与多孔材料相结合合成了一些系列复合药物载体 (如YVO4∶Eu3+-SBA-15[19]、YVO4∶Eu3+-MCM41[20]、CaWO4∶Ln@MCM41 (Ln= Eu3+, Dy3+, Sm3+, Er3+) [21]、Y2O3∶Eu3+@SiO2[22]等) 。与结合了镧系发光材料的MCM-41 (SBA-15) [23]和Y2O3∶Eu3+修饰的碳纳米管等非硅类材料[24] 相比, 该类材料毒性更小且更稳定, 而且孔体积大, 具有大量的Si-OH基团, 更适合作为药物载体。

研究者合成了CaWO4∶Ln@MCM41 (Ln=Eu3+, Dy3+, Sm3+, Er3+) [21]和MCM41, 并采用阿匹林 (ASPL) 作为药物模板, 置于模拟人体体液SBF中研究了ASPL-MCM-41 和 ASPL-CaWO4∶Eu3+@MCM-41装载药物能力的区别及药物释放过程中光强度的变化, 结果表明, 虽然负载了CaWO4∶Ln使得MCM41的孔体积有所减小, 但是ASPL-MCM-41与ASPL-CaWO4∶Eu3+@MCM-41在药物装载量和释放速率上差别不大 (见图2) , 证明ASPL-CaWO4∶Eu3+@MCM-41是一种良好的载体, 并且光强度与药物释放量呈现正相关性 (见图3) 。这与以IBU作为药物模板的YVO4∶Eu3+@MCM41、Y2O3∶Eu3+@SiO2、Eu∶Hap和YVO4∶Eu3+-SBA-15得到的结果相同。

Yang等[20]研究了装载IBU的不同形态、不同大小的MCM41对药物缓释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粒径最小的药物载体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和最大的药物负载量, 所有形态的药物载体的发光强度与药物释放率成正相关性, 粒径越小药物释放速率越快, 药物载体形态对药物的释放速率有较大影响。研究得到了此类药物缓释系统最佳的MCM41形态, 给出了选择MCM41材料的判断依据 (见图4) 。

3 介孔Eu3+掺杂生物陶瓷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虽然目前的研究已经解决了纳米荧光颗粒对生物体的毒性问题, 但是由于大部分纳米荧光颗粒的生物适应性较差, 并且与多孔载体之间的结合力较弱, 容易流失而造成荧光强度降低, 因此开发一种自身发光并且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材料是目前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羟基磷灰石是生物陶瓷的一种, 由于与骨骼具有类似的成分, 经常被用来作为骨骼的替代物[25,26,27,28,29]。羟基磷灰石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和生物体兼容性、无毒、化学性能稳定, 因此多孔的羟基磷灰石也许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同时研究表明, 羟基磷灰石对于稀土离子 (特别是Eu3+) 是一种比较合适的基质, 吸收能量能够有效地传递给发光中心而发出明亮的光。基于此, Cuimiao Zhang等[30]合成了掺杂Sr的多孔羟基磷灰石纳米棒, 其SEM图见图5。

SrHAp长120~150nm, 直径20nm, 发蓝光。以IBU为药物模板, 研究了SrHAp的药物负载和释放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 IBU的释放量增加, 开始时释放速度较快, IBU在24h内释放完成。装载了IBU的SrHAp发光强度比没装载IBU的低, 并且随着IBU的释放发光强度逐渐降低, 但是发射峰并未迁移。

4 纳米荧光探针与磁性技术结合应用到药物载体中

纳米荧光探针能够为药物的输送以及释放起到示踪作用, 但若仅仅依靠生物体本身的输送, 往往很难达到靶标位置。因此如何给纳米荧光功能化的药物载体增添可控的动力是未来医学的一个研究重点。与其他药物相比, 磁性药物载体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在外界磁场的帮助下使载体到达指定的位置释放药物[31], 这在普通的药物载体基础之上是很大的进步。因此结合纳米荧光探针和磁性可控技术可以达到在靶标位置示踪的要求。

Shanshan Huang等[31]合成了FexOy@SBA-15, 以IBU作为药物载体, 研究了不同形态的SBA-15在药物载体系统中的作用, 发现所有形态的FexOy@SBA-15都对外界磁场做出了快速反应, 可以被用于药物载体系统。但是这些载体还未与发光材料进行结合, 如果应用于生物体内, 则无法检测实际的药物释放位置及药物释放效果。Piaoping Yang等[20]合成了发红光的负载YVO4∶Eu3+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硅 (Fe3O4@nSiO2@mSiO2@YVO4∶Eu3+) (见图6) , 该材料是理想的药物载体, 不仅具有强磁性, 而且可以检测药物到达的位置和释放的效果。

5 结语

临床医学中的药物警戒 篇5

关键词药物警戒;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临床医学

中图分类号R1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75-2156(2009)04-0134-02

药物警戒(pbarmacovigilance)是药物流行病学的分支学科,它已被描述为一门对有效临床实践和公众健康有关键作用的科学。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新药”品种不断涌现,不仅使整个医药市场混乱,而且给临床医师增加了药物选择难度。在传统的治疗模式中,药物治疗决策的任务几乎完全由医生来承担。然而,研究显示,医生在治疗决策中经常会出现错误。尽管相当部分的错误并没有造成损害或及时地被阻截,仍有一部分错误最终造成药物不良事件,给病人、医院及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害、损失和影响。国外研究表明,临床开展药物警戒能够减少药物不良事件(ADEs)的发生。因此,在药品使用终端一临床开展药物警戒显得尤为重要,它在科学合理的用药、防范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药品费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1 药物警戒的概念与目的

随着全球药害的日益严重,使得药物警戒受到WHO的关注而在全球迅速推广。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 PVG)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提出的(1974年)。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出版的《药物警戒的重要性:药品安全性监测》一书中明确将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描述为:“药物警戒是发现、评价、认识和预防药品不良作用或其他任何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和活动。”

“药物警戒”对于大多数人还比较生疏,常被理解为监测药物的安全性及提供药物的安全信息。但随着药物警戒的概念已扩展,它不仅包括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还包括着对上市后药品的再评价和药品不良反应的预警。因此,药物警戒的目的是:①提高医疗质量及与药品应用相关的安全性;②提高公众的健康及与药品应用相关的安全性;③有利于与药品的收益、危害、效果及风险的评估,鼓励新药安全、合理和更有效地使用;④促进对药物警戒的理解、教育和临床培训以及与公众的有效交流。药物警戒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制定决策。

2 临床开展药物警戒的方法

2.1 信息收集与记录临床药物警戒信息主要来源于院内、院外两个方面。院外药物警戒信息一是来源于国内外其他医务工作者、其他专业人员或消费者志愿地向国家或地区的药物警戒中心、国家管理机构或制药企业报告的药物不良事件或反应的综合信息,即志愿报告(Spontaneous reports);二是专业刊物发表的病例报道;三是来源于制药企业提交的安全性资料。院内药物警戒信息主要通过3个渠道来获得:(1)在医生查房时听取ADEs的信息,其判断有些直接来源于医生,有些则为药师的独自发现;(2)查房后翻阅,研究病史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和信息;(3)查阅医生交班记录也可以发现少量信息。数据记录内容主要包括:①患者基本情况表;②ADE表;③详细记录患者每天用药情况的药历表;④药师参号情况表:包括日期,类型,涉及药物,以及参与是否被接受。

2.2 检验方法与判别药物警戒信号的检验主要使用四类研究方法,一是传统的流行病学方法(如病例对照研究),即通过比照来自人群的数据说明问题;二是临床前药理学和毒理学的再验证。三是Meta分析(Meta-analysis)等方法;四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大型数据库的建立,记录链接(record linkage)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检验方法更加迅速和多样化。在药物不良事件的评价中,传统的流行病学方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药物流行病学(pharmacoepidemidogy)是用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方法来研究药物在人群中的应用及其效应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主要基于观察性数据而非实验性数据,研究者对治疗不加“控制”,而仅是观察与评价正在进行中的医疗的转归。研究中常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数据的偏倚和混杂。主要研究方法有: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以及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包括回顾性的与前瞻性的)等。有时在新药临床试验中发现了药物风险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其不良反应的作用机理。如有时可能要深入进行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测定是否某一剂量用法会使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大。有时为了研究哪类患者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可能要测试患者基因。而有时根据药理学性质及预期的l临床应用,也可能需要进行调查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食物相互作用,以及进行群体药动学的研究及对患者和一般志愿者的药物浓度监测。

面对大量的医学信息,Meta分析(Meta-analysis)作为一种资料再分析的方法已成为药物警戒信号检验的一个有用工具。Meta分析通过对一系列的独立研究结果进行合并分析,产生综合效应大小的定量估计以及效应估计的同质性检验结果。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库挖掘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许多大型医药卫生数据库逐步建立,利用这些数据库所包含的巨大数据资源进行数据库挖掘,即应用传统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知识,描述和分析在一定时间内,用药人群中可疑药物使用和效应的分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而探索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目前较为常用的是处方监测软件系统(prescription automatic screening sys-tem,PASS),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

3 临床药物警戒的作用

3.1 药物警戒能够促进临床合理科学用药推动合理用药,减少药源性危害,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临床实践中,造成对患者的药源性损害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已知的可预期的药物不良反应,亦有临床用药错误、药品质量缺陷、不合理的合并用药以及药物用于特殊人群产生的非预期不良反应,甚至还有假药、劣药造成的临床伤害。其中药物已知的可预期的不良反应(如与剂量有相关的ADR)、用药错误、药品质量问题所致损害等,均属临床可预防的药物不良事件(preventable adverse events)。据统计,世界上30%的患者死亡与不合理用药有关。药物警戒积极参与到临床药疗医嘱的即时性监测,对处方、医嘱中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过敏史、药物剂量和注射液的体外配伍等方面潜在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并将信息提供给医生或药师,及时对临床上存在的传统的不合理用药观念和用药现象进行纠正,改进药品的使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为药品的安全使用提供实时警戒,能够减少可防范的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3.2 药物警戒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反应。药物警戒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体系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其首要目标是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药品不良反应。药物警戒通过对药品使用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收集和分析,检出和确认不良反应,并通过相关措施防范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药物警戒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和深化。临床是药品使用最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地方。这是由于在临床上应用的药物,由于受医学科学发展的限制,绝大多数在具有治病功能的同时还存在着或多或少、或严重或轻微的不良反应。同时,很多疾病的临床治疗需要使用合并用药和辅助性支持治疗,造成因药物治疗或合并用药而引起的ADR很难避免。因此,在临床开展药物警戒不仅可以及时发现临床病人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而且对医嘱中潜在的ADR进行处理,帮助临床医生,及时修正“问题医嘱”,并作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如更换品种、调整剂量、调整给药方案或进行特殊提示(如对于药物配伍或联合用药可能引起的ADR,提示对病人进行特殊检查,或密切观察临床指征)等等,有效地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4 小结

药物中的纳米材料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癌患者86例, 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43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例, 女性患者20例, 最大年龄为61岁, 最小年龄为30岁, 平均年龄为 (45.5±1.2) 岁;对照组的43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21例, 最大年龄为58岁, 最小年龄为29岁, 平均年龄为 (43.5±1.5)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治疗肝癌靶向方法

观察组患者予以纳米药物治疗, 其治疗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即第一个方面为基因靶向治疗, 第二个方面为磁控靶向治疗, 第三个方向为被动靶向治疗。第四个方面为主体靶向治疗。通过纳米药物的治疗, 起到抗癌的效果。

1.2.2 对照组治疗肝癌靶向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索拉非尼药物 (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Bayer Pharma AG规格:200 mg*60片/盒) 治疗, 要求患者口服, 0.4 g/次, 2次/d, 并且空腹食用[2]。

对两组患者予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3 统计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并且对于计数资料运用百分比表示, 用χ2来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予以纳米药物进行肝癌靶向的治疗, 对照组患者予以索拉非尼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6.05%,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62.7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两组患者予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8.60%,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1.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我国患有肝癌的患者越来越多, 肝癌作为临床治疗中最为常见的一类肿瘤, 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 肝癌的死亡率极高, 其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但为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较大影响之外, 也为患者的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开始关注肝癌,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研究分析, 探寻肝癌靶向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实验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癌患者, 将其分成两组, 予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纳米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予以索拉非尼药物治疗。纳米药物治疗主要分为四方面[3], 即第一方面为基因靶向治疗。传统的药物治疗容易使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 容易引起较大的不良反应, 但是纳米药物治疗与之相比, 其更具安全可靠性, 并且治疗过程中的靶向性更好, 更能够达到预期的临床治疗效果。基因靶向治疗主要是对肝癌患者予以纳米药物, 使其聚阳离子高分子能够与患者的DNA两者进行相互配合, 并且较好的结合, 就此形成一定程度的基因载体。第二方面为磁控靶向治疗。这一治疗方法主要是医护人员在对肝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不但运用纳米药物, 在此基础上还运用磁性材料两者相互配合进行治疗, 将药物注射到患者的血管内。这一治疗方法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主要是药物能够对患者的癌细胞准确释放药效, 起到预期的抗癌作用。第三方面即为被动靶向治疗。通常情况下, 人体的器官对于微粒具有一定程度的排斥阻碍作用, 这主要是由于微粒的粒径不同引起的, 但是患有肝癌的患者, 其血管皮间隙会变大, 患者皮间隙的组织会遭到一定的破坏, 不具有完整性, 就此对患者予以纳米药物治疗, 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第四方面即为主动靶向治疗。这一治疗方法主要是特异性的靶向分子与患者使用的纳米药物进行相互融合接触, 就此对患者体内的癌细胞释放药效, 达到良好的抗癌效果。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 对于肝癌靶向的治疗其中也运用吉非替尼等药物, 但是其研究结果显示, 该药物对于肝癌晚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对于患者的生存率难以保障, 其疗效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其相对比, 纳米药物对于肝癌晚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的生存率。

该实验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6.05%,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1.79%;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8.60%,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1.16%, 两组数据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纳米药物在肝癌靶向治疗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纳米药物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癌患者86例, 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即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43例。并且将观察组的43例患者予以纳米药物进行治疗, 将对照组的43例患者予以索拉非尼药物进行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结果 对两组患者予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6.05%,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的62.7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8.60%,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51.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纳米药物在肝癌靶向治疗中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纳米药物,肝癌靶向,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丽, 吴发胜, 邓鑫, 等.纳米药物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现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4, 24 (2) :118-120.

[2]孙岚.ACNP-MET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及其对肝癌干细胞靶向性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3.

[3]李瑛, 曹蔚, 王四旺, 等.纳米药物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 2012, 27 (6) :613-616.

[4]邵平, 汤诗杭, 林翔, 等.肝癌靶向基因治疗载体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实践, 2015 (3) :211-214.

[5]陕西省肝癌靶向新药研究取得新突破[J].创新科技, 2014 (7) :63.

[6]权桂兰, 陈宝, 吴巧利, 等.乳糖化肝癌靶向介孔硅胶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C]//乌鲁木齐:第一届生物颗粒制备技术与产业化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乌鲁木齐:中国颗粒学会, 2013:12-13.

[7]段存贤.环境响应型肝靶向纳米凝胶给药系统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8]韩立杰, 刘伟, 杜娟, 等.转铁蛋白与R8共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肝癌靶向性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 (4) :33-35, 39.

药物中的纳米材料 篇7

关键词:纳米技术,传感器,生物芯片,药物发现

为了加快药物发现的过程,必须提高筛选和鉴定效率,纳米技术为实现这一过程提供了可能,该技术是材料、仪器和系统在纳米尺度控制下的创造和利用。通过纳米科学技术分析信号途径能对疾病过程提供新的视点,便于更好地认清生物标志物及理解药物作用的机制,从而在药物发现中设计更新的途径。

1 靶点识别和鉴定中纳米技术的应用

1.1 高场不对称波型离子的迁移光谱法

一种离子迁移技术,高场不对称波型离子迁移光谱法(FAIMS)可用来选择肽离子,它能与电雾化电力法ESI共同作用。FAIMS运用离子分离来提高肽离子的检测限,当这种方法与电雾化和纳米电雾化质谱(MS)混合运用时,便于鉴定微量肽离子,广泛扩大了纳米流体LC-MS的灵敏性和选择性。这种功能在药物发现、检视疾病和相应药物疗效的生物制造项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1.2 用原子力显镜技术(AFM)观察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AFM是一项著名的用来显示生理条件下单个生物分子的技术,AFM拥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使得单个分子的结构易于观察。用作传感器时,AFM的尖能探测到浸在缓冲液中生物体表面的电荷。目前这种方法已成功地描述蛋白质相互作用,将来它们可被用来显像和同时测定单个分子表面的多种参数。

识别成像是用配体,像抗体、小分子有机分子或核苷酸与AFM尖传感器结合的方法,它可通过一系列分解实验来估计亲和力和结构数据[2]。如果一个配体结合到一个AFM探针的末端,它可模拟多种生理条件并且能在多种情况下观测到配体和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探针的官能化使它可被用来探测生物系统以及鉴定生物样品表面上的特定化学本体,这使AFM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更加有效。

1.3 用伸臂芯片检验分子反应和相互作用

Concentris Gmb H(巴塞尔大学,瑞士)发明的伸臂芯片将化学反应转变成纳米尺度上的机械运动,这种运动可直接通过从芯片表面的偏振光来测量,伸臂芯片的静态模型可用来获取特定靶分子的信息,由这些分子的吸附所引起的表面张力,导致芯片产生微小偏转,由这种偏转可测出靶向物质的浓度。芯片动力模式的定量分析低于皮克区域的质量负载,且随着分子被吸收,可测量出振荡伸臂芯片共振频率的细小变化,与此相应的是靶向物质的各种参考数据。两种模式可同时操作,控制功能层的沉积是将纳米机械伸臂芯片转变成化学或生物化学感应器的关键因素。喷墨涂布法能用来快速涂层伸臂芯片组,可用多种传感器层有效地进行[3]。与药物发现相关的应用包括无标记生物化学分析和观察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以及多种复杂测定。通过结合不同抗体至伸臂芯片能同时快速证明显像靶向抗原,以及用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鉴定[4]。

2 纳米技术在光导化合物识别中的应用

2.1 纳米装置

2.1.1 生物传感器

近来生物传感器技术的主要应用是优化药物对特定靶点的作用。而有一种新型的磁性纳米生物传感器可用来进行生物样品的端粒酶活性的快速筛选[8],利用纳米粒子通过退火形成端粒酶合成的TTAGGG片段,改变它们的磁力状态(通过磁力读数器易于检测的一种现象)。该技术适于高通量筛选,利用检测用的磁力共振显影在超高灵敏度下,数十分钟内允许通过数以百计的样品,这种研究建立了一种用来快速敏感端粒酶活性的新型、有力的工具,而且提供了发展与体内感觉类似的磁力纳米粒子的基本原理。由于许多恶性肿瘤中端粒酶水平均比正常值高,因此这项技术提供了诊断用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靶体以及治疗干预方法。

2.1.2 纳米电线装置

微型装置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快速和直接分析特定结合在蛋白质上的小分子,这在新药筛选和发现中是重要的。目前有硅纳米电线场效应转变装置[5]的报道,这种研究与抗体共价结合。如蛋白质酪氨酸激酶与慢性骨髓白血病有关,可用微流体管道在硅纳米电线表面创造活性电装置,它们通过监控纳米电线电导率来估计ATP配体的浓度依赖性以及竞争性小分子共振拮抗剂依麦替尼布的抑制作用。这些研究证明硅纳米电线装置可容易快速区别不同的小分子抑制剂的亲和力,因此可作为药物发现得到技术平台。

2.2 纳米技术

2.2.1 基于纳米尺度的内噬作用分析

纳米生物技术使人们对细胞结构学有了更好的理解,因为细胞中的分子在纳米尺度方向上的排列可看作是一个纳米机器,它能观察包括与内涵蛋白有关的细胞内噬作用(CME)。在许多细胞活动,包括受体减量调节、营养吸收和通过神经细胞会合维持信号传递中起着基本作用,CME干扰在癌症和神经退化疾病中是很复杂的,活细胞显像及新型荧光性分析已被用来见证内涵蛋白包衣仪器在单内涵蛋白凹陷(CCP)几秒钟内的形成[6],用在这种研究中的新型方法可进行药物筛选。

电子显微镜能发现参与细胞内噬作用的结构,这些结构能被病毒利用进入细胞[7]。对这个过程的理解能提供将药物运送到细胞的思路或帮助新的抗滤过性病原体药物的研发。

2.2.2 表面细胞基质共振(SPR)

SPR,波导和共振镜的光学生物传感器近十年来较多地用于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这些传感器不需分子标记就能快速测定许多分子相互作用的亲和力和动力[8]。传统的SPR应用在特殊生物传感器仪器上,这种仪器用的很贵的传感器芯片并且需要配体或蛋白质。SPR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检测缓冲液中的胶体金粒子[9]。这种应用与传统SPR相比有很多优点,因为它的载体便宜,易于合成且可用许多蛋白质或蛋白质-配体复合体通过电荷吸附包裹[10]。应用胶体金,SPR现象可用任何紫外可见的分光光度计观察[11]。

3 纳米技术在先导物优化中的应用

已发表的关于药物发现的纳米生物技术的文章很少关注纳米粒子[12]。没有一种类型的纳米粒子适于发现所有的药物,传统的显像工具,像荧光染料或聚合物球体,不是太不稳定就是太大不能有效地跟踪单个分子。但近来纳米粒子在这方面应用研究的成效显著,主要有如下方面。

3.1 量子点(QDs)在大脑药物受体显像中的应用

QDs被用来追踪单个氨基乙酸受体(Gly Rs)和分析它们在活细胞神经元膜上从微秒到分钟时间内的动力学状况[13]。Gly Rs是人脊髓和脑干中主要的神经传导素抑制剂。哈佛大学研制的Qdot TM比旧的显像工具的像素分辨率高八倍,Qdot TM变化几乎比荧光染色更明亮且可观察时间长达40min,而荧光染色只有5s。观察时间的长短对研究细胞过程来说是重要的,此过程在几分钟内就迅速改变。细胞受体是候选新药的重要靶点,对这些受体行为的更加全面详细的了解能开拓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3.2 纳米金粒子

纳米金是诊断中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它们也可作为建立生物感应器的连接点来检测病态DNA,而无需荧光分子。纳米金粒子可以吸附到抗体和其它分子上,像DNA,加入到纳米粒子中来产生条形码。因为抗体和DNA的许多复制体可吸附到单个纳米粒子上,这种方法比现在通用的荧光分子检测更灵敏、更准确。纳米金粒子可以代替荧光团或半导体纳米粒子来进行生物标记和显像。这项技术其它优点还包括:纳米金制备简单、毒性低、与生物分子容易结合。另外,用来观察粒子的激光波长对大多数生物组织来说只能引起轻微损害且能追踪在一个细胞或其它生物样品中的单个药物分子。

3.3 脂粒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

一些脂粒技术能使整个细胞膜蛋白质溶解且不改变其本来构象,保留膜结合受体本来构象在最佳先导物选择和优化的分析方法发展中是很重要的,这种方法本来是研究HIV-1中与膜蛋白质结合的配体的。CCR5,CXCR4和其它膜蛋白结合成逆转录酶,病毒粒子被纯化并吸附到生物传感器的表面上[14]。将构象敏感性受体与这些受体结合易于检测,这种方法中小分子与7-跨膜受体结合可被测量,因此对药物发现有导向作用。脂粒子可与许多检测系统包括生物传感器联用,它们可用来识别和优化化合物以及纯化和浓缩受体。

4 作为候选药物的纳米材料

4.1 树枝状高分子(De ndrime r)

Dendrimer是一种新型的三维纳米级的中心壳结构,已被合成且应用广泛,专业化学技术能精确控制它的理化性质。此技术尤其适于药物传递,但也可用来研发具有新活性的新型药物,多价Dendrimer可同时与许多靶点相互作用,它们可发展成新型的靶向癌症治疗剂。Dendrite可变成不同的生物功能部分,像叶酸利用c DNA寡核苷酸来产生具有高亲和力的叶酸受体的以癌细胞为靶点的簇生分子[15]。

4.2 富勒烯

富勒烯分子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它们有很多结合位点,药物设计时可通过控制位置来使富勒烯化合物与生物靶点结合。富勒烯分子的大小、氧化还原能力和在生物体内的相对惰性,使得富勒烯系列化合物适合所需的药动特性及优化它们的药效成为可能。

富勒烯抗氧剂约束细胞内许多循环的自由基分子使其活性降低,这种约束能停止自由基侵害和减缓有过多自由基导致的疾病的进程。富勒烯能有效地预防大多数由活泼氧引起的伤害形式,C60富勒烯有30个共轭碳碳双键,所有的双键都能与自由基反应。另外,富勒烯每遇到一个自由基便与之反应,且速度相当快。许多研究表明,与其它天然和合成抗氧剂相比,富勒烯抗氧剂疗效更好,它能显著减少或阻止细胞永久损伤和细胞死亡率,增加化疗药物的疗效,降低它们的副作用。

4.3 纳米体

比利时的Ablynx公司生产的纳米体是含有与天然重链抗体中相同的全部抗原结合能力的市售的最小的最完整的抗原结合成分片段。纳米体可能成为新一代抗体基础物,用来诊断像癌症等疾病的药物[16]。

5 个体化给药中的纳米生物技术和药物发现

个体化给药就是指最适合某个个体的处方和特殊治疗方式[17],也可指个别的或针对个体的治疗。个体化药物就是在考虑其它因素的同时,用病人的基因类型作为选择治疗方式的主要因素。分子诊断学是个体化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纳米生物技术已经用于分子诊断学中[18]。尽管现今应用药物基因组学和药物遗传学的努力包括使现有的药物以最大疗效和安全性用于最适的病人,但将来的个体化药物设计可用药理蛋白质体学来发现和设计使之适于特定病人群体,纳米生物技术使个体化药物的发现简单易行[19]。

6 纳米生物技术在药物设计与药物运送结合方面的应用

过去发现的许多药物由于缺乏适当的药物运送方法而不能用于病人,纳米技术可解决此类问题。美国的Elan药物传输公司运用纳米晶体技术得到的一种产品2000年被FDA批准,这种药品是一种免疫抑制剂西罗莫司的固体剂型形式。紫杉烷中含有紫杉醇,在注射混悬液中作为白蛋白结合粒子被用来治疗乳腺癌,特别是在静态代谢疾病结合化疗失败或辅助化疗六个月后复发的情况下。它以纳米粒子技术为基础,使生物相容性蛋白质与药物结合产生纳米粒子形式的药物来克服紫杉醇的不溶性问题。现在一般在药物发现和设计的早期就开始考虑药物运送组织,药物设计阶段可考虑用纳米技术使药物运送便利,载体纳米粒子可与治疗分子同时设计。

7 结论

(1)药物分析中应用纳米技术的局限

已知的纳米粒子并不符合药物发现的所有要求,纳米粒子的选择依赖于个体需要,QDs可用来进行复杂体系的高通量筛选研究。然而,纳米技术用于药物发现研究还必须解决许多问题,像毒性、大小变化、凝聚、多药物与同一QD的结合等问题。

另外,面对如此多的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对其安全性和毒性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那些小于50纳米的粒子可进入细胞,对它们在活体内的作用还不确切[20]。由于纳米粒子材料多样、大小各异,这些作用也就不尽相同。一般认为一些材料特定大小的粒子会有毒性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2)用纳米技术发现药物的前景

药物和生物技术工业会越来越多地使用纳米生物技术,除了纳米粒子的革新,其它几种纳米技术也将用于生命科学中。不远的将来,用计算机和纳米生物技术结合能准确地模拟单个细胞的结构和预测它的作用。这种精确模拟可使科学家们无需在活动物体内做任何实验就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确性研发新型药物。

药物中的纳米材料 篇8

1 什么是纳米技术

纳米, 作为一种长度单位, 符号为nm。1纳米相当于1毫微米, 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 大约是10个原子的总长度。有个很形象的比喻, 说假设一根头发的直径为0.05mm, 把它径向平均剖成5万根, 每根的厚度即约为1nm。

纳米科学与技术, 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 是研究结构尺寸在0.1~100nm范围内电子、原子以及分子内的一般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项崭新的技术, 也就是纳米级的制造技术。科学家们在不断的研究, 发现在物质构成的过程中, 纳米尺度下隔离出来的可数原子或分子, 可以显著地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 合理的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设备的技术, 就是所谓的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射程物质的技术。

据研究发现, 迄今为止, 纳米技术经历了三种概念, 具体分别为:首先是1986年由美国的科学家德雷克斯勒博士提出的分子纳米技术, 主要是在《创造的机器》一书中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一描述我们可以得到, 纳米技术可以使分子组合的机器实现实用化, 因此可以将所有不同类型的分子进行重新组合, 就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分子结构, 可惜当时的研究并未将这一概念推广, 也就是说分子纳米技术学说未取得重大进展;其次是把纳米技术的概念定位为微加工技术的极限。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在纳米精度层面的“加工”来人工形成纳米大小的结构物质的一种技术。这种极限纳米级的加工技术, 理论上讲发展终会达到极限, 也就说发展会受到限制。最后一种概念是科学家从生物的角度出发而提出来的, 因为生物在细胞和生物膜内本身就存在纳米层面的结构, 也就是说纳米粒子与纳米结构与生物体息息相关, 有着密切的联系。举例说明:核糖核酸蛋白质复合体是生物体内构成生命的要素之一, 其粒度大小为15~20nm之间, 也相当于一种纳米微粒;还有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各种各样的病毒也属于纳米粒子的范畴;同时纳米技术已经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 Si O2的纳米级微粒可应用于进行细胞分离, 金的纳米粒子被应用于进行定位病变的临床治疗, 使不良反应大大减少等。研究纳米生物学技术, 可以在纳米层面上了解生物生命大分子的精细结构与功能特性的关系, 获取生命信息, 尤其是制造纳米药物制剂, 通过纳米层面吞噬病毒、细菌、疏通血管血栓, 清除大动脉脂肪沉积物、甚至杀死癌细胞等。

2 纳米技术与药物制剂

在药剂学领域一般纳米范围包括了大小在100nm以上的亚微米粒子, 正是由于物质的物理空间发生了改变, 才使得物质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 已成为一种前沿科学不断被研究。近几年, 纳米技术已经广泛被用于药物的制备, 并且研究发现纳米技术可以使药物的稳定性更强、对胃肠道的刺激会减少很多、不良反应少以及药物利用度较高等优点。一般药剂学中所指的纳米粒是:纳米载体和纳米药物, 其中纳米载体指的是值可以溶解和分散各种药物的多种纳米粒, 具体包括:纳米球、聚合物纳米囊、纳米脂质体以及聚合物胶囊等;而纳米药物则是指利用纳米技术将原料药直接加工成纳米粒, 纳米粒的实质其实就是微粉化技术、超细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纳米药物制剂相比于传统的药物制剂, 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下面具体介绍用纳米技术制备的纳米新型药物的几种形式: (1) 纳米乳液:是一类通过纳米微乳化技术制成的微粒直径在纳米级且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的胶体分散体系。微乳液主要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以及助表面活性剂构成, 形成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的液状稳定体系[2,3]。微乳液是通过微乳化技术形成的制剂, 使药物或者物质更有利于穿透生物膜而被吸收。纳米乳液主要是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 使药物的消除半衰期延长, 生物利用度提高。 (2) 纳米凝胶:其主要是一种新型的通过纳米技术载药系统, 使纳米级聚合物在结构上网络组成一种水凝胶颗粒, 主要包括物理凝胶和化学凝胶两种。由非共价键形成物理凝胶;由交联共价键形成化学凝胶, 使其具有较强的负载能力以及良好的稳定性能, 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 效果好, 生物利用度较高。 (3) 固体脂质纳米粒 (SLN) :一般是指物质粒径在10~1000nm之间, 呈固态胶体颗粒状, 主要是以常温下固态的天然或合成类脂为载体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4]。研究发现SLN不但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还可以避免药物的泄漏或者药物的降解, 具有良好的靶向治疗的优点等。SLN还是一种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可以更好地将癌细胞杀死, 抗癌有效性高。 (4) 聚合物纳米粒:分人工合成与天然形成两种, 一般粒径为介于10~1000nm之间的固态胶体颗粒, 是一种具有高效、低毒的靶向药物载体。聚合物纳米粒已被成功应用于人工化学合成药物以及蛋白类药物等领域, 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5]。 (5) 纳米药物结晶:主要是利用各种不一样的技术将药物转变为纳米微粒, 一般粒径<1000nm, 分散形成所谓的纳米晶体。其具有容易未定性能, 毒性较低德国特点。但纳米药物结晶可以适用于几乎所有的药物种类, 甚至是对水有高度敏感的药物也可以制备成纳米结晶[6]。

3 小结

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制剂中制造出的新型药物有微乳液、纳米凝胶、固体脂质纳米粒等, 据眼见发现这些新型药物制剂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改善药物的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物的靶向治疗、减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可以说新技术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制剂解决了传统药物制剂存在的缺陷和问题。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纳米技术仍然在不断发展, 不久的将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型纳米药物制剂,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一定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合理有效的应用纳米药物, 不断促进药物制剂的发展, 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摘要:药物制剂的发展一直受到药物低生物利用度的限制和阻碍, 主要是因为药物普遍具有在水中的难溶的特性。而现代社会日新月异, 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 其中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制剂的研究后, 很好的解决了在水中难容药物低生物利用度的问题。本文从纳米技术的特点和本质出发, 对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以及纳米技术与传统药物相比较有哪些优势等进行详细介绍。

关键词:纳米,纳米技术,药物制剂,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Farokhzad OC, Langer R.Impact of nanotechnologyon drug delivery[J].ACS Nano, 2009, 3 (1) :16-20.

[2]Fanun M.Properties of microemulsions based on mixed nonionicsurfactants and mixed oils[J].J Molecular Liquids, 2009, 150 (12) :25-32.

[3]马莉, 魏玉辉, 段好刚, 等.地西泮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大鼠经鼻腔给药的药动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11, 46 (8) :44-47.

[4]梁健钦, 刘华钢.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工艺及形态学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 (18) :28-30.

[5]Cole AJ, Yang V, David AE.Cancer theranostics:The rise of targetedmagnetic nanoparticles[J].Trendsin Biotechnology, 2011, 29 (11) :323-332.

药物中的纳米材料 篇9

根据近10多年来国内外有序介孔材料的发展概况,本文将对几种新型有序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影响有序介孔材料结构特征的制备工艺条件、有序介孔材料潜在的药学应用价值、急需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评价,对载体材料孔径、比表面积、孔道长度、表面修饰等孔结构参数对药物传递系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介绍,旨在为新型有序介孔材料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 有序介孔材料的研究现状

自1992年 Mobil公司合成M41S[2]系列介孔硅分子筛以来,有序介孔材料已取得长足发展,之后相继合成了SBA-n系列介孔硅分子筛[3]和CMK-n系列介孔炭分子筛[5]等,促进了介孔材料的发展。

1.1 有序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合成介孔材料主要分两步:(1)有机-无机液晶相的生成,利用两亲性表面活性剂分子与可聚合的无机单体分子或齐聚物(无机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组装; (2)应用高温热处理脱除有机模板剂。随着研究的深入,合成方法也在不断改变,主要有催化活化法、有机凝胶碳化法和模板法[6]。在此基础上,原位处理技术[7]、后置修饰技术[8]、酸处理[9]、嫁接技术[10]都应用到介孔材料的合成,发展了许多新的合成方法。

目前,国内外在以离子液体为模板合成有序介孔硅以及采用有序介孔硅作为环境响应控缓释药物的载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Tian等[11]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温度响应聚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的SBA-15复合材料,但该材料不具有磁性能。Lin和Regi课题组[12]分别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喷雾干燥法合成了具有磁性能的有序介孔硅微球,并以小分子药物布洛芬为模型药研究了其释放性能。但硅材料表面存在硅羟基与氨基酸片段间的强静电相互作用会降低蛋白质分子活性并导致其失去原有结构。与硅材料相比,新型有序介孔炭材料的表面无电荷,且水性环境中高度稳定。邢伟等[13]采用纳米共铸技术合成具有磁性的有序介孔炭,并以盐酸四环素为探针分子药物,研究其吸附和脱附行为。

(1)M41S介孔材料

Mobil公司的J.S. Beck等[2]用水热法合成了M41S系列介孔分子筛,孔径在2~10nm可调,其液晶模板机理如图1所示。调整反应物中Si/Al和表面活性剂/Si,可合成CMC-41、MCM-48等不同类型的介孔材料。较高温度下能获得较大孔径的介孔材料,加入扩孔剂三甲苯可扩大孔径。

(2)SBA-n系列

赵东元等[3]用更大分子链的非离子嵌段共聚物为结构导向剂合成了SBA-n系列介孔材料,孔径比M41S系列大且价格低廉,对环境污染较少。图2是SBA-15的TEM照片[14]。SBA-15具有二维六方介观结构,孔径根据反应条件在4~30nm可调,孔壁较厚,可担载分子半径大的多核酸、蛋白质多肽等药物。而MCM-41则只能作为小分子药物载体,同时水热稳定性稍差。

(3)掺杂的介孔材料

前述材料都是纯硅介孔材料,水热稳定性很差,如将其完全暴露在高温强酸或强碱环境下很容易导致水解和结构坍塌。将无机金属如Al、Ti等掺杂于材料中,由于无机金属的加入改变了其中性性质,使其稳定性提高,但材料本身性质不变。

(4)MUS系列介孔材料

用聚乙烯-乙二醇聚合物作结构导向剂在酸性催化剂条件下合成MVS系列介孔材料,其孔径在2~5nm范围可调,具有与MCM-41相似的二维六方介观相。

(5)HMS空心介孔材料

先将药物装于材料,再用特定材料封口,当此系统遇到适当环境时封口材料会溶解或脱落,药物释放于溶液中。其因孔容大,提供了足够空间,是理想的缓控释和靶向给药载体。

1.2 影响介孔材料结构特征的工艺条件

1.2.1 孔道空间排布的对称性影响因素

影响介孔材料对称性的因素主要有:(1)表面活性剂浓度从低到高的过程中可分别获得层状相、双联系立方相、二维六方相、离散型球形胶束的密堆积相;(2)合成反应温度是形成一定介观相的重要因素,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液晶结构是以临界束胶温度作为下限,浊点温度作为上限,在此温度范围内可合成各种形态的介孔材料; (3)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特征即堆积参数g[15]。

1.2.2 孔道大小的控制

通过选择不同疏水基团的表面活性剂、改变水热处理温度[16]或添加胶束溶胀剂可有效调整孔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合成方法[17,18]:2~5nm——不同链长的表面活性剂作结构导向剂;5~8nm——长链季铵盐作结构导向剂,采用高温水热处理或加入胶束溶胀剂分子;4~12nm——嵌段共聚物作结构导向剂;8~20nm——嵌段共聚物作结构导向剂,高温水热处理或加入胶束溶胀剂分子;20~40nm——嵌段共聚物作模板剂并加入胶束溶胀剂,但所得材料的介观有序度较差。

2 有序介孔材料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

2.1 作为小分子药物载体

M.Vallet-Regi等[19]研究了MCM-41担载布洛芬的体外研究,从此拉开了介孔材料用于药物传输系统的序幕。T. Lopez等[20]对介孔材料缓控释做了研究,第一阶段经过26h快速释药,4种载有氢化可的松的样品分别释放了93%、88%、84%、61%的药物,其中四号样品还有约40%药物留在材料中,明显高于前三者;第二阶段药物释放中,四号样品的缓释能力更加明显,在969h后仍有18%的药物残留。 T. Lopez研究了氢化可的松的动力学,结果表明,第一阶段0~3.5h内是零级动力学,而第二阶段是一级动力学,释放速度与孔径有关。然而这只是体外实验,虽然释放介质是模拟肠液,但是毕竟不是体内环境。R.Mellaerts[21]用老鼠和狗做了介孔材料担载伊曲康唑水难溶性药物的体内活性研究,首次获得介孔材料担载药物在动物体内释放动力学的特征参数,结果表明在(1.8±0.5)h出现药物峰浓度,这是介孔材料应用于体内的突破,但没有评价药理毒理研究。

2.2 作为生物大分子药物载体

对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肽等药物,由于其孔径大于2nm,对材料孔径要求非常严格[22]。M. Fujiwara等[23]以M41S为载体(孔径在2.80~3.82nm,正好适合DNA吸附),采用磷酸溶液,使得DNA吸附于材料中。此吸附与溶液的pH值有关,pH值是影响吸附的重要因素。F. Balas等[24]的研究表明载药量与修饰的有机物链长有关,可根据需要选择修饰链长,以适合药用。生物大分子装载需要对材料表面修饰,得到能与大分子相对应的功能基团,然后通过共价键、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相结合而达到装载效果。因此寻找生物大分子功能基团和合适的表面修饰剂是能否达到最佳装载的关键。

2.3 靶向药物制剂

靶向给药制剂能识别特定组织,精确地在特定组织中释放药物,而在其它组织中释放为零,这样就可减小毒副作用,提高用药安全。E. Ruiz-Herna等[25]合成了磁性介孔微球,用模拟体液作溶出介质。结果显示其装载率为20%,前3h释放率是55%,所合成的磁性介孔材料能将布洛芬装载于材料内,但是比表面、孔容相对较小,致使装载量也较小。S. Huang[12]制备了3种磁性MCM-41介孔材料,载药量分别是19%、34%、33%,相对比介孔FexOy的大,磁性研究显示在5T、300K下具有超顺磁性。

3 介孔材料的结构特征对载药的影响

介孔材料的孔径、孔道长度、表面特征等对药物吸附和释放都有很大影响。孔径太小,药物不能进入孔道内,只能被吸附在材料表面;孔道太长,影响药物释放速度。P. Yang等[26]应用IBU作为模型药物,研究表明孔径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好的作用效果,孔道长度太长将减缓布洛芬的释放速度。

3.1 孔径

药物和介孔材料的结合可以是被表面吸附或直接进入介孔孔道内,也可与材料表面功能基团以共价键方式结合。首先材料孔径需要大于所载药物,孔径小于材料的药物不能被装载在材料孔道中。孔径的大小与载药量有关,P. Horcajada等[27]研究表明,当介孔材料孔径从3.6nm降到2.5nm时,布洛芬载药量也随之降低,同时孔径也影响着最大载药量所需要的时间。

3.2 材料孔容和比表面积

材料的孔容和比表面积直接影响药物装载,药物可被吸附在材料内表面和外表面。F. Qu等[28]将卡托普利装载于介孔材料中,对SBA-15、MCM-41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卡托普利的装载量进行了对比(见表2)。比表面积决定载药量,其它条件相同,比表面积大的载药量多。

3.3 孔道长度

释放介质相同情况下,较长孔道材料的药物释放是由外到里的过程,这个逐步释放过程必然导致其释放时间较长。F. Qu等[28]研究了介孔材料对卡托普利的缓控释,结果表明,MCM-4112的孔径和孔道长度都要比MCM-4116小,但其完全释药时间却短,孔道长度对药物释放有明显作用。

3.4 表面功能基团对药物传输的影响

官能团极性和化学结构都影响药物装载量和释放速度。加入功能基团使材料结构特征如孔径、孔容、比表面积等发生改变,释药时间明显延长,同时也因孔径减小使药物不能进入孔道,只被吸附在材料表面。对于一些难溶性药物,官能团的加入能明显改善其装载量和溶解度。M. Manzano等[29]研究了氨基功能基团修饰的MCM-41装载布洛芬的载药,结果显示添加了氨基功能基团的MCM-41的载药量比未经表面修饰的高出10%,释放水平相当。

4 针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介孔材料缓控释制剂

治疗肿瘤的药物一般毒副作用很大,寻找能将药物精确带到病灶并缓释药物是研究重心。材料的不同形态结构会影响其被细胞内吞率,从而影响药物进入细胞的量,改变药物的作用效果。G. T. Brian等[30]合成了球形和管状MSNs介孔材料,分别用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对两者进行了细胞内吞作用。荧光标记物FITC显示结果表明,两种材料在癌细胞中的内吞率都明显大于成纤维细胞,在癌细胞中管状材料比球形材料的内吞作用大得多,而在成纤维细胞中则相反,球状材料的内吞作用比管状材料强,速度快。如果在管状MSNs中装载抗肿瘤药物,将会在癌细胞中出现高浓度药物,对肿瘤治疗很有帮助。磁性介孔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在外磁场作用下,对特定器官组织治疗精确,药物作用浓度高,治疗完成后在外磁场作用下离开组织器官。但体内实验尚未得到论证,需要进一步研究介孔材料在体内的消除和堆积。

5 结语

抗菌药物治疗中的人性化服务 篇10

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在应用过程中,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但要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术,还必须熟悉各种药理知识,准确理解医生的意图,向患者解释抗菌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例如:如何服药、注射以减轻不良反应等,用药前的指导工作,取得患者信任,提高患者依从性。执行医嘱做到“四查八对”,随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并及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确保抗菌药物在治疗中的安全、经济、有效、保证患者的权益。

①要详细询问过敏史。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胃肠道等多见。据国内文献报道,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头孢拉定、克林霉素等)都易发生过敏反应,须引起护士的高度重视。做过敏试验前应询问患者既往用药史、过敏史,属于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应谨慎再谨慎。患者对某种抗菌药物有过敏史者禁做过敏试验并禁用。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按常规做过敏试验,反应阳性者禁用。在用药后要严密观察过敏反应,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并做好急救准备,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立即抢救,及时报告医生以便进一步处理。在连续使用易过敏的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也会发生迟发性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因此,护士切不可大意,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呈现护士的高品质和责任心,患者就会从心理上更加相信护士,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在同时使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时,护士要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主要作用机制和抗菌谱,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主要不良反应,剂型剂量和给药方式等,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在配药前养成看说明书的习惯,提高药学知识,帮助医生补疏忽之处,合理地联合使用抗菌药物,2种以上抗菌药物要间隔一定的时间,以增强抗菌效果。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在药物更替过程中商品名不一样,但药物的通用名一样的药物替换,更换不同厂家的同一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有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时,可以选择作用机制不一样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护士对抗菌药物的药品名称要熟悉,因为有些抗菌药物有一药多名现象,例如头孢拉定就有赛福定、菌必清、泛捷复等商品名称。③抗菌药物静脉给药,稀释药物应现配现用以保持疗效,保证安全有效。如青霉素水溶液极不稳定,在室温下超过4小时后可形成易致过敏的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稀酸,易发生过敏,同时它的抗菌效果也迅速降低。临床上存在配制时间过长、抽吸不尽、溶解不充分、稀释液及相互配伍不合适等问题,均需加以纠正。护士应严格掌握给药时间和剂量,按时按量给药,也是护士慎独精神的反映。护士应从主观上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项操作过程,真正地为患者着想。④掌握好给药次数和时间安排,抗菌药物的疗效必须在保持足够的血药浓度下才能产生。因此给药必须在保持足够的血药浓度下才能产生。因此给药必须均匀,如3次/日,应间隔8小时给药1次,2次/日给药则时间为12小时1次,这样才能保持血药有效浓度。临床上为了节省时间常常将2次/日静滴1次配完,将多年不规范的用药习惯列为经验,不仅给患者造成伤害,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必须顺应以患者为中心,真正地按时间给药,才能和医生达成共识,发挥抗菌药物的高效性、合理性。⑤了解患者个体差异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状态及肝肾功能情况,分析抗菌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如婴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应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早产儿及新生儿对氯霉素应慎用,因易引起灰婴综合征,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不宜选用透过胎盘屏障或乳汁排泄的药物,肝功能不良的患者应慎用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类、新生霉素。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万古霉素等也可以引起肾功能损害,肾病患者尽量不用。护士在发药、注射、静滴前如果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观察可提醒医生在用药方面的不合理之处,从而达到真正的用药个体化而不是机械地常规遵医嘱给药,将进一步促进护士的人性化服务意识。⑥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是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同时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护士要严密观察,以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要密切观察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观察感染的局部症状是否好转?分泌物是否减少?伤口是否逐渐愈合?全身中毒症状是否好转,如体温下降,精神状态好转,增快的脉搏减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等。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对肝肾等器官的不良反应、皮疹药物热等过敏反应、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等二重感染。护士是医生的助手,也是临床信息的首要提供者,遇到问题要与医生共同探讨,虚心向医生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取得医生理解和支持,达到护患双赢的目的。

上一篇:社会福利和保障下一篇:企业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