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多种药物

2024-05-13

联合多种药物(精选七篇)

联合多种药物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双下肢感觉异常、腹胀、疼痛、出汗等。排除其他因素导致周围神经病变, 本次实验中共选取了80例患者, 按照病情、性别、年龄等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9例, 女性21例, 年龄 (56.7±6.23) 岁, 糖尿病史 (11.45±3.45) 年, 周围神经病变 (3.4±1.5) 年。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0例 , 女性20例 , 年龄58.8±5.35岁 , 糖尿病史 (13.05±4.23) 年 , 周围神经病变 (4.2±1.9) 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式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严格控制饮食, 患者每天进行适量运动, 采取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等控制血糖。对照组患者治疗方式为:α-硫辛酸0.6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注射;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10μg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30 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3周。

1.3 治疗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两组患者, 分别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到速度以及患者的感觉传到速度, 测试仪器为DISA2000型肌电图仪。在测量过程中, 要保证患者的皮肤温度保持在24℃~30℃。

1.4 治疗效果评判标准

显效:患者的自觉症状消失或者感觉明显好转, 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 m·s-1或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 有效:患者的自觉症状减轻, 2 m·s-1≤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 m·s-1; 无效: 患者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 神经传导速度增加<2 m·s-1或无变化。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改善自觉症状有效率为90.0% (36/40) , 对照组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改善自觉症状有效率为60.0% (24/40) , 实验组患者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得到明显改善, 且实验组患者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患者的密歇根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对照组患者感觉减退、身体麻木情况得到改善, 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刺痛、灼烧感觉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α-硫辛酸是一种强效抗氧化药物, 可以抑制脂质过氧化, 改善因高血糖引起的内皮衍生物超极化因子, 有效控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收缩功能[2]。丹红注射液对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阻力等有积极作用。前列地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可以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 改善血液的粘稠度, 对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情况具有积极作用[3]。通过本组实验, 前列地尔、丹红注射液以及α-硫辛酸联合治疗能够使患者体内受损的神经得以修复和再生, 且患者没有明显不良反应。三种药物的联合使用能够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情况, 因此, 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崔红霞.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5) :76-77.

[2]李磊.2009~2012年我院抗糖尿病药物用药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15) :2276-2278.

联合多种药物 篇2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 全部符合DNP临床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试验组男32例, 女18例;年龄39~73岁, 平均年56.3岁;糖尿病病程2个月~21年, 平均13.6年;DNP病程4个月~7年, 平均3.8年。对照组男31例, 女19例;年龄41~76岁, 平均58.2岁;糖尿病病程1个月~22年, 平均14.2年;DNP病程2个月~6年, 平均3.1年。两组患者的年龄、疾病情况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临床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全部给予饮食控制, 采取胰岛素对血糖进行控制在达到水平, 空腹血糖在<7.0 mmol/L, 餐后2 h血糖在<10.0 mmol/L。 (1) 试验组:实施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共同治疗, α-硫辛酸0.45 g, 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 L, 采用静注方式, 1次/d, 连续使用甲钴胺注射液1 mg, 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 L, 采取静注方式, 1次/d, 一共连续使用3周。 (2) 对照组:实施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注射剂共同治疗, 甲钴胺注射液1 mg, 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 L, 采取静注方式, 1次/d。胰激肽原酶注射剂40 U, 采取肌注方式, 1次/d, 一共连续使用3周。

临床观察指标:临床治疗之前和以后肌电图检查, 两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NCV) 以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NCV) , 主观神经症状、体征给予详细记录, 并给予对比分析。

效果判定标准: (1) 显效:肢体感觉刺痛以及异常麻木等相关临床症状、深浅感觉以及肌肉力量显著缓解, 肌电图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之前增加5.0 m/s以上或者完全恢复正常。 (2) 有效:肢体感觉刺痛以及异常麻木等相关临床症状、深浅感觉以及肌肉力量有一定减轻, 肌电图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之前增加小于5.0 m/s。 (3) 无效:肢体感觉刺痛以及异常麻木等相关临床症状、深浅感觉以及肌肉力量没有任何改善, 肌电图没有任何变化。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试验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94%, 对照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80%, 试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两组临床治疗之前和以后神经传导速度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临床治疗以后, 其神经传导速度、胫神经传导速度以及正中神经神经传导速度和临床治疗之前相对比,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试验组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现如今, 患有DM的患者越来越多, 每年呈现递增趋势, 其会引发各种并发症, 其中DNP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对患者健康生活质量带来巨大的影响。目前, 临床治疗DNP的方法各种各样, 可是大部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 且不良反应较大。

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属于强效抗氧化药物, 具有双硫键抗氧化分子结构, 对脂质过氧化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能够纠正因高血糖造成的NO异常以及内皮衍生物超极化因子, 使DM对心脏NOS的表达以及活性的影响明显减少, 同时可以调节NO介导内皮血管舒张 (依赖性) , 使神经营养血液当中的血液流动量明显增加, 进而对受损神经进行有效修复, 使神经传动速度明显提高。其目前是治疗DNP的首选药物[2]。

甲钴胺属于维生素B12甲基化活性制剂, 能够融入到神经细胞当中, 进而促进核酸、卵磷脂以及蛋白质的合成, 对轴突再生进行有效刺激, 进而对受损神经进行修复, 使DNP的相关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使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3]。两种药物共同治疗, 可以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文临床治疗效果, 试验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94%, 对照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80%, 试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患者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P<0.05) , 和上述相关报道相一致。

总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取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共同治疗, 可以使受损神经得到有效改善, 使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 使发生糖尿病病足的几率明显减少, 在临床当中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取多种药物共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50例。试验组实施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共同治疗, 对照组实施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注射剂共同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 (94%)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8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快 (P<0.05) 。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取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共同治疗, 可以获得明显治疗效果, 使患者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关键词:神经病变,糖尿病,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1]崔红霞.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5) :76.

[2]李竞进, 王竹瑶, 王晓辉, 等.α-硫辛酸对神经突触生长的促进作用[J].江苏医药, 2011, 24 (9) :7-9.

联合多种药物 篇3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3年08月~ 2014年0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化疗药物渗漏所致皮肤损害患者,每组各25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治疗组,年龄20岁到58岁之间,平均年龄(37.72±3.04)岁。对照组, 年龄20岁到58岁之间, 平均年龄(37.73±3.20)岁。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芦荟实施治疗过程,治疗组采用多种药物混合持续湿敷治疗方式,一旦出现药物外渗情况后需要立即停止输液过程,将患者的远端血管压紧,之后保留其针头连接注射器,对患者进行会抽血操作,抽血量大约控制在3 ~ 5mL之间[2],尽可能的减少外部渗漏局部的化疗药物,一旦患者出现局部红肿、烧伤等情况,需要立即将残留的药物进行吸除干净,这样在渗漏部位皮下环行可以注射相应的解毒剂,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化疗药物和组织细胞之间的互相结合,降低对组织细胞的伤害和刺激,之后开展治疗过程。

采用酚妥拉明、硫酸镁、地塞米松以及维他命B12四种药物混合后[3],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之后将无菌纱布浸湿,采用碘伏对穿刺位置进行消毒处理,将无菌纱布湿敷在皮肤损伤位置,其湿敷直径必须要超过肿胀直径两厘米大小,之后再利用一层家用膜进行覆盖以便保证药物不被蒸发,采用胶布将其固定,记录湿敷时间,两小时后取下,每天湿敷两次。

1.3 疗效评价

治疗痊愈表现为患者的局部炎症全部消失,同时静脉也变得舒畅,皮肤组织变柔软,一些出现了溃疡症状的组织处消失;治疗显效表现为患者的局部炎症明显改善,同时静脉也变得比较舒畅,皮肤组织变柔软,一些出现了溃疡症状的组织处明显好转;治疗有效表现为患者的局部炎症有所减少,同时静脉也变得有所舒畅,皮肤组织变柔软,一些出现了溃疡症状的组织处有所减少;治疗无效表现为患者的局部炎症没有消失,也没有好转迹象,同时静脉也非常不舒畅,皮肤组织没有变柔软,一些出现了溃疡症状的组织处病情仍然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 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临床疗效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2 起效时间以及痊愈时间对比

治疗组患者的的起效时间以及痊愈时间分别是(1.13±0.20)天和(2.40±1.00)天,对照组患者的的起效时间以及痊愈时间分别是(4.15±1.11)天和(6.92±2.53)天,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芦荟的抗菌作用主要是通过研究芦荟药理作用所得出的重要发现之一 , 研究表明,芦荟提取物的抗菌作用在伤口愈合治疗中能够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等细菌感染。芦荟粗提物能有效地杀死因使用抗生素而产生的耐性菌[3]。目前研究报道主要是对芦荟叶粗提物的抗菌作用。有关芦荟中抗菌有效成分的研究报道一直存在着争议。硫酸镁作为强极性物质能吸收水分,其药物本身的高渗作用可减轻局部肿胀[4]。另外镁离子具有保护局部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局部循环而起到保护血管完整性的作用。酚妥拉明用于湿敷能明显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和缺氧状态,促进渗漏液的吸收, 减轻炎症反应, 减轻疼痛,有利于局部组织修复。地塞米松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维他命B12可以治疗人体的贫血等症 , 上述四种药物混合持续湿敷,效果显著,副作用小[5]。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化疗药物渗漏所致皮肤损害患者,分别采用芦荟与多种药物混合持续湿敷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以及痊愈时间,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的的起效时间以及痊愈时间分别是(1.13±0.20)天和(2.40±1.00)天,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的起效时间以及痊愈时间分别是(4.15±1.11)天和(6.92±2.53)天。提示了化疗药物渗漏所致皮肤损害患者采用多种药物混合持续湿敷治疗方式,效果更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多种药物混合持续湿敷治疗化疗药物渗漏所致皮肤损害的效果分析。方法 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08月2014年08月收治的50例化疗药物渗漏所致皮肤损害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芦荟实施治疗过程,治疗组采用多种药物混合持续湿敷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以及痊愈时间。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化疗药物渗漏所致皮肤损害患者采用多种药物混合持续湿敷治疗方式,效果更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联合多种药物 篇4

所谓的项目教学法就是指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项目化,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教学任务,针对每一个教学任务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项目教学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们亲自参与项目计划的制定以及项目的评价和实施的过程中,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此方法的运行使理论更加联系实际,不仅形成了课堂与岗位的有机联系,传授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采取项目教学法,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具有操作性的并且连续的教学项目,通过各个项目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具体的步骤为:项目确定-项目的策划及组织-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计划的分解及指导-项目的执行-项目的完成-项目的总结。举例来说,“颗粒剂制备”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应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老师会先给出生产颗粒剂的指令,学生接收指令后应先聆听老师的讲解,从而掌握生产颗粒剂的方法,这个过程中也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完成后,老师会对学生完成的质量进行总结评价,同时项目组各成员间也应相互评价[1]。

2 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指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以实际的教学任务为线索,将学生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内容融入到每一个教学任务中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此过程中是教学的主体。这种方法强调了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自主学习和互相合作的环境下,不断探索任务并完成任务,同时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具体的实施方法为:咨询-任务计划-决策阶段-任务实施-任务完成-完成情况的评估[2]。

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应将制药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转变成为课堂中的各项学习任务,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隐藏在片剂的生产、注射剂的生产、栓剂的生产、软膏剂的生产以及丸剂的生产等众多的学习环境中,而对于每一个学习环境都应分别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而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应是与药品企业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保持一致,从而保证学生是在真实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多媒体教学法

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法就是指教学时充分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具体特点,教学的过程中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将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确保教学结合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3]。

药物制剂技术这门课程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联系,然而实验室中的教学设备与真实的生产设备肯定是有所区别,比如片剂的生产设备,在实验室中通常都是使用单冲压片机,而药厂实际生产时使用的是旋转压片机,因此怎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和结构构造真实的反映出来就是这门课程的难点了。多媒体教学的动态性和直观性好,同时能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实物教学法

所谓的实物教学法就是指一种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实际生活中的真实的物体以及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并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生活中的实物直观,将其展示给学生后,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更为深刻。这种方法是在药物制剂技术这门学科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说在介绍各类剂型时,如果能将具体的实物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讲授片剂的质量时,如果将质量不合格的片剂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去分析质量不合格的原因并制定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信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 比较归纳教学法

所谓的比较法就是指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和分析从而找到所学习的内容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而归纳法则是指“从特殊到一般”的一种常规的推理方法[4]。在药物制剂技术的课程中采用比较归纳法时,学生可以对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之处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对比、观察和分析,从而找到他们之间相通的规律,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通常情况下,药物制剂技术这门课程的教材都是按照剂型编写的,有的内容会在教材中多次出现,比如说聚乙二醇这个内容就在液体制剂、半固体制剂以及固体制剂中都有提到,而肠溶材料的内容也在教材中的多个章节中提到,因此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比较归纳法,就能将零散的内容系统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5]。

6 讨论式教学法

所谓的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会提前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设计,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们会围绕同一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相互讨论,通过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从而使学生们更加熟练的掌握知识和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本义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们在沟通讨论的过程中掌握分析、归纳、演绎以及总结等逻辑思维方法,从而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比于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形式更加的多样化,比如竞猜型的形式,学生们会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话题进行联想和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和观点并进行相互的讨论,以成绩记分的方式提高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沟通和讨论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沟通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又如旋转舞台的形式,学生们从舞台的一端转移到另一端,在各个小组的活动中每一名小组的成员都能体会到一种连贯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保证所学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通过以上的论述,在药物制剂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会取得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同时各种教学方法又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促进又相互补充,能够全方位并且多层次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增加了药物制剂技术这门课程的课堂魅力,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们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的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根德.药剂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药事,2010(10):93-95.

[2]于娜.浅谈多种教学手段在在药物制剂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12):166-167.

[3]施伶俐.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18):148-149.

[4]郭秀梅.任务驱动法在药物制剂技术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9(7):74,111.

联合多种药物 篇5

关键词:多种病因,急性左心衰竭,药物治疗

我国于2010年3月首次发表的急性心力衰竭 (心衰) 诊治指南中提出了急性心衰的新定义, 即心衰的症状和体征新发或再发, 逐渐加重或迅速恶化而需入院作急诊治疗的称为急性心衰[1]。急性心力衰竭 (AHF) 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2]。急性心力衰竭常危及生命, 对患者作出准确及时的评估并积极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3]。我国对42家医院在1980年、1990年、2000年3个时段住院病历所作的回顾性分析表明, 因心力衰竭住院占住院心血管病患者的16.3%~17.9%, 60岁以上超过60%[4]。来自欧洲的资料显示:约2/3的急性心力衰竭属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17%表现为急性肺水肿, 10%与高血压有关[5]。引起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较多, 选取我科2010年~2012年间因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快速心房纤颤、血压急剧升高等引起急性左心衰竭发作的患者72例, 多数患者经急诊药物治疗后, 可达到症状缓解, 并进一步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 这种治疗方法在不具备非药物的机械辅助治疗的广大基层医院得到广泛应用, 经临床观察, 疗效可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辽宁省鞍山市第四医院内科2010年~2012年间诊断为急性左心衰竭患者72例, 其中男39例, 女33例, 年龄62岁~75岁, 平均年龄 (69.2±4.6) 岁。所有患者中, 冠心病病史多年,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患者35例, 占48.61%, 快速心房纤颤引起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18例, 占25.00%, 血压急剧升高引起急性左心衰竭发作的患者19例, 占26.39% (见表1) 。

结合我国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总结和归纳出的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程度分级标准, 将选取患者适当分级, 分级标准及结果 (见表2) 。

近年来, 国内外指南已公认脑钠肽 (BNP)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 BNP) 是心力衰竭诊断重要的客观指标, 尤其有助于临床上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 并且能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6,7]。2010年发表的中国急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指出:BNP<100ng/L或NT-pro BNP<400ng/L心力衰竭可能性很小, 阴性预测值为90%, 而BNP>400ng/L, NT-pro BNP>1 500ng/L, 则心力衰竭可能性很大, 阳性预测值90%[8]。所有患者均急诊抽血化验BNP指标, 结果均明显高于400ng/L, 有的患者甚至达数千ng/L。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治疗

(1) 体位:患者取端坐位, 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 降低心脏前负荷。 (2) 氧疗:所有患者均予心电监护, 监测血氧饱和度, 予鼻导管吸氧, 使血氧饱和度≥95%。 (3) 收缩压>100mm Hg, 尤其伴血压明显升高的患者, 予硝普钠 (开封康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1005031) 静点或微量泵泵入, 伴心绞痛发作的, 予硝酸甘油 (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100104) 静点;伴有快速心房纤颤的患者, 予西地兰 (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090105) 0.4毫克缓慢静注;收缩压>100mm Hg, 予速尿 (山西晋新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201009101) 40毫克静注, 依据病情及血压情况可重复使用;上述药物治疗后仍有气短, 合并焦虑的患者, 予吗啡 (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090305-2) (3~5) 毫克静脉或皮下注射;收缩压<90mm Hg, 予多巴胺静点, 依据血压情况应用速尿及硝普钠, 效果欠佳者转上一级医院接受非药物治疗。

1.2.2 去除诱因

合并感染的患者, 选用有效抗生素。

1.2.3 进一步治疗

(1)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患者经急诊药物治疗, 呼吸困难明显缓解的患者, 急诊抽血化验离子, 及时补充血钾、血钠。 (2) 饮食:少量多餐, 限制饮水量及静脉输液速度。 (3) 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中, 依据血压及心率情况, 加用倍他乐克, 从6.25毫克每日二次口服开始, 依据病情适当加量。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据血压情况, 加用依那普利, 从2.5毫克每日一次口服开始, 依据病情适当加量。 (5) 口服利尿剂:病情稳定后, 静脉应用利尿剂改为口服利尿剂, 速尿及螺内酯配合使用, 各20毫克每日或隔日 (1~2) 次口服。

2 结果

患者经急诊药物治疗, 多数患者左心衰竭症状明显改善, 继续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 脑钠肽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有效率为93.06%, 少数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差, 转上一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占选取人数4.16%, 个别患者因症状重、就诊不及时死亡, 占选取人数2.78% (见表3) 。

3 讨论

3.1急性左心衰竭时, 心血管系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 (1) 左室顺应性降低、dp/dt降低, LVEDP升高 (单纯二尖瓣狭窄例外) ; (2) 左房压 (LAP) 和容量增加; (3) 肺毛细血管压或肺静脉压增高; (4) 肺淤血, 严重时急性肺水肿; (5) 外周血管阻力 (SVR) 增加; (6) 肺血管阻力 (PVR) 增加; (7) 心率加速; (8) 心脏每搏量 (SV) 、心排血量 (CO) 、心脏指数 (CI) 皆降低; (9) 动脉压现升高后下降; (10) 心肌耗氧量增加[9]。了解急性左心衰竭发作时血流动力学变化, 有助于指导治疗。

3.2急性心衰的药物治疗过去20年并无显著进步。患者的病因不同, 病理生理机制不同, 临床表现不同, 往往临床结局也不同。应强调个体化的治疗, 这是毫无疑问的。其关键的问题如血流动力学状态、有无心肌缺血和肾功能不全对急性心力衰竭的处理具有较大的影响。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分为4个阶段, 包括紧急治疗期、院内治疗稳定期、出院前规划期及长期治疗期[10]。作为基层医院, 主要依靠一些基础药物治疗, 对多数患者有效。目前除传统的药物治疗模式外, 新出现的几种药物值得期待:新型血管扩张剂奈西立肽, 新型正性肌力药物左西孟旦, 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 腺苷A1受体拮抗剂rolofylline。基层医院有待于进一步应用。

3.3除常规药物治疗外, 急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同等重要。对心源性休克患者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 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为争取进一步治疗提供时机。有严重低氧血症患者, 给予机械通气。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可行心脏移植, 无法心脏移植的患者, 也可安置心室辅助装置。但药物治疗仍是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基石, 其临床作用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 黄峻.我国“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的特点和要点[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1;32 (4) :453~458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38:195~208

[3] 李新立.急性心力衰竭时充血:评估和治疗[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1;32 (40) :462~465

[4] 曾武涛, 柳俊, 陈国伟.心血管病最新诊断与防治策略.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9

[5] 曹林生, 廖玉华.心脏病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57

[6] Task Force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2008 of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Dickstein K, Cohen-solao A, et al.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2008: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SC (HFA) and endorsed by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ESICM) [J].Eur Heart J, 2008;29:2388~2442

[7] Hunt SA, Abraham WT, Chin MH, et al.2009 focused update incorporated into the ACC/AHA 2005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in Adults: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ci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J].Circulation, 2009;119:e391~e479

[8] 沈潞华.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评估[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1;32 (4) :458~461

[9] 张文武.急诊内科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74

联合多种药物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成功抢救的危重药物中毒患者15例, 均病情危重, 表现为意识不清、躁动不安、昏迷。中毒物分别为毒品, 大剂量安眠药及农药。服药时间均为24h内。男6例, 年龄18~69岁;女9例, 年龄20~63岁。职业为农民、自由职业、公务员、大学生。将15例患者分为血液灌流 (HP) 组2例和多种血液净化组13例。

1.2 治疗方法与仪器

HP组采用HP治疗。其方法为在使用第1个血液灌流器治疗120min后废弃掉, 再换另1个新的血液灌流器继续治疗120min。血流量150~200ml/min, 血液灌流治疗时血流量不宜太快, 否则会影响吸附率, 但血流速度太慢, 凝血机会相对增加, 应适当提高肝素剂量。通常采用普通肝素为抗凝剂, 采用全身肝素化的方法。本组所用血液灌流器为爱尔牌, 规格型号有YTS-200和YTS-150 2种, 吸附剂类型为活性炭, 机器为日本DBB-27日机装机器。

多种血液净化组又分为静脉血液透析滤过 (CAVHDF) +HP亚组10例和组合型人工肾 (HDP) 亚组3例。CAVHDF+HP亚组应用了CAVHDF加HP联合治疗技术。具体操作方法:1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串联于血液滤过器之前, 平均血流量200ml/min, 每次吸附时间为120min, 之后取下血液灌流器弃掉, 继续行CAVHDF治疗120~480min, 采用后稀释输入1 000ml/h, 透析液逆向输入, 应用碳酸氢盐缓冲液, 透析液速率为500ml/min, 均采用普通肝素抗凝。本组所用血液灌流器为爱尔牌YTS-200, 吸附剂类型为活性炭, 机器为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TINA-HDF/TlNA-1000的双泵机, 滤器为AN69高通量滤器, 补充置换液为上海华源长富药业生产。HDP亚组应用了血液透析 (HD) +HP联合治疗技术, 具体操作方法:1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串联于透析器之前, 平均血流量200ml/min, 每次吸附时间为120min, 之后取下血液灌流器弃掉, 继续行HD治疗120min, 应用碳酸氢盐缓冲液, 透析液速率为500ml/min, 均采用普通肝素抗凝。本组所有血液灌流器为爱尔牌YTS-200, 吸附剂类型为活性炭, 机器为日本DBB-27日机装机器, 血液透析器为生物相容性好、转运系数和超滤系数均较大的聚砜膜F6、F7透析器。

2结果

2.1 毒素清除率

不同血液净化方法毒素清除率见表1。

2.2 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HP组血小板下降30%, 纤维蛋白原下降, 不良反应有发热、低血压。CAVHDF+HP亚组使神经传导得到改善, 无不良反应。HDP亚组使血小板下降8%~20%, 且无不良反应。

3讨论

HP是指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进入血液灌流器, 通过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清除外源性和内源性毒物, 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各种类型的药物中毒的治疗[2]。此技术虽然能及时有效地为中毒患者解除危情, 但对于重症药物中毒者, 由于多种原因如:药物服用剂量较大、中毒较毒性较强、药物或毒物为高脂溶性而在脂肪组织中蓄积、洗胃不彻底消化道仍有吸收等, 常在灌流后药物仍清除不彻底或一段时间后药物血浓度又可回升导致发病。故患者在中毒初期应尽早实施洗胃、导泻、利尿等措施, 但洗胃、导泻不能清除已吸收入血的毒素。鉴于HP的持续时间短, 无法避免治疗结束后某些药物毒物血浓度反跳问题, 因此, 笔者采用了CAVHDF+HP和HD+HP联合应用技术, 以取长补短。CAVHDF和HD具备持续清除毒物的作用, 在防止毒物反跳方面的作用尚无其他方式可比拟。另外CAVHDF溶质转运机制已非单纯对流而是对流加弥散, 不仅增加了小分子物质的清除率, 还能有效清除中、大分子物质, 使溶质清除率增加了40%。CAVHDF+HP亚组和HDP亚组较HP组不良反应小、临床效果好。其中熟练掌握和实施血液净化各种技术, 制定合理的血液净化的治疗方式, 治疗处方的剂量, 正确使用抗凝剂, 以及器材更换情况和液体平衡情况等都是成功救治重症药物中毒的关键。

关键词:血液净化,药物中毒,体会

参考文献

[1]刘芸, 张一丹, 费凤仙, 等.联合应用多种血液净化技术治疗重症毒鼠强中毒[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9) :36.

联合多种药物 篇7

1 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传统的项目教学思路不是很清晰,多是先进行基本理论讲解,然后在下次课时进行相应实验操作,这种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连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被动性[2]。而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法,则是教师先提出实训任务,教师讲解、现场示范,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选择原辅料,确定制备工艺,教师批准后开始实施。如胶囊剂制备项目教学在实验室进行,教师先给出实验项目即胶囊剂的生产指令,学生接受生产指令后先听教师的讲解,教师讲解时利用现场设备进行示范,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处方、确定装量、如何灌装、灌装时对环境有哪些要求、对所制备的胶囊如何进行装量差异检查和崩解时限检查等,学生实验兴趣浓厚,对亲自操作充满期待。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悉心指导,同时启发学生总结影响胶囊剂装量差异的因素有哪些,硬胶囊剂还应做哪些常规检查,该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利用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药物制剂技术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其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有助于高职高专药学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案例教学法的一般程序是:布置案例、指导学生初步分析案例、学生提出观点、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全面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并总结[3]。

案例应用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案例导入式,以案例的分析材料带出教学内容和知识点[4],从而导入新课,如在讲述栓剂这一剂型之前,首先给出痛风患者口服吲哚美辛胶囊后出现黑便现象这一案例,学生会联想到吲哚美辛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教师再启发学生通过将吲哚美辛胶囊制成哪些剂型可以减少其胃肠道不良反应,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种是案例切入式,即在讲授过程中及时给出相应案例,如在讲授药用辅料的重要性时,采用震惊全国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亮菌甲素案例,同学们就会记忆深刻;第三种是课后总结式,即在教师讲解结束后给出相应案例,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知识,对案例分析讨论,对课堂教学内容起到复习、巩固和总结的作用,如注射剂制备过程讲解完毕,即给出维生素C注射剂的制备案例,学生从维生素C的稳定性入手,分析处方中各种辅料的作用,选用的依据,灭菌方法,操作注意事项等,通过总结性案例将本次课堂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本堂学习内容进行一次实践。

3 流程教学法[5]

药物制剂技术这门课程知识点多,容易混淆,学生学习时一看即懂,一丢即忘,难以系统掌握,教学内容叙述性强,普通教学法显得单调而枯燥,致使学习效果不佳。为理清学生思路,笔者采用了以剂型为主线的流程教学法。即以各剂型的工艺流程为主线,在介绍流程中每一道工序的操作要点时,引入必备的相关理论、辅料的性能与选择、操作的注意事项等内容,使零散的知识点通过工艺流程这一主线串联在一起,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便于学生的记忆。

4 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6],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该方法特别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介绍片剂的制备方法时,本研究以常见的复方阿司匹林片制备作为实例,从乙酰水杨酸的化学稳定性问题开始,运用药物化学知识,结合片剂制备方法和过程,找出影响本品稳定性的因素,即乙酰水杨酸遇水易水解,水解产物之一为水杨酸,具有胃肠道刺激性,乙酰水杨酸水解时受金属离子的催化。下一问题就是如何增加制剂的稳定性,如添加防止乙酰水杨酸水解的稳定剂柠檬酸,制备方法不能采用能引起乙酰水杨酸水解的湿法制粒压片法,制备设备选择时,避免选用能引入金属离子的金属筛网,润滑剂中硬脂酸镁因为含有游离的镁离子而不能被选用,启发学生从学过的药用辅料中选择最适宜的润滑剂类型。最后一个问题是润滑剂的用量,因为润滑剂均是疏水性较强的固体物质,用量过大在增加润滑性的同时,增加了片剂的疏水性,容易造成片剂的崩解和溶出不合格,而溶出度较差是片剂最主要的缺点,这样能使学生对润滑剂的选择和用量有更大的重视。通过设定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配合处方设计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完成本剂型的实例教学,同学们记忆深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增强。

5 比较归纳法[7]

学生对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异的一些问题易混淆,难记忆,而采用比较归纳法可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由于模块教学法将各剂型按形态及制法的不同分为若干模块,所以有些内容会反复出现,显得内容繁琐、不系统,如聚乙二醇在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液体制剂中都提到,肠溶材料在多个章节涉及到,因此最后根据其不同规格进行归纳总结,变零散为系统。

6 实物演示法

实物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通过直接展示可使学生对抽象的东西有直观的印象,实物演示法在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应用广泛,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直接展示,即在介绍各剂型特点的时候首先将相应剂型代表品种进行展示,学生首先对该剂型具备了直观印象,便于理解其剂型特点。这种方法对不常见的剂型及容易混淆的剂型更常用,如小剂型膜剂,学生没有应用的历史,比较陌生,如滴制法制备的软胶囊和滴丸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剂型,配合实物展示,学生更便于理解其制备原理和剂型特点。二是通过实物展示,便于学生对不同制备原理和工艺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如颗粒剂不同的制备方法,其粒型、粒度有较大的差别,教师平时收集不同厂家生产的板蓝根颗粒,在讲解颗粒剂制备工艺时,展示不同制粒方法所制颗粒的不同,便于学生对工艺原理和产品性能的理解,也使学生对药品质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三是在介绍制剂生产工艺时,展示平时收集到的不合格药品,如裂片、花片、皱缩片,由学生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应该采取的解决措施,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有实实在在的用途,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7 多媒体教学

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可承载更大的信息量,从而节约时间和空间,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图文声并茂等特点更能突出要点、难点,可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8]。在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笔者制作了全程的多媒体课件,包括颗粒剂、丸剂、片剂、软胶囊剂、硬胶囊剂、注射剂等重点剂型制备过程的动态视频,三维混合机的动态视频,单冲压片机工作过程的动态flash动画,渗透反渗透法、离子交换法原理的flash动画,这些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掌握重点剂型的制备方法,理解制药设备工作原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在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药物制剂技术是高职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特点是知识易懂,零散,枯燥,容易混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流程教学法、PBL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实物演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法,药物制剂技术,高职药学专业

参考文献

[1]邢蓉,陈根德,王秀.药剂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药事,2010,24(10):1027-1029.

[2]赵洁,刘中秋.药剂学教学改革浅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2):165-167.

[3]刘宗梅.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6,28(17):73-75.

[4]陈军,蔡宝昌.案例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运用[J].药学教育,2007,23(6):31-33.

[5]苏瑾,于莲,孙维彤.流程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2):58.

[6]李青文,谭冬梅.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2009,30(14):1538-1539.

[7]缪菊连,吴俊珠,高鹏飞,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注射剂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高职研究,2011,(9):192-193.

上一篇:先天缺牙下一篇:电视带给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