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药物治疗

2024-05-09

局部药物治疗(精选九篇)

局部药物治疗 篇1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共同母核-氢化骈四苯的广普抗生素, 研究表明, 四环素均能有效降低牙周炎症过程中的宿主反应;可以抑制胶原酶的活化, 减少其合成;诱导破骨细胞凋亡, 减少酸性产物的分泌;促进牙周组织的胶原合成与表达[1]。

派丽奥是一种国外新开发研究的牙周局部缓释药物, 其主要成分是盐酸米诺四环素 (二甲胺四环素) , 具有持续的释放性, 可直接注入牙周袋内, 局部给药, 减少了用药剂量, 提高了用药安全, 并且袋内药物浓度高, 药物作用时间延长[2]。有研究报道:在对64颗患牙采用随机、单盲、对照实验设计进行了研究, 证实了派丽奥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治疗后4周患牙牙周袋的深度明显减少, 这可能与四环素族药物具有抗菌的作用, 能抑制胶原酶活性, 阻断骨的吸收, 促进牙周膜细胞在牙根面上迁移, 促进细胞附着与生长有关 [3]。整个治疗过程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其总 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且各项临床指标呈持续改善状态, 无复发现象。

2

硝基咪唑类一类具有共同母核-硝基咪唑环的抗厌氧菌、滴虫、阿米巴药物。甲硝唑棒商品名“牙康”, 是含甲硝唑的牙周缓释制剂, 其药理作用为甲硝唑本身的生物活性很低, 当它被动扩散进入细胞后, 在宿主和微生物体内的强还原环境下, 其分子内的氮基被还原, 释放出一个短寿的还原产物, 该产物能氧化细菌的DNA分子, 导致DNA链断裂和细胞快速死亡[4]。有研究报道, 将110例牙周炎患者 (共220颗患牙)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观察甲硝唑缓释明胶绵, 治疗牙周炎临床疗效, 结果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 明显高于对照组6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GI和PD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甲硝唑缓释制剂, 能有效治疗牙周炎, 而且治疗时间短、操作简便, 药物能够在口腔内形成稳定的治疗浓度, 是治疗牙周炎比较好的药物。

3 其他药物

0.12%~0.2%洗必泰液、1%过氧化氢液 (含漱) 、3%过氧化氢液 (冲洗) 等。此种方法可短时间内直接减少口腔或牙周袋内厌氧菌的数量, 阻止致病菌重新定值, 对龈炎疗效明确, 并可阻止牙周炎的发生。氯已定是目前已知效果最确切的防菌斑药, 能减少60%的龈上菌斑积聚, 抗菌作用强, 刺激性小, 长期使用效安全。但本药味苦, 长期使用可使牙面着色, 而且需要频繁使用, 患者依从性较差, 袋内渗透性不够, 对于超过5 mm探诊深度的牙周袋药物很难达到, 并且药物在袋内被龈沟液迅速清除, 使细菌暴露在药物中的浓度、时间不足, 据Philip等人统计发现:常用的洗必泰漱口液在刮治和根面平整过程中没有任何附加的效果[5]。碘甘油、碘酚等涂部消炎收敛类药物, 具有灭菌、除脓、止痛、收敛等作用, 但刺激性太强, 且研究证明彻底的根面平整或刮治已能达到使袋变浅的目的, 目前很少使用。

摘要:牙周病是口腔科的常见疾病, 发病率高易复发, 细菌是始动因子, 消除和抑制牙周致病菌, 对牙周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局部的缓释抗菌药以其有效浓度高、不良反应小、能精确控制及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等优点, 已成为牙周病药物治疗研究的热点, 本文综述目前临床牙周病主要治疗药物及其新进展。

关键词:牙周病,局部药物治疗,派丽奥

参考文献

[1]张萍, 朱聪惠, 裘松波.牙周病非手术治疗进展.中国药业, 2008, 17 (3) :61-63.

[2]秦晓红.二甲胺四环素局部缓释药条在牙周病的临床应用研究.口腔医学, 1994, 3 (3) :139.

[3]耿素芳.盐酸米诺四环素软膏对龈沟液中胶原酶的影响.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0, 35 (5) :336-338.

[4]欧阳翔英, Andrea Mombelli, Niklaus Lang.甲硝唑棒在深牙周袋病损治疗中的作用.口腔医学纵横杂志, 2001, 17 (3) :220-222.

局部药物治疗 篇2

【摘要】目的:观察真菌性角膜炎早期局部用药疗效。方法:对39例39眼真菌性角膜炎早期局部给药及局部溃疡面刮除、碘酊烧灼等。结果:37例 37眼治愈, 1眼行结膜瓣遮盖术, 另1眼因病情严重致眼内炎,最终行眼内容物剔除术。结论:局部药物治疗早期真菌性角膜炎,用药量小、费用低、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

【关键词】早期真菌性角膜炎;局部药物治疗

真菌性角膜炎是严重的致盲眼病且多见于农村,近年来由于广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广泛应用,有明显增高趋势[1-2],多数学者发现真菌性角膜炎常发生于角膜外伤后,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完整的眼表结构是抗真菌的重要防线[3],局部用药副作用小、费用低,疗效确切,病人容易接受。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1.1.1 本组病人39 例39眼, 均为单眼发病,右眼21例,左眼18例。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龄范围为19~68岁。外伤29 例(其中植物性外伤史17例),灰尘或砂石异物6例,戴角膜接触镜1例,不明原因感染3 例,均有不同程度使用抗生素治疗史。病史最短2天,最长36天,视力锐减。

1.1.2 临床特点:自觉症状轻,早期仅有异物感,视力下降,畏光流泪不严重,眼睑痉挛症状轻微,溃疡形态,表面干燥、粗糙不平,豆渣状松软感,易擦除,多呈圆形,多数伴有前房积脓,呈黄白色较粘稠。

1.1.3 病原体检查:病灶刮片镜检可见真菌、菌丝和孢子体。

1.2 治疗方法:①迪可罗眼膏3.5g,其中加入氟康唑胶囊小颗粒2丸混均,②迪可罗眼膏3.5g,其中加入酮康唑0.4g~0.8g粉沫混均,上述药物局部每日交替涂眼,局部用2.5%碘酊烧灼2~3次,表麻下将病灶用刀片切削干净,棉签尖将碘酊涂在病灶上约30秒~1分钟,用生理盐水冲净,同时有针对性控制细菌混合感染3~7天,散瞳对症处理。

1.3 用药要点:①真菌性角膜炎临床上多采用联合用药,病情严重者结合全身用药,应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局部滴用为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最常见方法,因其直接作用于患部可保持眼部有效药物浓度,减少全身用药的毒副反应,每15-30min滴眼1次,不同药物交替使用时,编排好点眼时间,按时点眼以保证药物在眼内的浓度,点眼药时应滴于下方结膜囊内,勿直接滴入角膜上,以免引起不良刺激。②抗真菌药物起效慢,因此需要仔细观察临床体征,药物起效体征包括:疼痛减轻、浸润范围缩小、卫星灶消失、溃疡边缘圆钝等。③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的眼表毒性:结膜充血、水肿、点状上皮脱落等。在角膜溃疡完全愈合、上皮完整后,继续用药2周以上。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患者肝功能。

2 结果

本组17只眼在治疗3-5天后有13只眼明显好转,溃疡局部边界清有向内缩小趋势,边缘洁净,同时前房积脓开始吸收,1~2周10眼溃疡病灶开始愈合,5例经3个月以上治疗形成斑翳愈合,2例(2眼)行清创、结膜瓣掩盖术(可能和致病真菌侵袭性、耐药性、及患者伴发的炎症反应强烈有关)。治疗后视力情况:3例>0.8,7例0.8~0.3,5例<0.3。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未见真菌复发。

3 讨论

3.1 真菌性角膜炎是由真菌引起的角膜病变,常见的有镰刀菌属、念珠菌属、青霉菌属和酵母菌等。常发生于植物角膜外伤后,也可发生在其它的角膜上皮缺损后。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有关[4]。患者绝大多数为农民,虽然整年均可发生,但主要集中在农业夏收和秋收季节,注意眼和手的卫生。 

3.2 真菌性角膜炎通常3~7天发病,镜检可查出菌丝和孢子[5],角膜涂片阳性率高是基层医院最简单有效实用的快速检验方法,治疗要点:①清创 除去坏死组织利于药物渗入,清除部分病原减少真菌毒素。②局部碘烧灼有强大杀菌作用[6]。③氟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局部应用刺激症状轻,患者易接受,氟康唑为水溶性的三氮唑衍生物,且安全无毒,眼内穿透力强等优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穿透角膜易于吸收,对浅层及深层的真菌感染均有效[7]。酮康唑属咪唑抗真菌药,抗菌谱广和抗菌活性与咪康唑相仿,但对粗球孢子菌的活性比咪康唑强5倍[8]。此两种药物与迪可罗配成膏剂,局部涂用,使药物达到高浓度、不间断的杀菌作用。

本组17例17眼局部药物治疗有效率高达88.2%,药物用量小、费用低,在降低费用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全身用药对肝功能的损害,笔者认为适合于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家国、陈家祺.眼表疾病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80

[2] 胡建军、谢立信.抗真菌免疫与角膜真菌感染.国际眼科纵览[J].2006.30(1)50-51

[3] 胡建军、谢立信.抗真菌免疫与角膜真菌感染.国际眼科纵览[J].2006.30(1)50-51

[4] 葛坚、崔洁.眼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03-104

[5] 姬亚洲.真菌性角膜炎的联合用药及手术治疗.中华实用眼科杂志[J].2002,20(6)462-464

[6] 王学红.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体会.中国实用眼科杂志[J].200624(4)399-400

[7] 路俊霞.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眼科新进展[J].2002,22(4) 270

[8] 陈钟英、刘天培、杨玉.临床药物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6)64

局部药物治疗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口腔内科确诊ROU轻型患者, 发病48h之内就诊, 溃疡面直径为3~5mm, 均发生在上下唇内侧粘膜上。患者年龄在18~25岁之间, 排除重症ROU、白塞病、贫血等疾病, 3月内未使用过免疫调节剂, 1月内未使用过皮质类固醇, 24h内未使用过镇痛药物。

1.2 药物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喷剂 (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医用高分子口腔溃疡保护膜凝胶剂 (北京斯诺尔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复方氯己定地塞米松膜 (西安康华制药厂) 、红霉素强的松糊剂、维生素B2片10mg、强的松片10mg、无味红霉素片125mg、维生素E油丸100mg (自制) 。

1.3 用药方法

由于各种原因共得到有效样本163例, 男139人, 女24人, (笔者工作在军校, 男学员与女学员之比约为11:1) , 其中反复发作者58例, 随机分5组。Ⅰ组医用高分子口腔溃疡保护膜凝胶剂治疗组, 33人;Ⅱ组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喷剂治疗组, 32人;Ⅲ组红霉素强的松糊剂治疗组, 33人;Ⅳ组复方氯己定地塞米松膜剂治疗组, 33人;Ⅴ组对照组, 32人, 维生素B2 10mg, 每日3次口服。每日复诊用药2次, 上药前漱口并拭干溃疡面, 上药后禁食水半小时, 禁食辛辣食物。连续治疗直至溃疡愈合, 记录用药3d、6d后的显效、有效人数以及溃疡愈合时间。

1.4 局部疗效评价

1.4.1 评价指标:

采用平均愈合时间、显效率、总有效率。愈合时间指从发病到肉眼视愈合的时间。显效率 (%) =显效人数/各组总人数×100%。总有效率 (%) = (显效人数+有效人数) /各组总人数×100%。

1.4.2 评价标准:

显效:用药后3d内溃疡基本愈合, 周围充血水肿和疼痛基本消失。有效:用药3d内溃疡缩小一半以上, 充血水肿明显减退, 疼痛基本消失;6d内溃疡愈合, 周围充血水肿和疼痛消失。无效:6d后溃疡面积、充血、疼痛无明显改善者均视为无效。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平均愈合时间用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 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用

注:平均愈合时间凝胶剂组、喷剂组与糊剂组、膜剂组比较P<0.01;糊剂组与膜剂组比较P>0.05;F=28.69。显效率χ2=68.53, P<0.01;总有效率χ2=35.98, P<0.01。

χ2检验, 检验各组治疗有无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用χ2分割法进行两两比较, 凝胶剂组、喷剂组与糊剂组、膜剂组比较P<0.01;糊剂组与膜剂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溃疡的治疗作用

能促进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软骨细胞及神经系统的星状胶原细胞等与创面愈合有关的细胞增殖分裂, 加速胶原合成, 使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长入胶原基质中形成毛细血管网, 刺激肉芽组织形成, 加速愈合。提高白细胞吞噬功能, 加速脾细胞NK活性的恢复, 在炎症状态下表达明显增强, 参与组织的炎症和修复的调节, 加快炎性创面的愈合速度。愈合时间 (3.56±1.01) d, 与其它4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短期效果理想。

3.2 医用高分子口腔溃疡保护膜凝胶剂对溃疡的治疗作用

涂布后张口哈气30s, 凝胶干燥形成一层粘附性封闭薄膜并覆盖溃疡面, 屏蔽多种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侵害, 对细菌、病毒和毒素有较强的固定和抑制作用, 减轻其所致的组织损伤, 中止炎症的继续发展, 减轻局部疼痛, 并帮助上皮组织再生修复, 加速愈合。愈合时间为 (4.39±1.34) d, 与膜剂组、糊剂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3 复方氯己定地塞米松膜对溃疡的治疗作用

氯己定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都有较强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地塞米松可抑制炎性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炎症部位集聚、溶酶体释放和炎症时化学中介物的合成和释放, 使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减轻或减退。愈合时间为 (6.06±1.73) d,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4 红霉素强的松糊剂对溃疡的治疗作用

强的松具有较强的抗炎和抗过敏作用。红霉素能抑制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肺炎支原体等。维生素B2促进生长, 参与蛋白质及脂肪代谢, 维持口腔粘膜正常功能。维生素E可改善末梢循环和营养, 加强组织细胞抗病能力和受损组织修复。使用油剂配伍更易使药物涂敷于患处, 愈合时间 (5.73±1.70) d,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4 结论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喷剂能迅速有效地缓解疼痛, 明显缩短溃疡的愈合时间, 使用喷头简单方便, 口腔内无明显不适感, 具有最佳的疗效。以后依次为医用高分子口腔溃疡保护膜凝胶剂、红霉素强的松糊剂、复方氯己定地塞米松膜。

局部药物治疗 篇4

【关键词】静注;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98-01

化疗指采用化学物质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繁殖,从而实现治疗的方式。目前,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手段,它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杀灭正常的免疫细胞和细胞,而且无法彻底根除肿瘤[1]。目前报道,化疗药物的给予途径包括口服片剂、肌肉注射、皮下注射、脊髓腔内注射,最常用的是静脉注射,它可以在数分钟内完成,也可滴注数小时,还可以多种药物同时应用,但是在给药过程中外渗发生率为0.1~6%[2],国外报道是5%,导致轻度红斑,局部疼痛、不适,皮肤溃疡,组织坏死等症状的出现,严重者可能要植皮,给医患人员造成困惑。因此,严格预防静注化疗药物的外渗,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本文选取接受静注化疗药物局部外渗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认真的预防外渗的措施及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静注化疗药物局部外渗的肿瘤患者,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34~67岁,平均(43±6.2)岁。80例肿瘤患者包括19例肺癌,28例食管癌,11例胃癌,9例乳腺癌,8例直肠癌,5例肝癌。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化疗药物进行治疗。

1.2 预防措施

1.2.1 选用肿瘤专科护士:首先,护士需明白化疗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毒副反应;其次要具备专业护理能力,可以评估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要有良好的心里素质和扎实的穿刺技术,避免对患者造成机械损伤,同时可以识别是否发生药物外渗。

1.2.2 普及化疗知识:化疗前,给予患者相应的知识讲解,包括化疗方案、化疗原理、化疗的毒副作用以及相应的自我保护措施,尽量避免给药过程中出现血液回流,药物外渗的发生。

1.2.3 正确选取给药静脉:首选中心静脉作为给药途径,建立静脉通道,避开关节处,给药部位稳定,静脉弹性要好,一般选手背和手腕等部位,同时要确认可良好回流。有些患者的静脉条件欠佳,可以说服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的方法。

1.2.4 药物浓度要适宜:不同的药物给药时间不同,并且浓度要适宜,速度不能过快,一般为3~5min注入20mL的药液。对于联合化疗的患者,应先注射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并且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再注入下一种药物。

1.3 护理方法

1.3.1 化疗过程中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血管情况,15min左右巡视一次,询问患者的基本情况,仔细检查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是否出现红、肿及疼痛,呕吐及恶心的情况,提高警惕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避免外渗发生。

1.3.2 化疗药物外渗的初期护理

化疗过程中若出现局部外渗的情况,首先应立即停止给药,但要保留注射针头在穿刺部位,用5mL的注射器连接穿刺针,进行回抽,尽量将刚深处的药液抽吸,进而减少药物对组织的损伤;其次进行局部封闭,医护人员要根据渗出药物的量选用地塞米松磷酸钠和盐酸利多卡因做局部的皮下封闭。同时选用解毒剂,如8.4%的碳酸氢钠、阿霉索、长春新碱、10%的硫代硫酸钠等。对于多数药物渗出量较少、时间较短、损伤较小的患者,通过该护理均可缓解症状。

1.3.3 红肿、水疱的护理

对于经初期护理处理后出现红肿、水疱的患者,可采用冷敷和热敷的方法。具体步骤为(1)间断冷敷24h,每次20min,温度5℃左右,一方面可以促进局部血管的收缩减少对外渗药物的吸收,同时低温可灭活药物;(2)50%硫酸镁热敷24~48h,温度45℃左右;(3)联合25%的硫酸镁、50%的葡萄糖及VB12湿敷,同时抬高患肢48~72h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对外渗药物的吸收,减少局部组织肿胀。

1.3.4 溃疡和坏死的护理

对于形成溃疡的患者要及時涂湿润烧伤膏,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新皮肤的再生,修复创面,若创面愈合效果欠佳,需采用生理盐水纱布和庆大霉素交替湿敷,15min更换一次,尽量使患者创面愈合。

1.3.5 特殊护理

经上述治疗,若患者创面愈合不佳,效果不明显时,可考虑采用早期外科手术治疗,加快创面的愈合,减少患者疼痛;若是创面较大的患者就需要采用植皮的方法,以便患者更好的恢复。

2 结果

80例静注化疗药物局部外渗的患者中的21例患者例早期红肿疼痛的患者,按上述的护理方法,症状均缓解,取得了满意的疗效;38例局部红肿和水疱的患者,经过冷敷热敷,疼痛也有所缓解,临床症状得以改善,损伤皮肤逐渐愈合;20例溃疡患者,经处理后创面完全愈合,仅有1例出现局部坏死,最终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肿瘤患者的增加,静注化疗药物引起的外渗现象也屡屡出现,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严重者终身残疾。根据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的损害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腐蚀性药物、刺激性药物和非刺激性药物[3,4]。首先,腐蚀性药物可以引起局部组织水疱、坏死、溃疡,细胞内的药液释放又可伤及周围组织、肌肉、皮肤,对于免疫力地下的患者易引发败血症和感染。这类药物主要包括:丝裂霉素、放线菌素、长春花碱、长春新碱、阿霉素及柔红霉素等;刺激性药物可以引发患者疼痛,或是穿刺点的疼痛,或是沿静脉走向的疼痛,导致炎症反应和过敏反应的发生[5]。该类药物主要有:美法仑、威猛、紫杉醇、卡莫司丁等;非刺激性药物不会给组织造成不良反应。这类药物有:甲氨蝶呤、塞替派、环磷酰胺、卡铂等。因此在化疗过程中要针对不同患者严格选用适宜的药物。

化疗药物外渗后果严重,需要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一方面要落实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提高护士的责任心、掌握用药方法、熟练穿刺技术、做好患者工作、加强巡视等;另一方面要掌握药物外渗的处理办法,总结护理经验,严格按照护理规定对患者实施有效控制。综合预防和护理,可以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疗效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春珍.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治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A):108-109.

[2] 叶剑霞.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4B):56-57.

[3] 杨华.化疗药物输注的特殊要求与外渗的护理对策[J].甘肃医药,2012,31(5):391-393.

[4] 马小平,丁海燕.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1,27(6):99-100.

局部药物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确诊为冠周炎, 均不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共计90例, 实验组45例, 男28例, 女17例, 年龄18~41岁;对照组45例, 男25例, 女20例, 年龄17~39岁。

1.2 主要材料

替硝唑片0.5 g、碘仿1.0 g、强的松0.01 g研成粉末;适量樟脑酚混合成糊剂, 派丽奥软膏 (日本株式会社生产) 。

1.3 给药途径及方法

实验组:所有的患牙局部用3℅双氧水与生理盐水反复交替冲洗冠周, 吹干冠周组织, 将自制复方替硝唑糊剂装入5 ml注射器中, 通过磨钝的针头将糊剂送入冠周盲袋底直至糊剂溢出盲袋, 1次/d。

对照组:常规使用3℅双氧水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冠周后, 吹干冠周组织, 将派丽奥软膏置于盲袋内, 1次/d, 连续治疗3 d, 观察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自觉疼痛、红肿和开口受限明显减轻, 盲袋内无溢脓;好转:自觉疼痛红肿有所减轻, 张口度有所恢复, 盲袋内分泌物减少;无效:局部症状无明显改善, 进食及吞咽困难, 伴有头痛、低烧等全身症状。显效和好转计为有效。

2 结果

见表1。

(例, %)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阻生智齿以及智齿萌出过程中, 牙冠可部分或全部为龈瓣覆盖, 龈瓣与牙冠之间形成较深的盲袋, 食物残渣及细菌易堆积于盲袋内。同时龈瓣易被对颌智齿咬伤破溃。当全身抵抗力下降, 局部细菌毒力增强时可引起冠周炎的急性发作[2]。目前已普遍认为冠周炎系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3], 在不伴全身症状时, 常规治疗为局部冲洗后涂布碘甘油。也有报道用其他的一些局部药物, 此类药物都可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时局部使用自制复方替硝唑糊剂或派丽奥软膏都可快速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目前派丽奥软膏多用于牙周病的局部辅助治疗中, 其疗效得到肯定。主要药物成分为盐酸二甲胺四环素。二甲胺四环素为一种半合成的四环素衍生物, 其抗菌谱与四环素类似, 具有高效抑菌杀菌作用。在冠周炎的治疗中, 派丽奥软膏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的盲袋内, 能有效抑制病原菌, 控制冠周组织的炎症, 迅速改善局部症状。替硝唑属于5-硝基咪唑类衍生物, 对厌氧菌特别是G-厌氧菌有明显抗菌作用, 它通过破坏厌氧菌细胞DNA链而抑制DNA的合成, 对厌氧菌群有较强的抑菌杀菌作用[4]。碘仿除可释放出碘离子具有杀菌作用外, 还有防腐、防臭、止痛、消炎生肌并减少渗出物的作用。樟脑酚抗菌谱广, 杀菌力及渗透性强, 而腐蚀性及毒性较少, 并具有较好的止痛消炎作用, 强的松有抗炎抗过敏作用, 能减少炎性渗出, 缓解炎症反应, 减轻水肿的作用。上述药物联合局部应用, 因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便于吸收, 具有药物浓度高、副作用小、作用持久等优点, 能够有效地杀灭冠周致病菌, 减少全身给药毒副作用。复方替硝唑糊剂和派丽奥软膏在冠周炎的局部治疗中, 因其高效廉价, 方便安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23.

[2]邵长江.奥硝唑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临床观察.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5, 15 (5) :289.

[3]刘娟, 肖丽英, 李伟, 等.替硝唑缓释剂治疗牙周炎的动物实验研究.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8, 18 (9) :513.

局部药物治疗 篇6

关键词:角膜溃疡,复菌,病灶局部清创术

真菌性角膜溃疡常与角膜外伤有关,最多见于植物性外伤,也可发生于其他的角膜上皮缺损后,如角膜接触镜的擦伤或角膜手术后[1]。近些年来真菌性角膜溃疡发病率的增高也与眼部滥用抗生素或激素有关[2]。真菌性角膜炎起病较缓慢,病程迁延,若不及时有效的控制常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角膜穿孔、眼内炎等严重后果。我科室自2007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49例49眼。其中29眼采用药物联合病灶局部清创法治疗;20眼单纯采用药物治疗。对于两种方法疗效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科室自2007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真菌性角膜炎病例49例49眼。男21例,女28例;年龄19~61岁。其中植物外伤37例,铁屑外伤6例:接触镜佩带史4例,无明显诱因2例。病程7~21 d,所有病例溃疡面坏死组织刮片检查均检出真菌菌丝并以此确诊。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A、B两组。A组:29例29眼,采用那他霉素滴眼液联合氟康唑全身用药配合病灶局部清创术治疗;B组:20例20眼,采用那他霉素滴眼液联合氟康唑全身用药。

1.2 治疗方法

1.2.1 局部清创

采用倍诺喜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显微镜下用无菌圆刀片刮除角膜溃疡面分泌物,之后用棉棒蘸取8%碘酊在溃疡面上涂擦,使之停留5 min并干燥,再用75%酒精棉球将碘酊拭除,注意避免酒精接触正常角膜组织。清创后涂红霉素眼膏,敷料包扎。每周清创2次。

1.2.2 药物治疗

5%那他霉素滴眼液,开始剂量为每次1滴,每1~2小时1次,滴入结膜囊内。3~4 d后改为每次1滴,每天6~8次治疗一般要持续14~21 d,或者一直持续到活动性真菌性角膜炎消退;全身给予0.2%氟康唑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d静脉滴注;同时口服维生素类药物,常规散瞳,贝复舒滴眼液4次/d点眼。

1.2.3 疗效标准

治愈,溃疡愈合,荧光素染色阴性,前房积脓吸收,角膜水肿后弹力层皱褶消失;好转,溃疡大部分愈合,前房积脓减轻或消失;无效,溃疡无变化或扩大,前房积脓增加。

2结果

χ2检验,A、B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A、B两组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无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无效率明显高于A组。

3讨论

多数真菌性角膜溃疡是由于角膜上皮破损时,真菌即可接种于角膜而发病,也见于患其他性质的角膜炎时继发感染真菌者[3]。对于真菌性角膜溃疡,以药物治疗为首选方法。那他霉素主要是通过和敏感真菌的细胞膜上的固醇结合,形成多烯固醇复合物,改变膜的渗透性,导致细胞内重要物质如钾离子、核苷酸和氨基酸等外漏,从而影响真菌细胞的正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达到抑菌或杀菌的作用。那他霉素具有抗多种酵母菌和丝状真菌的活性,包括念球菌、曲霉菌、镰刀菌、头孢子菌、青霉菌、隐球菌以及荚膜组织胞浆菌,主要的抑菌浓度范围为1~10 μg/ml,尤其对白色念球菌、曲霉菌和镰刀菌效果更好。氟康唑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细胞膜必要成分麦角甾醇合成酶,使麦角甾醇合成受阻,破坏真菌细胞壁的完整性,抑制其生长繁殖。是一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半衰期长,毒性小,分布范围广,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白色念珠菌、大小孢子菌、新型隐球菌、表皮癣菌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等均有强力抗菌活恬。氟康唑对角膜有良好的通透性,可口服、静脉滴注及局部应用。清创术的作用可以清除了溃疡面的分泌物、坏死组织及角膜上皮,有利于药物在组织内的渗透,使抗真菌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病灶起到杀灭细菌的作用,此外碘能氧化病原微生物原浆蛋白活性基团,并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而使其变性失活,同时破坏酶蛋白,有强大的杀菌作用。而且高浓度碘酊直接作用于病灶,微量酒精立即挥发,碘离子沉着并向基质渗透破坏菌丝生长,导致坏死组织脱落,胶原纤维增生修复,使病灶缩小,角膜恢复一定透明度和瘢痕化,使病程缩短[4]。通过分析,本组病历中采用病灶局部清创术联合那他霉素滴眼液、全身应用氟康唑要比单纯用药疗效可靠,愈后好。

参考文献

[1]Thomas PA,Leek AK,MYattM.Characteristic clinical features asan aid to the diagnosis of suppurative keratitis caused by filamentous fung.Br J.Ophthalmol2005,89(12):1554-1558.

[2]Srinivasan M,Gonzlaes CA,George C,et al.Epidemiology and aetiologic diagnosis of corneal ulceration in Madurai,South India.Br J Ophthalmol,1997,81(11):899-902.

[3]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76-1379.

局部药物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 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牙周病性口臭患者共130例, 130例患者均符合牙周病性口臭的临床诊断标准:牙龈肿胀出血, 牙周炎大多由牙龈炎发展而来。牙龈形态和颜色上的改变较牙龈炎更广泛、更严重。牙龈组织水肿, 颜色暗红, 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刷牙、咀嚼甚至吸吮均可出血。牙周袋形成, 由于炎症的刺激, 牙周膜的纤维破坏, 牙槽骨吸收, 牙龈上皮附着加深, 龈与牙根分离, 使正常的龈沟破坏加深到3.0 mm以上成为病理性牙周袋。牙周溢脓, 牙周袋内组织由于细菌感染呈化脓性炎症改变而经常溢脓、口臭。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 按照随机表格的方法分为两个组, 对照组65例给予局部治疗, 观察组65例给予局部与全身药物综合治疗, 治疗1个月后评价疗效。对照组65例中, 男性36例, 女性29例, 年龄32~65岁, 平均 (39.68±4.39) 岁;观察组患者65例中, 男性37例, 女性28例, 年龄33~67岁, 平均 (41.63±4.78)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局部治疗:①去除局部刺激:清除软垢、菌斑、牙石。通常采用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 调磨咬, 消除咬创伤与食物嵌塞。②清理牙周袋:用3%的过氧化氢、氯己定溶液冲洗牙周袋, 或涂入碘甘油、碘酚液, 也可置入甲硝唑药膜。在洁治根面附着物的同时, 搔刮牙周袋内壁的炎症性肉芽组织, 牙周袋较深的可翻瓣刮治或作牙龈切除术, 形成牙周脓肿时应及时切开引流。每日治疗1次, 30 d为1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在局部治疗基础上给予全身治疗:①认真检查治疗全身系统性疾病, 如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必须予以控制, 以阻止其对牙周局部组织产生的不良影响。②抗感染:对牙周炎应采取有效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如甲硝唑与阿莫西林配伍应用效果较好。③增加营养改善代谢障碍:应补充足够的蛋白质与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 以增强结缔组织与骨组织的修复能力, 也有人用维生素B1局部注射于龈皱襞处收到一定效果。④中医治疗:祖国医学认为肾与牙病关系密切, 如用六味地黄丸为基础的固齿丸来调整机体防御能力。

1.3 临床疗效标准: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采用治愈、有效、无效三分法, 治愈是指口臭的临床症状消失, 周围人员反映未发现口腔异味;有效是指口臭的临床症状显著减轻, 周围人员反映发现有轻度的口腔异味;无效是指口臭的临床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 周围人员反映发现口腔异味未改善。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统计版本是SPSS20.0, 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0.05作为检验标准,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1个月的治疗,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92.31%,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7.69%,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体见表1。

3 讨论

口臭是某些口腔疾病、鼻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可以由多方面因素引起, 最常见的是牙周病, 以晨起时更为明显。有些坏死性炎症, 如坏死性龈口炎、走马疳以及癌瘤的坏死、溃疡, 白血病时的牙龈和黏膜坏死, 拔牙创的感染等都有极显著的腐败性臭味[3]。

有些口臭具有生理因素, 晨起时常出现短时的口臭, 刷牙后即可消除。可由某些食物 (蒜、洋葱等) 和饮料 (酒精性) 经过代谢后产生一些臭味物质经肺从口腔呼出所引起。某些全身应用的药物也可引起口臭, 如亚硝酸戊脂、硝酸异山梨酯等。对于病理因素导致的口臭, 口腔呼出气体中的挥发性硫化物可导致口臭, 其中90%的成分为甲基硫醇和硫化氢。临床上最常见的口臭原因是舌苔和牙周病变处的主要致病菌, 如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福赛坦菌和中间普氏菌等的代谢产物。此外, 牙周袋内的脓液和坏死组织、舌苔内潴留的食物残屑、脱落上皮细胞等也可引起口臭。在没有牙周炎的患者, 舌苔则是口臭的主要来源, 尤其与舌背的后l/3处舌苔的厚度和面积有关。用牙刷刷舌背或用刮舌板清除舌苔可显著减轻或消除口臭[4]。

除了具备因素之外, 全身因素亦可导致口臭, 可影响牙周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 如营养代谢障碍, 维生素B、维生素C的缺乏, 影响牙周组织的修复与形成;维生素D与钙、磷的缺乏则影响牙槽骨的正常矿化与修复再生。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障碍与系统性疾病都可能造成牙周组织的退行性变, 促成牙周炎的发生与发展。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得出了牙周病性口臭的治疗原则:①拔除不能保留的患牙, 建议戒烟、控制糖尿病等;②指导患者控制菌斑, 评价菌斑控制的状况;③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等基础治疗;④个别重度患者可辅助全身或局部的药物治疗;⑤非手术治疗后, 未能消除病情, 应考虑牙周手术, 以控制病情进展和 (或) 纠正解剖学上的缺陷;⑥修复缺失牙和正畸治疗;⑦牙周炎患者需每3~6个月进行复查和复治, 否则影响疗效。

局部治疗包括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手术治疗最常用的是改良widman翻瓣术, 适应于局部治疗无效者。松动牙固定术及拔除无保留价值的病牙。同时应注意饮食宜清淡, 注意口腔卫生, 养成正确刷牙习惯, 如果能养成习惯, 早晚各叩齿30次。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口气清新, 注意刷牙、漱口, 如有条件可以经常咀嚼口香糖, 可增加口内自洁作用。但最主要是去除口臭产生的各种原因, 如定期洁治, 去除牙石、菌斑, 消除牙龈炎症, 是治疗牙龈炎、牙周炎的有效方法, 如发生了口臭现象, 则需要全身用药调理。经过一个月的治疗,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92.31%,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7.69%,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由此可见, 局部正是治疗口腔内的不洁因素, 可以去除口臭的诱因, 起到了治标之用, 而配合全身治疗能够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育华, 冯希平.口臭与牙周病的关系[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14, 17 (3) :139-140.

[2]Sam M, Roldan S, Herrera D.Fundamentals of breath malodour[J].J Contemp Dent Pract, 2011, 2 (4) :1-17.

[3]陈传耀, 曾智.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炎引起口臭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 2013, 28 (7) :505-506.

局部药物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的某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之间已经确诊为中晚期食管癌的患者54例, 采用回顾性的方法, 再将54例患者随机的分成两个小组, 分别为治疗小组和对照小组, 每组各为27例。治疗小组的患者年龄在41~75岁, 平均年龄为50岁。其中男患者18例, 女患者9例, 病程发展在3~15个月, 平均病程为7个月。其中在胸下段发生病变的患者有10例, 胸中段发生病变的患者有6例, 胸上段发生病变的患者有5例, 食管贲门发生癌变的有6例。对照小组的患者年龄在45~77岁, 平均年龄为58岁, 其中男患者占12例, 女患者占15例, 病程发展为3~18个月, 平均病程为9个月, 其中在胸下段发生病变的患者有5例, 胸中段发生病变的患者有11例, 胸上段发生病变的患者有8例, 在颈段发生病变的患者占3例。所有的患者均属于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以及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且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困难症状[1]。

1.2 治疗方法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患者进行逐个的检查, 并进行支持疗法, 待患者的情况有所好转之后, 再按照分组情况对患者给于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小组的患者采用内镜下注射化疗药物来治疗食管癌, 每周注射1次, 4次为1个疗程, 并持续2个疗程。并将注射化疗药物前后患者的肿瘤大小以及各项临床症状作对比。注:一般由胃镜活检孔中进行注射, 其注射方向与肿瘤呈30°左右, 入针的深度一般为0.3~0.5 cm, 在患者的肿瘤处每间隔1 cm进行注射, 注射的量保持在1~2 m L, 注射的化疗药物主要是氟尿嘧啶250 mg、顺铂30 mg。对照小组的患者依旧采用常规的全身经脉化疗法予以治疗, 化疗药物主要为氟尿嘧啶750 mg/m L, 持续性的静脉滴注5 d左右;顺铂25 mg, 持续性的静脉滴注3 d左右, 平均3周为1个疗程, 坚持治疗两个疗程, 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的发生, 并将患者化疗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 (如肝功能以及血常规) 做对比分析。

1.3 各项指标的评估

临床上持续治疗2个疗程之后, 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肿瘤大小的变化, 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 治疗效果, 血常规和肝功能以及不良反应等。将其按照WHO实体瘤近斯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估[2]:显效, 即完全的缓解, 也就是肿瘤消失。有效, 即部分缓解, 肿瘤大小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有所减小, 大少占原来肿瘤的50%以上, 这种状态能够持续1个月以上。稳定, 肿瘤大小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有所减小或者是没什么变化, 减小的体积<5%。无效, 即进展, 肿瘤大小还在持续性的增长, 体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长了1/4以上。

1.4 统计学研究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测, 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对比两个小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性, 结果得出, 在经过治疗后治疗小组患者的疗效较对照小组的更为显著, 治疗小组显效的有15例, 有效的占8例, 无效的占4例, 而对照小组显效的有8例, 有效的占10例, 无效的占9例。

2.2对比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的39例患者中, 有15例患者的梗阻现象的到了好转, 进食的吞咽情况也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善, 可以慢慢的进流食或是半流食。9例患者的肿瘤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减小[3]。

2.3不良反应的比较:治疗小组的患者在治疗的前3 d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胸骨疼痛不适, 经过对症治疗后, 不适消失。血常规以及肝功能没有大的变化, 也没有其他的并发症。而对照小组的患者则出现了恶心呕吐等症状, 其中有11例患者出现了白细胞减少的现象。

3 结论

根据以上实验调查结果得出, 内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治疗食管癌患者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疗效, 再加上其具有方法简单、副作用少以及操作方便等特点, 从而有效的减轻了食管癌患者的痛苦, 延长了患者的寿命, 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值得在临床上的里的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内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效果。方法 随机的抽取某医院已经确诊为中晚期食管癌的患者54例, 再将其随机的分成两个小组, 治疗小组和对照小组, 每组27例。治疗小组的患者采用内镜下注射化疗药物来治疗食管癌, 每周注射一次, 1次为1个疗程, 并将注射化疗药物前后患者的肿瘤大小以及各项临床症状作对比。对照小组的患者依旧采用常规的全身经脉化疗法予以治疗。结果 在为期1个疗程的治疗结束之后, 治疗小组患者的症状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显效的有15例 (55.6%) , 有效的占8例 (29.6%) , 无效的占4例 (14.9%) , 总的有效率为85.2%, 其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小组。结论 内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对治疗中晚期食管癌具有良好的效果, 延长了患者的寿命, 改善了生存质量。

关键词:内镜,中晚期,化疗,食管癌

参考文献

[1]俞卫宁.内镜下局部注射药物治疗晚期食管、胃癌性狭窄38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17) :2068-2069.

[2]鲁高锋, 毛伟敏, 祝鑫海.顺铂联合5-FU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 2010, 22 (5) :128-129.

局部药物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1例患者年龄19~37岁, 平均28.5岁。已生育5例, 未生育36例;停经37~56天, 平均42.4天。初次妊娠2例, 有1次以上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史39例, 有不同程度下腹痛症状27例, 阴道出血36例。所有患者均经阴道B超排除宫内妊娠, 并在左侧或右侧附件区见到妊娠囊结构或混合性包块, 直径均小于4.0cm, 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H C G) <7 0 0 0.0 m U/m l, 所有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主观要求保留患侧输卵管。术中发现输卵管壶腹部妊娠32例, 峡部妊娠6例, 伞部妊娠3例;7例盆腔内无出血, 34例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积血, 但均<500ml。

1.2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留置尿管, 手术均于全麻、心电监护下进行。患者取平卧位, 头低臂高20~30度, 选择脐轮纵切口长10mm, 充气后置入套管及腹腔镜, 另于下腹两侧行第2、3穿刺点, 分别置入5cm和10cm套管, 插入手术器械。腹腔镜下仔细探查盆腔和腹腔情况, 确定输卵管妊娠部位、有无破裂、伞端有无活动性出血, 估计盆腔积血量。对于输卵管未破裂, 妊娠包块在壶腹部及伞部者, 用两把无齿抓钳自输卵管包块的近端开始交替向远端挤压, 使妊娠物及凝血块从输卵管伞端排出;妊娠包块位于峡部者, 则用剪刀在包块的近子宫侧纵行切开, 用无损伤抓钳取出妊娠物及凝血块, 冲洗器脉冲式冲洗切口, 切缘处出血用P-K刀略微电凝, 不缝合切口。挤出或取出的妊娠物及凝血块用勺状钳取出, 体外寻找绒毛, 冲洗输卵管及盆腔。取M T X 2 0 m g用1 0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 经腹壁注入患侧输卵管管腔, 注射中用无损伤钳暂时夹闭伞部或切口处, 防止药物漏出。检查局部无活动性出血, 排净二氧化碳气体, 取下腹腔镜器械, 结束手术。术后6小时进食半流质, 拔去尿管, 酌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观察血β-H C G下降情况, B超跟踪附件区包块消散情况。

2 结果

4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 手术时间18~50min, 平均29min;术中出血量20~80ml, 平均47ml;住院时间6~19天, 平均8天;血β-HCG平均9.5天降至正常。1例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 经M T X补充治疗2次, 于术后26天血β-HCG降至正常, 无1例中转开腹及损伤周围脏器。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视野开阔, 清晰度高, 使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及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能够在输卵管破裂前或流产早期得到确诊。由于病变早期输卵管破坏较轻, 为术中保留输卵管及术后恢复输卵管功能赢得了时间。对于尚未生育或年轻、主观要求保留输卵管的患者, 腹腔镜途径的保守性手术已成为手术治疗的一种标准术式。有学者认为, 腹腔镜手术是治疗异位妊娠的首选方法[1]。但是, 单纯腹腔镜下清除输卵管内妊娠物及凝血块, 输卵管内的滋养细胞极易残留或深入肌层不易完全清除, 术后血β-H C G持续不降或下降缓慢, 即形成持续性异位妊娠。MTX为有效的叶酸拮抗药, 能抑制四氢叶酸生成而干扰DNA合成, 使生长活跃的滋养细胞分裂受阻, 增生抑制, 并导致其死亡, 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异位妊娠的首选药物;但单纯的药物治疗除了需具备一定的适应证外, 尚存在一定的失败率。单纯药物治疗成功者还可能因为输卵管内死亡的胚胎组织机化造成输卵管粘连、阻塞而减少受孕机会。

我院应用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结合直视下病灶局部MTX注入治疗输卵管妊娠, 既可使手术的效果得到保证, 又使药物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2], 持续妊娠发生率仅2.43% (1例) , 该患者为伞端妊娠, 可能与伞端膨大, M T X注射后液体漏出, 局部作用时间不足有关。本组中有1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盆腔粘连, 甚至对侧输卵管粘连、折曲、伞端闭锁等, 均在腹腔镜下给予粘连松解或输卵管成形、造口等针对性处理, 更为术后增加了受孕机会。因此, 笔者认为腹腔镜下保守手术结合局部的M T X注射不但应成为治疗异位妊娠的首选方法, 对于有输卵管因素不孕病史的患者, 可预先在子宫内膜准备的前提下行腹腔镜下双侧输卵管通液检查, 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冷金花, 郎景和.腹腔镜在异位妊娠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 (4) :204.

上一篇:初中计算机信息课下一篇:生活意义科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