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入差距

2024-05-15

个人收入差距(通用8篇)

篇1:个人收入差距

我国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近年来扩大速率加快。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反映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上。这些问题,已引起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居民整体的贫富差距尚属比较合理,但近几年我国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如果任由当前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未来几年里将会急剧扩大。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是由于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影响。此外,从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我国经济正处于由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过程中,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也会带来个人之间、行业间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第二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的影响。竞争的结果导致不同劳动者或生产要素拥有者之间的收入差别此外,在改革和体制变迁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我国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在体制转轨中出现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再加上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中发生了许多无序的问题,集中到寻租和设租行为、内部人控制、垄断、腐败等方面,成为形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间,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市场化程度有差异,形成相应的收入差距也是必然的。

第三是由于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的一些宏观政策也拉大了收入差距:一是城市化方向明显走偏,它不是将增加就业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将大量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方面,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二是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给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依靠国债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对大中城市关注过多,对小城镇和农村关注不够。三是金融政策安排不当。“嫌贫爱富”的金融政策向城市偏斜,使农民贷款无门,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发展机会和增收空间。

第四是由于制度的缺陷及政策制度不到位因素的影响。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非法收入与财产转移、灰色收入与灰色财产转移由此大量出现,特别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的现象,造成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最后一点是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大型集体所有制职工享受,而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中方员工却很少享受。这种在享受社会保险方面的不均等性,使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一项重要因素。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我国目前教育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由于本身收入水平不高,因此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不多,而教育投资的不足又会进一步加剧城乡之间以及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以下是关于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首先,发展经济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其次,加强法治建设是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保障。然后,必须注意实行正确的政策选择和发展教育、普及教育,使教育机会均等。最后,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篇2:个人收入差距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现阶段我国个人

收入差距问题

名:

号:

院系专业:

级: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

浅析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差距问题

内容提要:近年来,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但个人收入差距也迅速拉开, 尽管党和政府对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 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 收入分配差距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正确认识了个人收入分配理论、按劳分配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了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个人收入

分配制度

差距

一、个人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居民收入分配方式、结构及机制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 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迅速扩大。居民收入分配有差距, 既是市场效率的源泉和动力, 也是市场效率的结果, 但收入差距过大, 既有悖社会公平,也同样会损害市场效率。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具体表现为:(一)收入差距扩大化

基尼系数是20 世纪初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1994 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11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

①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70。而到2005 年, 全国居民收入差距就达到0.47, 远远超过了国际②公认的警戒线。(二)收入差距城乡化

收入差距城乡化一直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特点。据统计, 2005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3.22:1, 06 年为3.28: 1, 07 年就为3.33:1。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指出, 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居民收入的比率为1.5:1, 超过2:1的极为罕见。由此不难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三)收入差距区域化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 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由此引起的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四)收入差距行业化

居民收入差距行业化表现为不同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据统计, 2006 年收入最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职工平均工资为43435元, 收入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 职工平均工资为9269元, 两者均对差距为34166 元, 相对差距为4.69 倍。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综合以上成因判断,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收入差距仍将呈拉大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价值取向改革的推进,收入差距扩大、收入两极分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在我国进一步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必须要正确认识并重视这一问题。

二、造成个人收入差距的原因

(一)市场性因素

①李强等:《我国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分析》,《科技导报》1995 年第11期 赵涛:《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亟待扭转》,《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54期 ②现实情况表明,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同市场经济在我国推进紧密联系在一起。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经济,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经营管理好的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效益增加,职工的收入水平必然相应提高;反之,被淘汰的企业往往处于亏损、破产状态。职工的收入水平必然下降,有的甚至发不了工资,一正一反必然会拉开收入差距。市场经济中存在着风险性收入,承担的风险越大,收入则越高,反之则低。所以,因经营风险不同而带来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合理的。此外,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劳动者可以到市场上自主择业,从而带来劳动者收入来源的多渠道、多元化,也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合理因素。

(二)政策性因素

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然而在我国现阶段,在各地区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素质、经济基础等多方面不平衡的条件下,要按邓小平提出的:“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产生极大示范力量,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③比较快地富裕起来”。我国东部沿海在地理环境、人才状况、历史因素等方面较内地而言都占有相对优势,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国家只能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和优惠,使之尽快发展起来。因此,国家在发展战略上采取允许少数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正确的决策。当然,这必然会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贫富收入差距拉大。

(三)劳动性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仍然要坚持按劳分配,承认劳动差别,体现劳动差别,反对平均主义。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所拥有的物质技术设备、所采取的经营管理方法不同,都会使他们的劳动差别增大。劳动者有其自身独立的物质利益要求,因而他们的劳动差别必然要求在分配上得到体现,劳动者的劳动差别有多大,劳动报酬的差别就应当有多大。因此,劳动差别带来的差距是合理的。

(四)资本性因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必然要求多种分配方式与之相适应,因而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按资分配和财产收益。按资分配一般指的是在私有制经济范围内,资本所有者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收入的分配关系。按资分配以资本量作为获取收入的尺度,资本所有者拥有的资本量越多,他所获得的分配收入也就越多,这就必然造成少数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偏高。财产收益是劳动者将个人消费收入通过投资形式转移收入使用权而获得的经济收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收益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利息、红利、股息、租金等。按资分配与财产收益的存在,使一部分人凭借资本、财产所有而获得高额收入,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非法经营

市场经济放开搞活,有些生产经营者拜金主义、利欲熏心、目无法纪,他们不择手段、非法经营、牟取暴利,其收入必然恶性膨胀,从而造成贫富收入悬殊,产生社会分配不公。主要包括:1.走私贩私者;2.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商品或国家禁止的商品者;3.通过权钱交易,从国家有关门获得低价、半价、优惠价的原材料、燃料的产品而高价出售者;4.偷税漏税者。这些非法经营都会导致一部分人的收入畸型发展,产生收入差距拉大。

三、缩小当前个人收入差距的对策

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根本的还是要适应发展来逐步解决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分配上的过分悬殊,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具体应对措施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③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平均主义”政策,严重压抑了广大人民群众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民生活一直徘徊在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虽然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但社会各阶层都因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实惠,人们对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认识水平显著提高,这就为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思想基础。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差距问题要靠进一步加快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二)制定“倾斜”政策,切实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

制定“倾斜”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首先要做好增加农民收入和扶贫工作。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促进农村城镇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尽快改变多年来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甚至下降的局面。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把农民负担减下来,使农民的可支配现金收入有显著提高。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完善和落实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保障下岗和生活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第三,要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就业机会,解决因经济危机造成的失业、下岗等问题导致的收入下降甚至贫困问题。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规范社会分配秩序。这项工作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对各种体制漏洞和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要通过改革进行全面清理和更正。其次,强化国家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并加强征缴,并研究出台遗产税、赠予税等税种,对个人收入进行大范围、多环节、多渠道的调节,既保护了高收入者的合法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收入差距,对社会、对个人都有利。

(四)坚持依法治国,抑制非法收入。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大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如侵吞公有财产、偷税漏税、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非法牟利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同时要从严惩贪污腐败,必须实行国家公务员个人财产申报制、金融实名制等制度,完善权力机制,加强廉政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综上所述,各地政府必须积极贯彻相关政策,响应国家号召,在经济等各方面不断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黄文忠,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J],学术月刊,1998,(4)。[2]张守德,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经济师,2004,(11)。[3]肖玉明,共同富裕:理论、现状及实现机制,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2)。

[4]范剑平,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分析与开拓城镇市场的政策选择,宏观经济研

篇3: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与个人所得税

一、我国个税税制

个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 (居民、非居民人) 之间在个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范的总称。具有课税公平、富有弹性、不易重复征税的特点, 在组织财政收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和吸引高级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税制模式

我国1993年颁布的《个人所得税法》采用分项列举的方式将应税所得分为10项具体税目和一项概括所得, 除偶然所得外, 其他各项所得均依各自的法定标准分别作相应扣除后, 按不同税率纳税。征税方法上实行课源法为主, 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为辅的征收方式。特点是征税面小, 税负从轻, 扣除从宽。

2、应税所得额的计算

方法有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⑴工资、薪金所得, 为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后的余额。⑵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 为每一纳税年度收入总额, 减除成本、费用及损失后的余额。⑶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为每一纳税年度收入总额, 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⑷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 为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 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 减除20%的费用后的余额。⑸财产转让所得, 为转让财产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⑹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 为每次收入额。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 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扣除。

3、税收征管

实行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相结合的申报方式。《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个人所得税, 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 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 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或者没有扣缴义务人的, 以及具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纳税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纳税申报。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 (试行) 》第二条规定:“凡依据个人所得税法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纳税申报:㈠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㈡从中国境内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㈢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㈣取得应税所得, 没有扣缴义务人的;㈤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申报内容不包括确定的免税所得及按规定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

二、个税收入与个人收入分配情况

1、个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比重增加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个税的纳税人。与之相应, 财政收入中来源于个税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5年个税收入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12%, 到2008年个税完成3722.19亿元, 其中, 工资薪金所得税收入2240.65亿元, 同比增长28.1%, 个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已增至6.87%。

2、个人收入分配情况

“包税制”, 指不管收入多少, 只要交足包税税款就不再计征。致使不少业主把个人、家庭支出等与公司生产经营无关的费用都作税前列支, 以偷逃税款。比如从华东某市解剖的20家个体老板实行“包税制”分析, 包税税额与应纳税税额平均相差近4倍。有个公司每月包税1200元, 仅粗查收支账目, 每月交税应不少于15000元, 这还不包括许多没有入账的收入。相较于工薪阶层收入不高、按章纳税来说, 突显个人收入分配分配差距之大。

三、个税征收的意义

1、增加财政收入

个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个税以个人收益为课税对象, 通常情况下个人所得便会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大, 个税的财政收入功能日益增强。

2、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通过三个层面上的因素表现出来, 即, 收入、消费和财产。个税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和不同种类的收入采取不同税负政策, 使个人可支配税后所得产生总量和结构性变动, 多得多纳税, 有利于公平分配的实现。国家取得个税收入, 通过转移支付, 实行普遍社会保障, 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 促进社会公平。

3、促进经济稳定

个税普遍实行累进税率。个人消费需求取决于个人可支配收入, 当经济衰退时, 一部分人个人收入水平下降到免税区, 另一部分人收入分别降到相对较低税率区, 即“累退效应”, 个人税负下降, 延缓消费需求下降, 进而延缓经济衰退;反之亦然。从而实现促进经济稳定的作用。

四、对我国个税税制的几点建议

1、完善纳税筹划, 加强个税法制建设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 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通过对纳税人生产活动的一些调整和安排, 最大限度地减轻税收负担的行为。个税纳税筹划, 纳税人依据个税税法, 在实际缴纳税义务发生之前对纳税负担的低位选择。

加强个税法制建设, 从立法的质量上保证个税税法的权威性, 增强适应性, 注重对纳税人利益的考虑和维护法律稳定及公平的追求。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有效稽查制度, 推行自行申报个税的同时, 加大对偷漏税行为惩处力度, 维护自行申报纳税人合法权益, 减少税款流失。持续广泛利用媒体影响等手段增强公民对个税的了解, 促进纳税意识不断提高, 进而促进我国个税的健康发展。

2、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税税制并逐步过渡到综合所得税制

综合所得税制, 充分考虑纳税人实际负担能力, 符合量能课税原则, 有利于充分发挥个税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由于其对征管水平等的要求较高, 对征管效率的兼顾存在不足, 据我国现阶段国情, 先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所得税制, 条件成熟时过渡到综合税制。

3、细化应纳税所得额

扣除项目多寡和扣除标准高低直接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细化可从收下方面着手:⑴分项扣除与标准扣除相结合。分项扣除应与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制度相配合, 制定科学的扣除标准;扣除项目较少或难以取得扣除原始凭证的, 允许实行标准扣除, 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并降低其纳税成本。⑵家庭生计扣除, 对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扣除标准。⑶依物价指数对纳税人生活费用适时调整扣除标准,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清, 个人所得税, 为什么管不住中国富豪, [J], 沪港经济, 2002 (9)

[2]田萍、张进, 中国“富翁”谁偷了“奶酪”, [J]四川省情, 2002 (9)

[3]纪宝成, 共同富裕, 当今中国的“中心课题” (N) , 环球日报, 2011.6.28, (15)

[4]马广博.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J].技术经济, 2006 (3)

[5]温海莹.论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选择[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0 (11)

[6]张永忠.唤醒纳税人意识[J].涉外税务, 2006 (1) (15)

[7]刘军.构建完善的税收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M].税务研究, 2004 (7)

篇4:个人收入差距

关键词: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原因;对策

导致我国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众多的专家学者也深入剖析了引起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的原因、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王彩霞和王堃(2012)认为导致我国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经济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既有体制原因,又有制度原因等等,他们分别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劳动者个体层面五个方面展开论述,而经济层面上的影响因素有:1.经济结构因子: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农民获得收入的方式主要是土地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脑力等技术含量高的劳动,这导致两者之间差距明显,农业生产部门和工业生产部门的发展不平衡也进一步拉大了差距。2.产业结构因子:我国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短缺,本应大量吸纳劳动力,节省资本,可近年来许多企业却纷纷用资本代替劳动力,这导致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3.区域发展能力:从社会层面上讲,导致个人收入分配扩大的主要因素就是腐败。而制度层面则从分配制度和税收制度两方面展开讨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本身就会带来收入及分配方面的不均衡。

郭平和罗涛(2009)旨在将价值判断引入居民收入分配领域,尝试设计出用以评价国内居民收入分配合理程度的规范指数。他们指出意大利统计学家C.基尼在其1912 年发表Variabilita Mutabilita 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一种不均等指数(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在社会收入分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官方的、民间的以及其他国际中介组织测算的"基尼系数"往往相去甚远,在评价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时,一方面要肯定基尼系数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求新的评价标准。把财产差别、个人能力的差别以及教育与训练的差别这三大因素作为价值标准来对我国的收入分配现状进行价值判断方面的探索。所以,部分学者单纯以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未超过危险线为由,坚持认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客观存在,但并不严重,只需重视不需调节"的观点应该更正了。他们认为:目前必须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调整,"作为公平的经济正义"要通过国家的职能部门和各种组织机构得到制度表达, 现阶段的主攻方向要放在规范分配秩序和纠正不良的"市场外部影响因素"上。

陈卫东(2011)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财政政策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来看,财政政策对于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宏观层面上分析财政政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是从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财政政策对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前者一般通过所谓的"涓滴效应"(tr ickle down effect ) 实现,而后者有时涉及直接干预收入差距的政策。此外,行使收入分配职能的宏观财政政策通常直接能影响到收入差距的大小。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从如经济增长的源泉是: 劳动供给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长率、以及这些要素的生产率,这种生产要素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速度等来考察。从历史上看,任何时期如果劳动量和资本量的增加越快、技术进步越快,则该时期的经济增长率就越高,财政政策对这几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所以通常认为财政政策可以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政府除了运用宏观财政政策调控整体经济活动总水平外,还经常运用一系列倾斜性、区别对待的政策与手段影响个别群体、部门、产业的活动,这可以看作是微观财政政策,通常也对收入差距的缩小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微观税收政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缩小收入差距的微观税收政策是指政府在不改变税收总量的前提下,调节税种和某些税的适用范围以对收入差距进行调控。相对于微观税收政策而言,微观财政支出政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更为直接且行之有效,其政策工具也更多。主要有财政转移支付和实施养老保险。鉴于财政政策在缩小收入差距中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国当前亟待解决的过大的收入差距,我们必须对财政政策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认识。积极运用财政政策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因此,他认为,财政政策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政策选择。

郭飞和王飞(2010)则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初步建立起"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相适应,初步建立起微观自主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新体制。(三)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和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广大居民的收入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主要存在六大问题:1.权力寻租较为猖獗,黑色收入屡打不绝。2.部分垄断性行业不合理的高收入问题相当突出。 3.利润侵蚀工资,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占比过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企业中利润侵蚀工资的问题逐渐凸显,近些年来更有愈益严重之势。4.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中低价出售公有住房助推城镇居民财产和收入分配差距急剧扩大。5.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新工资制度和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存在某些明显缺陷:就事业单位基本工资中的岗位工资而言,我国相关文件规定,只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才能进入专业技术人员一级岗位;就事业单位的非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来说,主要存在三个问题:首先是绩效工资的依据--绩效难以准确量化。其次是绩效工资的主要(或重要)源头--我国事业单位的创收项目和创收渠道尚欠规范。再次是我国不同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除外)的津贴、补贴名目繁多,差距越来越大。6.个人收入差距持续显著扩大,全国的基尼系数逼近(或进入)危险区。为此他们指出改善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对策: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经济。二.深化与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及相关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三.加强法制和党风廉政建设,强化管理与监督,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虽然学者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个人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都能得出一些相通的结论:个人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现状有:不同群体收入差距大,劳动报酬分配太少,少数人收入受益大,少数人财产比重过大,国家储蓄增速过快。引起的原因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劳动报酬水平偏低、增长幅度偏小,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解决的办法包括:建立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化解城乡"二元"矛盾,让更多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加强法制建设, 大力惩治腐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扩张需求总量等。与此同时,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广大人民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改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堃,王彩霞.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引发机理[N].企业导报,2012.

[2] 陆百甫.关于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J].财经研究,2009.

[3] 李敏,赵菊扬.论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成因,效应及改善[J].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

篇5:个人收入差距

【摘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GDP年均增速保持在9%以上,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上个世纪末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关键字】:个人收入差距、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现阶段

【正文】: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根据社会主义的性质我们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但同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在这种情况下,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差距越来越明显,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现阶段居民的收入现状

1.城乡居民收入差异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基尼系数拉大的问题,主要是由城乡差距拉大引起的。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值得警惕。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近年来扩大速率加快。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近几年来,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一 倍多,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分别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展开三次全国范围的住户调查,在最近完成的调查报告中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一个先上升后扩大的过程。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个人收入概念计算,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2001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的三倍。但这个结论,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的差别。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2.地区居民收入差距

我国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反映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上。2000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5.39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6.07倍。从分省的情况看,2003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超过5000元的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分别是上海市(7416 元)、北京市(7040元)、浙江省(6945元)、广东省(6499元)和福建省(5257元)。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看,中部地区达9.9%,超过了东部地区的9.4,而西部地区只增长了6.1%,其增幅远远落后于全国9.0%的平均速度。从地区收入差距贡献率来看,目前,我国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贡献率已从7.5%提升为8.7%,表明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率来看,西部地区高达58.3%,东部地区为37%。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越加明显。

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结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竞争的结果导致不同劳动者或生产要素拥有者之间的收入差别。此外,在改革和体制变迁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我国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在体制转轨中出现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再加上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中发生了许多无序的问题,集中到寻租和设租行为、内部人控制、垄断、腐败等方面,成为形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间,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市场化程度有差异,形成相应的收入差距也是必然的。

三、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我们要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市场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将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价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

四、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

我们应该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积极因素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二是合理调剂收入分配差距。

五、采取必要措施缩小个人收入差距,维持社会稳定

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第一,要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提出允许少部分人先富起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多劳多得,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一部分人的收入和财富增长,相应的出现收入差距扩大,客观上讲是少劳少得的表现。现在我国为缩小收入差距,提出兼顾公平的原则,由少富带动多富最终共同富裕,创建和谐社会。

篇6:个人收入差距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正

收入差距的扩大已成为现阶段改革开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非自然因素造成的收入差距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矫正对策,以化解由此造成的经济社会风险,切实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以期改革营造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作 者:许锋 XU Feng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F13/47 关键词:收入差距   成因   对策  

篇7:收入差距问题

入分配中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 距日趋扩大;区域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正处在倒U 型曲线的前半部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会加大。,2,“收入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

历史原因导致收入分配明显向城镇倾斜。

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拉大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行政垄断行业收入大大高于其他行业,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分配政策缺位导致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两极分化。

3,收入差距过大、贫富过分悬殊将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

首先,造成社会严重分化,引发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形成阶层对立情绪,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其次,贫富差距过大将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4,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对策:

为了改变收入差距问题,我们在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分配制度的改革。要合理调整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 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 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主要来说:

一、要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二、要加大财政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三、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

四、加大力度规范分配秩序。

五、要从法律上、制度上、体制上努力营造一个维护权利公平的制度环境

我的建议:

积极推进统筹发展战略。

主攻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推进农业劳动力转移。

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

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

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功能。

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

创新农村土地制度。

增加农村公共物品投入。

篇8:个人收入差距

1.1实现GDP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按照“民富优先”的发展方针,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应将城乡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增长两大方面作为约束性指标, 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不低于8%, 劳动者报酬年均增长不应低于10%。在“十二五”期间, 应把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由现在的45%提高到55%, 把居民消费率从目前的35%提高到50%。

1.2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在绝大多数百姓的收入来源为劳动收入的情况下,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 应以工资改革为核心, 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因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比, 不公平问题更为严重, 所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重点解决初次分配中存在的不公平。要科学、合理地规定资本与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 明确规定劳动者工资在企业运营成本中的比例, 大幅度提升劳动者工资。应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作为各级政府最主要的政绩考核指标。

1.3降低行政经费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 削减政府开支, 增加民生投入

长期以来,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开支一直居高不下, 目前行政开支已占到财政收入的26%, 而日本只占不到3%, 许多欧洲国家也未达到4%。近年来我国GDP年增长在10%以下, 而税收和行政开支的年增长速度却高达百分之二三十。不仅如此, 地方政府还拥有数额庞大的预算外土地出让金等开支项目, 政府官员手中掌握的钱多、资源多, 自然耗费多, 突出表现是三公消费数额巨大。因此, 必须完善财经纪律和公费使用的规章制度, 确实保证政府财务公开和政务公开, 降低行政经费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约束和削减政府的行政开支。

1.4完善干部考核的评价指标

在制定制度和考核指标时, 应充分考虑到要防止官员只顾短期利益而不顾国家长远利益的做法。国外一般都用行业薪水和地方人均收入作为考核指标。当前情况下, 我国对各级干部的业绩考核, 要由单纯注重经济增长速度指标, 转向综合评估速度指标。比如人民满意度指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指标、环境改善指标、缩小贫富差距指标、社会稳定安康指标等。干部选拔中应增加群众意见在干部任免中的分量, 依靠制度逼迫中国官员转变观念, 让全体劳动者甚至全体公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2切实发挥税收在分配领域的调节作用

2.1通过税收增减调节收入差距

通过税收增减调节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具体包括:较大幅度提高个税起征点, 提高对高收入者个税征收税率, 降低对低收入者个税征收税率, 以此来平衡过大的贫富差距;真正做到“限高、稳中、补低”, 使收入分配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在确实摸清底数的前提下, 除自住房外, 二套以外的房屋所征税款要高于其出租及增值收入, 逼迫屯房者售房, 增加房源供给, 使房价真正回落, 降低中低收入者购房成本。为促进政府从保经济增长转向保民生改善, 应把从生产企业征收增值税改为从流通领域征收消费税。

2.2通过个税差异化设计调节收入差距

个税改革除起征点和税率, 还需要差异化设计, 从过去的分向征收转向综合征收, 即以家庭为单位计算征收。比如一个三口之家只有一个人工作, 月工资3500块钱要纳税。另一个家庭三口人都有工作, 每人月工资3000元, 收入9000元, 却不用纳税, 这种现象显然不合理。所以, 应尽早推行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综合扣除的个税变革。另一个值得决策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即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目前, 我国隐形收入猖獗, 偷逃税现象严重。因此, 政府必须强化和细化向高收入群体征收个税。

3加强法制建设及民众监督, 加大反腐力度

3.1健全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及反腐力度

腐败问题是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灰色收入”和非法收入的存在, 使社会财富的底数不清。因此, 必须健全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政府监管, 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清理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和非货币性福利, 加快收入信息监测系统建设。目前, 调节收入分配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政府部门只掌握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 而对其它社会成员尤其是高收入者的真实收入根本不掌握, 利益关系的失衡难以治理。因此, 必须从规范收入分配的各个环节入手, 建立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 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权力的行使做出严格的法律界定, 并得到社会公众的严格监督, 消除行行色色的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存在的基础。

3.2提高收入透明度, 取缔非法收入, 严控灰色收入

整体而言, 中国目前财政公开程度还很低, 制度化的财政监督机制还没有形成。预算支出不合理的根本原因是预算不透明, 不公开, 公众难以监督。因此, 在完善工资标准的基础上, 清理、规范各类津贴、补贴, 提高收入透明度, 要在“灰色收入”产生的重点领域实行“阳光工资”, 创造条件推进财产公开和申报制度。对于依靠权力和违法犯罪活动获得的“黑色收入”, 要依法严厉打击。对于榨取他人血汗的“血色收入”, 依法坚决取缔。对于资本收益的“金色收入”, 要通过税收等配套政策加以调节。对于来路不明、没有记录在案、没有纳税、游离在申报之外的各种“灰色收入”, 要认真甄别, 规范管控。对于其中的商业回扣、年节收礼、庆典礼品等变相受贿, 坚决依法处理。

4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

4.1破除行业垄断, 引入竞争机制

根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中国收入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差距达11倍。

2011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 这一差距又扩大到了15倍, 从目前的资料看,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已跃居世界之首。要削减垄断行业的高收入, 必须破除垄断, 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机制, 降低行业准入标准,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和领域, 加快电力、电网、通讯、铁路、供水、供气等带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步伐。此外, 还必须认识到, 解决因垄断导致的收入分配扭曲的关键, 是防止垄断部门的既得利益集团侵犯公众利益并影响经济政策。

4.2提高国企上缴红利, 严格控制国企高管薪酬及职务消费

国企所使用和占用的资源, 原本归全民所有, 所以由这些资源带来的收益理应由全民共享。可现实是, 国企的庞大利润, 是由企业自行支配的, 或用于本企业职工的福利, 或用于投资做“地王”, 实际等于目前国企的利润是取之于民, 而用之于己了, 向国家上缴“红利”的比例过低。而且, 金融类国有企业还没有纳入收缴范围。因此, 应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范围, 提高上缴比例, 统一纳入公共财政。对需要国家出资经营的垄断性行业, 应实行严格的收费成本核算、价格听证和职工工资、福利水平以及职务消费公开等制度, 接受全社会监督。甚至可以把央企的收支, 纳入专门预算管理, 而不能任其自肥。由于央企高管是政府部门任命, 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企业家, 因此其收入不能明显高于同级公务员。政府相关部门还必须严格财务审计, 堵住国企高管的灰色收入漏洞, 严格控制职务消费。

5社会保障制度大幅度向弱势群体倾斜

5.1加大民生投入,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而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又用于投资, 因此民生欠账较多。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2011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额为2.5万亿左右, 而实账部分仅为2703亿元左右, “空账”达到2.25万亿, 而且每年还正在以25%左右的速度扩大! 2010-2015年, 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补足民生欠账, 把公共财政大幅度向医疗、教育、廉租房、环保等公共服务方面倾斜, 解除老百姓后顾之忧, 提高居民的实际购买力, 消除制约消费的瓶颈。只有当政府承担起本应承担的各项社会保障时, 消费者才会放心地增加消费, 使内需才能真正拉动起来。

5.2社会保障制度大幅度向弱势群体倾斜, 促进社会公平

我国人口众多, 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在短期内消除所有社会保障项目的等级差别难度是相当大的。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时更加具有针对性, 把社会保障基金更多的向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在农村要更加积极地推进农村社保制度建设, 在城市要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保制度。此外, 鉴于我国目前农村教育资源匮乏, 还应在社会保障制度中设立农村贫困人口的教育基金, 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后代人力资本质量, 使他们能够有机会平等的参与市场竞争, 靠自身力量提高收入, 避免贫困代际传递。为确保农民利益, 应通过法律防范资金流失或滥用, 在财政管理上, 对社会保障预算进行细化, 建立“新农保”财政投入的预算制度, 以保证转移支付和财政监督的及时有效。

除中央财政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地方政府在用好中央资金的同时, 也要千方百计增加社保基金, 加大社保投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提高统筹层次和参保率, 进一步解除低收入群体的后顾之忧, 使低收入群体真正获得生活保障, 改善生活的质量, 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公平、和谐。

参考文献

[1]刘强.法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与政策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38) .

[2]曾国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现状评价与调节政策选择[J].经济评论, 2002, (5) .

[3]石柔.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J].理论与当代, 2006, (4) .

[4]孟秋菊.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探析[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

[5]胡鞍钢.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 调节居民贫富收入差距[J].财经研究, 2002, (10) .

[6]经济观察网[EB/OL].[2010-12-14]http://www.eeo.com.cn.

[7]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0-02-28].

上一篇:投诉处理标准操作流程下一篇:纪委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