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差距

2024-05-23

城乡教育差距(精选十篇)

城乡教育差距 篇1

关键词:城乡教育差距,教育公平,城乡差距

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接受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我国近90%的文盲集中在农村,88%的农村劳动力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仅有0.56%在大专及以上,依靠这样的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腾飞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恐怕也是我们目前“三农”问题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增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的城镇化都会变得困难重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但我国教育制度设计和教育投入机制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城乡教育之间形成了很大差距。

一、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些表现

1. 城乡教育经费分配不平等。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我国义务教育投入资金的筹措、分配主要由地方政府或较低一级的政府负责,中央政府和较高级别的政府只发挥一定的补助作用。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其投入完全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而定。结果义务教育这种国民性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难以均衡发展。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省级财政所占比重不断增长,地方(市、县)级财政所占比重逐渐减小。县乡财政承担着义务教育投入经费短缺的重大压力。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

性认识,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理解各种生物概念和原理。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形象直观的语言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逼真﹑有趣和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能唤起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这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另一个有效手段。

教学中常用的教具主要有:标本﹑模型﹑实物﹑挂图﹑图片等。利用教具有利于学生快速获得感性认识,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和接受新知识,也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投影机、显微投影机、多媒体电脑等作为新的教学仪器陆续进入了课堂,甚至于Internet网也被运用到了教学。这些教学媒体的应用,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可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学生借助媒体的帮助,对所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更加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

投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在我国贫困地区,县乡财力有限、赤字严重的情况十分普遍,最贫困的县财政靠上级的转移支付来维持基本的行政职能的运转,经费大量用于人员开支,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公用经费的开支少而又少。这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导致严重的义务教育地区性差异的形成。由于教育经费的紧缺,导致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的配备与城市存在巨大差距。

2.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明显。

2003年9月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的制度”,由此足以证明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经济地位存在很大的差距。据调查,以同届毕业、同职称的教师为例,农村教师的工资与本地城镇的工资相差300多元。而工资以外的福利差距更大,农村教师,尤其是县城以下地区的农村教师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班主任津贴等政策性福利待遇普遍不能得到完全保障。近几年教师的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主要惠及城市教师,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生活依然清贫,此外,农村教师的工资经常被直接或变相地拖欠。

同是站在三尺讲台,同样从事“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城乡教师两个群体的收入及待遇却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边远山区的农村代课教师20年的工资总和只相当于公办教师1年的收入,不及城市教师年收入的一半。一般来说城区教师工资一直以来都是足额发放,而农村教师只能领取应领原额的部分工资,所扣工资没有补偿,并且一般存在延迟发放现象。城区的住房津贴一般都是基本工资的35%,而农村以前根本就没有什么住房津贴。城乡教师配备严重失调,都是以上原因造成的。在城区的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等学校的很多教师一星期的工作量平均为6—10节课左右;而很多偏远乡镇的教师工作量大约为15—24节课。我们可以简单地计算一下,6节课与24节课是个什么概念?同样是一天24小时,农村教师一整天的时间都是在教室度过,根本没有时间批改作业、备课、编写计划,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科学,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故《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生物教学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生物学中确实有许多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领会到生物知识的魅力,其学习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了。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因素。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注意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学好生物,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哪里还有时间来帮助哪些学困生呢?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导致城区教师资源闲置,而农村教师资源紧缺,不得不以合并班级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资源不足的窘境。农村与城市师资数量质量的差距导致了学生受教育过程的不平等,进而导致了教育结果的差异。

3. 城乡学生受教育情况存在差距。

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并得到均衡发展机会。教育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是结果公平的前提与基础。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或决定结果不公平。以城市学生为基准的大学录取分数线的划定,降低了农村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加剧了农村学生辍学的现象。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长期以来城乡差距、城乡二元对立格局一直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跳出农门,进入城市工作,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就成为农家子弟上学的初衷和为之奋斗的目标,而接受教育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首要条件。正因为如此,农村家长才心甘情愿地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期望他们能考上大学,实现做城里人的愿望。但是,农村学生要想进入城市,就要通过严酷的高考升学考试竞争。如前所述,由于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在基础教育方面享受的资源有很大的差距,在竞争的起跑线上他们就输给了城市学生,导致他们在公平的高考面前更多地成为失败者。我国高校在地域上分布也不均衡,名校基本上集中在像北京、上海这样一些全国有名的城市,北大、清华、复旦等全国名牌大学在每年的招生计划中,分配到外省的名额很少,使其他省份的学生被录取的希望很小,如山东、安徽、湖北等省的考生必须比北京、上海的考生多100多分才有被录取的可能。这使农村学生考一个好的学校,找一个好的工作,给家庭和自己摆脱农村困境的期望变得极其渺茫。由于这些原因,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争取大学入学机会竞争力相对不足。据资料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一般高等院校和地方院校,而城市学生则主要集中在重点院校。由于一般院校与重点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教育资源的相对落后必然会影响到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势必影响到农村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力,使得农村毕业生要想争得良好的社会待遇和享受较好的文化生活,就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建议

1.加大力度发展乡镇经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农村城市化进程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依托,现阶段国家要适应世贸组织对农业的需求,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并按照市场机制的需求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小依赖于城乡差距的缩小,城镇化进程每推进一步,城乡差距就缩小一步,城乡教育差距也会相应缩小一步。

2.政府应调整教育投资体制,促进教育公平。

政府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公平配置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改革财政教育投资体制:实行相对集中的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为辅的财政教育投资体制。这是消除目前不规范的中央转移支付制度对教育投资、对各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均衡以及实现义务教育公共化的重要手段。建立规范的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向落后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实现教育水平均等化;将基础教育经费纳入预算统编,公平配置资源,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支出使用效益,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财政资金管理;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多渠道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筹集制度,形成基础教育投资的多元化。

3.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加强城乡教师交流。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甚至为了鼓励教师向农村流动,农村教师待遇可适当高于城市教师。建议对支付农村教师工资的制度进行改革,由省级财政统一支付基本工资,县级财政支付津贴、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且规定下限上不封顶,省财政和县财政可根据自身财力以及对教师的需求状况进行调整,这样既可以避免拖欠工资,又能促进师资在全国范围内以及县镇之间流动。另外,应鼓励教师到农村,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师定期轮换的制度。

4. 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缩小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别。

首先,继续改革现行的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制度,努力建立起以高校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新型高校自主招生、独立录取的新体制。其次,在高校收费方面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收费方式,如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来源状况来确定收取学费的时间和每次收取的数额;按学分收取学费,一个学分有一定的收费标准,学生按自己所选学分数交纳学费等。第三,适当减免那些来自城市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学生的部分学费,同时完善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俭学及绿色通道制度。

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意义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就是要实现城乡教育公平,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体现,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政府必须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把教育公平理念贯穿于教育决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就是提供公平的开发个人潜能的机会,也就是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只要使农村儿童和青年能像城里学生一样从小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就等于给了他们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我国农村青少年占全国人口很大的比例,这部分人口健康地成长成才会极大地提高我们民族的人口素质,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村青少年也有了像城市青年那样的教育条件和成长机会及发展机会,就会大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种变化,无形之中就化解了无数的社会矛盾,城乡一起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目前,中国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关键的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和即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社会群体利益结构的调整必然会达到相当的程度,必然会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大量的矛盾,中国社会的稳定安全运行面临着严重挑战,而社会不公最有可能加剧社会矛盾。为了防患于未然,为了实现社会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顺利渡过发展的临界点,需要做很多事情,其中,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就是其中的一环。因此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机构应当重视城乡教育不公的存在,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着手解决城乡教育不公的问题,从而使教育成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柱。

参考文献

[1]张爱梅.关于教育公平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3,(1).

[2]张乐天.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3).

[3]苏选良.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教育探索,2003,(2).

[4]章毛平.教育公平与公平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1997,(5).

城乡教育差距调查问卷 篇2

您的性别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男 ○ 女

您来自于? [单选题] [必答题] ○ 城市 ○ 乡村

您觉得现在的教育制度公平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非常公平○ 较公平○ 较不公平○ 非常不公平

您觉得城乡教育差距大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没有差距 ○ 差距不大 ○ 差距较大 ○ 差距非常大

您觉得选择学校的重要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非常重要,一定要进名校 ○ 会考虑,但不会太在意 ○ 不在意,就近入学

在您看来,各个教育阶段城乡教育差距是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 [单选题] [必答题] ○ 是,不同教育阶段,城乡教育差距不同 ○ 否,没有感觉不同阶段城乡教育差距不同

若存在,您认为下面哪个阶段城乡教育差距最大? [单选题] [必答题] ○ 幼儿园阶段 ○ 小学阶段

城乡教育差距调查问卷

○ 初中阶段 ○ 高中阶段 ○ 大学阶段

您认为城乡教育差距是影响学生前途的决定性因素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是,它决定学生的前途

○ 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决定性的 ○ 会影响,但是影响程度很低 ○ 根本不会影响学生的前途

您父母对您的教育的重视程度如何? [单选题] [必答题] ○ 很重视 ○ 一般

○ 不怎么重视

您对自己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满意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非常满意 ○ 比较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您认为导致城乡教育差异的最大原因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经济水平○ 国家政策 ○ 地理环境 ○ 观念 ○ 其他

您觉得在农村能否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 [单选题] [必答题] ○ 完全可以 ○ 基本不能

您觉得教育水平与环境的关系大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非常大 ○ 一般 ○ 不大 ○ 没关系 您认为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优秀吗? [单选题] [必答题] ○ 是

○ 不能一概而论 ○ 否

您觉得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好在哪里? [单选题] [必答题] ○ 教学氛围 ○ 师资力量 ○ 竞争程度 ○ 其他

以下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您觉得哪个最不能接受?(可多选)[多选题] [必答题] □ 城乡差距大,农村地区学校条件差 □ 招生录取过程中的舞弊现象

□ 各省之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不一样 □ 重点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的资源不公平

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距剖析 篇3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现状;措施;均衡发展

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全面掌握农村教育的现状,深入剖析城乡小学英语教育的差距,才能不断推进城乡英语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我区农村学校英语教育的现状

1.笔者所在的学区正在创建现代化教育先进区,农村学校的电化教学设备已经跟城市学校没有明显的差别,每个教室都配备齐全电子白板、实物投影、多媒体电脑等,还设有图书角。

2.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学校外语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教学人员不足是最大的问题,绝大部分英语教师是非英语专业的转岗或兼课教师,他们通常会被安排教语文、英语或数学、英语,还要当班主任,甚至既要跨学科,又要跨级教学,每周二十节课甚至更多。相比人员超编的城市学校的英语教师,一般要担两到三个教学班的英语课,每周十四至十六节课,他们的工作量大得多。教学人员不足使得他们除了上课和批改作业,再没有空余的时间开展教研活动,因此,很少有机会能敞开心扉进行教学交流。

3.农村学校强调应试教育,教师会围绕考试范围实施教学行为。城市学校的英语优秀课例常常让农村教师觉得无法学习,很难应用,什么游戏教学、主题教学、口语交际、综合运用语言等,在他们的意识里,是浪费时间,学生收获不大,他们也操作不来。由于大多数转岗教师存在语音不够准确,口语水平较低的现象,尽管他们有强烈的责任心,踏实肯干,有不甘人后的奋勇拼搏精神,但是由于自身素质问题,这些老师极少运用英语教学,也没有想过要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更不会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运用知识进行交际,学校领导也没有考虑过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导致绝大部分学生缺乏锻炼机会。

4.由于实行“一费制”,地方财政相对紧张,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为学生订购录音带或光盘,学生没有任何辅助学习的语音材料。大部分家长也没有培养孩子听的意识,家里连录音机都没有。因此,老师想让学生回家预习或听音、跟读都是无法落实的。

5.农村的孩子踏实又本分,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能完成,但是没有几个孩子能主动看课外书或英语动画片,他们既没有英语绘本,又没有播放英语录音带或光盘的设备,更别谈网络学习了。《一起作业》《口语易》等英语学习平台开发得多么好,对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效果的巩固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些城市孩子能轻易获取的学习资源对于农村和山区的孩子都是难能可贵的。

二、多措并举,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真正把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思想上要关注农村,行动上倾斜农村,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教师交流的力度,为农村学校增员增编,均衡调整城乡教师编制,使之趋向合理化。

2.硬件已配齐,软件要跟上。越是落后的地方,越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应以培训加考核的方式,不断提高农村在职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所有名师、先进教师、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都应该到薄弱学校支教或带教一年或以上,因为先进的理念只有经过实践证明,才能成为真理。只有真正融入农村学校的集体当中,真真实实地进行教学实践,才能把城市的先进理念与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3.学校应该重视英语学科,不能因为该学科教师人数少,就边缘化了。学校不重视,教师也就不重视。学校领导首先要领会课标精神,让教师深刻理解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该了解的文化背景,或是结合生活实际的种种事例。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仅仅是提高应试的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如:开设英语广播、英语板报或手抄报设计、英语名言征集等,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促使孩子主动学习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

4.地区红领巾校外培训基地应该关注农村学校孩子,应尽量派出志愿者或义工教师到农村开展活动,丰富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增长见识。如,圣诞节Party、英语角活动、英语跳蚤市场(义卖活动)等,为城乡孩子搭建交流的平台。农村孩子的自卑,在于缺乏展示的平台,只要我们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多锻炼,一定能与城市的孩子无异,甚至更强。

相信通过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距一定会不断缩小,教育公平一定会实现。

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篇4

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袁贵仁,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希望小学校长周标亮, 甘肃省嘉峪关酒钢三中教师闫桂珍四位十八大代表回答了网友提出的问题。

深化细化学生营养健康教育

教育公平涉及千家万户, 也是广大网友极为关心的问题。谈到近年来我国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的进展, 袁贵仁说, 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坚持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把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一起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两大战略任务, 推动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是健全资助体系, 目前, 我国已初步建立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每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8000万人次;二是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对中西部采取特殊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同时, 加大对口支援力度, 其中包括扎实推进教育援疆、援藏工作等;三是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四是切实缩小校际差距,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有网友问,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深受欢迎, 下一步如何推动?

袁贵仁说, 为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学生营养健康水平, 国家去年启动实施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 直接受益学生达3000多万。这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营养干预计划, 社会反响很好, 国际上高度评价。下一步, 我们将认真总结各地经验, 与相关部门一道, 深化细化食品安全管理, 规范从田间到餐桌各个环节、各个供餐主体的行为;深化细化资金安全管理, 防止虚报、冒领、套取、挤占、挪用营养膳食补助资金;深化细化学生的营养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使更多农村学生获得更好升学机会

“有人认为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所占比例下降, 您怎么看?”有网友问。

李守信说, 农村生源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 涉及教育公平问题, 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但解决好这一问题, 仍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核心是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同时,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落实好, 将教育资源的分配向农村、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改善这些地方的办学条件, 使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尽快获得更好的升学机会。目前, 国家已经在努力采取措施缩小区域间生源比例的差别, 如实施“协作计划”和面向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 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班招收政策等, 这些都有力地促进和提高了农村考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多方面协调合作

在回答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时, 周标亮说,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 要解决这个难题, 不能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 需要学校、家庭和政府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她表示, 学校教育应该是影响留守儿童的主渠道, 要想让他们在学校快乐健康成长, 首先, 教师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同时, 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有参与进来的机会, 此外, 学校还要想方设法改善寄宿条件, 让留守儿童有家的感觉。

如何看待“重英语轻汉语”现象

“国内学生‘重英语、轻汉语’的现象普遍存在, 您作为语文教师,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有网友问。

闫桂珍认为, 这首先是个导向定位问题。现在, 社会上几乎把英语作为升学、升职、晋升职称的一个硬杠杠, 使英语学习几乎成了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科目之一, 实际上, 中文博大精深, 在中学或大学突出语文教学, 对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陶冶情操是很重要的, 同时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人文素养, 她主张, 让大学把语文作为必修学科, 在高考、职称晋升等方面也增加对语文考核的权重, 自然就会把这个问题解决。

城乡教育差距扩大与应对 篇5

关键词:

城乡教育差距;农村教育

去年末,******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1]《人民日报》记者的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源比例重点高校仅为30%,且农村考生去向大多为提前批次录取和专科院校,主要沉淀在高等教育的“中下层”。[2]这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在现阶段,长期存在的城乡教育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现急剧扩大的趋势。城乡教育差距的恶化趋势,使农村教育处于危险之中。因此,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显得十分迫切。

城乡教育差距急剧扩大的影响

1.“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促成了“小农治教”的态势

“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其基本特点是:“县”掌控了农村教育的财权和管理权(人权、事权),从而掌控了农村教育的命运。近几年的实践表明,“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县”对财权的掌控没有改变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保生存”格局。我国的县级财政大多属于“吃饭财政”,多入不敷出。“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县”掌控了农村教育的财权,并扮演“投入主体”的角色。但,“县”政府却因财力不足而投入乏力。此外,县、乡(镇)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热情也不高。教育投入不足,使当前必然造成农村教育在“保生存”的层面徘徊。这里不妨举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中央专项资金为农村中小学配置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教室提供了财力上的支持,但县级财政在相应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面却缺乏投入,致使中央财政投入巨资建设的现代化教育设施有相当一部分只能处在闲置状态。二是中央财政、省财政承担的“支教”教师的报酬,比支教学校一部分工龄不长的农村青年教师的工资还多,使得农村教师的收入差距,除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之外,新增了校内的“身份差距”。在农村,同一所学校一般教师与支教教师之间的“同工不同酬”现象,使教师待遇问题进一步凸显。

其次,“县”对管理权的掌控使农村教育的管理水平滞后于教学水平。具体表现为:一是“县”对农村教育管理权的绝对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省、市教育行政权威和中央、省、市教育科研部门的专业权威,使农村教育演变成县域范围内的“独立王国”,使得中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教育政策在县级难以落实到位,甚至被架空。二是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呈现出教育管理的专业性越来越弱、行政性越来越强的倾向,还出现“县级教育局局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尚不到位,甚至是一些地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现象。[3]三是农村教育管理的泛行政化倾向,使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力逐渐减退。这方面的表现是,当前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氛围趋淡,行政管理权威趋浓。

笔者认为,“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最终产生“小农治教”的原因。“小农治教”会使农村教育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上,并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2.社会身份低下使农村教师群体进入“次农民工时代”

农村教师的生存困境一直备受关注。经济收入方面,一名有14年工龄、中学一级教师职称(2002年获得)的中学教师,至2009年6月,每月实际账面工资1306.20元。而在当地,体力性的“短工”,一天最低纯收入50.00元,技术性的“短工”(例如泥瓦工),一天最低收入100.00元。因此,现阶段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已经 “接近农民工的时代”。而农村教师的实际生存环境也值得引起警觉:现阶段的农村教师管理中充斥着泡沫管理现象,泡沫管理以胁迫性的教师管理方式和虚无性的教师管理内容形成了压抑性的从教环境、失落性的从教心态、被动性的从教状态。[4]

客观评价当前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笔者认为,这一群体已进入了“次农民工时代”,即经济收入少于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于农民工、工作特点越来越接近于农民工。农村教师地位过低,使得农村教师队伍失去了安全保障,其整体素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以笔者所在乡镇的一所中学为例,由于教师连年严重流失,新招聘教师和支教教师占了学校教师总数的近半数,学校因此被戏称为“教师培训基地”。

3.“理论荒漠化”使农村教育迷失了方向

我国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除了资源配置、经济条件、社会环境、教育管理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在我国的教育科研中,农村教育理论发展较慢、水平较低,严重滞后于实践。笔者称之为“理论荒漠化”。

首先,农村教育研究的专业力量薄弱、理论成果贫乏。目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独立性的农村教育专业研究机构很少,有影响更少。现状表明,农村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中一个仅有极少人问津的领域,[5]农村教育研究的专业力量的薄弱,导致理论成果的不足,以至于相关研究似乎出现了“贫困症”。[6]

其次,农村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缺乏有效的联系。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体系中,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由于没有系统的农村教育研究机构,从而使得已有的农村教育研究成果无法传递到农村中小学,无法指导农村教育改革。

再次,农村教育实践者对农村教育理论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教育实践者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他们直接管理农村教育;县级教研部门的教研员,他们直接指导农村教育;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是农村教育的实施者。为什么说农村教育实践者对农村教育理论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关键是农村教育实践者对农村教育理论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了一部分人对农村教育理论的轻视、对农村教育研究活动的排斥。

在实践层面,由于“理论荒漠化”的影响,农村教育改革失去了教育理论指引。诸如,农村职教大跃进导致的巨额建设债务和教学质量滑坡、背离《义务教育法》并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县中模式”等问题的产生。

4.“城乡差距拉大”使农村学生逐渐被“边缘化”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农村学生被“边缘化”,表现为:

其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学生越来越“读不起书”。近3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呈现扩大趋势。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差距为2.57 :1;2000年,相关数据分别为6280.0元、2253.4元、2.79 :1;2002年,相关数据分别为7702.8元、2475.6元、差距为3.11 :1;2006年,相关数据分别为11759.5元、3587.0元、差距为3.28 :1。[7] 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急剧扩大。当然,城乡居民的各种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在教育领域,学校收费特别是高等教育学校收费、学习用品、生活费用的大幅增加,导致教育 “高消费”凸显,“1个农民13年纯收入才能供得起1个大学生4年的花费” 的严峻现实,[8]使得较多农村学生“读不起书”。

其二,城乡文化差距扩大,农村学生难以适应城市化的教学变革。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的“互联网”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互联网的相关内容已经直接融入到了中考、高考之中。在城镇,电脑基本上像电视一样普及,但在乡村特别是贫困的农村地区,互联网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此外,“经济全球化”,使教育处于一个无限宽广的环境之中,处于一种无限开放的变革之中,“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已经融入到城市教育的课程目标、课堂学习之中,成为素质教育理念。而在农村,“应试教育”仍牢牢盘踞在人们思想深处,它和“小农意识”糅合在一起,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因而,农村学生在城市化教学改革中显得很不适应。

其三,城乡社会资本差距扩大,农村事业受歧视更加明显。现状表明,高考录取分数线向大城市、文化发达地区“逆倾斜”,重点高校录取名额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投放不均,保送生制度造成有权有势者以权谋私。[9]城乡教育在硬件设施、师资、家庭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差距,已经造成了农村学生的“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而高考制度的“农村歧视”倾向,则加剧了“终点不公平”,剥夺了部分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导致部分农村学生沉淀在高等教育的“中下层”。

缓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对策建议

1.农村教育需要实施“以中央为主”的投入体制和“适度分权”的管理体制,并营建“专家治教”的管理环境

现阶段,农村教育管理还不具备把“投入体制”和“管理体制”融为一体的条件,为此,需要制订相关政策,实施“以中央为主”的投入体制和“适度分权”的管理体制,营建“专家治教”的管理环境。一是农村教育需要实施“以中央为主”的投入体制。具体而言,对于农村教育投入的负担比例,中央负担50%、省负担30%、市和县负担20%。二是农村教育需要实施“适度分权”的管理体制。所谓“适度分权”的管理体制,是指农村教育管理仍然以自上而下的集权管理为主,确保国家的教育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同时,省、市、县又各自享有一定的独立权限,使地方利益、地方特色得到保障。三是农村教育需要营建“专家治教”的管理环境。应从制度上堵住“外行领导内行”的漏洞,强化农村教育管理的专业性。

2.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当前,在职教师严重外流和优质师资难以引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持续下降问题十分突出。笔者认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相关讨论只局限于农村教师队伍本身。要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问题,关键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农村教师的收入,确保农村教师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确保农村教师病有所医。

3.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农村教育研究机构

农村教育改革只有在教育理论的指引才能健康发展。现阶段,需要建立从中央、省、市到县的农村教育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农村教育研究”。笔者建议,农村教育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应放在农村特色的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研究、农村教育政策研究、区域性的农村教育发展研究、农村学校及其师生的管理研究、农村职教研究、农村成教研究、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调查研究等方面。此外,要增强决策咨询功能。咨询对象要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向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小学校延伸。

4.建立农村贫困学生资助的“长效机制”

义务教育政策的全面实施,基本解决了农村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经济负担问题;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扶持,减轻了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经济负担。为消除经济因素给农村学生带来的困难,笔者建议,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通过高额奖学金政策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即在全国范围设立面对农村贫困学生专项奖学金,鼓励农村贫困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吸引农村优秀高中生接受高等教育。

5.确保高校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的“公平”底线

当前,高校招生和就业的制度性缺陷,使得处在社会底层的农村青年向上流动越来越难,这一群体的“底层身份”呈现固化倾向。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守住“公平”底线:一是要淡化高考内容的城市偏好。高考内容不应过度关注城市生活、城市文化、城市学生的学习特点,而应强化其客观性、中性特征,消除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逆倾斜”歧视,积极推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保护性政策。二是应完善和规范就业制度。要取消户籍限制,降低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强势作用。

中美教育差距何在?

——1979中美基础教育考察报告的反思

吴金昌

一、25年前的预言

1979年我国曾派出教育考察团赴美考察其基础教育,旨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没曾想,中方考察团回国后竟然兴高采烈的宣称:“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样预言,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因为在考察中,中方考察团见到“美国学校重音体美,轻数理化。许多学生大字不识一箩筐,阅读能力低下,简单的四则运算都得掰手指头,却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课堂上,学生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或翘着二郎腿高谈阔论,或在教室里摇来晃去,如逛街一般。”

作为礼节,美方也派出考察团回访。在考察中,美方考察团见到“中国的学生早上七点就起床上学,去学校时边走边吃早点。在上课时坐姿端正听课认真,课后有大量的家庭作业,考试分数高的优秀学生比比皆是。”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成绩比任何一个国家学生都优秀。可以预测,再过20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二、眼下的尴尬

如今25年已经过去,现实无情的讽刺了当年的预言家们。据统计从1979年到1999年,“病入膏肓”的美国教育,共培养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世界权威科学论文半数以上出自那些“大字不识一箩筐”“简单的四则运算都得掰手指头”的美国人之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为了国人的虚伪的面子,某些有考据癖的专家引经据典煞有介事的考证其源自我们古代的教育传统;其实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自主、合作、探究”正像某些国粹派专家所批评的那样,是“西方教育的舶来品”,是“病入膏肓”的美国教育的一贯理念。

25年前的荒唐的预言是何等的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如今从新学习人家的经验又是何等的尴尬!

三、差距在哪里? 1.科教兴国不应是口号

青年教育家、戴尔国际英语学校校长王中伟先生介绍留美经历时,曾一针见血的指出,通过长期的游学生活和对美国社会的观察,他发现美国之所以能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全面领先于世界,源于美国的教育傲视群雄。仅以投入而言,美国教育投入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占了每年GDP(国民生产总值)的7%。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国经济长期繁盛和持续发展是和教育息息相关的。

我们的教育现状又如何呢?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披露:2000 年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为7.85 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 年,还不到初中二年级程度,仅相当于美国100 年前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的水平!另据媒体披露:截至2001 年,我国尚有522 个县未实现“普九”,覆盖全国总人口10%左右的地区。若以2001 年75%左右的9年义务教育按时毕业率估算,我国每年将有约500 万初中生不能按时毕业,也就无法接受高中教育。(《解放日报》)

究其原因,教育投入的不足造成了今天的教育落后。国务委员陈至立2004年4月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作报告时表示,我国将尽快使全国教育经费占GD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2010年力争达到5%。2.民主氛围的缺失

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精神。它最根本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各方面参与的社会权利)和精神世界(人格、思想、感情、个性等)。考察美国的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其教育精神的核心就是民主——平等精神、自由精神、宽容精神以及权利与责任公民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严重存在着种种非民主现象,比如“话语霸权”充斥着课堂,本应生机勃勃的学堂,变成了鸦雀无声的“教堂”;机械的标准答案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创造的幼芽被无情的戕杀;体罚和变相体罚成了教育学生的“有效手段”,所谓的差学生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责罚;重点、非重点学校,好班、差班三六九等泾渭分明,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被贴上差学校、差班的标签“陪太子读书”……这一切表明我们缺乏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没有把教育对象看作是有尊严的生命给以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这样的教育我们又焉能期望它能培养出有着健全的人格、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创新的意识和合作的习惯的现代人才呢? 3.智商和情商

去年底,新华社发布了一条题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的消息。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教授在“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上说,自己教过好几个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这些学生的学问太过于狭窄,考试有能力,思考没能力,甚至都不能毕业。浙江大学数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克峰教授也说,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他见过多位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成绩很好,但成功者寥寥。(《京华时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呢?因为我们的教育过多关注的是智商的培养,强调知识的灌输,有时甚至畸形发展成为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美国教育重视智商和情商的和谐发展,更多关注的是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情商(EQ)这一概念199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德.赛拉维提出,在此之前美国的专家小组对此已研究了三十多年,研究发现智商和情商都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质,都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情商(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同情和关心他人的善良、善于与人相处、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等等)对于人的成功往往起着比智商更为重要的作用。4.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美教育最大的差异在于理念和观念。⑴每个同学都像个“人物”

美国教育鼓励学生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而我们则更多是强调统一和服从,创造力水平的差异不言而喻。曾就读于美国中学的北京女孩张弛谈到中美两国学习差异时说:“我们每节课都有自己动手或参与的机会。在美国,老师最重视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参与,每节课由学生来参与的时间通常都要超过一半。除了课堂互动外,每门课程经过一个小单元后,都会要求同学进行演讲。每个同学都要自己动手准备一份电子幻灯片,用3~5分钟在所有同学面前讲出自己的观点。我现在也不知道美国的这种教育到底能教会我们什么,但是我觉得,我身边的同学个个都是„人物‟,对什么事情都能头头是道地说上两句,而且很自信,对什么事情都不发怵。”

“中国的课堂就完全不是这样了,显得很沉重。学生参与的机会少了很多,更多的时间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中国的学生仿佛受过什么训练,每次见到一道题后,马上就能想到解题方法,这些同学的头脑中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套成形的解题思路。” “虽然在美国的几年时间自己好像落下了很多知识,但是我能感觉到美国的教育更注重人的发展,培养得很全面,但是中国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好像除了学习好再也没有别的优点了。”

⑵课堂不是严肃的“教堂”

把课堂当作游戏场所,在美国学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美国的老师、家长、孩子,总是避免把学校当作一个严肃的工作场所,常常别出心裁的把学习设计成轻松的游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玩玩乐乐的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例如,美国学校讲动物课,老师就组织班级去逛动物园。讲到海洋,就带班级学生到海边沙滩玩一天。学太阳系九大行星,就跑到美国太空总署去看飞船。

而我们的课堂往往强调所谓的课堂纪律,决不允许“乱堂”现象发生,否则教师就会被认为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是“不合格”“不称职”的表现。因此教师强调师道尊严,讲课时往往板起一副威严的面孔,要求学生要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不容许有任何讲话声,学生“接下语”被上纲上线定性为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并给以严惩。本该是生机勃勃的学堂,却异化成了死气沉沉的“教堂”,甚至让孩子觉得是身处灵堂。在这种沉闷、压抑的氛围中,朝气蓬勃的孩子们被培养成了没有思想、没有个性的“乖孩子”“好学生”。⑶朽木亦可雕

美国教师注重学生的可塑性,所有老师都奉行正面教育这条金科玉律。他们尊重、爱护学生,很少批评,更不会讽刺体罚,而多是在赞扬与激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美国学生在学校里从来听不到老师说,“你做错了”,“答错了”。学生从小听到的全部是赞扬,就算答错了,做错了,听到的还是赞扬。最近美国人又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写进了《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我们的教师大多会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听起来更科学更合理,可实际上则更注重于批评。其实,我国教育并不缺少批评,各种批评技巧或兵法层出不穷,而如何表扬孩子却少有人提起。班级里一些成绩差又调皮的孩子被老师认定是“朽木不可雕”,常常被安排坐在教室的后排或者拐角,成了多余的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成了各级各类教育文件上空洞的教条。有位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孔老夫子弟子三千,也只培养出七十二贤人,况且对差生他不也是束手无策的慨叹“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吗?

“缩小教育差距,应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地位予以考虑,构建适应转型期的政策保障体系意义重大。”6月底,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中国教育重大政策案例研究”结题鉴定会上,课题组发出这样的呼吁。

课题组首次披露我国“教育差距”的大量调查数据,依据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发展思想,提出了缩小教育差距的十大对策,得到鉴定组柳斌、郝克明、李连宁、顾明远、陶西平、郑富芝、朱小蔓等著名教育专家的一致肯定。

教育差距核心是城乡差距

据调查,城乡教育存在较大差距。以生均教育经费为例,2001年我国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平均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镇平均为1955元,农村为1014元,城镇是农村的1.93倍。

在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上,城乡差距更大:2001年我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平均为95元,农村为28元,城镇是农村的3.39倍;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平均是146元,农村为45元,城镇是农村的3.24倍。

在城市,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已经达到98%以上,而农村还有10%左右的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或不愿升入初中。同时,农村辍学严重,长期得不到彻底遏制。不少农村存在初一三个班、初二两个班、初三一个班的现象。

差距加大导致教育“异化”

该课题的负责人华东师大袁振国教授介绍说,教育差距既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差距,又表现为不同教育类别之间的差距,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差距。

“其中,城乡差距是教育差距的核心,缩小教育差距的关键在于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他说。

“教育的差距加大导致教育„异化‟。”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在会上严肃指出,“现在,家庭在教育上的经济负担过重,义务教育阶段有的学校择校费动辄几万元。这是培养人才,还是摧残人才?还有教师的流动问题,现实是只往上流;教师工资较为混乱,结构工资、灰色收入都有影响。这些异化现象必须加以遏止。”

首次提出一个基准一个系数

课题组认为,应该建立“国家义务教育基准”,规定全国义务教育生均经费、生师比、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最低标准,规定全国义务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经费总支出的最低比例等。

对此,袁振国教授解释说:“义务教育缺少办学的底线标准,也就无法统计处于底线标准以下学校的数量,无法制定满足最低办学标准的目标和步骤,也就不能明确最低标准线以下学校的责任,不可能形成最低标准以下学校的政策和措施。要像制定贫困人口生活标准那样制定义务教育最低办学标准,保证所有学校都能满足最基本的办学条件。”

怎样判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多大的差距是合理和可以接受的?

课题组首次提到参照基尼系数的思想和方法,制定“教育均衡发展系数”。通过一套比较敏感而又重要的教育指标,如生均经费、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生辍学率等进行动态分析,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得出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基准值。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发展程度可以通过与基准值的比较,获得发展的偏离程度;必要时,政府可以对指数下线做行政上的规定、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将均衡系数控制在一个规定的范围。

同时,课题组还建议,要把消除教育贫困作为公共教育政策的首要目标。不同发展地区、不同教育类别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起“教育贫困基本标准”,随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调整、修订,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实际上,这也就是把《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规定具体化。”袁振国教授说。

这些建议得到与会专家鉴定组的赞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评价说:“设立教育差距的底线,这是首要目标也是阶段目标。作为阶段目标,在加快低水平速度时,并不意味着抑制高水平教育发展。缩小教育差距的首要责任在政府,建立制度是关键。该课题研究思路明晰,界定较好,抓住要害寻找对策。”

突破财政体制的两个主张

在教育差距里面,经费差距最为突出。调查显示,造成经费差距的症结在于不健全的财政体制。由于我国县级财政不平衡,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由于义务教育经费的短缺,60%以上的县市教育支出超过财政支出的40%。

在场某位专家指出,并且现在还出现这样的“怪象”,明明一个县财政收入已达到5亿,却照样以戴贫困帽子为荣。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连宁提出:“中央及省级有必要实行阶梯补助,而不是笼统地搞一刀切。”

中国需要规范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更加需要一个公正的财政制度。对此,课题组提出两个主张:一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当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大规模的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东部、中部、西部分地区分级负担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二是建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类别、按比例合理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

“此设计方案有创新性,与现行的财政体制容易衔接。”陶西平评价说,“以省为主的投入,又比以县为主积极了一步,有助于在省内调控,是积极而可控的。”

“建立一个公正的财政体制是个重要选题。”全国人大常委柳斌认为,逐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城市可以率先实行。他对此课题给予较高评价:“它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体系,有说服力,比较符合教育发展的实际。”

链接:构建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的十大措施:

一、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消解城乡二元结构;

二、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改变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缺位状况;

三、建立义务教育基准,满足办学基本条件;

四、制定教育均衡发展系数,及时掌握教育差距情况;

五、构筑公平竞争平台,提高教育整体竞争力;

六、建立多元评价制度,改变单一评价标准;

七、建立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

八、更新农村教育观念,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九、设立国家教师岗位,解决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十、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越位,弥补缺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中,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点领域。自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运转提供了经费保障;对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的“两免一补”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的免除使得贫困家庭的孩子不会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的实施极大改善了中西部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小学师资素质不高、数量不足的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为了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了解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东中西部共选取了三个省九个县898所中小学进行了调查,并重点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进行了分析。

评价指标

本调查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三方面的发展情况为主要内容。通过试测筛选出代表性好、区分度高、采集简便的指标8项,即衡量教育经费水平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衡量办学条件的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衡量师资队伍水平的骨干教师比例、教师人均培训次数和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

1.地区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

尽管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了一系列工程改善西部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义务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仍旧十分突出。本调查采用均值倍率测算地区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即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各指标平均值之比来反映地区差距。

教育经费支出出现“中部塌陷”,这一情况在小学表现更为突出,并且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

调查显示,教育经费支出东部显着高于中西部,西部略高于中部。这说明,教育经费支出出现了“中部塌陷”。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查中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的东西比小学为2.43,初中为2.62;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的东西比小学为2.54,初中为2.03。以《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的数据为参照,2004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东西比小学为1.7,初中为1.8;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东西比小学为2.3,初中为2.5。这说明虽然各地区教育经费支出都有显着增长,但是除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外,中小学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地区差距小学进一步扩大,初中东西部差距显着缩小。

调查显示,办学条件中与教育经费支出密切相关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也出现“中部塌陷”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中2004年的数据相比,本次调查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东西比从1.8扩大到2.57,东中比从1.4扩大到4.82,初中这一指标的东西比从2.0缩小到1.32,东中比为从1.6扩大到1.69。

东中部地区教师队伍素质高于西部,并且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更为重视教师培训。

调查显示,东中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比例明显高于西部,东中比为1.24,东西比为3.73。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教师人均培训次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小学东中比为2.33,东西比为3.49,初中东中比为1.53,东西比为2.15,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素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2.县域内城乡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

近年来,国家把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缩小了县域内城乡学校的差距。本调查采用均值倍率测算城乡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结果见表

1、表2),即用城镇和农村的各指标平均值之比来反映城乡差距,比值大于1说明该指标城镇情况优于农村,比值小于1说明该指标农村情况优于城镇。

城乡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部分中西部区县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略高于城镇。

调查显示,近年来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初见成效,多数区县中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的城乡比接近1。3个区县的小学和2个区县的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农村高于城镇,5个区县的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农村高于城镇。

城乡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比较均衡。

调查显示,多数区县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比在0.7和1.3之间。中西部区县农村中小学这一指标普遍略高于城镇。

城乡小学中级及以上职务教师比例比较均衡,教师人均培训次数接近。

调查显示,2/3的区县小学中级及以上职务教师比例城乡比接近1,2/3的区县小学教师人均培训次数城乡比接近1。

骨干教师资源向城镇学校集中,这一现象在东西部小学表现较为突出。多数区县初中教师人均培训次数城镇高于农村。

调查显示,骨干教师比例城乡比最高达12.51,教师人均培训次数城乡比最高达6.78。

3.县域内校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

随着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教育经费不断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水平得到提高,但县域内校际之间差距仍然不容忽视。本调查采用极值倍率测算校际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结果见表

3、表4),即将县域内学校按指标值排序,再按学校数平均分为5组,每组占20%,用最高组和最低组的各指标平均值之比来反映校际差距。

中西部区县薄弱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

调查显示,中小学教育经费校际差异显着,各区县生均公用经费支出极值比最高达到小学4.61、初中7.25。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以中央制定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小学300元、初中500元为参照,中西部区县最低组学校距离实现国家规定的基准定额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即使与东部区县最低组的学校相比,中西部区县整体的教育经费投入水平都是偏低的。

2/3的区县最低组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达标。

调查显示,中小学办学条件校际差异显着,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极值比最高达到小学10.18、初中6.55。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为参照,最低组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有7个区县达不到2.23平方米的最低要求,初中有6个区县达不到2.46平方米的最低要求。

2/3区县的小学和1/3区县的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校际差距达10倍以上。

调查显示,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极值比最高达到小学37.46、初中18.66。与初中相比,小学生均教学设备值的校际差异更显着。

骨干教师比例校际差异最严重,50.3%的小学和19.5%的初中没有骨干教师。

调查显示,多数区县小学和1/3区县的初中骨干教师比例的校际差距达10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2/3区县的小学和1/3区县的初中最低组学校骨干教师比例为0,这意味着在这些区县至少有20%的学校没有骨干教师。西部中等发达县和欠发达县骨干教师比例偏低,并且校际差距较大,这种低水平低均衡现象尤其值得关注。

中级及以上职务教师比例校际差距较大,教师培训机会校际之间极不均衡。

调查显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极值比最高达到小学8.37,初中8.02(见左图)。西部欠发达县小学最低组学校这一指标为0,意味着这个县至少有20%的学校没有中级及以上职务教师。值得关注的是,多数区县小学和半数区县初中教师人均参加区县级及以上培训次数的校际差距达到10倍以上。特别是西部中等发达县和欠发达县不但教师培训机会少,而且极不均衡,这有可能导致教师队伍素质的校际差距继续加大。

4.政策 建议

●明确均衡发展目标 ●制定国家办学标准 ●完善教师流动制度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加大督导评估力度

明确均衡发展目标

近期,“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河北邯郸召开,提出“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我们建议:

其一,要从不同层面上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目标。在国家层面上重点明确地区、城乡均衡发展目标,在省级层面上重点明确县际均衡发展目标,在县级层面上重点明确县域内校际、城乡均衡发展目标,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其二,要在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并追踪监测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目标进行细化,使之客观、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其三,要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监测,及时对目标进行合理调整。其四,要将均衡发展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考核的依据,奖优罚劣。

制定国家办学标准

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城市中小学运动场地面积不足,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达标。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农村学生向县镇和城区流动。我们建议:

其一,制定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国家办学条件标准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两个层次,即基本标准和发展标准。基本标准作为强制性的全国中小学建设标准,发展标准代表中小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也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在标准的实施中留出发展的空间。其二,在通过标准化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的同时,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减缓农村学生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其三,城镇特别是发达地区相关部门应对流动人口女子中的学龄儿童数量及分布进行科学测算,合理调整城市地区学校布局,适当增加城市中小学校的数量,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其四,东部区县应对打工子弟学校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完善教师流动制度

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许多区县都在试行教师流动制度,但中小学师资队伍校际差距显着。我们建议:

其一,要明确流动教师的人事关系,将教师的管理权限收回到县(区),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聘任,统一管理人事、工资,在县域内统一配置师资,实现教师人事关系的“去单位化”,教师全部由“单位人”变为“系统人”。其二,实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学校经费实现收支两条线,保障县域内教师“同工同酬”,各学校教师工资大体相当,并向农村教师适当倾斜。其三,以骨干教师的流动为突破口,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以骨干教师带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其四,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并切实保证农村中小学每年公用经费预算总额中有不低于5%用于教师培训。其五,解决与流动教师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切实关注教师的相关需求和专业发展,保障流动教师权益。

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调查中发现,教育经费支出出现了“中部塌陷”现象,并且地区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中小学教育经费校际差异显着。我们建议:

其一,要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投入稳定增长,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其二,要合理划分中央、省、县级义务教育财政责任,明晰各级政府投入责任和投入比例的标准。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其三,要制定义务教育投入最低标准,对低于最低标准的区县,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自上而下通过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或专项补助制度给予支持。其四,要加强省级统筹,教育经费投入向经济欠发达区县倾斜,不断缩小县际间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其五,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中小学300元,初中500元的标准,在同一县域内,以学生数为标准,实行义务教育均等化拨款制度,并持续适当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

加大督导评估力度

为了督促各级政府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我们建议加大督导评估力度,建立教育监测体系。

其一,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国家应以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切入点,尽快制定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其二,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均衡监测指标,建立教育均衡监测体系。定期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其三,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加强督导评估工作的专业性、公平性和透明度。其四,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报告接受监督,并把监测结果作为对区县政府工作考核的依据。

[事件]课题组结论:政策是教育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历时3年,于6月25日结题,课题组结题时得出的结论是:

——教育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教育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在有些方面超过经济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

——很多教育差距是由政策本身造成的。这些政策有些制定的时候就存在偏差,有些制定这些政策时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然使用这些政策已经不能反映社会进步的要求,有些政策经过努力创造条件可以得到明显的改进。这些,理应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偏向的教育政策,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长期目标。再比如教育财政政策、重点学校政策、学校评估政策等等,都有待调整……去论坛说说

当前中国教育差距知多少?

缩小教育差距的十大对策

教育的城乡差距

教育的城乡差距

是教育差距的核心,集中表现:从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三项指标来看,城乡教育经费差距十分明显;东西城乡中小学教师学历总体平均相差三十个百分点左右;城市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已达98%以上,而农村还有10%左右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升入初中,农村平均辍学率明显偏高,不少地方是初一3个班、初三1个班。教育的地区差距

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教育经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一到两倍,在各项指标中,教育公用经费差距最大。中部的差距突显,有多项指标呈现“中部凹陷”现象。

高等教育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在飙升,而西藏、甘肃、青海、宁夏、贵州等省、自治区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的标准化得分不仅低于全国的平均值,而且与平均值的差距已扩大至1953年的程度。教育的群体差距

强势群体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在重点中学,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入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在高等教育阶段亦有明显表现。一项涉及37所高校、7万名学生的调查表明,农民子女的比例随着院校层次的升高而降低。教育的类别差距

1.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差距。重点大学与地方高校的生均拨款相差从2000多元到7000多元不等,基础教育重点学校得到的专项经费常常是生均经费总和的一到数倍。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差距。1998年以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全国高中阶段的比例在逐年下降,2003年所占的比例(38.75%)比1990年的比例(45.70%)还要低。

3.研究型高校与非研究型高校的差距。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是1名科学家9名工程师,而现在的人才培养结构却是9名科学家1名工程师……【我要说】课题组提出缩小教育差距的十大对策,勾勒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其中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制定教育的“基尼系数”、解决农村教师需求不足等思路富有创新,受到专家的高度肯定。缩小教育差距的十个对策

1.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消解城乡二元结构2.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改变财政制度缺位3.建立义务教育基准,满足办学基本要求4.制定教育均衡发展系数,及时提供差距预警5.构筑公平竞争平台,提高教育整体竞争力6.建立多元评价制度,改变单一评价标准7.建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8.更新农村教育观念,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9.设国家教师岗位解决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不足问题10.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越位,弥补缺位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

课题组认为,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教师问题。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农村地区合格教师缺乏,一方面有足够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师范院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

为此,课题组主张,由中央财政在农村贫困地区设立100万个国家教师岗位,分5年实施,每年设立20万个。国家教师岗位占用当地教师编制,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实行聘任制,聘期5年。在贫困地区设立国家教师岗位,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建功立业,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去论坛说说

[声音]如何缩小教育差距?

网上调查

你认为目前中国教育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群体差距其它

人民日报:缩小差距的首要目标是消除教育贫困

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教育贫困成为社会贫困的特征就越明显。我国现在每年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到2020年将会有3亿人左右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部分人的教育程度、基本素质如何,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和生活状态,也决定着我国全社会的文明状态。

经济的贫困可以逐步改变,但教育的贫困会伴随一个人的终身。教育贫困与经济贫困不同的是,贫困者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贫困,因此消除教育贫困缺乏个人动力。消除教育贫困也不可能产生短期经济效率,因此也缺乏市场动力。所以,消除教育贫困应该主要是政府的行为,而且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去论坛说说

网友:农村初中辍学率高达43%是如何打造的

农村初中平均辍学率高达43%,简直是对我们9年义务教育的一个讽刺,那么,这么高的辍学率是如何打造的呢?我认为,不外三个方面的原因。

之一,应试教育思想,让学校愿意学生辍学。虽然,我们的素质教育喊的地动山摇,但是,我们具体工作实践中的应试教育却稳扎稳打,学校各种考试的平均分,看重点高中的升学率,成为地方教育管理的铁证据。为了提高平均分,学校当然愿意让差的学生快走,走一个少一个拉分的;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都分快慢班,对慢班就是故意放松,不到初三就走个差不多了,那么只剩下快班的学生,当然升学率高了。学生辍学,学校在悄然催促……去论坛说说

教育为什么不能“一票否决”?

尽管教育的问题实在是积久而繁杂,但笔者以为我们仍有一个突破口:确立教育在政府责任中的地位,并为明确和保证这一责任而设立问责制度。

这样的问责制度首先应当包括两个层次:其一,责任明确、公开。《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之所以引起社会如此警醒,是因为这虽然只是一次抽样调查,但数字明确,容不得含糊、诡辩。因此教育问责,需得首先向本省、本市、本县、本乡老百姓公开教育特别是对社会公平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教育的现状.如果公众对政府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支出、政策和效果都不甚了了,是谈不上问责的……

城乡教育差距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城乡教育差距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城乡间教育条件的差别巨大,农村教育困难重重(2)重点学校制度及其引起的高额“择校费”。(3)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得不到平等的义务教育。(4)大学在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不同地区间进入大学的机会差别极大。(5)重点大学,尤其是热门专业中,社会高等级阶层子女的比重极高,教育正在成为阶层和阶级分化的加速器。

第一,投入差距。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政府财政向农村倾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城乡之间义务教育投入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以2004年为例,全国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之比为1.2∶1;全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1.4∶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1.3:1。

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入仍然十分欠缺。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法实施检查组在江西执法检查时发现:该省66人以上学生的大班有1.38万个,有的甚至100多人挤在一个班上课。在一些高寒、缺水地区,冬季取暖和安全饮用水的开支较大,有的学校仅采暖费一项,就要用去公用经费的一半以上。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虽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很多地方目前的经费保障水平只能维持学校基本运转。

第二,办学条件差距。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危房改造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农村中小学校舍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城乡中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已基本相当。目前,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城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方面。全国1/3以上地区的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2.9∶1,全国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比平均为1.4∶1。

第三,教师水平差距。由于农村教学条件比较艰苦、教师待遇比较低下等原因,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高职称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和县镇集中,农村高职称教师比重与城市和县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有些教学点派不进足够数量的公办教师,有些地方只能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在师生比方面,农村高于城市。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学校教书,已成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又是什么呢?农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元化目标,二元化政策”的教育制度设计、城乡教育投入不平衡、农村教育体系和结构不合理等方面,认为农村教育有很大的外部经济性,城市是外部性的最大受惠者。提出从统筹城乡的角度,通过建立城乡统筹的教育制度、区别城乡的收费标准、促进城乡教育互补交流、教育投入向农村倾斜等措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首先需要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而这一切依赖于农村教育和农民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近90%的文盲集中在农村,88%的农村劳动力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仅有0.56%在大专及以上,依靠这样的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腾飞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恐怕也是我们目前“三农”问题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增收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的城镇化都会变得困难重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但由于受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影响,我国教育制度设计和教育投入机制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城乡教育之间形成了很大差距。

二、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城乡居民享受教育机会的差距

1、接受义务教育机会的差距

自从1985年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有了很大改观,但农村义务教育状况仍令人堪忧,城乡学生享受义务教育机会的差距仍然很大。我国目前还有27.5%的村庄无小学,占总人口20%的县乡未普及9年义务教育,仍有14%的孩子连小学都上不到毕业。研究表明,除了因高度残疾而无法入学的极少数情况之外,几乎100%的城市学龄儿童都进入了小学,而农村的小学升学率1999年仅到91%,低于91%的省区仍有15个。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虽然达到90%,但毕业率仅为76%左右,相差近14个百分点。全国有130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力”。

2、接受普通中等教育机会的差距

城市初中升学率达到了100%,县镇为65%,而农村仅为11%。这就是说城市的初中生毕业后基本都能进入普通中学或职业中学,而农村初中生每100人中仅有11人能继续接受高中教育,其余大都退学开始谋生。县镇和农村初中的平均升学率为34%,也远低于城市初中100%的升学率。初中升学率低的原因在于县镇和农村高中学校数量的严重不足。平均4个乡镇才有1所高中,平均74个村拥有1所高中。农村地区高中数量太少意味着,农民家庭的孩子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绝大部分都不再有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这也是我国近90%的农民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根本原因。

3、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

城镇和农村生源考上大学的机会存在差距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差别究竟有多大?调查显示,农民子女与非农子女进入高校(大专除外)可能性的差距是5.6倍,在全国重点大学中是9.2倍,其中与党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分别达到17.9倍和31.7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近年来录取的本科生中农村学生比例逐年下降,1999年分别为16.3%和19%,据说现在已低于15%,这一比例甚至低于它们在北京市的招生比例,中国8亿农民中每年能进入北大清华的学生数不及一个北京市。

4、接受成人教育机会的差距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城市居民与农民相比较享有更多的成人教育机会。我国几乎所有大学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而绝少有大学建在农村地区,这些大学大都招收攻读大专、专升本、硕士等学位的函授生、自考生。除此之外,城市还有许多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职工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以及形形色色的技术培训学校等提供继续教育机会。企业一般都要对职工进行培训,下岗工人也可以免费接受再就业培训,甚至许多城市都还成立了社区大学和老年大学。即使城市学生考不上大学,城市居民在一生中也享有许许多多接受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而我国农村教育的基本取向是以中小学为主体,在农村一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如果不能够考入中学或大学,就极少再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成人高等学校基本都是为城市居民开设的,占成人高等学校总数的比例达到了99.51%,培养的毕业生也占了高等成人教育毕业生总数的99.97%;而我们9亿农民拥有的农民高等学校却只有3所,占成人高等学校总数的0.49%,培养的毕业生仅占0.08%,在接受成人高等教育方面城乡有着数百倍的差距。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和毕业生分别占到了总数的6.36%和6.72%,但跟城市仍有十余倍的差距。我国农村教育以中小学为主体,而城市教育以高中、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主。农村主要发展小学和初中,以普及基础教育、扫除文盲和向城市输出人才为主要任务;普通高中主要建在城市和县镇,大学则几乎都建在了大中城市,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职业工人为主要任务。这也是造成农民90%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而城市高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原因。另外,农村缺少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比重太小,培养的人才主要流向城市,而不是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培养人才。

(二)城乡教育收费制度的不平等 农村教育收费偏高,超出了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和家庭承受能力。目前接近40% 的农村家庭有两个孩子,如果两个孩子上学,平均年教育投资将翻一番,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讲就更是不堪重负。高等学校收费过高,超出多数农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而所谓的困难补助和贷款又很难申请,这对于连路费和第一学期学费都交不起的学生来讲,教育成为了一种奢侈品。自从高校收费以来,因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的现象屡见不鲜。高等教育“一刀切”的收费制度成为制造“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机器,使得穷人的孩子永远上不起学,而富人的孩子始终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得不公平在代际之间传递,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三)城乡师资力量的差距

1、农村专任教师的缺乏和城市教师的过剩现象并存。一方面是农村教师的紧缺,另一方面则是城市教师的过剩。

2、城乡教师素质的差距。农村和城镇教师素质差距同样非常大。在小学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农村与城镇的差距达到了2.22个百分点,而在西部地区这一差距达到了4.31个百分点。城镇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是农村的两倍以上,差距达到了20个百分点。在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农村与城镇差距全国平均7.58个百分点,而西部差距达到9.07个百分点;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城镇是乡村的近三倍。

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师的工资低、福利差、条件次、机会少。农村教师所享受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也远比不上城市优越,享受培训进修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农村生活条件本来就很艰苦,远不如城市生活方便舒适,再加上城乡教师待遇的巨大反差,使得师范类毕业生更不愿到农村从事教学工作。

(四)城乡基础教育资源的差距

(五)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农村学校的投资不足。农村经济水平落后,乡镇财政实力薄弱,主要由乡镇财政负担义务教育经费,势必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即使义务教育主要由县级财政负担,教育经费也会存在很大困难,(六)农村人力资本的单向流动

农村生源大学毕业后极少再回到农村,往往都跳出“农门”,选择留在城市为城市建设做贡献。农村人才外流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也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而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市民。这里分析农村人才单向流动的目的是想说明农村教育投资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城市无疑成为农村教育投资正外部性的最大受惠者,小结:完全向城市倾斜的教育制度设计是导致各种差距的根本原因

。我国教育制度基本是一元化目标、二元化政策。一元化目标指教育以城市为价值取向,主要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村教育的目的很单一,主要是为城镇培养和输送人才,让农家子弟通过高考跳出农门;城市教育目标是培养现代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无论农村和城市的教育目标,都是以城市为价值取向,很少考虑农村教育为自身建设服务的功能,即使有也只停留在口号上,不能落实到行动上。二元化政策指不考虑农村教育的薄弱性、特殊性、差异性,对城乡教育实行区别对待,如教育经费投入、学校的建设和分布等向城市倾斜。一元化目标和二元化政策造成该统一对待的地方实行了区别对待,如偏重城市教育投资而忽视农村;该区别对待的地方却实行了全国统一,如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的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以城市家庭承受力为标准确定的教育收费制度,使农村教育受到双重不公平待遇。教育投入、学校建设、教材编写、考试制度、师资分配等整个教育制度设计几乎都以城市为中心,成为形成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本原因。

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城乡统筹的教育制度

跳出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城乡分治的框架束缚,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全面审视教育制度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取消一切对农村教育的歧视性不公平政策,甚至在一段时期内应该实行向农村倾斜的补偿性教育制度。

(二)实行区别城乡的教育收费标准

确定收费标准要考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不同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教育机会相对较少、收费相对较高”的双重不平等都加在农村生源头上。应率先在农村地区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收费要区别对待,对农村生源要适当降低学费,对西部和贫困地区要减免学费。对高校教育产业化进行反思和控制,将一批学校建成公立学校,通过降低收费或不收费为贫困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三)缩小城乡教师待遇差距,加强城乡教师交流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甚至为了鼓励教师向农村流动,农村教师待遇可适当高于城市教师。建议对支付农村教师工资的制度进行改革,由省级财政统一支付基本工资,县级财政支付津贴、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且规定下限上不封顶,省财政和县财政可根据自身财力以及对教师的需求状况进行调整,既可以避免拖欠工资,又能促进师资在全国范围内以及县镇之间流动。鼓励教师到农村,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师定期轮换的制度。目前,北京市为加强京郊义务教育,对农村任教满5年的教师实行每5年享受一学期脱产带薪进修学习的机会;并规定城镇教师晋升高级职务、申报市级骨干教师,要有到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上海也出台措施,教师去农村工作将比城市一个月多挣1000多元。江浙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对去农村工作的教师,除了工资待遇和城市一样外,还为他们解决“三险一金”。这些措施无疑将为消除城乡教师收入差距,提高农村教师质量、稳定教师队伍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四)促进城乡优势互补,加快农村教育体系建设

农村地区可借助城市师资、教学经验等方面的优质资源与城市学校合作办学,尽快形成的完善教育体系。首先农村教育要以培养农村地区建设人才为主,大力发展农村继续教育、短期技术培训、社区教育等,形成农村的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的科学技术素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二是与城市高等院校实行互补式办学,着重培养高级产业技术人员。目前集中在大中城市的高等院校培养的多是研究型和管理型人才(白领),而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蓝领)缺口很大。因此,可以在小型城市和县镇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给农村高中和职业中学提供更多出口,既弥补城市院校培养人才的不足,也有助于转移农村劳动力。三要重视发展农村高中和职业中学教育,基本达到1个乡镇1所高中,让更多的农村初中生有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四是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的学校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包括校长、教师之间的交流任职,定期组织专题研讨。将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强校和弱校定点挂钩,实行教师双向定期交流、轮换交流。

(五)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经费投入由重视城市向重视农村转移

改革现有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和歧视性教育投入政策,使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和其他教育资源的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给每一所学校,而不是偏重于城市和重点学校,不能人为制造“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由重视高等教育向重视基础教育转移,由重视城市教育向重视农村教育转移,更多关注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向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农村地区教育经费,逐步缩小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造成的巨大差距。

细数中美教育差距:我们欠缺的平民教育

聂圣哲,诗人、导演、知名实业家,安徽休宁人,1985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后下海经商,近年来致力于平民教育,现任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院长、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

平民教育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对于平民教育,我首先想纠正大家包括我自己以前的一个错误认识,我们以前认为平民教育就是社会底层百姓子弟的教育,就是打工子弟学校。其实不是这样,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平民教育有两个定义。

第一个定义是指平常百姓,特别是社会底层家庭的子女都可以享受的教育,这是从教育政策角度来定义的。第二,教育人做一个寻常的人,也就是: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不走捷径、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这是从教育哲学、价值观的角度出发的。以前我们往往是从第一个角度来说的,而从第二个角度来说的很少。

平民教育的三个最基本理念

开世界现代教育先河的国家,总的来说应该是美国。我觉得从美国教育消费者的角度,美国教育的基本特征,那就是平民教育。

美国教育有三个基本理念:

第一,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历史,也可以没有文化,但不能没有有效的教育。这是美国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我们一些人总觉得美国这个国家没有多长的历史,但是各位知道美国教育部成立于哪一年呢?成立于1867年。我刚去美国留学时,和国内很多愤青一样,觉得自己来自五千年文明之邦,觉得美国人都是土暴发户。我去的斯坦福大学,也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却是1888年开始准备创办的,而中国最老的三所大学是光绪皇帝颁旨成立的,在1896年。美国抓有效的教育,抓得早、抓得实在。

第二,智力有时是天生的,但优秀是教出来的。

第三,不论出身,每一个6-16岁的少儿都必须受到有效的教育,这是无条件的。否则对国家与政府来说,就有可能多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多一个社会问题,从而削减了国家整体实力。不能说农民工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受到不好的教育,这样对一个国家来讲是成问题的。教育在西方一些国家,又称为“人生重新洗牌的过程”,人生之所以能够重新洗牌,就是说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平民教育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美国这三个基本教育理念都充分透露出平民教育的理念,都充分透露出他们治国的务实、平和,和对人性、对国家、对公民的尊重。

美国教育还有一张隐性文凭

美国教育发给学生的是两张文凭。第一张是显性文凭,即一般意义上的文凭,大家容易理解。隐性文凭则是我本人的一个重大发现。

美国孩子读完书之后,摆在身上还有一张隐性文凭,这就是具有平民意识的公民文凭,即我刚才说的做一个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谦卑公民。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由家庭、社会、学校的互动来完成的。

我觉得美国这张隐性文凭是质量比较高的,这张隐性文凭将伴随一个人走过一生。一个国家给公民一张什么样的隐性文凭,或者不给隐性文凭,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与平民教育相对的是精英教育,美国人认为,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并不矛盾,平民教育是精英教育的基础,没有平民教育的精英教育是不存在的。只要平民教育做好了,精英教育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抓精英教育而忽视平民教育的教育只有惨败的结局。精英多数情况下是很难被人们提早发现或选择定位的,精英也是很难从小就被指定并通过人为主观拟定培养方案就能培养的。真正伟大的天才不是一般的平庸教授可以发现的,爱因斯坦就申请过两次博士学位。一个国家要把教育办好,就把平民教育做好了,没有平民教育的精英教育都是胡说八道。

一个国家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爱因斯坦,更不能都用培养爱因斯坦的方法来培养所有的学生。教育的目的就是能够使一个学生将来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在美国教育界的解释:

1、把一个只适合做木匠的人培养成博士和把一个只适合读博士的人培养成木匠都是教育的失误。把只适合于做木匠的人培养成木匠和只适合于读博士搞理论的人培养成博士,这样的教育才叫成功。

2、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告诉家长是美国教育的重要部分,学校里的老师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从一年级起,老师就和家长开始沟通、交流,使得家长到了孩子高中毕业时基本上能够知道孩子未来适合于做什么。

3、地位的平等,绝不可能认为教授比一个优秀的工匠地位高。在美国一个木匠的收入跟一个正教授的收入应该说是一样的,现在美国一个木匠一天的收入大概是200到400美元。

4、客观对待辍学,认同最优秀孩子是不会去读硕士或博士的价值观,这样会给孩子,特别是那些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他们认为绝顶聪明的孩子,在平民教育阶段完成之后,有时候通过辍学来变成精英。比如说比尔·盖茨、戴尔等等,尤其是商界的人士。在美国人的眼里,只有二流学生是去读博士的,一流学生不会读完书的。客观对待辍学就是一个平民教育的观念。

在美国,学历并非越高越好。在一个法治的市场经济社会,政治家、商人的地位肯定是很高的,他们不需要高学历。在美国,如果市长、州长的名片上印有一个博士学位,会被别人视为怪物。这是我切身的体会。在美国人看来,市长更多应该是体验民情,应该20多岁到社区服务、社区演讲,了解平民百姓的疾苦,读完博士应该去做研究。我们中国人往往把学位当做是一个提高地位的表现。我的一位同学,在美国某制药公司研发中心担任首席科学家,向我抱怨说,他很想回国,可如果回去,因为没有博士学位,可能三本的学校都不会要他。

让孩子读书的目的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上学,那时的孩子对自己的命运是不具备完全主宰的能力。特别是6-12岁的孩子,基本上只是家长想让他读什么就读什么。中国经常出现手指非常短的孩子在星期天去学钢琴,我经常对我的表姐说,你的孩子手指这么短,为什么让他去学钢琴?为什么就不能用这样的手指去社区做服务呢?

将来尽量少花力气多挣钱或当大官,是很多中国人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而美国人读书的目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有为兴趣而读书,有为工作而读书等等。

美国人是从灵魂深处认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并认真传承这种价值观的。美国人读书的功利性不强。比如有一个精神病患者,拿着一千美元到街上去送人,十个美国人有八个是不敢要的。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平民教育告诉他们,没有理由接受这个钱,他就会问你这个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送给我?这样有效的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我没有付出劳动,怎么能够拿你的钱呢?中国的教育,这方面要补的课程太多了,远离现代教育有很大的距离。

许多中国家长经常说“再穷不能穷孩子”,其实原话不是这样的,原话是“对国家来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对家庭来说再富也要穷孩子”,也就是说,国家再穷教育预算也应该是最高的,家庭再富裕,也绝对不能让孩子挥霍。在美国是看不到富豪的孩子开跑车的。只有对孩子非常节俭,他才能够去受平民教育,否则后代就一代一代退化,最后变成了纨绔子弟。比尔·盖茨把财产全部捐出来,一方面是品德的高尚,还有一个方面是比尔·盖茨受到平民教育文化的熏陶,有一张良好的隐性文凭,他认为必须这么做。

遵守公共秩序依靠平民教育

美国的教育教给孩子的基本原则是,无论任何理由都不可以侵害他人的利益与权利,由于教育的有效,优良的价值观不断重复,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似的对公共秩序的遵守。

我举一个我亲眼看到的例子。我女儿在美国就读的学校,校长是一个50多岁的老奶奶,有一天突然接到通知,让我们家长把车子开到学校一英里之外的地方待命,学校发生了重大危机。我到了学校,看到学校上空有六架直升机,校长拿着一个大话筒站在学校的楼顶上,说劫持人质发生在附近另外一个学校,枪声也来自那里,希望同学们不要惊慌。

这位校长站在最不安全的地方,拿着话筒讲话,这就是一个示范,让孩子们都知道有秩序地去做某件事。有学者说中国是紧缺经济,所以中国的公共汽车才这么挤,不挤就上不去。他说的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平民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从潜意识里去遵守秩序,最后从公众的角度来讲是最大的获益。比如美国 9·11恐怖袭击发生时,世贸中心大楼内的楼梯自动分成三条道,一条残疾人道,一条正常人道,一条是消防员往上走的道,于是才有4000多人顺利的撤退。如果像某些学者说的资源紧缺,这条道是最紧缺的,大家都去挤,我估计800人也挤不出来。遵守秩序成为一种习惯,整个民族的素质就提高了一步,这都是靠教育来完成的,而且是靠平民教育来完成的。

美国教育过程中不能碰的高压线

在美国,所有中小学是不能开除学籍的,但大学是可以开除学籍的。在大学里,只要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你撒了三次谎,肯定就被开除,没有任何的商量余地,即便是布什总统帮你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可见诚实在美国教育中的重要性。

公平、公正的观念也是美国教育必须确立的观念。如果我讲话语气里流露出一点点对某个国家学生的歧视,我的女儿就会指责我。她的潜意识当中,这种平等、公平意识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平民教育,要求所有人都平等,对于民主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孩子从小就知道隐私的重要性。现在美国百分之百的学校不会公布成绩,所以在美国,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够昂头挺胸,因为别人不知道他的成绩是多少。克林顿成绩总是60多分,他可以在讲堂里演讲,如果在我们这里,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美国学校,有一个不需要写进校训的校训———“人生六诫”,这是我这个平庸人的第二个发现。这些都是美国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的高压线。这些都和美国的基督教文化有联系:

一诫,不许把人作为偶像崇拜;

二诫,不许随意发誓起赌咒;

三诫,不许贪恋别人的财物;

四诫,不许懒惰不孝不感恩;

五诫,不许偷盗奸淫谋杀人;

六诫,不许撒谎害人作假证。

几个美国教育的小故事

有一天,我女儿找到我,说要跟我商量一个重大的事情,说准备花一美元参加俱乐部,我问是什么俱乐部呢?她回答说是“帮助俱乐部”。俱乐部的总经理是三年级的学生,总共有30人参加,专门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我开始也没有太在意,过了几个月,有一天我翻《洛杉矶时报》,发现了一则报道,就是报道他们的帮助俱乐部的。我女儿说,帮助俱乐部总经理和报社签了合同,他们提供的报道,稿费比其他报道贵三倍。他们就是通过这些方式赚钱,去帮助盲人看橄榄球赛、给社区穷人家的小朋友发巧克力等等。最后还盈利了1000多美元。帮助俱乐部里有富家子弟,也有官员的孩子。他们都是在一个平台上接受平民教育的理念,做一些大人看起来似乎没有意义,但是对孩子的成长却极有利的事情。

第二个故事是“美国新生上哈佛”。我的一个同事的孩子,考上哈佛大学,家里准备庆贺,他父亲说请同事吃一顿饭吧。我们表示祝贺之后,就问孩子什么时候去哈佛,他回答说大概提前一个月,准备骑自行车去,从洛杉矶骑自行车到新泽西州。这一顿饭后,孩子就上路了,过了一个多月,他父亲就把孩子一路去上学的照片拿给我们看。他一路上骑着自行车,或是搭便车,在沿途的饭馆打工,并做社会调查,比如客人数量、客人消费状况,到了学校就把厚厚一本资料交给学校。出发前,孩子的父亲给了他300美元,结果他到学校之后,还了这300美元,还赚到了钱。美国人的教育充满危机意识,如果不往前走,可能就会退步。改变城乡教育差距的思路对策

张勇 /文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依然明显,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农村教育在发展水平、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与城市教育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中城乡师资素质的差距是最大的差距。教育水平不高的深层原因是政府责任的“缺位”与投入体制的选择不当,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的认识及教育政策中“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因此,要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就必须从源头上下点功夫:即大力加强政府责任,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大力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督导评估,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的结构调整,大力加强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培训。

关键词:政策 投入 评估 布局 培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总体教育发展速度不快,教育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教育的滞后。就我国的现有人口结构来看,八亿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民耕田种地迫切需要新知识、新技能作为后勤补给。然而,抬眼看看各省的农村教育状况,除了揪心,就是忧虑.因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每年都在上升,而政府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又相对明显滞后于城市发达地区,这就使得很多农村孩子无法得到继续升学的机会.因此,不少农民从感情上对教育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所以千方百计让孩子辍学进城务工,从而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教育要想让人民满意,首先就得让农民老大哥满意才行.所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就是目前教育改革当务之急。

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政府责任的“缺位”主要源于政府“经济人”的特征与投入体制的选择不当

按照现代经济理论,政府具有“经济人”的特征,总是存在首先满足自身利益的动机,减少成本投入、获取更多更大的政治利益总会成为其首要的选择、而教育的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效益滞后且政治利益不明显的投资,它远不如对经济或其他短期投资的效果明显,也不利于容易增加政府的业绩来换取更多的政治资本。因此,只要条件允许,政府总是对教育投入责任进行逃避或推卸,在投入上采取保守而不是积极的姿态,甚至倾向于挪用教育经费。在这种政府经济人的本质下,能够迫使政府在投入责任上不“缺位”只有一个办法,即加强制度约束。利用制度或者是法律的强制性来促使其必须负起投入的责任,但事实上,这方面正是我同教育制度的一大缺失。《教育投入法》至今没有出台,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在客观上却为政府在投入责任上的逃避与推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在这种体制下,中央政府只负责用于普及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中央政府的责任在于对义务教育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为了保证中央政府责任的落实。中央本级财政按理应保证足够的经费投入,因为只有足够的经费才能保证宏观调控的力度,然而由于现行的体制并没有明确规定中央政府应当担负的具体责任,现实中中央政府只提供少量的义务教育专项补助,没有规范的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宏观调控能力很弱,把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大部分责任推给了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而县级政府的财力明显不堪重负。“有心无力”的现象十分突出,这样一来,投入的责任自然难以落实。

(二)观念的落后主要源于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的认识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引入其中,回答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问题。舒尔茨认为,传统理论将人力排除在资本范畴之外是错误的,这种资本概念过于狭窄;人力资源也是资本,是广义资本的一部分。因此,广义的积累就不仅包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的积累。也应当包括人力资本的积累。他还认为,人口质量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是稀缺、耐久、有用的资源,而人口质量的改进主要是由教育造成的,因而教育是人力资本生产的关键因素。以此为基础,他回答了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他认为,人力资本质量改进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没有高质量人力资本的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只有具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才会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差额来自于人力资本投资。因此,人力资本是生产力。但实际上,现在农村地区的许多群众甚至领导对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的认识还停留在物的阶段,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也不难理解了。

(三)教学内容与模式的落后主要源于教育政策中“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例如过去的粮油供应政策,就业、医疗、住房、劳保等各项社会福利等等。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这一思路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但作为——种思维定势它仍有较大的惯性,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之中,反映在教育政策上特别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则主要体现为无视城市与农村儿童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区别。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这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无疑是很不公正的。多项调查表明,导致农村学生流失辍学居第二位的重要原因(仅次于经济负担),是由于教学难度过高,致使许多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音,这一“规则的不公”导致了在受教育机会上“起点的不公”;其背后,正是“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在作祟。

二、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思路对策建议

(一)大力加强政府责任,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各级政府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把实施科教兴国、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由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要把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工作分解到政府各个部门,明确各自职责,同时把教育工作纳入领导目标管理中,与各级领导的实绩联系起来,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要克服“重经济、轻教育”,“重任期政绩、轻长远发展”的思想,真正把教育当成“硬指标”,切实把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落到实处。

(二)大力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尽快制定出台《义务教育投入法》,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确保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逐年提高;建立和完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财政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建立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有效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发挥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的作用,扶持农村地区发展教育;建立教育成本补偿制度,由城市拿出特定资金,作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补偿,以增加农村的教育投入;尝试在城市开征教育税,用于补偿农村的教育成本;完善城市对农村教育“对口帮扶”的机制,在人、财、物等方面支持农村地区教育;利用政府、社会和市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以及国际合作渠道引进资金,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此外,对政府投入的责任应加强监督,建议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检查全省的义务教育投入是否及时到位,尤其要加强监督公用经费的投入,防止出现“空头预算”以及“教育预算被统筹掉了”的现象,更要防止教育经费被“挤占挪用”的情况;同时要加强计会监督,增大教育投资。运转的透明度。加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并抵制种种官僚作风、腐败行为的滋生。

(三)大力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督导评估

督导评估的关键前提是要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估考核标准和实施办法,同时建立一支专业化评估队伍。考核的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点考核县级政府及其党政主要领导于部依法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情况,严格执行“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工作实绩督导考核制度”,督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依法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二是考核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的情况。禁止截留、平调,挪用教育专项经费、上级政府教育转移支付经费、中小学学杂费等。三是考核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的情况,包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的营造情况,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的保障以及禁止有关部门对学校乱摊派和学校自身的乱收费情况等。四是考核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包括师德建设,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等方面。五是考核教育发展水平,建议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监测指标体系,将九年义务教育按时毕业率和16周岁人口初中入学率作为重要指标,强化教育督导检查中的量化评估工作。

(四)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的结构调整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本质上是存量和增量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通过布局调整,逐步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提倡规模化办学,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在布局调整中,要把建设寄宿制中心校(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总体目标,通过撤并、置换、改造、新建等形式,推动中小学布局合理化,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这样既能改变以往教育投资分散的弊端,使投资相对集中,提高学校的建设标准,又可使农村数量不多的优秀教师集中起来,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增强学校师资的力量。

(五)大力加强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培训

城乡教育差距 篇6

城乡教育资源不公,主要是教师资源上的不公和教学设施上的不公。很多农村及偏远落后地区的教师,受教育水平偏低,甚至有的地区长期使用代课老师,文化素质远远达不到义务教育的规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农村的条件太差,鉴于农村的条件和资源落后,教师待遇相对来说较低的情况,很多优秀的人民教师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选择去农村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很多教师岗位被迫只能聘用一些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都偏低的代课教师。而为了寻找良好的师资条件,农村的孩子又涌向城市读书,导致农村生源不足,学校办不起来,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并且,农村的教育设施很多还非常落后,并没有与时俱进地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学生接触不到新事物、新东西,有些学校还没有添加上这些设备。比如,操场还是落伍的泥土地,一到刮风下雨就不能使用,学校的课堂上也没有增加多媒体设备,让课堂显得枯燥无味。甚至有的地方可能还存在着安全隐患,严重地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教育设施落后和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在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都是存在的,那么,应该如何着手进行解决这些问题呢?就是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该针对城乡差异情况,结合城乡的特点,通过政策和社会的扶持和帮助让教育资源适当地向农村倾斜。帮助农村建立和本地相符的学校,分配优秀教师到学校工作,增加人们对农村教育的信心。具体来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做。

一、加大对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师资力量培养

要想把教育办好,师资力量是缺少不了的,可以说,师资力量是教育最重要的因素,如何培养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师资力量呢?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对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实施政策偏移,比如,给这些地区尽量多配置一些带编制的教师岗位,并逐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解决他们工作的后顾之忧,吸引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主动到这里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其次,加大对农村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素质上的提高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地提高,总起来说,一个是观念上的改进,一个是视野上的拓展,另一个是知识水平上的进修。农村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受教育的质量,只有农村的师资力量增强了,才会增强人们对教育的信心,受教育人群也就相应地留在了农村。

二、加大对农村办学的物质支持

物质是政策强有力的支撑,农村的物质水平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而城乡教育条件差异显著也是导致农村教育落后、导致农村教育滞后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学校的环境设施和教学设备的需求越来越高。学生受教育的层次越来越高,他们理应获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条件,以面对将来更加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但是,可以看到,在农村,由于资金缺乏,学生的学习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从教室到操场再到宿舍,以及教学设备上的落后,这种落后成为了一个系列,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怎么能精神抖擞地学习,教师又怎么能安心教学呢?针对一些落后地区的环境设施,政府应该适当地给与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供给,并鼓励一些企业等向这些学校伸出援助之手。给这些地方的学校捐款捐物,用来购买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仪器,切实地改良学生的上课条件,力所能及地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增强法律意识,贯彻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在中国是最基本的教育任务,然而,在农村的很多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的落后和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加上一些人目光短浅,没有及时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存在着还没有上完九年义务教育就让学生退学的现象。虽然在免交学费的政策下有所缓解,但是,在贫穷落后的地方,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辍学问题还是比较严重。在这样的地区,应该给他们重点灌输义务教育的意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免试就近入学的权利。重点告诉家长,让子女接受教育是每个家长的法定义务,如果随便让学生辍学,是违法的行为。另外,要和家长讲清楚,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的社会,是科技的社会,如果没有知识和能力,是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下去的。让每个家长都能认识到,学习对于孩子成长和未来生活的意义,使他们不再产生让孩子辍学的念头。

城乡教育差距 篇7

在吉林省, 像这样的教学点就有75所, 这些教学点有的只能上数学课和语文课, 英语、音乐、美术都上不了;靠的是“黑板 + 粉笔 + 教科书”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久而久之, 学生的兴趣没了, 教学质量提升得也很慢。而对于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 别说是学生, 就连教师都没有机会接触。

2013年, 这些教学点迎来了教育春风, 为缓解边远山区教学点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的状况,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缩小城乡差距, 国家实施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为教学点的师生们送来了卫星接收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这对于资金短缺、师资水平偏低、教育资源匮乏的山区教学点来说, 是实实在在地给课堂注入了活力。通过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备课的视野宽了, 教学的范围广了, 教学的方法新颖了, 演示的效果形象了, 学生的兴趣浓厚了。有了这些设备和资源, 教师不再光啃书本, 不再为枯燥的课堂教学而苦恼, 学生们在教室中就享受到了城里孩子学习的知识, 使孩子们的视野从大山、森林、田野延伸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和海角天涯, 感受到了现代文明气息。

在教学点项目数字教学资源的辅助效应下, 教学点的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学生不再是枯燥地看书写字, 平时经常溜号的学生, 也对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蛟河市的漂河川教学点教师在上“娃娃家”这节美术课时, 由于农村孩子对于城市家庭的环境非常陌生, 教师截取了数字教育资源中的图片, 孩子们看后都说“好漂亮呀”。接着, 利用动画课件布置娃娃家,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尝试。几分钟后, 孩子们用画笔画出了自己设计的家。又如在学习克和千克时, 让学生跟着电视中的孩子一起背一背, 感受物体有轻有重, 进而引入质量单位克。这时, 孩子和电视中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动起来, 积极性一下子提升了。

这些成效的取得, 得益于教学点项目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普及使用, 不但切实缩短了城乡差距, 更为教学资源贫瘠的教学点开创了新的教学局面。

在为教学点解决了相关硬件及教学资源问题的同时, “如何维护使用才能让这些设备资源在教学点运用得更加长远, 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现代化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非一朝一夕之事, 虽然现在配备了设备, 资源也接收到了, 但这仅仅是一个起步, 如果不会用, 再好的设备和资源也是形同虚设。如何维护、使用才是关键, 只有用好了, 维护好了, 才能使数字教育资源和设备真正实现“面向学生, 走进课堂, 用于教学”。

因此, 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我们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省、市相关部门开展的培训工作。通过多期的培训活动使教师们切实掌握了相关设备的使用及维护, 如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并进行基础维护;能够对文字进行录入与修改, 对演示型电子教案中的文字、图片、图形绘制、音视频下载与播放、动画效果设置等进行修改, 提高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率, 使这些设备真正用于教学当中。另外, 还要做好数字教育资源的接收和运用工作, 教师们应该不间断地接收教育资源, 及时整理保存, 便于日常教学使用。

我们也建议教学点的教师们积极互动, 加入省装备中心、县装备办及县中心校等部门建立的研讨交流群, 以便于解决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要做到有问题随时交流, 及时解决。教师们也能够在交流过程中体验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方便。

教学点能够拥有现在这样的新局面来之不易,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给教学点的孩子们创造一个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平台。虽然他们在条件相对比较艰苦的环境下学习, 但如果能够学到与城里孩子们一样的知识, 应用到同等的教学设备, 也是很幸福的。

城乡教育差距 篇8

1城乡教师队伍差距较大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 很多地区在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 都可看到崭新的校舍、优美的校园和现代化的配套设施, 不断加大的教育有效投入在改善了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 推进了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同时, 切实缩小了城乡学校的差距。但教育均衡发展首当其冲的严重问题仍是城乡教师校际差距较大。

1.1学科结构失衡

如果单纯从总体数量角度考察, 渝北师资队伍呈现农村学校教师超编而城区学校教师缺编。但从学科结构分析, 农村学校教师普遍存在学无所教、学非所教的现象, 表现出以学科教师不配套为特征的结构性缺编。一般情况下, 农村学校的语文、数学教师相对充裕, 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 (如外语、 体育、音乐、美术等) 教师则严重不足。很多学校教师兼课现象比较严重, 他们往往将主要精力花在要“统考”的学科上, 对于兼代的所谓“副课”则予以应付。为了满足教学需要, 一些学校的课程只能由略知一二的教师“客串”。有些课程对学生来说, 可望而不可及。

1.2年龄结构失衡

根据大湾、茨竹、兴隆三镇学校的调查数据表明 (图1、 图2、图3) , 由于调动受职称、编制的影响, 教师年龄呈老龄化趋势。“三镇”教师平均年龄分别是大湾镇43岁左右、茨竹镇42岁左右、兴隆镇45左右, 其中两岔河小学49岁左右, 同仁完小、茨竹小学、兴隆小学教师平均年龄都达到47岁左右。通过调查发现, 农村教师对工作环境与生活需求水平的提高, 使农村学校长期处于“要人难, 留人难”的尴尬境地。随着年龄结构的老化, 使部分地区可能面临年龄断层的局面, 呈现皆老无少的状况, 造成进取激情相对不够, 职业倦怠明显, 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部分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 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 课余抓业务自修的少, 搞休闲娱乐的多。

1.3学历结构失衡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小学教师专科学历、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在逐年递增, 中专及以下学历在逐年递减。以兴隆、大湾、茨竹三镇学校的调查数据为例:茨竹镇有教职工346人, 其中专任教师小学119人、初中75人, 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248人、专科学历69人;大湾镇有教职工160人, 其中专任教师小学97人、初中51人, 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84人、专科学历64人;兴隆镇有教职工132人, 其中专任教师小学65人、初中58人, 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69人、专科学历51人、高中学历3人。但农村总体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较城市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村中小学教师中,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学历证书都是通过函授、电大等在职培训取得的。后学历特征使他们的教育理念、知识体系、教学技能、综合素质没有及时得到提高, 不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1.4职称结构失衡

以兴隆、大湾、茨竹三镇学校的调查数据为例:茨竹镇有专任教师小学119人、初中75人, 其中职称正高0人、副高25人、中级134人、初级151人、未评9人。大湾镇有专任教师小学97人、初中51人, 其中职称正高0人、副高4人、中级67人、初级74人、未评3人。兴隆镇有专任教师小学65人、初中58人, 其中职称正高0人、副高8人、中级58人、初级57人。三镇学校的调查数据表明, 农村学校专任教师中级以上职称比例虽然与全区总体水平相当, 无显著差距, 但全区所有正高级职称教师全部集中在城区中小学, 农村学校一个也没有, 意味着农村学校无专家型教师。

1.5专业素质失衡

新课程理念, 以及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新新教学模式的兴起, 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而农村地区却由于地理、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原因, 相对城市而言, 在师资专业素质方面存在诸多失衡现象。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对新课程不适应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不适应, “整合”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 而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相关知识缺乏, 面对“综合课程”很多人不知所措, 研究性课程的开设更使很多农村教师感到知识严重不够用;二是专业能力不适应, 重视“教”的能力而轻视“导”的能力, 具备“控制”的能力而缺乏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重视“演绎”教案的能力而缺乏依据学生的问题、动机和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设计”的能力, 具备机械执行课程的能力而缺乏主动研究、开发课程的能力;三是专业精神不适应, 面对经济待遇偏低而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日益强化之间的矛盾, 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心态严重失衡, 思想动荡, 反映出专业操守的不适应。

2城乡教师队伍差距较大的原因分析

2.1教师编制政策存在机械性, 造成农村学校教师学科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 编制部门按师生比编制教师数量, 导致城市教师数量越来越多, 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因学生逐年减少而教师编制数量有限, 致使急需配备的紧缺学科教师无法配备, 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生活指导教师没有解决相应的编制。据调查统计, 兴隆、大湾、茨竹三镇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好, 各种功能室及各项器材都按标准配备, 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配齐配足。然而20人以下的班级人数, 大湾镇有7个班, 其中金安完小一年级8人, 华宇希望小学一年级9人。按师生比计算, 这些学校教师不仅不缺编, 反而超编, 但是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却奇缺, 从而造成农村学校教师学科结构失衡。

2.2教师职称政策存在偏向性, 造成农村学校教师职称结构失衡

政策偏差是教育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在这些政策中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 形成的城乡区别对待的教育政策, 或者可以称为城市偏向的教育政策。 纵观教育政策发展的历史, 在很长一段历史里有难以割舍的城市情节, 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有时成了教育政策的遗忘者和受歧视者。以教师职称政策为例, 文件上虽然强调要向农村学校倾斜, 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因为职称岗位结构比例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以重庆市将颁布实施的教师职称结构比例为例, 市级重点中学高级职称为35%, 而小学高级职称为10%、初中高级职称为15%。众所周知, 市级重点中学绝大多数都部署在城区, 农村的市级重点中学少之又少, 这就造成城市学校的高级职称教师多而农村学校少, 致使农村学校教师职称结构失衡。

2.3教师调动政策缺乏平衡性, 造成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失衡

调查显示, 由于渝北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区, 加之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门槛较低, 于是大量学生转入城区就读, 城区学校流入人口过快过多, 大量改扩建学校, 需要大量的教师。因此, 近三年, 教师由农村考向城区的较多, 大湾镇调入7人, 调出22人;茨竹镇调入6人, 调出43人;兴隆镇调入3人, 调出30人。而调出的绝大多数都是参加工作不久、尚未评上中级以上职称的青年教师。原因有二:一是受职称岗位设置的限制, 城区学校无中级及以上的职称岗位, 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中老年教师若调入城区学校, 将无法享受原来的职称工资待遇, 因而不愿调动;二是教师调动要参加教学能力考核, 中老年教师无专业实力与青年教师竞争。正是基于此, 调入城区学校的主要是青年教师, 而留守农村学校的则是中老年教师, 从而造成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失衡。

2.4教师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 造成农村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失衡

由于农村教育本身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针对农村教师的专业支持体系, 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体系的需要。主要表现在:针对农村教师尚未建立常规化、连续性的培训机制;专项培训以骨干教师为主, 全员培训难以保证质量和稳定性;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难以深入参与网络学习, 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农村教师培训的参与方多元化, 但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和资源整合;培训的内容、方式及培训者知识结构脱离农村教育的实际。这些都可能导致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在教师基本素质层面出现差距, 且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2.5教师交流机制缺乏有效性, 造成农村学校教师帮扶工作失衡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 尽管《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等都强调要加强组织教师的流动, 但对参加流动的教师构成及人员比例、教师流动年限、教师的待遇以及流动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等并未做出合理安排。目前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的流动基本上还是一种自由、自主的流动, 制度化、合理化的流动机制尚未形成。近年来, 国家和各级政府为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也实施了诸多促进教师流动和扶持农村教育发展的举措, 如实行特岗计划、教师支教、教师轮岗、免费师范生等措施, 缓解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短缺问题,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但教师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必然要涉及到被交流教师以及所在学校的切身利益问题, 这些都需要相关配套措施予以解决, 但事实上现在还没有相应的对策。据调查, 一些城市学校过分强调自己学校的利益, 担心教师交流打破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因而不愿意和农村学校进行教师交流。特别是比较优秀的教师, 学校更是不愿甚至不敢放开他们去乡村支教。这种情况的存在, 明显地成为了城乡义务教育优质教师资源共享的巨大障碍。

3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差距的对策建议

对策建议一:政策保障, 政策倾斜。

1) 建立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小学全员聘用制竞争上岗实施方案》《教师交流》等文件, 通过“双选”与“公选”并举的方式, 招聘大学毕业生和引进在职骨干教师。制定并落实鼓励城市中青年教师到农村支教的相关措施, 切实保障城市教师尤其是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 时间一般应在二年以上, 并将教师支教作为其晋升职称和职务、参评优秀教师和更高一级职称教师的必备条件。

2) 建立合理流出流入机制, 确保教师队伍稳定。长期以来, 优秀教师的流动主要从农村流向县城、流向市区, 从办学条件差、待遇差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和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学校。教师这种不合理的流动导致强势学校更强、弱势学校更薄弱, 加重了农村教师队伍紧缺, 特别是优秀教师严重不足。要给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和补贴, 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各种待遇, 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留住优秀教师, 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改变新进教师分配方式, 走出凡是新教师都必须分到农村学校任教的误区, 调换一下顺序, 把新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分配到管理规范的城区学校任教, 通过优师的“传帮带”, 通过学校严格的管理, 经过三、 五年的培养, 新教师很快就成长起来, 然后, 放到农村学校去, 他们将会独当一面。

3) 建立经费保障制度。政府应设立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鼓励城乡教师交流的专项经费, 并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 专款专用。要大幅提高边远山区和农村学校教师的工资水平, 设立的边远山区津贴应大幅度超过城市教师的待遇。对从城镇到农村支教的教师, 给予补助, 给予奖励,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对城镇学校对口支援、接待农村教师进修学习的学校, 也要制定相应的要求与激励政策。将城市学校老师帮扶农村学校教师的数量与实效作为考核、奖励优质学校和优秀教师的重要考核内容。中小学教师评聘中级、副高以上职称和干部提拔时, 必须要有在农村和边远山区学校多年工作经历。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活力, 消除职业倦怠, 学习不同学校的先进教学方法, 又可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科、知识、年龄等结构,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出坚实有力的一步。

对策建议二:均衡配置, 解决难点。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足额配备教职工附加编制。优化城乡音、体、美、科、 劳、信息技术等学科专职教师结构, 着力调整教师岗位结构。 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编制必须根据学校布局、与学校和教学点数量及学术数量来综合核定。应加强城乡中小学教师的编制核定工作, 逐步建立起适应城乡实际需求的弹性编制管理制度。核定农村教师编制时, 不仅应坚持城乡平等的师生比核定标准, 而且还应根据农村学校的现实情况, 根据农村中小学生源分散、教学点多、新课程实施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需要, 充分考虑师/科比、师/年级比、师/周课时比等因素进行核定。针对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应当根据实际需要, 适当增加教师编制, 多招聘一些青年教师, 特别是农村地区音乐、美术和生活老师, 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校医、教辅、后勤人员的编制也应该按各校实际需求尽量予以解决。

对策建议三:均衡培训, 突出重点。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学历提升工作的意见》, 重点鼓励支持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途径提高学历水平。广泛开展教师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 研究和制定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交流的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特别针对农村学校师资少、工作任务重、抽不出时间到城市学习的问题, 教育部门可在保证教学内容、时间与质量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 允许农村学校统筹安排、灵活调整教学时间, 也可以超编制为农村学校配备更多的教师。这样, 一方面能缓解农村教师不足和教师素质较低的问题, 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农村教师队伍自身的造血功能。

对策建议四:搭建平台, 公平成长。

一是高度重视教师培训提高。二是创新干部教师培训制度。三是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 采取转岗培训、城乡交流、 顶岗置换、脱产培训、名师带教、校本研修等方式。四是加强名师骨干教师培养, 成立区级名师工作室、建立区内“影子学校”培训基地等。在此基础上, 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举办 “我的教育梦”师德师风演讲比赛、组织开展“三学三改三立”专项教育活动、组织精品课赛课活动、组织一师一优课评选活动等, 让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任课教师参与其中, 通过观摩、学习、参与、展示等形式确实提升城乡教师素质。

对策建议五:科学调配, 流动教学。

城乡教师队伍的差距是历史发展造成的, 而促进城乡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也必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在这种背景下, 地处农村的乡镇不能坐享改革红利, 而应积极作为, 科学调配教师资源, 建立流动教学制度。由学生“走读制”变为教师 “走教制”, 各乡镇教管中心建立教师周转站, 对教师实行集中动态管理, 薄弱学科教师不固定分配到一所学校工作, 这些教师的吃住由乡镇统一安排, 早晚由镇教育管理中心指派车辆接送, 根据实际需要流动为每所学校上课, 以此缓解学科教师不配套的矛盾。

综上所述, 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农村教育问题, 城乡师资配置不均衡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城乡教育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统筹城乡师资, 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均衡是相对的, 发展是才长远的。解决城乡师资统筹难题要有系统的眼界, 立足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来思考。不能仅仅是各种应急的、短期的治标之策, 更应该着眼于长远, 建立一套长效机制。首要的是政府要有勇气担起责任, 以制度做保障, 一手抓配置, 一手抓提高,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严把农村教师入口关, 创新教师培训方式, 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适度倾斜农村教师待遇, 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增强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 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教, 逐步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由此, 相信统筹城乡师资, 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 不再是一句空话。最终实现强化城乡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城乡教师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者, 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聚焦农村教师[R].2008.

城乡教育差距 篇9

教育在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 方方面面的差异, 有一项最关键, 那就是教学资源上的差异, 而且随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这种差别在学段越高差距越大。这种差别所指不仅是学生, 更在老师。发达地区由于资讯发达, 学生见闻相对广博, 自然要求老师知识面宽泛, 倒逼老师不断地学习, 提升自己。落后地区消息闭塞, 老师只重课本知识。几年下来, 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互联网在城乡教育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 并且许多有条件的城乡学校, 不仅并入了互联网, 更是在校园内部架设了校园网, 尝试在网络教学方面上进行突破。但在部分落后地区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 教学素养欠缺, 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导致学生不能成为网络应用的主体, 从而导致网络资源的不能充分利用。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都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 不断思考和创新。

二、网络教学的特点

(一) 全程交互

通过网络的普及, 当下的网络教学已经具备了全程交互的条件, 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 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无障碍交互, 并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图文、动画、视频的资源交互。这种交互能力是常规教学中学生无法体会到的,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的质量。

(二) 资源共享

有了教育资源共享网络, 就像有了一个巨大的资料库, 老师的讲义, 授课的视频, 学生的问题, 老师的解惑, 还有经过计算机语言编制出的各种动画教学软件, 都可以存于网络, 待学生随时通过网络终端获取。

(三) 方式创新

网络教学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 从老师灌输, 变成了学生自学, 老师慢慢由知识传授者, 变成了方法导引者, 从学习的过程中剥离出来, 站在学习之外, 更好地分析学生, 为学生找寻适合的学习模式, 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 内容丰富

由于教学网络连入了庞大的互联网, 从而能够接受更优秀的教学资源。这时学习的不光有学生, 还有老师, 通过网络途径, 向兄弟学校学习, 向大城市教师取经, 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经验, 丰富个人教学技能。

三、网络教学的主要形式

(一) 视频广播

视频广播是实时性的, 学习者收看的学习资料 (实时视频或现场录像) 通过网络管理中心进行传播, 并且这种形式带宽占用较小, 只需1.37M左右。期间不受任何因素的干扰, 学习者能够不受地域或人数的限制, 只要有收看条件的相应教室, 就能够进行实时学习。

(二) 视频点播

视频点播不是实时的。学习者可以从网络服务器上调用相关的视频片段进行学习, 这种形式便于学习者反复学习, 随时学习。只要网络服务器上对教学片或录像进行存储即可。

(三) WEB教材

把教学内容作成网页的形式。此种形式把立体的教学模式平面化, 适合学习者在学习完后, 形成纸质资料, 便于后期的复习。

(四)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经过电脑语言编制后的程序, 其中声效、动画并重, 学习过程寓教于乐, 学习者轻松中学习。并且多媒体课件下载到客户端的机器运行, 不受网络的限制, 在网络受到干扰, 不通的情况下, 仍能在客户端的计算机上运行。

四、目前农村地区能够实施的网络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一) 视频广播

国家从2003年起就开展了采取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等三种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的教学方法试点工程。但基于视频广播的局限性, 只能看, 不能“说”。而且学生本身素质存在差异, 宣讲内容缺乏针对性, 并不适合所有学生。所以大部分学校的设施处于闲置状态。

(二)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制作, 涉及教学方案设计、文字脚本撰写、平面设计 (美工) 创意、2D 3D动画制作、视音频素材采集和编辑、编程等等方面, 对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要求很高, 对制作平台的硬件要求很高。目前落后地区的教师基于本身的教学素养很难独立完成课件的制作, 造成配备了多媒体的部分学校设施的闲置。

五、针对目前现状的解决方法

1) 视屏广播的光盘建议采取知识点教学的方式, 通过对各个知识点的宣讲集合成独立的视频文件, 让学生和老师在观看视频时可以有选择、有重点的对光盘内容进行筛选, 把现有的多媒体教室充分利用起来, 避免造成资源的闲置。

2) 建议我们有能力的专业团队运用通用软件做成好的课件放到网络平台上, 教师利用这些课件设计学习活动方案进行教学。有问题通过网络反馈, 专业团队根据问题进行改进完善。变“全校统一备课, 互通有无”为“全国统一备课, 互通有无”, 变“小组教研, 学校教研”为“全国教研”。那么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受到同等级的教学。学生会受到更良好的教育, 学习得更轻松愉悦。

六、结束语

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 社会各种资源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 教育资源也是如此。故此, 城乡教育额网络资源应用应该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方向。有了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 “全国统一备课”就有了可能。在国家大力发展扶持教育事业的东风下, 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并努力为学生创造更高效的课堂和优质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戟峰.教育技术进入信息化发展新阶段[M].中国电化教育, 2000.

[2]张秀英.世纪回眸——从媒体的演变看电教的发展[M].中国电化教育, 1999.

[3]田屹.论信息时代的学校网络教学[J].教育技术中心, 2004.

[4]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M].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城乡教育差距 篇10

初等教育主要是指全日制小学,学制为6年。全日制小学的教育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新生一代,使他们接受中等教育有个良好的基础[1]。初等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我国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严格的户籍制为代表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教育制度设计的缺失,我国义务教育存在区域、城乡差异[2],其中,初等教育由于其分布的普遍性和经费来源的基础性,城乡差距尤为严重。教育均衡发展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目前城乡教育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还有扩大的趋势[3]。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强化了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取向。这必然促进我国农村教育条件的改善,缩小我国城乡教育差距。

可见,解决好城乡初等教育差距是解决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方面,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城乡初等教育差距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国内虽有很多关于城乡教育差距的研究,但针对初等教育阶段进行的研究还很少。基于此,本文以河南省周口市为例,通过抽样调查其城乡小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分析城乡初等教育差距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尽早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作出贡献。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周口市为案例区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首先,给周口市区范围内的所有小学编号,利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0所小学作为反映城镇初等教育水平的调查对象;然后,给周口市下辖的辛集镇范围内的所有小学编号,用同样的方法随机选取10所小学作为反映农村初等教育水平的调查对象。

2.2 调查方法和内容

首先,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分别设计了学校信息调查表、教师信息调查表和学生信息调查表。学校信息主要包括学校所在地、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各种硬件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设施、卫星地面接收器、体育馆、宿舍、操场等)的情况以及学校经费来源等;教师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教龄、住址、月工资、教学年级、科目等;学生信息主要包括学生人数及其年级分布、学杂费、住校情况、获得国家补助情况、加入医疗保障等情况。然后,对各调查对象实施了走访式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3 城乡初等教育差距分析

经过对周口市城乡初等教育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发现:周口市城乡初等教育在教师、硬件设施、课程设置和学生四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3.1 城乡小学师资力量差距分析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4],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本调查研究发现城乡小学师生比、教师年龄、工资、本科学历的占有率等方面都存在差距。

首先,农村小学的师生比低于城镇小学。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普通小学总在校生1.086亿人,其中农村普通小学在校生0.70亿人,占总小学在校生的63.95%。由表1可见,周口市城镇小学师生比为4.9 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15%,但高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而周口市农村小学的师生比仅为3.64%,不仅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周口市的城镇水平。

部分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其次,农村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高于城镇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出现了老龄化趋势。如表2所示,周口市城镇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只有40.8岁,而农村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却为51.0岁,平均年长了近10岁,老龄化趋势明显,同时,农村教师的平均教龄也高于城镇小学,这说明农村小学急需“新鲜血液”的注入。

再次,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低于城镇。如表2所示,周口市城镇小学有12%的教师是本科学历,而农村小学教师中没有一个本科学历,形成强烈对比;并且,农村小学教师都还没有掌握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急需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最后,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低于城镇。由表2可见,城乡初等教育教师工资存在明显的差别,周口市教师平均月工资为825元,比农村小学教师工资的785元多了40元。城镇教师的高工资对优秀教师、年轻教师到城市从事教育事业是一种激励,农村教师的相对低工资,使得农村教师日常生活出现困境,不利于教师安心从事教育事业,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农村小学教师的住校比明显低于周口市小学教师的住校比。

3.2 城乡小学硬件设施差距分析

硬件教学设施是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好的硬件设施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反,较差的硬件教学设施,则会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表3是周口市城乡初等教育学校硬件设施的比较表,除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都具有外,体育设施、图书馆、电脑等硬件设备农村小学均无。对于农村初等教育小学学生,缺少体育设施不利于其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技能的增强;没有图书馆成为学生知识视野扩展的瓶颈;电脑设施的缺少使学生不能接触并应用现代高科技设备,进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美术馆、音乐设施的缺失完全磨灭学生在美术、音乐方面的特长,不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硬件设施的缺乏,与农村小学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有关。国家虽然承担了初等教育的主要责任,但薄弱的地方财政并不能给初等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5]。财政投入的缺乏,必然导致农村小学硬件设施的短缺。

3.3 城乡小学课程设置差距分析

课程,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而言,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1],对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起关键性作用。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周口市城乡初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差距。如表4所示,城镇和农村小学在基本课程——语文、数学等——方面都是相同的,不存在差距。但是,在体育、音乐等提高学生体育技能、艺术素养方面的课程,城乡差距较大,农村没有这方面的课程设置,这对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这主要是农村教师短缺以及农村教师知识文化素质的局限性造成的,农村教师知识文化素质不高,不可能担当起英语、美术等课程的教学,农村教师的短缺,也必然导致农村小学在进行初等教育时,优先开设语文、数学等基本课程。

3.4 城乡小学学生差距分析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国家的未来,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城乡初等教育学生方面存在差距将不利于城乡初等教育均衡发展,也必然影响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周口市城乡初等教育差距的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国家为了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小学实施了“两免一补”的直接补助政策,倾斜教育经费的支农力度,因此,在接受的国家直接补助方面,农村小学学生高于城镇小学学生。但是,其他方面均是城镇小学学生优于农村小学学生。如从小学在校人数、住校情况来看,农村小学处于劣势。这主要是由于农村村落分散,加上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没有条件建设学生宿舍,导致农村小学在校人数偏少,住校人数偏低;在医疗保障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备,城乡小学都还是空白,学生主要是随家庭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但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巨大差距,城乡小学学生在参加商业保险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4 缩小城乡初等教育差距的对策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型、全局性作用[6],城乡初等教育的差距必然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为缓解我国城乡初等教育的差距,促进城乡初等教育均衡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保障,我们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4.1 提高农村教师工资,保障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提高农村教师工资,缩小城乡初等教育教师工资的差距,能够增加农村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的数量,对年轻人才投身基层教育、献身农村教育事业是一种激励。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我国农村教师不足的现状,提高农村初等教育的师生比;另一方面可以缓解我国农村教师老龄化的趋势,保障我国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增加农村初等教育高学历教师的数量,提高农村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在提高教师工资的前提下,保障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使农村教师能够不为生计发愁,可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农村教师的住校率。

4.2 提高对农村初等教育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基础设施

提高对农村初等教育的投资力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农村初等教育基础设施的改造,另一方面,可以填补农村初等教育体育设施、图书馆等教学必需设施的空白,从而促进农村初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在提高对农村初等教育增加投资力度的基础上,对农村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使其掌握对体育设施、多媒体教学设施等教学设施的应用技能,提高对教学设施的利用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3 支持城乡教师互动交流,提高农村初等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大力支持城乡初等教育教师互动交流,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的交流,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先进教学经验的传播,而且能够提高了我国初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对我国初等教育的向前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保持和发展初等教育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农村初等教育的课程设置还应努力推进体育、音乐、美术等素质课程建设,提高农村初等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缩小城乡初等教育课程设置的差距,促进农村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4.4 适当合并农村初等教育学校,促进农村初等教育集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迅速转移,我国农村初等教育小学出现生源不足的状况,使原本不足的农村初等教育教学设施的利用率下降。因此,适当的合并农村初等教育学校,促进农村初等教育集聚发展,不仅可以解决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进而缓解城乡初等教育差距。

摘要:城乡初等教育的差距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以河南省周口市为例,基于实际调查、访问资料,从师资、硬件设施、课程设置和学生情况等四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城乡初等教育存在的差距及其存在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关键词:初等教育,城乡差距,周口市,对策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46,154.

[2]金久仁.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差距问题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05):39.

[3]胡双成.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几点表现[J].中国教师.200(703):23.

[4]刘凤,闵丽.浅议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作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6(,18):62.

[5]戴庆锋,李晓峰.我国初等教育隐性不公平的原因探索[J].教书育人.2007(,12):12.

上一篇:区域市场的榜样下一篇:建设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