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湖地区

2024-05-01

东西湖地区(精选八篇)

东西湖地区 篇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商品市场日益繁荣,人们对货物送达的时间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关注准确、及时、安全、快速的送达方式,快递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其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今年1-4月,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同比增长17.1%,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37.8亿元,同比增长7.4%。特别是在4月份当月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30%,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8%。快递业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快递是指承运方将托运方指定在特定时间内运达目的地的物品以最快的运输方式,运送和配送到指定的目的地或目标客户手中,快递的市场基础是对于时间比较敏感的运输需求。

1 快递业在我国的发展

快递业是介于物流业和传统邮政业之间相对独立的新兴行业。国际快递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中国第一家快递企业成立于1979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求社会能够提供更加快捷、安全的物品传递服务,同时不断改善的交通状况及信息管理技术也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可能,中国快递业由此应运而生。1980年中国邮政开办全球邮政特快专递业务(EMS),随后国际快递巨头也纷纷通过合资、委托代理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但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邮政企业已经无法满足外贸行业对报关材料、样品等快速传递的需求,民营快递企业因此迅速崛起。1993年,顺丰速运和申通快递分别在珠三角、长三角成立,1994年初,宅急送在北京成立。2005年12月,中国按照WTO协议全面对外资开放物流及快递业。2007年9月,《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发布为快递业提供了规范服务行业标准。2008年7月,《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2009年10月1日,《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新修改的《邮政法》同步实施,首次在法律上明确了快递企业的地位,并提出了快递业的准入门槛。

我国快递业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200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快递企业达到5,000余家,全行业从业人员23.1万人。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8.6亿件,同比增长22.8%;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79亿元,同比增长17.3%。全年同城、异地、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收入分别占全部快递收入的7.3%、55.7%和31.7%;业务量分别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23.5%、70.4%和6.1%。

未来我国快递市场的需求巨大,中外大量实践表明,现代社会的GDP与物流、快递业三者之间有着1∶2∶3的这一具有内在联系的比例发展关系。据此分析,未来十年中国GDP的年增长率如能保持8%左右,则我国快递业的年增长率将能达到约25%。

2 我国东西部地区快递业发展现状

从空间角度来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历史上经济发达且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快,基础设施完善,快运速递需求比较旺盛,提供快运速递服务的企业和机会较多,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短时间内能实现快运速递业的现代化;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区域条件、历史因素、国家经济政策等原因,快运速递业发展水平低,发展难度较大,使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快运速递业发展的东、中、西部差异,1999年东部地区物流产值高达3140.59亿元,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仅各为1401.23亿元和476.81亿元,东中西部之间差距较大。

从时间角度看,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快运快递业产值从1984年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从物流产值状况就可以看出来。1992年之前三大地带的快运速递业产值增加比较平缓,增加速度较小,从1992年开始三大地带的快运快递产值增加速度加快,呈直线上升趋势。1984年东部地区物流产值为243.44亿元,中部地区为160.11亿元,西部地区为60.36亿元,比例结构为52:35:13,1992年东部地区物流产值为765.55亿元,中部地区为167.07亿元,西部地区为371.64亿元,比例结构为48:23:29,其中中部地区落后于西部地区,到1999年,东部地区物流产值为3936.02亿元,中部地区为1774.4亿元,西部地区为682.5亿元,比例结构为61:28:11,差距越来越大。东部地区物流产值增加尤为明显,中部地区增加也较快,都远远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物流产值增加缓慢。当然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有关,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开放政策一直倾向在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经济投资环境较差,经济发展优惠条件较少,这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为东部地区快运快递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相对而言,西部发展活力较少。

以2009年年为例,在当年前三季度,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完成10.7亿件,同比增长24.6%,业务收入完成277.7亿元,同比增长14.2%;中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完成1.5亿件,同比增长14.7%,业务收入完成34.1亿元,同比增长19%;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完成1.2亿件,同比增长14.1%,业务收入完成30.9亿元,同比增长16.3%。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1%、10%和9%,业务量比重分别为79.7%、10.9%、9.4%。总体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快递业务收入增幅超过东部地区,但快递业务量的增幅却低于东部地区。第三季度,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中、西部总体量收小幅下降。这使得东部地区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始终保持80%左右的市场份额。

3 影响东西部区域快递产业发展的因素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快递业的发展目前还严重滞后于东中部地区,那么一个地区的快递产业发展到底会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呢?

3.1 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影响快递业的发展。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部分,它集中了主要的物流与客流。就我国快递业的服务对象而言,几乎全部为城市的自然人或法人。城市化水平越高,社会经济活动对运输的时间价值和个性化运输需求就越强烈,对快递货物运输量需求也就较大。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快递货物运输量的大小与其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我国快递需求量比较集中的几个地区区,如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圈,这些地区所产生的快递货物总量超过全国总水平的一半以上。

中国快递市场规模的增长与GDP的增长密切相关,其增长比例约为2.93:l,即如果GDP增长1%,快递市场规模将增长2.93%。这一比例关系可以较好地解释快递增长率的变化。

3.2 新型消费模式的发展

对于电子商务来说物流是实现销售过程的最终环节,由于电子商务使商品的时效性增强,快递成为商品配送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快递业提供了广阔的服务空间,网购对快递行业的拉动作用不容小视。2008年全国个人网上购物销售额1320亿元,由此带动的包裹快递量约5亿件。国内最大的网络购物平台“淘宝网”,2008年全年交易金额为999.6亿元,日均使用快递服务达到150万笔以上,较2007年增长超过100%。部分大型快递企业电子商务快递(异地、同城)的市场份额也超过50%以上。然而在对东西部地区网购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中国网购消费力城市的前十名中,东部地区独占鳌头,一举拿下所有坐席。根据分析,中国网购消费力十大城市主要集中在以江浙沪为主的长三角地区、以广深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和以北京为主的京津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电子商务消费旺盛,自然带动当地快递业务快速发展。

3.3 快递供给状况

除了以上两个因素外,快递的供给状况也会影响快递业的区域发展状况。快递是物流产业里的一个重要分支,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都会在快递行业中反映出来,当一个地区的快递企业够多是,竞争机制就会完善,表现出的价格也会趋于合理,这会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另外当快递企业增多时,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配套,使交易成本降低,公共基础设施成本降低,可获得外在的经济效益。以国内快递业为例,根据百度公司的关注指数排出的国内快递公司排行榜(如图2)显示,排在前十位的快递公司申通、顺丰、圆通、天天快递、韵达、宅急送、中通、EMS、中诚、汇通,其中有9家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前十位公司没有一家是西部企业。由此可见东西部快递产业的供给差异。

4 对西部快递业发展的建议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东西部的快递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要促进西部快递业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与东部快递企业合作,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东部地区快递业发展较西部地区成熟,成规模的快递企业较多,可以通过与东部地区快递企业联合发展,培养西部地区的快递市场。这里要强调的是合作不是吃掉对手,而是双方的互惠互补,是以较小的代价获取较大的市场利润,实现低成本扩张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合作引进东部快递企业的发展经验,使西部快递业在短时间内崛起,少走弯路。

4.2 大力培养快递业专业人才

由于快运快递企业涉及到仓储、运输、批发、商业和外贸等行业,同时由于它的综合性趋势,它必然要求快运快递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不仅要有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心理学等基本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综合性素质,是—种高级专业化管理人才。而具体岗位服务人员则应该是具备适应某一岗位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快运快递企业的快运快递全过程是对储、运等活动的经济性和技术性进行管理的活动,中间还伴随着快运快递信息管理、合同管理、营销管理、流通加工、设备管理和财务管理以及内部运行管理等业务管理活动。这就要求岗位的服务人员要对经营活动的诸要素(人、财、物、技术、信息、设备、交易产权等)能够进行有效管理,并通过这一领域的各类知识,形成专业化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从事这一岗位服务的要求,提高快运快递效率,提高这一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4.3 依托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拓充西部快递市场需求

随着西部电子商务市场的繁荣,网购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这无形中将会带动西部快递需求的蓬勃发展,可以利用这个时机,使消费者对快递运输这种新的消费习惯逐渐适应,达到培养消费者通过快递来运输货物的目的。

4.4 积极树立企业品牌,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提升西部快递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建立良好的企业口碑。

除此以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出台相关的鼓励措施,为西部快递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5 结论

快递业的发展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快递产业还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快递产业与当地的产业能否合理衔接,快递产业发展的好坏都将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鼓励西部快递企业发展,促进西部快递市场成熟,对西部经济开发政策的落实具有帮助意义。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蓬勃发展,快递运输日益被大家所接受和熟悉,然而在我国快递业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发展不均现象,本文通过对东西部地区快递业的研究,采用图表说明、数据展示、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导致这种不均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希望对西部地区的快递业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快递,快递产业,物流,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王道平,杨永芳.我国国内快递市场的竞争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10-15,2009.2.

[2]王旭晴,朱晓宁.我国快递企业市场竞争力比较分析[J].物流技术,20-22,2010.4.

[3]叶扬,殷彪.我国快速业的市场拓展与国际经验[J].国际经济合作,32-34,2008.5.

[4]周艳军,黄中鼎.我国快递业品牌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50-53,2006.9.

[5]沈雁,袁庆达等.中国城际快递市场份额的Markov预测与分析[J].商业研究,89-91,2007.2.

[6]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7]国家邮政局网站,http://www.chinapost.gov.cn.

广东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地区名录 篇2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上林县、隆安县,柳州市融水县、三江县、融安县,桂林市龙胜县、资源县,‘贺州市富川县、昭平县,来宾市忻城县、金秀县,崇左市天等县、龙州县、宁明县、大新县,百色市那坡县、凌云县、田东县、乐业县、靖西市、西林县、隆林县、田林县、德保县、田阳县,河池市东兰县、风山县、巴马县、罗城县、都安县、大化县、环江县共 33 个县。

四川:凉山州美姑县、金阳县、昭觉县、布拖县、雷波县、普格县、喜德县、盐源县、木里县、越西县、甘洛县,甘孜州康定市、泸定县、丹巴县、九龙县、雅江县、稻城县、道孚县、炉霍县、得荣县、白玉县、新龙县、巴塘县、乡城县共 29 个县。

云南:昭通市昭阳区、永善县、大关县、鲁甸县、盐津县、绥江县、彝良县、威信县、巧家县、镇雄县,怒江州泸水县、福贡县、贡山县、兰坪县共 14 个县。

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本效率的比较分析 篇3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投资率 无效投资

一、前言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1年到2004年间,从整体看,国内生产总值由21617.8亿元增加到136875.9亿元,经济平均增长水平保持在9%左右;从各地区的发展来看,东部地区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由52.65%上升到58.38%;中部地区所占比重变动略有下降由26.87%发展到24.72%,但从整体来讲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对稳定;西部地区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由20.48%下降到16.90%。 尽管中国经济整体实力大大增强,但是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而且这种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正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剧。

二、东西部地区资本投入与使用情况的对比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考虑到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注入;另一方面资金的趋利性本质,使其为了实现自身的保值增值,总是向资本使用效率高的方向转移。论文分别从资金投入和资金使用效率两个方面,对东西部地区的情况进行比较。

1.东西部地区的投资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表1的数据表明1999年~2000年之前,东部地区的投资率要高于西部地区,这是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大量的资金流入东部地区,使得该地区的投资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2000年以后,西部地区的投资率迅速提高,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实施战略,通过政策倾斜等方式向西部地区注入了大量的资金,从而使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有所提高,相对而言投资率有了大幅的提升。

西部地区投资率的提高只能反映西部地区资金投入的增加,但是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如何并不能解释。下面通过无效投资对各地区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对比。

2.东西部地区的无效投资

尽管投资在不断增加,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是投资是无效的,表2的计算结果反映了1991年~2004年各地区的无效投资的变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情况。从整体来看东西部地区的无效投资从1991年~2004年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这说明各地区对资金的使用效率都有所提高;从各地区对比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到多数年份东部地区的无效投资基本上要低于西部地区,即西部地区在资金的使用效率方面还是低于东部地区。

三、结论

结合上述分析,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解决西部地区的资金问题,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西部地区要想实现经济的腾飞,必须具备大量的积累资金

(1)国家继续保持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投资规模。(2)实施有差别的金融政策,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同时完善西部地区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3)在国内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政策导向,积极吸引国外资金的投入西部地区。

2.从西部地区自身的角度出发,提高对已有资金的使用效率

(1)要降低西部地区的无效投资。西部地区投资率不低,但投资效率不高,无效投资过大。因此在投资项目的选择、实施和经营中都要强调高效率;可以企业重组,调整产业结构等方法,达到降低无效投资的目的。(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西部地区的资本产出效率。可以通过发展高科技,提高资本效率,进而增加西部地区的资金净流入,为其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顾六宝勋彦辉:西部大开发面临资金困境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师,2002,12:100

[2]王铁陈素琴:论我国欠发达地区加速资本积累的目标策略[J].经济师,2004,12

[3]周永健: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本效应研究[D].郑州大学,2005,5

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篇4

1 产业结构效益的比较分析

分析产业结构主要有4种方法:结构的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效益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本文主要采用效益分析法的结构效益分析法来研究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衡量产业结构效益, 可以用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来表示, 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结构综合地反映了产业间净产值结构、劳动力比重结构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劳动生产率又称为相对国民收入, 比较劳动生产率 (B) 是指各产业的产值比重 (C) 与劳动力比重 (L) 之比。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的分析, 对于处在工业化阶段的国家, 随着国民收入提高, 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虽先有下降的趋势, 但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变小二者的比值就变大。

其计算公式为:

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部门收入的相对比重/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即Bi=Ci/Li, 可以计算东西部地区的比较劳动生产率B, i为各行业。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1) 在1998-2008年间, 全国与东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呈下降趋势, 与产业结构变动普遍规律相符合, 东部地区与全国的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基本一致, 而西部地区的较高于东部地区及全国同产业同期水平, 说明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效益较优, 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占地面积比较大, 各省区主要以农业为主,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突出地位。近几年来, 国家及地方通过采取一系列农业结构调整的举措, 传统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一产业的内部构成也正向多元化经营发展, 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种植业。

(2) 整体上看, 全国与东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大, 都是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但是它们转折的时间不同。从2003年开始, 全国的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不再上升而转为下降, 东部地区是从2002年停止上升的, 西部地区的时间更早, 是从2000年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不再上升, 以后几年开始下降, 同时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都较大, 都保持在2左右,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大, 而二次产业就业比重较小, 劳动力不足, 有较少劳动力进入工业, 造成工业产值上升幅度低于劳动力上升幅度。

(3) 在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中, 全国与东西部地区都是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但是它们的幅度并不大。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全国由1998年的1.36%上升到1.45%又下降到2008年的1.21%, 总体来说下降了0.1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由1.13%先上升到2000年的1.19%最后又回落到1.01%, 而西部地区是由1.43%下降到了1.09%, 下降了0.34个百分点。因此可以看出, 它们下降的幅度很小, 这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的发展速度相差很小。

2 基于计量模型的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效益的比较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造成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同的原因, 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并通过计量模型来分析东西部地区固定资本投资和劳动者就业人数对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的影响。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 (P.H.Douglas) 和数学家查理·柯布 (C.W.Cobb) 凭据历史统计资料, 研究20世纪初美国的资本投入 (K) 和劳动投入 (L) 对产量 (Y) 的影响时, 得出的一种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表达为:

Y=ALαKβ

式中, Y代表产量, L和K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投入量, A、α、β为3个正的参数, 并且0<α、β<1。A、α、β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 A可以看成为一个技术系数, A的数值越大, 既定投入数量所能生产的产量也越大;α、β分别代表增加1%的劳动和资本时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它反映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

为了消除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量之间的多重贡献性, 假定α+β=1, 即令β=1-α。因此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ALαK1-α, 用对数变换, 得到其线性表达式为:ln Y=ln A+ln L+ (1-α) ln K, 化简后可以得到:, 用W表示, C表示ln A, X表示, 得到一个一元线性表达式:W=C+αX。

通过查阅1997-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计算得到1996-2008年东西部地区总产值及三次产业产值、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量的数据, 用Eviews 3.1软件, 采用最小二乘法通过对上述模型的回归分析, 得出固定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与总产出之间的联系, 并且已经通过了经济意义的检验、统计检验以及计量经济学检验, 即已经消除了自相关和异方差。把回归分析得到的模型还原为生产函数模型, 如表2。

从表2的生产函数中可以得到一些基本推论。首先, 从整体经济来看, 东部地区的劳动产出弹性较大, 而资本的产出弹性较小, 表明东部地区总体来说主要靠劳动来推动生产。而西部地区的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基本相同, 各占0.5左右, 说明西部地区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基本相同, 劳动和资本各占一半来推动生产的发展;其次, 第一产业中, 东西部地区的劳动产出弹性较大, 而资本产出弹性相对较小, 表明东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主要靠劳动来推动;再次, 第二产业中, 两个地区的劳动产出弹性比资本的产出弹性大, 同时也可以看出比第一、三产业的劳动产出弹性大, 这也说明了东西部地区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最后, 第三产业同样是靠劳动来推动发展的。

3 结论

东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中经济增长并没有质的差别, 都是靠劳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从产业结构内部, 以及其他方面如产值结构水平、就业结构水平和结构效益方面来看, 东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产值结构水平方面, 东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都在下降, 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都在上升, 但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两个地区都以第二产业为主, 产业结构呈现出向“二、三、一”发展的态势;在就业结构水平方面, 东部地区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而西部地区呈现出“一、三、二”的格局。说明整体上, 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得很好, 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很多, 而西部地区在农业的就业人口比重较大。在结构效益方面,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水平高, 结构效益好, 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低, 结构效益差。

参考文献

[1]陈钺, 汤秀莲.西部大开发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关系及协调对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东西湖地区 篇5

本文试图通过对东西部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比较评价, 分析造成地区间创新能力及创新效率差异的原因, 从而为建立东西部地区间科技创新互动机制以提高科技创新资源投入效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1 东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的测度指标

目前已有一些指标用以评价创新过程的投入—产出, 包括有一定国际可比性的经济测度指标。在科学技术创新 (STI) 分析中使用的主要指标有3类[3]: (1) R&D数据; (2) 关于专利申请、授权和引用的数据; (3) 文献计量学数据, 即科学出版物或引文的数据。马斯特里赫特创新与技术经济社会研究培训中心在其报告“欧洲创新记分卡2007:创新绩效比较分析”中提出25个创新指标并划分为五类以反映创新过程的各个方面。分别有:创新动因、知识创造、创新与企业家、应用、知识产权等[4]。

本文在研究中, 将科技创新效率评价区分为知识创造过程与商业应用过程进行分析, 参照国际上创新评价使用的指标, 结合我国科技统计数据提供的指标, 本研究选择的投入—产出指标见表1。

2 东西部地区创新效率的测度结果

基于以上所选取的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指标, 本文选取了2001-2008年间东西部地区的相关科技统计数据, 剔除了西藏地区的数据, 因为西藏地区的统计数据缺失值较多。借助DEAP 2.1软件, 进行产出导向DEA、多阶段的方法 (output-oriented DEA, multi-stage method) 分析, 选择产出导向的原因在于力图分析在尽可能多的要素投入条件下, 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出。选择多阶段分析方法可以避免各要素计量单位不一致造成的影响[5]。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注:effch-技术效率变动;techch-技术变动;pech-纯粹效率变动;sech-规模效率变动;tfpch-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以上测度结果显示, 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偏低。东部地区在知识创造中的科技创新对知识产出增加的贡献较大, 特别是沿海省份显示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东部地区科技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较高, 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天津、山东的科技创新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且实现了技术进步, 而西部地区中除甘肃、青海、四川3省的科技创新推动了生产率的提高, 西部地区全部出现了技术退步。

3 东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差异分析

对于地区间科技创新效率差异, 可以从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两方面解释。从产出导向来看, 在可变规模报酬情况下, 不变规模报酬技术效率Tecrs受可变规模报酬技术效率Tevrs与规模效率Se共同影响, 即由于在现实创新资源投入约束下实际产出未达到最优产出的影响, 以及资源投入未达到最优规模造成的。从投入导向来看, 主要考察在现有实际产出条件下, 不同地区间成本效率差异的产生原因。成本效率受科技创新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共同影响。技术效率主要受到当前生产函数的约束, 而配置效率则体现了地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面的政策引导。

创新资源的配置主要体现资源投入在上述费用之间的分配比例。限于科技统计数据的约束, 知识创造过程中份额成本构成则从R&D经费、科技经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高技术产品进口

4 个方面分析资源配置造成的地区间创新效率的差异, 计算结果见表3。

注:te———technical efficiency技术效率;ce———cost efficiency成本效率;ae———allocative efficiency=ce/te配置效率。

计算结果显示, 在知识创造过程中, 东部地区平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均低于西部地区的相应指标, 配置效率与成本效率显著地低于西部地区。从省际比较来看, 除浙江外, 东部地区其他省市的配置效率几乎都低于西部地区 (除甘肃、四川、陕西外) 。在商业应用阶段, 东部地区平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则均高于西部地区的相应指标, 特别注意的是, 陕西省在商业应用阶段配置效率在东西部总排名为倒数第一。

4 建立东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互动机制的建议

为了改善西部地区创新投资需求与资金约束之间的矛盾, 同时提升东部地区创新投资的效率, 实现东西部地区间合作创新、共享创新成果, 从而更快地提升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建立东西部地区间的科技创新互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建立科技创新互动机制的过程中, 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 依据资源优势明确科技创新互动的动机。在科技创新互动过程中, 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将成为主要的选择, 另外企业之间的互动创新也是不可缺少的补充。各地区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应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 明确自己参与科技创新互动的动机, 才可能具有参与互动的真正动力。

(2) 明确科技创新互动的利益分成标准。利益共享是保证科技创新互动机制稳定的根本前提。在建立科技创新互动机制时, 利益分成是需要考虑的关键要素之一。利益分成标准确定的核心难题在于如何准确地评估创新互动参与各方投入的资源价值。另外, 随着创新的不断发展, 新的科学将得以产生, 由此会打破已有的、稳定的科技创新互动结构, 创新互动的参与者可能增多, 这时原定的利益分成标准将不得不进行调整, 以便较准确地反映各方的资源价值。因此, 应通过科学地评估各参与者投入资源的价值, 并根据创新成果及时进行价值重估, 确定并调整利益分成标准, 保护科技创新互动原参与主体的利益, 同时保证新参与者获得应有的回报。

(3) 政府应持续地为不同主体间的创新互动提供政策支持。东西部地区政府应对各地区产业的发展潜能进行评估, 对于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给予政策支持, 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法律保障等, 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发挥协调引导作用, 营造有利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推动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互动机制的构建, 以鼓励投资者对产业的投资, 推动产业的成长, 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在科技创新的互动合作中, 西部地区应充分地学习东部地区企业和政府等拥有的知识, 特别是隐性知识, 以此推动西部地区创新思想和知识的传播扩散, 根本性地促进西部地区的根本性创新, 这恰恰是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最根本因素。

5 结论

以上的分析显示, 西部地区应通过优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以提高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科技经费投入、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科技人员投入等;东部地区应通过调整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结构, 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具体在操作时, 应考虑技术效率分析中不变规模报酬和可变规模报酬的不同情况, 科学地增减投入, 同时尽可能提高技术进步指标, 以扩大省区的生产能力;东西部地区应致力于建立有效的知识联盟和科技创新产业技术联盟, 在建立科技创新互动机制的过程中, 通过对各自资源优势的评估, 明确科技创新互动的利益分成标准对创新互动的成功至关重要, 同时, 政府应在金融服务、互动创新的中介服务等方面持续地为产学研创新互动提供政策支持, 从而推动更有效地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和资金的优势, 促成真正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摘要:本文运用DEA方法对东、西部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 对科技创新效率差异进行分析后发现:西部地区知识生产过程配置效率较高, 而东部地区在商业成果产出方面配置效率更高。在此基础上, 对建立东西部地区间科技创新互动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认为东西部地区应致力于建立有效的知识联盟和科技创新产业技术联盟, 在建立科技创新互动机制的过程中, 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依据资源禀赋明确科技创新互动的动机;明确科技创新互动的利益分成标准;政府应在金融服务、互动创新的中介服务等方面持续地为产学研创新互动提供政策支持。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效率,数据包络分析,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满凤.地区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9) :126-128.

[2]李建平, 李闽榕, 高燕京.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3]Maastricht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re o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2007: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novation Performance[R].Lnxembourg: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8.

[4][挪]詹.法格博格, [美]戴维.莫利, [美]理查德.纳尔逊.牛津创新手册[M].柳卸林, 郑刚, 蔺雷.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东西湖地区 篇6

一、《规划纲要》运作始终

(一) 东北振兴势不可挡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资源开采基地, 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又使它成为对东北亚区域开放的重要门户。自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 东北地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 业已取得的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 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2009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对东北地区振兴作出了新一轮战略部署。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 促进我国与东北亚国家资源互补合作, 挖掘对外开放合作的潜力, 形成具有发展活力的新的增长区域, 必将极大提高这一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 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二) 远东开发迫在眉睫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 77%的领土在其亚洲部分。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这片尚待开发的广阔地域是个聚宝盆, 蕴藏着许多种储量丰富且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原料, 俄罗斯境内任何一个地区都远不能与之相比。位于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是俄罗斯21世纪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储备, 也是俄罗斯强势返回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重要战略资源。然而, 坐拥着这一资源宝库, 不开发就不会成为资源, 不加工就不会变成产品, 不销售, 也不会成为商品。普京总理2009年9月曾表示, 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是个非常大的战略思想。它能使俄罗斯成为东、西方之间的联系桥梁。梅德韦杰夫总统也特别强调:“对于俄罗斯来说, 发展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是国家最优先的发展方针。”

(三) 区域合作水到渠成

俄罗斯高层都很清楚, 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不可能“孤立发展”, 其振兴离不开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梅德韦杰夫在2009年11月曾表示:“俄远东地区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是由于该地区劳动力缺乏、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 以及生产欠发达。但俄罗斯有发展这一地区的庞大计划。我们要与邻国一起合作来完成这一计划。”同年5月, 在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召开的边境合作会议上, 梅德韦杰夫总统对远东各州的地方官员说:“必须更加积极地吸引中国对俄远东地区的投资。”他表示:“中国不仅是俄罗斯工业产品的大市场, 同时还拥有大量的金融资源可以投入到俄罗斯经济当中。在这方面, 俄罗斯应当确立与中国合作的优先方向。”与此同时, 目前中国的“东北振兴”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而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有着漫长的边境线, 俄罗斯“东部大开放”无疑会给东北振兴带来巨大机会。鉴于此, 2007年3月, 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在莫斯科第一次提出, 将俄罗斯远东大开发规划与中国振兴东北战略结合起来, 并着手制定这方面的合作计划。2007年8月18日, 两国最高领导人会见时, 又进一步建议:“早日启动协调两国地方发展战略, 制定中俄地方合作中长期规划。”从两国元首达成共识, 到编制、磋商到完全批准, 历时两年半的时间, 终于在2009年9月23日, 胡锦涛主席在纽约会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 中俄正式批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合作纲要 (2009-2018) 》, 标志着中俄两国地区性合作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这将为中国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相互对接以及两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规划纲要》内容概述

《规划纲要》由序言、合作领域、附件三部分组成。其中合作领域与附件是纲要的主体部分。合作领域被分为八个章节:口岸及边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 地区运输合作, 园区合作, 劳务、旅游、人文、环保合作以及区域合作的原则, 其中涉及到的合作交流达100多项。附件中双方提出的招商引资重点合作项目200多项, 覆盖矿产、能源、农业、林业、渔业、机械、建筑、建材等产业及其他加工业。

《规划纲要》的核心理念即为各显所需, 优势互补, 各尽其能, 合作开发。

《规划纲要》实施的重点是:首先, 共同构建大交通、大流通、大市场格局, 实现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 形成双边运输通道和多边国际运输网络, 突破地区发展与合作的“瓶颈”制约。要尽快启动跨境大桥、通道、口岸等项目的建设, 营造人员交往和货运通畅的便捷交通运输环境。其次, 加强地区旅游、科技、环保、人文合作, 推动民间交往。共同培育特色地方精品旅游线路, 逐步向内陆及东北亚地区辐射;加强地区环保合作, 维护好生态环境;扩大人文合作与民间交流, 相互增进了解、友谊和互信, 巩固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第三, 推动地区重点项目合作, 选择规模大, 带动作用明显, 能够发挥优势, 建设条件已经具备的投资合作大项目, 给予重点支持和推进。发挥大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建设一个大项目, 形成一条通道, 带动一批合作项目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同时, 全面开展基础建设等领域的合作。

三、《规划纲要》制定特点

(一) 目标明确, 指向性强

纵观《规划纲要》体现了中俄双方发展各自区域的强烈愿望和真诚态度。《规划纲要》中双方推荐的合作项目也昭示了双方经贸合作方式要有所突破——调整贸易结构和模式, 逐步实现中俄的贸易合作从不规范走向规范, 从以贸易为主转向以投资合作为主, 从初级合作转向产业合作, 以及从资源型贸易转向加工贸易的转变。这与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所指出的“我们必须改变直接出口 (远东资源) 的发展模式, 而要在石油、天然气、木材以及金属等所有资源开发领域, 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相一致, 同时与我国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旨在一定程度上承接国际制造业的战略转移也是相辅相成的。

(二) 区域分工, 辐射面宽

在《规划纲要》的附件1和附件2中, 进一步明确了中俄地区推荐合作的重点项目, 也凸显了区域分工、利益兼顾的原则。在附件1中, 列出了在俄实施的重点项目80多个, 囊括了远东及东西伯利亚的几乎所有的共和国、边疆区、州以及自治区。其中布里亚特共和国9项、萨哈共和国1项、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12项、勘察加边疆区10项、后贝加尔7项、滨海边疆区5项、阿穆尔州12项、伊尔库茨克州9项、萨哈林州、犹太自治州各7项、马加丹州6项、楚科奇自治区4项;与之相呼应的在附件2中, 也相应地列举了在中国东北地区各省份计划实施的重点项目。其中内蒙古21项、黑龙江33项、吉林37项、辽宁20项, 总计111项。

(三) 项目繁多, 任务量大

《规划纲要》中载入了双方推荐合作的200多个工业项目, 其涉及面之广、项目之多是中国过去相似文件中所没有的。其中包括农业、渔业、化工、采矿、建筑、木材深加工、口岸的修复与建造等多个领域。项目的落实任重而道远。例如, 在《合作规划纲要》当中规划了四座桥梁, 其中有同江、黑河、洛古河大桥和相关口岸, 涉及到有的是新建, 有的是改造。从目前来看, 同江铁路大桥比较起来是进展最快的, 中方已经完成了桥梁选址和工程设计工作, 至于什么时候开工建设, 这在中方已经没有任何障碍, 很快就将完成国家层面的审批程序。但是关键还在于俄投资方和俄联邦有关部门能不能完成审批手续和桥梁建设资金的及时筹措。开工之后还要面临一系列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工作要去运作, 任务量是相当繁重的。

四、对《规划纲要》的几点思考

(一) 《规划纲要》实施的不确定性

在《规划纲要》的正文和附件中涉及到200多项双方推荐引资合作项目。这其中的“推荐”二字本身即带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再看看个别具体的合作项目 (如俄境内开矿、建电站等) , 会因某些客观因素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等) 的存在而不能运作, 或许是双方在这一时段内的美好的愿望。在有网民问起需要在哪些领域或者是项目上投入时,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振兴东北司副司长王化江指出,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方的开放程度, 取决于它的合作诚意, 取决于它的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等诸多因素, 之后我们再具体的商定, 所以现在还是没有一个总的数目的规划。

(二) 《规划纲要》实施的艰巨性

此次中俄地区合作, 双方首先要突破口岸、通道、跨境、涉边、基础设施的建设, 从而构建地区大交通、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 实现地区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 实现双边的运输通道和多边的国际运输网络。突破地区发展与合作的制约瓶颈, 营造人员往来和货运通畅的便捷条件—这一举措任重而道远。众所周知, 远东地区在前苏联时期, 长期实行封闭政策, 基础设施不能与社会同步发展, 向市场经济转轨后, 持续多年的经济危机使远东的基础设施落后、设备老化、技术过时等问题更加严重。在这个历史基点上搞基建, 物力、财力的大量需求, 建筑的成本决定了其难以估量的艰巨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2009-2018) [EB/OL].俄新网.http:run-snews.

东西湖地区 篇7

我国城乡收入居民收入差距之所以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从表象上看, 主要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的呢?

根据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理, 我们知道, 若当一种相关商品在市场上按众所周知的价格进行交易, 即有一套完备的市场体系, 并且如果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是完全竞争的, 那么市场的结果是帕累托最优的。

二、市场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1. 数据显示

(1) 城乡收入差距 (DIS) 。作为二元经济的中国, 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作为衡量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0

(2) 市场化水平 (MAR) 。本文引用樊纲, 王小鲁, 朱恒鹏测算的1997年到2007年我国31省市市场化指数数据。MRA越大, 表示市场化程度越高。

(3) 相关分析。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 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 其收入差距就越小。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从我国市场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是同向变化的, 并且存在着高度相关性, 相关程度高达0.86;市场化对于东西部地区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但市场化无论对于东部和西部都存在着高度相关性。

(4) Granger因果检验。分别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与各自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做Granger因果检验, 结果显示:对于东部地区, 市场化水平是城乡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 (F=12.7714, P=0.0091) , 而城乡收入差距不是市场化水平的Gra ng e r原因 (F=0.0011, P=0.9750) ;对于西部地区, 市场化水平不是城乡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 (F=5.2013, P=0.0771) , 在1%的置信水平下城乡收入差距也不是市场化水平的Granger原因 (F=15.5752, P=0.0129) 。

2. 理论模型设计

(1) 变量的选择

重要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状况、对外经济开放状况、教育状况以及失业状况。其中, 经济增长状况用人均GDP增长率 (GDPGROW) 表示, 对外经济开放状况用对外经济依存度 (DE-PEND) 表示, 教育状况用各地区教育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EDU) 表示, 失业状况用各地区未就业人数除以地区总人口 (UN-EMP) 表示。以上各项指标数据均来自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2) 理论模型形式

基于市场化对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逻辑, 本文建立1997年~2007年31省市的城乡收入差距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 并依据数据相关分析, 模型可采用线性形式。理论模型如下:

3. 数据平稳性分析

本文选用两种单位根检验方法, 其一是LLC检验 (含有相同根单位根) , 其二是ADF-Fisher检验 (含有不相同根单位根) 。如果这两种检验的结果均拒绝原假设 (存在单位根) , 则此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是平稳的。

按照以上检验数据平稳性的方法对本文用到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结果证明变量数据是平稳的, 即都是0阶单整。

4. 模型估计结果

分别建立31省市、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三个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 首先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 都拒绝了原假设, 因此三个模型都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然后对三个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估计结果见下表。

三个模型拟合优度都较高, 多重可决系数均超过0.88。从变量显著性上看, 大多通过了统计检验, 只有西部地区模型中失业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系数不显著。因此从统计意义上讲, 三个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

5. 实证结论

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几个重要结论:

(1) 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 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不但不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反而促进收入差距的缩小。

(2) 我国经济落后地区, 市场化使收入差距加大。在西部地区, 市场化改革进程较东部要慢得多, 各种市场运行机制正在建立和完善当中, 市场机制和法律的不健全使得资源配置和产品分配不能够按市场原则公平进行, 这就反而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3) 全国总体而言, 市场化改革依然表现为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上述实证结果得到的三点结论, 本文认为有关“市场化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说法是片面的, 提高市场化程度不仅不会加剧城乡收入差距, 反而是提高经济配置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路径。

三、政策建议

鉴于以上实证分析结论, 本文提出以下是几点政策空间与建议。

第一, 完善要素市场。提高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在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和信息等市场, 政府要尽早退出竞争性产业领域。

第二, 切实赋予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的经济地位、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减少行政权力特别是行政长官对社会资源的掌控和对经济活动的直接介入和支配。明晰要素所有权, 真正实现按要素贡献实行公平分配。

第三, 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收入分配原则的实现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与保障。

摘要: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一些学者将这一现象归罪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构建1999年~2009年31省市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 就市场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问题做了实证分析, 得到了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市场化能够缩小收入差距的结论。

关键词:市场化,城乡收入差距,面板

参考文献

[1]陈美衍.市场化收入差距:变化机理与政策含义.经济学家, 6:5-10, 2006

[2]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东西湖地区 篇8

1 前期调查与问题的发现

前期调查对于我们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设计项目的理解和对现状问题的发现。在进行该设计之前, 我们曾去过五六次该地区进行实地调查, 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数据统计, 并且在设计的同时, 遇到问题后又及时的再进行实地考察。

长沙虽是第一批选入历史文化保护名城名单中的城市, 但其所存的历史文物、历史景点、历史建筑等实在是少之又少, 而且几乎都是不成规模的, 以点状形式散落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再加之长沙的民居也并非如北京的四合院、广州的竹筒屋、陕西的窑洞、江西和安徽的徽派民居来的那么典型, 因此, 可以说长沙的老城区是较为平淡的。同时, 它又具备许多老城区所都具备的问题:

(1) 建筑密度大, 房屋密集, 采光与通风条件差。

(2) 人均建筑面积小, 有的十几口人才只有一间30-40m2的房子。

(3) 配套设施缺乏, 这不仅仅体现在街区的一些服务设施缺乏, 如银行、邮政、信用社等缺乏, 更重要的是几乎大部分的房子都不具备自己的卫生间, 有的甚至连厨房都没有。

(4) 人口结构不断变化, 导致邻里交往减少, 人情淡薄。由于居住条件较差, 原来居住在长沙老城区的, 土生土长的长沙本地人许多都外迁了, 同时有许多从外地来打工的人因为租金便宜而大量入住在老城区, 导致人口结构复杂, 并且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5) 建筑风貌较差。这一点对于长沙老城区来说应该是个特例。1938年的文夕大火, 使长沙老城区的很多地方都被烧毁。之后, 当地居民的不断重建、改建以及胡乱搭建导致风貌破坏严重。

(6) 居民的文化生活几乎为零。从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可知, 当地居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生活, 除了每天傍晚时分的的社区广播以及特定时间内的一些社区歌唱及秧歌表演外, 就只是平常大家聚集到湘江边打牌、下棋、聊天等。由此可见, 长沙文化的流失的情况严重。

(7) 居民收入较低, 就业情况较差。

2 相关历史资源的发掘

2.1 长沙地名及街巷功能的挖掘

长沙地名之丰富是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更替、代谢而逐步形成的, 其地名非常具有特色, 且可识别性较强, 具有一定的命名规律:比如有以地理环境为名, 以古迹、史迹命名, 以风土人情命名的以及以数字命名的其他命名方式。

长沙地名是长沙专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但浓缩了长沙人民对其居住环境的认知和分类, 而且还蕴涵了长沙社会的大量人文景观和长沙与其他经济文化交往的历史信息。地名是历史文化的累积物, 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名必然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文化特点。因此, 从长沙的地名, 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的东西, 比如该块土地上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社会功能、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内容。

从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我们的保护范围内, 有些街道是具备一定的历史功能的, 同时, 还有一些街道是以伦理道德为命题依据的, 如孝友里、德厚里等等。

2.2 长沙市的历史民俗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挖掘

长沙市的历史文化系统构成要素主要有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人工环境三大类。自然环境中的特产一类有:谷山米、湘绣、臭豆腐、花炮、北山梅、豆鼓、董同兴的刀剪、劳九芝堂的药、高桥银峰、谷墉鲤、河西湘粉、猫头笋、灰汤鸭;文化环境中的风俗节气一类有:春节、元宵灯火、中和节、花朝节、三月三、四月八、端午竞舟、六月六、七月七、中秋节、重阳节、十一祭祖、腊八煮粥;民间工艺一类有:湘绣、花炮、陶瓷、菊花石雕、谷山砚、棕编、剪纸、刀剪;名肴佳点一类有:火宫殿的臭豆腐, 九如斋糕点, 德圆包子, 组庵鱼翅, 柳德芳汤圆, 徐长兴清真烤鸭, 和记米粉, 杨裕兴的面食, 甘长顺、面粉、冬瓜糖、糖姜片、焦切、刀豆花、豆鼓、茵饼、乔饼、砂仁糕;乡土艺术一类有:花鼓戏、湘剧、长沙道情——《龙舞》、《狮舞》、《地花鼓》、《蚌舞》等等。这些文化特色对于老城区功能的置换起着一个引导作用。

3 规划思想的提出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 如何给老城区找到合适的文化内涵, 对单一的居住功能进行置换, 激活老城区发展的生命力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1 规划地块的功能定位

该规划地块西临湘江, 东接黄兴路步行街, 北边以著名的小吃街——坡字街为界, 中间还横跨一条人民路, 因此可根据其周边效应得出其本身所具备的特征有:

(1) “补充效应”——从而获得某种商业的“溢出效应”。步行街与坡子街都能为其营造这样一种效应。因此, 该规划区应提供一些静态的, 放松的休息环境, 有小吃, 酣饮, 浅酌的曲艺场馆, 有调人品位、大饱眼福的湘剧欣赏空间, 等等。

(2) “阴影效应”——提供静态的, 具有休闲调剂功能的场所和环境。来达到“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的效果。

(3) “过道效应”——规划区处于天心阁与岳麓山的中间, 黄兴路步行街与湘江的中间, 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

3.2 规划模式的提出

将规划的地块划分为若干个面积不均匀的小单元, 引入邻里单位发展模式, 组织居民的日常生活, 营造居民的交流空间,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发展民俗文化产业。

以街为骨架——发展商业 (即店铺密集分布) , 串联各邻里单位。

以巷为神经——组织带动地区发展活力的文化产业, 巷由街连接, 嵌入邻里单元之中。

这一模式是从长沙在宋代所发展形成的市街格局所演变而来的, 宋代时期市街格局的主要内容是:沿河街道以仓库货栈为主, 正街以商铺为主, 边街则以居住建筑和手工作坊为主, 与此同时, 我们更是引进了国外旧城改造较新的理念——以邻里为基本单元来进行保护与更新的规划设计。

但同时, 我们在做设计时对邻里单位的主题选取出现了一定的分歧。

分歧一:以时间为线索, 以长沙在过去的每个时期内所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为邻里单位的主题进行发展, 挖掘当地每个时期的历史文化, 增添每个时期所缺失的历史建筑模式, 赋以当时的民俗风情, 以一种叙事的手法, 让城市文脉通过建筑的历时特征呈现出来, 以此来弥补1938年文夕大火所带来的长沙历史文化的空缺。

分歧二:以民俗文化产业或是长沙的特色产业为主题, 分单位发展, 从而为老城人们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带动老城经济发展的同时, 为传承与发展长沙的地方文化作出贡献。

经过小组讨论后, 最终选择了以文化产业为主题的发展模式, 是因为分歧二的实施可能性和经济可行性与分歧一相比都较好。虽然分歧一看起来是较为新颖, 但实施起来有破坏旧城原真性的嫌疑, 而且在资料的挖掘上有较大的难度, 同时, 由于街道格局的不断变化, 要恢复历史较远时期的风貌, 难度较大, 并且会导致大量的拆迁工程, 这是政府与人们都难以承担的。

3.3 规划思想的深入

将城市的多样性概念引入到旧城更新的规划设计当中去。简·雅各布斯在其作品《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 城市多样性所必须的四种情况:

(1) 混合的基本功用——分散人们出行的时间;

(2) 小的街块——增加街道的数量和面积, 增加人们接触的机会;

(3) 不同年代的房子——满足经济能力不同的功用的需求;

(4) 人口的充分密集——使各种功用充分发挥经济效能。

城市内的一些基本功用有办公、工厂、居住、娱乐和教育等, 而其从属功用, 也就是那些被基本功用所吸引来的人所提供某种服务的城市职能, 包括了零售商店、餐馆等服务行业以及其它的小型企业, 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转化为城市的基本职能。我们需要营造混合的基本功用, 采取不明确的功能分区, 而是以邻里单元为基本模块, 承载不同的文化主题, 引导该文化主题的不同产业形式的发展, 并在该模块上形成多种基本功用的共存。同时在每个模块中规划出一个大的公共空间以及若干小的半公共或半私密空间, 供人们交流;并将一些大的公共空间进行有机融合, 与主要道路连接起来, 增大文化产业集聚效应, 促进旧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恒.从长沙地名看长沙城市文化的变迁[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郭钦.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系统及构成要素——以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 2004, (5)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东西湖地区】相关文章:

东西差距05-07

买东西作文04-24

东西文化碰撞05-07

吃东西小学作文04-15

好东西经典语录04-15

多余的东西作文04-20

梦想这个东西美文05-07

猜东西的谜语范文05-24

东西互助实施方案06-27

东西协作工作总结06-27

上一篇:国际金融风险下一篇:大拱棚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