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教学

2024-05-08

高中新课程教学(精选十篇)

高中新课程教学 篇1

⑴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现象, 注重学习的过程, 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一定的能力发展是以一定知识的积累为载体的, 那么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让学生学习知识的量?

⑵“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多;课时少, 参考资料少。由此教学难度大, 教学进度缓慢, 按新的教学设计完成进度有困难。

⑶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由于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 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 如何对新教材进行灵活整合, 重新构建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⑷本次新课程改革之后的高考命题是“源于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其难度远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 学生如何在重基础的高考指挥棒下适应重参与、重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教学?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对策的合理构建

⒈以教材为本, 引导学生与书本对话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材”。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之本, 历史教学应该依据教材而进行。中学历史课本就是一部人类历史创造文明行动与心灵的足迹与路径, 是一部由历史学家打开的古人与今人心灵对话的画卷。传统教学重视陈述性知识传授, 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是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 没有引导学生探讨历史教材文字表达背后所蕴藏的内容, 学习浅尝辄止。

在新教改实践的过程中, 要想走出这个困境, 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 紧扣新课标, 进行大胆取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亲历文本, 对话教材, 对教材进行独立性的带自我意识的阅读、分析, 并在全身心的体验品味中获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见解, 把书本中的问题读出来———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历史的矛盾问题能产生疑问, 发现问题;把问题从书本中读出来———能对文本做出分析, 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为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 我在讲授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课时, 通过下列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意义? (2) 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了解孔子, 假如派您去帮助他, 您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 (3) 请列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⑴让学生来感悟历史。每节课拿出3~5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来感悟历史 (感悟的内容包括所学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 也可以结合现实谈谈对历史的新认识) 。具体操作过程是, 先在上一节课定出下一节的中心发言人, 一般为1人, 我们称之为既定发言人。这一位发言人要求到讲台上来发言, 并且鼓励脱稿演讲。一轮后, 要求人人脱稿发言, 同时还定出随机发言人, 即每节课上教师随意抽出1~2名同学发言, 这几个同学是不确定的, 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作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就做到了重点和全面兼顾, 人人都投入到学习中来。

⑵复现历史情境的教学模式。心理学家赫瑞特拉的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两个加起来就有94%, 这说明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来自视听。教师就应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尽可能地以视听方式展现给学生, 使历史“活”起来、动起来, 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之中领悟道理, 完成由情入理的深化。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 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 让学生走近历史, 感受历史。

⑶角色体验课。学生, 喜欢模仿和表演, 我们尊重学生的这种爱好和选择, 在课堂教学中, 适时地引进这种课型,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形式主要用在人物类的教学中, 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 我引导学生编写了历史课本剧《商鞅舌战》,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表演, 学生对此情境的创设得非常投入, 似乎有“百家争鸣”的阵势, 通过活动, 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在愉悦、积极主动地氛围中感知、感悟历史,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⑷历史探究活动课。历史探究活动课是新教材新增的课型, 它是历史课堂教学向课外的必要延伸, 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实践性、教育性等显著特点, 是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 也是引导学生由“个体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变的有效途径。为配合新教材的这一新变化, 我们开设了校级探究活动课。主要是一课、一沙龙、一兴趣小组“三个一”。开设了历史人物点评课, 定期邀请一些学有专长或亲身经历某一历史事件的人到校举办历史沙龙活动, 组织学生成立历史兴趣小组, 如我成立了手抄报创作小组、历史漫画创作小组、历史文学创作小组等。

高中化学新课程论文新课程教学论文 篇2

王亚玲

【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是新课程的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教师要多采用探究法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创新性发展

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新课程的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是围绕着实验来进行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1.由教师的演示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转变

过去演示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为:教师按着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师生作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个性。新课程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要鼓励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的实验协作。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尽量

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尽可能地将知识点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可以如此处理。如教材中苯与液溴的反应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步骤如下:(1)如何证明该反应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2)将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硝酸银溶液中有充分的说服力吗?(3)如何改进以更好的达到实验目的?又如,教材中苯酚与溴水的反应,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等许多实验均可设计成探究式实验进行教学。这样,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认真反思。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师应细致地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改进实验和补充实验,因地制宜进行创新。

教师在平时备课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实验,对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这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实验研究,反复实验,寻求现象最明显的实验途径。教师还可以将教材中可供探究的知识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通过实验进行教学,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知识的深入,复习、习题、课外活动等等。如在氮气一节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中,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教材只给出了反应方程式,没有进行实验探究,此处教师可增加探究性实验操作如下:(1)展示收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2)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打开胶塞;(3)待液面不再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试管口向上,移开拇指;(4)向试管内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并回答以下问题:①水面为什么会上升,颜色消失说明了什么?②松开手指后,气体由无色又恢复红棕色说明了什么?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了什么? 通过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将本部分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可作类似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实验还可将教材中已有实验进行合理改进,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册[实验2-2]可作如下改进:将一小块切去氧化膜的钠放入一段从破试管上截取的5 厘米左右的玻璃管内,用镊子夹住玻璃管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等钠开始燃烧时撤开酒精灯,来回晃动玻璃管,使钠能与足量空气接触,等玻璃管冷却后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通过这种改动,得到的过氧化钠颜色纯正,避免了钠在石棉网上燃烧产生大量黑色物质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在对教材中内容进行实验探究时,设计探究问题的难度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帮好学生打好进行科学探究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心得 篇3

一、巧设导入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老师可先根据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无奈之下,她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遗传学的渴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习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学生“有兴致,多关注,乐意学”,作为生物教师,这确实要引起重视。事实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讲授“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时,可并不急于介绍课本书面知识,而是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你的周围,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癌症患者吗?和癌症患者接触过吗?觉得癌症可怕吗?你认识多少癌症知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感兴趣的癌症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怎么样会患癌症”,“如何预防癌症”,“癌症是否会遗传”的,也有问“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会呈上升趋势”,等等问题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同时教师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操。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实例式教学情景

传统的教学,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進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实验、观察、参观和实习都是很好的实例式教学情景方法。在做好教材要求的实验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多观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生命现象,把观察到的生命现象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从事于生命科学的热情。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方式

生物学是一门实际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十分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多媒体技术拥有多样信息,它所展现的图、文、声、像并茂,生动,具有剧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变笼统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例如,在讲述“减数分裂”时,应用课件,把细胞减数分裂的全进程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把握每个时期染色体和DNA的变化特点这一重点内容。如何打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展现有丝分裂的动画,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然后再加以说明,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很快可以把握重点知识。因此作为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绪,完善教学方式,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有趣。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体会 篇4

1. 加强理论学习, 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 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 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 从而使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具体做法有: (1) 课堂提问、讨论发言, 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 (2) 组织讨论活动时, 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 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 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 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 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断增强。

3.1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学能力。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 课外教学生如何阅读、查找资料、查找文献、写读书笔记等, 是“促进学生学地理”的方法之一;课堂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3.2 不要让“自主”变成了放任。

只要走进课堂, 就会发现:老师把问题呈现出来后,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及组内、全班讨论后, 大多问题都可以学习明白, 教师再重点进行点拨。这种学习方式, 确实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特别是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张扬个性, 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二为一, 高度统一, 相互促进。关键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到“导”与“放”的切入点与平衡点, 做到“导”“放”有度。

3.3 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

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在学生没有充分独立阅读、思考的情况下就进行合作学习的情况, 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不深入,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深刻, 这样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 只能是为个别优生创造表现的机会, 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因此, 指导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一是做好合作准备。对每组的学生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 各小组在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 从而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 激发兴趣,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 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 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 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 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家布卢纳认为, 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的兴趣, 因此教师应用在课堂上呈现的材料吸引学生, 而导言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 我讲《气压带和风带》一节时, 用了这么一则导言:二战期间, 日本曾用氢气球携带燃烧弹轰炸美国, 使美国许多地区发生森林大火。这些氢气炸弹是怎样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呢?一下子, 学生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导言可用的素材很多, 如与地理教材有关的地理趣闻、地理之最、地理谜语、地理之谜、地球现象、诗歌、歌曲、漫画、新闻报刊等。再比如, 我在讲《全球气候变化》时, 首先请同学阅读两段新闻资料:[资料一]据报道, 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科学家指出, 此类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据统计, 南极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2.5℃, 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 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 导致企鹅数量剧减。[资料二]据新华社沈阳2003年9月14日电: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 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 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续下降了约1.3米。通过阅读这两段资料, 让学生思考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就很简单了。

5. 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重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总结 篇5

随着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作为生物教师的一员,本人经历了新课程课改的全程教学。经过三年的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和研究,我取得了不少的收获,也遇到了一些较难处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课程改革中去,现根据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归纳以下几点教学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改“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

课程由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一个重要课程理念。在旧的课程体制中,从课题设置,实施评价都是整齐划一的,因而有人形象地把这种教育比喻为:将不同个性、不同特长的学生放在一个标准的课程模子里去锻造,放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去加工。其结果就是将不同个性和特长的学生棱角磨平,变成一个个毫无生气的标准件。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

(二)改“以教师讲授为主”向“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自主学习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是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思考的行为。与自主学习截然不同的是他主学习,在他主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休眠”状态,未被激活,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在探索“自主学习”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尝试解决→合作交流形成共识→总结建构延伸拓展”的尝试。在探索实践中,我体会到:在“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生学的问题意识,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其二,教师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供诱导学生思考的素材,鼓励学生大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质疑、争辩。总之,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凡是学生自己能操作、能学习、能领悟的,都尽可能由学生自己去解决,去完成,教师着重从探索方向予以引导,关键之处以点拨。其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为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搭建平台,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中砥砺智慧,分享成功的快乐。其四,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时机,做“问题解决”后的提炼和拓展,建立知识结构和体系,明确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改由“注入式”向“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注入式”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呆板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缺乏创新的激情和活力。建立和形成让“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了以下途径建立和形成了“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学习”方式。

1.利用生物科学史实,感悟学生高中生物新教材增添了大量科学史实的内容。引入生物学史实于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知识、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思考、质疑、创造、审美,最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均有所收获。例如,介绍孟德尔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试验,最后选中豌豆,面对繁琐的数据他并没有放弃试验,而且创新地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巨大的数据不厌其烦地进行统计,前后花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得出基因分离定律。通过这一史实的介绍,学生会感悟出:科学发现、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克服重重困难才实现的。从而也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生物学素养。

2.通过实验,给学生以经历探究和体验

现行的高中生物新教材共安排实验、实习、动手制等课时15个,占总课时的14.3%(总课时105个),这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获取终生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条件,也给学生通过实验体验,获取知识提供了舞台。教师要创造条件,选择最佳的实验时间与传授理论知识相融合,可先让学生实验,再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也可将实验贯穿在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中。如在“酶与代谢”一节新课的理论教学之前,让学生完成两个实验——比较过氧化氢

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酶的催化效力高于无机催化剂;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学生具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后,再来学习“酶的特性”理论的知识,就有了基础,就避免了老师将酶的特性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和学生苦苦背诵的尴尬局面,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的深刻内涵。

3.提供信息素材,让学生领悟推理分析和知识的由来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要将结论性知识直接塞给学生,而是教师首先提供相关的信息、素材(包括图、表、科学实验与科研成就,生产、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自己领悟出结论性的知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比较推理分析的能力。如在传授“线粒体的分布”的知识点前,我为学生活动提供了下列材料:

(1)德国生理学家华尔柏在研究线粒体时统计了某动物部分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肝细胞950个,肾皮质细胞400个,平滑肌细胞260个,心肌细胞12500个。

(2)在小鼠受精卵的分裂面附近线粒体比较集中。

(3)鸟翼的肌原纤维、精子的尾部线粒体数目较多。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材料,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线粒体主要分布在生命动旺盛部位”的结论知识。

(三)改“重知识传承”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转变

在当今知识爆炸,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今天,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向学生传承知识更重要。学生获得了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就相当具备了通向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来培养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1.培养比较梳理,使知识条理化的学习能力

生物学中有许多并列的知识,相近的知识,需要通过比较找出知识点间的异同点,使知识条理化。比较法是学习生物知识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它在学习生物知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相近或并列的知识放在一起,设计成比较表,加以比较,来训练和培养这种学习能力。如线粒体与叶绿体、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2.培养发散联系,使知识网络化的学习能力

如果头脑中只有零碎的知识而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往往难以运用这些知识正确、快速地解决具体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形成网络化知识体系。

3.培养分解组合,使知识层次化的学习能力

浅析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 篇6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院校也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以及时代发展需求,高中生物教师应该以新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分挖掘教学教材

教学教材虽然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工具,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唯教材是从,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学生活动内容,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的话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关的实践研究证明,新课程高中生物教材编写主要是根据人类对于科学的一种探索过程,课本上很多知识都是前人在长期观察、反复思考、反复试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引用一些精彩的小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顺着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以及思维理解、吸收生物知识,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记忆。比如,在学习“遗传因子的发现”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方法、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遗传定律的过程,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更乐于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强调实践教学

高中生物的实践性非常强,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一味地强调理论教学,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导致教学效果较差。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注重理论教学,还应该强调实践教学,尽可能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丰富的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掌握较强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将生物知识融入游戏环节,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学习,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基因自由组合”时,教师可以通过“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以及“十对单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论为切入点设计实践游戏,组合不同的性状进行层层筛选,一直到选出的人具有唯一性为止,通常只要组合七八对后基本上就可以筛选出来。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参加游戏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而且通过游戏实践,学生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接收单基因形状的相关知识,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吸收,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社会的发展进步决定了教育标准的持续提高,课堂的高效教学是当下高中生物教学最为重视的问题。高效教学思想理念的提出,让教师群体意识到了教学中课堂效率提高的关键所在,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教学实践的累积,在一定程度上都为高效教学体系起到了辅助作用,从而使得课堂45分钟得到有效利用。并且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明显滞后,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因此,高中教师应该树立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解读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 篇7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曾就传统旧教材对近1000名高中学生对化学学习方式、学习心理、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情况作过调查,调查表明: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普遍缺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高考,教师和教材表现出“权威性”,教师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情景,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显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不够,学生缺乏良好的独立实验习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践和使用新教材一年来我对新课程给学生和教师带来的诸多好处和机遇深有感触,并得出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材变革,令人耳目一新

1. 新课程在教材组织形式和版面上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内容上真正做到了与“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进得去也出得来,避免了传统教材的“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理论知识,学生难进去、难出来的不良现象。

2. 在课程功能上,新教材从以前的只是对知识的传授和讲解逐步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3. 在教育目标上也作出了重大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应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

1. 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知识以讲授、灌输为主。

实践表明,在这样的方式下,教和学的效率是很低的,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更辛苦,建构主义论认为:教学应是支持学生建构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在理解、感悟、批判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教大于学”,而应是“学大于教”,帮助和支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在没有框框限制思维的自由空间中,依赖个体的体验、经验,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准、思维习惯,从不同的层面去思索,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对学生灌输和训练知识。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应变传统身份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让学生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允许多元价值的存在,并对形成的共同价值进行分享。

2.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成功的认定是多元化的。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改变那种只有高分、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传统狭隘的人才观,树立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的人才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实施成功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

3. 教师还应树立新的课程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从单纯的课程使用者和执行者逐渐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只有从各个方面、角度脱离传统教育观念,才能真正树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三、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死教条,也不是最终的定论,它是活的、发展的,个体学习是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把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内部认识而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所以,在新课程环境下,学生一定要转变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变被动为主动,绝不能再把知识看成是不依赖于大脑而存在的,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在新的学习方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不仅仅是将知识装进学生的大脑中,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形成自己的思维结晶。比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建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且往往是由量变到质变,同时还能够培养和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很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能充分培养学生探究、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在新教材化学必修本中有十多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和三十多个讨论问题,同时将传统的演示和证明科学知识的活动转变为探究和分析问题的活动,这些将有助于有计划、有目的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接受型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型学习,由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和能动创新,真正将学生培养成有创新同时兼备各种能力的人才。比如,在学习原电池时,当观察到电流表偏转或小灯泡发亮时,学生马上会惊喜、疑惑,一种追根溯源的思绪也同时产生,此时,教师应把握时机,根据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马上提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电流表偏转或小灯泡发亮都说明有电流产生,电流从何来?装置中哪些物质失去电子实验现象与你的思考一致吗?你能初步得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吗?此时,学生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实验装置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初步认识。然后教师根据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提供更多一些材料:铁片、镁条、苹果、番茄、柠檬汁,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初步认识,几人一组,协作探究,改变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实验,观察电流表是否偏转或小灯泡是否发亮,最终得出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

高中化学新课程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8

一、明确数学思想,构建数学思维

随着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提升,以及各个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更加深入和普遍,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想,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对于教师来说,他不仅要能“做”,而且要教会学生去“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应该有对数学学科的整体理解,从而构建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二、尊重学生的思想,理解个体差异

以往的教育忽视学生的认知情感,把学生当作承受知识的容器,不断增加新知识,同时又要巩固旧知识,导致学生新旧积压,新的学不好,旧的学不扎实。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样的一块地里的庄稼也有高低之分,学生也是如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播种施肥,而且要理解学生,给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的动力,不能顾此失彼,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应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应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三、理性与感性叠加,完善学生的情知模式

言传身教不只是传递知识和技能,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的关怀、情感的共鸣,传递者站在经验的基础上使学习者感受以往失败的挫折感,同时也有成功的成就感,这样的教育才更加有真实性,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进入到理想的情景中,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再失败与成功中崛起,再理性与感性中升华。

不管是数学教学还是其他学科,教学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的基础之上,认识教育的新规律并适时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成效,教育的投入才能真正变为学生的成就。古人云,学而时习之。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理当为了教学而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当然也要时“思”之。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都要有教学重点,整堂的教学都应该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教师应该采取一种最通俗易懂的,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讲解,重要的是要配以基础、经典的习题,当然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那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最好能从易到难呈阶梯式展现。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突破教学难点也是有帮助的。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效率?教师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最后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六、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师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七、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我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八、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我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

九、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一堂课中,教师应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工作时,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

十、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学生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与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教师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十一、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恰当地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

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策略 篇9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探讨并逐步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使高中地理教学能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完成时代赋予高中教育的神圣使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 又要有自己对教育信念的坚持, 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教学不但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更要回归到教学目标上, 让学生在快乐享受过程的同时, 能够有所发展。为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真正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 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是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地理素养的培养通过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才能达到, 即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初步掌握学习及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课程目标具体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有机结合的维度。教师在安排相关教学活动时, 可让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分析、鉴别, 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 在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关内容时, 建议注重两个方面的阐释:一方面说明地理是人类活动的外部条件, 但并不是决定性条件;另一方面要向学生指出, 在特定的场合, 地理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通过这种辩证的分析,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在课程实施上重视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观游、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一地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 要求高中地理课程的实施更加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 在学习“旅游与区域发展”的内容时, 可以“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调查”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可按下列程序指导学生:一是指导选题。教师简要介绍旅游业的发展可能给旅游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说明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意义, 激发学生研究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二是组织课题组, 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内容包括课题名称、研究小组负责人、指导教师、实施步骤、资料和设备等。三是提供思路指导实施研究。四是指导撰写调查报告, 提出改进建议。五是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调查报告, 并最后形成一个基本反映全班调查结果的总报告, 提交有关部门。

三、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和不同的课程结构,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正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理念。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 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需要。在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必修课程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在选修课程中进行选择, 还可以学习高中地理教育的山地乡土区域地理课程和学校课程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实践: (1) 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层次性、适应性。 (2) 教学方法的设计力求多样性、创造性。 (3) 教学实例的选择具有乡土性、新颖性。 (4) 课堂提问追求广泛性、开放性。 (5) 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注重梯度性、自主性。 (6) 地理活动的策划要讲究研究性、实践性等。

四、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无论是在工农业生产领域还是商贸、金融等流通领域, 无论是在科技、教育、军事领域还是在大众生活领域, 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 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 优化地理教学手段和方法, 促进学生自主、主动且富有个性化地学习高中地理课程。例如, 在讲“锋面系统”时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锋面气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丰富和完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动态模拟过程, 把复杂问题表达得很直观、形象。

五、在课程评价上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 评价目标追求多元化, 评价内容力求全面化, 评价手段倡导多样化、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 且强调地理学习评价的三个“相结合”, 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在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 善于鼓励, 努力创造宽松环境, 培养学生的自信。第二, 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三, 教学相长, 积极启发学生思考,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经过适当的训练与培养后, 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工作中, 运用这些技能、方法, 这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最终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 教学过程以形式为载体, 形式以结果为目标, 无论我们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一堂课的起点和归宿。我们应该以新课标为准绳, 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有效的教学。准确把握课程理念, 正确反映人们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评价, 对今后的课堂教学起着指引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山东教育厅.山东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实施意见 (试行) [DB/OL].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网.

[2]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新课程高中数学统计教学建议 篇10

在高中统计内容的教学中, 考虑到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衔接, 所以要尽可能关注在义务教育统计学习不达标的学生.比如, 在学习统计图表时, 建议安排像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内容的复习;又如, 在数据的数字特征学习中, 建议通过几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回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概念, 并在新的情境中体会它们的含义, 以帮助学生对初中阶段统计内容进行复习与提高,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和方法.

另外,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 要尽量选取具有丰富背景的内容和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 展示统计思想和方法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数据和问题情境应尽可能来源于实际, 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素材, 使他们体会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教学中, 既可以选择反映现实社会和科学技术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取.实际上, 很多渠道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有意义的问题, 教师要充分挖掘.比如可以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方面寻找素材.当然,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他们感兴趣、有价值的问题开展调查, 或让他们自己去收集生活中的数据, 供课堂活动和讨论使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 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统计的兴趣.

二、注重让学生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

统计所研究的问题一般具有不确定性.例如, 应用统计方法由部分推断总体具有随机性.用统计来解决的问题, 其结论往往是以不完全的信息作为依据, 是可能犯错误的, 这一点与确定性思维存在差异.经典的数学一般以演绎的方式来搭建平台, 它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确定性思维.而统计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利用样本的信息来推断总体的有关信息, 它以归纳的方式给人们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 即不确定性思维或统计思维.统计思维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它和确定性思维一样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思想武器.因为在自然界和实际问题中, 严格确定性的事物十分有限, 随机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由不确定的数据进行推理是普遍而有效的方法, 它能够帮助我们作出合理的决策, 并能告诉我们犯错误的概率.运用数据进行推断, 虽然不像逻辑推理那样有100%的把握, 但它可以使我们在常识范围内不能作选择的地方作出某种决策, 而且提供足够的信心.因此, 统计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从不确定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数学内容, 它能使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作出决策.

例如, 对于统计结果的随机性, 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因此, 由样本得到的平均数、方差等等, 都不是总体的平均数、方差等等.这个区别十分重要, 要让学生认识到样本的随机性.也就是说, 两个人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同一个问题时, 他们抽样的结果一般是不同的 (同一个人做两次, 抽样的结果也不会完全一样) .因此, 由不同样本得到的结果也会不相同.换句话说, 结果有随机性, 下结论可能会犯错误.另一方面, 虽然不同的人最后得到的结果互不相同, 但由于随机事件频率的稳定性, 当样本量很大时, 许多问题的结果差别一般也不会太大.也就是说, 虽然结果可能犯错误, 但统计的推断还是有意义的.这也正是统计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即关注对随机性中的规律性的研究, 通过对表面随机的现象进行统计分析, 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的规律.当然, 作为教师还应该清楚样本随机性产生的误差是可以估计的, 也可以估计由此犯错误的概率, 这和样本抽取不当以及故意制造误导产生的错误是完全不同的.

三、正确把握线性相关性的教学

在统计中, 重要的是寻找好的方法, 而不是套用公式计算.套用公式计算回归系数, 对学生来说都不困难, 但更应该让学生关注线性回归方程的意义和合理性.

在线性相关性的教学中, 如何刻画两组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是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教学中, 建议教师提供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鼓励学生就“如何刻画”展开讨论, 让他们自己探索线性回归直线的求法.而不是简单地直接引入线性回归方程.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将借助散点图探索出不同的估计线性回归直线的方法, 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交流.学生进行了探索和交流之后,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同学们的估计方法差别很大, 那么我们应当选取一个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更合理些呢”, 使学生体会到需要讨论统计方法的合理性, 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并为最小二乘法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直观的想法 (一种好的方法应保证求出的直线与所有点都尽可能地“近”) , 转化为精确的数学语言, 由此体会最小二乘法的思想, 并得到线性回归方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利用最小二乘法的思想求线性回归方程并不是唯一方法,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方法的意义与合理性.

上一篇:纺织品市场营销下一篇:下沙高教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