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高教园区

2024-05-08

下沙高教园区(精选七篇)

下沙高教园区 篇1

一、农民工培训现状

1. 农民工培训动力不足。

目前,农民工培训各方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民工培训工作无法有序开展。首先是各级政府对农民工培训并未投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虽然农民工培训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但是周期长、耗资大,各地政府缺乏热情,相关补助在高额培训费用面前也往往是杯水车薪,导致农民工培训的普及面较小。其次用工企业普遍不重视农民工培训工作。农民工流动性较大,培训耗资大且难以直接创造利润,因此企业普遍“重使用轻培养”。企业现有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劳动安全和劳动纪律方面,忽视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长期发展。另外,农民工自身参与培训的愿望不高。农民工进城前接受过培训的比例很少,进城后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收入较低,没有时间也不愿意投入时间和资金接受行业培训。同时,目前的农民工培训以技术技能含量低、成本低廉的职业培训为主,社会认可度低,就业前景和质量难以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这也正是农民工培训缺乏吸引力的一个直接原因。

2. 培训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

目前,政府负责劳动力技能培训主要集中在农业、劳动人事、科技、林业、教育等部门。这些部门在工作中履行相关职能,但部门之间缺少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实施的培训内容互相重叠且实用性不强,无法适应农民工的真正需求,客观上降低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同时,目前农民工培训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部分高校被动参与“阳光工程”、“扶贫工程”等农民工培训项目,但很少会制定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计划、课程目标,培训教材,培训形式主要以课堂授课形式进行。农民工因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很难听懂,也很难从培训中真正得到所需要的技能。所以,即便有些政府免费提供的培训,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也不大。

二、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必要性

高校的职能演变,从最初的教学,发展到与科研相结合,再发展到为社会服务,并最终突破高校的封闭性,在为社会服务过程中与社会融为一体。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受到的人才“瓶颈”限制更加突出,对劳动力的需要已由单纯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对相关培训的内容和质量的要求大大提高。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具体表现,也能够使得理论研究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不断得到社会的认可,提升高校社会声誉。

现有的培训对象中,新生代农民工占主导,知识水平较高接受能力强,对职业的期望远比老一代农民工高,希望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认识到培训是一项必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有着较高的培训意愿,对培训的环境、实施、师资等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社会培训机构很难满足这些要求。高校拥有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和强大的师资队伍,健全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成熟的办学经验,文化教育和学术氛围浓厚,图书资料丰富。所有这些,使得普通高校在参与农民工培训中能够比较系统、较高层次的开展。

三、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路径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杭州“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教园区位于其北边,紧邻开发区,园区总用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在校大学生超过14万。下沙高教园区的选址,形成大型开发区与大型高教园区有机结合的现代制造业创新基地,充分体现资源共享以及与城市互动发展的理念。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工作,助力开发区和整个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正是高校利用教育资源的优势,服务社会的最佳路径。

1. 服务社会,提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在处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者的关系上,往往存在重教学科研轻社会服务,重理论轻实践,重校内轻校外的倾向,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却无法充分使用。园区内高校应打破封闭性,主动融入社会寻求更大的发展。高教园区需要“引进来”普通市民,让他们走进校园,分享教育资源,将学校教育设施与社会的公共教育设施相结合,发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各类设施。同时,高教园区还要“走出去”,服务地方城市,建立开放的社区教育体系,倡导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下沙经济开发区的先进制造业正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为实现高教园区与开发区协同发展,园区内高校应大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其作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状况,结合社会和企业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农民工培训课程,积极争取政府立项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农民工培训中,树立品牌意识,使培训出来的学员无论在职业技能上,还是在职业素质上都能够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 建立制度,实现农民工培训的多元化发展。

针对农民工学习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园区内高校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意愿分层培训;优化配置培训资源,统筹规划培训工作,使农民工培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首先,要实现培训内容的多元化。培训内容既要注重农民工实用技能的掌握,也要兼顾综合素养的养成。一方面,高校需要科学安排农民工培训项目。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社会需要、农民工不同水平和行业特点,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培训内容深入浅出,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落脚在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对农民工进行专项培训时也要特别注重人文知识教育,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心理学、健康保健、法律、经济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农民工提高就业质量,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由农民工向市民的角色转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要实现培训形式的多元化。培训教学应尊重农民工作为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建构真实的教学情境、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将知识教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工地实践相结合,脱产和业余相结合,系统培训和短训相结合,注重方法的实用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最大可能地提升教学效果让农民工想学、能学、愿学,“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只有不断改革培养模式,才能通过提供非学历教育形式将农民工培训教育纳入终生教育体系。

3. 加强合作,努力推动农民工就业。

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为此,园区内高校须加强与企业、政府的合作。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集团或城市的密切联系,建立稳定的劳动力输出与输入关系,互为基地。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农民工可以在园区内的高校学习理论知识,到企业实践理论知识,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完善与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的课程标准体系。推行“双证制”制度,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纳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政府、高校、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制定各方都乐于接受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担负起培养人才的职责。

下沙高教园区 篇2

下沙高教园东G区(三期)Ⅰ标段工程

标 化 工 地 核 验 汇 报

浙一建一分公司 二○○五年六月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东G区标化工地汇报材料 浙江省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东G区Ⅰ标段标化工地核验汇报

安全、文明是质量的前提,科学、有序是进度的保证。这是我们所有人对安全文明重要性的共识,因此本工程在开工前,项目部就在项目经理的直接领导下对如何确保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作进行了事先统一策划,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建筑安全技术规范组织施工,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通过吸取以前的创建经验不断提高自己。下面,我将本工程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创优工地的实施过程和管理情况作一下总结。

一、工程概况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东区生活后勤及公建配套工程G区(三期)工程位于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东区。本公司承建的一标段建筑面积16495平方米,位于G区地块的东北方位,由24、25号二幢框架七层学生公寓组成,一级项目经理虞锦华担任该工程项目经理。工程于2004年12月10日开工,于2005年4月7日主体结顶,目前工程形象部位装饰阶段。

工程安全目标:全面贯彻和落实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和杭州市人民政府113号令《杭州市建筑工地文明施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东G区标化工地汇报材料 浙江省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工管理规定》,杜绝重大双亡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确保达到杭州市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化工地。

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具体实施情况

工程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日常管理中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在各级主管部门及业主、监理公司的监督指导下,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及施工班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创优工地的实施工作。

1、施工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临时设施以合理为原则进行统一的布置、安排。根据建设部颁发的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和杭州市人民政府113号令《杭州市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管理规定》等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指导性文件。认真编制了塔吊安拆、施工用电、外架搭拆、模板工程等多项专项方案,施工时按预定方案进行实施。

2、项目部配有经验丰富的专职安全员,并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分专人负责,建立健全项目部的岗位责任制和各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确保创优工作的顺利进行。

3、施工用电方面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东G区标化工地汇报材料 浙江省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现场采用三箱五线TN-S接零保护系统线路,采用埋地敷设,施工现场配电系统设置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实行三级配电、三级保护。每台用电设备有各自专用的开关箱。动力配电箱与照明配电箱分开设置,配电箱内部设置高度以及配线均符合规范要求。地下室及楼梯间部位的照明均按要求设置了36V安全电压。

4、机械方面

本工程主要机械有塔吊二部,施工井架四部,木工钢筋工各配有一套机械以及砂浆机、搅拌机。各种机械均有合格证,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才投入使用。塔吊、施工井架布置合理,各种安全装置均符合规定要求,并配有专业的指挥人员。

5、脚手架方面

本工程脚手架基本采用了单立杆扣件式钢管落地双排脚手架,并编有详细的施工方案、计算书。架接以及水平拉结点等设置均符合要求,脚手片、安全网按要求绑扎。另外,针对于三宝四口、通道口加强管理,层层防护,各位置悬挂警示牌。

6、模板方面

本工程编有专项的模板施工方案,对支撑方法作了详细的规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东G区标化工地汇报材料 浙江省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定,以保证支撑的稳定、安全。配有三层的模板体系,以使砼能有足够的时间达到拆模要求,楼层堆载均匀、合理,保证了结构的质量,另外每层浇砼均留置拆模试块,达到拆模强度后,由施工员填拆模申请单,由监理签字同意后,方可拆除模板。

7、文明施工方面

现场实行全封闭施工,围墙美观简洁,现场采用硬化地坪,材料堆放整齐。做到泥浆污水沉淀达标后排放,保持砼车净车出场,严格控制夜间施工,控制噪音污染,并做好现场的环境卫生。现场设有五图一牌,并设置了绿化以美化现场的施工环境。

8、资料方面

所有资料均按浙江省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总站规定进行编制及填写(安全技术资料台帐从一至十二),记录真实、准确、全面,按施工进度同步跟上。安全日记做到天天记录,对各工种均进行分部分项安全技术交底,项目部每周组织对工地进行文明施工、安全生产方面的检查,并进行记录、通报。

三、结语

讲安全就是讲效益,讲安全就是讲政治,在各级主管部门及业主、监理和公司的多次监督指导下,工程虽然在安全生产、文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东G区标化工地汇报材料 浙江省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明施工标准化工地管理方面有了一点成绩,但我们知道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举措,只有时刻警惕、长期防范、不断投入、不断深化,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才能确保安全。对于我们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我们将认真加以整改,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使我们把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创优工作做的更好。

浙江省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一分公司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东G区工程项目部

二○○五年六月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东G区标化工地汇报材料 浙江省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一建下沙高教园区东G区标化工地初验整改反馈

项目部根据5月20日安监站标化工地初验整改意见,组织现场管理人员、各班组长对本工程安全生产进行全面检查,针对安全整改通知书所列问题整改如下:

1、外架立杆基础部分已硬化,离墙隔离已完整。

2、井架卸料平台已与外架分开。

3、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已按要求整改。

4、“五小设施”已及时修复,食堂已设置餐厅,宿舍卫生已进行整顿。

施工单位:

下沙高教园区 篇3

父母是子女人生最初的老师, 在子女生命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今社会, 由于传统的“男主外, 女主内”观念影响, 现实的工作需要和家庭经济压力, 父亲常常在家庭教育中“缺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靠母亲或长辈。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当红, 使亲子沟通、父子关系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促使人们反思当前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不足乃至缺失的问题。

父亲教养方式, 是指父亲在日常生活中抚养和教育子女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 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行为方式是在相应思维方式指导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包括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 可分为外显和内在行为。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 个人的行为方式之间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这种互为环境的关系中, 个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周围人们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子女在幼小时虽然更多地是依赖母亲, 但必须要有父亲或强有力的父亲形象影响, 而由于父亲角色的缺位, 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子女出现了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由此可见, 父亲教养方式作为一种行为方式, 对其子女行为必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群体的父亲教养方式, 探讨其对子女行为的相关影响, 并期望藉此说明父亲在子女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参与度与责任意识的提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以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的高校学生及其父亲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采用的方法是, 以文献研究为基础, 问卷调查为主, 个案访谈为辅。通过文献研究, 了解国内外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尤其是关于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 问卷设计

调查采用自制问卷, 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家庭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父亲教养方式情况。主要参考由国内学者根据C.Perris等编制的适用于本国国情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EMBU) 部分题项, 包括4个维度: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保护和干涉、拒绝否认 (考虑到调查对象中可能有独生子女, 因此将“父亲偏爱”这个维度剔除) 。第三部分为子女行为测试, 包括自尊、人际交往、成就动机、职业决策4个方面, 题项设计参考国内信度与效度较好的自尊、应对方式等量表。

问卷抽样采用立意抽样和配额抽样, 具体选取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的4所高校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中国计量学院) 中学号个位数为“0”和“5”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80份。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处理和分析。鉴于本研究涉及父亲和子女两大主体, 为了得到更全面的资料, 避免调查结果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调查中又选取了20位大学生的父亲和部分学生为访谈对象, 就父亲教养方式、教育子女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个案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父亲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

1. 父亲教养方式的类型

(1) 民主温暖型。这类父亲对待子女通常较开明, 在与子女产生分歧或问题时, 允许子女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并与之沟通。在调查对象中, 78.8%的大学生能“从父亲的言行中感受到父亲的认可和爱”, 或能感受到“父亲让我顺其自然地发展”等体会。调查表明, 父亲对待女儿比对待儿子更倾向于温暖和理解。

(2) 专制粗暴型。这类父亲受传统观念或上一代教育方式的影响, 在家庭中一直以“大家长”自居, 独断专行, 甚至会采取诸如训斥、打骂等粗暴方式解决问题。21.1%的大学生认为, 父亲的教养方式偏向于严厉惩罚, 个别子女表示“父亲一直是家里的‘老大’, 说一不二”。

(3) 盲目溺爱型。问卷设计中主要以“过度保护和过度干涉”为判断标准。22.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父亲较符合这一维度;而20%的父亲也认为自己“平时工作忙, 要么管不着, 要么都依着他 (她) , 只求子女开心”。这类父亲由于平时忙工作, 对子女心生愧疚, 只要有能力满足子女需求, 总是对其百依百顺, 过度溺爱。

(4) 忽视缺管型。问卷中主要从“拒绝否认”体现这一特点。这类父亲对于子女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基本处于“不闻不问”的状态, 无论子女表现好坏, 都较少甚至从没有物质方面的奖惩或者精神方面与子女的互动。该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负面影响最为严重。

2. 父亲教养方式的特点

(1) 与时俱进, 用发展的眼光看子女。随着时代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均为“90后”, 其父亲大多为“60后”、“70后”, 受教育水平相较于上一代人而言均有所提高, 父亲也试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子女、教育子女, 父亲的教养方式并非一成不变。

(2) 民主理性, 与子女架起沟通桥梁。调查对象中的父亲, 大部分采取的都是较理性、缓和的方式, 如“尊重子女看法或选择”、“子女犯错会耐心教导”等。当代社会, 简单粗暴已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教育子女更需要耐心和爱心。

(3) 聚少离多, 在子女成长中常“缺席”。如今, 孩子长期在父亲“缺席”的家庭中度过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现象屡见不鲜。父亲因为工作岗位的需要, 或是因为婚姻关系方面的问题等, 导致常常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调查中有学生表示:“我爸爸忙工作, 一个月都见不着面, 更没什么时间管我。”

3. 父亲教养方式的不足

(1) 父亲层面的不足。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不懂得如何向子女表达“爱”。有些父亲即使和子女在一起, 也很少与子女沟通, 或让子女的母亲及其他家庭成员传达示意。二是缺少合理的教育子女的方法与技巧。沟通仅限于语言沟通与生活关心, 缺少情感和思想上的沟通与共鸣。

(2) 家庭层面的不足。一是家长之间的问题经常会影响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在这样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中, 父亲的权威一旦受损, 父亲对子女教育的效果会受到影响。二是家庭成员间对下一代的教育方式存在不一致。经常在教育孩子方面会出现一方“唱红脸”、一方“唱白脸”现象, 导致子女无所适从, 得不到正确的教育。

(3) 社会层面的不足。一是当今社会忽视了父亲教养方式的重要性, 低估了父亲在子女成长道路上所能发挥的作用, 教育子女是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 似乎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二是社会上缺少关于引导父亲应如何教育子女的专门机构, 使得有需要的父亲“求助无门”。

(二) 父亲教养方式对子女行为影响的分析

为了明晰父亲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的关系, 运用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 对两者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父亲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1. 拒绝否认与子女行为呈负相关

父亲的拒绝否认对子女的自尊程度、成就动机、人际交往、职业决策等方面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其中对子女的自尊和人际交往影响相对较大, 具体如表1所示。

2. 温暖理解与子女自尊程度呈正相关

从表2可看出, 父亲的温暖理解与子女自尊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35, 双尾检验的概率值为0, 小于1%, 则温暖理解与子女自尊行为之间呈正相关。由此表明, 父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与子女自尊之间有着较为显著的相关性, 即父亲教养方式越趋于温暖理解, 子女的自尊程度将会越高。访谈中一位父亲 (职业为医生) 表示:“无论是病人还是自己的孩子, 我都尊重他们, 平等对待。有什么问题都会采取商量的方式去协商, 去解决。这样就不会伤了他们的自尊。”

3. 惩罚严厉与子女的成就动机呈负相关

从表3可看出, 父亲的惩罚严厉与子女成就动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18, 检验的概率值为0.002, 小于1%, 则父亲的惩罚严厉与子女成就动机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负性相关, 即在一定程度上, 父亲的教养方式越趋向于惩罚严厉, 子女追求成功的动机就越弱。调查中一位浙江工商大学的学生表示:“我爸爸对我一直很凶, 如果出错甚至还会动手。我只求不犯错就好, 压根不求什么表扬。”可见, 严厉的惩罚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子女渴望成功的心理。

4. 过度保护和干涉与子女职业决策呈负相关

从表4可看出, 过度干涉和保护与子女职业决策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92, 检验的概率值为0, 小于1%, 则父亲的过度保护和干涉与子女职业决策之间有着明显的负性相关, 即父亲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干涉过多, 或过分保护, 对子女的职业决策能力将会有所影响, 致使子女在关键时刻不太能够主动做出决策。

四、研究结论、不足与启示

(一) 研究结论

1. 父亲教养方式的类型、特点和不足

父亲教养方式可分为民主温暖、专制粗暴、盲目溺爱、忽视缺管4种类型, 具有与时俱进、民主理性等特点, 但也存在缺乏专业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家庭成员间教育方式不一致、社会忽视父亲教养方式重要性等方面的不足。

2. 父亲文化程度高低与其教养方式好坏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 父亲的文化程度高低与其教养方式好坏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即父亲受教育水平的高低, 并不能决定其教养方式是否倾向温暖理解, 当代父亲大多沿袭其父辈的教养方式。

3. 父亲教养方式的整体趋势

大学生群体父亲教养方式的整体趋势是:大学生较多能感受到父亲情感的支持和理解, 父亲在对待不同性别子女的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 一般父亲对待女儿比对待儿子更倾向于温暖和理解。

4. 父亲教养方式对子女4个方面行为均有影响

父亲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自尊、成就动机、人际交往、职业决策4个方面行为均有影响。其中, 温暖理解与大学生的自尊程度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惩罚严厉与子女成就动机呈负相关;过度干涉和保护与子女职业决策能力呈负相关;拒绝否认对子女行为均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但相关性不强。

(二) 研究的不足

本次调研因受实际情况及调查者能力的限制, 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选取的大学生群体集中在杭州市下沙高教园的部分院校, 调查样本的代表性不足。今后的研究, 可扩大调查样本增加样本的代表性。二是采用自编问卷, 科学性受限, 研究结果受调查对象主观因素影响会出现误差。今后的相关调查和分析可加入试验等方法。三是关于父亲教养方式对子女行为影响的分析, 由于未能进行长期的观察研究, 此次只进行了横断研究, 缺少纵向动态的变化趋势的分析。

(三) 启示

家庭教养是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过程, 任何一方“缺席”都会影响子女的成长。在家庭教育中, 母亲无法代替父亲的地位和作用。父亲教养的效果, 取决于其教养方式。科学的父亲教养方式, 有利于培养子女较强的自尊和成就动机;反之, 则会给子女的成长带来烦恼和困惑, 也会影响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行为的形成, 甚至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改善父亲教养方式、增进父子沟通、强化父亲教育, 不仅需要父亲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养方式, 回归家庭, 发挥父亲应有的作用, 也需要家庭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更需要社区、社会、政府、专业人士多方面的支持。

摘要:在家庭教育中, 父亲具有母亲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对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高校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调查表明, 父亲教养的效果取决于其教养方式, 科学的父亲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子女较强的自尊和成就动机。反之, 则不仅会影响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行为的形成, 甚至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父亲教养方式,子女行为,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天思.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互动结构[J].求实, 2003 (3) :31-34.

[2]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7 (3) :20-23.

[3]陶沙, 林磊.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 (3) :40-47.

[4]李坚敏.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 2005 (4) :60-61.

[5]罗慧兰, 王中会.教养方式研究简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6 (6) :71-74.

下沙高教园区 篇4

一、高校国际意识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际意识概念涉及范围较广, 包括国际政治意识、经济意识、文化意识等, 其是关于国际世界的一种主观映像。总体而言, 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高校对国际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升。目前高校践行国际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有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两类, 前者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等, 后者主要包括各类课外活动、学术讲座等。受特色、建设重点和专业设置不同等因素影响, 各高校国际意识教育发展和普及程度也各异, 总体基础亦较薄弱。《当代大学生国际政治经济视野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生金融危机认知与应对调查报告》一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时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多数学生对金融危机只进行了浅层次的关注, 没有深层次研究政治经济问题的主动性”[1];硕士学位论文《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国际意识培养研究》中针对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国际意识情况及培养现状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学生的国际意识基础弱, 经常关注国际时事的学生比例只有39.1%, 国际意识未被学生广泛了解和熟知”[2]。

通过分析下沙高教园区高校国际意识教育现状, 也可看出其在国际意识教育现状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 国际意识基础总体较弱。

大学生学习国际意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 深层次背景分析能力欠缺;学习渠道少、理解度浅, 信息接收主要来自网络快餐文化, 缺少纸质媒介、专业书籍等阅读, 往往导致“浅尝辄止”。

(二) 缺乏国际意识培养载体, 或已有载体发展不成熟。

当前与国际意识教育紧密相关的课外活动, 代表性项目有“模拟联合国活动”。以浙江省为例, 已拥有模拟联合国协会或已组织参加过模联活动的高校有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 涉及高校数量较多。以浙江大学为例, 其举办的“浙江大学泛长三角地区模拟联合国大会”发展已较成熟, 规模和影响力较大。至2015年, 下沙高校模拟联合国大赛也已举办十届, 规模逐渐壮大, 组织逐渐成熟。但受起步晚、支持力度不大、专门人才缺乏及支撑活动开展的相关专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 载体影响力和辐射范围还有待拓展, 其中部分高校还存在活动周期、频率不固定等问题。

(三) 现有高校课程体系中, 国际意识培养的专门课程开设较少, 课程知识结构和体系不完整。

作为开展大学生国际意识教育的主体机构, 现有高校都以“两课”和形势与政策等非专门课程为主, 针对学生进行的国际意识教育, 除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已开设较多涉及国际意识教育的课程外, 其余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基本较少或未设置此类课程。

(四) 高校培养力量薄弱, 队伍不稳定, 结构不合理。

经对区内高校涉及国际意识培养的队伍情况进行了解, 除专业教师欠缺外, 作为承担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辅导员队伍, 受本身日常管理工作量大的影响, 再加上缺乏专业学习和系统知识, 知识技能讲授受限, 致工作多局限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等领域进行展开, 缺乏进行国际意识培养的应有维度和动力。

二、高校加强国际意识教育的对策

(一) 高校需积极重视学生国际意识教育, 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 相对于以往更突出国际意识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模联活动为例, 区内大学生参与者知识较为丰富, 应变能力强, 但整体来看受到专业知识结构缺失的限制。对此, 高校在鼓励学生加入活动队伍、重视队伍稳定、实现良好更替的同时, 可专门加强课程教育等专业知识培训, 积极做好课程资源开放和共享, 扩大受众面。

(二) 加强国际意识培养的载体建设, 创新培养手段。

各高校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国际意识培养和载体建设积极性, 促进有关社团组织发展创新。同时, 可充分利用区内高校集群优势, 促进跨校间载体资源整合, 拓宽载体学生培养范围;进一步增强载体独立性, 丰富载体课程教学内容, 并实现由课堂理论向课外实践转变。

当前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 原先传统的课程教育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教育需求。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媒介传播手段, 坚持开放兼容, 可作为培养渠道拓展的重要方法, 并体现高效、快捷。

(三) 重视培养大学生国际意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大学生是国际意识教育的学习主体, 其学习主动意识是国际意识教育能否发挥实效的关键所在。高校需充分激发学生对国际政治、经济及时事等内容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动力。对此可充分利用较丰富的留学归国教师和留学生资源, 通过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国外亲身经历和真实情况, 做好引导教育。

(四) 积极引进专门人才。在已有教师队伍基础上, 加强专门人才的引进力度, 壮大师资力量, 促进专业化建设。

综合来看, 包括区内部分高校在内的众多国内高校, 针对国际意识的教育力度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提升, 但仍存在专门人才缺乏、专业课程资源不足、优质载体数量不多等问题。国际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 针对国际意识的教育问题, 相关部门和机构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加强支持力度。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 国家间交往日益密切, 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 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具备较好国际意识人才的培养, 越发受到各国和教育机构重视。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我国高校也在日渐重视国际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国际意识,载体

参考文献

[1]傅玲等.当代大学生国际政治经济视野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生金融危机认知与应对调查报告[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下沙高教园区 篇5

主观幸福感是基于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和适应状态的视角,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人生价值和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对自我生活的评价和体验,是对自我生命的理解和领悟,是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肯定和认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研究,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这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问卷设计与发放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是调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感知程度。根据文献研究和学生自主列举的感知因素共设计了44个描述项,并采取李克特5点量表法来测定(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本次调查时间为2016年4月20日至5月30日,共向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7所本科院校大学生发放问卷1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54份,有效回收率为90.88%。

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采取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来对44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感知因素进行重复信息合并,共萃取出6个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公因子,分别为“个体内在”“人际关系”“校园环境”“未来发展”“社会心理”和“能力提升”,见表1。这6个公因子和36项感知因素就构成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

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本文采用熵权法来确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并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1 对各指标原始值进行标准化

先设定n为参评等级,m为评价指标x1,x1,…,xm,由此所形成的原始数据矩阵xij,i=1,2,…,n;j=1,2,…,m。在同一个指标体系下,某个参评等级分值占全部参评等级分值之和的比重,也就是该参评指标下该参评等级结果的对应概率:

3.2 计算各指标的熵值

第j项指标的熵值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调节系数。对某项指标而言,不同参评等级的差距越大,熵值越小,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将越大,反之亦然。

3.3 将评价指标的熵值转换为权重系数

对于给定的j,xij的差异性越小,Hj将越大,反之亦然。差异性系数的计算公式为ej=1-Hj,j=1,2,…,m,第j项的权重系数为:

由此可知,某项指标的熵值越大,其权重系数越小,反之亦然。

3.4 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根据熵值和权重系数的公式对调查数据进行计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6个公因子下的三级指标与其自身所构成的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d1T,d2T,d3T,d4T,d5T,d6T,wT:

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熵权法进行权重赋值之后,个体内在、人际关系、校园环境、未来发展、社会心理、能力提升和总体主观幸福感的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公式分别为F1,F2,F3,F4,F5,F6,F,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

表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

表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比较

备注:(1)~(7)、[1]~[6]分别代表7所高校各自和学生总体在6个公因子和总体综合评价上的得分排名。

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感知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从结果(表2)中可以看出:7所高校学生总体的主观幸福感总体综合评价F=3.6509,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自身具有较高幸福感。根据横向和纵向对比,各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主观幸福感感知程度也存在较大差距,从高校间总体综合评价(F)的横向对比来看:7所高校学生各自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感知度均超过3.5,即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身是比较幸福的。其中,浙江传媒学院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知度最高(3.7163),其次是浙江工商大学学生(3.6852)。

从7所高校学生总体在二级指标(公因子)之间的纵向对比来看:7所高校学生总体在人际关系、个体内在的幸福感知度非常高,在社会心理、未来发展和校园环境方面的幸福感知度比较高,在能力提升方面的幸福感知度则比较一般。

5 结语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建立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并使用熵权法来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使评价体系更加客观,进而使大学生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结论更加贴近实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由于大学生对主观幸福感感知度的认知是不一致的,在未来研究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强化对主观幸福感的量化评价,得到更有代表性的调查结果,从而为高校学生的幸福培养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本文以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7所本科院校为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感知程度进行测量评价。首先,通过因子分析,建立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熵权法确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得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二级指标和总体的评价结果。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模糊综合评价,大学生,因子分析,熵权法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1996(1).

[2]刘茹花.对加强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培养的几点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3]苗元江.幸福感概念模型的演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

[4]陈浩彬.幸福感理论模型探索--基于大学生的实证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5]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z1).

[6]卞小强,姚翠娉.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多元影响因素分析--以某高校为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7]万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初步编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下沙高教园区 篇6

从公共自行车设置的初衷来看, 主要是解决市民的短途出行以及公交车的断点延续服务。一方面能降低市民交通出行公交车多次换乘的交通费用, 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高峰时间公交车内拥挤情况。由于公共自行车较为便利的租用服务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的喜好, 服务站点也由主城区延伸至杭州市几大副城区。

一、公共自行车概况

公共自行车就是在某个区域内, 隔一定距离规划出一些停放自行车的点, 如地铁出口、社区大门口, 一个租赁点放置30辆左右。在一个大城市里, 就会象公交车站点和地铁站点一样, 有很多自行车租赁点。通过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来管理这些租赁点的自行车, 每辆自行车都单独有一个可以锁自行车的装置和读卡租车、还车的读卡器 (固定在地上的, 不能移动) 。每次租车把卡放到上面读一下, 锁就开了, 自行车就可以骑走了;骑到任何一个其它租赁点都可以还车, 因为系统是连网的。还车时把车放到锁的位置, 把卡靠近读卡器读一下, 车就锁了, 还车成功。

二、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布局设置依据

从公共自行车推行的初衷来看, 公共自行车是市民公交的辅助交通工具, 解决出行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在进行公共自行车服务点选址时应充分考虑关联要素, 以更好的优化服务站点, 满足市民的实际需求。

1. 与公交线路的有效衔接。

一定范围内, 公交都是沿着主干道进行布线, 因此很多非主干道虽然都是公交线路的辐射范围, 但是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市民的出行, 而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一小时内的免费租赁能保证公共自行车能减少市民在公交出行的多余换乘, 在心理范围内都会倾向于选择公共自行车前往目的地。这主要是从时间、出行成本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的。

2. 与居住区的有效衔接。

市民出行是公交出行所要解决的首要目的。大型居住区往往是公交线路设置站点的重要考虑要素, 但由于有限的公交线路无法让所有大型居住区的居民都得以满足, 势必需要进行换乘公交车前往目的地或到达生活小区, 公共自行车就是公交线路站点与居住区有效衔接的重要方式。

3. 与公共休闲娱乐场所的有效衔接。

公共场所是市民工作、学习之余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 这些区域往往都是人流量较大的地方, 比如公园由于免费进入、树林成片、空气清晰等特点吸引周边区域的市民夜晚或周末散步、娱乐。有效的链接这类场所与居民区、公交站点也是公共自行车选址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公共自行车发展现状

2008年5月, 杭州在全国率先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来解决城市公交“最后一公里”, 公共自行车数量的增多和布局的不断完善受到广大市民及游客的喜爱, 自行车租用量不断上升, 目前每天有近25万市民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公共自行车主要服务为主城区范围, 长期以来下沙、萧山和滨江都没有进行有效的实施。

从2010年12月21日起, 下沙新增41个服务点、投入1300多辆公共自行车, 并可实现和主城区以及滨江区服务点的通租通还。下沙区域范围内第一批推行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主要是服务下沙高教园区的高校和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由于下沙高教园区是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园区, 区域范围内有近20万在校大学生, 因此第一批公共自行车一半以上的服务点都分布在下沙高教园区范围内。由于第一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数量有限, 在服务点选址布局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后续新增服务站点予以解决。

1.现有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概括。下沙高教园区第一批公共自行车运行已近一年, 受到了园区众多师生的欢迎。整体来看, 整个园区绝大多数高校都在现有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服务范围内。高教园东区由于高校数量和学生数较之西区为多, 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在数量方面也占有优势。东区现有9个服务点, 西区现有3个服务点。整体来看东区服务点布局相对更为合理点, 这主要是因为东区跨区公交相对较少, 为方便东区学生利用公共自行车前往西区公交起始站乘车。

2.现有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存在的问题。西区服务点存在的问题:下沙高教园西区范围内共计3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 周边可便捷到达的服务点有2个 (高沙都尚超市点和物美超市服务点) 。从商业经济发展来看, 西区是整个下沙的商业中心区域, 尤其是以四号大街为主的物美商圈目前是下沙人气最旺的商业圈。高教园西区虽然与物美商圈距离不远, 但公共自行车可用数量甚少。杭州市地铁一号线所经过的二号大街高教园西区段都没有设置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下沙高教园区对外交通的重要公交线路如B1区间1 (前往武林商圈) 、525路 (前往火车站) 、566路 (前往滨江区) 和320路 (前往火车东站) 都聚集在西区, 这正是西区开发成熟的体现所在。但是这几条公交线路的起始站点 (共计3个) 仅仅只有下沙高教文津站 (566路和320路) 附近设有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由此可见西区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设置确实存有较大缺陷。东区服务点存在的问题:下沙高教园东区范围内共计9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数量优势较之西区比较明显。从布局点来看较为合理, 如B1起始站与104路起始站附近均设置了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几大高校生活区也均在现有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服务范围内, 仅有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处于服务点盲区。但是B1作为下沙高教园区最重要的跨区公交, 是人流量最大的公交线路, 但是起始站旁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自行车数量少是最大的鸡肋。

四、下沙高教园区第二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分析

鉴于下沙高教园区第一批公共自行车对师生和附近居民带来的便利以及存有布局缺失, 下沙高教园区第二批公共自行车也在相关部门的规划设计过程中。现针对以上的分析, 对新增公共自行车服务点选址拟以分析。

(一) 与公交的衔接

1. 地铁。

杭州市地铁一号线现已完成基本的线路铺轨, 即将进入最后的调试和试运行阶段。地铁是城市运载量最大的公交工具, 这将便利下沙与主城区的交通, 对区域范围的跨区交通带来极大的便捷作用。

从地铁一号线线路站点看, 下沙高教西区站和下沙东站是下沙高教园距离最近的两个站点, 但是从整个距离和便捷度来看, 下沙高教西区站点是为了满足下沙高教园区师生出行的地铁的重要站点。因此在下沙高教园西区站设置大型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数量相匹配的公共自行车才能有效的完成地铁线路服务范围盲区的有效衔接。

2. 快速公交。

B1快速公交及区间线路是下沙现有公交的主力军, 由于快速公交独立的道路设置使得下沙高教园区与杭州主城区武林商圈的时间距离缩短为40分钟。B1和B1区间1起始站均设置在下沙高教园区, 方便师生的出行。B1起始站附近已铺设了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 但是自行车数量少, 因此需要增加该服务站点的公共自行车数量并整体提升这一服务点的等级, 将其作为东区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主要的维修站点;B1区间1与地铁下沙高教西区站点距离仅50米, 因此可与地铁站点共用一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 但是必须保证该服务站点能满足地铁和快速公交两大公交方式带来的巨大人流量的“最后一公里”的需求。

3. 跨区、区内公交。

从下沙高教园区现有公交线路来看, 跨区公交线路主要有556路、525路、362路、B支4、401路和320路等;区内公交主要有104路、373路、369路和370路等。结合现有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和公交线路来看, 556路、320路所在的下沙高教文津站和401路、220路、223路所在的下沙高教东区都有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由于下沙高教文津站短期内不会增加公交线路, 因此目前该站点自行车数量基本能满足出行需要。B支4、401路、220路、223路与快速公交B1共用下沙公交东区站点, 是目前下沙高教园内公交线路最多的公交起始站, 因此针对现有的自行车服务站点提升势在必行。另外需要增加525路、362路所在公交起始站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 由于这两条线路是下沙到杭州两大火车站最为便捷的公交, 虽然它位于高教园西区, 但是服务面是整个下沙高教园区, 因此应在附近增加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 并保证数量合理。其他区内交通由于公交线路只是线路经过高教园区, 线路所经区域应与学生生活区以及公共场共同考虑以备新增公共自行车服务点。

(二) 公共场所

1. 大型超市。

下沙高教园附近有两大超市, 分别为都尚超市和物美超市, 距离高教园区均在200米左右。师生基本的购物需求基本能在这两大超市满足, 目前这两大超市附近均已设置了公共自行车服务点, 但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行车数量少, 尤其以物美超市旁的服务点情况最为明显, 经常出现服务点自行车空缺现象。因此在这两大超市、邻近高校方向可新增2-3个服务点。

2. 公园。

下沙西区公园和下沙东区公园是下沙高教园区两个公园, 是师生课余休闲的重要场所。两大公园分别处于西区和东区的核心位置, 从目前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现状看, 东区公园与浙江工商大学金沙湾生活区共用一个服务点;西区公园则是与B1快速公交站点和弗雷德广场共用一个服务点。由于东区公园面积较小, 现有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适当增加数量即可满足短期内园区居民的需要;西区公园面积较大, 为东区公园的4.5倍, 是下沙高教园最重要的休闲场所, 并且旁边的弗雷德广场是下沙高教园区范围内唯一一个大型商业区, 因此周边人流量巨大, 需要在西区公园附近新增2个服务站点。

3. 学生生活区。

学生生活区是高教园区最主要的人流量, 满足生活区与公交线路、公共场所是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主要任务。基于前面关于第一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现状的分析可知, 东区9所高校生活区已有8所高校,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生活区是唯一没有进入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区域, 另外浙江财经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生活区汇聚在两个生活区内, 共用一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因此针对东区高校生活区应新增2-3个服务点, 让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生活区处于公共自行车服务范围, 并优化共用一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3所高校生活区。

目前, 高教西区现仅有2所高校生活区设有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 因此其他5所高校生活区均应新增公共自行车站点。但由于高教西区学生生活区与前述公交、公共场所气区域重叠, 因此可与上述场所设置共用公共自行车服务点, 比如西区公园邻近理工大学生活区和传媒学院生活区, 上述优化方案提及西区公园附近新增2个自行车服务点, 因此可在邻近这两所高校生活区设置;杭职生活区与公交525路、362路所在公交起始站邻近, 因此也可同用一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

五、结语

在下沙高教园现有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基础上, 从区域内师生的出行所需出发进行的服务点优化分析来看, 园区范围内第二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应新增10-13个服务站点, 新增服务站点以西区为主, 将西区高校生活区都纳入公共自行车服务范围内。对于几大关联要素集于一体的服务站点, 应适当提升其等级, 增加站点的公共自行车数量并增设维修服务。文章对下沙高教园第二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模拟选址优化分析, 仅希望在全面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同时也提升其有效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黎辉.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规划[J].城市交通, 2009 (4) :23-25

[2]王丽莉.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现状及其优化[J].现代城市, 2010 (4) :50-52

下沙高教园区 篇7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转变,为解决高校扩招与校园原有用地规模之间的矛盾,政府有计划的选择城市用地引导高校扩张,或集聚、或合并、或扩建,大学校园急速、超规模建设,大学校园开始了一个亟速发展的时期。2004年后,国家宏观调控清理整顿开发区,用地紧缩,进入“后开发区时代”,大学校园也受此影响走向回落,中国的大学校园扩张经历了一个开端——高潮——回落的过程。

校园的集中、超尺度规模建设成为这类大学园区的特点,这一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拓展、满足了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急需,并给校园带来宏伟、壮观的景象;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土地浪费、交通不便、配套不足等诸多问题,甚至造成校园与城市的相隔离、在校学生的心理、社会问题,不有利于校园与城市的良性发展,也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在大学园区规划布局的探讨:如针对下沙高教园区的实态调查,对校园布局人性化设计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顾哲,2005);在新校园建设中突出“以人为本”,并从自然、文化、经济诸方面全方位引入生态学观念,形成合理宜人的校园结构布局(张建华,2005);“提出针对大学城发展的“共享”与“拉动”理念,探讨大学城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任春洋,2003)等等。

2、高教园区建设的理性成熟化思考

回顾近年来大学校园的建设格局,分析事物急速发展过程中走入的误区,结合国内学术界对于高教园区规划设计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无论在决策层面、还是规划技术层面,“后开发区时代”的园区规划格局应赋予理性、成熟化思考,以建设综合性、复合型校园、促进校园与城市共荣为目标,园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应城市扩展的趋势,但顺应地势和外围景观环境的资源条件;

2)满足功能区的使用需求,但更需促进各方之间的对话交流;

3)珍视土地的宝贵,但懂得健康有赖于充足的开敞空间;

4)赞赏开发变化的恢弘和大气,但拒绝割舍宜人尺度的放松和亲切。

3、规划设计解析——以台州永宁河西高教园区规划设计为例

3.1项目背景

台州高教园区是台州市城市文化建设和科技立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州高等教育区块(二期)是台州高教园区的有机补充,该区的规划建设将在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上牵动整个城市,成为推动台州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从事研究、开发和实践的主要基地。该区块拟建浙大台州研究生分院和台州研究院及本科生发展部,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功能配套,亦需妥善解决农民安置问题。

3.2基地概况

基地位于浙江台州经济开发区西部(图1),台州地区城市绿心东侧,三面邻山,南部则是台州市区最大的人工湖泊-东山湖,自然条件优越。用地距城市中心约2.5公里,紧邻台州高教园区—期工程。规划总用地270公顷,其中浙大台州两院主体工程以及相关高等教育部分占地70公顷,其余用地需解决农民土地安置、城市开发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应配套。

用地内部平坦,现状大部分为农田,零星散布着几个村民居住点。用地的中间有市府大道东西向穿过,东面是30米宽的永宁河,规划宽度为50米,为农田灌溉用。

3.3台州永宁河西高教园区规划设计解析

遵循理性、成熟的大学园区规划原则,在台州永宁河西高教园区概念规划中,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3.3.1倚山拥湖、水脉交织——生态优先的山水格局

该区块基地位于台州地区城市绿心东侧,三面邻山,南部则是台州市区最大的人工湖泊——东山湖,三山一湖夹城的地域环境为大学园区提供绝佳的生态、自然基础。

1)规划结构适应城市扩展的趋势,顺应地势和外围景观环境的资源条件,南引东山湖、北靠马鞍山,并以此为轴层层展开城市空间结构;(图2、图3)

2)同时,充分发挥用地的地域特点,对永宁河、东官河等水网进行整理,形成互相连通交织的水系,从而形成该区域“倚山拥湖、水脉交织”的生态网络基础。

3.3.2组团、分散间隙式——功能复合的规划结构

在大学校园建设初期,受开发区时代思路的影响,以为建设了足够的设施,就会吸引人才,许多园区建设多以满足实用、功能为主,但从功能的复合性要求来讲,功能设置重工作轻生活,园区气氛单调。主要表现在园区内功能单一,公共设施配套简单(图4)。

美国的科研工作者调查表明,“有无娱乐的可能”和“环境气氛”是影响科学工作者选择居留地的重要因素。可见除工作学习之外,人们还有对所处场所气氛多元化以及复合型的心理需求。

台州高教园区规划设计中,原本设定的教育用地规模不大,给该区块用地的复合性及多元化设置提供了良好的初始条件。

1)规划方案在中心轴上布置高等教育区块、生态绿带、商业、科研中心岛,在两侧城市生活带布置村民安置点以及城市生活区等发展备用地,以“一轴两带”进行区域发展布局。

2)其次,在园区周边穿插安排科研孵化、商务办公、旅游餐饮、城市居住等诸多配套功能,二期与一期工程在上述城市配套之间形成间隙式布局,形成大学与城市适度复合、资源共享格局,以期达到学校与城市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目标。(图5)

3.3.3网络化、生态化、多层次——生态复合的绿地与景观系统

依托自然山水格局,以“山、水、湖”为绿化景观设计主线,建构网络化、生态化、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绿地与景观系统。

1)水域空间的营造:突出水体景观,由东山湖自南至北引出区块内主体水系,与区块内东官河、永宁河及其他水体,纵横交织形成联续水网。整个滨水绿地区域设置绿化节点和亲水空间,沟通规划地块个建设单元。

2)中心生态绿带的形成:放大主水系两侧水域空间,形成带形生态绿带,成为整个高教区块的绿化中心。

3)构建整体绿色网络:在完善水域空间的基础上,规划组团级人工绿带、防护绿带,组织穿插于用地区块之中的绿色网络,在有机分隔功能组团的同时,突出各区域绿色节点,形成基于自然山水的网络化、生态化、多层次的空间布局。

3.3.4道路交通规划

在分区规划确定的路网结构基础上,规划范围内的道路主要方格网为主,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此外,区域内有两条主要的步行系统,一个位于规划中轴线:从商业——绿地——水域——娱乐及孵化用地系统,规划有城市特色步行街区,林中小径,河边漫步道。另一个则位于永宁河边,与河道绿色开放空间结合,形成居住生态休闲漫步系统。

3.3.5城乡统筹安置农居——着眼于和谐运作的城市开发理念

村庄的拆除和村民的安置是大学校园规划建设进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在农居安置问题上,一般都是政府出面,对土地进行征用、搬迁,并给予村民一定的赔偿。然而大学校园的建设发展常常极大带动周边地价的攀升,在安置过程中,土地的潜在价值与低额补偿形成的较大落差,致使失地村民对搬迁安置产生不满,“上访”及冲突等事件频频发生。

在以往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常择地集中进行农居安置。而台州高教园区则一波三折,其安置点选址几经修改(图6,图7),历经近一年时间,最终用地布局为:安置点环绕高校布局,且与城市主要干道相邻。这一布局是当地政府、拆迁办、设计方与村民共同参与、多次协商的结果,集中反映了失地村民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村民点在城市化发展中存在合理性的最终认同。

由此看出,对比以往高校周边多偏重于配置城市开发、商业等,高校周边的理想用地开始城乡统筹安排,并适当让位于农居安置。从迁离到与高校邻接,安置点本身成为大学学子社会体验最直接的学堂;村民们改变对土地的依赖,利用区位的优势发展商业、餐饮、出租空置住房,不但可为高校后勤做一些有效补充,更是为村民生计的可持续埋下了伏笔,有助于村民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向城市居民平和过渡,高校与安置点并置的格局构成了城市最丰富最真实的生活画卷。

4、结语

大学校园急速发展引发的若干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后开发区时代”的园区规划格局应赋予理性、成熟化思考。在台州永宁河以西高教园区概念规划中,我们对这种思考进行了可行性尝试。其建设景象我们希望能这样来描述:多重复合空间、有机布局形态、城市乡村一体、城市校园互动、景观形象共享。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国高教园区建设在1999-2004年急速发展期走入的误区,提出理性、成熟的园区规划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并结合台州永宁河以西高教园区概念规划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高教园区,理性,成熟

参考文献

[1]顾哲华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规划设计.建筑学报,2005(3),p22

上一篇:高中新课程教学下一篇:服务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