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客观性分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次研究的主题是分析在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翻译文本的批评和赏析方式内容。关注到当下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人们越来越重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在交流的过程中希望能够互通互惠,以良好的语言交流作为基础进行沟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的客观性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科学的客观性分析论文 篇1:

欧盟立法评估制度研究

摘 要:立法评估是对立法效果的评估和分析。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和发展,欧盟立法评估制度已经形成了包括评估目标、主体、对象、标准、主要内容以及程序步骤等在内的完整的制度框架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盟的立法评估制度在市场规制、提高立法质量与增进社会公共福利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虽然该制度在具体实际运作中尚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但其仍为我国立法评估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因素。

关 键 词:立法质量;立法效果;立法评估

收稿日期:2011-01-10

作者简介:王保民,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中美富布赖特高级研究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法理学、立法学和公法理论;崔东晓(1987—),男,山东潍坊人,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2008级宪法与行政法学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立法评估制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SFB5001。

现代意义上的立法评估制度来源于工业经济进程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双重博弈,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过度的行政规制导致政府失灵以来,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力开始持怀疑态度,对政府立法应注重实效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德等国均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了本国立法的实效性评价。欧盟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运用立法效果评估的相关工具,自1992年以来通过了多项涉及提高立法质量的提议,2003年12月6日《关于更好的立法的机构间协议》系统地确认了其提高立法质量的决议,2005年欧盟委员会系统地修订了2002年“影响评估”(INTERINSTITUTIONAL AGREEMENT on better law-making)的框架性文件,公布了2005年“影响评估指南”(Impact Assessment Guidelines),立法效果评估被确定为立法的标准化程序。

立法法出台后,我国立法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对于立法质量及其评估制度也展开了一定的探讨,但现有零散、残缺的立法评估规定无法在客观上全面有效地评估立法质量、实施情况和效果。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和立法步伐的加快,重视和提高立法质量、回头检讨立法绩效的呼声越来越高。2000年以来上海市对《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评估等地方立法绩效检讨作了尝试,首开我国立法评估制度的先河,此后安徽、湖南、海南等省市也相继对立法评估制度化实践进行了尝试,在此背景下,探讨分析欧盟立法评估制度的典型性,挖掘其对我国立法评估制度的借鉴及启示,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欧盟立法评估制度的一般原理

立法评估是对立法效果的评估和分析,是一系列针对立法实效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评估步骤的集合。其学理上的内涵主要包括三点:第一,评估针对的是具有法定立法权限的主体所进行的立法行为,主要形式包括相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依据这些法律文件所做出的行政规章及决定。第二,评估的旨趣在于效果。它重点考察立法在人们态度、行为或者具体情形方面实际和可能引发的变化和无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后果。[1]换言之,评估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程序性步骤来发现立法行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某些情况下这种因果关系很难被加以界定。第三,评估试图依据一定的方式方法,通过科学的程序性步骤来分析、总结立法的效果。

虽然各国在立法评估的制度化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通过横向比较我们仍可以发现,一项成熟的立法评估制度并不是形式意义上的观赏性立法,而是有着包含制度目标、主体、对象、标准、方法、程序以及内容的完整的制度框架,这正是欧盟、美德等国立法评估制度的典型性之所在。

(一)欧盟立法评估制度的主要目标

在2005年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共同制定的“影响评估指南”(Impact Assessment Guidelines)中,共同体确定了包括提高立法草案质量、促进决策的公开性、减少立法成本在内的多个具体评估目标。[2](p92)而在2003年12月6日欧盟采纳的“关于更好的立法的机构间协议”中则做出了一系列的承诺来提高立法质量。从两份基本文件的文字规定来看,欧盟的立法评估制度秉持着一个基本的目标,即通过提高立法草案的透明度和融贯性,在进行各方面充分的交流沟通之后,更好地促进立法质量的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在立法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的结果便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立法文化的形成。

(二)欧盟立法评估的评估主体

欧盟作为一个超国家性质的高度区域一体化组织,其组织结构是一种多元化的治理模式,在《欧共体条约》的授权范围内,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承担着立法权、司法权以及执法权等重要职责,并因此在立法评估中当然地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2006年欧盟委员会在对评估指南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先后成立了内部机构协调小组(Inter-Service Steering Group,简称ISG)和影响评估委员会(Impact Assessment Board,简称IAB),专门负责立法评估工作的实施。

(三)欧盟立法评估的评估对象

鉴于既得权力原则,欧盟立法评估的对象仅限于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法规,而不包括行政决策、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白皮书等政策影响评估内容。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类:条例,是欧共体全体成员国按照法定的程序制定的具有直接的法律约束力的统一规则;法令,是针对特定成员国做出的,因此仅有个别适用的效力,成员国必须遵循条约宗旨将其转化为国内法之后,才能适用;决议,是针对于某个特定的主体如个人、公司或其他经济体做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立法决议,相对人如果不服,可以向欧洲法院进行申诉。[3]

(四)欧盟立法评估的评估标准

欧盟委员会在2001年的持续发展战略(COM(2001)264final)中指出,为了更好地实现里斯本战略的目标,进一步提高欧盟监管市场的能力,所有涉及政府与市场的重要的立法、条例、规章、指令等议案,都要进行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潜在影响的评估,分析其成本和收益或者成本有效性。判断监管影响评估的标准是,提高社会的净福利。[4]由此可以看出,欧盟的立法评估制度更多的是从社会法学派的视角来看待一项立法行为,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欧洲议会三个机构行使各自权力,确保立法质量的提高,更好地提高社会的净福利,因此,欧盟立法评估制度坚持的是实效性标准。

(五)欧盟立法评估的关键步骤

2009年3月15日修订后的《欧盟影响评估指南》在其第2章明确规定了影响评估程序的关键性步骤:识别问题;确定目标;提出主要的政策选择,形成政策选择清单(a shortlist of potentially valid options for further analysis);进行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分析;进行不同方案之间的比较;形成书面的立法评估大纲。[5](p5-6)随着欧盟立法评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欧盟的立法评估近年来不仅仅囊括了事前评估的因素,也把事后评估纳入了范畴,即包括在立法案实施前对立法案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的事前评估和立法实施后法律效果的事后评估。

二、欧盟立法评估的主要程序性阶段

从时间先后顺序来看,欧盟的立法评估是一个由立法前评估、立法中评估、立法后评估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欧盟委员会基于不同的侧重点,往往采用不同的标准与方法,遵循着不同的原则,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评估功能的互补。

(一)立法前评估

《关于更好的立法的机构间协议》第9条明确规定了欧盟委员会享有立法的提案权。立法者收到提议后,通常会通过一项系统化的事前评估来回答怎样立法的问题,基本内容如下:立法的正当理由和目标、立法的法理基础、文本的易懂性、辅助原则和比例原则、对提案所带来的在立法和行政上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与其他共同体立法的一致性、外部咨询、需要细化的程序和技术事项、欺诈风险、财政报告。虽然该立法评估清单对事前评估的内容做了较为完整的概括,但是仍然忽略了三点内容:设想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选择方式。第一,可行性评估必须负责既定目标运作和实现的组织结构的适当性。在欧盟立法过程中存在一个特殊的问题,那便是欧盟立法通常依赖于成员国行政官和法官执行的事实。可行性评估因此必须进行更加深入并且要综合考虑可能影响提案的经济、政治或者社会因素(例如认可度);第二,关于设想措施有效性的评估。立法者须检查在何种程度上这项措施方足够实现既定目的,并且是否会引起与初衷相冲突的第二性影响;第三,关于方式的选择。如果立法者认为有规范的必要,则其选择的范围会包括公共权力的直接干预、程序创造、激励机制、制定行为守则、保守现存措施、立法等多种层面。在选择有约束力的法令还是“软法”的偏好问题上,为什么会选择立法方式的问题并没有在列表中得到答复。

欧共体条约第5条规定:“在共同体一般管辖权之外的领域,共同体可以根据辅助原则采取措施”,并且继续规定:“只有并且只要被提议的措施的目标在成员国目前或者以前由于其影响或是规模的原因不能被充分实现,而由共同体参与会更好地实现的时候”。辅助与比例原则因此在共同体法律体系中具有了宪法性原则的地位。根据阿姆斯特丹条约《辅助与比例原则使用的附件》之规定,即使该原则并不怀疑条约所赋予的共同体的权力,但共同体必须在必要的程度上进行立法,而且要给成员国决策留下足够的空间。任何涉及共同体一般管辖权之外的领域内的立法案,必须包含一份所提议措施已遵循附件相关要求的列举性陈述。虽然辅助与比例原则在欧盟立法程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其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仍然导致共同体的立法措施非常有限,大部分的立法权都留给了成员国个体。[6](p83-95)

(二)立法中评估

立法中评估是在立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对草案条文的表达、修改及其所涉及的成本效益的评估。欧盟的立法中评估包括起草评估、附随评估以及立法提案中的备忘录和财政报告三部分内容。

第一,立法提案中的备忘录和财政报告。当委员会通过事前评估确定要进行立法后,其具体起草的立法提案必须要附有一份备忘录,并且完成了相关的财务报告。[7](p87)备忘录并不是对共同体法案的重复赘述,而是法案的一部分,介于提案的引语和条文之间。其内容主要是详尽地描述法案的内容并且回答相关的问题,目的在于列明相关制定条款、条文的主要理由。一份完整的备忘录往往会对共同体的行动做出详细的解释,并说明为什么不能由其他更为廉价的方式来实现既定规制目标的理由,其起草、完成、提交、公布与法案的起草同步进行,通过对法案条款的相关解释,更好地将法案的内容及决策理由及时传达给相关的利益群体和决策者,从而通过更好的沟通咨询来减少立法进程中的阻力。除了备忘录之外,任何委员会的提议必须包含一份财政报告。曼彻斯特条约最终法案的第18号宣言指出,提案必须要包含一份关于其所涉及的成员国公权力机构及相关利益群体的成本利益分析。

第二,起草评估。实质是一种完整的涉及不同官方语言版本内容和草案质量的检查,由于通过不同语言代码来传递唯一的一种规范性信息存在众多风险,当局考虑提供一项专门的涉及法律语言版本的“翻译”服务,以确保一项法令不同语言版本之间具有同一种含义的必要性。实践中共同体基于这种必要性有意识地收集了相关的配套方案,例如议会的先例手册,这些已经构成了一种名为“legisWrite”的立法体系的基础。[8](p91-92)

第三,附随评估。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作为欧盟立法评估的当然主体,由委员会提出的草案条文往往会经过理事会和议会的修改和补正。例如1992法国的“Counseil d’Etat”草案,在欧盟委员会的提案中,其“Official journal”中的指定条款只有111行,而最终被理事会采取的文本则达到了294行,增长了75%,这便是欧洲理事会对草案进行附随评估的典型例子。[9](p94-95)

(三)立法后评估

欧盟委员会作为“欧盟条约监管机构”,负责监督欧盟法的实施。委员会的立法后评估除了针对相关立法实际运作的效果外,更多针对的是相关立法与“欧盟法”的一致性,如果发现相关立法在实际运作中违背了相关的共同体条约精神,欧盟委员会会将立法提交给欧洲法院对其进行效力的裁决。立法后评估是欧盟立法评估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为了有效地实施事后的评估,欧盟委员会建立非常详细的程序,来检验共同体立法在成员国的实施情况,尤其是相关法令的正确阐释。

三、欧盟立法评估的主要内容

欧盟立法评估的重点内容在于立法提案所可能或者实际产生的社会、环境、经济影响,其中商业影响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估是两个不可忽略的主题。

(一)商业影响评估

商业影响评估系统(Business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简称BIAS)是针对欧盟立法案所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的一种专门系统化评估。按照共同体条约的相关规定,每年秋季欧盟委员会公布来年的立法工作计划,其中那些可能会对商业有重大影响的议案会被标出。评估的重点不仅仅在于立法案可能给商业带来的财政和行政上的负担,也包括这种来源于共同体领域内统一立法而带来的积极影响,如统一、开放的市场的形成等。其主要目标在于:第一,确保此项议案不会增加工商业上的不必要的行政负担,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因为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在缓解欧盟成员国就业压力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由于其相对较弱的经济实力和科研能力,对某项新的法令的反应又比较敏感,需要引起立法者的关注;第二,说明议案可能产生的宏观经济影响,包括对就业、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宏观影响;第三,本着一种“首先从小处着想”的心态,确保中小企业的成长,挖掘就业的潜力;第四,鼓励委员会构建系统而又广泛的决策咨询机制,以详细完整地获取来自于利益相关群体的反馈信息,更好地完善立法提案的内容,尽可能地减少立法成本。

在实践中,欧盟委员会内部设有一个名为“Directorate-General”的机构,专门负责商业影响评估的实施,其在专门的问卷调研基础上,制定提案并履行BIAS管理层要求的相关职责。该项商业影响评估主要是采取问卷调查的实证方法,面向不特定的利益相关群体收集相关的反馈信息,问卷调查的结果会被概括在一份附随于议案的说明中,该附随说明清晰地概括了立法案所可能产生的各种直接的或者间接的、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商业上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提交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讨论后,说明的内容会根据会议的进程而随时更新,该附随说明会一直贯穿于立法的整个过程中。商业影响评估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包括五个主要部分:[10](p89-90)

第一,关于立法案内容的描述。即该项提案的内容,参与其出台过程的立法机构,所涉及的相关利益全体,以及可能需要的立法成本和投入。

第二,是立法案对商业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首先,评估必须指出谁会受到立法案的影响:经济部门、商业规模的大小、就业群体及其地理分配。2005年“影响评估指南”中关于立法草案的经济影响主要确定了11个标题:贸易竞争与投资流、国内市场的竞争、经营成本和商业行为、企业的管理费用、财产权、技术革新与研究、消费者和家庭、特定的地区和部门、对第三世界国家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公共机构、宏观经济环境。《指南》通过列清单的形式列举了一系列针对评估标题的参考性问题,例如在国内市场竞争方面,新草案会不会影响到欧盟的竞争政策以及欧盟市场的功能?会不会导致消费者购买力的降低,竞争的减少会不会导致价格水平的升高?会不会对新的商品生产者和服务提供者进入市场造成障碍?会不会造成限制竞争的行为、垄断行为、出现分割市场等情况?[11](p34)其次,评估必须回答立法案出台后相关企业的执行成本和行政负担的问题以及该行政负担的性质(例如循环性或是非循环性成本)。例如:通过分析可能会看出中小企业的成本和负担十分艰巨,因此可以考虑通过立法对中小企业进行免税或是相对放宽法律上对其相关的规制要求(在税务监管上,可以考虑企业只提供一份年度报告就已足够而不是月度报告)。此外,除了相关企业的成本和负担,新立法带来的利益也要进行评估。

第三,关注对中小企业的专门影响。这项议题背后的中心思想是大型企业很容易达到立法案加诸于中小企业身上的条件要求,但是反过来却并不现实,因此立法者应该采取从“小处着想”的视角。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可能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达到大企业所达到的立法案所要求的定期报告和监控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立法者应在不放弃整体设想措施的前提下,采取一些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举措。

第四,咨询问题。完善而又精细的外部咨询是立法民主化的基本要求,欧盟委员会决定怎样处理这些收集起来的意见以及反映上来的受关注问题。

第五,关于立法案出台实施后的监控和审查的问题:对法案的效果怎样进行更好地事后监控,在实际的运作中法案怎样才能被简单而又恰当的修正。

在明确一项议案所可能带来的各方面的商业与经济上的影响后,委员会会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针对议案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客观的分析,结合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更好地对立法草案做出调整。商业影响评估系统的计划目前已浮出水面,而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成熟的体系。

(二)环境影响评估

在欧盟的立法评估体系中,环境影响评估与商业影响评估一样,是一种贯穿于立法前评估、立法中评估和立法后评估整个过程的专门的体系化评估。《曼彻斯特条约》的第130条第3项要求“在酝酿环境政策的过程中,共同体必须考虑可得到的科学数据、领域内的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以及成本收益评估。”条约因此强调一项关于环境影响的事前评估的重要性。这一点在随后的《阿姆斯特丹条约》的第12条宣言中得到了印证:“委员会必须保证在酝酿有重大环境影响的提案之前已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欧共体关于环境影响评估的重视最早追溯到1985年6月27日关于对产生环境影响的公共和私人工程的评估的条令,例如关于相关的公共和私人工程对野生动植物群或是野生鸟类的影响评估。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盟范围内的统一科学立法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直到《阿姆斯特丹条约》中关于共同体环境影响评估做出明确规定,欧盟委员会建立了一套名为“战略性环境评估(SEA)”的系统性的评估制度。该体系旨在为决策者——第一层面上的委员会和其他参与规则制定的机构提供了关于所提议措施带来的环境影响的详细分析,进而分析多样性的选择和指出一些积极性的措施来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战略性环境评估(SEA)”应该贯穿整个决策过程,从初期讨论阶段到决策最终实施后的结果监控阶段。

“战略性环境评估(SEA)”由负责出台可能带有环境影响政策和决议的委员会直接实施。为了更好地完成评估任务,具体负责实施环境影响评估的机构制定了一份专门的“工具性手册”。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相关目标的鉴别、多种可能措施的探讨、立法草案的环境影响事项(例如气候、水源、生物多样性等等)、咨询和磋商机制、影响的查明和分析、相关建议措施对改进环境影响的可行性分析等。同商业影响评估一样,2005年“影响评估指南”中关于立法草案的环境影响主要确定了13个标题:空气质量、水质及其源头、土壤的质量和来源、气候、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的多样性、土地利用、废弃物的生产和循环利用、对环境破坏危险的可能性和范围、交通和能源的利用、企业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动植物健康和饲料喂养安全。在此13个主要标题下,《指南》通过列清单的形式列举了一系列的参考性问题。例如在水质及其源头方面,新草案会提高还是降低淡水或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会提高还是降低海岸和深海海水的质量?[12](p37)(例如通过净化污水、营养物、油、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会不会影响到饮用水水源?“战略性评估(SEA)”的结果将会被概括在一项附随于立法提案的说明中。该说明会贯穿于整个立法过程中,并随着会议的讨论而随时更新,从而有效帮助决策者提高立法的质量,更好地照顾到公共福利。

四、欧盟立法评估制度之评价及对我国的启示

以《关于更好的立法的机构间协议》(INTERINSTITUTIONAL AGREEMENT on better law-making)的出台为标志,欧盟立法评估制度自从2003年进入规范化、体系化的实施阶段以来,在欧盟多项立法出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民众对立法质量的满意度,显示了其制度上的优越性和典型性:

第一,在体系结构上,欧盟立法评估制度具有完备性,实现了体系化、精细化和规范化。欧盟立法评估制度突破了立法后评估的层面局限,从立法前的协商咨询、成本利益分析到立法中的草案起草、附随评估直至立法后的效果监控,对立法全程实施体系化评估,通过多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对制度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有效地改善了“立法滞后于社会生活”的现状。

第二,在功能的实现上,欧盟立法评估作为一个对立法提案实施前瞻性和回溯性评估的完整过程,通过公开协商制度充分促进了立法过程中决策者与相关利益群体的协商交流,使立法的过程变得更加透明和公开;通过对立法草案的起草评估和成本利益分析,大大地提高了立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立法后的效果监控和意见反馈,使立法与实际的社会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提高了公众对立法的认可度。在制度目标的实现上具有层次性和充分性。

尽管欧盟立法评估制度在促进立法决策过程的透明性与公开性、促进内部沟通与外部交流、提高立法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该制度在实践中也并非尽善尽美地解决了一切问题。2007年4月英国有限合伙评估组织( The Evaluation Partnership Limited ,简称TEP)对欧盟影响评估机制做出了专项评价,该评价报告围绕影响评估机制具体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几点结论。[13]总体来看,欧盟立法评估制度在提升欧盟委员会立法质量方面尚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具体表现为:

第一,立法评估在不同内容和程序、不同机构间缺乏统筹和细致的操作,导致部分立法评估流于形式。相关机构在开展评估时,目的不明确,不清楚应当何时开展评估、为何评估、如何评估,导致实践中形成主观上的认识偏差,将影响评估当作是欧盟委员会的专门要求,或是为了论证提案的正当性而采取的步骤,有走过场之嫌。TEP报告显示,20个影响评估的个案中只有13个对立法产生了影响,其余的个案所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

第二,评估主体对评估工具运用得不够充分,对影响评估的结果报告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体现在:⑴对于立法提案涉及的各种可能的方案并未给予同等的对待。在20个影响评估报告中,只有将近一半是对各种方案都作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其余的只是对自己偏好的那种方案做出深入分析,缺乏全面性。⑵未能对立法案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影响进行均衡性的分析。由于经济影响比较容易量化,而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则难以通过定量或货币化方法进行估计,因此评估在实践中对于经济的影响分析较之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分析更为充分。[14]

第三,立法决策者对评估结果的客观性、稳定性和充分性缺乏信任,导致评估对于立法质量提高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TEP采取了访谈式调查和个案调查两种方法。在访谈式调查中,30位来自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的受访者则几乎都一致认为影响评估机制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而在个案调查的6个影响评估个案中,有3个对于决策没起到什么作用,而其余3个则有不同程度的作用,但只有一个分析得较为深入地影响评估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15]

即使在实践中存在改进空间,欧盟成熟的立法评估制度仍为我国的立法评估制度构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而从我们国家目前的法律运作实践来看,欧盟立法评估制度的研究意义源于立法评估制度本身在当今中国法律实践中的重要意义。首先,立法评估会促进立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立法的质量;其次,立法评估研究无疑会有力推进立法机关和社会的互动,有利于提高立法的民主性;再次,立法评估研究便于发现法律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促成问题的及时解决,提高立法的时效性,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保民.立法评估:一种提高立法质量的有效途径[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06).

[2][5][11][12]European Commission,IMPACT ASSESSMENT GUIDELINE,15 January 2009:92.

[3]孟方.欧盟立法程序[J].中国船检,2006,(06).

[4]席涛,曲哲.欧盟监管影响评估框架的评析[J].国际经济评论,2006,(5-6).

[6][7][8][9][10]TITO GALLAS,Evaluation in EC Legislation,Statute Law Review,Volume 22,Number 2,2001.

[13][14][15]郑宁.欧盟委员会影响评估机制述评[J].贵州大学学报,2008,(01).

(责任编辑:徐 虹)

A Research on the Legislative Evaluation Institution of European Community

Wang Baomin,Cui Dongxiao

Abstract:Legislative evaluation refers to the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of legislative effects.After almost ten years of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a complete legislative evaluation institution in European Community has come into being which includes the objects,the subjects,the standards,the content and the procedure of the evalu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increasing economic and political unification of the Europe,the legislative evaluation institution plays an increasing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markets,the improvement of legislative quality and social welfare in European Community.Though there is much room for the institution to be improved in actual practice,it still sets a good example for China to construct its legislative evaluation institution.

Key words:legislative quality;legislative impact;legislative evaluation

作者:王保民 崔东晓

科学的客观性分析论文 篇2:

译文批评和赏析方法在经典英美文学中的探析

【摘要】本次研究的主题是分析在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翻译文本的批评和赏析方式内容。关注到当下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人们越来越重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在交流的过程中希望能够互通互惠,以良好的语言交流作为基础进行沟通。文学作品是非常好的交流平台和交流途径,针对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和理解体会,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两种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的解读,能够更加顺利的理解和理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文主义色彩。本次研究通过了解和掌握批评与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切实有效的进行英美经典文学文本的翻译,在掌握翻译文本中存在的批评元素和现有角色的理解问题,进行文学作品翻译差异的体会。

【关键词】译文批评赏析经典英美文学

前言: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与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与体验。因此,本次研究针对经典的英文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学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通过切实有效的理论分析掌握深厚的翻译工作技巧,并从中寻找到有效的理解和沟通途径。重视对翻译文本的批评与赏析理解,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体会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进而更加有助于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往来。针对批评翻译方式的合理性进行探讨,掌握翻译文本中批评与赏析的具体表现元素及内容。希望可以通过本次的研究加深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往来,实现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要求。我国社会体系的发展要求与世界接轨,在完善相关工作内容的过程中就需要深入的掌握和体会相关的文化、经济事业发展内容,以及西方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精神文化方面的了解与沟通,能够更快的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实现综合国力的提升目标。

一、批评与赏析概述

翻译工作中的批评和赏析的概念非常相似,也正因为两个专业词汇的含义理解非常的困难,所以才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工作当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翻译学中的批评和赏析概念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关注到两项理论的矛盾关系,进行相关的理解,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翻译工作的准确性和质量。翻译学中的批评英译为translation criticism[1]。主要是指在固定的社会环境氛围当中,遵循客观的翻译工作原理,采取一些翻译工作的技巧,进行相关内容的翻译。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制作,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而满足实际的翻译工作需求。针对文学作品展开的翻译批评工作不能是随意的,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在实际的翻译批评过程中需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理解,避免出现不贴合实际的翻译批评,也不能对相关的文学作品提出个人观点性的评价,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支持下进行相关理论的应用[2]。需要保证翻译批评理论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是严格遵守历史事件的,也是具有客观性认知的,能够从整体的评论和系统的理解角度进行探讨,实现对翻译文本和原著内容的深刻理解,进而保证对原创作品的理解是正确的、客观的。翻译的赏析与翻译的批评理论存在一定的关联,但是也具有较大的差异,翻译的赏析主要是遵循原本语言结构的特点,针对不同语言习惯的文化进行得体的翻译,以婉转翻译的角度进行表述,这种翻译方式不必刻意的关注语法和词汇的应用,主要的作用在于清晰的理解原文的内容,尽管容易出现一些比较不符合语言习惯的句式[3]。

二、翻译文本中批评与现有角色问题

针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进行翻译,主要是观察古典文学的写作特点,以及英美文化的语言习惯,针对其中涉及的相关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翻译,最终获得贴合文本内容的相关句式,进而获得文学作品的翻译文本。针对英文经典文学的翻译需要掌握好几个方面的理论体系和内容,针对古典文学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获得有价值的翻译文本。针对翻译文本当中的批评翻译理论进行分析,还存在现有角色区分上的问题[1]。针对英美古典文学的翻译,需要掌握其中的翻译指向性元素,针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翻译效应的理解,重视对翻译的工作进行辅助,提供全面的帮助才是批评理论对翻译文本工作做出的最大贡献。针对翻译的文本进行理解,需要体会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思维,重视对文学作品内涵的解读,进而促进文学作品本身与读者的交流和沟通。另外,还需要针对英美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进行深刻的解读,从翻译的角度进行客观的评价,要掌握批评和赏析之间的差异,充分的应用批评和赏析的翻译功能性,实现对原著作品的深入解读,保证作品的原创性需求,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内参考翻译的元素进行解读。最后,针对翻译的交流工作进行沟通和解读,需要在实际的作品翻译工作结束前进行文学艺术的赏析,进而实现对文学作品翻译文本的正确认知,保证翻译工作的准确性和深刻性要求[4]。

三、古典文学作品翻译的差异

在英美文学创作的过程的当中,需要创作人灵活的运用思维的优势,在作品的表达过程中展示出修辞等语言技巧的精髓。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创作能够更加深刻的呈现出作者的内心世界,也能够展现出作家独特的审美视角。古典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充盈着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环境氛围色彩,可以充分的体现出作家的创作灵感和修辞手法特征,以良好的文学功底展示出不同的文学作品艺术特色。对于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加彰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5]。针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翻译文本进行解读,掌握翻译文本的翻译工作者思维,才能够更好的诠释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思维。翻译工作者需要认识到作品中的故事情节,针对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的体会,掌握人物性格特点形成的众多因素,保证将人物的翻译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例如,不同的翻译工作者能够将同一部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巧妙的翻译,针对语言、动作等细节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进行刻画,这样就体现出古典文学作品翻译的差异性,也是文学作品翻译的审美视角解读[6]。

四、翻译文本批评的合理性升值

针对英美经典文学的翻译工作存在翻译文本上的批评合理性探究,重视对翻译文本的合理性升值空间探讨,能够更好的完善翻译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进而也能够提升读者与文学作品创作者之间灵魂与思维的交流。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都存在不同的环境和氛围元素,针对不同条件因素的翻译也存在差异性的理解和不同形式的描述[7]。翻译工作者需要体会文学作品创作者的创作思维,针对读者的理解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保证翻译文本的内容与读者的理解差异降低最低的标准。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翻译文本过程中,会产生与创作者具有一定思维和语言文化差异的内容,这也是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存在的解释文学差异性。针对理解和创作上的差异选择批评和赏析的翻译方式,能够更好的为读者和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建立一个沟通的桥梁,实现对文本内容的细致理解[8]。针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不同人物和环境实体进行分析,重视不同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对文学作品翻译价值的提升。不同的翻译文本存在不同的价值,提供一个良好的价值体系才能够更加有助于丰富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才能够满足不同层面读者的需要,也就是对文学翻译文本价值的提升[9]。

五、翻译文本中批评与赏析具体体现

(一)从修辞方式分析译文批评与赏析

翻译工作最为重要的工具就是语言,语言也是英美文学作品体现其价值的主要途径。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会充分的利用语言和词汇进行文本内容的丰富,保证实际翻译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通过作者独特的思维进行语言的表达,也非常有助于对文学作品内容的丰富,更加爱有助于体现出作品中人物的特色和生活氛围,对于环境的烘托作用也十分的明显。重视对不同情感和不同环境氛围的描写,是文学作品创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翻译批评工作的重心。重视对相关翻译工作理解,选择恰当的翻译词汇进行修饰和调整,更够更加有效的丰富作品的内涵和审美价值,也能够通过科学的修辞手法降低原著与翻译文本之间的差距和矛盾[10]。形成良好的语言体系,科学的使用词汇及修辞手法,是保证修辞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保证翻译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重视对翻译作品的理解,才能够更好的应用词汇,保证翻译文本的阅读审美价值。不同的修辞手法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良好的展示作用,也能够或含蓄、或奔放的表达作品中的情感[11]。

(二)从人物语言角度分析译文批评与赏析

通过翻译的批评和赏析技巧进行人物语言的翻译,主要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赏析,通过实际的人物语言进行故事情节和内涵的表达,进而彰显出文本的艺术特征。翻译文本的批评和赏析翻译技巧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人物语言的翻译工作当中,这是一种非常良好的语言翻译手段,也是最能够贴近原著的翻译技巧。展现人物的个性和特色,就是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达成的,在实际的工作工程当中可以进行人物性格色彩的描写,也是翻译工作体现与原著降低差异的重要途径[12]。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就能够展现出原著的内涵和特色,主要就是依靠对人物语言形象的描写。因此,翻译的工作也需要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达成对相关内容的叙述,进而让读者能够最为贴切的感受到原著中的情感色彩,也能够让读者真正的品位作者的心理变化。掌握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特征,就能够最为精确的区分人物的特征,进而拉开不同人物之间的形象塑造需求。让每个人物都体现出其鲜活的形象,也彰显出人物的真实感觉[13]。

(三)从读者接受程度分析译文批评与赏析

翻译批评和翻译赏析的技巧在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翻译工作当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不能忽视翻译批评和翻译赏析针对读者接受程度的理解与研究。从读者的角度进行接受程度的考量,希望通过实际的批评和赏析掌握文本翻译工作的准确程度,也是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进而深入的感受作品中的情感[14]。经典的文学作品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文明的具体表现,也是人们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证明。从翻译工作的角度进行思考,重视对读者理解程度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让读者更好的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只有掌握了文学作品翻译的技巧,才能够更好的向读者展示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而让读者能够从作者的角度去赏析这部作品,也让读者能够通过简单的翻译文本理解到作者创作的思维,这才是翻译文本展现原著魅力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15]。

结论:综合上述研究观点总结能够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物质生活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质量追求也越来越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西方文学在我国社会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人们在迅速接纳英美文学的同时,也希望建设更高标准的翻译工作平台,渴求良好的翻译工作质量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英美文学作品在语言体系上与我国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充分的理解和体会英美文学中的文学价值,我国翻译工作者在不断的努力和完善当下的翻译工作体系,希望通过批评和赏析的方式深入的理解和体会英美经典文学的相关内容。面对不同的翻译文本进行文化元素和文化类型的分析与探讨,主要是为了了解更多的文学体裁和类型。从批评和赏析的角度进行翻译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体现文学作品翻译的使用价值,在良好的翻译工作体系构建过程中进行不同翻译文本的作品审美价值体会。

参考文献

[1]Siobhan Brownlie.Narrative Theory and Retranslation Theory.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6

[2]Bassnett Susan,Andre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2003[3]Susam-Sarajeva,S.Multiple-entry visa to travelling theory. Target . 2003

[4]蒋晖. 浅谈经典英美文学的译文批评与赏析之方法[J]. 名作欣赏,2012,21:144-145+157.

[5]陈毅,窦琴. 鉴赏翻译作品,领悟翻译真谛——评《翻译批评与赏析(第二版)》[J]. 中国教育学刊,2015,08:114.

[6]钟洁玲. 译文批评和赏析方法在经典英美文学中的探讨[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08:187-188+190.

[7]李桂丽. 翻译批评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价值工程,2013,05:248-249.

[8]陈丽丽. 浅谈经典英美文学的译文批评与赏析之方法[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7:33-34.

[9]司亮. 基于英美经典文学译文的批评和赏析方法探究(英文)[J]. 中国外资,2013,10:276+278.

[10]高迎春,洪梅. 原型批评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赏析[J]. 电影文学,2013,19:94-95.

[11]王志慧. 为英美文学赏析提供思考框架——浅谈结构主义批评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启示[J].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26-28.

[12]杨修红,史胜翠. DBAE理论中的艺术批评方法研究——多维视角下的达·芬奇经典作品赏析[J]. 美与时代,2007,09:24-27.

[13]郭淑荣. 赖斯翻译批评模式下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英译赏析[J]. 海外英语,2016,06:84-86.

[14]郭淑荣. 赖斯翻译批评模式下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英译赏析[J]. 海外英语,2016,06:84-86.

[15]张文勋,邹文,刘洪泉.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我国翻译批评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75-76+80.

作者:于佳玉

科学的客观性分析论文 篇3:

浅议公允价值运用对会计职业判断的意义

摘要:通过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用文字描述性的方法,从公允价值和会计职业判断的关系入手,分析公允价值在中国的运用中以及其运用过程中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难点及问题,并提出解决的途径及办法。认为,虽然公允价值的运用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是随着公允价值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其有可能会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会计计量模式。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职业判断

引言

会计环境的日趋复杂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中国的新会计准则中适当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标志着公允价值的研究和运用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多资产还没有形成活跃的交易市场,导致公允价值的数据,资料不易取得,使公允价值难以确定。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及其对公允价值运用的意义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惯例等会计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对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用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会计一般原则的应用进行判断与选择。它有客观性、主观性、权衡性和受制约性的特点。它贯穿于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等全过程。随着会计环境的日趋复杂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会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会计职业判断对公允价值运用的意义

1.公允价值的自身特征决定了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根据中国的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市值“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一种混合计量属性,它可以涵盖其他几种计量属性,具体表现为:市价、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短期的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具有动态性,相关性,决策有用性的特征。因为市场交易有可直接确认,可观察和智能估计等多种情况,很难断定公允价值是依据市价还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还是重置成本等,这有时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历史成本属于过去时态,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前提并从企业投入价值角度所进行的计量;而现行市价是资产正常交易下的变现价值,它完全依赖于可观察到的市场价值;而重置成本是指在本期重购或重置企业持有的某项资产的成本,它强调站在企业主体角度,以投入到某项资产上的价值作为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强调市场的“公允性”,需要对市场进行分析、综合、预测和计算。这些信息可能是过去的、现在的、也可能是对未来的估计和假设。这就使公允价值的计量更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性和复杂性,从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显得尤为重要。

2.公允价值的运用条件离不开会计职业判断。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中国并不是照搬国际会计准则的条款,其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设定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首先,公允价值在当前准则中并不具有主导性。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即历史成本计量仍处于主导地位。其次,公允价值的运用要符合一定条件。如《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规定,可以运用公允价值的非货币性交换须具有商业性质并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此外,在债务重组,生物资产等具体准则中也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做出了相应限制。这些公允价值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具备,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为,在考虑这些前提条件和假设成立的合理性时,会计人员需要关注企业所处的个别经济环境、当前市场条件、经济业务的实质属性,估计与现金流量有关的风险,受企业性质、经营目标和战略、企业内部控制及绩效考核评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计师对这些内外部信息的整理、分析和判断都带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

3.公允价值的正确计算离不开会计职业判断。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了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信息的可靠性,建立了公允价值等级结构,要求会计人员按照其等级程序作出职业判断进而得到公允价值。如果在计算公允价值时,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中没有公开报价,那么,一般只能通过对预期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来估计公允价值,利用现值技术进行计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系列职业判断的过程,在这一系列计量过程中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对未来事项的估计是建立在某种假设基础之上的,会计人员在对未来现金流量作出判断时,需要对一系列发生在不同时点的先进流量金额作出估计,具体包括:(1)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和产生现金流出所必须的预计现金流出;(2)资产或负债寿命期接待户或到期所收到或支付的现金流量净额;(3)对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与时点的各种可能的预测;(4)内含于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不确定性;(5)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上述这些项目的许多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必须通过会计人员合理预测、推断加以确认,这样才能使会计信息得到真实的反应,当然会计人员还要对折现率、折现期作出判断,其确认和计量的合理、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4.协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离不开会计职业判断。公允价值的使用充分体现了“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但存在“可靠性”缺乏的致命弱点。这是因为,可靠性是面向过去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是面向未来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的目的在于事后反映,相关性的目的在于决策;相关性中的预测和及时性要求,可能影响信息的可靠性。如公允价值计量较多地使用估计现金流量来决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由于这类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一个或多个期间,加之货币又具有时间价值,因此,在计量中引入现值技术成为必然。而现值技术计量过程中需要解决几个重要问题,如未来现金流量的估算、折现率的确定、估价方法的选择等,它们都涉及到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导致可验证性和真实性被削弱,这两者恰恰又是可靠性的构成因素。由此可知,对未来事项的估计是建立在某种假设基础上的,作为假设基础的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程度有高低之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会计师进行专业判断。公允价值计量在留给会计职业判断较大空间的同时,更增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难度。

二、公允价值在中国新会计体系中的主要运用

(一)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反房地产》中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但是只有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是该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对后续计量公允价值模式的条件进行了限制,要求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而且还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

(二)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一是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则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里需要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做出合理判断。因此,只有那些引起企业现金流量发生变化且交换双方不是关联方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才具有商业实质。这些前提条件表明,公允价值的取得不是“估估而已”,不允许作为操作利润的橡皮尺子。

(三)对债务重组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详细介绍了债务重组的四种情况:除了以现金清偿债务的方式外,其他重组方式清偿债务的均用到公允价值估价,公允价值与原来债务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一旦债权人让步,上市公司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计入利润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将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

(四)在企业合并中的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介绍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不涉及公允价值。而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在购买日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购买方对合并成本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可见,在企业合并准则中,按照经济实质确定是否采用公允价值是既审慎又科学合理的做法。

(五)对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嵌入的衍生工具)。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再如企业不作为有效的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合同等),企业可以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等,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这些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三、公允价值运用中会计职业判断存在问题

(一)运用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难点

首先,公允价值本身的理论缺陷为会计实务工作者带来了迷惑。公允价值理论体系本身的不成熟为它更为广泛的应用蒙上了一层阴影。中国会计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仅仅是停留在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水平,滞后的概念为具体准则的制定带来了困惑,概念的模糊将引发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使会计人员无所适从;其次,从公允价值的估价层次上看,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中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即:第一,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三个层次的可操作性呈递减的趋势,尤其是第三个层次,其具体操作方法的缺失,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了无限的“遐想空间”;最后,从公允价值的披露来看,中国的新准则对其的要求也只是散落在各具体准则之中,其反应内容也只是简单地说明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缺乏完整性与系统性,并未对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

(二)运用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问题

1.法律不健全,监督不到位使运用职业判断遇到障碍。在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中,会计信息是否更为相关、更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都需要会计人员的准确判断,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法律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给会计人员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舞弊留下了操纵的空间。作为对国有企事业进行监督的国家机构,证监会、国家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监督是有限的。他们往往只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而且稽查力量很不充分、惩罚轻,给利用公允价值造假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留下了施展的余地。作为对企业进行监督的社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着对企业向外公布的会计信息的重新认定工作。但是有一些事务所在利益面前丧失了应有的职业道德,成了所审企业的同谋者,使得公允价值的运用又多了一层障碍。

2.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和内部控制薄弱使公允价值难于判断。目前,中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未流通股和国有股占主要份额,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会造成经理层的权限过大,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法定权限受到限制,甚至受制于经理层,使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对会计职业判断“公允性”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为:审计人员独立性的缺失。中国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基本沿用了原国营企业的行政模式,内审部与财务部平级,或者内审置于财务部内,受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或总会计师在业务上、行政上的领导,内审严重缺乏独立性,难以发挥其控制和评价的作用。中国的注册会计师执业现状令人忧虑。为招揽客户,谋取利益,许多事务所在竞相压价的同时,在审计过程中对管理人员言听计从,降低了服务质量。而中国尚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许多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还处在凭经验的被动阶段,内部控制十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财务舞弊和经济犯罪的现象比较严重。首先,是由于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意识薄弱;其次是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完善,内控组织虚位,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最后是缺乏必要的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旨在帮助企业保证其针对“使企业目标不能达成的风险”采取了必要行动,旨在帮助企业管理当局保证其控制目标的实现。而中国目前许多企业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造成了大量的造假行为,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从而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

3.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使会计人员判断公允价值存在困难。当会计人员选择采用何种计量属性来确定公允价值时,实际上就是依据市场信息来进行判断,然而在中国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越来越凸显,它在各类市场中普遍存在,如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等,要使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来正确确定公允价值就要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及市场配置的效率。企业管理人员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和内部使用者,相对于外部使用者而言更具有优势,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进行报表粉饰和美化,一些对公司有害的内部财务信息,如公司发生重大的亏损,公司资不抵债以及公司收到有关部门的处罚等等,可以选择不进行对外披露,这些财务信息的隐藏对信息的外部使用者而言就存在不对称性,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4.会计人员自身能力及个人经验影响其职业判断。公允价值的运用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选择空间,会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增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来自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在从业阶段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其职业素养不仅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还包括对专业问题的敏感度和丰富的经验。但是中国会计人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中国的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意识较弱。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为崇尚集体主义,依法执业、有法必依是该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因此,人们习惯于自觉或不自觉地参样操作规范和处理标准,寻章摘句,照章执行,而对于粗线条的制度和准则还难以把握,尽管会计人员进行上岗培训,但会计人员队伍庞大,素质良莠不齐,而且会计人员往往重视会计理论的学习,将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更多的作为操作技术,没有更广泛和开阔的视角思考会计环境,缺乏对经济业务不确定性的判断能力的培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相关业务公允价值的判断能力。其次,有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不高,削弱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职业道德是技术方法和理念并重的,如果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形成高质量职业判断的必要条件,那么高水准的职业道德则是基本的前提。中国由于受产权机制的制约,会计人员与企业的经营者同属企业管理人员,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且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等均由经营者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势必会做出有利于经营者的职业判断,从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有的会计人员无原则地依附企业领导,盲目地接受领导的看法和态度,会计人员的意志成了领导意志,利用职业判断空间肆意操纵利润。

四、公允价值运用中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措施

(一)形成公允价值统一的理论框架,降低会计人员判断风险

FASB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告工作草案”提供了一个统一指导公允价值会计实务的理论框架,阐明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范围、计量、披露、生效期等,并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在初始确认和后续期间的公允价值估价、估价技术、市场投入、公允价值等级(Fair Value Hierarchy)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为了解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概略图。中国虽然已将有关公允价值的内容写入了基本准则,但对公允价值的理论阐述和具体运用缺乏系统的描述,在中国目前市场化程度较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对运用公允价值的细节问题应尽可能详尽地在具体准则中予以规定或说明。例如,阐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的类别标准,以对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进行清晰的划分,对各类资产公允价值的取得途径与确凿证据、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及其与账面价格之差以及计算依据等要求有相应的原始凭证及规范的审核制度,这样可以避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中的失误,降低会计职业判断的风险,从会计规范上治理会计人员“借职业判断之名、行会计造假之实”的行为。

(二)加强会计监管体系的建设

外部监管体系应按照“行业自律、政府监督、法律规范”的思路,建立“行业自律为基础、政府监督为主导、法律规范的完善为准绳”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首先,完善以行业自律监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提倡客观守信的会计行为,并约束和监督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作为企业的外部监督力量,注册会计师的升级形成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外部监督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会计服务市场可以保证会计职业判断的外部监督可以顺利进行。其次,加强政府的外部监督,即强化由国家财政、审计、证券监督等部门及中介机构、媒体组成的监督。确立政府在整个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确立社会中介机构在整个监督体系中的权威地位,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避免监管滞后、重叠、缺位等现象。最后,加强法制建设,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或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和估计的违规者,明确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具体惩罚措施,提高违规者的违规成本,强化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制约,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真实可靠性。同时,应认真贯彻《会计法》,逐步确立财政部门在整个监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政府会计管理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可以结合会计检查、审计鉴证等这方面的考评,如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进行考察和测试,并将结果纳入个人档案,为晋升、晋级作参考,以督促会计人员自觉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使公允价值更为可靠

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是约束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部制约机制,是健全职业判断执行机制的基石。

1.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的监督作用,以确保上市公司如实披露财务信息。中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转换而来的,这种背景决定了其产权结构的特点,也决定了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制衡机制和权利形式,在上市公司中引入独立董事、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正是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有力举措。同时,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也成为必要,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内部审计,可以加强组织地位,进而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工作效果;另外,负责与外部审计师进行协调,选择注册会计师并决定其收费,可以避免“独立审计不独立”的现象,大大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

2.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就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而言,应从各企业的具体环境出发,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一般规律,针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运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特别是在授权批准制度设计中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独立判断权。首先,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首先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其次,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主要包括组织机构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记录控制、资产保护控制、内部审计制度等的健全,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最后,单位及有关部门对会计人员应实行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对不遵守职业道德、滥用职权、滥用职业判断而给单位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失的,要严加惩处,甚至追究法律责任;对严守法纪、正确运用职业判断、工作效率高的会计人员应予以嘉奖。内部控制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让内部控制真正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改变企业由于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效造成的大量造假、会计信息失真、财务舞弊的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四)增强市场信息的开放程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性

会计人员在处理各类经济业务和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职业判断,还需要各种相关信息的数据库的支持。中国可以利用网络,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各类市场主体按有关法律规定的内容、范围、时间等在网上披露信息,信息披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逐步建立起公平的社会公用信息网络,即时更新披露信息,保证信息的充分性、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增加市场透明度。也可以利用信息网络,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抵制各种市场机会主义行为,对各种不诚信的、欺诈的、违规的行为及时披露和曝光,使造假者无处可逃,没有在市场中存活的机会。同时,可以强化政府校正信息不对称机制,政府在不破坏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前提下,可以创设多种机制对信息不对称予以校正,如信息披露的微观责任机制,这是政府强制信息发布者在发布信息之前必须承担责任,它可以使居于信息劣势的一方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对于居于信息垄断地位的管理者要求强制其公开信息,并且强制其承担欺诈、误述、滥用信息、泄露等责任,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1.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高质量的职业判断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的只有判断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允价值的运用正确与否。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必经之路。1)注重会计专业学生从业前的教育。当今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校的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系统的基础知识体系,包括他们的阅读、分析、逻辑思维、语言、写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可能不能直接体现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中,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其次,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分析能力。例如,针对公允价值这一新的计价方法,深入系统地学习在其运用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会计专业知识(如现值的计算方法,各种指标的确定,相关资产、负债计量基础的选择等等),并在学习工程中注重自己专业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再次,大学期间就应该重视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会计不是一门死记硬背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很多的主观判断和创新。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学会分析、判断、综合、总结,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将来上工作岗位,提高经济分析及职业判断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最后,会计教育必须更新观念,无论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适当改革。在今后的会计教育中,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在课程安排上,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鼓励学生按照需要和兴趣选修课程,淡化专业界限,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在教学方法上,推行信息教育,多采用案例讨论、模拟角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创建性思维能力,自主对会计工作进行思索,走上工作岗位后才不会觉得无所适从。2)培养会计人员应在从业中不断学习。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由于企业的不断创新,新的经济业务大量涌现,会计处理、会计规则也在不断更新,一个会计人员如果不具备再学习的能力,不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不仅谈不上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恐怕连基本的会计处理也掌握不了。终身独立自学能力是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的必备条件。会计职业者如何不断学习,可以有以下两种途径:首先,应加强会计职业者的职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职位培训不应仅在会计职业者上岗时进行,还要随着工作的开展不断进行。有关主管部门也应当积极宣传新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各项法规制度,对其要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阐释和开展讨论,同时不忘对会计职业者技能的培养,争取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和指导以便给会计职业者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条件。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和单位都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会计的后续教育,决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会计职业者也要端正态度,将后续教育作为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被动的完成任务。其次,会计职业者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提供的职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时间毕竟是少的,只依靠外界的灌输仍然不足以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这就要求会计职业者增强独立学习的能力并长久保持下去。3)积极投身工作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敏感度。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理论到实践的升华过程,工作经验的积累可以使会计从业人员形成自己的专业敏感度。职业判断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职业培养、职业训练的结果,是一种分析、判断、归纳、总结能力的综合,只能通过持续、不间断的经验积累才能形成。所以,会计职业者走上工作岗位后应该主动抓住机会,争取在不同部门和岗位上锻炼,多进行与本行业有关的市场、科技信息的调查了解,掌握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积累工作经验,具备在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下迅速做出应变的能力。企业也应该转变一岗终身制的旧观念,实行会计岗位轮换制,甚至也可以跨部门轮换,并增加业务学习与流的机会,给会计人员更多学习的机会。

2.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将会计职业判断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会计人员的自我判断空间越大,会计人员就越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既要从制度上约束、规范,如建立诚信档案,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员进行惩罚等,又要加强对会计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如增加收入,建立个人职业风险基金,严明奖罚制度等,以提高会计人员合理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束语

我们可以看到,公允价值计量越来越被人们所注视。但是,对于公允价值的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公允价值是协商而产生,具有主观随意性,所以,其可靠性大打折扣;第二,市场上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的不同,货币随时间不同产生的波动都会对公允价值产生影响;第三,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的变化;最后,公允价值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使公允价值难达公允。但是,笔者相信,随着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解决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各种问题,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拓展出更大的应用空间 。

参考文献:

[1]杨家亲.会计职业判断研究[J].会计研究,2005,(10).

[2]金燕华.公允价值在中国合理运用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5,(5).

[3]王廷章.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应用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7,(12).

[4]梁继先.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十大影响[J].会计之友,2007,(11).

[5]胡开珍.谈公允价值在会计职业判断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7,(11).

[6]葛家澍,张金若.FASB与IASB联合趋同框架的评介[J].会计研究,2007,(2).

[7]夏博辉.论会计职业判断[J].会计研究,2003,(4).

[8]耿建新.新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具体运用[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6.

[9]陈玉荣.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探析[J].财会月刊 ,2006,(4).

[10]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4,(3).

[11]李桂兰.会计职业判断与新会计准则[J].中国农业会,2006,(12).

[12]张长缨.《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及运用[J].当代经理人,2006,(2).

[13]杨欣.对中国会计职业判断的现状分析[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5,(4).

[14]高矗,鄢宇.公允价值计量框架解析[J].财会月刊:理论,2006,(7).

[15]陆建桥.关于会计计量的几个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2005,(5).

[16]邹海芳.对增强会计职业判断力的思考[J].商业会计,2007,(17).

[17]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8]汪士果.论会计职业判断[J].财会研究,2006,(7).

[19]杨家亲,许燕.会计职业判断研究[J].会计研究,2003,(10).

[20]李正军.培养和提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J].中国农业会计,2006,(9).

[责任编辑 陈丹丹]

作者:徐冬梅

上一篇:抗洪抢险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军训思想政治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