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客观条件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本文以在华跨国企业研发机构的发展状况为基础,分析了这些研发机构所处的不同阶段和状况以及在中国的发展趋势,重点在于论述在我国积极鼓励引入跨国企业研发机构的同时,也需要合理的规范和引导其发展,使之符合我国的发展和规划,以创造共赢的局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跨国企业客观条件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跨国企业客观条件管理论文 篇1:

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契约存在于企业活动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契约签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将双方的业务设置在一个信息差异较小,可以控制的范围内。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是企业内外普遍的信息不对称,其充分条件是应计制及公认会计原则的运用,必要条件是企业内报酬计划与债务契约的签定。盈余管理主要是处于企业内部信息优势一方的管理者,为了取得报酬契约中的私人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调整会计数据的行为。对于盈余管理的认识,存在着正面、负面和中性的观点。

一、盈余管理问题的提出

(一)选择契约作为基本分析切入点

信息经济学与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为认识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各种现象的本质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同时为我们解释盈余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许多活动主体。典型的有企业与政府,而这二者都与市场关系密切。本文重点将针对企业这一主体展开有关分析,分析的背景是将企业置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其中有能动型政府作用在其间;分析的内容侧重于企业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的基本工具选择为信息不对称。

在企业的一系列对内对外经济交往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契约行为。契约的存在,一方面保证企业约定活动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表明了进行业务双方的信息拥有量的差异。通过契约签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将双方的业务设置在一个信息差异基本较小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从企业的契约网络来看,大致可以勾画出以下几条主要契约线路:一是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签定的报酬计划、债务契约,在企业内且——以信息不对称为背景对盈余管理的探究在约定的时间内有效;二是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签定的供销和约,在国家《合同法》约束下,条款的执行是强制的,否则违约方承担法律责任;三是企业与职工签定的劳动用工合同,在国家劳动法约束范围内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实施;四是企业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各种强制性契约;五是企业对社会、环境的责任与义务,它可以采取非正式方式,但对于现代企业来讲,这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约束;六是企业内各级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分配,其实体现的也是一种类型的契约关系。上述企业与不同主体之间的契约签定内容各异,而且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包含不同的内容。

(二)签定契约的根本原因:普遍的信息不对称

围绕企业存在的契约网络,给我们分析企业问题提供了一种工具。作为契约联结体,应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出现了: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企业双方或多方为什么要签定契约?根本原因与目的是什么?契约的签定在哪种程度上达到了这一目的?契约的签定又引出了什么问题?

信息经济学将信息这一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并作出了人类现实社会信息的无处不在与信息的广泛不对称是客观存在这一历史判断。信息资源的无处不在提醒企业重视信息,在对各种外部信息的获取中,企业应该说相对处于被动位置;对于由企业自己生产、运用、传输的各种信息,即使在外部有关规范条件下,企业的自主权或者主动权也比前者宽大许多。面对信息资源的广泛存在及企业的某种信息生产与提供优势,与企业签约锁定一定风险保障签约方利益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所以,在信息世界里,信息的广泛存在且普遍的不对称,是造成签约的根本原因。如果消除了信息不对称,可以预见,未来的契约将不复存在,至少契约的内容将发生实质性改变。契约的签定是以双方掌握信息以及对未来信息的共同预见为基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交易的平台,双方尽可能消减信息不对称,或者即使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通过一些具体措施限定信息优势方的行为,从而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将上述讨论进一步缩小范围,即将信息的生产与提供限定在财务会计领域,我们看到:财务会计信息不对称仍然是导致企业委托人与代理人签定和约、企业与债权人签定契约的根本原因。无论报酬和约还是债务契约解决了一定意义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由于契约优势一方的信息掌握权及现行应计制会计、公认会计原则运用中的主观判断的客观存在,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及其产生条件

在现实的普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所有者与债权人把资金投入企业后,显然处于了解企业全面真实经营信息的劣势,如何解决这一信息不对称问题,思路有:一是亲自参与企业经营成为企业的实际管理者;二是派代表参与企业的经营,监督企业内部管理者;三是通过事前与企业内部管理者签定契约,以一定的激励与约束条款缓解信息不对称可能引发的利益损失。

第一种思路显然就是企业发展早期的经营方式——业主制。在现代化企业经营条件下,企业规模通过重组兼并不断扩大,全球化的经营环境已经并且正在塑造着日益增多的跨国企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第一种解决思路不能有效实施是显而易见的。除非企业退回到原始经营阶段。第二种思路就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般安排,投资者通过选派代表进入公司董事会与监事会,董事会与监事会通过一定程序行使决策权与监督权,保障处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利益。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从理论上看,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制衡机制。但在实际执行中,中外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效。原因之一是内部管理者凭借其强大的信息优势取得了在董事会中的绝对发言权,以至于股东代表成为了形式上的摆设。借助股东代表缓解信息不对称的机制失灵。于是,内部人公然借助信息优势侵害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三种思路是被许多企业实践着的又一种平衡信息不对称的方式。董事会作为股东利益代表不直接监督经营者的活动,而是通过与经营者签定基于经营成果的报酬契约,以此约束经营者行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这里的经营成果就成为问题的关键。现代会计中,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指标主要有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税前利润、税后利润,这些利润指标的计算有一定弹性,从而为内部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利润指标的弹性特性,是由现代财务会计的应计制和公认会计原则的运用引起的。应计制下,出现了许多与经济业务的现金收付不一致的事项,它的确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加之公认会计原则给定会计方法的多种选择空间,二者共同引致了利润的弹性特性,所以,对于利润有两种不同认识:“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前者认为利润应该就是企业的实际经济收益。任何人为的判断与调整结果都是对利润的操纵。这种认识倾向于现金收付制下的利润概念,强调真实收益的计量。后者则认为,会计数据(如利润)不过是据以作出经济决策信息中的一种,信息观意

味着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这一统计特征。

分析以上两种观点,对利润的认识都有道理,但又欠全面。首先,就企业的分期经营来看,每期的经济收益是确定为现金收付制下的现金净额还是应计制下的利润?对现实财务会计而言,取后者符合公认会计原则。但是,如果仅仅把利润看作一种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由于收入的确认与费用的配比过程中大量运用主观判断,不同的管理人员即使对相似的业务站在不同的关注点上也可能作出不同的判断,这样各企业间利润将不具有可比性;由此将导致投资者无法根据各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合理比较,从而不能引导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此,产生了约束对外财务报告的公认会计原则,将各企业的生产信息行为统一规范,但是由于各企业实际情况各异,公认会计原则的规定只能要求企业遵循客观性原则进行应计制的运用,留给企业相当大的判断空间。其次,信息观下的利润概念,认为证券价格变动程度反映了相应程度的信息内涵。因为内部管理人员拥有关于企业真实经营情况的信息优势,即使各种和约的签立也不能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而在将拥有优势的经营信息对外报告过程中,内部管理人员又有进一步的选择报告信息优势;虽然应计制及公认会计原则的运用是有条件的,都是在客观性原则的制约下,但是对客观性的判断是一个相对困难的过程。对运用它的管理人员可能存在站在谁的角度基于谁的观点看待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而对监管企业对外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同样甚至存在更大的真实性判断困难,本世纪初美国“五大”事件所相继卷入财务舞弊丑闻,原因之一就是对被审计客户的真实性原则运用的判断失误。

盈余管理就出现在这个职业判断空间里。但是,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应计制及公认会计原则的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努力及其伴随的主观判断,并不必然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是企业内部契约中的报酬计划与债务契约直接催生了盈余管理。希利于1985年发表了《奖金计划对会计决策的影响》,其中对盈余管理进行了著名的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在进行盈余管理前,经营者拥有关于公司净收益的内部信息,而外部的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本身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所以经营者就会乘机操纵净利润,以使公司报酬和约中规定的奖金达到最大化。为了更精确地测量管理人员操纵应计项目,琼斯于1991年提出了一个更加精确的方法来估计非操控性应计项目。近几年,霍桑逊、拉克尔和斯隆研究了经营者为了奖金而操纵应计项目的行为。上述研究已经提供了足够的证据表明经营者会利用应计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以使其奖金最大化。

由此可见,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是企业内外普遍的信息不对称,其充分条件是应计制及公认会计原则的运用,必要条件是企业内报酬计划与债务契约的签定。

三、盈余管理的价值取向

目前对盈余管理的认识,大体存在三种价值取向:

(一)盈余管理是好事。(节省成本、为管理者增加经营的稳定性提供了一种手段、以此增进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从管理者角度来看,盈余管理是一件好事。客观的看,由于信息不对称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面对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巨大成本,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而不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盈余管理给管理者的经营提供了一定范围内的选择权——通过选择改变现金流量的盈余管理手段或不涉及现金流量的盈余管理手段,协助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盈余管理是中性的。(客观存在)

大部分学者持这样一种态度。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留给管理人员职业判断空间,准则中备选方法的合法性选择,造成盈余管理的客观存在。关键问题是要适度运用,在利益驱动下,需要规制一个管理范围,限制盈余管理的滥用。

(三)盈余管理是不好的。(对信息使用者而言)

对盈余管理手段的滥用,将导致财务报告中的净利润信息失去意义。目前国内外许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就是管理者过度进行盈余管理的结果,最终表现为财务造假、财务欺诈,以致触犯法律。究其原因:私利的追逐是根源。同时,我们看到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承认个体有追逐自身利益的权利这一基础上的,所以关键问题由此下移,如何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追逐私利行为限制在一个合理的框架内,既能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规律,保持发展经济所需的动力不短缺,同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又能在一个合理的规范框架内推进经济发展。

为了保护处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利益,在不动摇目前的应计制会计的前提下,我国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准则制定,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及有关经济业务入账条件作出全面规定。即会计准则应该划定一个范围,允许企业在各种可能的方法与政策间进行选择,这就意味着给出了一定范围的盈余管理限度。从另一方面看,如果会计准则整齐划一地规定一种会计政策与方法,也许可能消除盈余管理,但这是以不顾各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而主观臆断的做法,违背了会计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同时也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

所以,适度的盈余管理其实是一种权衡——保持净收益的相对可靠性与成本效益原则之间的权衡。

作者:赵丽芳

跨国企业客观条件管理论文 篇2:

在华跨国企业研发机构的发展和对策

[摘 要]本文以在华跨国企业研发机构的发展状况为基础,分析了这些研发机构所处的不同阶段和状况以及在中国的发展趋势,重点在于论述在我国积极鼓励引入跨国企业研发机构的同时,也需要合理的规范和引导其发展,使之符合我国的发展和规划,以创造共赢的局面。

[关键词]跨国企业研发机构;人才资源;知识产权

21世纪是知识的世纪,人力资源的争夺日益全球化。在中国,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商务部的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跨国公司在中国共设立研发机构1160家。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超过80%的企业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机构。

1 在华跨国企业研发机构的现状

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在中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和医药产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化工行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的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在数量和水平上都占据了主导地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等省市区, 这些地区经济相对发达,教育水平较高,高校众多,人力资源丰富。

目前,跨国企业的研究机构在中国大致处在以下三个层次。

1.1 尝试和探索层次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地位迅速提高,为了加强对中国的了解和怀着“不要掉队”的思想,许多跨国企业来到中国设立公司和研发机构。这类跨国企业的研发机构重点并不在研发上,严格意义上算不上真正的研发机构,甚至很多跨国企业的研发机构就是在公司里隔出一个区域来,挂一块牌子。这些研发机构主要是针对中国市场做一些调研和市场的竞争分析。那为什么还要设立研发机构而不是由公司来完成这些工作呢?这里面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跨国企业总部的功能划分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各地方政府对引入研发机构的跨国企业给予许多优惠条件的政策所致。这类研发机构的主体公司一般规模较小或是初入中国的跨国企业。

1.2 产品和服务本地化层次

这个层次指的是研发机构承担着研发公司产品和服务本地化的功能。其特点是产品研发的技术核心还在公司总部,但是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由设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做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的调整,以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如在汽車行业中,常见跨国汽车研发机构针对中国用户的需求和路况进行汽车零部件和车况调教方面的改进,其中流行的就是加长轴距,变为“L”;还有软件行业,很多跨国软件公司推出的中文版产品大多都是由其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完成的。大多数跨国企业的研发机构都在这个层次上。

1.3 基础或者核心研发层次

这个层次是指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中央研究机构,进行基础研发或者针对本地市场的核心研发。也就是说,公司把面向全球发布产品的全部技术或者部分核心技术的研发放到其设在中国的研发机构,或者针对中国的市场进行研究,推出全新的适合中国的产品,如微软公司的亚洲研究院,自成立以来有超过250项科研成果应用于微软向全球发布的软件产品中,包括刚刚发布的Windows 7操作系统;通用汽车公司在上海成立的中国科学研究院,也是面向全球进行前瞻性汽车技术研发。之所以这类跨国企业把核心研发向中国转移是因为看中了中国成本相对低廉的优质人才资源。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拥有世界最大高等教育人群的国家,全国在校大学生共3千万左右,其中半数以上是工科学生。而中国研发人员的成本相对于国外低很多。初步统计表明,一个IT研发人员的职位在中国和美国的成本相差2~3倍。这对于以科技研发为发展核心的跨国公司来讲,无异于发现了一个开采成本低廉的“人才金矿”。所以,在2009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缩能减产甚至逃离中国的跨国企业很多,但是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和扩大研发机构的热情却有增无减。

2 在华跨国企业研发机构的发展趋势

随着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了解的深入及业务的扩展,跨国企业普遍加大了其在中国研发机构的投入,并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2.1 加大知识产权固化和人才吸引的力度

科研人员的研发成果大多属于职务成果,即属于其所供职的公司。跨国企业的研发机构通常通过申请专利把本土人才的知识固化下来,变成公司的知识产权,显然其既得利益远远超出人才资源利用本身的价值。所以,各跨国企业研发机构都非常鼓励研发人员申请专利,并设置了许多荣誉鼓励和物质奖励。这一点也可以从我国专利申请数量中得到佐证:2006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来自外资企业的申请占机构申请的一半,约4万件。科研的基础是人才,因此吸引高素质人才就成为跨国企业研发机构的重中之重。许多研发机构对于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给予高薪、海外工作机会、提前进入公司实习等优越条件,以期得到最优秀的人才,有条件的还同高校合作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在某些高科技领域,这种人才的抢夺不仅在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的研发机构间展开,甚至在跨国企业之间竞争也非常激烈。

2.2 日益成为跨国企业中国策略的参谋机构

许多跨国企业的研发机构所担负的职责已经超出研发工作本身,逐渐扩展到为公司在本地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产品的研发需要深入地了解需求和市场,因此建立在产品研发基础上的发展策略往往比公司单纯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市场策略更客观,所以,跨国企业在制定中国市场策略时非常重视其在中国研发机构的参考意见。

2.3 日益成为我国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力量之一

跨国企业的研发机构以全球的视野进行研发工作,对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趋势有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相关行业和区域的发展非常重要,而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在人才吸引和培养方面先进的体制和管理方法也非常值得借鉴。因此,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和人才政策时会邀请跨国企业的研发机构一起来参与,通过相互交流制定出更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及人才吸引和培养方面的措施。另外,跨国企业的研究机构也非常重视同国内学术界的合作和同行业专家的交流,甚至许多这些研发机构的领导本身就是行业领域的专家,他们通过研究报告、学术成果发表、媒体采访等方式来表达对我国相关领域发展的看法和建议,这也是我国制定产业和行业策略和规划的参考之一。

2.4 加大对中国环境特殊性的利用

在一些特殊领域,中国自身情况的独特性也导致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对中国的青睐。比如医药行业,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各地发展的差异性较大,所以病理特征的多样性是其他国家很难相比的,许多医药行业的跨国企业研发机构都希望在病理特征的研究和分析方面同国内机构开展合作;另外,中国的临床动物的实验成本平均只有美国的1/7,而且目前还没有动物实验伦理方面的法律限制,跨国研发机构进行动物临床试验的自由度很大。因此,近年来医药行业的跨国企业科研机构纷纷进驻中国。当然,这其中也有中国法律和制度不健全的因素,需要加强规范和引导。

3 在华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

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伴随着争议。一方面,这些研发机构把世界先进的创新理念和科研管理方法带到国内,促进了国内研发机构的改革和国内外科技界的相互交流。同时,它们创造了大量高薪工作岗位,培养了一大批国内的优秀科研人员,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国外的人才,对于我国高端人才集聚和培养产生不可忽略的作用;另一方面,跨国企业依靠不同国家间薪酬水平的差距也抢走了许多本地的高新尖人才,造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的流失,使得我国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才更为缺乏。同时,跨国公司通过加强专利申请等方式强化其优势地位,使得我国本土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各方面均处于劣势。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的状况呢?

虽然对于跨国企业在中国科研机构的发展存在种种争议,但是闭门造车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开放和交流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而我国在大多数领域的研发水平和投入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因此,从长期来看,继续鼓励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对于我国科研水平和管理机制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去学习跨国企业在科研机制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健全国内科研机制,逐渐解决国内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率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这也是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希望外国的研发机构更多地能建立在中国的初衷。但是同时,也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鼓励自主创新,加大对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的支持

在国际上,企业通常是创新和研发的主力军,因为企业对于市场和用户需求的理解最深,其创新和研发也就最贴近市场,最有针对性,特别是应用研发方面。但是在国内,由于对研发的重视不足和自身实力的限制,我国本土企业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做产品和应用方面,进行自主研发的并不多,主要的研发力量是科研机构和高校。这就需要国家从制度、税收、基金等各方面鼓励企业同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联合开展研发工作,鼓励大型企业和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支持本土企业在有條件的情况下,在一些新兴的领域同跨国企业的研发机构进行积极竞争。

3.2 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引入国外科技人才

中国的企业已经开始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竞争。所以,我们也必须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市场和需求,也必须用全球的视野来看问题。因此,本土企业一方面要培养国内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入国外科技人才,有条件的也应该到其他国家设立科研机构。这方面华为和海尔是中国企业的表率,华为在印度建立的大型软件研发中心,在软件开发的流程和标准化方面有很大的竞争优势。海尔在美国和欧洲设立了研发中心,针对当地市场开发和设计产品,成功地进军世界家电巨头的第一阵营。国家也应该出台更积极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本土企业引入国外科技人才和在国外设立科研机构。

3.3 合理引导跨国企业研发机构的研发方向

目前我国还普遍存在着科研投入不足的问题,这已经限制了我国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转型。而在科研投入方面,跨国企业研发机构是不可忽视的部分。我国应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合理地引导和规范跨国企业研发机构的研发方向,使之符合我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这一方面能够弥补我国“短板”科研领域水平不足和资金短缺的状况,迅速提升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够培养相关领域的本土科研人员,为我国的自主研发进行人才储备。

3.4 健全相关的法规和制度

当前,跨国企业研发机构总体是遵纪守法的,但也存在着个别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利用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漏洞,进行不正当竞争甚至危害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行为。如有的跨国企业研发机构过度申请专利,可能会造成专利垄断,损害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美国,其谢尔曼法和后来的《知识产权许可的反托拉斯指南》(简称95指南)中都有专门节制知识产权许可协议的内容,就是防止由于专利垄断而出现阻碍科技创新和进行不平等竞争的情况发生。还有个别跨国企业科研机构利用公益和科研的幌子收集我国的情报和机密信息,如我国的人口健康和病理数据等。此外,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在同国内科研机构及高校合作的过程中造成我国科研资源的流失等情况也有发生。这些都需要我国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跨国企业研发机构的监测和评估,使之符合我国的发展和规划,以创造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郭铁成,孔欣欣.外资在华研发战略和我们的对策[J].红旗文稿,2009(6).

[2] 彭学韬,胡豪,王一涛.跨国制药企业在华创新研发投入的研究[J].中国药业, 2009,16(18).

[3] 管豪.对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7(6).

[作者简介]张煜(1976—),男,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在职博士生,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助理兼中国区高等教育行业经理,研究方向:外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大学生教育改革。

作者:张 煜

跨国企业客观条件管理论文 篇3: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目前信息技术出现了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特点,这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有效支撑。文章立足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概念与技术特点,首先分析了信息管理中相关技术的应用情况,其次对应用策略进行了解析,最后则结合实际管理情况,对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判断,希望可以为我国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创造新的条件。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企业信息管理;应用

1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概述

1.1 数据库的定义

从客观上看,数据库技术实际上就是数据组织存储的技术类型,其可以通过信息的合理管理来实现更有效的数据价值管控,同时实现数据信息管理的基本目标。随着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网络化也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趋势,这也使得不同的信息得到了充分的使用,提升了生活体验与工作效率。

1.2 数据库的技术特征

数据库技术的有效应用离不开其几个优势与特征:首先,数据库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在数据库当中,不同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关联特征,而这些关联特征往往决定了数据库的信息处理效率与效果。当数据库技术应用时,其可以通过各种关联性进行数据分类,从而建立共同特点结构的数据集合。其次,数据库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所谓独立性,关键在于信息中的数据化管理,而这些管理活动是独立性的保障。在应用过程中,一般会划分为物理与逻辑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处理,其中逻辑主要是采用结构优化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可以对一些不必要的数据进行修改和删减。最后,数据库具有一定的可控性。较强的可控性突出体现在数据库在进行管理数据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冗余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但具有重复和不连贯的问题,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无效数据类型,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对冗余的数据进行筛除,确保其不干预数据的正常管理与使用,提升应用的便利性。

2 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2.1 信息管理数据化趋势日益增強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目前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和完善,而数据库技术的适应性及稳定性都来自现代化的管理空间。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数据库的信息管理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这在客观上对技术更新换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管理朝着具体化与简单化的方向发展,当前计算机数据技术也开始逐渐向着管理对象技术的角度发展,所以,数据库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的融合也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2.2 计算机与数据技术结合水平提升

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目前计算机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的融合也成为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从客观上看,只有实现技术的强强联合才能够表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在大多数企业当中,计算机与数据库技术的有效结合也成为实施信息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核心组成部分,同样也为顺利开展信息管理提供了思路与条件,这不但有效提升了行业的实践性与执行力,同时也促进了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此外,技术的巧妙结合也为数据库技术的实践与理论融合提供了条件。

2.3 数据库信息安全问题不断加重

信息安全正在成为数据库管理最为严重的限制因素,同样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信息管理活动当中,一些信息和数据的价值很高,必须通过数据管理的方式加强管控,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进行数据安全管理时一方面需要充分保障国家与企业的机密性文件的安全及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好个人信息管理及保障工作,确保个人信息不出现泄露及被篡改的情况。

3 提升信息管理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策略

3.1 提升数据库技术的完整性

在进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和检测时,为了确保信息完整、科学,首先,应该做好信息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确认工作,在科学识别的条件下对各种无效信息进行处理和整合,以此实现信息处理的完备性。其次,根据信息数据的完整性进行数据资源的提供,从而帮助用户获得更为直观的利用信息,获得更好的系统反馈效果。再次,信息反馈内容的真实性也是需要关注的焦点之一,这方面需要结合服务器端的实际情况进行反馈,尽可能保持输入信息的一致性,同时利用多层加密的方式保障数据安全,从而提升数据的完整性。此外,服务器还可以采用约束的方式降低开发量,确保正常运行的同时降低维护成本,以此强化数据安全系数。

3.2 提升数据库安全性

在开展信息管理时,信息的安全与系统稳定是核心也是管理的关键。在确保个人隐私的同时,需要杜绝各种经济损失与信息丢失的问题。在数据库的信息得到安全保障之后,才能够避免出现信息被不法入侵的情况,从而确保非法利用信息及信息窃取等问题不再出现,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并降低信息安全隐患。此外,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其可靠性,通过整合数据资源并加强信息管控,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也能够提升数据的安全质量稳定性。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安全性管控过程中,要着重提升对国家机密及商业信息的管理,确保个人资金安全及医疗信息的安全。同时,安全可靠的环境同样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客观要求与需求。

3.3 提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实践性

数据库技术应用于信息管理必须以实践性为核心,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选择一些切合实际的做法能够有效提升技术应用的延展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而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库技术的实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应用与发展。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投入实践过程中,要兼顾好经济性、安全性等方面,确保信息管理能够稳定快速地发展,提升信息管理的整体质量水平。

4 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4.1 数据库信息管理特征

信息管理过程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范围需要持续扩大,而范围的扩大就是其特征之一。在技术融合过程中,不但可以应用于数据库的信息管理,工农业生产中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应用。在数据库技术的革新过程中,信息管理的应用水平也在持续提升,会经历网络数据应用、关系数据库建立及发展对象数据库体系建立等环节。

4.2 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跨国企业也开始选择信息管理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扩大覆盖面并获取更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涉及企业员工的管理制度、个人信息及各方面事务的协调等内容。在确保企业合理快速运行的同时,网络技术的渗透也使得网络通信平台建构越发完善,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经营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也使得跨国企业更好地处理海外关系,确保企业运行的稳定性。

4.3 产品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产品的记录与基本检测已经无法满足产品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加强数据的保存与后续处理,方便后续的使用。比如,一些产品在监测时可能会经历多个环节,不但成本較高也十分浪费时间,当检测完成后,各种数据还要进行综合和对比,只有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后才能够流入市场。在这样的管控条件中,信息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并实施独立经营,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了效率,加快了产品的流动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数据库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其在网络平台的构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立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需求,在时代条件下给予其更多的关注与充分使用,充分体现出技术应用与管理的价值。尽管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水平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但是其中许多问题也正在得到技术方面的解决,也希望可以为我国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提供策略,同时推进信息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进程,为我国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创造条件。

参 考 文 献

[1]李琳,贾利宾.浅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8):148.

[2]钱坤.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34):8093-8094.

[3]王连忠.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运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7(4):103-104.

[4]许少红.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7(1):131,133.

[责任编辑:陈泽琦]

作者:胡晓东

上一篇:企业网络构建技术创新论文下一篇:企业商业秘密危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