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卓越成长的方向

2024-05-23

教师卓越成长的方向(精选三篇)

教师卓越成长的方向 篇1

教师要让学生享受课堂的温暖

有时候, 当我们教育者在一起探讨时, 谈得较多的话题是:什么样的教学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换句话说, 什么样的教学状态才称得上完美呢?不同的课堂, 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其实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指标体系。但不管怎样, 我们可以提炼出3个关键词, 那就是:真诚、深刻、丰富。

真诚, 就是教师要真心实意地为学生好。要做到真诚, 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真心实意:情真意切, 有好的师德和人品;另一方面, 要对与学生一起分享的内容了如指掌, 烂熟于心, 娓娓道来。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仔细咀嚼、反复推敲的, 不是鹦鹉学舌, 照本宣科, 不懂装懂。教师要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 通过真实的教学, 带给学生心花怒放的感觉, 让学生享受到课堂的温暖。唯有如此, 我们的教学才会有余音绕梁的感觉和体验。

深刻, 是相对而言的。所谓深刻, 意味着教师能带给学生别有洞天的感觉, 能够唤起学生的想象力, 能够让学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 带给学生内心的震撼与眼界的敞亮。只有深刻的教学才有这种力量, 才能带给学生刻骨铭心的理解和记忆。

丰富, 意味着教学资源的丰富, 教学活动的丰富, 学生对课堂参与的丰富, 教师教学语言的丰富。只有丰富的教学, 才能够让学生的心灵荡漾起来, 才能让学生隐形的翅膀展翅高飞。只有丰富的教学, 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的精彩、课堂的丰富和课堂的温暖。目前在教育界涌现出的许多好的实践, 如新教育倡导的缔造完美教室、完美教学, 本质恰恰在于强调生命教育。我称之为“生命化的课堂”, 本质就是要使课堂关注生命的气息, 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彰显, 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有效教学, 提升教学的品质。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要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首先要实现个人的卓越成长。目前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主要还是文化底蕴的问题。教师的智慧结构有三个层面, 最基础的是文化底蕴, 简单来说就是学识的积累, 对相关的问题理解得足够透彻。第二个层次才是对教育的理解, 究竟什么是教育, 我们怎么样把称之为“教育”的行为与对学生的羞辱、教说、灌输、洗脑、束缚等区别开来, 这些必然涉及教育的行为标准问题。第三个层次才是教育的智慧与教学的技艺。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你智慧, 教育的智慧只能从丰富的生活经历中, 从丰富的学识积累中, 在对教育问题不断的探索中来升华和形成。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成长, 这也是我们能够从那些被挖掘出来的优秀教师身上所看到的:他们在课堂中收获的不仅是快乐、欣慰, 也有成长。

当然, 这种课堂应该是具有挑战性的。教师要直面这种挑战, 努力通过赞扬、激发, 让学生相互欣赏、相互支持、共促成长。只有这些实现了,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更有活力、更加有效、更为精彩。

教师要让学生创造幸福

好的教育不仅仅取决于单个教师的努力, 主要还取决于集体的努力, 也就是我们要积淀共同的东西, 让大家围绕共同的目标奋斗。这个共同的目标, 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成长, 能够成为自己幸福人生的创造者。给学生一些权利,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 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 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 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真正高扬起生命的价值, 反复吟唱生命的礼赞, 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投入、倾注、热力四射、兴趣盎然。

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自己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我认为, 至少可以分享以下一些经验:

向科研型教师方向成长 篇2

有人说:“科研是一个华而不实的长期工程,晋级时加分少……”,有人说:“科研只是个别人的劳动,大部分人只是乘客……”有人说:“还是想想怎样让学生提高考试分数吧!别总整一些折磨群众的玩意儿……”以上观点的产生说明,到目前为止,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懂科研、不会科研、不重科研,这更加说明教师必须努力成为科研型教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教学富含科学性和艺术性,课堂有内外之分,教师的教育也不应再拘泥于“四堵墙”的限制,多媒体技术早已应用于课堂教学,但时至今日,仍有大部分教师依靠一根粉笔、一根教鞭、一块黑板、一口富含学究之言来驾驭课堂,从学期初至学期尾甚至从未实践过一节多媒体课。如果教师能努力参与教育科研,认真研究新课改精神,灵活运用多媒体、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认真设计情景、项目、任务、分层等课堂教学方法,必然会一改课堂沉闷无趣氛围,极大地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教育实效。教师如果无意识向科研型教师进步,如何掌握这些时代技能,怎能适应学生的教育需求?

许多教师从未进行过教育科研,对教育科研存在神秘感和自卑心理。还有人认为教育科研与学生教育是两回事,不能“鱼和熊掌兼得”,搞科研势必需要投入大量心血而无暇再认真搞好教学。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快刀才能斩乱麻”,许多实践证明教与研本是“一家人”,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教师的每节课、每次教育活动都是实践教育科研的有效载体。如果教师们能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起正确的科研意识,能把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用教育科研的思维来实施教育教学实践,科学处理每堂课、每次师生交流的各个环节,我们的教学实绩必会高升一层,达到“鱼和熊掌兼得”的效果。其实,任何一位教育家都不是天生就注定的,他们之所以被人评价为教育家是因为它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实践、反思,应该说每位教师都有成为教育家的潜质和机会,只要我们形成科研意识,投身教育科研活动,我们便会与教育家的距离更近一步。

教师身兼培养时代人才的重责,必须全力追赶上时代教育发展的脚步,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灵活转变角色,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主动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做一名科研型教师,这是新课改的要求、新教育的需要、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育素质、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便于掌握最新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教学思想,更准确地研究分析动态的教育教学现象,及时解决现今学校教育中已存在或新出现而尚未很好解决的教育问题,探索出适合本校、本地区教育教学规律和实践途径,直接受益于本校学生。教师投身教育科研,不应把“我能获得多少好处”作为研究初衷,而应着眼于本校学生的教育实效。

任何事做了未必成功,但不做却永远不会成功。教师要想成为科研型教师,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主动请缨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而且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把科研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坚信成功,主动给自己加压,有股子“执拗劲儿”,保持良好心态,时时关注、研究科研过程中的新问题,与同事们交流,向专家求教,在教中研,将研施于教,教与研相融,争取尽最大努力创造科研成绩,就算教育科研未能取得如愿成果,但胜亦光荣,败亦可敬,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收获的东西远比一纸证书来得更珍贵。

总之, 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既是教师成长之需,也是大势所趋、所迫。教师必须树立起职业危机意识、科研意识,主动地借科研之力来提升自己之能。教育是科学,是艺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科研精神,期待更多的教师早日成为科研型教师,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设人才。

教师卓越成长的方向 篇3

关键词:卓越教师,专业特征,教师教育,职前教育

追求卓越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要深化教师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 整体提升新教师的培养质量。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让未来的教师“卓越”起来, 是师范院校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培养卓越教师有必要总结卓越教师的成长规律和特征, 以职后发展反哺职前教师教育。Cole与Knowles (1995) 认为成为教师应植根于个人的终身持续成长的过程, 让早期与目前的生活经验在个人生活领域里衍生出意义, 是促发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1]教师的职业发展与教师的经验、建构与再建构经验的方式有很大关系, 而教师职业发展结果虽然代表了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但是教师职业发展更主要的是教师个人在适当教育条件下的成长过程, 应该体现教师个人发展的心理发展与心理探索过程。因此有必要了解卓越教师经验与意义建构的方式, 重新审视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特征。

一、卓越教师的内涵

有学者将教师类型分为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 也有的学者将教师分成以讲授教材为目的的教书者, 以培养学生为目的的育人者, 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的学者, 以通过调控环境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策划者。另外还有一些我们常常听到的如胜任型教师、骨干教师、能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等等。对教师虽然有不同分类方法, 但这些研究其实都在追寻和探索着优秀教师、卓越教师的发展规律。综合各种对教师的分类, 我们不难发现对优秀教师的素质结构和内涵的界定无不从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能力、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有一点可以肯定, 这些卓越的教师之所以卓越, 原因并不仅在于其专业知识或教学能力方面突出, 而在于其整体性的发展。卓越教师拥有卓越追求的精神, 不甘于现状, 超越自我, 尝试创新, 具有积极、明确的专业情感和态度。卓越教师是教学专业, 更是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不但善用经验, 而且践行信念, 树立卓越的人才观和教学观, 具有完善的知识机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教育事业对教育家型、卓越型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二、卓越教师专业成长的个人特征

1. 做教育的朝圣者:卓越教师成长的一种信念

卓越教师的成功首先涉及教师的教育信念, 教师一般总是有自己的信念体系, 它可能是从自己教学实践经验中逐渐积累形成或由外界直接接受而来的教育观念, 也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富有理想色彩的教育理念。[2]这种信念由生命内在的良知、激情、灵感、创造等非理性的因素构成, 而不是来自于外在的理性规约。拥有执著教育信念的教师能够以一个朝圣者的热情追求卓越, 热爱教育, 将教学作为一项事业, 将教育事业中个人成长及价值创造视为振奋灵魂的幸福追求。同时, 这种教育信念与个人的“真实”、“诚恳”、“正直”、“执著”、“负责”、“不马虎”、“化悲观为乐观”、“感激的心”、“好奇求新”、“敏感同情”等等性格密切相关, 这也暗示了卓越教师的性格、价值观与教学生涯上的行为应该是一致的。

2. 教学追求来自于内心的兴趣

卓越教师超越“高级技师”的角色, 愿意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之间行走, 有积极的自主开发课程的愿望和承担专业责任的愿望。这种教学追求就是一种自觉行为, 是真正出自个人的兴趣和意愿。他们不但留意且总是寻找各种方法与学生保持联系, 他们不会关闭心灵之门, 始终保持全心全意的教学与引导的热情, 这需要的不仅是技巧, 而是要从内心对学生和教育有爱的力量。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自觉提高修养的过程, 使得他们能够根据主观优势和客观条件对自己的成长做出战略设计, 并不断按照科学合理的成长目标完善和超越自我。

3. 具备知识管理能力

在知识积累的动态过程中, 个体如何有效进行知识的组织和实施管理, 是学习和创新的关键。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科信念、课程知识、教学方法知识、学习者的知识是教师成长不可欠缺的知识构成。教师本身并非只拥有单一知识, 而知识的建构首先必须做好知识的分类与整理。卓越教师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 运用了知识管理的方法或策略系统地管理知识。他们能够强化专业知识的取得、转化、组织、分享并应用于创新, 能够灵活运用知识, 并且创造知识, 使知识个人化、系统化。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决定、行动与反思是教师知识积累与创造的关键。舒尔曼指出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整合, 然而整合并不是单纯地将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相加在一起, 其整合的知识大于部分之和。而就某个学科而言, 学科教学知识包含了学科内容、学科的教学和学习知识, 教师必须具备这些知识, 并加以整合才能完整地教给学生, 因此, 卓越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知识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4. 教师专业成长本质:教学相长中的反思

不论是以学定教, 还是以教导学, 教学永远是指向学生发展的过程, 但同时教学是师生互相促进、互教互学的过程。卓越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因在于真正将课堂理解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 将教学相长看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和结果, 同时也在反思中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不是教师脱离教学、学生的自我提高,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互相依存的真理体现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当卓越教师将教学相长作为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建构时, 他不仅研究、了解和理解学生, 更从学生那里得到一种启示和前进的动力。

5. 公开课比赛:走向卓越的转折点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往往蕴含在教师个人的教学生活中, 一方面它为教师创造了一些选择和改变的机会, 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自我澄清过程、个人思维的外化过程。研究卓越教师的成长历程, 我们就会发现在中小学教师当中, 走向卓越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公开课比赛, 这已然成为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也是教师成长、达到自我实现的一个途径。在目前形势下, 一个教师如果不经过公开课的磨砺, 是不可能快速成长的。教师之间共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在成功与失败之间, 不断反思和调整, 促进教师从教学的实践者变成研究者。

三、卓越教师的职前教育策略

卓越教师的形成, 一方面离不开教学工作中的不断成长, 另一方面也需要职前教师教育。卓越人才来自于卓越教育, 虽然教师所处的时代和经历等各不相同, 导致他们的成长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但仍然有一些相同的基本要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着卓越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每位走向卓越的教师都是一位思想者、教育家, 从卓越教师的成长历程中, 给予我们如何进行教师教育的启示。

1.“理论到实践”与“实践到理论”相结合的路径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两种主张:一种是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遵循理论者所研制的理论的指导和规范;另一种则认为教师自身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及其所创生的实践理论对其专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可以说, 前者是持理论优先性逻辑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后者是持实践优先性逻辑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对卓越教师而言, 两种路径的结合是其获得成功的条件。一方面, 卓越教师追求卓越的品行决定了其主动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 广泛阅读, 并融入日常教学中, 是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 由于这些教师喜欢反思, 会将实践结果及时反思, 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经验提升为理论层面, 因此卓越教师是真正的理论联系实践者, 这也说明职前教师教育应坚持理论到实践与实践到理论的同步进行。

2. 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是职前教师教育的关键

卓越教师教学生涯最大的力量在于其自我反省与勇于改变的能力, 这种反思能力在目前的教师教育中极为缺乏, 除非教师教育者愿意在课堂上鼓励师范生批判、分析、自省的练习, 否则就要靠师范生本身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慢慢摸索、发现然后才开始反思。研究发现教师的反思更多是对教育现状的不安或者不安于目前自我的情况, 所以想要寻找一种平衡, 这其实也反映了一般的教师教育课程中所缺少的因素, 导致师范生真正进入职场之后, 如果没有客观环境的压力, 很容易就安于现状、成了可预期的“教书匠”, 缺乏教学的动力与热情, 因此只有不断地批判和反思, 才能时刻保持成长的动力。也就是说, 师范生只有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不断改变和完善自我, 才能有效地适应自我身份的改变, 进而能够合理有效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3. 改革卓越教师培养机制

英国教育部在2011年6月发布教育政策咨询意见稿《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 其中对职前教师教育政策提出了改革设想。由于卓越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环境支持, 尤其是学校提供的专业发展机会, 这也让我们反思职前教师教育如何满足不同师范生的专业发展要求, 积极探索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 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立足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 努力完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同时开展实验班, 配备双导师, 校内学习由本系高职称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强化专业主干课程教学, 着重夯实教育理论知识基础, 强化学科专业素养。此外, 可以建立多方合作的培养模式, 实行高校、区教育局和当地小学三方联动的卓越教师培养机制, 努力让职前教师早日适应教学实践, 如延长实习时间, 帮助师范生了解小学课堂, 提高教学实践技能。

4. 提升教师教育者的素质是教师教育的基本保证

卓越教师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大多是其接受师范教育时的教师, 教师教育者会在知识结构、学习态度和方法上影响师范生, 因此教师教育者的个人魅力与专业素质不容忽视。Loughran (2005) 认为, 在教学与教教学之间, 对于教师教育者来说, 需要关注他们自身的教学论证和反思实践, 并为中小学教师创造机会来接近这些教学的思考、实践。[3]尤其是在教师成长的初期, 教师教育者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将成为影响个人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而教师教育者的行为规范与师德修养, 也必然影响到师范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 因此提升教师教育者的师德修养和个人教学水平应当是贯穿于师范教育的整个过程, 切实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Russell T, Korthagen F.Teachers who teach teachers:Reflections on teacher education[M].London:Falmer Press, 1995.

[2]叶澜, 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31.

上一篇:坐标加工中心下一篇:煤矿设备安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