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运动

2024-05-01

新文学运动(精选十篇)

新文学运动 篇1

此外, 作为中国奥委会供应商, 舒华还发布了入驻2016 年里约奥运“中国之家”的健身器材, 分别为舒华主打商用跑步机X9、曾入驻索契冬奥会“中国之家”的动感单车以及全新68 系列力量训练器材。

随着当今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 参与运动的人在不断增多, 但由于不科学运动导致身体伤害和事故屡见不鲜, 参赛选手在比赛过程中受伤已成普遍现象。就在今年的3月20 日, 广东清远举行马拉松赛, 近2 万名跑友参赛, 共有12208 人次接受了治疗, 如何进行科学运动也逐步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

“全民健身时代对于从事体育用品的企业来说是一大机遇, 但运动损伤是全民健康的隐患, 亟须提高到科学运动的高度来看待。”舒华运动健康中心顾问、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系教授、运动科学专家王正珍表示。

作为一家从事健身器材研发、生产和销售已有20 年历史的企业, 舒华认识到, 健身器材逐渐被普通消费者认知和普及。但如何配置、采购和使用健身器材, 仍是一个专业问题。如何针对不同群体需求输出不同的器材配置与使用的解决方案, 并让公司的销售终端去推广普及并形成新的营销模式, 是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智能化的健身硬件、科学化的健身咨询服务相结合的整体解决方案的输出, 是未来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之一。由此, 舒华成立运动健康中心, 专注科学运动研究, 向运动爱好者和消费者输出科学运动处方, 让老百姓通过更科学的运动换来健康体魄。

本届体博会, 舒华不再单纯的展示产品, 而是通过场景化的设计, 一方面展示舒华向行业、渠道输出全系列健身解决方案的营销模式创新;一方面展示舒华倡导科学健身的理念, 并通过现场体验, 演示舒华在科学健身服务上的创新和升级。

正如舒华董事长/ 总裁张维建所说:“作为中国领先的健身器材品牌, 我们开发和创新科学的健身解决方案, 将热情倾注于帮助人们实现健康目标, 让简单运动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2016 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将于2016 年8 月5 日-21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 届时, 中国体育代表团将带领多支实力强劲的体育项目国家队出征。而舒华作为中国奥委会供应商, 其自主研发、生产的专业健身器材也将入驻里约奥运会“中国之家”, 这也是继索契冬奥会后, 舒华第二次入驻“中国之家”。而该批健身器材也在本届体博会上的舒华“品牌馆”进行了发布和展示, 与毗邻的中国奥委会馆的奥运文化主题紧密呼应。

新文学运动 篇2

新文学运动的四兄弟:新诗、小说、散文、戏剧,同气连枝,而各有炎凉际遇。文苑春秋,也像世俗门庭,散文一支,似乎门楣偏低,矜贵不如新诗,显赫不如小说,风光不如戏剧,却也独树一帜,别有一番清华气象,五四一代的前辈朱自清说散文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刘知几认为作史有三长:才、学、识。章学诚认定三者得一不易,兼三尤难,而更增一德字。袁枚以为写诗也须三长,而识为最先。王国维倡言文学二原质,曰景曰情。当代董桥说,散文须学、识、情,合之乃得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综合诸家,神而化之,当可得散文三味。

《中华散文名家名作》这部全景式的散文选集,给读者提供了多维的欣赏空间。读者一可以鸟瞰:通读全编,纵览全局,宏观散文世界的发展变化。人文世态的冷暖浮沉,时代潮流的推荡磨洗,也可以由此略见端倪。二可以平视:和素昧平生的作家一一相对,如倾肺腑。文心不同,各有其面,有的渊博,有的`深秀,有的严峻,有的真挚,有的隽爽,有的风趣,有的娴雅,有的自然。三可以凝睇:心领神会,赏析美文之美。美在何处?大概离不开体貌、风神、襟怀、素质这些着眼点。而所有这一切,全部体现于抽象的文字符号。司空图品诗,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这句名言,只宜意会,不可粘滞,因为文学的建筑材料只能是文字。要做到韵外有致,弦外有音,也只好通过文字的诱发暗示。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功高北斗,缺点在于没有把白话文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明确区分。艺术性的白话文,不能以明白如话自给自足,应当有声有色有光有味,能静能动能歌能舞,善达意,善表情。五四至今,白话文成熟到什么程度,大可在散文中测量深浅。四可以远眺:看纸上烟云,字里风涛。散文家的心声常和时代的声音互相呼应,从散文的兴衰中,可以隐然看到一代的政治史、思想史、风俗史、心灵史。五可以浏览:工余无聊,假日休闲,枕边案头,窗前灯下,随兴所至,信手翻阅,是最有味有益的消遣。

(节选自柯灵《散文欣赏的多维空间》,略有删改)

1.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解说综合诸家,神而化之,当可得散文三味的含义。(6分)

2.作者认为《中华散文名家名作》为读者提供了五维的欣赏空间,其中第一维指的是了解时代世态变化,请概括其他四维的内容。(6分)

3.作者引述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名言,是要表达什么样的见解?(6分)

答案:

1.综合刘知几、章学诚、袁枚、王国维、董桥诸家的见解,领悟其精义并灵活运用于实践,可得散文三味。(6分)

2.和作家作精神交流;赏析散文文学之美;了解认识一代历史;获得有味有益的消遣。(6分)

3.散文创作不必拘泥于司空图的观点,创作者要善于发挥文学的诱发暗示功能来表情达意;读者要善于通过散文文字来领悟作者情意、赏析作品。(6分) 答案解析: 1.

试题分析:从位置上来说,本句话是对本段的总结,因此,通过对上文的分析可以理解本句话:综合诸家是指综合刘知几、章学诚、袁枚、王国维、董桥诸家的见解, 领悟其精义并灵活运用于实践,可得散文三味。

2.

试题分析:第二维指的是和素昧平生的作家一一相对,如倾肺腑,意为和作家作精神交流;第三维是指心领神会,赏析美文之美,意为赏析散文文学之美;第四维是看纸上烟云,字里风涛,意为了解认识一代历史;第五维指的是最有味有益的消遣意为获得有味有益的消遣。

3.

新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吗? 篇3

用中国的“启蒙运动”来描述新文化运动,几乎已成为一种老生常谈,但很少有人去认真追问,我们在什么意义上把新文化运动理解为一种启蒙运动?或者说,“启蒙”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涵盖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如果不去思考和澄清这个前提性的问题,而只是不假思索地借用“启蒙”来界定这场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那么我们对它的认识就会日趋单薄和僵化而不自知。

之所以使用“借用”一词,是因为“启蒙”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自我理解。“启蒙”一词古已有之,通常指幼童发蒙,晚清以降,又衍生出开启民智的近代内涵。晚清知识人借助白话报纸等媒介,向民众灌输新知,形成一股面向下层的启蒙运动,征诸史实,可谓名实相符。但这里的“启蒙”尚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Enlightenment的对译语,现在通行的“启蒙”概念应当是清末从日本输入的。五四时期,《建设》《改造》《少年中国》等杂志上有零星的对欧洲启蒙运动的介绍,但“启蒙”一词远未通行,更不可能成为当时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界定。北伐之后,现代意义上的“启蒙”概念才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陈建守:《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翻译、书写及挪用》)。

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理解为一场“启蒙运动”,是后来者的历史阐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左翼文化人开始把新文化运动比附为启蒙运动。值得注意的是,在左翼文化人的论述中,“启蒙”并未给新文化运动增添今人想象中的那种荣光,相反却标示出这场运动的缺陷和不足(张艳:《五四“启蒙运动”说的历史考辨》)。“五四启蒙运动”成了被批判和有待超越的对象,左翼文化人借助对新文化运动相对负面的历史评价,获得了开展左翼文化运动的方向感。这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在一百年来对新文化运动的叙述和阐释中是很常见的。

一九四○年发表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确立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点的历史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民主主义论成为解释新文化运动的主导范式,启蒙运动式的理解随之隐退,直到八十年代才又重新浮出水面,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是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按照李泽厚的理解,新文化运动应该在中国完成西方启蒙运动的历史任务,即确立自由、民主等一系列现代价值观,但随后迫于救亡要求而兴起的政治革命,中断了启蒙运动的历程,结果使得落后的封建主义的思想形态和社会结构沉渣泛起。如今救亡的压力已不复存在,需要重新回到新文化运动未竟的使命上来,补上启蒙运动这一课,这就是当时的新启蒙思潮。李泽厚的论述影响很大,基本上笼罩了近三十年对新文化运动的叙述和阐释。即便是那些反对李泽厚启蒙主义立场的论者,也往往沿用他以“启蒙”界定新文化运动的思路:或拓宽“启蒙”的内涵,将李泽厚贬抑的政治革命的内容也纳入其中(如黄纪苏、祝东力:《“五四”之后的两种启蒙》);或反其道而行之,以革命文化反衬五四启蒙运动的历史局限性(如贺照田:《启蒙与革命的双重变奏》)。至于对“启蒙”概念本身的辨析,却少有涉及。

八十年代以来的“启蒙范式”,将“启蒙”看作不言自明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范畴,应用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特定的历史对象,结果是后者的面目变得越来越模糊,其意义也日趋抽象化甚至空洞化。理论上说,人们自然有理由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概念,赋予其一定的内涵,来理解新文化运动。但问题在于,“启蒙”和“启蒙运动”本身是来自西方具体历史脉络的概念,在挪用它们来描述现代中国的文化运动的时候,如果不能澄清中西两种历史之间的关联,概念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

其实在西方对启蒙运动的阐释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意大利思想史家费罗尼(Vincenzo Ferrone)在《启蒙:一个观念的历史》(The Enlightenment: History of an Idea)一书中,区分了“哲学家的启蒙”和“历史学家的启蒙”,特别强调“启蒙”作为西方文化历史中的一个范畴的特殊性。启蒙的哲学内涵与启蒙运动的历史性密切相关,启蒙的普遍性只有在它具体的历史脉络中才能被理解和把握。新文化运动能不能被称为中国的“启蒙运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在更宽广的视野中,尝试着去探索、把握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和二十世纪中国的这场运动之间的历史关联。

概括地说,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在思想文化以至社会的各个领域确立理性的原则,它的基本路径,是从哲学的认识论入手,探讨获取真正可靠的知识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贯穿到对自然、历史、政治、法律、艺术等对象的研究中去。启蒙哲学家关心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去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十七世纪的思想家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建立形而上学的体系,这些体系依托于上帝这个超验的存在,用卡西尔的话来说,“真理问题不可能独立于上帝问题得到解决,因为对神的本质的认识构成知识的最高原理,其他一切确定性都要从这里演绎出来”(卡西尔:《启蒙哲学》)。而到了十八世纪,伴随着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启蒙哲学家转而从具体的经验和个别的事实入手,用分析的方法,重构人类的知识图景。理性不再是上帝的赐予,而是植根于人自身的一种禀赋和能力,人类不必依靠上帝的指引,完全通过自己的理性,就可以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进而改变世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这可以说是启蒙运动最核心的诉求。

启蒙运动的这一诉求,在康德写于一七八四年的那篇著名的文章《什么是启蒙运动》中,得到了最为清晰的表达。康德开篇写道:“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强调这种不成熟状态是“自己加之于自己的”,即不是别人强加的,不能以上帝或其他外在的权威为借口,可见在康德这里,基督教已经不再是人类运用理性的障碍了,这本身就是启蒙运动的成果。既然不成熟状态是自己加之于自己的,那么摆脱这种状态也只能靠自己,同样不能乞灵于上帝或其他外在的权威。简而言之,无论是成熟还是不成熟状态,人类都要对自己负责。人的主体性已经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前提条件,而人需要做的,就是拿出勇气,勇敢担负起自己的主体性来。“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nlc202309091136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对自身理性的运用已经毫无障碍。康德接下来说:“必须永远要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私下运用自己的理性往往会被限制得很狭隘,虽则不致因此而特别妨碍启蒙运动的进步。”所谓“公开运用”,是指学者在听众面前所能做出的那种对理性的运用,而像军官或牧师那样担任国家公职的人员,因为要服从岗位的要求和国家的权威,对理性的运用只能是私下的和受限制的。虽然康德没有明言国家对理性的限制是不合理的,但他显然认为,最好在国家事务的各个领域,在宗教、立法等部门,也允许臣民公开运用他们的自由,而且这对国家也是有利的。十八世纪后期的普鲁士王国显然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所以康德说自己生活在一个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的时代,但还不是一个启蒙了的(enlightened)时代。

在康德这篇文章问世后不久,法国大革命爆发,启蒙运动的理念开始被付诸政治实践和国家体制的设计。但康德的这篇文章已经揭示了启蒙运动的内在逻辑。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是从认识论的革命开始的,但它扩展到政治领域是不可避免的,它内在地包含了按照理性的原则重新设计和构建包括国家、社会在内的整个生活世界的要求,理性要求获得这样的自由。可以说,启蒙运动开启了西方世界理性化的进程。到了十九世纪,启蒙思想家所规划的合理的世界的蓝图,许多部分已经成为现实。普遍的法律和同质化的国民构成理性化的国家,遵循理性规律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直接刺激了工业化的兴起,最重要的当然是建立在对自由劳动力加以理性化组织基础上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通过不断地积累资本,不断地扩大再生产,必然向外扩张,这种扩张是以理性化的国家机器,以及被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的军事力量为支撑的。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中,理性化包含了大规模的暴力,变成了启蒙的自我异化,启蒙运动高扬的主体成为权力的机器。启蒙哲学家呼吁用理性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结果是理性化的、非人性的机构和力量对世界的统治。

作为对理性化的反动,十九世纪西方出现了非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思潮,资本主义扩张引发的社会危机,也为社会主义运动的萌发提供了土壤。但就总体而言,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很少有人怀疑资本主义支配和统治世界的前景。韦伯在发表于一九○五年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把资本主义秩序描述成“钢铁般坚硬的外壳”,看不到任何改变的前景。而对于面对资本主义的巨大冲击的中国人来说,韦伯的忧思是过于遥远了,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在西方支配的这个世界体系中生存下去,为此就不得不用理性化的逻辑来改造自身。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也开始一系列改革,尝试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接受理性化的国际法体系和自由贸易体系,建立新型的现代国家。从清同光年间的自强运动到清末新政,清政府为挽救王朝命运所做的努力,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理性化的方式进行国家建设,而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无论是立宪派还是革命派,虽然各自的思想资源和制度设计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也都处在启蒙运动以来理性化的脉络上,都把西方国家看作中国应当效仿的模板。简单地说,在新文化运动以前,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想象,实际上是已经被常识化的启蒙理念,是一套已经被广泛接受,其普遍性似乎不言自明的理性化话语。虽然章太炎、康有为和早期鲁迅等少数思想家有过批判性的思考,但总体来看,晚清知识界的主流是服膺普遍性的启蒙理念的。恰恰是新文化运动,在接受一部分启蒙观念的同时,提出了不同于十九世纪文明的新的构想,打开了另外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新文化运动不仅不是西方启蒙运动的中国翻版,反而是对启蒙运动及其话语的超越。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最初的动因来自民国初年现实政治的刺激。中华民国建立后,有了共和体制的架构,包括国会、政党和一整套现代国家政治运作的模式,这些构成了理性化的政治结构,然而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的不断集权直至称帝等一系列事件,使得共和政治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陈独秀是在这个背景下创办 《青年杂志》的,他意识到要建立真正的共和国家和民主政治,仅有制度上的设计是不够的,还需要价值和伦理上的自觉。《新青年》将伦理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讨论,由此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被重新问题化,国家本身也成了有待重新构想的对象,国家建设不再是政治的归宿,政治被放置到个人和社会的层面上重新理解和锻造。简而言之,晚清思想家所接受的西方十九世纪的现代性方案不再被视为天经地义,在变化了的问题意识中,个人、社会、国家都需要被重新定义、想象和建构。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不在于提出一个包含着一贯原则的整体性规划(像欧洲启蒙运动那样),而在于打开了一个多重的论辩和实践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不同的思潮和派别竞相登场,相互激荡,释放出巨大的变革能量。

与此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爆发,它构成了新文化运动不可忽视的国际背景。启蒙运动以来,理性化不断追求对越来越多的土地和人民的统治和控制,终于在西方内部制造出这场惨烈的战争,它在某种程度上宣告了启蒙理念的破产。而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又给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参照。新文化人开始想象不同于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启蒙规划的另外的现代性道路,如陈独秀所言:“创造二十世纪之新文明,不可因袭十九世纪以上文明为止境。”(《一九一六年》)“吾人理想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以求夫最低限度之希望。”(《时局杂感》)对这个尚未形成的包含着“新理想”的“二十世纪之新文明”,中国人不是西方被动的追随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和参与者。

今天来看,新文化运动最值得珍视的历史遗产,是它面向未来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无法用“启蒙”来概括和穷尽的,无论赋予它怎样丰富的内涵。我们从新文化运动的政治果实—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身上,也能看到这种开放性。中国革命在具体斗争中发展出的策略和战略,它对阶级身份灵活和动态的处理,尤其是它对革命者主观能动性的高度重视,都是中国革命的特色与实践成果。中国革命对情感、意志和能动性的看重,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对伦理问题的关切。新文化运动所滋养的、在实践中历史地展开的中国革命,它的特殊性正是创造新的普遍性的前提,中国革命之所以具有世界意义端在于此;中国革命开创的历史格局能够绵延至今,且保留未来的可能性,亦有赖于此。而新文化运动与中国革命之间这种内在的联系,恰恰为启蒙话语所遮蔽。由于我们仍然生活在中国革命的余荫之下,失去了对这种联系的把握,就无法真正理解新文化运动与今天(尤其是今天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和思考)的相关性。

从比较思想史的视角来看,欧洲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确有相似的地方:作为思想文化运动,它们都扩展到政治的领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在各自的历史脉络中,它们都具有为现代性奠基的意义。但这种相似性不应使我们得出结论说,新文化运动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国版本,那恰恰是对前者的贬低。新文化运动发生之际,正是启蒙理念在全球遭遇危机的时刻,而这场运动正是克服这一危机创造新文明的努力的一部分。只有在这个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和把握新文化运动,而不是用单一的“启蒙”标签去固化它,我们才有可能去重新激活它内在的能量,让它成为今天思考和实践的活的资源。

新文学运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8例偏瘫患者做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和 (或) MRI检查确诊, 88例患者入院时意识均清楚, 且为首次发病, 无明显智力障碍, 无肘、腕、手严重痉挛或疼痛, 没有出现感觉性失语的现象, 同时排除严重心肝等一些功能障碍方面的疾病, 包括脑卒中后接受过颅脑手术者、大面积梗死或大量出血及双侧半球损伤者都排除在外。从选取的资料来看, 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 男27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 (56±6.0) 岁, 平均病程 (89±8) d。脑梗死26例, 脑出血18例。对照组44例, 男29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57±8.0) 岁, 平均病程 (88±9) d, 其中脑梗死28例, 脑出血16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两组患者的运动想象学的学习训练上, 都采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配合再学习运动结合使用, 其中训练时间和次数都为:40min/次, 6次/周, 治疗6周。

治疗的具体方法:让患者采取仰卧的方式闭目躺在床上, 通过几分钟的全身放松休息, 假设患者自己身处在一个温馨、轻松的休息空间, 有惬意、自在、休闲的意识, 从而实现身体的全部放松, 接着让患者进行腿部肌肉的交替放松训练, 包括简单的抬腿, 是双腿、上肢和双手实现轻松、舒畅的自由状态。接着用10~15min的时间让患者进行运动想象学的训练, 让患者假想自己在运动, 比如“我在爬楼梯”、“我在散步”、“我在打太极”等一些基本的运动, 让患者集中精力想象自己平时最爱做的运动形式, 实现全身参与的感觉收获。接着在用2~3分钟的时间让患者集中想象自己所处的周边环境, 让患者从“室外”感觉到“室内”, 体会身体移动的感觉, 倾听周围的声音, 实行数字的依次训练, 从最基本的阿拉伯数字从1、2……数下去, 以数10个数为依次训练过程。再给患者布置一些针对性的想象作业, 由经过培训的家属监督完成, 并告知患者下次治疗前要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1]。在时间段的安排上, 每个星期安排2~3周, 在指导语上的应用也及时更新和调整, 让患者尽量感受运动的想象空间, 医护人员及时与患者分析运动动作的特征, 让患者感受正常的运动模式并能自我感受运动的快乐, 实现大脑的自我运动程序, 构建有力的运动想象空间。在运动想象的训练过程中, 医生指导患者实现双腿、上下肢、双手、大脑等身体部位的全面出动, 在医生的“运动想象:健康指导下, 形成”我要运动、我想运动“的肢体运动模式, 形成强烈的意识, 增强患者运动的感觉, 同时指导患者在心里头反复的模拟训练, 每次排练时间在5min左右, 强调患者全身心的参与, 实现运动想象的最佳效果。

2 结果

本研究中的病程为1~5个月, 平均病程约3个月, 两组病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传统观念认为下肢功能恢复的最佳时间是发病11周内, 超过11周下肢功能几乎不能再恢复, 而CIMT研究偏重于病程在半年以下的患者, 本研究结果提示, CIMT对1~6个月患者均有显著效果。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 (P<0.01) , 但治疗组治疗前后改善明显优对照组 (P<0.01)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组内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疗效, 尤其是对于患者的运动意识、行动指导、大脑运动等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是一种比较科学、新颖的治疗方式, 在目前对于康复训练来说是一种很先进的治疗方法和有效的模式。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训练主要是通过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之后的运动功能给与恢复, 是患者再学习、再训练的最有效途径, 并且强调患者全身心的加入, 通过科学、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从而实现患者运动功能的实现, 许多研究表明其康复效果比以Bobath技术为主的促通技术效果好, 运动再学习把神经生理、运动科学、生物力学、行为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按照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再学习, 以恢复其运动功能[2]。在训练的过程中, 让患者感受到运动的无穷乐趣, 通过有意识的参与形成大脑运动系统的有效运动, 促使机体运动、协调能力增强。在脑损伤患者, 尽管存在身体功能障碍, 但运动“流程图”可能仍保存完整或部分存在。有研究发现, 脑卒中3周后运动功能已恢复者2次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 检查中健侧运动前区明显激活, 认为健侧运动前区激活是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重建的关键[3]。跳水运动员在准备跳水之前往往先站在台下将要完成的动作先在心里想一遍, 这样可以提高动作的成功率及质量。国内外已有不少运动想象在体育训练、教学等领域的应用报告, 显示了运动想象在提高反应时间和运动的准确性, 提高运动速度、增强肌力等方面的作用, 并认为想象训练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 有助于加快熟练动作和加深动作记忆;赛前对于成功动作的想象体验将起到动员作用, 使运动员充满信心, 达到最佳状态。

本研究中的病程为1~5个月, 平均病程约3个月, 两组病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传统观念认为下肢功能恢复的最佳时间是发病11周内, 超过11周下肢功能几乎不能再恢复, 而CIMT研究偏重于病程在半年以下的患者, 本研究结果提示, 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训练偏瘫患者下肢运动效果显著, 对病程较长患者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这一结论对临床实践更具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松林, 伍彩华.早期康复并心理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5, 17 (4) :321-322.

[2]毕胜, 马林, 翁长水, 等.动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偏瘫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 18 (12) :719-723.

新文化运动 篇5

【活动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主要是利用创设情景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分析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根据所学分析社会现象,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活动教学设计】

模式:

课前准备活动反思

教师:查找资料播放歌曲创设情景知识拓展自我评价

制作课件引入课题引导设问整理总结找不足

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

建构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文化运动中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认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方法】

教法

学案导学法---指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情景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学法

自主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探究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针对学案预习本节内容。

2、撰写两百字演讲稿。

教师准备:

1、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

2、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学习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兰花草(展示幻灯片1和2),简单介绍胡适对民主思想传播的贡献,并提问:作为新文化运动健将,为何要掀起这场运动呢?

通过优美的歌曲以及简明的文字材料对民主思想的传播有一个整体认识,思考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新文化运动背景

(展示幻灯片3和4):新文化运动前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相关图片和资料。设问:新文化运动前,我国经济、政治、思想上分别是怎样的情形呢?

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和现有材料得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自由发言,生生互动,相互补充。总结归纳出新文化运动背景:(1)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2)政治上: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政府推行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3)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通过图片和材料展示思想解放前的社会心态和政治氛围,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2、新文化运动概况(展示幻灯片6和7):新文化运动基本概况表,并简单介绍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通过介绍让学生感知蔡元培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

3、新文化运动内容

(展示幻灯片8):将内容与巴金的小说《家》结合起来。

(展示幻灯片9):将学生分为两组--高老太爷组和觉慧代表组,让两组同学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讨论。

(展示幻灯片10):引导学生通过陈独秀的一句话来体现当时的时代背景。

针对两组学生分别设问:

1、高老太爷组:对待国家命运的变化是什么态度呢?

2、觉慧代表组:如何改变高老太爷的这种态度?

得出结论:新思想、新文化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

展示陈独秀和胡适的两段材料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革命的内容。

设问: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文言文?

(展示幻灯片11)觉新与梅的爱情

两组发言人分别说明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由此提出了第一个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让学生理解“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内涵,陈独秀为什么要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什么把科学置于和民主同等重要的地位?

(展示幻灯片12)琴与母亲的对话

小组辩论:琴该不该去觉慧的学校读书?

导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设问: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将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这一问题的引导

上,采取由难化简的设问方式提出三个小问题:(1)儒家学说有怎样的社会地位?(2)儒家学说的核心强调的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又是什么?

两组学生分别就当时的社会现象表明自己的观点。

了解文学革命的内容

正确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思考并讨论民主与科学的含义

讨论回答: 儒家思想强调的封建等级观念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平等违背。

通过两组学生的对话使学生容易理清文学革命与“民主”“科学”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同时也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这样做恰恰是为了强调“民主”与“科学”,努力实现历史过程和历史逻辑的统一。

通过小组合作

组间协作获取信息

通过小组辩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内涵。

4、新文化运动评价

(展示幻灯片12)蜕变:高家三兄弟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展,思想发生一系列变化。通过这些变化让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展示幻灯片12)通过两则材料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展示幻灯片13)向学生推荐几个书目和影片

讨论回答:觉新的变化体现了民众的觉醒,觉慧对旧家庭的反抗体现了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觉民人生道路的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通过两组学生的自主探讨,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新文化运动后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在一系列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情操,还能从著作中去感受当时的社会变迁。

5、拓展延伸(展示幻灯片14)主题讲演:

九十多年前,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 的口号,这两个口号在21世纪的今天是否过时了?

学生活动:通过提前准备的演讲稿抒发自己的感想

通过这一个主题演讲,让学生将过去与现在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民主”“科学”的内涵,也进一步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

经济

背景政治

思想

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科学

提倡新道德

评价进步

局限

【教学反思】

让运动场馆运动起来 篇6

体育建筑通常把室外露天场地称为“场”,对室内场所称为“馆”。对“馆”中有比赛要求、有观众看台的的叫比赛馆,无观众坐席的叫训练馆。训练馆也可用作体育健身、集会场地。在大型比赛体育馆中也附有训练馆,主要是用于运动员在赛前需要热身的场所。体育中心训练馆在使用目的上涵盖了专业训练热身馆和社会用健身、健美馆的内容。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竞技体育设施和群众性的娱乐体育设施得到全面的发展,体育中心训练馆的类型与发展也因面对不同的需求而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现代体育馆的经营不仅要支持体育锻炼的需要,还需要创造经济价值,在兼顾大型比赛和活动之余还要方便日常健身活动使用,提高建筑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与单一功能的训练馆相比,多功能体育馆的功能结构并无明显变化。是否向公众开放,是否包含一定的娱乐及服务内容并不是单一功能训练馆和多功能体育馆的主要差别。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活动项目数量、场地面积和平面空间布局的综合程度。而活动项目的多寡也并不只是简单量的叠加,应该是优化的有机结合。现代体育馆的建设为节省资源、增收节支,更加需要注重一馆多用。从室内足球、篮球、羽毛球到会议庆典,现代场馆的设计安排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满足更加多样的使用要求。体育馆多功能化的立足点是以动态开放的空间体系对应以动态发展的活动需求。体育设施空间多元化的特点必然要求多样灵活性的空间组合方式与之相对应。为更好的规划利用有限的空间,体育器材的灵活、便捷则成为新产品开发的方向。

篮球架

篮球架在体育馆中可谓是必不可少。传统篮球架笨重、占地,可谓是体育馆多功能化的最大障碍。悬挂式篮球架和可移动式篮球架应运而生,为场馆的运营管理提供了方便。自动升降悬挂式篮筐是目前大多数场馆都会采用的产品。北美地区的体育场馆中,大约有85%的篮筐采用的是该类产品。触摸屏控制面板使用直观方便。只要轻触按钮,几分钟就可以使用。悬挂升降式球架不仅为场地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且消除了球架底座会引起碰撞的安全隐患。无障碍的球场地面打扫也更加方便。独立式支撑的可移动式篮球架虽然看起来没有悬挂式方便。移动、调整约三千磅的篮筐架也并非轻松的工作。而考虑到仓储、通道高度等问题就更算不上是最佳的选择。但如果作为专业训练馆使用,独立支撑式篮筐架却更加灵活方便。比如罚球训练中,篮筐甚至可以排成一排进行训练。

排球网

作为体育馆主要举办的赛事活动之一,排球场地的布置也在向吊顶悬挂式发展。特别是在娱乐中心的布置中,吊顶悬挂的方案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欢迎。但电子自动化的方案在排球场中并没有像篮球场中一样普遍。尽管落地支柱式球网有储运的不便,放置后还需要进行调整,但支柱的体积和重量与篮球架相比完全不值一提。而在非正式比赛或日常运动中,有些场馆的球网和支架可兼做网球网、羽毛球网使用,反而更加灵活方便。

目前地面支架的安装大多采用地板套筒的设计。即使没有配重底座,套筒也可以稳定安全的支撑球网。在不需要时盖上套筒,也不会产生任何安全隐患。在安装套筒不方便的场馆,一些滚轮类的便携式支架也非常普遍。145磅的配重底座几十年不变。但有一家体育用品制造商推出的新设计改变了移动不便,且不安全的问题。在配重底座下面增加三个滚轮,放置稳定、方便搬动。三个滚轮中的一个可以导向,即使一个人也可以操作。支架材料的选择也可以按需要进行调整。质轻的铝合金、坚固的不锈钢都是相当受欢迎的产品系列。有些支架还可以同时固定相邻的两个网面,以节省空间和成本。

地面

大多数场馆、健身房装修采用的硬木地板并不是从事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的最佳地面。弹性地板材料是国际正式的球类运动场地的最佳选择,也是国际公认的羽毛球、乒乓球、排球、手球等的比赛场地。与硬质地面相比,聚氯乙烯地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减震性和反弹力,自身的运动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弹性地板不仅耐用、美观,并有多种颜色和款式可供选择,在灵活性上也高于硬木地板。弹性地板较硬木地板柔软,但固定式安装就大大限制了场馆的适用范围。活动式安装令专业运动场地的管理如铺设地毯一样方便,受到大多数场馆的青睐。只需要用厂家配套的专用链接带粘接弹性地板间的接缝,场馆即可变装成专业排球场、网球场。而在不需要时,只需要卷起地板作为普通健身场地,方便移动。

目前市场日渐流行的第四代悬浮式运动地板则更加方便,大有取代弹性地板的趋势。地板以聚丙烯材料制作,有近乎完美的运动表现,可以适应从高水平比赛到日常运动休闲的各类活动使用。安装时以公扣母扣衔接。为使安装后相邻两地板块配合紧密,安装时可使用橡皮链接敲击地板接缝,不需要胶水和任何钉子即可完成场地的铺装。地板维护只需用水冲洗即可,简单方便。安装后的地面不仅吸震耐磨,且具有良好的可移动性,可多次拆卸拼装使用。6700平方英尺的标准篮球场地,只需要两个小时的布置就可以完成铺装、划线,开始使用。

在将场馆作为会议厅、表演场地使用时,即使是硬木地面往往也需要适当的保护,免受高跟鞋、皮鞋的摩擦和腐蚀性物质的侵蚀。乙烯地布或橡胶地毯都是不错的选择。在美国的很多选举活动中社区体育馆作为临时投票中心使用,都使用了橡胶地毯作为保护。

器械架

器械架在体育馆中放置或移动既不方便也不美观。现代体育馆的多功能性令其比以往积攒了更多的设备需要移入移出。活动地面的设计为场馆又增加了更多的架子。传统的储藏室管理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空间,且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多功能体育馆储运快捷方便的需要。利用体育馆顶高的部分不仅可以留出更多的活动空间,也免去搬运、清扫的麻烦。得益于电子控制系统的帮助,使用与吊顶篮筐架相同的管理系统即可将摔跤垫、地毯等占用空间的体育用品“束之高阁”。为了保证取用的安全,厂家还为器械量身定做了安全带,防止意外。

伸缩式看台

场馆中看台的设计往往令运营商爱恨交加。比赛演出等各类活动中,座椅是不可或缺的设施。但日常运营中,看台又显得相当鸡肋。针对运动场馆的多功能使用趋势,活动看台系统应运而生。活动看台系统主要优点在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安全性及高价值。富有创意的多功能转换概念能满足不同球队的运动要求,为最具挑战性的公众集合开辟了道路,使有限的空间作无限的应用,为场馆座椅带来了全新概念。自动伸缩看台的出现令空间宝贵的体育馆更加能屈能伸。活动看台系统由座位、踏板、阶梯竖板、可伸缩底部支架组成。系统有多种不同的排距和阶高来满足空间和视线的要求。看台伸缩方式分为手动、半自动和电动三种操作。看台的收藏方法则可根据需要选择贴墙式、独立式、移动式、壁纳式和倒转式等,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大型体育场馆、学校等处。

电子管理系统

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出版 篇7

从晚清到辛亥革命时期, 已经有一些文化觉醒者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 开始寻求社会结构上的变革。这些变革有的已经触碰到了文化这一根源性的问题。虽然这些尝试还只是浅尝辄止,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文化现代性的问题, 只是在文化机制方面带来了改变, 但其对后来文化变革的可能性起到了制度性的保障。这种变化体现在法律制度保障了报刊的繁荣。1906年, 清政府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 1908年, 在的《钦定宪法大纲》中, 规定了臣民的著作、出版和言论的有限自由, 辛亥革命后的《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了:“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这些律法的颁布有利于文化生产。带来的就是报刊, 书籍等现代出版产业的繁荣。我国境内创办最早的一份中文期刊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33年8月1日创刊于广州, 由德国传教士郭士立与马礼逊之子马儒翰等共同创办。到了维新时期, 报刊传媒便在传播思想, 促进文化发展方面产生了作用。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梁启超在这一时期便创办过《中外纪闻》、《清议报》、《新小说》等刊物, 广泛介绍西方思潮, 宣传思想启蒙。到了1901年, 他在《中国各报存佚表》中称:“自报章兴, 吾国之文体, 为之一变……”可见当时报刊对文化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的形成以及使之成为全国性运动的推动者的五四运动, 都离不开报刊的作用。

说到新文化运动, 不能不说的就是《新青年》杂志。1915年, 陈独秀独立创办了《青年杂志》, 一年后改名《新青年》。早期的《新青年》并没有引起巨大的震动,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称:“他们正办《新青年》, 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 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到了1917年8月, 在第3卷《新青年》发行后, 群益书店甚至因为收益不好而停掉了发行, 到了1918年1月才重新出版。但再出版时, 陈独秀已被聘为北大的文科科长, 《新青年》宣布不再购稿, 成了一本同人杂志, 6位编辑均是北大教授。这样的阵势, 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可想而知。到了1919年1月, 北大学生们创办了《新潮》杂志, 标志着学生群体加入了文化运动, 这也为日后的五四运动发生提供了基础。而五四运动后, 据胡适所言“各地的学生团体忽然办了约400种白话报刊。”[3]

如果说, 早期的报刊在中国是传播思想启蒙, 那么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 报刊已经转型成为了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特征, 汪晖用了“态度的同一性”来进行描述, 而这个“态度”, 应该是评判的态度, 重估价值的态度。这使得在新文化运动中, 知识分子受到不同的西方思潮影响, 形成了繁杂的思想流派, 有的意见一致, 有的则相悖, 这使得他们聚在一起, 讨论着中国未来文化的走向。这时, 报刊以其时效性, 成为了思想对话的最佳平台。

新文化运动的主旨是从西方引进现代性文化, 改革中国旧有文化, 改造国民性, 使之适应新的民主共和政体, 同时, 引进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 发展国力, 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 即所谓的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既然是从西方引进, 那么译介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1898年,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今译《进化论与伦理学》) 的出版, 被视为近代翻译的开端。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以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思想理论反思中国当时的现状, 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严复一生的译著十分丰富, 除了《天演论》以外, 他还翻译过《原富》 (今译《国富论》) 、《法意》 (今译《论法的精神》) 等欧洲启蒙时期的著作, 带有明显的启蒙意味。一百多年来, 很多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都对严复口诛笔伐, 但这仅仅是限于对其语言层面的诟病, 如瞿秋白曾说:严的翻译用“雅”取代了“信”和“达”, 这无法否定严复作为启蒙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他的翻译, 不管从选材还是翻译策略上, 都带有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王东风在《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4]有着详细的论述。林纾是另一位重要的翻译家。戊戌变法的发起者康有为称:“译才并世数严林”, 可见严复和林纾在当时翻译界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与严复不同, 林纾的翻译主要在于文学方面, 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 达180余种。他翻译的作品符合变革时代的精神诉求, 其中《黑奴吁天录》 (今议《汤姆叔叔的小屋》) 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位署名“醒狮”的读者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专制心雄压万夫, 自由平等理全无。依微黄种前途事, 岂独伤心在黑奴。”[5]《巴黎茶花女遗事》 (今译《茶花女》) 是另一部引起极大反响的作品, 其中强烈的反封建礼, 强调青年男女爱情自由, 带有明显的启蒙色彩。

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 中国的翻译达到了繁荣。这一时期, 中国的翻译更加倾向于对欧洲现代文学的介绍, 引进西方的文艺思潮。《新潮》、《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杂志刊载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沈雁冰和郑振铎在改版《小说月报》时, 专门开辟了《海外文坛讯息》和《小说新潮》专栏, 介绍外国文学动态。《新青年》在第1卷就开始介绍了屠格涅夫、王尔德、契科夫和易卜生等欧洲现代派作家, 1918年, 第四卷, 第6号退出了《易卜生》专号, 其中的《娜拉》、《国民公敌》等带有反专制, 强调个人自由思想的作品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无疑, 这些思想与五四运动的精神相吻合, 对青年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促进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1842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标志着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敞开。伴随着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教传入中国, 现代化的出版机构也在中国建立起来了。最早的现代出版机构的建立是以传播西方宗教思想为目的的, 比如宁波华花圣经书房, 它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出版机构。宁波华花圣经书房出版的多是宗教书籍, 如《圣经》、《使徒行传》, 同时也有历史地理类图书, 如《天文问答》、《地球图说》等。后迁移到上海, 改名为美华书馆, 出版了《英字指南》等图书。[6]到了洋务运动时期, 洋务派倡导创立官办出版机构。到了1904年, 民营出版机构迅速发展, 出版重心由官办机构转向民营机构。

1897年, 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成立。在新文化运动的酝酿期, 商务印书馆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在大量出版中小学教科书及辅助读物的同时, 商务印书馆组织出版了大量的西方译著, 普及传播各种新学新知。1902年起, 陆续出版了《帝国丛书》、《政学丛书》及许多哲学书籍和西方辞书, 同时开办了《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现代期刊。有统计资料显示, 1912年—1935年中国出版了13300余种哲学、社科、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书籍, 其中仅商务印书馆就出版了3350种, 占27.5%, 可见商务印书馆在出版界的地位。[7]

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上世纪初的一场浩大的思想文化变革运动。它是政治制度着一重大变革而产生的在文化领域的连锁反应。当时的中国, 正处在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 建立西方现代性民主共和制后的适应期。我们稍加分析便可发现, 这场剧烈的政治运动显得非常不成熟, 它具有先天的缺陷。即在制度上的现代性改革的同时, 文化层面现代性的明显滞后。新文化运动不是一个意外行为, 而是酝酿已久的质变的产物。其酝酿期从晚清一直到五四运动, 这么长的酝酿期以及新文化运动迸发以后的时期, 现代出版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现代出版,期刊

参考文献

[1]朱晓进, 朱栋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1917—2000) :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3.

[2]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 何来“五四”[M].想象中国的方法.上海:三联书店, 1998:3.

[3]王应奇.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近代史研究, 2007 (1) .

[4]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 2003 (5) .

[5]周晓莉.林纾的翻译事业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999 (3) .

[6]胡学彦.中国最早的现代出版机构之一:宁波华花圣经书房[J].出版史料, 2010 (1) .

新文化运动与武术发展 篇8

关键词:新文化,传统文化,武术,发展

1 对新文化的认识

1.1 新文化、传统文化的阐述

何谓文化?泰勒在其《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提到,“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赵吉惠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一书中指出,从思想文化研究的角度对文化作形态学的分类,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新文化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从1915年发起,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以西方的文化思想为其精神内涵的启蒙文化。“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与旧文学。”传统文化自然便是民族所特有的,能反映自己民族特色,体现本民族的精神价值并世代相承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是华夏文明千百年来的结晶。“生于斯,长于斯”为中国所独有,中国画、书法、戏曲、中国武术,都是中国文化行为的基本结构,它们“可以是彼此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但是只要在同一个文化下发生,就有结构上的关联性”[1]。它们有着相同的形成经历。它们都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在某种程度上也都可以代表着中国文化,或者说,传统文化犹如一个大系统,无论是中国武术还是其它各种文化形态都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个体,它们的差别只是在个体形态上,而本质结构是相通的。

1.2 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历史环境和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风雨洗礼,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漫长的文化积累中,我们曾创造出早于任何外民族的优秀文明。于是中国人民沉浸在农耕文化的优越情结中,政治制度的落后和伦理道德的禁锢,封闭了国人的视野,也停下了本民族的前进步伐。在这一刻,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腐朽导致愚昧,愚昧加剧了腐朽。古老的东方人甚至把自己当作万国朝奉的世界主宰。当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失败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主要的原因是两条,第一条就是社会制度的腐败,第二条就是经济技术的落后。富国强兵,民族振兴促使“中国人开始从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转变到以强弱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新文化运动是无数的文人志士对西方文化不断求索后发起的旨在打破腐朽制度的一次文化启蒙运动。它通过宣传西方的先进思想而建设一种反孔教的新的文化框架。新文化运动结束了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的地位,富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在身体文化领域,武术也在新文化思想影响下开始了自身的文化变迁。

1.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身体文化的影响

“体操”即是中国现代体育的前身。它的出现早于新文化运动,但新文化运动为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而在这个时期,我们传统武术的核心文化遭到了冲击。中西方的身体文化截然不同,反映着两种文化的互相碰撞。代表着先进的西方体育在新文化背景下,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相比而言,传统武术由于外来文化的介入,自己的生存空间开始受到挤压。新文化运动为中国体育的大发展提供了文化前提,也同时为传统武术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2 武术发展中的“传统文化”与“新文化”

不可否认的是,新文化运动把中国武术推向了岔口。以原汁原味、家族传承、有着强烈乡土宗族气息的传统武术,和以国家整理、编创的“统一化、单一化”的国家竞赛套路系列和散打对抗的现代武术。传统武术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不是简单的肢体语言,而是通过身体演绎理想化的技击艺术。它凝聚了民族的智慧,蕴含了我们先辈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自觉承担的情感责任,把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渗透到自我身体的过程化运动中,是对自己的一种教化。由于长期的自我封闭,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农耕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长土壤,而天人合一则是在这一土壤上形成的典型文化特色。也正是农耕文明缔造了中国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农耕文明下的天人合一不仅仅表现一种自然环境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体现在人文思想上的升华。“当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国。但中国没有。”[2]这是世界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一段评议,与后来的哥伦布相比较,两个个体行为反衬出了两种文明下的文化差异。对脚下的近土格外青睐的农耕文明,追求的是“不远征”,而与土地、自然不断发生关系,力求天人合一,守土恋根。这一点是海洋文明、游牧文明都无法与之相比较的。

受传统文化人伦观念的影响,中国武术“与社会对人的培养需求相协调,在目的作用上重视伦理教化;在原则上要求强调尊卑有别的等级性;在手段上崇文尚柔”[3]。它把传统文化的礼仪加以深化,并有着自己鲜明的表现。在《逝去的武林》一书中,李仲轩因为与尚师傅年岁相差过大,且尚师傅传承已有两三代了。“老师傅,小徒弟,以后给人当祖宗呀!”尚师拒绝收徒,后因李有血性,德性,而收其为徒。在拜师仪式后,让李仲轩立下“学成后不收徒”的誓言。而李仲轩在其师去世多年后仍然是恪守诺言,直至自己去世。从习武的两代人反映出尚师傅对礼的理解,徒弟年岁小,但辈分大,年龄与辈分乱了,就会出现“礼”的冲突。尚师傅不收小徒弟,既是遵从“礼”,也是为别人着想。而李仲轩则表现出了一种信与义,尊师律己。形意拳大师唐维禄一句“谁敢说自己会什么呀,形意拳,我就不会”更是体现了习武人的道德涵养,谦虚不声张。“余所以练拳一生,总是以道服人也”[4]等等。这些都是习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价值深刻解读。

中国文化是模糊的、混沌的、整体的,但更是包容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一部分是在精英文化里保存着,还有一部分则是在民间文化里流淌着。”[5]我们民族在千年的文化发展中,虽然一贯秉承西周的“礼”制,追求着尊卑、长幼、亲疏、礼仪的“不同”。但同时这个社会又是中庸和谐的,体现出“乐”的性格,即追求大同,力求实现同类感,仿佛“四海之内皆兄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也是在农耕文化下相互融合,相互尊重。

而现代武术则更多地诠释了西方体育的概念,体现了一种“新文化”,并且追求动作的“高”、“难”、“美”。现代武术发展之路围绕西方体育思想,对个体动作的自足性提出标准化评价。训练方法、练习方式也都秉承了西方体育的思维模式。“由于西方教育、科学、体育思想的影响,从世纪初武术就被‘改良和创新、异化’所鞭策,就被‘游戏化、简单化、规范化’的西方体育原则所控制。‘现代武术’已经成为中华武术的商标。”[6]

3 新文化运动是武术发展的分水岭

对武术发展作阶段性分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段清晰的历史过程———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萌芽,它仅仅是对先进思想的一次求索,是对旧制度的一种改良。新文化运动不是简单的思想转变,它最终是为了变革旧制度,它为中国形成新的社会制度播下了思想的种子。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正是在思想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传统武术反映传统文化,现代武术反映西方文化思维。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变革性冲击就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

新文化运动无论是在文化变革还是在追求社会进步上都是崭新的起点。效仿西方的文化发展之路,的确使中国社会的科学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在效仿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自身流失问题。新文化运动就是我们遗失传统文化的一个起点。站在这个起点,我们应该看到武术的发展本没必要完全接受西方文化的全部成果。处于社会亚文化的传统武术完全可以通过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不合理地方进行取舍,继续围绕传统文化发展。而我们恰恰是全盘否定,全盘地用西方体育文化嫁接传统武术表面的身体动作。

中国武术,如同是一块美丽的小花园,但是一旦中国武术划归体育门下,仿佛把中国武术这一花园添置到了一个高楼群,人们的视线已经被竞技体育的高楼所遮蔽,难以观赏到花园的美丽。更为可悲的是,也许中国武术将被一个现代化的广场所代替,因为广场比花园更适应高楼。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块花园安放到一处公园里,虽然这块花园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公园的美丽正是由这样一块块花园所构成的。这块小花园也就获得了生机,有一个很好的生存空间,这处公园好比我们的传统文化。

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中国的古典园林,我们会发现在那里不存在一大块广场或者是草坪。然而当我们出入现代化的公园时,草坪随处可见。这些草坪着挤占着公园的生存空间,草坪越多,这个公园的内涵就越显得简单,这也许就是现在的公园无论怎么修建都无法称之为经典的缘故。身体文化的公园里同样有一大部分空间被西方的、异域的草坪所挤占着,中国武术如果不在这个公园里占有足够的空间,这块公园将失去它所拥有的美丽。所有的文化形态也将会像竞技武术一样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

花园和草坪是两种不同观念下的产物,花园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对空间的一种整体雕饰能力;而草坪似乎直白的表露出西方文化追求简洁和苍白的想象力。花园比草坪具有更高的品位,而这种品位无疑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曾说过,“无论对人还是对事,品位都是一个人最根本的素质之一,也是他在别人眼中最基本的印象。中国武术特别是传统武术在与西方竞技体育的比较中,更具有另外一种品位,传统武术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智性的文化,表现出智性的方式。这种智性方式和智性文化在于人与世界不可分的整一混沌的境遇,在于‘体悟’的过程中,物我交融、相即相忘的那种难以言说的状态。但它绝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绝圣弃智的怪人、狂人、侠客的专利,也不是‘体育’、‘竞技体育’的代名词。”[7]生存空间决定了一种事物的存活和发展,开辟中国武术的生存空间犹如站在公园的角度来开垦一块小花园,让这块花园更适合公园,更适合民族文化的发展。在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守护着公园的大空间,延续着民族的大文明。

4 结语

新文化运动以全新的思想和视角改变着我们民族的固有思想和观念,打破了僵死的制度,斩断了束缚社会发展的缰索。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深远的。但对于社会亚文化的武术而言,新文化思想无疑把中国武术推向了生存发展的十字路口,而对武术发展的深远影响更是体现在维系传统与发展创新上。传统被淡忘,创新更多的是文化模仿,自身的文化发展出现了断层。所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分水岭。

参考文献

[1]孙隆基(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版序.

[2]樊树志.国史十六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6:233.

[3][6][7]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65,99,195.

[4]李仲轩口述,徐浩峰整理.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纪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29.

新文学运动 篇9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能量代谢,营养措施

科学合理的营养补充对提高运动员竞技运动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成为直接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运动营养学和生物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特别是营养补充品的开发与应用, 为竞技比赛中提高和恢复运动员体能提供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 通过科学合理的补充运动员营养提高运动员竞技运动能力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话题。

1、竞技健美操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

1.1、竞技健美操特点

竞技健美操最早于1983年产生于美国和日本, 是以竞技为目的的一种运动方式, 有特定的规则和评定方法, 是一项在音乐伴奏下能够完成连续复杂和高难度成套动作的运动项目, 该项目起源于传统的有氧健身操, 在成套动作中必须有成套的难度动作组合, 因此该项目对人身体的各项机能要求较高, 是一项融合健、力、美在其中并展示人全面素质的运动项目,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运动能力。

1.2、构成机体能量代谢的三大能源系统

机体运动本身就是一个能量消耗代谢的过程, 能量消耗代谢过程中以骨骼肌为主, 生理学中机体能量代谢是通过三个系统完成的, 即磷酸原系统 (APT-CP) 、乳酸能系统、有氧氧化系统, APT-CP系统为肌肉收缩直接供能, 但是供能时间短, 供能量也相对较少, 乳酸能系统则是通过糖、 脂肪和蛋白质无氧分解代谢释放出来的, 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能导致机体疲劳的乳酸, 随着时间的增加糖、脂肪和蛋白质被彻底氧化成H2O和CO2, 再合成APT的过程即为有氧氧化过程。

根据生理学中提出的数据资料可通过机体运动的时间长短将运动划分为四个区的能量统一体:

(注:表一引自邓树勋.运动生理学.1999)

2009年以前《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中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时间为1'45"±5', 2009—2012年《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略有改动, 将男子单人操和女子单人操成套动作时间改为1'30"±5', 混双、三人操、六人操成套动作时间不变, 这一竞赛时间在能量统一体的四区中处于2区和3区之间, 即为中等强度和最大强度之间, 以APT- CP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为主, 因而糖则成为主要供能物质, 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脂肪也逐渐参加到供能之中。

2、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营养措施

2.1、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 主要包括糖、淀粉、膳食纤维;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 碳水化合物的供能虽然低于脂肪, 但是它在供能方面有许多优点, 碳水化合物来源广泛、价格便宜、容易获得, 比脂肪和蛋白质更加容易消化和吸收, 分解速度快、产能快、耗氧快, 对运动有利;碳水化合物在缺氧的情况下也能分解产能, 这对于大强度运动十分重要, 其最终产物H2O和CO2容易排出体外。

2.2、蛋白质

蛋白质是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运动中能保持体液和电解质平衡, 维持体内酸碱平能, 提供能量。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蛋和奶类食物中, 蛋白质还与与肌肉力量有关, 竞技健美操运动是一个全身性的运动, 对肌肉力量的要求较高, 蛋白质在运动中的功能占总量的5%, 当肌糖原耗竭时, 蛋白质供能上升至15%。 但是运动中蛋白质的酸性代谢物会增多, 体液酸度也随之增加, 运动能力则会降低, 从而引起疲劳。 因而不宜大量的补充蛋白质。

2.3、脂肪

脂肪是长时间低强度运动的主要能源, 也是人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糖相比脂肪重量轻、能量密度高, 发热量大, 体积小, 适量的增加脂肪量可提高人体在运动时动用脂肪的能力, 同时节约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消耗, 但是不过过多的摄入脂肪, 过多的脂肪补充则会引起身体增胖, 脂肪代谢过多还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

3、结论

本文通过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能量代谢的特点和机体主要供能的分析可看出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比赛中想要取得优异的成绩, 就必须有足够的能量供应, 为机体提供能量的物质主要主要是通过饮食摄取的, 科学合理的营养补充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提高成绩, 消除赛后疲劳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竞技健美操运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 通过合理科学的安排饮食提高运动成绩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吕晓华.运动营养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11) .

[2]吴刚.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赛前营养补充研究[J].科技文汇, 2007, (9) .

[3]陈吉棣.推荐的运动员膳食营养的供给量建议和说明[J].营养学报, 1998.

用适宜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运动 篇10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 糖尿病病友需要选择最适宜自己的运动方式来坚持运动。

秋季, 到处都弥漫着登山的热潮, 有的平时不大运动的糖友也开始“赶时髦”, 挑一个晴朗的日子, 就跟大伙爬山去了。由于不是经常登山运动, 对自己的身体了解不够准, 爬到半山腰开始气喘吁吁, 上气不接下气, 这还不算。爬了半天, 没有补充食物, 低血糖也要来了。年纪大一点的糖友更要注意, 防止在上下山的过程中磕碰了腿……

有些糖友是因为不服气:“为什么也患有糖尿病, 他能爬山我不能爬?”因为各种心态去参加运动, 却没有采取足够的预防措施, 而导致一些意外发生的现象在糖友里很常见。

其实,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运动方式。

常常看到几个老年人在公园里的水泥地上写地书, 楷书、行书、隶书, 相互交流写字经验, 修身养性, 自得其乐。马路边一两个老年人自己专心锻炼斗空竹;老大爷一个人在湖边投入地打太极拳;几个兴趣相投的人各自带着乐器——二胡、琵琶等围成一圈演奏, 自娱自乐;爱好风筝的人, 带着自制的风筝在草坪上随着风筝向蓝天眺望, 感受飞翔;大广场上, 大喇叭音乐欢唱着各种舞蹈节奏, 人们翩翩起舞;背着画具写生的人也是在运动……

有一位爱好旅游的65岁大叔说:“我患有糖尿病3年了。患病前, 我经常去全国各地去旅游。确诊糖尿病以后, 医生要我每天坚持锻炼, 另外不建议我进行长途旅行, 防止生活不规律引起血糖变化。于是, 我开始在小范围进行小小的旅行……”大叔买来一张本市地图, 将周遍附近值得去看看的地方全标了出来, 他有计划地进行一些旅游。遇到大叔的地点是一间音乐学院的旧址, 他把相机里拍到的景色展示给大家看:枯树角里刚发芽的新叶、飘曳的花、被遗弃的钢琴等, 他乐呵呵地说:“你看, 多美呀!”我没有问大叔血糖控制得好不好。他开心的笑容和抖擞的精神已经说明了结果。

一位打电话到编辑部咨询胰岛素问题的大爷, 说话铿锵有力, 思路清晰, 语言清爽, 他说他今年已经75岁了大家都不相信。问起大爷的抗糖秘诀, 大爷骄傲地说:“一切在于运动。”原来, 十五年前, 大爷刚准备退休之际, 被查出糖尿病。当时医生建议大爷日常生活要规律, 要注意饮食控制和坚持运动。大爷退休以后, 时间富裕了, 他开始坚持在小区里坚持每天早上6点开始练习柔力球。坚持的时间长了, 慢慢开始有了跟随者, 柔力球玩久了, 动作更是优美。每天早上6点到7点, 小区里的柔力球运动成为了一项美妙的表演。柔力球的初学者们都在大爷的指导之下, 成功地学会了这项运动的技巧。大爷每天早晨的柔力球运动已经成为了带领大家一起来做运动的工作。他很高兴能带领大家更加健康, 他自己的血糖也控制得非常好。十五年居然都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新文学运动】相关文章:

新文化运动06-20

新文化05-08

新文化广场04-24

新文化原型05-03

初期新文化运动口号04-07

新文化运动论文范文05-13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09-01

新文化运动鲁迅贡献09-01

新文化论文范文05-09

新民俗,新文化09-11

上一篇:城市道路排水下一篇:运用概念图优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