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新文化运动时期《民铎》杂志研究

摘要:民国初年,社会风起潮涌,兵戈抢攘,瞬息万变。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苛捐杂税,烧杀掠夺等现象接连不断地发生,民生凋敝,局势不稳。面对这一极度令人堪忧的情况,有志之士纷纷探索救国救民之路。1915年,以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等人为代表,在全国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浪潮。随着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投身于办报实践中,以报刊为宣传平台,传播进步思想,唤醒沉睡中的国民。《民铎》杂志正是创刊于这一时期。《民铎》杂志于1916年6月在日本东京创办,初期由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学术研究会”负责,中期迁至上海,由李石岑任主编。1931年,由于经费不足,《民铎》杂志被迫停刊。在长达近十五年的生存历史中,《民铎》杂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民铎》杂志更是显现出了一个渐进式的转变。因此,本研究选择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铎》杂志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新文化运动这一庞大而复杂的背景下《民铎》杂志不同阶段的表现,讨论《民铎》杂志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和立场。本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围绕本文的选题缘起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来进行分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民铎》杂志及其同人群体,对于《民铎》杂志的创刊背景、基本情况、主办团队以及主编做了详细的介绍。从第二章到第四章,深入研究了《民铎》杂志在创刊初期、中期、后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分析不同时期《民铎》杂志的表现。最后为结语,总结了《民铎》杂志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态度是由消极抵抗到积极响应再到调和折中逐渐转变的,同时指出这一转变深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并重新定义《民铎》杂志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价值与地位,更进一步讨论这一时期期刊的变化形势。

关键词:《民铎》;新文化运动;立场;态度

学科专业:新闻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及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

0.2.2 关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报刊的研究

0.2.3 有关《民铎》杂志的研究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思路与方法

0.5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 “十字街头”徘徊:《民铎》及其同人群体

1.1 《民铎》的创办环境

1.1.1 政治局势之动荡:内受军阀威胁外受日本压制

1.1.2 文化生产之冲突: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背道而驰

1.1.3 社会思潮之激荡: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1.1.4 媒介形态之迭代:启蒙报刊伴随新文化运动兴起

1.2 《民铎》基本情况

1.3 “学术研究会”:同力协契的主办团队

1.4 杂志主编李石岑

2 抵抗与挣扎:《民铎》初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冷处理”

2.1 置身事外:思考袁世凯死后的政局问题

2.1.1 分析革命形势强烈反对组建政党

2.1.2 批判袁氏复辟对新政府抱有幻想

2.1.3 观察战后各国关系声讨列强野蛮行径

2.2 “讨论时弊乃其旨也”:聚社会之要闻大谈社会改革

2.2.1 改良国民性唤起对外之精神

2.2.2 整顿国防进行军事教育

2.2.3 呼吁工业改革提倡实业救国

2.2.4 振兴农业发展垦殖丝茶畜牧业

2.3 孤注一掷:脱离文学革命坚持旧文学建设

2.3.1 强烈的排斥感:坚持以文言文为语言载体

2.3.2 大力鼓吹旧体诗词传统文化不容撼动

2.3.3 正宜明道宣扬先圣先贤哲理

3 介入与关怀:《民铎》中期对于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响应

3.1 走出“象牙塔”:《民铎》同人之觉醒

3.1.1 “一座十里洋场”:上海文化土壤之孕育

3.1.2 破旧立新:“五四”新思潮之浸润

3.1.3 审时度势:主编李石岑思想之转向

3.2 “启蒙的后行者”:从研究问题到输入学理

3.2.1 此消彼长:政治改革中的西学闪现

3.2.2 拨云睹日:以哲学普及启迪民智

3.2.3 朽木生花:以文化美育陶冶情操

3.2.4 兼容并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共生

3.3 “沙漠中的绿洲”:公共学术平台之构筑

3.3.1 内部之包容:白话文体与连载形式的通力合作

3.3.2 外部之多元:品牌栏目与演说的双向互动

3.3.3 杂志主体逐步向现代化转型

4 扬弃与超越:《民铎》后期对于东西文化论战的调和折中

4.1 旧派中的新派:中国传统与西方新潮的叠合

4.1.1 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之反思

4.1.2 民间艺术与西方艺术之并行

4.1.3 传统学科与现代学科之建设

4.2 理性的情感:弥合新旧文化断裂之尝试

4.2.1 传统文化与古代思想的植入

4.2.2 现代思潮与西方学理的批判

4.2.3 古典佛学与西方科学的融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论文提纲下一篇:责任保险意义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