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贫困生

2024-05-01

西部高校贫困生(精选十篇)

西部高校贫困生 篇1

一、西部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面临的复合压力

地方高校在全国经济发展区域构成中的分布比例说明, 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比例较高, 有些省份甚至没有部属高校,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现状是西部地方高校独特的地缘因素和发展背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西部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问题具有一般的地方高校并不具备或不明显具备的现实问题。

第一, 地方经济发展压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中东部地区尚有待提升, 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更大, 对所属高校发展投资的能力受到制约。根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张婕的所做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地方高校发展现状与趋势抽样调查分析” (课题批准号:D IA 050144) 的研究成果, 表明地方政府对于发展高等教育都很重视, 但目前经费紧缺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 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在调查中, 将教育经费紧缺列为制约高校发展的最主要问题的高校比例高90%。在高等教育需求相对激增,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起步的时期, 从1999年到2004年间, 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以20%的幅度增长, 地方高校扩招的比例还要更高一些。地方政府虽然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 在拨款、税收、土地等诸多方面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 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却没有按同比例增长, 使得地方高校在扩招中不堪重负甚至处于透支状态, 上述情况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更为突出。调查总体结果显示, 学校主管部门对学校投入完全到位和基本到位的比例分别为15%和55%, 西部地方高校比例更低, 分别为11%和45%。

第二, 致贫因素复杂的压力。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的现实, 直接产生了西部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中来自老、少、边、穷的比例更高。西部地区人口结构是我国民族居住方式大杂居、小聚居的典型样本, 民族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生态独特、民族构成复杂、生产生活方式多样, 与汉民族聚居的东部地区文化差异十分明显。同时, 西部地区多山少田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得很多自治县 (州) 本身就是国家级和省级的贫困县。家庭致贫因素复杂, 致贫时间较长, 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差、底子薄。贫困大学生救助和帮扶的社会资源相对不足, 地方政府扶贫工作更加艰巨, 可以投入到贫困大学生救助中的资金更为有限。因此, 关注西部高校贫困生的问题已形成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的一个敏感话题。

二、西部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方式的现状

当前, 西部地方高校的贫困大学生已享受国家的“绿色通道”、国家奖助学金等救助方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高校的“绿色通道”制度。为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境, 国家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在2000年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督促高等学校应建立“绿色通道”制度, 即对被录取入学、家庭贫困的新生, 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 然后根据核实后的情况, 分别采取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 辅之以奖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措施予以资助。2006年6月, 教育部再次发出通知, 要求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必须开通“绿色通道”, 不让每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因交不上学费而辍学。这是落实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重要举措。其次是国家奖助学金。1987年以来,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和各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结合中国实际隋况, 建立了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 主要体现在“奖、贷、助、补、减”五个方面。其中救助力度比较广泛的是国家助学贷款。80%以上的贫困大学生都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除此之外,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优秀者, 国家还设立了国家奖助学金予以奖励, 1500元/年。从2007年开始, 国家奖助学金的资助力度均有大幅度提高, 国家投入154亿元专门用于帮助困难大学生, 从以前的人均1500元增至2000元, 每年资助3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约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20%, 是过去的7倍;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奖励资助5000元, 共资助51万名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约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3%, 是过去的10倍。

三、西部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方式的创新及意义

当前, 西部高校贫困生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 加上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个人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等原因, 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范围在扩大, 贫困生不仅仅是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 还有不少是城市下岗职工的子女和家庭出现突发变故的学生,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10年贫困生约2953人, 占学生总数的24.2%, 比2009年增加2.6%, 传统的救助方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贫困生的要求, 因此, 笔者认为在做好传统救助方式的基础上, 创新西部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救助方式, 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 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西部高校贫困生多数来自农村, 那里的社会环境、教育条件和水平相对落后, 师资总体水平不高, 西部许多地方的农村学校长期以来在个人能力培养方面有所欠缺。所以, 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较差, 个人能力不足, 到大学以后学习以及生存方面总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因此, 高校需要培养他们的个人能力、学习技巧以及生存本领。如:组织贫困生进行家教培训以及人际交往的训练, 来提高他们的教学及人际交往的技巧, 增强自信心和提高能力。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对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 只有这样, 才能使其在以后的竞争中真正成为强者。其次, 西部地方高校应该关注贫困大学生各种思想问题, 引导他们树立自强意识。学校应该让他们知道, 通过国家和学校的救助, 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 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应该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诚实劳动, 多方探索途径, 真正实现自我救助。例如,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其联系社会的纽带作用, 积极为贫困学生开辟更多的社会勤工助学岗位, 走校企联合之路, 并不断拓展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 将原有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扩展到校外, 从而尽可能多地为贫困学生提供较为稳定、可靠的勤工助学岗位, 同时, 高校应教育他们多在校外各不同岗位进行历练, 更大程度地锻炼他们自立、自强的意识。另外, 在提供社会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 高校应重点关注贫困大学的思想以及精神动态, 由于西部高校的在校生家庭经济情况参差不齐, 贫富差距比其他地区的一些高校尤为悬殊, 有些高校大学生盲目攀比现象严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因此产生自卑、焦虑和抑郁情绪, 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障碍。因此, 西部高校应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学会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克服心理障碍和自卑情绪, 只有这样, 那些贫困大学生才能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在学校安排的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安心地工作、历练, 他们才能更好地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最后, 关注贫困大学生精神心理的需要, 还应从文化娱乐、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去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方式,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组织各种实践活动, 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培养提升自己能力的舞台, 使其重拾自信、积极向上、顺利成才。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如福特基金会于2002年正式起动了“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项目, 从学习到就业, 从心理到生活多方面系统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帮助。如在笔者所在的学校, 2005年9月, 在福特基金项目官员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领导的关心指导下, 经过积极努力, 学校获得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 成为了福特基金“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项目 (Pathways To H igher Education, 简称PH E) 第二期项目实施院校。2006年10月, 在项目运作团队老师的指导下, PH E项目的贫困生助理参加了项目支持的全国高校“H P———自强网络学习与服务中心”设备竞标成功, 获得了包括20台电脑在内的价值16万元的教育学习设备, 服务中心建成投入运营一年多来, 全免费向贫困生开放, 接待了2960多人次的贫困生参加学习、培训, 中心实现了贫困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维护的运营模式, 已成为贫困生学习、培训和信息查询服务平台, 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和就业工作。项目进展过程表明, 项目理念鲜明、目标明确、方法新颖、要求严格、可借鉴的经验和推广的价值也非常明显, 项目实施是西部地方高校扶贫济困方式上的一次新探索, 是对特殊群体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开发的一次开创性尝试, 同时也是学习和借鉴国际项目科学方法的宝贵经历。

PH E项目的实施, 通过有针对性的坚持不懈地开展多种技能的培训活动, 强化了贫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促进他们的成才和发展, 缩小与非贫困学生在学业、素质发展方面的差距。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消除自卑, 树立自信心,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西部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面临着的地方经济发展、致贫因素复杂等复合压力, 本文通过对西部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方式的分析, 找出西部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方式的创新方向, 并对西部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问题方式转变、制度建设、资源整合、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

参考文献

[1]李赛.完善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的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6) .

[2]孙六平, 刘艳, 任柯.从多角度多方位审视贫困大学生救助问题[J].高教论坛, 2008, (4) .

[3]李志霞, 耿青松.贫困大学生救助机制探析[J].石油教育, 2005, (1) .

[4]丁文勤.当前大学生欠费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4) .

西部高校贫困生 篇2

为保证“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的开展,黑龙江省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志愿者在农村工作2年期间,给予一定生活补贴,每人每月600元,年交通补助400元。两年志愿服务期满后,根据工作去向开具就业报到证。其中,对志愿扎根农村工作的一次性发给安家费2万元,执行定级工资,并同时向上浮动一档工资,工作满8年的经批准可转为固定工资,并再向上浮动两档工资。志愿者在两年的服务期间,计算工龄,在符合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可优先评为省优秀毕业生,学校给予一定奖励。对符合保送研究生基本条件的,可优先考虑,并保留学籍,对志愿者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有困难的,学校可为其办理暂缓偿还手续。服务期满志愿扎根农村工作的,可全额免除国家助学贷款,减免的助学贷款由省级财政负责偿还。对于欠缴学费的特困生志愿者,高校要适当减免学费。

日前,国家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据了解,黑龙江省先后出台了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等政策,同时取消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限制的措施。

西部贫困地区小康建设思路探讨 篇3

摘要:我国要建成小康社会,关键要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只有西部贫困地区建成了小康,全国的小康才能建成。本文贵州毕节试验区为例,着重分析贫困地区在实现小康目标上的一些思路,力争对其他地区小康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贫困地区;小康;发展思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距此目标只有5年时间了,西部民族贫困地区自然条件,经济环境与我国中东部地区存在着巨大差距,要如期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时间十分紧迫,任务十分艰巨。西部贫困地区如何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因此我们既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艰苦奋斗,更要内外合力,强化扶持,才能务实推进小康建设。本文以贵州省毕节试验区 (毕节市)为例,探讨小康建设的发展路子。毕节试验区是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省委、省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1988年6月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它位于贵州西北部,下辖1区7县,面积26853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全区山川秀美,资源丰富,人民勤劳,民风纯朴。

一、毕节试验区基本情况

(一)近年取得的成绩

毕节试验区后,毕节历届党委、政府和老百姓根据“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方向付出了很艰苦努力,老百姓的生活从普遍贫困达到了基本上的小康。

从1988年到2014年,毕节老百姓每年每人可自由支配的钱增长了16倍。还有高速公路和飞机场都从无到有,高速公路里程955公里;铁路里程529公里;毕节的飞机场目前可以从毕节飞往全国的13个大城市。27年来全市有522.1万老百姓逐步脱贫过上了好日子;全市以前森林覆盖率从14.94%达到了46.23%;人口自然增长率从以前的1991‰下降到现在的6.04‰,老百姓的生育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老百姓的子女读书年限从人均3.6年增加到了7.7年;老百姓通过农业生产实现的价值从12.4亿元增加到了252.8亿元。城镇化率从6%提高到了33.97%;老百姓养老的问题、医疗保险的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二)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毕节是个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首先在是生产总值上,与其他地方一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2014年全市的生产总值才有1266.7亿元,仅是省城贵阳市的一半。在全国415个地级城市中只排在218位,差距很大。由于人口较多,各项指标一分摊到个人的头上就低得太多了。现在的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人均税收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为全国的50%以下,在全省也排名靠后。

其次在民生方面,还有很多事存在问题,比如能够通车的公路里程数严重少于同类地区,仍有38%的村没有通沥青(水泥)路。工程性缺水突出。教育设施落后师资不足,医疗卫生较差,老百姓看病还存在很大困难。

其三,小康实现程度不高。2014年全市小康实现程度仅81%,分别比全省、全国低4个、7个百分点。全市仍有165.9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0.3%,远高于全国8%、全省18%的比重。

二、小康建设发展思路

1、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西部地区都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和一定的产业基础,因此要因地制宜,注重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毕节试验区煤炭和水利资源非常丰富,有“西南煤海”之誉,已探明煤炭储量282亿吨,占贵州的48%以上,洪家渡电站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因此毕节要加快发展煤炭产业、电力产业和化工(煤化工)产业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二是提升发展煤电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此外毕节又是一个农业大区,因此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形成生态种植与畜牧养殖和“三沼”利用、特色种植养殖到精加工深加工再到市场营销、经果林种植与林下种养到旅游观光农业等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建成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生态园区和生态经济村为重点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2.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在搞工业园区时,要注意优化园区的布局,集中节约用地、合理分配生产资源、合理布局产业,加强各县区之间的经济合作。要积极引进大批企业入驻园区,避免空壳园区现象。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吸引返乡农民工等带着项目入驻园区,壮大产业园区经济。

3.要围绕老百姓的具体困难开展好扶贫开发工作。认真开展以村为单位的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大力开展党建扶贫、社会扶贫和对口扶贫,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尽快打通和老百姓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和老百姓的血肉联系。扶贫工作要让老百姓知道具体情况、积极参与到决策中、实施好监督,真正实行规划由老百姓讨论、项目由老百姓自己选择、工程由老百姓自己建设、质量由老百姓自己管理,让老百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扶贫开发的工作中来。

4.要注重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的统筹协调,切实做好规划并按照规划开展工作,主要抓好新的区域、城镇的建设。按照“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为骨干、小城镇为节点、协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做到先规划再按照规划发展,注重新区建设与老区建设并重,在建设的过程中加强管理,最终形成城市发展带动乡村发展、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并进、景区与城市互相交融、城市和乡村一体的具有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5.突出解决农民群众眼前最关心、最困难、最急迫的问题。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让人民出门更方便、饮水更安全有保障、娃娃读书有好学校好老师、辛勤劳动的都有好回报、生病了有好医院好医生看病、年纪大了有好的归宿、群众住房子要住得好。

6、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打造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强化司法为民,加强司法公开,维护司法公正,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正确导向。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强化公共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只有弄清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切实合理的发展路子,西部贫困地区一定能在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作者单位:贵州省织金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报告》;

西部高校贫困生 篇4

1 高中阶段贫困生现状

西部某市属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8.90%。据不完全统计, 在全市中小学 (含中职学校) 在校学生中, 贫困学生约208 306人, 占在校中小学生 (含中职学校) 总人口数的35.60%, 其中特困生130 722人, 约占学生总人数的22.34%。近年来, 随着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相继实施的“义教经费保障机制”和“两免一补”政策, 加上社会各界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资助项目逐年增多等因素, 大大缩减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的贫困面。但是, 由于近年来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的持续增大, 高中阶段学习费用的上升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的贫困面在增大。据抽样统计, 目前, 在高中教育阶段, 包括中职学校, 在校学生中贫困学生约占41.30%, 其中特困学生占28.00%, 约20 660人。

贫困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弱势。家庭的贫困、经济的拮据对贫困生身体、心理的成长有着全面的、长远的影响。从调查情况看, 绝大多数的贫困学生“穷且意坚”, 贫困反而成为他们奋发向上、刻苦学习的精神动力, 许多学生品学兼优, 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 我们同时也了解到, 有一定数量的贫困学生因其家庭经济条件差而导致过分自卑、过分自责、过分敏感, 还有的学生甚至因省吃俭用而导致营养不良, 从而患上疾病。许多贫困生因为行为土里土气, 被其他学生认为是没见过世面。另外, 贫困生当中很多人不会唱歌、打球和使用电脑, 这使他们常常自惭形秽, 郁郁寡欢。10.00%的贫困学生觉得自己很差, 认为周围的同学、教师都在嘲笑自己, 甚至有时会为一点小事与同学争执不休。他们自我封闭, 不愿与同学交流,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贫困, 因而失去了一次次的受助机会, 即使在得到帮助时, 也会深感内疚、自责。在这种自卑心理的笼罩下, 使他们步入了心智发育的一个怪圈:自卑—努力—失败—更自卑。有此类心理的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和活动表现都很一般, 有些学生因为家庭的不完整 (或单亲或留守) 加上物质的极度匮乏, 家长对其不施教育、引导, 放任自流, 从而导致他们自觉性差、不思进取、任性, 甚至对别人有怨恨、仇视的心理。

“贫困”不是学生本身的过错, 而他们本该快乐的成长体验却因“贫困”而蒙上了一层阴影。学校教育, 尤其是在现代学校教育中, 贫困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理应受到更多关注与关怀。

2 贫困学生家庭因素分析

某市高中教育阶段贫困学生, 除一部分来自城市下岗职工、低保家庭外, 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从调查的情况看, 全市高中贫困生总数的64.30%来自农村。贫困生按其家庭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孩子多、田地少、收入低, 导致家庭常年贫困。由于农业人口占该市总人口数的88.90%, 加上地域条件、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 农业生产不发达, 农民收入低, 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家庭, 除耕地作物的收入外, 无其他经济来源。因为高中阶段学费的增加, 使绝大部分农村家庭感到供高中生的经济负担较重, 因而这些家庭的子女随时面临着失学的困境。这种情况的贫困生约占贫困生总数的38.80%。

(2) 供养多个大学生、高中生而导致贫困。目前, 国家对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 但接受非义务教育学生的费用却依然很多, 高中阶段教育在读学生一年至少需要4 000多元的学杂费及生活费 (主要是住校学生) , 大学生的费用就更多了。这种情况的贫困生约占贫困生总数的29.90%。

(3) 学生父母双方或单方常年有病, 丧失劳动能力, 家庭生活特别困难, 这种情况的贫困生约占贫困生总数的13.60%。这无疑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也是一部分重视教育投入的家庭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4) 家庭其他成员有重大疾病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而导致的极端贫困。这种情况的贫困生约占贫困生总数的8.50%。

(5) 因天灾人祸、父母离异而导致家庭生活极度困难。这种情况的贫困生约占贫困生总数的5.30%。

(6) 由于某种因素失去双亲或单亲, 家庭生活特别困难。这种情况的贫困生约占贫困生总数的3.30%。

3 解决高中阶段教育贫困学生的对策与思路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 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解决高中阶段教育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 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1) 必须正视高中阶段教育贫困学生, 尤其是特困学生存在的事实, 关注贫困学生的成长。高中阶段教育贫困学生现象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直接关系到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也关系到巩固“两基”成果和教育改革成效,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并逐步得到彻底解决。

(2) 采取以政府为主导,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社会各界相结合的经济救助手段, 帮助解决贫困生的学习、生活费用问题, 保证特困生不因贫困而辍学。2007年起, 某市得到“建行未来———中国建设银行资助贫困高中生成长计划”项目支持。此项目每年在该市选取一所高中学校资助70人, 每人每年1 500元, 每年共计105 000元。2008年至2009年, 由我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实施的高中贫困学生公益金助学项目, 根据省上安排的受助名额, 该市分别有2 050名、2 640名普通高中贫困学生每人得到1 000元资助, 共发放资金469万元, 极大地解决了部分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但由于资助面不广, 只在普通高中学校中实施, 仅占全市普通高中特困生的1/10, 且其属于一次性资助, 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许多高中阶段教育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近年来开始实施的“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金”国家计划和针对高中贫困学生的“滋蕙计划”, 使30%左右的普通高中阶段贫困学生受到了赞助, 大大缓解了这一突出问题带来的影响, 使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利益。因此,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更多次数、享受面更大、覆盖面更广的贫困生资助项目是解决高中阶段教育贫困生的当务之急。

(3) 学校要尽其所能最大限度地做好减免费用、设立奖学金以及专项资助等方面的工作, 使贫困生走出困境。学校比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都更了解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 便于根据具体情况在“第一时间”实施救助。事实表明, 这种“早期救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该市个别县区的部分学校, 每年都对部分品学兼优, 但家庭经济非常困难的学生减免学费;设立奖学金, 用来奖励成绩优秀者, 以激励贫困生努力学习, 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适时组织献爱心助学捐款活动, 并根据学生贫困程度, 对其给予一定的资助。同时, 还通过其他助学渠道, 解决了少数贫困学生的学费问题, 这种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4) 要更多地关注和重视贫困生的身体、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依托学校政教部门、共青团等机构, 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开展一些有益的教育活动。如对学生进行生活态度的教育, 改变贫困生的认知方式, 让其不要把贫困当作耻辱;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及生活现实, 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 树立正确的生活学习目标和理想追求, 先成人, 后成才;通过对贫困生生活信心的教育, 使他们正视贫困, 实现自我肯定, 不断超越自我;学校要重视营造学生健康的心理氛围, 从他助到自助, 将贫困生的情绪调适到最佳状态。通过多种途径教育, 消除贫困因素对贫困生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 使其立足长远, 着眼未来, 走出贫困的阴影。

(5) 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促进“农”、“科”、“教”结合。目前, 国家实施了中职学生学费减免、补贴政策, 切实解决了千千万万农村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费用问题, 使得更多的贫困学生完成更高学业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成为现实。教育部门要多渠道、多途径争取其他资助项目, 并要管理好资助项目的开展, 对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资助, 切实解决中职学校中特困学生的学费问题, 帮助他们完成正常的学业, 争取为社会输送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希望之光 篇5

陶继新

薛吉强 男,汉族,宁夏彭阳县人,195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现任固原一中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学特级教师。1997年被国家体育部门、国家教育部门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工作者,2003年被自治区政府部门评为宁南山区普初先进工作者,2006年、2008年、2013年三次被固原市授予优秀校长荣誉称号,2011年2月被自治区政府部门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12年被评为固原市突出贡献十大杰出人物。2013年被评为固原市十大“六盘英才”。

发表的论文有:《发展固原地区教育的思考》(发表于《宁夏教育》2001年12期),《构建扁平化学校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实践探索》(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8期),《谈新课程下现代学校管理体系的构建》(发表于《宁夏教育科研》2008年第2期)。主持宁夏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构建适应课改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研究”获二等奖,主持自治区“百标”项目课题“构建适应新课程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等课题研究,2010年获自治区首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主编《固原一中百年史》十卷本。

固原一中始建于1891年(清朝光绪十七年),初称“五原书院”。虽时代更迭,几易校名,可这所学校始终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一颗教育上的明星。尤其是近几年来,学校声誉日隆,在老百姓中有了更大的信誉度。学校现已成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区市两级“模范集体”、自治区一级示范性高中。

毫不夸张地说,笔者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走进这所百年老校的。

扁平化管理为执行层赋职放权

固原市地处西北地区,可在学校管理上,却一点儿也不比大城市名校逊色。他们很早就引进了扁平化管理,而且构建了具有固原一中特色的先进管理系统。

那种传统的“校长—副校长—科室主任—年级组长—教师(班主任)—学生”层次众多的“金字塔”式的管理形式,存在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学校的主体学生和教师处于管理的最底层,成为纯粹处于被动状态的被管理者,主体的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严重制约了他们巨大的创造潜能。同时,由于中间环节多,决策层的思想到了老师那里往往产生不小的变数,且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从而让学校决策难以产生预期的效应。

为此,固原一中引进扁平化管理体制,将整个管理系统压缩为两个管理层次:一是校级领导决策层,二是年级管理执行层。决策层不是事必躬亲,而是筹谋大事;执行层放到年级组,成为以服务为主的管理机构。决策层形成决定后,直接传达给执行层;执行层则又直接地传达到老师那里。减少了中间层次的内耗,解决了政令不通的问题。

那么,会不会由此出现不了解基层情况,决策失误的问题呢?

绝对不会。

学校的办学思路与重大行动,一定是要与一线教职工见面的;没有他们的参与,任何大的决策都不会形成。教职工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向校长反映,且会在第一时间得到答复以至解决。同时,决策层的领导,包括校长在内,经常深入教研组,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建议。所以,在形成初步决策意见之时,就已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此后再由教代会充分讨论,重大决议方才形成。

据薛吉强校长讲,扁平化管理可以让决策层腾出更多时间,外出学习,思考研究一些大问题。近年来,校级领导经常外出参加高品位的学术会议,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发展的措施。同时,抽出一定时间,阅读了一些有思想与文化品位的书,从而提升了决策层的以文“化”人的能力。

他们还为执行层赋职放权。赋予年级聘任权:班主任、备课组长聘任、教师配备年级组要参与,并充分尊重年级组的意见;管理权:排课、教师管理、教师培训、学生表彰奖励、处分处理等年级组必须参与;考核权:过程考核、年终考核、评优选先给年级组较大权重比例。这样,给了年级组更大的创造空间,使年级组既是决策的参与者,又是实践的执行者,从而提高年级团队的责任意识和创造意识。

同时,学校科室则也由行政型向服务型转变,为年级组提供业务指导、检查评估服务,为一级管理层提供决策服务,联系年级协助年级管理。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学校统一决策领导,年级组直接执行实施,处室具体考核检查、指导服务,督查室监督落实的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的封闭运行的管理系统。于是,整个学校就形成了一个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积极向上的能动场。

固原一中仅高中部就有4300多名学生,加上初中部的3800多学生,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近万人学校。可因为有了扁平化管理,整个学校各司其职,秩序井然,同时又朝气蓬勃,活力四射。于是,学校也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突围与超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喜的成绩。

为两困生点燃希望之火

固原属国家确定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南部山区经济上的贫困生和学习困难的“学困生”在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大,都在30%以上,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薛吉强校长说,他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可对学困生与贫困生更有挥之不去的感情。固原一中生源50%学习成绩不错,其他则是来自薄弱学校或其他方面的成绩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学生入学时的学习水平起点的差异,给老师教学带来不小的困难。可是,学困生也是固原一中的学生,也应当受到好的教育。为了让他们急起直追,后来者居上,自然也就耗费了老师们很多的时间与心力。分管班级的副校长何成江在与笔者交谈的时候很是感慨。他说,他们的老师不做有偿家教,却加班加点为学困生课外辅导,而且做得心甘情愿,认真负责。不少学困生不但学习成绩有了稳步的提高,也因受到老师的特殊呵护而心怀感恩,且自然而然自我努力起来。

在固原一中艺术特长部,很多“学困生”其实家境不错,但个性桀骜。有的孩子逆反心理严重;有的孩子性格忧郁,有时甚至还会自残;有的孩子长期与父母冷战,家庭矛盾激化……“不好管,不好教,不听话。”老师们也很委屈,经常诉苦。

薛吉强校长对特长部老师说:“如果能够把这样的学生教好,成为社会的栋梁,你们不是更有成就感?贡献岂不是比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更大?”老师有责任点亮他们的心灯,我们需要用爱来跟孩子沟通和交流。也许,未来的他不会成为一名大学生,但是却能够自食其力,长大成人,这同样是一种成才。

一位特长班的老师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名学生说话结巴,胆子特别小,在大家面前从不敢说话。经过几天观察,她发现了这名学生一个很大的优点,非常爱干净,心细,乐于帮助别人。这不就是很好的生活委员吗?老师安排了一次颁奖班会,让这名学生为近期表现好的同学发奖。当念第一个人名字时,这孩子的嘴唇上下颤抖,就是说不出来。教室里54双眼睛,却没有一丝嘲笑的意思。终于,他说出来了,那热烈的掌声激活了他。从此,这名学生自信心提升,成绩提高也很快。“发现学生的潜力并不难,重要的是怎样去激活它”,这位老师说。

“低重心、近距离、手把手、耐得住、不放弃”,这是固原一中特长部的承诺。我们把那些中考成绩平均不到300分,低于正常高中招收线近200多分的“学困生”,特招进特长部,又一批批输送到全国知名的艺术院校。我们连续7年参加自治区音美专业联考的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先后为中国传媒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全国知名艺术院校输送近300多名优秀的艺术类学生。

固原属于经济欠发达地方,贫困生占到学生总数的30%,尽管学费很低,依然难以拿出这笔款项。有的学生没钱从食堂买饭买菜,只好从家里带点干馒头和咸菜充饥。

说到这里,薛吉强校长声音低沉起来,他说,这些学生的父母吃苦一辈子,他们也像父母一样在生活的底层挣扎。我们如果不关心他们,不要说没有尽到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良心上也过不去。学校不但要解决这些学生经济上的困难,还要让他们绝大多数考上理想的大学,进而改变他们自己及其家庭的命运。为此,学校争取承办了一个宏志班,招收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每人每年补助3000元,解除他们经济上的后顾之忧。12年来,宏志班已经形成一个品牌,它点亮了一些贫困家庭孩子的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希望之火。为了让更多家庭贫困的学生上学不再困难,学校还办起了工会班、建行班以及鹏荣班。鹏荣班是由夫妻二人所办企业中的收益中挤出来的钱才办起来的,已经办了六年,从来不让宣传他们的事迹,他们只是有一个朴素的想法,能多让几个穷人家的孩子有学上,就心安理得了。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老子之言:“善行无辙迹。”是的,最高的善行是不求回报的,也是不需要张扬的。可喜的是,这种善行却无声地润化着人们的心,一些房地产公司等民间企业也加入到帮扶贫困学生的行列。薛吉强校长欣慰地说,我们已经先后办了五六个扶助贫困生的班,基本上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这些学生深知求学的不易,也懂得要加倍努力来感恩社会。宏志班的50个学生,连续多年全部考取了重点大学。其他被资助的学生,绝大多数也走进了大学。

薛吉强校长说,学校不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还应当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圣地;社会也不应当只是一个只为自己生存发展而去拼搏的战场,还应当是一个“立己达人”的精神天堂。只有更多的人在自己发展的时候,也在努力帮助别人成长,我们这个社会才有腾飞的希望。

正如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回访评估反馈意见所说的:固原一中关注“两困生”教育,为宁夏、为固原教育创造了某些经验,这也是学校成功的一个标志。

教学上的传承创新

不管是经济条件,还是地理位置,固原一中都没有任何优势,可是,他们的教学质量却在宁夏高中学校中名列前茅。其中的奥妙到底在哪里?

在他们看到,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走出困境仅有的出路是上学脱贫,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要让提升教学质量,就必须学习,除了研究教材与阅读图书之外,就是要到名校学习,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先后到衡水中学、北京四中、青岛二中、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学校考察与学习。取经于人,用之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往往产生比较好的效果。可是,学习并不等于照搬,也不是全盘拿来,而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适用于本校者,用之;不适用者舍之。

他们所学的洋思中学教学上的“四清”,对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上海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之中,对于打破教师的满堂灌,启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大见成效;学习衡水中学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提升;学习上海刘京海的成功教育法,其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对于在教学上提高基础薄弱学生积极与学习成绩,有时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传统教学,取其精华

薛吉强校长认为,一些被有的斥责为传统教学方法的东西,其实却有着永久的能量。比如要求年轻老师必须写详案,老教师才能写简案。语文本应是学生最爱的学科之一,可是,学 生却对它渐行渐远,失去了兴趣。其实,是因为语文教学将听说读写等传统的方法丢掉了。为此,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就有了早读时间学生的大声朗读,还可以到教室外放开声地朗读。同时,增加作文写作的数量,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命常态。没有大量的阅读与写作,语文水平就永远在低层次徘徊。

构建模式,形成品牌

薛吉强校长说,我们既重视外面先进理念的学习,又坚持老祖宗传统的教学方法,才形成了属于自己的“12345有效教学模式”品牌。

一是树立一种精神、坚持一种思想。一种精神:树立“只要拼搏,就能出彩;只要自信,就能成功;释放正能量,共圆成才梦”的固原一中高三精神。一种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二是恪守两个规范、实现两个转变。两个规范:以“班级管理规范”和“教研活动规范”为依托,努力实现管教一体化,向管理要质量、向规范要效益。两个转变:一是立德树人,围绕“三主”思想,转变观念,二是转变方法,突出“三主”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持续的自主发展动力,带领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完善三环节、落实三结合。三环节:进一步完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功能。三结合:教学注重落实知识体系与应试体系的相结合、精讲与多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个性辅导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完善。

四是坚持“四项”原则、做到“四个到位”,落实教学四清。教学四原则:教学坚持“低起点、小步子、多互动、快反馈”四原则。四到位:师生努力做到“管到位、练到位、查到位、做到位”。教学四清:教师四清:堂清:有效完成三环节,讲清讲精主干知识,组织学生在训练到位;天清:检查练习、批阅作业、个别辅导、精心备课;周清:认真参与一次集体备课,细心选编一套训练题,认真检查一次学生的周清题,真心帮助解决一些学生的困惑,认真参与一次听课、评课、做课活动,上好每周一次晚自习,深度地进行一次周教学反思。月清:按时完成教学进度,认真准备一次集体备课主讲,认真批阅一次月考试卷,认真讲评月考试卷,认真进行月考总结反思,彻底解决一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达成教学目标任务。学生四清:坚持原有四清规定内容外,根据教学新要求,堂清注重学生当堂训练的完成质量;天清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促进学生有收获;周清注重定时定量完成训练,并力争能掌握有收获;月清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关注了不同起点的学生实际,在教学四清中,循序渐进,注重开发学生的能动性,实现了尖子生与临界生共同发展、人人成才的教育理想。

五是注重五个关键、树立五种观念。五个关键:①关注学生,激情上课,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是有效课堂的必备前提。②精讲多练,学生能够接受,是课堂有效的唯一标准。③处方式教学,个性化辅导,是促进各层次临界生进步的重要途径。④注重命题、检测、评价三步骤有机结合,真实反映教和学的效果,为学校决策和备课组教学提供依据。⑤打造五大团队协作体。五种观念:其一是个性辅导是贯彻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个性成 5 长、课程选择性等)的有效途径。其二是强化训练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主体性发展的核心措施。其三是加强管理是教学有效的必要前提。其四是学生潜力是无限的,不断创新思路激发学生的潜力是教学有效最现实的捷径。其五是班级教学团队是一切教学措施产生效果的落脚点。

据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马树田讲,在推行这种模式的时候,给老师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创造一些好的经验。现在,不少老师在遵循模式又超越模式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正是因为如此,固原一中,不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绩,而且在老百姓中也有了越来越高的信赖度。

2007年7月5日,原州区十五坊清真寺阿訇、穆斯林群众80余人为答谢固原一中的老师,自发组织给固原一中送来了写有“民族教育的希望,学生成才的摇篮”的巨幅牌匾。并为学生、教师披红戴花,馈赠礼品,以示对学校和老师的感谢。当时的场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固原一中一片欢腾。毛泽东主席1936年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六盘山时,这里的穆斯林群众曾经给当时的临时政府送过牌匾,时隔70年后,这是固原回族群众第二次为政府和学校送来了牌匾,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关心发展山区民族教育的感激之情。

优秀教师团队支撑了学校的发展

第一次去固原一中,是从济南机场乘坐飞机去的。从银川机场一下飞机,就被从未见过面的固原一中语文老师杨杰一眼认出。很快坐上小车,便快速地向固原驰去。

一路上,杨杰老师就几乎没有停止他的话语。他不但谈他们学校近几年来的发展,谈学校领导的理念与人格,还谈了很多闻所未闻且又让我高山仰止的老师。如果不是后来亲自与这些老师接触,以及采访学校领导与相关老师以及学生,我甚至很难相信这里竟然会有如此精神高贵的老师。

在向薛吉强校长了解情况的时候,他开头并没有谈他自己,而是谈的他们的老师。这不但印证了杨杰老师路上所谈的情况,也让笔者了解到了固原一中老师们的精神美质。

薛吉强校长首先向我谈到了特长部主任何文峥老师,他说她的教学与管理几乎全是人文性的,而且收到了特别好的效果。

何文峥老师是学音乐的,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她怀着为山区培养音乐人才的梦想,谢绝了留在银川的机会,毅然返回家乡。先后在固原民族师范、固原一中任音乐教师,一教二十年,不离不弃,无怨无悔。不管在老校区还是在新一中,每天早晨六点半准时到学校组织学生晨练,每天下午顾不上回家,简单吃个便餐,六点半又组织学生晚练。一周平均带19节课,一周6个晚自习在校值班。不论带小孩时或生病,不论风雨雪霜,数十年如一日,已成为生活习惯。

艺术特长生进校时大多属双差生。学习差,性格孤僻、任性、行为习惯差。在特长部近十年来,何文峥老师以“爱”为核心,细心观察,精心呵护;以心换心,用心感化,赢得了学生 的认可和尊重,唤醒了学生的良知,激活了学生的潜能。把一百多名学习差,行为习惯差,升学无望的孩子教育感化。使他们自信、自尊,走出了知识与品德双赢的成才之路。把近38名家长放弃走向流浪边缘的学生教育挽救并考上了大学。学生们亲切称她为“何妈妈”。家长曾经拉着她说:“特长部挽救了我的孩子,能遇到你这样的老师,真是孩子们的福!”

当笔者感慨于她的动人事迹的时候,何文峥老师却说,她只是做了一些她本应当做的事情。如她一样的老师,在固原一中还有很多。的确,固原一中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老师——

2013届20班班主任王宏兵家远、孩子小,母亲从病危到亡故,他没有占用一天教学时间去照顾,却守在学生中间;14届20班班主任王永华,坐骨神经疼起来坐立不安、彻夜难眠,但她依旧在教学一线早出晚归。学校让她去医院医治与休息,她说舍不得这些孩子,直到这些学生高三毕业后,她才疲惫不堪地走进了医院。

英语老师任山旭老师的爱人去英国培训半年,孩子正在上小学。他每天早晨将孩子安排好,6点半准时到学校;有的时候家里没有人,就将孩子带到办公室里。可他从来没有耽误过一节课,而且教学的质量也非常高。

正是有了他们,固原一中才有了持续发展的力量,才有了固原一中越来越高的美誉度。

人生感悟中透射出高尚的品格

薛吉强是固原以至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名校长,被人们认为是一位既有良知又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在他身上,积累了很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能量,受到了师生乃至社会上的拥戴。可是,在与他交谈的时候,他一点儿自傲的感觉都没有。这让我想起了《周易》中孔子之言:“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不过,在请他谈谈人生的感悟的时候,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他生命中许多闪光的东西。

责任

他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32年,总有一种责任在肩的感觉;尤其是当了校长之后,就更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他说自己不适合做行政工作,做老师与当校长,才是其生命的归宿。

他是从农村长大的,从小受苦受难,直到80年代后期,才告别了日复一日的饥饿。走出大山,改写命运,成就了他的一个梦想。而要想从大山里走出来,靠关系绝对是无路可走,因为所有的亲友都是农村人。只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只有靠自己拼搏才能闯出一条新路来。

薛吉强硬是走出了大山,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大学生。

大学毕业,重回固原,改变山区老百姓的命运,则成了薛吉强的一种使命。他从当老师,到现在担任校长,总没有抹去山村孩子那个期待改变命运的身影。特别是2005年他又返回固原一中任校长时,市领导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选一中校长比选一个局长难,教育关乎千家万户,教育是天大的事情,老百姓对孩子接受好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特别是像固原一中这样的名校出了问题,固原老百姓会骂我的,不要说教育部门难辞其咎,就是我这个当市领导的也难逃罪责”。

薛吉强校长对笔者说,那次谈话的当天晚上,他彻夜未眠。书记的话一直在耳边回荡。是啊,校长责任大如天啊!

屈指算来,薛吉强已经当了十年校长,经历了四五位市领导,他们对于固原一中,没有一个不是高度重视者。提起现在的市领导,薛吉强校长感动不已。他说,前年他已55岁了,当时就应当退居二线了。可领导却说:“校长不能与行政上一个政策,你可以继续担任校长。再说,近年来学校一直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你这个校长干得不错嘛!”固原市评选“十大突出贡献人物”,书记亲自提名,且将薛吉强放在第一位。去年,他又被评选为“六盘英才”。多年来学校师资欠缺,书记亲自来到学校,为学校解决了23名急缺老师。新学校初建的时候,市里专门成立了项目办。新校建设一年时间,所有贷款、利息全部由政府承担。

市领导说,固原一中是全市的品牌,甚至是整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品牌;这不但是固原一中的骄傲,也不只是固原教育的骄傲,还是整个固原市的自豪。所以,全市要关心教育,支持教育。

每逢听到市领导表扬固原一中的时候,薛吉强校长在感到无上荣耀的时候,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说,真的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啊!

多少年来,他都是早晨6点半到校,晚上10点半才走出办公室。无暇过问家中的事情,用他妻子的话说,即使在家,他也是身在家中、心在校啊!

可他说,市里把这个重任交给我,老百姓用期待的眼睛看着我,我能不把整个心放到学校上吗?

毋庸讳言,就薛吉强校长这个年龄,干得再好也不可能提升;就其资格,干得再差也不至于被贬到其他地方。可人是要有良心的,人也是要有追求的。多干,不需要谁来督促,是心向往之,不干不行啊!

薛吉强校长坦言,从固原一中毕业考上大学的学生,很少有人再回到固原。可是,他却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尽管暂时会给这个家庭带来一定的困难,可是,却会给这个家庭带来希望,甚至会给这个村落带来新鲜的东西。而且,当他们成家立业、四五十岁的时候,一定会回报这个地方的。

薛吉强校长说,正是基于这种想法,他提出了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理念。他说,以前曾经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考入固原一中,可一年之后,他迷上了网吧,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其他方面也每况愈下,最后只好休学。为此,父母非常痛苦,薛吉强校长也愧疚不已。为此,学校领导认真探究原因,认为管理不善是重要原因之一。于是,下决心解决这问题,不让任何一个在固原一中的学生因迷恋网吧而失学。2008年,学校安排专人每天晚上检查,一个也不放过。一天,检查时发现一个学生不在学校,马上组织七八个人到固原所有网吧逐一查找。可是,没有他的任何踪影。迫不得已,请求公安部门帮忙,通过手机定位系统,发现这个学生竟在中宁县。学校马不停蹄地奔波300多里路赶到中宁,凌晨3时在一家网吧里找到她。这让她本人及其家长大为震动,并由此让她回归到学校,与网吧作了最终的告别。

薛吉强校长说,这一个学生虽然只是一个人,可是,对于她的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对于她自身来说,关乎到她一生的命运。所以,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不管多么艰难,费多少周折,也在所不惜。

梦想

薛吉强校长说,我们这个地方比较封闭,经济也不发达,川区不少人看不起固原人。我们也有一个梦想,我们也想快速发展,我们也想让教育腾飞。2005年来到固原一中当校长,让这个梦想变成现实的愿望就更加迫切了。当时学校危房有70%之多,后来新校区建好了。他带领老师们决定在教学上拼一拼。十年的奋争,学校教学质量持续发展,尤其是2007年之后,固原一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一路攀升。目前,提起固原一中,整个宁夏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好多银川人也改变了对固原的看法,感到山区的人不但不笨,而且有冲锋的韧性,有不屈的精神,有向上的态势。固原一中,成了整个宁夏教育界令人敬佩的一个优质学校。

守望

上世纪80年代,固原经济很不发达,教育环境也不尽如人意,一些教师耐不住寂寞,远走高飞了。仅固原一中,教师流失就达二三十人。可是,也有一些教师,固守贫穷,坚守师道,十年如一日,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将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山区。

当然,为了留住教师,薛吉强校长及其班子成员也尽了极大的努力。比如为老师搭建公平公正的平台,比如职称评定,不是哪一个领导说了算,而是形成考核教师的制度,每年考核下来,谁优谁劣,一目了然,且全部公开,公平公正。无需去走领导的后门,即使走也不起作用。一个老师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工作,会有一种安全感、一种尊严感。当年鲁哀公曾经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这样回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思是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评定职称也是这样,要让那些德才兼备的教师评上高一级的职称,大家才能心服口服。这种正向导向,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且有正气的氛围。

薛吉强校长说,老师们如此工作,学校就应当千方百计地为老师们提供更好的条件,解决其后顾之忧。上个世纪90年代,老师们住的还大多是土木结构的平房,条件非常差。从2005 9 年开始,用了六七年时间,建了两个住宅小区,为每个老师提供了两套基本是成本价的住房。对于工作相对辛苦的班主任,学校则每天免费提供早餐。

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现状的人文思考 篇6

一、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人文教育现状

1.人文教育的淡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在西部一些老、少、山、边、穷的地区,人们认为对自然可以为所欲为,人们过分地看重眼前的利益,忽视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价值,到处可见人们乱砍滥伐、肆意捕杀野生动物,各种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致使自然灾害异常频繁,这是人文精神弱化带给人类的后果。长此以往,将导致青少年环保意识的淡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2.人文教育的淡化,导致了科学的异化。

在西部某些地区,发达的计算机科技并没有转化为相应的生产力。一些学校周围遍布“网吧”,网吧内不难发现许多中小学生只是在玩游戏或是浏览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在这些地方,科学技术仅仅作为一种赚钱的工具,这实际上是对科学技术的一种讽刺,网吧的出现导致很多学生荒废学业、辍学流失。科学是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它可以成为为人类造福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危害人类的手段。科学技术的这种异化,其教训是异常深刻的,离开了人文精神的教化,科学研究也可能走上错误而危险的道路。

3.人文教育的淡化,导致了人性的异化。

2002年在西部地区甘、青两省交界处的一个村莊,50岁的老汉靠7年间多次卖血的钱,供儿子读书。儿子并没刻苦读书,而是用父亲的“卖血钱”进出台球城、网吧,最后只拿着大学的结业证就走人了社会,并且不再与“卖血父亲”联系。在西部贫困地区,由于法制观念淡薄,青少年犯罪率持续上升。这种人性中“恶”的一面的恶性膨胀是西部部分地区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丢弃和淡化的结果。

二、改变西部贫困地区人文教育现状的思考

1.改革人文环境。

教育中人文环境的改造前提是必须要有好的实际教育环境,如果缺乏对西部实际教育环境的改造,西部的人文教育环境改造只能是空谈。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培养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支持民族教育和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将是改变西部教育环境的重要手段。只有解决了这些最实际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教育中最根本的“人”的问题,也才能改变教育中人文环境的落后。

只有西部社会人文环境的成熟和人文精神的社会化,西部教育才能真正具有深层的社会文化基础,教育才能得以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做好适应西部大开发的人文精神社会化这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主要依赖于教育,而教育最终依赖于社会。现阶段,城市里可以从社区教育着手试验,农村里可以搞好村治,通过乡学、学会、夜校、书院等多种渠道人手。各级行政、教育、广播电视、新闻舆论、司法、立法、文化、社团部门都应充分调动起来,协调公共教育资源,让和西部大开发相适应的进步的人文精神成为公众普遍意识。

2.注重人文教育。

在西部教育中必须重视对教育主体的人文教育。在人文教育中要透视出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社会等各个方面,通过人文教育使教育主体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如何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使人和自然、社会共同进步,和谐发展,其人生才会有正确的走向。人文教育中个人德行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德育应被提到重要的地位。在教育方法上反对严酷的纪律,强调榜样和示范的作用,使勇敢、进取、勤勉、荣誉等与个人得益密切相关的品质成为德行的主要内容。尊重教育主体的个性,关怀教育主体的成长,通过人文方面的教育使其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从事社会多方面的活动。

现代教育是追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自然发展和完美结合的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彼此不是孤立的,科学教育同样可以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涵。通过创办新型学校,改革教学方法,扩大学科范围等措施的实行,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目标也就不难实现。在教育中注重提倡人文导向,才能使西部学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3.凸显人文关怀。

具备了人文关怀,教育才会出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对教育主体的尊重甚至珍视是人文关怀的核心,是现代教育最具感召力的字眼。西部贫困学子在“特殊”的环境下成长,他们比其他地区的学子更需要人文关怀。例如,在西部山区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高谷中心校支教的青年志愿者杨在辉在生活上关心体贴学生,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为学生购买多种课外书籍,他在教育教学中敬业奉献,一改山区英语教学的窘态,带领学生获得了全国小学英语竞赛的大奖,得到了家长与学生的一致认可。

4.加强人文管理。

人是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在学校管理中应该坚持人本思想,实施人文管理,追求教育、教师、教育主体的同步协调发展。在学校管理中只有尊重教育主体,对教育主体倾注其情,教育主体才会对你有感情,信任并主动接受你。培养和造就一支人文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以热情、爱心等管理学生,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会达到师生情感沟通、教与学主体和谐共进的目的,这也是人文管理魅力之所在。

人文管理的实施需要一支富有人文精神的师资力量。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主体之一,如果在师资力量的引进和相应的管理机制上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硬管理模式,来的人受限制,走的人也受限制,就会造成西部教育迫切需要的师资力量进不来、也不愿来,暂时用不上的师资不让走、也走不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会朝着能够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地方流动,也只有在自由流动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西部地区要想引来人、留住人,就必须建立灵活的人文管理机制。

5.体现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对于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西部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人文教育淡化,环境和生态恶化,法制观念淡薄等等,已造成了不少社会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我国西部农村反贫困路径选择研究 篇7

关键词:人力资本,西部农村,反贫困,VAR模型

一、文献概述

我国农村在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逐步转向以开发人力资源为主的现实下, 农村人力资本贫困已成为制约农村反贫困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以西部欠发达地区广西为例, 2008年广西乡村人口为2 978.2万人, 占地区总人口的61.84%, 贫困人口占7.88%,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7年, 仅相当于初中文化水平, 农户人均年收入仅为我国东部农户人均年收入的55.9%, 低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2.5%, 其中基本生活支出占75.2%。由此可见, 广西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下, 农户大部分仍处在贫困状态。

针对贫困的原因, 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 (Ragnar Nurkse) 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认为资本短缺是阻碍经济发展和导致贫困的关键因素, 与此理论相似的还有纳尔逊 (R·R·Nelson) 的“低水平陷阱”理论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达尔 (Gunnar Myrdal, 1974) 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缪达尔指出发展中国家陷于低收入和贫困的累积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的原因是人均收入水平低下, 教育文化落后, 劳动生产率低下等。我国学者向恒认为贫困是由于人力资本短缺到不足, 让人持续地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维持基本生存收入造成的, 改变贫困首先应改变特定人群智力结构的低层次性 。朱乾宇 (2008) [1]等指出人力资本的缺乏是造成地区贫困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 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是跳出“贫困陷阱”的关键。传统扶贫模式由于缺乏人本思想, 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贫困者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脱贫人口很容易返贫。因此, 消除贫困的最根本措施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知识过程、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及健康状况等价值的总和, 1960年舒尔茨 (Schultz) 指出人力资本的提高是帮助穷人摆脱贫困的决定性因素[2]。根据Kuznets (1961) 对资本概念的扩张及Becker (1964) 对人力资本投资概念的定义, 可将人力资本投资分为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和迁移投资。林志伟 (2006) 通过对城乡收入差距与教育差距关系的协整分析, 发现前期城乡教育差距是造成当期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王引等 (2009) [3]运用固定效益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对营养摄入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提出健康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贡献。高文书 (2009) [4]运用OLS和工具变量法, 对拓展的Mincer工资方程进行考查, 回归结果表明加强健康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提高青少年成年后的生产率, 并带来丰厚的劳动力市场回报。另外, 赵海等 (2009) [5]实证研究发现迁移投资对农户的工资性收入有显著正效应。由于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及数学处理困难的原因, 针对人力资本和反贫困问题, 鲜有学者从实证角度进行全面而系统地分析, 且大多研究均将受教育程度或某一方面作为影响人力资本存量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计量经济VAR模型, 以广西为例, 试图综合人力资本特征变量对我国西部农村反贫困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二、模型选择及数据来源

在拥有个体水平上的时间序列数据时, 工资方程 (Mincer, 1974) 是检验教育、工作经验与个人收入关系的理想形式, 方程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生产函数的性质, 是衡量人力资本特征变量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最佳形式[6], 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贫富状态。基于此, 本文使用引入健康、迁移变量后的扩展明瑟方程:Ln (W) =f (E, H, M, ε) , E、H、M分别为教育、健康和迁移变量, 其它没有包含的因素和不可观测的变量都纳入残差ε。另外, “经济人”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考虑广西农村现大多仍处在贫困水平, 一定程度上符合“经济人”的基本假设, 故将农村人均纯收入W作为衡量贫困水平的指标。

对于农村教育投资的度量, 本文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法, undefined, 其中Zi为不同年份乡村总劳动力, Ei代表不同受教育年限。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分别为1、6、9、12、12、15.5, 为对应不同受教育年限的农村劳动力。

目前, 基于健康因素对人力资本的研究相对较少, 主要原因即是健康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难于测量等特性。现有研究大多使用单一指标来衡量, 如热量摄入和营养的改善侧重于微观层面上的家庭和个人投入, 未考虑国家的投入;死亡率和预期寿命既受非健康因素的影响, 也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公共卫生投入仅限于宏观投资, 缺乏对家庭和个人投资的考察;复合指标 (罗凯, 2006) [7]内涵过于复杂, 难以量化, 且部分指标需要进一步研究实证。CHNS对我国居民健康状况进行了追踪调查, 由于样本数量不满足长期动态关系分析的要求, 故不予采纳。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将健康作为复合变量, 采用因子分析法从多维度构造健康指数[8], 指标为农村人均食品支出X1, 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X2, 每千农村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X3, 农村年末人均住房面积X4, 农村人均年用电量X5, 农村人均拥有病床数X6。其中变量W, X1, X2均由1978年的不变价格进行消指后得到,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健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提取健康因子得到模型:Hi=0.59971factor (1) i+0.38749factor (2) i, 其中:

factor (1) i=0.293Xi1+0.282Xi2+ (-0.159) Xi3+0.290Xi4+0.132X5

factor (2) i=0.086Xi1+ (-0.009) Xi2+0.279Xi3+0.041Xi4+0.408Xi5+0.403Xit

运用模型即可求出历年农村人均健康指标Ht并以此作为健康投资的数据来源。另外, 用农村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代表迁移投资。本文选取1988-2008年广西农村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广西统计年鉴》, 使用Eviews6.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根据计量分析需要使用变换后的明瑟方程:Ln (Wt) =a+bLn (Et) +cLn (Ht) +dLn (Mt) +εt, 其中a为截距项, Wt、Et、Ht、Mt分别为不同时期人均纯收入、健康投资、教育投资和迁移投资, b、c、d为待估参数, εt为随机干扰项。

三、实证分析及其解释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 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 既不以严格的经济理论为依据, 又避免了变量缺省带来的问题, 有效解决了现实分析中难以找到合适的理论基础, 构建包含所有影响因素的模型的问题, 为分析系统中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影响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工具。为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影响, 分析前对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 分别用LnW, LnE、LnH和LnM表示。本文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避免产生伪回归, 由ADF检验可知变量均为I (1) 序列, 根据AIC值 (-10.5701) 、SC值 (-8.780633) 最小, 可建立滞后一阶的VAR (1) 模型, 然后进行协整关系检验以判定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根据JJ协整检验迹统计量的统计结果: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没有协整向量的零假设, 接受最多有一个协整向量的备择假设, 可知模型中包含一个协整关系, 故可建立基于多元协整的VAR模型:

中括号里为对应系数的t统计量, 方程后面的小括号内为调整后的R2值, 可看出方程拟合效果均很好。由于方程选取的是自然对数值, 所以回归系数表示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由方程 (1) 可看出教育投资对改变农村贫困状态有显著正效应, 健康投资的正效应相对要弱一些, 而迁移投资系数为负且不显著, 这可能是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及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 农户的健康投资大部分用来治疗疾病以保障最基本的健康水平, 还未通过健康投资来提高劳动效率以改变贫困状态, 而迁移投资获得的收入大多转嫁到教育和健康投资上 (家庭教育支出占进城务工人员收入很大比例) , 对改变农民贫困状态的效果未能直接体现出来。由图1可看出这只是短期效应, 随着国家义务教育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 迁移投资对提高农民贫困状态的正效应逐渐显现出来并不断提升。由方程 (2) - (4) 可看出, 农民贫困状态的改善对教育、健康和迁移投资的效果并不明显, 可能原因是现阶段农民收入水平低, 农民的大部分收入均用于食品、住房等基本生活支出, 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对较少。同时, 教育投资对健康和迁移均有显著正效应, 而短期内健康投资大于迁移投资对教育的影响。

脉冲响应函数是用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冲击对系统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值的影响, 对一个变量的冲击将直接影响这个变量并通过VAR模型动态传导给其他所有内生变量。图1-图4给出了各变量间的脉冲响应曲线, 横轴为滞后期, 纵轴为冲击的响应程度。

由脉冲响应函数图可以看出: (1) 给教育投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 随着响应期的延长, 其反贫困的作用不断增强, 第4期往后便保持较高的稳定水平;对于健康投资, 第3期往后反贫困作用为负且随着响应期的延长负影响逐渐趋于零, 原因可能是在农民收入有限的情况下, 健康投资主要用于治疗疾病而使其他人力资本投资减少导致“因病致贫”, 但随着健康水平的提升这种现象逐渐消失;对于迁移投资, 其反贫困作用短期内为负, 随着响应期的延长逐渐转为正面影响并不断提升, 原因可能是农民的迁移投资大多用于获取更多的家庭教育和健康, 且在收入不足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迁移投资而增加教育和健康投资, 随着家庭教育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对迁移投资的增加, 迁移投资对农村反贫困的正效应逐渐显现并不断提升。 (2) 从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和迁移投资对冲击的响应程度来看,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教育投资和迁移投资均有正面影响, 且均在第4期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稳定水平, 对健康投资的影响虽然为正, 但呈逐期下降趋势, 这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即当人们的健康保障这一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 便会增加对教育等更高层次需求的投资,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从长期来看迁移投资对教育的影响要大于健康投资对教育的影响。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广西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反贫困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和迁移投资与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

2.根据VAR模型的估计结果, 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滞后期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且教育投资对农村反贫困有显著正效应, 健康投资对其效应相对较小, 由于农户将由迁移获得的收入大部分转嫁到家庭教育和健康等方面, 迁移投资对农村反贫困的作用短期内未能得到直接体现, 但长期内效应为正。各人力资本投资要素之间, 教育投资对其他方面均有显著的正效应, 而短期内健康投资大于迁移投资对教育的影响。

3.从不同人力资本特征变量的投资水平对农村反贫困作用的冲击效应可以看出, 教育投资对反贫困作用显著, 长远来看迁移投资对反贫困的作用逐渐加强且对教育更具有促进作用, 健康投资对反贫困的负面影响是由健康投资对其他投资的“挤出效应”引起的,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广西农村居民的低收入水平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而“因病致贫”造成的现象。

国家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要培育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 这就需要加大对相应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丰富而人力资本匮乏, 反贫困过程中强调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应加大教育投资, 以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 合理分配和使用农村教育资金, 建立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成人文化教育为辅的教育结构。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建设,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改变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窘状。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指导, 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 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成本。

参考文献

[1]朱乾宇, 姚上海.民族地区反贫困战略中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学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8 (1) :36-39.

[2][美]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40.

[3]王引, 尹志超.健康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增长[J].中国农村经济, 2009 (12) :24-31.

[4]高文书.健康人力资本投资、身高与工资报酬[J].中国人口科学, 2009 (3) :76-86.

[5]赵海, 彭代彦.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工资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9 (4) :53-61.

[6]张车伟.营养、健康与效率[J].经济研究, 2003 (1) :3-13.

[7]罗凯.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J].经济科学, 2006 (4) :83-93.

西部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篇8

一、县域经济含义及特征

㈠县域经济含义目前对县域经济的定义多是从地域范围的角度进行的,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县域经济是指我国的行政县为区域范围, 以一级财政为标志, 以县城、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二是县域经济是以城镇经济为轴心, 以集镇经济为纽带, 以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网络。三是县域经济是县级行政区域经济, 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内在联系、商品流向以及社会政治发展需要, 在长期演变中形成的, 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基本行政单元经济, 又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㈡县域经济特征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可以概括为“四性”, 即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一是区域性。包括经济网络的区域性, 即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大网络中心的小网络;经济运行的区域性, 即征税、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有些是在县域范围内进行的。经济优势的区域性, 即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不同, 县域经济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包括产业部门优势和产品优势等。二是综合性。县域经济具有类似于国民经济大系统的综合性特点, 既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生产部门, 又包括计划、财政、税收、物价及教育、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 是综合各产业部门乃至社会单位于一体的国民经济小系统、小网络。三是层次性。县域经济还可以分为乡村经济层次的基础层, 乡镇经济层次的中间层和城镇经济的中心层, 县域经济实质上是一个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网络。四是开放性。县域经济具有开放性, 是开放型经济。由于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条件不同, 县级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与梯度。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以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与外界进行广泛交往为前提条件。县域经济不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地方“割据经济”, 而是没有行政区划边界的区域经济。

二、县域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县级建制历史悠久, 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作用, 承担者组织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 它既是政策落实和行政管理的前沿, 又是城乡各种社会矛盾交汇点。县域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最直接的平台。自古以来, 郡县制, 安天下。县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完备的综合社区, 具有强大的组织资源和行政资源, 是宏观和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 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 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 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 具有区域特色, 它是以农业和农村区域经济为主题, 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层次, 县域无论在人口、数量、地域规模, 还是在经济发展中, 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 其在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规模与水平已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进程。

三、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

㈠传统农业效率低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当前, 西部贫困地区县域传统农业可归纳为六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 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的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 利益关系不紧密;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 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建国以来, 尽管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 但是, 由于人口的增加, 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 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窝在有限的土地上, 导致农业呈现出没有发展的增长。

㈡中小工商业发展不足县域中小工商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 在西部很多县, 由于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使县域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人均财政收入太低, 政府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实力, 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和储蓄余额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㈢滞后的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是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是农民收入提高或农村有效需求和市场扩大的过程, 是农村人口逐步被融入现代经济增长和现代市场中来的过程。中国县域城镇化滞后的主要表现: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㈠发挥区位优势, 实现5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借助外力, 激活内力, 在开放型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开放性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要强化措施, 硬化责任, 落实制度, 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形成全社会、全方位招商引资的新局面。要努力完善招商工作的组织体系和日常运转机制, 强化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政策取向, 不断创新招商方式, 提高开放引资的质量和效果。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地缘优势, 主动融入周围大的经济圈, 迎接辐射, 互补联动, 共谋发展。二是鼓励创业, 支持发展, 在民营经济上实现新突破。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强县富民”的主战略来抓, 全面放宽市场准入范围, 拆除各种进入门槛,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支持服务体系, 最大限度的激发全民创业热情。综合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放心、放胆、放手让民营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旅游目的的开发营销, 参与小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区经济、专业市场的发展, 引导, 支持民营经济在总量、质量、产业升级、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新的发展。三是发挥优势, 壮大规模, 在特色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发展特色经济, 是实现县域经济资源比较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经济发展优势转化的重要途径。对当地名优特产要进行工业化加工、商品化生产、社会化服务, 努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发展道路。四是合理定位, 市场运作, 在园区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园区经济能显著降低企业投资和生产成本, 推动企业集群和壮大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要求, 要大力构建“一综多专、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园区体系。着力培植特色园区, 实施错位竞争。全面实现园区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逐步让开发商成为投资主体、管理主体、经营主体和招商主体。建立健全优惠政策体系, 落实代理服务制、全程负责制, 让客商进的去、留的住、干的好, 增强园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五是科学规划, 提高品位, 在县域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在县域经济发展中, 必须尽快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由“农村主导型”向“城镇主导型”转变。我们要建立由中心城市—区县城关镇—中心建制镇构成的城镇体系, 协同从产业、就业上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以修编后的城市规划为龙头, 加快中心城市的开发建设,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搞好以区县城为重点的中心镇建设, 建成一批旅游型、加工型、贸易型、综合型的特色小城镇。高度重视城市景观建设, 形成“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的小城镇总体风貌, 构件最佳人居的环境。

㈡重视要素资源配置, 解决六个关键问题一是强化人力支持。发展县域经济,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上, 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绿色证书”教育。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先进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大力培育乡土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经济上给待遇、给重奖, 政治上给荣誉、给地位,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二是提升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运用现代科技, 使用技术和先进装备改造传统农业, 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选择有限目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产业, 提高县域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题,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 发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协作关系。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或直接办成科技企业, 组建技工贸、农科教一体化集团, 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形式。创新科技服务体系, 按主导产业跨区设置农技推广机构。三是加大财金倾斜。开发区建设, 金融是核心, 财政是保障。坚持强化征管与培植税源相结合, 实现县级农业财政向工业财政、三产财政的转移。加快制度创新, 合理确定地方的财权与事权范围, 建立公平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农业支持和补贴制度。要合理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瓶颈。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 构建政银企经常化沟通互动的机制和平台。四是增创体制优势。发展县域经济, 体制创新是不竭动力, 是先导性因素。全面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新技术、劳力、资金、土地四大要素的作用, 提高组合水平, 优化组织模式。改革和完善领导县域经济的方式方法、发展县域经济的决策机制, 在领导力量、政策导向、工作部署等方面向县域倾斜。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实施政府提速工程, 精减检查、评比、会议, 削减行政审批事项, 减少审批环节, 向县区下放部分市级管理权限。五是夯实硬件基础,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一般基础设施如道路、水利建设;能源基础设施如电力电网、煤气、沼气等;积极发展农村小水电, 全面完成县域农电网改造, 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技术基础设施如通信、电视、网络等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批专业、特色、配套的旅游商品和山区农特产品大市场。其次, 加强工业基础。“无工不富”是历史的逻辑, 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源在于工业落后, 主要表现在工业发展上。因此, 加快工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夯实工业基础谋发展, 通过扩大开放、外引内联, 把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静态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 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民营经济的动态优势, 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 突出重点培育支柱产业, 形成有县域经济特色的工业结构, 以工业化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六是营造优良环境, 发展县域经济, 软环境也是生产力。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 以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发展。营造宽松公平的政策环境, 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把政策落实好。营造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 加大依法力度,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为企业和投资者创造公平有序、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营造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 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 消除不稳定因素;塑造“诚信、进取、文明”的新风貌, 营造和谐、稳定、友善的新氛围。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西部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县域经济过分薄弱已成为新阶段加快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县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 西部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上, 强化招商引资,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农村城市化, 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西部高校贫困生 篇9

关键词:贫困农户,担保基金,组织方案,西部地区

一、担保基金组织的扶贫功能

扶贫功能是担保机构融资功能的延伸, 但担保机构并不天然具有扶贫功能。虽然在客观上, 金融地位卑微者——贫困人群——对贷款担保服务的需求尤为迫切, 但一般的商业担保机构并不愿意为其提供担保。要实现担保组织的扶贫功能, 必须依靠组织架构的特殊设计和必要的政策干预。

本文所指的贫困农户担保基金组织, 就是政府有关部门出于缓解贫困的目的自行出资设立或资助自他组织或个人设立的、旨在为贫困农户融资提供担保的信用中介机构。其基本功能 (职能) 是:通过机构的担保基金为无法提供抵押品的贫困农户提供信用担保, 从而消除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该类贷款呆账、坏账的恐惧, 满足贫困农户生产、生活急需资金的渴求, 进而达到缓解贫困的目的。

二、贫困农户担保资金的业务形式

根据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发生面广、各地区贫困发生不均匀的特点, 为了使更多的贫困农户从中受益, 担保资金可以用于开展以下两类担保业务:

1. 自办业务。

所谓自办业务, 即担保资金管理部门自行决策的担保业务。此类业务是贫困农户担保资金业务的主体。在扶贫开发机构比较健全、乡镇一级政府已经设立扶贫工作站或小额信贷工作站 (以下统称“扶贫工作站”) 的地区, 开办贫困农户担保的自办业务。

2. 委托业务。

所谓委托业务, 即担保资金管理部门委托其他组织代为操作并决策的担保业务。在乡镇一级政府没有设立扶贫工作站的地区, 考虑到仍有较多贫困人口的存在, 贫困农户担保资金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开办贫困农户担保的委托业务。在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础上, 该项业务可以委托给当地的基层金融机构。

在具体实施中, 上述两种业务可以前者为主, 后者为辅;从前者开始试点, 试点成功后逐步扩展到第二种业务。

担保资金的合作金融机构建议为农村信用社。理由是:信用社为农村社区金融机构, 贴近基层, 与贷款贫困农户之间信息对称, 可以方便地进行贷前调查与贷后跟踪、监督, 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和风险。

为了有效地降低成本, 上述两种业务中的许多具体工作都可以委托给信用社, 但又有所不同:对于委托业务, 委托给金融机构的不仅包括业务的具体经办权, 还有担保的决策权, 其好处是在没有设立扶贫机构的农村基层, 不必另设单独的机构, 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自办业务的某些具体操作环节也可以委托给金融机构进行经办, 但决策权在扶贫工作站, 其优点是可以根据扶贫系统的工作需要灵活调整政策。

在设立扶贫工作站的乡镇, 仍然需要将担保业务的具体经办事项委托给信用社, 其考虑有三: (1) 信用社与农户之间信息对称, 可以充分了解农户的生产生活信息而且成本较低; (2) 扶贫工作站现在的工作负荷已经较大, 如果对贫困农户的每一项担保事项都要进行调查和监督, 势必要增加人手, 这种做法在机构精简的现实背景下难度较大, 而且要增加开支; (3) 只要机制设计合理, 上述委托完全可以兼顾低成本和高效率双重目标 (具体机制设计详见第四部分) 。

三、贫困农户担保业务的系统架构与管理流程

贫困农户担保业务由各级扶贫开发机构组织实施。考虑到扶贫资金的稀缺性和西部地区政府机构精简的客观现实, 同时考虑到此类地区已经设立了较为完善的扶贫开发机构, 本着“高效率、低成本、易操作”的原则, 不再设立独立的组织机构。也就是说, 目前西部地区扶贫开发机构将在原有职能的基础上, 增加一项管理和运作贫困农户担保资金的工作职能。具体而言, 在省一级, 该项职能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 小组下设“贫困农户担保资金管理办公室” (以下简称“担保办”) , 具体负责担保资金的组织实施。在省以下各级扶贫开发机构内部, 设立相应的“担保办”, 负责区域内担保资金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工作。

对于自办业务, 贫困农户担保的管理流程如下:在启动之初, 省担保办与省农村信用联社达成合作协议, 由后者为双方基层机构的合作创造条件;乡镇扶贫工作站 (具体工作由担保办负责) 与农村基层信用社达成合作协议;省担保办将担保资金经地州市县担保办逐级分解并拨付到乡镇扶贫工作站, 并由后者将该资金划拨到合作信用社的专门账户上;在日常业务运营中, 信用社设立贫困农户担保贷款专门窗口 (或加挂“贫困农户担保贷款”营业牌) , 代为受理贫困农户的担保贷款申请;受理申请以后, 信用社根据扶贫工作站提供的贫困农户名单和有关协议条款进行初审, 对合乎要求的申请进行贷前审查, 然后将经审查合格者名单提交扶贫工作站;扶贫工作站根据协议条款和当前政策 (可以配合扶贫办现阶段工作重点) 进行审查批准, 批准名单返回信用社;信用社根据扶贫工作站的批复名单发放担保贷款, 并进行正常的贷后管理和回收工作;信用社如果发现所发放的贷款存在呆坏风险, 要及时告知扶贫工作站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补救;扶贫工作站要参与审核担保贷款呆、坏账的确认工作, 对符合双方约定条件的担保贷款, 允许信用社从指定的担保资金账户扣收资金;代偿资金的追偿工作可由扶贫工作站负责, 也可委托信用社进行。

自办业务的系统架构图如下:

对于委托业务, 管理流程稍有区别, 主要是:扶贫系统的末端管理机构可能不是乡镇扶贫工作站而是地州市县扶贫办的担保办;在日常运营中, 担保业务的具体运作全部委托给基层信用社, 小额信贷办公室不再参与担保业务的审批等工作;小额信贷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完善与信用社的合作条款, 对信用社担保业务呆坏账进行确认核销等。委托业务的系统架构图见下页:

四、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

1. 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贫困农户担保资金管理办公室的职责。

在原有的工作职责之外, 还需承担全省的贫困农户担保资金的筹集和宏观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根据全省贫困发生状况和扶贫目标, 测算担保资金需求额度, 制定担保资金扩充计划, 争取资金来源;制定担保标准和担保管理办法, 分配和增拨担保资金;与省农村信用联社进行协调并达成合作协议, 使其为双方基层部门的合作创造条件;对下级担保工作进行指导、监督、考核与奖惩;对贫困农户担保业务发展状况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 并制定或调整相关政策。

2. 地、州、市、县担保办的职责。

在原有的工作职责之外, 承接、分配上级拨付的担保资金, 对所辖区域贫困农户担保业务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 对下级担保工作进行指导、监督、考核与奖惩。在乡镇一级没有设立扶贫工作站的地区, 地州市县担保办则直接负责与所辖地区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合作事宜, 将担保业务全权委托给基层农村信用社 (委托担保业务) , 对信用社相关业务进行指导、监督, 并对信用社担保业务呆坏账进行确认核销等。

3. 乡镇扶贫工作站的职责。

在原有的工作职责之外, 还要负责与所辖地区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合作事宜, 具体如下:与基层信用社建立合作关系并签订正式协议, 将贫困农户担保业务的具体经办权委托给信用社, 保留担保业务的审批权 (自办担保业务) ;根据上级制定的政策, 将担保的范围、担保对象等担保条件告知信用社, 也可以直接向信用社提供可以担保的贫困农户名单;对信用社提交的经过贷前的担保申请进行审批;参与审核担保贷款呆、坏账的确认工作, 对符合双方约定条件的担保贷款, 允许信用社从指定的担保资金账户扣收资金;负责及时追偿代偿的担保资金;对贫困农户进行宣传和教育, 鼓励其正确认识并积极申请担保资金;对信用社担保贷款业务进行监督和检查, 并有权采取措施纠正其违约行为;密切关注担保资金账户资金状况。如果超出警戒线, 要及时向上级汇报, 并根据上级指示采取行动;密切关注并对所辖区域担保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上报结果。

五、运行机制

(1) 对担保资金管理工作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并强化奖罚机制。绩效考核指标包括“贫困农户担保融资户数”、“贫困农户担保融资总额”、“贫困农户担保融资代偿比率”。上述指标由上级部门根据多辖区域的实际情况设立年度参考标准, 考核时前两项实际结果越高越好, 后两项越低越好并控制在5%以内; (2) 为避免信用社的道德风险, 对于贫困农户无法清偿贷款造成的损失, 接受委托的农村信用社要承担20%的比例; (3) 对贷款农户不要求提供反担保, 但保留追偿权; (4) 建立农户信用记录, 对信用良好者, 此后信用社优先提供贷款;对恶意违约者计入黑名单, 五年之内信用社不再对其提供贷款。

六、政策保障与宏观管理

省政府作为省内扶贫工作的发起者和承担者, 应统管全局, 从宏观上建立全省范围的农村担保资金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 并行使必要的管理职能。具体包括: (1) 及时出台试点和实施办法; (2) 全额提供担保资金和必要的工作经费, 并根据扶贫目标逐年补充担保资金; (3) 对贫困农户担保业务实施税收全免; (4) 对“省农担办”的资金使用和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黄兰芳, 吴克昌, 魏锡华.建立农村贷款担保协会的探讨——以大田县红星村农户贷款担保基金协会为个案[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

[2]黄明.探索解决贷款担保难的新途径——对福建省雪峰村农户贷款担保基金运作情况的调查[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3, (1) .

[3]李学术.从创新视角重新认识舒尔茨贫困经济学[J].中国软科学, 2007, (7) .

[4]李学术.论反贫困中的逆向激励与政策纠偏[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2) .

[5]李学术.农户创新与贫困经济学[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1) .

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研究 篇10

当前我国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水平较低, 这为残疾儿童未来融入社会、消除社会对残疾人排斥、完善残疾儿童人格埋下了障碍。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保障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平等地接受基础教育是全社会应尽的义务与职责, 它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 深入剖析我国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积极探寻对策。

二、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受地域、经济、历史等诸多因素制约, 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残疾儿童受教育总体水平较低。

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受教育总体水平较低, 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远低于正常儿童, 残疾儿童文盲比例也远高于普通儿童, 据调查统计发现西部地区有近百分之三十的残疾儿童未接受基础教育。从残疾儿童残疾类型分析, 身体残疾儿童与智残儿童在接受基础教育能力上相比, 身体残疾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能力相对较强, 接受基础教育的情况要好于智残儿童, 所以身体残疾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状况较好, 文盲比例也较低。生理与教育上的双重缺陷使残疾儿童在弱势群体中陷得更深。

2. 残疾儿童在基础教育中处于不公平地位。

“我国相继颁布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残疾儿童教育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使我国残疾儿童教育公平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 我国残疾儿童教育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都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全面进入市场经济, 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受到空前挑战, 名校与重点班发起教育资源争夺之战, 作为弱势群体的残疾儿童, 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缺陷使得他们在基础教育资源争夺中处于劣势, 与正常儿童相比, 残疾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状况呈滑坡趋势, 为我们敲响了公平教育的警钟。

三、解决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

1. 多渠道筹集残疾儿童基础教育专项经费。

当前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教育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 为了保证残疾儿童教育基础教育经费, 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中进行统筹规划, 确保残疾儿童基础教育实施所需经费, 要优先考虑特教基本建设与教学设备所需经费;同时, 我们要特别保障农村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经费, 贯彻执行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的相关政策, 加强对农村贫困残疾儿童的生活补助;各县市要专门设立残疾儿童基础教育专项经费, 专款专用, 将经费投放到特教学校建设、设施改善等;要建立专项经费增长机制, 增长标准要不低于义务教育经费;要积极拓宽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经费筹集渠道, 政府在残疾儿童基础教育资金筹集上要发挥主导作用, 出台相关鼓励性政策, 鼓励社会各界资助残疾儿童基础教育;要不断完善贫困地区残疾儿童资助机制, 学习并借鉴成功地区的经验, 为贫困残疾儿童办理低保, 并根据贫困情况给予其一定的生活补贴, 确保残疾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

2. 提高残疾儿童基础教育普及率。

保证残疾儿童基础教育普及率是发展特教的首要任务, 我们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 提升西部地区残疾儿童入学率。首先, 要统筹规划, 积极稳妥地推进特教布局结构调整。我们要根据残疾儿童分布情况, 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合理设置教学点, 做好地区教学点整体布局规划, 优化特教教育资源;其次, 要不断完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体系建设, 要根据儿童残疾情况安排轻度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创造有利条件, 最大可能满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入学的要求;要保护残疾儿童的人格尊严, 可以为残疾儿童建立特殊的资源教室, 提供专门师资与教学设施, 努力提升残疾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水平。

3. 加强特教教师队伍建设。

特教面对的学生具有特殊性, 他们是一群残疾儿童, 与普通教育相比, 特教教师要具有更高的素质:要了解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 为儿童营造健康平等的学习氛围, 要针对残疾儿童特殊情况与能力差异制定学习计划, 确定学习内容, 采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强特教教师队伍建设。

(1) 强化残疾儿童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的提升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选择特教教师时, 要注意选择多面手教师, 他们既要是文化知识专家, 还要有厚实的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理论知识功底;不但要具备熟练的教育教学技术, 还要能够胜任康复训练与个别化教学等;要不断优化特教教师结构, “特殊教育教师结构决定其队伍的整体功效”;要不断提升特教教师福利待遇。特教教师教育对象是一群残疾儿童, 与普通基础教育教师相比, 他们的工作能力要求较高, 付出的劳动与艰辛也要比一般教师多, 我们要切实提升特教教师的福利待遇, 在人员编制的落实、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 做到以福利留人、以事业留人;要不断加强特教教师继续培训。我们要完善特教教师定期进修机制, 保证教师能够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提升学历水平与教学专业技能, 确保特教队伍业务素质过硬。

(2) 特教教师要掌握适合特教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并不意味着教学无法, 残疾儿童是一支特殊的教育群体, 他们因为自身生理或智力方面存在的缺陷给特教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特教教师要建立起适应残疾儿童发展的教学方法。当前,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 对于残儿童的教育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呢?我们认为适应残疾儿童发展、有利于残疾儿童综合素质发展的方法就是好方法。首先, 要充分了解残疾儿童。特教对象与普通基础教育的对象不同, 它面对的是一群生理、心理、智力等存在缺陷的特殊群体,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针对儿童的不同学情实施教育。我们要了解班级儿童残疾情况、思想动向、行为表现、心理健康、学习能力等;其次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 包括学生的病史、成长经历、生活习惯等, 尤其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学习能力等,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次, 实施个别化教育。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 处理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 还存在生理上的差别, 各个残疾儿童的残疾情况不尽相同, 这需要教师针对儿童的不同残疾情况实施个别化教育。教师首先要制定较为完善的个别化教育实施计划, 根据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开展富有成效的个别化教学, 充分激发残疾儿童学习兴趣, 挖掘残疾儿童学习潜力, 切实提升残疾儿童的综合素质。

4. 不断完善特教体系。

我们要认真分析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的现状, 不断加强探索, 建立并不断完善残疾儿童基础教育体系。长期以来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立足于学生书本知识教学, 忽略学生作为“人”的教育, 不能认识到残疾儿童也是一个独立的人, 他们也有学习、个性彰显等基本需要。这种单一的教育理念影响了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的实效性, 导致部分残疾儿童的家长及社会认为残疾儿童读不读书对残疾儿童未来的成长没有多大影响。新形势下, 我们要正视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的现状, 构建德、智、体、心理等多位一体的特教课程体系, 不断完善特教体系, 构建立体的特教教育体系, 提升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佘雅蓉.对中国残疾儿童受教育现状的若干思考及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2) .

[2]孟万金, 刘玉娟, 刘在花.残疾儿童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分析——五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 2007, (03) .

上一篇:寿命周期下一篇:内窥镜检查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