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研究

2022-09-1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和比例也日益增多。据教育部统计,高校贫困生一般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5%~25%,特困生占8%左右。高校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个敏感而又棘手的问题,备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总体而言,高校贫困毕业生在签约率、就业质量等方面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往往要低一个档次。当前,能否积极、稳妥、有效地做好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不仅事关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公平,而且还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甚至社会的稳定。

1 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过程中的问题

1.1 职业价值取向的误区

面对高校的逐年扩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已经从“天之骄子”退化为“大众化劳动力”。然而多数贫困生在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后都期盼毕业后找到一份待遇较高、地域较好较为稳定的工作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对社会上一些相对稳定和待遇优厚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优先招录关系户的潜规则全然不知,使初涉世事、心理准备不足的他们心灵受到冲击和伤害。再加上错误的职业价值取向极大地缩小了贫困生的就业范围,造成了他们“有业不就”的局面,其产生原因可能与目前大学生的“干部”身份观念、“学而优则仕”的误区以及户口至上观念相关。

1.2 个人综合能力的欠缺

诚然,贫困生群体中保研、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个案也屡见不鲜,他们自强自立、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与非贫困生相比就业竞争力并不处于劣势;然而,多数贫困生受家庭背景和传统教育经历的影响,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文艺特长等方面相对薄弱,加之个方面的压力,更无暇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今随着用人单位招聘门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实践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才时的重要考核指标,而这些恰恰是贫困生的“软肋”,综合素质的欠缺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1.3 精神和心理的压力

由于高校贫困生来源较为分散,成长环境各不相同,特别是在就业的过程中的频繁受挫、“就业歧视”、“不公正现象”等,缺乏对各种就业压力的心理准备,易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就业排斥、恐惧和焦虑等心理问题。贫困生的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已成为其能否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1.4 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随着劳动力市场买卖双方角色的转换以及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必然要制作精美的求职材料频繁参与各种招聘会。而高校贫困生在勉强凭借政府和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及其他各类减免、补助措施坚持到毕业已属不易,再也无力承担高成本的就业投入。此外,迫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生还不得不放弃参加社会上的各类考证、考研、考公务员等培训的机会,这种信息资源的不对称直接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公平”。

2 提升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2.1 积极开展择业指导,消除贫困生的职业价值取向误区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对贫困生的择业指导与服务:一是建立与贫困生的沟通交流机制,实行学工干部、就业专职人员咨询值班制度,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政策、求职择业技巧等专项就业指导活动;二是通过开展“朋辈教育”特别是优秀贫困生就业典型案例教育引导贫困生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三是积极邀请就业指导专家、心理咨询师等对其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案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四是重点加强贫困生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教育,引导他们从入学开始就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不随波逐流,学会合理选择和放弃,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

2.2 举办就业实训活动,缓解贫困生的精神及心理障碍

贫困生要在用人单位为“买方市场”的求职道路上经得住考验,就必须经常参加各种教学主渠道外的就业实训活动,增强自身抗挫折的能力,提前接受社会检验。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教学平台的作用,鼓励和要求贫困生积极参加政府、学校组织各种与就业相关的就业实训活动。在职业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等竞争性较强的比赛项目中邀请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比赛评委,让贫困生提前调整自身的精神状态,克服心理障碍。

2.3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生的综合能力

贫困生个人综合能力是决定就业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应“对症下药”着重加强对贫困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应专门免费向贫困生开设基本技能(计算机、英语)和专业技能(各种专业资格认证)培训,鼓励他们考证、考级;另一方面,高校应鼓励贫困生参与学校各类社团管理、班级事务管理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使得贫困生在参与、策划和管理社团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求职择业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2.4 建立“学业—就业”双重帮扶机制,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

高校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立“学业—就业”双重帮扶机制。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从低年级起对贫困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学业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帮扶以及定向的企业实践,匹配的实习岗位等全程化“校企合作特困生学业——就业资助体系”,将关心特困生学业、就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贫困大学生是国家宝贵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高校要认真做好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切实帮助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目标和正确的择业观,在解决学习、生活实际困难的同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应对激烈社会竞争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确保高质量就业。

摘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愈显突出。作为“弱势群体”的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更为社会广泛关注。本文研究了高校贫困生自身就业问题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提升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学校及同类高校的贫困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研究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高校内部控制——基于风险视角下一篇:试论中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