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2022-11-0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高校招生全面并轨, 学生上大学都要缴纳一定数量的学费。贫困生已成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 而且贫困生的绝对数量还呈现上升趋势, 高校的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贫困生问题已经给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在新时期, 关爱贫困生,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 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公民道德素质升华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及学校、家庭等环境的变化, 加之社会不正之风不断吞噬学生的心灵, 导致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1.1 自尊又自卑的双重性格冲突, 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贫困生自尊心非常强, 过分的自尊又导致了自卑。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大多数贫困生对艰苦的生活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他们好强、好胜, 希望在生活上独立自主, 经济上自食其力, 为父母减轻负担, 但是在贫困生独立、自尊的背后, 却隐藏着强烈的自卑, 他们不愿意别人了解自己的家庭状况, 生活困难羞于启齿, 缺乏坦然面对和战胜贫困的勇气, 在寻求和接受资助时常感到人格受到了伤害, 有的甚至不愿参加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活动。再加上贫困生到了大学后, 往日的尖子生难以“鹤立鸡群”, 内心产生失落感, 从而更加剧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 形成自尊而又自卑、坚强而又脆弱的双重性格。

同时, 作为贫困生, 经济上的窘迫也是最怕同学怜悯和看不起的隐痛。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同学间物质生活水平的差异, 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刺激。为了维护自尊, 他们极为敏感、脆弱。一方面他们需要资助, 另一方面又觉得像是接受施舍。贫困生中大多数来自贫困地区, 他们的成长环境极为艰苦, 使他们比普通学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但由于学习基础差和对获取好成绩的迫切心理, 致使贫困生在学习上的焦虑也十分突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 往往手足无措, 心理承受压力特别脆弱。一点点刺激就会使他们烦躁不安, 困惑不已, 甚至引发精神崩溃。

1.2 人际交往缺乏自信心

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贫困生在日常的同学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非常拘束, 心中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往往采取冷淡、回避的态度和行为, 久而久之, 严重影响了学习与生活。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活动有时难免需要额外的开销, 许多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 对这类活动只能消极退缩。另一方面, 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业、反差巨大的生活方式以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冲击, 使一些贫困生因此而自卑, 自我封闭, 不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 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 常常给人以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长此下去, 会造成性格上的严重缺陷, 孤独沮丧, 对前途失去信心。

1.3 自强自立意识薄弱

大多数高校学生并不具备经济独立能力, 维持他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经济来源依赖于家庭, 而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就更难以对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面对经济困难, 一些贫困生消极被动地等待各种困难补助, 认为自己是贫困生, 学校的各种减免、各种社会捐助是自己应得的, 加上缺乏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 缺乏自强自立意识, 宁肯受穷挨饿, 也不愿意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缺乏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不仅造成了他们性格心灵的扭曲, 还往往影响了学业。

2 坚持以学生为本, 主动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这些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着高校贫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存在的心理问题, 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满怀热情地深入到贫困生中去, 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 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树立信心。

2.1 对贫困生真情关爱, 从思想上教育和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作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 我们理应以人间真情当好贫困生的“第一知情人”和“第一帮助人”, 加强对贫困生的真情投入, 用诚挚的爱心抚慰他们稚嫩而残缺的心灵, 增强他们克服暂时困难、立志逆境成才的信心。

部分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正确的贫困观。要使贫困生认识到贫困是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 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既不有损于人格, 也不存在什么耻辱。但面对贫困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态度。教育贫困生要敢于面对贫困, 要以积极的态度来生活, 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贫困虽然会对个人的发展带来一些限制, 但也能带来种种优势, 如可以养成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不仅可以帮助克服眼前的困难, 还能给予成就一切的勇气。中外历史和现实都证明, 许多伟人都出身贫苦, 许多成功者都是艰苦奋斗而致。要教育他们通过实际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尊严和自信, 做到“穷而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2.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是消除心理问题的的重要方法。一是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学习, 让贫困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特点, 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二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解答各种困惑, 引导贫困生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三是开展贫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 为贫困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四是在学校应配备专业心理医生, 以便对严重者及时进行治疗。

2.3 从经济上扶助、生活上体贴贫困生

对每年大一新生中的贫困生, 开辟绿色通道, 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帮助他们交纳学费, 使他们不因经济困难而忧虑。入学后, 学校要及时为他们提供校内的勤工助学机会, 使他们通过劳动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使他们经常保持一种愉悦心情, 为顺利完成学业奠定基础。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还可以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实习期间, 企业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 学校逐步建立半工半读制度, 做到减轻贫困学生的负担。同时, 积极开展党员、教师、学生与贫困生结对子定向扶助活动。注重在对贫困生进行物质济贫的同时, 做好贫困生的精神扶困工作, 加强信心和爱心教育。

总之, 面对新形势,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复杂而艰巨的。高校贫困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扶持, 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与疏导。我们每一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 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真切的感情走进学生的心灵, 遵循规律, 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 尽己所能帮助贫困生在大学期间健康成长, 使每一位贫困生不单学有所成, 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提出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对贫困生真情关爱, 从思想上教育和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从经济上扶助、生活上体贴贫困生,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营造良好的校内环境等。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军华.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2 (5) :30.

[2] 宋术学.关于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4 (5) :62.

上一篇:妊娠期糖尿病对妊娠结果的影响下一篇:电气控制柜的抗震以及电磁屏蔽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