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贫困文化解析

2022-07-19

第一篇:西部贫困文化解析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

199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UNICEF)寻找摄影师去中国边远贫困地区拍摄儿童生存状况,希望从国际上为中国贫困地区的儿童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援助。10年来,摄影师曾璜足迹遍布宁夏、甘肃、云南、山西、陕西、新疆、广西、河北、安徽、四川、贵州等十多个省区的几十个国定贫困县,拍摄这些地区有关儿童的教育、卫生防疫、疾病控制等方面现状„„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回憶、小時候。

9岁的云南女孩黄香菜因必须承担家务劳动而辍学。在中国实施“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后,女童们辍学常常不是经济上的原因,而是繁重的家务劳动。

居住在城镇的孩子不会深究他们日常喝的水是从哪儿来的。水龙头一打开,水就来了。然而,对家住陕北黄土高原山腰上17岁的刘建李来说,每天天一亮,就必须牵着毛驴下到几百米的山脚驮两桶水,以解决全家一天的生活用水。 通向水井的路是一条羊肠小道。晴朗的冬日,这条小道还算好走,但刘建李和他的“伙伴”仍在几个拐弯处扬起了呛人的尘土。雨天和大雪天路况的艰难便可想而知。

15分钟后,他们来到了井边。接着,刘建李用一个1米左右的小钩吊着一个小铁桶从井中打水,约5分钟后,驴背上的两个大木桶都装满了水并用塞子堵上,这时就该回家了。上山回家的路对驮着100多斤重的驴来说本来已很艰难,况且这条驴很快就要下崽了。刚刚还不时憨厚地笑着的刘建李也开始气喘吁吁。返程比来时多花了

一倍时间。

就这样,刘建李每天往返两趟为8口之家运水喝。洗衣服时,往返次数更多。由于劳动力有限,家里种的庄稼只能靠老天降雨,完全听天由命。刘建李每天除了运水,还要背柴、放羊和种地,这让上了5年学的他不得不中途辍学。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回憶、小時候。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山区,学生挤在一间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上课。

中国属于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包括新疆、宁夏、内蒙古、青海、甘肃和陕西在内的西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干旱缺水问题。虽然自1949年以来政府兴建了3000多座水库,但中国有近5000万人面临饮水难题,其中多数人居住在降水量小或因地形崎岖蓄水困难的中西部。

发展经济可以解决环境导致的生活贫困,经济改革使近2亿人脱离了贫困线,但仍有一部分人生活在世界银行规定的贫困线以下,即每天不足10元。除此以外,近年来一部分地区还出现了返贫现象。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回憶、小時候。

在离中缅边境3公里的云南苗寨里,辍学的女童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贵州省交乐村4岁小波的继父原是当地富甲一方的煤矿主,因为使用高砷煤,不幸中毒致癌,全家也因病返贫,家徒四壁。在山西大营村也有许多孩子因饮用被污染的水导致砷中毒。原本是富裕了,希望喝上干净的水,没想到花钱打水井,误打到砷超标的水层上,因病返贫。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回憶、小時候。

幸运上学的广西女童,晚上在教室上的阁楼里就寝。从家到学校,她们通常要走几十里的山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网站资料显示:儿童往往从他们的长辈那里继承了贫穷。营养不良的妇女生下低体重婴儿。这些婴儿长到幼儿时期,微量营养素缺乏会使他们发育迟缓,家庭和学校恶劣的卫生状况也导致他们经常生病,学习质量无法保障。成绩不良或家务劳动的负担往往使他们不得不过早辍学。即便辍学后能够找到工作,微薄的收入也会让他们继续在贫困线上挣扎。这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

西部贫困县儿童生存现状回憶、小時候。

一位5岁的四川女童和她9岁的姐姐帮助爷爷奶奶从五里外的责任田往家背大白菜。姐妹俩的父母在外地打工。

也许是我们习惯了“家丑不可外扬”,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各地都已相当富裕了。他们常常质疑为什么还要向中国提供援助资金?这种舆论环境可能导致中国儿童的获赠率大大低于周边国家。

现在,能为生活在贫困地区儿童从国际上获取援助,尽快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是更务实的考虑。

第二篇:西部贫困山区县脱贫攻坚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西部贫困山区紫阳县来说,由于南水北调重要水涵养区域,在2200多平方公里、拥有35万人口的农业大县,一无工业经济支撑,二无农村经济产业链带动,三分耕地七分大山现状,实行了工业限制发展的情况下,要完成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是紫阳县一份高难度的答卷。但是紫阳最大优势是富硒资源,蓝天白云下的青山绿水、交通便捷优势来补短板。倾力开发富硒食品、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小镇来带动农村富硒特色小吃,以游促增、以吃拉动农产品消费,完成脱贫摘帽工作。

第一,紫阳县固有的资源优势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端,汉江上游,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道号“紫阳真人”)曾在此修行悟道而得名,意为“紫气东来,阳光普照”,是全国唯一以道教名号命名的县。属国定贫困县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重点县。是全国两大高硒区之一,属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中国最清洁的河流汉江纵贯全境,出境断面水质达国家Ⅱ类标准,被誉为“硒谷之史”。南有巴山屏障,北有秦岭阻隔,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天然休闲度假胜地,有“汉江画廊”美誉。这里川腔秦韵交乳,茶文化、道教文化、民歌文化、汉水文化融汇,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闻名的“民歌之乡”。紫阳富硒茶久负盛名,始于商周,兴于盛唐,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素有“贡茶之乡”美誉。交通便捷,襄渝铁路、包茂高速穿境而过,已融入西安、重庆、武汉半日经济圈。

第二,坚强的组织保障、强力推动政策措施,彰显为民情怀

紫阳县把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县当前首要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摆在统揽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严格督查问责,提高考核权重,实行“一票否决”,并制定出台《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年初召开了脱贫攻坚工作动员会,成立了县指挥部、镇工作团、村工作队三级脱贫攻坚工作机构,抽调200余名干部驻村抓脱贫攻坚,干部驻村包抓、部门精准帮扶的工作机制步入常态化,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首战,坚持“县负总责、部门联动、乡镇主体、村为重点、工作到组、扶贫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紧扣精准施策,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坚持因村施策,因人施策,按照对象精准、底数精细、措施精确的要求,形成到户到人的具体方案,分类落实移民搬迁、产业发展、劳务技能、教育扶贫、健康卫生、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举措:县财政安排2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亿元,加大脱贫攻坚投入,将所有项目、资金向脱贫攻坚集中。组织实施日常督查、季度抽查、半年巡查,对各镇和部门脱贫攻坚工作实行常态化督查;创新考核机制,提高脱贫攻坚在年度目标考核中的分值权重,并实行“一票否决”;对工作不力、未完成年度脱贫任务或弄虚作假的将予以最严格的问责。

第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县财力薄弱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链乏力。目前脱贫着力点零散,只是解决一时燃眉之急,不可持续。根据省、市下达给该县30个贫困村、1.29万贫困人口的年度脱贫目标任务,笔者进村入户实地了解目前精准扶贫情况,发现大多数扶贫工作队策略是发动贫困户分散粗放搞养殖,动员有条件的搬迁到村集中安置点。对购买村集中安置房的贫困户,按政策每户补助5万元,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完善交通、水电、医疗、娱乐、社会保障等公共设施建设。搬得起贫困户到安置点后一时新鲜过后,粗放零散养殖基地都失去,年龄大了打工无人要,成天无所事事,每天起床要吃要喝得花钱,水电通讯养老医保缴费得花钱,日常生活所需产能自给无从谈起。搬不起的贫困户因缺钱缺劳力,养鸡养羊养猪一年一吃一喝年光族的粗放零散扶贫,当年脱贫二年返贫现象极为普遍。

二是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无支柱产业扶贫带动,完成中央下达脱贫摘帽时限,任务非常艰巨。如紫阳县200多个行政村虽然基本通水泥路,但大多数坡徒弯急路面狭窄,货车通行困难,即使有支柱农产品,外运困难较大。加之没有规模产业链、没有储藏保鲜保质设施,无销售渠道,任何农作物种多了无销路就会烂掉,因此大多农户种植玉米、土豆、红暑等零散少的低产值、低效益的作物,就连蔬菜也很少有人种,农民自给蔬菜都要去超市购买外地菜。目前,抓农产品种植规模、抓农村产业经济链、抓农产品销售才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三是贫困人口素质偏低,缺乏致富领头人。目前,大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但基本上未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普遍从事苦、累、重、脏且收入低的工种。留在农村的多数都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小孩,劳动力少,再加上不敢干、怕失败、等人带的想法导致扶贫推进慢。

四是贫困农民主体意识薄弱,“小农”意识不同程度地存在。贫困村大多数村民对扶贫产业还持观望态度,不作为,不积极,很大一部分村民“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被动等待帮扶的现象比较突出。

五是扶贫产业规模小,结构单一。现有的扶贫产业大多都是以户为单位实施,没有地方特色产业链,扶持的力度没有放在规模产业链上,没有扶贫产业结构可持续的发展思路。

第四,脱贫攻坚思路与对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增收的基础和关键。

一是围绕青山绿水为中心、倾力打造汉江特色游,促进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紫阳县要以生态资源为依托,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着力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的产业精准上下功夫。沿汉江两岸打造景点步行观光游,如选择森林茂密山峰建造休闲亭、富硒饮食农庄、茶艺民歌表演等,做大旅游产业,带动农户发展。

二是做大做强生态种植围绕旅游产业循环发展。探索绿色产业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生态扶贫,政府要筹措资金捆绑使用,重点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特色劳务(民间艺术表演打造旅游特色)、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每个镇开发2至3处各具特色旅游观光景点,每个村5至10个农家乐,着重发挥企业、合作社、致富能人的带头示范作用,引领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县根据各镇地域特色,统一布局,大力实施“茶园品茶观光”,如向阳镇合垭村魔芋包安置点;发展“休闲补硒农庄”,如双安镇是紫阳县富硒地带中心区域。汉王镇、洞河镇、焕古镇可全力打造“橘园下摘橘品茶棋牌娱乐休闲”金秋产业链工程。全面推行以县建公司,镇建合作社,村建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捆绑式”产业扶贫。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提升扶贫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让贫困户更多参与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和服务,确保持续增值收益。

三是大力发展森林景点及生态养殖产业。海拔较高,山大人稀的乡镇要利用森林资源着力打造山寨版吃住游一体化特色景点旅游,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研发富硒牛肉、羊肉、鸡肉、猪肉干进超市进景点,努力形成“县有龙头企业、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主业”的长效扶贫增收机制,使生态旅游生态养殖产业成为贫困县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界岭镇、联合镇、东木镇木王村、燎原村等可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生态旅游招览外地游客,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政府+金融+保险+公司+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的整村推进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在产业链上脱贫致富。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互联网让“万山阻隔”变成“近在咫尺”,成为贫困县各个乡镇提高开放度、融入大市场的一次重要机遇。要让“互联网+”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因此,通过构建互联网+产业平台,让社会便捷地了解贫困山区县生态资源、特色资源、优势资源,帮助解决好当地特色农产品难卖等问题,实现产销无缝对接,有效解决贫困农户持续增收难题。

总之,对历来无工业经济支撑,家底薄弱的西部贫困山区县来说,脱贫不脱贫,关键在农民。重点要找准路子,摸清底子,要把优势资源最大化利用,凸显你无我有、你有我特的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资源生态化、经济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精准脱贫之路,要把加快脱贫与生态优势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精准脱贫目标。

第三篇:给西部贫困山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贫困山区的小朋友:

你们好!

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我愿以真诚的心与你交朋友。我叫xxx,是xx省xx市实验小学的五年级学生,今年12岁,是一个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女孩。我的学习优秀,爱好作文。

告诉你们,我们实验小学可美了!有四幢楼房,分别是教学楼、综合楼、和体艺馆,最东面的

一、二层楼就是我们就餐的地方。还设有操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地、图书室……校园内,鲜花盛开,绿草如茵。我们还有年轻有为、富有创意的校长。美丽的环境、优秀的老师为我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但是,我从电视和报纸上了解到你们生活在低矮的土屋里,那里光线昏暗,一切都是灰蒙蒙的。你们由于缺乏营养,身体瘦瘦的,脸也瘦瘦的。可是眼睛是明亮的,我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到了你们对学习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那一支支短小的铅笔和已经拿不住的橡皮,无一不触动我的心。

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和你们的处境相比,我觉得你们身上有一种锲而不舍的、渴望学习的精神,这值得我学习!我真诚地希望能与你“手拉手”,成为好朋友,用我们的力量来帮助你。如:捐上压岁钱、零花钱、学习用品,和你一起度过学习上、生活上的难关。同时进一步了解你的不容易,体会你的艰辛,你呢?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那就给我回信吧!我等着哦!

祝你

天天开心、成绩优秀

远方的小朋友 xxx

第四篇: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阅读727次

2007-09-01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赵静特

发布时间:2006-11-5 18:31:47

原出处:彝族人网

摘要: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较低、办学规模小、效益低。学校布置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教育投入不足,自我造血功能差、学校管理差、教学质量低、社会、学校学习教育的环境较乱、较差、“普初”工作的推进和巩固难,扫盲工作困难;

对策:强化依法治学、集中教育投资,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中心、完善内部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采取分类教学。

关键词:

强化依法治学 入学率

办学规模

教育资源

教育环境

教育投资

教育体制

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分类教学

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由于受到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多种因素制约,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中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低,办学规模呈滑坡趋势。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必将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西部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瓶颈。四川省布拖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定贫困县,平均海拔2000多米,又是一个高寒山区县,在西部贫困县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就以布拖县为例,浅析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较低。据调查小学入学率达94.3%,其中女童入学率为87.2%;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9.6%;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入学率为32.8%;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0.6%。小学辍学率为6.9%,初中辍学率为9.7%,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比例为61.2%。2005年,小学6年保留率为45.5%(没有考虑中途转学到县外就读因素),初中3年保留率为76.5%(没有考虑中途转学到县外就读因素)。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受历史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有相当多的群众, 甚至部份干部对文化教育的作用重视不够, 认识不清。尤其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致使女童入学率更低,初中流失的学生中多数为适龄女童。二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群众居住分散,增加了学生读书的困难。三是部份党政领导干部对教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教育工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没有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将教育工作列入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四是全县各乡镇没有制定有利于学龄儿童入学的优惠条件、办法,在《乡规民约》、《村规民约》中没有列入有关教育方面的条款,如对不支持学龄儿童入学的家庭可采取哪些强制性的惩罚措施。五是现行教材理论性强、实用性差,教学中存在着围着考试这个指挥棒转的现象。教学与实际生活、生产严重脱节。学生所学知识生活中用得上的太少,教育投资回报率太低。挫伤了群众对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使群众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所起的作用不大, 甚至读了书的学生不愿、不会劳动了。在发展家庭经济,脱贫致富方面,读不读书区别不大,甚至吃亏。

2、办学规模小、效益低。学校布置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全县现有幼儿园1所(另有3所学校附设学前班),小学167所,中学4所(其中:高完中1所、单设初级中学1所、附设初级中学2所),教师进修校1所,教育科研机构1个。

全县现有13个幼儿(学前班)教学班,在园(班)幼儿548人;小学57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538人;初中2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60人;高中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9人。

全县现有各类公办教师935人,其中:学前教育教师29名,小学教师742人(包括扫盲、成人教育教师30人),另外现有小学代课教师达306人,初中教师133人,高中教师18人,成人中等教育和教育科研教师13人。

全县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5所, 2005年培训学员7200人,劳务输出培训学员6450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5.68%,扫盲脱盲人员巩固率达96%,农技培训面达33%。

全县开办中小学一类模式双语教学学校3所、5个教学班、165名学生;开办二类模式双语教学学校46所、365个教学班、11198名学生。

全县有34所学校开办了寄宿制班,有寄宿制学生5480人,其中重点寄宿制学生1680人。

从全县在岗公办教师总数计算,人均负担学生21.8人。其中小学人均负担24.98人,初中8.72人,高中8.28人。与正常要求初中人均负担学生16人相比,差距较大。如果算上代课代职教师,这一结果会更低。另外,布拖县还有一师一校近30所。由于学校(主要是村小)分散偏僻,教师、教学设备,教室、场地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社会经济效益较差,造成较大浪费。仅代课代职教师每年代课费近16万元。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布置不合理,县城和区中心校教师超编,而乡(镇)、特别是村小教师严重不足。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受山区地理条件限制、群众居住分散;二是办学思想指导有误,教育发展总体上没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统筹规划。教育资金投入分散,过分强调村村建学校,解决小学生就近入学问题。造成村小过多,学校规模小、多数学校不象样子;学校分散且分布不合理;三是学校管理不健全,尤其对学生安全管理、生活管理不正规,导致学生家长不放心,对学生寄宿制学校生活不支持;四是教育资金短缺、对学校正规化建设和学生宿舍修建投入少,无力承担更多的学生寄宿。

3、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部分学校缺教室、缺课桌,正常教学秩序受影响;村点校办学条件差,绝大部分学校校舍都是土木结构,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除了教师和课桌外,基本一无所有;乡级及以上学校危房多,达7361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就有5281平方米(其中布拖中学存在C级生活用房1200平方米、D级教学辅助用房1500平方米;特木里小学存在C级生活用房880平方米,D级教学用房1000平方米,D级生活服务用房2060平方米);各级学校设备简陋,缺乏起码的教学用具、图书和文体器材;寄宿制学生生活用房严重不足,普遍存在借宿情况,不利于统一管理;县村小大部分校舍破旧,设备紧缺,经费困难,长期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很不适应教书育人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经济落后、财力有限,还存在办学只靠政府的陈旧观念,争取社会资金较少;二是部份领导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识不足,认为教育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难以体现政绩;三是各学校没有校办企业、农场,没有经济创收来源。

4、“两支队伍”建设和教育内部管理面临较多问题,“两基”巩固和推进“普九”面临巨大压力。

教育干部管理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虽然有较大改善,工作积极有极大提高,但管理理念、方式、方法有待更新和改进。

教师队伍量少质弱,教师编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较大差距。

村级学校代课教师比例大,全县小学有近一半的教学班由代课教师代课,学生家长对绝大部分代课教师不信任,对教学成绩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对学生入学、巩固造成极大的冲击。

当前位置:第1页

请选择>>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赵静特

发布时间:2006-11-5 18:31:47

原出处:彝族人网

小学生流失量大,全县小学流失率达6.9%,巩固下滑的势头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治标的措施还有待加强。

女生比例低,在校生中,小学女生比例仅有27.6%。

高年级学生流失严重,从2003年“普初”验收至今,全县小学高年级共减少学生1800名,其中绝大部分是寄宿制学生。

上课率低,与要求相差很远,抽查部分乡村学校的上课率最高的有90.7%,最低的仅53%,平均只有73.4%。

5、学校管理差、教学质量低、社会、学校学习教育的环境较乱、较差。其主要原因有:一是许多学校偏僻、不便管理、监督,教学工作随意性大,特别是村小的学校管理缺少科学手段和方法。二是由于贫困县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困难、教师福利待遇较差,积极性不高;三是社会尊师重教风气差、校风、学风较差;四是对学生管理力度不够,一方面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少,简单粗暴地惩罚多;另一方面对有恶习的学生不敢管,甚至有“迁就了坏学生、吓跑了好学生”的现象,学生外流现象严重;五是部份教师素质差,责任心不强,不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使当地群众意见较大,六是招生制度和毕业就业制度改革也对部分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6、“普初”工作的推进和巩固难,扫盲工作困难。据统计,布拖县的文盲、半文盲有 64000 余人,占人口总数的49.2%,每年新增文盲700余人,复盲 3300人;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部份领导对此项工作产生畏难情绪,认为人力物力投入多,见效差;二是不断有新文盲出现。三是扫盲经费短缺,要彻底消灭文盲每年需投入扫盲经费20万元;四是部份群众,尤其是年轻妇女受落后思想的影响,不愿参加学习,即使学习也只是走走形式,致使扫盲工作不易开展,扫盲成果巩固难。

二、 对策及建议

从总体情况看,贫困地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领导重视不够,缺少信心和决心,措施不得力;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对文化教育作用认识不够;教育投入不足,争取社会资金少;学校分散,布置不合理,办学指导思想背离教育规律,办学规律效益差;学校管理差,教学方式单一;入学率、巩固率低;文盲、半文盲多,扫盲工作难度大。为此,我们一方面以“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为契机,针对现状和困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调整思路,解放思想,大刀阔斧地开展扶贫教育、实体教育、创新教育等,以教育发展人才为目标,以教育促经济,努力增加教育的实用性,服务于社会生产;提高教育投入回报率,增加群众对教育的热情、提高积极性;鼓励群众对教育的参与和支持,提高当地群众整体文化水平;全面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使人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其主要措施有: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依法治教,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县乡主要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认识到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要树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最终取决于教育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素质高低”的观念。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切实担负起对教育工作所负的职责;加强对《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宣传,大力提倡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从各方面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努力改善教师生活条件,每年为教师办几件实事、好事。各工委乡(镇)党委必须将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负责实施和管理。特别是要对当地学生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切实负起责任;制定完善有利于当地教育发展的《乡规民约》,特别写进强制学龄儿童入学的条款等措施,像抓计划生育一样抓教育,使之法律化、合理化,并严格执行。各工委,乡(镇)要对教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制定实施细则,分类量化教育工作的各项指标,层层落实任务,签订责任书,实行年终考核。各工委、乡(镇)应成立教育学会,业务上由县教育局具体指导,各工委、乡(镇)党委书记任会长,区、乡中心校长任副会长,动员全社会办学力量,支持当地教育;同时,要把教育工作作为各工委,乡(镇)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制定出具体的奖惩措施,对教育工作任务完成得好、工作成绩突出的要予以表彰奖励;对未完成任务、教育事业长期落后的要限期整改,并追究责任,对有关人员进行组织处理;对当地教师和群众普遍反映对教育工作漠不关心的领导干部,要给予警告,记过或撤职处分。

2、完善内部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职业化的技术教育;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一是抓好以“四制”改革为核心的学校内部管理。即“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教学目标责任制”、“结构工资制”;二是抓好教师“五项”基本技能培训,学历培训及教材、教法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三是抓好教育科研、优化课堂结构、掀起教改高潮,向科研要质量;四是各校必须因地制宜,创办特色学校,努力抓学生劳动技能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吃苦精神。五是农村学校必须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上课时数;六是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安全、健康、科学、国防等教育,举办多种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让学生“乐不思蜀”;七是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五讲”“四美”教育,形式生动活泼,不要说教;八是抓好学生常规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真正做到“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成才,树文明校风”,充分发挥学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建设阵地作用。

3、采取分类教学,不同收费的办法。针对家庭情况,学生学习及学生兴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实际情况,由学校,家长及学生协商(主要是初中以上学生),采取不同收费,分类教学方法进行管理教学。

(一)、收费不同。A类学生收费低。主要是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或虽经济条件好,但只希望读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家庭);或学生成绩不理想,兴趣在其他方面;B类学生收费高。主要是对经济条件允许,读完小学后要继续升学、读初中、高中、上大学;或家庭困难,但本人条件好,成绩优秀,有继续深造读书的愿望。(对后一种情况,由本人写申请,当地政府予以适当补助,以保证该学生正常读书,接受良好教育)。

(二)、A、B两类学生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一是教材不尽相同,A类学生所用教材,一方面包括现行教材,但教学中以生活、生产实际运用为目的,强调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学校、教师要有选择性教授有关内容,侧重点不在考试,而在所学知识能否适用于社会,并化为技能;另一方面学校、教师根据本县,本乡实际,传授在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方面所需知识,强化技能培训,如现代养殖和种植技术等;二是对A类学生要注意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先进生活方式和科学观念,民族文化、歌舞表演等;三是A类学生应有一半时间用于劳动实验,在学校农场把所学知识尽快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使用,并定期举办学生成果展;四是B类学生则按现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学习。但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五是A、B两类学生考试内容、深浅要求和方式不同,A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测试和书面成绩应各占一半。

(三)、教学方法不同。A、B两类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不再死记硬背,教师由灌输转为引导,所学知识技能以理解运用为主相同外,A类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各阶段,除必学的科目外(不包括英语),其余大部份科目由学生和家长自己选择,或由教师建议。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师喜好或自身特长,或根据教师建议,选择不同课程和教师。教师的课是固定的,学生的课不固定,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有时可能在一起上课,听同一个教师授课。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赵静特

发布时间:2006-11-5 18:31:47

原出处:彝族人网

B类学生则按现行教学方式,但不同班级的学生有可能在一起上课,学生根据自己对教师喜好选择教师上课。B类教学同一年级必须至少保证两个班,课程安排一样,如上语文时,要由两个教师在两个班同时进行,教学进度也应保持一样,以便学生选择。

(四)、实行不同收费和分类教学的好处在于:一是保证困难家庭学龄儿童上学,提高入学率、巩固率;二是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群众对教育参与的积极性;三是促进教师教学的改进,增强教师责任心;四是有利于加强学校管理、减少教师花费在学生不守纪律等方面的精力。提高教学质量。

(五)、不同收费和分类教学目标:A、B两类学生入学率提高;B类学生升学率逐年提高;A类学生完成普初毕业后在各行各业有一定生存能力,较快适应社会,在脱贫致富奔小康有更多的技能和办法,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根本改变。

4、集中教育投资,形成县区乡三级文化中心。由于贫困山区地理条件的限制,群众居住分散,学校布置也较分散、偏僻。但分散办学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学校规模小,偏僻,不易管理、监督,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易损坏,造成浪费;二是不易留住较好人才,即使留下来的教师也不安心教学;聘请的代课教师、一方面教育水平低,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占去大量教育经费;三是各村小教学管理不正规,教学随意性较大;四是没有教育文化氛围,不利于孩子的培养教育。

为了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针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较慢,管理水平低,县城和区中心校教师超编,村小教师严重不足等现状,希望今后集中有限的教育投资,加大群众对教育的投工投劳,以县城,各区乡(镇)为中心,形成县、区、乡(镇)文化教育中心,以化解各种现存的问题。其中关键在搞好学校管理,尤其是学生安全,生活管理和寄宿校舍的修建;同时,各乡(镇)党委,政府对群众做好动员宣传,制定好送子女入学的奖惩措施,让群众高高兴兴,放放心心把子女送到县城及区、乡中心校读书,接受教育。

5、加大寄宿制管理力度

2004——2005学年我县完成寄宿制发展计划,全县有34所学校开办了寄宿制班,有寄宿制学生5480人,其中重点寄宿制学生1680人。拖觉中心校、西溪河中心校、沙洛中心校寄宿制规模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对全县寄宿制经费的管理,加大了《布拖县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管理使用的办法》的执行力度,寄宿制经费都按要求及时拨付,各校建立了寄宿制学生档案,据实填写了《布拖县寄宿制学生基本情况卡》并按月公布经费开支情况,深入到各寄宿制学校开展了内部审计。根据《凉山州寄宿制中小学校管理办法》,我局连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各校食品卫生安全的检查,各校加强了对寄宿制学生学习、生活、纪律、劳动、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管理,生活管理员、事务长、炊事员的工作职责更加明确,管理办法日趋完善。大部分寄宿制学校伙食堂都申领了《卫生许可证》,大部分炊事员都参加了体检,取得了《健康证明》,使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都能得到基本的保障,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以较好发展,基本做到了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寄宿制办学效益有所提高。

6、认真落实好国家“两免一补”

一是建立健全实施“两免一补”的有关管理制度措施,根据省州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布拖县关于“两免一补”经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严格杂费的管理、审计制度;二是严格“两免一补”对象的审查监控,确保贫困农村学生能享受国家补助,使贫困学生能在国家的帮助下完成学业,今年共为全县14925名农村贫困中小学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免除了杂费;三是加大“两免一补”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学生和家长明白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关怀,提高了群众的办学积极性;

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定期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全县及各乡(镇)大力宣传教育,逐步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大力提倡教育优先,树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观念。

2、制定全县群众投工投劳的措施办法,无条件为教育服务,逐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

3、在救济款发放上应优先照顾到有子女入学的困难家庭,最好把救济款发放到上学的学生手中,解决学生生活困难。

4、扶贫首先是教育扶贫,将部分扶贫资金应集中到学校,“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促进乡(镇)文化、卫生建设,形成乡(镇)经济文化中心。

5、A类教学的假期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如气候,农忙等情况做相应调整,但总课时不应少于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以利于学生养殖、种植等试验教学。

6、将机关的电视等有利于教学的器材、设备无偿捐赠给所包乡、并做适当的集中和调剂、进行分配。

7、结合A类教学实际、定期抽调农、林、牧、水电等农口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培训学生,传授基本的、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8、将县、区、乡(镇)党校及农民学校集中在县城学校及区、乡中心校,集中资金的使用,既可培训乡(镇)干部,也可办扫盲班,提高各种资金的使用率。

9、加强农村教育附加费、职工教育附加费、城市教育附加费管理使用。每年要从农村教育附加费中拨出一定经费作为寄宿制学生学习、生活补贴。

文章来源:彝学网(网聚彝学) http://222.210.17.136/mzwz/news/20/z_20_4220.html

第五篇:西部贫困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目前从总体上看,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学校教育的“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差距非常明显。造成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教育政策中的“ 城市中心”取向和重点学校制度、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均、城乡师资力量悬殊和贫困家庭收入水平低等。本文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均衡发展;西部义务教育;对策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和自治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9%。西部贫困地区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主观的和客观的等原因,县域内义务教育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育条件等形成明显的差距。在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因而社会对义务教育公平最为关注。基础教育的大头在农村,不加快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缩短城乡教育差距,就不可能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任务,面对将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要求接受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公益性、普惠性、公平性的特征。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应有之义。

基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在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国家制定的有关基础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基义务础教育法规、政策,都要体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思想,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必须均衡配置;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具体教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中,要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衡的教育和发展机会。从教育资源的配置看,教育的“硬件”设施,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校舍、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的配置,教育的“软件”,包括教师、图书资料等的配置是否均衡;从教育结果(目标)看,包括学生能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教育的功能看,是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

约翰·罗尔斯对教育公平有三种理解:“①教育机会的公平;②教育过程的公平;③教育结果的公平。”[1] 还有研究提出,“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性的原则,均衡是为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不是搞“一刀切”,而是要鼓励办出特色;“均衡教育”也不是限制发展,把高水平的拉下来,而是要鼓励发展快的地区提高质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把水平不高的拉上来;“均衡发展”不是低水平、停滞不前静态的教育,而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教育 。

另外教育具有平等化的功能,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平衡器和稳定器,也是社会再分配的一个调节手段,通过教育能够促使处于弱势状态的人群向上层流动,从而增进社会的平等,促进社会的稳定。

二、县域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表现和成因

(一)表现

1.学校教育的“硬件”设施差距非常明显。县城各个学校基本配备了计算机、多

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软件等先进仪器设备,校舍、运动场等都达到标准化建设。有的还有塑胶操场、人工草坪球场等;而乡村的一些中小学却只有陈旧不堪的教学楼,在很多村点小学更有危房存在,课桌椅破旧,其余什么硬件设施都没有,成为遗忘的角落。

2.师资队伍差距大。县城各个学校集中了大批高素质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骨干、学科带头的教师特别多,不论是学科、学历、知识结构还是年龄结构,都达到了比较高水准的配置。而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地域分布、文化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缺乏,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乡村小学英语、图、音、体、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非常缺乏,学历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反差大,是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3. 优质生源过度集中于县城中小学(特别是中学),择校风在县城屡禁不止,择校问题越演越烈,中考升学分数排位,就近入学政策不仅没有阻止择校行为,反而是择校问题越演越烈。

4.与县城相比,乡村中小学辍学率高,贫困家庭、农民和外出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子女教育薄弱。

(二)成因分析

1.教育政策中的“ 城市中心”取向和重点学校制度是导致教育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形成了一种“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执行的是对城市中小学校进行倾斜的教育政策,这种政策直接表现为在教育财政和教师人事制度向县城学校倾斜。其结果是:县城的教育普及程度远高于广大乡村地区,县城中小学校占有的物质资源和优质教师资源比乡村学校高得多。[2]有的地方政府有钱在县城建“示范学校”、“窗口学校”,却无钱帮助农村的不合格学校达到基本标准。这种发展却是以牺牲非重点学校的发展为代价换来的,它拉大了重点学校与非重点

学校的差距,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

2.现在的乡村中小学教师中有很多是民转公的教师,他们原来大多是高中甚至有少数是初中毕业,还有相当部分是中师大专毕业生。随着近年来大规模的在职学历进修的开展,乡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大都达标。但乡村教师学非所教的现象非常突出, 再加上培训质量低,造成了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虽然达标了,可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偏低,教师的地方性补贴、住房等待遇很难落实。导致了大多数乡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千方百计地调往条件和待遇较好县城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福利待遇偏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繁重,是制约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

3.在现阶段优质质量教育资源还处于稀缺状态下,乡村优秀的小学毕业生纷纷涌入县城重点中学,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有点能力的家长也都会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子女联系到县城重点中学就读,就近入学政策不仅没有阻止择校行为,反而是择校问题越演越烈,使得乡镇薄弱学校的生源和社会声誉越来越差,教育的质量越来越差低。

4.一部分西部边远地区,尤其是初中辍学现象还相当严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有些家长和学生对到学校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生活比较困难的一些家庭,驱使一部分学生出现长期辍学或者在西部的季节性辍学。还有因学习成绩差而造成的厌学,这在很多地区已经成为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学校基于升学压力造成了一部分学校放任,甚至施加压力让学生辍学,从而减少毕业生的基数来提高升学率和平均成绩。另外在西部某些山区,由于布局调整使得学校过于集中后,增加了一些学生上学的难度。

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西部贫困地区县域义务教育所面临的困境,结合分析当前国家的相关

教育政策,笔者认为,要促进西部贫困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的早日实现,亟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一)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责任,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牢固树立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资源配置、政策制定和宏观指导等方面体现均衡发展的要求,即政府的投入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平等的,具体说来,就是学校的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图书和仪器设备等应大致相当,而不应当是相差悬殊。当然,投入均衡并不是搞平均主义、整齐划一,而是更要向薄弱学校、弱势群体、落后地区倾斜,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2.强化政府投入责任。“要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落实好“三个增长”要求,大幅度增加义务教育投入。对省、市、县三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投入责任要划分明确,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尤其是省级政府要加大统筹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优先用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保障水平。”[3]

(二)扶持薄弱学校,实现校际间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

扶持基础薄弱的学校是缩小校际间差距的重要手段。薄弱学校是由于实行重点学校制度而对非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不足而形成的。教师队伍素质决定教育质量,要改变薄弱学校的状况,从根本上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在经费和教师资源配置上倾斜。在资源配置上,取消长期以来教育资源优先向重点学校配置的倾斜政策,不再把有限的资金、教学设施和优秀教师主要流向重点学校,而是向乡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倾斜。教育经费调配优先保证薄弱学校;设立专项特困

扶助经费,补助簿弱学校;对薄弱学校教学设施、图书资料无偿划拨或增大补助;为鼓励教师稳定于贫困地区工作,地方财政在实行教师工资统发的基础上,对贫困地区教师增发补贴。

2.师资培训政策倾斜。教育行政部门应针对薄弱学校教师素质低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对薄弱学校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①通过定向培养、优先安排在职教师参加各种脱产或在职教学业务进修、分配优秀师范院校毕业生和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定期支教等多种途径,充实薄弱学校的教师力量;②通过与重点师范院校结对、与重点师范院校的骨干教师结对的方式,由重点师范院校帮助薄弱学校培养、培训骨干教师;③加大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和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培训、多媒体等应用技能培训,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缩小城乡教师的 “数字鸿沟”。

(三)突出弱势群体补偿,切实解决好农村儿童、流动儿童和县城家庭经济困难子女等弱势群体的义务教育问题

对于弱势群体,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帮困助学,使均衡教育得到有效提升。弱势补偿主要通过公共财政资源对社会低收入阶层、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农村和边远地区人口接受义务教育进行补偿,教育投入坚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特别要解决农村困难学生入学难和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必须建立严密的监督机制,充分保证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补贴资金全部用于困难学生,流动人口子女全部安排在公办学校免费就读,地区财政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要保证乡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享有同样的教育,要减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失学率,政府必须担当起主角。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56

[2]杨东平.教育公平是一个独立发展的目标[J].教育研究,2004(7) [3] 李明华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选择与制度设计[J] .中国教育学刊,2008, (9)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作者简介:1.莫永生(1978-),男(壮族),广西东兰县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教育基本原理

2.莫忠纯(1974-),男(壮族),广西东兰县人,广西东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校车安全自查报告下一篇:校本培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