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2024-05-08

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精选十篇)

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篇1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介入放射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DSAF下行全脑血管造影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近年来该院神经内科和介入科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已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 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 手术全过程的护理环节是一项基础工作, 现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在该次研究过程中收集该院在2010年4月—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 其中男性患者67例, 女性患者53例, 患者的年龄在32~71岁之间, 在临床表现方面, 患者当中40例为脑出血患者, 但患者的血肿位置不明确;30例患者为脑出血疑似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患者;20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过多, 其脑血管畸形;20例患者为脑瘤患者并发中风, 其脑出血与脑梗死症状无法明确区分;10例患者为颈内动脉病变, 需要手术治疗, 对患者的病症部位确定等情况。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120例患者均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 对患者的病灶及病症情况进行鉴别诊断。

1.2 临床护理

在该次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当中, 主要包括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 详细的情况如下。

1.2.1 术前准备

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开始前4 h对患者进行禁食, 对患者的插管部位进行常规的皮肤清理, 使用肥皂水进行清洗, 该组患者的插管位置均为股动脉, 注意擦洗患者的会阴部位。同时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血检、X线检查及心电图、碘过敏实验等, 同时在患者进入医院之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心理护理介入, 加强对患者的交流, 及时的掌握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不适等, 并消除患者的各种消极心理。对与情绪较为紧张的患者可以进行一定的镇静剂使用, 确保患者的心情平稳, 之后进行手术前的常规资料准备, 包括辅料包、器械包等, 并对手术室进行消毒[1]。

1.2.2 术中护理

患者在手术检查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要同步介入, 协助医师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手术中的操作, 如暴露患者的刺穿部位, 调整患者的姿势, 及时的对患者的各种问题进行讲解, 消除患者的焦虑等情况, 如果患者持续紧张, 可以配合使用一定量的镇静剂, 当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等不良反应时及时的进行处理治疗。同时在手术当中做好患者的常规心电监护,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反映给医师进行处理。

1.2.3 术后护理

完成手术之后, 患者的身体情况可能会出现一定时间的不适, 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刺穿部分进行30 min左右的按压和包扎, 在手术后加强对患者的刺穿关注度, 如出现出血等情况及时的进行处理, 并告知医师。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监护护理, 并协助患者进行一定的活动, 如翻身等, 在术后加强对抗感染等方面的护理, 定时对患者的刺穿口进行消毒, 并清洗患者的会阴、尿道口等, 防止出现并发症等情况, 增加对患者的营养支持[2]。

完成手术之后, 对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效果观察, 包括对患者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 同时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回访, 了解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等情况。

2 结果

在该次临床检查的过程中, 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患者的病症确诊当中, 40例为脑出血患者的血肿位置清晰显示, 30例脑出血疑似症状患者中16例为硬膜外血肿, 14例为硬膜下血肿, 血肿位置确诊;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畸形患者的血管情况也同步显示, 10例患者为颈内动脉病变患者的手术位置等情况也直观的检测出。在临床检查的过程中, 120例患者当中118例患者为一次检查确诊, 2例患者检测结果模糊, 通过再次检测之后患者的病症准确确诊。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 患者出现3例感染情况, 通过临床对症处理之后患者的症状痊愈, 在临床护理工作的回访当中, 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较高, 其中116例患者为满意, 满意率96.67%。

3 讨论

脑血管造影在临床检查过程中不但可以清楚地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颅内大血管及大脑半球的血管图像, 还可测定动脉的血流量, 所以, 目前已被应用于脑血管病检查, 特别是对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定性定位诊断。其不但能提供病变的确切部位, 而且对病变的范围及严重程度亦可清楚地了解, 为手术提供较可靠的客观依据[3]。

在该次研究过程中, 120例患者的病症情况也取得了有效的确诊, 在临床检查当中患者的检出率较高, 直观的对患者的病症情况进行了有效的判定。但护理过程中按照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分类护理, 同时接入强化护理干预和心理护理, 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效果, 通过临床回访,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在临床脑血管造影的护理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的加强常规护理,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提高患者的心理护理等工作, 及时的与患者进行交流, 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 增加临床上的治疗效果[4]。

摘要:目的 研究在临床全脑血管造影过程中的临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均使用全脑血管造影术, 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总结, 研究其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结果 在该次研究当中, 120例患者的手术均较为顺利, 患者的护理效果较为优异, 临床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较高。结论 在临床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 包括临床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等, 增加患者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全脑血管造影术,放射技术,护理方法,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欧阳羽, 冯新民, 李信友.前交通动脉瘤与A1段优势血流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 2007, 12 (9) :78-79.

[2]范文辉, 孙胜军, 杜柏林, 等.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中预防血栓形成的体会[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9, 6 (12) :123-125.

[3]满晓, 冷振璞, 庞在英, 等.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诊断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0, 4 (2) :17-19.

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篇2

【摘要】目的:探讨经股动脉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血管内支架介入术的安全性和并发症以及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5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或支架置入术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影像学资料分析,总结出有效的护理方案,通过术前告知,心理疏导,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如体位、排尿功能训练,术后监测足背动脉、穿刺局部患肢制动等,加强术中、术后监测和护理,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通过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精心护理,观察患者每一个细微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给予恰当处理, 25 例患者中2例支架介入术患者由于血管严重狭窄支架无法到位而手术终止,其余病例均获手术成功。无1 例发生血栓及穿刺处血肿,无1 例发生意识加深,脑血管造影术成功率为100 %。结论:脑血管造影虽具有相对的安全性,但作为一种创伤性检查,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配合医生术前做好充足准备,术中与医生紧密配合,术后认真细致的护理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对提高检查的安全性,确保造影成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脑血管病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护理

脑血管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病占75%~85%,国内每年新增缺血性脑病的患者约150万人[1]。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血管痉挛、狭窄或闭塞,使血流中断而致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坏死,产生的脑功能障碍,并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惊厥、肢体瘫痪或失语等。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已有多种影像学诊断方法,但DSA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各级分支的大小、位置、形态和病变异常,具有MRI和MRA无法比拟的优越性[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的血管检查方法[3],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临床应用因其图像清晰、造影剂用量少,减少了由于大剂量造影剂引起的某些不良反应。造影剂可以直接在屏幕上显示颅内血管的管径、行程、形态与侧支循坏,是神经介入治疗的基础[4]],对判断脑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程度、范围、侧枝循环代偿情况及介入治疗、搭桥术等进一步治疗措施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5]因此极为方便临床诊断和治疗。近10年以来,这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6]。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是将导管经外周动脉选择性插入颈内、颈外动脉或椎动脉内造影的方法。经股动脉穿刺是全脑选择性造影的最佳途径。脑血管造影术对CT 与MR起的补充作用是可以显现出颅内病变的位置及其血液供应情况, 能够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是目前评价脑血管狭窄、闭塞、动脉瘤和选择治疗方案的唯一“金标准”[7]。同时也是介入治疗最终术前评价标准。因此良好的护理配合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功的因素之一。也是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的一项基础工作,现将我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5例DSA患者中,男17例,女8例,年龄40~82岁。1.2治疗方法 患者平卧位,在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经皮肤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血管鞘,,通过插入一根特制的导管插入股动脉腔内,在电视监护下选择性地插入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注射造影剂后拍片,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及性质,以协助诊断疾病,确定治疗和手术方法。DSA监视25例脑血管病患者,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或支架置入。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 术前告知和心理护理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虽然操作简单安全,但由于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手术,术中有一定的痛苦,难免产生顾虑和恐惧心理,易造成血压升高或脑血管痉挛,影响造影效果。因此,术前一天应与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履行告知义务,即可以使患者掌握相关医学知识,了解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又体现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尊重,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缓解不良精神状态。具体方法是由专人负责,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以及导管室的环境。与病人进行交谈评估其心理状况,部分病人紧张、恐惧,均为缺乏脑血管造影知识导致。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向病人讲解有关脑血管造影的检查方法、简要经过、安全和可靠性、检查中可能有什么感觉、应怎样配合。注意观察病人表情,如出现紧张、恐惧等问题时,及时指导病人放松,做深呼吸,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舒适的体位。在与病人交谈时,语言和蔼,语调亲切,目光柔和。在告知过程中,还要根据告知对象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认知能力乃至宗教信仰、性格类型以及心理状况等来确定告知的内容,针对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情况和心理状况,对手术部位、入路、手术时间、手术转归及术前准备情况、需要配合的方面、使用药物的作用,甚至怎样由病房到介入中心,由谁来陪同,给予有选择性的讲解,认真倾听患者的陈述和要求,了解其心理状态,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对介入治疗的预期,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客观分析介入治疗的预后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方法、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感觉、注意事项如伤口有异样感或热感增强等,一旦有这种情况出现,应立即报告医务人员。手术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可结合DSA介入成功的典型病例教会患者做到精神放松,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恐惧心理,增强患者的信心甚至可让邻室的DSA术患者现身说法,以取得其良好的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

2.1.2 术前体位训练 手术体位采取平卧位,造影时患者必须保持不动,否则会影响到成像的清晰度;术后术侧肢体应伸直制动24 h ,向患者讲述此卧位的重要性,必要时给予约束带约束术肢。练习床上排便,指导伸髋平卧24 h 翻身方法,教会患者术后咳嗽、排便时需用手紧压伤口,避免腹压增加,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2.1.3 术前充分训练排尿功能 术前讲解床上排尿训练对预防术后尿潴留的重要性, 由于术后患者需要肢体制动,术前排尿功能训练极为重要。训练前男性患者准备尿壶,女性患者准备女式便器,排便时应用屏风遮挡,保护患者的隐私,消除紧张心理。具体方法:患者在确定手术前24 h 开始进行排尿功能训练,当患者感到有尿意时,不要立即上卫生间,嘱其平卧在床上,放松腹部肌肉,护士协助放好尿壶,不要催促排尿,让其放松,如果30 min 未排尿,尿意明显,适当辅助物理刺激,如按摩、热敷下腹部或听流水声,同时可采取侧卧位,必须保持双下肢完全伸直。术前嘱患者排尿, 术后向患者解释多饮水, 以促进造影剂排泄, 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并可促进排尿反射。发生尿潴留时给予热敷按摩下腹部, 诱导排尿, 配合按摩三阴交、关元、中极、气海等穴位, 促进排尿反射, 无效时采取导尿术。

2.1.4 病情评估 全面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完善各种常规检查和辅助检查 如尿常规、血常规、心肌酶、肌钙蛋白、血型及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抗生素皮试,有心肺异常的患者还应行心脏超声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同时做头部 CT 扫描及详细的专科检查。2.1.5 术前准备

2.1.5.1 备皮

备皮范围严格按照手术要求上至肚脐,下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包括会阴部, 保持会阴、腹股沟、穿刺区域局部皮肤清洁,插管部位备皮。检查穿刺部位有无皮肤感染、破损等,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周围皮肤,以防损伤,有皮肤感染者暂缓造影。2.1.5.2 手术前1-2天进易消化的食物,术前禁食6 h ,禁饮4 h , 不禁药(降糖药和降糖针剂除外),防止术中出现呕吐。2.1.5.3 术前10 min 排净大小便,意识有障碍者术前留置导尿。2.1.5.4 术前3~5天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波立维,尼莫地平。术前30 min 肌注鲁米那100 mg。如患者紧张焦虑情绪较明显可给予安定5~10 mg 静注,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镇静,防止躁动影响操作过程和造影质量。

2.1.5.5 DSA 术前测量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双足皮肤温度, 以便术后对照。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

2.1.5.6 建立输液通道在插管的对侧肢体建立留置针通道,做碘过敏试验和抗生素皮试

2.1.6 物品准备 准备好造影所需的各种物品及药品,备好心电监护仪、注射泵,输液泵,氧气、吸痰器装置,各种解痉镇静剂、抗过敏等急救药品。2.2术中护理

2.2.1术中观察

因操作医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治疗和x线图象上,不能很好的观察病人,所以我们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心率心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控制血压在正常水平,血氧饱和度在98%以上,随时观察加压输液袋的液体情况。因在导管及导丝推送过程中及支架释放中可刺激颈动脉血管发生血管痉挛,造成脑缺血、缺氧,刺激颈动脉窦而致迷走神经兴奋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可能撕裂血管内膜和斑块使栓子脱落而发生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8],因此我们要做好严密观察并认真记录。

2.3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术后病人住监护室 24小时,持续心电监护,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变化,生命体征、瞳孔和意识的变化。

2.3.2 穿刺肢体护理 患者术后卧床休息24小时,术肢制动4~6小时,必要时用约束带适当约束术肢。注意观察局部有无出血、渗血、活动性出血,观察穿刺肢体的皮肤温度、颜色及血运,观察患者伤口弹力绷带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渗液,压迫器压迫伤口情况是否正确,测双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有力,双足皮肤温度是否相同。术后持续监测24小时,术后12小时内每30分钟/次,12小时后每1小时/次,并做好记录。密切观察下肢末梢血运情况,是及早发现股动脉栓塞及明确栓塞程度的依据。如出现穿刺部位膨隆、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能为局部血肿压迫动脉。患趾端苍白、小腿疼痛剧烈、皮温下降、感觉迟钝则提示有股动脉栓塞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2.3.3 生活护理 给患者创造整洁、舒适的环境,协助患者进食、大小便,做好口腔、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拍背、按摩,促进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防止发生褥疮。做好生活护理,保持穿剌部位的清洁卫生,防止穿刺点局部感染。术后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尽快排出,观察患者排尿情况,必要时给予导尿。对留置尿管者行膀胱冲洗、尿道口消毒,以防泌尿系感染。勿饮牛奶等产气食物,防胀气。无恶心呕吐者可进食,应嘱患者少量多餐。鼻饲者应合理搭配膳食,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患者48 h 后可下床活动,嘱患者勿剧烈活动。如出现剧烈头痛、头胀、恶心、呕吐、癫痫、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发生同侧颅内出血,应注意有无上述症状出现,如发现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遵循循序渐进、由轻到重,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的原则。

2.3.4 用药护理 为预防脑血管痉挛术后我科术后预防性地应用解除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3-5ml/h,应用注射泵,严格控制泵速,同时监测血压的变化,避免血压忽高高忽低,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拔鞘后给予低分子肝素 4000U皮下注射,2次/天,共7天, 为预防血栓术后常规口服阿斯匹林时应注意用药期间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大小便的颜色,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及牙龈有无出血,有无便血、血尿等。同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 天、改善微循环药物,高血压者辅以降压药及活血化淤药物。3.常见并发症

3.1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形成和假性动脉瘤 是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术中发生血肿多是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壁所致;术后发生的血肿除血管壁损伤外,可为拔管后压迫不当或因咳嗽、打喷嚏,过早下床行走等原因所致的缓发性出血所致。因此拔针后穿刺点要加压包 扎,以免血液外渗形成局部血肿。

3.2 血管内血栓形成 是介入性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栓塞以下的肢体温度降低,皮肤苍白,疼痛,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避免严重后果的关键,术后24小时内注意观察局部情况,避免过多活动。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3.3 血管痉挛 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这主要是由于介入材料、造影剂及术中的刺激引起的,导丝、导管反复穿刺血管或在血管腔内停留时间过长以及多次穿刺、导管过粗、血管本身有粥样硬化等病变均可引起,临床可表现为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和无力等神经症状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血栓形成。可按医嘱给予苯巴比妥钠肌肉注射,或泵注入尼莫地平以逐渐改善症状。

3.4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过度灌注综合征:这也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并发症[9],多见于有严重狭窄和伴有高血压的患者。由于狭窄动脉突然扩张使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引起过度灌注而导致严重的脑水肿,甚至颅内出血,临床可表现为头痛、头胀、恶心、呕吐、癫痫、意识障碍[1]。尽管患者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狭窄程度有不同,但有效控制血压均是预防的关键,应严密控制血压、心率并给予对症处理。3.5 脑出血 由于导管的机械刺激导致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而出血,或因情绪紧张导致血压突然升高血管破裂而引起。3.6脑梗死 由于术中血管壁斑块脱落或导管上血栓形成而出现,其表现与脑出血相似。

出院指导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虽然是一种比较新的治疗方法,但术后也有不少患者出现焦虑心理,担忧会不会再发生脑血管狭窄,故护士应在出院前多给患者讲成功病例以打消其顾虑。出院前责任护士还应根据每位患者的病因做好卫生宣教,使患者认识到积极治疗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重要性,并嘱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避免情绪激动,合理膳食,给予低盐低脂高纤维易消化清淡饮食,保证每日饮水量,劝其戒烟戒酒,保持大、小便通畅,常规服用抗凝药,向患者交代服药的目的,重要性及不良反应,避免间断不规律用药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服药期间如出现牙龈出血,皮肤有瘀点瘀斑,即来医院就诊。和定时监测血压变化,术后1个月来门诊复诊,出院后3-6个月来医院复查脑血管造影。讨论

近年来随着此项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逐渐得到了医务界和总多病人的认可,然而DSA作为一项有创检查,存在许多操作风险及许多并发症,因此对病人的心理有较大的影响,许多病人表现出紧张情绪,个别病人产生恐惧心理,以至于放弃造影手术,从而失去治疗机会[10],因此要求护士适应新技术的发展,熟悉检查的过程和必要性,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护士术前准备妥善、术中紧密配合、术后准确及时的观察病情及完善各项护理是分不开的,是减少并发症的有效保证。本组25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经过我们精心细致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总之,术前做好患者的全面评估、加强心理护理、重视行为指导及术前准备,术后加强观察和护理,可提高患者对手术的适应性,提高术后恢复速度,减少风险的发生率,确保造影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 殷勤.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7(10):946948.[2] 程敬亮,杨运俊,邓军,等.Moyamoya病CT、MRI和DSA的诊断价值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2006,41(3):538-540.[3]刘玉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20例临床应用的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86,20:66。

[4]贺树能.脑血管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与诊断[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4(1):26-29.[5] 栗占国.神经系统疾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2.[6] 肖书萍,王桂兰.介入治疗与护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2.[7]姜卫剑,王拥军,戴建平.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 [8]林秀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护理,护理研究,2003,17(9):1029-1030。

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篇3

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2年7月在我院导管室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护理内容,观察护理效果。

结果:经过认真的术前精心准备,细致观察术中的病情变化,术后认真细致护理,468例患者无不良反应,手术成功率100%。

结论:精心的护理对确保DSA检查成功、减少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全脑血管造影 围手术期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87-01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仪(DSA)是一种新型的诊断治疗仪,是应用数字计算机程序选择性的全脑血管造影,属于有创性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术是经皮肤动脉穿刺在全身肝素化的条件下,通过数字减影(DSA)开展的一项血管内介入手术方法。该方法是诊断各种脑血管疾病的唯一“金标准”[1]全脑血管造影术有一定的创伤性,我院神经内科自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共进行468例全脑血管造影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无不良反应,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男262例,女206例,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52.5岁。所有病人均符合脑血管造影术的适应症。其中脑梗死2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5例,脑出血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后循环缺血106例。

2 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手术方法的不理解,会有恐惧的心理。初次手术的患者焦虑程度较高,且获取有关信息和知识的愿望比有手术史的患者更强烈,这显著地影响疾病的预后的转归[2,3]。因此护士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手术过程及方法和手术的重要性,让患者理解,从而消除患者恐惧的心情。也可让同病房的手术过的患者现身说法或者让患者家属去看看手术后的病人,让他们明白手术的微创性及术后对生活不造成影响的情况,让患者能安心的配合。

2.1.2 常规护理。根据医嘱完成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的检查,术前做好皮肤准备,剃去会阴部的毛并清洁皮肤。根据医嘱术前2小时开始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以3ml/h的速度缓慢静脉推注,术前30分钟给予苯巴比妥钠0.1g肌内注射,并在左侧上肢建立静脉通道。取下患者身上的金属饰品,以免影响X线检查。术前嘱患者排尿,必要时留置尿管。

2.2 术中护理。舒适的手术环境可以改善手术患者的心理压力。在手术开始前跟患者说明术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让患者有不适及时指出而不要自己来处理以免影响术者操作。交待患者由于DSA检查床较小,不得随意翻动以免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主动跟患者聊天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每5分钟测量血压一次,根据血压来调节尼膜地平的流速。医生在插管过程中手法应熟练轻柔准确到位,根据患者个体状况选择用药剂量。医护间准确无误地配合,可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检查时间[4]。在注射造影剂时患者有可能会出现注射局部或全身发热感,这时要告知患者此种情况为正常的反应,让患者理解,以免影响到患者的情绪。注射造影剂时嘱患者屏气不动,必要时固定患者头部,避患者头部晃动后导致图片不清楚影响效果。在整个手术过程注意随时与患者进行沟通,避免患者紧张导致血压波动。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注意有无头痛、头晕、呕吐、肌力下降等神经系统症状,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口护理。术后用沙袋压迫针眼处4小时,术后8小时解除弹力绷带,注意保持术口干燥,无菌敷料保持清洁。术后15小时内下肢制动,避免术侧肢体弯曲,术后24小时后才能下床活动。

2.3.2 病情观察。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变化,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根据血压变化来调节尼莫地平的流速。观察术侧肢体的足背动脉搏动。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疼痛等。

2.3.3 加强基础护理。术后患者卧床需要卧床休息24小时,因此要求我们协助患者进行大小便的护理。术后如是清醒患者嘱其多喝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如是昏迷的患者就要注意液体的补充,以利造影剂的排出。

2.3.4 观察有无并发症。由于术中使用肝素抗凝,因此术后需密切观察有无局部出血倾向。由于手术过程中使用造影剂,而造影剂在药物中毒所致的肾功能不全仅次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通常以血肌酐升高大于或等于20%~50%为标准。因此术后得按医嘱抽血验肾功能,密切观察尿量及尿液的性质。手术过程由于导管及导丝的机械刺激,有些患者会有脑血管痉挛,因此术后我们常规使用尼膜地平以3mg/h的速度微泵推注,推注过程随时观察血压的变化并根据血压来调节流速。

3 结果

经过了我们精心的护理,所有手术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恢复良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4 护理体会

作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DSA是具有微创和安全的特点,但是毕竟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加上造影剂的副作用,以及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通过护理人员术前对患者进行精心的准备,术中密切观察及护理,术后认真护理,使本组患者无一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善卫剑,王拥果,戴建平.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

[2] 侯佳娴.全腦血管造影术患者的告知及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8):131

[3] Moerman N,Van Dan FS,Muller MJ,et al.The amsterdam pleoperative anxiety and informa tion scale(APAIS)[J].AnesthAnalg,1996,82(3):445-451

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配合 篇4

全脑血管造影属于有创性检查。回顾性总结8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配合, 提出术前全面评估病情、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密切观察术中、术后病情变化, 积极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成功配合脑血管造影术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3年5月-2009年12月共为82例患者施行全脑血管造影术, 其中男54例、女28例, 年龄18~67岁, 平均39.8岁。患者术前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50例, 鼻咽癌动脉化疗7例, 顽固性鼻衄5例, 舌癌动脉姑息化疗7例, 脑转移瘤姑息化疗6例, 缺血性脑中风早期溶栓7例。检查时患者均无严重颅内压增高症状, 无脑膜刺激征, 但伴意识障碍者5例。82例患者全部采用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插管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 均取得满意效果。

1.2 方法

患者平卧, 取右侧股动脉穿刺点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行Seldinger 法穿刺, 置入5F 穿刺鞘, 按50U/kg 全身肝素化, 4F 造影管在导丝引导下分别超选至双侧颈内动脉, 双侧椎动脉开口处, 分别对各支血管进行造影, 造影剂采用碘海醇或欧乃派克, 分别于动脉期、毛细血管期及静脉期摄片。

2 护理配合

2.1 术前准备

2.1.1 术前准备与病情评估:

完成各项术前检查, 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及会阴部备皮;准备手术器具及急救药品;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 必要时可给予地西泮或鲁米那等镇静催眠药物;术前6h禁食, 4h禁水。

2.1.2 术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进一步讲解手术目的和意义、简单的造影程序及术中配合要点, 使患者对手术有所了解, 并列举成功的病例, 增强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信心, 以赢得患者的最佳配合。特别要告知患者术中要保持平卧, 注射造影剂时可能会有轻微不适, 但不可晃动头部, 否则会影响成像效果。82例患者中有6例意识障碍者给予约束制动, 其余患者配合良好。

2.2 术中配合

2.2.1 建立静脉通道, 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严格无菌操作, 与手术医生做好配合。

2.2.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脑血管造影为血管介入性操作, 医护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 防止血栓形成或出血及全身感染。为避免血栓形成, 常规穿刺成功、动脉鞘进入血管后, 给予全身肝素化, 使机体处于抗凝状态, 注意肝素应用时间及剂量, 并及时追加。

2.2.3 病情监护: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皮疹等情况, 防止大剂量造影剂注射引起过敏反应。注重患者主诉, 注意观察患者头痛情况、瞳孔改变及肢体活动情况, 并随时观察输液情况。

2.2.4 手术完毕后的处理:

准确计算体内肝素所需的硫酸鱼精蛋白量, 于墨菲氏管中注入, 以恢复患者进行肝素化之前的非抗凝状态。20min后拔出动脉导管鞘, 穿刺部位压迫15min后以弹力胶布加压包扎。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制动8h, 绝对卧床24h, 观察局部有无出血及血肿, 并观察动脉穿刺远端的血液循环状况, 如皮肤的色泽、温度, 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 每15min 1次, 持续2h。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如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感觉、运动、语言等。鼓励患者饮水1 500ml以上, 以促进造影剂的代谢。

2.3.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 穿刺部位血肿是血管内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1]。小的血肿可自行吸收, 出血量大时引起压迫症状, 导致肢体远端静脉回流受阻或动脉搏动消失时应及时处理。先给予局部湿热敷, 6h后仍无效应行血肿清除术。本组病例无一例出现穿刺部位血肿。 (2) 脑血管痉挛是由于导管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较长, 加之栓塞材料等因素, 诱发脑血管痉挛, 表现为头晕、头痛、呕吐、失语、短暂的意识障碍、肌力下降等, 多于术后12~24h发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因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本组50例SAH患者中除10例于造影前已有脑血管痉挛表现外, 无一例因操作诱发血管痉挛。 (3) 脑出血是由于导管的机械刺激, 导致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再出血, 也可因患者紧张、情绪激动、排便、剧烈活动引起动脉压突然升高、头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再度出血[2],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颈强直、意识障碍等。故应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遵医嘱常规给予酚酞片2片口服, 1次/d, 或便乃通2包口服, 1次/d, 保持大便通畅, 以避免血压增高的因素。同时注意意识、瞳孔、血压、肢体活动的变化, 如发现有颅内高压综合征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本组82例患者经积极的护理配合, 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 无一例发生血栓性并发症或出血性并发症, 均顺利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

参考文献

[1]王希锐.介入放射学问答[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59.

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篇5

【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脑动脉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和分布情况。结果: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存在脑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有89例(74.17%),其中脑梗死组动脉闭塞或狭窄68例(73.91%),TIA组动脉闭塞或狭窄21例(75.00%)。其中颅内动脉闭塞24例,占26.97%;颅外动脉狭窄44例,占49.44%,颅内+颅外动脉闭塞或狭窄共21例,占23.00%。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内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血管造影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准确的诊断依据,值得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全脑血管造影;特点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35-01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脑动脉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和分布情况,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及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1],并且均经CT和MRI检查确诊。排除标准:具有脑实质内出血、颅内占位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有严重心、肺、肝、肾等功能不全的患者;昏迷患者;具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有造影剂过敏史和其它脑血管造影禁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愿意参与本次实验,且签署知情通知书。其中男性患者7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56.75±11.98岁。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8例,脑梗死患者92例。

1.2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入患者一侧的股动脉,放入5F动脉鞘、5F猪尾、全身肝素化及4F单弯导管进行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根据NASCET标准[2]对患者脑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测量。具体的测量主要包括狭窄远端正常动脉、狭窄近端直径和狭窄段等。根据欧洲协作组制定的血管狭窄诊断标准[3],将测量所得的结果分为4个级别:①0级:正常;②1级:血管狭窄率<50%;③2级:血管狭窄率50~69%;③3级:血管狭窄率70~99%;④4级:血管狭窄率为100%或血管闭塞。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脑血管造影结果

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DSA阳性患者89例(74.17%),DSA阴性患者31例(25.83%),其中脑梗死组动脉闭塞或狭窄68例(73.91%),造影正常24例(26.09%);TIA组动脉闭塞或狭窄21例(75.00%),造影正常7(25.00%)。

2.2颅内动脉和颅外动脉狭窄分布情况

89例DSA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颅内动脉闭塞24例,占26.97%;颅外动脉狭窄44例,占49.44%,颅内+颅外动脉闭塞或狭窄共21例,占23.00%。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内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X2=10.6931,P=0.001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

3讨论

脑血管造影(DSA)是电子计算机处理技术与X线血管造影术相结合的一种血管造影方法。对脑血管病患者采用脑血管造影进行检查,不仅可以准确提供病变的位置,还可以清晰的显示出病变的程度。DSA是现阶段临床上对脑血管狭窄和闭塞进行检查的金标准[4]。

通过本次研究使我们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狭窄的分布状况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研究结果显示,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存在脑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有89例(74.17%),其中脑梗死组动脉闭塞或狭窄68例(73.91%),TIA组动脉闭塞或狭窄21例(75.00%)。其中颅内动脉闭塞24例,占26.97%;颅外动脉狭窄44例,占49.44%,颅内+颅外动脉闭塞或狭窄共21例,占23.00%。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内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脑血管造影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准确的诊断依据,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雪,周红卫,杨红梅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1年后的生存情况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2):91-93.

[2]谢瑛.踝臂指数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11):970-973.

[3]尚志红,云中金,张艳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脑動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医学,2014,(3):294-296,297.

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体会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0例, 男49例, 女21例, 年龄30~74岁。DSA检查结果:脑血管畸形15例, 脑动脉瘤9例, 脑血管栓塞15例, 脑血管狭窄20例, 未发现异常11例。

1.2 方法

患者平卧, 2%利多卡因局麻, 采用Seldings技术穿刺股动脉, 置入动脉鞘、导丝、导管, 然后用5F的造影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

2护理要点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在造影的前1 d, 向患者了解相关情况, 判断患者是否有脑血管造影的禁忌, 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患者由于对手术不了解, 常表现为焦虑, 甚至恐惧心理。首先向患者讲解有关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知识, 消除紧张情绪并列举成功的病例, 增强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信心, 取得患者的配合, 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1.2 术前准备 ①做好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 凝血四项, 血糖, 心电图等检查。对有严重出血倾向以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者禁止造影;②向患者告知术前应禁食水6 h, 不禁药;③备皮:备皮范围上至肚脐, 下至大腿上1/3, 两侧至腋中线, 包括会阴部, 切勿损伤皮肤, 以防感染;④碘过敏试验:取造影剂1 ml缓慢注入静脉, 观察20 min若出现结膜充血、荨麻疹、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 说明为阳性, 应立即报告医生停止手术或改用其他造影剂;⑤术前30 min给予患者镇静处理:可用0.1克苯巴比妥肌内注射, 或在术中给予地西泮静脉注射;⑥向患者讲解造影时采取平卧位, 必须保持体位不动, 否则会影响成像的清晰度。 (7) 术前取下金属饰品、义齿等, 以免影响X线检查。

2.1.3 术中配合 ①标记部位。协助患者平卧于检查台上, 充分暴露穿刺、插管的部位, 标记足背动脉, 以便术中、术后进行对照;②操作开始前在左下肢建立留置针静脉输液通道.当出现紧急情况, 如造影剂过敏、 血管痉挛 、低血压 、心动过缓等并发症时, 应及时处理;③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如神志、瞳孔、血压、脉搏、肢体活动等情况。

2.1.4 术后护理

①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神志、瞳孔、术侧足背动脉尿量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注意观察有无颅内出血的发生。如出现脉搏慢而有力, 呼吸深慢应警惕有颅内出血;如出现血尿、尿量减少, 要警惕有无急性肾功能不全, 一旦出现应及时报告医生, 并做相应处理;②基础护理:术后患者平卧, 盐袋加压包扎穿刺点6 h, 术肢制动6 h, 绝对卧床休息24 h。给予患者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除, 对患者施以心理安慰, 消除紧张心理;③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术后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血肿情况。盐袋加压止血。如果出现穿刺部位血肿, 可以延长加压包扎时间, 直至血肿完全吸收;④密切观察穿刺肢体的皮温、肤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肢体感觉的变化。如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 皮肤发绀, 皮温降低, 肢体发麻等, 可能是包扎过紧或栓塞所致, 应及时处理, 放松绷带并通知医生, 以防造成肢体坏死;⑤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头痛、恶心、呕吐为造影剂最常见的并发症。观察头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⑥皮肤受压情况:由于术侧肢体制动, 每2 h给予皮肤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防止祳疮的发生;⑥感染:术后按医嘱常规应用抗生素3 d, 预防感染发生, 同时加强营养, 以增强抵抗力。

3小结

本组65例DSA造影的患者通过精心细致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护士在术前准备的妥善与否, 关系到手术能否顺利进行;术中密切配合, 术后精心护理, 准备及时地观察病情是减少和降低并发症的有效保证。

摘要: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是神经介入放射最基本的要求, 是颅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的基础。结合本院神经内科65例患者的护理经验, 总结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要点及并发症的观察、处理、护理措施, 强调配合医师认真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血管源性神经系统改变, 以及并发症观察的必要性等, 可收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全脑血管造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篇7

关键词:全脑血管造影,股动脉,护理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介入放射技术的飞速发展,在DSAF下行全脑血管造影已在临床广泛应用。随着笔者所在医院成为中美脑中风协作基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已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全脑血管造影对判断动脉的狭窄闭塞的程度、范围、先天性血管缺失、动脉瘤及某些脑肿瘤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1]。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一定创伤性,患者有可能出现某些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探讨如何观察、护理、确保检查成功,保证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手术全过程的护理环节是一项基础工作,现将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科室于2007年7月~2010年12月对72例患者成功的进行了脑血管造影,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龄20~75岁,平均47岁,均采用局麻下经皮股动脉穿刺置人导管进行脑血管造影。术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焦虑、恐惧。2例术中烦躁不安,术后3例述穿刺处疼痛,1例出现穿刺处皮下血肿。上述情况经过处理后全部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后果,72例患者造影全部成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术前心理护理: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大多数患者术前由于对手术不了解,很容易表现为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对清醒患者及其主要亲属应详细介绍造影的目的、方法,手术过程抗凝药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和术后的注意事项,如伤口有异样感或热感增强等,一旦有这种情况出现,应立即报告医务人员。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的配合[2]。(2)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必要检查,全面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作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碘过敏试验等检查,同时作头部CT扫描及详细的专科检查。(3)做好基础护理:术前4 h禁食,以防术中、术后呕吐,术前排空大小便,根据病情必要时给予术前导尿或灌肠。更换干净病号服,取下项链、义齿和其他饰品以防术中伪影影响判断[3]。(4)术前体位训练:手术体位采取平卧位,造影时患者必须保持不动,否则会影响到成像的清晰度;术后术侧肢体应伸直制动24 h,向患者讲述此卧位的重要性,练习床上排便,指导伸髓平卧24 h翻身方法。(5)术前准备:行会阴、腹股沟、穿刺区域局部皮肤清洁,插管部位备皮。检查穿刺部位有无皮肤感染、破损等;检查股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术后对照。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鲁米那钠0.1 g。(6)物品准备:准备好造影所需的各种物品及药品,常规检查造影导管、穿刺针及动脉鞘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日期;检查并提前试用高压注射器;备好心电监护仪、气管插管包、呼吸机、除颤仪、氧气、吸痰器等装置,并提前检查,保证状态良好。备好各种解痉镇静剂、抗过敏等急救药品。(7)环境准备:导管室按照手术室标准要求做好各项消毒及监测工作。术前1h打开空气消毒器,手术结束时再关闭,地面用0.1%的“84”消毒液湿拖。

2.2 术中护理

(1)按照手术通知单查对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以防出错。协助患者平卧,头部垫软枕或头圈,双手放于身体两旁并固定好,两腿分开放平。调整适宜的温湿度,尽量使患者舒服。连接心电监护仪,电极片及导线要离开头颈部,以免影响图像。注射造影剂后患者会感到一阵灼热不适感,告知患者此时一定不要动,以获取最佳图像。如有其它不适,及时反映。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低流量吸氧,以改善脑缺氧。(2)做好术中用药。在患者左上肢或左下肢用Y型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其中一腔静脉输液,另一腔便于术中用药,以利于医生操作。调整好微量输液泵,根据医嘱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泵入或持续静脉慢滴。注意术中时刻提醒术者造影剂的用量,过量会损害患者的肝、肾功能,且密切观察过敏反应。(3)病情监护。因为术中手术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显示器上,故造影过程中随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随时询问患者有无头痛、心悸等不适,注意患者的语言、肢体运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术者,配合医生及时做好处理。在注入造影剂后,应时刻与患者保持联系,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注入造影剂,并根据出现的反应,立即给予相应处理。(4)术中配合。熟悉手术步骤及医生的习惯,做到提前心中有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根据术中需要及时提供造影所需各种材料,要看清各导管的型号、名称等,以防止出现差错。根据术中需要调整好高压注射器的各项参数,如压力、总量、速度等。管理好输液,保持静脉通道畅通,对肝素化患者根据手术时间及时追加肝素,观察动脉加压情况,随时补充压力。注意做好手术者及患者的防护。无菌敷料及覆盖物尽量少沾液体或血液,避免发生感染。术毕拔管,局部伤口垂直压迫15 min后妥善加压包扎,穿刺部位加沙袋压迫6 h。认真填写好介入手术护理记录单。

2.3 术后护理

(1)术后返回病房,要注意穿刺点的护理,沙袋加压包扎穿刺点6~12 h,髋关节应处于伸直位24 h,为防止术肢活动,可将术肢用绷带系于床尾。了解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皮下血肿等情况发生。24 h后可以解除绷带,患者下床活动。(2)注意穿刺肢体血运情况。密切观察穿刺肢体的皮温、肤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肢体感觉的变化,如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发绀,皮温降低,肢体发麻等,可能是包扎过紧或栓塞所致,应及时处理,放松绷带,以防造成肢体坏死。(3)观察生命体征24 h,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尿量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由于DSA是在全身肝素化的情况下进行,术后注意观察有无颅内出血的发生。若出现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慢,应警惕有颅内出血;若出现血尿、尿量减少,要警惕有无急性肾功能不全,一旦出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相应处理。(4)记录24 h尿量,观察尿色及肾区疼痛情况,术后注意大量补液进行水化,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造影剂排出。

3 术后并发症及护理

(1)头痛、恶心、呕吐为造影最常见的并发症[4]。要注意头痛的部位、头痛的性质和程度,造影使用的高压注射可引起血管破裂或加重出血,对脑血栓形成患者,注意肢体活动度有无加重,同时注意瞳孔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2)穿刺部位血肿是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术中发生血肿多是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壁所致[5];术后发生的血肿除血管壁损伤外,可为拔管后压迫不当或因咳嗽、打喷嚏,过早下床行走等原因所致的缓发性出血所致。出血量大时可引起压迫症状。术后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血肿,术后第2天换药,1次/d,局部涂2%碘酒,直至术后第3天。(3)血管内血栓形成是介入性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栓塞以下的肢体温度降低,皮肤苍白,疼痛,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栓形成多在术后1~3 h内出现症状,而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避免严重后果的关键。(4)血管痉挛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导丝、导管反复穿刺血管或在血管腔内停留时间过长以及多次穿刺、导管过粗、血管本身有粥样硬化等病变均可引起,表现为血管变细、中断、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和血液黏稠度增加。患者感到局部疼痛,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血栓形成。(5)TL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患者原有疾病、血管内操作不当及支架放置后造成粥样斑块松动或脱落有关。(6)脑过度灌注综合征:颈动脉狭窄导致脑血管长期处于低灌注状态,为了维持正常脑血流量,小动脉扩张,而慢性血管扩张可导致自动调节功能障碍,无法适应颈动脉扩张术后的瞬时高血流量,从而导致头痛、癫痫、脑肿胀甚至出血。在处理上需严密控制血压、心率并给予对症处理。(7)感染:术后按医嘱常规应用抗生素3 d,预防感染发生,同时加强营养,以增强抵抗力。

4 讨论

作为神经科一种非常重要的诊疗手段,脑血管造影虽然具有相对的安全性,但由于此术是一种有创检查,加之造影剂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造影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造影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充分的术前准备能确保造影顺利实施,是造影成功的前提;术中密切的配合是造影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5];造影术后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24 h,术后准确及时地观察病情并完善各项护理是减少及降低并发症的有效保证。因此,应客观认识到其对患者有诱发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要求护士应适应新技术的发展,熟悉检查的过程和必要性,做好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使检查更加安全可行,对确保造影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凌峰.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动脉注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附163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1):4.

[2]张金华,宜昕.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3,3(12):1141.

[3]刘新峰.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45-358.

[4]文霞.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体会.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2(1):42-43.

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篇8

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患者均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术,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3~83)岁,平均年龄61岁。

2体会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疏导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虽然操作简单安全,但由于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手术,术中有一定的痛苦,难免产生顾虑和恐惧心理,易造成血压升高或脑血管痉挛,影响造影效果。因此,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方法、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感觉、注意事项、手术结果和手术可能发生的危险;简单介绍造影的程序,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以取得其良好的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对清醒患者及其主要亲属应详细介绍造影的目的、方法,举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同时保持病室的安静,减少刺激,使患者情绪稳定。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主动配合检查。

2.1.2相关训练(1)手术体位采取平卧位,造影术全过程中患者必须保持不动,否则会影响到成像的清晰度;(2)术后术侧肢体应伸直制动12h,绝对卧床24h。责任护士应向患者讲述此卧位的重要性,让患者练习床上排便,排尿及伸髋平卧24h的翻身方法,必要时给予保留导尿;(3)教会患者术后咳嗽、排便时需用手紧压伤口,避免腹压增加,以减少手术并发症[2]。

2.1.3术前准备(1)用物准备:术前应准备好造影剂、麻醉剂,股动脉穿刺包,无菌手套,肝素、生理盐水、地塞米松,一次性注射器,绷带,沙袋,监护仪,抢救物品及药品,穿刺针,动脉鞘,导丝,导管,常规输液用品等;(2)术前详细询问病人有无碘过敏史,药物过敏史与食物过敏史。做好常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X线胸透、心电图、干指血糖等)及碘过敏试验。如为阳性及时通知医生,停止手术或改其他造影剂;(3)术前4h~6h禁食,禁饮;(4)术前一日插管部位备皮:肥皂水清洗会阴部,插管部位选右侧股动脉,范围为上至肚脐,下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包括会阴部,切勿损伤皮肤,以防感染;(5)术前触摸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强度,标记足背动脉搏动点;[3](6)术日清晨为患者测量血压并记录。如过高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7)如合并糖尿病患者术日晨测量血糖,因患者禁食应暂停当日术前降糖药物;(8)镇静药物的应用:对过度紧张的患者可适当应用药物,一般选安定(10~20)mg,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9)术日晨为患者行左手留置针穿刺,静脉输入0.9%生理盐水。由责任护士护送病人至介入中心。

2.2术中护理

2.2.1查对按照手术通知单查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床号、年龄、住院号、诊断,防止发生差错事故;

2.2.2体位协助病人取仰卧位,头部垫一软枕,双腿分开平放,充分暴露穿刺部位(经皮股动脉穿刺),尽量使病人感到舒适,以便能长对间保持被动体位,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妥善固定四肢,配合医生进行穿刺部位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保证造影顺利进行。

2.2.3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持续低流量吸氧,一般为(1~2)升/分,改善脑缺氧状态。

2.2.4严密观察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肌力、语言恢复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2.2.5造影剂的应用:尽量减少造影剂用量,严格控制造影剂注射速度,二次注射造影剂间隔时间应延长,术中加强观察,以便及时处理。注入造影剂时会有头部发热发胀的感觉,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和放松训练[4],在注入造影剂后,应时刻与患者保持交流,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注入造影剂,并根据出现的反应,给予相应处理。

2.2.6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无菌敷料及覆盖物尽量少沾液体或血液,以防发生感染。

2.3术后护理

术毕拔管,局部伤口垂直压迫30min后妥善加压包扎,加压包扎的松紧度要适宜,既要达到止血的目的,又要避免血栓形成[5],注意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如无特殊不适由责任护士护送患者推进病房。穿刺部位沙袋加压6h,同时要观察伤口及敷料处有无出血、渗血情况。患者术肢制动12h严格卧床24h,术后24h内护理观察的重点是术侧肢体末梢血运情况,有无水肿,穿刺点局部皮下有无淤血,血肿等以评价加压包扎的效果[6],如出现肢端苍白、腿刺痛、麻木、皮温下降,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提示动脉血栓的可能,若发现下肢肿胀,皮温升高为静脉血栓形成。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瞳孔意识的变化,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术后4h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不含高维生素K的饮食[7]。造影剂在药物中毒所致的肾功能不全仅次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通常以血肌酐升高大于或等于20%~50%为标准[8],可引起血尿、蛋白尿、少尿等情况,因此术后指导病人多饮水,遵医嘱予以补液治疗,以利造影剂从肾脏中排泄。

3小结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具有诸多优点,然而该检查为有创操作,患者可能出现某些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术前完善的准备,术中密切的配合,术后准确及时的观察是确保手术成功的有效保证。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宝民.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

[2]刘玉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20例临床应用的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86;(20):66

[3]慕江兵,安继宁.实用护理与新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284

[4]齐丽雯,孙玉香,心理干预对减轻心脏介入患者术前焦虑的效果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3(3):1066-1077

[5]张艳红,王亚非.可控弹簧栓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10-111

[6]王设霞,王红娟.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2):111

[7]凌峰.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动脉注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附163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1):4

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16例患者中, 男65例, 女51例;年龄23~81岁, 平均年龄为 (60.1±6.2) 岁;脑梗死38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4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28例, 症状性癫痫15例, 脑出血9例, 其他疾病12例。其中包括造影术后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18例和脑血管支架植入术9例,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造影标准。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 常规心电监护, 2%利多卡因局麻, 用Seldinger改良技术行右股动脉穿刺, 选择右腹股沟韧带下方1.5~3.0cm处为穿刺点, 穿刺成功后置5F (治疗用6F) 动脉鞘, 经动脉鞘送入导管及导丝, 应用数字减影技术, 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 根据检查结果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和脑血管支架植入术, 术后拔出动脉鞘、导管及导丝, 徒手压迫穿刺处15~20min, 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或弹力绷带加纱布卷加压包扎。

1.3 结果

116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112例取得成功, 手术成功率为96.6%, 有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有的患者同时发生2种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6.9%, 其中穿刺部位血肿和皮肤淤斑5例 (包括皮下大血肿1例, 皮下小血肿1例) , 脑血管痉挛1例, 尿潴留3例, 肺部感染1例, 低血糖反应1例,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及皮温下降1例, 拔鞘管反应2例。

2 原因分析

2.1 穿刺部位血肿和皮肤淤斑

本组发生5例, 为脑血管造影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表现为穿刺部位皮下血肿及周围皮肤淤斑, 其中皮下大血肿1例是因为动脉压迫止血器错位引起的;皮下小血肿1例和皮肤淤斑可能是局部反复穿刺, 拔管时止血不利, 肝素量过大引起局部渗血和患者烦躁不合作、右下肢制动不良、按压不充分造成沙袋或止血器挪位, 与患者年龄无关。皮肤淤斑可能还与口服抗凝药物有关。

2.2 尿潴留

本组发生3例, 以男性为主, 可能与患者情绪紧张、怕羞、环境改变、右下肢制动、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1例患者有前列腺增生症。

2.3 低血糖反应

本组发生1例, 患者术后1h出现心慌、面色苍白、恶心等症状, 可能是患者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全麻术前禁食8h, 术后没有及时进食有关。

2.4 脑血管痉挛

本组发生1例, 患者在穿刺时出现头晕、头痛、一侧肢体麻木等症状, 可能是穿刺时患者情绪紧张, 导管、导丝推送过程中脑血管内皮受机械刺激痉挛所致, 该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痉挛等危险因素存在。

2.5感染

本组发生1例, 患者在术后8h突发寒战、发热, 随之咳嗽、咯痰, 患者之前无感染病史, 急查血常规血象高, 可能是患者为高龄 (79岁) 、体质虚弱、术中操作不规范、术后抵抗力下降、保暖不足所致。

2.6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及皮温下降

本组发生1例, 可能与绷带包扎过紧、沙袋过大、压迫时间过长影响血液循环有关。术后未注意保暖, 右下肢制动也可造成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及皮温下降。

2.7 拔鞘管反应

本组发生2例, 患者拔鞘管时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症状, 可能是拔管时患者过度紧张、对疼痛敏感、操作者拔管手法及力量欠妥、牵拉血管导致血管腔内压力突然下降, 超过了患者的耐受能力所致。

3 护理对策

3.1 穿刺部位血肿和皮肤淤斑

用动脉压迫止血器较常规的弹力绷带加纱布卷压迫止血效果好, 可以降低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3], 患者也能早下床活动。操作者手法应轻柔, 动作要熟练, 术中尽量避免多次穿刺, 术后拔管时压迫点要准确, 力量要适中, 徒手按压15min以上, 避免用力过度和突然松手, 然后用弹力绷带加纱布卷包扎12h, 1kg沙袋压迫穿刺部位6h, 或者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6~8h, 右下肢制动12h, 卧床休息24h, 3d内禁止右下肢承重。术前口服了抗凝药物、术中反复穿刺、使用肝素量过大、拔管时止血不利者, 应适当延长压迫时间和右下肢制动时间, 烦躁不合作者可用约束带辅助制动。术后6h内每1h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及其周围皮肤情况, 如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周围皮肤有无淤斑等, 尤其注意穿刺部位有无进行性肿胀、包块、剧痛等皮下活动出血现象, 发现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立即用消毒纱布指压穿刺点上方1指处的动脉, 同时报告医师立即处理, 24h内行冰袋冷敷, 24h后用50%硫酸镁湿热敷和TDP照射, 72h后症状基本消失。皮肤淤斑处理如同。

3.2 尿潴留

术前训练患者床上排便, 向患者说明手术后床上排尿的重要性, 消除患者怕羞、焦虑、紧张等情绪, 指导患者进行会阴部肌肉训练, 每2~3h使用便器, 训练床上排尿3次以上, 直至患者感觉排尿自然顺畅为止。患有前列腺增生者, 术前应用药物治疗, 加强术前排尿训练, 进行心理护理, 能有效预防术后尿潴留的发生。本组2例患者经心理疏导和知识宣教, 床旁拉隔帘或屏风遮挡, 采用按摩下腹部、热敷、温水冲洗会阴等诱导方式后自行解出小便。1例患者患有前列腺增生, 诱导排尿失败后行保留导尿, 术后2d下床活动后拔除尿管。

3.3 低血糖反应

术前进行心理辅导, 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禁食6~8h的全麻患者, 术中适当输入葡萄糖水, 术后及时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 少高维生素K的饮食, 多饮水, 可有效地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3.4 脑血管痉挛

术前、术中、术后常规静脉泵入尼莫地平, 可以预防和缓解脑血管痉挛, 有报道其发生率为2%[4]。术前做好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术中操作者手法轻柔, 操作熟练, 尽量避免导管位置过高, 导管在血管内停留时间尽可能短, 减少造影剂的剂量。行椎动脉造影时, 导管不宜进入椎动脉开口过深, 导管末端要固定, 造影结束后马上退出导管。蛛网膜下腔出血6h内不宜造影, 6~24h为造影的最好时机[5]。

3.5 感染

患者术前预防感冒, 增强体质;术中做好无菌技术, 加强保暖;术后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温湿度, 定期空气消毒, 注意保暖, 限制探视人员和探视次数, 协助患者进行翻身、拍背、雾化吸入等均可预防感染。

3.6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及皮温下降

术前检查足背动脉搏动和皮温情况, 便于术后比较。术后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和运动, 加压包扎松紧度, 注意保暖。发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及皮温下降者, 立即请示医生, 根据情况放松绷带或动脉压迫止血器、加强保暖, 按摩下肢后会很快缓解。

3.7 拔鞘管反应

拔鞘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解除其紧张情绪。准备必要的抢救措施,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测血压、数心率, 特别是置大号鞘的、置鞘时间较长的。拔鞘时操作者手法应熟练, 动作要轻柔, 力量要适中, 严禁拔鞘同时按压, 拔鞘后2h内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心率、血压、面色情况, 发现患者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本组1例反应大的患者给予吸氧, 阿托品静推, 补液后血容量很快恢复;1例反应轻微者通过心理疏导, 守护床旁, 及时进食后很快缓解。

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还有很多, 如皮盲症、颅内出血、动脉栓塞等, 有的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需要医务人员术前充分评估、术中规范操作、术后精心护理, 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才能有效控制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分析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 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有效控制或避免并发症。方法:对116例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原因进行分析, 以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116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112例取得成功, 手术成功率为96.6%, 术后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6.9%。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仍难以避免, 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 能有效控制或避免并发症, 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关键词: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许航, 杜大勇, 李元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价[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1) :1039.

[2]常红, 王玲.3种术式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5) :16-18.

[3]邹春莉.动脉压迫止血器应用于经股动脉冠脉造影术后止血效果观察[C].护理管理改革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 2010:348-351.

[4]徐剑峰, 曾令勇, 蒋正方, 等.脑血管造影术的并发症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3) :119-120.

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篇10

【关键词】320排螺旋CT机;动脉血管造影;操作;护理

【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12-02

主动脉疾患的诊断目前仍以心血管造影为主,但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迅速发展,使从头到脚的“一站式”扫描成为可能,即一次扫描可获得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的血管图像,使得MSCT成像在该类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012年5月引进320排螺旋CT机配合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扫描,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准确依据,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现将操作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5月—2013年12月共做动脉血管造影检查315例,男性231例,女性84例,年龄在31岁-88岁,平均59.5岁,病程数小时—1年。

1.2仪器和设备:日本东芝320排螺旋CT机,德国ulrich高压注射器,CT专用18G一次性留置针,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注射液(370mgI/1ml),0.9%生理盐水。

1.3检查方法:患者来检查时,都有不同程度的胸腹疼痛症状,有的疼痛剧烈,呈痛苦面容,首先稳定病人情绪,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及碘剂过敏史,有无严重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出血性疾病,严重的心、肝、肺、肾功能不全等禁忌症。如无禁忌症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便可作检查。

首先给病人建立静脉通路,用18G一次性留置针,选择双上肢粗直且弹性较好的血管,瞩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取足先进位,双手上举于头上方,保持身体静止不动。连接高压注射器于静脉套管针,瞩患者放松,在机器扫描时,同时启动高压注射器,以5.0ml/s流速,快速注入非离子性造影剂优维显(370mgI/1ml)70-80ml,继以同样速度注入生理盐水30ml,瞩病人出现注射部位疼痛或肿胀及时报告,及时停止注射。

2 结果

315例患者中,检查出主动脉粥样硬化42例,主动脉瘤23例,Ⅰ型夹层12例,Ⅱ型夹层25例,Ⅲ型夹层34例。大动脉炎5例,所有检查都顺利完成,无一例穿刺部位局部渗漏,无一例空气栓塞,无心脑血管病意外发生。

3讨论

由于目前MSCT能完成从头到脚“一站式”扫描,一次扫描可获得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的血管成像,横断图像可观察管腔内情况,测量相关直径,距离的数据,三维重建可显示全程概况,同时可以兼顾其主要分支包括冠状动脉、头臂动脉、腹腔动脉、肾动脉、髂动脉等的情况,是目前临床上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大动脉炎、主动脉粥样硬化症等疾病最重要诊断手段。

因此项检查具有经济方便,可重复性好,评价准确的优点,目前MSCT成为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术,支架植入术,血管成形术等治疗手段的主要随访工具,成为此类手术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因MSCT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作用,要想顺利的完成检查,护理好病人是非常重要的。患者来检查时大多数是急、重病人,家属情绪急躁、悲伤、不知所措,首先安抚好家属,不要慌乱,向患者和家属了解病情,有无碘剂过敏史和药物过敏史,解释好做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患者家属同意检查后,迅速给病人做静脉穿刺,手法温柔娴熟,尽量做到一次成功,选择双上肢粗直且弹性较好的静脉进行留置(肘正中静脉、绕静脉),避开有瘢痕、破损、红肿的血管。向病人说明,检查时出现咽喉部、全身及会阴发热感,和过敏反应相区别,打消病人紧张、恐惧、焦虑情绪,配合医生做好此项检查。使患者病情得到及时诊断,给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依据,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尤其是1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率极高,为了顺利完成检查,护士必须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消除紧张情绪,给予病人心理上的支持,是完成此项检擦的重要保证。

參考文献

[1]陈步星,胡大一,洪楠等主编,许玉韵主审,多层螺旋CT心脏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180-192

[2]曾纪英,夏俊,陈红辉.螺旋CT增强造影时的护理[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 22(4) 430-431

[3]张红.数控注射器在CT增强时的护理操作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92)33-34

上一篇:汽车机械故障与维修下一篇:构思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