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脑血管疾病护理

2024-05-12

防治脑血管疾病护理(精选十篇)

防治脑血管疾病护理 篇1

1 护理措施

我们将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中的护理工作分为三期来进行。

1.1 Ⅰ期护理

Ⅰ期护理是对高危人群的护理,其目的是减少发病。

1.1.1 普及预防知识:

举办脑血管疾病护理讲座,普及预防护理知识,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推广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1.1.2 坚持经常性的咨询活动,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走访:

已知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是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通过卫生教育,自我保健,控制血压、体重,改变饮食习惯等,能最积极有效地预防高危人群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

1.2 Ⅱ期护理

Ⅱ期护理是对疾病发生后的护理,目的在于配合治疗减轻症状。

1.2.1 综合判断

简单归纳为:一叫:呼叫病人以观察意识;二摸:摸脉搏和头部有无外伤;三看:看躺的姿势判断有无肢体瘫痪,看瞳孔是否等大判断病情危重程度。

1.2.2 应急护理

脑血管病发病初期必须注意: (1) 保持安静,减少刺激,严禁摇动病人; (2) 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解开衣扣,领带,取下假牙防止脱落; (3) 禁食1~3日; (4) 观察血压,必要时静脉输液脱水降颅压; (5) 头部放置冰袋; (6) 就近就医,不宜长途运送,搬动时三人同时抬头肩部,腰臀部及下肢。

1.2.3 病区护理

按神经内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并针对病人的不同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做好整体化护理。

1.3 Ⅲ期护理

Ⅲ期护理是对瘫痪病人的护理,目的是减轻病人痛苦,促进康复。对卧床不起的脑血管病病人进行家庭随访与康复指导,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3.1 环境与物品的准备

包括房间的温湿度,空气的流通,病人常规用品,特殊训练中使用的简单器材等。

1.3.2 病情观察

除观察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瞳孔变化外,需注意观察与评价障碍者失去哪些功能,尚残存哪些功能,才能有利于护理方案的制定和训练后成效的对照。

1.3.3心理护理

情绪消沉影响疾病的预后和康复,我们注意把握康复期病人的心理状态,注重心理康复的主导作用,使心理康复成为全面康复的枢纽,使病人面对现实,具有培养自身能力的愿望,配合适当的机能训练和指导,从而产生理想效果。

1.3.4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主要预防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感染,以及褥疮、外伤、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1.3.5 功能训练

早期进行肢体和语言功能的强化训练,使病人达到全面康复的效果,急性期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并作被动运动,训练时从半卧位-坐位-起坐-起立-步行-日常动作-精细动作训练。在语言训练中亦应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做好语言交流的引导。

1.3.6 饮食护理

清淡饮食,低脂、低盐、合理控制热量,对康复和预防脑血管病再发有现实意义。

2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一般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是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我国脑血管疾病的自然人口发病率为每年109.7/10万至187.0/10万,且大约有20%~30%的第一次发病的病人在3~5年内复发,近年来还有年轻化和上升的趋势。病后如得不到早期、科学、合理的护理及康复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2.1 缺血性脑血管病

因脑部供血障碍而造成局灶性损害,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1) 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小碎片散落在血液中,或为微栓子,进入脑循环造成局灶性小梗塞,出现一过性偏瘫、单瘫、感觉缺失、失语、失明等,24h内症状和体征均消失,但可反复发作; (2) 脑血栓形成。因脑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血流受阻而造成局灶性脑梗塞,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3) 脑栓塞,因脑外血凝块(血栓碎块)或空气、脂肪、寄生虫卵等,随血流进入脑部,造成急性栓塞,形成局灶性梗塞,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青壮年患者,其瓣膜赘生物脱落成为栓子,造成脑栓塞。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颅CT检查可见低密度的梗塞灶,TIA时可能正常,也可见腔隙性低密度梗塞灶。治疗原则为应用血管扩张剂、钙离子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剂等。

2.2 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以下两种:

(1) 脑出血。多由于动脉硬化形成的微动脉瘤破裂,形成脑内血肿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2)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于先天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而出现剧烈头痛,伴呕吐以及脑膜刺激征的典型临床表现。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脊液压力常升高,外观呈粉红色(脑出血)或血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颅CT可见高密度的血肿影像,周围有水肿带。如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则可见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有高密度影。治疗原则急性期以降颅压为主,保持酸碱平衡。

心血管疾病营养防治培训小结 篇2

心血管疾病营养防治培训小结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它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其中有些疾病。如高血压病和低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与营养因素关系密切,合理的膳食已成为防治这些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神经因素也能引起心血管疾病当我们的身体承受很大的压力,并且这个压力持续存在的时候,血液中钠和水分的保存就会越多,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就越大,所以长期积压没有发泄的情绪是产生高血压的一个原因。在心理治疗时,情绪一旦得到发泄,血压便会较低。因此,如果高血压在药物治疗和食疗效果不好时,则应让病人作心理治疗。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细说 篇3

首要任务是控制好血压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运动猝死、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脂等。这些疾病的产生具有多种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脂、缺乏运动、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高龄、糖尿病、房颤等。而在这当中,高血压应该是最主要的元凶,可以说只要存在高血压,血管就会受到威胁与危害,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脏受损、脑血管受损、肾脏受损、眼底受损、肢体大血管病变等。然而最可怕的还是高血压的并发症,每一种都有可能置老人于死地。因此,控制好血压是老年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首要任务。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老年人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存在着三高、三低、三个误区。三高即: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三个误区即:不愿意服药、不难受不服药、不按病情科学服药。对这样的情况,老年朋友应该认识到,高血压是过早死亡原因中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可预防因素。其次要搞清楚什么是高血压?所谓高血压是指:非同日、3次静息(在清醒、不活动的安静状态下)血压均超过140/9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高血压。正确的测量血压应该秉承:“三同一原则”,即:同一时间、同一状态、同一侧。这样测量出的血压才有意义。此外还需注意,人的血压存在昼夜波动和季节性波动:白天高于夜间约10%,秋冬高、春夏低;同时,情绪、睡眠、紧张、谈话都可以影响血压。

老年性高血压治疗原则是重视生存质量,强调非药物治疗,主要在于预防心力衰竭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老年人高血压的主要治疗目的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提高心脏排血量,保护肾功能。老年人使用抗高血压药物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用药量,使得血压的下降较为缓慢、稳步。在降压的过程中,要注重老年人高血压的心输出量降低、血管阻力异常的现象,减少各重要脏器由于血压的下降所导致的储备功能下降的现象,增加心脏、脑和肾脏的血流量,防止心肌缺血和脑梗死的发生。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合并了多种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因此在选择降压药物的时候要更慎重,不仅关注药物疗效,还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很多老年高血压病人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不少患者即使没有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如浮肿、夜尿增多等),甚至医院体检也没有发现任何肾脏疾病,但他们的肾功能可能已经很差了。

正确用药治疗高血脂至关重要

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心血管疾病的五大危险因素中,除了高血压,高血脂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隐患。大量证据证明,血胆固醇水平与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密切相关。血脂降低1毫摩尔/升,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性可降低5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俗理解为“坏胆固醇”)每降低1毫摩尔/升,冠心病发生风险下降20%,卒中发生风险下降20%。冠心病患者不论血脂是否增高,降血脂治疗都可使主要血管事件减少25%。总之,积极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可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并能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也是老年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由于高脂血症是一个终身疾患,故而正确的用药至关重要。

高脂血症的治疗首先是生活模式的改变:摄入总热卡的严格控制;增加运动;放松情绪;胆固醇高应用他汀类药物:舒降之、力普妥,甘油三酯高应用贝特类药物:力平之等。通过服用降脂药物,血脂可以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并不等于高脂血症就治愈了。一旦停药,血脂会很快再次升高。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当血压长期稳定后,即可试行减少药物剂量和种类,以最少的药物和尽可能低的剂量维持目标血压。而对于调脂药来说,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血脂达标后可以减量或停药。临床观察显示,达标后调脂药减量往往会引起血脂反弹。同时,减量也容易动摇患者坚持降脂治疗的信念,不利于长期疗效的维持。因此,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如出现严重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就不应减量或停用降脂药。

冠心病治疗关键是及时发现、及时抢救

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是老年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约有1900万人死于心脏疾病。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IHD)。冠心病是多种冠状动脉病的结果,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95%~99%)。因此,习惯上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同义词。老年人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或晚上看电视心情紧张等诱因下,会突然发病。部分患者在无任何明显诱因甚至睡眠状态下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时患者可感觉到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亦可伴有其他症状。老年人对心肌缺血缺氧的感觉不典型,有时可能是疼痛以外的另一些感觉,因而可能否认胸痛存在。关键要及时发现,及时抢救。一旦发现老人犯病,有条件应立即吸氧,让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并在第一时间联系120救护车转送医院,以免延误进一步抢救。

冠心病的正确预防非常重要,专家指出:10个心肌梗死,9个可被预测;6个心肌梗死,5个可被预防。只要平时注意合理饮食,不要偏食,不宜过量。要控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多吃素食。同时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限制体重增加。此外,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紧张;保持足够的睡眠,培养多种情趣;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急躁、激动或闷闷不乐。还要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活动,增强体质。不吸烟、酗酒;烟可使动脉壁收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而酗酒则易情绪激动,血压升高。积极防治老年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做到了这些,冠心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对于冠心病的治疗,目前技术已经很成熟,几乎所有的三甲医院都能安全治疗。方法也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包括: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术;全动脉血管移植术;杂交心肌血管重建术;内窥镜取大隐静脉、桡动脉;血管吻合装置;激光心肌打孔等。

心血管病预防重于治疗

如果一个患者等到哪天有胸痛再去看病,这是非常遗憾的结局;医生不能只当“坐堂医生”,等患者出现症状再去做支架、溶栓、搭桥。所以,健康在你身边时请关心它、重视它、爱护它、珍惜它;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是基石;定期的体检是疾病的克星;维护心理健康是生活质量的保障。

脑血管疾病的心理护理 篇4

1 急性期的护理

急性期的患者一旦发现自己瘫痪失语时,从心理上一时不能接受,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的不同,患者会有以下几种表现:一种是他们平时对脑血管病有一些了解,就会产生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性格由刚强变得脆弱,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第二种表现为焦虑不安,容易激惹,性格由温柔变得急躁,希望能药到病除,在短时间内回到工作岗位。第三种表现为患者悲观失望和焦虑不安交替出现,即有时孤僻抑郁对家属一言不发,甚至对医生护士的询问也不愿回答,有时主观急躁,易激动,对家属和医护人员发脾气。上述表现均为心理失去平衡,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身体的康复,所以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患者产生愉快的情绪和防止不良的心里状态发生,是患者平安地度过急性期。

2 慢性期护理

2.1加强心理护理,增强患者的信心。

慢性期的患者容易产生焦虑不安,抑郁失望等心理,甚至产生绝望轻生的念头,这些消极有害的心理因素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理,病理,降低治疗效果。因此,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细心观察,分析患者的内心活动。对有疑虑的患者要给予耐心的解释安慰;对悲观失望的患者或“破罐破摔”的患者要进行诱导,给以鼓励,使患者精神上得到支持,改变不良心理因素,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毅力,以利于医疗护理和患者康复。

2.2积极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康复。

在慢性期护理活动中,积极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事很重要的,特别是“久病成医”的患者。为此,护理人员要经常虚心听取患者对治疗护理的意见和要求,介绍一些新的诊治保健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也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2.3创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优良的休养环境。

慢性期的患者除对疾病的忧虑外,由于长期住院可产生寂寞空虚和孤独等情绪。家属、亲友、和单位同事的探望固然可减轻患者的这种感觉,但重要的是医护人员协助创立良好的病房人际环境。护理人员要鼓励他们相互谈心,交流和疾病斗争的经验,鼓励他们相互了解和联络感情,鼓励他们相互关心照顾等,以满足他们友谊的需要,恢复心理上不平衡,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慢性期患者长期住院,病房生活单调,拥挤和充满药味等容易产生不愉快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创造一个优美、安静、清洁、舒适、空气清新的病房环境,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3 恢复期的护理

防治脑血管疾病护理 篇5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对于医学工作者来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技术理论至关重要,针对不同老年病患者的特点和护理的要求,做出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充分的保证每位老年病患者健康,尽到医护者的天职。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医护 引言

心血管病又被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属于系列性的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是一种封闭完整的循环管道系统,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使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一般依据发病的特征,将心血管疾病分为急性、慢性两种,这两种都和血管的动脉硬化有很大联系。对于心血管疾病都有着基本相似的发病原因、病发过程和治疗的方法。1.对心血管病症状的分析 1.1心悸

心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慌,它是人们在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以及其客观体现的综合性症状。一般是由于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的人体对心脏的不适感。1.2呼吸困难

心血管疾病会给患者带来呼吸上的困难,一般表现为呼吸的频率加快,呼吸的动作幅度变大。肯能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众多,在对病症分析时要注意引发呼吸困难的真正原因,做到对症下药。1.3紫绀 紫绀叫做发绀,它是因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加且超过50g/L时,而出现的体表粘膜呈紫绀现紫兰色的现象。按照紫绀的位置可分为中心型紫绀和周边型紫绀两种。1.4眩晕

眩晕症是最为易见的临床症状,患者自身会感觉周围景物旋转、晃动,并会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平衡失调等一些症状。

2在对老年心血管患者护理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2.1做好常规护理

护理工作伴随在病患者整个医疗过程中,从患者进入医院就开始护理工作,一直到患者出院那天才基本结束。在老年患者刚住进医院的时候,我们护理工者要用态度热情、举止端庄,让病患者有产生亲近感以及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给病人及家属留下一美好的第一印象。同时我们要根据老年患者的病情安排合适的病房,对于病房要做好清洁工作,保证病患者能够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从病者的感官上进行一个良好的刺激,使老年病患者能够在心理上得到很好的放松,从而能够帮助他们安心地进行治疗。安排好病人的病房以后,在患者治疗期间要经常问询病人的情况了解病情,同时还要再精神上对病人进行帮助,尽可能的满足病人要求,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亲近感,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病人病情的好转,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而且在医院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上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2.2强化对病人心理上的护理工作

病人在住院以后,进入了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使得本来的由于疾病带的恐惧和忧虑感加大,这时病人容易产生情绪失控的现象,从而出现各种心理变化,例如:易于冲动、精神抑郁以及焦虑等状况。因此,在老年病患者住院这段时间,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及时解决患者的各种需要,观察他们的心理状态,并对一些心理状态较差的病患要做好及时的沟通工作,保证患者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接受治疗。同时我们还要时刻关注病患者的病情,并及时向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介绍,传达医生的诊断情况和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和治疗安排等信息,以排除老年患者在情绪上的影响。帮助病人了解病情,提高患者认知疾病的能力,解除病患者对疾病产生的恐惧心理,从而消除老年患者由于疾病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为患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抵制病魔。对于患者来说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病情的控制和治疗会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2.3重视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

对于病人的健康来说,一个良好的生活状况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周到的生活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生活护理工作是否到位将直接关系到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病情的发展方向。在患者的饮食选择上,要针对老年心血管患者的特点做到“四低”,即低盐、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同时老年心血管患者要多食水果蔬菜和一些粗纤维的食物。在病患者的饮食习惯上,要告诫老年患者不可以多食,要做到少食多餐。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老年患者多会出现牙齿稀疏、脱落以及咀嚼困难等情况,由于年龄的增大人体的消化功能也随之退化、减弱,所以在食物的选择要选择那些易于消化和咀嚼的纤维含量较多的食物。同时要控制患者的饮食结构,以防出现便秘的情况,尤其针对那些心肌梗死的病患者,要特别告之排便时不可以过度用力而引起病情恶化。

针对那些已经发生便秘的心肌梗死的患者,可以适当的选用缓泻剂,帮助其排便。如果这一方法不能解决其排便困难时,我们就要选择肥皂水灌肠或者使用开塞露对其进行强制性排便。对于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来年病患者,其各种生活行为都要求护士来帮助其解决。同时还要对那些抽烟喝酒的病患者进行劝说,告之他们抽烟喝酒对于其病情的不良影响,对心血管病情的控制上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尽量减少可能导致疾病病发的各种原因。在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时,还要经常的查看病人皮肤的变化情况,做到及时预防,对那些特殊的病患者还要注意其禁食要求。2.4根据不同病情进行针对性护理

心血管疾病的病情较为特特殊,病情稳定性较差,该疾病很容易因为一些不良影响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在护理时要时刻观察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询问。并严格根据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并且要及时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一旦患者出现各种不适状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我们还要了解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掌握所使用药物的作用机理和该药物的注意事项等。心血管药物的使用剂量要根据病人的年龄和病情状况等来选择,因此,在药物剂量上要做到精准把握,从而从各个方面促进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走向健康。结语

总而言之,在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时,护理人员要从病人的健康角度出发,视病人为自己的家人一样,以最优质的护理服务为病人提供一个最佳的治疗环境,同时我们要把关注老人健康作为我们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人类的健康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参考文献: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 篇6

【摘要】 目的:探讨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D)患者急性期护理、治疗护理、恢复期护理方法。方法:对临床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5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总有效率90%以上,临床效果满意。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积极采取各种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护理;治疗护理;恢复期护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由于脑动脉的血流急性中断致相应区域的脑组织缺血坏死,故称脑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很高,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变性或死亡,且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受损的表现。大部分患者均为急性起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对临床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5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5例,其中男46例,女19例,年龄53~82岁,平均73岁。其中脑梗死3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0例,高血压脑病14例。嗜睡11例,浅昏迷7例,深昏迷16例,一侧瞳孔散大11例,双侧瞳孔散大10例。

1.2 方法 首先是溶栓治疗,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发病时间在6小时之内可采用动脉溶栓治疗。其次是降纤治疗,脑梗死早期特别是12小时以内可选用降纤治疗。还有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中药治疗、外科治疗等方案。经治疗总有效率90%以上,临床效果满意。复发频次越多,病死灶越多,致残率越高。

2 护理

2.1 急性期护理

2.1.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抢救,定时监测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并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物的治疗。监测用药后血压的变化,伴有头痛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通知医生[1]。言语不清加重时,注意患者的吞咽检查,必要时应遵医嘱给予管饲喂养,防止误吸发生。

2.1.2 患者急性起病,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便,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及心理上的焦虑与害怕,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作好心理支持,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救治。根据患者的病情遵医嘱正确给药,每日触摸忽略侧肢体,让患者判断触及部位,或让患者用健侧手经常抬举患侧肢体,注意安全防护,避免压疮、坠床等不良事件。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护理,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积极与患者沟通,作好心理支持,让患者消除焦虑、害怕的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

2.1.3 患者言语笨拙,讲话费力,但能听懂他人言语,症状进行性加重,导致语言沟通障碍[2]。保障患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使患者得到满足。采用多种方法与患者交流:手势提示法,即与患者共同约定手势意图,可用健侧肢体进行表示;实物图片法:利用一些实物图进行简单的思想交流,来满足生理需求;提示板的应用。每日进行发音练习。

2.2 治疗期护理

2.2.1 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易导致出血等并发症:保障患者溶栓过程中的安全,减少并发症发生。溶栓前:准备好床单位、监护仪、氧气、输液泵以及尿激酶或rt-PA。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心电监护,以及护理记录。溶栓中:遵医嘱给予尿激酶 或rt-PA,给予过程中每15分钟监测一次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呼吸、心率的变化。如果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应立即停止治疗。溶栓后:注意患者主诉,观察有无消化道、泌尿道、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同时做好记录。并发症的观察: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再栓塞发生。

2.2.2 给予胰岛素治疗,控制高血糖发生时,容易出现低血糖;保证患者血糖在正常范围,及时发现低血糖出现先兆;根据医嘱定时监测血糖,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食前给予患者胰岛素时,观察有无发慌、出冷汗等症状。

2.2.3 防止低血糖的发生;防止血压不稳定导致病情加重。维持患者血压的稳定,减轻病情。遵医嘱给予脱水药或降压药,并监测给药后的效果;进行血压的监测,使患者血压保持在160/100mmHg;给予降压处理30分钟后复测血压,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排除测量方式不正确、膀胱充盈、疼痛等使血压升高的干扰因素;嘱患者绝对卧床,评估有无头痛、头晕,并抬高床头,给予吸氧。

2.3 恢复期护理

2.3.1 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培养患者健康意识,防止疾病的加重与复发。注意饮食的给予,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建立健康意识。作好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如注意血压的测量、用药的目的、饮食原则等,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3]

2.3.2 加强肢体锻炼,减少失用综合征的发生 与康复科配合共同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床边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每日2次,每次30分钟;病情稳定患者可到康复科进行功能锻炼;嘱患者自行用健侧手对患侧进行按摩或抬举,促使患者自行锻炼,增加患肢血液循环,促进肌力的恢复.

3 讨论

合理饮食,按医嘱正确服药,积极治疗已有的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疾病。生活起居规律,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运动,避免精神紧张及操劳过度,保持情緒稳定。尤其是经常发作的患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单独外出;扭头或仰头动作不宜过急,幅度不要太大,以防疾病发作时跌伤。应避免各种引起循环血容量减少、血压降低的因素,如大量呕吐、腹泻、高热、大汗等,以防血液浓缩而诱发脑血栓的形成。老年人在日常睡醒时不要急于起床,最好安静5~10min后缓慢起床,以防直立性低血压致脑血栓形成。平时适度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使患者认识到此病的危害性,应及时治疗,争取早日康复[4]。调查表明,本病如未经适当治疗而任其自然发展,约1/3的患者在数年内可形成脑血栓,约有1/3经历长期的反复发作而损害脑功能,仅有1/3可能会自然缓解。因此,对该病应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若能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黄人健,田力.护士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6

[2] 孙红.护理研究的新课题:疾病的不确定性[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44.

[3] 殷 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2.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就诊治疗的突发脑血管疾病患者88例, 其中男51例, 占57.95%;女37例, 占42.05%;年龄42~76周岁, 平均年龄为 (62.00±3.44) 周岁;城市患者42例, 占47.73%;农村患者46例, 占52.27%。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以及体征表现, 按照自愿选择护理方式的原则, 随机将其分为综合护理组44例, 对照组44例。

1.2 临床表现

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观察,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62例、头晕头痛73例、失语21例、行走困难33例、意识模糊24例、视力下降36例、四肢抽搐35例、瘫痪9例, 以上症状表现具有重叠性。

1.3 检查方法

根据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和观察, 及时对患者行相应的医学检查, 主要包括脑脊液检查、颅脑CT检查、脑部血管造影检查、脑电图等辅助检查。通过检查结果, 确诊患者均患有急性脑血管疾病, 其中脑卒中25例, 脑出血18例, 脑梗死16例, 脑缺血14例, 脑血管性痴呆10例, 高血压脑病5例。

1.4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护理;综合护理组患者进行分期、生活、肢体功能、心理以及预防等方面的综合性康复护理。

1.4.1 分期护理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症恢复情况, 将其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 急性期属于病症发作期, 恢复期属于病症好转期, 根据时期的不同, 有针对的展开护理。

1.4.2 功能康复护理

1.4.2. 1 语言恢复护理

针对脑血管疾病失语患者, 除了积极配合治疗外, 加强语言的康复性训练, 对患者脑部恢复有促进作用。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手势, 及时准确的掌握患者心理要求, 利用患者残存的语言表达能力[2], 帮助其逐步提高语言恢复, 且应注重患者发音准确性的培训。

1.4.2. 2 肢体康复护理

肢体康复护理是极为重要的环节, 在急性期中, 在确保体征正常的情况下, 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进行床上被动式肢体训练, 例如进行缓慢抬头训练、被动仰卧起坐训练、平稳扩胸训练、腰部扭转训练。此后进行四肢训练, 例如抬起上臂、俯卧撑、屈膝、膝关节内外旋扭、腕关节弯曲、足踝活动训练等。每次康复护理保持20min左右, 每日2次。到达恢复期后, 护理人员可对患者进行坐位护理、站立护理以及扶拐训练等。

1.4.3 生活护理

1.4.3. 1 饮食护理

脑血管疾病患者应以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类食物为主, 主要包括牛奶、豆浆、鸡汤等。饮食过程应保持环境的安静, 以免出现惊吓, 导致呛食。对于进食困难的患者, 可采用鼻饲饮食。

1.4.3. 2 预防护理

预防工作在脑血管康复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主要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并发症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褥疮等。首先, 要每日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护理, 翻身过程中要进行拍背, 鼓励患者加强主动性咳嗽, 帮助将肺部痰液进行清除, 避免呼吸道感染。其次, 如果患者出现小便无法自理, 护理人员可采用无菌技术利用导尿术将尿液排出体外, 在此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确保导尿管的通畅性, 避免脱落。第三, 护理人员要保持屋内环境卫生, 每日对患者床铺进行清洗, 保持床铺的干燥性和清洁性。加强对患者皮肤的护理, 每日按时进行按摩、擦拭, 防治褥疮发生。

1.4.4 心理护理

患者患有脑血管疾病后, 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甚至出现无法自理, 导致自卑、消沉、郁闷、恐惧的心态, 严重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首先, 护理过程中要热情、真诚, 避免冷嘲热讽, 态度生硬, 使患者感受到温馨感。其次, 每日进行心理疏导护理, 使患者了解脑血管疾病的特点, 介绍成功病历, 恢复患者治疗的自信心。第三, 加强医疗常识讲解, 使患者能够正视病情, 通过学习, 能够自觉的积极配合治疗[3]。

2 结果

通过阶段性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康复状况进行对比, 结果综合护理组康复率84.09% (37/44) , 危险发生率2.27% (1/44) , 住院时间 (30.00±2.23) d;对照组康复率56.82% (25/44) , 危险发生率13.64% (6/44) , 住院时间 (47.00±4.31)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出现突发性障碍而导致脑部血管栓塞。脑血管疾病包括脑缺血、脑梗死、脑卒中、脑出血、脑血管性痴呆、高血压脑病等, 属于心脑血管中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失语、行走困难、意识模糊、视力下降、四肢抽搐, 严重者出现瘫痪等症状。在脑血管疾病治疗过程中, 护理工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合性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分期、生活、肢体功能、心理以及预防等方面, 通过综合性的护理运用, 能够起到较好的临床效果。通过上述医学护理实验, 综合护理组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在康复率、危险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 因此应在今后的护理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毛铁英, 邢桂荣, 孙玉珍.针对8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整体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1) :152-153.

[2]吴辉.脑血管疾病的心理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 :35-36.

防治脑血管疾病护理 篇8

自1897年德国拜耳公司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 (Felix.Hoffman) 在拜耳制药厂首次合成阿司匹林, 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二十多年来, 随着对阿司匹林作用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 该药不仅可用于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 而且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有非常明显的疗效。本文就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应用

动脉硬化的早期可以表现为动脉血管内中膜的不同程度增厚, 进一步发展可以出现硬化斑块, 严重的可以引起血管狭窄甚至闭塞, 冠心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 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而冠心病又是动脉粥样出现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阿司匹林可以对血栓形成和血小板激活起到一个强烈而又持续地抑制, 大幅度降低血栓素A2 (TXA2) 合成量, 也能够对环氧化酶的活性产生抑制作用, 对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能够起到有效地防止作用。目前来说, 国内外很多临床医学实践和专家学者都认为, 阿司匹林可以较好地防治冠心病, 每年能够拯救100万例冠心病患者免于死亡。

2 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 高血压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多发病, 全国大概有1.6亿人患有高血压, 患病率在成人中大致为18.8%。据联合国主持的高血压最佳治疗实验表明, 高血压患者由于服用了阿司匹林, 大致可以减少15%的危险率, 也很少出现脑出血发烧增加的现象。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公认, 阿司匹林对于肌酐中度升高、靶器官损害、年龄大于50岁、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值得长期使用。

3 在心肌梗塞防治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塞 (AMI) , 该病是因为长时间的严重心肌缺血而导致体内部分的心肌急性坏死, 因此医学上又称该病为急性心肌梗死。据美国的研究结果表明, 非致命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之后, 发生率能够减少34%;首次发现心肌梗塞的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之后, 发生率能够减少44%。

4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

短暂性脑缺血 (TIA) 发作是公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阿司匹林作为防治脑缺血发作的常用药物而被医药界广泛认可。在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中, 对曾患过TIA或脑缺血中风的患者, 阿司匹林可使脑缺血事件的相对危险性减少13~25%.

关键词:阿司匹林,高血压,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心肌梗塞

参考文献

[1]陆海斌, 邹平.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病人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乡村医药, 2009 (01) .

[2]常风云.某社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综合护理措施[J].职业与健康, 2010 (02) .

脑血管疾病偏瘫的心理护理 篇9

1指导、鼓励和督促相结合, 克服依赖性

偏瘫患者长期卧床, 逐渐形成依赖性, 自信心减弱和患者角色习惯化。他们对运动训练有不同程度的厌烦和自弃情绪。本组有一例患者, 偏瘫6余年, 长期安于接受亲友和护理人员的生活护理, 整日卧床, 体重渐增达96 kg, 血脂高、肌肉萎缩。我们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起床活动的重要性, 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使之积极配合, 适当减少饮食量, 制订一定强度的康复计划。每天有一名护士陪伴做各项功能训练。循序渐进, 从室内运动到室外运动, 然后进体疗室按计划给予一定强度的康复训练, 并认真指导, 稍有进步, 即给予鼓励。通过反复的磨炼和强化, 使其克服了依赖性。经康复治疗56 d,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 体重减轻6.5 kg。

2纠正错误认识, 保证康复医疗顺利完成

在康复过程中, 要经常向患者讲解医学知识, 消除对疾病的错误认识, 使患者主动接受治疗, 从而保证了康复医疗计划的顺利完成。如一例患者, 出现了痛性肩, 护理人员讲解出现痛性肩后, 除针灸、理疗外, 还要坚持肩关节运动, 疼痛才会减轻。从而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 加速了疾病康复过程。

3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是保证康复的基础

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由于长期瘫痪卧床, 生活无法自理, 产生情绪低落, 自觉无用。所以, 护理人员必须认真及时地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扶持, 使患者能树立克服困难, 战胜疾病的信心。大多数患者因语言障碍, 发音含糊, 口齿不清, 说话时结结巴巴或口角流涎, 表情异常, 因而患者总怕人取笑, 说话时往往下意识地加以纠正和克服, 这样一来适得其反, 情绪紧张更加重了语言障碍, 结果是终日默默不语, 内心压抑加剧了自悲感的产生。此时与患者对话时讲简短易懂话语, 清楚而且缓慢, 并给患者充分时间回答问题, 讲患者最关心的总是使患者有讲话的愿望。对讲话时出现单音、音调不正确不连贯者, 应加猜测并予以澄清, 使患者知道其讲话已被听懂, 使其乐于接受反复矫正。护理人员要以真挚的感情与其交往, 以晚辈尊爱长辈的态度取得患者的信任, 并通过自身良好的语言、表情、风格和行动去影响其, 这是康复成功的重要基础。

4加强卫生宣传, 纠正不良行为

烟、酒对人体康复有很大的危害。对嗜烟、酒的患者, 从入院开始, 我们就大力宣传烟、酒对人体的危害, 提高认识, 戒除烟、酒。如一例患者, 每天进白酒0.25 kg, 吸烟10~20支。入院后经耐心说服教育, 讲明烟酒对人体的危害性, 使其下决心戒除了烟、酒, 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通过53例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及心理护理, 我们体会到, 要使瘫痪患者尽快康复, 仅靠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康复手段是不够的。患者不良的心理行为, 对其全面康复极为不利, 护理人员除了做好一般基础护理和专业护理外, 更重要的是重视心理护理。从患者入院开始, 即要主动与其沟通思想,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并与康复专业人员密切配合, 使患者建立最佳心理状态, 保证患者顺利进入康复治疗, 以期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

5小结

脑血管疾病偏瘫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患者进行身体康复治疗的同时, 应实施有效的心理康复, 成功的心理护理是脑血管疾病偏瘫康复护理的基础。指导鼓励与督促相结合, 激发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主观能动性, 针对不同心态的患者进行有效讲解, 对患者克服心理依赖有着较好的效果。同时加强卫生宣传, 纠正不良行为, 也对促进患者康复起着重要作用。护理人员要认真执行康复训练计划并做好心理护理计划。在计划实施前, 要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使其理解只有不断练习训练, 才能逐渐完成日常生活中复杂的活动,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康复训练计划和心理护理计划, 以便减少并发症, 从而提高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研究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患者康复治疗所产生的作用及效果。方法 对53例脑血管疾病偏瘫康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 配合心理护理, 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配合治疗, 确保康复治疗顺利进行。结果 通过心理护理, 患者减少了并发症, 早日恢复健康。结论 配合心理护理, 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心血管疾病的社区防治效果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月收治的64例心血管病症患者,其中男患者23例,女患者41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2.7岁。64例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病症的诊断标准。同时将64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状况没有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对照组实施常规的诊断方法及用药方法;对观察组进行健康知识传授,并实施相应的社区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与管理。同时对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含量进行测量记录。

1.2 防治方法

1.2.1 进行健康教育

相关知识宣传:(1)定期组织医院的相关专家,到社区医院进行健康知识传授,以提升患者的信赖度;(2)每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电话回访,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知识宣传。同时对患者的心理、饮食进行指导;(3)在社区内构建俱乐部,使患者的心理、身体等各方面的压力得到释放,从而提高防治效果。

1.2.2 进行药物指导

用药方法进行合理指导:(1)对于不规范用药,或不用药的患者,需对其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并强调按时、规范用药的重要性;(2)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需对药物的剂量、药效进行紧密观察。同时对患者用药后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与记录。且还需根据患者用药后的具体情况对用药方法进行相应调整。

1.3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门对心血管病症治疗效果制定的相关标准,对患者的社区防治效果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资料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数据应用x±S描述,有意义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防止效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实施相应的防治措施,其防治效果比较,见表1。观察组得到有效治疗25例(78.1%),有效控制6例(18.8%),治疗无效1例(3.1%);对照组得到有效治疗18例(56.3%),有效控制4例(12.5%),治疗无效10例(31.2%)。可以明显看出观察组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2.2 指标比较

实施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见表2。可以看出,通过治疗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各项指标的降低趋势较为明显(P<0.05)。

注: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心血管病症

心血管病症也可以称为循环系统病症,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慢性病症,其中“三高”是最为典型的致病因素[2]。临床表现包括:(1)心悸,即心跳过快;(2)呼吸困难:其中包括(1)运动型呼吸困难,即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2)端坐呼吸,即患者不能平卧;(3)间断性夜间呼吸困难,即心源性哮喘,只有从卧位转变成坐位或站位后,症状才能得到缓解;(4)急性肺水肿;(3)紫绀:患者的黏膜、皮肤呈紫色。由于患者体内血红蛋白含量增多、血液滞留,致使患者体内含氧量降低[3]。其中包括(1)中心型:即心脏、肺部出现水平紫绀的现象;(2)周边型:即血液的流动速度过慢,部分氧气供应不足,出现紫绀症状;(4)眩晕:是一种植物神经功能出现紊乱的现象,同时由于患者身体平衡失调,十分容易出现恶心、出汗、血压下降等症状[4];(5)晕厥:由于脑部血液、氧气的含量不足,导致大脑皮层的相关功能出现障碍。其中包括(1)反射性晕厥:由于受到血管迷走刺激,致使心脏功能受到抑制,同时血管出现扩张现象,减少了回心血流的含量,导致脑部的含氧量降低,出现晕厥现象;(2)心源性晕厥:由于心脏血液的输出量突然减少,而出现晕厥现象;(3)脑源性晕厥:由于脑部的血液循环出现了障碍,或脑部的神经组织出现病变,而出现晕厥现象[5];(4)代谢性晕厥:由于血液中成分出现变化,而出现晕厥现象;(5)精神性晕厥。

3.2 防治措施

目前虽然人们对心血管病症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认识,但对病症的治疗依然没有较大成果。相关资料表明[6],对患者体内血糖、血脂的含量进行有效控制,可以对慢性冠动脉等病症进行有效改善,从而降低患者出现死亡的机率。同时对高血压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提升患者在冠心病、脑卒病症中的存活机率。而在目前治疗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想最大限度的对心血管病症进行防治,就需要对引起心血管病症的多种因素实施综合控制。因此,为提升对心血管病症的防治效果,就需要将单一的防治、医疗诊断模式转化成多重防治、干预模式[7],从而使心血管病症得到有效控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对心血管病症实施相应的社区干预,构建对心血管病症进行防治的社区网络,以便于对社区人群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进而使人们对心血管病症进行深入了解,并对患者不正确的用药、生活方式进行及时纠正。同时根据患者自身的具体状况,实施相应的用药指导,使人们对心血管病症的防治意识得到有效提升。此外,通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出现下降趋势,而观察组的下降趋势较为明显,更加说明了对心血管病症患者实施相应的社区干预,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金刚,李微.心血管病急症社区综合防治的效果评价[J].陕西医学杂志,2009(6):742.

[2]陈霞.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6):954-955.

[3]张惠霞.加强社区医院血脂管理预防心血管疾病[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6):3250-3252.

[4]李志爱.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对心血管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3):112-113.

[5]王伟民,邓峰.社区医院开展心血管病防治效果[J].当代医学,2011(16):130-131.

[6]王晓莉.心血管病人饮食生活必须注意的问题[J].当代医学,2009(3):123.

上一篇:优美下一篇:人力资产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