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患者的康复护理

2024-05-22

脑血管患者的康复护理(精选十篇)

脑血管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1

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是常见病、多发病, 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的3大杀手。幸存者中3/4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 重度致残率>40%。我科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进行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同时, 积极进行康复治疗与护理, 对减少致残, 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的残存功能, 提高生存质量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86例, 男46例, 女40例;年龄37~80岁, 中位年龄61岁;其中高血压脑出血57例, 脑血栓形成29例;死亡18例 (20.9%) , 治愈26例, 出院时肢体瘫痪42例。

1.2 护理措施

1.2.1 心理护理:

患者起病急、重, 且有肢体功能障碍, 神志清醒患者多数有恐惧和焦虑心理。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对患者很好地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有很大的帮助。具体措施有: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热情接待患者, 并全面评估患者, 了解患者的社会、生理、心理状况, 多与其交流, 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鼓励患者面对现实, 消除不良情绪, 树立治疗信心;对需开颅手术患者,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方法及手术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 并予以心理安慰与支持。 (2) 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 患者是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 特别是配偶, 嘱其多关心体贴患者, 多与患者倾心交谈, 参与患者日常生活的安排;和亲朋好友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 从而减少孤独感,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

1.2.2 急性期康复护理:

可以开始于发病后24~48 h, 如为血栓塞脑卒中, 病情稳定即可着手。此期配合临床治疗, 可以减少继发性神经损伤, 同时为下步训练做好准备。 (1) 良姿的摆放是早期偏瘫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预防萎缩最有效的方法。患者卧于硬质床上, 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 且经常更换体位, 仰卧位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 异常反射活跃, 可以加重挛缩模式[2], 同时, 由于患侧骨盆后旋, 下肢外旋易致骶尾、足跟及外踝的压疮, 因此应防止过度的体位。而俯卧位是预防髋部屈曲和腰部屈曲造成挛缩的最佳卧姿, 但应预防窒息。实际工作中不主张在手心用毛巾卷等实物以对抗手指的屈肌痉挛, 亦不主张足底放置硬物来避免足跖屈畸形, 因为这样会加重痉挛。 (2) 挛缩的预防。有规律地运动瘫痪的关节, 每天3~4次, 每次每个动作10次, 活动顺序由上而下, 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循序渐进, 幅度由小到大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组织, 多做与挛缩方向相反的运动, 直到主动运动恢复。 (3) 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 以减少肿胀, 亦是对患肢的感觉刺激。对肌张力高的肌群采取安抚性质的推摩使其放松, 对肌张力低的肌群则予以擦摩和揉捏。

1.2.3 恢复期护理:

一般病后1~3周 (脑出血2~3周, 脑血栓1周) 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便进入恢复期。此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经过训练进一步恢复功能, 达到步行和生活自理的目的。各期护理措施包括: (1) 软瘫期:恢复和提高肌张力, 诱发肢体主动运动。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自助运动, 逐步恢复到主动运动。注意用力平缓, 尽量达到最大幅度, 用力以引起紧张和轻度疼痛为度。配合针灸理疗和面部热疗, 每天1次, 每次30min。 (2) 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 促进分离运动出现。 (3) 改善期:评估患者的瘫痪情况, 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 对患者制定运动训练计划, 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 可以尽早进行坐位的训练, 从半坐位开始, 然后从仰卧到床边坐位, 最后坐到椅子或到轮椅上, 并达到三级平衡。继之进行站立及步行训练, 让其在平地、阶梯、斜坡等不同地形接受步态训练, 并指导其使用辅助器协助训练, 上下台阶时注意“健腿先上, 病腿先下”的原则。在训练时注意上肢和手的训练, 手的功能基本上是最后恢复的, 应注意其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性的训练, 如拍球、投球、写字等的训练。训练中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 勿因训练过度而致脑卒中再发, 同时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予以鼓励, 树立其恢复功能的信心。自立训练亦是此期重要内容, 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洗漱、穿衣、进食等活动, 恢复其生活的信心。

1.2.4 后遗症护理:

有一部分患者会遗留下痉挛、肌力减退、挛缩畸形、甚至软瘫的后遗症, 仍应继续训练, 利用残存功能, 防止功能退化和肌肉萎缩, 并尽可能改变环境以适应残疾。

2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有计划、有步骤的康复护理, 未发生护理不当所致的护理并发症, 大部分患者都能生活自理。可见及早、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对改变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尽最大限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有极大的意义。

3讨论

脑血管意外引起偏瘫属脑性偏瘫, 运动功能障碍本质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使运动失去神经中枢的控制, 从而使原始的被抑制的皮层以下的中枢的运动反射释放, 引起运动模式的异常[3]。偏瘫康复的机制除取决于脑组织和血管病变的恢复过程, 还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功能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神经冲动促进大脑功能的可塑性发展, 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 因此是中枢神经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

偏瘫功能训练原则是抑制异常原始的反射活动, 改善运动模式, 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 加强软弱肌肉的力量训练。功能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浓厚的同情心和足够的耐心, 争取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 并争取机会, 尽早介入, 争取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同时还要争取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心理和身体的支持, 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和丰富治疗效果, 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另外, 学习的动机对康复的训练也相当重要, 护士应调动患者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沈利平, 徐桂红, 钟月桂, 等.脑梗塞患者抑郁状况相关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 2006, 14 (10) :12-29.

[2]王耀群, 徐德宝, 丁玉兰.实用专科护理[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4:151.

脑血管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2

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护理经验。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主要护理内容有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护理。

结果:本组患者肢体功能和语言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恢复,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

结论:给予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康复期的有效护理,促进了肢体功能和语言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了社会和家庭负担。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偏瘫 肢体功能 语言 康复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61-02

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指从坐立到起立、步行阶段,本阶段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但肢体功能和语言障碍,恢复缓慢,训练难度大,时间久[1]。我们护理人员帮助和指导患者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改善,降低致残率,促使其重返社会,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患者120例,均为2011年1月~2012年6月来我医院求医的患者,其中男性72例,女性48例。年龄44-76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

1.2 方法。

1.2.1 早期按摩护理。研究资料证实,早期成功的给予患者肢体功能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内翻等脑血管的继发障碍。现代学者认为肢体停止活动一周,就可能引起肌肉萎缩。因此,在患病初期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应立即进行肢体按摩等被动活动,如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和抬举等活动。患者脑血管疾病后应将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手腕关节微背曲30-45度,手指轻度屈曲,肘关节屈曲90度,也可以变换伸直位,防止屈曲性和伸展性畸形;下肢用夹板将足底垫起,也可使用足支架,使踝关节呈90度;膝关节下垫一枕使腿弯曲,外侧支托。对瘫痪肢体,易形成褥疮,应每日用红花油或药酒涂抹按摩。对于感觉和运动障碍,可配合针灸治疗,上肢可以针刺内关、外关、曲池、肩俞、肩峰为主,下肢以针刺环跳、殷门、委中、足三里、三阴交、昆仑等为主。每日1次,20-30次为一疗程,以促进肢体的早日康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从第二天开始,出血性病人待意识清醒后,尽早做被动活动。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维持关节韧带活动度,防止肌肉韧带挛缩。老年人肢体功能衰退,肢瘫后肌肉出现松驰或痉挛,关节僵直,训练动作要轻柔,方法要正确细致,充分牵伸肌肉、肌健和关节周围的软组织。

1.2.2 功能锻炼护理。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肌力的恢复,要对患者进行坐、站、走的训练。训练前,首先让患者充分认识步行的艰难,避免精神紧张而发生意外,尤其是后顶叶病变者,易出现体相障碍,更应该引起重视。刚开始先让病人在床铺上练习仰卧起坐,练习左右翻身,练习上下肢的肌力,逐渐练习坐起、坐稳应让病人选先在在床上坐,双腿下垂于床边,再下地坐椅,每次坚持10-15分钟,然后站立平衡,最后进行起立训练。开始迈步时,力争动作到位,切忌急于求成。可在瘫痪下肢拴一根绳子,当患者迈步时,助手协助向上前方面提绳子,这种方法患者易于接受,练习起来,就像真的会走路一样,增加了训练信心,能提高训练的效果。但应避免产生依赖心理。经过坐到站立,站立到行走三个阶段的练习,能平稳的走好平路后,即开始上下台阶的练习,上下台阶有一定危险性,要注意加强保护。步行康复是独立生活的重要步骤,自理个人生活的关键,也是康复进程的一个跃进。在进行步行训练时切不可忽视上肢功能的练习,上肢活动特别是手的精细活动的恢复慢于下肢,病人因此会丧失信心,应多加鼓励。

1.2.3 及时心理护理。脑血管患者疾病起病急,病人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健康人变成一个残废人,再加生理上的痛苦以及漫长的康复过程,其心理创伤远大于机体创伤,易致患者产生痛苦、失望,甚至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是保证康复的基础。不同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和康复效果会有不同的影响[2]。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果患者有抑郁心理,我们要细致观察,尽快解除患者抑郁,并防止患者自杀。同时了解每个病人的个性特点也很有必要。如果外向性性格的患者,他们的喜怒哀乐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内心深处的痛苦在别人的帮助下能及时宣泄出来,这样可及时解除患者的心理困扰。而内向性格的患者,往往把痛苦和想法压抑在内心深处,不善于向外宣泄,又不善于与人交往,表面上似乎平静没有什么事,实际上内心深处极度矛盾和痛苦而不能自拔。如果不了解这种患者的人格特点,忽略了他们的心理障碍,就影响了康复和治疗。

1.2.4 语言康复护理。语言障碍康复训练首先是构音的训练,教会患者用喉部发“啊”音,或用咳嗽、吹火柴等诱导发音,让患者听常用句子的前半句,令其说后半句,或复述单字、词汇、句子、诗歌等。要细致观察病人表现和情绪,准确判断患者的心意,恰当回答和处理病人的要求,克服患者为难情绪,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能发言的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对镜发音,由短到长,由易到难。

2 结果

本组120例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经过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护理,肢体功能和语言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恢复,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独立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3 讨论

帮助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和语言康复是护理的重要课题。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国外常规在发病5-10天内开始康复治疗[3]。对于患者肢體活动障碍和语言障碍,要对其进行早期肢体按摩和关节功能锻炼,同时指导语言训练,以促进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东峰,丁明辉,陈少贞,等.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特点与早期康复干预的标准[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5):272

[2] 沈燕君.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沟通[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0):52~453

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和饮食护理 篇3

1 康复护理措施

脑血管病康复期是指当急性期过后, 患者的病情有一定改善并渐趋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无明显颅内高压症状, 无严重合并症, 即可进行康复治疗[1]。这一时期病情进一步好转的幅度较大, 是可塑性较大的阶段。此时临床治疗不是以药物为主, 而以理疗、针灸、运动以及合理的护理为主, 其中护理占很重要的地位。

1.1 心理护理

在康复期, 患者及其家属的注意力由急性期的抢救生命转移到急于功能恢复, 要求很快能够自理, 甚至能参加正常工作和生活如常, 但往往不能如愿。此时, 部分患者会出现悲观、失望、精神抑郁等负性心理反应。因此,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心理交流,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告知患者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现时的疾病和功能状态, 力争取得良好的疗效。否则, 急于求成, 则容易急躁, 反而对自身的功能恢复不利。

1.2 配合医师合理用药

由于患者常常同时合并有其他疾患尤其是慢性疾病, 医师根据病情开给多种药物, 所以, 不能自行再加药物。因为过多、过滥应用各种药物, 对肝脏、肾脏、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的功能可能产生毒作用以及副作用, 不但不能加快康复过程, 而且反而会引发其他问题, 产生不良后果。

1.3 防止脑血管病再发

在康复期预防脑血管病再发很有意义。因为该病可以再发, 发作次数越多, 预后就越差, 病死率也大大增加。为了防止再发, 应注意维持患者血压稳定, 避免情绪波动, 食入量要适宜, 注意观察患者的心肺功能状态。

1.4 配合家属做好家庭康复

家庭康复包括步行锻炼、语言训练、生活自理和职业训练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步行锻炼:是达到生活自理的重要一环。正确的家庭康复锻炼, 必定有助于恢复步行能力。要先做步行前的准备工作, 平衡训练, 逐步锻炼, 由易到难, 要循序渐进, 强度适宜, 贵在坚持。 (2) 语言训练:对失语评价是重要一环。要教或跟录音机学习, 听广播, 由单字→双字→单句→长句, 循序渐进, 由简到繁逐步进行。要结合看图识字与视觉刺激相结合的方法, 逐渐扩大言语范围, 随时纠正错漏之处, 使之得到巩固和提高。对感觉性失语患者训练可采用视觉逻辑法和手势法[1]。 (3) 生活自理和职业训练:瘫痪好转时, 要逐渐锻炼日常生活能力, 给患者予以正确指导和热情帮助, 鼓励患者凡是个人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方面的事情, 尽可能自己独立完成, 如脱衣、穿衣、洗脸、吃饭、做针线活、解扣子等。

1.5 做好特种护理, 预防并发症

对于脑血管患者, 其瘫痪肢体的运动和感觉机能以及局部血管神经营养较差, 加之长期卧床, 压迫时间较长, 容易发生压迫性溃疡或压疮。所以, 护理人员应注意教会患者家属并定时为患者定时翻身, 一般1次/2h。对被压迫的部位, 应轻轻按摩, 或用红花酒精按摩, 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床铺要干燥平整, 保持好个人卫生, 可以擦浴, 但应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应用热水袋或洗浴时水温要适当, 防止发生烫伤。翻身时, 应适当叩击背部, 鼓励咳嗽, 以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在尿潴留或尿失禁而又必须保持会阴部清洁时, 应放置导尿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预防泌尿系感染。

1.6 保持营养, 入量适当

因脑血管患者常伴有失语、不能正确表达意愿, 或有呛咳、咽下困难, 不能保持进食, 入量常有不足或过多, 必须予以足够重视。要定食谱、定入量、定时间供给, 必要时经鼻管饲给。

1.7 大便通畅

大便秘结, 排便时过于用力, 可诱发出血性脑血管病、脑栓塞。为保持大便通畅, 要有足够入量, 尤其是每天水分要充足。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保持足够营养,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必要时可用麻仁润肠丸、果导片等药物。

2 饮食护理

2.1 对生活能自理患者的饮食护理

由于大多数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反射性活动退化, 吞咽肌群互不协调, 造成吞咽障碍。如在吃普食时易噎, 吃流食时易呛。有的因唾液分泌不足, 而影响食欲。因此, 应结合患者临床饮食的反应, 采取食物多样化, 并提高食品质量。为避免噎食与呛咳, 应给糊状食品, 如鸡蛋糕、藕粉、小米粥, 馒头泡在各种汤类中调成糊状, 面包泡在牛奶、果汁内成糊状。有的患者长期卧床, 肠蠕动减慢, 消化功能减弱, 吞咽咀嚼困难, 进食不畅, 应少量多餐, 细嚼慢咽。进食时, 要有良好的进食环境, 让患者注意力集中, 不要思考与进食无关的问题, 以免影响食欲。

2.2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的饮食护理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要亲自喂食。在此过程中, 护患之间要克服急躁的情绪。因为患者自己不能进食, 等别人来喂, 很不自然, 急于尽快结束进餐。因此, 护理人员应体贴患者, 在喂食时要自然、大方, 最好坐在患者旁边, 让患者看着饭菜慢慢的吃。

因中枢性舌瘫或面瘫的患者, 食物易从瘫痪侧流出或潴留于颊部。因此, 在喂食时, 卧位患者应取健侧卧位, 坐位患者应头偏向健侧, 咀嚼减少外流或残留口腔内, 进餐后要及时清理口腔, 对意识障碍的患者忌用口腔进食, 以防发生窒息。

2.3 鼻饲患者的饮食护理

对意识障碍昏迷的患者, 24~48h可禁食, 以静脉补液来维持生理需要, 48h后仍不能进食而无消化道出血者, 可给鼻饲饮食。开始因患者已经禁食2d以上, 故应少量多餐, 以清淡为主, 每日5~6次, 每次200mL缓慢注入;2d后改为每日4次, 每次400~500mL, 可加肉汤、鱼汤、骨头汤等, 分次加入。在鼻饲过程中, 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 如无不良反应摄入总量2000mL左右, 热量1500kJ左右, 食盐每日5g分次进入。

对长期鼻饲的患者, 不宜单纯给混合奶粉或各种汤类、果汁等, 一是因为营养素不够全面, 特别是缺乏微量元素, 二是易产生腹泻。可给各种米面糊加菜汤、鱼汤、骨头汤、鸡汤或菜沫等, 按配方调理, 可增加营养素, 保证热量及营养的全面供给, 更好地维持生命, 配合各种康复治疗措施[1], 使之早日康复。

关键词:脑血管病,康复护理,饮食护理

参考文献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中医康复指导 篇4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中医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23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40例患者,均符合脑血管意外临床诊断并经CT证实,年龄42~71岁;其中男18例,女22例;住院天数12~51天,均为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表现为不同程度上下肢肌力下降,肌张力降低,生活不能自理者。

早期康复护理:文献报道,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促进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的重组;同时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和足内翻等,为以后肢体功能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脑血管意外急性期,由于出现肢体麻痹,产生肌张力异常,在很短时间内就可能引起关节挛缩和变形,为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在偏瘫患者卧床期间除做好基础护理外,实行早期康复护理极为重要。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体位,及时进行关节活动,被动运动等训练。正确肢体位置摆放,在第一阶段应将床头抬高15~20cm,保持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即肩外展50°、内旋50°、屈40°,将肩胛骨及整个上肢放在衬垫(或小枕头)上,并高于心脏水平,预防手部水肿。上臂手微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患侧下肢髋及膝关节略屈,膝下垫小枕头,大腿外侧至膝关节放沙袋,一防其外展、外旋,足底部顶住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主动和被动活动关节训练,重点是加强瘫痪肢体的功能训练,其方法为由健侧至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对肢体小关节如指、肘、踝关节活动要特别注意,因小关节易发生强直,应按规定多做运动。

恢复期康复护理:临床研究表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恢复速率在病后3个月,特别是最初4周最快,故脑血管意外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及时进行针灸、按摩治疗,如果延长3~6个月,疗效就大为降低。①针刺选穴及方法,以手足阳明胃经穴为主,辅以少阳经穴,均取患侧穴,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绝骨。用28号毫针快速进针,得气后继续捻转,使肩髃针感传至肘关节,曲池针感传至脚跟部,阳陵泉、绝骨以穴位局部得气为度。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天,开始下1个疗程。②灸法:选用隔蒜灸,将紫皮独头蒜,切成5mm厚的薄片,用针刺数个小孔,置于穴位上,每穴用小艾柱,以穴位局部热感为度。针刺结束30分钟后施灸,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穴7壮,第2个疗程每穴5壮,以后每穴3壮,局部发红时,可隔日灸。③按摩:按摩是用手法作用于患者的穴位或局部,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及新陈代谢,防止肢体水肿,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及其他并发症。操作时手法要柔和,有力、均匀,由轻到重,由远心端到近心端,以不引起肌肉挛缩为度,当患肢关节有轻微的自主收缩时,按摩手法可稍加重一些。④床上被动锻炼:在按摩后进行,软瘫期由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被动活动范围小,进行上下肢各关节运动要从大关节开始,然后到小关节,运动幅度逐渐增加,鼓励患者尽量用健肢给患肢做被动动作,训练上肢时,家属可协助抬起患肢到头侧,再放回原位,训练下肢时,在护士或家人协助下使髋骨、双膝关节屈曲,两足靠拢,双膝左右慢慢摆动,以上每个动作重复10次,2次/日,每次历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做5~15分钟。⑤肢体主动功能训练:可保持肌力,防止肌肉萎缩,应缓慢进行,并尽可能带动患肢一起活动,以促进和诱发自主运动。方法是教给患者先做患肢的假象运动,即用意志支配发出神经冲动,使瘫痪肌肉收缩,然后做肌力运动,进而做主动运动,为保证健侧肢体的肌力维持,可用健手托起患手,健腿架起患腿一起活动。训练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⑥下床主动功能锻炼:床下运动时,训练的重点是站立及步行,先在帮助下扶支撑物站立(如床头、椅子等),并多次重复直至最后徒手站立,当下肢肌力达2~3级时,可开始步行训练,一般采用三步法,在锻炼过程中,鼓励患者以增加其信心,取得患者的配合,锻炼时间一般每日3次,安排在输液前后,睡觉前,活动量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日增加,从3人协助活动到1人协助活动,最后独立行走。

康复训练注意事项:①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调动心理积极因素,取得最佳疗效。②加强基础护理:脑血管意外患者多为老年人,其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因此加强基础护理,特别注意加强患者口腔及呼吸道的护理,并指导患者每天进行有效咳嗽练习,以提高气管的保护机能。③加强饮食护理:脑血管意外患者因其活动少,肠蠕动减慢,食欲降低,因此加强饮食护理,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增强抵抗力,对患者的康复极为重要。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柔软的均衡膳食为主,多食蔬菜水果,避免辛辣食物,同时注意营养搭配,防止便秘。

结果

本研究40例患者中,20例上下肢肌力、肌张力基本恢复,生活可自理;12例上下肢肌力较前明显改善,生活基本自理;8例下肢肌力较前明显增加,上肢肌力恢复不太理想,与患者住院时间短,发病后未及时进行治疗,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有关。

讨论

脑血管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5

关键词:脑血管患者,心理反应,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发病比较突然,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完全恢复还需要患者接受长时间的治疗,是现在的一种常见疾病,对我国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脑血管患者常常会因病情加重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开始产生消极心理,对患者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护理,便会使病情加重,引起情感或心理上的障碍,或者导致疾病复发。护士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改变患者对待病情的态度,对患者进行积极引导。临床护理工作在治疗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采用有效的方法对脑血管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护理,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我院针对在2011年至2013年间收治的95例脑血管患者进行调查,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康复护理措施,报道如下,仅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接受调查的95例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脑血管患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38例,年龄39~86岁。其中患者出现脑出血情况的有28例,出现脑梗死的患者36例,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有15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5例,高血压脑病6例,短暂性脑缺血4例,其它1例。

1.2 方法

本次调查内容为脑血管患者由于受到不同刺激而引起的一些心理反应,其主要表现为心理抑郁、焦虑、恐慌、精神紊乱、躯体化、心理强迫症以及其它心理反应,一共7种心理状况。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调查者对受试者进行统一指导,保证受试者独立填写问卷。如果受试者肢体不方便,或者文化程度较低,调查者会耐心将问卷调查的内容读给受试者听,根据其选择的答案填写内容。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了95份调查表,收回有效调查表为95份。

由于脑血管患者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心理反应,这就要求康复护理要具有针对性进行,康复护理对患者病情的好转有很大帮助。本院针对上述的7种心理状况,采取了很多措施。

(1)积极开导。脑血管患者发病突然、临床病症多、病情变化快,患者对自己的疾病会产生很多困扰,看待事情过分消极,对治疗失去信心。针对这种现象,医生要主动向患者说明病情,使患者用于面对现实,打破患者的一切疑虑,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病情。医生还可列举以往康复的病例,增加患者的信心。除此之外,护士自己也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在给病人进行心理辅导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切记别让自己有不良心态,以免影响患者的心态。

(2)保证护患关系。护士与患者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对患者心理康复护理效果会起到很大作用。与患者良好关系的建立是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护士通过与患者之间交流和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对其给予关注和理解,倾听患者的心声,让其不感到孤独,有被重视的感觉。

(3)放松疗法。对患者适度的放松训练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不安、心理抑郁等症状。对心理反应比较严重的患者,在康复护理时期,护士要对其进行运动放松训练,第一遍由治疗者教患者做,第二遍患者自己练习,每天练习2次,每次20分钟,除了运动放松法之外,还可以采取深呼吸放松法以及想象力放松法。

(4)康复指导。患者在患病期间容易胡思乱想,心里存在很多问题与质疑,例如对于脑血管疾病认识不够,不懂治疗方法存在的意义等。另外,对疾病的后续处理与注意事项也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这就要求护士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定期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讲堂,向他们解释治疗的意义,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清楚的了解,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给患者提供相关的康复知识,例如注意饮食睡眠、心态变化等,防治病人的心理负担过重而引发合并症。

(5)护士与家属的良好沟通。脑血管患者致残率高而且康复所花时间很长,在经济和精力上都给患者家属带来了很大负担,造成患者与家属情绪失控,缺乏耐心的情况。护士与家属应保持良好沟通,详细把患者病况向家属进行解释,把积极的心态和情绪带给患者家属,对他们要关心和理解,不能表现出不耐烦、恐惧等消极情绪,让患者和其家属对治疗充满信心。

(6)规避护理误区。患者的心理反应会对其治疗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护士对其施加压力,则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脑血管疾病在不同时期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的心理压力,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过程中,要依据患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有针对性对其进行护理训练,让患者时刻保持积极心态,身体能够尽早康复。

2 结果

本次对我院收治的95例脑血管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脑血管患者的具体心理反应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3 讨论

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知,脑血管患者的主要心理反应表现为躯体化,另外,患者的心理抑郁反应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心理抑郁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患者呼吸不适、头痛、消化系统不好等。患者会过于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病后能否痊愈以及会否影响到以后的正常生活等问题,害怕给家里增加负担,这些因素也同样导致患者出现心理抑郁症状[1]。心理抑郁反应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对待病情悲观、失望、对康复没有信心、失眠等,这并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

调查结果还发现,虽然其它心理反应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是也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旦患者出现精神紊乱现象,便容易对护理产生质疑,没有安全感,不信任他人,无法配合医生的治疗。病人还会因为病情加重,出现身体障碍而感到自卑,出现心理强迫症的情况[2]。

焦虑反应对患者病情有很大影响,如果患者对病情的认识不足,缺乏医疗知识,病情一旦在患者没有做好足够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发作,对于日后的生活自理感到困难,患者便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反应[3]。另外,如果患者在治疗中抱有很大的期望值,在医院对其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一心想让病情好转而缺乏耐心,又会出现焦虑反应,焦虑反应主要表现为心理异常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患者还会出现坐立不安、头晕、出虚汗等症状[4]。以上这些都会直接导致患者病情加剧,给医院的治疗增加难度。

脑血管疾病不仅并发突然,而且病程也很长,患者在患病期间,处于不同的阶段便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在急性期,患者主要心理反应为焦虑,处在康复期,患者的心理反应便会发生变化,以烦躁、缺乏耐心为主。

针对脑血管患者的这些不同的心理状态,康复护理工作要有针对性进行,给患者良好的心理影响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康复过程中不仅要对患者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还要对其进行心理护理,调节患者的心态,这对患者失语、偏瘫、精神障碍等症状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在临床护理中,要分清患者处在哪个心理变化阶段,主动与患者沟通,如果患者对生活无法自理,要对其给予鼓励,讲述锻炼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消除恐惧,让患者体会到被关心的感觉。护士与患者要建立良好的关系,确保康复护理工作有针对性进行,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宝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康复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8):309.

[2]陈少琴.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护理措施[J].山东医药,2009(16):113-114.

[3]赵红姬,崔梅花.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措施[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1):1010.

脑血栓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6

关键词:脑血栓,康复,护理,体会

脑血栓 (cerebral thrombosis) 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 约占60%, 通常指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 脑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 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减少或中断, 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致使致残率高, 还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及智力减退等症。为此, 早期及时的康复护理对脑血栓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间收治的116例脑血栓患者康复护理的体会报道如下, 供同道们商榷。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16例, 其中男74例, 女42例。年龄36~78岁, 平均年龄为58.5岁;住院时间最长88d, 最短16d, 平均住院天数为28d。在本组患者中, 左侧肢体瘫痪者78例, 右侧肢体瘫痪者38例。

2 康复护理

2.1 基础护理

2.1.1 病情监测

(1) 给予血压监测:严密监血压变化, 及时合理的治疗和护理, 保持血压平稳。注意有偏瘫的患者要选择健侧肢体测量血压;用自动血压监测仪时注意避免桡神经损失。 (2) 生命体重监测:监测患者的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心率、体温、肌力、肌张力等变化。同时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和设备。

2.1.2 用药护理

(1) 给予低分子肝素及阿斯匹林等抗凝药物治疗时, 同时注意出血倾向, 观察黑便、意识和血压。 (2) 应用甘露醇等治疗时, 选择较粗血管, 以保障药物的快速输入并减少其刺激血管带来的疼痛;甘露醇结晶时必须加热溶化后使用。 (3) 注意观察用药不良反应, 如皮疹、瘙痒, 胃肠道反应等。

2.1.3 饮食护理

(1) 对脑血栓患者评估吞咽功能, 对吞咽困难者, 选择半流或糊状食物。喂饭时采取平卧位, 床头稍抬高, 头偏向一侧。喂食速度要慢, 每次喂食量要小, 让患者充分咀嚼。进食后保持坐位半小时到一小时, 防食物反流。不能进食者, 通过静脉或鼻导管供给营养。 (2) 避免使用吸水管吸水或低头饮水, 床边备吸引器, 防止窒息。 (3) 能进食者鼓励患者用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易消化食物。多吃优质蛋白质, 如牛奶、鸡鸭鱼、蛋类 (蛋黄少吃) 、豆制品等。长期卧床者, 多进含纤维食物, 如芹菜、蜂蜜、粗粮、水果等, 以增加胃肠蠕动, 保持大便通畅。 (4) 限钠和应用利尿剂时, 多吃含钾丰富食物, 如香蕉、菠菜、芹菜、丝瓜、茄子等补充钾元素。

2.1.4 生活护理

患者由于肢体及语言等功能障碍, 其自理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 要加强对脑血栓患者的生活护理。 (1) 预防褥疮:2h翻身一次, 建立翻身记录卡, 鼓励并协助患者做好肢体的主动和被动运动, 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 (2) 安全护理:运动障碍的患者, 加防护栏防止坠床;地面防湿防滑;经常使用的物品置患者伸手可拿到;步态不稳者选用三角杖等辅助工具;肢体感觉障碍者谨慎用热水袋、冰袋, 防止烫伤、冻伤; (3) 口腔护理:长期卧床者做好口腔护理, 每日最少两次以保持口腔卫生。

2.2 心理护理

脑血栓患者患病后心理变化一般有6个阶段:震惊、否认、抑郁、对抗、独立、适应。由于起病突然, 进展快, 生理功能障碍, 突然失去自理生活能力, 患者无法接受现实, 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对其态度和蔼, 关心体贴, 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 及时开导患者, 使其接受现实。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 使其积极协助, 最终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回归家庭和社会。

2.3 康复指导

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锻炼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我们首先要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 防止肌肉萎缩。应用温水洗患侧肢体, 达到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和感觉的恢复。还应多做关节运动, 要从大关节做到小关节, 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 逐渐进行上举运动, 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 做洗脸、刷牙、梳头及进食等动作。多做按摩运动来刺激神经功能的恢复, 在肢体锻炼中应做到被动变为主动, 秩序渐进, 持之以恒。语言训练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教患者撅嘴、鼓腮、伸舌等动作。结合实物、字卡、图片等, 让患者发音, 从音到词, 从词到句, 由短句到长句, 反复练习, 刺激记忆。

2.4 健康教育

脑血栓的患者多数有高血压、高血脂或肥胖等病症, 我们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生活要规律, 饮食要合理, 要注意休息和心态平和, 要忌烟酒不熬夜。坚持服药切忌盲目加大运动, 以免造成关节和肌肉的损伤。吞咽困难患者可进流食或糊状食物, 以防呛咳、误吸。冬季应注意保暖防寒预防感冒。

3 讨论

脑血栓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 约占60%。多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 发生脑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 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减少或中断, 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1,2,3]。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 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其他少见的病因有复发。各种动脉炎、先天性动脉狭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高凝状态病等。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 造成管壁粗糙, 管腔狭窄, 在血液黏滞性增高、血流缓慢、血压下降和心功能不全时, 也可促使血小板、纤维素等血中有形成分黏附、沉积形成血栓[4]。

对于脑血栓主要治疗原则是:改善脑循环, 防止血栓进展, 挽救缺血半暗带, 减少梗死范围, 减轻脑水肿、防治并发症, 预防疾病的复发。同时, 注意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护理相结合性。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 遵循个体化原则, 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其目的是降低致残率, 增进神经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 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可以使该病的并发症及后遗症明显减少, 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要求家属的配合, 让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 正确的对待自己的病症。因为人自发的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是有限的, 要提高功能恢复的程度, 进行功能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所以笔者认为, 早期及时护理, 尽早的康复锻炼是脑血栓患者功能恢复的最佳保证。

参考文献

[1]马家骥.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61-566.

[2]石凤英, 鲍香芹, 张美琴.康复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3-98.

[3]周维金, 黄永禧, 王茂斌.康复专业人员培训[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41-43.

脑血管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患者为2007年1月-2008年6月入院的脑血管病瘫痪病人, 均经CT或核磁检查证实。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36~78, 平均52岁;脑梗死18例, 脑出血30例;偏瘫者36例, 全瘫者12例;意识清者38例, 意识障碍者10例;肌力均在Ⅰ~Ⅱ级。

2 护理

2.1 急性期护理

对此类患者采取被动运动、被动按摩措施。应在起病后12h给予翻身, 24h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 可在床上做些肢体被动活动。脑梗死病人在发病后次日开始活动。 (1) 被动运动:主要作用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增加感觉输入, 维持关节韧带活动度, 减轻肌肉痉挛, 防止肌肉韧带挛缩。主要操作应从健侧开始, 然后参照健侧关节活动范围做患侧。 (2) 被动按摩:为防止受压部位发生褥疮需定时翻身, 对受压处及患侧上下肢体, 用手沾红花酒精或50%的乙醇, 以手掌紧贴皮肤, 做压力均匀向心方向按摩。患肢肌张力增高患者可采取安抚式的按摩, 肌张力降低的患者可给予擦摩和揉搓, 按摩动作宜轻柔、缓慢、有节律, 每天3~4次, 每次10~15min。

2.2 恢复期护理

2.2.1 主动运动:

当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 即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 以利肢体功能的恢复。主要有三种运动方法: (1) Bobarth握手; (2) 桥式运动; (3) 床上移行。

2.2.2 床边活动指导:

(1) 起床:由健侧起, 嘱患者Bobarth握手将上身尽量移近床边, 双手伸向床边, 带动躯体侧身;以健手掌手肘关节撑住床面, 护士可从正面扶住患肩以帮助病人起床。由患侧起, 准备情况与由健侧起基本相同, 起床时以健手掌撑在胸前的床平面上, 以助起床。 (2) 患侧平衡训练。帮助患者患手肩关节取外展45°位, 肘关节伸直、外旋;腕关节被动背曲90°;五指分开支撑在床面。患者双下肢并拢, 足底着在或放置在脚踏凳上, 要求患者躯干部尽量往患侧倾斜, 停留一段时间后再坐直, 反复练习。 (3) 站立。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 两腿分开与肩同宽, 双手以Bobarth握手尽量向前伸直、低头、弯腰、收腹, 重心渐移向双下肢, 协助人员双手拉患者肩关节助患者起立。 (4) 行走训练指导。行走前, 下肢肌力应达四级, 最好在康复医生指导下进行, 以免产生误用综合征, 遗留一些难以纠正的步态。①步幅均匀, 频率适中。②伸髋屈膝, 先抬一足跟部, 重心转移, 另一脚足跟亦先着地, 重心又转移至后跟, 开始下一个步态周期。③上下楼梯训练。

3 护理效果

经过6个月~1年定期复查和随访, 48例脑血管病瘫痪患者经康复训练后, 不同的护理人员对待病人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 加之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 产生了以下区别:其中40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复, 肌力在4级以上, 这40例起病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 且病情相对来讲较轻, 护理上家属配合积极, 患者自身意志较强, 所以恢复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4例患者可以徒手行走, 但上肢恢复较差, 是由于侧重于下肢锻炼, 上肢没有得到及时的锻炼, 又因为病人不积极配合, 导致锻炼强度也不够, 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2例患者可借助拐杖行走, 这2例患者病情较重, 这样已经达到笔者的预期效果。2例无效, 这2名患者本身病情较为严重, 出院后家属没有给予肢体功能锻炼。48例患者均无肌肉萎缩, 关节僵直等废用综合征的发生。

脑血管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69例ICU中脑血管意外患者,根据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28~82岁,平均(48.67±5.53)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20例。对照组34例,男25例,女9例;年龄27~81岁,平均(47.95±6.18)岁;脑出血16例,脑梗死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加强临床监护,24 h持续监测心电图及动脉血氧压,加强血液生化检查,掌握具体的血气情况及脉搏氧饱和度情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具体为:(1)保持功能位:肢体关节要保持功能位,髋关节尽量伸直,用软枕垫于患者的小腿外侧,肩关节轻度弯曲,踝关节保持90°,膝关节伸直,患者足底要垫上软棉。此外,要注意翻身,定期进行按摩,在按摩过程中要将患肢微微抬高,以改善微循环,防止患肢水肿[1]。(2)加强肢体训练:若患肢肌力小于Ⅱ级者,则可引导其进行床上活动,协助其活动各个关节,包括腕部、肩部、膝部、肘部、踝部、髋部等。床上活动要注意控制动作的强度,防止关节疼痛。若患肢肌力超过Ⅲ级,则可引导患者进行床下活动或室外活动,形成“坐、立、走”的训练规律,并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活动量。(3)注重自理能力训练:若为患肢肌力Ⅰ级者,则应鼓励与引导其尽可能地恢复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刷牙、自己解决大小便、自己进食等。同时可通过看电视,听音乐,读报纸等一些积极性的感官刺激,引导患者通过知觉来弥补机体的缺损,以实现功能代偿,并使患者的思维、交流等恢复正常,促进自理能力的提高[2]。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生活能力与运动能力比较

两组护理前生活能力(ADL)与运动能力(FMA)评分差异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早期康复护理后,其ADL与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ICU脑血管意外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保持功能位、加强肢体训练、注重自理能力训练。其中,保持功能位有助于改善患肢各关节的功能;加强肢体训练可提高患肢的运动能力,改善患肢的微循环;注重自理能力训练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能够自觉地投入到机体功能康复训练中。杜婷[3]认为,对ICU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减少或避免肢关节蜷缩变形,有助于降低致残率,对患者机体康复及生命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性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我院在ICU中脑血管意外患者临床护理中,对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ADL评分、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ICU中脑血管意外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可加快其机体功能康复,改善生活能力与运动能力,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丽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探讨[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13(5):560-561.

[2]金兰.系统早期康复干预对脑血管意外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J].2014,22(2):120-121.

脑血管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9

【关键词】 系统康复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恢复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17-01

脑血管疾病一直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研究发现系统康复治疗对提高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能让患者得到更优质的服务[1]。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对其进行分组干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旨在探讨系统康复治疗对其恢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择样本为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82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均符合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诊断标准(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上制订)。入选标准:急性发病1-4个月,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但意识无障碍。将82例患者隨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临床基本情况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康复治疗方法 全组患者先控制血糖和血压值,并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有颅高压征象者给予脱水剂,脑梗死患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便接受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分别于康复治疗前1天及治疗8周后由同一医生进行评定,康复训练流程如下:①以现代康复医学的易化技术为指导,综合运用以运动再学习法以及Bobath、Brunnstrom、PNF技术,训练每周5次,每次45min,以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卧床期学习向侧卧位翻身,在保持正确卧位的同时练习床上起坐训练。学习从坐位起立和床到轮椅的转移等:加强穿衣、进食、洗漱和人厕等技能训练。

1.3 疗效评价方法 对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治疗结束后均进行随访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评价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分析[2]。

1.4 统计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和分类资料我们分别用两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计算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早期系统康复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变化更显著,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表2。

3 讨 论

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意义重大,无论是在脑损伤早期、后期还是晚期,也是影响脑血管后遗症患者脑可塑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功能重组理论认为,脑损伤残留部分通过病灶周围组织不断促进功能上的重组,并以新的方式完成已丧失的功能[3]。所以康复训练对后遗症患者的脑功能重组来说,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进行不同的康复干预训练,早期康复组在上下肢运动功能、偏瘫肢体痉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上,均较常规药物组改善明显(P<0.05)。我们发现,治疗后偏瘫肢体痉挛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偏高,其原因我们分析可能这是与治疗前患者处于休克期而逐渐进入痉挛期有关。治疗一个月后,大部分患者都经历了肌张力的变化,从弛缓到不断增高,肌张力有的患者又重新恢复正常[4]。因此,早期正规系统的康复治疗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作用明显,可明显改善其躯体运动功能,减轻其痉挛症状,并且在减轻其残疾程度的基础上提高其生存质量。

早期科学的系统康复治疗可增加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避免肩关节半脱位疡等各 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早期系统科学的康复治疗就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新的观点认为,脑损伤的恢复过程对于患者来说只是恢复速度逐渐减慢,而没有终点[5]。那些有终生残疾危险的颅脑损伤患者仍可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得到有效的恢复,并不断去适应新的环境。

综上所述,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早期采取积极的、综合的、正确的康复训练,能全面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促进患者的脑功能重组,有效减轻患者的病患程度,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毅.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病人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9(10):25-27.

[2] 周道友,刘军,邢诒刚,等.初发脑梗死后急性期抑郁发病率及相关因素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9,8(34):7628-7629.

[3] 谭峰,顾卫.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与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9):543-546.

[4] Joachim Liepert,Heike Bauder,Wolfgang HR.Mihnertreatment-induced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fter stroke in humans[J].Stroke,2005,31:1210.

脑血管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全部92例病例来自2011年1~5月我院神经科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50例:男女比例为1.5:1;年龄42~80岁, 平均 (61.4±4.2) 岁;受教育年限0~14年, 平均 (10±2.2) 年;脑梗死35例, 脑出血15例。对照组42例:男女比例为1.52∶1;年龄39~77岁, 平均 (60.0±3.8) 岁;受教育年限0~14年, 平均 (9±2.9) 年;脑梗死25例, 脑出血17例。所选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经过统计学分析无差别, 具有可比性。

入组条件: (1)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卒中诊断标准; (2) 有CT或MRI影像学诊断依据, 确诊为脑血管病患者; (3) 有认知功能障碍, 首次MMSE≤24分; (4) Glasgow昏迷指数 (GCS) ≥12分, 能配合检查者, 失语患者应能参与基本的口语评估。

排除条件: (1) 合并严重内科基础病者; (2) 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病家族史或智力发育迟缓者; (3) 卒中前已有痴呆表现; (4) 卒中前或卒中后有抑郁症。

1.2 方法步骤

将92例患者根据入组单双日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50例, 对照组42例。全部病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神经内科护理常规。康复组在观察48~72h生命体征稳定, 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有恶化倾向即开始增加认知康复训练。康复师均由经过统一康复培训护士担任。分别于干预前即入院后24 h内, 干预后即出院前24 h内, 干预后3个月即出院后3个月随访时进行MMSE和BI指数评分, 并记录住院时间。

1.3 研究工具

1.3.1 认知功能评定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 , 认知功能判断标准按照受教育程度加以纠正, 文盲组 (未受教育) 17分, 小学组 (教育时间≤6年) 20分, 中学组22分, 大学组24分。

1.3.2 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Barthel指数 (BI) 进行评分, 100分独立, 75~95分轻度依赖, 50~70分重度依赖, 25~45分重度依赖, 0~20分完全依赖。

1.3.3 统计工具

采用医学统计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T检验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干预

2.1 提供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耐心讲解患病原因、症状、治疗和康复护理相关知识。消除患者悲观、焦虑等不良情绪, 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信任感, 提高依从性。

2.2 认知功能康复训练

采用作业疗法, 由康复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恰当认知训练项目, 一对一训练, 1次/d, 每次60~90 min, 训练时家属可在旁全程学习。

2.3 促进患者用脑

护理人员尽可能的利用图片、文字、数字、实物、声音等, 提供多形式刺激, 促进患者用脑, 刺激大脑皮层兴奋, 加强记忆。对思维迟缓的患者多与其交谈, 诱导患者用语言表达, 刺激大脑兴奋性。

2.4 对患者家属的培训

向家属讲解相关知识, 教授简便易行日常训练方法, 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 并尽可能的帮助家属在其余时间甚至出院后也可以自行进行训练。

3 结果

见表1、表2、表3。

注:F=7.01, P<0.05。

注:F=6.53, P<0.05。

4 讨论

4.1 训练时间的选择:有文献报道, 只要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 48 h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3]。现代康复医学也在逐步强调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功能恢复属于后期治疗的观念正在扭转。护士作为最先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 可以较早掌握患者病情, 对尽早介入康复治疗有绝对优势。

4.2认知功能康复有恢复性和代偿性两种。早期合理的康复训练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挖掘损伤修复潜力, 促进末梢神经的再生。也有助于建立脑的侧支循环, 改善脑的供氧状态, 促进脑部活动。此外, 代偿性治疗也是公认的行而有效的干预方法, 目的是利用未受损的能力完成活动[4]。早期康复介入可以利用患者残存的认知功能, 使其获得功能的进步, 来增强患者信心, 给予患者心理上战胜疾病的信念。

4.3患者认知功能的康复受经济条件、文化水平、训练时间等多因素影响, 并且是一个长期过程。我国由于目前医疗服务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 以及传统文化习惯的原因, 96%痴呆患者在家由家属照顾, 照顾者主要为配偶、子女等[5]。家属的付出和关怀, 可使患者在情感上得到最大安慰。家庭环境和出院后照顾者能力水平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 脑血管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康复不能仅仅依靠药物疗效, 积极的认知康复训练有助于认知功能的恢复, 对于减少住院时间, 减轻家庭负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临床护理上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改善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92例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50例, 除常规治疗护理措施外, 加用认知康复训练;对照组42例, 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措施。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 、Barthel指数 (BI) 对92例患者于干预前, 干预后、干预后3个月后进行测评, 比较得分情况。结果 康复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 治疗后, 康复组的MMSE和BI指数变化相对于治疗前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应尽早加入认知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关键词:脑血管病,认知功能,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盛卫珍.脑血管病128例康复护理体会[J].淮海医药, 2002, 20 (5) .

[2]姜敏, 刘斌.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 25 (3) .

[3]朱镰连.加强神经康复学研究工作[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 1998, 31 (4) :195.

[4]陆剑萍, 杨海霞, 戴小琴.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挫裂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 5 (10) .

上一篇:PWM控制策略下一篇:人格坚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