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素质下大学生法律论文

2022-04-15

[摘要]笔者以抽样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简要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提出了几点对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律素质下大学生法律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法律素质下大学生法律论文 篇1:

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摘 要:全社会都在呼唤加强法制教育和法制建设的今天,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生力军,法律素质的高低是衡量全民法律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就成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增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对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有效维护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实效性

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到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社会呼吁加强法制教育和法制建设。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生力军,其法律素质的高低是衡量全民法律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成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明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之一。

然而,在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从马加爵杀人事件、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到药家鑫故意杀人案、“我爸是李刚”事件等,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探究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大学生全面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这里我们首先就要明确两个概念,一个就是什么是法律素质。素质有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两种,法律素质错认为是在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属于后天素质,既然是后天素质就有很大的培育和提升空间;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又如何理解呢?简言之,就是在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按照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教育主体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其教育结果即大学生法律素养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所以,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要服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局;(2)要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目标、侧重点也在发生变化,从基本法律知识的掌握到注重法律素质的培养,再到法律信仰、法律精神的形成,最后与国际化接轨;(3)理论要联系实际,大学生在生活中要知法、守法、用法,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高校针对大学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在不断进步。比如,对基本法律知识的掌握,对法律的认识更为深刻,尤其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了更科学的认识,法律觉悟不断提高,法律信仰逐渐树立。然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法律知识相对缺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动力不足,主动性较差。而且文理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表现差别较大,除了部分法律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高校学生更为重视专业课,对于法律这类公共课缺乏兴趣;其次,目前我国高校法律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内容上更侧重从宏观、整体和法律精神的角度把握法律知识,而对法律部门、法规法条、法律实践涉及有限。

二、专业师资队伍不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基础课,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中以德育教师为主,大部分人主修思想道德修养,法律专业背景相对缺乏,在授课过程中对于专业的法律知识讲解不够深入,法律要点把握不够精准,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理解法律知识不透彻,学生出现疑惑的法律问题时,无法得到有益的答复。

三、学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课程设置单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比重大,法制教育相对少一些,在有限的篇幅中涵盖了大量知识点,每个内容点到即止,学生只能了解最基础的法律知识,加之基础课学时有限,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已很紧张,不可能增加课本以外的法律知识,所以当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需要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时候,这些法律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同时,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也不够紧密,我们给学生讲授法律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运用到实践当中,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但在大多数高校,法律素质的培养更多依赖于法律基础知识的灌输,很少有法律方面的实践,在考核方式上多为书面考试,考过了学生不会再看,学过的东西后来忘得差不多,这也是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合以上分析,在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的路径方面,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

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视,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针对目前学校法律素质教育形式化、投入不足的现象,以及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转变认识,重视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避免其流于形式,积极采取如下措施:

1.避免将法律素质教育边缘化,妥善安排法律素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间的关系;为开展丰富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创设条件;加大对法律素质教育的研究和科研经费的投入,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课程创新;结合教育活动开展各项考核,反思工作中的不足。

2.建设一支专业化更强的法律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法律素质教育工作是由高校法制教师直接实施的,法制教师的专业性在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在法律素质教育实践中,应该有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高校应当聘请具备专业法律知识的教师作为专职教师,从而形成一支高素质、高品质的师资队伍,还可以聘请一些司法实务工作者或者司法研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以保障师资队伍的高水平。同时,要对这些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完善定期考核制度。

3.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效性。课堂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准备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深刻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同时,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参与模拟法庭,组织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等丰富的课外法律素质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宣传栏、标语。完善课程设置,如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多门法律课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或者专业需要自由选择,解决基础课课时不足、法律讲不透的问题。

(内蒙古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NYSZZX201503)

参考文献:

[1]彭美,张莉.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欠缺的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2]高芳.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探析[D].南昌大学,2010.

[3]魏芳,胡神松.对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

[4]王洪叶.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内容探析[J].教育探索,2010,(12).

[5]王慧馨.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作者:翟少荣

法律素质下大学生法律论文 篇2:

新课程体系下大学生法律素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要]笔者以抽样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简要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 大学生 法律素质 研究

2006年9月,全国各高校为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精神,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要求,将原有的两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二为一,全国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启用。本文在新课程体系下,对高校学生的法律素质与法律意识状况进行调查与探讨。笔者对厦门各高校已开设本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90份,回收率为99.1%,其中文科专业学生410份,理工科专业学生320份,体育艺术类专业360份。

(一)新课程开设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

1.学生对新课程内容设置评价方面。学生对新课程的认同度比较高,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较为浓厚。当问到“你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思修部分与法律部分内容设置是否恰当?”时,回答“恰当”的占56.9%;认为“不恰当,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内容太多了”的占15.6%;认为“不恰当,法律部分内容太多了”的占1.8%;回答“说不清楚”占25.7%。当问到“你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哪部分内容较感兴趣?”时,认为对法律基础部分更感兴趣的占48.6%,对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更感兴趣的占15.6%,认为两部分差不多的占31.2%,对两部分都不感兴趣的占4.6%。

2.对实施新课程后的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大部分学生学习完新课程后,认为自己的法律素质都有提高。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法律素质对自己“用处不大”。当问到“你中学阶段是否接受过法律方面的教育?”,绝大部分都回答说接受过法律方面的教育。问到“学习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你认为法律方面的知识与素养和这门课没开设前相比是?”回答“比以前有提高”的占73.4%,回答“没有和原先差不多”的占17.4%,认为“比以前更糊涂了”的仅2.8%,觉得“说不清楚”的占6.4%。问到“你觉得大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对你有用吗?”时,觉得“很有用处”的占39%,觉得“有些用处,但用处不大”的占55%,认为“没有用处,纯属虚设”5.5%。

3.如何增强新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方面。学生比较认同的法律知识教学模式是多结合案例、法律短片等载体进行教学,对于一些理论性太强的知识兴趣不大。当问到“你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教学应如何进行效果才好?——可多选”时,学生回答“结合现实案例进行教学”的占77.1%,“观看法制短片”的占58.7%,“ 去法院现场感受判案过程”的占46.8%,“课堂模拟法庭”的占44%,“课堂讨论”的占18%,多介绍一些法律理论的17%,其他的6.4%。在问到“你喜欢下列哪几种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可多选”时,“组织观看法律宣传片(录像、电影)”及“观看张贴的普法宣传画”最受学生欢迎,分别占到66.1%及38.5%。其他如“在公共场合进行法制宣传图板展览”的33.9%,“上法律课及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的占32%,“通过网络进行宣传”的占19.3%,“自学”的占12.8%,“参与法律咨询活动等”的占4.6%。

4.大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方面。大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大部分同学只是偶尔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当问到“你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知识的目的是?”问题时,回答“提高法律意识和素养”的占42.2%,认为“遇到麻烦时,能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利益” 的占37.6%,认为“课程考试要求,不得不学”的占22%,“没去想过”的占7%。在问到“您经常阅读有关法律方面的报纸杂志吗?”时,认为“偶尔会”的占61.5%,“经常会”的占7.3%,“几乎没有”占30.3%。在问到“您是否会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文件?”时,回答“偶尔会”及“不会刻意去了解,但会被动了解到”的占到86%,回答“会,经常”的及“不会,没那精力”的都是少数,分别占8.3%和6.4%。

5.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方面。大学生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对法律的作用有较清楚的认识,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理也较为理智,但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方面还比较欠缺。在问到“你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时,认为是“保护公民的权利”的占67%,认为是“巩固国家的统治”的占44%,认为是“规定公民的义务”的占20.2%,认为是“处罚违法犯罪”的占35.8%,回答“不清楚”的占1.8%。在问到“制止违法行为用哪种方法合适?”时,回答“打110报警”的占45%,回答“看情况而定”的占55%,选择“挺身而出”、“ 叫别人去制止”的都是少数,分别占1.8%和0.9%。在问到“如果你的权利受到不法侵害,首先考虑的解决方法是”问题时,回答“尽量争取调解”的占61.5%,选择“通过打官司,用法律的武器来解决”的占26.6%,选择“武力摆平”的占9.2%,“向学校反映,等待学校处理”的占19.3%,“其他”的占10.1%。

6.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认识方面。当前大学生对身边个别同学的犯罪问题态度方面与社会期望值有一定差距,但对个别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方面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在问及“你对大学生犯罪问题怎么认识”时,回答“很正常,大学生也是社会成员的一分子”的占46.8%,认为“不可理解,毕竟大学生都受过较高教育”的占26.6%,“不好说,反正自己不会犯罪”的占24.8%。在问到“你认为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选”时,同学们对原因的分析认为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82.6%的人认为“个别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问题”, 68.8%的人认为“法治意识淡薄,抱侥幸心理”,64%的人认为“家庭畸形教育”,62.4%的人认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39.4%的人认为“客观现实所迫”,33%的人认为“学校法制教育的力度不够”,回答“其他”的则占7.3%。

7.对社会法制环境的展望方面。大学生对我国当前的法制环境不太满意,但对法律的前景还是持乐观的态度。在问到“我国社会中存在的违法犯罪现象将如何?”時,回答“越来越多”的占45%,“逐渐减少”的占22%,“保持现状”的占11%,回答“不知道”的占20.2%。在问到“你认为对于当前社会存在的许多丑恶现象,是否通过加强法制或完善法制而解决?”时,回答“完全同意”、“ 基本同意”的占72.5%,认为“难说或不一定”的占24.8%。

(二)原因分析

从总的情况看,自从2006年9月全国各高校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整体情况来看已有明显提高。但整体法律认知水平不高,法制观念淡薄,在教与学两个环节都存在不足。第一,教学方面,《法律基础》课时有限,从各高校的课时设置来看,全课程45课时到54课时,有的安排多些,有的少些,但法律部分的课时数为2/5左右,也就是20学时左右,不可能对法律知识系统地展开。加之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受专业局限,对专门教的法律知识难以深入把握,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的教学效果;第二,学生方面,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守法相脱节,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守法的自觉性不够。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损人利己,不懂得对他人权利的尊重,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三)就新课程体系下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几点对策

1.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应从传统型“知识灌输”向现代型“素质主导”变革。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法规条文體系;二是法律学问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应从传统型“知识灌输”向现代型“素质主导”变革,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制教育”不能混同于法律职业训练,应当趋向于意识、知识和素质兼容一体的“法律素养”,即通过掌握、运用一定的法律知识乃至法律技能和自觉养成较高的法律意识,甚至法律信仰,构建契合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知识、品行及能力等。

2.从事《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高校师资队伍要优化。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教师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人补充为兼职教师,整合组建精干的、高质量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3.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到一些理论知识,还应结合实践参与到用法过程中去。如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组织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或组织学生看录像,或请有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更深切地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论点。

构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一个过程,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贯穿整个学习期间。当然,这要遵循一般的学校教育规律,不可能在大学几年都开法律课,可在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的任务和重点,如低年级上理论课,高年级选择适量的实践课;还可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空间,发挥各有关专业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步云,刘士平.论法与法律意识[J].法学研究,2003,(4).

[2]郝铁川.中国依法治国的渐进性[J].法学研究,2003.(6).

[3]滕晓慧,姜言文.论道德与法律的价值取向[J].法学杂志,2003,(2).

[4]陶广峰.法律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化色彩[J].中国法学,2003,(4).

作者:陈光绍

法律素质下大学生法律论文 篇3: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改革研究

[摘 要]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素质的高低关系到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更关乎依法治国策略的实施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既有教育模式很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位置,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学时偏少、师资结构单一、教学方法不完善。法律素质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和必要的法制意识,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学生法制知识匮乏、契约精神欠缺、自我法律保护意识不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改革应从高等教育中的课程设置重构、师资队伍优化、教学方法改良、考核体系完善等方面着手,构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机制,以培养出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改革;契约精神

现代法治国家对公民的法律素质要求较高,大学生作为国民中之精英阶层,其法律素质应高于一般公民。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偏低,这与其受教育程度和身份极不相称。因此,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化,一项共识也正在逐步形成——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完善欲取得预想的实质性成果,必须对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结构、教学方法以及考核体系等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估和改造。2012年11月,教育部出台《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学生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本文拟依据高等院校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法治精神,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模式属性、形成原因、运行效果予以分析,进而建构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合理目标模式,以期推动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一、既存状况:透视与溯源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高等学校承担着大学生群体(本文所指大学生群体仅限于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日常教育的主要工作。在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依托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相关法律素质教育;二是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中的法律意识教育。相对于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中法律意识教育的片段化和零星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法律素质教育是目前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法律素质教育发展沿革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法律素质教育一直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范畴,并作为其组成部分而长期存在。其发展受到国家相关政治决策的直接影响,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

(1)恢复与重建时期(1978—1984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经过拨乱反正,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逐渐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78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征求意见稿》指出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4门课。到1980年代初,相关部门提出了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问题。在该时期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较强的政治意识形态为标志,主要目标在于总结经验教训,强化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法律素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且主要分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

(2)调整与提高时期(1985—1997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进行了调整。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全面启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正式确立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两课”概念,重新设定了课程体系。1986年9月,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对课程目的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师资等方面均提出了具体要求。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发出《关于高等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意见》,进一步规范了课程体系,将“法律基础课”确定为必修课程,学时为30学时。

(3)巩固和完善时期(1998—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1998年6月出台《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将“法律基础课”列为高等学校各层次教学的公共必修课,要求必须保证各门课程的学时。教育部制定颁发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和主要规范。各成人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学校的学历教育、自学高考,均要参照上述规定规范法律基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确定课程考核考试标准。在学时方面,进一步确定普通高等学校二年制和三年制专科“法律基础课”学时为28学时,本科法律基础课学时为34学时。

(4)整合和升华时期(2005年至今)。继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05年3月9日,中宣部、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正式提出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教学目标为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法律素质教育发展的原因

回顾法律素质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法律素质教育在近30余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深究之,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治国理念的发展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性,它服务于国家治理需要。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构在很大程度上是拨乱反正工作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依法治国理念发展为国家治理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随着治国理念的发展和完善,一直依附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素质教育逐步受到重视,并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等方面得到体现。

(2)教育体制的改革。1980年代中叶,我国教育体制开始改革,由基础教育转向素质教育。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要求,接着召开了“文革”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颁布,强调公民素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当做基础教育的宗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样性发展、主体性发展,最终实现公民基本素质的提升,将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凝为整体。法律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占据重要位置。

(3)普法规划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各种社会纠纷日趋增多。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无法保障对各种社会行为的有效约束,迫切的现实要求亟待设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对国民经济和公民生活进行规范与约束,以求公平、高效地解决各类社会纠纷。当然,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成为国家的重要议题。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全民普法的决定,制定了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普及法律知识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大学生作为国民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重点的普法对象。

二、运行效果:考察与评判

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做法,对于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符合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满足了迅速普及法律意识的预期效果。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法律纠纷类型的多样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渐难堪培养新时代懂法、知法、守法大学生的重任,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日益凸显。

1.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现状堪忧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历史任务后,为了加快我国立法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无法可依的状况,我国进入到了法制建设快车道。根据北大法意中国法律法规数据库检索可得知1978年—2012年我国法制建设基本情况为:宪法法律1 153部,行政法规5 451部,司法解释3 587件,部委规章108 430部,地方法规499 549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的法制建设,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主要由7个法律部门和3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1]然而,法制的健全完善仅仅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国民是否具有优良的法律素质是依法治国方略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

(1)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学时偏少。纵观课程学时设置修改历程,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学时呈现“⌒”型变化。在2005年之前,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学时保持稳中有升状态。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出台《关于高等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意见》,将《法律基础课》学时确定为30学时。1998年6月10日中宣部、教育部颁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确定专科法律基础课的总学时为28学时,本科法律基础课的总学时为34学时。这种学时安排一直持续到2005年。

2005年之后,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学时开始缩减。2005年3月9日,中宣部、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但并未确定具体学时。教育部办公厅于2006年9月28日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报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施情况的通知》,附件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安排情况调查表将课时安排分为54学时、48学时和36学时3种。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的内容设置,以该教材每章内容中的“节”为统计单位,该教材共30节内容,其中可以归入法律素质教育的只有10节,仅占全部教学内容的1/3。按照平均学时的划分方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素质教育课时仅为12—18学时。

(2)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师资结构单一。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将法律素质教育归入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中承担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任务的教师仅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背景。当下,对于法律素质教育授课教师资格要求不规范,存在只要有教材,谁都可以讲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专业学习,法律基础知识较薄弱,无法准确把握法律教学规律。此外,法律基础知识的欠缺也局限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加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将我国的法律制度压缩成两章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庞大繁杂的法律制度,对于授课教师是极大的挑战。迫于专业背景差异和授课学时限制的双重压力,授课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对于法律知识讲授浅尝辄止,课堂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3)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等不完善。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应归属于法学教育范畴。法学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了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现代法学教育既注重法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发展动态,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满足受教育者的多层次需要。具体到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法学教育的目标应包含法律知识的储备、法律意识的确立、法律思维的形成和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的影响,现在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多遵循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说教的教学方法,较少采用案例式、辩论式、问答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面更是极少涉及,无法满足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需求。此外,固化的教学效果考核体系侧重于终结式的结果考核,距离对学生进行全面、全程动态的考核有较大差距,无法准确考量学生法律素质情况。

2.大学生法律素质偏低

(1)法制知识匮乏。为了实际了解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笔者对327名在校生进行抽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307份。统计对象为郑州轻工业学院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在校生,所学专业为理工科专业。统计发现,57.2%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30.7%的学生认为自己稍微了解法律知识,97.3%的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法律纠纷。受访学生日常接触较多的法律法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治安处罚条例,对于与大学生自身合法权益密切相关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劳动合同法等了解甚少。在法律知识获得途径上,38.2%的学生依靠互联网络获得法律知识,25.9%的学生依靠课堂教学获得法律知识。在对于自身法律素质满意程度统计中,64.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23.1%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在访谈中,学生表示接触法律知识途径有限,加之法律知识的专业性和枯燥性,自主学习法律知识的难度不小。

(2)契约精神欠缺。契约精神是民主法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有着积极作用。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在契约精神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给大学生群体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助学贷款违约率高居不下。以贵州省和广东省为例。2012上半年,贵州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的违约率在27%左右,生源地助学贷款违约率为18%。[2]2009年,广东省高校助学贷款的未还款率不断飙升,在个别高校甚至达到了70%~80%,有的高校面临被“停贷”风险。[3]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违约事件频发,大学生诚信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质疑。虽然总体来看,高校毕业生整体违约率偏低,但是具体到个别专业则高得惊人。根据笔者了解,不同专业之间毕业生违约率差别较大,部分市场需求旺盛专业的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之后在毕业前单方违约率竞高达10%之多。高校一般会控制本校学生的违约情况,如果没有学校的约束,这个比例会更高。

(3)自我法律保护意识不强。目前,大学生自我法律保护意识不强突出表现在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和就业求职环节。一方面,社会兼职成为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感知社会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缺乏自我法律保护意识和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兼职中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而无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事件屡见报端。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毕业求职时期,对于自身就业合法权益保护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在求职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时对工作岗位、福利待遇等事关切身利益的事项约定不明,甚至仅仅是口头约定。日后,毕业生报到入职后就上述事项与用人单位产生争议时,没有协议条款保护的大学生往往成为权益受损方。

三、未来模式:重构与路径

当前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措施是推动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改革,在高等学校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层面展开尝试和努力。

1.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重构

重构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考虑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法律素质诉求,又要兼顾高等学校之间的办学特色、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异同。

(1)重构的宗旨和原则。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的宗旨是既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满足现代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坚持以能力和素质,特别是法律思维和法律实践能力培养为宗旨,而不是以单纯的法律知识灌输为宗旨。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重构原则体现着重构的宗旨和基本精神,是进行课程体系重构的根本准则。由于我国高等学校之间在办学目标、生源情况、师资队伍等方面有着差异,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也就是要做到求同存异。一要尊重法律素质教育基本需求。高校之间、学生之间固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塑造对大学生的基本法律素质要求是一致的,集中体现在大学生需要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加强法律修养等方面。大学生应拥有正确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和权利义务观念,养成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的法律思维方式,积极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二要尊重主体间合理差异。应认真分析高校之间、学生群体之间对于法律素质教育的差异,对于办学资质不同的高校、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法律素质教育办法。尊重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研判大学生的学历层次和专业背景,开展既体现社会主义特色法制教育基本要求,又符合高校和学生实际的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2)重构的具体做法。首先,科学调整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横向结构。从横向结构来看,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可由三部分组成,即以法律素质教育必修课程为主体,以法学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和法学第二学位、法学辅修课程为两翼。法律素质教育必修课程作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主体课程,各高等学校均应全面开设。必修课程应包括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和选定的部分法学专业必修课程。法学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为其余法学专业必修课程,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应开放法学专业的课程,鼓励和支持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律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办法学辅修专业或法学第二学位,为学有余力、求知欲强的学生提供更加系统、更加全面地学习法律知识的机会和条件,以达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法律素质的教育目的。[4]

其次,合理设置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纵向结构。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纵向结构是指具体课程在不同年级的分布设置。课程年级的分布应以学生的学业负担、学习能力和现实需求为依据,合理分布课程设置。以本科4年制学生为例,可以将法律素质必修课程设置如表1。法学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和法学第二学位、法学辅修课程可依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课程。

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涉及劳动合同法、五险一金等劳动者权益保护内容,故也归入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课程。

最后,特色院校、特色专业实施具体做法。特色院校和特色专业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与专业、就业行业相关的法律素质教育课程。比如经管类专业可增设税法、金融法等课程,化工类专业可增设化工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课程,医学类专业可增设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课程等。将学生所学专业和所从事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范纳入法律素质教学课程中,既可以帮助学生拓展专业学习深度、扩大知识面广度,又可以教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督促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依法依规开展工作,最终实现健康发展。

2.优化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法律素质教学对于授课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要求。授课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应以法学专业教师为主体,以非法学专业教师和校外司法实务人员为补充。第一,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建立以法学专业教师为主体的法律素质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具有较好的法律基础知识、良好的法律意识和丰富的教学方法技巧,故应成为法律素质教育师资队伍主力军。第二,注重保持校内教学和校外司法实务的协调发展,积极引入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司法实务人员来校授课,授课形式可以讲座、沙龙等形式进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吸引力。第三,鼓励推进内部潜力挖掘,对于有志从事法律素质教学的非法学专业教师进行系统严格的法律培训学习,并形成制度化的培训学习和考核机制,满足教学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教师必须通过考核,方能担任大学生法律素质教学任务。

3.改良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教学方法

法律素质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由于法律知识的特性,在教学中要克服灌输式、填鸭式、经院式的教学方法,采取双向互动式、启发式、辩论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可通过案例分析教学、讨论式教学和辩论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法律分析能力和法律适用能力。在一学期中,应安排不少于3次的现场观摩法院公开审理案件,通过真实教学场景的体验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的主动性。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学校应根据大学生法律素质教学课程设置构筑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依据开设课程的具体情况,开设“法律诊所”或推荐学生到相应的司法实务部门进行实践教学。如在民法课程中安排学生到法院民事审判庭进行教学实习、在劳动法课程中安排学生到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教学实习等,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法律实践能力。

4.完善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考核体系

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不仅会对教学效果作出真实、客观的反馈和评价,而且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考核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更要包含法律思维的形成和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应坚持综合全面考核和动态考核,即实行平时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和卷面考核相结合,以求对学生进行全面全程的综合评定,打破单一化的期末考试模式。在成绩设定上,应依据不同考核方式的功能和目的差异,合理确定平时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和卷面考核所占综合成绩权重。卷面考核作为日常教学主要的考核方式,对于考量学生基本法律素质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能力是法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但由于长期以来对于其价值的忽视,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欠缺已成为法学教育的短板,亟待给予高度重视。实行平时考核是为了打破终结性考试的新举措,可以实现对学生法律学习的全程督促和动态考核。三者的权重比例可设定为321,即课堂平时考核占15%~25%,实践能力考核占20~35%,卷面考核占30%~45%。可根据具体课程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实践能力考核,比如与课程知识相关的法院和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的实习情况证明、相关法律知识案件的司法文书制作等,均可作为考核依据。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素质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法律思维方式,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总之,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法制建设白皮书[EB/OL].(2013-02-05)[2008-02-28].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8-02/28/content_7687348.htm.

[2]赵福中,李丰.贵州:27%高违约率逼出银行“黑名单”[N].工人日报,2012-09-07(5).

[3]谢苗枫.助学贷款以后改在老家申请?[N].南方日报,2012-01-12(A08).

[4]姜振颖.我国公民法律素质高校教育探究[J].黑龙江高教教育,2004,125(9):153.

[5]王娟,梁伟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体系改革问题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12):176.

作者:崔玮

上一篇:金融改革重要性研究论文下一篇: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