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实践效果

2024-05-08

管理实践效果(精选十篇)

管理实践效果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普通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8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4例, 其中观察组男性16例, 女性18例, 年龄13~74岁, 平均 (42.1±5.43) 岁, 住院时间 (15.4±4.6) 天;对照组34例,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6例, 年龄15~77岁, 平均 (41.3±3.6) 岁, 住院时间 (14.3±3.8) 天。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 (性别、年龄、住院时间) 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排除因个人因素未遵医嘱出院患者。

1.2 方法

1.2.1 强化细节管理理念

做好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2], 加强对细节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规范化的技能操作培训, 为培养护士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时刻牢记“风险源自细节, 细节决定安全”。

1.2.2 加强制度管理

管理不严或失控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3], 科学、有效、严谨的护理管理制度是降低医疗护理风险系数, 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基本保证, 要不断完善护理工作的细节流程。

1.2.3 加强护理人员规范的护理记录

护理的相关记录 (包括体温单、医嘱单等) 对医院和患者都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性文件, 通过护理记录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相应处置, 并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护理工作者要严格书写护理记录, 特别是危重患者、死亡患者病历书写质量, 护士长要重点检查, 从中发现细节问题, 不断改进, 提高护理质量[4]。避免捏造、涂改等造成的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 同时也可以保证护理工作的有序展开。

1.2.4 加强外科的换药管理

必须要做好换药过程中的一切工作, 要经常注意观察患者的伤口敷料有无染血、渗出液, 敷料有无脱落、易懂或过紧等现象, 有无循环障碍和感染发生。

1.2.5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

许多护理人员由于对外科护理技术还不熟练, 整个操作过程非常生疏, 损害患者的治疗效果, 甚至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所以护理人员本身要努力学习相关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5], 避免在护理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也要适当的提供人文关怀, 认真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对护理的要求, 心理需求和健康需求等, 及时发现患者的变化, 理解其痛苦并尽力予以解除, 为患者解决相关问题, 增强护患之间的关系。同时护士应该认识到, 任何粗心、疏忽都会给患者带来损害, 增加不应有的痛苦[6]。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度和护患纠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出现输液反应1例、输血反应1例、管道脱落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观察组管道脱落1例, 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综合满意度和护患纠纷投诉的比较

观察组综合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护患纠纷投诉率明显低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均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护理工作渗透到医院诊疗活动的各个环节,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依赖于高超的医疗技术, 更有赖于优质的护理质量[7]。近年来医患矛盾开始显现出来, 其中护理风险是引发医患冲突的最主要因素。由于普外科的护理工作繁琐、细碎、杂论, 部分临床护士通常在护理过程中会出现手忙脚乱、遗漏工作环境, 出现护患的纠纷的几率更大。护理风险包括医疗事故、护理意外、护理纠纷和并发症等一切可能对患者损伤的事件。为防止护理风险的发生迫切要求我们护理工作者树立积极、正确的风险意识, 进行综合、有效的风险细节管理, 从而有效改善护患关系、防范差错事故、减少护患纠纷发生。将护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8]。医疗护理风险是指存在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危害因素, 直接或间接导致病人死亡或损害和伤残事件。细节决定一切, 在护理过程中就要注重细节, 避免因为护理的事故、差错、缺陷而造成纠纷[9]。细节护理在急救过程中可以有效提供医生所需的物品, 体现时效性和安全性, 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分夺秒赢取了先机[10]。细节管理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 变为发生事件前的积极预防细节管理[11,12]。

管理实践效果 篇2

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效果评价

[ 摘要 ] 目的:探索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对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质量及患儿满意度的作用。方法:通过实施专科护理岗位规范化培训、定期组织典型专科护理病例讲评比赛、推行专科护理小查房、设计并发放《护理指导手册》、常态化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等,改进儿科专科护理质量,并比较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检查评分和患儿满意度。结果: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实施后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理过程、急救药械、消毒隔离及患儿满意度评分均有提高,护理缺陷发生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改革,可以提升儿科护理质量及患儿满意度,降低 护理缺陷发生率,改善医患关系,值得推广。《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中明确提出,开展对临床专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加大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手术室等领域专科护士的培养,到2015 年,培养临床专科护士 2.5 万名。由此可见,建立专科护理培训基地,培养专科护理人才已然成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不断提高护理的专科化程度即发展专科护理是护理学在专业深度意义上的发展,也是我国医疗专科化进程的迫切要求。探讨发展专科护理的可行性策略是摆在护理管理者面前的要任。为此,我院改进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方 法以培养儿科专科护理人才、全面提高儿科专科护理质量,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共 13个,分别为小儿呼吸内一科、小儿呼吸内二科、小儿神经内科、小儿泌尿内科、小儿血液内科、小儿消化内科、小儿感染科、小儿普外科、小儿骨外科、新生儿科、小儿重症监护室、小儿五官科、小儿心血管科,从 2012 年 9月起开始实施专科质量管理的新方法。2 方法

2.1 儿科专科护理管理改进措施

2.1.1 修订专科质量评价标准,成立专科质量评价质控小组

针对我院儿科专科疾病的临床护理特点,修订专科质量评价标准,按二级学科细分,如儿科呼吸、儿科消化、儿科神经、新生儿科、儿科重症监护等,分类别制定不同的专科质量评价标准。将健康宣教、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理过程质量、药品管理、消毒隔离、患儿满意度等指标加以量化,并制定评分表格,客观评价患儿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大大增强了评价的可操作性。成立专科质量控制小组,由护理部主任任组长,各科护士长及临床专科业务骨干护士任成员。每月依据专科质量标准对各病区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与科室及个人绩效考核挂钩。质控人员抽取 1~2 名典型专科患儿,检查责任护士对分管患儿病情的掌握程度及家长对相关护理知识的了解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现场反馈,逐项点评,并进行必要的护理指导。质控人员将检查记录上交护理部,护理部每月对专科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总,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改进意见,督导整改情况。2.1.2 实施专科护理岗位规范化培训 拓宽专科护士培养途径,是壮大专科队伍的有效方,也是从整体上提升各项护理质量的根本方法。我院主要通过制定强化专科护理队伍培训计划,每年选送业务骨干外出进修或参加专科护理会议交流,院内对护士分批分层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等方式加强专科护理岗位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科疾病的教学查房、专科疾病知识讲座和技术操作示教。护士可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参加相关专科培训课程,参加培训的学时和成绩与护士绩效考核挂钩。授课人为临床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护士长及业务骨干。2.1.3 定期组织典型专科护理病例讲评比赛

参赛责任护士选择涉及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患沟通、疑难护理问题应对等诸多内容的专科疾病案例,结合护理典型病例解析患儿临床护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护理风险和应对措施。2.1.4 推行专科护理小查房 利用每天床头交班的时间,对 1~2名重点患儿进行 10 ~15min 的专科护理小查房责任护士先汇报分管患儿情况,着重汇报患儿的阳性体征、心理状况、病情的动态变化、治疗护理项目、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护理要点、健康指导等。护士长通过患儿现场查体和访

谈家长,了解责任护士对患儿病情评估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护理问题的解决措施是否有效,潜在的风险是否及时评估和跟踪评价,治疗护理项目是否随时进行有效指导,对分级护理的落实进行综合评价。

2.1.5 护理部定期轮流深入临床一线掌握信息 护理部定期轮流对优质示范病房进行跟班工作,逐一对责任护士的工作进行细致督导,深入临床一线了解患儿的护理需求及责任制护理的落实,召开科室座谈会,与护士讨论并解决在危重症专科患儿护理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及责任制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2.1.6 设计并发放《护理指导手册》自行设计《护理指导手册》,内容包括入院指导、卫生处置、病情与风险评估、护理效果评价、分阶段健康指导落实、级别巡视、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出院指导及质量追踪等。住院患儿人手一册,悬挂在床头,手册采用表格式路径管理,通过护患双向签字,提高护理质量效果。护理部定期听取责任护士使用意见反馈,修改不实用项目,并根据临床需要及时补充护理指导项目,定期评价使用效果。2.1.7 每月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护理部每月在各病区抽取 10 名患儿家长作护理满意度调查,访谈家长当患儿需要做各种检查、治疗及用药时,护士是否及时告知何时去何地检查及注意事项;护士是否对患儿的护理要点及健康知识进行讲解;护士是否督促并协助做好患儿卫生处置;最满意和不满意的护士等。

2.2 效果评价方法

对实施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新方法前(2012 年 3-8月)和实施后(2012 年 9月至 2013 年 2月)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理过程、急救药械、消毒隔离、患儿满意度 7 个指标进行比较。患儿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评分,实施前后各随机抽取 75 份调查表;其他数据来源于护理部及护理质量委员会依据质量检查标准对各病区的护理质量的检查结果。这种方法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有较好的可靠性和代表性。2.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 SPSS 11.5 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 t 检验比较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新方法实施前后的效果差异。、结果

3.1 实施前后各项指标评分比较

实施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新方法后,各项护理质量得分较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1)。

3.2 实施前后住院患儿满意度评分比较 实施专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新方法,提高了住院患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 2)。

3.3 实施前后其他方面的比较

实施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新方法后,护理表扬信增加了 72%,护理缺陷发生率由 21.6%下降到 9.2%。4 讨论

4.1 我国专科护理模式的发展现状“专科护理”这一概念是随着社会对护理的需求和护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要求护理事业向专业化、专科化发展,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首先自美国、英国等国家提出的[5],我国“专科护理”则相对发展较晚,原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 年)》中指出,要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科护士培训,将发展专科护理提到了发展我国护理事业之关键的高度,为更好地推进护理工作向专科化发展,培养专科型护理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持。因此,自 2005 年开始,我国的专科护理模式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护理管理人员积极探索提升专科护理质量的途径,不少省份已开展专科护士的培养、考核、认证等工作,大大加快了我国专科护理发展。然而,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相对成熟的专科护理模式,我国专科护理发展在专科护士的种类和层次、资格要求、工作职责和实践范畴等方面还面临着许多问题[5] :如基础护理教育阶段理论架构上的不完整,造成护士专科知识不系统;对专科护士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不够,缺乏培养专科护理人才之人才;护理管理者缺乏发展专科护理的紧迫意识和具体办法,对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存在科学性、计划性、合理性方面的明显不足等[6],均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广泛的探讨和精心的设计,专科护理模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4.2 我院在专科护理质量新方法实施过程中的体会和启示

第一,通过实施专科护理岗位规范化培训,充分调动了护士发展自身专业能力的积极性,整体上促进了目前护理队伍向专业化的护理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对发展专科护理将起到长远的促进作用。第二,通过定期组织典型专科护理病例讲评比赛,结合患儿来解析临床护

提升小学教学管理效果的实践与探索 篇3

教学管理的任务一般是促进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具体性教学管理往往如下:给学校教育设计教学计划,并有一个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校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下去;完善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包括教师规模,校务员工,后勤人员等的分工合作,从而让他们各司其职,明确分工;在教学质量上,增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氛围的管理;定时开展小学教学教研活动,促进教学与时俱进;完善学校基础教育设施,比如基本的体育设施,基本的多媒体设施等。

在教学管理方式上主要分为过程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监控管理四个部分。过程管理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课堂教学来实现的,业务管理是对学校相关的业务进行一定的管理,质量管理是通过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教学基础设施质量等部分来实现的,监控管理是学校建立的一套监控监督管理系统。而现代教学管理是需要一些设施来实现的,比如多媒体、优化制度等。

二、小学教学管理存在的不足和局限

(一)在教师这一层次上缺乏一定的完善制度

小学教师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在教师聘请制度上也不够健全完善,很多小学,尤其是乡镇小学在教师这一层面上,还属于比较老旧的一面,很多学校的教师还是20世纪比较老旧的知识群体,他们中很多人都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只是相对于其他人而言,知识水平比较高。也有很多小学在面试教师时,门槛较低,从而在教师知识层面上提升不起来。

(二)小学教学管理在观念上淡薄落后

这是一个问题,很多小学教学往往认为只要将课堂教学把握好,其他的教学管理并不重要,从而不自觉地忽略了教学管理的完善问题和健全问题。

(三)对学生身心问题不是特别的关注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问题,而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想法往往是得不到教师的尊重的,而这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当下很多小学生在性格方面都让人耐人寻味,而这往往是因为学校与家庭在其心理问题上的关注度不够,从而让学生产生一些奇怪的心理和孤僻或是吊儿郎当的性格。

三、加强小学教学管理效果的方法与实践

(一)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创新是革命的动力,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而,在进行小学教育管理时,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创新性因子,而也是解决中国应试教育所存在的局限问题的重要因素。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学生要想在这个社会立足,那就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从而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3.增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这是从精神层面来促进学生素养的一部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护公物等好习惯。

4.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从观念上提升学生。

5.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一项长久性的工程和任务,并在日积跬步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创新,从而最重取得良好的教学管理效果。在这一漫长的管理过程中,要逐步地将各个教学管理层面进行完善和健全,从教学内部与教学外部两项抓相结合,例如在教师层面上,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氛围,任聘教师制度时,注重教师的个人素养和素质;注重家长家庭教育的作用,联系学生家长,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学环境上,促进基础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在体育设施、电教媒体设施、公共食堂设施等不断地去完善和改善。

小学是教学领域中最基础的模块,学生在这一时间范围内往往属于奠定认知基础的阶段,无论是在身体还是内心世界上,他们都还不够健全和成熟。因而,学校在这一层面上,要更加注重学校的相关教学管理,从而在效果上不断的得到优化,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管理实践效果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医院病区的药品包括护士取药、急救药品、常用药品、高危药品,对护士取药、储存、使用等薄弱环节作为管理对象,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管理、检查。选取医院30名护士作为药品知识和药品管理标准掌握程度的考核对象。

1.2 病区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

病区药品种类繁多,而且随着新药品的增多,病区药品柜的药品越积越多,一些使用频率较少的药品没有被及时清理,出现了过期药,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药品的储放不规范,没有按照药物品种分类储放,造成药品储放混乱、相互污染,有些药品的储放对温度、湿度有一定的要求,但也没有按规定摆放;药品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没有对药品的领用进行记录,没有按照药品规格、质量、有效期、批次等进行标注,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用药的安全和药品的管理质量。

1.3 实践方法

护理部联合药剂科在“6S”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了针对病区药品的管理措施,由护理管理小组和6S药品管理小组对病区药品的种类、储存、使用等环节进行日常管理。

1.3.1 整理(seiri)

整理就是将药品根据功效、种类、使用频率、有效期限等进行归类整理,整理的原则是要留足病区所需的必备药品,最大可能减少病区药品的种类和基数,将使用频率低、非急救类的药品退回药房,避免病区积压过多过杂的药品导致长期不用而过期,同时还可以降低寻找所需药品的难度。

1.3.2 整顿(seiton)

每种药品都有它的用量和功效,要划定若干个药品储放区域,在每个区域要标识清楚是属于哪种药品专属区,以方便查找,药品要根据说明书归类放入各个专属区;备用针剂要放置在储存盒中,且每个盒子中仅能存放1种药物,不能多种药物同放;同一厂家生产的口服液药物要按照生产批次、不同颜色分开存放,且不能与其他药物放在一起;高危药品专柜加锁标识醒目;对一些对储放环境有特殊要求(比如避光、低温、防潮湿)的药品要按照规定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对白蛋白、胰岛素等需要冷藏的药品按要求放冷藏柜,而且还要加强对冷藏柜温度的日常监测;在药品储放区要备有测温度设施;对要求阴凉储放的药物储放室温度要控制在20℃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40%~70%;常温储放要求的药品储放区的温度要控制在30℃以下[1]。

1.3.3 清扫(seiso)

护士长要承担起保持病区药品洁净的责任,督促值班护士在取药、配药时要保持药品区的干净和卫生,对产生的物料垃圾要及时清理,并定期按照规范操作流程对药品区域进行消毒、清洁处理。清扫的内容包括药品储放器具、区域消毒等。药品的使用要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以免长期置放过期,药品包装出现破损、失效、污染,如有这些问题发生则要及时做报废处理。

1.3.4 规范清洁(seiketsu)

为了巩固清扫环节的成果,需要建立起清洁规范标准,完善监督制度,定期检查。首先,质量控制护士要每周检查1次备用药;其次,护士长每月要检查1次病区药品的清洁状况,根据检查结果填写记录表,对存在的问题要求给予整改;最后,药学工作人员和护理质量控制人员每月要至少检查1次病区药品的管理情况,对管理状况进行评估,并对管理状况作出评价,对需要整改的以书面形式反馈出来,以保证管理实施到位。

1.3.5 素养(shitsuke)

病区药品管理得如何关键在于人的因素。因此,要请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药学人员对临床护士进行药品管理和使用方面知识培训,帮助护士增强用药安全意识,增强责任感,促使他们在取药、配药、管理药物过程中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1.3.6 安全(self-criticism)

药品管理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如果用错药、用了过期药,轻则影响治疗效果,重则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工作,增强用药安全意识,并在实践中通过调整岗位,以提高药品管理质量。

1.4 评价标准

对护士的药品知识和药品管理标准进行书面考核,采用100分制;检查药品质量,统计药品有效期;统计药品使用临界差错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参加考核的30名护士,考核得分为96.8分±2.4分。6S管理实施前病区药品种类有24种,实施后为15种;实施前的药品总基数为587,实施后为275。与6S管理实施前相比较,实施6S管理后没有发现过期药品堆放,快过期药品减少,药品分类分明,储放规范,储放环境清洁卫生,用错药现象没有发生;实施6S管理后每季度使用临界差错发生率大幅度降低,易错易混淆药名、剂量错误减少。详见表1、表2。

批次

次数

3 讨论

6S管理可以客观、量化地评价药品的管理质量,病区护士形成了正确的管理理念,自觉严格确保药品储放的有序性,保持储放环境的清洁卫生,做好药品分类管理,将药品管理的各种要求目标做到细化、量化,避免因为药品的混放而导致用错药、用过期药的问题发生。此外,充分发挥了药师的作用,将药师的药学知识和先进管理知识运用到病区药品管理中,为护士提供知识支持,不但实现各病区的统一、规范化管理,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也最大限度保证了药品使用的安全性。

病区药品管理主要包括对药品基数、储存、放置及有效期等方面进行规范、严格的管理,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和用药质量的需要。若管理不到位会导致用错药,不但会影响治疗效果,如果错用高危药品还会造成严重后果。6S管理的应用可提高药物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5.综合实践活动效果评价意见 篇5

“学唱中华戏曲,弘扬中华文化”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课,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为了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各项目标,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加学生的各种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高尚情感、激发学生的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我校三位教师在王允锋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学唱中华戏曲,弘扬中华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大胆创新。他们把原来的“填鸭式”教学,变成“觅食式”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还把课堂搬到了教室以外的地方,把学生的学习和家庭、社会、国家联系起来,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观能动性,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开阔心胸,具有了创造力,具有了创新力,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其次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次革新。本实践活动,彻底的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各门学科都在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成为各门学科都在追求的一个标杆,成为衡量课堂教学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无形的、大家心照不宣的规则。但我们也深深知道,无论哪一门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只限于一堂课,甚至是一个环节,非常有限,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可以避免这种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革命性的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它可以使这种学习方式更多时间,更大空间的发挥,学生在活动表现出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令我们吃惊,每个小组分工合作,互相帮助,探讨交流似乎都无需教师发出指令,课堂对于学生充满巨大的吸引力,合作探究的实效性发挥到了极致。

三、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次活动首先它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本次活动通过分组合作、小组展示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另外,还锻炼了学生的艺术鉴能力和大胆的自我展示能力。其次它增加了学生的各种知识。通过本次活动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戏曲知识,了解了戏曲的起源、发展、特点、音乐、服装、舞美等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增加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文学、音乐、舞蹈、武术、化妆、美术、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知识。第三它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感。通过本次活动首先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戏曲的魅力,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戏曲的热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另外,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比如可以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热情、感受到包拯的铁面无私、感受到木兰的深明大义、感受到杨四郎的一片孝心„„

总之,本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收到了良好效果,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提高,希望继续努力,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大进步。

管理实践效果 篇6

关键词 PBL教学法;护理管理课程;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094-02

1 前言

护理管理学是管理学在护理管理事业中的具体应用,是在管理学原理、原则指导下,通过对管理涵义、内容、方式及管理活动规律的探索,结合护理管理的特点加以研究,使护理管理更趋于科学化、专业化,实现对护理工作的有效管理[1]。护理管理学是护理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理论的灌输固然必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更加重要。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门课程选择以PBL教学法进行授课。经过教学实践,初见成效,报告如下。

2 PBL教学法的内涵

PBL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PBL是一种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是其精髓,“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其目标。PBL教学法运用在护理教学中是以临床护理案例为先导、以临床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 教学实践

研究对象 实验组:2014级护理专升本,学制2年,在第三学期开设护理管理课程,学生人数57人,其中男5人,女52人。对照组:2013级护理专升本学生,学制2年,人数79人,其中男4人,女75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教师准备 护理管理学课程30学时,课程开始前,查阅相关资料,选取12个实用性、可分析性强与护理管理课程相关的临床护理案例,开课前到班级将案例以作业的方式按照学号随机分发,指导学生结合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解读案例。

教学过程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考试方式为理论考核,其中卷面分数100分,卷面分数80%折合,其余20%由出勤+课后作业组成。实验组采取基于案例的PBL方式教学,以小组为单位,4~5人为一组,小组内分工明确。其中,2~3人负责搜集案例相关材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1人负责课堂汇报(汇报时间控制在5~10 min),

1人负责整理案例汇报结果并形成书面材料以作业的形式上交。汇报过程中组外其他学生和教师可针对该案例提相关问题,组内成员负责回答提出的问题,最后各组别将案例的预留问题和讲解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整理成书面形式以作业的形式上交,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教师综合学生课堂分析案例的表现及作业情况,给予分数,占总成绩的20%。课程结束时,实验组进行理论考核,卷面分数100分,按80%的比例折合。最终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理论考核成绩做统计分析,比对教学效果。

案例点评和教师授课 教师通过学生对案例相关知识的分析讨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回答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对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做出小结,对于学生错误的观点给予纠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案例中涉及的晦涩难懂部分重点讲解,学生也更容易抓住课堂的重点、难点,教学效果良好。

结果比对 所有数据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理论成绩比对,实验组成绩优异者(≥90分)的学生比例增多,P=0.043,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成绩良好者(80~90分)人数明显增多,P=0.007,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两个班级60~80分数段的学生人数统计分析无统计学意义;不及格人数由于人员例数太少,未做统计分析。综上所述,说明PBL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

4 讨论分析

PBL教学法的优点

1)结合案例的PBL教学法具备传统PBL教学法的所有优势,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是其主要宗旨。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并将问题与临床案例挂钩,让孤立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使学生投入于临床案例问题情境中,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地思考,对课外资料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去解决问题,从而掌握案例背后的教学知识,客观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和知识的构建者。PBL教学过程中教师慢慢“隐退”,只起到点拨、支架的作用,成为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科专家、信息的咨询者。

2)小组合作学习是其特色和实践方式。在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如在课堂实践中,有的学生负责查找资料,有的学生负责汇报,有的学生负责作业的整理,整个过程都需要小组内成员密切合作,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客观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口头表达、团结协作、PPT运用能力,这些将对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结合案例的PBL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与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地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技巧。

PBL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1)由于教学学时限制,PBL教学法每次课中要预留

10 min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压缩或者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自学,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时会出现针对某一案例的分析讨论时间过长,课堂难以控制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不打击学生学习热情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回到课堂。

2)在案例选择上,应选择与课堂章节内容相关的而且具有前沿性、针对性的临床案例,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同时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这都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

3)PBL教学法受到授课学生人数的限制,较适合小班授课的班级,多于100人以上时,受到学时的限制,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其应用的范围。

5 结语

PBL教学法在护理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取得预期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护理管理课程应用PBL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乐学,会学,博学”的目标,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管理实践效果 篇7

1 方法

1.1 现况调查

我院是一所三级综合性教学医院, 全院共22个护理单元, 现用住院大楼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于80年代中期, 由于时间较久, 设施相对破旧, 整体布局不合理, 而且年轻护士多, 部分科室加床多。护理部通过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工作场所较乱, 护士对现状满意度较低, 对环境改善要求迫切; (2) 护士参与管理的主动性不高; (3) 各护理单元护士站、值班室、库房布局不合理, 物品摆放杂乱, 整洁度欠佳; (4) 备用药品数量不固定, 储存不规范, 标识不统一, 有混装现象; (5) 抢救车药品、物品交接流于形式, 有药品、无菌物品过期未及时更换现象, 应急仪器使用管理不到位; (6) 凭习惯取放物品, 存在安全隐患。

1.2 6S管理模式实施方法

1.2.1 成立推行小组, 宣传培训

成立由主管院长任组长、护理部主任任副组长、全院各护理单元护士长为组员的6S管理活动领导小组, 其职责是制定、推行6S管理模式实施方案及评价标准, 负责活动的宣传及组织培训, 协调活动推行中的资源支持, 定期评价活动效果, 掌握活动成效, 推进6S管理模式的实施。采用护士长例会、护理全员讲座及科室业务学习等形式宣传开展6S活动的目的、意义及要求, 组织学习6S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考评标准以及实施方法等。将6S管理模式相关内容编印成册, 护士人手一册, 做到人人知晓、全员重视并参与。同时, 各护理单元依照实施方案及评价标准, 结合本单元情况, 成立6S管理活动推行小组, 制定相关制度、计划及措施, 由护士长负责督促落实。

1.2.2 组织实施, 规范管理

根据调研结果, 确定推行范围, 包括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抢救室、护士站、值班室、库房等, 制定相应评价标准。依照评价标准, 各护理单元限期运用6S管理模式, 逐一完成环境、物品的整理、整顿、清扫或清洁工作。物品依使用频率分类, 定量定点放置, 统一标识, 达到现场无不用之物的目标。根据各护理单元特点, 重新设定备用药品、急救药品与物品种类及数量, 分区规范摆放, 护理部制定封存管理规定, 统一购买封存条, 组织设计抢救车药品、物品放置示意图, 建立近期失效药品、物品登记卡, 对使用频率不高的抢救车实行封存管理, 既节约了交接时间, 又减少了药品由于频繁交接清点造成的字迹模糊,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2.3 定期督查, 持续改进

按照6S管理评价标准, 护理部组织各推行小组成员每月分组按片区对6S管理模式落实情况进行交叉督查, 综合评分, 总结亮点及存在的问题, 评选最佳管理科室, 针对问题各护理单元护士长讨论制定相应改进措施, 限期整改, 同时将考评结果纳入质控, 与绩效挂钩。此外, 还可以应用PDCA循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确保6S管理活动持续开展, 管理质量持续改进。

1.2.4 效果评价

(1) 比较6S管理模式实施前后 (2013年1—6月与2013年7—12月) 护理质量考评结果。 (2) 比较6S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3)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护士对6S管理模式实施效果的评价。问卷包括10个条目, 以“认同”和“不认同”作答, 在活动实施6个月时, 随机抽取各科护士总人数的50%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当场填写并收回。共发放问卷166份, 回收有效问卷166份, 有效回收率100.0%。

1.2.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效果

(1) 6S管理模式实施后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见表1。

(2) 6S管理模式实施后, 患者满意度由92.3%提高到97.6%。

(3) 护士对6S管理模式实施效果的评价见表2。

3 讨论

3.1 6S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6S管理模式是被国内外企业界高度重视和推崇的营销技巧或策略[2], 近年来受到医疗界的广泛认同和关注。6S管理模式运用现有资源, 实现最佳工作效率, 它不苛求硬件如何, 着眼于软件应用, 使现有的硬件达到最佳运行状态。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医院管理者都在探索适合医院发展的管理模式, 而借鉴企业的管理经验则是一个实用的方法[3]。护理管理者也在寻找一种方便操作、实用有效的方法来规范护理管理、改善服务质量, 6S管理模式便是一种易实行、见效快、能持久的管理方法。

3.2 6S管理模式有利于改善工作环境, 确保护理安全

6S管理模式能使工作现场从无序到规范, 物品摆放从杂乱无章到井然有序, 能有效改善工作和住院环境, 改进工作流程, 解决工作场所凌乱无序问题, 避免不用物品随意放置和急需物品慌乱寻找现象, 降低了成本消耗。药品、物品归类摆放, 标识明显, 缩短了寻找时间, 减少了护士不必要的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作压力, 提高了工作效率。急救药品、物品、设备仪器的完好, 确保了应急抢救效率。洁净整齐的环境使患者感到舒适, 护士有条不紊的工作增加了患者安全感, 规避了护理风险, 保障了护理安全,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也体现了管理的人性化、标准化。研究结果显示, 6S管理模式实施后, 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消毒灭菌、设备仪器、急救物品、护理安全等质量考核评分高于实施前,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

3.3 6S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升护士素养, 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6S管理模式的实施, 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护士的理念, 规范着护士的行为, 使其逐渐形成凡事认真、遵守规定、文明礼貌、自觉维护工作环境的习惯, 井然有序的工作场所使护士感到愉悦, 增强了工作自律性和成就感, 以及参与管理的主动性。表2显示, 6S管理模式得到大多数护士的肯定, 超过85%的护士认为有利于改善工作环境, 减轻工作压力,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工作协调性及工作效率, 降低了成本消耗, 保障护理安全, 提升医院形象。完善的护理管理体系、科学的管理手段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6S管理模式的推行, 使管理工作有的放矢, 持续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 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有效改善, 患者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 对医院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提升综合管理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6S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 通过对护理单元现状评估, 进行一系列6S管理实践, 并以定期督查护理质量、发放患者满意度问卷及护士对6S管理活动效果评价问卷方式, 了解6S管理实施效果。结果实施6S管理模式后, 病房管理、急救物品、护理安全等质量考核评分高于实施前;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超过85%的护士认为改善了工作环境, 提高了参与管理的主动性, 提高了工作效率, 保障了护理安全等。结论 6S管理模式能创建和维护良好工作环境, 提升护士素养, 确保护理安全, 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关键词:6S管理模式,护理管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肖智军.6S活动实战[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5.

[2]聂云楚, 余弟录, 孙亚彬.6S实战手册[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4.

急诊科急救物品管理的实践与效果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 急诊科承担着市区及周边地区的急诊患者急救、门急诊输液、急诊监护观察等治疗护理任务。自2009年—2010年实施急救物品规范化管理, 由科护士长、质控组进行检查, 规范化管理前检查102次, 规范化管理后检查125次。

1.2 方法

1.2.1 制定相关制度流程

(1) 制定相关制度:2005年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规定:三级综合医院急救物品完好率要求达到100%.急救物品齐全, 仪器设备100%完好是确保抢救治疗工作正常运行的关键[1]。为达到急救物品100%完好率的目标, 建立质控护士每周周一检查, 护士长每周五检查, 当班护士使用后补充检查等制度, 并将检查出的问题记录在护理质控记录单上, 月底进行考核。 (2) 制定流程:完备细化的检查流程是保证急救物品完好的关键。通过制定急救物品检查流程, 规范每一件急救物品的检查内容和过程。制定了呼吸机检查流程、洗胃机检查流程、气管插管盒的检查流程、简易呼吸器盒的检查流程、除颤仪检查流程等。在仪器检查时做到有章可循, 检查过程有序、完整、无疏漏, 保证急救物品的完好状态, 提高急救物品的完好率。

1.2.2 加强培训

(1) 人员培训:针对护士对急救物品管理要求认识不足的情况[2], 通过组织学习2005年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 使全院明确了三级综合医院急救物品完好率达到100%的要求。为确保抢救工作的及时准确, 急救物品应定点放置并在相应的位置张贴醒目的物品名称标示。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急救物品, 按要求完成日常检查清洁消毒工作, 使用后急救物品药物放回原处, 及时补充。 (2) 仪器培训:新仪器使用前, 请厂方技术人员做相关知识讲座, 包括仪器的性能、工作原理、参数调节、连接方法、消毒维修保养及报警范围和意义。仪器说明书集中保管便于查阅, 全科人员要全面掌握使用和检查方法。新仪器投入使用后, 及时制定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检查流程, 将其塑封后挂在仪器旁, 供操作者参考。为了规范操作, 强化记忆, 科内年初还制定了急救物品的培训计划, 即给每周四下夜班人员进行讲解、操作示范。

1.2.3 急救物品使用全程管理

(1) 使用前准备:急救物品定点定位放置。将某一项操作所需的物品组合后集中放入整理箱, 并贴上标签, 标明项目名称、内容物名称、型号、数量。如:“简易呼吸器箱”、“气管插管术箱”等, 放置时标签向外, 有序排放, 抢救室一目了然, 取用方便。 (2) 使用中管理: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急救物品, 轻拿轻放。使用过程中如发现疑问, 立即与设备科联系, 必要时联系厂方。 (3) 使用后管理:按标签注明的内容、型号、数量有的放矢地进行检查补充, 清洁消毒, 随后将急救物品放回原处, 并在急救物品使用记录本上填写使用的时间, 累计使用时间、状态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急救物品规范化管理以来, 急救物品完好率均能100%达标, 未发生因急救物品故障延误抢救的现象, 我院急诊科对急救物品实施规范化管理后, 各项指标均较改进前提高, 见表1.

3 结论

加强急救物品规范化管理,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按操作流程进行日常检查、使用保养, 可以使原来繁琐的检查工作变得省时、省力、有序, 使日常急救物品的检查有章可循, 能够避免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仪器损坏, 保证急救物品100%的完好率。

参考文献

[1]刘丽芳, 伍玉琴.应用五常法管理急诊抢救室物品[J].河北医学院学报, 2006, 12 (9) :938.

管理实践效果 篇9

1 扭转观念,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总额预付是医保经办机构一定时间段内支付医院医疗费用的最高额度, 超额提供医疗服务, 将得不到医保管理部门的补偿, 直接损害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利益[2]。医院的管理者必须要调整经营管理思路, 做到在思想上适应医保总额预付制度。总额预付实施前, 医疗费用结算实行按服务项目付费, 医疗机构的资金来源于药品、材料加成和诊疗服务收入, 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必定会努力提高医疗服务量, 医疗费用原则上是能超则超, 而医保基金又是有限的, 形成了医疗机构与医保经办机构博弈的局面。结算调整为总额预付后, 医疗费用一旦超出基金定额, 就得由医疗机构全部承担。医院要扭转观念, 统一思想, 积极应对结算办法调整, 主动控制医疗费用, 保障基本医疗服务。

2 建立费用控制体系,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 实践探索中前进

2.1 建立与总额预付相适应管理框架, 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医院成立总额预付管理领导小组, 由院长、党委书记为组长, 分管院长为副组长, 医保科、医务处、药剂科等部门负责人及各临床科室主任组成。领导小组主要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为医院落实总额预付提供保障;二是制定医疗费用控制目标, 协调医院规模与效益关系;三是组织落实费用控制具体措施;四是按季度分析实施情况, 及时调整。2.2加强政策宣传, 全员参与管理政策宣传准确到位是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医院对院领导、职能科室、临床主任和一线职工分四个层面进行集中学习, 全方位加大医保总额预付制宣传力度, 及时将政策传达到每一位职工。为了让全院职工更好地掌握政策, 医院将总额预付相关规定印制成“口袋书”, 以便医务人员随时查阅。定期对有关政策和操作流程开展全员专题培训, 对科室负责人、临床医生、医院医保管理人员等重点岗位开展针对性的重点培训。

2.3 确定医疗费用控制目标, 建立指标管理体系

2.3.1考虑到预付统筹基金总额与医院近年实际发生数有较大差距, 2011年医疗费用控制到定额以内有极大的困难, 会产生很大的矛盾, 医院最终确定超出定额20%的总量控制目标以满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同时, 降低药品、医用耗材的使用比例, 以降低成本。

2.3.2建立职工医保病人的费用控制指标体系, 确定奖惩标准。经过精心的筛选, 医院确定科室费用总额、药品费用、大型材料费用、药占比、人均费用5个指标。具体的测算方案为:按照预付总额与2010年实际发生数的比值, 确定2011年全年的控制系数。按此系数确定各科室医疗费用、药品费用、材料费用, 并适当下浮确定药占、人均费用。医保科对控制情况按月考核, 按季度通报, 全年平衡。

2.3.3建立信息化平台, 及时汇总、分析、反馈医保控制情况。领导和管理部门通过医保管理信息化平台能掌握医保基金使用情况、服务量、次均住院费用、药占比等核心指标, 同时临床一线也都能及时了解指标完成情况, 形成双向反馈机制, 以便进行合理有效的决策调整。

2.4 强化内部监管, 确保规范运行

实施医保总额预付过程, 医院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探索并建立切实可行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管模式, 实行“谁经手, 谁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 下沉监管关口到每个医务人员, 做到责任环环相扣。严格执行医保核心制度, 加强“五合理”的落实, 即合理住院、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收费。进一步推动临床路径的实施, 既能保证医疗质量, 又能合理控制费用, 是提高医保基金保障绩效的良好方式[3]。医院出台措施, 杜绝临床科室因指标控制推诿拒收医保病人, 保障急、危重症病人的收治。

3 总额预付实施效果、问题及建议

3.1 总额预付实施效果显著

总额预付是控制费用极强的支付制度, 能最大限度地促使医疗机构改变医疗服务行为, 提高主动控制费用的积极性[4]。总额预付结算办法实施后, 改变了多年来全市医疗机构吃“大锅饭”的现象, 形成了医疗机构主动控制费用的良好局面。我院考虑到临床诊疗的复杂性, 完全依靠对费用发生合理性的监管将会陷入微观管理的困境, 医院采取指标控制为主的宏观管理。通过有效的指标管理, 人均费用、大型材料费用及药占比都有所下降, 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结算率也有了较为明显的上升。

3.2 总额预付制缺陷分析

实行总额预付制能使医疗机构主动降低成本, 控制费用, 提高效率, 管理相对简单, 基金支出确定, 能有效保证收支平衡[5]。合理确定预算额度有较大的难度, 一般采用前几年医疗机构的历史数据, 难以估计变动因素。总额预付制可能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医疗机构过度控制费用导致医疗服务供给不足, 具体为医疗服务质量标准下降甚至推诿拒收医保病人, 而危重病人的收治问题尤为突出。

3.3 支付方式改革建议

医疗保险作为世界性难题主要体现在支付方式上, 按项目、按人头、人均定额、单病种、总额预付、病种分值法、按床日等付费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任何单一付费方式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就需要由单一支付方式向混合支付方式发展[6]。积极探索疾病诊断相关组 (DRGs) 付费, 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较为先进的支付方式之一, 其显著优点是能有效降低管理难度和成本, 有利于宏观预测和控制医疗费用, 为医疗质量的评估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可相互比较的分类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州市人社局, 徐州市卫生局, 徐州市财政局.关于调整徐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暂行办法的通知 (徐人社发[2010]50号) [Z].2010.

[2]张晓雨, 陈敏, 周琳, 等.总额预付制下医疗机构运营管理的策略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z1) :481-483.

[3]阳红, 胡剑超, 樊宏, 等.关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9) :1160-1161.

[4]张笑天, 张亚林, 张邹.总额预付是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必然选择[J].中国医疗保险, 2011, (7) :24-26.

[5]Valiquette L, Low DE, et al.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in hospitals:a brewing storm[J].CMAJ, 2004, 171 (1) :27-29.

管理实践效果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是县级重点专科。病区开放床位56张, 每月平均收入住院患者120例左右。科室医护人员23人, 其中副主任医师6名, 主治医师2名, 硕士研究生学历4名。现有护士15名, 均为女性, 年龄23~37岁, 平均28岁;本科13名, 大专2名;主管护师2名, 护师10名, 护士1名。

1.2 6S护理管理实施方法

1.2.1 6S管理知识的宣传与培训

首先在全科室进行开展6S活动的总动员, 科室成立6S实施小组, 选拔出小组长。6S实施小组成员利用休息时间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学习相关的知识, 借鉴成功的典型范例。6S组员熟悉相关知识后, 组织全科室护士学习, 人人过关, 对每一步的内容进行解读。

1.2.2 6S实施护士分管工作安排及职责

全员参加6S活动, 护士长为总指挥, 组长为具体实施方案指定人。制定实施方案, 体现PDCA循环的模式。划分个人分管工作及责任区域 (责任区是指个人负责维护的区域) 。从而将科内所有区域都划分到了责任区内 (包括消防梯和科室外的一些区域) , 重点难点区域, 除派专人负责管理外还实行每日轮值。制定督查范围, 明确监督标准和细则, 制订评分表。定期抽查、总结、展示、点评。

1.2.3 6S实施方案

1.2.3. 1 整理、整顿

组长将科室工作间划分到人。工作内容:①对所在的工作场所进行全面检查。②制定需要和不需要的判别基准。③清除不需要物品。④调查需要物品的使用频率, 决定日常用量。⑤根据物品的使用频率进行分层管理。⑥将物品分类:决定物品类别和名称, 将同类物品放在一起, 使用相同颜色的标识, 列出物品的名称及数量。⑦贮存方法:每件物品均有其存放的位置, 常用物品要容易拿到, 考虑物件的重量和高度, 最方便的高度是由肩膀至膝盖, 提供适当的物架和梯子, 保持通道畅通, 光线充足。⑧贯彻贮存原则:将工作范围划分区域, 指定区域负责人, 保持物品贮存量最低水平, 规定先进先出, 标明物品借用者及归还日期。

1.2.3. 2 清扫、清洁

①划分责任:将自己工作的区域整理清洁, 制定清洁时间表。②清扫:妥当弃置用过的棉签、针管, 及时清扫隐蔽的地方, 保持药柜及治疗室清洁, 经常清理电脑积尘, 清洗空调过滤网, 处理油污及积尘, 定期进行大扫除。

1.2.3. 3 素养

通过6S活动, 组长以身作则, 管理层身体力行, 指导及实践6S, 履行个人职责, 遵照专业守责工作;互相合作, 互相提醒, 增强团队精神;持之以恒使6S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

1.2.3. 4 安全

通过落实以上措施, 科室还成立了护理质量管理考评小组, 科室的护理差错及不良事明显减少, 全年科室不良事件较实施前减少15例, 无差错事件发生。全年护理人员堵漏防范差错事件29例。这为保障医疗安全做了很好的铺垫工作。

1.3 效果评价

比较实施6S管理前 (2014年1~12月) 和管理后 (2015年1~12月) 一年的患者满意度。比较全年护理不良事件、护理质量考评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效果

2.1 实施6S管理后较实施前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P<0.05) , 见表1。

2.2 实施后全年护理不良事件1例, 实施前全年护理不良事件16例, 见表2。实施后全年护理不良事件减少15例,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6S管理模式实施后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P<0.05) , 见表3。

3 讨论

3.1 6S管理模式有利于改善工作环境, 确保护理安全

实施6S管理后工作现场从无序到规范, 物品摆放从杂乱无章到井然有序, 有效改善工作和住院环境, 解决工作场所凌乱无序问题, 避免不用物品随意放置和急需物品慌乱寻找现象, 降低了成本消耗。药品、物品归类摆放, 标识明显, 缩短了寻找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急救车、设备仪器的完好, 确保了应急抢救效率。洁净整齐的环境使患者感到舒适,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护士有条不紊的工作规避了护理风险, 保障了护理安全。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6S管理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 (P<0.05) 。护理不良事件显著减少 (P<0.05) 。

3.2 实施6S管理可提高护士安全意识, 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 护理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护理质量管理方法的有效程度, 也依赖于护理群体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监控的参与[5]。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保障护理安全的基础, 而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发现平实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 6S管理模式的实施, 科室各级人员职责明确, 分工到位, 查找存在的问题, 制定管理规范, 修订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优化工作流程。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6S管理后晨间护理、药品管理、急救车管理、病房管理、消毒灭菌等质量考核评分高于实施前 (均P<0.05) 。

3.3 实施6S管理提升了护士素养

护士对其职业地位的认知、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是影响护士投入的重要因素[6]。6S管理模式的实施, 完善各班职责, 优化了工作流程, 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护士的理念, 规范着护士的行为, 使其逐渐形成自觉维护工作环境的习惯。井然有序的工作场所使护士感到愉悦, 随着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护士从工作中获得很好的成就感, 切身感受到自身价值, 更促进护士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责任心和团队协助精神。温馨的环境, 和谐的氛围, 增强了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护士全身心的付出能得到患者、家属、医生以及管理者的肯定和赞誉, 使其提升了职业自豪感, 增加了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孟丽娜, 刘彦慧, 刘洪伟, 等.6S管理在ICU护理安全管理中的运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4) :2224-2225.

[2]王兰芝, 闫红丽, 邵巧云.6S管理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 (5) :139-140.

[3]肖智军.6S活动实战[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5:5-37.

[4]王效惠, 杨娟, 廖娜.6S管理方法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6) :728-730.

[5]常宝成, 潘从清, 曾淑范.208例糖尿病足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5, 13 (2) :129-130.

上一篇:丽江地区下一篇:康复医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