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地区

2024-05-08

丽江地区(精选十篇)

丽江地区 篇1

(一) 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教育学与生态学二者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学科。教育生态学从分析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和其生态因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教育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入手, 进一步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 从而阐述教育的宏观生态和微观生态, 教阶结构的生态锥体与年龄结构, 教育生态的层次分析, 包括教育的个体生态、教育的群体生态、教育的生态系统及其耗散结构, 教育水平结构, 教育生态环境的分布模式。

(二) 研究范围

首先, 本文中所提及的舞蹈教育并非专业型舞蹈教育, 而是普及型舞蹈教育。其次, 为全面深入了解丽江市中小学舞蹈教育全面实施发展情况, 本文将教育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 使舞蹈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 对影响舞蹈教育的各宏观生态因子和微观生态因子) 做出分析, 最后总结出可能实际改善丽江市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的相关途径。

二、对丽江中小学舞蹈教育生态研究的作用与意义

1.于社会而言。目前艺术教育的普及面已经相当大, 舞蹈教育虽仍处于发展阶段, 但国家教育部已有所重视。在2014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提出的若干意见》1中, 便有将舞蹈于2015年9月引入中小学课堂的建议。因此对丽江中小学舞蹈教育生态深入研究, 是顺应国家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趋势, 可对丽江市全面推行中小学舞蹈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继而有利于优秀民族艺术人才培养, 进而为实现云南文化强省建设作基础。

2.于学校而言。中小学校将舞蹈纳入课堂中, 一方面可改变现阶段以音乐为主的单调课程, 丰富艺术类课程, 增强学生对各类艺术的学习浓度。另一方面进行校园集体舞等活动, 可丰富校园文化2。还能为舞蹈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提供建设性意见, 对丽江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甚至云南省推广中小学舞蹈教育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3.于学生而言。舞蹈教育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有利于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大脑智力的开发, 道德情操的培养, 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以及个性的塑造。对丽江中小学舞蹈教育生态的研究, 从微观角度而言, 以学生为本, 根据其身心的特殊性为舞蹈教育的发展未来做出指导, 让其真正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丽江中小学舞蹈教育生态各影响因子现状分析

(一) 宏观因子

1. 自然

丽江处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中上游。丽江地区现为丽江市, 辖管四县一区:玉龙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县、古城区, 全市总面积20600平方公里, 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92.3%, 高原坝区占7.7%。因此, 路况不佳使交通不便, 造成该地区发展速度较慢, 虽然近年交通已有很大改善, 但也仅限城区, 去各县的路况至今仍不甚理想, 因此丽江整体的教育事业也就未能迅速壮大, 这也大大阻碍了当地艺术教育的脚步。

2. 经济

尽管丽江的改革发展起步稍晚, 不过随着全国人民甚至国外友人对丽江的关注, 旅游业快速发展, 经济增长幅度加大。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素质教育、重视艺术教育的政策, 各校开展了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相较于90年代丽江的艺术教育, 现阶段艺术教育发展较好, 于整体而言却仍不尽如人意。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学校仅因教师配置问题就无法顺利开展艺术教育, 或因大部分学校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资过少, 没有相关艺术课程所需的教学设备等, 也成为了艺术教育发展缓慢的原由。

3. 人口

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现有纳西族、彝族、白族等22个少数民族, 共有12个世居民族。2010年丽江市5个县的人口中, 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21%;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79%。其中, 彝族占总人口19.54%;纳西族占总人口19.33%;僳僳族占总人口9.3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汉族人口增长了11.8%,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了9.51%, 由以上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 汉族人口较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增加较大, 一方面加快了丽江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汉化程度, 另一方面使有关本民族歌舞文化教学的难度增大。

4. 民族文化

丽江是一个由多民族造就了多元文化交汇的地方, 其民族文化主要以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东巴文化为主, 主要内容囊括了东巴文字、东巴乐舞等。在丽江有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22个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与民族文化, 歌舞种类也非常多样。因此, 如此丰富的歌舞文化为丽江中小学舞蹈教学内容提供了充分可利用资源。然而, 因为汉族人口的增加、观光客的频繁往来, 使得丽江独特的民族文化不断被稀释、被同化, 当地的传统歌谣、舞蹈正在被人们所遗忘, 所以在实施中小学舞蹈教育过程中要想因地制宜便也有了一定难度。

(二) 微观因子

1. 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单从狭义的物理环境而言就是指完成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教学用具等硬性基本条件。而丽江大部分中小学校仍存在未建立艺术课程所需的专业教室, 缺乏相关教学设备等问题。例如:没有音乐教室, 教师所用乐器不够专业;美术课也没有画室以及各种绘画器材;更没有专业舞蹈排练室等。这在创造中小学舞蹈教育甚至艺术教育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上受到很大阻力, 更加不利于快速推进丽江中小学舞蹈教育的普及。

2. 课程设置

因中学阶段学生课业繁重, 艺术教育多以音乐课为主, 高中仅在高一开设音乐欣赏课, 初中因各校教学目标与进度不同, 艺术类课程开设种类各有不同:音乐基础知识课、美术课等, 却并未有舞蹈课在内。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因而该地区有的小学会把当地民族歌舞编成校园集体舞, 把当地民族歌谣融入音乐课堂。除此之外, 个别有条件的小学还开设了舞蹈、美术、乐器等兴趣班。

3. 教师资源

丽江各中小学存在严重缺乏舞蹈教师的问题, 从根本而言, 一是由于各学校缺乏对舞蹈教师的岗位设置, 二是由于近些年关于舞蹈教师岗位的资格考试内容不够明确, 其中的音乐知识非舞蹈教师所擅长, 导致大量舞蹈本科毕业生“失业”、转行, 造成了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对舞蹈人才培养的浪费。三是因有关中小学艺术类教师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完善, 外加学校人员配置问题, 造成中小学艺术教师待遇有所不公, 使艺术类教师资源流失, 舞蹈教师更是亦然。

4. 教材建设

丽江的歌舞极其丰富, 不仅是歌的海洋, 更是舞的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舞蹈, 一般分为原始舞蹈、纳西族的东巴舞蹈、组舞及新歌舞等。据有关资料记载, 丽江地区的十多个民族都分别拥有10种以上的主要舞蹈, 特别摩梭人, 舞种竟多达72中。尽管有如此丰富的舞蹈素材, 可是, 在丽江各中小学却没有舞蹈教材。于舞蹈教材的编写而言, 由于没有配置充裕的专业舞蹈教师, 缺乏舞蹈课程的开设, 一定程度上也未能达到建设舞蹈教材的条件。

四、可改变各影响因子的建议与对策

1.丽江的相关教管部门要加大对艺术教育财力、物力的投资, 根据各学校具体教学条件来承担不同程度的教学设施的配置。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分别建设音乐、舞蹈、美术专用教室, 教学设备可采用多媒体, 器材尽可能多元化;条件相对差的学校可暂时建设音、美、舞合三为一的教室, 并运用基本教学设施、器材来教学, 继而再不断填充。

2.教育部教体艺[2014]1号文件《意见》第四条发展建议:要求小学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总课时9%, 且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 初中阶段艺术类课程课时不低于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总课时的20%, 普通高中则需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6个学分。于目前丽江中小学艺术课程而言, 舞蹈急需进入中小学课堂, 才能保证学生全面地学习到各类艺术。因此丽江市中小学应鼓励增设如舞蹈欣赏课、兴趣课、形体课等课程。

3.重视解决舞蹈教师的岗位空缺问题, 多渠道招收专职舞蹈教师。可与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舞蹈专业方向的毕业招聘会对接, 积极收编合格的中小学舞蹈教师。对于农村、边远、贫困的中小学, 可采取区域内艺术教师交流制度, 鼓励各艺术类教师下乡支教, 还可培训本校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或聘用民间艺人。另外, 对于舞蹈教师的评价、管理、保障制度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资格标准, 给予合理的评价、奖励、保障, 在最大限度上对舞蹈教师及所有艺术类教师有一个公平的评聘机制。

4.因各地区、各学校的办学环境、设施条件、学校特色、教学目标等方面各不相同, 要统一实行舞蹈教材是有些难度的, 因而进行区域性管理舞蹈教材是有必要的。对于丽江舞蹈教材的建设, 其教管部门或者学校可专门组织一个团队, 根据本地各民族舞蹈元素, 结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及课程设置, 集合编创一套简易且有民族特色, 适用于普及教学的中小学舞蹈教材。亦能定期组织各校专职舞蹈教师向当地民间艺人学习, 合力编创出民族校园集体舞供学生学习。

丽江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应大力发展舞蹈教育, 根据国家教育部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相关政策, 研究丽江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生态, 试图提出实用性对策, 以期为丽江舞蹈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从而更好地推进云南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舞蹈教育。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2) .

[2]百度百科.丽江市[DB/OL].http://baike.baidu.com.

丽江的作文:印象丽江 篇2

关于丽江的作文:印象丽江

 

作者/苏沁蕊

初见丽江,便觉此处不同凡响。

刚下飞机,丽江便赠与我们一份见面礼――徐徐抚过脸颊的习习轻风。不同于家乡那种只会在春秋两季突然出现的寒风,丽江的风似乎是早有人安排好的,静悄悄地在一旁等着你,给你带来惬意的感受。呼吸着纯净的空气,背起行囊走进彩云之南。在这个PM 2.5值飙升的时代,我原以为再也见不到大片大片清澈的蓝天与大团大团柔软的白云了,却不料丽江的天空如此之晴蓝,云朵如此之盈白。

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随着海拔升高而变化的美景,令我感叹不已。山上有着成百上千种植物、动物,每一处的.景物都各有千秋、各臻其妙,与喧嚣城市里那些千篇 一律的路边景观大相径庭。周围峰峦起伏,其中不乏悬崖峭壁。我不禁又佩服起修路之人。在这里修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据说,修建一条仅供两辆车并行的路就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有人还为此献出了生命。

车子继续行进,远远的,我便听见了虎跳峡气壮山河的声音。虎跳峡位于通往丽江的路上,湍急的金沙江流经石鼓镇长江第一湾之后,忽然掉头北上,从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的夹缝中硬挤了过去,形成了这个极其壮观的大峡谷。在这里,听到轰隆隆、轰隆隆的声音响彻山谷时,你才能真正领悟“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意境。由于正值雨季,山间的泥石流滚滚流入金沙江中,这更为虎跳峡的景色增添了一份不可思议的宏伟。

到达丽江古城时,天色已经渐渐暗淡下来。我们抓紧时间到木府外围游览了一圈,门匾上的“木府”二字潇洒端正,“忠义”二字也是气势磅礴。凝视着大门,我似乎看见了木氏土司在疆场上奋勇杀敌,木氏女眷在府中聊天绣花……天已暗沉,华灯初上。古城内的水车依然悠悠地转动着,溪水缓缓地流着,在灯火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丽江,一个婉约却刚强的地方。

丽江地区 篇3

1969年,西德尼·莱维和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一个泛化的营销概念。他们认为,营销学不仅适用于产品和服务,也适用于组织、人、地方和意识形态,所有组织,不管它们是否进行货币交易,不管它们干得好与坏,事实上都是在从事营销。

当社会行为作为一种产品,我们会发现,营销者(生产者)并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或劳务,而是间接生产产品。也就是说,最终完成某种产品的是营销对象(顾客),营销者只是制造出有助于营销对象(顾客)产生特定行为的气氛和环境。

地区营销的主体

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地区营销的主要行为者包括三大类:当地行为者(其中又分公共部门行为者和私人部门行为者)、区域行为者和国际行为者。按照中国的情况,地区营销的主要行为者为四类。

政府机关

2002年年初以来,昆明开始了一次没有任何参照的政府转型尝试,政府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把自己放到推动者、协调者和监管者的位置,用一种新的方式去发现、协调、整合和营销整个城市的优势资源和企业,试图将以前散乱的力量以一种恰当的方式整合成一个整体,一种合力。这就是“营销昆明”,昆明市政府副市长雷晓明表示,地方政府运用自己的资源帮助、促进企业走向国内外市场,是永恒的命题。但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营销昆明”这种形式是多种可选择的形式之一。

就招商引资来说,江苏昆山的例子就很典型。由于上海的“谈判门槛”很高,昆山官员的工作就比较主动,专门候在上海的机场和宾馆,把与上海谈判失败的外商接到昆山去考察,结果形成外资蜂拥而入的集群效益。苏南招商的一大特色是,善于发挥行政资源的作用。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的大环境远米真正市场化。比如市场经济格局中最重要的金融资本起到今天还被国家掌握,而未市场化、民营化,国有金融资本对民营企业的岐视,强大而虚弱的国有资本,和躲在国有资本后面的各级政府,成为不可忽视的市场力量。各给地方政府的“有形之手”还掌握丰富的资源,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地方政府应当站在宏观的经济方向、中观的行业发展方向和微观上的企业经营的最佳结合点,发展地方经济,而不应当仅仅是简单的、远距离的服务。

公共机构

地区内所有公共机构并不是地区营销的直接责任者,虽然它们总是为着自己局部的利益在努力,但是它们的运作间接地推动了地区营销的展开。

当地的媒体和出版社,传统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扮演着一个地区文化及精神发展轨迹的记录者、挖掘者和守护者的角色。这就是我们经常会见到某地报纸展开所谓“XX地方人精神”大讨论的原因。在展览和会议中心举办的各种会展活动,劳动力及人才市场各类人才招聘会,商业及旅游接待行业举办的嘉年华会,等等,都是公共机构对地区营销的代表作。

企业

企业可以说是地区营销最直接和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地区营销的成功,不是指换得一个虚名,而是获得更多的投资,有更多的人更大量地采购本地出产的产品,有更多的人到本地旅游观光或者从事商贸活动。即使是一间新办的企业,也会因为地区广泛的知名度和较强的竞争力,而使自己获得一张“地域标签”,从而使自己的产品比来自不知名地区的同类产品更容易打人市场。同时,企业尤其是成功的知名企业,也是地区营销的重要推动者,尤其是对地区品牌形象的形成与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青岛企业的品牌在全国是有名的,形成了以名牌企业集团为支柱的工业体系。青岛品牌有“五朵金花”,即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啤酒、双星等5个“中国驰名商标”,占全国驰名商标总数的1/30。在有了工业名牌之后,青岛开始建设城市品牌,即通过上企业项目来吸引投资,通过最好的产品输出到区外来获取收入,从而带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企业为着自己的经营目的,对地区营销的直接贡献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在各种大众媒体所发布的广告直接推动了地区形象的建立。

由于产品在国内外的大量销售而进入千家万户,令消费者对其产地有了更多的关注和了解。

企业成功发展之后,因扩大规模而引来了更多投资。

企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才,而这些人才成为地区形象重要的、可信的传播者。

地区内的成功企业在行业组织或政府的统率下,在外地举办联合展销、展览活动,也极大地提升了地区形象力。

个人

人民营销被菲利普。科特勒看成是地区营销的一种战略。的确,一个地区如果拥有高素质的公民,其地区营销能力自然也就相当强大。一个地区的成败决定于其地区公民的品质。

香港旅游发展局拍摄过一系列推介香港的广告片,有成龙、刘德华等着名影星参加,在电视台播出之后,不仅吸引了大量眼球,而且获得了观众对香港的广泛认同。除了知名人物之外,地区内还有一些并不十分知名,但在某个领域却有着相当影响力的一批人物,诸如成功的企业家,各行业的专家、学者,本地媒体的记者和文学作家,医疗、法律等行业的专业人士,等等。由于他们身份特殊,他们经常发表直接或间接涉及地区形象的言论,从而有意无意扮演了地区形象传播者的角色。

地区营销的客体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吉·尼克尔斯说,“产品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种思想、一种实在的物品、一种服务、一项政府规划、一个慈善机构、一种福利事业,或者任何其他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人的事物。”这样的定义是非常适用于地区营销的。地区营销的客体包括三大类:环境、产品、人。

环境

地区营销首先要卖的是环境。就地区营销来讲;环境分为三种:

首先是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指一个地区能够满足投资活动需求的各种外部环境。由于投资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它不可能在一个“真空”里运作,而必须有一个环境作为载体,需要提供包括政治、经济、自然和社会等全方位的条件。因此,投资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是投资环境作为地区营销客体的一个集中表现,它将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各要素集中起来并加以优化,给投资创业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其次是旅游环境。这里所讲的“旅游”不仅包括通常所理解的、狭义的“旅游”,而且还包括了商务旅行、会议、探亲访友、读书等活动在内的非长期性或永久性逗留和居住。对地区营销来讲,旅游环境主要包括特色城市、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和主题公园四种形式。

最后是居住环境。居住环境指在特

定的区域内,为满足个人发展、家庭需要和社会进步而具有的空间、设施、服务等自然、文化因素的总和。人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居住环境也是人的生活场所,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使人在居住中能有机和谐地生活,又能陶冶塑造人。以人为本,为居住者提供满足居住多样性需求的生活环境与空间,创造安全、方便、卫生、舒适和美观的居住环境,足地区营销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课题,它对于吸引移民,尤其是高级人才前来求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产品

地区营销的产品分为两大类产品:公共产品和企业产品。

地区营销的公共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土地及水、矿藏等资源的开发江。

城市基础设施及交通设施的开发经营权。

城市公共事业的经营权。

特殊行业的特许经营权。

公共产品与投资环境的顾客虽然都是投资者,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公共产品大部与本地居民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其项目资产的所有权也可能属国家所有,而投资者只是获得了一定年限的经营及收益权。

企业产品包括地区内所有企业生产的各种工业品及消费品。企业产品不仅指实物产品,而应当包括三种产品:实物产品、商标使用权、专利权。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地区拥有强大的知识产权可能比拥有强大的实物产品的制造能力,将会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地区营销的目的,就是推动本地区GDP的增长和建立地区强势形象,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就是为了推动本地区企业产品的销售。

当人作为地区营销客体的时候,不仅是被输出的劳动力这一种形态,其实应当包括三种形态:

首先是劳动力。

劳务输出是一种重要的地区营销手段。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东莞市总人口为644.57万人,是广东省居广州、深圳之后的第三大人口大市。在东莞市,来自内地各省的外来人口达到500万。东莞是一个人工厂,足一个产业工人孵化基地:一批又一批外来农民工在东莞接受了工业训练后,又一批批离开东莞回乡创业。

不管内地一些偏远而不发达地区的政府是否有意识地组织劳务输出,然后又想方设法吸引外出打工的成功者回乡创业,它们其实都是在将人作为一种地区营销的客体加以出售。而且劳务输出这种形式,对于相对弱势和欠发达地区至今仍是一种增加地区财富的有效办法。

其次是名人的无形资产。

名人作为营销主体的时候,他扮演的是一个行动者;作为客体的时候,他是一种无形资产。也就是说,成龙在活着的时候,他可以通过拍摄电影的方式出售自己,为香港增加若干GDP;他去世后,则只能依赖别人来出售他,出售他的无形资产,他仍然可以为香港增加GDP。

作为主体的名人一定是活着的,而作为客体的名人既可以足活着的,也可以是死去了的;既可以是今天的人物、也可以是古代的人物;既可以是现实中的人物,也可以是虚构的人物。

最后是精神产品。

精神产品是指文化、艺术、创意等类型的作品。一个地方的出版物,不论采用什么介质,不论其内容所涉及的学科性质,均属于这一地方的精神产品。地方出版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地域在一定时期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出地方文化的历史积淀。

精神产品也是一个地方重要的地区营销客体,它包括两类:一类是一般精神产品,如科学、技术、理论,等等;另一类是精神消费品,如文学、艺术及其他。它们可以归为一类产业,即文化精神产业,电可以分作两类产业,即科技产业和文艺产业。

丽江地区 篇4

一、丽江地区的旅游景点

(一) 自然特征

丽江山水交融, 古朴典雅, 境内的玉龙山和老君山, 山峦起伏, 给人一种美的层次感;泸沽湖、金沙江增添了很多美丽的仙境之美。丽江的美丽建筑的旧城区, 更具历史的沧桑感。丽江古城历史悠久, 建筑风格独特, 保存完好的古城遗址, 独特的民族风情, 赢得人民的旅游向往。泸沽湖有“高原明珠”之称, 周围的群山, 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空气清新, 风景秀丽。湖中的各种形状的岛屿, 郁郁葱葱的绿色如画卷一般。清澈如镜的湖面, 水中游人的欢笑声, 不时从空旷的天际传来优雅的民歌, 歌声与笑声交织在空气中, 别有一番滋味。境内金沙江沿岸景色独特, 代表性的是长江第一湾, 虎跳峡也有独特的风景。自然形成的景观, 构成了丽江独特的自然旅游风光, 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大自然的宁静自然的无限生机, 丽江的旅游资源的自然特性。

(二) 文化特色

民族文化的产生势必具有地域因素和民族因素, 而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一定与其成长的自然环境有着相依相伴、共生共荣的密切关系。承载人为因素, 并将人的因素渗透在自然景观的共生关系。自然的人与自然, 体现在既相互依存, 互为因果。自然环境孕育滋养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丽江文化的旧城区, 由纳西文化, 不同的宗教文化, 商业文化, 建筑文化几部分组成。这些文化相互影响, 共生共荣。他们之间既有平行关系, 又有从属关系, 并且伴随着交叉关系。纳西族的发展和历史与丽江共生老城。如果我们将纳西古城、丽江古城的血肉完美结合, 就构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历史和文化的骨头住宅风格的建筑, 精美的建筑形式在美丽的老镇丽江存在。

二、新时期丽江旅游存在的问题

有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和文化后果, 都具有优点和缺点。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丽江一直受到前所未有的外显性文化的冲击和碰撞, 许多客商前来在丽江做业务, 丽江古城的文化经济地位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丽江古城的纳西族人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纳西文化。商人来到这里做业务, 丽江不仅仅是为自己换取钞票的好地方。他们的业务, 不仅造成环境污染, 而且还导致古城的纳西族和其他民族的人失去了文化遗产的古城。丽江是怀旧文化的古城, 和平与安静的生活很快就会消失。这些都是不合理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事业利用。

此外, 丽江的其他游客太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乱抛塑料袋垃圾。弥漫的垃圾污染着这里的美景, 老城的美景慢慢就失去了美丽, 古朴和宁静。文化旅游资源, 正在遭受着严重的损害。在处理居民楼宇维修, 往往和政府的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冲突。

三、新时期丽江旅游结构调整和发展建议

在解决丽江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时, 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以不损害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 保护好丽江自然资源, 文化资源和建筑资源, 从而实现结构调整和丽江旅游资源的发展。以下是一些新时代的转型和发展的建议。

首先, 让当地群众充分认识到丽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现在, 人们外出旅游更多是了解当地的民俗, 参加民间当地独特的民族活动。只有当地居民主动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使他们获得的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保护了文化旅游资源, 民族文化也能保持持久。因此, 在丽江人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保护下, 旅游经济才可能可持续发展。

其次, 要树立民族特色的产业链。民族特色的商品生产, 可以增加收入, 增加当地特色建筑的和公共基础设施。外国旅客来到丽江旅游, 买了许多独特的地方产品和独特的少数民族装饰、民族服饰及配件产业链的形成可通过组织当地居民加入加工产业链, 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 也提高了居民收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也可以使他们了解当地旅游业的好处, 他们在各方面的持续发展, 加强保护环境, 保护丽江资源的流动性, 使当地居民觉得在丽江的生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第三, 加强丽江居民保护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意识, 致力于保护野生动物。这些濒危物种在地球上, 而不是为自己的生命生存的地方太多。加快今天的动物和植物物种的消亡, 珍稀动物和植物的保护是必要的。如何使旅游与动植物资源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中间找到一个平衡。不仅要改善当地的经济发展, 也使动物和植物资源不受破坏, 实现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 人与生活在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和谐。

第四,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 提高丽江的知名度。呼吁各方的力量, 加强丽江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寻求各种方案, 促进丽江旅游资源的不断发展, 不失传统的文化旅游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闭门发展没有办法借鉴别人的长处。在丽江转型和发展的新阶段, 丽江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才会得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保亚.论茶马古道的起源[J].思想战线, 2004.4

描写丽江的作文:梦回丽江 篇5

梦回丽江丽江还是三年前去过,可那儿是我去过的最美好的地方。所以常常午夜梦回,最美丽江。

丽江是一个美得让人心动、让人窒息的地方。她的天空蓝得像人的瞳孔一样深邃、纯净,白云仿佛触手能及,恬静地像一个不愿意醒来的梦。丽江的人家可以用“家家有流水,户户有落花”来形容。门前是一条小小的称不上“河”的水渠,荡涤着天空蓝色的梦。小院被花红柳绿掩映着,浓浓的像化不开的绿那是柳树,长长的垂条在水中照出倩影;鲜花像最美的一抹艳阳,明媚了整个院落。老水车无声地转着,木头的质地让人看了格外舒心,像是一位老者,说着这个古城最沧桑的故事。在这里,即使是最繁华的街头都看不到一幢高楼大厦,有的只是别致小舍,细水长流。丽江的夜晚别致得让人心动。藏在一个个木头小屋里的是丽江的酒吧。没有现代化大都市中酒吧的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这里的人们,更喜欢点上一杯清酒,坐在窗边,等时光慢慢过,看岁月细细流。没有了各种诡异的灯光装点的酒吧,没有了强劲的电子乐的酒吧,在夜色的笼罩下,和着不知从哪儿传来的民谣,轻吟浅唱。

丽江是一个人情温暖的地方。到了丽江,不可能不去拜访一下玉龙雪山。可恰逢天公不作美,碰上了“山下下雨,山上下雪”的“好日子”,眼见冰冷的雪粒直往我们脖子里钻,急得我们只好在一家关了门的杂货店的.屋檐下暂时避避。寒风毫不留情的穿过衣服,透过皮肉,生生地刺着我们的骨头。有一位同行的阿姨已经冻得说不出话来。有人开始焦急地给导游打着电话。突然,门“吱呀”一声开了,浓郁的酥油茶香味,顿时让我觉得暖了许多。我们回头一看,一位藏族老阿妈站在我们身后,那笑容真是我见过的最真挚的笑容了。橙黄色的灯光柔柔地撒满了小小的屋子。“进来坐会儿吧”。生涩的汉语在此时听起来竟是如此的悦耳。我坐在那条长椅上觉得心里分外地踏实,澄黄的酥油茶喝在嘴里,暖在心中。顿时这个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屋弥漫着满满的温情。不一会儿,雪停了,太阳又破云而出,红光撒满了整片大地,是道别的时候了。“慢慢走”这是临走前那位老阿妈说的一句话,听上去有些可笑的一句话,却被她演绎出无限的温情。雪后的天气仿佛因有那个小屋以及那位老阿妈的存在而不那么寒冷了。

我喜欢丽江,是因为它不同于那些大城市,仿佛有多少希望升起,就有多少希望成灰,那是一个个梦的焚化炉。而丽江不同,在这儿,你可以经营自己的希望,让它生长,只因为这儿有最美的景、最美的人,因此一切的梦想在这儿都可以变成现实。

西藏地区中考题和部分地区试题巧解 篇6

关键词:巧取;巧定;巧连;巧设;巧做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70-02

数学试卷答得好坏,主要依靠平日的基本功。只要“四基”扎实,临场不乱,重审题、重思考、轻定势,那么成绩不会差。切忌慌乱,同时也不可盲目轻敌,导致“大意失荆州”。不是审题有误就是数据计算错误,这也是考试发挥失常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认真对待考试,认真对待每一道题主要把好4个关:1、把好计算的准确关。2、把好理解审题关“宁可多审三分,不抢答题一秒”。3、把好表达规范关。4、把好思维、书写同步关。5、充分把握解题技巧。

下面就解题技巧和方法进行一些重点说明,常言道“四两拨千斤”,充分说明技巧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尤其在应付各类考试中的绝大多数数学题中得到广泛应用。中考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教会学生解数学题的技巧方法,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我本人的一点经验做一点简单的探讨:

丽江地区 篇7

蒙古地区装饰图案被广泛运用在蒙古包建筑上, 装饰图案几乎附着在蒙古包建筑每一个组件上面, 如在天窗、天窗的盖毡、木顶棚、顶棚围毡、木墙面、墙面围毡、入户门和入户门帘上都有平面和立体的装饰图案。蒙古地区装饰图案, 蒙元时代即已运用广泛, 鲁布鲁克《东游记》谈到毡帐上的装饰图案时写道:“覆盖在烟筒周围的毛毡, 他们饰以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在门口, 他们也悬挂绣着多种颜色的图案毛毡, 他们把着色的毛毡缝在其他毛毡上, 制成树、鸟、兽等各种图案” (如图1) 。应用比较多的是吉祥图案, 龙凤与云纹交错生辉, 色彩艳丽, 对比强烈。蒙古包木门上, 描画和雕刻着优美的对称图案, 毡墙的边缘装饰二方连续的云纹、几何纹或卷草纹 (如图2) , 仍然采用对称的形式。天窗的窗棱上也要刻画连续的花边。椽子由于比较细, 表面涂着色彩鲜艳的装饰材料。大的蒙古包, 还设有盘龙柱, 盘龙柱上绘有各种盘龙的装饰图案。门帘多用犄纹、卷纹、回纹和寿字适合图案。上部的盖毡, 则多用云纹、变体盘肠图案, 或用红、蓝布料, 以贴花或刺绣手法, 制成各种图案。图案装饰的蒙古包不仅是一个值得欣赏的艺术品更好似朵朵彩云镶嵌在美丽的大草原上。

中原地区建筑装饰图案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 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 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 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 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 绘制精巧, 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 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原地区建筑装饰图案的重要表现形式, 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 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二、室内装饰图案的比较

蒙古地区室内装饰图案在史诗《江格尔》中这样描写道:在那洁白的毡房, 6012名勇士纷纷喧嚷:“要为江格尔建筑一座宫殿, 这宫殿要巍峨壮丽, 举世无双!……珊瑚玛瑙铺地基, 珍珠宝石砌墙壁, 北墙上镶嵌雄狮的獠牙, 南墙上镶嵌梅花鹿角。……祝福北方的人民奶食丰富, 北墙上裱糊斑鹿皮;祝福南方的人民肉食充裕, 南墙上裱糊梅花鹿皮。宫殿外面的四角, 镶上火镜;宫殿里面的四角, 镶上金刚……。”这是对蒙古贵族统治阶级室内装饰图案的一种概述, 而普通的蒙古建筑内部为了适应不断迁徙的游牧生活, 室内的装饰比较简单, 除由交叉成网状体的木制构架即墙体本身就起装饰作用外, 一般在蒙古包入门的正面稍左的墙面上挂佛像, 成吉思汗像, 左面墙上挂炊具以及一些妇女用品, 右墙面上挂弓箭、猎枪等男人们的用品, 顶棚即天窗的部位一般要刻画连续的花边。椽子由于比较细, 表面涂着色彩鲜艳的装饰材料, 地面一般不做如何修饰, 甚至有时连包内地面的草都不刻意除掉, 以便在迁徙后草场得以循环再生。

中原地区汉民族室内装饰图案与蒙古建筑的室内装饰图案相比显得尤其丰富且意义繁多。就顶棚概括起来一般分三类, 一为结构式顶棚, 即屋顶结构外露而形成的顶棚。这种顶棚明快大方, 在许多省区的明清住宅中均用此法。第二种是用粱秆扎架下面糊纸, 或细竹竿扎架铺敷芦席制成的“简易”顶棚即“顶格”, 使用者大多是黎庶百姓阶层, 普通家庭意欲覆顶装饰, 多以贴梁、边抹、本钓挂、棂子、板壁、糊纸、扎竹苇席等。此外, 还有以竹编织作顶棚的形式。

地面一般有石板、土地、木板和砖块四大类。以土为地, 是最原始和最普通的形式。在皇宫贵族的建筑室内地面上一般以铺设地面的材质直接为装饰, 比如, 做工十分讲究的金砖是一种大方形砖块, 通常以淋浆焙烧面, 大多用于宫殿建筑室内、宗教建筑室内、园林建筑室内以及达官贵族、富豪商贾的钟鼎阀阅之家的厅堂室内, 具有庄重、华美、大方、高雅的审美意象, 而民居室内铺地, 以三和土铺地, 既经济, 又简便可行, 颇得人们喜爱。木板铺地也是十分普通的形式, 明清遗存民居以木铺地比比皆是。一般略有经济实力者均以木铺地, 尤以铺敷于楼层上最为普遍。相比较而言青砖铺地也是十分普通的形式, 而且最富有中华居住文化特色。墙上装饰一般以挂贴为主, 有挂屏、挂镜、字画, 多成对成套陈列。有挂屏、挂镜、有对镜、四扇屏、八扇屏等。字画装裱亦有多项变化, 最普遍的是中堂、条幅、斗方、横批、一般住宅堂屋后壁多悬中堂一副, 左右联对一副是常用格局, 而东西壁则以横批对屏等装饰。

三、家具装饰图案的比较

蒙古地区人们喜欢盘坐于地上, 所以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凳子、座椅, 只有箱子、柜子和桌子三大类。为了适应游牧生活家具除必要的柜子、箱子、和桌子以外, 一般都可以折叠, 造型朴实、选材简单。家具装饰图案手法一般是在其中心画一团主体图案, 四角则配以卷草等多种纹饰;有些家具上则用浮雕、深雕、浅雕、回雕等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各种花纹图案, 比如牧民用的桌子、柜子都设计各种图案, 手法各异, 美观大方。又由于蒙古地区家具不讲究材质的优劣, 所以漆也成为一种主要的装饰手段, 并且为了给单调的生活增添色彩, 色漆均非常鲜艳, 图案夸张, 显示出贵族阶层的富贵相, 漆面斑斑, 那种丰厚的历史感觉让人回味无穷。与中原地区汉民族相比, 蒙古地区家具的装饰图案有很大的差异。中原地区汉民族传统的家具装饰图案讲求大气、富豪、威严, 体现高贵, 制作主要以雕刻为主, 装饰图案体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且精湛的工艺和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就连家具构件也兼有繁琐的图案雕刻, 如在家具的脚柱上加以雕饰, 或用吉字花、古钱币造型的构件代替脚柱。其次, 装饰图案的种类有花草、人物、鸟兽、还有纹样等, 而且任何一个画面, 任何一个图案的组合, 都必含有吉祥、富贵的寓意。创造出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吉祥图案。如“鹊上梅梢” (喜上眉梢) 、“五蝠捧寿” (五福捧寿) 等很受群众喜爱, 以至于延用至今。

中原地区汉民族的传统家具装饰图案之庞大、雕饰之繁丽、技巧之精湛堪称世界之罕见。与之相比, 蒙古地区的装饰无论是绘制还是雕刻都略显简单, 但有其自身的深厚、简练、粗犷的特色, 它不以华丽的纹饰、复杂的造型取胜, 而以匀称的造型、洗练的线条, 简而美的纹饰, 造成一种健美的艺术效果。

丽江地区 篇8

根据史料记载, 结合对上述人员的访谈的结果, 我把纳西族人选择足球作为最爱的现代体育运动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有古代足球奠定基础

体育是随着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而发展的, 特别是足球运动, 在丽江更有它的特殊情况。据查阅纳西族史料和向当地一些老人调查, 纳西人民喜爱足球运动由来已久。明代纳西族诗人木公, 在一首名为《春居玉山院》的诗中写道:

玉岳峡增映雪堂, 年年有约赏春光;

飞红舞翠秋千院, 击鼓鸣枉跳鞠场;

迟日醉听祥乌侨, 暇风时送百花香;

好山好地堪为乐, 莫厌尊前累尽筋。[1]

诗歌反映了纳西族人民在明代就有秋千、踢足球等运动。这是至今发现最早的记述纳西人民开展蹴鞠和打秋千的一首诗。上行下效, 纳西族上流社会的社会风尚也影响到了纳西民间娱乐活动。据其他史料记载, 我国足球运动历史悠久, 起源于战国曰“蹴鞠”。蹴鞠用的球是皮革包扎, 内填弹性物品。西汉时列为军训项目, 《跳鞠新书》中有记述。唐代出现了充气的“气球”, 设立球门, 并以射门多少判定球赛胜负。记载云南省足球运动史的最早的实物资料是1978年8月在昆明市大板桥出土的“足球打二式赛”纹铜镜, 鉴定为宋代铜镜。根据以上资料推断, 丽江纳西族地区至少在明代就有了“蹴鞠”———古代足球运动, 可以说历史悠久的古代足球为纳西族地区开展现代足球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基础

纳西族是“能说话就会唱歌, 能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一些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如飞索石、荡秋千、溜索、老美老古余、爬梁架等。在纳西族地区盛行着踢“草球” (即将草本植物“锦葵”, 又名“冬寒菜”的叶子, 用线包扎起来, 裹成的球) 、踢“猪尿泡” (把猪尿泡吹足气, 扎起来) 和踢“线球” (用棉花或破布缠成的球) 的游戏, 踢法介于古代蹴鞠和现代足球之间, 这三种球直至解放初期还有儿童踢过。这三种球是从纳西族人民历史上的“蹴鞠”活动中慢慢演变而来的, 对纳西族人接受现代足球颇有打基础的作用。这些情况说明, 纳西族人民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是在本民族的“蹴鞠”、“草球”、“猪尿泡”和“线球”的基础上, 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三、良好的制革工业

丽江是连接滇藏的茶马古道, 历史上藏区丰富的畜产品皆由丽江转贩内地, 制革业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前, 丽江束河, 是有几百年制革历史的“皮匠街”。现代足球传入丽江以后, 足球 (当时被称为皮球) 深得纳西族皮匠们的探究, 当地拥有良好的制革工业, 1936年, 丽江制革师傅刘暄缝制出了皮制充气足球, 是丽江第一个真正接近现代的足球, 很快便拥有了自制的足球, 为丽江纳西族地区开展足球运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自然环境因素

足球运动虽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但在互动水平、技术风格、足球迷分布和足球景观的形成等方面, 各大洲、各国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 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例如, 西欧、北欧足球风格比较粗犷, 善于奔跑, 长传配合见长, 主要是适于阴冷的气候条件, 运动幅度大, 有取暖的效果。[2]纳西族居住的地方大多是山间平坝和高山草甸及河谷地带, 有着众多良好的天然草地可供足球运动项目的开展, 再加上足球是以人体下肢为主的体育运动, 比较适应居住在高寒地区的人群进行此项运动来达到御寒的目的。

五、优秀的纳西族民族文化

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大利足球防守反击的特点可归因于历史上意大利民族多处于战争状态, 其民族具有防御心理;德国足球讲究攻守平衡, 这与德意志民族讲究思辨, 恪守理性, 强调生命意志服从规律运动等文化性格如出一辙。[3]

结合文化对足球运动开展的影响阐述, 纳西族历史上是从西北的氐羌游牧民族逐渐和当地土著演变过来的, 因此纳西族地区既有游牧民族的气息, 又有山地农耕文化, 其实是游牧农耕兼备的文化特点。纳西族又是一个在夹缝当中求生存的民族, 自唐朝以来北有吐蕃, 南有南诏, 东有中央王朝的统治, 因此他只有在金沙江流域非常狭小的地带得以生存。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存, 必须既不投靠某一方又不得罪某一方的方式夹缝生存, 因而形成包容的文化特点。直至明朝木氏土司依靠中央王朝时期, 不断向周边武力扩张, 积极吸收中原文化。但是纳西族在吸收汉文化和其他优秀文化的时候, 既保留自己民族的文化, 又能够选择性地吸收其他优秀文化, 因此纳西族的文化还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对于纳西族地区先于其他民族接受和吸取足球文化,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民族特质与现代足球运动的高度相关性

民族精神与足球运动有机融合。足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运动, 更能够充分体现一国或地区、一个民族的团结协作精神, 通过比赛能够向世界展示本民族的优秀品质。多民族与乡土情结融入到球队中, 使得足球比赛的结果同样能够产生巨大的连锁效应。胜利往往能给球迷带来极大的快感, 使民族自尊心得到满足, 自豪感得到升华;失败的结果则会让球迷感到伤心、失落和受到打击, 但同时又能激发其民族自信心, 继续支持自己的球队, 期待下次的胜利。也许正因为有如此多的民族情结蕴涵其中才使得足球比赛能够吸引如此多关注的目光。[4]元代李京所撰《云南志略》中记载“纳西‘善骑射, 最勇历’‘善战喜猎, 挟短刀’少不如意, 鸣钲相仇杀等”, 通过这段所述发现说明纳西族自身特质而言是有较强攻击性的, 再从田麦久先生的现代体育项群分类而言, 足球属于同场直接身体对抗的运动项目, 所以纳西族这一民族特质与足球运动项目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七、驼峰航线美国军人对纳西族村落足球的影响

丽江白沙 (崩石) 机场作为陈德纳将军飞虎队的中转站时候, 有美国军人在和当地居民踢足球的记载, “美国大头皮鞋踢不过我们的光脚板”, 就是当时丽江白沙纳西族人 (崩石若) 与美国军人踢球的一个真实写照。纳西族足球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和国外球队交流,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 崩石的足球猛将赤着脚, 褴褛着衣服, 踢败了穿着牛头皮鞋, 牛高马大的美国航空远征军的足球队, 崩石若的这种被踢断了“穷骨头”也要向前冲的勇敢、顽强、要球不要命的足球风格, 深深影响着丽江早期足球运动。

八、丽江纳西族地区近现代足球运动状况与推动作用

现代足球20世纪初传入丽江, 30年代, 丽江国立师范就出现了较为规范的足球场。据丽江文化馆的同志介绍, 在民国初期, 在丽江狮子山脚下举行过一次足球运动会, 当时比赛的项目就有足球、篮球等。1930年左右, 国民党省政府在昆明市举行过全省学生运动会, 丽江足球曾获得冠军。据当地一些老人所言, 新中国成立前丽江有十几个足球队, 最强的叫“老母鸡队”, 其次是“黄土队”, 他们经常进行友谊比赛, 有力推动了丽江足球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在党的领导下, 丽江纳西族人民的足球运动有了大踏步的发展。1956年纳西族的第一支足球队参加了云南省足球赛。1964年经丽江行署批准丽江地区中学设地区少体校开始招收足球班, 此后几十年, 丽江足球爆发出空前的能量, 炫起一股强劲的足球热潮。70年代丽江县有23个公社, 其中11个公社都有社、队足球代表队。仅白沙公社54个生产队中, 就有足球场19块, 其中两块是新中国成立前就有的。农村足球运动比机关、厂矿、学校开展得还要好。农村社员一般在8、9月间和冬季12月到来年2月的农闲季节, 经常举行足球比赛。丽江县的县办工厂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足球运动也较常开展。全县共有30多个厂、社, 约有一半的厂、社有自己的足球代表队, 经常组织比赛。没有组织代表队的厂、社也有足球运动爱好者。服务公司的理发工人有一个足球队。印刷厂、汽车总站、电信局和工程处等单位有的支部书记带头踢足球。在全县30多所中学、6百余所小学中, 有不少学校的学生自发地组织足球代表队。

近年来, 丽江足球队在云南省的业余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2003年红塔俱乐部退出甲A赛场, 红火的云南足球面临着巨大的震痛, 作为云南足球之乡的丽江, 纳西族的有识之士和自兴、和良辉等人士四处奔跑, 从红塔手中将云南足球的接力棒接了过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东巴足球俱乐部维持了短暂的三年。对足球如痴如醉的丽江纳西人, 从职业足球又回归到了本土足球之中。

综上所述, 丽江纳西族地区纳西人选择足球运动, 并非偶然。足球运动能在边远的丽江纳西族少数民族地区长久昌盛, 其原因有:有历史的积淀;有良好的制革业和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作基础;有优秀的纳西民族文化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有纳西民族特质符合现代足球精髓;有外来人员的积极影响和现代竞技体育的促进。因此, “丽江纳西族人长久以来一直选择足球运动作为自己最酷爱的体育运动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伊维中.云南省纳西族人民的足球活动[J].体育文化导刊, 1983, (2) :40.

[2]邵立威, 王涛, 吴黎军.足球运动的地理学研究透视[J].邯郸学院学报, 2006, (9) :92.

[3]余玲, 虞勇.对足球运动社会学理论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5) :22.

丽江地区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月对欠发达地区的成都和遵义以及发达地区的上海、厦门、北京等地的养老机构进行了考察,同时也对老年人及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

1.2 方法

1.2.1 访谈法

运用目的抽样对老龄委官员1人、社保办官员1人、养老机构有关管理人员5人、老年群体4人(低收入2人,高收入2人)、中青年群体2人;从业人员2人,共计15人进行访谈。

1.2.2 问卷调查法

自行设计问卷包括:封闭式问题基本情况14条、生活情况9条、老年护理院认识12条和开放问题1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50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430份,有效率95.6%。其中男216人(50.2%),女214人(49.8%),年龄<44岁94人(21.9%),44~59岁102人(23.7%),60~74岁121人(28.1%),75~89岁100人(23.3%),>90岁13人(3%)。

2 结果

2.1 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有研究表明[2],2005年贵州人口年龄结构已步入老年型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06.23万人,老年人口比重达到8.21%。如果以增加2个百分点左右来看:英国老龄人口从5.0%增长到7.0%用了80多年,瑞典用了40多年,亚洲的日本用了50年的时间,我国完成这一过程约为18年的时间,而贵州老龄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5.97%到2005年的8.21%仅用了5年时间。2000年,贵州人口老化系数居全国第24位,比全国低1.13个百分点,2005年反超全国0.25个百分点。从相关官方资料(见图1)可以看出,全国进入老龄社会10年,而上海、北京、成都、遵义则已经分别进入了31年、20年、9年、7年。以上数据突显出贵州老年比重陡然提高和老龄化发展速度超快的特征。

2.2 经济发展水平现状

欠发达地区“未富先老”的现象十分明显。与贵州省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虽然近些年贵州经济在整体上发展迅猛,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经济底子薄,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6.12%,居倒数第二位。2005年贵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 147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换算,刚刚突破1 000美元大关(而在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早就超过3 000美元),仅及全国2000年人均可收入水平,如果将城乡人口统一计算,贵州人均收入仅及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左右[3]。换句话说,贵州快速的老龄化进程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一特征,同时也是贵州人口省情在新时期的特征。由于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们对养老机构收费也是一大顾虑。本次问卷调查显示,77.9%人只能承受500~1 000元的收费范围,有11.6%的人可接受1 001~1 500元的收费范围,仅有1.2%的人可接受1 501~2 000元的收费范围。

2.3 养老床位比例现状

虽然我国发达城市北京、上海的养老床位的比例离6%~7%的国际标准比例都还相差甚远,但是经济发展赶不上人口增长的成都市、遵义市的养老床位更加令人堪忧(见图2),特别是遵义市养老床位仅约为上海、北京的1/10,为国际养老床位比例标准的1/20。

2.4 养老模式现状

我国的养老模式有以下几种: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其他养老模式,比如互助养老、以房养老、旅游养老、候鸟式养老、异地养老、乡村田园养老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养老模式各有差异。

2.4.1 欠发达地区

贵州省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老龄人口数量分布均存在较大差异。2005年65 岁以上人口农村高于城市0.32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全省每100名老年人中有65人生活在农村[4]。再加上地理环境恶劣、交通受限等现状,决定了其养老模式将有别于发达地区。通过实地考察发现,贵州养老机构少,规模小,基础条件薄弱;政府养老机构几乎达到每村一个,但是入住率低,运行成本高,效果差,有相当数量的社会福利设施被改变用途;民间兴办的养老机构极少,以市场推动养老工作起步较晚;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层次较低,专业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在优质生活服务、精神慰籍、医疗保障服务及康复等现代化养老理念方面非常欠缺;缺乏综合型养老机构和高端养老机构,极少城区实施了居家养老。

2.4.2 发达地区

目前在上海、北京、厦门等较发达地区,由于居家养老模式可以满足老年人既不离开家,又能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各种养老服务愿望,深受老年人和子女的青睐。另外,一些民营养老机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自然环境优越、旅游事业发达等条件下蓬勃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养老模式,为老人旅游养老、候鸟式养老、异地养老、乡村田园养老等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满足不同层次的老人养老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发达地区,高端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机构不仅软硬件设施配备齐全,而且更注重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能提供更舒适、更周到、更细致服务。一般情况下,新建养老机构都有3年的“寂寞期”,即被社会认可的过程。但是,调查发现,越是条件优越的高端养老院,入住率越高,充分显示发达地区高端养老机构的魅力。

2.5 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老龄化的加速导致国家和家庭养老负担加重,意味着人口赡养率上升,养老金支出占社会保障费用的比重快速提高,以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一系列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由于发达地区经济基础好,新农保的覆盖率较高,建立了稳定的筹资来源、财政补贴机制和相关制度等。贵州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不成正比,家庭赡养率高、新农保的覆盖率低、养老金缺口大、城镇流动人口多、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难等因素导致社会保障体系不能发挥正常功效[5]。农村的社会保险除了沿袭上世纪50年代以来实行的农村社会救济、五保供养和农村低保户等面窄量小的模式外,其他保障形式只是在部分试点县市实施。

3 讨论

通过以上对欠发达、发达地区各种养老现状的比较分析看出,我省养老现状不容乐观。探索一条适合省情、民情的养老之路势在必行。

3.1 制定我省养老发展规划

一是要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制定《贵州省养老机构发展规划(2011 年-2015 年)》,对全省养老机构的布局定位、指标任务分解、建设(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和提升改造)时间安排等作出具体计划,逐年分步实施。二是大力发展为特殊老人(如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高龄老人)服务的护理型养老机构,以及需求迫切的中档养老机构。三是要继续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对居家养老设施的配套建设,也要有具体数量和质量的明确要求。四是建立适合贵州经济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如老年人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等。

3.2 整合资源提高床位数量

一是要通过整合有关职能部门的养老服务资源,增加养老机构床位数。民政部门、发改委、卫生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间应相互协调,由政府主导,联合各类社会力量,融入民间资本共同发展养老产业。二是要利用各街道、部门房产资源整合经营的契机,将零星房源整合,化小为大,化零为整,多渠道解决养老机构建设用房问题。三是对现有养老机构的改扩建,争取至2015 年机构养老床位比例接近发达地区的1/2。

3.3 提升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一是要继续重点抓好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健全养老机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居家养老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基层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服务人员业务水平。三是要抓好老年人需要的特需服务能力的建设。特别是保健、康复等服务要充分利用当前医疗卫生改革,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渐完善的契机,整合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开展健康养生、护理、康复等服务,满足高龄老人和患有疾病老人的需求。

3.4 发展特色养老产业

贵州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应该充分利用贵州自然条件,运用市场机制设置旅游、休闲养老机构,开发养老上下游的产业,形成养老产业链。比如:养老食品、保健品、药品、用品等开发,养老房地产、养老旅游业等开发,使养老产业成为贵州的重要经济支柱。

总之, 养老观念的改变需要很长的时间。当前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并存的局面将在欠发达地区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同时,具有少数民族地区和山区特点的贵州省,应当考虑自然环境、经济和文化对养老发展的影响,积极促进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养老模式有机结合并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新.国际比较中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动特征[J].学海,2005(6):16-19.

[2]李旭东.贵州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对养老保险支出影响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10,31(6):87-92.

[3]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贵州人口发展研究(第二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03-112.

[4]贵州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贵州卷)[M].贵州: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332-333.

丽江大学城建设对丽江经济影响分析 篇10

一、大学城建设研究综述

早期的大学城研究,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城概念、建设兴起的深层次背景及原因上面。陈美发 (2001) 将大学城表述为“理想的大学城是科学城、生态城、文明城”。袁圣军 (2002) 也认为大学城是“指包含几所或一所规模较大的大学, 以从事高等教育及相关活动为主的城市社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步, 大学城建设的发展, 大学城相关文献的研究开始深入。在大学城建设模式上, 刘春侠 (2007) 认为大学城是在政府、高校、市场、社会等多种力量的参与下, 使若干所大学在某一或某些地区集聚, 并达到一定规模形成的有机整体。肖岳峰、肖冬 (2006) , 李惠芬、许益军 (2005) 等人也对大学城作了各自表述, 其基本思想都是强调政府主导的核心作用, 突出大学城的城市化功能, 揭示了大学城之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机理。

2009年, 丽江市政府提出大学城建设, 以期带动丽江的高校教育, 提高教育水平, 并以此带动丽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此背景, 根据丽江的近10来年的经济发展数据, 对丽江大学城建设对丽江经济影响进行分析。

二、丽江大学城建设

1. 丽江经济发展指标分析

(1) 丽江国民生产总值

(2)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 固定资产投资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丽江自1995年以来, 经济有了巨大发展, GDP2009年比1995年翻了6.39倍, 但是也反映出几个问题:一方面, 丽江经济总量,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跟国内, 特别是沿海地区比起来, 差距还比较大, 还需要大力发展, 追赶发达地区水平。另一方面, 丽江自1995年以来旅游有了巨大进步, 但丽江经济过渡依赖旅游, 2009年, 旅游占国民生产总值高达75.5%, 超过7层经济依靠旅游。从丽江经济发展指标可以看出, 丽江未来发展需要新的动力, 而大学城的建设将有利于这种新动力的形成。一是大学城的建设将为丽江培养大量优秀人才, 为丽江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二是大学城的建设将有力推动丽江教学经济, 拉动大学城周边商业、地产等综合发展, 有利于丽江未来经济发展多元化。

2. 丽江经济结构指标分析

丽江自古是个“农业社会”, 农业人口占了多数, 自1995年以来, 丽江随着旅游发展经济有了巨大提高, 最显著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因为旅游的带动, 第三产业在2009年到达了51.17, 占经济的43.6。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53.0:19.9:27.1, 变成了2009年的18.8:37.6:43.6, 产业结构由一、三、二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由于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丽江的经济充满了活力, 但丽江的问题是经济总量不足, 结构看起来比较理想了, 但支撑丽江的较大工业很少, 第三产业已旅游为主导, 缺乏其他支柱行业支撑, 丽江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 不再单一依靠旅游支柱, 而大学城的新建, 将非常有利于良好的人才市场, 形成智力支持, 为丽江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经济总量提供良好条件。大学城在建设初期主要表现为聚集效应, 包括大学城内部专业化水平提高带来的经济效应、人力资源市场积聚的经济效应、中间投入和公共服务的规模效应以及信息传播和创新产生的经济效应四个方面。而大学城发展的后期则是辐射效应占主导, 大学城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区域内创新活动的中心, 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向周边地区扩散, 对区域经济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陈志平 (2005) 从经济视角进一步提出了大学城后制造阶段实现声誉转移“五大效益”, 即聚合效益、内敛效益、带动效益、光环效益、核裂变效益和宣传效益。丽江大学城的建设, 将有利于丽江产业结构的改进, 有力推动丽江经济的发展。

综述所述, 丽江如果能顺利发展大学城的新建项目, 从经济总量、人均经济指标、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多方面改变丽江社会经济格局, 全面改进丽江的社会经济状况。当然, 丽江建设大学城不可能去学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模式, 要清楚的认识到丽江是中国的偏远地区, 不像中心城市能集中人才、经济、资源进行建设, 要立足于丽江的教育状况, 经济条件创新式的来发展丽江大学建设, 发展丽江高等教育, 为云南教育服务, 为滇西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章铮.新经济:一场伟大的争吵[J].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2

[2]王庆勋, 闫军.大学城建设促进城郊经济发展探究[J].经济问题探索

[3]俞建伟.国外大学城概览[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10)

[4]刘溢恒.大学城校园文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丽江地区】相关文章:

印象丽江散文04-18

丽江之恋05-07

《走进丽江》教案05-21

丽江旅游规划05-24

丽江文化论文题目05-03

丽江爱情诗歌范文05-29

丽江村庄规划范文05-29

一滴水经过丽江07-31

丽江旅游介绍04-09

丽江导游词04-10

上一篇:高原特色产业下一篇:管理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