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意识

2024-05-03

自学意识(精选四篇)

自学意识 篇1

一、创设情境, 激发自学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能力与想象力。如教学《第一场雪》时, 我借助录音机播放了一段描写鹅毛大雪的录音, 让学生听的时候思考这段话写了什么?说说自己喜爱的句子, 然后导入:“峻青1962年写了胶东半岛上的第一场雪, 看看他是怎样写雪的, 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还没从刚才的雪景中走出来, 又去体会第一场雪的情景, 一个个兴致盎然, 积极探索。

二、优化课堂教学, 在探索中寻求规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探究中质疑,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如教学《一夜的工作》这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时, 首先学生默读课文后描写总理工作后的宵夜———花生米的语句, 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总理一夜工作结束时和“我”一起吃的花生米是“多”还是“少”。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探究花生米的多少与课文的中心句的关系, 进一步体会总理生活的简朴。在这种学习活动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发现的乐趣, 而且在探究中学到自学的方法和规律。

三、结合课文, 在拓展练习中积累自学经验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辞兼美的文章, 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好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让他们再遇到此类语句会自己去欣赏体会。如教学《第一场雪》的第三自然段时有一个句子:“鹅毛

《电子技术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电子类专业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整个专业教学的质量。传统的电子技术教学的方法, 一般是由教师集中进行理论教学, 然后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虽然加强了实践教学, 但理论和技能有脱节, 学生难以确切理解所学内容, 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 教学效果也就不太显著。那么如何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并由此促进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实践相结合呢?

一、明确学习目标, 落实教学内容

《电子技术基础》是理论课向专业工程类课程过渡的桥梁, 它对学生的分析能力、估算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电路分析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学, 存在畏难情绪, 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 在本课程的教学之初, 就必须明确目标, 合理把握绪论等内容的介绍, 使学生清楚《电子技术基础》学什么, 怎么学习与研究电子技术基础, 为什么要学习《电子技术基础》等问题。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 将指导学生预习、小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同时, 不断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改进教学方法。

二、丰富教学形式, 合理运用教学媒介

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已经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根据课程需要研制了CAI课件, 实现上机辅导、答疑;还有效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利用EDA、MATLAB软件强大的仿真功能进行电路系统的仿真、演示等。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便于他们掌握课程内容, 又能提高同学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当然, 要引起注意的是, 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技术和方法, 如黑板粉笔、电子教案、实物投影、动画课件、虚拟电路等等, 要做到合理有效, 具有针对性, 而不能一味地跟风, 追求流行,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寻求最佳的表述方式, 比如, CAI教学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但很容易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再如, 对于较难理解的问题, “粉笔+黑板”是最好的表述方式, 具有其独特的灵活性, 同一内容与不同授课对象交流, 这种即兴发挥的形式往往使师生均受益匪浅。此外, 还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实物投影, 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 使得课堂教学生气勃勃, 师生互动, 起到很好的启发性效果。

三、改革实验教学, 增强学生的认知程度

由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很强, 因此, 要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就必须设置相应的实验、上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般的大雪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我引导学生想象雪的形状还可以比做什么。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像棉絮、蝴蝶……学生的思维的闸门打开了, 再遇到类似的比喻句, 学生能更好地说明这样的语句的好处和用什么比做什么。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积累了经验, 并能学以致用,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结合课文内容, 边读边悟培养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重在读, 因为读这个环节可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 让学生品读童年的故事战役部分, 通

●张宝珍

验教学中,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将原来跟随课堂教学的实验课改革为三个层次的实验课, 即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 并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的教学内容。从教学工作取得的效果看, 通过实验,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也得到了升华。

验证性实验, 可以更新、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 完善实验指导书, 例如, 对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特性, 采取的就是验证型实验。

对于设计性实验, 则要求学生根据项目内容,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 自行设计、自行调试, 最后完成项目要求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实验内容提倡虚实结合的方法, 既有实物模拟实验, 又有上机仿真实验, 这种实验的典型应用, 是对整流电路的设计和调试。

而综合性实验应该注重的, 是对所学知识的整合, 使学生对本课程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像收音机的安装与调试, 使用的就是综合性实验。

四、完善考核方式, 不断强化考核效果

在以往的工作中, 我们主要采取理论为主的考试方式, 现在, 则采用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结合、集中考试与平时成绩评定结合的综合评分方式。通过改革考核内容与方法, 结合实验考核,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效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 我们对学生实行多角度考核, 主要是问题讨论、课外作业、实验创新、期中试卷、期末考试等不同的角度。另一方面, 就是重新设计笔试试题, 将试题难度分为四档: (1) 基本题占40%~50%, 反映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2) 中等难度题目占10%~20%, 是稍有变化的基本题; (3) 难度题目占5%~10%, 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灵活性; (4) 实验题目占总成绩的20%。

五、融入情感教育,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缺乏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同其他课程一样, 《电子技术基础》也不能用冰冷、生硬的态度开展教学活动, 要求师生之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加强沟通, 创造一个和谐、互动的氛围。教师真诚的情感付出, 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而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 提高教学质量, 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因此, 营造和谐的环境, 让教师与学生一道, 在情感上产生班集体的共振效应, 自发做到以班级的荣誉为自己的荣誉、个人的进步也就是班级的进步, 这不仅对教学工作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学生集体观念和责任感的加强, 对于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 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总之, 要改变电子技术教学理论和技能脱节的状况, 应明确学习目标, 落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合理运用教学媒介;改革实验教学, 增强学生的认知程度;完善考核方式, 不断强化考核效果;融入情感教育,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过品词析句、分角色朗读, 联系生活实际, 将无声的语言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 使文章的情趣和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 使朗读变为一种享受。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母亲的赞赏和父亲的批语, 体会两种不同的爱同样的深沉与真挚, 在读与悟的这个认知过程去尝试自学的乐趣, 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积累自学的方法。

领会课标精神 培养自学意识 篇2

一、更新师生观,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虽不能完全自主,但仍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与传统课堂的“他主学习”是相对立的。自主落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是否真正确立。课堂上有的老师总会不自觉地讲起来,就是在老师的思想上没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外在表现。学生在课堂上不知道干什么,出现等、靠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没有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依然张口等别人来喂食。可见,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1.教师要转变观念。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的,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成良好教学场景、启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他的任务是按照学生的思维来组织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因此,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共同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是学生学习的资源。

2.学生要转变角色。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宰,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从传统的从属的、封闭的角色转变为自主的、开放的主人地位。通过师生对学生主体性的彻底认同,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学习和探索,去谋求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只有当学生对自己的主体角色有了高度的认同感,才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展示自主、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学生学习中,等、靠和无所谓的现象才能得到根本转变。当然,学生角色的转变首先是以教师角色转变为前提的,没有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角色的转变便没有机会和可能。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参与意识

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还必须以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前提,也就是说学生要“想学”。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因素,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只有点燃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把学习动力之火,才能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在无意注意为主向有意注意为主的发展过渡期,一些新颖、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因此,精心创设好的教育情境,能让儿童集中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给课堂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例如:“除法的初步认识”中,我自编了“猴王分桃”的童话故事:“猴王要将8个桃平均分给4个小猴……猴王不知怎么分才合适,请小朋友帮助猴王。”从侧面设下悬念,将学生引入了教学情境中。由于一开始便抓住了学生,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另外,我们还可结合教学内容或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自编游戏、儿歌,给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自主探索空间,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又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对儿童来说是生来的天性,对教学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确保自主探究的机会与时间,让新知成为学生“再创造”所得!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中,对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的探究,常见的教学环节一般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将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再通过前后2个图形的对比得出长方形的长宽,或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圆的周长与半径又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得出圆的面积公式。这种近似一问一答的方式虽然也有让学生的操作与思考,但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能有效的提高叙述探究的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处理的: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引发同学独立思考,猜想圆的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又什么关系?第二步,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自实践,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剪出一个圆,通过折剪把圆堪称若干个小扇形的面积的和。体会为什么拼,转化为其他图形时要把圆剪成各个小扇形。第三步,每人用自己剪的圆,再剪一剪,拼一拼,这时学生用手中的材料思考如何进行转化。大多数同学转化为,长方形或者是平行四边形。这时老师也可适时点拨,除了这两种形状,还能转化成其他不同的形状吗?学生又找出可以拼成三角形和梯形。第四步,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了前面的独立思考,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有了基础。学生通过自主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就得到了充分的空间。第五步,再让学生分小组展示汇报自己的推导过程。展示不同的转化历程。通过小组间的质疑,个性思维得到互补与提高,最后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不仅了解了圆的面积公式,同时也懂得了公式是怎样来的。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学数学的方法,并再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懂得运用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训练语言表达,掌握有条理的思维方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学生的每一句表述,体现的是其思维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云烟有顺序、有条理地阐述数学问题,体现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人而异,鼓励每个学生大胆用语言表达算理,逐步学会用准确而简练的语言完整地叙述数学概念的含义,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达到语言和思维一致性。

2.指导学生学会看书,养成自学的习惯。很多知识来源于课本,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学会看书,明白书本上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抓住重点部分,理解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学会思考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为自主学习奠定基础,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对比”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篇3

一、目标对比

这一对比主要是在预习部分。即通过学生的自学, 先找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再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师生间的讨论交流, 确定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通过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 可以使学生学有目标, 听有方向, 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在学习讨论中获取知识。而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 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性, 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 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学生认识问题、提出问题的可能情境,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暴露自己的观点和思维, 使教师获得全面的反馈信息,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从而取得了课堂教学效益与学习质量的整体提升。

比如, 我在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课时, 就先让学生阅读课文,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学生阅读后, 提出了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学会生活自理的意义;学会生活自理的内容;怎样培养中学生的自理能力;怎样寻找独立锻炼的机会等问题。通过师生间对这些问题的分析, 共同确立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即:为什么要学会生活自理;怎样培养自理能力。

通过师生间学习目标的对比,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以及如何抓住重点的意识。

二、思路对比

这一阶段的自学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以及个人思考来进行。当教学目标确立后, 就需要教师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如提出一些问题, 由学生回答。但教师所设置的问题, 由于中学生思辨能力较差, 对知识的了解一知半解, 回答时往往会出现照本宣科, 按部就班, 平铺直叙, 失去了灵性、个性、创造性, 也使学生失去了自学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教学中, 我一般针对具体的目标, 通过设计案例, 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用头脑风暴法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思维, 回答问题时, 不必“统一”, 允许出现体现“多元解读”的独特体验。要不在乎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而在乎“大海里整座冰山的主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如在讲到《未成年人保护法》一课的关于未成年人如何健康成长时, 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 多种多样, 但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 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回答仅仅执着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原因, 很少涉及到自身的角度。而通过我不停的追问, 使学生认识到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也是阻碍自身成长的最主要原因。

思路的碰撞和对比, 使学生学会在行为和学习上要“慎思”, 解决了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以偏概全的现象, 同时还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能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对比

结论的对比, 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课堂练习或自我检测时, 答案出现不一致, 通过自我的反思和教师的指点来探索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类问题的出现, 从而达到自学的目的。在课堂里进行自学训练时, 可以多搞些微型竞赛活动。如抢答、看谁找的快等。还可以紧扣目标, 当堂训练, 限时限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以及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自己在什么地方上出现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样的问题, 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 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在课外, 还可以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积累能力的各种展示活动, 如国家大事记、读报摘抄等等。

在这里, 我们要注意, 对于学生的错误结论, 不要过早地下断语, 也不要加以指责, 而是要鼓励他们, 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真诚。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 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 学习没有劲头, 学习成绩就会下降。教师的评价要合理还要合情, 即使是对待学生不足的评价, 也要“忠言顺耳”, 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 享受到尊重。再说从某种意义上讲, “犯错”越多的学生, 获得的“体验”越深刻, 自学能力也就提高得越快。

结论的对比, 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更善于把握知识的运用能力, 促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举一反三”意识,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使他们在课堂中得以解惑;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并为解决问题而自主学习和探究, 促进他们的自学意识的增强和提高。

自学意识 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物理教学,自学意识

一、中职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在教学领域, 仅仅依靠老师讲授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 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尤其在中等职业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不仅有助于他们掌握专业技能, 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使他们在将来进入社会后能够随社会的发展而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不会被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提高中职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 要学生有自学的意识, 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学的意义和重要性。可以多举一些实际事例, 以激发他们自学的热情。如举世闻名的电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虽然只读了三个月的小学, 但他却发明了留声机、白炽灯、电话机话筒、高效率发电机等等对人类生活影响巨大的产品。他发现的热电子发射现象为电子工业, 尤其是无线电和电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爱迪生能够有如此伟大成就, 靠的就是自学。所以, 可以对学生说, 不用觉得自己进入了中等职业学校就前途暗淡而灰心气馁。即使现在的基础比较差, 但只要自己肯去学, 还是能够学好的。其次, 要让学生的自学形成习惯, 必然要给他们以充足的自学机会。机会在哪里?或者说,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在哪里?就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渠道, 只有努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还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 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有提高的可能。

二、中职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意识培养的途径

1. 课本是学生自学最基本的阅读素材

物理课本是学生学习物理课的重要依据, 也是第一手资料, 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材料。因此,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应从强化阅读教科书入手, 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 能提出并设法解决问题。在物理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做起, “从来人们都是谈学生到学校读书, 而从没有人谈学生到学校‘听书’, 而教师在学校则是‘教书’, 而不是‘讲书’”。教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读书, 怎样思考分析问题。所以在加强引导学生自学的同时, 教师也必须转变自身的位置, 使学生成为课堂里的主人。要强化学生的阅读就必须了解课本的编排特点, 让学生根据课本的特点进行阅读。中职物理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 每章开头都有一段引文, 介绍本章内容, 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相关的一些学习建议, 可以使学生能迅速了解所学的内容, 把握学习的侧重点和方法。 (2) 每节中都有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在一些节中会适当插入一些物理学家的故事,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阅读课本。 (4) 许多节的最后有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回答或介绍一些小实验让学生回去自己动手做, 如学生能认真思考,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活跃思维, 提高表述能力和动手能力。 (5) 每章后面都安排了“阅读材料”和课外自己做的小实验, 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 每章的最后都有本章的小结内容, 可以帮助学生总结, 综合全章内容。

2. 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

由于中职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普遍较差, 因此在学生的阅读指导上要把握好“循序渐进”的原则。 (1) 刚开始的学习阶段, 在学生阅读前要以问题的方式给学生拟好阅读要点。如在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 就可以拟定如下提纲让学生阅读: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什么是噪声?为什么有时乐音也是噪声?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教室里和教师周围有无噪声?如果有噪声, 这些噪声是从哪里来的?举例说明噪声对人们有哪些危害?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哪些?说一说你知道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控制噪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自己在减弱噪声上将做些什么?通过阅读要点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帮助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课本, 了解其课文的中心要点, 并逐步学会提出问题, 并设法解决问题, 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 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 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通过前后联系, 纵横对比, 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并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做到理解知识, 融会贯通。 (3) 在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拟定阅读要点。具体做法是:让班上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阅读, 先拟定出某章节的阅读要点, 然后让其他同学讨论、补充, 逐步完善。通过这种方式, 让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3. 自学时间必须要有保证

保证每节物理课使学生拥有不少于10分钟的阅读时间, 且强烈要求学生每次上完课要进行复习和预习下一节内容。鼓励学生每周保持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可适量推荐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物理课外读物, 比如介绍各个物理学家的人物传记, 介绍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介绍至今还没解开的一些物理奇观。

4. 自学内容应选择得当

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应处理好教学内容中的主次轻重, 精选自学内容。所以应将教学内容分为三类进行教学:精讲、粗讲和不讲。在课堂上并不是面面俱到, 而是抓住主要问题 (即重点和难点) 精讲, 次要问题粗讲, 有的问题则不讲, 留给学生自学。因为, 精讲的结果会压缩课堂教学学时, 使学生在不增加课外负担的情况下, 增加了课内的自学时间。

5. 办好“物理园地”, 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

为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从而培养良好的自学意识, 可以在班级每隔一定的时期办好一期“物理园地”。可以在这个园地里开辟“物理学家”“身边的物理”“自学体验”“优秀小结”“物理小论文”等专栏。学生阅读自己亲手主办的“园地”, 感到亲切、成功而又自豪,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学能力。

上一篇:灌注桩下一篇:混凝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