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引导自学

2024-04-23

浅谈引导自学(精选9篇)

篇1:浅谈引导自学

浅谈“引导—自学”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有效途径

薛艳云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体局提出了“惜时增效、轻负高效” 的课堂教学改革总目标,引导自学课题正是积极落实“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绿色通道。这种方法在我市实验推广了十四年,我市学生教师获奖人次多,奖项之高,城乡校际间成绩差距日趋缩小,整体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引导—自学”理论经得起实践检验,是一种科学、有效、可行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是我市小学小学数学推行“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统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的动力车头。下面我从三个实实在在,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1、实实在在做到“教勿越位,学要到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然而有效的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必需的。但这种讲授应是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开展卓有成效的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出教勿越位,学要到位是对教和学辩证关系的生动概括,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勿越位,即学生能读懂的不要教,学生能说的不要说,学生能做的不要做,学生能探索的不要代替。例如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一节课,我们中心组老师在一起议课时,起初设计是先认识什么是对边,再猜想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用小棒摆一摆验证,再用钉子板围一围,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最后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等多种形式加深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听课后我们发现起初设计是忽略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来说并不陌生,在二年级图形拼摆一节已经认识了对边,而在教师一步一步精心引导,却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在我们的暗示下操作学习。这样反思我们感觉到是把教师的思维强加给学生-------教学越位了。随后我们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调整,也是先让学生猜想,猜平行四边形4条边的有关系?(面向全体学生缩小了猜想的范围),然后让学生想一个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设计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欢方式量一量、摆一摆,围一围、画一画的方法主动去操作验证,得出的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正是他们做出来的结果。对比两种思路,第一种是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转,教师代替了学生的思维,第二种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建构,教师把握住了操作活动的关键,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让学生在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节课上,学生自始至终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两种思路反映是两种学生观,达到两种不同的效果。学生学习要到位,即学生应做到“五个我能”:我能读,我能做,我能说,我能问,我能评。五个我能” 是学生展示参与的方式,他们并不是互不联系孤立存在,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的。例如轴对称图形,何倒数认识这两节课,都是要在在学生充分的感知、观察的过程中,再尝试叙述概念的意义。做中有读,读中有问,问中有评,灵活运用恰到好处。

教要到位,又不越位,把五不要“ 和”五个能",作为教学一种自律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实实在在的再现知识形成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实践教勿越位,才能正确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我们的高效课堂才能有保障。

二、实实在在做到两角度两条线研读教材,生成高效课堂的必要前提。

教材是众多教学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提炼,是我们备课、上好课的指路“航标”,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法那法吃不透教材就没法。教师只有亲身经历“自学”体验,站在两种角度、把握两条线上钻研、驾驭教材,才能真正领会编者的思想,从而形成机智的教学策略和巧妙的教学方法。

例如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明线是初步通过猜一猜、量一量、摆一摆、读一读、围一围、画一画、拉一拉、剪一剪使学生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初步了解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暗线是从生活实践抽象出空间图形,用数学角度观察的是事物的图形问题,首先,张老师让孩子回忆四边形,从长方形、正方形是四边形入手引入本节课我们将认识一种新的四边形,随后借助衣帽架画出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模型。让孩子带着这种初步的感知,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而后老师又给孩子提供了一些丰富的图片资料推拉门、楼梯扶手、篱笆、衣帽架、等等藏着我们要研究的四边形,这些图形有些是木头做的,有些是铁做的、有些是塑料做的、还有些泥巴做的。我们学数学不管这样的图形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或者是干什么用的,我们只看它们的形状,脱去这些图形的花外衣,留下的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数学图形。这样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让孩子们学会了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去感悟数学。让数学课与生活实际衔接,从而拉大数学课的“长度”和“宽度”,这样抓住数学的本质教学,从生活实践抽象空间图形,让孩子建立空间图形的表象,为我们今后的空间图形课教学指明研究方向。

只要教师在备课中,站在两种角度、把握两条线上吃透教材,熟悉“学情”,才能在动态的课堂中提高我们的创造才能和主导作用,针对课堂万变的信息,思维敏捷,反馈灵活,应变有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实实在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是开启高效课堂的金钥匙。会读书是自学能力的核心,但它不是学生走上社会后再去自我培养的,而应着眼于未来需要,让学生在学校就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早早拿到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通行证”。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是开启高效课堂的金钥匙。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把课文看作是未涉猎的新知识思考问题,你就会发现小学数学课本内容对于学生讲,并不是那么浅显易懂;从学生的角度尝试、感受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才能准确把握学生阅读时可能会有哪些困惑或问题,从而去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例如李艳君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在概念教学这一环节,挖掘了两个重点即“对折”和“完全重合”。老师深层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难以辨别平行四边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设计问题:对折后,折痕两侧完全相同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从而把“完全相同”与“完全重合”进行辨析,通过指导学生操作最终发现:完全重合的两部分一定完全相同,但是完全相同的两部分不一定能通过对折达到完全重合。从而体会到“完全相同”不足以概括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体会到“完全重合”用词准确性。这样采用去掉或改变文本叙述中个别词语的方法,看准时机、把握火候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会关键词的意义,品味其字字千金的作用。

再比如张艳芳老师在教学剪平行四边形时,学生知道先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剪的最基本方法。还有没其他的剪法呢?学生明显有困惑,张老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及时打开课本清 折 —展—剪的方法。这时读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再进行操作。恰当地挖掘教材的可读因素,准确把握住时机指导阅读,是开启高效课堂的金钥匙。引导自学不是一阵风,而是实实在在的课改,走进引导自学是一种责任 体验引导自学是一种人生,实践引导自学是一种创新,让学校与引导自学一起成长,!坚定不移动地走“惜时增效、轻负高效”之路,矢志不渝地探索和完善“引导自学”教学模式,让我们与引导自学一路前行开创高效课堂的新篇章!

篇2:浅谈引导自学

摘要:为了寻求更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能够进行“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的自学进行多方面引导,以创设和谐学习环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发掘学生思维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导自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12-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作为基础教育之一的小学数学,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寻求更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能够进行“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了引导。

营造良好氛围,创设和谐学习环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情景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其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主动探索未知,也就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这样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做到以下两点:

1.1 坚持先学后教

笔者始终坚持先学后教,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参与,允许犯错误。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前,布置的作业是预习“正方体的认识”并为下一节讲课做好准备(包括学具)。课一开始,先叫了一位中等生,这位学生手里拿着自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演讲:“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接着引导学生向他提出问题,同学们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积极思考、提问,台上的学生都一一解答,最后,让没有机会上讲台的学生在他们小组进行讲解。这节课大家学习气氛特别浓,一堂课自始至终学生都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各有所获。

1.2 坚持互帮互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说不完整的,其他学生可以随时补充,不清楚的可以及时提问请示,不同的想法可以各抒己见,甚至争论。对于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始终给予特别的关照,给于更多的机会,竭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鼓起足够的自信心。总之,只有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人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学会阅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学生诵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学习内容里划出重点、难点及不理解的地方,并在这些地方做标记,要教会学生如何在书上做记号。例如:

直线()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

曲线(?n?n)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

重点号(„„)表示这是关键性的词语;

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

让学生在书上做记号,一方面促使学生动脑筋,这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督促学生读书必须认真而不是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在书上留下痕迹,有利于学生日后重温知。

另外,学生做题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题中标出关键语句,理清题目意思,尤其是填空、判断、应用题这类题目。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审题错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疑促学,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智力水平,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进行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定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认真阅读教材,教育学生阅读课本时应聚精会神,一边读一边想。先对每一段、每一层次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再前后联系起来,回答老师自学提纲上提出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设计这样一组自学提纲:

①怎样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②转化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各发生什么变化?

③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让学生以这组问题链为思考主线,通过自己看书,相互议论,动手操作等几个环节,细细品味,完成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概念清晰,印象深刻,同时又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思考方法及时渗透给学生,为以后探究三角形的面?e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会在认识过程中受到启发,独立学习的能力逐步提高。

鼓励质疑,发掘学生思维潜能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生的“质疑问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时将把学习疑点记录下来,课堂内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一起进行讨论、争辩。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提出来。对待学生的问题,老师始终抱着鼓励、赞赏的态度。当学生的质疑问难引起争议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当裁判,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加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让学生相互争论,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相互激励,让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诱发更多的想法,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质疑环境。

多样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例如学生精彩的发言、大胆的质疑、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及时鼓励和强化;学习小组之间互相评价,评选“最佳学习小组”“积极参与学习小组”等;学生课后通过写数学日记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教师还可以采取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历程,增加他们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3:浅谈引导自学

一、坚持课堂预习, 引导学生自学

1.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这就是教师在熟悉了教材之后, 把课文的生字、新词, 内容中的有关重点、难点知识让学生预习, 这就避免了学生在预习中的盲目性.可做到有的放矢。指导预习, 使学生初步地感知教材, 产生出对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们在课堂学习和讨论做好准备。通过预习.基础好的学生, 对课文内的字、词和重点知识, 会通过自学大体弄懂;基础较差的学生, 他们也会对这些知识重视起来, 自觉地寻找理解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教师要主动征询学生的疑难。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征集和询问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样做了以后.一是为了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教学中切实做到有的放矢;二是为了教师在制定教案中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征询学生的疑难过程中.教师就会发现, 知识基础好的学生, 提的疑难问题就少, 理解问题就深刻一些;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 提的疑难问题就多, 理解问题就肤浅一些; 品德优良的学生, 对于课文中的先进人物, 就会表现出敬佩的情感;觉悟较差的学生, 则会流露出不理解, 甚至错误的看法。不同个性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要求, 通过这样做了以后, 教师就会心中有数, 确立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重难点就有根据, 教师则会设计出切合教学, 因材施教的教案来。

3.教师要因材施教制定教案。这是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疑难, 了解丁学生的预习之后, 根据学生们反馈的情况, 以及学生们的自学实际, 制定教案。制定教案时, 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把大多数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最难的问题作为教学难点。同时, 教师还要因材所想, 要为优生设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要为差生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要因材施教, 认真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 发展学生的智力, 从素质教育出发,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抓好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自学ˇ

以课堂教学为主, 解疑析难。培养自学能力。解疑析难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学、讨论、议读、归纳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解疑析难里包括质疑、激疑、设疑和解疑。“质疑”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允许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通过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相互地提出疑难问题, 形成一种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充满活力。“激疑”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 激发学生们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它是通过课文中一个个生字、新词、句子启发学深思细想, 或通过一个个自学题或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们的联想, 达到学懂弄通之目的。“设疑”是教师为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有意设置的一些问题, 促使学生去深思。设疑比激疑更高一个层次, 教师所设计的疑难问题, 一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凝结于教学的重要难点知识。

三、搞好课后辅导, 巩固学生自学

1.认真完成作业练习。巩固学习知识。作业练习是教师辅导学生, 使其认真完成的课后作业, 巩固所学的新知识。教师辅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可先让学生试着独立去做.然后, 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讨论并给予辅导、练习。教师不应该限于课后习题, 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和学习的求知欲可增删一些习题。但教师一定要遵循教学原则,

2.加强写作训练,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写作训练是教师利用学生所学过课文的写作特点, 组织学生仿写、小练笔 (小作文) 、作文, 把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基本功训练统一有效地有同结合起来, 教师对于学生的作文要及时评改。及时指导, 激励学生勤写作、多写作, 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写、共同评, 在共同写、评中共同提高, 使学生的写作训练进一步加强, 写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总之, “自学引导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无定法, 学无止境, 只要我们从素质教育出发,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就一定能够使教、学双丰收, 取得更大的成绩来!

摘要: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好这门学科, 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 获取新的知识, 对于贯彻教育方针, 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 都有着重要意义。众所周知,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综合, 是连接教师、学生、教材的统带。它与教学质量相攸关, 且有举足轻重之作用。“自觉引导法”就是根据小字生的智力发展特点.从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 优化课堂结构、促高教学质量入手, 达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重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自觉愉快地获得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非常简单易学, 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篇4:浅谈引导自学

【关键词】自学;探讨;引导;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主角”,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生的主体性未能有效调动,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沉闷。教师缺乏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把握,教学的艺术性不强,不注重有效的引导,而是用大量的辅导和机械的训练代替了课堂的有效教学。所以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材施教,倡导以 “自学·讨论·引导”为主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学·讨论·引导”为主的体会。

一、“自学·讨论·引导”为主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而课堂的有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预习、展示、反馈”的模式,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自学·讨论·引导”为主的课堂教学应包含独立自学、群体讨论、相机引导三个环节。

独立自学,即学生独立开展学习活动。活动形式有“阅读”“倾听”“操作”“笔记”等,关键是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开发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群体讨论,讨论在小组内部、小组之间、小组与教师之间展开。小组或全班的交流讨论是讨论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形式,教师通过引导推动讨论顺利开展。

相机引导,即教师运用点拨、解惑、提示、释疑的方法发挥指导作用,主要为创设合适的情景,生成课题,激发兴趣,并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启发性的描述,使学生得到仿效和借鉴,或对有关问题的前景进行生动的描述,使学生打开眼界,拓宽思路,或是列举一些矛盾的现象,选编一些容易发生错误的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等等。教师的引导要使学生有内驱力,有内容,有方法,使学生的自学和讨论有秩序、有激情、有见地、有深度,最终使课堂学习达到课程学习目标。

在这三个环节中,“独立自学”是基础,“相机引导”是关键,“群体议论”是枢纽。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

二、处理好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师“引导”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一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积极愉快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方法,核心是要培养良好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经过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小学生,因此,课堂上既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又要始终坚持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有意义、有质量、有效率的自学,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要充分地、智慧地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三、处理好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的关系

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是“学习”的形式,学习是合作的内容,不能光看重“合作”而忽略“学习”这个核心内容。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引导、培养、改进、才能获得。

一是要变革学习观念,要改变学生认为上课就是听老师讲、做笔记、做习题的观念。引导他们认识到学习知识特别是理解和掌握知识必须依靠自己积极的思维实践活动,老师和他人是不能代表的。“讨论”是给大家提供了理解消化知识,切磋提高的好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要有层次的将“讨论”引向纵深,从由教师被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到学生不仅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而且对回答的内容能再延伸,提出新的问题,征求新答案,最后到围绕一个较大的、内涵丰富、有课研究探讨的问题,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路,自由发表见解,相互启发促进,甚至热烈争辩。

三是要不断创设“讨论”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足够自学的时间,让学生有讨论的基础。其次教师要把握讨论的时机,通过激趣、点拨、评价等方式推进讨论的深入开展。创造一个平等、热烈、严肃认真、互助合作的良好气氛。

四、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体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我们倡导自学、讨论、引导三个基本教学环节和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三结合的教学形式,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而且灵活交替应用,贯彻在课堂的全过程。可以先学后教,也可以先教后学,由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学习内容,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抓住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以学定教,体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达到课堂有效的目的。

篇5: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自学笔记

兰坪小学惠 锋

内容摘要:“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榜样示范,激发兴趣,做好笔记;示范引导,循序渐进来让学生学会做笔记;通过课堂展示,鼓励监督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学笔记读书笔记

正文:

语文教学是学习语言的,老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培养和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做好自学笔记,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做圈划批注,对于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水平的有很大提高。对于优化课堂教学也有益处。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生字词的认识,课文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完全有能力做自学笔记。为此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榜样示范,激发兴趣。

“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这是古人曾经总结出的一条教训。勤做读书笔记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勤做读书笔记可以丰富知识,温故知新;勤做读书笔记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向学生讲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故事。古人以蒲草、陶罐、布袋、树干做笔记。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

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学习古今关于读书的名言。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激发学生学习时善于做读书笔记,做一个认真读书的人。

语文书上,新语文读本上,学生是不是真学,翻开学生语文书,翻开新语文读本一看便知。学生学的状态,学的效果都可以由此得到检阅。

做预习笔记,这是学好语文的根本之途。白的,光的,也是寒碜的,没有思想的痕迹。我曾要求学生在新语文读本扉页上写下:“圈圈画画的线条是我思想的舞蹈,密密麻麻的批语是我成长的见证。”

二、示范引导,循序渐进。

我说的做笔记,主要是预习笔记,就是在书中圈点勾画出重点词句,根据问题和自己的理解在书中做记号。

做记号的方法有很多,简明扼要,快速记笔记,自己能看懂就行。可以用实线、双实线、波浪线、括号、圆圈、三角号、星号、着重号等符号记录。在自己的理解、体会、心得、评价、疑问等地方写出文字,做出记号。

课堂上做笔记和课前做预习笔记相结合。先在在课堂上多给以示范性的引导。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在文中找到课后的生字。要求中高年级学生在文中找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经过多次引导,这要形成预习的习惯。

在课堂上也要给以相应的时间,指导学生圈点批注。

如在教学《杨氏之子》时,要求学生划出节奏,方便朗读;把部分注释写在正文旁边,方便理解句子。学习古诗文,都可以这么做。在学习写人的文章时,划出能表现人物精神、性格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细细阅读。学习《武松打虎》时,把武松打虎的动作词语划出来,再去读一读,就能读出人物的神韵。学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读读人物的语言,再想一想,就能知道这个人的性格。学习《金色的鱼钩》时,抓住人物的对话,对理解人物很关键。学习写事的文章时,找出事件的高潮部分,圈划批注,细细品味。学习《再见了,亲人》时,划出前三自然段每段末尾的反问句,能知道文章的结构。鼓励学生在插图旁边写话。读完文章,简要的写感想。

在课堂上知道怎样批注了,再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圈划批注,提出疑问。循序渐进,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课堂展示,鼓励监督。

日常的检查、督促、展评必不可少。学习兴趣的养成要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课堂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本身就是一种鼓励。以写得整齐、整洁美观、简明扼要为标准,每周挑出比较好的笔记,让大家学习。教师也要做好读书笔记,到时候和学生“晒

一晒”,学生还是很喜欢的,乐于接受这样的方法。对于懒惰的学生要勤于督促。

篇6:“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教案

“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教案

“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教案 欢乐颂 授课时间:1月 上午第二节 班级:三(1)班 总体情况说明: 教材分析: 本课是 学情分析:三(1)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已初步具备了进行音乐课的自学水平。同时合作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教学内容与目标 : 1.显性内容与目标 领会旋律、节奏、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用热情、庄重的情绪演唱歌曲《欢乐颂》。 2、隐性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欢乐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用热情、庄重的情绪演唱歌曲《欢乐颂》。 教学难点: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习材料:歌纸 课型设计:“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PPT课件 环节 学生自学事宜 教师引导事宜 明确自学重点 1、 熟悉歌谱 感受歌曲意境。学会完整演唱歌曲。 2、 在学习过程中简要料了解贝多芬的生平简历及代表作品 导导言: 请大家听一段音乐,思考并说出这段音乐的曲名和曲作者。(《献给爱丽丝》、贝多芬) 2、请学生说出曲名和曲作者 教师:贝多芬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被后人尊称为“音乐圣人”,有着伟大而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为什么人们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音乐大师,去了解他的故事。(播放贝多芬生平短片) 教师:贝多芬的生活是不幸的,但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对音乐艺术的酷爱,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经典之作《欢乐颂》。 (播放歌曲) 围绕重点自学 1、 自学歌谱 (1) 听曲(拍一拍 划一划 感受旋律 哼鸣) (2) 学唱歌谱(随伴奏唱---有感情唱) 2、 自学歌词 (1)读词(首先读通,体会歌词的美好意境;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 (2)默唱―小声唱―有感情唱 3、 小组内练唱整首歌 (1)放伴奏录音,学生一人跟唱一遍 (2)组内交流讨论:请同学们从音准、节奏、吐字、表现力上去评价同伴的演唱,议议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或不足之处。 4、组内练习合唱。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 讨论自学未解 学生提出不易掌握的`地方 教师讲解巩固 根据学情适时而定 点拨自学得失 听赏《欢乐颂》的合唱版,对比效果,模仿 巩固自学成果 全班一起合唱 教师:《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中的著名唱段,但是在1824年这部交响曲首演时贝多芬已双耳全聋,据记载,演出结束后,他全然听不到身后观众的狂热欢呼声,一位女歌唱家扶他转身,这时人们看到了贝多芬留下了激动的热泪,因为他实现了自己一生的愿望:把伟大的欢乐奉献给了所有的人们。贝多芬虽然早已离去,但他的音乐作品和人格魅力却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我们再次高唱《欢乐颂》,用歌声来悼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篇7:举一反三 引导自学-教学教案

1.小朋友们,归类识字

(一)告诉我们安徽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山。谁来说说,是哪一座山?(生回答:黄山)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黄山的课文。(板书《黄山奇石》)

3.齐读课题,(“奇”上加点),问:“奇”是什么意思?(奇怪)黄山到底有什么奇石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图文结合,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师读第一自然段,生看图,并思考:在图上看到了什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⑵出示黄山景观照片,让学生初步了解黄山有陡峭的山峰,茫茫的云海,苍翠的树木,间接感受到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

⑶生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共有几句话,每句讲了什么?

①理解第一句着重明确:黄山在哪里?并结合课文理解“闻名中外”的含义。

②理解第二句着重弄清:黄山景色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秀丽神奇)

③根据理解,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要有强调的语气。

2.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生看图,找一找哪儿是仙桃石?它放在什么地方?

⑵指导看图,远处是起伏的山,近处是白色的云雾,仙桃石像天上掉下来的落在山顶上。让学生体会“仙”的含义。

⑶根据情景,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把“飞”、“落”两字强调出来。(加着重号)

小结:这段只有一句话,讲了三个内容(板书:)①这段讲了什么景点?(仙桃石)②它在什么地方?(在石盘上)③它是什么样子的?(大桃子)

3.指出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介绍的景点,大体也是按照以下三个问题来写的,让学生按照这三个问题看看图,学学文,自学三、四、五自然段,并完成表格: 什么景点奇石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4.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

⑴猴子观海

①“猴子观海”时“猴子”的样子,按课文中的动词顺序说一说。(“抱”、“蹲”、“望”,为了加深理解,可让学生上台表演)

②理解“翻滚的云海”。)可配上动作)

(启发:平时我们看到的天空的云,在一般情况下大多层次很低分明,而且基本是静止的。就是动,也是朝一个方向飘去。黄山的云很特别,四周都是高山高峰,大片大片的云层积得很厚,风一时吹不来,去一时出不去,加上山底下大量的热空气不断上升,因而,云就像海浪那样“上下左右翻滚”。这样就形成了著名的“黄山云海”奇观。)

③我们说“猴子观海”是根据“猴子”的哪个神态来想像的?(奇在“一动不动”地观看)

④指导阅读,让学生在“抱”、“蹲”、“望”等字下加点,读时读出趣味来。

⑵仙人指路

①“仙人指路”是什么样子的,用动词说一说。(“站着”、“伸着”、“指向”)

②我们说“仙人指路”主要根据“仙人”的哪个神态来想像的?

③指导阅读,读出“更有趣味来”,读时把“更”、“伸”、“指”强调出来。

⑶金鸡叫天都

①变成“金鸡叫天都”的原因。

②“金鸡叫天都”是什么样子的?(读出原句)

③“金鸡”就是书上说的什么鸡?它是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的。(读出原句)

(启发:我们去黄山观看“金鸡叫天都”时需要在晴天早上,在太阳升起的时候。“金鸡叫天都”的著名,其原因大概就在这。)

④指导阅读,一、二两句要读出神奇感,第三句要读出强调的语气。

5.师指导学生学习第六自然段

⑴齐读第六自然段,思考:有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

⑵提问:你读了这些有什么想法?(通过讨论,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启发:如果我们去黄山或别的游览胜地,给不知名的奇石取名,要仔细观察,抓住奇石的特点。)

三作业指导

篇8:授之以渔,引导自学

接下来,就围绕近两年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从引导自学的方式方法上来谈谈笔者的几点思考。

1. 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要真正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就要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民主和平等,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的形成。著名作家冯骥才在《珍珠鸟》一文中也曾经说:“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师用理解和宽容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心里信任教师,说心里话,表露真情,显示出思维的“原生态”,从而创设出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这样教师的乐教与学生的乐学才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 转变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会被动接受,不会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的思考。这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影响了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学习更多的只是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学生们往往只习惯训练考试技巧,而不是想如何踏踏实实地学好这门学科。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固有的低效的学习模式和思想中解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遵照学习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学习,才能真正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好的考试结果。

3. 明确目的,制定可行的学习目标

风筝要想在空中任意翱翔且收放自如,离不开线的牵引。我们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还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能对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疑惑及问题有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预见。教学目标如果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宗旨,切实可行,就能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在教师所确定的学习目标下有组织、有准备地学习。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确立明确、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它就像灯塔一样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4. 开阔思路,合理探求多种学习平台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有限的,从量上讲,也是有局限性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条件下,学生不仅能从课堂上获得知识,还可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一切利用的资源去获得知识。这样既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思维,还可以为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创造条件。

5. 选法多样,根据实际灵活操作

根据自主学习的理论并结合本校实际,我们在高中语文学科初步试验了自主学习的“摸、探、提、迁”四步教学法。该教学法以“分组学习”和“学案导学”为依托。

分组学习是指将所有学生根据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进行均衡、合理地分组,并对各成员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组员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案导学是指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提纲,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主学习目标,二是导学过程,导学过程包括“摸、探、提、迁”四个教学板块。

教师导入课题创设情境,适时引导学生认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依据“导学案”或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初步摸索感知。学生了解了文本的大意之后,围绕一定的问题和任务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探究的目的不仅是要解决问题,更是为生成新的问题服务的。提出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跟不上的学生,老师不应该多给他补课,而应该鼓励他自己深入思考以前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真正弄明白。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自学尤其不能图快,只单方面追求速度,常常会发现学生极易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学的程度和方式,今后仍将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9:浅谈引导自学

关键词:引导自学法;高中化学教学;实施措施

“引导自学法”是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运用自主教学法,必须对引导自学法有一定的了解,如引导自学法的基本概念、该教学法在高中运用的实际意义以及其实施的具体步骤等。笔者将具体讲解这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学实施该方法指明方向。

一、“引导自学法”的内容简述

“引导自学法”是当前社会最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之一。它主要是指教师改变以往以“教知识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而以新型的教学方法,如把学生引入课程、为学生指路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半独立甚至完全独立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引导,具体包括教师引入课程、指明课程方向等;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自学,具体包括自学解开疑惑知识点、自学巩固知识点等。

二、“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原因

“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受到各科目教师的热烈欢迎,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新课改的具体要求

随着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当前新课改明确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简言之,要求教师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具体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主动为学生讲解基本的化学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还必须用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高中化学课堂的现状

目前,高中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多化学教师认为,学化学应该以化学概念、多做练习为重点,因此在课堂上这些教师基本上都是站在讲台上花大量时间证明化学概念与讲解化学题目,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十分普遍。

(2)学生不在状态。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很多学生都表现出迷茫或者无所事事的状态,很多学生两眼无神望黑板或者盲目抄写课堂笔记,实际上根本没有学到知识。

3.高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特殊、有差异的个体,有些学生的化学基础较为扎实,反之,有些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甚至每一个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运用“引导自学法”是很有必要的。

三、“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必须要求教师、学生两方共同协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教师方面

在高中化学的课堂上,教师运用“引导自学法”时要扮演好引路人的重要角色。

(1)引导学生提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并让学生自问自答。如教师在讲到“发酵”这一化学内容时,可以以视频或者图片放映的方式为学生讲述民间酿酒的工艺方法,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化学问题,如“是什么重要因素使水果或者白米变成了酒?”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教师再继续引导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如“大米酿成酒是利用根霉菌和酵母菌的共同作用,那么它们还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化学有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实施自学行动。

(2)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高中化学教师在讲授化学知识时,可以利用已有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实施试验。例如上边所说的米酒发酵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到家中亲自动手酿造米酒。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动手能力。

2.学生方面

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学生也应该建立自学意识并实施具体行动。如学生可以在教师布置化学作业后,主动查阅相关的化学课本、笔记,探索具体的答案。此外,学生还应该自主做化学实验并学会梳理化学的网络知识网,以此达到自学的目的。

总之,“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的教学应用中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实际意义。当然,“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进行自学时,“引导自学法”就会发挥其真正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陈志刚.“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3(Z1):28-31.

[2]薛志芳.浅谈高中化学“引导自学法”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5):66.

上一篇:高盛“欺诈门”下一篇:刘少奇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