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激趣方法

2024-05-18

语文教学的激趣方法(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的激趣方法 篇1

关键词:历史,教学,激趣,方法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 力求参与某项活动, 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使人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 无论做什么事情, 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 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从而取得好的成果。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提高教学质量, 老师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 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完成历史学习呢?

一、利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当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时, 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而学习动的机往往首先源于知识本身。因此, 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例如利用《中国古代史》教材中唐朝身穿丝绸的妇女的插图设问:从这幅插图中, 我们能够得到哪些有关唐朝的历史信息?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 七嘴八舌地议论道:“反映唐朝的发达”、“唐朝妇女以肥为美”、“唐朝的服饰”、“贵族的生活习俗”等, 其中, 有位学生的“唐朝妇女很开放”的回答, 马上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师:“很有见地!请问, 你怎样得到这样的信息呢?”生:“她穿的衣服前面开口很低。”又是更大的哄堂大笑。师:“对!唐朝就是很开放, 开放的道德标准、开放的民族外交文化政策。”类似这种结合史料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殿堂的钥匙, 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带着问题学习才能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 才会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

课堂教学经验表明, 平铺直叙的教学, 会抑制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扼杀学习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一边提出问题, 一边启发诱导。这样, 教师不断设置疑云, 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激发了课堂情趣,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联系分析, 获取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以马克思”怀疑一切”的学习为榜样, 不唯书, 不唯师, 勇于提出与课本、教师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展开讨论, 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使学生知识经验不断丰富, 使知识结构渐趋完善, 注意要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 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力, 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

课堂教学的语言是一门艺术, 它直接关系到每节课的效率高低。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 教师语言表达的能力, 直接影响着课堂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如果运用通俗、现代的语言去讲历史, 往往会使晦涩难懂、平淡无奇的历史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学习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时, 课文的表达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但它又是课文的重点。教师可设计成富有现实感的问题:假如秦朝的中央政府竞争上岗, 你想竞争那一个职位?这样, 学生便会结合课本内容和自己的理解, 各抒已见。又如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为何设立殿阁大学士?讲教师可这样表述:据学者统计, 有一段时间里朱元璋每天要处理208件奏章、424件事, 作业这么多, 朱皇帝就是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也完成不了, 帮助皇帝做作业的秘书班子于是应运而生。当时叫殿阁大学士。可见, 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关系到课堂的学习气氛, 学生的学习情绪, 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追求课堂语言的感染力、现实感时, 应注意适当、适时, 不能哗众取宠, 更不能丢弃历史课堂语言应有的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在教学中, 除了要增强语言的现实感外, 还要注重教学语言的幽默感。幽默是一种机智,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 既可吸引学生, 调动学习气氛, 又能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幽默既要有愉悦性, 又要有启迪性和教育性, 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而不单单是调动课堂气氛。

比如在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时, 我讲了一个幽默小故事:有个人掉到沙俄皇宫边的河里, 拼命喊救命, 在附近站岗的士兵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最后落水的人急中生智, 喊了一句话, 士兵立即跳下去把他捞起来。请大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猜一猜他喊了什么?学生饶有兴趣地讨论, 有的说“给你钱”, 有的说“你是靓仔”, 有的说“沙皇万岁”, 终于有学生说“沙皇该死”、“打倒沙皇”。我进一步解释:在当时沙皇的专制统治下能喊打倒沙皇吗?士兵还不把他捞起来投入监狱?

四、实施开放性互动式的教学

历史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 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将普通作业改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辅以图画、照片、影视资料、互联网资料形式的作业, 甚至是历史人物角色表演、社会考察、人物采访等多形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机械批改的作业, 改变为师生双向设计。例如平时的检测或考试试题交学生自己去出, 教师把学生的试题精选成一套试题。学生知道是自己出的考虑题有一种自豪感, 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创新。也可以把作业实行师生双向批改, 由学生写出批改总结, 从而, 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激趣方法 篇2

胡晓瑜 推荐 作者:佚名

音乐欣赏课是普通学校音乐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教学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要上好音乐欣赏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音乐欣赏课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主要应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激趣

教师要注重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感知”。相比较而言,语言激趣是最简便易行的,如讲故事、说背景等等。比如在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时,教师若能将“楚汉之争”的故事惟妙惟肖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思接千载”感受当时的战争场面,那么,就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大致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作品。

这里的讲故事实际上也起到了说背景的作用。有时候对于作者的生平、作品及创作意图,则可单独作为背景来叙述,对此学生往往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介绍音乐神童莫扎特时,学生对其天才的创造力和传奇式的生平惊叹不已,急于要了解他的作品,这时激趣的效果就已经达到了。

二、示范激趣

通过教师表率性示范,拉近师生距离,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音乐作品包罗万象,有各类声乐作品、各种器乐作品等等,如何示范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师特长、教学条件而定,因地制宜地进行示范。

范唱激趣是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比如《白毛女》、《松花江上》、《我爱你,中国》等歌剧和歌曲的欣赏,用范唱来激趣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器乐基础比较好的也可用范奏激趣,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钢琴独奏《c小调练习曲》、《瑶族舞曲》等等,还便于教师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局部的分析讲解。有舞蹈特长的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和着音乐跳舞,哪怕是简单的舞步,也常常会让学生更直观地领会乐曲的意境。

高质量的示范激趣不仅能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作品,也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素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亲敬之情。

三、手段激趣

要通过多样、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感官”。现在音乐欣赏的各种观摩研讨课、示范课,几乎都用上了电脑多媒体技术,的确,多媒体技术在欣赏课中的用与不用,效果完全不一样,通过集视、听、动于一体,全方位地满足了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兴趣明显提高。

除了多媒体设备,根据学情若能注意适当地运用挂图、投影、简笔画等方式,特别是办学硬件比较差的农村学校,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一次在某农村中学听《苏武牧羊》,音乐教师画了一幅苏武衣衫褴褛在雪地里放羊的简笔画,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四、最大的激趣,是学生的全身心参与

“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欣赏的活动中去,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系列心理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音乐欣赏中,学生的参与形式很多,主要有“说、唱、写、演”四个方面。

第一是“说”。说有几种,而说出听后感是最重要的一种参与形式,因为对音乐的理性认识并不只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作出的某种抽象的结论上面,而是表现为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当中。如在听赏《黄河大合唱》选段后,可让学生分部谈谈对作品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板书或投影小结,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是“唱”。音乐欣赏应以听为主,但对作品主题的熟悉,仍需学生多唱。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要帮助学生把握主题形象,准确辩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比如在欣赏舞剧《天鹅湖》选段《场景》时,演唱其主题,能让学生很直接的体会到其温柔、优雅而略带哀伤的情绪,进一步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第三是“写”。在音乐欣赏课中,有时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还可采用让学生写的形式。一位教师在学生听完《牧歌》之后,请学生写一写听后的感想,不少学生非常动情,因为音乐真正打动了他们的心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激趣方法 篇3

一、寻找学生阅读的兴奋点

从初中生的阅读心理看,他们更喜欢生动、具体、形象的叙事性文学。而初中教材中叙事性的课文占大量篇幅,其中有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出色的描写、大胆的想象夸张等等,这些往往是初中年龄段学生阅读的兴奋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充满童趣、神奇的百草园;《变色龙》用夸张的笔法、讽刺的语言极力展现奥楚蔑洛夫变化无常、出尔反尔、媚上欺下的走狗本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残忍、贪婪、阴险;《斑羚飞渡》惊心动魄而又悲壮的场面……这些都是学生阅读的兴奋点。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科学小品文,这类课文生动有趣,充满科学的神奇色彩,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且文质兼美,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大自然的语言》从冰雪融化到草木萌发,从鸟语花香到草长莺飞,从北雁南飞到风雪载途……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四季有趣的物候现象;《恐龙无处不在》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推出一亿多年前地壳板块运动的情况;《被压扁的沙子》由一粒被压扁的沙子,推出地球某处曾经被巨大陨石撞击……这些课文都具有新知的诱惑力,能满足初中年龄段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阅读心理,也是学生阅读的一个兴奋点。

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课本丰富阅读的资源,寻找学生阅读的兴奋点,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心理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地去阅读、体验、揣摩、欣赏,使其自觉走向广阔的阅读天地,提高理解能力,拓宽知识领域,获取前人经验,陶冶思想情操,培养艺术修养,提高阅读素养,让他们终身受益。

二、变换教学的方式和手段

单调呆板的教学容易令人感到乏味、疲劳,富于变化的、有新意的学习才使人感到有情致、有兴趣。因此,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朗读。朗读是一种有声阅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智力活动。对于诗歌散文类作品,教师可范读课文或指定学生范读课文,通过声音、语调、语速来渲染气氛,将学生带进作品的精彩情境中,从而激起他们的阅读愿望和兴趣。如朱自清的《春》,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可将学生带进春的世界,勾起学生对春无限的遐想和向往。学生在朗读中,能从多维角度感受课文情景,获得美的享受,就会情不自禁地扎进阅读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朗读比赛等方式和手段,把美的声音、美的画面、美的形象与美的创造完美地结合起来,强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带给他们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阅读就成了促使学生自觉去追求的一种愉悦的享受了。

2创设情境。这是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氛围,来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从心理角度看,情景能对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利用情景教学,往往能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例如,《生物入侵者》是一篇内容比较浅白的说明文,学生不太感兴趣。可以设计这样的情景话题:“同学们,报纸曾经登载这样的消息:由于一些养鱼观赏者的疏忽,食人鲳流入了邕江,这种鱼非常凶猛,繁殖非常之快,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危及邕江的鱼群和邕江两岸的人群。大家想想,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生物入侵者》一文能给我们提供帮助。”将课文的话题融进了学生身边的生活,学生就会兴趣很浓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又比如《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性的文言文,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教师可创设演示情境,让学生模拟苏东坡、黄庭坚、佛印三人站在船头的位置、动作、神情等,让全班评论他们的演示是否与课文相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去仔细阅读、探讨课文的积极性。

3竞赛活动。初中生课堂表现活跃,有竞争意识和挑战心理。在阅读中开展竞赛活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竞赛的时机、形式、内容是随机的、多样的。如,词语接龙、课文复述接力、故事赛、朗读赛、辩论赛、演讲赛、表演赛等。词语丰富优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阅读后进行词语接龙;故事性强的课文,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故事赛;优美的散文、诗歌,可安排朗读竞赛;当遇到有异议的问题时,可让学生开展辩论竞赛;情节性强的作品,还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表演赛。采用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是促进学生阅读的强化剂。在参与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知识,还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增强了他们的阅读信心和欲望。

4多媒体的使用。利用多媒体辅以音乐、画面、图片、背景文字、历史图片等,帮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把单纯的文字符号变为多维的阅读情景,这对初中生的阅读也是很好的刺激,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起到催化作用。例如教学《音乐之声》,可播放《音乐之声》影片的开头部分。课文中所描写的美妙自然环境真切再现于影片之中,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玛丽亚纯真活泼、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热爱自然的性格特点。再如教学《故宫博物院》,可播放有关的资料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独特艺术风格。同时,真实再现我国的文物宝库的瑰丽图景以及八国联军对我国宝库的洗劫惨状,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多媒体的使用,可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程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和学习的愉悦。

三、挖掘阅读文本中的“美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阅读文本的“美”,从中找到文本“迷人”、“诱人”、“令人神往”之处,把学生吸引到美妙的阅读王国,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1形象美。《伟大的悲剧》中,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作为失败者忠实地履行占领者冷酷无情的任务,这是何等感人的“诚信美”;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继续进行科学观察,这又是何等高尚的“敬业美”。《我爱这土地》为苦难祖国而“嘶哑”歌唱的“鸟”的形象;《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中用饱含爱国之情去抚摸祖国大地的“手掌”;还有不辱使命的唐雎,正义、风趣、睿智的墨子,舞着安塞腰鼓的壮美的西北汉子,真诚热情、助人为乐的长妈妈……这些形象涌动着爱国美、自省美、奋斗美、正义美、赤诚美、智慧美、真诚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形象美,使学生感受作品形象的人格魅力,能满足学生追求人性美,追求人格完善的积极心理。

2语言美。“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

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冰心的《谈生命》),用恬静、美妙、隽永的语言写出了对青年时期美好、浪漫、温馨的生命的感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土地的誓言》),作者用饱含激情的排比句歌颂家乡的土地,在语言的和谐美、音韵美、色彩美中,人们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挖掘语言的美“味”,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促使他们拥抱作家、拥抱作品,在阅读天地中邀游徜徉,感受审美的震撼和阅读的乐趣。

3情感美。“以情动人”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材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沃土。《散步》中~家三代浓浓的亲情,《羚羊木雕》中追求纯真的友情,《背影》中艰难背景下的父子情,《藤野先生》中跨越了民族界限的师生情,《端午的鸭蛋》中恬淡纯朴的故乡情,《华南虎》中追求人格尊严的气节,《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在逆境中拼搏的勇气,《孔乙己》中封建社会人们精神麻木的可悲……这些动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带给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突破口,注意引导学生品读有关思想内涵的人物形象、作品细节以及蕴意深刻的词语和意境,让他们始终在高尚、纯真、善良、智慧的情感冲荡下,自觉地与作家进行心灵的对话,以达到感情同化、心灵共鸣、人格提升的阅读目的。

四、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阅读中的想象,是学生根据语言表象进行加工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饱含着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并以此表达情感倾向,展现作品魅力。因此,阅读时要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想象世界。

在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对文本表象的语言进行想象,让想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学生的阅读。例如,看到“春”字,教会学生想象春天冰雪融化、流水淙淙、草木萌发、百花争艳的情景;教会学生想象春天气息甜美,微风和煦,阳光温暖的感觉。又如,阅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中“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的诗句,可让学生通过“灰烬”、“血和泥”等词语,想象日本侵略中国所制造的种种凄凉景象: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饱受蹂躏……有了这些活灵活现的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才是有感情色彩的生动形象的画面。而有了这些画面和情感的积蓄,学生在阅读诗歌后半部分歌颂解放区的内容时,就能够更强烈地体验到作者在诗中所寄托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意境。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培养学生阅读的想象力,让他们领略想象的魅力,增强阅读的兴趣,以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消遣性阅读

消遣性阅读是学生在学习的空余时间有选择的去进行自娱性的阅读。由于这种阅读范围广、选择性大、自主性强,故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在平常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介绍名作名篇,激起学生广泛阅读的欲望,让他们在阅读中领略名家风范、作品艺术,感受人情世故,了解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科技军事等,从而使他们打开视野,积累知识和社会经验,享受其中带来的无穷乐趣和益处。如教《香菱学诗》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教《杨修之死》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教《我的叔叔于勒》引导学生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教师还可安排每节课课前三分钟发言,让学生向全班推介自己喜欢的书籍、精彩文章、精彩片断,还可以定期让学生口头上、书面上交流阅读课外书的心得体会和评价鉴赏等。

浅谈语文教学的激趣方法 篇4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导得好, 就能一下子激活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我在讲课前或指导预习时, 一般是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3颗桃树, 小桃树上结有150个桃子, 中桃树结200个桃子, 大桃树结了300个桃子。若两人比赛摘桃, 该先上哪棵桃树才能摘得最多?前提是别人摘过的树自己不能再去摘。问题提出后,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说先摘大桃树上的果子, 有的说先摘中桃树, 也有的说先摘小桃树。在学生经过一番争论和思索、最后达成共识时, 我看准时机导入新课, 提出了以下问题:田忌跟谁赛马?为什么赛马?怎样赛马?赛了几次?最后如何?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设置这些与课文有关的充满激情、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 会于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求知欲都比较强, 他们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感受情感、体验生活、获取知识的。新课改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角色效应, 让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 在表演中对话, 在想象中把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真切, 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所以, 我在课堂教学中, 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内活动, 让他们亲眼看一看, 亲耳听一听, 亲手摸一摸, 亲身去试一试、练一练;在活动中, 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让活动带动课堂教学, 为学科增添活力, 为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例如, 我在教学《倾斜的伞》时, 让学生分别表演小时候外公替“我”撑伞和长大后“我”替外公撑伞的场境, 学生积极参与, 兴致很高, 而且将人物动作和内心世界演绎得惟妙惟肖。通过活动, 学生从倾斜的伞中知道了年幼时外公对“我”的呵护以及长大后“我”对外公的照顾, 体会到人世间这种互相关爱的浓浓的温情, 并学会感恩, 懂得回报。课堂上开展类似这样的活动, 学生容易在参与过程中记住课文内容,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并很好地感悟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三、适当利用学习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都比较强,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适当创设竞争情境, 把竞争引入课堂, 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如学生字时, 开展查字典、识字、猜字谜比赛;学古诗词时, 开展快速背诵古诗词比赛;课外活动中, 开展讲故事、演讲、阅读课外书的数量与速度的比赛, 等等。学生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会自觉投入到竞赛的准备中, 查找资料, 请教老师、家长或同学。这样的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鼓舞学生的进取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值得注意的是竞赛的结果总是有输有赢, 有喜有悲, 过于频繁的竞争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竞赛应该适度。

四、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常听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 做作业的时候却怎么也坐不住。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认知过程, 与单纯的文字相比, 小学生更喜欢图画 (动画) , 因为图画 (动画) 比文字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因此我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 在教学中引入了多媒体课件, 充分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直观的东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用flash制作出动画课件, 学生可以一边欣赏动画, 一边学习课文, 将学习活动娱乐化、情趣化,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乐学、乐读、乐记。例如在教学《锄禾》这首古诗时, 我通过课件边播放音乐边诵读古诗, 让全班学生都闭目倾听, 想象诗意, 然后再让学生随着音乐来诵读诗歌,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背诵诗文。接着我播放动画课件, 通过一幅幅画面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最后通过课件里的影片来展示课文内容:炎炎夏日, 烈日当空, 一位满头银发、又黑又瘦的老农正弯着腰, 两手挥动着锄头在给禾苗锄草, 汗水不停地从他的脸上往下滴着。接着场面切换到现实生活中的饭桌上, 有一家人吃着丰盛的晚餐。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一粒种子从种下到收获, 再到饭桌上要经过多少个艰辛的劳动步骤?学生边说我边用课件一步步地演示出来,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 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并自觉珍惜粮食, 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利用flash课件的动画效果, 变抽象为直观, 改善了认知的环境, 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诗文的意思, 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借助奖励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 学生学习情绪波动较大, 一般一节课会经历“高潮—低谷—高潮”三个阶段。如何才能让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呢?我的做法是:借助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勤于思考、大胆回答问题的学生我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对于答错的学生, 我不讽刺挖苦, 而是鼓励他们认真思考, 并热情地给予纠正, 正确地给予评价, 自觉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素质教学质量, 我大胆鼓励学生质疑, 并让学生上讲台当老师的小助手。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我将他们的名字张贴在学习园地上以示表扬, 同时奖励一些小物品, 比如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等。为了鼓励学生多积累作文素材, 学生每背诵好一篇课文, 我就在他们的课本上印上一颗红色的五角星作为奖励。对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并获得满分的学生, 我或书写一幅书法作品或画一幅简笔画送给学生作为奖品。虽然这些奖品并不值钱, 也没有特别的艺术价值, 但在孩子们的眼里, 它们可是老师送给的奖品, 是不可多得的礼物。类似这样及时肯定学生、鼓励学生的做法, 能不断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激趣 篇5

永顺县电教仪器站

王晓兰

《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教学往往最让教师头痛。中学生平时学习用时最多的是文言文,花工夫最多的是文言文,背得头脑发涨的是文言文,可考试时出错最多的仍是文言文,应用起来最难的是文言文,,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可见一斑。一年一年的文言文的考试越来越重要,分值越来越大,面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有点望而却步,摇头叹息,不知如何是好。其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只要以《课标》为蓝本,以考试为纲,以自主学习为经线,以诵读拓展激趣为纬线,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激趣的方法如下:

一、注重诵读,提高记忆效率

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文言文以生命、活力。方法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很多时候,我和学生都陶醉在书声中,忘记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那优美旋律的朗读声,构成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尝试断句分段,提高学习兴趣

文言文离我们现在的环境相去甚远,古人当时又未断句分段。这几年考试,对文言文的标点又相当重视,我在课堂上加大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初读几遍的基础上,就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试着标点、分段,然后与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可以保留。如在给《桃花源记》标点时,有学生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断句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课文的断句比较,这位学生的断句有道理,也合理,并可见学生在用脑思考,自己在琢磨,读懂了文言文。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思考独立性,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方法避免了老师的全堂硬灌,学生的死记硬背,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自主阅读交流,培养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交流是学生的思维在碰撞、发散,在交流中问题越辩越明,学习积极性也高涨。老师的条分屡析应该由学生的自主阅读所代替。让学生具备整体感知、体会感情、把握思路等正确并有创见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的自主阅读,我教给学生学习的步骤:结合资料的解说,逐字逐句弄懂语句,勾画出不能理解的词和句,在课上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互相解决问题,然后提出疑难点,在课堂上公开提出,学生可以回答的尽量让学生表现,确实不能解决的,我加以点拨和指导,学生的收获特大,改变了过去由老师一人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师生都觉得枯燥无味的单向活动的教学局面。老师传授的是学生想获得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转化为为自己而学,在学习中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交流中也锻炼了胆识,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四、辅助以多媒体,拓展学习空间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辅以画面想象,拓宽形象空间;辅以音乐品味,美化内容意境;辅以声色影,开拓想象的空间。我常自制教学课件、在网上下载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上、悦耳的音乐中,开动感官尽情享受,用美熏陶、感染学生,从而快速理解内容,加深记忆,提升认识,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如《狼》一课,课文本很长,但是学生学完就能背诵,我播放自制的配乐朗读加画面的课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兴趣高涨,背诵的任务轻而易举就完成了。文言文教学中辅以多媒体,能够化文字为形象,化机械为生动,化困难为容易,化繁为简。

五、比较鉴赏阅读,增强理解功能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中学习,在比中思考,在比中理解。在学习《爱莲说》时,为了更好理解莲的形象,我就引用李渔《闲情寄趣·芙蕖》,两文并读,学生易于理解。学《山市》时,我就引进现代的海市蜃楼的科学知识做比较,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山市》中的情景。

六、学习方法引导,授学生以渔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更注重方法的引导,并且方法的介绍不只由我越俎代庖,我让学习有方法的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些方法是学生的实践中来,切实可行,很有示范性。学习的方法列举:有归纳总结法:学过一个单元后就应该对文言文的知识作小结,按照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之、者、于、以、而)概括,把松散的知识加以梳理,知识就系统化、科学化,便于复习、应考。有自出试题法:把文言文的知识用习题加以整理,编成一道一道的题,清晰、醒目,在编制试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学过的知识再一次巩固、复习,并通过试题提炼出重点、难点、考点,对知识的梳理更有条理。大致的题型是:字音字形字义、句子的翻译、大意的理解、人物的性格分析、朗读的节奏把握等方面,多角度理解课文。出好试题后,全班交换做题,起到了知识的补充、交流作用。积累名句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到优美的句子,有警示意义的句子就摘抄,积累写作素才,这样一读多得,其乐无穷。如《论语》、《劝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朱元思书》、《出师表》等都有流传千古的名句:“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亲贤臣,远小人”……

七、利用竞赛机制,调动学习热情

没有竞赛机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效果。抓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欲望,我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促进文言文的学习。开展配乐朗诵活动、文言文抽背比赛、文言文故事大赛、文言文知识竞猜、文言文书画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发动全班学生参与,积极投入学习之中,增强了学习的凝聚力,先进带动后进,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每一次活动都给学生以震撼力,在比赛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为以后的学习吸取经验和教训。

学习文言文说难也不难,只要教法有方,方法得当,定能事半功倍,利用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让学生获得取之不尽的精神营养。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激趣

者:孙

辉 学

科:语

文 通信地址:州二民中 联系电话:5222902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方法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25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小学语文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四方面的探究:

一、宽松和谐激趣法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在讲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元误的频波”无法理解,笔者就引用同学们正在看的《西游记》激起兴趣:“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像金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得到齐声否定后,笔者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进而笔者一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一手指着课代表:“我的眼睛能把她吸进去吗?”同学们开心答到:“能!”“对,通过眼睛我知道了她是个勤奋好学聪明负责的女孩子。”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要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直至铃声响起还意犹未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的魅力在于此,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在于此。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素养、心理状况等等的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这是创造力的表现,也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二、赞扬欣赏激趣法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之一就是渴望被赏识。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清代学者颜元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教师要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三、认真倾听激趣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譬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雪》时,笔者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一学生说:“我喜欢‘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这写出了小孩天真活泼、充满生机的情景,尤其是‘呵’字非常的形象、传神、有趣。还有那‘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很好玩。”当笔者一问什么是“呵”时,大多数同学拢着两手呵气,一时课堂笑声一片,活力迸发。又如《两小儿辩日》,几乎都是学生在疏通文义在争辩。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自主学习和协调学习”的教育观,由传授知识向学生终生发展延伸。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这种学生多讲、老师多昕的教学模式正是“授之与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做主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和热烈,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四、平等评学激趣法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激趣方法初探 篇7

一、通过情境的创设, 体验英语学习乐趣

译林英语教材中, 很多素材都是根据现实情况安排的,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深挖教材, 体会教材编写者及英语课程标准的要义, 找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内容及话题, 创设较为真实的英语情境, 让学生在英语交际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例如, 在教学译林英语9A第五单元Going shopping时, 我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通过视频让学生观看购物情景,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角色脱稿表演, 分别让学生扮演对话中的服务员和顾客, 最后各小组推选出表演优秀者到台前表演, 并由学生对“演员”表演进行打分, 以得分的高低选出表演优胜者, 这样“优秀获奖小组”就产生了。对于表演出色的小组, 老师及时给予鼓励, 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这种对话表演形式, 能够使学生置身于较为真实的语言情境中, 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 他们兴致昂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这使他们把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

二、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

译林英语教材任务型教学课例的设置结构合理, 特别是教材中安排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块, 适合于在教学中创设竞争格局,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竞争中有效地完成英语学习任务。针对这一特点, 我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我把学生按层次平均搭配到每个学习小组, 一是可以实现好学生对于中下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二是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三是可以实施分层教学。例如, 在进行对话表演以及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活动时, 我指定每组的1、2号同学来完成;在进行句型转换练习等一些难度相对容易的题目时, 我指定每组的3、4号同学来完成;对单词拼写一些较容易的题目, 我指定每组的5、6号同学完成。并按照表现情况, 由师生共同打分, 记入小组成绩, 这样可以选出“英语课堂冠军组”。学生们都具有集体荣誉感, 为了获取这一“殊荣”, 小组内优秀学生主动帮助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 以提高小组学习成绩。此外, 我还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抢答”、“表演竞赛”、“听写优胜者”、“读说大王”等竞赛活动, 课堂上人与人、组与组形成竞争态势, 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发挥多媒体优势, 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已经是我们的共识。利用多媒体声、光、影、电等视听效果, 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并且可以通过视频呈现地道的英语情境。教师应该注意发掘、利用多媒体的功能,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 在进行对话练习时, 我让学生跟视频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当学生回答完毕时, 我按动鼠标, 正确的语音及视频答案就会呈现在大屏幕上, 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及时反馈,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 我还利用多媒体设置一些单词接龙比赛、句子排序连连看等有趣味的游戏, 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英语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乐趣。

四、利用现代教育网络使学生课外学习在兴趣中延伸

语文教学中的激趣三法 篇8

一、借助绘画, 激发学生兴趣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一篇佳作, 读这篇散文, 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 像朦胧的幻梦, 像飘渺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笔者让学生动手把自己头脑里的想象用笔描绘出来。学生们兴致很高。尽管很多学生的绘画技巧不是很高, 描绘不是很形象, 但学生能把自己心中所想、所感的用绘画形象化地表现出来, 用语言加以直观化。这不但有助于体会作者描绘的优美情景, 更能使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课后, 很多学生把自己的画拿来让笔者看, 并饶有兴趣地讲他是如何想、怎样画的。

绘画教学直观性强, 不但让学生动手、动口, 更让他们动脑。除此以外, 绘画教学还能巩固学生新学的知识, 对学生的潜能有开发作用, 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为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变被动为主动,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项羽和刘邦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 对他们的评价,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因而, 笔者在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时, 组织了一场辩论会, 以“孰为英雄”为主题, 让学生各抒己见, 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无需拘泥于历史的定论。笔者也提醒学生参考《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 以便尽量全面地了解这两位人物, 进而准确地去分析。上课时, 学生被分为两组, 按照一般辩论的形式由辩手阐明自己的观点, 自由论辩时, 其他学生均可自由发言, 最后各组分别推荐一名学生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写在黑板上。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对学生加以点拨, 起到“导”的作用。

对中学生来说, 其认识仅仅停留在具体形象的层次上还不够, 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 因而教师在总结时, 要根据认识的一般规律, 让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指明分析人物性格的一般方法。这样就既满足了学生急于表现的愿望, 又训练了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随机应变, 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为了使整个知识传播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特定的时候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次, 笔者刚走上讲台准备讲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时, 发现很多学生的眼睛朝窗外看, 并不时地小声议论着什么。原来是冬天的第一场雪悄然而至了。笔者合上书本, 说:“下雪了, 令人兴奋啊……”紧接着笔者宣布:“今天上一节作文课, 同学们以‘雪’为话题, 一人说一句关于雪的话, 并即兴作一首描写雪景的诗。”学生立即欢呼雀跃, 兴奋不已, 展开联想和想象, 抒写了一首首动人的“咏雪诗”。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 下课前笔者布置了作业, 让学生以“雪”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散文。课后, 笔者又给学生补充了有关写雪的诗词散文。回想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 且不时达到高潮, 应该说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然而作为教师不能就此作罢。为了保留学生的创作成果, 笔者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即兴之作润色之后写出来, 交给科代表, 以此做一本以“雪刊”命名的杂志。

要真正学好语文, 学生首先要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 既可以办报纸、杂志、小阅览室, 也可以在朗读时采取接力朗读、挑战朗读等。让学生亲自参加, 变被动为主动, 以便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挖掘他们的潜能。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才能培养新型的创造型人才。

语文阅读的激趣策略探析 篇9

语文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内容本来就具有综合性与趣味性, 社会知识与自然知识无所不有。从古至今, 从宏观到微观,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广阔丰富而多彩多姿的世界, 而且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不一, 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知识学生都将在不断的阅读中获得。因此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的兴趣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兴趣, 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深刻地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 有乐趣又激发出更大的兴趣。阅读, 充满神奇, 孕育着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发现新知, 他们就有收获的喜悦, 成功的快感, 猎奇掠奇的满足, 就乐于阅读的情绪体验, 即使苦, 也会苦中作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通过比较阅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较阅读就是把在内容或形式上同类或有一定联系读物放在一起, 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对其共性和特殊性的研究、了解、认识各自的本质特征和价值意义。例如, 我们可以把孔乙己和范进的不同命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透过其不同的生活道路而发现其本质上的一致性, 还可以把《孔乙己》的讽刺艺术与《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透过同样的笑声而看出两位作家在讽刺手法、讽刺语言、讽刺深度上的差异。通过这种比较阅读, 使知识得到引申与拓宽, 学生在比较、质疑、析疑的过程中可以独立思考, 也可以群体讨论, 无拘无束, 驰骋思维, 尽情发挥。学生即是发现者, 也是参与者, 潜在是好胜心, 表现欲在活泼的气氛中表现出来, 胆小的跃跃欲试, 胆大的畅所欲言。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不让他们自己学, 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正因为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 语文能力也会大大提高的, 那么, 如何运用比较阅读呢?运用比较阅读法进行阅读时, 首先要选好比较对象, 所比较的读物要有可比性;其次要选好比较点, 不一定是全面的比较分析, 可以选择一两个角度或方面做比较, 也比较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2让阅读活动生活化,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都曾经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学生过分迷恋阅读, 一份旧报纸、一份说明书、一份杂志, 都能百看不厌。但他们却认为课文没意思, 不知怎么读, 教师也反映他们不爱读书, 阅读能力差。这些学生虽然在课堂中不能让人满意, 但在生活中去爱阅读, 会阅读。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语文课堂教学能不能将阅读活动引入生活, 让阅读生活化呢?比如说, 《国殇》, 无论从创作年代、表达方式和反映的社会现实来说, 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是这样设计的:上课时, 我就对学生说:“今天我要邀请你们一起当编导把《国殇》这篇课文改编成电影。”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当编导虽然不是学生们现在的事情, 但却是学生们希望尝试的生活, 说不定还是个别学生未来的事业。特别是《赤壁》刚刚播完不久, 学生对电影的热情正高涨着, 因此学生阅读《国殇》, 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而成了丰富生活, 圆自己的梦的机会。学生表现出极强的主动性与创造力。一位学生根据“平原忽兮路超远”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声响, 遥远而飘渺的鼓声, 呼呼的风声。画面, 一轮如血的残阳, 荒芜的原野, 尸横遍野的战场。慢慢的声响变了, 隐隐约约的哭声, 凄凄的风声, 画面也依次推移, 破败的屋舍, 阴郁的树林, 一切都笼罩在黑沉沉的夜色中。这个设计超出了我对他们的希望, 我请他说明根据, 他说:“屈原心忧黎明, 志在天下, 他不是确切听到哭声, 而是似乎听到哭声, 将士不回, 家人伤悲, 而连年的战争, 经济的破坏, 天下也已是破败不堪了。”他确是发人之所未见, 也能言之成理。这一点就算在课堂上提问“‘平原忽兮路超远’这句诗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学生们也未必答得出。

3求疑质疑, 激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思维兴趣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高智能的思维活动。他具有一般思维的基本性质, 又具有自身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 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 让他们敢于质疑求异, 善于提出问题。也就是说在分析解决问题时, 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 不满足已知的结论, 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教学中运用“求异”法, 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这样首先就需要我们老师善于挖掘教材,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一是文学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 可从心理学角度、人类学角度、美学角度、论理学角度等去分析。二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不同的,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 教学不应求同过多, 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 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 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去感受, 去体味,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只能用全新的多角度的眼光分析教材, 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他们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 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 常常人云亦云, 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为此, 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 让思维向对立的方面发展, 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 树立新思想, 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 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比如说在《幼儿文学实用教程》中儿歌《我喜欢你, 狐狸》“你一只小狐狸/聪明有心计/从乌鸦嘴里骗肉吃/多么可爱的主意!//活该, 谁叫乌鸦爱唱歌, /呱呱呱自我吹嘘!/再说肉是他偷的, /你吃他吃都可以。//也许你吃了这块肉/会变得漂亮无比!/尾巴像红的火苗/风一样掠过绿草地。//我喜欢你, 狐狸, /你的狡猾是机智, /你的欺骗是有趣。/不管大人怎么说, 我, 喜欢你。”充满狡猾与欺骗的小狐狸在孩子的眼中成了聪明而有心计的小狐狸。所以教学应该是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 而不是统一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时, 应向学生强调, 逆向思维要准确揭示题目的内涵, 不随意求异, 随意逆向;同时强调逆向思维要立意求新, 但不能脱离实际。

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 如果真的苦不堪言了, 我们又怎能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呢, 而且还要要求他们能记得牢、学得好呢?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乐趣。这才是他们学习最大的动力, 兴趣可以培养人的主动性, 能强烈地吸引人去创造和探索。要摆脱语文难教难学的尴尬处境, 就要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要他们有了学习的兴趣了, 那时, 相信不是我们逼着要他们学习, 而是他们追着我们要学习了。要让学生对所学科目感兴趣, 最关键的是调动其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并授之以正确的方法, 唯有内在因与外在因互相配合, 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其能力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摘要:如何激发职专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可先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

关键词:职专生,兴趣,阅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与人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激趣教学 篇10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满腔热情, 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有效的探索,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 就是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乐此不疲”。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 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语文教学上, 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实践证明, 教师个性的张扬, 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个性体现在教学中, 如磁石般紧紧吸引着学生, 学生会跟随老师声音的抑扬, 乃至夸张的表演进入文本的情境中, 并获得精神的享受。

“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 相融为一, 这即是意境。创设情境可让学生很好地品味文中的意境美, 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可以很好地激发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梁启超说过:“用情感人, 好像磁力吸铁一般, 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 丝毫容不得躲闪, 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教师在教学理念上, 要融入情感, 赏识学生, 实施情感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激情。情感和赏识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 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鼓励, 赋予他们真挚的爱。其次,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 学习有些掉队, 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 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 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再次, 应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

上一篇:大学生道德缺失原因下一篇:后备人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