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2024-04-14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共9篇)

篇1: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特别是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的学生,他们受到本地语言的影响,导致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激发其利用汉语进行阅读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低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实的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变“苦读”为“乐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奇的事物等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通过课件演示,使其可以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文本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孩子的感悟力。此外,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推荐有关的读物,或及时介绍报章杂志上的好文章,注意开拓他们的眼界,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在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渐渐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提高学生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虽然不要求掌握哪些深奥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但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之法,学会自主阅读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我们还应注重从小渗透,从小做起,积极的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技巧传授来说,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找出文中的长句并画出来指导朗读,让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这样有助于学生字词的积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文本、理解文本,更好地读出感悟。其次,教材中有些文章可从课文总体结构入手,细细品读,达到总揽全文之目的。教学时,我们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总――分――总”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全文入手、整体阅读的能力。最后,一些文章可以从“题眼”入手,从文章的重点入手,阅读全篇;一些则可以抓重点词、关键句子阅读。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题眼”或是“关键词、句”去阅读,逐步的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阅读习惯是陪伴学生一生,影响学生阅读速度、效率等各方面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新疆地区的学生,一个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更利于他们学习汉语,利于他们有效的进行汉语阅读,准确把握其阅读方式和母语的异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内化语言。

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提高阅读效率。为此,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动口的习惯,要求学生不懂就要问,不懂就要查。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在善于动口、动手的基础上还善于做笔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等。这样,引导学生养成聚精会神、认认真真的良好阅读习惯,在有效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发展,教学落在实处。

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阅读也是如此,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也就是思考的重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应给学生留出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学《三个儿子》这一课中,在引导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文章中说的明明是三个儿子,可是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读完课文后,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这样,在学生阅读前创设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参与阅读,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印象,利于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篇2: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单元整体教学法是以教材自身编排的单元内容为整体,通盘考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强调突出每种课型(讲读课、阅读课、独立阅读课和基础训练)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把在讲读课中获得的读写知识,运用到阅读课和独立阅读课中去,使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以切实提高。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要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1.视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教学之前,应从全册教学总目标出发,通览全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2.弄清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各类课文的特点,设计好教学结构。如第十二册第五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观察要细致”,这是侧重于写的训练,它与第四组侧重于读的训练“要注意文章的细节”紧密联系。此外,它与前几册内容(如第八册中的“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第十册中的“静态和动态”)也有内在联系。因此,教学时,既要注意全册读写训练项目之间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与前几册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之间的纵向联系。做到前后的知识内容逐步深化,不断提高。

3.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一个单元各类课文的教学,如果在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加以总结概括,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则是零散的。这不利于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功能。因此,应在教完一个单元的课文之后,以“读写例话”的内容为线索,复习该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加深印象,提高运用的能力。

4.知识迁移,课外延伸,促进能力的全面提高。除在课内抓好各单元的读写重点训练外,还可开展丰富的学科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写作素材。

二、变序教学

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教学,运用时,要从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抓好以下几点。

1.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11册),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他严守纪律的中心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①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②他为什么要“一动也不动”?③这表现了邱少云的什么品质?

2.从文章的总结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第11册)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各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整体阅读

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篇3: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重视感悟能力的培养

所谓感悟, 是指阅读主体在面对阅读文本的时候, 经过自己的思维而领悟出道理、体悟出情感、会意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过程。课外阅读有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时, 不仅可以领略阅读文本的形, 还可以仔细琢磨文本的事理和神韵, 理解作者所托之情感。换言之, 感悟越深刻, 对文章的意蕴理解就越深厚。教师在课堂上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层次来设计教学, 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探究, 就要充分发掘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只有对生活充满爱心, 才会产生细腻丰富的情感, 也才会有大脑的灵动。

另外, 语感是经过长期训练才能日趋完善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 要让学生明白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 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这一道理。在精心指导的基础上, 教师应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 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 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感悟不同文本之间的不同特点, 久而久之, 学生在遇到陌生文本时, 也能独立完成文本的解读。

二、注意阅读兴趣的激发

语文阅读教学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就不单单是紧扣教材, 而应让学生真正成为独立的阅读者。语文教学应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提倡广泛阅读, 少做题, 鼓励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学生懂得, 阅读应是出于自己的生命需要, 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而读, 为爱好而读, 这才是真实的阅读。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样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为此, 教学时应力求避免使用那种包教百课的“平推式肢解法”, 而采用新鲜活泼、比较实用的教法, 力求课堂上有笑声、有沉思、有条理, 生动活泼, 趣贯满堂, 以有趣引兴趣。在实际讲解中, 教师应只作一般方法上的介绍, 如圈点勾画、点评批注、寻章摘句、卡片心得、浏览背诵, 当用则用, 这法那法, 并无定法, 唯有“读”、“悟”是上法。俗话说“读遍天下书, 尽知天下事”, 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心无杂念, 读出个“心领神会”, 读出个“忘乎所以”。

三、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 正同说话一样, 胸中有所积蓄, 不吐不快。”然而由于每位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社会阶层不同, 他们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风格和主题, 对于新世纪受物质文明影响日益深刻的学生来说已经难以或体味不出原来的那种思想情感, 存在着差距和局限。故此, 教师要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 才能熏陶感染学生,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某位教师教学寓言《白兔和月亮》, 在探讨寓意时, 有个学生认为白兔得月后有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是因为它独自拥有了月亮, 因此我们有什么东西也不能独自专有, 应与朋友共享, 还举了例子, 如金钱、爱情等。这引起了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 他说:“世上有很多东西可以与他人共享, 如友情、欢乐、书籍、自己的劳动成果等, 但也有个例是不能与他人分享的, 特别是爱情等。爱情不同于友情, 它是自私的, 等同学们长大后便会体验到。”教师寥寥数语, 让学生懂得了爱情与友情的不同, 避免了学生陷入误区。因此,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关注和体会作品中所弘扬的正义感和良知感, 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 对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一些社会负面现象, 需要教师辩证地指出这些现象并不是社会的主流, 从而使课外阅读得以健康发展, 而不至于把学生引入歧途。

篇4:影像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

影像阅读与文字阅读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共同点:一是阅读的主体相同;二是阅读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区别:首先是符号不同,文字阅读的客体是文字符号,影像阅读的客体是声音和画面,前者是抽象的、间接的,后者是形象的、直接的;其次是形态不同,文字阅读的客体呈现为纸介状态,影像阅读的客体呈现为音像状态;第三是思维方式不同,文字阅读侧重于抽象思维,影像阅读则更侧重于形象思维;第四是信息隐显不同,文字阅读中读者对文本信息的接受是“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影像阅读中由于影像的直观性和稳定性,“一千个观众相对趋同一个哈姆莱特”,前者的原因在于信息的“隐”,隐藏在文字背后,后者的原因在于信息的“显”,显现在影像造型中;此外还有信息接受留存多少的差异:文字阅读中读者对文本信息的留存只有三分之一,影像阅读中观众对文本信息的留存几近三分之二。

影像阅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它满足了中学生的阅读期待。中学生喜欢读图,因为图片更直观、更形象、更通俗,也更明白,读起来省时、省力。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过于紧张,他们缺乏时间,也缺乏耐心去处理高深的文字。文字是高度凝练的,处理起来比较复杂,处理过程中要调动更多的大脑潜能,容易产生阅读疲劳。而对图片的处理相对简单,中学生在带有娱乐性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像的教育。其次,影像阅读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中学生既有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有课下按照老师或者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的自我补充的阅读,还有借助网络、VCD、电视、影剧院等进行的影像阅读。两种阅读方式在时间、空间、心理感受等方面互为补充,能够丰富中学生的阅读内容。其三,影像阅读深化了文字阅读的形象感。中学语文教材和课外读物中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有不少被拍摄成电影或电视剧,还有些散文、诗歌借助影像媒介制作成电视散文或电视诗。中学生不仅可以阅读文学作品的文字版,而且也可以阅读影像版。对文字版可以借助文字符号通过精读来获得理性认识,对影像版可以通过音像画面、通过泛读来获取感性认识,二者互为补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深化阅读效果。其四,影像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影像阅读融娱乐性与审美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知识性与教育性、时间性与空间性、视觉与听觉为一体,能够让当代中学生像阅读文字精品那样在光影闪烁的镜头变换中,领略影像语言的奥妙,提高素质,感悟人生,锻炼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篇5: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刍议

中学语文是关于语言艺术传授的基础学科,它不像其它学科那样,以侧重于理性分析为主导的思维方式为主,而是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过程。正确理解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究竟如何搞好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呢?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的适应过程与理解能力,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教师应主要围绕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来面对学生给予艺术的辅导。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政文章,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

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合理启发阅读教学的思维方式

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来欣赏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正确的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重点夯实阅读教学的语感基础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并不理想。这主要表现在词汇的相对贫乏和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方面,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或者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运用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强化训练阅读教学的读写技能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诗外。”强调指出写诗方法、技巧之外的生活积累,对于我们的写作尤为重要,而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涉猎课外知识。有些中学尽管开设阅读课,也是形同虚设。如此,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语言干瘪枯燥,索然无味,也就是不足为怪的事了。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如在讲授散文时,向学生推荐朱自清、周作人、巴金等人的名篇,并指导学生洞悉其中的美质,在学习诗歌时,除了介绍传统的精典名篇之外,还向学生推荐徐志摩、闻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诗篇,体会诗歌的意象和音韵之美。此外每年的寒暑假,介绍两到三部世界名著给学生,并提出适当的阅读要求等。通过这些有目的的阅读训练,使学生一方面积累了不少语言素材,同时也促使学生努力摹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结束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

篇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安徽省安庆市高琦小学 汪琼

都说小学阅读能力决定一生的成绩,那究竟什么是阅读能力、具体如何分解、如何训练等却语焉不详。其实学生、家长、老师最需要的不是抓人眼球理论,而是清晰可感的分门别类,具体可行的操作策略。有关阅读能力的定义五花八门,作用不大,姑且略去,现将阅读能力“小卸八块”,再一一对症下药——

一、认读是起点

首先要识字,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工程。识字的方法很多,字卡认读,生活识字,阅读识字。字卡识字较死板,利用的是幼儿记忆力强的特点。生活识字方便没负担,随时随地可用,美中不足零散不系统。阅读识字边读边用手指着字,多次反复后,许多字词由陌生变熟悉,悄然进入记忆、理解系统。只是此种方法要求比较多:所选的书要是经典绘本,图文并茂,字体较大,最主要是父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孩子能独立识字、读书为止。工程繁杂浩大,细水长流,没有非凡恒心的父母大多半途放弃,期望学校语文课堂。语文老师方法自然不少:字串识字,由一个个字带出一串串形近、音近、义近或义反的字,像糖葫芦;字谜识字{如:有土能种庄稼,有水能养鱼虾,有马能跑天下,有人不是你我——也};编故事识字(米粒们走着走着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迷);游戏识字;当然用得最多的还是阅读识字。识字就是为了阅读,读中识益处多多,汉字的含义、文章的样式、语感的熏染、审美的渗透、情感的润化等都一一登场、亮相,渐渐进入精神世界。

二、理解是关键

汉字是音、形、意三位一体,背后还藏有多层语义、丰富图画、生动故事。而现代汉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是词而非字,大部分字要放在词语里才能确定意义。这就是低年级生字要组词,词语要练习说话、写话的必要所在。初期阅读者,很多只能读其音、识其形,而不解其义,甚至不能断字成词,纵然读出音,脑子却不知所云。因而阅读起始阶段,海量听读非常重要,孩子听家长或老师朗读,实际就在潜移默化进行理解训练,大人们会通过有意无意的断句、停顿、轻重音、抑扬顿挫等语气、语势、语感的变化将语义传递给他们。甚至边读边用浅显的口头语解释书面语,用观察图画、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帮助理解句意,用生活中类似或相反的故事补充说明也是非常必要的。二年级以后还可以借助工具书逐渐掌握一字、一词多义的现象。再简单的词汇,孩子若不能跟意义、画面、故事、生活联系起来时,那比数学公式还抽象。而成人往往不懂得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词语门坎,在孩子的眼里其实不亚于是一座又一座大山。孩子总遭遇一山翻过一山拦的窘境,最终丧失的是继续阅读的能力和勇气,甚至成为阅读障碍者。真到这一步,就成病了!

三、联想是桥梁

字形和字义、内容和内涵、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是此岸和彼岸的关系,没有船就须有桥,否则不通,不通自然不过。而联想,恰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本事。联想之家兄弟姊妹众多,相近联想,相反联想,创造性想象等,各司其职,各有其妙。读《曾参杀人》想到《三人成虎》这是相近联想;听《犟龟》想到《小猫钓鱼》这是相反联想;共读《疯狂星期二》,仿编《疯狂星期二之会飞的猪》就是创造性想象„„当孩子自己读书后,总是叽叽喳喳说过不停;当父母或老师为孩子们读书时,他们往往会插嘴或举手发言。其实他们急于表达的正是在读或听故事时内心产生的联想,不吐不快。此时一定要停下来,耐心倾听,真挚赞美,不断鼓励他们说出更多更远的联想。这样联想之网在有意引导中会更紧密、牢固,更具延展性,捕捉文章神妙之处就会更准确和敏捷。

四、预测是乐趣

预测并不在于结果是否准确,而是养成读书质疑、思考、描述的好习惯。当结果与预期一致时,满足感、成就感会进一步促动读书的劲头;如果不一致,那种思维的迥异引起的诧异感、新奇感也会引发心灵的悸动,引发进一步思考的可能。预测的点很多,比如看到题目《医生的心思》可以想一想:医生有什么心思?他为什么有这些心思呢?故事发生转折处,不急于读下去,停下来猜一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再续读下去;还有故事留下空白、悬念的地方自由地添加多种可能等。最初的阅读肯定不容易,如果能帮助孩子找到阅读本身蕴藏的乐趣,就算电视、电游的诱惑再大,也拉不走孩子已被书本牢牢黏住的心。

五、分析牵手归纳

找关键词、中心句、过渡句、解决阅读理解题,基本都会用到分析和归纳能力。从抽象到具体是分析,从具体到抽象是归纳,两者就像织布机一样往来穿梭,日复一日织成一张张思维之锦。如《医生的心思》一文中,威廉·格里辛格医生做事利索、说话简练,是通过他与那位同样简练高效的女病人一场简短的对话来描述的。学生读完这部分对话才能体会医生“利索、简练”的个性,进而感悟他为什么会不收女病人的诊费,还说给她看病是一种享受。因此阅读时,一定要教会孩子“用文释词解句”、“用词用句概括内容、提炼主旨”的方法,反复训练直至方法转化为能力为止,也即专家所说的“在文字中间出生入死”的本领。

六、可视化思维

美国电影《妙手仁医》中,那位黑人单身母亲总是鼓励两个儿子:一定要看见看不见的东西。当小儿子去教堂听神父讲圣经故事时,他努力努力将听到的声音变成画面,设想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那一刻他紧张、激动万分,他终于明白怎么读书、学习了!靠着这种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能力,这孩子读了很多很多书,成绩由倒数变成第一;也靠着擅长阅读的优势,在强手如林的耶鲁,他以全A的成绩毕业于耶鲁医学院,后来成为全美最有名的儿童脑外科医生。孩子的阅读从绘本起步的好处就是借助图画帮助理解抽象的文字,或者读懂图画里面藏着的文字。日常生活中还要不断训练有意观察,积累丰富、鲜明第一手画面,这样就容易借助画面这形象的工具撬起阅读能力这颗活地球,因此读外之功也是绝不可少的!这遵循的就是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以形象为主,从形象逐步过渡到抽象。就像很多专业哲学书籍不畅销,但包含哲思的文学故事却畅销不衰,比如《哲学鸟飞卢系列》、《苏菲的世界》等。实际上任何时候,对感性、形象的理解和需求都大于对理性、抽象的兴趣。孩子绝大多数时候是用形象、画面来思维的,凡是感觉阅读理解有巨大困难的孩子,在可视化思维中肯定会有欠缺。

七、批判才有独立精神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有的阅读都是为了读出自我。跪着读、站着读都不是最佳方案,坐着读比较进出自如。尤其是现行教材,道德说教常凌驾于文学趣味、品位之上,如果一味盲从,行动和思想乃至品位上都会成为顺民,连自己在哪、是谁都不知道,怎么会成为巨人?例如有些幻想类作品的结尾,总喜欢来上这么一句:我揉揉眼睛,睁开眼才知道原来是一场梦。这样俗不可耐的尾声无非是想提醒阅读者,梦中可以上天入地,现实生活就得清清楚楚。如果对奇思妙想抱着这种模棱两可态度的话,怎么会有《八十天环游地球》、《哈利·波特》这样风靡全球的书出现呢?阅读时需要引导孩子对这些看似正确的内容辩证思考,让思想站在思考之巅,成己达人。

八、表达是最高阅读

能读未必会写,会写一定善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之一,写作却是最高的阅读。读写结合的方式很多,比较小规模也是常见的就是批注,圈圈点点画画,用笔留下思考的痕迹;稍具规模如补写、改写、仿写、续编等;再大点规模的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让读书感受清晰下来,深入下去;最灵活的当然是阅读、思考书本、自然、自我、人事后,记下心灵内外的万水千山、千山万水。从“不动笔墨不读书”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一点点培养,一点点引导、一点点训练的。亲历写作甘苦的人回头读文章,更容易读懂作者调词遣句的分寸、安排结构的走势、表情达意的妥帖、神采气韵的流转,甚至背后拈花微笑的那人那境。比如苏轼《定**》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二字的步履、心态、禅意、哲思,只有痛过、哭过、写过、放下了的人真正与苏轼心

有灵犀。那一刻千年之前的知己与千年之后的自己相视一笑、把手言欢真是无言以表、唯诗为证„„

曹文轩教授曾说:“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是美,美在力量上绝不亚于思想和知识”。美的来源之一是文学,文学之美化为心灵的力量唯有阅读,而阅读收获的多少,却取决于阅读能力大小,这也算是“小学阅读能力决定一生的成绩”的注解吧!而我认为:阅读力更关乎生活能力、生命能力,而不仅仅是区区成绩而已!

世间最不能错过的绘本

点 犟龟 园丁 味儿 勇气 宝藏 爱心树 花婆婆小房子 狼婆婆 我爸爸 我妈妈 灰姑娘 雪花人 下雪了 石头汤 黑与白 小黑鱼 大黑狗 有一天 睡美人 安的种子 停电以后 田鼠阿佛 三只小猪 神奇飞书 逃家小兔 极地特快 云朵面包 朱家故事 我喜欢书 森林大熊 獾的礼物 迟到大王 狮子和老鼠 小蓝和小黄 菲菲生气了 我讨厌妈妈 最想做的事 生气的亚瑟 遮月亮的人 海底的秘密 和我一起玩 大象小不点 穿靴子的猫 凯文不会飞 阿秋和阿狐 我„„有梦 鸭子骑车记 给鸭子让路 彩虹色的花 鸽子的天使 苏菲的杰作 世界的一天 失落的一角 风铃草姑娘 莎莎的月光 蚯蚓的日记 月亮不见了 疯狂星期二 月亮的味道 外公的旅程 好脏的哈利 打瞌睡的房子 好饿的毛毛虫 大脚丫跳芭蕾 100层的房子 晚安,大猩猩 妈妈的红沙发 世界为谁存在 勇敢者的游戏 月亮生日快乐 母鸡萝丝去散步 雪地里的脚印 先左脚,再右脚 一粒种子的旅行 一片叶子落下啦 在那遥远的地方 猜猜我有多爱你 爷爷一定有办法 春神跳舞的森林 我的父亲叫焦尼 讨厌黑夜的席奶奶约瑟夫有件旧外套 杰德爷爷的理发店 世界上最温暖的家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从前有一只老鼠„„如果你想当总统„„阿莫伯伯生病的一天 失落的一角遇上大圆满

米菲绘本系列 我爱想象系列 旅之绘本系列

篇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与体验,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关,采取科学合理的教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水平。

一、探究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大胆的把问的权利和解答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驰骋。

“学贵知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敢疑、敢问,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的能力。如教学《宴子使楚》时,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分组学习,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检查自学效果和帮助释疑。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提出了好多有针对性的问题。如(1)楚王几次侮辱宴子,宴子又是怎样反驳的?(2)你觉得宴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自主学习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养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赫尔巴特说过:“教学起点在于个性,终点在于德行。”显示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如教学《凡卡》、《再见了,亲人》、《童年的发现》等课文都可采用自主学习突破法进行教学。其中《凡卡》这一课中的写信内容和写信时的回忆贯穿全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信的内容是什么?”、“回忆的往事是什么?”、“文章这样写凡卡说明了什么和揭露了什么?”等这些自主学习突破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中先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教师再概括性的分析总结。运用自主学习能化难为易,又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抓住重点讲读法

“抓住重点讲读法”不是逐段地讲解,而是根据具体文章的需要,抓住几个要点,引导学生循着事件线索议课文,理解课文,次要内容则暂时跳跃过去。这一教法常运用在情节曲折、迂回、篇幅较长的文章中。它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清晰流畅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这一课时,可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胳:典礼前——典礼中 —— 典礼后。然后只抓住三个“点”进行自学讨论:①典礼开始前抓住了哪些人来描写?②典礼开始中分别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③典礼结束后做什么?学生读议后,再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就能明白课文内容,并且能够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直奔主题法

“直奔主题法”适合应用于课文有中心句的文章。运用这种教法就是先让学生先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在写什么?找出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想想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的。比如,第十册《草船借箭》这一课,它有明显的中心句。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再看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写的,即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比不上他?带着这个问题,再仔细阅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最后教师再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运用“直奔主题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掌握由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五、培养兴趣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语言、动作、插图、实物、质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板书课题之后,教师让学生了解“亲人”一词的本意后,提问:“在课文中,‘亲人’指谁呢?”当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是: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时,教师顺水推舟提问:“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可以称为亲人?”问题一提出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题分析法

篇8: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层教学,语文阅读,方法

分层教学的理念重在“因人而异、以学为本”, 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学情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方案。由此一来, 不但可以将教学符合学生的能力需求, 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进他们的学习体验, 帮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导入分层教学理念, 制定出符合各个学情学生能力需求的教学指导方案, 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 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听得懂, 一方面可以增进阅读教学效果, 一方面还能促进初中生语文阅读的热情和积极性, 让课堂阅读从被动转型为主动。下面, 我便从学情分层、教学分层和问题分层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的论述。

一、学情分层, 打好教学的前提基础

所谓学情分层, 是指针对初中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方法等现状对他们进行能力分层。通常, 分层的方法为:学习能力偏弱, 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薄弱的学生为A层 (后进生) ;学习能力适中, 但是对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较强的学生为B层 (中等生) ;学习能力强, 而且学习动力充足, 并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学生为C层 (优等生) 。从分层教学理念来看, 该环节是落实分层教学的重点前提。以苏教版初中语文《背影》为例, 针对这篇课文, 我为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布置了以下学习目标:针对A层学生, 考虑到他们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薄弱, 缺乏良好的阅读技巧和能力。所以, 要求他们了解全文内容, 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 并初步把握文章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等;针对B层学生, 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强, 所以可以适当地给他们布置一些任务, 比如分析文章中出现的几个“背影”作何解释等;针对C层学生, 该层学生学习能力强, 具有良好的阅读技巧, 所以可以要求他们以自学的形式分析文章, 然后再将不理解的部分进行标注, 再由教师在课堂中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由此让不同的目标符合不同学情学生的能力需求。

二、教学分层, 遵循学生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的核心理念在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不同学情的学生, 这样不但可以让教学具备因人而异的特点, 而且还能做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以生为本。所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辅助分层教学, 可以达成良好的实践效果。同样以《背影》一文为例:在围绕这篇课文展开阅读教学期间, 我们可以对A层的学生采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 从指导他们挖掘文章生字生词开始, 到对文章进行分段, 挖掘中心并行, 从而让他们在循序渐进中慢慢把握阅读的基础性技巧;针对B层学生, 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展开教学, 目的在于增强该层学生的合作能力, 让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集思广益, 促进阅读的实效性。针对C层学生可以采用任务探究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期间, 我为学生布置了以下思考性的任务: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 又见父亲的背影, 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这是什么原因?这里提及的“背影”和前几个“背影”有哪些区别性?它突出了作者的哪些心理情愫?

三、问题分层, 递进型提问法导入

篇9: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语文在初中各学科中最具人文性,这也是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具有熏陶的作用。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生命教育的内容,精选到教材中的课文也都有对生命的感悟。如《再塑生命》、《热爱生命》、《微笑着面多生活》等,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生命的感叹和热爱。

语文学习,并非只是学习课本,生活中处处生意盎然的情景都可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课外与语文有关的优秀读物中也有很多与生命价值有关的文章,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如渗透着真善美的《情感读本》,教会我们面对生活的《心灵鸡汤》都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注重人文教育。老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结合课文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及时教育学生珍惜生命,杜绝生命安全的隐患。例如,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的温暖,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二、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渗透生命教育,需要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深刻挖掘教材。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与生命相关的积极因素,老师可以引领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思考、拓展探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一次生命历程的深刻教育。

1情感体验,唤醒生命意识

课本中有很多的文章作者本身就因受到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才奋发而起,这种精神本身就可以给学生以震撼。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成《离骚》,我们在学习他们的作品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者饱受的挫折和打击,学习他们流芳百世的作品。当学生在读他们的作品时就会有众多感触,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文的时候他们就会去认识作者,触动内心深处的那根弦,激发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送东阳马升序》一课时,作者宋濂在劝勉马生时,用的是自己的现身说法。学习这一课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中的内涵,指导学生学习作者那种积极的精神,把这种正能量注入学生的血液中,唤醒学生珍惜生命积极奋进的意识。

2个性解读,领悟生命意义

选入教材的课文是我们分析最透彻、解读最深刻的文章。课文含义很丰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心理世界和不同经历对文意进行发掘。

我们在阅读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热爱生命》时,可以感受到小说主人公的那种求生的欲望。学生读完以后,不必先去分条分理地讲解课文,要给学生留出“震撼”反思的时间,厘清为什么主人公要这样坚持,乃至与死神作斗争,并获得最终胜利。这一切皆源于对生命的不放弃。由此,我们可以联系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在荒岛坚持生活28年,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重回“人类世界”。这些作品中透出来的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重。

对于这些课本上的文章,阅读时只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即可,不必大讲特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震撼,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多种对话,思考生命价值

学生因为知识储备的不同,阅读能力的高低,对文本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够理解文章透出来的生命主题,而有的学生却只能理解表层含义。所以,在阅读文章时,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温暖到学生的心灵。学生如果能够和文章的作者和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心灵共鸣,那么就可以把文章的内涵理解到位。当然,这个对话还包括学生与老师的对话,老师要适时点拨,稍作指点就可帮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此外,同龄人总有相同的看法和相似的观点,老师还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中学生已逐渐成熟,不尊重生命是因为意识不到我们今天生活的幸福。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就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仔细读来,就会感觉幸福像巧克力一样甜甜地萦绕于我们的身心。只要我们尊重生命,幸福就如自来水般源源不断,我们哪里还有理由不珍爱我们的生命呢?学生只要能够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就会更加呵护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4拓展阅读,建构生命信仰

教材中的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中的冰山一角,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感悟更多的歌颂生命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七课《热爱生命》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奈和脆弱,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选段,当船撞上冰山从中间折断的时候,人们的生命是那样的脆弱,真是应了“沧海一粟”之说。在生命遇险的时候,金钱、权利都没有任何价值。当主人公杰克把生的希望让给露丝时,让我们明白生命不仅仅是活着,我们要树立更健康更伟大的生命信仰。

在课外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蕴涵着许多的生命营养,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毕淑敏的散文《我很重要》等,老师要循序渐进地介绍给学生阅读,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深化生命教育还需要读写辅助

俗话说:“读写不分家。”虽然阅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必需的过程,但是学生往往是读的时候泪眼婆娑,感动至深,放下书本几天就会将之忘到九霄云外。所以,生命教育不能仅仅是阅读感悟,还要有写在书面上的心得体会,这样更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对作品中生命教育的理解。

笔者在上课时,就会让学生拿出“心得体会本”,学课文的时候,也会给出学生反思的时间,把体会记录下来,哪怕是对几个句子的理解,也要写下来。拓展阅读的时候更要让学生多感悟、多体会,感受作品中透出来的积极因子,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读写结合,更能够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从而形成能力,提高个人素质,生命教育就会水到渠成。

上一篇:还记得吗爱情诗歌下一篇:那一刻,我长大了做饭作文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