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激疑

2024-05-0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激疑(精选五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激疑 篇1

一、创设情境, 合理有效地激疑

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 需要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中, 通过合理有效的激疑活动,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 推动学生对新知的进一步探究。

激疑艺术的有效实施, 需要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创设能让学生感到有趣、新鲜、好奇的教学情境, 通过设立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疑问, 实现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内驱力, 利用他们好动、好问的特性与数学学科自身特点进行结合, 激发学生自己提出疑问, 将潜伏的认知情感向现实的积极状态转变, 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 让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在讲授“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折扣问题) ”这一课时, 笔者在讲授过程中设计了以下环节:1.新课导入环节, 笔者出示下面的生活中的情境——你见过以下这类促销的手段吗? (1) 特惠精选图书7折; (2) 服装鞋帽改装2折起; (3) 季末清仓全场6折; (4) 3·15活动, 全场满2件8折。2.笔者将学生分组, 让每一组学生选出代表, 说出你知道这些折扣代表什么意思。3.由于这些实例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实际, 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出来, 根据生活实际经验, 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

几折就是表示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十。然后进一步出示幻灯片。 (5) 澳柯玛空调9折; (6) 2011年贺新春全场货品8.8折, 会员凭卡尽享8折; (7) 洗涤用品5.5折起; (8) 夏装新款火爆, 春装部分3~8折。让学生小组讨论, “几点几折”“几几折”又表示什么呢?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起, 很想得出答案也就很自然地进行小组的合作探究活动。经讨论得出答案:表示为是现价的百分之几十几。

接着笔者按学生的思维定势利用一系列的练习题进行强化:1.一架钢琴按照原价的70%出售;2.一台电视机按照原价的95%出售。学生自己理解深刻自然很轻松就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借此, 笔者拓展深度, 打开幻灯片。 (9) 所有图书一律8折销售, 问:8折就是80%, 原价与实际售价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一质疑, 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个别学生开始转不过弯来了, 笔者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同时到小组间巡视, 指导学生正确的认知方法, 一定要根据前面自己得出的结论, 学生恍然大悟, 很快就探讨出两种价格的关系:原价×80%=实际售价。通过上面一环扣一环的创设情境, 一个接着一个的质疑、讨论和验证, 学生随着疑惑的加深, 探究新知的欲望也不断膨胀。这样, 教师步步激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疑中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数学学科逻辑性强, 涉及很多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和法则、认识数学规律等相关的内容,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及时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将学生思维的现象性与理论的抽象性之间的距离缩小。如前面激疑, 笔者并没有忙于告诉学生结论, 而是积极引导学生, 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 自己找出特征, 发现规律。如, 笔者在每一“打折”抽象理论部分的深入理解, 都是引用身边的实例, 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最后结合各种形式的练习, 趁热打铁, 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新知。笔者马上用几道习题进行强化:1.买一件T恤衫, 原价80元, 如果8折出售是多少元?8折=80%=0.8, 也就是80×0.8=64 (元) 。2.有一种型号的手机, 原价1000元, 现价900元, 打几折出售的?900÷1000=90%=9折。3.老师在商店里花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 因为牛仔裤7折销售。请同学们猜猜看, 这条牛仔裤的原价是多少元?7折=70%=0.7, 解:设这条牛仔裤的原价为x元。0.7x=56, x=80。检验:56÷80=0.7=7折。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抽象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形象的理解并掌握。

三、激疑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 教师要做到熟知教材内容, 确立本课的重点难点, 挑出抽象的知识点, 联系生活转化为形象的实际事例, 注意将趣味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 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设计疑问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力, 才能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求知欲望。

其次, 在选择事例时, 教师要切实直观形象地反映出要讲到的知识点。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必须明确, 是为了学生形象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最后, 激疑活动中选择的事例要求生动有趣, 能吸引学生。小学六年级是高年级的学生, 在设疑时要注意问题的思考性、推理性和计算性的结合, 让学生主动探究, 抓住知识的联结点, 层层深入揭示规律, 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帮助学生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激疑 篇2

一、科学地实施激疑,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

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又可称为内驱力。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设计了以下过程。(1)新课,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本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了激疑的源头。(2)教师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老师迅速说出能否被3整除,其他同学用笔算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3)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39、5739"这两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迅速说能被3整除。这两个数确实是能被3整除,但当老师问到为什么时,学生回答说:“我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所以39、5739能被3整除。(4)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出示了这样一组数:85、219、3829、483、5056、3068,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都是3、6、9。教师要求学生算一算,看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计算后发现,这些数中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于是不用教师说,学生自然对前面的结论产生了怀疑。(5)在学生困惑不解的时候,教师再出示另外一组数:12、430、5001、7398、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是不是3、6、9,然后算一算,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这些数的个位虽然都不是3、6、9,但其中的有些数却能被3整除。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疑窦丛生,百思不解,教师的激疑又深入了一步。

通过对上面两组数的对比观察和验证,学生虽然疑惑更深,不知道究竟应该根据一个数的什么特征来判断它能否被3整除,但也终于发展,用旧方法(看个位上的数)不行了,因而产生了探求新方法的强烈欲望。至此,教师步步激疑的目的达到了。

在进行激疑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要领。(1)激疑要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①科学地设计激疑内容,巧妙地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调动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②为低年级学生设疑要注意浅显易懂,使他们既感到新奇、疑惑,又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很快想通道理。为高年级学生设疑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一定的思考性。要利用数学知识的精妙之处来激励学生广泛地联想,灵巧地思考,严密地推理,精确地计算。(2)激疑要反映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具有典型性。①所选用的事例必须鲜明地反映出数学的基本原理,使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通过典型材料展示给学生。②设计事例要注意数量适当,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每组数的数量适当。(3)激疑要抓住知识的联结点,具有针对性。①教师激疑应该依据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抓住新旧知识矛盾冲突的关键之处。②激疑要针对学生学习知识时在推理和判断上的误区,使他们对自己的判断、推理产生疑惑,产生解惑的迫切感。(4)激疑要层层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对一个又一个的具有一定梯度的数学知识进行认识,这就需要教师一次一次地激疑,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二、激疑中组织操作,形象地理解教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遇到理解概念、法则、认识数学规律这类内容,这些内容逻辑性强,也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多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样,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之间就形成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是设法最大限度地缩小这个距离。如继前面激疑举例第(5)步后,在学生急于探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仍然不忙于告诉结论,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自己找出特征。操作过程如下:

1.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出前面两组数中能被3整除的数:216、843、12、5001、7398、9687,指导学生用小棍在准备好的数位上摆出来。

2.让学生观察每张数位表中小棍的总数是多少。

3.在观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用几根小棍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用3根、6根、9根……(3的倍数)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

4.让学生不改变数位表中小棍的总数,任意交换或调整小棍的位置(可增大或减少位数,如把216变为四位数,把5001变为三位数)。看能不能摆出一个不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步既是技巧性操作,又是兴趣性操作,是学生操作的高热阶段。操作完毕,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这一步操作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出:只要小棍的总数是3根、6根、9根……(3的倍数),无论怎么摆,摆出的数总能被3整除。

5.通过激疑与操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学生的思维中形象地形成,教师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结合各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就能牢固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激疑艺术 篇3

首先, “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创设活泼的学习氛围。课前提问促使学生预习课文, 熟悉课文, 了解课文;讲解提问指导学生弄懂课文的意思, 挖掘课文含义;课后提问能加深学生对所学材料的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 激发其思维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适时于无疑处生疑, 挑起矛盾, 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会觉得语文课淡乎寡味, 没有收获, 而“问题”则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 “问题”能确立目标, 限定方向, 能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使主导作用能够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发挥出来。为了减少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 增加其目标性, 教师必须围绕课文内容精心设计适当的、有针对性, 启发性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凝聚着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 它能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从而活泼有序地进行学习活动。

再次, “问题”解决的过程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思考、品位、感悟, 自然而然地成了阅读活动的主人。“问题”使学生的“读”落到了实处, 避免了机械的、无目标的读, 使学生对课外的“悟”有了“抓手”。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问题”的提出、思考、讨论、解决的过程中, 其成功的愉悦感随之产生, 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下面略述几种常用的提问方式。

1、创造式。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提问, 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 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造想象, 或插叙情节, 或改写人物, 或增删词句等等, 启发学生想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欧阳修的《卖油翁》, 可提问:卖油翁走后, 陈尧咨会想些什么?这种提问是根据课文的内在因素设计的, 因此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这种提问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绕道式。

走路常常遇到高山江河阻隔, 这时如果没有渡越的条件, 人们便绕道而行。在教学中往往遇到类似情况:问题一搁浅, 再“启”也不“发”, 讲又很费劲, 我们便可以采用这种绕道式的提问方法。比如讲《祝福》一课时, 在老师分析祥林嫂死后, 鲁四老爷骂的哪句话时, 问道:“不早不迟, 偏偏要在这个时候, 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的一个人?经过思考, 学生仍然答不上来, 老师可采取绕道法, 暂且存疑, 从侧面问道:“同学们想一想, 鲁四老爷在偏偏要在这个时候的后面理应说什么?”学生中有的可能说, “死了”, 有的说“老了”, 老师问“鲁四老爷为什么不说死了?”学生可能答道:“因为他忌讳极多, 在祝福时是不允许提死亡一类的事情。”老师问:“那鲁四老爷为什么又不说‘老了'”?学生可能说“因为老了含有尊重死者的意思。”问到这里, 鲁四老爷这个即不能犯忌讳, 又不能丢了传统的老朽形象也就活脱脱地站了起来, 至于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3、搭桥式。

上课时, 教师提出的有些问题学生答不出来, 这常常因提问的难度大、坡度大, 这时教师就可在此点和彼点间搭桥引路, 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顺利地解决难题。比如在指导学生自学《项链》一课时, 老师这样问:“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个问题, 学生一时难以回答, 老师就随机搭桥问道:“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形象?”学生很快答道:“是一追求享受, 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老师再设一问:“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道:“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资产阶级的豪华奢侈、讲排场、虚荣之风大盛。”问到这里, 开始的第一个大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在学生不“发”之后, 提出了两个较容易的问题。

4、复述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疑·质疑·释疑 篇4

一、创趣激疑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激发他们认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中生疑,就必须讲究方法,让学生在趣和奇中生疑。例如,根据小学生平时都很喜欢听故事这个特点,教师可在教学时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导入。例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人送了一头大象给曹操。曹操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可是当时没有那么大的秤来称,大臣们又想不出好方法。有的人提出把大象割成一块块来称。后来怎样,大家想知道吗?这如“投石击破水中天”,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那头大象多重,有没有称出来,是谁称出来,用什么办法称?”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的前因后果,我就趁此导入,很好地引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引导质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学生的质疑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养成质疑的习惯、掌握质疑方法,而教师在此期间应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因此,我在教学中尤其注重指导学生从文章的标题上、矛盾处、关键词等不同角度去质疑,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从标题上质疑。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进行分析,不仅能训练学生见题思考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在板书标题后,我问学生:“看到标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略作思考后,纷纷发言:“我想知道‘将’和‘相’分别指谁。”“我想知道将相之间为什么不和,又怎么和好?”……最后我通过总结,归纳出主要问题,使学生更容易感悟和掌握课文的内容。

2. 从矛盾处质疑。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矛盾处,前后对照,联系上下文,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矛盾之处:谁能用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国王的继承人,而雄日捧着空花盆,却成为继承人。学生从这处矛盾中很自然提出问题:“国王为什么要选他做继承人呢?国王为什么说话不算数?”顺着学生的质疑,我趁热打铁,把全班分成赞成与反对两组展开争论。最后,达成了共同的看法:雄日捧着空花盆,体现雄日的诚实;而国王选雄日做继承人,表明国王喜欢做事实事求是的人。学生通过这一质疑,更深入地体会到文章的主旨。

3. 从关键词去质疑。

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质疑,特别是抓住体现人物感情的关键词提问,能帮助学生提高遣词造句、描写人物的能力。例如,针对《再见了,亲人》第一段中的“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句话,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指什么?为什么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情谊”“山”“海”这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学生理解了这三个词,也就理解了这段话的思想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疏导释疑

课堂教学中,有疑者要使之无疑,这样学生才能长进,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因此,教师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更要注重用启发、分解、拓展等不同的方法来释疑。

1. 启发。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释疑。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学生提出一个关键性问题:“课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要求学生朗读全文,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把美丽而富有生机的大榕树叫做“鸟的天堂”?作者又为什么要把鸟的生活写得很愉快?学生通过朗读就会知道,叫“鸟的天堂”是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一种赞美,把鸟的生活写得愉快是因为作者对大自然喜爱。这样,学生就能领悟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分解。

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难题分解成较易理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化解问题。如教学《穷人》一课时,学生质疑:为什么同是穷人,桑娜家会“温暖而舒适”,而西蒙家却“又阴冷又潮湿”?桑娜真的是穷人吗?于是,我让学生思考:(1)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桑娜是穷人?(2)既然桑娜是穷人,为什么家里会“温暖而舒适”?是怎样的温暖和舒适?(3)西蒙家里“又阴冷又潮湿”,是什么原因?你们是从哪几方面读懂的?对学生的质疑,我用三个提问从正面、反面、侧面分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

3. 拓展。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激疑艺术 篇5

因此, 在以模仿、问答、表演为主要形式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更多地思考一下教师设计的问题, 让这些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 带动、训练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归纳、演绎、推理和想像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提问时新旧结合, 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不少教师常常把提问的重点放在学习的内容上, 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国内学者对北京和青岛两地教师的课堂提问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教师的提问以低层次问题为主 (75.14%) , 高层次认知问题仅占课堂提问的24.86%。其实, 高层次认知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信心, 还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比如, 教师发现学生已会说Can you sing?Yes, I can./No, I can't后, 可增加些难度, 问:“Can you sing the song Hot cross buns?Can you sing the song We can sing and dance?打开学生的思维, 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 让学生回忆前两年中所学的英语歌曲, 引导学生相互了解:“Can you sing?”“Yes, I can.I can sing Two jackets.”Can you sing the song What's the matter?””No, I can't.Bu I can sing the song Go to school.”……这么一来, 学生的语言就丰富了, 课堂就精彩了, 并且和本单元的对话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 逐步分散了课文的难点。更重要的是, 学生的思维拓展开了, 得到了更深刻的训练。

二、提问时挖掘趣味点, 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提问, 这样, 学生才能有话可说。只有教师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和思考, 从而形成良好的氛围, 提高学习效率。比如, 在学会What can you do?I can……后, 教师可联系以前所学的动物类单词, 稍加拓展:“What can the monkey do?It can climb.It can jump.It can run.……”接着播放一段马戏团的表演,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再分组讨论, 他们会津津有味地交流、讨论, 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如:The bear can play the slide.The rabbit can play the swing.The panda can read.更有学生会浮想联翩:北极熊can ski, 企鹅can skate, ……在这样的讨论中, 学生享受到了运用语言的快乐, 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并且, 他们的思维广度得到了发展。

三、提问时联系生活, 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生活化的问题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交流, 还有利于他们把课堂上所学的语言运用于生活实际, 避免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脱节。比如, 离国庆和中秋节不远了, 同样一个调查任务, 教师可设计为:国庆中秋节马上来临, 学校要举行联欢会, What can you do?What do you want to do?这样的调查任务, 学生就要好好动一下脑子了, 要权衡一下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并可以报上具体的节目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表达自我情感、积极与别人用英语交流的信心, 把所学的语言知识主动转化为了语言能力。

四、提问时大胆创新, 发展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 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需要教师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比如, 在课堂教学结束前, 教师可布置这么一个任务:You can do a lot of things.After twenty years, what can you do?这样一个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都是敢于想像、大胆想像的, 听听他们的设想:We can live in the sea after twenty years.My ca can speak English.The dog can make a cake for me.……这样的教学, 才是《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培养学生能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 好的教学是一场对话, 是一个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在备课上面多下功夫, 运用好课堂提问,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技巧, 课上看似随机应变, 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 又要备学生, 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

摘要: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其核心功能是促进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本文阐述了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抓住课堂提问这个契机,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让这些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 带动、训练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归纳、演绎、推理和想像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提问,深度,广度,条理性,求异性

参考文献

[1]陶西平.多元智能理论与“问题解决”教学[M].开明出版社.2006.

[2]亚历山大 (Alexander, L.G.) , 何其莘.新概念[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上一篇:局部制冷设备下一篇:肋骨骨折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