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时间

2024-05-14

消失时间(精选八篇)

消失时间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0月接诊的8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中男28例,女12例,8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4.56±2.12)岁,平均病程为(2.34±0.81)d;对照组40例中男26例,女14例,10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4.78±2.03)岁,平均病程为(2.54±1.22)d。所有患儿均可见手、口以及足部等的疱疹。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的退热及补液进行治疗,并且给予患者利巴韦林注射液(国药准字H19993937,产品规格:1 m L:0.1 g)10~15 mg/kg进行静脉滴注治疗,1次/d,并且给予患儿5 mg维生素B2(国药准字H44020621,产品规格:5 mg/片)进行口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蓝芩口服液(国药准字Z19991005,规格:10 m L×6支)进行口服治疗。具体使用的剂量为:0~1岁的患者,应用半支,3次/d;1~3岁的患儿给予2/3支进行口服,3次/d;3~5岁的患儿给予10 m L/次,2次/d;5岁以上的患儿则应用10 m L/次,3次/d治疗。治疗周期为1周。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价标准[4]:显效表示患者治疗后,全身疱疹均消退,且体温恢复正常水平,有效表示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疱疹也出现明显的消退,无效则表示患儿的治疗效果未达到上述的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有效病例)/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数据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结果数据中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进行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格式表示,并应用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消退时间的记录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及总病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疗效的评价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1,P=0.0186),见表2。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状况良好。但是针对患儿出现的体温升高、出疹等症状需要给予积极的对症治疗措施,与此同时,抗病毒治疗措施在对患儿治疗中也有一定的效果[5]。利巴韦林属于一种广谱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能够抑制RNA多聚酶和蛋白质的合成,进而发挥抑制或者杀灭病毒的作用[6]。该次研究也发现应用利巴韦林治疗的患者,1个疗程治疗的有效率也可以达到72.50%。

祖国医学认为儿童手足口病属于温湿、温病的范畴,会侵及患儿的肺脾。治疗过程中应进行祛暑解毒、清热利湿。蓝芩口服液中的主要成分是蓝芩、栀子、黄柏、板蓝根等。其中蓝芩具有清泻肺、除湿热的功效,板蓝根、栀子可以凉血解毒、清热泻火。黄柏可以清热解毒。因此,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良好[7,8]。该研究显示应用蓝芩口服液联合治疗的患儿有效率高达92.50%,且安全性良好。

该研究显示,采用蓝芩口服液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后,患儿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及总病程明显缩短,且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且治疗后,对不良反应的调查中发现,应用蓝芩口服液联合治疗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证实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蓝芩口服液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显著提高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值得推荐。

摘要:目的 研究蓝芩口服液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方便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0月该院接诊的8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及维生素B2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蓝芩口服液和利巴韦林联合进行治疗。治疗后,评价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及总病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为72.50%。结论蓝芩口服液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症状消失较快,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蓝芩口服液,利巴韦林,疗效

参考文献

[1]张静,吴春芳.小儿手足口病376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329-330.

[2]李国英,李润青,张晓慧,等.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致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1):1271-1272.

[3]刘新光,刘梦珂.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0):41-41.

[4]刘春峰,熊小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诊治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8):1377-1380.

[5]Klein M,Chong P.Is a multivalent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vaccine feasible Hum Vaccin Immunother.2015;11(11):2688-704.

[6]张会珍,王琳.蓝芩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2):217-218,270.

时间消失的斯堪的纳维亚岛屿影像 篇2

法罗岛是一个近似于永恒的世界,在那里不太感受得到时间,唯一显示着时间刻度的事物是树,再往北一些就连树木都没有了。在那里发呆的时候我想,如果我住在这里二十年,拍出的电影是否多多少少也会有伯格曼的影子?岛上的居民绝不会为你指出他的家,这里不是我们所生活的普通世界,你感受不到太多变化,于是你自然而然被永恒的、最基础的问题萦绕。这篇文章不从电影史论的角度入手,因为那对于欣赏伯格曼来说纯属累赘。

作者电影是一种风格化写作,这里的风格化既可以说是研究如何杀人杀得黑色幽默且形式感、黑帮老大如何讲出聪明话、大面积特定色彩的运用这些小动作,也可以是话题类型、运动方式和风格节奏等大动作。商业电影呈现出一种工业化的准确,而离开银幕之后人物故事仍然在心中回响的艺术作品更倚赖其模糊性。如果我们认同巴迪欧的说法:艺术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艺术是哲学的条件,它会产生严格的哲学效果的话,我们也许就能一下正中核心地击准伯格曼电影的实质,让那些看《第七封印》也会大呼小叫“看不懂”的人站在离我们八公里之外的地方继续胡言乱语。

在这里我简约地陈述一下我对伯格曼作品的个人体验(毕竟他拍了四十多部作品),因为研究他的论文和著述已经足够多,对于大部分电影观众来说,首先要不带任何预设去看电影本身,因为它是一种对真理的感性配置,不要使用有限的语言符号去僭越它的模糊和丰富。打开伯格曼精致发光的魔术宝盒,欣赏一种蔓延到天边的可爱的,草(草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种可爱植物)。

他的四十多部作品中有许多黑白片,鉴于目前很多学生已经无法集中注意力在黑白影像上了(连专业学生也如此),甚为可惜,事实上黑白影像有助于让我们不过分沉迷于视觉快感,观看的时候更清醒,拧干水分,焦点更集中在那些谜一般的光线变化里,幻想那些被简化的颜色本身的发光效果。

伯格曼在许多作品中创造了使用各种符号来质询世界的做法。我对他的《小丑之夜》印象极深,用这个例子替代隐喻更丰富但更浅显明确的《野草莓》(这在我眼中只是达利油画的运动版本,实在算不上什么杰作),《小丑之夜》很重要,因为我从这个片子开始爱上了伯格曼,后来才发现这是他创作的一个分水岭:离开当代生活。

它的第一场戏已经紧紧抓住我:小丑的妻子正在海边的一群士兵面前裸浴,小丑穿着自己的服装前来找她,将她紧紧抱住拥在怀里,好像扛十字架一样把她抱回家—这是一个让人心碎的耻辱场面,而且耻辱得如此自然,无法模仿,又如此疲惫。马戏团的人生活悲惨,不被人尊敬,忍饥、挨饿,快被生活生吞活剥。老板在情人的陪伴下去当地剧团借更好的衣服用作演出,但是她被剧场男演员的珠宝许诺吸引,老板又遇见了自己当年离弃的妻子,但妻子拒绝和他在一起重新生活,而情人最终发现男演员送给自己的珠宝全都是赝品。两个男人在剧场斗殴,演员杀死了马戏团的狗熊。夜晚到来的时刻,这辆大篷车继续沿着天际线前行,而小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粒种子。最后,曙光初现。小丑、珠宝盒、手摇风琴演奏音乐的古老且遥远的悲伤感受、代罪的瘦瘦的狗熊、充满傲慢警惕眼神的村庄,以及最重要的意象之一:水面之镜(第一个镜头就是马车在水中的倒影),这一切让人难以承受。在此时,伯格曼关注的还不仅仅是精神层面解剖学意义上的精确,而是晕染过后人的耻辱无助的流畅之“美”,十分符合一个当时才大学一年期的电影专业学生审美。那一年的冬天看到它,我仿佛遇见了自己的尘世乐园。

然后我们来到影响了特吕弗创作青春题材的《莫妮卡的夏天》,这个“斯堪的纳维亚电影”小品陈述了一种地理写作实践,它不是一个不署名的地点,斯德哥尔摩和附近的一个小岛,同时,形成伯格曼特有气质的一种剪辑方法在此也被固定下来:第一个镜头是人物特写,下一个镜头则切到遥远的风景大全景中:这种镜头组合极有表现力,仿佛瞬间将人抛掷到巨大孤独的自然景观里,牢牢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是独特的斯堪的纳维亚式目光。

故事发生在城市里,少女莫妮卡和少年相爱,夏天的时候他们离开了家,来到群岛之一度过了“人本身应有的样子”的夏日,但是他们没有钱,没有足够营养的食物,因为莫妮卡怀孕了,而他们只有蘑菇。然后他们回到斯德哥尔摩,结了婚,一切都很糟,就像现在城市里被金钱折磨和禁锢的年轻人一样,两人无法彼此理解,莫妮卡离开了家,她想看电影,买时髦的大衣,善良又迷茫的少年则带着幼小的孩子留下来,站在街头。在这个电影里,伯格曼长期合作的女演员哈里特·安德森初次上镜,她独特的北欧混意大利的狂野容貌,配合被扯得很低的开衫和短裤,令人心醉神迷。这是青春片中难以忽略的一部,不仅有恰到好处的现实风格处理,也呈现了瑞典最珍贵的风景之一:岛屿。两个人,一个小岛,北欧最好的季节中,孤绝的地理风光被感情融化。我深爱一切和岛屿相关的影像,如果是无人居住的则更好,在那些除了风和海鸟之外什么都没有的地方,我们将人类的陈词滥调、过分参与全都抛诸脑后,彻底沉入没有时间的永恒。莫妮卡抛弃自己的孩子,善与恶如何在摇摆的欲望中共存呢?这又需要用一种更加微观的观点去看待。我们常说贵族爱情,courtly love,其高贵之处体现在纯粹的期待上,而伯格曼的影像从未远离中世纪。莫妮卡的期待是什么?如果心碎也属于一种哈利路亚,你是否想起了常春藤叶:它占有一切养分,让旁边的植物都活不下去,有过分韧性和过度发展的倾向,比喻那种长期而微微令人厌烦的关系。

很快,伯格曼要开始进入他最引人入胜、最复杂,也最难以理解的一长段叙事,彻底离开类型化创作,开创了雅克·奥蒙所谓的“一种具有本体论性质的正剧”。

先是《夏夜的微笑》获得了世界性电影大奖的认可,这个喜剧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高级的幽默以及伯格曼精湛的对白写作能力,他不是安东尼奥尼那种强烈风格化影像作者,也不是像法国作者那样对政治抱有无穷兴趣,恰好相反,他远离一切,回归质朴又有力的基础问题当中,这在后来的婚姻场景写作中进入化境。虽然《夏夜的微笑》并没有为伯格曼带来学院派的掌声,不过如果你对他有“过于严肃”的刻板印象,大可将此片作为入门的第一部来欣赏。伯格曼的叙事结构完整、视听语言简练有效,哪怕是后期作品也完全在可以理解的范畴之内,不要预设他很恐怖。好,我们的北欧佬在幽默之后,奉献了《第七封印》这个被无数影迷奉为难啃经典的作品。放下偏见吧,这可真比《公民凯恩》好看多了。

nlc202309040151

首先,伯格曼自己的家庭是这样的:父亲是严肃的神职人员,母亲浪漫、有艺术气息,曾经偷情,但两人并没有离婚。伯格曼在后来有一次的离家出走之前,将父亲打倒在地,还扇了母亲一巴掌,这种发酵过后的纪律感后来也弥漫在他的作品中,某种独特的伯格曼气质正是来源于此。他大概有四类作品:一、情感故事(焦点多为女性);二、宗教问题和天问:上帝为何沉默,天地为何不仁?三、精神分析相关(《假面》和《野草莓》);四、政治议题(《蛇蛋》和《耻辱》,但前者处理得不好,因为德国搞昏了伯格曼)。在两性关系里,伯格曼彻底悲观,就跟大多数一到冬天就喝个烂醉的瑞典人没什么两样,他自称六十岁前后才离开青春期,镜头下的两性关系可以用悲惨来形容,但他的室内电影简直无与伦比,我们可以一路观看婚姻中的男人和女人是如何在一个电影的长度内开始自我觉醒的。即使他冬天排话剧,夏天才拍电影,画框中的男女行动无不呈现出“令人难以琢磨的技巧、深邃”,让人不禁沉思,听见了自己的心跳。

其次,他自己的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无助又任性的男孩,结过很多次婚,有很多的孩子,在他长达近六十年的青春期中甚至都无法面对他们,但他和前任的关系很好,最后还相聚出现在电影当中。情感关系和孤独的感受撑起了他大多数作品,你如果是个喜欢热闹的人,恐怕这辈子都不会对伯格曼的电影来电,他倒不是告诉你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而是他执着于告诉你,精神分裂和压抑才是人最如影随形的东西,这一切被放置在瑞典这个拥有两万四千多个岛屿的国家,多么自然,从未进化。

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危机》开始,女主角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到了《犹在镜中》时,岛屿上四个人交织的关系绽放出奇异炫目的光彩。卡琳(这个名字伯格曼用了又用,是他母亲的名字)患有精神疾病,其他三人分别是她父亲、弟弟和丈夫,他们四人的关系跟岛屿上弥漫的雾气很相似,父亲不与儿子和卡琳真实交谈,他只沉醉于自己的语言世界。卡琳的精神世界一直在滑坡,后来在一条破船里和弟弟发生了禁忌关系,最后她发病被直升飞机接走,而弟弟在窗前说了一句话:爸爸和我说话了。此时巴赫的大提琴作品响起—伯格曼电影中常常能听到巴赫,这也使我难以相信他是个无神论者。我聆听巴赫犹如聆听圣徒歌唱,在他的音乐中人类谦卑克制,圣光笼罩。这部电影是宗教作品组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伯格曼仍然以女性为中心,调整和质疑男性的位置,大量的风景进入电影,我将之理解为一种精神的绝对坐标,我们可以将这类场景放在城市里,但那干扰太大,绝对坐标就是孤岛,深蓝的泛着泡沫的大海,生机勃勃却无人回应的旷野。

“伯格曼电影中的一个常见主题是关于远古的地狱之神的沉默威胁。”《第七封印》多好理解啊,片中两段旅程,一个和死神打赌的人,一对伊甸园中的完美夫妻,丈夫兴高采烈,相信神迹显现,两条线分别完成了人类的勇敢和人类的虔诚,最后交织完成的那场戏,死神得偿所愿,但他夺不走纯洁的人。电影中出现的野草莓、牛奶和歌声,单纯、天真又幸福,完全不顾什么世界末日的风暴。它不像是一段故事,而更像是一首长诗,如果你是个普通电影爱好者,完全可以脱离形而上的话题从叙事角度去欣赏,如梦似幻的场景和风光已经足以让人感到快乐,如果你对中世纪和宗教话题感兴趣,那你也能获益良多,例如自我鞭笞派信徒、黑死病呈现的那种中世纪景观,配合庄严的音乐,以及流浪艺人一家,无需多言,你一眼就能捕捉住身而为人类最完美的被许诺的状态,田园牧歌,热泪盈眶。这需要多少相信和热爱才能说服怀疑的人们,伯格曼的镜头里,丈夫那过于天真的笑容简直瞬间击倒了我。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观影史上最为别开生面的电影体验之一!

伯格曼的童年遭受的惩罚第一条就是:被全家人不理不睬隔离一整天,然后才是体罚,疼是次要的,而屈辱感才是沉重。到了《沉默》,一个彻底的伯格曼真正诞生,这部作品格调极高,是第一个三部曲的结束篇,聚焦在姐妹的关系之上,影调明确,运动干脆利落,构图复杂却严谨,是他野心勃勃的用力之作。而他在《冬日之光》中重复了这一感受:身体疼痛不值一提,精神痛苦才是上帝对于人类真正的考验。伯格曼说:虽然我谎话连篇,但我酷爱真理。他还坦言自己遗传了家庭的嫉妒基因,他的哥哥一生都活得很不快乐,不爱任何艺术,认为生命只是一场无趣的冒险,他鄙视自己的命运。伯格曼则相反,焦虑是激励他活下去的东西。同时我在他的自传《魔灯》中注意到这一情节:他的第一次性迷醉发生在八九岁时,对象是一个寡妇,中年女人Ella阿姨,“洗澡时,不断摇晃着,我陶醉在一种痛苦的快感中”,而他哥哥则在十七岁时与他的德语教师有着不错的性生活。这是密度极大的经验,也许正是这个秤砣足够重,在他对于男女关系的描写中才呈现出超越了身体关系迷醉,进入到纯粹的精神角力层面,他说“一个头骨远比通奸刺激观众”。

让我们继续停留在“岛屿”这个景象上。“Smadalaro岛给我带来许多说不上来的启示。”我特别留意这句话,因为简单地命中靶心。岛屿能够给人带来什么启示?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就是可以沉入经验的湖底。人是怎么回事?有哪些问题才是真实的问题?人一旦有过这种经历,情感就不会被轻易启动。伯格曼绝对是最迷恋拍摄沉默之人的导演,我完全可以想象宁静对于他来说有多重要,所以他说法罗岛向他显示了景象音乐的最终形式,但更重要的是神秘、孤绝和沉默。

在这件事情上伯格曼被认为具有家族特有的孤傲标记:不要碰我,不要接近我,我是伯格曼,离我远一点!啊,真棒。回到“法罗岛”上来,他本来选择的外景地是奥克尼群岛,这地方在哪儿呢?在苏格兰最北面再往北,是我的梦想旅行地之一,但是制片人否定了这个建议,因为预算太高,就改在法罗了事,结果反而让伯格曼发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他对法罗一见如故,仿佛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一见钟情这回事,那就是我对法罗的感觉”。这大概是《魔灯》中最为激烈的表述,但我深信不疑,因为我第一次到法罗也是相同的感觉,恨不得要在这里度过自己的下半生。

伯格曼在法罗拍摄了许多电影,打个岔:如果我们回到《冬日之光》(这个作品结构古典,符合三一律),回忆我当时是如何被震惊的,一是那个一动不动的长镜头,一个人物一直长时间盯着我们自言自语,观众的感受简直是要吓得灵魂出窍,它禁欲气息最强,对肉体最憎恶,也最为圣洁;二是难以忘怀影片结束之后那种强烈的光线仍然存在于脑海之中,那是布景中十字架的背后,仿佛是神的存在证明。谈到父亲(《冬日之光》向他父亲“致敬”),他就还要再说到“在教堂听讲道和在剧院看糟糕的话剧是史上最难过的事情……我坐在父亲双膝中间,好像耶稣被钉十字架”。约瑟夫·马蒂说:“他是个圣像破坏者,但不是个无神论者。”这个评论极其准确—要说斯堪的纳维亚人民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我还要说那就是他们对于时间的感受。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在暴雨中仓皇奔跑,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一只全黑绵羊静默地趴在山坡草地上,望着无边大海,这就是不同—此乃一个被伯格曼化过后的时间观。《冬日之光》拍摄的是严冬时节,时间感更淡薄,显得更加严肃,因此我也格外喜欢。牧师和管风琴演奏在室内营造出凛冽的肃穆,我倒是极度欣赏这次伯格曼的挫败:没错,上帝就是永恒沉默,天地不仁,如果无法承认这点,人就会陷入矫揉造作的笃信,我们干脆将永恒正义拿掉,再勒令你们面对,这时候真正的信仰才产生了。而其中父子关系那一段是世俗表达,看的时候要注意重心不要偏倚到那上面去。上帝的创造在绝大多数导演的影像中都呈现出或多或少的不自然,伯格曼的电影中则恰恰好。

nlc202309040151

伴随着无止尽的海浪声,伯格曼坐在导演椅上又为我们带来比《第七封印》更受误解的《假面》。导演本来给这片子起名“电影艺术”,后来作罢。影片开头一个戴眼镜的男孩子苏醒,然后抚摸一幅巨大的女人肖像,故事开始。伯格曼最令人惊诧的技艺之一:用面孔本身说话,这在《假面》中那个一百八十度掉转和横转九十度的女演员大特写中攀到顶峰,创立了“超级特写”的表现形式。这是一个关于小岛上两个女人的故事,一个是患失语症的女演员,一个是照顾她的女护士。护士一直在陈述自己,跟她讲各种话,女演员只是默默观察和聆听,时间就这样过去,女演员写信给别人讲到了护士的故事,被护士发现,然后两人关系陡然逆转。最后她终于说话了,一个字:无。我汗毛倒竖,默默鼓掌。我尝试不去剖析其中的映射和意义,仅仅描述基本情节,因为这个作品太独特又太真实。那个女人的海报实际上是两个女演员面孔的合并,更经典的电影海报是两个女人彼此交叉抚摸,已经成为伯格曼的标志,无人不晓。面孔挤压特写中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他热爱使用极端角度,也就是倒着的面孔特写,很多作品中都有这种奇特构图,从这点来看,他和表现主义阵营站得如此贴近。他眼里这些女人的景别,恰好对应在电影构图当中,通过银幕成百倍地再次放大,静默的目光中,语言就这样诞生。

此时无法避免要说到伯格曼作品中合作最多的女演员:碧碧和丽芙·厄曼。伯格曼神话是这两个女性的另一面。碧碧清爽活泼美丽,宛如艺术化之后的奥黛丽·赫本,丽芙·厄曼则是百变的温厚,伯格曼的镜头中这两人分别扮演着天空与土地,那不是普通的默契,镜头中的她们常常被卡到紧得不能再紧,而这两张脸孔即使不说话,也胜于大段的叙事,我形容过丽芙·厄曼的特写如同天鹅绒拂过肌肤的感受,那本身已经在言语,主动而广泛,显现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最为独特而尖锐的美,瞬间尽收眼底,任何语言都是累赘。当然除了她以外,别的演员也在如此表述角色和态度,用脸孔直接言语,是伯格曼最激烈的语言,通过它们产生了丰富庞大的直接经验,反反复复出现在我的梦中。法国学者马蒂说:在面孔中,语言诞生了。

而另一类伯格曼的电影,以《处女泉》为代表,则能让人看出他叙事基础的坚实,这个故事来自一首民间故事长诗,一个完美而骄傲的少女被牧羊人奸杀,她的妹妹目睹了一切,然后家里人为她复仇,同时连累杀害了无辜的儿童偿命,最后回到她被杀的地点忏悔、许下诺言,然后泉水涌出。我在琢磨这个故事的时候感受到几个不同层次的叙事之美,十四世纪的故事以其古老的不可说性熠熠生辉,而伯格曼完整地捕捉到了它。它完整、坚实、智慧,全然不顾当时现代主义电影的叙事花招,反而越发显得神秘有效。我们很容易获得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古老的故事反而与我们的灵魂需求更为贴近,它搭配着质朴的音乐,手拨动简单的琴,人物没有丰富的冰山底部积淀但同样获得观众的认同,这才是伟大的神秘主义。故事古典至极,没有任何人会说“没看懂”,同样,也不会有人声称自己彻底理解了它,因为它甚至比《假面》这样的现代派电影更让我们的深层精神一直运转不停。正是看了《处女泉》之后,我才确认伯格曼是我最为尊敬的导演。

也许读者可以发现,我故意略过了伯格曼的“意义”,或者说,是文本解剖学意义上的“意义”,也不在任何理论框架中去谈论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不愿这么完美的整体被无情地大卸八块,我对伯格曼的爱之诚挚浓郁,使得我在他生前和死后都前往法罗,身临其境地感受他的故事现场,只不过后面那一次我迷了路,去了一个错误的地方。

我还是要谈《呼喊与细语》和《芬妮与亚历山大》,前者用强烈的视觉风格和近似于暴力的话语说服了观众去认同三姐妹和一个女仆之间关于死亡的深刻交流,妒忌、残忍的情绪被添加进来,镜子这个意向在此被一再使用,而且我们已经无法忽略它。女人们总是清醒的,或者说至少是容易苏醒的,但她们仍然问题多多,不仅问题多,还尤其深刻:时日无多的阿涅斯在写作,注视着自己的花园,玛利亚天真地躲在被子里,有洋娃娃陪伴她,卡琳像一个会计一样在核对财务,安娜在祷告。场景铺张的红色很难说仅仅是死亡的象征,而更接近一种浓烈的爱在穿越死亡,燃烧出高温,也有很多人谈论到这电影特别维斯康蒂,完美融合现实和抽象的丰富组件。片中一场戏是用刀割下体,被学院派奉为经典片段,反复在电影史课上播放,如果是第一次看伯格曼作品,可能看到这一段就足以吓到远离吧。

《芬妮与亚历山大》截然不同,这个时长五小时的电影光影变幻,犹如伯格曼自己童年时刻对光的感受的惊奇复刻,却丝毫不觉得漫长,穿着海军童装的亚历山大正在度过每年最快乐的圣诞节,他神经质,言行都不像个孩子,被各种想象困扰着—伯格曼电影中有好几个人都具有看见异象的能力,例如《第七封印》中的Jof—也时常被严厉地体罚,方式是被猛烈拍脖颈。他的母亲艾米丽喜欢阅读,不爱睡觉,其中还遍布着琐事、恐惧和温柔,让我如痴如醉,是伯格曼电影中少有的以男性视点进行叙事的作品。关于自己的故事他不厌其烦地一说再说,甚至可以放弃电影样式的创新,如此固着的执念却无损他的魅力,也是怪事一桩。这部电影是伯格曼最后一个大银幕作品,也是艺术珍品,五幕故事融合了剧场、童年、家庭、宗教和魔术,鬼魂在其中穿针引线,从来世回来的人说:那个世界很无趣。伯格曼创造了一个小玩具剧场,我们已经分辨不出儿童的梦和现实世界,烛光闪动,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让人移不开目光:导演回到了最初,其无与伦比的影像质量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我一直把此片当作史诗看待,它模拟了一个宇宙,如梦似幻。每一两年圣诞前我都要重复观赏此片。

音乐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伯格曼的音乐品位是很考究的,在《沉默》中,电台里播放的是《哥德堡变奏曲》,《芬妮与亚历山大》里的主教用长笛演奏巴赫,因为他认为长笛如同独角兽般纯净(多么可惜,伯格曼从未使用过独角兽,大概他认为这过于矫揉造作?),其他电影中出现的巴赫还有智性十足的平均律、小提琴协奏曲,将观众另一条感受轨道控制在冥想和沉思的气氛中,这些深邃的慢板同样是伯格曼作品里的个人签名。另一点我引为神秘,那就是他对舒伯特和肖邦的青睐,这两者的浪漫和流动性从背景音浮上文本表面,直接承担了叙事功能。

nlc202309040151

最后,我想祭出伯格曼关于人间关系的终极室内版本,他向他最喜欢的戏剧大师斯特林堡借来的词汇“室内剧”。到了成熟期以后,他就不再操心什么理智和情感这种老生常谈的话题,因为在他最好的作品中理智和情感就是一回事,用雅克·奥蒙的话形容就是“感情体现在最理智的行为当中,理智表现在最极端的态度之中”。

关注这三个电影:《狼的时刻》《婚姻场景》和《萨拉邦德》。关于婚姻内外男女关系的电影多如繁星,伯格曼却将这类失败的生活拍到了天花板,极致的简化与细节呈现并举。在《婚姻场景》中,约翰夫妇和另一对夫妇一起晚餐,气氛很怪,然后约翰夫妇分崩离析了,虽然他们如此相似,所以,友情非常重要,我们看到他是如何处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理想关系的:我们各自有生活,但我们通过另一种方式,在另一个时间点决定白头偕老。

同时,伯格曼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演员,他们合作创造了表演的奇迹,尤其是厄兰·约瑟夫森的表演,他的每一句台词和肢体行动天衣无缝地合一,拥有穿透银幕的能量,层次丰富又意义准确,就不说好莱坞了,哪怕是欧洲的艺术电影中都鲜有能够与之比肩的作品,记得有段时间研究婚姻伦理的电影,有人向我推荐《革命之路》,我哑然失笑,相比之下那简直就像学生作业般幼稚和俗不可耐。像伯格曼那样举重若轻又感同身受地描述婚姻,萨拉邦德的旋律响起,以和声结构缓慢推展向前,简洁到极致,丰盛到无限大。风景再次大举入镜,区别是树木更多了,海水少了,他早已离开了青春期,都八十多岁了。

已经来到将要结尾的地方,我想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张伯格曼照片,在这张照片中,伯格曼、碧碧和丽芙·厄曼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漫天风雪。也许对于伯格曼来说,相对于他的焦虑而言,他的作品都显得太小,但他已经践行了一个艺术家完美的人生,他住在隐秘的森林深处,躲在书房和放映室中,和巴赫长久地待在一起。在他死后,丽芙·厄曼抱着一只小熊回忆起他,眼中含泪,我分辨不出哪个是角色,哪个是她本人。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人生如果没有看过伯格曼,那将是完全另一番景观,我不会信任电影(它将只是魔术而无关真理),也不会如此审视自己和这个世界,通过这个怀疑论者我看见了上帝,这点至关重要。我们生于孤岛,本质也是孤岛,在这座岛上我们共享一套伯格曼时间,那就是没有坐标的永恒,以及一种隐退的至乐。伟大的电影应该是怎样的?每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而我的标准则是它能向你显现出一种不变性,撇清技巧的泡沫,离开视觉和叙事快感的需求,后撤到最为纯粹的区域,那里只属于电影和人类的电影化存在,并变成一朵玫瑰花或一道强光,如《神曲》天堂篇中所说。

当“对手”消失后 篇3

劲敌诞生

2006年12月初,年终总结会上,总经理张梅宣布,因为业绩突出且连年获公司奖励,市场部的项目经理吴永被提升为市场部经理,另一名项目经理贺桐为副经理,两个人将协同作战,率领市场部30多名项目经理冲刺2007年的销售目标。消息一公布,公司所有人都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吴永欣慰地笑了,奋斗了好几年,理想终于实现!贺桐的笑容很勉强,以自己的能力和资历应该做正职,总经理为何让自己当“副手”呢?

他们上任后,第一次参加部门主管会议,当总经理张梅问到市场部的销售策略时,吴永说,今年我想把中心市场做深做透,争取这一块出500万单子。“那么中心地区以外的市场你打算怎么办?”张梅问。吴永说:“那些市场的蛋糕太小了,而且还有竞争对手,我们要抢市场恐怕投入很大,短期内收效很小。”“那你打算怎么办?”张梅又问。“这……”吴永迟疑了一下。贺桐接过来说:“其实中心城市以外市场的潜力很大,利润率也蛮高的,我们的对手已经尝到甜头,我们不能让对手长期占领区域市场,那样我们就没有发展后劲了。”

“那你的想法是什么?”张梅颇有兴趣地问。曾长期调研区域市场的贺桐侃侃而谈,提出了如何以中心市场为依托来开拓区域市场的策略、战术。张梅和参会所有主管不住地点头赞叹,最后张梅说,你和吴永的想法都不错,综合整理一下形成文字文件交给我。

会议结束了,张梅将贺桐留下对她说:“当副手委屈你了,现在你刚生完小孩,身体不能太累,以后还有机会。”贺桐笑了,点点头。吴永见总经理和贺桐亲热地聊天,心里极不是滋味,他想,看来贺桐不但没把他这个“正职”放在眼里,而且还虎视着自己的职位,要不然,当初两个人研究销售策略时,贺桐怎么从没提过这些想法呢?看来,她分明是想在老总面前表现一下,让我出丑!

暗埋地雷

贺桐来找吴永说:“头儿,工作报告的事儿,咱俩啥时候碰一下?”吴永口气酸酸地说:“你的想法就是我们部门的想法了,报告就由你起草和执笔了。”贺桐一听不高兴了,说:“你这是什么意思?总经理交待由我们两人完成报告,你干嘛甩手不管!大方向得你定啊!”吴永谦虚地笑了笑说:“能者多劳嘛。”贺桐看了吴永一眼,没说什么去了。

过了几天,贺桐告诉吴永报告已完成,已发到他的邮箱里,要他看看有什么纰漏和需要补充的地方。吴永仔细看完报告,发现报告最后的一个附录文件中,所举的某个客户案例的方案代码中有几处小的疏漏和一处大的问题,要是按这个方案操作,客户的IT系统在特殊情况下有可能遭到数据毁灭的灾难,当然,这只是一个模拟的案例,用于说明某类客户系统的框架,并且真的运行该软件,也只有在极特殊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异常。吴永犹豫了很久,终于把方案中所有问题修正完,保存了一个副本在电脑里,然后给贺桐打了个电话,讲了那几处无关紧要的小问题,要她修改后发给总经理。贺桐笑着谢过,领命而去。

贺桐很快修改好报告发给了总经理张梅,抄送给吴永一份。统率全局的张梅关心的当然是战略性问题和销售计划的操作、执行,她完全没有注意到附录中一个小小案例的片断中的代码有极隐蔽的错误,她回复邮件给吴永和贺桐:同意执行。

贺桐领着负责区域市场的十几个项目经理奔波各地,五个月过去,他们从竞争对手那里抢来好几个单子,消息传来,整个公司沸腾了,兴奋的张梅在电话中对贺桐大加赞扬和鼓励。

一个偏远山区电力部门下属单位和公司建立合作关系。那天,贺桐领着技术经理王昭赶到客户那儿。天已经黑了,该单位计算机中心主任和他的外甥,一个刚分配来的实习生接待了他们。晚饭后,好学心切的实习生要求借贺桐的资料文件和光碟学习一下。贺桐犹豫一下,将自己刚学编程时搞的一个初级版软件,也就是工作报告中有致命错误的那个案例版软件借给了他。晚上,实习生一个人在机房里将软件装到一台电脑里,启动系统后发现没有服务器支持无法运行,就打开了机房主机,接下来是一番不知天高地厚的冒险调试……

第二天一早,实习生哭丧着脸来找舅舅讲述经过,主任大吃一惊,狂奔至机房,抖着手打开门锁,开机、测试,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已无影无踪!主任眼前发黑,血压升高,晕了过去。上午8点半,当贺桐给主任打电话,要求到机房安装软件时,狡猾老练的主任已想好对策,他决定嫁祸于贺桐和王昭,以保住自己的职位。

很快,坏消息在公司传开,该项目因贺桐把关不严,技术人员王昭操作不当,造成客户和公司的巨大损失,因情节严重,损失无法挽回,对项目负责人贺桐罚款一万五千元并开除、技术员王昭罚款一万元并开除。贺桐一句话也没多说,将罚金交到公司财务处后转身走了,全部交接资料都放在她的办公桌上,她连自己的东西都没有拿走。王昭这个在公司服务五年的技术骨干含泪给所有人深鞠一躬,转身离去。公司里所有人都哭了,目送他们离去,张梅的眼泪流在手帕里,损失两员大将让刚到达事业顶峰的她万分悲痛。

用人不当

张梅找吴永谈话,她说,出了这件事对公司影响很不好,今后我们要引以为戒,贺桐不在了,以后就看你的了。吴永拍着胸脯说:“放心吧!张总!我不会让您失望的!”吴永满怀斗志地离开总经理办公室。最大的威胁贺桐已经消失了,她的同党搭档王昭也捎带被清除,吴永心里既高兴又舒服,觉得为理想奋斗的时候到了。

贺桐原来负责的客户被重新分配,吴永将一个大客户分给与自己私人交情不错的吴刚,小吴去年大学毕业刚到公司三个月。贺桐的一个客户,一家水利部门计算机中心的王主任打电话,商谈明年采购设备和改造解决方案的事。吴刚拜访了这个客户。王主任对他说:“咱水利局和你们公司合作多年,我们领导班子对你们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很放心,明年的合作还要继续。不过,价格希望能从五折让到三折,我也好跟领导有个交待。再有,因为计算机中心规模扩大了,你们的服务任务更重了,咱们得重新修改服务合同。”

吴刚一听就急了,说:“王主任,我们的设备也是花钱买的,进的是大品牌正规厂商的货,让到三折不是让我们赔钱么!再说,增加服务人员我们公司的运营成本也要增加,再加上卖给你们产品赔钱,你不是要我们公司关门倒闭么!”

王主任一听就笑了,眯着眼睛说:“你是刚进公司的新人吧,不太清楚我和贵公司之间的合作,回去告诉你们老板,让贺桐来我和她谈。”吴刚说:“贺桐已经辞职了,现在由我负责和你们沟通。”王主任对吴刚说:“那就谈到这吧。”

第二天,吴永将吴刚叫到办公室骂了一顿:“你怎么比猪还笨!客户不过是想多要一些‘好处’,可你把人家‘撅’回去了!你把客户得罪了,这不是在给竞争对手创造机会吗?”吴刚眼泪含在眼圈里,不知说什么好。

这事被张梅知道了,她叹口气对吴永说:“要是贺桐不走就好了!”吴永不服气地说:“要是今年的业绩没有增长,不用你赶我也会走人!”张梅看着他,一字一句地说:“这可是你说的!”

赢即是输

贺桐和王昭的离开对市场部乃至整个公司的士气影响都很大,大家整日处于高度紧张、小心翼翼和惶恐之中,生怕有什么意外灾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为了鼓舞士气,吴永特意召开了一次部门内动员会。会上,他介绍了今年公司在全国的一些中标喜讯以及上半年较好的销售数字,表扬了一些业绩好的项目经理,最后他说,我们一定要汲取贺桐和王昭的教训,细心谨慎做事,不要再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他的话音刚落,项目经理郭旭小声说:“不是人家贺桐上半年的销量撑着,哪来那么好的业绩!”吴永看了会场一眼,点头说:“不错,贺桐的工作能力大家有目共睹,她的贡献不可抹杀,可她毕竟犯了这么大的错误,给我们在当地电力部门带来非常坏的影响!这个损失在短时期内已经很难挽回了!”郭旭冷眼盯着吴永说:“等你什么时候做出那样的业绩再唱高调吧!”

吴永的销售业绩一向不如贺桐,郭旭的话刺伤了他的自尊心,他气得站起来,冲动地说:“我能在这儿对你发布命令,就证明了我的能力!”郭旭站起来摔门而去,并给他扔下一句话:“唱高调算什么本事,有本事多出货啊!”其余的项目经理也站起来陆续走了,只有新人吴刚站在吴永的身边。吴永没想到,手下人为了自身利益和“阶级感情”,居然和自己唱起了对台戏。

几天后,郭旭所负责地区的一个经销商打电话给吴永,历数了郭旭一大堆罪状,最后还说:“下半年我有大项目,希望你们把郭旭换掉。”业务出身的吴永心里清楚, 经销商犯了错误为逃避厂家追究责任, 总要说厂家代表的坏话, 可郭旭让自己在手下人面前威信大减, 吴永决定给郭旭点颜色看看, 重新树立自己的权威。

郭旭因渠道管理工作不力被调离原负责省份,暂时留在公司等待新的任务,吴刚被派往该地区。郭旭用了几年时间把这个市场做得很成熟,并且该市场正处在销量高速增长期,他非常气愤吴永的报复行为,倔脾气一上来,当着众人的面他又和吴永吵了起来,吴永一句“你爱干不干,公司缺了你照样转”让郭旭下不来台,他甩袖而去,成了市场部第三个被吴永“挤”出去的人。

从此,市场部再没有出现反对声音。吴永得意地想,杀一儆百,看谁敢再藐视我的权威!风平浪静了好一阵,“遵守纪律、尊重领导”的团队却出现了业绩普遍下滑,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状况,李健、王丹、陈雷等几名骨干成员相继离职。

吴永很着急,挨个儿和项目经理谈心,大家都一言不发,吴永讲完他们站起来就走了。沟通无效,吴永拿出杀手锏,亲自冲杀到全国各地市场亲自督战,并主动承担了三个省份的新市场开发工作,他希望在本年底最后三个月打一个突击战,完成今年的销售任务。然而,一年之中最好的销售时机已过去十之八九,吴永本人能力再强也无回天之术。12月初,吴永悲愤地看着当年的销售业绩,上半年占全年完成量的75%,离完成全年任务还有遥远距离!他将头埋进电脑桌下,两手使劲地抓着头发,看来自己必死无疑,因为已经立过军令状了。

总经理张梅一直忙着几笔海外大定单和战略合作,无暇顾及各部门内部的管理事务,当她怀揣几张沉甸甸的项目合作协议,喜气洋洋地坐在办公室时,听到的却是吴永的失败工作汇报。看着吴永沮丧的表情,张梅平静地说:“自从贺桐告诉了我真相,我就预知这个结果了,只是我答应过贺桐,为了公司的局面稳定,我要给你一个机会。不过,贺桐说,她已经原谅你了,而且她希望你能多一些包容心,学会善待你的‘职场对手’,因为他们还是你的战友。”

原来,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事发后,赋闲在家的贺桐好多个晚上彻夜难眠,一天夜里她忽然想起了什么,一骨碌身从床上爬起来,披着睡衣打开了电脑,将当初递交的工作报告看了一遍,当她终于发现用做举例的那个软件代码中致命的错误时,她又清晰地想起了吴永在电话所说的每一个字,她连夜给张梅打电话讲述了实情,并希望张梅永远保守这个秘密。

吴永犹豫了很久, 终于把方案中所有问题修正完, 保存了一个副本在电脑里, 然后给贺桐打了个电话, 讲了那几处无关紧要的小问题, 要她修改后发给总经理。贺桐笑着谢过, 领命而去。

存在与消失 篇4

存在, 合理?有句话叫做:存在就是合理。这就为一切不合理的现象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如同“国际惯例”与“中国特色”的巧妙运用, 这样的存在在过去的一年里仍然是一个潜规则。然而还有好多东西消失了, 存在与消失, 无论是物竞天择还是去伪存真, 都是值得思索的。

2010年, 最大的事件就是世博会。2006年的时候, 我28岁, 原创中标世博中心。4年过去了, 跳出来号称主创和负责人的不计其数, 国营体制以及国人的厚黑都使得一个本来清晰的理念变得模糊。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所有围绕着这个项目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可以猜得到了。其实这只是一个在各大国有设计院每天都发生的事, 忍了也就忍了, 过了也就过了, 况且为了稳定, 关于世博项目的封口令都下了, 实在是不该再炒冷饭了。千不该万不该, 不该在各大出版物那个冗长的15人大名单里面把主创建筑师排了进去, 而且排在倒数第二位, 这下不停地接到电话来询问, 这下乾坤颠倒, 老实人反而成了骗子。积毁销骨呀, 实在是脸上挂不住了, 只好出来说说实话了。其实也就一句话, 历史是讲究证据的, 法律上还有一个著作权的问题, 有些原始图纸只有做的人才有, 话到此, 就不多说了。过去了3年, 很多人已经记不清事实的真相, 说了三年的假话, 说假话的人自己也觉得就是那么回事了。其实这个项目尽管规模很大, 但是在设计过程中不停地被阉割, 到了建成, 已经面目全非, 设计人实在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觉得自豪的。我拿着相机专门到世博会逛了一个小时, 拍了两张照片, 简直是丢脸了!旁边两个人在说:这个什么房子?用也没用, 又这么难看, 像个仓库, 居然还有人拍照——说的是我在拍。细细看了, 还真没说错, 唯一一个亮点就是当时我极力坚持的国际会议厅对着陆家嘴的玻璃斜面, 但由于世博轴的前伸, 被遮挡了一些, 变成一个纯造型因素了。不过值得欣慰的是, 事实证明了总规划师“法西斯建筑”的定语是错误的。由于周边建筑的体量都显得巨大, 趴在下面的世博中心反而并不突出。在规划中是400m的宽度, 40m的高度, 方案审批过程中, 包括总规划师在内的决策者勇敢地推翻了自己的规划, 活生生把一个340m的建筑用掩耳盗铃的方式搞成了280m。为什么说掩耳盗铃呢?因为建筑还是300多米, 只是最上面一层搞成了280m, “黄浦江上的水晶”变成了今天的“菜刀加菜板”, 建筑的纯粹性被破坏, 本身的体块组合关系变得非常奇怪, 特别是从特钢大舞台方向看过来, 比例关系极其不协调。每年我都在呼吁科学的决策机制, 如果评价体系都是错误的话, 还能指望有优秀的设计吗?越来越多的优秀建筑师开始放弃一线大型项目而去做一些小型项目,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所以, 无论是既有的决策体制还是各个行业的潜规则, 过去的一年里都还是没有变化地存在着。

最近两年老做酒店, 不少人觉得很奇怪, 其实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好玩, 都是风景优美的地方, 能给人无穷的灵感;二是酒店设计来自于外界的干扰较小, 酒店管理公司都是照章办事, 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理性评价体系。原来总是觉得里面千变万化, 直到真正开始了解才发现, 中国的酒店设计存在三大体系:一个是大设计企业做的, 无论是流线还是空间都乏善可陈, 照搬照抄点国外的设计, 这是最大量生产的, 遍布于中国的二三线城市;一个是国内的青年建筑师或者海归派做的, 追求的就是一个夸张造型, 至于酒店的内涵, 不去关心也没兴趣, 反正玩的就是心跳, 总有些求新求异的业主会上当 (三亚最近一个看起来像一个个拉坏了的手镯的楼盘就有这么一个酒店, 代言人找的章子怡, 设计师也找得般配。不管是不是就是妥当, 总之有人说存在就是合理) ;还有一个就是以WATG为代表的外籍军团。不得不佩服这些外来和尚, 流线清晰、空间合理, 从2000年到现在, 几乎所有可以看得过去的度假酒店和城市酒店都是他们的手笔。不过很多东西到了中国就会变味, 特别是最近几年, 在这些公司为中国业主所设计的酒店中, 细心点可以发现, 除了造型不一样, 其他基本都一样, 甚至缺点都一样。举个例子, 中餐厅是中午使用率最高的餐厅, 但几乎所有亚龙湾酒店都是放在一楼, 看不到海景, 而酒吧和特色餐厅都是无敌海景, 可惜都是晚上使用, 看出去就是一片漆黑, 也就是讽刺地说, 你想在亚龙湾边吃饭边看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从流线上讲, 全日制餐厅和中餐厅需要靠近主要厨房, 而厨房一般都在覆土下第一层, 所以亚龙湾靠海的酒店全部是入口一个车道直接到6m标高。一个这样的酒店没有问题, 但几十个一样的就有问题。存在的是规模化运营的公司用模式化应付着中国业主赶天赶地的时间要求, 消失的是建筑师对于自身行业的尊重。三亚已经开业的度假酒店里, 文华东方是独树一帜的, 它的设计者看得出用了很多心血, 这个酒店与地形的结合以及空间的创新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和亚龙湾希尔顿以及丽兹酒店的设计高下立判。

所以, 我们要做的, 就是做建筑师应该做的酒店。这是第四条路。

说完存在, 再说说消失。

有个数据表明, 中国每年交付使用的房子和拆掉的几乎差不多, 所以在中国, 房子不是不动产, 而是容易消失的物品。2001年是我工作的第一年, 做的第一个设计叫做中远新西门。2004年的时候, 又重新设计了立面。这个小区在新天地斜对面, 那个时候还不算很顶级的地段, 不过现在慢慢变成最好的区域了。一期的第一期 (开发商的术语) 2005年就结构封顶了, 我那个时候每天下班要从这里过, 看着自己的设计慢慢变成实景, 还是激动了一阵。我到工地去, 能直接看到太平湖与淮海路, 盘算着开盘也去买一套。后来等啊等, 等到都搬了新家了, 下班再也不从那里过了, 还是没有开盘的消息。后来就听说被印尼的外资收购了, 我想应该快建好了吧。前些日子偶尔路过, 下意识地看过去, 咦?不见了。我赶紧停车, 下来仔细一看, 确实是不见了。消失了, 就这样消失了, 中国速度呀, 确实不同凡响, 魄力也是不同凡响。至于合理与否不在考虑范围内。这才是真正的魔术师, 比科波菲尔牛多了。

网上有个歌谣:我们吃着苏丹红, 喝着三聚氰胺, 啃着转基因玉米, 炒着地沟油……其实还应该加上“住着竹子房”。用竹子替代钢筋其实是最有文化的举动, 不是说“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吗?这里消失的是基本道德准则。

最近发现一个怪现象, 很多城市规划审批所依赖的规划条文有无数种解释。比如在两条有高差的路中间盖房子, 高度的算法就没有明确规定, 严格的时候按照最低点算, 关系好的时候按高点起算。一个开发商同样情况两个项目, 一个很快报批结束, 一个折腾半年都悬在空中。更有好玩的, 每次专家会提出的问题都不一样, 一样的是基本胡说八道, 譬如140m的高度是规划限高, 专家提出138m比较好, 理由嘛, 有利于改善城市风貌。当开发商也挺不容易的, 不能拍桌子骂人!我们往往觉得老外的制度没有变通性, 即使明明不合理或者情况特殊也不行, 怎么这么死板。现在看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则是保证99%的合理与公平, 即使有1%会因此出现问题也不改变。这里消失的是规矩。

2010年还有好多东西消失了, 最多的是老建筑。2004年的时候, 在我老家一个镇上还有一片非常漂亮的老民居, 包括非常宏伟的盐神庙, 那里曾经是盐帮聚集的地方, 所以建筑美轮美奂;那里曾是建筑系学生写生的重要基地, 可以说比起凤凰来毫不逊色。可是尽管属于保护区域, 政府丝毫没有减轻拆迁的力度。以前是老房子里面有一两个新房子, 现在是新房子里面加了一个盐神庙。那些贴着白瓷砖的房子闪耀着这个时代对于文化的淡漠。就连在北京, 梁思成的故居也面临着拆毁, 何况那一个小县城里的破房子。最近很火的一句话“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 尽管被官方媒体痛批, 但实实在在反映着我们这个躁动的时代对于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态度和一种短视的心态。把梁思成的故居拆了, 就是要告诉你们这帮自以为懂城市、懂建筑的自以为是的家伙, 连你们老师傅的房子都扒了, 你们还敢有什么话说?公权对文化和历史以及公平的践踏在这上面表露无遗, 何况还有那么多建筑界的帮凶。在那一栋栋高楼出现并存在的同时, 文化消失了, 历史消失了, 那些论证出“可拆”的专家的良知也消失了。

尽管很多东西消失了我们习以为常, 但今年有几个人和事的消失也许将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一个是四川的唐福珍, 她用剥夺自己生命的方式表达了一个最善良、最朴实的人对于自己财产的保卫, 同样情况的今年还有很多, 他们的举动将会令人去反思目前的很多做法是否泯灭人性进而推动社会取得进步;还有一个是季羡林, 从国学大师的称谓争论到遗产的争夺, 都可以看出这个文化体制把人塑造成神的目的与后果, 广泛的质疑开始了, 从黄继光到雷锋到钱老, 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不管其言论是否正确, 至少大家开始思考了;还有一个就是“敏感词”, 政府、自由、公安局、老百姓、领导人的名字……从网络上消失了, 这就是掩耳盗铃了, 其实怕什么呢?美国可以拍一部电影来戏说自己的总统, 可以给总统画漫画, 这是自信, 对自己文明的自信, 我们的管理者就不可以自信一点吗?

存在与消失, 辩证地去看待其实是一个意思。

记得刚上大学那会儿, 老师给我们讲, 一个建筑师要做建筑、观世界, 才能对生活有理解和感悟, 才能做出灵动的建筑。我现在看来, 国外的建筑师确实是这么做的, 所以他们才能从家具做到建筑, 把生活融入建筑, 而我们广大的中国建筑师都关在格子间里无休无止地做着与艺术相隔甚远的设计, 对生活的理解就来源于房价, 你说能有创造力吗?经常说某个大师的作品灵感来源于一幅画或者衣服、或者一块泡沫, 只有静得下心来、慢得下节奏来思考的设计者, 才会对事物有所感悟。我们常说“机会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把握”, 同样, “灵感只垂青于勤于思考的人”, 这就是在即将过去的2010年里我的自勉。

杭州水漾湖酒店

在杭州水漾湖酒店 (暂定名) 设计中, 我们探讨了文化与空间的植入以及如何进行酒店风土文化的塑造。

杭州湘湖风景秀美, 历史悠久, 但由于西湖的举世闻名, 湘湖始终不能体现出其自身的旅游度假价值。在庞大的800亿的振兴计划中, 度假酒店是核心。在杭州水漾湖酒店之前已经有一个大规模的500套客房的国际品牌酒店, 无论造型还是空间以及体验性, 都与亚龙湾的酒店相似, 对当地文化以及空间精神缺乏理解。杭州水漾湖酒店利用地势塑造浙江风情的山地院落酒店, 酒店隐于山水之中, 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业主曾经希望塑造一个类似于西湖四季酒店的传统式样的建筑, 但我们坚持现代建筑应该从空间精神上而不是建筑形式上去体现当地的文化精神。“能知是智, 所知是境, 智来冥境, 得玄即真。”塑造一个现代的江南园林建筑, 其实与千年而袭的古典造园精神气韵相通:重要的不是单个建筑的崇古或推新, 也不是某种符号形制的复制与隐喻, 而是对于“意境”, 对于专属于这片土地上的精神气质的不懈追求。造园恰如创作山水画或田园诗, 唯其贯穿始终的神思与韵味, 方能体现建筑的画意与诗情。“绿竹红梅犹假色, 行云流水是真诠。”设计中想还原的, 正是这种富有古典浪漫主义境界的现代山水情怀。无论是餐厅、茶室、大厅、会议、客房都与庭院景观相伴, 让人找到江南园林的精髓。这里的文化植入, 不仅是大厅的评弹小调, 更多的是空间精神的重构与提升所能给人的印象。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杭州水漾湖酒店 (暂定名)

业主:杭州湘湖管委会

建设地点:杭州湘湖水漾湖

用地面积:12hm2

建筑面积:4万m2

建筑密度:20%

客房总数:150套

设计时间:2010年9月至今

项目负责人:凌克戈

消失的夜郎古国 篇5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地处我国大西南的夜郎国拥有十万精兵和诸多良田。当时居住在云南、贵州及四川西部的少数民族被统称作“西南夷”。川西为“西夷”,云贵为“东夷”。这个曾经雄踞西南几百年的夜郎国,在汉武帝平定“西南夷”后成为了西汉王朝郡下的一个小邦,有名的“夜郎自大”也在此期间上演。据说夜郎本是个小国,但是夜郎比它邻近的小国都大,从没离开过夜郎的国王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有一天,他与臣子巡视国境的时候就指着前方问:“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臣子们为了迎合他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头望着前方的高山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臣子们回答:“没有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天下最长的河川了。”臣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夜郎国王更加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他不知道夜郎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当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时,夜郎国王不知天高地厚地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自此,“夜郎自大”成为笑谈。不过夜郎的自大也是情有可原的:夜郎是地处偏远大山之间的小国,古代交通不便,与中原王朝山隔水阻,处于封闭状态中的夜郎王,有此一问,实乃人之常情。

西汉末年,夜郎国与南方的小国发生争斗,且不服从汉王朝派来调解的官员,最终夜郎王被杀,人亡国破,夜郎古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从东汉起,人们已经不太清楚夜郎国的准确疆域。夜郎国从此消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

夜郎古国到底在哪?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一种新的观点被认同,即夜郎国的中心区域位于贵州西部、北盘江和南盘江之间。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游此寄》,李白多次在诗作中提及夜郎。这些诗句与李白被流放夜郎的遭遇有关,但此“夜郎”不是夜郎古国,只是同名而已,我们说的夜郎古国是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曾经在西南地区建立的一个国家。

永不消失的歌 篇6

总在安静到过的时刻

这只歌是那样的熟悉

每当想起总是唤回

幌动着朦胧

我们追着过去

似曾还在一起

如今用唱过的歌

去找寻你

童年的伙伴

然而留下的

却只剩下了淡淡的

笑脸和追忆

彼此有过多少难忘

打开这去过了的锁

唯有剩下了

这里面的歌

用这只歌去唱回童年

在难忘的歌里

总留下那种平和

遥远的念想很安静

彼此却能感受到

谁都放不下

小时候的家在和平里

有多少小伙伴

就会留下多少欢乐

放学后就去淘气

弹弓蛐蛐蝈蝈

留下的旧往太多太多

然而却是这样的甜蜜

此时真的希望你

也在对着我去说说

去的公园总是在北海

这心中的歌

可能就从这小船儿上唱起

“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轻轻飘荡”

这个年代再也不会回来

尽管物是人非

但这首歌却留了下来

总是相随着你和我

尽管有天也会去找你

然而黄土却埋不掉

这唱出的歌

尽管你已经听不到

但我确信你能感受到

因为无论我们到了哪里

也无法抹掉

这丢不下的思念

这无法忘记的歌

在人生的经历中

时代注定了时代的人

跨越不了啊

我们曾对那个时代誓言

延安精神改革开放

勤俭节约刻苦读书

这注定前行的篇章

只有打开经历

才有更深刻的体会

这有痛苦也有欢乐

而你从没有过悲观

总是扬溢着笑脸

如果寄托

那么我就告诉长眠的你

我们仍就在唱歌

都喜欢的这只歌

在这歌里会有你和我

当我想起你

唱出来的过去的美好

都会呈现出你笑着的脸

将来也会是这样

对于远去了的歌

或许后面的伙伴也会

对我们共同常常唱起

抹不掉的总在这歌里

留做记念吧

你也一定会记住我

曾经的小伙伴

再为了你

去唱我们的歌

“让我们荡起双浆

小船轻轻的飘荡……”

歌留给了你

即将消失的传统 篇7

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以村落为载体进行的民族传统节日,正逐渐转变成为城市为以轴心的文化影响力。村落的空心化,消失的不仅是百年古建筑,还有历史和文化。

然而,高速发展的经济仍在继续冲击着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为了让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更加清晰,国家将部分传统节日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白族绕三灵

每年夏历四月二十至二十五为白族绕三灵,又称“观上览”或祈雨会,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三灵指“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圭寺,“佛都”崇圣寺;节日历时三天,途径这三个寺庙,所以称为“绕三灵”。第一天在大理古城崇圣寺(佛都)附近绕“佛”,第二天在喜洲庆洞(神都)绕“神”,第三天在海边(仙都)绕“仙”。2006年5月20日,白族绕三灵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绕三灵,追根溯源是由“祈雨”活动演变而成。相传,过去大理常因干旱无雨而无法栽秧,以水稻农耕为主的白族,在水稻栽种之前,人们必先要向神灵企求风调雨顺、祝愿五谷丰登。于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栽秧季节到来之前,都要组织大型祈雨活动。而祈雨期间正是人们聚会的好时机,于是就派生出盛大的“农家乐”——绕三灵民俗盛会。在民间,关于绕三灵由来的传说颇多,主要有四种传说:一说在远古时代,白族各部落男女青年的交往要绕密布的桑林,因此称“绕桑林”。二说白王有个太子不见了,百姓绕着洱海替白王去找太子,到后来发展成绕三灵。三说由“祈雨”而起,派生出农家乐活动的绕三灵民俗盛会。四是纪念大理国王段宗榜。据清《滇中琐纪》载:“大理有绕三灵会,每岁季春下浣,男妇成集,殆干万人,十百各为群,群各有巫觋领之,相传起于南诏,数千百年不能禁止,盖惑于巫言,祈子嗣,禳灾病”。

绕三灵被称为白族人民的“狂欢节”。绕三灵传承历史久远,群众基础深厚,活动规模庞大,巡游空间广阔,体现出白族在文化上的包容吸纳能力和高度的创新精神。它对强化文化认同感,增强白族凝聚力有很强的现实作用,已成为白族文化最有标志意义的象征之一。

2.鄂伦春族的“古伦木沓节”

鄂伦春族自古以来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亦称之为“兴安岭之王”与“严寒的征服者”。

因为世代以狩猎和游猎为生,所以火对于鄂伦春人的生活尤其重要,鄂伦春人对火是既敬重又畏惧。鄂伦春族的“古伦木沓节”就是一种源于火神信仰的民族文化现象,该项目已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伦木沓”为鄂伦春语,意为祭祀火神。

“古伦木沓节”由祭祀火神的仪式演变而来,也叫“篝火节”。

自古以来,鄂伦春人每到年节或吉日,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燃起篝火,并焚香跪拜祷告,以求火神保佑平安;饭前还要向火塘洒酒抛肉,以示供奉。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世代传承的民间习俗。

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活动习惯在每年的春季举行,届时人们带着好酒好肉及帐篷等物,举家骑马到预定地点参加活动。

节日期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夜间在篝火周围请萨满跳舞,祭神祭祖;白天则举行赛马、射箭、射击、摔跤及唱歌、跳舞、讲故事、下棋、玩木牌等文体活动。

“古伦木沓节”并非是单一的祭神祭祖日,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古伦木沓节有很长时间停止活动,虽然有群众自发性地加以恢复,但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传统活动濒临消失。自“古伦木沓节”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后,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措施,在积极推动下,古伦木沓节重回鄂伦春人的生活。

如今每逢节日,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民族乡都会举办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在迎宾门前,鄂伦春的民间歌手会端着自酿的“下马酒”,高唱鄂伦春语祝酒歌,迎接远方的朋友。

3.西藏雪顿节

雪顿节,是西藏藏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

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吃”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2006年5月,西藏自治区申报的雪顿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节日最早在哲蚌寺形成,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民间相传,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条,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违背“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到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清朝皇帝册封了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和五世班禅罗桑意希,赐于金册、金印,这样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加强。

164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西藏掌权,五世达赖登上法王宝座,他驻锡的哲蚌寺甘丹颇章宫,成了这个王朝政治宗教文化中心。

短信会消失吗? 篇8

一些国家已经出现短信使用数量下降网络流量暴涨的局面。芬兰电信运营商Sonera统计的数据显示, 2011年圣诞前夜人们发送了850万条短信, 比2010年的1090万条减少了240万条, 降幅22%。澳大利亚Telstra网内用户2010年平均每人发送短信881条, 2011年为810条, 降幅8%。2同时澳大利亚统计局 (ABS) 数据显示, 2010年单个手机全年数据流量仅400多M, 而2011年这一数据达到了1.6G, 增长了三倍。3

国际电联 (ITU) 数据表明, 2010年全球短信数量达6.1万亿条。2011年苹果将i Message作为IOS5系统功能的一部分, 使得利用数据流量进行即时通讯的人群进一步扩大。黑莓手机的BBM、Nokia IM、Talk Box和微信等纷纷实现了利用数据流量进行即时通讯的功能。

那么短信真的要被取代了吗?我们以手机短信和腾讯微信做个简单比较, 看看微信这种互联网即时通讯软件是否具有完全取代手机短信的能力。

短信, 英文名称Short Message Service, 简称SMS, 是用户通过手机或其他电信终端编写文字内容, 通过电信服务商提供的中转站到达另一手机用户的点对点信息发送接收过程。

微信, 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手机软件。智能手机安装微信软件支持的系统 (如i Phone、Android、Windowsphone、塞班等) 后, 就可以安装微信软件, 然后通过手机网络与互联网相连 (微信适用的手机网络包括GPRS、EDGE、3G、WIFI) , 联网后两个同时在线的微信用户A和用户B就可以实现即时交流。

短信与微信相比, 短信对手机配置要求较低, 只需具有短信功能的基本配置手机, 微信需要可自行安装并兼容微信软件且具有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短信按照发送数量收费, 微信按照互联网流量收费;短信在GSM网络覆盖区域可以使用, 微信在GSM网络覆盖区域且软件可登录互联网时可以使用;短信支持文字和简单的图片声音信息, 微信支持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网络链接以及群聊、查看所在位置附近使用微信的人、漂流瓶、语音记事本、邮箱等多种功能;短信可与国内任一手机交流 (开通服务后可与国外手机交流) , 微信可与国内外微信好友及QQ好友交流。

从技术层面看, 微信拥有更先进的技术, 可以提供给用户更全面高级的体验, 完全具备替代手机短信的技术能力。但是手机短信也有微信无法取代的优点, 比如门槛低、基础功能强、具有普遍适用性。

从接触和使用难度方面来看, 手机短信比微信接触更容易、使用更简单。手机短信对手机配置要求较低, 基本上所有手机都有短信功能。手机短信对用户的使用要求主要有会输入文字 (键盘拼音输入、笔画输入、手写输入等) 、会对手机进行基本操作。目前绝大多数手机用户都可以完成短信的输入、发送、接收和阅读。微信对手机配置要求较高, 需要能联网的智能手机, 而智能手机在中国所有手机用户中占的比例有限 (尼尔森数据表明, 智能手机在美国占30%, 中国比例更低) 。微信对用户的使用要求更高:会连接互联网、会登录微信软件、会使用微信软件的各种功能。这对用户的听说读写以及学习认知能力要求较高, 限制了部分人群的使用。

从替代成本看, 微信类的互联网即时交流方式要完全替代手机短信, 至少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 手机需要实现全部更新换代, 智能手机完全替代普通手机;第二, 手机使用区域不存在互联网接入障碍;第三, 手机用户全部学会使用该类软件;第四, 该类软件实现相互之间的跨平台交流, 或者一种软件实现绝对优势的垄断地位。

以上任何一条要求的实现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首先, 智能手机替代普通手机在技术上不难, 随着技术进步售价有可能更低, 而且人们收入渐渐提高, 对手机购买力也会提高。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这种完全更新换代, 需要较长时间。

其次, 提高互联网接入条件, 让使用智能手机的区域都可以接入互联网。即使不考虑市场实际需求,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资本, 这是很难实现的。

第三, 手机用户全部学会使用该类软件。这是智能手机普及对用户提出的必备条件, 但是中国人口众多, 文化差异明显, 即使手机销售人员一对一细细教授, 也不能确保每个用户都可以无障碍的使用。即使随着时间推移国人整体文化素质提高, 人群更新换代, 这个条件也难以完全实现。

第四, 该类软件实现相互之间的跨平台交流, 或者一种软件实现绝对优势的垄断地位。如果行业壁垒无法突破, 各种手机即时通讯软件无法实现跨平台相互交流, 那么与不同软件使用者的好友联系仍需要使用手机短信。

微信等即时聊天软件虽然具备了替代短信的技术能力, 却并未具备替代短信的条件和时机。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手机短信绝不会消失。■

注释

11来源: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43531.htm

22 来 源 :Richard Blundell 综合电信运营商Telstra的数据。

上一篇:主动思维下一篇:养猪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