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合作社

2024-05-14

养猪合作社(精选九篇)

养猪合作社 篇1

据了解, 云南省各地供销合作社通过成立养猪合作社,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不断壮大养猪规模, 推进全省生猪产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已发展养猪专业合作社800多个, 有社员3万多户, 年出栏生猪99.8万头。其中, 曲靖、保山、楚雄等供销合作社的养猪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00个以上, 保山市供销合作社的养猪专业合作社年出栏生猪已突破10万头, 曲靖、楚雄、大理等州市供销合作社的养猪专业合作社年出栏生猪都在5万头以上。

养猪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农民“养猪难”的问题。记者在宣威市了解到, 宣威市供销社农资公司合作企业鹏跃饲料有限公司计划牵头成立1 000个养猪专业合作社, 每个合作社由10户农户组成, 每户社员养殖10头猪, 形成1万户农户参与, 养殖10万头生猪的养殖规模。据介绍, 目前公司已与农行签订了3 000万元的首批贷款协议, 已发展合作社30个, 社员300户, 发放贷款400万元。

养猪专业合作社2014报告 篇2

我合作社高度重视动物防疫条件的建设,严格执行防疫制度,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动物防疫管理工作,现将2014年的防疫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养殖场位于城里村委会新坛水库东侧。占地120亩,现有栏舍12幢围墙3000平米,饲料加工设备一套,加工场所300平米,母猪定位栏514个,产床132套;高压喷雾消毒器10套,消毒室一间。猪场现有负责人一名,畜牧兽医技术员二名,饲养员17名。年未存栏公猪15头,母猪805头,二元杂肉猪4680头。全年出栏5370头。

二、严格执行生猪免疫制度。我养殖场领导十分重视生猪的疫病防疫工作,严格执行免疫程序。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猪场的防疫和管理工作。在动物疫病免疫方面,主要注射猪瘟、口蹄疫、蓝耳、圆环等疫苗。共注射疫苗式免疫猪42739 头次;其中猪瘟免疫10870头;蓝耳免疫10853头;口蹄疫免疫10870 头;,圆环苗免疫 10146 头。免疫率达100%。不定期向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申请免抗体监测,确保免疫效果。免疫接种后配戴猪耳标,填写免疫卡,认真做好记录。

三、严格执行畜禽标识制度。对接种的猪只同时佩带上免疫耳标识,并将免疫信息输入畜牧兽医站的耳标识数据取集器。本场重视造册建档工作,对整个生猪养殖过程全面建立养殖各档案。

四、严格执行消毒制度。进入生产区域人员必须换上工作服、鞋,经过消毒室喷雾消毒,场区内卫生每天清扫,场区和栏舍走道每周定期用高压喷雾消毒机消毒2次。消毒池里的消毒液每周更换2次(消毒灵、消毒威、百毒杀、菌毒灭等交替使用)。

五、严执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坚持出售供屠宰、继续饲养生猪时,提前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申请检疫,接到申报后检疫工作人员及时到位,做好检疫工作开出《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全年共申请报检出栏生猪5370头,出栏生猪申报检疫率达100%。

六、严格执行用药制度。设立专用药房专人管理,药物出入为库使用登记。兽药的使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饮料中不添加违禁药品。如: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

七、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制度。对病猪做好隔离、观察、治疗和消毒工作;死猪采取深埋、焚烧,对污染的饮料、排泄物等同时喷洒消毒剂,深埋或焚烧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后,做好处理记录。

八、我养殖场严格执行猪场防疫各项管理制度,生产、防疫及有关工作落实到位,全年没有发生疫情。

九、2014年,我场动物防疫条件、设施设备没有变化。负责人及防疫人员也没有变化。

以上是我养殖场2014防疫条件及防疫制度执行情况报告,请领导审核。

养猪专业合作社

养猪合作社 篇3

我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生猪生产和猪肉消费大国,但由于长期以来生猪生产一直以传统的散养方式为主,饲养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不仅制约着养猪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而且容易造成疫病的传播和流行。同时,由于市场行情频繁波动,使养猪业时刻存在着潜在的经营风险。因此,今后发展养猪业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走产业化、标准化、合作化的新路子,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水平,保证产品质量,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养殖效益。其中,生猪合作社是促进养猪业健康发展的新型模式,值得推广。

一、何为生猪合作社

生猪合作社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而诞生的新生事物,是为广大养殖场、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主的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经济合作组织。在各生猪养殖基地所在市、县和乡镇成立生猪合作社,组织发动群众,通过资金联合与劳动联合等方式,建立标准化的养殖场,实行专业化饲养,一体化经营,系列化服务,封闭式运行,对于提高畜牧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畜牧增效、农民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猪合作社,在运营上一般实行“统一建舍、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购销”等五统一模式,实行“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合同制约、盈利分红、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在管理上还建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合作社章程和入社条件,并依法选出理事会和监事会,使合作社与养殖场、户通过签订合同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目前,各地建立的生猪合作社具有多种模式,如“公司+合作社+养殖场”、“合作社+养殖基地+农户”、“合作社+养殖小区+农户”、“合作社+养殖场户”等。通过这些模式,可把养殖场、户吸纳到养、供、销、防一体化经营之中,形成联合舰队闯市场,使大家都获得更高、更稳定的经营效益。

二、建立生猪合作社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仍以小规模和千家万户的散养方式为主,不仅限制了现代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而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严重影响到农民发展生猪养殖的积极性和增收致富的进程。因此,只有坚持以生产规模化、管理科学化、经营集约化、服务一体化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养殖方式的转变,才能提高生产水平,确保质量安全,增加养殖收益。而面对千家万户分散养猪这一国情,当前在我国推广建立生猪合作社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推广高新科技。合作社可以利用网络等形式开展本行业的信息交流,实行信息的共享;可以以会议等形式组织本行业的技术培训,实现技术交流;可以联络本行业的资源交流,实行资源共享;可以以走访等形式进行本行业的服务推广,实现互惠互利;可以以协助管理的形式搭建本行业的专业平台,实现绿色健康的养殖模式,促进高新科技的推广与运用。

2. 组织化程度高,可发挥群体优势。合作社可利用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优势,为大家排忧解难,解决分散单干办不了的事。在生产方面,可避免信息闭塞,盲目生产;在技术方面,可发挥优势,加强管理,减少疾病风险,提高生产水平;在销售方面,可避免因分散经营、产销脱节而影响收益问题的发生。

3. 有利于实行标准化生产,增强产品竞争力。目前,我国生猪饲养标准化水平较低,影响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只有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才能增强竞争力,确保生猪持续发展。生猪合作社就是要通过社员自律,行业管理,实行统一建舍、统一服务、统一防疫、统一购进、统一销售,搞好生猪饲养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依靠质量占领市场。

4. 实现产业化经营,带动社员增收。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搞产业化就没有出路。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强化服务功能,完善创新机制。生猪合作社是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也是连接产供销的桥梁纽带和承担服务功能的载体。通过合作组织形式,能够实现产业化经营,带动社员增收。

三、加入生猪合作社益处多多

生猪合作社以“互惠互利、互为双盈”为原则,其职能任务就是为社员办实事:搞好产销衔接,拓宽市场渠道;推广优良品种,提高技术服务;供应养猪物资,减轻社员负担;改善饲养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联系当地政府,支持养猪生产,用足用活政策,争取扶持奖金;协调小额贷款,解决资金困难等。总之,生猪合作社能为养殖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1. 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通过建立统一的兽医防疫体系,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负责兽药使用认证、招标采购和配送供应,防疫技术的宣传推广,疫情信息的搜集和预警等项工作;同时,还可以与畜牧部门联合健全各级防疫体系,承担各繁育场的兽医防疫服务,提高生猪养殖的安全性。加入生猪合作社,社员减少了又买又卖的麻烦,可专心搞好养猪,既省心又省力。

2. 消除中介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合作社统一收猪,因减少了中间环节,价格肯定高于市场,所以增加了社员的养猪收益;合作社还有可能实行期货价、封闭式合同价、“成本+固定利润”等,从而规避市场风险,降低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使养猪者得到既得利润,实现稳定增收。

3. 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提高饲养水平,保证产品质量。加入合作社能够享受及时、优质的技术服务,有利于改善饲养管理,养好猪,使生猪多成活、多出栏,降低生产成本;加入合作社还能享受规范化的管理,使养殖场、户能够科学用药,标准化饲养,从而保证猪肉质量安全,提高产品的信誉度。

4. 享受优惠政策,解决资金等困难。合作社能够协调金融机构,优先为社员办理小额贷款,解决资金等实际困难,同时,通过合作组织形式,社员还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此外,通过合作社,社员与龙头加工企业的关系不断巩固,越来越密切,最后融合为一家,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分享产业化经营各个领域的利润。

养猪合作社 篇4

1 新时期合作社养猪项目运作状况

1.1 合作社养猪产业运作的创新模式

畜牧养殖行业的发展是我国整体产业结构中的核心内容, 一直以来, 我国对于畜牧养殖产业链的经营与管理都十分重视, 为了能够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以及社会各领域对于相关农副产品的大规模需求[1]。国家对该领域建设的投入力度较大, 基于此, 探索新时期合作社养猪产业运作的创新模式, 结合农村合作社养猪项目的优秀运作经验, 定能夯实合作社养猪项目发展的基础, 并能够促进相关畜牧业产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革新。

1.2 合作社养猪项目中的技术手段

在我国当前农村畜牧产业领域中, 合作社运作机制已被绝大多数农民接受, 并且积极投入到合作社的运营与管理系统之中。从总体情况来看, 养猪合作社运作模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创新性, 体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 合作社模式所受到的政府扶持力度有所加强。我国各地方的财政资金已经注入到当地合作社项目之中, 应用于养猪技术的实施、生猪品种改良等环节, 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另一方面, 创新传统的养猪技术模式。将“无公害养殖”手段、发酵床养猪技术、生态工程技术等多种新兴技术手段引入到合作社养猪项目运作过程中, 且所用的牲畜防疫产品、饲料等更有保障, 因其是通过逐层审核以后才下放到合作社管理程序中, 便于农户直接应用优势技术或采纳实践经验[2]。

2 新时期合作社养猪产业技术及其实践状况

现阶段, 我国地方农业服务中心的构建, 给我国农林牧渔产业带来了科学化的养殖思路, 尤其是合作社养猪产业项目的提出, 提升了养猪产业技术的普及率以及生产管理的实际效率, 这便能够改善畜牧产业经济总产值的提高[3]。但就目前来看, 对于猪的饲养过程以及技术手段的执行效果而言, 仍需要在农村普及更多科学养猪技术知识。

2.1 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创新降低了猪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养猪产业在实际运作中, 不仅需要构建温度适中、环境优良的猪舍, 还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养猪技术来保障畜牧产业的生产效益。当前, 通过创新并实践发酵床养猪技术, 能够有效降低猪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生猪遗传改良技术的创新提升了猪饲养户的经济效益, 凸显出合作社养猪项目的运作优势。此外, 通过生态工程技术手段的应用来提升新时期合作社养猪项目的社会效益。其中, 发酵床养猪技术便是我国新时期合作社养猪产业技术中最核心的技术手段之一, 该技术是运用生物本身的自然属性来促使发酵床中的菌种分离, 从而起到猪粪便的性质转化作用, 降低猪粪便对环境的污染[4]。在创新技术的过程中, 需要在选择垫料以及猪饲料营养配置等方面多下功夫。

2.2 生猪遗传改良技术的创新提升了猪饲养户的经济效益

生猪遗传改良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创新, 实质上是我国新时期农村合作社项目管理过程中构建的“优质种猪选育与制种体系确立”环节当中的一个分支。生猪遗传改良技术的实施, 进一步完善猪繁育体系管理, 从而令猪育种更优质, 提升猪的存活率[5]。具体来看, 生猪遗传改良技术的实施应注意诸多细节管理, 最重要的是要保证生猪的营养搭配合理, 保证其健康生长, 以备进行种猪的遗传改良工作。例如, 枣庄市薛城区庞大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引进优质莱芜黑猪与当地猪杂交, 并将繁育的仔猪提供给合作社社员进行养殖, 改良了猪肉品质, 提高了社员收入。生猪遗传改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不仅能够提升合作社规模养猪项目的经济效益, 还能满足畜牧业市场对生猪及其副产品的实际需求。

2.3通过生态工程技术手段的应用来提升新时期合作社养猪项目的社会效益

鉴于畜禽养殖产业的特殊性, 通常情况下, 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畜禽喂食科学合理的营养饲料或药物, 以保证畜禽自身健康。基于此, 既然是通过合作社这一组织来拓展产业规模, 则必然需要通过生态工程技术来降低畜禽粪尿等物质给周围环境所带来的污染。具体来说, 畜禽的粪尿污染可以通过生态工程技术处理的手段来治理, 这一过程实质上便是采用合理规划畜禽废物污染的策略来降低该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废弃物。实际上, 对于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而言, 需要将资源整合起来运作, 例如, 畜禽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那么在对其进行处理时, 要本着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 采取最有利于畜禽废物再循环利用的模式来治理生态环境污染, 不仅能够净化生猪的生存环境, 改善合作社的饲养条件, 而且还能保护生态环境。

3 合作社养猪产业实践技术的发展方向

实质上, 以合作社的运作方式来拓展养猪产业项目的渠道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养猪合作社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下:农户担心合作社政策不稳定, 进而担心猪的价格出现波动, 个人难以掌控畜牧产业市场的变动状况。此外, 还担心猪饲料出现持续上涨的情况, 从而导致农户不敢扩大规模饲养猪, 从而影响到了我国总体畜牧产业的市场供求状况, 以及产业的发展方向。针对这种情况, 需要在养猪产业项目中融入发酵床养猪技术、生猪遗传改良技术等新型生物科技手段, 以此来提升全国范围内的合作社养猪产业项目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总而言之,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极为迅速, 经研究, 农村合作社项目的运作管理及技术创新为养猪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 发酵床养猪技术、生猪遗传改良技术、生态工程技术等手段的运用, 促使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改换了旧思路, 并朝向科技兴农、科学饲养的方向发展。通过发酵床养猪技术等内容将牲畜养殖技术与粪便污物综合处理以后, 不仅能够改善合作社的规模化饲养环境, 而且还能够起到一定的生态保护作用。由此看来, 诸多养猪技术手段的创新值得在相关的领域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发, 高玉鹏.宁夏养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J].宁夏农林科技, 2013 (12) :101-102, 122.

[2]旷浩源.农村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扩散的关系研究——以G乡养猪技术扩散为例[J].科学学研究, 2014 (10) :1519-1521.

[3]侯久飞.普及科学养猪技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2012《中国猪业》养猪技术大讲堂在湖北荆州隆重召开[J].中国猪业, 2012 (11) :4-11.

[4]邝小军, 应若平, 旷浩源.乡村农业技术扩散中社会资本效用的个案分析——以浏阳市马家湾村养猪业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4) :46-47, 59.

养猪合作模式推广 篇5

养猪就怕冇好品种,猪发病不能及时发现和医治,这些以前农民养猪所担心的问题,下一步都有可能得到解决。今天,我就来给农民朋友讲一讲正大集团正在全市推广的标准化养猪模式,农民朋友可要听好了,也许对你蛮有帮助。

以前传统法子养猪,不但设备简陋,环境差,一旦猪得了病,农民往往束手无策讨哑气,养猪效益自然就差。正大集团推广的标准化养猪模式,就是以公司加农户的合作形式,采用正大集团五良配套的标准化模式,即采用正大优良品种、正大优质饲料和科学的饲喂程序,采用封闭饲养、冬能保暖、夏能降温且能自动控制的标准化猪舍,采用同源引种、全进全出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并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它具有与产业化配套、投资小见效快、适应广大乡村、便于管理等优点。农民朋友再也不用为猪的品种、疾病等问题发愁了。具体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形式的大型养殖模式,即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按正大高标准建造的猪舍(包括养殖设备等固定资产),1200头规模的种猪场,农民投资总固定资产30%约200万元,1000头的肥猪舍,农户投资总固定资产的30%约18万元,其余70%均可在政府和正大集团的帮助下从国家开发银行获得贷款,并组织饲养,收取代养费;或将标准化猪场承包给正大集团,收取承包费;也可按正大标准自行修建自行饲养,正大集团提供全程的技术服务、销售服务;另一种为比较适合农民的小型养殖模式,即农民按正大标准建造120头规模的肥猪舍,以合作或自养方式进行肉猪养殖。

据了解,种猪场的建设目前已在兴国高兴、于都仙下启动,在建小型标准化猪舍5栋。预计到2014年,赣州可达到年出栏生猪200万头的规模,将给养殖户带来2.6亿元的收益。(介绍了正大集团积极推广“四良配套”养殖理念及“政府+银行+农户+公司”四位一体的养殖模式,带动企业(农民合作社)发展标准化育肥猪代养园区(农民建设按照正大集团的标准建设育肥猪园区,正大提供仔猪、饲料、疫苗药品及技术服务,待肥猪出栏后,公司收回所有猪只,农户获得稳定的收益,公司在城市进行肉食品品牌化经营运作)。延安地区目前已建设了洛川、枣园、安塞等三个规模为2200头的育肥猪园区,目前长势优良;该项目改善了猪产业原有的养殖模式,从而为提升整体猪产业水平起到示范作用。

养猪合作社 篇6

论坛分为主旨演讲和讨论交流两部分。陈焕春院士、鲁满新社长、王建华会长、王劲平总监、李家连博士、栾志锋秘书长、胡贤和会长7位嘉宾围绕养猪产业链供给侧改革和合作创新每人作了15分钟主旨演讲。讨论交流阶段, 何信龙总经理、童光辉总裁、卢文国经理、汪长春副主编针对养猪产业链供给侧改革和合作创新发表了各自的高见。参会嘉宾就各自关注的话题与现场专家进行了互动交流。

养猪产业链供给侧改革暨合作创新论坛是公益行业论坛, 邀请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专家、企业家及规模化猪场负责人深入研讨, 旨在促进养猪产业链供给侧改革和企业间的合作创新, 促进养猪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论坛给予每一位参会人士机会发表意见。该论坛2016年4月15日首次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即以其主题重大、形式新颖、专家层次高深受与会者青睐。

养猪合作社 篇7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互助机制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 农产品的产量逐年增加, 困扰我国多年的农产品数量安全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但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 质量安全问题却日益严重。近几年来, 从“敌敌畏”咸鱼到“苏丹红”鸭蛋, 从“瘦肉精”猪肉到“三聚氰胺”奶粉, 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已经成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应对国外绿色壁垒、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仅仅依靠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外部监控是难以完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此, 有必要利用第三种力量即农民专业合作社来弥补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局限, 并从农产品生产的特点出发, 构建包括农产品生产者在内的具有多元主体的监控体系, 通过内外部共同监控,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1]笔者在此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以四川省西昌市鑫源养猪专业合作社为例 (文中简称“鑫源合作社”) , 从微观的层面深入剖析农民专业合作社 (文中简称“合作社”) 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互助机制和运行机理, 并对合作社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后续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二、鑫源合作社及其“生态放心猪肉生产模式”

西昌市鑫源养猪专业合作社是养殖户联合自产自销抱团闯市场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合作社法》,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 由原西昌市马道镇大堡村养猪场负责人戴大明发起, 由10户养殖户和1名兽医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设立。合作社的全体设立人召开了设立人大会, 通过合作社章程, 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合作社盈余采取以下分配方式:首先是公积金、公益金提取, 比例为盈余总额的20%;其次是社员“二次分配”[2]由于准市场契约型的“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涉及到农产品的价格、数量、品质要求和资金、技术、信息等服务以及对合作剩余的分割, 农户成为了“部分剩余的索取者”, 并且它又符合我国农业分户经营的特点, 因而它一度成为各地实践和政府所倡导的主要形式。但是, 由于公司和农户利益的对立性并未根本改变, 在公司对生产过程监督成本过高和农民诚信意识、质量意识缺失的条件下, 公司对农民生产活动的控制能力有限, 产品数量偏好导致农民“搭便车”的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公司收购的农产品并非总是能够完全达到订单规定的质量标准。[3]这种组织形式中, 由于公司和农户双方的垄断势力不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农产品质量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以及公司与农户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形成了契约的不完全, 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合作更多倾向于有限次博弈 (finite gaming) , 从而导致该组织模式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如图2 (B) 所示。

(3) “重复博弈”结构:

“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合作社属性与农业生产特性高度耦合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传统的依靠外部监控为主的方式相比, 合作社得以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源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与农业及农产品生产特性高度的一致性。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环节多、过程复杂的特点, 农产品从生产、加工、销售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 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和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出现威胁质量安全的可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同类农产品生产者依据“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等合作社原则组成的, 具有重复博弈 (repeated game) 的性质, 对本组织成员的生产经营行为具有较强的协调和约束作用。[4]由于合作社成员间利益连接紧密, 生产区域相对有限, 加之农村特有的熟人社会特点, 都便于对成员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因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具有其他组织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以鑫源合作社为例, 合作社通过台帐记录、联络员或技术员上门督查来掌握社员的生产信息, 基本消除了农户隐瞒真实信息的可能性。因为同行之间隐瞒的难度较大。如“瘦肉精”问题, 使用过“瘦肉精”的猪呈现出什么特点同行一目了然, 而且合作社内部随时随地的上门查验也变成可能, 这对社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构成了极大的压力和风险。

3.地缘群体性的空间分布: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环境保障

地缘群体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群体, 是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以居住关系为基础, 由同一地方的农民发起成立。合作社对农产品质量控制的效果还取决于它生存的地缘群体性环境。该环境包括合作社所在区域的社会文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传统观念等。自我国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产生了大量游离于传统单位组织体系之外的多元利益主体, 政府在这些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了权力真空和信息的堵塞。[5]也就是说, 农村社会正式组织和正式制度的供给是严重不足的, 难以满足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 需要通过非正式制度来填补。所以, 专业合作社这样的组织形式, 不仅迎合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且其组织形式也符合农村社会这个特定群体的实际情况。在农村以亲情为主要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里, 合作社的所有成员都几乎是亲戚或邻居, 很容易做到相互监督, 这就有利于合作社对其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据笔者调查, 鑫源合作社成员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地缘性特征, 成员相互之间平均不到20分钟的车程, 有的步行数分钟即可到达, 大大降低成员之间相互监管的成本。

4.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政策保障

现行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扶持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合作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积极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七章五十条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地设施建设以及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服务。第五十一条规定: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国家还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也就是说, 合作社从事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等“三品” (基地) 的认证开发和推广将得到财政扶持, 与此同时, 还可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获取贷款支持。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在鑫源合作社的发起及成立过程中, 地方政府按照该合作社注册资金1∶1的比例配套专项扶持资金, 合作社可以在固定资产 (检测设备、冷藏设备、信息系统) 、技术培训、宣传资料等方面申请地方专项资金的扶持。

四、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反馈机制

1.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合作社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在农产品数量安全基本满足以后, 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百姓的饮食消费观念已经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合作社利用自身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先天优势, 注册绿色商标, 生产绿色生态农产品正好满足了人们的现实需求, 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效应, 又大幅度地提高了合作社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为其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对鑫源合作社的调查中发现, 自“鑫源生态放心肉”投放市场以来, 已受到消费者的普遍青睐。消费者反映:“宁肯少吃二两肉, 也要选吃放心肉”。

2.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合作社承载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内容

目前, 农业领域中的技术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是技术应用不当导致的风险。主要指农药、兽药、化肥等投入品的错用、滥用等不规范行为, 成为引发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二是技术应用不足导致的风险。在产后分级、包装方面绝大部分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都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 既没有加工、分级包装, 也没有品牌商标, 产地、品种、品质等特点都无法体现, 质量很难达到优质要求。然而, 自经典合作社思想诞生以来, 合作社长期坚持“教育、培训与信息”和“关心社区”等原则, 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技术已成为教育和培训的重要内容, 合作社通过对社员的集中培训和投放宣传资料, 大大提高了农户的食品安全意识。与此同时, 合作社为社区提供绿色生态的农产品也成为合作社关心社区、服务社区的实际行动。如四川省洪雅县兴发养猪合作社5年来免费举办培训160多场次, 向合作社成员及周边农民传授养殖技术和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参加培训的农民达2万余人次。[6]鑫源合作社自成立以来, 也是始终坚持“把绿色奉献社会、将健康带给亲人”的生产经营理念, 为消费者提供了安全、放心的高品质的猪肉产品。

合作社内部具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形式, 外部亦具备特有的生存环境和扶持政策, 因此, 能够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逆向选择、生产的小规模化和流通的分散化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困难等诸多难题;反过来, 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成为合作社在市场经济中提升核心竞争力有效手段, 并将其作为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载体, 合作社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之间形成了完整的互助机制, 如图3所示。

五、政策建议

目前, 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异常严峻。然而,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属性与农业生产特点高度耦合, 为破解农产品质量安全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普遍价值。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过程中发挥更积极和更持久的作用, 笔者结合调查实际,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型合作社

将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型合作社。一方面, 应鼓励地方围绕优势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合作社, 壮大一批“有一定生产规模、一定加工能力、一定品牌影响、一定市场竞争力且组织规范、运作正常”的大中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 也要充分发挥合作社在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组织和制度优势, 组织合作社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 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制标”的要求, 统一制定和实施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标准, 做到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 使合作社成为农产品安全生产控制的主体和生力军。[7]

2.改进政策补贴方式, 提高合作社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 建议政府增加流通环节的补贴。在现有的补贴方式中, 政府更侧重于生产环节的补贴, 比如固定资产的采购、合作社成员的培训、生产记录档案的建立等。然而,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中, 其生产成本将高出市场上平均成本, 结果导致绿色生态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缺乏竞争力。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鑫源合作社为了达到绿色生态猪肉标准, 要求在生猪出栏前45天启用熟化粮食喂养, 而仅这一项措施, 将使合作社的生产成本比普通猪肉多支出2元/市斤。 (2) 因此, 建议政府对合作社农产品的流通环节进行补贴, 比如对合作社的直销门市进行税费优惠或减免, 对“农超对接”农产品的超市进场费、上架费进行补贴, 以鼓励绿色农产品走进超市。 (3) 其次, 还可对农产品安全检测环节提供专项补贴。比如, 政府可对合作社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检所需的相关设备进行补贴, 争取在合作社内部有一套简易检测设备。

3.落实合作社内部奖惩制度,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奥尔森认为, 相容性集团实现其共同利益仅仅是种可能, 因为它还是绕不开集团成员的“搭便车”行为倾向问题, 其解决办法是通过建立一种“有选择性的激励 (selective incentives) ”的动力机制, 对集团的每一个成员区别对待。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起来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具有相容性集团的基本特征, 亦面临解决合作社与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因此, 为了确保合作社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 建议对于那些坚决执行合作社内部质量控制条款的成员, 除了使他能获得正常的集体利益的一个份额之外, 再给他一个额外的收益, 如额外的奖金或荣誉等;而对于违反内部质量承诺条款和损害合作社整体声誉的成员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以防止“搭便车”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任国元, 葛永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09) .

(2) 徐金海.“公司+农户”经营组织的制度缺陷及其改进思路[J].农业经济, 2002, (12) .

(3) 郭晓鸣, 廖祖君.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的形成机理与制度特征——以四川省邛崃市金利猪业合作社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 2010, (05) .

(4) Y ifu L in.Collectiv ization and Ch ina's A gricu lturalC risis in 1959~1961[J].Journal of PoliticalE conom y, 1990, (12) .

(5)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6) 任格.农民专业合作社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N].中国工商报, 2010-06-02.

(7) 李廷友.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主体作用[J].农村经营管理, 2009, (02) .

养猪人如何走出养猪困境 篇8

1 从广义方面分析形成养猪困境的根源———生猪市场波动

1.1 养猪规模的形成缺乏政策指导与规范

养猪规模的形成与生猪市场价格的波动关系。生猪价格是按照供需关系的变化, 自然形成的 (除某联合型企业垄断外) 。如改革开放以前, 由于经济落后, 居民生活水平低。居民餐桌上的猪肉是靠散养户+国营食品公司供应 (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下的养猪, 虽然利润薄微但没有任何市场风险。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全国经济得到了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从而增加了对猪肉的需求量。居民对猪肉供应已市场化, 但是养猪还没有形成专业化, 依然由散养户支撑市场, 致使1997年的生猪市场价格从每千克7元, 升至每千克11元左右形成当时的高利润行业。在市场需求和高利润的驱动下, 小型养猪专业户 (100头左右基础母猪) 如雨后春笋一样建起, 从而掀起了中国第一次养猪高潮, 同时形成了生猪市场波动———养猪市场风险的形成。

由于突如其来的养猪高潮, 使生猪市场供应量持续超出居民消费量, 生猪市场价持续走低, 养猪呈严重亏损状态。由于长期亏损, 使养猪资金链断裂, 养猪业最容易出现大规模灾难性疫情。例如, 2005年~2006年生猪市场价持续走低, 原料价格不断上涨, 为了维持猪场生存, 大部分猪场使用劣质原料 (如霉变玉米) , 减少保健等保障性措施的资金投入, 造成灾难性疫情。即2006年~2007年全国猪场, 出现高热病疫情。由于行情加疫情, 养猪人失去养猪信心, 大规模退出养猪界。生猪市场供应量严重低于市场消费量, 造成生猪市场供应量紧缺, 生猪价格强势回升 (7~21元/千克) , 养猪又一次出现高利润。2008年, 大多数资金雄厚的个人和企业, 看到养猪的暴利, 建厂养猪 (如河南和山西原来的煤矿老板、房地产商、国营企业等纷纷参与养猪) , 从而催生了中国第二次养猪高潮, 为生猪行情持续低迷, 养猪严重亏损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 在自然条件下, 生猪市场价格, 由生猪市场供应量所决定 (国家储备调控对市场影响显现微弱) 。因此, 呼吁国家相关部门, 应根据居民生猪需求量, 结合区域养猪企业密度、猪场污染物排放量, 以及无害化处理程度等, 制定相关养猪标准及相关养猪政策, 从根本上解决生猪市场出现大的波动, 减少养猪行业市场风险, 增加人类环境及餐桌安全。

1.2 养猪企业缺乏市场经济宏观评估, 没有自我抗风险措施

我们养猪人也该考虑, 不能把一筐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就是说, 加宽养猪产业链, 充分利用资源, 变废为宝, 增加盈利渠道、提高猪场自身造血能力, 从而抵抗市场风险。即, 采取走养猪与有机种植相结合横向发展模式, 养猪产生的粪便, 进行沼气发电并网, 沼液经过过滤加工成液态有机肥, 沼渣经过加工成固态有机肥, 进行种植无公害有机粮食或者无公害有机蔬菜。有机粮食或者无公害有机蔬菜再供应给特定的超市, 从而降低因行业波动带来的损失。多种经营模式解决了养猪严重环境污染的问题, 变废为宝, 又为居民餐桌安全, 提供了保障。对于养猪人来说, 拓展了盈利渠道, 分摊了养猪市场风险。以下与养猪同仁共同分享几个成功典范:

1.2.1 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借助土地流转, 租赁坡地造池塘、在池塘中种植莲藕, 养殖鱼虾, 又形成了池塘立体种养。

1.2.2 随州市共富牧业有限公司, 采取年出栏10万头仔猪的养猪公司+生态科技园+1000亩油茶园。成功运营种养相结合模式。

1.2.3 新蔡未来再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鹤壁市秀田牧业有限公司等都是猪场+有机肥+发展有机蔬菜大棚种植等, 种养结合的多种经营, 成为养猪企业良性发展的典范。

1.2.4 对于养猪规模较小的猪场, 可以采取养猪合作社的形式再与种植合作社进行联营, 或者猪场自建无公害有机特色种植 (规模不一定大, 只要突出特色) 相结合的模式。如:广西一个200头基础母猪场, 采取早上饲喂木薯渣加预混料, 上下午在山坡树林中放养 (上坡还放养柴鸡) , 猪鸡直接被香港老板高价收购。

2 从狭义上讲, 养猪人的困境, 在于猪场利润空间问题

养猪的利润, 是生猪成本价与生猪市场收购价之间的差距。在生猪市场行情低迷时, 养猪成本高于生猪市场价越多, 猪场亏损越严重, 先被淘汰的可能越大。被淘汰的养猪场数量多少, 直接影响到生猪市场价回升的早晚。因此养猪成本是决定被提前淘汰, 还是坚持留下来迎接高利润的关键。笔者认为影响养猪生产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猪场生产成绩差造成猪场高成本运营

猪场生产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力量薄弱, 没有充分利用猪场内和外部资源, 组建技术团队, 长期支持技术场长工作 (现在靠一个人, 猪场是养不出理想成绩, 要靠团队力量, 才能使猪场出现稳定的理想成绩) 。多数猪场, 一套防疫程序、保健程序、消毒程序使用N年, 造成每头生产母猪, 年平均提供合格出栏育肥猪仅在14头左右, 无形中加大了生产成本。

河南焦作某600头生产母猪规模猪场, 平时从不与外界交流孤立独行。2007年11月~2008年上半年, 发生保育阶段仔猪疫情, 死亡率在80%左右, 死亡率最高时致使猪场总存栏降至1767头。这时慌了手脚, 多次邀请各路专家为其猪场治病。经专家诊断为, 副猪嗜血杆菌与多个细菌混合感染, 并推荐使用大量高科技药物 (如进口头孢类) 进行治疗。结果是时好时坏持续数月。从防控方案看, 全部是治病, 没有看到防疫、消毒等预防改进措施。最终在母猪防疫程序增加接种, 相应血清型副猪嗜血杆菌疫苗;调整分娩舍乳猪保健程序 (把原来采用, 进口长效土霉素三针保健, 调整为采用国产头孢进行保健, 把潜伏在机体内的副猪嗜血杆菌在萌芽状态给与解决) ;调整保育舍消毒程序 (即:把原来保育舍空栏时采用的冲洗+喷雾消毒+火焰喷烧消毒程序, 调整为冲洗+喷雾消毒+封闭熏蒸消毒+空栏彻底对环境消毒) 。半月后, 猪场生产逐渐正常化。

一个猪场应与大专院校、有服务能力的相关合作企业, 组建技术保障团队, 定期入场帮助技术场长, 查找影响猪群不稳定因素, 以及管理漏洞, 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防疫程序、保健程序、消毒程序等保障性措施, 应根据本场养殖时间、季节、易发病以及周边疫情变化而调整, 来适时为猪群健康保驾护航。只有猪群健康了, 生产成绩才能最大化,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2.2 猪场员工薪酬待遇不断升高, 增加生产成本

目前猪场员工薪酬待遇不断升高 (2000年以前猪场员工薪酬待遇600~900元/月, 如今同等规模的员工薪酬待遇在1800~3500元/月) 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思路, 采用现代化设备, 有效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 减少员工使用量,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2.2.1 如南宁市才福养殖场, 400头生产母猪群, 在2003年, 投资31万元建自动投料系统 (设备当初预计使用寿命10年合计每头母猪年投资77.5元) , 使用至今。原来1个工人饲养400头育肥猪, 自从安装自动投料系统后, 每人轻松饲喂1000头育肥猪, 每头饲养成本直接减低10.8元 (1800×4÷400-1800×400÷1000=10.8) , 总计年节约100000元左右。

2.2.2 河南信阳某1000头养猪场, 基础生产母猪, 规模场2014年初投资70万元 (建设备当初预计使用寿命10年合计每头母猪年投资70元) 自动投料系统, 预计年底在使用工人方面节约成本24万。

猪场投资自动投料系统, 不但没有增加成本, 反而节省了成本, 而且解决了饲养员难找的问题。

2.3 四季环境温差造成猪场营养浪费

采用自动控温系统, 营造适应猪只生产小环境降低营养浪费。

河南焦作武陟师范猪场, 2007年全场猪舍建设地暖 (冬季供暖系统) 和水帘 (夏季降温系统) 致使全年料肉比 (育肥阶段) 保持在2.5左右。

曾经有位专家讲:“养猪等于养温度”, 很经典。严寒的冬季, 人类要么加厚衣服, 要么开暖气, 我们的猪呢?只有加大采食量御寒, 到了炎热的夏季, 只有增加饮水量等自我调节适应高温的环境。由于加大饮水量减少日粮采食, 造成断奶仔猪体重下降, 从而浪费了仔猪生长潜力, 降低了保育阶段成活率。无形中增加了养猪成本。只有为猪群创造舒适的生存、生产环境, 它才能够创造出理想的生产成绩。

2.4 由于过于传统的原料供应以及一成不变的日粮配方, 造成养猪成本过高

2.4.1 如江西小麦市场价2. 4元/千克, 玉米市场价2.9元/千克并且还存在霉变现象。如果使用小麦代替玉米, 不但降低原料成本, 而且降低了因霉菌毒素污染, 所带来猪群不稳定因素。

2.4.2 猪场四季配方和实时原料变更成功案例分享。淇县泰瑞牧业, 采用四季变动配方 (日粮营养) +小麦型日粮, 连续三年生产成绩总结如下如下:

注:母猪年均出栏, 意思是说母猪年平均提供合格商品猪出栏数。此成绩图来自于淇县泰瑞牧业三年生产成绩, 复制与此, 仅供分享。

猪只日粮的大宗原料, 应该根据市场价位选定 (2013年至今玉米市场价低于小麦价位) , 但是大宗原料的品质也至关重要。

科学养猪—发酵床养猪技术问答 篇9

发酵床零排放绿色生态养猪技术对猪群没有要求, 适用于公猪、后备母猪、怀孕母猪、产房、保育猪、育成猪、野猪、小香猪、藏香猪等各阶段猪群猪类。

2.采用发酵床零排放绿色生态养猪技术, 是否还需要正常免疫?抗生素等药品能否减少?

应用发酵床零排放绿色生态养猪技术, 正常的免疫程序不可减少, 特别是规模化养猪场尤为重要, 但抗生素等药品的用量可逐步减少, 减少量一般可达到50%以上, 规模化猪场全部采用该项技术, 正常运行半年以后, 药品使用量还会锐减。

3.猪栏中为什么要留硬地平台?可以不留吗?

硬地平台主要作为猪只采食和活动场所, 盛夏季节还能供猪只栖息, 特别是公猪和育成猪栏提倡留用, 建有自动饮水台的保育猪栏可视情况少留或不留硬地平台。

4.饮水装置如何安装设置?

饮水装置的安装设置, 必须满足滴漏跑冒和饮水外溅时以不太浸湿发酵床垫料为原则, 通常保育猪栏设置饮水台, 饮水台下设导水管, 能将滴水及时排出;育成猪水嘴可设置在栏舍外侧, 滴水直接排入外面排水沟。老猪舍不便改造的也可以在比较潮湿的饮水器周围多添加新鲜垫料来平衡过多的水分。

5.如何配置发酵场?垫料制作与有机肥生产能否共用一个发酵场?

规模化猪场应配备专门的垫料发酵场, 考虑到后期有机肥生产的需要, 发酵场设计应避免重复建设, 两者共用一个发酵场, 但发酵面积应适当增加, 通常万头规模猪场垫料和有机肥生产两用的发酵场面积应达到600~800 m2, 设备共用。

6.常用垫料原料有哪些?木屑是不可替代的吗?

垫料原料除了前面提到的木屑、稻壳、花生壳、秸秆粉等几种常见原料外, 不同地方因资源情况不同, 常用原料是存在差异的, 并非千遍一律。如华南地区的蔗渣、糖渣等, 长江中下游棉花产区的棉秆、葵花籽饼等, 北方玉米产区的玉米秸、高粱杆、花生壳、大豆杆等, 水稻产区的米糠和谷壳, 都可以用来加工作为垫料原料。木屑由于碳供应强度大、供碳能力均衡持久以及通透性、吸附性良好, 通常被各地当作首选原料, 但随着发酵床零排放绿色养猪技术的广泛应用, 木屑来源会受到影响, 所以各地应因地制宜的选用一些性能好、来源广、价格低廉的原料来代替木屑。

7.垫料发酵时间的长短是如何确定的?垫料必须要经过发酵处理吗?

垫料发酵时间的长短是由原料特性及配方决定的, 通常C/N越高, 发酵时间越长, 指征参数为料堆温度, 料堆维持一段时间高温 (50 ℃以上) 后温度开始下降时, 表明发酵过程基本结束。一般情况下, 垫料都需经过发酵处理后才能用作发酵床, 特别是保育栏发酵床垫料无论何时都需先经发酵处理, 但在下面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 垫料可以不经发酵处理, 与益生菌混合后直接作发酵床。

(1) 垫料原料新鲜、水分适宜 (40%以下) 、无腐烂和霉变;

(2) 作后备母猪发酵床垫料, 或作入冬前育成猪垫料。

8.垫料发酵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处理?

垫料发酵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1) 不升温

原因:水分过高或过低;pH值过高或过低, 益生菌的含量不够。

处理方法:调整物料水分;调整物料pH, 加大微生物菌粉或者菌液的含量。

(2) 升温后温度随即快速下降

原因:原料中有机氮含量太低。

处理方法:应适当添加含氮量丰富的有机物料如猪粪、鸡粪等。

(3) 发酵过程中, 异味、臭味浓

原因:C/N (N指氮素原料, C指碳素原料) 过低, 或原料粒度过大, 水分调节不匀。

处理方法:通过补充碳素原料, 调整C/N, 或者降低物料细度, 多搅拌下, 尽量搅拌均匀些, 调匀水分。

(4) 发酵后期氨味渐浓

原因:物料水分偏大, pH偏高, 发酵时间偏长。

处理方法:立即将发酵物料散开或者加入春新菌粉, 让水分快速挥发。

9.发酵床温度过高或过低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如何处理?

影响因素主要是水分和通透性, 有时表现为单因素影响, 有时表现为双因素同时产生影响。

(1) 如果水分偏高和 (或) 垫料过于疏松时, 发酵强度会加大, 温度就会过高, 常用的处理方法就是将垫料稍微压实, 或者补充部分干料后将垫料稍微压实。

(2) 水分偏低和垫料透气性稍差时, 发酵产生的温度向空气扩散慢, 往往会形成局部高温, 通常可以通过采取适当补充水分或者把湿度大的垫料与湿度小的垫料混合下、增强垫料通透性的措施来解决。

(3) 水分过高或过低时, 也会导致发酵床温度过低, 解决的办法就是调节好水分, 保持40%左右湿度。

(4) 垫料通透性过低, 发酵床温度也低, 这时就要通过翻动疏松垫料或者添加新垫料, 来增加垫料发酵强度, 从而提高发酵床温度。

10.不同阶段圈栏大小与常规养猪有区别吗?养殖密度如何调整?

除了保育和育成阶段圈栏大小与常规养殖略有区别外, 其他各阶段与常规养殖基本相同。保育和育成阶段, 圈栏可比常规养殖稍大。保育阶段养殖密度可比常规养殖高, 一般可提高15%以上;但育成阶段应比常规养殖密度稍低, 夏季略低10%左右, 冬季基本持平。

11.夏季和冬季垫料养护应注意些什么?

夏季养护最重要的是尽量控制垫料水分, 降低发酵强度;疏粪时尽量将粪尿集中在比较大的区域范围内, 不必将粪尿局限在某个区域, 可以均匀分布在整个发酵床, 这样发酵床使用时间会更长些。

冬季养护除保育栏有特别要求外, 其它同常规。保育栏的冬季养护也要注意控制垫料水分, 因为保育猪粪尿相对较少, 垫料发酵强度相对偏低, 如水分过大会导致热量损失大, 同时还会导致保育舍空气湿度加大, 造成应激。

12.为什么发酵床垫料要定期补菌?常用的补菌方式有哪些?

微生物的特性是繁殖速度快、生长退化也快;环境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发生变化;此外发酵床日常养护不当也会对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种群数量产生影响。为了确保养殖过程的生态安全性, 必须定期对发酵床垫料补充菌粉或菌液, 使添加的目标微生物始终保持优势种群数量地位, 同时也确保其增殖潜力。通常可结合水分调节、疏粪管理、通透性管理等养护措施进行补菌, 也可通过猪舍加湿管道或者超微喷雾系统喷雾补菌。

13.冬季排湿用的排风扇如何选用和安装, 开启排风扇应注意什么?

冬季由于室外温差的原因, 会导致猪舍湿度加大, 甚至会大量凝结成水珠, 对猪只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通常可以通过安装和开启排风扇来降低圈舍湿度。风扇类型选用民用排风扇即可, 采用负压抽风方式将湿气排出。排风扇应安装在猪舍较高位置, 以减少抽风时舍栏下部的空气流动, 并尽可能安装联动定时或者智能温湿度控制开关, 以便于将排风扇开启时间设置到每2~3 h开启一次, 每次15 min左右。

14.发酵床需要定期药物消毒么?

不用, 如果定期药物消毒, 反而会将发酵床中的一些有益微生物杀灭, 作用会适得其反。可以在猪场内外使用大蒜汁、白醋、百部、菌液等中药类杀菌剂来进行生态化消毒, 培植营造一个良好的猪场小环境。

15.每批次转栏或出栏后垫料如何处理?

只要垫料没到使用期限, 猪只每批次转栏或出栏后, 可适当补充部分新鲜木屑或秸秆粉及适量益生菌菌剂, 调节水分至45%左右, 将垫料在圈栏中堆积或者平铺进行发酵处理, 温度上升到50 ℃以上高温24 h后, 即可作为发酵床垫料重新使用。

16.如何判断垫料使用到期?

当垫料在发酵床中使用达到一定期限后, 其生产能力会逐渐下降, 当表现出以下指征时, 说明垫料已不能继续使用, 需将垫料全部清出, 重新更换新垫料。

(1) 在各项养护措施得当、到位的情况下, 氨味、臭味渐浓;

(2) 垫料用手指轻轻揉搓便全部变成粉末;

(3) 垫料遇水成泥浆状, 干垫料部分已全部成黑泥土色;

如果垫料使用到期, 但还没到转栏或出栏时间, 可以临时采取以下措施, 待转栏或出栏后, 再清栏更换垫料。

(1) 适当补充没经过发酵的新鲜木屑。

(2) 如果通过补充新鲜木屑还没有明显作用, 可清出部分垫料后再加新鲜木屑。

17.如何延长垫料使用寿命?

延长垫料使用时间, 不仅可以节约垫料成本, 还可减少频繁清栏产生的各项费用, 更可有效提高栏舍的周转和使用效率。但延长垫料使用的前提是必须确保其较高的碳供应特性、对粪尿的持久分解能力以及保持发酵床良好通透性能等。常用办法有:

(1) 合理选择垫料原料。尽量选用耐分解能力强、供碳能力均衡持久的原料, 如锯木屑、棉花秸秆粉、甘蔗渣等;

(2) 确定合理的原料粒度。粒度较小时, 原料比表面积大, 发酵速度快, 垫料消耗大;粒度较大时, 发酵速度慢, 保温性差, 对粪尿的消化分解能力也弱。不同原材料, 最佳粒度差异大, 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也存在较大差异, 可以在实践中进行摸索;

(3) 合理调节湿度。要根据季节、原料、养殖群体、地域位置的不同, 在满足能及时消化分解粪尿的前提下, 通过控制湿度适当控制发酵强度, 尽量避免无效发酵产生。

18.垫料出栏后如作有机肥使用, 是否还需要做发酵处理?

垫料出栏后如要作有机肥使用, 特别是作商品有机肥出售, 必须经过进一步的发酵处理, 因为垫料在发酵床中, 虽已完成初步发酵, 但并没有彻底完成无害化和稳定化过程, 特别是有机质、总养分、水分、pH值、腐熟度等指标尚不能完全符合相关产品规定, 所以需按有机肥的相关规定, 作进一步的发酵处理。

19.发酵床能用多长时间?

发酵床使用寿命是根据垫料的使用寿命来说的, 垫料质量好, 耐腐蚀, 用的时间就长, 一般来说使用锯末多用的时间就长, 能用3年以上。使用秸秆, 就用的时间短, 一年左右就腐烂了, 在发酵床做好之后, 第一次混合的微生物菌, 随着使用的时间, 表面的菌会死亡, 活性降低, 就要补充, 在补充的时间, 可以用1 kg的菌液加30倍的水稀释。翻30 cm喷洒补充。补充的用量很小, 每100 m2一个月补充使用6 kg菌液或者0.8 kg菌粉, 一般每个月翻猪床一次, 顺便补充益生菌一次。

20.那你们这些菌放进去能管多少时间呢?

补充益生菌是要根据发酵床的发酵效果来决定, 有的发酵床自然发酵状态良好。处理粪便也很迅速, 猪舍里面也没有臭气, 就不需要补充, 有的发酵床第一次没有做很好, 不能很好的分解粪便, 猪舍里面有臭气, 就证明发酵床发酵的不好, 就要适当的补充菌液。此外养殖密度大, 产出的粪便多, 也就要缩短补充时间, 一般来说一个月进行猪舍的整体喷洒搅拌, 用菌粉或者菌液进行补充是比较适宜的。

21.就是我家是原来建造的猪棚, 没阳光能改成发酵床吗?

发酵床不依赖阳光!不过有阳光更好, 对生物是有好处的!养殖业需要有空气, 水和阳光, 阳光能消毒, 也能促进猪的健康生长, 增加猪的胆固醇、合成维生素D等, 给猪提供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

22.生态养猪法投资成本大吗?发酵床一平米成本是多少?

生态养猪投资成本主要就是发酵床的投资, 其他都是按原来的模式, 发酵床需要垫料和菌, 我们公司提供的微生物菌每1 m2核算15元左右, 其他就是锯末、稻糠、秸秆、花生壳等垫料。根据地方不同, 垫料成本也不同, 总体上来说, 1 m2成本在30元左右。

23.发酵床有什么弊端?

它无任何弊端。发酵床式猪圈养猪是利用微生物作为物质能量循环、转换的“中枢”性作用, 采用高科技手段采集特定有益微生物, 通过筛选、培养、检验、提纯、复壮与扩繁等工艺流程, 形成具备强大活力的功能微生物菌, 再按一定的比例将其与锯末或稻壳、营养材料、食盐等混合发酵制成品有机复合垫料, 自动满足舍内生猪对保温、通气、以及对微量元素生理性需求的一种环保生态型养猪模式。发酵床式猪舍内, 小猪从出生开始就可以生活在这种有机垫料上, 其排泄物被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或转化;而猪只粪便所提供的营养使有益功能菌不断繁殖, 形成高蛋白的菌丝, 再被猪食入后, 不但利于消化和提高免疫力, 还能使饲料转化率提高, 投入产出比与料肉比降低, 出栏相同体重的育肥猪可节省饲料20%左右, 省去五至八成以上人工劳动。

24.30~50 m2一栏的话, 那一栏可以养多少头猪?

每头猪占地面积在1.5~2.0 m2左右, 30~50 m2大约能养15~30头。

25.一批猪出栏后垫料还需再发酵一次吗?

如果发酵床的损坏不是太严重的话就不需要。

26.垫料养猪必须要经过发酵吗?

一般情况下, 垫料都需经过发酵处理后才能用作发酵床, 特别是保育栏发酵床垫料无论何时都需先经发酵处理, 但在下面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 垫料可以不经发酵处理, 加入益生菌后直接做发酵床。

(1) 垫料原料新鲜、水分适宜 (40%以下) 、无腐烂和霉变;

(2) 作后备母猪发酵床垫料, 或作入冬前育成猪垫料。

27.怎样控制发酵床的温度?

猪圈发酵节奏与温度可人为控制, 要特别快速升温与发酵, 可采取如下一种或几种综合措施:增加益生菌液用量、预先加红糖水活化发酵菌剂、多添加新鲜米糠或麸皮等营养物、增加锯末层厚度、增加翻倒次数并打孔通气、适当调高锯末混和物含水量 (但切忌水分不能超过70%, 否则会因腐败菌发酵分解而产生臭味, 与除臭目的背道而驰) , 等等。调低温度可采用相反措施。内部温度一般不要超过60 ℃, 核心发酵层不超过70 ℃, 发酵床表面温度一般在20~25 ℃左右。

28.怎样调节好水分?温度过大怎么办?

上一篇:消失时间下一篇: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