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华夏上古文明消失的

2024-04-27

谁让华夏上古文明消失的(精选3篇)

篇1:谁让华夏上古文明消失的

谁让华夏上古文明消失的(七)

蜥蜴人孔子“删诗书”,原来的一万多篇诗,被删成仅存300多篇。当年孔子这个恶魔掌握了周朝皇家藏书时,它会仅仅删诗吗?不是,整个的华夏上古历史,上古无数珍贵书籍,都被孔子付之一炬。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上古时期的史书都没有了。

孔子把这些书全烧了,他整理的《尚书》,则把上古历史篡改的面目全非。

我们整个民族的记忆都被篡改了。

苍天有眼啊!2008年,清华简,大量先秦古籍原貌重现人间!证实儒教中过去流传的《尚书》是伪作,让我们感谢几千年前的埋书那位老先生吧。

先给大家看一个重要新闻,之后我们会详细说明。

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被称为“清华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

2008年7月,清华校友,现任清华紫光总裁赵伟国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这批竹简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的。至于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如今已不得而知。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教授评价说,“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

2008年10月14日,清华大学邀请了李伯谦、裘锡圭等11位专家对这批竹简进行观察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这批战国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这批简里有《尚书》。《尚书》本为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列于经典,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秦代焚书,禁止《诗》、《书》、百家语,《尚书》大多佚失。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滕》、《康诰》、《顾命》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在传世本里没有,或虽见于传世本,但后者是伪古文,如《傅说之命》,即先秦不少文献引用过的《说命》,和今天流传的《说命》伪古文不是一回事。

清华简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特别是这种史书体裁和已看到的一些文句,都很像《竹书纪年》。清华简中的《尚书》和类似《竹书纪年》的史书,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3]

第一辑

2010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出版,2011年1月5日,首批成果正式发布,包括9篇文献,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其中,《尹至》《尹诰》两篇述夏末商初之事,《程寤》《保训》《耆夜》三篇内容属商朝末期,《金縢》《皇门》《祭公》为周朝史事,而《楚居》讲述了楚国历史。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认为首批文献有五大学术贡献:重现了《尚书》及类似典籍、澄清了一些学术史上长期争论的疑难、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诗篇、复原了楚国历史及地理、提供了古文字特别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贵材料。

第二辑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收入了一部已经失传2300多年的历史著作,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将之命名为《系年》。《系年》一共有138支竹简,全篇共分为23章,记录了从西周初年一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其中有许多事件不见于传世文献,对《左传》、《国语》、《史记》等典籍有订正作用。

第三辑

《傅说之命》三篇:简文长约45厘米,有三篇,共24支。《傅说之命》是《尚书》的一部分,然而它与东晋时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全然不同,清华简《傅说之命》的出现,和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辑中刊出的《尹诰》即《咸有一德》一样,确证了传世孔传本为伪书。

清华简经过来精心的清理保护、初步释读及研究工作,最终确定这批“清华简”共为2388枚;在清华简发现的一些内容珍秘,在历史上久已失传。其中,整理出来的第一篇简书为《保训》。

首次发现武王乐诗

古文《尚书》重见天日

9篇古籍“隐藏”在100多枚战国竹简中,许多内容系首次为今人所知。《尹诰》真本出土,意味着时隔两千多年之后,真正的古文《尚书》首次重见天日。

《尚书》位于六经之首,是夏商周三代各种重要历史文献的汇编,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清华简”中已发现多篇《尚书》,这次发现的《金縢》等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则是前所未见的《尚书》佚篇。

除《尚书》外,“清华简”中还包含有类似《竹书纪年》的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记载了很多《左传》、《春秋》、《史记》等未有的史事。有学者指出,清华简中的古文原本《尚书》与编年体史书等重要典籍的发现整理,将有可能重写中国上古史。

再证《尚书》系伪本

2013年1月5日,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在京发布,其中《傅说之命》三篇与东晋时期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完全不同,由此证明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系伪造。

本次公布的研究成果共有八篇文献,分别是《傅说之命》三篇、《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及《赤鹄之集汤之屋》。这是自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以来,清华简所出的第三批研究成果。

“第三次重大发现”

“清华简”让我们发现了成批的先秦“秦王焚书”以前传统文化的典籍,这些都属于经史类典籍,包括《古文尚书》。此前,我们成批出土的都是诸子百家的,经史类的还属于第一次。当年王国维曾李学勤提到“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两次,“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而此次清华简的发现意义不亚于这两次,可以称为“第三次重大发现”。

从内容上来看,不光有《尚书》,《诗》、《礼》、《乐》的材料都有。“诗书礼乐”是流传了2000多年的经典,而“清华简”中的这些内容是我们即使过了多少年也会常讨论的。从此次清华简发现的部分《尚书》内容来看,见于《十三经注疏》中的《古文尚书》确实是靠不住的。这批清华简中,应该有20篇左右《古文尚书》的内容,有些篇有传世本,但更多的却是前所未见的佚篇。这对我们认识真正的《古文尚书》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还有与周代历史有关的,包括楚国历史。这些内容过去有些书中有记载,但语焉不详。新发现的内容则可以纠正传统误解、对周代历史的重新审视、建立都有极大意义。由此,这批“清华简”的发现研究,不仅是对文献本身的,还有给我们打开了认识古代的面貌的新视野。

清华简第三辑整理报告

2013年1月4日清华大学举行“清华简”第三辑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的成果发布会。该报告收入失传两千多年,被古代文献称之为《说命》三篇的《傅说之命》三篇。由于内容和此前的《尚书》中《说命》篇完全不同,更加印证了《尚书》系后人伪作。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接受校友捐赠,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约为2500枚。经专家鉴定,“清华简”的内容全部都是古书,其中有许多经、史一类的文献,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为了更好地保护、整理和研究这批竹简,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担任中心主任。“清华简”第一辑和第二辑整理报告分别已于2010年和2011年年底出版。

在本辑公布的清华简中,《傅说之命》三篇非常值得关注,它就是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说命》三篇,记述的内容是商王武丁获得贤臣傅说,并让他努力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等情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篇简文的内容与东晋时期出现的伪古文《尚书》的《说命》篇完全不同,这种情况在清华简第一辑整理报告中已经出现,它再一次证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确系后人伪作。

另外,两篇西周时期的佚诗也是极其重要的文献。其中作于西周初年的《周公之琴舞》为周公及周成王所作,是一组十分珍贵重要的乐诗,堪与备受学者重视的《大武》乐章相比,其内容与周公还政、成王嗣位有关。作于西周晚期的《芮良夫毖》反映了西周后期政治腐败、外患严重的严峻局面,对重新研究这段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刘国忠介绍,清华简是战国中期的历史文献,这是中国文化形成和初步繁荣的阶段,这批竹简是用楚国文字写成的,而且在战国初期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而本次公布的文献对于经学的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学史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刘国忠教授介绍:“据称先秦时《尚书》有百篇之数,经过秦始皇焚书,大多佚失,汉朝初年只有28篇传留下来,即今文《尚书》。汉景帝末年,在曲阜的孔子故宅屋壁中发现了秦代焚书时隐藏的竹简书籍,有今文28篇以外的《尚书》16篇,即古文《尚书》。这一发现导致所谓今古文之争,有非常大的影响。传至现代,‘十三经’中的《尚书》,古文乃是伪书,已经学者论定。而在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写本。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縢》等,但文句与传世本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则是前所未见的佚篇,不见于传世本《尚书》。或虽见于传世本,但后者是伪古文,如清华简中发现有《傅说之命》,即先秦不少文献引用过的《说命》,和今天流传的《说命》伪古文不是一回事;还有如《尹至》《耆夜》等,有待于做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它们对于上古史研究的重大意义难以估计。”

通过对简的编排和读释,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选出第一批发表成果,即《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纪年》),该册收录了《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共9篇简文。其中,属于古文《尚书》一类的文献有《尹诰》篇,专家将其与传世的古文《尚书》中《咸有一德》篇进行比对后发现,清华简《尹诰》属于秦始皇焚书之前真正的《尹诰》写本,而传世的古文《尚书》中《咸有一德》篇与之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另外,清华简中也有《说命》篇,题为《傅说之命》,由3篇组成,部分内容与《国语·楚语》的引文一致,证明是先秦时期《说命》篇的原貌。但比对发现,传世的古文《尚书》中《说命》篇虽也由3篇组成,但其中用的《说命》篇与清华简《傅说之命》完全不同。由此,刘国忠教授认为,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是伪书。

昨天,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在京发布,其中《傅说之命》三篇与东晋时期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完全不同,由此证明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系伪造。

重新认识《逸周书》

除《尚书》外,编年体史书也是“清华简”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史书体裁和已见的一些文句,很像《竹书纪年》。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至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不少新的内涵。

《程寤》在《逸周书》中列有篇题,但内容在宋朝后已亡佚。汉代王符《潜夫论》、晋代张华《博物志》以及《太平御览》、《艺文类聚》中均引用该篇片段,大意为周文王妻子太姒梦见商朝朝廷中长满荆棘,而周文王之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取周人之树种于商廷,预示周朝将要替代商朝。

“《程寤》篇此次重现于世意义重大。”“同时,同样具有重要订正价值的,是《皇门》与《祭公》两篇。”《逸周书》在历史上未得到重视,20世纪以来学者们将出土的金文与其中不少篇章对读,发现许多应是西周流传下来的文献,但由于流传过程中多处出错,影响了学者们对它的利用。《逸周书》中《皇门》与《祭公》两篇,目前学术界普遍相信为西周文献,但正由于上述原因,始终未能很好整理。“而在这批“清华简”中,《皇门》与《祭公》两篇均相当完整,依据竹简内容,可判定它们一定是西周作品,同时可据竹简修订传世本中大量错误。”

《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作品汇编,无名氏编,先秦时总称为《书》,汉人始称《尚书》,意为上古帝王之书。此书后来曾被孔子删改,战国时,《书》在社会广泛流行,约有百篇左右,经过秦朝焚书,大量散佚。至汉初,仅存28篇,由故秦博士伏生传授。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录,故称《今文尚书》。

后来又陆续发现一些用先秦文字抄录的《尚书》篇章,称为《古文尚书》。其中最重要的是西汉前期鲁恭王毁孔子故宅时于壁中发现的一部,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曾由孔安国献上朝廷。此书西晋末年即已亡佚。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共58篇,每篇有称作《孔安国传》的注。到了南宋初年,朱熹等学者开始怀疑梅迹这部书,认为从文字看不像周秦时的文词。到明清时,有更多的学者继续指责梅赜这部书。明·梅鸯作《尚书考异》,清·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清·惠栋作《古文尚书考》,都认为梅赜的《尚书》为伪书。最近出现的“清华简”也证明其所献确为伪书。

很多详细过程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民族对上古历史的记忆,大部分被孔子和秦始皇烧了,剩下的很多被篡改了,然后阴谋嵌植进来了。

苍天有眼啊!2008年,清华简证实儒教中过去流传的《尚书》是伪作,让我们感谢几千年前的埋书那位老先生吧。我们至少可以做出肯定的判断,有邪灵在篡改嫁接进入我们的上古历史!

蜥蜴人孔子“删诗书”,原来的一万多篇诗,被删成仅存300多篇。

当年孔子这个恶魔掌握了周朝皇家藏书时,它会仅仅删诗吗?不是,整个的华夏上古历史,上古无数珍贵书籍,都被孔子付之一炬。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上古时期的史书都没有了。

孔子把这些书全烧了,他整理的《尚书》,则把上古历史篡改的面目全非。

我们整个民族的记忆都被篡改了。

要进行文明的嫁接与嵌植,就必须消灭这个文明的记忆。

单单烧毁皇家藏书还不够,于是,又出来了蜥蜴人秦始皇,灭六国后,烧所有诸侯国国家藏书,并且大规模收缴民间藏书,烧。

为的就是割断华夏文明传承的血脉。

什么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什么统一文字,什么统一度量衡„„

谁去杀你们一家,烧你们的家谱,灭你们的历史,灭你们的记忆,灭你们的文化,把你们的文字、度量衡都统一成它们的,谁就是丰功伟绩了么?

什么统一,分明就是文明的灭绝!要不烧书干什么呢?

文明的征服与嵌植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好几代人的时间去共同努力。

先是孔子烧书,后是秦始皇烧书,但是,光烧书是不行的,书烧光了以后,还要再重新设计这个民族的历史,并且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强行推广。

好,一场大戏又上台了。

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我们不能不惊讶于这幕后设计者可怕的周密的心机!

按照蜥蜴人孔子集团的意志,来一个孔子后人孔安国献书。而这献上的书,已经是被又一次系统篡改过的了!

另外,对于秦始皇焚书是否焚过儒家书,是有争议的,因为提出焚书的李斯本身就是儒家的!罢黜百家其实从秦朝就开始了。

李斯、韩非的老师荀子,是儒家的。按照一些史料上的记载秦国早就官方公行孔子儒教。把李斯、韩非说成是法家,只不过是儒家又一次障眼法而已,把罪恶推给法家,然后儒家好上台。所谓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其实是儒教培养出来的。儒、墨、法三家与蜥蜴人的关系我到下次再讲。蜥蜴人为了它们的阴谋,不只开设了一家学说。

记住,蠕教灭六国,蠕教焚书,蠕教编造坑蠕的故事。

篇2:河南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研究

关键词:关系,华夏,河南

河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长期为帝王之都的所在地, 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历史, 在华夏文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虽然最早的原始人遗骨没有在河南被挖掘出来, 但原始人只有在拥有了稳定的农业生产后, 文明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农业应是各行各业之首。而据考古发现, 河南拥有最古老的有组织的农业文化, 在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的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 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农业和粮食加工工具、最早的家畜骨骼、最早的纺轮和骨针、最早的陶器和陶窑以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粟等, 由此证明裴李岗在8000年前已经拥有了比较稳定的农业生活。那么, 由此推断, 裴李岗文化和传说中神农氏应该是同一个时期。

位于河南淮阳城北的伏羲陵最早建于春秋时代。中原文化认为伏羲为人类的祖先, 所以也称伏羲太昊陵为人祖庙。唐宋年间祭祀人群不断增多, 使伏羲陵不断扩大。女娲是伏羲的妹妹, 也是中华神话里的创世女神, 她用五色石补天, 用黄土仿造自己的形象捏出了人。而在河南淮阳县, 当地很多老百姓都会创造一种叫“泥泥狗”的工艺品, 就是为了纪念女娲、伏羲造人。此种工艺品品种多样、题材广泛、造型神秘。虽然伏羲、女娲已经成了无据可依的神话人物, 但是淮阳的这种地方文化也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一处考证。

继裴李岗文化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 是我国分布地域最广阔, 经历时代最长, 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仰韶村被首次发现, 后经考古人员调查, 它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 目前陕西省的仰韶文化遗址最多。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和华夏民族的祖先黄帝、炎帝基本处于同一时期。

据史料记载, 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为争夺领地, 发动阪泉之战, 黄帝胜, 两个部落融合而成华夏族。这两支部落曾经的活动区域大致在陕西东部、河南大部以及山西和河北等省的毗连地区。华夏族在经历了蒙昧和野蛮阶段后才进入文明阶段。

2002年初在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处仰韶文化时期的特大房屋, 这所房子的居住面积达到了204平方米, 加上回廊的占地面积, 总共遗址面积达到了516平方米, 这在当时不仅在黄河流域甚至是全国范围内都是最大的一所房子。这所规格如此之高的殿堂建筑, 当年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居住的呢?会不会就是黄帝的居所呢?我们已经无从考证。河南襄城县里有一块巨大的砖雕照壁, 砖雕图案描绘的是黄帝采铜的情境。《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 铸鼎荆山之阳。”首山就是现在的襄城县南屋里, 而铸鼎荆山的发生地在灵宝市阳平镇, 与西坡仰韶文化遗址比邻。灵宝市铸鼎塬上的黄帝陵, 相传为皇帝的衣冠冢。黄帝陵前有一座建于汉唐时期的黄帝庙, 里面保存了唐贞元十七年的《轩辕黄帝铸鼎塬碑》, 是国内记录黄帝最早的碑刻。这里和仰韶文化咫尺之遥, 是不是能进一步证明黄帝和仰韶文化之间的关系呢?

文字的出现使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据说黄帝时期的造字官员仓颉是今天的濮阳市南乐县人, 在这里现在还有河南省的文物保护单位仓颉陵遗址。当然, 汉字的诞生并非一人一时之功, 应是广大先民智慧的结合。1984年在舞阳县贾湖村, 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时期的文化遗址, 在这里出土了一些有刻画符号的甲骨, 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最早的文字符号。

位于河南洛阳偃师的二里头文化, 经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间, 属于夏王朝的纪年范围,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也和历史文献记载的夏王朝的活动范围相吻合。二里头文化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聚落区, 拥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等等。据此, 专家推断夏王朝确实存在过, 不仅仅是一个神话传说。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夏代有负责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的百官和相应的组织。后来商灭了夏, 建立了商王朝。

据史料记载, 商朝先后定都于河南的商丘、郑州、洛阳、安阳。在河南郑州市老城区东部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土坡, 这土坡在商朝时曾经是护卫城市的城墙。郑州商城拥有当时最早的内城外郭的城市布局, 为以后各个王朝的城市布局开了先河。后来在郑州又发掘出了商代早期最大的一件青铜器———乳钉纹方鼎, 由此郑州毋庸置疑的成了商都所在地。公元前14世纪, 第二十代国王盘庚把商都迁到了安阳, 殷都经历了商王朝最后的8代12王, 长达253年。而安阳的殷墟也正是因出土大量甲骨文和青铜器而然闻名于世, 这其中也包括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 殷墟同时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河南拥有商朝的历史缩影, 重现了商朝的各项经济、军事、礼仪制度。

商纣王最后大败于牧野之战, 牧野就是今天的河南新乡。周武王灭商后, 同时建造了洛邑。公元前771年, 周平王迫于外族的侵扰, 迁都洛邑。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 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现, 目前洛邑城的北城墙保存比较完好。洛阳在中国的古都中建都时间累计最长, 司马光就曾感慨过“若问天下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从禹的孙子太康在此建城, 到五代后晋石敬瑭在此定都, 总共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 时间约为1000年以上。

以上材料不仅证明了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黄帝、炎帝等神话人物的形象和相应的事迹很有可能是在中原这块土地上被孕育出来的, 就连经考古确认存在的夏、商、周这些早期的奴隶制国家也先后在河南定都。这有力地证明了中原文化确实是华夏文明的基础。

总之, 中原文化历史悠久, 是华夏文明的基础和核心, 也是维系民族统一的纽带。肯定中原文化的历史地位, 既尊重历史, 也证明了中国拥有统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育彬.河南考古.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

篇3:华夏上古的凤凰来仪

泥巴与石头上的舞蹈

部落的人们在广场上围聚起来,十多人一组,手拉着手,朝着同一方向踏歌而舞。男孩子赤裸上身,腰扎兽皮围裙;女孩子头上扎着小辫子,腰系布裙,身后甩着一条用草编的小尾巴装饰品。

这个场景,记录于1973年我国青海大通县出土的一个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盆上。同时期,青海出土的宗日彩陶盆的内壁上,也画有两组类似的群舞形象,一组13人,一组11人,连臂而舞,姿态十分生动。这两组图案上舞蹈的人物头饰均比较宽大,下着尾饰,他们集体连臂踏歌,人物形象富有律动感。舞蹈彩陶盆中人物身上宽大的头饰和尾饰,很可能是模仿某种动物的造型。

这个陶盆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具有了群舞的娱乐方式或者宗教仪式。那时候的舞蹈虽然还很简单而质朴,但是已经具备了后世舞蹈的大部分功能,即娱乐性和祭祀性。

内蒙古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地区,在绵延数百里的范围内有大量岩画,这些岩画记载了一些原始时期的舞蹈场面。其中一幅画面上,3个舞者均做两手搭肩、两腿半蹲、双脚并拢的姿态,头上似乎还有动物的角做装饰。还有一画面上,一排4人,手挽手翩翩起舞,画面四周有围框,似乎是表示房屋或者洞穴,反映出这是室内的乐舞活动。这些舞人虽在一起舞蹈,但动作、队形十分散乱,并不像其他的舞蹈场面那样整齐划一,因此很具有早期原始舞蹈的味道。

这些众多的早期岩壁绘画为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原始舞蹈的生动场景,让我们远隔千年也能一窥先人们的激情与浪漫。由此看来,人类对舞蹈的挚爱,从古至今都未改变。

三皇的有凤来仪

“自从盘古开天地”是说书人的口头禅,但由于太过虚拟,一般的历史源头都与它靠不上边。于是,人们就转而瞄上了伏羲。

传说中,伏羲与女娲一起创造了人类。人类在遭到洪水后,人烟断绝,本为兄妹的伏羲与女娲结为夫妻,重新繁衍了人类。伏羲发明了八卦,教会人们结网,捕鱼捕鸟。为了歌颂伏羲,人们载歌载舞,百鸟在这里歌唱,就连凤凰也飞来庆贺。

《扶犁》是远古时期人们祭祀炎帝时所跳的歌舞。炎帝,也叫神农氏,原姓姜,生于今陕西岐山东面的姜水一带。神农氏时代,人多而禽兽少,食物不足,疾病流行。神农氏发明了原始的耕作工具——耒耜,即犁,教会人们用犁耕作,解决了人们的粮食问题。随后,他又遍尝百草,为人们寻求解脱疾病的良药,曾经一日内中了70多次毒也不停止。人们用来纪念神农氏的乐舞,就叫做《扶犁》。这个乐舞同时也是专门用来庆祝农业丰收的。

《云门》是远古时期人们用来祭祀黄帝的乐舞。黄帝,又叫轩辕氏、缙云氏、帝鸿氏、有熊氏,传说是少典氏(传说中的上古第一国君)之子,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正妃,又以云命名百官,鼓励了多种发明和创造。如开采首山的铜矿做鼎,制船帮助人们渡过河流,他的妻子嫘祖还发明了养蚕抽丝的纺织技术,他的史官仓颉还创造了文字。传说黄帝即位时,天上瑞云呈祥,他便以云纪年,并作乐祀云,由此,也就产生了《云门》这一乐舞巨著。

五帝的百兽率舞

说毕“三皇”,肯定免不了“五帝”,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格式。“五帝”之首,是颛顼,他是黄帝的孙子,后来继承黄帝之位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他爱好音乐,会作乐舞以“调阴阳,享上帝”,而且能够触景生情地发现乐舞的素材。一次,颛顼听见天上的风声很悦耳动听,就让他的臣子飞龙创作了名叫《承云》的乐舞。

“五帝”之二,是帝喾。帝喾号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他很有作为,因曾经大兴水利工程而留下好名声。帝喾曾命令自己的臣子咸黑创作了《九招》等乐舞,制作了鼙鼓、钟、磬、苓、管、埙、篪、椎钟等乐器,舞蹈的表演场面十分热烈:乐舞艺人们击鼓敲钟,吹苓展篪,众乐齐鸣,当乐舞进行到高潮时,甚至连一群群的凤凰也飞来,和着节拍漫天欢舞,异常壮观和祥和。

尧是我国远古的一位部落联盟首领,因为他出自陶唐氏部落,因此又叫唐尧。尧的臣子质创作了乐舞《大章》来歌颂他。质模仿着山林溪谷间的声音谱曲,并以陶鼓、石磬乐器伴奏。

《大韶》又叫《箫韶》,是为舜歌功颂德的乐舞。舜是颛顼的第七世孙,曾继承尧位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因为他来自有虞氏部落,史称虞舜。舜在中国历史上颇有盛名,而歌颂他的乐舞《大韶》也同样有名。传说夏启有一次去天上做客,顺便把天宫的乐舞《九歌》默记在心。回到人间后,他就叫人在大穆之野演出了《九韶》。演出者们“击石拊石”,其演出场面“凤凰来仪,百兽率舞”。毛泽东的故乡,湖南湘潭的韶山,据说就是因为古时候舜帝曾在此地演奏过《韶》乐而得名。

上一篇:专升本学习个人总结下一篇:非公司企业法人变更法定代表人,应提交什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