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经济政策研究

2024-05-12

高校内部经济政策研究(精选十篇)

高校内部经济政策研究 篇1

(一) 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贯彻落实国家法规、政策的必然要求

领导干部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是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 国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规范已逐步完善, 2000年6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六部委《关于认真贯彻中办发[1999]20号文件, 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 要求从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干部管理和监督等方面, 进一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提出, 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在任职期间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从适用的部委规定来看, 国家教委发布了《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有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国防科工委制定了《国防科工委委属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签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监督几点意见》, 明确了“要利用内审力量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人的离任审计制度”。由此可见, 高校做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工作要求, 只有进一步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认识, 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程序, 建立审计监督机制, 才能将政策规定落实到实处, 才能对高校加强干部考核和管理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二) 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高校发展的有力保障

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高校不再是单纯的事业单位, 其经济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收支两条线, 而是教学、科研、经济实体并行的经济运行模式。资金运用上涉及教学科研、后勤保障、基本建设、物资采购等各个方面。在此过程中, 由于制度薄弱和管理不规范等原因, 使高校在经济管理方面, 尤其是干部管理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 突出表现在对外投资只管投资不问效益,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坐收坐支, 私设“小金库”;任意改变基本建设投资内容, 挪用建设资金或投资超概算;个别领导干部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侵占公物等。上述问题的产生, 与个别部门领导和负责人财经法制观念不强有关, 但关键是监督机制不健全或没有发挥作用。为此, 必须建立完善的届中监督、离任审计的管理制度, 在制度保障前提下, 做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促使领导干部增强自律意识, 认真履行经济职责, 从而保障高校良好的经济秩序。

二、做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对策

(一) 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首先, 审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 促进学校及各单位加强管理, 促使领导干部廉洁勤政, 并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和使用干部提供依据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要严格分清经济责任, 做到奖惩分明, 避免走过场。

其次, 要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要求高、风险大、困难多的工作, 必须克服畏难情绪,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效率。

第三, 不能高估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必须清醒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并不等同于惩治腐败。近年来, 各级审计机关通过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帮助有关部门查处了一批“问题干部”, 许多人由此认为, 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惩治腐败。为此,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指出, 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 其手段是以查账为主, 其目的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执行财经纪律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并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 而非对被审计人进行德、能、勤、绩的全面考核。通过经济责任审计, 有时可能发现个别领导干部违反财经纪律行为背后隐藏着的腐败问题。但是经济责任审计不是万能的, 它只是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手段之一, 不能简单地把经济责任审计等同于惩治腐败。

(二) 明确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根据高校事业单位的特点, 结合高校内部经济实体企业化运行的实际情况, 应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由学校任命的院 (系) 、部、处、所、直属单位等部门的行政第一负责人和学校出资并控股的经济实体、企业部门的负责人。上述人员在任职期间应当定期接受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 应当接受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其他干部是否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根据具体情况由学校及有关部门决定。学校出资并控股的企业负责人期中或离任审计, 必要时可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实施审计。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情况, 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其执行情况, 重大经济决策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 效益情况, 单位遵守财经法规和领导干部个人遵守廉正规定情况等进行审计。对学校委派到校办企业担任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干部, 审计内容还应包括:是否按国家有关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学校有关规定对校办企业进行管理;所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注册资金是否全部到位、利润分配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能否按规定、协议和合同及时足额上交学校有关费用和利润等情况, 即侧重评价经营业绩, 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三)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中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 进行内部审计监督, 对本单位负责并报告工作”, 同时又规定“企事业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 业务上受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 并向其报告工作”、“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重要的应同时报送上级内部审计机构”, 可以看出,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 同时受两个利益格局并不完全一致的阶层领导。这种体制上的原因, 使内部审计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上, 多数内审机构会偏向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本身物质利益有关的一方, 影响了内部审计质量的客观性。现阶段来说, 这种体制无法改变。此外, 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暂行规定”, 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由审计部门依据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提出委托建议书依法实施。因此, 经济责任审计不单是审计部门的工作, 需要上述部门共同协调、积极配合。为此, 高校内部审计机关应积极理顺与学校各部门的关系, 如采取向各单位转发《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措施, 力争使审计工作处在一个健全有效的控制机制下, 为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进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的质量。

(四) 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评审

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来看, 任何单位, 凡是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并严格付诸实施的, 其经济活动及相关信息处理的可信度就高, 做弊现象也就比较少。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开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科学合理地组织审计, 对判断、识别潜在的、隐性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 正确评价领导干部履行职责,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并促进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起到积极作用。可以参考银行贷款信用等级管理办法, 在学校内部实施内部审计信用等级制度, 对获得不同内部审计信用级别的单位, 实施范围和重点各不相同的经济责任审计, 这种做法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被审单位经济状况的监控, 从而取得积极的效果。

(五) 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其他审计, 审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干部的考核和录用, 而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为此审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 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尤为重要。具体做法上一是培训, 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组织行为学中, 激励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 可以形成一种示范效应, 以点带面,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审计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完善约束机制, 通过学习、贯彻审计署制定的《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关于“八不准”的审计纪律以及其他相关规范使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

参考文献

[1]徐琳娜.高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之思考[J].审计文摘, 2007 (10) .

[2]高忠民.简析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办法[J].中国石油企业, 2007 (9) .

[3]王群仙.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防范[J].中国审计, 2007 (5) .

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思考 篇2

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思考

曹艳娟

摘要:2000年9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在教育系统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自此,高校开始大规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目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作为高校内部审计的一项常规审计。通过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与发展进行研究,论述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之间的关系;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范围的界定;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以及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与应用。

关键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责任范围;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高校内部管理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鉴证和评价高校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高校内部管理领导干部,具体包括高校的财务部门负责人、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建设工程管理部门负责人、校办企业负责人、基建部门负责人、后勤集团负责人、院系所负责人和其他部门或单位负责人。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及发展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时间较早,但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4年12月21日印发的《国家教委直属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试行办法》和《国家教委直属高等学校校办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说明开始重视并在教育系统开展离任审计。1996年根据审计署发布的24号令,发布了《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十七条规定“教育内部审计的事项中包括所属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内部审计工作。1997年12月31日又颁布实施《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有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但是九十年代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高校很少。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是在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下简称两办《规定》)之后,教育部发出《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在教育系统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高校财务、校办产业、基建、后勤管理部门和院、系、所的主要行政负责人。规定指出:凡任职期满或因工作调动、离退休、辞职、免职、撤职等原因在离开现职岗位前的领导干部,必须依法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通知指出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在任期间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业绩与问题,分清对存在问题所应承担的责任,促进完善工作,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单位经费的使用效益,并为学校组织部门提供考察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2006年颁布的新《审计法》,进一步扩大了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单位范围,明确了依法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经济责任审计得到不断规范和完善。2009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出台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专列一章《经济责任审计》详细阐述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要求。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此情况下,各高校结合实际,纷纷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并制定了大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或规定。这些法规规定的颁布实施,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对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和其他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在经济责任审计出现之前,我们接触比较多的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现在又出现经济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责任审计,这样就使得有些审计人员不能正确的认识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李金华同志指出,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针对某个单位、某个法人,审计结果是对某个单位、某个法人做出审计决定或者提出审计意见,并且做出处理。经济责任审计是要把对这个单位、这个法人的审计结果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去,落实到具体人的具体责任上。所以说,它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人格化。从审计内容、审计的方法上看总体上是一致的。所以说,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时候,必须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人手,向经济责任审计延伸;实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时候,必须为经济责任审计做好准备,打好基础。我们在做审计工作时,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好像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没有关系,或者各搞一套。否则就会出现重复审计,重复劳动,浪费资源。

三、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范围的界定

目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明确、不规范的情况,许多领导在任职期间不甚了解自己的经济责任,而学校也没有明确规定,审计人员也不甚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由于经济责任人所处单位不同,有的在党政部门,有的在教学单位,有的在校办产业或二级法人单位,因此,审计内容的侧重点也应不同。

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建立健全高校各部门、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根据两办《规定》,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的审计是由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提出委托建议书或由人民政府下达审计指令,审计部门依法实施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不单是审计部门的工作,需要上述部门共同协调、积极配合,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共同建立任职审计档案,任职前进行财经法纪教育、谈话,明确任期的主要经济责任,并将任期内发生的重大经济决策及经济活动,在日常审计中及早关注与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事项,与离任审计的材料一并归入任职审计档案中,使经济责任审计更加注重过程与实质,做到事前经济责任明确,事中有监督,事后评价实事求是,严格分清经济责任,做到奖惩分明,避免走过场。

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目标还停留在对是否存在违纪违规现象进行评价,对于损失、浪费、挥霍现象不够重视,至于资金使用是否恰当、是否有效,没有过问和追究。其实不然,对于那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者,也要追究责任,因为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前途。因此,审计目标的重点应有以下几点转变。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由过去单一的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是否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的查错型审计,向反映、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业绩情况绩效型的审计转变。对那些依法行使权力,有效使用权力,努力干事业,不懒惰、不消极怠工、不推诿拖拉,以积极认真、尽职尽责的态度对待工作的干部应给予肯定。对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资金使用的适当性及可靠性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的基础上,对各部门(单位)对国家的依赖程度、筹措资金能力和自我发展程度等也应进行评价。比如,评价财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经济管理指标有人员经费支出比率、公用经费支出比率、生均事业费支出率等;评价高校校办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经济绩效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年人均利润额、成本费用利润率、不良资产比率、上缴学校利润完成率等;评价高校后勤集团主要负责人的经济绩效指标主要有经费自给率、上缴学校利费指标完成率、生均后勤支出率、水电支出增长率等。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功能将由目前审查单个项目效果向追求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整体效果转变。评价各部门(单位)是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部门岗位责任、工作流程、业务程序、控制标准、奖惩机制等。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责任人及所在单位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得管理部门更有效、更合理地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使用资金、分配资源、提高效率,从而更好地改进工作,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五、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与应用

两办《规定》第38条指出“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规定》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经过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和校领导批准后,将已经生效的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告,可以采用在学校内部网站或学校审计处网站上公告、在经济责任人所在部门(单位)公布或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重要干部会议上通报的形式进行公告。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以对高校其他职能部门和院系领导起到预防、警示和规范作用,使其对照审计结果公告的问题,积极组织自查和整改,促进单位管理规范化,同时可以发现教职工反映的问题与审计结果不符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审计小组要严肃对待,认真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重新审计。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要得到有效运用,必须得到高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高校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内部审计人员认真审计,通过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组织协调,在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等部门间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交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情况,互通有效信息,研究处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意见。组织、人事部门应该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和使用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如被审计经济责任人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比较好,内部控制比较健全且有效执行,经济责任人业绩突出,无违法乱纪的行为等,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肯定、表彰和奖励,对于拟提拔、转任、续任的高校领导干部应予以重用。对于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比较差,如高校的经济责任人所在部门(单位)有违纪违规问题但是性质较轻,要进行谈话、批评教育并限期改正等。纪检监察部门应根据审计结果报告及相关审计报告文书,及时分析并查处违纪违规问题。

参考文献:

高校内部经济政策研究 篇3

【关键词】新常态;动态化;问责;沟通

省委巡视的重点指引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各二级学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巡视的深度也提高了高校领导层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和力度。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阶段还存在的问题

1.没有实时的掌握国家政策及高校发展动态,审计关注点不全面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对中层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时,仍然将鉴证、评价和问责等工作更多突出在财经管理上,工作面比较单一。忽视了领导干部执行国家新政策的尽职尽责情况,另外对被审计对象有关廉洁从政问题的查处方面也不够深透。

2.经济责任审计缺少问责制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难以问责到底。比如,“先离后审、先升后审”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依然存在;问责的对象不明确,对财政财务收支中发现的问题,具体应该向谁问责找不到依据;审计结果运用少,利用不够高,屡审屡犯,比如,笔者在查看某一高校近3年的财务收支审计时,其中有两个问题且并非不能解决的问题,在3年的审计报告中连续提了3次。

3.审计沟通环节薄弱

在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及审计报告整个审计过程中,主要是查凭证、查资产、查相关文件资料。与被审计对象及相关人员沟通太少,没有充分利用沟通技巧来获取相关信息。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应该完善的几方面

1.了解国家发展形势及高校的目标任务,审计重点应该动态化

笔者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应该了解在新常态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给予的新政策及发展方向,根据发展态势,抓住重点。以财务审计为突破口,按照国家相关文件,审查是否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的指引,高效完成学校的目标任务。

在新常态下,国家非常重视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审计人员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江苏省制定的《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苏财规[2014]7号)等文件,通过审查内控制度的建设情况,实验室建设使用情况,通过与教务人员及学生相关交流,了解学院创新特色,尽可能从多方面审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情况,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高校腐败频现,尤其是“一把手”。 据纪委网站“纪律审查”栏目公布的落马官员,2014年,包含党校、农科院等及地方纪委通报的高校腐败案件,高校腐败领导人数则近40人,可见高校领导已经成为高危人群。今年3月上旬省委首轮巡视工作会议部署,3月15日起,省委9个巡视组陆续进驻省级机关部門、单位和省属高校进行专项巡视。 本轮巡视重点,深化政治巡视,紧扣“六项纪律”,从政治的高度查找个人问题,重点发现政治问题和腐败问题交织。所以高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仍然应做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关注的重点。

事前、事中性质的经济责任审计是可以有效的预防贪污腐败的有效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应该把握几点:一是关注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是否建设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议事规则、三重一大的决策情况、重要岗位轮换制度等。二是从预算开始了解“三公经费”的来龙去脉。评价“三公经费”预算的合理性,有无实行“三公经费”公务卡制度,审查公务卡支出及余额情况。三是透视财务数据,分析财务数据可疑点,以问题为导向,紧扣被审计领导干部职责范围,履行情况及取得的业绩情况,以前年度审计整改情况等,做到深入挖掘疑点,能够深究其根源,对以权谋私、滥用职权者进行严格惩罚。同时对审计中发现的反腐倡廉机制的漏洞提出建议并监督及时修正,做到从源头杜绝腐败问题的发生。

2.创新审计方法,以内部控制审计为导向,实现问责制

新常态下,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加大问题整改和责任追究力度,真正做到“问到底、责到位”。审计人员着重对审计对象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审计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单位建立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执行是否有效,掌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及执政的水平,并将经济决策的绩效和经济管理制度责任纳入问责的范围,促进问责制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常态化。用制度及控制程序明确管理者的职责和责任,每个岗位的任务权限都有相对应的责任和考核评价标准,一切按制度办事,谁违反谁负责。只有明确责任问责才能真正问到责任人的头上,才能实现经济责任问责制。在问责制的落实中,还可以推动内部控制执行全民监督,使制度规范,执行透明。

3.合理利用沟通技巧,获取审计证据,解决审计矛盾

在审计实施阶段通过沟通获取更多的审计信息,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是与学校职能部门紧密联系的,比如财务、资产管理、教学、科研、设备等部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和查账过程中发现的疑点问题,向相关部门询问及查证,并要求提供相关依据性资料及有关证明性材料。

在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应就审计评价、审计发现的问题与所在单位进行充分沟通,要将事实依据陈述清楚,对于敏感性问题持有不同意见的要与被审计领导干部进行讨论,在保证审计客观、公正的前提下,力求双方找到一个平衡点。

参考文献:

[1]、《经济师》2013年第2期 沟通——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成功的秘决 孔维涛 P123.

[2]、《财会之窗》内部控制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中的运用李歆 杨明亮 卢子祺 P164.

[3]、《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反腐高压态势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创新研究 郭海燕等P57.

[4]、《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第11期,反腐倡廉环境下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相关问题研究 徐征等P1.

高校内部经济政策研究 篇4

从笔者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的情况来看, 由于高校内部经济政策反映了高校内部利益关系, 是高校经济行为和利益的调节器, 作为高校外部的人较难获得第一手资料和信息, 而作为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也不愿意对外发表较为深入的研究报告。一些高校财务管理研究人员在对高校财务管理研究中, 强调统一经济政策以及制定合理、科学的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但很少对高校经济政策进行专门的研究。在高校经济政策方面, 较有影响的是梅义标、孙振华 (2002) 对高校经济政策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 分析了高校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 提出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成本优先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正确处理利益关系等原则, 并对合理制定高校经济政策提出了多项建议。

当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充足的资金经费是任何一个高校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高校如何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多渠道筹集经费, 是摆在学校各级领导和财务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合理地制定高校内部经济政策, 对于建立多渠道的筹资体系, 有效规范校内经济秩序, 增强高校综合财力, 推进高校的全面发展, 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高校内部经济政策的特点、存在问题、制定原则以及政策效果等方面对高校经济政策进行探讨。

一、高校经济政策的特点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 形成了多种办学和科研管理的新模式, 致使高校的财务关系更加复杂。高校不断扩张与整合, 普遍出现多校区的情况, 更加增加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难度, 对高校经济政策的制定与选择提出新的要求。高校经济政策呈现以下特点:

1.以收入分配为主要政策手段。高校经济政策主要是在高校内部建立起学校、部门及个人利益之间的协调机制。这种协调机制主要通过对各种收入进行分配来实现。

2.经济政策作用范围小。目前在实务操作中, 高校经济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为了解决某类型收入的分配问题, 因此, 政策作用的范围往往仅限于某方面的问题或者某个部门, 不具有普适性。

3.类型多。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高校经济行为多样化, 经济关系复杂化, 经济政策作为调节经济关系的手段, 也不断地多样化;同时由于单一经济政策作用范围较小, 高校经济政策类型繁多。

4.时效性短。高校经济政策为实现及时解决某方面的分配问题, 强调政策执行的适用条件, 政策的时效性往往是一至两年。

5.具有导向性。经济政策是经济行为和利益的调节器, 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内容和手段对不同的经济活动起着支持、抑制和调节作用。高校经济政策具有导向性, 反映当期的管理意图。管理层可以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引导各二级单位及教职工的经济行为。

二、目前高校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为了建立规范有序、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的校内经济环境和秩序, 不少高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对校内的各项经济活动, 制定了合理的经济政策, 如筹资政策、投资政策、教学收入分配政策、科研收入分配政策、经济活动职责权限等。然而, 仍然存在着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制定的经济政策不甚合理, 经济政策出台后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反而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 主要表现为:

1.经济政策导向不够明确。政策意图不明导致一些单位不能正确处理教学、科研、服务与创收的关系, 或一味追求创收, 影响了教学、行政、服务等本职工作的正常进行;或认为创收与己无关, 抱有消极态度。

2.学校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学校教学、科研和经营性资源配置上, 院系、部门之间“苦乐不均”。哪个部门占有了学校资源, 哪个部门就有条件搞创收, 部门福利就好。于是, 往往出现彼此间争抢学校资源与经营资产的现象。

3.收入分配比例不当。在处理学校、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上, 往往顾此失彼。有的经济政策规定的分配比例过多地向某些项目、部门和个人倾斜, 导致部门间贫富严重不均。有的则过多地向学校倾斜, 未免损害部门和个人的利益。有些情况已发生变化, 而经济政策的分配比例一定几年, 多年不变, 适应不了学校经济形势的变化。

4.对学校经济实体尤其是对后勤、校办产业和房地产管理的政策不规范, 管理不到位。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推进, 后勤由于已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但并没有与学校实现实质性分离, 自我约束机制尚不完善。在这种状态下, 一些高校对后勤各类实体缺乏规范而有效的管理, 致使后勤部门在服务方向、服务质量以及价格或数量上产生偏差, 出现重盈利轻服务、片面追求利润的行为。

5.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和监督措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和监督措施, 再好的经济政策也是一纸空文。目前, 各高校普遍存在对不遵守学校经济政策, 致使学校利益受损的单位和个人处罚相对较轻, 特别是针对部门的不规范行为缺乏有效的惩治措施, 容易导致政策执行不力, 甚至出现“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情况。

6.缺乏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分析。一些高校只注重制定政策, 政策制定出来后就不再跟踪, 没有建立起执行效果的反馈机制。政策制定出来以后, 只关注到是否顺利执行, 缺乏后续的评估程序。如果出现政策的执行问题或者政策制定自身的不完善, 调整过程缓慢, 即使调整了, 仍然是缺乏对政策效果的评价过程。

三、制定经济政策的建议——明确政策制定的原则

参照其他领域经济政策制定遵循的原则, 结合高校的政策目标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 合理、科学地制定高校经济政策应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目标。高校在发展过程中, 充足的资金可谓是关键。在学校快速发展的阶段往往也是资金较为紧张的阶段。此时, 学校往往鼓励各单位通过办班创收, 一方面弥补学校办学经费不足, 改善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通过对外教学服务还可以服务社会, 扩大影响, 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但是, 在办学经费紧张的局面得到一定的改善以后, 高等学校应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上来。目前不少高等学校已经意识到教学、科研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 没有高质量、高层次的教学以及显著的科研成果就谈不上建设一流大学。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控制对外服务规模, 超大量的对外办班会挤占学校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 致使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高校应以发展的眼光明确定位, 重视和实施目标规划。因此, 在制定经济分配政策时要充分体现学校的整体战略思路和战略发展目标。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 确定政策导向, 对于符合学校长远利益的、层次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办学予以有力的支持;而对低层次、低效益, 不利于学校发展的通过分配政策调整加以引导和限制。如现在许多高校提出建立“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目标, 那么对于科研事业及对外交流的办学活动, 要制定一定的倾斜政策予以支持。

2.注重成本效益, 重视对学校财力的影响。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 应坚持效益原则, 合理考察具体项目的成本效益, 对各类资源的消耗和占用情况进行成本分析, 着重考虑效益原则, 对经济效益不好甚至亏损的项目适当限制。

高校的各种创收活动必然会消耗高校的人力资源、占用场地、使用教学仪器设备、耗费水电资源等, 公平合理的分配政策在考察创收收入绝对数额的同时, 应该注意到不同的活动类型对各类资源的消耗是不一致的, 要有全成本核算的意识。分配方法应重点考虑学校投入成本的回收, 在直接支出成本上, 考虑占用学校公共资源, 如教室场地的使用费、仪器设备的租赁费用、水电配套费用和其他费用等, 形成对各类创收项目的估算总成本。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相关影响因素, 按照学校财务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的要求, 分别确定学校及单位之间发展基金、人员经费及部门经费分配比例。制定经济政策时, 还需要考虑创收活动对学校财力的影响, 包括学校的投入情况以及能够产生的经济收益。重视效益原则, 对于一些经济效益低并且无显著社会效益的项目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予以限制;而对具有发展潜力, 能够产生良好经济收益及社会效益的项目给以扶持。

3.正确处理利益关系。 (1) 正确处理学校、部门、个人三者关系。经济政策的实质是通过政策杠杆, 直接或间接地调整高校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学校的整体利益与院系的局部利益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高校制定的经济政策应以人为本、宽严适度, 要顾及学校、部门、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既要保证学校的财力增长, 也要照顾部门和个人的合理利益。在增强学校整体经济调控能力、适当集中财力的基础上, 要保证院系和个人的合理利益, 使单位和个人的可支配经费维持一定的水平, 从而调动和提高最根本的基层单位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2) 正确处理两种利益关系。高校每一项经济政策, 都应处理好两种利益的关系, 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也应注重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 决不能顾此失彼。

4.体现公平。从总体上说, 高校应该着重考虑效益原则, 同时兼顾公平。所谓公平, 不是指平均分配, 而是指机会均等和公平分配。亚当斯认为:人们要将自己所作的贡献和所得与他人进行横向比较, 由此产生的是否公平的感觉, 将直接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因此, 在制定分配政策的时候, 必然地要在校内营造出一种公平合理的氛围,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注意因付出的劳动的不同、条件不同所造成的收入分配上的合理差异;另一方面, 也必须保证利用经济政策对因持有优势资源而产生收入上的显著差距进行调整, 其他人员不至于因为分配政策所造成的收入差距过大而影响工作积极性, 影响高校事业的正常开展。

5.合理分类、区别对待。 经济政策是经济行为和利益的调节器, 对不同的经济活动起着支持、抑制和调节作用。因此, 高校对不同性质与类型的经济活动, 应制定不同的经济政策, 以便高校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一些适合二级单位特点的经济活动。

6.注意与校内其他管理体制相协调。 政策制定者不仅要统筹考虑各项经济政策的搭配与协调, 还要考虑到经济政策与其他管理政策之间的配合。近几年来, 各高校纷纷踊跃尝试办学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经济分配政策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制定时必须适应学校其他管理体制的要求, 配合学校办学、人事、资产管理等体制变革, 保证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财务工作运行顺畅。同时, 要根据对校级和基层业务管理权的界定, 合理分配、集中财力, 落实各级经济责任制, 充分发挥其自主性。

7.具体政策要便于理解和执行, 尽量避免出现人为操纵的空间。学校无论选择何种政策方案都必须注意繁简适度, 降低政策的执行成本, 防止增加管理和操作的负担。如在设置分配比例时, 如果过于繁杂、级次过多, 存在的边际比率容易误导或诱发小集体、个人在执行过程中想方设法选择利己政策, 规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严重的会发展到违规犯罪。因此, 除了政策本身必须科学合理外, 还应该通过完善相关的辅助政策和管理办法, 控制财务风险。便于理解和执行的经济政策还应该保持相对稳定、逐步完善。高校经济政策一般应保持主体的相对稳定, 但对一些经实践证明不甚合理的条款, 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适时修订调整, 使之逐步完善。一般以每两年修订一次为宜。

8.考虑政策制定的自身效率问题。 高校经济政策的制定还必须考虑到制定的自身效率。根据政策的影响程度及制定要求, 确定方案制定的方式和需要投入的程度:有些会影响学校长期经济利益且影响范围较广的政策需谨慎, 制定工作要做细, 需制定者投入较多的精力, 深入研究和分析;对于一些影响较小的经济政策, 应做原则性分析。

四、建立高校经济政策的评价体系, 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目前在对高校经济政策的研究以及实务操作中, 都强调了政策的执行及执行的过程, 却缺乏对政策效果的评价。笔者认为, 一个有效的高校经济政策体系应具有政策评价。建立政策评价的着眼点应是政策效果。通过采取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目的在于取得有关方面的信息, 作为决定调整政策、完善政策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通过对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价, 还可以检验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效果评价的结果还能够促使资源的合理配置。学校掌握的资源有限, 却要执行多项政策, 如政治政策、教育政策、人事政策。只有通过评估才能确认每项政策的价值, 决定投入各项政策的资源的优先顺序和比例, 以寻求最佳的整体效果, 有效地推动高校各方面的活动。

1.经济政策效果评价的标准。

参照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 笔者认为, 高校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价可以选择下列指标作为主要评价标准: (1) 投入量。在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 (2) 绩效。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 分析经济政策对高校发展所造成的实际影响。绩效既包括经济效果也包含社会效益。 (3) 效率。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通常表现为投入与效果的比率。 (4) 公平性。执行政策所投入的资源量, 以及产生的效益在高校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

2.克服高校实施政策效果评价的主要障碍——信息不充分。

目前对高校实施政策效果评价的主要障碍是信息不充分。我国高校现行财务制度、会计制度规定的经费“大收大支”的管理模式和“收付实现制”等核算原则和方法, 使研究者无法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中提取或分析有关项目成本等数据。同时, 由于高校财务信息是非公开化的, 财务信息具有严格的保密性, 外界研究者收集的数据十分有限, 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一些因素无法量化, 或更确切地说, 要精确量化的困难很大。所以, 对政策效果的评价目前仅能在高校内部进行有限的开展, 建立起完善的政策效果的评价体系还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

因此, 我们在对高校经济政策效果进行评价时, 对面临的障碍要有清醒的认识, 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 选择可行的衡量效果评价标准的指标, 力争能够对政策的效果、效益进行评价, 从而提高经济政策的制定水平, 发挥经济政策对高校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3.建立经济政策信息数据库, 建立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机制。

目前, 在高校经济政策方面, 是重视事前分析、强调论证, 一旦政策制定出来后, 就很少有后续工作, 直至新的政策需求出现, 又进入到下一轮的论证、制定、执行的循环中。这种循环方式使得经济政策的工作多数是被动进行, 应付已出现的问题, 经济政策难免出现片面性、时效性短等问题。为了合理制定经济政策, 提高经济政策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我们需要重视高校经济政策的评价工作。政策评价工作贯穿经济政策的全过程。

高校应借助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技术, 结合财务分析的手段, 建立起经济政策的信息数据库, 反映经济政策的全过程。首先是清理现有的经济政策, 初步建立经济政策的档案, 包括经济政策的类型、内容、政策起草的论证过程、适用范围, 以及执行结果。这个数据库应尽量设置为动态的, 相关的结算情况可以及时更新。结合财务分析的方法, 根据有关的评价指标采取数据, 实现评估效果的财务分析。当然, 该信息库不仅要有财务数据, 还需要其他方面的评价信息, 如执行单位的反馈意见等。

摘要:经济政策是各利益主体格局最集中的体现, 对高校财务管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高校内部经济政策的特点、存在问题、制定原则以及政策效果等方面对高校经济政策进行探讨。科学、合理地制定高校经济政策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并需建立起政策效果评价体系, 以提高高校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效率。

关键词:高校,经济政策,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蔡荣生.经济政策学[M].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5

[2].梅义标, 孙振华.制定高校经济政策, 规范校内经济秩序[J].事业财会, 2002 (1)

[3].蒋莱, 虞乃而.我国高校资源使用效率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教育与经济, 2003 (3)

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研究 篇5

一、高校内部财务监督的内容

高校财务工作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高校办学的全过程,渗透于办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财务工作的好坏,综合反映高校办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校办产业绩效的高低。财务监督是搞好财务工作的有力保障,是强化财务管理的有力措施。财务工作与财务监督形影不离,哪里有财务活动,哪里就应该有财务监督保驾护航。

(一)监督高校财务规章制度的贯彻与落实 高校的财务规章制度是各高校按照依法办事,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将国家发布的有关法规具体化,并加以必要补充而制定的。它既是学校贯彻国家财会法规的重要保证,又是贯彻执行学校财经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各项财务工作的基本行为规范。学校财务规章制度对于整个财务工作是个纲。纲举目张,只有监督财务规章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才能保证学校各项财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二)监督高校综合财务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高校综合财务计划是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即是高校年度内所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是高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同时也是体现着高校的规模和发展方向。综合财务计划所确定的办学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对高校的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重大的影响,它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类型复杂等特点。财务监督主要着眼于综合财务计划的编制是否体现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增收节支、勤俭节约的原则,收入计划是否真实可靠、支出计划是否科学合理,还要监督综合财务计划执行的纲性原则、计划调整的科学性以及执行结果的效益性。

(三)监督高校办学经费收入与支出 高校收入是学校综合财务计划的基础,执行学校综合财务计划的首要任务是积极组织收入。学校要做到资金集中,政策灵活、使用方便,采取有效措施,将应取得的收入及时足额地收纳入帐。在组织收入的过程中,主要监督学校是否依法组织收入、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范围、收费票据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截留、占用、挪用或拖欠;学校经费支出的过程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和事业发展的过程,要合理安排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支出过程中,首先要监督支出计划的管理和控制。支出计划确定后,学校的财务及有关部门应严格执行计划,根据计划确定的支出项目、范围、额度安排各项支出,未经主管领导批准,学校的任何部门都不能发生无计划和超计划的开支项目。其次监督支出程序的规范性,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在办理各项支出的过程中,财务部门应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核,根据真实、有效的凭证,按实际支出办理报销手续,不得以计划数列报事业支出;还要监督专项资金支出的管理,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

(四)监督高校货币资金与实物资产的利用和保管 监督学校现金管理是否符合条例,是否有多头开户、套取现金、违规从事金融行为,有无随意开支、白条抵库、非法挪用、私设“小金庫”的情况;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记录报告是否准确等。大宗设备、材料采购、大型维修是否进行招投标和实行政府采购;对外投资有无可行性论证和集体研究决定;固定资产购建是否合理,手续是否完备,管理是否规范,使用是否高效。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盘点、保管及处置必须符合规范要求,防止被盗、毁坏和流失。

(五)监督高校贷款规模与风险 高校在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学校发展依靠金融支持,是我国高教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利用银行的信贷资源,加快高教事业发展是个好的作法,它弥补了政府投入不足,解决了资金缺乏的瓶颈,能促使高校适时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加快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但是,银行借贷资金作为高校的一项负债,需要高校未来一确定时期支付本金和利息,从而构成高校的一项确定的负担。如果对贷款的借贷计划不周、管理使用不当,势必会使学校陷入财务危机,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校内财务监督必须高度重视贷款数额的可行性和还贷能力,做好贷款风险的防范工作,趋利除弊。

二、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

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是规定高校内部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督组织方式,确定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制约关系。建立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是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办学效益的有力保障。

(一)高校内部财务监督是自我监督 内部财务监督的主体是学校内部人员。内部监督的主体,即由谁来实施内部监督。由于内部监督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主体只能是内部人员,而不可能是外部人员。内部监督的实施须由学校教职员工的齐心努力和协調配合,因此,包括校(院)长在内的广大教职员工构成内部监督的主体,其中以各级管理者为主。在内部财务监督的主体中,由于各自所处的地位不同,其监督的任务也不同。一般而言,校(院)长主要是对整体财务结果的监督,对向下授权执行的监督以及对学校政策、制度制定的监督,而中低层管理者是日常性的、常规性的、程序性的监督。内部财务监督的客体是学校内部的经济活动。内部监督的客体即是指内部监督的对象,体现为学校内部的人、财、物等基本要素及其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组合关系和组合方式。从横向说,学校内部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都是内部监督的对象;从纵向说,学校中的各个层次,如院、系、所等也都是内部监督的对象;从业务办理过程说,学校内不同的业务阶段和各项业务内容也是内部监督的对象。通过内部财务监督,使各项经济活动在各个职能部门和各个环节之间保持分工、协调、均衡和衔接,自动监督检查,纠正错误,使各项经济活动按照既定的方针、政策、计划、目标的要求正常进行。

显然,内部财务监督的主体和客体并不具有互斥性。一个员工、一个部门既是内部监督的主体,又是内部监督的客体,既要对其负责的业务进展情况进行内部监督,又要受到他人或有关法规的制约和监督。这就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决定了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必然是一种自我监督。

(二)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应为“统一领导、二位一体” 具体表现在:“统一领导”是指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在学校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的前提下,由校(院)长在法定的组织机构基础上逐级授权,直至基层单位。这些层次的责任人员组成一个职责明确、互相制约,共同实现学校内部财务监督目标的群体。校(院)长是该群体的组织者、指挥者和监督者。“二位一体”是指校内财务监督由管理监督和会计监督组成。管理监督是通过对参与经济活动的部门、岗位、人员的科学管理实现监督。监督的成效取决于职权与职责的确定情况。科学的分工使单独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对任何一项或几项经济活动没有独立完成的处理权,必须经过其他部门或人员的查证、核对。从纵向而言,至少要经过上下二级,使下级受上级的监督,上级受下级的牵制,各有顾虑,不能随意妄为;从横向而言,至少要经过两个互不相隶属的部门或岗位,使一个部门的工作或记录受另一个部门工作或记录的牵制,借以相互制约,防止和及时发现业务执行中所产生的错误或舞弊行为。会计监督是指校内会计人员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活动的记录,反映过程中的监督。《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按照职权予以纠正。这一规定明确了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监督权利。同时《会计法》也明确规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监督的内容主要是会计资料和财产物资,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对学校经济活动中的会计事项进行监督,如对原始凭证、记账凭单、会计账薄、实物、款项、财务收支、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检查,对综合财务收支计划、经济政策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有权立即纠正的要立即纠正,不能立即纠正的,及时向上级如实反映,要求做出处理。由于会计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个经济活动,渗透到学校各项业务活动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是对学校整个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和反映,因此会计监督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杨周复、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本文系河北省软科学项目(编号:10457201D-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关联方博弈 篇6

博弈, 现今比喻为谋取利益而争斗。博弈演绎至审计有三种结果:双方共赢的正和博弈、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一死一活的零和博弈。正和博弈指双方利益都有所增加, 或者至少一方利益增加, 另一方利益不受损害, 审计报告质量有保证, 审计人员没有审计风险。负活博弈指双方利益都有损害, 审计人员因审计而承担行政和法律责任, 被审计对象违规违纪违法而受到查处。零和博弈指双方一方赢一方输, 要么审计人清政廉政无审计风险, 被审计对象违规违纪违法受到查处;要么审计人因审计而承担行政和法律责任, 被审计对象合法合规无责任。

审计心理是指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在审计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以及所付诸的行为表现, 包括感觉、记忆、思维、想象、动机、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学分析, 个人利益始终支配地位, 个人经济财富趋大化以及个人风险趋小化为支配“起点”。在一般水平的问题上, 人们利他, 随着问题变得具体, 利他开始削弱, 人们开始关注个人利益。此理论演绎至审计活动中, 当个人利益在审计中出现时, 人们会选择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在审计中涉及不多时, 人们较大可能按照利益大小作出选择, 而更可能被他们的价值取向或象征性倾向所影响;当直接个人利益在审计中缺失时, 人们会选择其他理性备选利益如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等使自己间接受益。审计博弈自始至终贯穿整个审计活动全过程, 个人利益趋大化和个人风险趋小化是博弈的起点与目标, 博弈考量着人的智商、情商, 双方希望正和博弈, 排斥负和、零和博弈。

二、离任者心理博弈

本文离任者指有资格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的处级干部。他们坐得稳干得长, 只要不“飞蛾扑火”式的与权力层闹心对唱, 上后难下甚至不下, 常规为平调轮岗, 保留待遇式降职, 屡见不鲜。他们是被审单位一把手, 多为研究员或教授职称, 行政、教学、科研一肩挑, 签字“一支笔”, 是分配政策制定者与受益者, 属于校内高收入人群, 位高权重。出于对权力、地位、收入的眷顾, 他们会珍惜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 兢兢业业, 处处小心, 生怕触雷。只要没有原则性问题, 谁也不会被洗牌下课。常常誓言“常在河边走, 永远不湿鞋”, 但总是出现“行为没有语言高尚”的时候, 存在“湿”的可能, “湿”鞋、“湿”裤、“湿”身与否, 证明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审计鉴证。面对无法回避的经济责任审计, 他们的心理博弈更加颤烈, 乃至具有颠覆性, 有问题希望淡化, 无问题希望美化。即使“两袖清风”无经济问题, 也愿高调配合审计组, 以期审计报告好上加好锦上添花。更何况在中央密集发声反腐, 地方反腐提速, 反对“四风”、查处违反“八项规定”、治理“舌尖车轮会所”腐败, 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活动的关键时刻, 谁能不怕“认真”?出于法与情的考量, 他们希望得到无经济责任且无比正能量的审计报告, 借此亮化档案并稳固仕途。但审计不是慈善事业, 不以悬壶济世和表扬为目的, 工作原则性较强, 会用审计证据起底所发现的问题。为此, 心理博弈开始。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 离任者的个人利益与审计紧密相关, 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 个人经济财富趋大化个以及个人风险趋小化是他们的全部。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因审计而被反向调整时, 他们会将心理博弈付诸行为博弈, 以获得个人利益趋大化个和个人风险趋小化, 不断追求正和博弈。如果审计对他们有利, 则高调支持与配合, 态度热情, 言语暖心, 行为迅速。在资料提供、审计回复、审计整改上异常积极, 从不赊账与折扣, 既亲力亲为, 又安排督办。如果审计对他们关系不大或者没有关系, 则坐看云起, 听之任之, 态度冷漠, 言语乏味, 行为缓慢, 在资料提供、审计回复上再三滞后, 严重影响审计进程。如果审计对他们不利, 就电话甚至书面反对, 甚至口头威胁, 狂找历史原因, 高谈现实困境, 倾诉劳苦功高, 以期博取审计组的理解与包容;如果反对无明显效果, 就直接抗审, 采取消极甚、极端态度, 甚至近乎抓狂的搬出“高层授意”这把尚方宝剑, 泰山压顶式的恐吓、要挟审计组。

三、接任者心理博弈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离任者卸任, 接任者履新, 接任者代表被审计单位。根据心理学理论分析, 接任者也不免俗, 个人经济财富趋大化以及个人风险趋小化, 同样是他们的心理博弈“起点”。与离任者不同的是, 他们的个人利益在审计事件中涉及不多, 他们较大可能的被他们的价值取向或象征性倾向所影响。面对无法回避的经济责任审计, 接任者不像离任者那样闹心, 往往能够平静的面对。根据审计观察与分析, 大致有两类审计心理博弈。

第一类认为审计与己无关。无论离任者有无经济责任, 均与自己不搭边, 个人利益不直接, 或者涉及不多可以忽略。即使离任者属于“有想法、有办法、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 成绩骄人, 受分配政策限制, 接任者很难分得一杯羹, 因为“无功难受禄”。如果离任者在资产、财务管理上出现重大经济问题, “出头的鸽子先落难”, 定有纪委监察部门来过问党纪政纪, 自有资产、财务等业务部门来纠偏, 不需要接任者抛头露面当恶人。

第二类认为审计与己有关。今朝审离任, 明日必审接任, 表面审前任, 实质审现任。审计与接任者关系紧密, 不论前任有无经济责任, 均给予高度关心, 正如“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机不可失, 失不再来”, 正好借助审计力量, 将资产、债务等审计清楚, 界定相关责任。只有这样, 个人利益最大化在审计中才能得到保障。离任者轮岗时, 大都只移交办公室行政用资产, 诸如办公用台式电脑、空调、桌椅等, 其实, 需要移交的资产还很多, 如实验与科研设备、数量惊人的耗材等。更为重要的是, 没有移交那些价值不菲的“两用”资产如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 离任者没有主动移交, 接任者不会主动清查。这些本该属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常规业务,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成为接任者高度关注的焦点。接任者额外高度关注账外资产、“两用”资产、账外债务, 希望有详细的移交清单, 移交人、接收人、监交人签字手续完整。一清二楚的资产与债务, 就是接任者个人利益趋大化和个人风险趋小化的“起点”。

四、校方分管高层心理博弈

套用心理学理论分析, 校方分管高层深知“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效应, 更需要考量因审计给自己带来的个人利益、个人风险, 并谋求利益趋大化、风险趋小化。他们处于博弈的最高层次, 游走在经济利益的边缘, “热”上审计带来的个人非经济利益, 如因审计而产生的校园稳定的强与弱、群体事件的有与无、个人权威的大与小、仕途影响的好与坏等。有的分管高层潜意识认为, 内审部门成立于内部, 领导点头开展业务, 没有行政与司法权力, 既不参与经济决策, 也不负责日常经济业务, 只是校内摆设。诚然, 有的高校还没有独立的审计机构, 多与纪委监察合署办公, 审计业务近乎为零。日常经济业务有财务处、资产处、基建处等诸多经济职能部门, 查处问题有纪委监察处, 内审机构可有可无。毕竟内审机构是依法设立, 依法审计是法定职责, 如今“跑不过电话, 打不过法律”, 如果出现重大经济案件, 作为校方分管高层必定承担法律责任。他们从骨子里希望部下清正廉洁, 成为审计不倒翁, 所分管的人、财、物不出现任何经济问题;更希望通过审计部下为自己长脸, 部下廉洁与否, 直接关系到自己前途的加分与折扣。如果部下为审计不倒翁型, 没有给分管高层的仕途设障添堵, 反而添砖加瓦, 分管高层个人利益趋大化。如果部下缝审必倒, 出现刑事案件, 即使分管高层清正廉洁, 也难免要承担领导责任, 仕途大打折扣。经济责任审计表面审的是一个处级干部, 实际上审的是分管高层所分管的部门和一群处长, 可能牵扯到学校高层、中层、基层一连串人员, 可能损害到小团体利益, 每次审计都牵动校方分管高层的神经。审计越多, 考量越频繁。出于个人非经济利益最大化考量, 出于局势可控, 面对经济责任审计, 有的分管高层甚至要求事先征求分管高层意见后, 再出具报告意见稿。在意见交流环节, 及时主动过问, 积极协调, 适时发声, 处心“扒堆”, 过滤权利网, 拓展权力寻租, 高调为部下造势, 唯恐学校因审而乱, 要求审计工作服从学校大局。如果问题能在权力网中消融、管控, 分管高层往往当面喝斥部下, 在给足审计面子的同时, 背后“压力山大”地给审计组施加压力。既然分管高层动脑、动心、动口, 审计组也就睁眼装瞎, 揣着明白装糊涂, 不再抗旨, 避重就轻出具审计报告。如果问题游离权利网, 脱离掌控, 触犯党纪国法, 分管高层则会上纲上线不留余地的批评部下, 高调表扬审计工作。“原则上同意”、“按规定与程序办理”、“烦请某某最后审批”之类不负责任的签字, 已将领导风险趋小化, 个人利益趋大化淋漓精致的彰显。

五、校方公众心理博弈

如今高校腐败频发, 在“拍苍蝇打老虎”的时代, 社会公众更加关注高校内部反腐, 期望风暴更加猛烈, 期望重获审计反腐的信心, 期待审计挖出高校的苍蝇与老虎。事实上, 这种心理期待与现实反差巨大, 公众只是奇迹期盼, 但依然在作无望的坚持。事实证明, 实践中还没有审计发现线索并移交的腐败案件。根据心理学理论分析, 高校公众的个人利益在审计中不是很直接或者涉及不多, 较大可能按照利益大小作出选择, 而更可能被他们的价值取向或象征性倾向所影响。与审计没有关系的公众, 他们心理活动比较单纯, 属于“坐山观虎”型, 认为现在干部都有廉洁病, 只分轻重而已, 但审计走不出“闭眼审不错、睁眼审不出”的怪圈。即使不小心审出了问题, 基于各种利益考量与博弈, 最终大化小、小化无。为此, 这类公众先希望后失望, 对审计漠不关心, 任由审计活动自生自灭。与审计没有直接利益但有间接利益的公众, 他们知道“树倒狐猴散”的悲哀, 为保住间接利益而狂奔呐喊, 到处“围观”, 用所谓“民意”、“法不责众”给审计组施加压力。为此, 这类公众既期望审计发挥正能量, 又不希望个人利益因审而损。今后需要接受审计的公众, 他们无时无刻关心审计, 虽置身事外却在谋求个人利益并使其最大化。对审出的“共性”问题非常感兴趣, 积极参与讨论, 充分利用“话语权”, 在不同场合特别是在领导身边、在审计组身边不断灌输自己的见解、观点, 力争使自己今后遇到的问题事先在他人身上解决。对于今后审计可能遇到的“个性”问题, 主动与审计部门交流, 提前探路, 以期求得正解。这类公众在审计中虽无直接个人经济利益, 但由衷希望被审对象“平安渡审”, 由此直接获得今后个人利益参照物与标杆。

六、内审人员心理博弈

根据心理学理论分析, 行使审计权的内审人员也要考量自己的个人利益趋大和个人风险趋小的问题, 这点毫无疑问。不论是间接参与审计活动的审计部门负责人, 还是直接参与审计活动的审计组长和成员, 谁都想借助无比正能量的审计活动而上位, 如职称、职务、荣誉等。现实中要实现此愿望, 难上加难, 随之产生的博弈更是万象。

审计部门负责人是学校纪委委员, 审计委员会成员, 职称高, 位置高, 人脉厚, 政策掌握准, 说话算数, 应属校内重量级人物。希望审计结论板上钉钉, 更希望审计结论被校方和被审对象完全接纳、整改。这种希望本身就是一种愿望。如遇对方强烈反对审计结论, 分管高层“选边站队”, 不支持审计一方, 如何说服他们接纳审计结论, 是一门学问, 高端、大气、上档次。这种博弈, 注定无正能量;这种“痛”, 无药可治。一是审计处与被审部门存在从属、依附关系, 潜意识里很难把握利益冲突之间的协调性。二是审计结论属于“钉子已回头”, 虽由审计组集体做出, 毕竟还是由自己亲自把关、审阅并盖章。无证据支撑不敢变动结论, 不变动审计结论, 对方又强烈反对, 又有引起不稳定的可能。变动结论已不用质疑, 怎样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同样是一门学问, 只不过低端而已。既然已经无法面对审计组, 再就不能违抗高层的意志。审计工作必须要有大局意识, 学校不能因审而乱, “维稳”审计义不容辞。毕竟职称、职务、津贴、荣誉等全由校方高层管控, 哪敢借审计之名暗抗高层。此时, 审计法、会计法, 法法不灵;人生观、价值观, 观观失色。在反复掂量个人利益和个人风险, 权衡利弊后作出妥协, 审计结论避重就轻, 缝大说小。如遇审计组抗审, 便寻租权力“曲线救国”, 亲自操刀越级修改迎合校方高层口味的审计报告。

除上述博弈外, 更大博弈群体当属一线内审人员, 在光怪陆离的高校, 面对为他人作嫁衣的责任内审, 既甜又酸, 酸大于甜。内审业务量不大, 只要不幻想“惊天动地”, 当和尚撞钟, 内审日子过得去, 可谓“甜”矣。除去“甜”, “酸”就成为内审人员的“痛”。毕竟内审也是审, 直接涉及个人清白, 非常严肃, 但在审计实践中“酸”味十足。一是“酸”在无权威。内审机构地位低, 无司法权, 少数人不知内审, 多数人不惧内审。本应审计参与的事项, 没有参与, 争也无用。争, 反有嫌疑, 不如落个不争的清静。审计有被边缘化的感觉, 正如“大财务, 小审计”, 校方全方位提及财务, 鲜有提及审计。二是“酸”在“低审高”。大部分内审人员职务低、职称低、地位低, 对方职务高、职称高、地位高, “低审高”本身就尴尬, 双方很难见面, 更别说积极配合, 内审艰难进行。三是“酸”在“锅里无米空添柴”。全校都知道没有必要审计的干部, 按照组织要求必须启动审计程序, 正如“锅里无米空添柴, 囊中无箭徒拉弓”, 耗时、闹心。四是“酸”在问题被博弈淡化。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 经过审计负责人、被审计人员、被审计对象、分管高层之间的过滤与权力博弈, 审计报告最终取悦高层和迎合管理需要而妥协。

其实, 一线内审人员面对审计实践, 出于潜意识本能, 个个激情满怀, 他们希望借助无比正能量的审计实践, 达到“有功无过”, 并希望借此上位, 改变职称低、职务低, 待遇低、影响力低的窘境。但希望总被现实绑架, 面对“酸”味, 他们只能选择盲从, 不再奢望“有功无过”, 转而祈祷“无功无过”。他们知道, 自己还没有较真的资本, 必须从现实出发考虑自己个人利益和个人风险。如果较真, 将有无尽的现实悲催, 个人利益定会因审计不断趋小、个人风险不断趋大。职称的报与不报, 职务的上与不上, 考核的过关与否, 鞋码的大与小, 继教的跟进与靠边, 思想表现的好与坏等, 全靠组织关怀。审计人员也有自己对不住自己的时候, 即使发现“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 也只能望笼心叹, 处处谨言慎行, 深怕“吃不了兜着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后, 不再考虑新的问题, 怕问题扩大化;审计报告先送个人, 无异议后再送单位和学校高层, 留出缓冲空间;责任报告只送单位一把手和被审个人手上, 防止外传;不再强烈要求审计报告的公开, 保管越紧越好;不再要求审计结果的合理运用, 领导决策永远正确。

总之, 面对无法回避的经济责任审计, 多方利益相关人员都在积极展开心理博弈, 目的是达到个人利益趋大化和个人风险趋小化。形式或明或暗, 动作有大有小。博弈, 毕竟是基于个人利益趋大化和个人风险趋小化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活动, 如果被审计对象存在原则性问题, 博弈也枉然。新形势下, 高校内部审计反腐, 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高校内部经济政策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应运而生,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干部监督管理,保证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总要手段。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越来越快,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也越来越大,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承担着监督检查的艰巨任务,如何有效地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积极的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成为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思考的重要问题。下面就提高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分析。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经费越来越多,各地高校也相继积极的展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于各地高校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工作效果,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高校的内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

目前,在高校中,内审机构并不是重要的机构,而是处于服务于其他部门的位置,由于高校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问题,对内审工作定位不准确,错误的认为内审机构就是“找麻烦”的部门,很多部门对内审工作都不配合,同时部分被审计人员认为,学校开展内审工作是对他们不信任的一种表现,被审计人员抱着这样的思想,消极工作,不积极的配合审计人员。由于高校内审机构的权威性、独立性不强,导致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很难提高。

(二)内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在高校的内审机构中,审计人员大部分是经济管理、财务会计等专业出身的,这些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比较单一,很难满足涉及面广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审计任务,由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导致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很容易出现误判、漏审等问题,这就对审计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审计质量控制指标不完善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间比较短,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方案时,可能没有参考常规审计报告内容的质量控制指标,就会增大审计风险,加上高校没有建立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估考核制度,缺乏权威的评价体系,导致审计评估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审计制度不合理

目前,在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会采用先离后审的制度,当经济责任人调离原岗位,在新岗位就职后,才会提请内审机构进行审计,这样就造成“审”、“用”脱节的现象,加上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很容易出现经济责任人任期内出现问题,而在任期结束后调查出来,经济责任人不认账的现象,这就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提高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一)提高内审机构权威性,改善质量控制手段

内审机构的权威性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顺利开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的相关领导要正确的认识到内部机构的重要性,提高内审机构的权威性,从而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质量管理是内审机构管理工作的核心,因此,内审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善质量控制手段,规范审计流程,同时内审机构还要建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审计人员进行内部监督,确保审计人员能严格的按照审计流程进行操作,从而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高校要建立审前通知和审后公示的制度,并积极的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降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造成的主观风险,有效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要积极的引进专业的审计人员,从而提高内审机构的专业性。对于现有的审计人员,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高校还要注重审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强化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确保审计人员能严格的按照规定的审计流程进行操作,从而为审计质量提供保障。

(三)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为审计结果的评价提供依据,从而保证审计质量的科学性、规范性。高校在建立经济责任评价体系时要注意,必须依据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也就是要在高校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和财务收入无关的问题,及无法确定的问题,必须上报给相关部门,而不能直接进行评价,同时对于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也不能对其进行评价。

(四)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

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能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因此,高校要积极的推行先审后离制度,避免出现经济责任人任期内出现问题,而在任期结束后调查出来,经济责任人不认账的现象。高校要在制度上规定,经济责任人在调职前,必须经过审计,如果没有经过审计,则不办理调任手续。同时高校还要积极的推行责任追究制度,从而保证高校审计人员能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高校要对越权审计、不按照审计流程进行审计的审计人员,要追究其责任,避免这些违规操作的行为对审计质量造成影响。

三、结束语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对高校的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当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高校要提高内审机构权威性,改善质量控制手段,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柳尧,陶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0,(09):120-122

[2]钱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07):141-142

[3]李德.健全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与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03):67-68

浅论高校经济活动中的内部控制 篇8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和方法

“内部控制”一词20世纪40年代在审计文献中出现, 并逐步发展, 在1994年COSO委员会修订的《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中揭示了它的全部内容, 认为内部控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 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等五个方面内容组成。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一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指出, 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保护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指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1、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1) 建立各种管理制度及其相对应的组织机构。

(2) 按照单位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范围、任务和要求, 建立自上而下的岗位责任制度。

(3) 建立信息传递管理报告制度。

(4) 建立内部监控制度。具体有: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

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控制。

2、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

内部控制是为了提高信息质量, 保护资金的安全、完整, 确保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其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务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和内部报告、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二、高校内部控制度建设的原则

为了促进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保证高校稳健运行, 必须建立科学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 这是高校经济责任制制度的客观要求。为了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本文认为高校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符合以下原则:

1、合法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必须符合《会计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 并以此为指导。

2、平等原则。

任何人都必须受内部会计控制的约束, 内部会计控制必须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必须约束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 任何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 包括单位负责人。

3、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必须渗透到全校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部门, 甚至具体岗位, 不能有任何遗漏和例外。

4、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 合理设置相关工作岗位, 合理分配职责权限, 合理配备工作人员, 形成相互制衡和牵制机制。

5、成本效益原则。

总的说来, 控制的环节越多, 控制措施越复杂, 控制效果越好, 但相应的控制成本可能越高。因此, 在设计内部控制时, 一是要有选择的控制;二是要降低控制成木, 要使实行内部控制后的降低的损失比该内部控制的成本低, 以最小的控制成本获得最大的控制效果。

6、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原则。

应根据各部门和各岗位的职能和性质, 明确各部门及人员相应承担的控制责任范围, 同时授予其与履行控制责任相适应的权利, 并根据其工作业绩进行奖惩, 做到权利与义务相平衡。如果只有控制权利而没有控制责任, 就可能导致权利滥用, 玩忽职守.如果只有控制责任而没有控制权利, 控制责任可能根本无法得到履行, 流于形式。

7、及时原则。

对于高校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采取“现立后破”, 首先建章立制, 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三、加强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 由于高校管理工作普遍存在内部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合理的现象, 因而从内部控制的角度, 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内部约束制度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对于我国各高等学校来说是一项十分必要、十分紧迫的任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 首先必须强化高校校长 (院长) 作为高校法人代表的地位, 对高校财务工作负法律责任。高校内部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制度, 确保采取强有力措施, 防范和纠正违规违纪现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2、高校还必须按照“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 按校内管理层次分别建立起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副校 (院) 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若干个层次的各级经济责任制。当然, 高校经济责任制的内容应始终贯穿于高校财务工作的全过程, 各级经济责任制的负责人应当在学校的日常收支管理、经济政策和财经制度制定与调整、财务管理体制的确立与改变、国有资产的完整和保值增值、重大支出和对外投资集体决策等方面工作中明确分工、相互牵制, 并做到各负其责, 各司其职。

由此可见, 只有从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入手, 进一步增加学校财经工作透明度, 增加严肃性,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高校经济活动中的不安全隐患, 维护高校资金的安全, 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3、加强预算管理中的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高校预算对整个学校事业的发展、经济生活的领导与干预程度在提高, 管理的范围在增大, 预算的重要性在增强.做好高校预算管理工作, 加强高校预算管理, 可使学校的有限资金能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 对保障高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加强资产管理中的内部控制

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固定资产是采购、建筑行为结束后形成的。高校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防止资产的流失和损毁, 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高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学校固定资产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 明确各部门责任, 并用相应的制度加以明确和规范。设专门机构负责学校资产的采购、综合管理和调配, 基建部门负责组织建设施工。资产使用部门负责资产的保管和保养;采购时, 严格按照预算管理执行, 建立从采购到入库一系列完备的环节控制制度, 并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工程项目建设还要在工程决策、发包承包、施工、验收等环节加强控制。防止决策失误, 明确职责, 相互监督, 杜绝舞弊行为;设置总分类账、明晰分类账、资产实物卡片, 详细记录资产的有用资料, 定期进行核对, 防止出现差错;建立固定资产维护、保养制度, 以保持固定资产的良好的工作状态, 延长工作寿命, 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益;加强捐赠资产、完工工程项目资产的移交程序控制, 避免延时入账或不入账;建立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控制制度, 防止违反国家有关政策, 逃避税收;建立固定资产盘点清查制度, 定期对资产的实存情况进行盘点清查。每年至少清点一次, 保证账账相符, 账实相符。对盘盈、盘亏、保费、毁损、转移的固定资产按规定程序报批, 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当今社会, 知识经济正日渐崛起, 无形资产变得更加重要。高校作为知识型事业单位, 无形资产是高校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但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有的无形资产被无偿侵占。要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思想上予以重视, 让管理者充分意识到学校无形资产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 必须成立专门机构, 以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

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科研成果、专利权、著作权、知识产权以及高校的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在社会上的声誉保护权的管理, 甚至可以在各个教研室设专人对无形资产的立项、经费申请、有偿使用、归档及转让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

无形资产的管理部门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保护, 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聘请法律顾问。

按照相关法规, 学校的科研成果应归学校所有。对于学校教职员工利用学校声誉、机器、厂房等资产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应支持、鼓励、引导和监督.学校可采取征收管理费或租赁厂房、设备等形式使这类人员有偿地使用学校的资产, 这样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利于学科建设, 还可以增加学校收入, 提高学校知名度;再者, 将科学知识用于社会, 也体现了国家的办学目的, 形成社会效益。

应加强对学校声誉的重视, 对于利用学校声誉开办的各种类型的培训、辅导班应进行集中管理, 严格审批。对那些合规、合法的培训、辅导班应予以支持并加强引导, 还应加强监督和评测, 对它们占用的学校资产实行有偿占用制。而对于那些有损于学校声誉或不正当的辅导班应该坚决予以取缔。这样, 可以增加学校收入, 同时可以督促提高质量和效益, 从而可以维护和提高校誉, 最重要的是可以阻止一些人利用学校声誉或资产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

总之, 无形资产是高校的宝贵财富, 甚至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对其加强管理和利用, 既可取得社会效益, 又可获得经济效益。

5、加强高校收入与支出中的内部控制

5.1加强高校收入内部控制

加强学费管理, 明确各部门职能, 完善收费制度, 建立收费管理办法。所有收费必须办理“收费许可证”, 严禁无证收费, 无据收费, 自购非法收据收费等, 防止乱收费。收据统一归口财务机构进行管理, 并建立收据领购、登记、使用、销毁、保管等制度, 防止丢失和冒领。确定票据返还期限, 保证所有收入及时上缴财务部门, 防止截留、隐瞒、挪用、私存、私分、坐支和私设“小金库”。

5.2高校事业支出内部控制

事业支出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及辅助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加强支出管理有利于资金的合理利用, 提高资余的使用效益。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事业支出的内部控制。

⑴学校财务实行校长负责制, “统一领导, 集中管理”。财务支出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

⑵加强预算管理, 通过预算控制支出的合理使用, 从而提高自己的使用效益。

⑶各项支出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制定各项支出的管理办法, 加强管理、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不断优化支出结构, 保重点, 兼顾一般, 努力提高资金利用效益。

⑷对工程与维修项目的付款, 财务部门根据有关职能部门的证明、审计部门的审查批准合同书或决算书, 方可办理付款。对发票和合同签批手续不完备的、收款单位名称与合同书签署名不一致的, 财务部门应该拒绝付款, 防止工程中的舞弊行为。

6、加强会计体系的内部控制

内部会计组织体系控制是一个单位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经营活动而必须建立的整体架构与职责分工的框架。在高校内部建立相互牵制的、完整的会计组织体系也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 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关键。其主要内容有:

(1) 建立重大会计事项报告制度。根据《会计法》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既然要负责, 就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处理的事项知情, 所以高效的会计机构负责人在遇到重大会计事项时, 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向学校负责人报告。

(2) 建立和完善总会计师制度。有条件并需要设置总会计师的应当依法设置总会计师, 并明确总会计师的职责和权限。

(3) 依法设置会计机构, 依法配备所需的会计人员并明确职责。

(4) 制定单位的会计核算级别及权限, 也就是明确单位内部的会计组织体系。

(5) 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部门是高校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监督评价机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一种再控制, 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内部风险审计等。内部审计不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只有强化内部审计, 才能使内部控制更加可靠、可行和可信。

7、加强内部审计的控制

内部控制是对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 既是内部控制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一个重要措施。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般情况下, 对内部会计控制环节的检查、监督与评价是通过内部审计来完成的。建立内审制度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有关规定的要求, 加强高校审计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经费投入、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 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审计, 促使各部门依法落实和使用好各项教育经费;

(2) 必要时可聘请校外审计人员, 以加强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

(3) 联合组织和人事部门搞好经济责任审计, 重点加强对领导者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管理和监督, 发现问题要及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涉及高层管理人员可上报上级主管机关处理;

(4) 对于电子信息应重点审查原始资料的真实、完整及合法性, 使用的计算机软件也应该符合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的规定, 并且要审查岗位的分工是否合理、科学与相互牵制, 权责是否明确等;

(5) 仔细分析审计结果, 发现问题, 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

高校内部经济政策研究 篇9

一、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强绩效评价的意义

1. 高校受托经济责任的变化推动的必然结果。

受托责任是内部审计理论的基石。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所有组织的内部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一样都是以受托责任为前提的, 高校的内部审计也不例外, 其理论与实践也是随着受托责任的演化而发展的。受托责任就是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特定要求, 管理受托资源并报告其管理情况, 受托责任反映的是委托人的需要。受托责任的内涵与外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不断地扩展, 其演化是包括高校、企业在内的所有组织内部审计的形式或种类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受托责任将因其内外因素影响而变动, 而高校内部审计则随高校受托责任的变动而演化。我国高等教育资金逐年增长, 资金来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作为公共机构, 经费收支属于财政预算收支的一部分, 占用的是国有资产。随着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形成, 高校办学自主权和资源配置权的增强, 受托责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不仅要承担资源运行的真实、合法性的财务受托责任, 还要承担资源运行效益的受托责任, 高校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业务管理的效率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也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来说, 如何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 对高校各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绩效履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是由高校受托经济责任的变化推动的必然结果。

2. 有利于对当前形势的科学把握。

按照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五年规划的部署, 审计署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 到2012年, 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按要求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是全国审计发展的趋势。因此,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3. 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在我国, 实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作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来提出, 正是基于这一点, 要求高校内审部门充分发挥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职能。领导干部权力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决策权、审批权、监管权、资金支配权等等。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 就是要通过对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的财政、财务资金使用过程及经营管理的审计, 发现相关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因决策不科学、不民主、不合理或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等问题, 监督其决策行为, 对资金使用管理上的效益性问题提出建议,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4. 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科学管理是高校提高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的保障, 也是高等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保证。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 是适应高校科学管理的需要, 是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绩效方面的实际问题, 分析产生的原因, 提出科学的改进建议, 促进这些单位和部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及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 有利于强化领导干部节约意识, 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高校行政效率, 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有助于各部门、各单位领导干部树立绩效观念, 建立节约型管理模式。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 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

绩效评价标准是指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用以指导审计活动、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和其所在部门、单位绩效水平的标准, 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 是开展实务工作的前提。但是与一般财务审计不同, 这一标准不是法律、法规中事先确定的, 而是由审计人员在审计中根据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进行选择和确定。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高校各部门、单位领导干部, 具体分为机关部处、学院、直属单位和学校全资或控股企业, 不同类型的审计对象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目前, 还没有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出台, 即便是选取了一些指标, 得出了结论, 也无法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 使对方信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 深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绩效评价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

2. 内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将绩效审计运用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 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 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作出确认, 还要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出评价。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长期从事财务收支审计工作, 审计人员对其他领域的理论知之甚少, 知识结构单一, 知识更新缓慢, 审计技术与方法陈旧, 难以应对绩效审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3. 大量成果需要量化, 工作量较大。

绩效评价的过程是收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 依据一定的标准, 对被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由于高校是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部门, 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 不能用货币金额等数量单位来计量, 单凭财务数据, 无法来考核高校各部门、单位的绩效情况。审计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时会获得很多非量化信息, 要对其进行分类量化处理。这将耗费很多精力, 结果也很难令人满意。比如对某学院进行绩效评价要收集其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 对不同的成果分类, 按照其重要性设置权重比并将其量化,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对策

1. 探索设计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审计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 科学性强, 要以严密的逻辑和准确的定性为基础。将绩效审计合理的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 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 必须要设计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 要获得管理层的支持, 以学校的整体战略目标为指导来设计各部门各单位的绩效评价指标, 让绩效的观念深入人心。

其次, 要广泛征求各部门、各单位的意见, 使之成为公认的、权威的标准, 避免审计过程中的矛盾。

再次, 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重以下几个原则: (1) 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高校的业务活动主要是提供劳务和精神产品, 要注重各类成果社会效益, 兼顾经济效益。 (2) 质量与数量兼顾的原则。考核高校各部门、各单位资金的使用, 仅从数量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是不够的, 必须结合质量来考察, 才能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作出全面真实的评价。 (3) 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考核被审计部门和单位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工作效果, 又要评价其对外部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但要评价资金投入所产生的直接工作成果, 而且要考核这些工作成果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

2.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素质。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有挑战性的工作, 要求审计人员不但具有传统财务审计方面的知识, 还要有现代审计理论与技术、现代组织管理、教育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 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要引进复合型审计人才, 以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3.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 适应绩效评价的需要。在学校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 增加各部门、单位绩效考核数据模块, 用计算机技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 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2].蔡春.绩效审计论,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3].赵保卿.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4].郝玉贵.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5].潘鸿华.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可行性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3)

河北省高校校园内部形象文化研究 篇10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内部形象文化 校园文体生活设施 校园景观校园文化宣传媒介

0 引言

高校校园内部形象文化又称为校园物质文化,是指高校教育教学和生活物质条件的构成,能被人们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文化。包括学校内部的建筑景观风格(建筑特色,人文景观等)以及其他虚拟(校园网,广播站等)或实体形象设施(文体设施,绿化情况等)的建设情况。高校校园内部形象文化是指校园体现校园内部形象的各物质要素的发展程度以及要素之间的协调状态。高校校园内部形象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基础,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1 现状分析

1.1 河北省高校校园文体生活设施建设情况评价 在学校文体设施方面,当问及被访者对本校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娱乐体育设施以及宿舍、食堂等在内的文体生活设施的满意程度时,被访问的1525名师生(教师445人,学生1080人)中有17%的教师和17%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41%的教师和34%学生表示满意,32%的教师和37%学生表示一般,10%的教师和12%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上述数据分布体现出被调研高校的文体生活设施建设情况良好,基本上满足了师生的日常需要,大多数师生表示基本满意。

1.2 河北省高校校园景观建设情况评价 在学校的建筑景观方面,当问及被访者所在学校校内包括建筑物、雕塑、绿化在内的景观建设及其布局的不足之处时,被访问的1525名师生中有47%的被访教师和44%的被访学生选择了人文内涵不够,36%的被访教师和40%的被访学生选择了无法体现本校特色,25%的被访教师和29%的被访学生选择了缺乏整体性和和谐性,21%的被访教师和25%的被访学生选择了绿化不足。以上数据说明对于校园景观建筑,教师和学生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放在了景观的人文内涵和独具特色方面,而这两方面可能也是目前河北高校校园文化形象文化建设的主要不足之处,同时在整体性和校园绿化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说明河北省高校目前的校园建筑景观设计和建设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强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具备良好的物质基础。

1.3 河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宣传媒介建设情况评价 在校园内部形象文化的建设因素中,课题组的问卷还涉及了校园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和校刊等校园文化的形象塑造和宣传媒介。这些媒介设施建设的好坏可以在侧面反映出校园形象文化建设的完善程度。当问及被访学生对本校校园宣传公布栏的关注度时,仅有18%的学生表示非常关注,31%的学生表示关注,30%的学生表示一般,21%的学生表示不太关注或不关注,这表明学校宣传栏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宣传的重要工具之一,对学生的吸引度一般,而且还有相当部分学生根本就不注意,这与校园宣传栏长期只注重政治和理论宣传而缺乏灵活有趣的宣传习惯有很大关系。当问及学生对校刊的阅读频率时,有31%的学生表示经常阅读,43%的学生表示不经常阅读,23%的学生表示很少阅读,3%表示从未阅读。数据显示,校刊在学生中的普及程度远没有校园网高,具体低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验证。而事实上,一所大学要进行校园文化的塑造和发展,校刊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舆论宣传工具,如同当年北大的《新青年》等。所以在这方面可能是河北高校今后应该探索和努力的重点方向。对于校广播站的评价与上述对宣传栏关注的分布非常类似,仅有11%的学生表示很满意,29%的学生表示满意,39%的学生表示一般,21%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这同样表明学校广播站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宣传的重要工具之一,并没有采取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其工作,仅仅停留在日常的娱乐功能上。当问及被访学生对本校校园网的评价时,33%的被访学生表示经常登陆且对其内容非常满意,27%的被访学生表示经常登陆,对其内容不太满意,10%的被访学生表示经常登陆,对其内容很不满意,21%的学生表示不经常登陆,但对其内容感觉还可以,9%的同学表示不经常登陆,对其内容也没什么感觉。将上述数据重新整理,按是否经常登陆来分,经常登陆的占70%,不经常登陆的占30%;按是否满意来分,基本满意以上的占54%,基本满意以下的占46%。这种数据的重新组合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有经常登陆校园网的习惯,这就证明校园网可以作为当今网络时代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时对校园网表示基本满意以上和以下的大约各占一半,与登陆率作对比,说明校园网的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宣传的工具作用应该得到加强。

1.4 校园内部形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2 对策与建议

上文中1.1—1.3的内容是问卷中封闭性问题(前期理论研究)的统计结果,而1.4中的内容是开放性问题(被调查者发散思维)的统计结果。从二者对比中,尽管统计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不难发现它们结构的内在一致性,即都是由校园文体设施,校园景观建设和校园宣传媒介三部分组成。这一方面反映出课题组在前期理论研究与河北省校园文化现实状况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河北省校园文化的内部形象文化建设在以上三个方面确实存在较大问题,下面文章针对此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高校文体生活设施建设,满足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需要 高校的文体生活设施包括图书馆、教学楼、娱乐体育设施以及学生宿舍、食堂等。从调研结果来看,尽管在封闭性问题中,数据分布体现出被调研高校的文体生活设施建设情况良好,基本上满足了师生的日常需要,但是在开放性问题中,我们还是发现图书馆建设、娱乐体育设施以及教学楼的建设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这同时是问题的集中点。这说明,一方面这些基本需求是广大师生的重点关注环节,另一方面反映出河北省被调研高校在这些方面所存在的不足。高校的文体生活设施包括的都是与高校学生基本学习生活密切相互的要素,可以满足学生基本的学习生活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到集体的温暖,树立爱校意识,责任意识,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当然,短期内,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对于文体生活设施的需求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高校可以先从软性环节着手,例如图书馆增加藏书以及延长图书馆开放制度;提供教室使用情况信息,方便同学上自习;增加现有娱乐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等。长期来讲,高校还是要将基本的文体生活设施建设作为学校规划的重点,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建设力度,以满足高校师生的基本学士生活需求,维护学校的稳定大局。

2.2 提高高校校园景观建设水平,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高校校园景观建设包括校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体包括校园内部的建筑景观、山水景观、人物雕塑以及校园绿化等。如果上升到校园文化的高度,那么就是指这些校园景观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从调研的数据来看,人文内涵不足和缺乏特色是河北省高校校园景观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不足;同时,从开放性问题中,也可以看出校园绿化不足也是校园景观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内的校园景观的建设应展现出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办学特色,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意义深远的文化世界,是大学生在特有的文化氛围熏陶中,提高生活品味和审美能力,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在具体的景观建设中,首先,可以以伟人、知名校友为素材构建文化景观,许多百年老校在这方面广为应用。如上海许多百年老校都立有毛主席像;复旦大学有陈望道像、陈望道楼;南京大学有匡业明、李四光、竺可祯像等,值得借鉴。其次,高校应该针对不同的院系,建设与之匹配的文化景观,突出特色,如在经管学院可以设置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雕塑或名言警句,在理工学院则可以设置人类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展览,突出文化特色和文化深度,形成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学生。最后,精心设计绿化景观,增加校内之辈,绿色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人类很多伟大的思维成果都与植物景观密不可分,优美的绿化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修养,健全人格,高校绿化景观的设计要在增加绿化率的基础上,注意满足不同季节的植被观赏性要求。

2.3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宣传媒介建设,营造高校“隐形校园文化” 高校文体设施以及高校校园景观建设都属于高校校园内部的实体形象,即二者都是实实在在,可以通过视觉、嗅觉等感知的,以此为基础培养的是高校校园的“显性校园文化”。而通过高校校园的校园网,宣传栏以及校刊等虚拟形象实体,培养的则是校园的“隐形校园文化”,诸如学校具体方针的贯彻,学术氛围的营造,良好校园舆论的形成等“隐形校园文化”都要通过校园宣传媒介进行传播,以至于内化成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已经对河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宣传媒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综合来讲,河北省高校的宣传栏、广播站和校刊作为传统校园文化宣传媒介,其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要继续探索新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完善传统宣传媒介。校园网作为新型宣传媒介,以其时尚和快捷性被大学生们所喜爱,但在利用校园网进行校园文化宣传时要注意其内容的实效性和丰富性,以吸引更多的基层学生和教师来参与其中,共建高校校园文化。在具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宣传媒介建设中,首先,高校领导要有文化宣传意识,主观上重视校园文化媒介宣传对于校园舆论、校园学术氛围等校园文化要素建设的重要作用,并且有意识的引导校园文化宣传媒介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的兼职或专职部门要建立与校园文化宣传媒介管理部门的经常性联系,或对校园文化宣传媒介进行共同管理,建立校园文化宣传的常规性机制。此外,校园文化宣传媒介管理部门要经常新对媒介的宣传内容进行监督和导向性管理,以保证校园文化宣传媒介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并及时发现新的师生需求点,以放大校园文化宣传媒介的作用半径。

参考文献:

[1]祝玉芳等.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物质文化[J].教育与职业.2007.6.70—71.

上一篇:移动学习在路上下一篇:突发事件舆论应对